高考创新作文教学(精选12篇)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 篇1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 作文也在语文试卷中被形象喻为“半壁江山”。对高三学生而言, 如何突破自己的写作劣势, 在考场上能轻松应对作文命题, 写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作文应该是他们最着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高三学生在写作方面经常出现的, 比如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等问题, 虽然教师们在语文基础教学阶段已经着力在解决, 却收效甚微, 学生的作文依然会显得千篇一律、空洞无力。很多学生觉得在提笔时都有想法, 但不知道怎样落实, 用丰富的材料撑起观点。所以对高三学生来说, 作文训练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材料的问题。无论记叙还是议论类的文章, 材料都是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材料比较单薄、宽泛或者很陈旧, 相应的也不会给读者以好的印象, 也无法取得理想分数。但在高三阶段, 本来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展更新的材料因为时间的束缚被限制了, 怎么办?学生会说我们连8小时的睡眠都保证不了, 哪里有时间去阅读呢?
鉴于此, 我们需要学生对高三阶段阅读的所有材料多加关注、合理运用, 让学生在创作时着力从材料的新颖性、典型性、丰富性方面做文章。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的教学应做出如下改变:
一、总复习阶段, “阅读”与“作文”教学可以适当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但长期以来, 我们只就阅读教阅读, 为写作而练写作, 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关照作文教学的需要, 从不关注学生作文兴趣、作文热情、作文能力的培养, 写作教学只能是落到千篇一律、干瘪乏味的窘境。实际的情况是, 针对高三学生的作文训练更是窘上加窘, 很多教师认为已经到了高三了, 再抓写作是徒劳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其实在高三复习的最后一年里, 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相当丰富, 既有来自课本的经典诗词、名篇佳作, 又有来自题海中的题材颇广、文体各异的阅读材料, 其中不乏时下最流行的、学生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信息, 我们怎么能放过这些好素材, 与学生每一次的阅读体验失之交臂呢?如果能让“阅读”与“写作”牵手, 相辅相成, 互为体用, 就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能, 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品位, 提高学生驾驭语言、张扬个性、舒展自我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重品读, 看经典如何妙笔生花
(一) 回归课本, 重读课本。很多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传世之作、经典之作, 是作者在那个时代发出的最强劲的生命律动。而作品中凝聚着的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深刻的情感态度、人格魅力、价值取向, 这些将是撞击学生心扉, 对学生人格产生持久影响的重要信息。
(二) 在阅读训练中, 可选取若干阅读材料精讲, 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中反观自己作文的问题。除了材料、内容可以积累, 也可让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锤炼等方面有所体悟, 将美好的阅读体验融入创作中。在讲阅读题时, 我经常亲自朗读, 让学生在听读中找出并谈谈它们最喜欢的语言和技法, 让学生与作者或作品人物进行辩论、倾诉或询问, 待学生沉醉于、感慨于作者的精神圣殿之时, 也正是教师引出探究话题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最佳时机。我认为对作品中“情”和“理”进行深入体会、探寻, 也是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 更是作者的人格性灵与学生碰撞交融的过程。我们不妨借机将作者与读者、历史与现实完全打通, 让学生随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想一起律动, 让学生“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三、魅力阅读, 从课前3 分钟演讲开始
高考复习十分枯燥, 节节课直接做题讲题会让学生厌烦, 效果也不好。不如好好利用课前3分钟, 发动学生课前演讲。同学们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 分析文字的优美, 构思的精巧, 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90后的孩子更喜欢谈论世界,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了视野;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 寓庄于谐, 寓教于乐, 在开怀大笑的同时更从短小精悍的语言中体会到小小说的特点。学生的精彩演讲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逐渐养成了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最有趣的是原创接力, 让学生自己选择他认为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进行展示。学生们从内心里还是争强好胜的, 被选中也是一种荣耀, 展示的习作要拿得出手, 就必须尽最全力去用心磨出一篇精品。这些文章有的是学生内心的抒发, 有的是对高三压力的宣泄, 有的是对自己、对同学的激励, 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 这里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这里有团结友爱的写照, 是学生生活、心理的浓缩。学生的习作在这里最先找到读者和听众, 像《弈》《布娃娃》《且听风吟》等作品均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后经修改都发表于《镍都报》。
四、平时练笔与大作文升格相辅相成
“读”和“写”是语文能力一体两面, 所以在积累阅读的同时, 还要倡导学生解放手脚、不限题材的周周练笔, 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用文字抒写阅读体验、记录青春、成长经历和感悟, 每周集中点评展示,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学生有质量高的作文, 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修改, 在合适的题材下升格成为大作文。如果学生学会发掘阅读材料中可以训练的写作因素, 尝试品析、模仿。久而久之, 学生的读写热情会普遍提高。而且一旦他们学会了独立发掘文章的鉴赏点, 并不断训练, 那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阅读理解力的提升, 还有文学欣赏力, 书面表达力的飞跃。
所以, 只要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让阅读与写作衔接的契机, 巧妙安排、精心设计, 无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是人文素养的提高, 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 篇2
没有星星的夜空是那么的幽深,那么的恐怖,仿佛一个张开嘴巴要吞噬一切的怪物。这样的夜空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股寒意。九点五十了,又放学了林枫伸了伸发酸的腰,从座位上起来。周围的同学依旧在桌子俯身学习。林枫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苦笑。胡乱的往书包里塞了几本书便离开了教室。
迎面而来的寒风让他不由自主的裹了裹自己单薄的衣服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是错。他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比已经算好的了,但是面对遥不可及的重本线他的成绩又显的那么微不足道。
呼啸的北风把路两旁垂杨柳的叶子早已刮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条在风中飘荡。慢慢的他变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他的“问题”不是顽皮捣蛋,而是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他迷上了电脑但不是网络游戏,而是软件技术。他背着父母买了许多关于电脑技术的书。这花费了他大部分的生活费,用老师的话说他这是不务正业。每当老师教训他时,他总会向老师反驳,他认为读书不是读死书。没有生活费的林枫每天只能窝在宿舍里啃馒头,但是他一点也不后悔。每读完一本书他的心灵都会得到极大地安慰,每读完一本书他都觉得自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时间过的飞快,高考的时间离他又近了一步但是他觉得自己离高考越来越远了。他和以前一样依旧做着自己的事情,不关心学习。老师不由的叹息一个好苗子就这样毁了。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另类,走在路上他都感觉有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自己。
当父母发现他的异常时,他已经向学校里提交了休学申请。当他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感到天旋地陷,一时承受不了住进了医院。父亲一狠心把他关进了家里,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上学再搞一些无用的东西就关你一辈子。”他的心脏好像被插了一把刀,让他每时每刻都感到刻骨铭心的痛。被关在家里的日子里他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事使母亲住进了医院内心感到不安而哭,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父母的心都是仁慈的,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在父母的眼中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不忍心看到他整天以泪洗面便把他放了出来。
林枫终究是要出去闯荡的,小县城已经无法满足他那颗有着远大理想的心。他仿佛一只将要展翅高飞的雄鹰冲出这片天地。两朝古都北京是他将要翱翔的地方。临走的那天下午林枫在父母的面前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夕阳挂在天空中,天空变成了血红色,他的影子变得狭长,悲凉的秋风从他的身边吹过,风沙迷住了眼睛滚烫的泪珠从脸颊滑过。他孤独的`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这让他想起了元代词人马致远的一句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北漂的日子里,林枫住过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睡过公园路旁的长椅。曾经连续好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每当林枫绝望时他都会抬头看看星空,明亮的北斗星为迷途的人找回归途,父母就是他心中明亮的北斗星他怎么能失去方向。经过林枫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这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里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六十周年校庆时,林枫收到了学校的邀请函。重返母校的林枫感慨万千。林枫走在当年走过的小路上想起了许多往事。现在的他对高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终于体会到了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这句话的内涵。高考为出身寒门的子弟敞开了一扇大门。但高考是残酷的,它只能依靠分数机器的选拔人才,无法找到别人身上的亮点,无法让别人身上的亮点发光。自己如果当年参加高考恐怕只能考一个普通的大学,平平庸庸的过完一生。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高考作文标题创新八法 篇3
【关键词】高考作文;标题;创新
《说文解字》云:“题,额也。”文章“标题”犹如一个人的额头,占据着非常显著的位置。高考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是要求考生自拟题目,这本来是一个展示才华的绝好机会,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常常被一些考生主动放弃了。有的同学为省事,要么直接用“话题”作文章的题目,要么草草拟一个题目了事。直接违反了“题目自拟”的作文要求,失分是肯定的了。其实,文章标题对文章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与文章是一发和全身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小视。
文章标题必须不落窠臼,新颖独特。古人云“题乃文章的一半”。有一个好的题目会全面提高作文的档次,因为一个“漂亮”的题目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一个好的标题要做到准、新、简、深。准,就是切题、切体。切题就是题目与文章内容契合,不能偏离,否则就有离题之嫌。切体,就是考生拟题要有文体意识,题目要充分体现文体的特点,也就是让阅卷老师通过题目就知道你写的是什么文体;新,就是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简,就是简洁精炼;深,就是含蓄深刻。分析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如下八种拟题方法:
一、标题用比喻,妙笔生花(适合议论文)
用比喻的方法拟题就是用话题或材料的中心议题做本体,然后用一个破折号引出喻体,如《诚信——人品的试金石》《价值——人生的引航灯》《阅读——生命的营养大餐》;也可用“是”或“不是”的句式引出喻体,如《感恩是爱心的翅膀》《爱心不是永远张开的弓》。还可以直接出现喻体,如《清茶、快餐两相宜》,作者把图书阅读比作喝清茶,细细品味其味无穷,把网上阅读比作吃快餐,无暇品味却能快速充饥。用比喻的方法拟题,会使题目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标题用典故,彰显文采(适合散文、议论文)
所谓标题用典故就是标题化用诗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词及流行歌曲等。如《网读归去来兮》化用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阅读,生命因你而美丽》化用的是孙楠的歌曲《你快回来》中的歌词,《韦编不再三绝》化用成语“韦编三绝”,《投我以爱心,报之以感恩》化用《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句,《爱心在左,感恩在右》化用冰心散文中的名句“爱在左,情在右”。除此之外,“众里寻它千百度”、“阳光总在风雨后”、“山穷水复疑无路”、“不为浮云遮望眼”、“长风破浪会有时”等耳熟能详的句子,也常用来直接作标题。标题恰当地化用典故,贴近生活,新颖而又别致,语言活泼、诙谐,调侃味十足,使人喜闻乐见,备感亲切,又具有独特的魅力。
三、标题用悬念,引人注目(适合记叙文、小说类文体)
2007年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题目:《不该发生的故事》《表扬名单中没有的人》《痛并快乐着》《看着我的眼睛》《真我何在》《冬天里的春天》等。这些标题的特点是:从题目上看不出写作的内容,但它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你去阅读。制造悬念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一个细节,可以用作品的寓意,也可以用画外音的评论等。
四、标题用比拟,形象感人(适合散文、议论文)
标题用比拟的方式拟题,如《书与网的对话》《受伤的爱心在哭泣》《爱心不再孤独》《我和阅读有个约会》《阳光很活泼》《历史在这里沉思》《向软弱说“再见”》等,这些题目形象感人,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五、标题用对句,凸现主题(适合议论文)
所谓的对句,就是题目出现上下对称的两个句子,句子的结构相近或相同,字数相等,内容互补,如《你不诚,我不信》《听人之语,走己之路》《接受爱心,回报感恩》《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这样的题目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六、标题用嫁接,新颖深刻(适合散文、议论文)
嫁接就是把其他行业、其他专业的术语借用到作文题目中来,如《警惕爱心滑坡》(气象用语)《幸福,更需要复制粘贴》(计算机用语)《重读父亲》(读写用语)《心灵的横截面》《几何人生》(数学用语)《快乐守恒定律》(物理用语)《患者吴成新诊断书》《当心自己缺“钙”》(医学用语)《心灵底片》(摄影用语)《拍卖诚信》《拍卖你的灵魂》(商业用语)等。这样的题目让人眼睛发亮,同时深刻地表现主题。
七、标题用组合,含蓄蕴藉(适合散文、议论文、杂文)
标题用组合就是选择文章中的两三个关键词做题目,也可选择几个画面,或者几方面的问题做题,使题目起到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树木·森林·气候》《位置·价值·理智》《面包·微笑》《君子·小人》《老人·夕阳·大海》、《自卑·自负·自强》等。
八、标题用公式,耳目一新(适合议论文)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 篇4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 这就要求试题要具有选拔的功能, 试题的命制除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外, 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变为如今的以知识和能力立意并重, 且已形成命题者的共识.创新型试题以形式结构新、内容立意新、解题方法新和考查的知识灵活等特点,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创新型试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这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创新型试题一般有信息迁移题、探究型题、操作型题和应用型试题等, 下面从2011年高考试题中选编几例, 和大家共同赏析, 并就如何提高学生正确解答创新型试题进行简要的反思, 以此与同行们交流、供大家参考.
1 信息迁移类创新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转换能力
例1 (2011天津卷理) 对实数a和b, 定义运算“⨂”:
设函数f (x) = (x2-2) ⨂ (x-x2) , x∈R.若函数y=f (x) -c的图像与x轴恰有两个公共点, 则实数c的取值范围是 ( ) .
解 由题意可知
作图像 (图略) 可知y=f (x) 和y=c有两个交点时, c≤-2或
评注 本题是一个信息迁移类试题, 通过给出一个新的运算,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转化能力, 有助于强化等价转化、函数与方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应用.它将分段函数、不等式及集合的表示等基础知识结合了起来,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2 (2011山东卷文) 设A1, A2, A3, A4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两不同的4点, 若
(A) C可能是线段AB的中点
(B) D可能是线段AB的中点
(C) C, D可能同时在线段AB上
(D) C, D不可能同时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解 根据已知得
(c, 0) - (0, 0) =λ[ (1, 0) - (0, 0) ],
即 (c, 0) =λ (1, 0) ,
从而得c=λ;
(d, 0) - (0, 0) =μ[ (1, 0) - (0, 0) ],
即 (d, 0) =μ (1, 0) , 得d=μ.
再由
线段AB的方程是y=0, x∈[0, 1].
若C是线段AB的中点, 则
同理选项B的说法也不正确;
若C, D同时在线段AB上, 则0<c≤1, 0<d≤1, 此时
从而只有D正确, 故应选D.
说明 选项D也可以这样来证明:
若C, D同时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则
①若c>1, d>1, 则
②若c<0, d<0, 则
③若c<0, d>1, 则
故选项D是正确的.
若将本题中的条件C (c, 0) , D (d, 0) , A (0, 0) , B (1, 0) 一般化为:已知平面上的点C, D调和分割点A, B, 其余条件不变, 则它就为山东省2011年的理科高考试题, 证明的方法只要将以上4点特殊化即可.
评注 本题给出了调和分割点这一新的定义, 学生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调和分割点, 然后才能正确的求解该题.本题除了考查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外, 还考查了学生在新情景下的创新意识, 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重视对反证法的考查, 理科试题还重视考查了一般问题如何用特殊的手段去处理.
教学反思 信息迁移题是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设计一个陌生的数学情境 (如给出一个新的定义、概念或运算) , 借此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信息检索与语言转换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信息迁移类试题一般背景新颖, 构思巧妙, 对思维的灵活度要求较高, 从而让一部分学生感到解题有困难, 影响了总分的提升.为此,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要重视对学科知识的复习外, 还要注意如下两点: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一些素材让学生阅读, 使学生能简明扼要说出素材中所提供的信息, 达到训练学生的阅读及信息处理能力;
②注意培养学生对新情景的适应能力.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选用一些信息迁移类试题让学生训练, 并提倡学生之间多讨论, 增强学生对新情景的适应能力.
2 探究型创新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归纳及灵活思辨能力
例3 (2011江西卷文) 题目此处略 (可参见《数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第29页林京榕文例5) .
解 如图1所示, 不妨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 记“中心点”M与x轴的距离为h, 记“最高点”与x轴的距离为h′.由图可知, 当三段弧的中点落在x轴上时, h最小, 此时h=MD;当点A、B、C落在x轴上时, h最大, h=MC, 故“中心点”M的位置先低后高, 呈周期性变化, 排除选项C和D.当点D落在x轴上时, h′=AD, 当点C落在x轴上时, h′=CF, 显然AD=CF, 即当“中心点”M位于最高处时, “最高点”与x轴的距离相等, 选项B不符合, 故选A.
评注 该题以一个“凸轮”滚动为背景, 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解三角形、弧长公式等知识联系起来, 情景新颖, 试题创新度高,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灵活思维、探究及推理能力, 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本题若通过计算进行求解, 则运算量较大, 而考虑取特殊点用排除法求解, 则回避了繁琐的计算, 这也是解决图像类问题的常用技巧, 值得重视.
例4 (2011湖北卷理) 如图2, 直角坐标系xOy所在的平面为α, 直角坐标系x′Oy′ (其中y′轴与y轴重合) 所在的平面为β, ∠xOx′=45°.
(Ⅰ) 已知平面β内有一点
(Ⅱ) 已知平面β内的曲线C′的方程是
解 (Ⅰ) 可知二面角α-y-β为45°, 点P′到y轴的距离为
故P的坐标为 (2, 2) .
(Ⅱ) 曲线C′的方程可化为
是一个椭圆.设
(x-1) 2+y2=1.
评注 本题将立几与解几结合起来命制, 情景立意新颖, 又是考试大纲重点要求的内容, 它不仅考查了二面角及射影有关的几何知识, 而且还考查了圆与椭圆的方程和性质, 同时又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将重点、难点、热点有机融为一体, 同时又具备创新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是一个考查探究能力的好题.
教学反思 探究型数学试题具有较高的新颖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这部分试题背景新颖, 它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 是高考中选拔优生的重点题型, 该类试题也是学生得分最低的.教学或复习中为提高探究型试题的得分率, 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让新情景型探究题走进每一章节.复习时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安排一些小题或大题, 让学生训练, 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教学或复习过程中, 例习题的讲解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与解题过程,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③注重变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对例习题的教学, 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式引申, 不断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 创设探究开放的教学情景, 提升学生的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应用型创新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5 (2011福建卷文) 商家通常依据“乐观系数准则”确定商品销售价格, 即根据商品的最低销售限价a, 最高销售限价b (b>a) 以及常数x (0<x<1) 确定实际销售价格c=a+x (b-a) .这里, x被称为乐观系数.经验表明, 最佳乐观系数x恰好使得 (c-a) 是 (b-c) 和 (b-a) 的等比中项.据此可得, 最佳乐观系数x的值等于____.
解 根据题目条件可知,
c-a=x (b-a) ,
b-c=b-a- (c-a)
= (1-x) (b-a) ,
最佳乐观系数满足:c-a是b-c和b-a的等比中项, 所以有
[x (b-a) ]2= (1-x) (b-a) (b-a) .
又因为 (b-a) >0, 所以x2=1-x, 即
x2+x-1=0,
解得
又0<x<1, 所以
评注 本例通过定义乐观系数, 将等比中项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结合起来考查, 立意新颖又难度不大, 它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数据处理能力, 是一个不错的应用题.
例6 (2011湖南卷理) 如图3, 长方体物体E在雨中沿面P (面积为S) 的垂直方向作匀速移动, 速度为v (v>0) , 雨速沿E移动方向的分速度为c (c∈R) .E移动时单位时间内的淋雨量包括两部分:
(1) P或P的平行面 (只有一个面淋雨) 的淋雨量, 假设其值与|v-c|×S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
(2) 其它面的淋雨量之和, 其值为
记y为E移动过程中的总淋雨量, 当移动距离d=100, 面积S
(Ⅰ) 写出y的表达式;
(Ⅱ) 设0<v≤10, 0<c≤5, 试根据c的不同取值范围, 确定移动速度v, 使总淋雨量y最少.
解 (Ⅰ) 由题意知, E移动时单位时间内的淋雨量为
(Ⅱ) 由 (Ⅰ) 知当0<v≤c时,
当c<v≤10时,
故
(ⅰ) 当
(ⅱ) 当
评注 本例求一个物体在移动过程中的淋雨量的问题, 背景公平, 又与生活密切相关, 是一个较好的创新型应用题.总淋雨量等于运动的时间乘以单位时间的淋雨量, 根据已知的关系求出单位时间的淋雨量乘以移动时间
教学反思 应用型创新题一般都具有综合和创新性, 是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较好题型之一.每一份高考试题基本上都至少有一个应用类的试题, 但这类试题也多是学生答题失分较多的题目.主要因为应用题一般题干较长, 阅读信息量大, 收集、概括有用信息与数据有一定的难度, 甚至使有些学生产生读到后边忘记前边的现象, 从而造成学生怕解应用题, 对解应用题有畏惧心理.教学中让学生适当多解一些应用题, 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读题、学会从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和数据, 建立数学模型, 同时要给学生心理暗示, 告诉学生这类题目不难, 只要静下心来去做、去思考一定能顺利的完成它, 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信心.
4 操作型创新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
例7 (2011陕西卷理) 植树节某班20名同学在一段直线公路一侧植树, 每人植一棵, 相邻两棵树相距10米.开始时需将树苗集中放置在某一树坑旁边, 使每位同学从各自树坑出发前来领取树苗往返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 这个最小值为___ (米) .
解 当树苗放置在最左侧树坑时, 路程和为
2× (0+10+20+…+190) ;
当树苗放置在左侧第2个树坑时, 路程和为
2× (10+0+10+20+…+180) ,
相对上一种放法减少了360米;
当树苗放置在左侧第3个树坑时, 路程和为
2× (20+10+0+10+20+…+170) ,
又相对上一种放法减少了320米;
依次类推, 显然当放在中间的第10、11个坑时, 路程总和最小, 为
2× (90+80+…+0+10+…+100)
=2000米.
评注 本题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优化设计, 具有创新性, 它类似于线性规划知识, 需要将其还原成数学模型.试题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命制, 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及等差数列的求和及分类思想, 该题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8 (2011江苏卷) 请你设计一个包装盒, 如图4所示, ABCD是边长为60 cm的正方形硬纸片, 切去阴影部分所示的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沿虚线折起, 使得A, B, C, D 4个点重合于图5中的点P, 正好形成一个正四棱柱形状的包装盒.E、F在AB上是被切去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两个端点, 设AE=FB=x cm.
(Ⅰ) 某广告商要求包装盒的侧面积S (cm2) 最大, 试问x应取何值?
(Ⅱ) 某广告商要求包装盒容积V (cm3) 最大, 试问x应取何值?并求出此时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
解 设包装盒的高为h (cm) , 底面边长为a (cm) , 由已知得
(Ⅰ) 因为
S=4ah=8x (30-x)
=-8 (x-15) 2+1800,
所以当x=15时, S取得最大值.
(Ⅱ) 因为
所以
由V′=0得x=0 (舍) 或x=20.
当x∈ (0, 20) 时, V′>0;
当x∈ (20, 30) 时, V′<0.
所以当x=20时, V取得极大值, 也是最大值, 此时
即包装盒的高与底面边长的比值为
评注 本题以学生较为熟悉、感兴趣的折叠纸片为背景, 立意新、活, 创新度高, 操作性强 (学生可动手) , 且难度不大, 是一个出活题考能力的好题.通过操作求解,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求二次函数最值等知识的理解, 强化了导数的应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数学阅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操作性应用题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背景公平, 同时又能考查学生的能力, 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之一.这部分试题难度一般不大, 但学生得分往往不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是缺乏训练的素材, 造成教学或复习的针对性不强.为此, 在平时的教学或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集中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 有针对性的多编拟一些这方面的应用操作题, 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动手来编拟该类试题, 让学生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之外创新作文 篇5
自从1978年新中国恢复“新高考”以来,高考一直是中国一年一度的大事件。慢慢地,人们重视高考,可是由于过于重视高考,神化高考作用。如今的高考,好像沦为一种畸形的怪物,吞噬着每一位考生,使得家长、老师和孩子沦为其奴隶。每当高考临近,一切都会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有孩子的高考,只有孩子的高考分数。因此在这期间,不时出现许多雷人的“励志”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得一分,干掉千人”;“就算争得头破血流,也要挤进一本的大楼”等等。
试问:谁告诉你不上名校,不进大学就不行,就活不了,你的人生就没了?
没有,任何人都不敢这么说!虽说进大学好,但是进不了大学不一定坏呀!
说不定高考之外,还有一片世外桃源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虽然未考取功名,照样活得精彩!看看柳永,两次科举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力作诗填词,照样流芳百世,成为一代文学家;蒲松龄、吴敬梓……他们也是落榜生,他们选择写小说,这样才有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经典小说,最终成为中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不仅如此,像李时珍、李白、杜甫……都是落榜生,他们都选择了另一番出路,最终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
再看看当代的一些名人们,像鲁迅、陈独秀等等没有过高的学历文凭,照样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下取得非凡成就;以及国学大师顾城、作家沈从文,他们都是现代的大师级人物,他们也是没有过高学历和文凭的,但他们的成就已无法用学历和文凭来估量了。
还有现代的许多企业家,像陈光标,没读大学,照样成为企业家,做慈善帮助他人。再看看“三通一达”中国民营快递创始人只是浙江桐庐县一群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民……
以上所以人都是在高考中失利或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他们照样大放异彩,因此,高考之外,还是有出路的。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高考只不过是自己十几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大检验,我们不能忽视或是轻视他,然而也不能过于神化它,它只不过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种催化剂,即使没有,只要我们努力,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不用过多瞻前顾后。
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苦练文笔,当一名作家。
如果你喜欢运动,你可以努力发展它,说不定会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
如果你喜欢音乐,你也可以选择成为音乐人……
你可以选择的有很多,只要你喜欢它,为它而努力奋斗,这何尝不是一条好出路呢!由此看来我们的成功关键是看我们个人的努力,努力使我们能在高考之外寻找出路,大放异彩。像俞敏洪,几次高考失利,然而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办了新东方,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也收获了成功。
人们常说高考决定人生,文凭学历决定你的高度,可是现在涌现出一大批“海待”、“海屯”,他们拥有高学历,却不能对社会作贡献,反而拖累社会。他们认为高考成功,考上大学,就能万事大吉,可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必须拥有真实本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在哪里都是会发光的!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抛弃!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 篇6
摘 要:本文在分析职业院校高考升学班英语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如何运用格式塔理论,创新现在英语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水平和在对口升学高考中的英语高考成绩。
关键词:英语 职校 高考 创新
一、职校高考升学班英语课教学现状
职校高考升学班是指学生在职校学习特定的专业技术(车工工艺、机械基础等)和基础文化课知识,以升入职业技术大学为目的的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较弱且准备考试的时间相对短,因此以考试为目的机械记忆法、题海战术等注重学生的做题能力而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水平的英语课教学方法由此产生。此类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疲劳的状态下学习,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受到压抑,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教师也会抱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创新英语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高考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又称完形心理学,起源于1912年的德国。德语Gestalt音译为格式塔,意译为完形。其核心理论是整体理论,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以往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运用到认知新事物上,从而首先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当事物为不完整状态时,又会下意识地补全其空缺部分,使其完整。对语言的学习也符合整体理论,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人们总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话语习惯很自然地揣摩说话对象的意图与目的以及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头脑中形成对这段对话的整体认识。
该理论还包括图示理论,英国心理学家 Bartlett在其《记忆》一书中对“图式”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内在的图示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新知识认知的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要有大量听读的输入,最后才能输出。20世纪八十年代,图式理论已经成为阅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明确指出人们是通过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图式来理解新信息的。
三、英语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此可见,英语语言的习得和有效运用与格式塔理论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根据完形理论,英国学者威尔逊泰勒在1953年首先设计出完形填空。完形填空作为必考题被视为是考查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有效又经济的手段。既然完形填空就是根据格式塔理论设立的,并且在对口升学英语考试中也占有相当比例,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就不应只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知识点,而是以全局为着眼点,训练学生把握整篇文本的能力。把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主体。在阅读过程当中,教师要求学生运用Context(语境),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逻辑猜测,完成Guess Work。学生粗略阅读一遍后,教师提问学生该文章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文章的逻辑连接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然后再分析文章的重要语法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出题者,会在什么地方设置障碍,在意见得到教师的赞同后着重记忆。这样一来,教师教的东西并没有减少,但是学生学的知识却无形中增加了,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主动感知文章整体与部分、认知英语文章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一篇文章的精读学习抵得过以前三四篇文章的题海战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根据格式塔理论中的图示理论,教师将侧重应试技能的训练改为构建学生头脑中的图示。教师运用Skimming与Scanning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找出特定问题的答案,再讲解生词与难句的问题,学生背诵整篇文章。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小幅度地增加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运用图示理论,在讲解阅读前,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比如说课本中有一篇世界各地过生日不同习俗的文章,学习该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讲解他们所知道的生日习俗,提取已有的图示。再进行语境阅读,了解课文中不熟悉的生日习俗,形成新的图示。最后学生讨论,小组用英语复述文章内容,比较与课文遣词造句的差别,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句法知识,而且构建了新的图示,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激活更多图示,了解更多信息。
四、小结
因此,运用格式塔理论中的完形与图示理论可以有效地创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秦明星.格式塔理论和英语完形填空的关系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5).
[2]章翠芬.图示理论与农村中学英语阅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 篇7
一、为现实写作———立意创新
一定要让学生牢固树立为现实写作的写作理念, 使学生明白, 堆砌几个古人的事例, 不切实际空洞地发表一些议论, 是没有新意可言的。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平时注意多观察生活、多关注时事、多方面积累, 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要做到为现实写作, 就要善于在作文中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任何一篇作文题目, 在写作时总是可以和现实发生密切联系的。比如笔者布置学生写《关注天空》这个题目时, 题目很“空”, 似乎无从与现实中的人与事联系起来, 但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和对时事的关注力度, 从管仲启发齐桓公“贵天”的典故、司马迁创作《史记》“究天人之际”的目的、“人命关天”“民以食为天”“百姓大如天”这些民谚结合点出发关注天空, 就很容易和民生问题产生联系;从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鸟的踪迹, 但我已经飞过”联想到“天空中没有隐形战机的踪迹, 但我已经飞过”, 再结合当今世界一次次的各种军事演习这一现实, 关注天空, 就很容易和人类和平问题产生联系。而这三个问题实际上都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所以关注天空, 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文章若能从这三个结合点出发, 将文章的立意巧妙地归结到关注人类的未来这个层面上来, 就显得既有新意又较为深刻。
二、找准最佳角度———思维创新
具体来说, 思维创新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围绕题材进行多角度思考, 特别是逆向思维, 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敢于突破常规, 独辟蹊径。根据自己的实际, 以独特的构思和材料表现出来。如学生抓住“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发表议论,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思考的角度只停留在批评南郭先生没有真实本领只知招摇撞骗这一层面。其实, 只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新颖的立意还是很多的。如:可批评齐宣王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严和搞“大锅饭”的危害;可批评给南郭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开后门之风;或指出南郭知难而退是识时务, 比厚颜无耻的人要好;或赞赏齐缗王的改革之举、措施有力等等。思维求异、角度求变、立意出新, 自然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文章来。
三、选用新鲜事例———材料创新
选取材料, 要遵循“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精”的原则, 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新事物、新思想, 给人以新鲜感、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如2010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带不走的云彩》, 在论证取与舍的智慧时选用中国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樊锦诗的事例, 文章这样写道:“她放弃了在故乡上海繁华舒适的都市生活, 放弃了环境优越的工作, 就这么满腔热情地奔向大漠了。纵然敦煌石窟内何等辉煌, 美轮美奂, 窟外却是狂沙漫舞, 无尽沧桑。西北的粗犷磨平了她江南女子的柔弱。她竟就这样默默坚守了40年。40年间她不遗余力地研究、再研究敦煌文化, 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如今, 当荣誉扑面而来时, 谁又会想起当年暮光日下, 是怎样一颗坚毅的取舍之心在凡尘俗世的纷纷挠挠中坚守啊。”樊锦诗事例的运用, 新鲜、恰当、充实, 概括性强, 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新近的人和事, 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令人信服。
四、打破常规行文———结构创新
写议论文时常用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四种, 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主旨的需要, 采用一些新的结构形式。
1. 镜头剪接式。选择几个典型的人物、事件或场景片段组合成文。如2010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卡梅隆的智慧》的开头部分。
2. 对话辩论式。采用辩论会的方式, 确定辩题之后, 让正反双方各自交错发言。如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深疏与对事物认知”的话题, 浙江一位考生就用辩论稿的形式写了一篇作文, 得了满分, 其题目是《“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3. 采访式。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 从采访对象那里了解有关情况表现文章的主旨。如同样是“感情深疏与对事物认知”的话题, 同样是浙江考生的作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 采用采访式构建全文结构, 同样获得了满分。
4. 座谈式。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 由主持人和各位来宾组成, 通过谈话方式构建全文框架, 组织行文。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是什么?》, 以拿破仑、葛朗台、佛陀、房龙、上帝和“我”围绕“什么是幸福?”举行座谈的形式结构行文, 分别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幸福作出了诠释。
需要指出的是, 结构创新要符合主旨表达的需要, 选用自己善于驾驭的创新之法, 主旨和结构浑然一体, 在结构的创新上又处理得游刃有余, 才能收到非同凡响的效果。
五、表达追求多变———语言创新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语言多姿多彩、富于变化, 一改单调的平铺直叙或单纯的议论说理, 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恰当地运用一些口语, 可以彰显生动活泼之美。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 则对不住, 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恰当使用一些文言词语, 可以形成一种庄重典雅之美。灵活运用各种句式, 可彰显语言灵动变化之美。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结合, 使得语言摇曳多姿, 挥洒自如, 节奏鲜明, 气势贯通。
六、尝试不同文体———文体创新
近年来, 高考作文的文体往往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就给考生在文体上进行创新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绝大多数考生都写议论文的情况下, 偶尔出现的一篇内容和主旨都很新颖的记叙文或叙事抒情类散文, 往往会给人以好感而获得好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 那就是基本上每年高考作文中都会出现以文言文作为创新写作的文章, 且其中不乏佳作迭出。如2001年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就成为历届高考作文中众人关注的焦点。
试谈高考作文中的创新技法 篇8
一、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二、内容创新
一朵红花,放在花丛里,也许会黯然失色;放在绿叶上,或许会美不胜收。有时,将内容的位置作巧妙调整,写作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我们可以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的精彩部分,特意提到首段,用倒叙的方法吸引读者;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入对比鲜明的往事,用插叙的方法突出主题。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是荡起波澜的有效方法。如从失落、痛苦、误会下笔,到一定程度时,再来一个180°的转弯,对其进行赞美或肯定,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文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抑扬或悬念法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悬念设计要“巧”,要细针密线,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二是悬念的释放要“隐”,要稍露机关,欲言又止,不要急于“露底”。
三、语言创新
作文说到底就是语言的艺术,有创新语言的考场作文,自然会赢得阅卷者的认可。从表达方式上看,可采用情感化的语言,将真情灌注到字里行间,叩人心扉;也可采用细节化的语言,重现鲜活的生活,塑造血肉宛然的人物。从词语的选择上看,运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词语,可以让语言鲜活而充满朝气;运用校园生活中的另类词语,可以让语言活泼而耐人寻味。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化的语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逐渐形成风格,力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四、形式创新
比如新编历史故事,这应该源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但直到20世纪末周星驰的无厘头话语《大话西游》问世后,这种形式才开始盛行。如果借用郭沫若的历史剧写作观,那就是“失事求似”,即在历史人物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可能和人物自身性格发展的逻辑前提下,允许作家对历史及人物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一是采取“戏说”形式。即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发现历史人物的可能性,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重新演绎原作的故事。仔细清点你素材袋中的历史名人,在尽量遵循他们生活的历史场景和自身性格下,不妨给他们编故事,选地点,定时间。二是采用“嵌入”形式。即在原作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嵌入”一段想象性、细节性的文字。这段文字既要紧扣话题,又不至于影响原作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不能改变原作的结局。在我们从小接触的历史书和电视、电影画面中,存在着许多非常时刻,要试着截取任何一段,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试写。比如翼王、项羽、孙权等人的事件。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便是按照这种思路新编历史故事的典范。三是采用“旧酒装新瓶”形式。选一篇名家名文,然后把人名、时间、地点等显示现代气息的东西用古代的对应物来“替换”;或者找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典故或成语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把原作中的人物放到新的环境里,让人物按照自己固有的性格逻辑应对新事物新问题;或者试着把自己的“现代意思”强加给他或与他进行对话,在新与旧的矛盾碰撞中凸显话题,这样文章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如高考满分作文《阿Q新传》就成功地运用了“旧酒装新瓶”的形式,把阿Q放到了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让阿Q的凑热闹、歪脑筋、红眼病等性格缺点在新的环境中进一步暴露,与原作中阿Q的性格保持一致。
五、材料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比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榜,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浅谈高考作文备考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一.提倡写作风格“独创”化
既然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的作文不会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那么, 作文上大胆独创, 努力形成个人的风格就很必要, 而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个性, 如果在作文中能把个性化的语言特色体现出来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那无疑是学生感兴趣的, 也是凸显个性魅力之所在, 也会吸引评卷人的眼球。记得2008年所带的一名叫张涛的学生, 他对《三国演义》很感兴趣, 也颇有研究, 曾看过四遍。不管给他什么样的题材, 他总能借用三国里面的人物敷衍出一片文章, 且人物个性鲜明, 作文语言很接近《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 我还戏称之为“张三国”这就是独创性的作文风格, 有了这样的写作习惯, 我们的作文备考指导就会事半功倍。
二.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 广积素材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很多学生作起文来常常苦无素材, 捉襟见肘。常有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 空洞无物的学生, 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倾诉得委婉、细腻, 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指导是不是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 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 抓住这些, 是学会感悟的基础, 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 无论对人、事、物, 哪怕是枯燥平凡的, 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2.深入思考, 感悟生活, 让作文升格。深入思考, 才能不断问为什么, 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 小人物表现得丰满, 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 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比如:从“台上对手, 台下朋友”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3.读写结合, 激发灵性, 利于创新。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理化书, 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 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 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 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 书读得少。
三.真情表达, 张扬个性, 作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 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 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是心灵的放飞。高考备考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 张扬个性, 做自己的主人, 作心灵的飞翔。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 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 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
四.注意评价, 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 在作文评价时采用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赞美是一种鼓励, 赞美是一种肯定, 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 可以说, 充满激情的鼓励, 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 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故此, 写作应着重情感方面的因素, 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方面, 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 篇10
一、标题创新
考场作文的拟题要能体现文章的主题,具有高度概括性。要求确切、精炼、生动、新颖、富有意蕴。要遵循两个原则:1题目要体现文章的主题。2题目的表达方式力求新颖,给读者强烈的印象。那么,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考生应该从那些角度去撰写题目呢?
(1)修辞式。考生在撰写题目的时候,可以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标题生动形象。如《一箭双雕的决策》《小心背后的陷阱》,就是利用了比喻的修辞,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世界很小是个家》《一花一世界》,就应用了夸张的修辞格,将世界浓缩成一个家,体现了亲近团结地球村理念。用佛家“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禅理,给读者一种宁静的阅读感受。
(2)呼告式。用呼告的方式拟题,给读者一种真实诚恳的印象。如《妈妈再给我一点爱》,引起读者共鸣;《请大家不要为难我》,让人顿生怜悯之意;
(3)设问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我是谁》《谁是最可爱的人》。
(4)对偶式。利用古诗文中的对偶技巧,使标题整齐划一,音律和谐。如《追寻不同答案,砌成完整世界》《烟随风逝,名随史留》《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5)化用式。借用古诗文名言名句或化用中外名著题目,增强标题的文化底蕴。如《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朋友是怎样炼成的》。
二、立意求新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主要为材料作文。材料中包括题干、题目要求、题目素材等。考生要学会分析材料中的主要事件、意义等,关键要能联系生活实际,确定立意的现实意义,学会辨证地研究看待问题,防止看问题片面化。作文立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求创新。
(1)走出僵化思维。文学理论中有个词叫“套板反应”,说的就是思维定势。这是中学生作文立意的瓶颈,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弊病。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平时多看多记多想,提高思想认识,进行创新立意。
如一篇《孟德之脸———阴险豪迈》的作文中写道:“后人评价你的阴险,割发代首,脸上充满阴险之容,致修之死,脸上洋溢阴险之本性,挟天子令诸侯,暴露出你阴险之脸。可我更看重的是你的豪迈,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你率领士兵南征北战,尽显你的豪迈之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横槊赋诗,豪迈的气概在你脸上荡漾,你款待云长,厚葬杨修,豪迈的气质又充满你的笑脸。”戏剧上,老百姓的眼中,曹操的形象总是鼻子上一块白,一副奸臣的样子。毛宗岗父子改编的《三国演义》里也采用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对曹操形象大加贬抑。此文作者却打破了传统观念,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曹操,写出了另类的曹操—阴险但不乏豪迈。
(2)巧取立意角度。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选好立意角度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作者独辟蹊径,力避拾人牙慧,平庸肤浅。可以小中取胜,以小见大。考生还应对生活现象作较深刻地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立意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我们还可以反弹琵琶,反向立意。如将“逆境出人才”说成“逆境不一定出人才”,将“开卷有益”说成“开卷未必有益”,将“阿Q精神要不得”说成“要有阿Q精神”。
针对同一则材料大部分考生的立意可能是:1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岔路口;2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3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学会取舍。我们要创新作文立意,就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作文。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反向立意,写一篇积极昂扬的英雄赞歌,反弹琵琶。
三、表达求新
近年来,有一种文学形式在作文的战场上独树一帜。它采用典雅的方阵,清新的诗句,文化的符号,精致的文言,从历史的天空、文学的殿堂、语言的魅力、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这就是人人“争相仿效,竟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底蕴类文章。中考满分作文的世界中,最璀璨、最耀眼的是那一颗颗闪烁着文化底蕴光芒的星辰。如《刺秦》《人间四月天》《谏屈原书》《晶莹雪,寂寞林》《生命的绝唱》等。我从多年的作文课教学中,总结出下列几种写文化底蕴类文章的方法。
(1)典型人物法。选取历史上或文学史上一个典型人物,运用描写、叙述或议论等多种方法构思成篇。如江苏一考生的《水边的女人》,根据虚构的文学形象生发议论,将《红楼梦》中的人物黛玉的人生事件作为论据,以此论证灵动与稳重的话题。湖北一考生的《菊花人生》,一反千百年来人们为陶渊明归隐的洒脱而叫好,却透过他洒脱的外表,透视到他内心的苦痛,品出了陶渊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菊花人生之味。
(2)文言底蕴。随着课本中文言文课外阅读量的加大,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加强,在写作中夹杂文言文的现象也逐渐增加。在作文里,语言只是一种载体,文言文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有义务去认真学习它,从中取经,从而丰富我们的思想。如香港一考生的《儒兵辩》,巧借文言文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把传统文化思想和自己的思想结合,通过文言语言精练地表现出来。对儒道、兵事进行辨述,儒道如心,兵事如形,一以载道,一以济世,殊途同归,两者缺一不可。
总之,要想考场作文“有创新”,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做到:题目撰写新颖别致,审题立意独辟蹊径,表达方式推陈出新。
摘要: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着高考语文成绩,提高写作能力获取高分并非遥不可及。从标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去大胆创新,结合优秀作品案例,一定会有所提高。
高考历史创新试题设计 篇11
1西汉中期,苏州人朱买臣家里十分贫穷,但他勤奋读书,以砍柴卖薪为生。其妻不堪其苦,意欲离去。朱买臣说:“我50岁要富贵。今年已经40多岁了。你太苦了,我富贵后要报答你。”但其妻终于离他而去。几年后,朱买臣被汉武帝拜为中大夫,任会稽太守。朱买臣能够50岁时得以富贵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中举
B世袭爵位
C察举推荐
D门第族望
2.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右图)。对该漫画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寓意民众团结的重要性
B反映了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
C褒扬了爱国学生的先锋队作用
D反映了五四运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右图所示是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军用飞机运往延安的一架大型x光机。美国政府这一做法主要取决于()
A抗日战争的需要
B中国战场的地位
C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立场
D同盟关系的要求
1949年是中国命运的拐点,这一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纪念新中国60华诞,是纪念我们的先烈,也是昭示后人,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却是最重要的瞬间。据此回答4~7题。
4右图所示是当年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从此定格成为永恒。它寓意()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是日军占领南京进行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5.2007年,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以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C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6.朱德同志曾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
A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B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7.2008年奥运会期间,某国媒体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式民主制度正在日益成为世界民主制度的一种新的模式。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西方民主一种模式,只要坚持民主的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一种有效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和西方的民主也不同,中国的民主制度同样也适用中国的国情,这一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中国式民主制度”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国务院与人民检察院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是这30年的发展,中国人才真正告别了传统.迈入了现代社会。据此回答8-11题。
8.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主要表现在
()
①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30年前从小岗村发轫的中国农村改革,让中国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温饱甚至是小康。30年后,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再次蓄势待发,中国农村即将翻开新的更加美好的一页。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相关信息解读有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B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C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
D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不利于工业化建设
10.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雄起”。其中①、②两条分别对其余8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人世市场经济
11.右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其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今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对西藏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据此回答12~13题。
12.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08年3月14日,少数不法分子在西藏拉萨制造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量的事实清楚地表明,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我们和达赖集团的矛盾,本质上属于()
A民族问题
B宗教问题
C人权问题
D维护祖国统一和分裂祖国的问题
14.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时说:“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这是因为()
A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潮流
B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
15.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被称为“一票共和”。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BSE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C法国君主政体的弊端,法国国内危机重重,国力日益衰微
D议会选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共和派不妥协的斗争
16.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开始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名词,并在
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某校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
B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创立者
C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之一并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D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最终形成
17.下图所示是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
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
18.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期的艰难发展历程。印染业能够在20世纪初期有较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北洋军阀的重视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17世纪,英国牧师拉蒂默等指出:“它造成人烟荒芜,农民流离失所等悲惨状况……它不仅使农村残破,而且有些城市也受到影响,工商凋敝,田房为墟。”这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造成的后果
B英国圈地运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C英国贩卖黑奴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D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所产生的后果
20.2008年4月23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第三批门票发售正式开始。有一位外国友人持右图中的货币到北京奥运会票务中心购票。这种货币发行于()
A1990年
B1995年C1999年D2000年
21.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汉武帝不仅扼制了北方匈奴的南下,也扼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更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
A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
B使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大好局面
C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实行德政
D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
22.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所说的三种事物是指()
A诗经、火药、指南针
B印刷术、火药、造纸术
C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D科举制、管形火器、造船技术
23.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能够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具有深厚的学识
B经过长期的实践
C尊重中国的国情
D善于借鉴外来经验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指出:“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513页
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这里,我们向当时为中国革命事业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行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周恩来《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呢?是因为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6页、《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l 511页
材料四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指出:“这个五四本身就是在1919年发生的一个爱国运动,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千千万万的群众、学生和后来发展到工商业者都参加的反对军阀政府卖国的运动。这个行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
(3)毛泽东同志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主要不同。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岁的皇太子(宋神宗)赵项登基前后,帝国财政状况大抵如此。其积贫积弱之势已成定局,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促使皇帝作出改革决定的因素肯定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则可能是下列两点:其一,帝国财政状况日益困窘,举步艰难,已经很难再往前走了;其二,王安石的一套理论的确具有极强大的说服力量。至于年轻皇帝的争强好胜,毫无疑问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
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负责帝国的变法事宜。著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北宋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在6 300万缗到6 800万缗钱之间。官、兵两项已经开支6000万缗:神宗皇帝时期的皇家开支大约为每年720万缗;单单是这样几笔开支,已经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了。但是,还有必须花的几笔钱:祭祀天地祖先的费用是:景德年间600万缗,皇祜年间1 200万缗。而几年前的治平年间四年不到1 300万缗;最后还有两项令帝国君臣最不好意思的开支:每年必须“赏赐”给辽国50万两匹银绢,必须“赏赐”给西夏27.5万两匹银绢,两项合计77.5万两匹银绢。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阅读下列两幅漫画:
材料四公元1127年,距离王安石发起他那著名的变法运动,已经过去了58年;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了41年;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26年。
这三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伟大的名声,并且一度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因为这场变法,三人渐行渐远,终于彻底葬送了友情,并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殊死搏斗中,于公元1086年同年去世。
假如他们能够多活一些年头,看到公元1127年的惨剧,那么,王安石可能会责问司马光和苏东坡:为什么不支持自己变法图强?
——《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北宋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问题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王安石与司马光、苏东坡由“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到“成为政治上的死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1.C 2.C 3.B 4.D 5.A 6.D 7.A 8.A 9.D 10.B 11.D12.C13.D14 A15.B16.C17.B18.A19.B 20.C21.D 22.C23.C
24.(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朝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工具,并继续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镇压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J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广大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叙述均可酌情给分)
(2)历史功绩: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巨变;它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它还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叙述均可酌情给分)
(3)失败原因: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尤其是没有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4)五四运动中,参加阶层具有广泛性;而辛亥革命比较脱离民众。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辛亥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前,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而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功绩,但果实却被封建军阀窃取。(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叙述均可酌情给分)
25.(1)北宋财政危机严重;王安石变法理论的影响力;年轻皇帝争强好胜。
(2)官俸(官员工资)、兵费(军队支出)、皇家支出、不断增加的皇家祭祀费用、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大量银绢)。
关系: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
(3)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国家实行了一些改良措施,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农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可能得到缓和。
(4)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司马光和苏东坡代表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王安石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浅谈高考作文教学 篇12
一.有格:继承——印证——梳理
作文有格指写作者心中既要有可依章法, 即典范、框架, 又要一定的内容存在, 即品格、品质。操作上我们不妨按照“继承———印证———梳理”的路线带领学生触摸体会, 夯实行文的根基。
1.有法度, 指行文应遵循基本规则。事物运行总有法度, 违背这个法度, 事物即会异变。作文法度, 即作文规则、章法, 弃置一旁, 则作文粗糙, 品质低下;坚守执行, 则作文精致, 文从字顺。老师最好捡那些优秀传统里最好懂的法度、最实用的技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比如, 写作议论文, 就得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就得自圆其说, 清楚地告诉读者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 不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写出来的语言低标准最起码要准确, 经得起推敲, 清清楚楚, 高标准要精美, 耐得住品味, 入耳入心。触摸法度的过程必然伴随思维训练, 藉以印证、领悟。
2.有品质, 指作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品味。何以有品味?厚积薄发使然。考前作文指导如果过于看重技巧, 则使作文匠味太浓, 学生腔满篇, 即“高考体”泛滥。目前各地考场真正的厚重作文鲜有。考前试卷铺天盖地, 学生何来写作泉源?唯有持之以恒地提高品质, 或引领学生精读若干本经典作品, 做好读书笔记, 或帮助他们网读天下大事, 体察人间冷暖, 或指导他们精选专题, 展开激辩, 或不时促使他们拿起笔来, 随手书写性灵感悟。如此, 考场高分作文才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故此, 老师要做的事最好是继承、梳理、印证,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作文之有格, 从而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作文之道, 提高自我努力的主体觉醒度。
二.入格:提炼——典范——仿格
心中有了行文之格, 入格就较为容易了。所谓入格指能按照一定的要求, 写出一篇正儿八经的文章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最要紧的是能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 完成审题、破题、揭题的任务。所以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指导他们写什么文像什么文, 即入格。
比如可利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陈情表》一文教学。此文系蜀汉后臣李密不愿应诏为太子洗马, 而写给新兴皇帝晋武帝的表文。晋武帝览表之后甚为感动, 大赞李密名副其实, 允其不仕。何以至此?细察本文即知, 李密恪守辞官侍母之意, 例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 真情表白奉孝之心、坦示辞官之由、流露进退维谷之情。起笔言“臣密言”, 即为表文的规范开头, 运笔即展开叙述, 言辞恳切, 四字一句, 铺排修饰, 兼以多字句式错综相连, 写足辞诏理由, 委婉以请, 勾起晋武帝真实想象, 引发深切共鸣。看全文层次, 先言侍母之需, 次言知遇之恩, 后言辞官之请。可谓文从字顺, 奔腾畅达, 事、情、理、文, 四者尽备。这就是比较典范的叙述文。我们的学生难道没有向师长、社会可表达的心声吗?为何不去引领他们提炼出行文之典范而去仿写书写真事、表白性灵呢?当然, 教材中叙述文可圈可点的典范之作不止一篇, 不必舍近求远。关于叙述文的表现手法和布局模式, 我们理当提炼出来,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仿写之处。
三.出格:思维——融合——创格
入格之后, 我们还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达到出格的境界, 所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文能出格是在有格之后, 在入格的基础之上的升华, 需循序渐进, 不可刻意追求。寻本可知, 出格离不开两个元素, 即多样的思维和足量的材料积累。只有自我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 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中产生了独到的思想、喷涌的情愫, 并且在具备一定深度、广度和纯度的灵异思维之后, 才会出格。内在潜质集聚充足厚实之后, 自会由内而外地溢出, 宛如泉水。如果注入多维思维, 则会加速喷涌, 创造至美文字。
因此, 实践上可一方面引领学生厚积薄发, 另一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高考创新作文教学】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贵在创新09-20
高考作文如何创新11-17
高考作文结构创新11-16
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07-16
2019高考作文怎么创新11-10
高考作文结构创新招术12-08
高考满分作文:创新+合作=成功05-08
创新作文800字高考之外07-19
高考关于创新的作文素材10-12
高考作文创新写作60招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