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贵在创新

2024-09-20

高考作文贵在创新(共7篇)

高考作文贵在创新 篇1

摘要: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 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 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创新, 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创新作文,渐变研究,教学策略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 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观察想象, 激发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 但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 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新的发现, 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

通过教学情境的层层设置, 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 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 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 如根据“高三、心灵、梦”几个词语进行想象创作等。

2.活动作文

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 (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 , 或者写某个老师上课的过程。15分钟后上交, 由老师选读, 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 边写边观察, 非常认真。学生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写作对象而欣喜不已。

二、表达真情, 张扬个性, 让学生做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 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 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是心灵的放飞。 创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表达真情, 张扬个性, 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一些做法是:

1.特色语言, 表达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高尔基) , 作文也如此, “言之无物, 行而不远” (孔子) 。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 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果一个学生能用“烧焦的豆腐皮”来形容妈妈饱经沧桑的脸, 那么他对妈妈的情感一定是很深很真挚的。

2.独树一帜, 张扬个性

让学生说其想说, 写其想写。曾经有一堂作文课, 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灵感, 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置之不理, 能写也要写, 不能写也要写, 还美其名曰:“好作文就是逼出来的。”丢个作文题目给学生, 逼迫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为此, 我做了大胆的决定, 让学生随心的流淌去写作文, 就写此刻你想什么。后来有个学生写了所有最后一节课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上课铃声响开始写起, 写了他听课的一系列心理状态:肚子饥饿的状态、老师喋喋不休找不到重点的状态、同学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状态。一直写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争先恐后奔向食堂的状态。那节课, 是这个学生, 也是全班学生写作最积极最投入的一次。写作, 就应该适时引导, 让学生说其想说, 写其所想。

三、千篇不一律, 千人寻独面, 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向创新

1.创新的思维———从想象到求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 要更新观念,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 要引导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 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新的具体环节———龙眼、凤头、豹尾

龙眼:即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 眼睛有神, 龙会飞, 标题有神文添彩。拟好标题的要求是简洁、新颖、生动、切合文意, 能使人一看到标题就有读文欲。

凤头:即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就像凤的头, 凤头美好招人看, 文头亮丽引人读。文章的开头要简洁, 入题要快, 语言要有文采, 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可引用诗词歌词开头。 也可以设置悬念开头。还可以利用排比、写景状物开头等。

豹尾:即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应像老虎的尾巴那样, 结实、 有力。可采用卒章显志法, 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也可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名主旨来结尾。还可以同写开头一样采用排比增强气势、与前文相呼应等方法来结尾。

总之, 创新写作教学, 要站在发展的角度,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 结合学生实情, 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的教学资源, 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 多读书, 掌握创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领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敢于向新的人生课题挑战。我想, 通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成为个体生命思维深化、情感升华、个性发展的心灵流程。

高考作文贵在创新 篇2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贵在不虚此行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神怡.他”划然长啸“,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写攀登所见的”苍山负雪“、”居雾若带“等句子.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爬了就好“、”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小学生作文贵在创新 篇3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但文章没有新意,别人当然不爱看,不可能打高分,这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作文贵有新味。出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标题立意要新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是文章的中心。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如果题目一般,内容尽是老生常谈,势必缺乏内容。立意新,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新颖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要会多角度、多侧面去思维、感悟,要有新的观念、见解,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尤其要重视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同传统的、一般人的“大众”思维完全相反,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出新见奇。

二、取材举例要新

目前,信息全球化日新月异,新鲜事儿层出不穷,渗透到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呈现,气象万千。要积极培养和发现学生的敏锐目光,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出新”,扣住时代的节拍,有鲜明的个性。即使是“老一套”的材料,也要注意如何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就以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来说,又有多少“新鲜”的材料可以摄入笔端。关于家长方面:“单亲”家庭给子女的心灵创伤、不检点言行的负面影响、对“乱收费”的反感与无奈、下岗后的复杂心态……关于学生方面:为获得高分的不当手段、“小心眼”造成的隔阂、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关于教师方面:升学、分数与名次的巨大压力、“惩罚”学生的表象与深层原因、请家长的无奈与无助、心中的阴影与苦闷……这些可以说是较“新”的材料。有人觉得这些材料“色彩”较暗淡,不能写出“高大全”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贵真实,以情感人,只要把握好“度”,取舍得当,表达得体,自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老一套”能打动人心。

三、结构艺术要新

文章的结构布局应为主题服务,也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对于小学生要求写三四百字的作文来说,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会索然无味。因此,在短小的篇幅中,更要注重在结构上苦心经营,独具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要敢于突破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写记叙文,要注重悬念的设置和行文的曲折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上要讲究点技巧,要不落窠臼,可借鉴微型小说、戏剧冲突等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在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四、语言用词要新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为载体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小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那种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不能光图省事,老说“大路话”。

当然,上述四点不能苟求在一篇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以此为衡量尺度,要“取法其上”,有意识地体现其中一二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高考作文贵在创新 篇4

一、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需要的反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开学初的作文往往让学生写假期的所见所闻。或“开学断想”、“我想给老师说几句知心话”。抓住学期初这个关键时期,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不要说俗话、套话, 禁说假大空话。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 学期中抓住学校或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写作。如“运动会”、“体操比赛”、“假如我是班长”、“国旗下演讲”, 这些实实在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 学生有内容可写, 言之有物, 写出的文章各呈千秋, 且极有新意, 同时在作文的评改中及时交流并多褒扬好的, 指正不足, 提出努力方向。有成就感的学生, 兴趣愈浓, 此时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努力做学习型人才, 倡导勤观察, 看书看报和积累, 达到“腹有诗书语自华”。

二、凸显新意, 彰显个性, 与时俱进

作文教学的创新并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普通平凡的社会现实中。不能有矫揉造作, 虚情假意。例如让学生写《给父母或朋友的一封信》, 学生中“有的觉得无话可说, 或有的觉得有话可说, 无从谈起, 语气不连贯”。我要求学生以独特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 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发掘真、善、美, 发掘人所未想, 人所未言。让学生写时以主持人的独特开场白形式或写短信集句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写。结果学生情感投入真挚, 新颖具有个性。在“庆祝国庆60年”习作中, 学生大多数文章写得语言表达鲜活, 体现了鲜者常新, 新者常鲜, 富有创意。

三、抓住“练”字, 求实创新, 鼓励创新

学生作文是练出来的, 好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提倡学生勤下笔。平时要多交际, 综合练习, 善于积累, 注重体现一个“练”字。参加活动, 观看电影 (视) 或书籍, 要善于“捕捉”写作信息, 善于提炼。如教学生写《和同学过生日》、《参加姑姑或表哥的婚礼》、《一个老村民的葬礼》。这些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事, 都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之类的习作,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朋友共享, 以求第一个读者的反映。这样多次的练, 在求实中力求创新。在作文的讲评时, 发现有创新或标题拟定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的;设置悬念启发思考的;情节起伏, 不落俗套的;倒叙开头, 穿插补叙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结构布局, 引人入胜的, 我都给予较高的得分并予以鼓励, 刺激学生上进, 下次有更积极或新的表现。

四、生活是源泉, 变中求新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又是学生兴趣的反映。指导学生作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做法, 而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整理, 把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在积累的同时, 把素材通过鉴别、选择、提炼、升华, 它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给人们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生活是写作积累素材的“窗口”, 通过“窗口”汲取大量的新鲜的写作素材, 然后通过加工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这个写作平台在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中绝不能疏忽。

学生的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它来自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它的基础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我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中还特别注重教和写的结合, 写和读的结合。

它也是作文创新的必要方法。在创新作文中, 我教会学生“以写带读,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和“以练促新”, 练中学习, 练中提高。

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的表达, 要让学生树立自信, 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写作来带动自己的自觉阅读。表达需要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充电器”, 是助力的手段。这就促使了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刊, 来充实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通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如手抄报、短句、集句、日记、周记等形式来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每次作文都要有提高明确的要求, 不断地提升, 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学生作文一次一次内容表现的不同。在写作训练中去汲取营养, 扬长避短, 在以后的习作中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因此, 我在指导作文时, 很重视学生作文的评改。

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时, 我还要求一个“变”字, 体现一个“活”字, 凸现一个“新”字。

作文教案:作文贵在创新 篇5

作文贵创新写出真性情

浩浩学习语文教研组熊老师

设计思路:

1、结合学生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实际,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和作文的关系。

2、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水平,帮助学生明了“作文贵在创新”、“写出真我即创新”的道理。

3、教学过程从兴趣出发,通过“激趣-悟情―明理―导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充 分准备、自由言说的基础上悟情明理、创新表达、抒写真情。

导写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本次课的前一周布置以“认识我自己”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大致步骤告知学生: 第一步:问一问,查一查。

“我”的名字有什么样的来历和内涵,寄寓了长辈怎样的愿望,历史上的名人伟人与“我”有同姓或同名的吗?可以就此问一问父母,查一查工具书。

第二步:想一想,理一理。

想一想“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方面,有哪些特长,最突出的个性特点是什么,整理一下思路,该怎样把它们表现出来?

第三步:试一试,做一做。

试着自制“成长相册”。把“我”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收集起来,附上文字给自己“画像”,将“我”的性格、爱好、志向、趣事写下来,给照片加上富有情趣的文字说明,再请父母在扉页上题写寄语。通过这一活动,让“我”又重读父母之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

二、教学过程

1、激趣

(1)教师导语

每个人都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里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属于自己的经历,于是每个人心里都有朴素而独特的诗,也都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感情。但是假如我们不去用心感受,就会有视而不见。见而不思的情况发生。

通过我上次课结束时布置的“认识我自己”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不知大家对自己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让其他同学也来进一步认识你。

(2)师生交流。

①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可以说名字,谈家庭,也可以讲个性,展特长。师生间通过相互补充,初步把握通过特点写人的重要性。

②学生交流活动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师生共同激发言说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2、悟情

(1)教师导语。

通过这次的活动,大家对自己和同学肯定有了不少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父母寄语中重读了父母对我们深厚而细腻的爱。现在我们来共同欣赏几篇代表作,一道感受那平凡而伟大的父母之爱。

(2)推荐同学诵读“父母寄语”(例文附后,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共享父母之爱。

(3)师生交流。

①从父母的寄语中你看出了父母对我们有哪些希望和感情?

②推荐的“父母寄语”写得好在哪里,请简要评析。

③谈谈自己的感想。

3、明理。

(1)教师导语

介绍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有个性有特点的“我”;欣赏父母寄语时,我们会发现,父母的爱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有深情有真爱。那么这种与从不同、真切感人的个性、特点、深情、真爱就使得我们的这些文字有了鲜活灵动的生命,有了新意。创新是作文的灵魂,作文贵在创新,其实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笔下。

(2)谈论交流

何为作文创新?如何做到作文创新?

(3)归纳小结。

①创新是作文的生命。

②创新的作文需要“自由”,包括“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

③“精神的自由”,即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④“笔墨的自由”,即内容广泛,不受限制;形式开放,不受约束。

⑤力避假大空,切忌内容虚假、语言贫乏、情感肤浅的倾向,反对编造、拼凑的虚假作文。

4、导写。

(1)教师导语。

生活给予我们喜、怒、哀、乐、愁,构成了我们敏锐多感的心灵,我们聆听自然,体察人情冷暖,洞悉世间万象,看到、听到、感触到,读到、想到、体验到„„这些都使我们拥有丰富美好的情怀。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有个性的、有价值的,所以作文要写的也就应该是个性的、具有创新精神的。

(2)师生交流。

①对比“成长相册”,思考:如何做到“精神的自由”?

明确:作文的选材、内容应有鲜明个性、独特体验。

②以“这就是我“为题进行构思并交流

明确:要跳出框框,抒写真情。

③进一步交流,思考;如何做到“笔墨的自由”?

明确:作文的形式,语言应不受约束,可以创新表达。

三 实践与总结

1、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2、作文交流与评点。

3、教学总结。

要点:

(1)选取最具有个性特点的材料,展示“我”的个性特点。

(2)抒写真情实感,亮出“我”的风采。

(3)不拘泥于先写外贸、再写一两件事的写法,可以是自我介绍式的自由,也可以是个人简历式的小传;可以是讲故事式的人生回忆,也可以是内心反省式的人生感悟;

可以选取一两个侧面,也可以从多角度写作。

(4)语言可诙谐风趣,也可朴实纯真;可粗线勾勒,也可细致摹写。

(5)写出“真我”即创新,创新就在身边、在心里、在笔下,这需要我们用眼、用心、用脑去发现。

四、备课反思

这堂作文指导课在课堂呈现中一定要把学生调动起来,写作的欲望激发起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起来,使课堂既活跃,又有浓浓的感情氛围所笼罩

附:例文一

写给儿子

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直到有了你。

你的眼睛长得很美。某一天,我发现你的眼睛里有彩虹,真的,那眸子里还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深沉,似乎洞察了这世间的一切。你吃奶时,圆圆的眼睛总是望着我,我每低下头,都迎到这双忠实的眼睛,里面有很多让我捉摸不透的东西,很多很多。

我羡慕你的率真,想哭想哭,想笑想笑,毫不掩饰与矫情。

生你那天,雨过天晴,给你取名霁宇,希望你给世界多添一分清新与透明。或许,你是一个天才,但即使你是一个傻瓜,我仍然爱你,妈妈心中只有儿子,没有天才也没有傻瓜。

我想告诉你,妈妈曾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有过很多的梦,如肥皂泡般绚丽。于是我希望,你当画家或者作家或者医生,还因妈妈曾是数学平平想你数学优秀等等。

儿子,妈妈的想法你同意吗?你的眼睛分明在说:凭什么把我当作你的影子,让我去完善你,我就是我,我自有我的梦。是的,虽说你长得像妈妈,血管里淌着妈妈的血液,然而,你只能是你。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儿子,妈妈对你只有一个希望——站着,是一个人;躺着,也是一个人

例文二

致陈凡

名为“陈凡”——喻在做一个平凡、朴实的人。平凡是一种幸福,朴实是一种美。健康快乐是福,平安开始是福,原你永远是一个快乐的有福之人。

做好每一件小事,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包括攻克功课中的每一道难题,就像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这对于你来说特别重要。成功,源于做好每一件小事,把握好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不求第一,但求不断进取;不求一鸣惊人,但求脚踏实地;不求富贵显达,但求有所作为。面对困难,要坚强克服;面对挫折,要笑而战胜;认定目标,要努力实现。

做一个平凡而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个有仁孝之心的人,做一个诚实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奋进而又珍爱自己的人,这就是父母对您的期望。

例文三

寄语小儿——你伴我成长

在医院里,当你第一次吃奶,吮得妈妈痛得差点叫出了声。一次、两次、三次,妈妈忍受着、幸福着。仿佛那已不是一种“疼痛”,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是你将妈妈由一个“女儿“变成了一个”母亲“。妈妈谢谢你。

妈妈原本非常胆小,是你改变了她。

推动节能减排贵在创新 篇6

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节能减排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一方面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和基础工作薄弱;另一方面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正处在由技术节能向结构节能、粗放节能向精细节能、行政节能向市场节能转变的“十字路口”,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关键要在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

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科学技术是节能减排的第一推动力。应将节能减排纳入各级科技计划,完善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意见平台建设。组织节能减排技术攻关,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力争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相关技术的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以科技为先导,实施节能改造工程、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通过科技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要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管理创新是节能减排的一大突破口。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管、监督、服务“三位一体”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节能减排管理、监察、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增量,加大考核力度,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进一步做好加快污染物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加大建筑节能的监督检查力度,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节能减排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核心是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推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推广自愿节能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数学教学设计贵在创新 篇7

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中, 关键的一环是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 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 设计出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上述三个原则, 使主体性教学更有实效。

一、在概念教学中要按照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概念往往被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 而定义又作为概念教学的出发点。这种顺序恰与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相反。因为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都是思维的结果, 并非思维的起点。

在抛物线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学处理:由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三角板、拉锁、图钉等画出一小段“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的曲线”, 让学生观察这段曲线后, 就给抛物线下了定义。这种设计实质上仍然是以抛物线的定义为教学的起点, 并未真正指出抛物线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 回避了最关键、最本质、对学生最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想到画出的一小段曲线就是抛物线?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舍弃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被发现、归纳、概括的环节,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的。同时, 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使学生原有二次函数图像的知识, 与新知识之间无法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 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难以充分展开。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作为数学活动, 应该暴露概念的产生及公式、法则、定理被发现的思维过程。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直尺、圆规采用几何画法, 画出一条到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构成的曲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 当学生说出这条曲线像抛物线后, 提出问题:“你能否证明这条曲线是抛物线?”引导学生通过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求出曲线方程Y=12px2 (其中P为F点到直线L的距离) , 由二次函数的知识, 可知这条曲线的的确确是抛物线。这时请学生自己试着给抛物线下定义。教师把学生导出的方程变形为x2=2Py2, 指出这是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正半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接着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得出了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负半轴、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2py2, 进而又类比推出了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

2PX和y2=-2PX。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下定义”的过程, 使定义变得鲜明、生动, 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使定义教学真正变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二、注重用发现法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式、法则等, 虽然都是前人早已发现了的真理, 但如若仅仅照搬课本中的结论, 而不去暴露结论的探索过程, 或缺乏必要的引申与创新, 不给学生提供再发现的机会和条件, 那么这样的教学充其量是“照葫芦画瓢”。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生硬地套用, 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发现法教学, 一改“满堂灌”的传统, 教学中内涵了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 在启发学生再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发现法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设计教学过程

所谓认知结构, 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客观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是每个人主观的对知识的认识结构。换句话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主观对客观知识结构的一种认识的结果。

所谓原认知结构, 是相对于新学习的知识而言的, 它指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具有与新学习的知识有一定关系的原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 学生具有的原知识结构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出发, 要明了学生已学过了哪些与新课有关联的知识, 并设法利用化归、类比、归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找出他们联系的关节点 (即联结点) ,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 使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 突破难点,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的知识。

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教学历来是一大难点。一是这部分内容在解析几何中独成一节, 与前后都互不关联, 不易找到引入的突破口。二是定比分点公式的证明比较复杂, 它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有向线段、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的, 图形复杂, 讲解起来困难, 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仍然是似懂非懂。于是有的教师干脆砍去了定比分点公式的证明, 把教学要求降低到“记住公式, 会用就行了”, 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与主体性教学相违背的。那么这一课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呢?经过思索、研究, 我们可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定比分点公式相关的知识, 那就是向量、向量的坐标、向量的相等以及中点坐标公式。经过类比, 不难发现我们要证明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只不过是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广罢了。学生既然能用向量的坐标、向量相等的条件来证明中点坐标公式, 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证明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呢?

上一篇:香格里拉酒店下一篇:专业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