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队伍建设(精选12篇)
专业队伍建设 篇1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校时挫败感比较强, 与教师的配合消极, 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 积极进行专业引领, 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对自己的信心, 可以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笔者根据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经验, 提出了利用专业引领进行特色班级管理的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引领,班级建设
我校是一所招收初中后学生为主实行五年制职业教育的职业学院, 生源主要来自江苏各地, 进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认为自己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 在初中阶段, 他们得不到老师的称赞, 与同学相比也觉得矮人一等。初中阶段的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让他们对学习有拒绝排斥的心理, 针对这样的学生, 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可以通过专业引领的方式, 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顺利地掌握职业技能, 从而重新建立信心, 以良好的状态成为一名职业人。我校园林专业的班级建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入学阶段的专业引领
学生报到后, 及时进行专业引领十分必要。我校学生入校的第一周会接受专业引领教育。在引领过程中, 专业老师在介绍课程设置的同时, 更多的是告知同学们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在职业院校的学习过程完全摒弃了初中阶段老师满堂讲, 课后拼命练的学习方法, 而是做中学, 学时做;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考核也不再是一张考卷定成绩, 更多的是对同学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达到了要求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成绩。有了这样的认识, 学生对学习的拒绝心理会有很大的缓解, 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也会对手把手教他们的老师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从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聘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他们担任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做专业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能力, 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他们可以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 还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我校园林专业在班主任配置方面尽量启用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专业教师兼任的班主任和该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师比较熟悉, 容易了解学生在其他专业课上的表现, 因此便于对班级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管理, 督促学生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学生比较佩服专业课程的教师, 容易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专业教师担任的班主任的思想、行为都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有利于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专业教师实在紧缺时, 系部会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进度, 聘请当期授课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指导老师, 专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讲座、个别指导、班会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引领, 为班级良好学风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模拟创业
目前大学院校内学生创业的项目很多, 练摊、家教是非常常见创业模式, 而结合专业创业的可能不多。我校在这方面有比较成功的尝试。我校为有志创业的同学搭建了一个平台——创业园。园林专业的同学们在园内开设了花店, 学生通过竞聘成为店长或店员, 从进货到业务接洽到后期服务全由学生自己承担。经过这样的历练, 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动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方面的锻炼也为今后他们在职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绝大多数同学在店长或店员的榜样作用下,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班级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 班级管理工作做起来就顺风顺水了。
四、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来校专业引领
我校园林专业长期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邀请的专家, 有园林工程领域的总工程师, 有园艺方面独树一帜的专家, 还有工艺 (盆景) 大师, 他们在园林行业积累了多年的经验, 工程专家给学生们带来了工程实践中的案例;园艺专家诗情画意地描绘园林植物配置之美, 工艺大师把学生领进他的花园, 手把手地传授盆景艺术。经过专家引领, 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统计表明, 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
五、组织富有专业特色的活动
强化专业特色的班级活动, 使学生保持对专业的热情是我校园林专业班级建设的另一特色。园林专业有自己的特色社团———园林景观协会, 园林专业的班主任老师借助学校的“思诚读书节”的平台引导学生做专业读书手抄报, 假期作业包括园林素描、栽活一、两盆盆栽植物、当地树种调查等,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提高了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和个人特长。
诚然, 专业引领在班级建设, 尤其是良好学风形成至关重要, 在实际的班级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各班学生的特点, 注重尊重学生的意愿,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兴趣给以支持和鼓励。班级建设应注重多元化, 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发挥学生特长,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条件, 结合专业学习, 有目的的各方面协调发展。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引领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热爱的情感, 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利用专业引领进行班级特色管理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班级管理的效果, 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在将来的班级管理中不断的探索, 我相信一定会找到一种适合本专业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 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 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段新国, 等.专业教师兼任大学新生班主任的优势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02期.
专业队伍建设 篇2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中文系文秘专业1999年设立,目前已为社会输送了数百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从事企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现有专兼职专业教师12名,专职教师3名。本专业在校学生500余人,开设16门专业课和7门选修课。有两个固定实习基地。文秘专业以年轻教师为主,专职教师少,教学、科研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定位:
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胜任行政、企事业工作要求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指导思想:
1.立足市场。深入调研,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建设。
2.注重技能培养。培养具有现代技术的办公设备使用技能,具有现代商务特点的秘书实务技能,具有一定底蕴的人际交往技能。
3.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我省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
三、专业建设总目标和思路
专业建设总目标
用3-5年时间,把本专业建设一个能满足各行各业秘书需求,适应性、实践性强的专业,2010年达到省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水平。
专业建设思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有计划培训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
2.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建立稳固的实训基地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3.加强课程建设,用3-5年建设2门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优秀课程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与措施
(一)教学基本建设 1.组织机构
由中文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全面规划建设。
2.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胜任行政、企事业工作要求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政治和思想品德素质高,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2)文化素质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博的知识面,人文素养和科 学素养兼备。
(3)有较高技能素质,掌握文秘应有的各种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现代化技术设备。
(4)有较高生活生存素质,有较强的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迎接各方挑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
(5)创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专业主干课程:
行政管理、档案管理、企业管理、公文写作、汉语基础、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秘书学、现代营销、经济法、大学语文、VEP、文秘英语、摄影与摄像、速记、现代礼仪
课程简介:
(1)必修课课程简介: 行政管理学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广泛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系统地让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教材:《行政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关系学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分为理论篇和实务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介绍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实务篇主要介绍公共关系实际活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教材:《公共关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企业管理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紧随现代管理学的新进展,力求为他们拓宽知识面提供素材,做到深入浅出。促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教材:《企业管理概况》 高等教育出版社 档案管理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不仅使学生掌握档案工作的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具有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力,以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尽快胜任机关办公室的档案工作。
教材:《档案管理学》 人民大学出版社 秘书学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从对当代秘书工作规律性与发展趋势着手,重在对秘书工作管理体制的研究,对秘书人员职业素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涉及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秘书实践工作中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材:《秘书理论与事务》 浙江大学出版社 市场营销
教学目的及内容:通过学习市场营销基础,使学生较为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中营销学的科学内涵和运作规律,从而在市场的营销活动中科学理智地分析市场环境、企业环境等。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教材:《市场营销基础》 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 公文与写作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介绍了行政公文、事务公文、科技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传播文稿、文字处理,结合模拟性的写作训练,以期达到培养实际能力的目的。
教材:《应用写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基础
教学目的及内容: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研究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绪论、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六大部分,其中语言、词汇、语法三部分是主体内容。
教材:《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办公自动化技术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系统地学习日前日常办公中经常使用的WPS office中文字处理软件及电子表格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简单操作现代社会办公室电子器材。
教材:《Wps.office操作技巧与实例》 郑州大学出版社 摄影与摄像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采取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授摄影基本理论、摄影观念与摄影的生态特征,以及摄影器材体系及各种器材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创作技巧,使学生达到与时代同步完善专业、完善自我的目的。
教材:《摄影基础教程》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速记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在我国各类组织中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教材:《速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交际礼仪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对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进行讲述,旨在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高效率的完成在各种场合的任务。
教材:《现代交际礼仪》 浙江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
教学目的及内容:经济法具体研究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分配调控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企业、公司、金融、税收等法律制度。
教材:《经济法》 经济科学出版社 文秘英语
教学目的及内容:文秘英语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力求向学生提供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使用涉外业务英语的交际能力。
教材:《文秘英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2)选修课课程简介: 现当代文学鉴赏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在学习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若干作家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究鉴赏。以期使学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研读,进行作家作品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最后使整体文学素质得到提高。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 华夏文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鉴赏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先秦至清代文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作品。通过对作家代表作品的深入学习、鉴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与掌握,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教材:《中国文学作品选》 河南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鉴赏
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介绍外国文学名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时代意义等。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材: 心理学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与文秘管理有关的心理学分节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教材:《新编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驾驶技术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程结合现代文秘工作的特点,指导学生对驾驶技术进行初步学习,重在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逻辑学
教学目的及内容: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用逻辑规律、规则分析实际思维中的问。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准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教材:《形式逻辑》 书法
教学目的及内容:主要介绍历代书法家的经历,书法作品对比、分析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的特点,通过讲练评改,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和赏析能力。
教材:《三笔字训练教程》
在培养方案上本专业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校内实验室操作和实习基地培养三结合。在这个模式基础之上要求教师们在注重教学严谨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对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3.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公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公修课和选修课配合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进行。专业课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更多的现代教学手段。现在在专业课教学中已有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以及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等应大力推广。此外鼓励其它新方法的发现和使用。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视实际需要都有适当的实践环节,如摄影与摄像、现代礼仪课的课堂演示,秘书学、企业管理课的课堂模拟等。此外文秘专业的实验室设备齐全,已投入使用。专业实习基地已建立两个:新飞企业实习基地和新乡 市交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基地。
5.教学研究
在秘书专业课的教学研究、高职专业教学研究以及专业研究方面在原有建树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为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我系具体的奖励措施参看中文系于2001年3月10日发布的《新乡师专中文系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奖励办法》。
6.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以课堂教学评估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建立和完善各种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让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
(2)建立教学评估考核制度,开展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其中包括:
①全面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在每门课结束时由学员给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②坚持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每位教师在完成一个班的一门课教学任务时要填写教学自我评价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③教学部门要组织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同行评价,每学期至少对每个教师听课一次;
④组织系里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教研组的教学指导小组或由这些部门邀请同行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7.教材建设
教材要求选用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优先选用获奖教材,鼓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提高优秀教材的选用率,主要基础课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的教材的课程门数不低于50%,确保使用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不低于50%。
8.学风建设
响应学校关于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指导方针,努力引导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积极、科学的学风。在学生中推行早读制度、普通话帮扶制度,引导学生养成长期学习习惯;教师们热情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礼仪展示活动、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四大名著读书活动等,通过活动在学生中倡导既严谨又活泼的学风;每学期计划一至两次的学术讲座,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办公室工作成功人士、企业精英主讲,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9.图书资料
中文系已建起中文系图书资料室,图书丰富。其中与文秘专业相关的图书1000多册,杂志报纸各6种。在未来几年将不断丰富和完善。
10.学术交流
文秘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又充满活力的专业,很多高校都有开设且有些已经走上前沿,未来几年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他校相关专业加强交流。另外注重同国际秘书协会、中国秘书协会等组织的学术交流。
11.专业特色及优势
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在于其实践性和适应性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于课堂上接受的不仅是说教,而且有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教师通过案例方法、课堂演练等方式直观地传授给学生知识。鼓励本专业的学生参加课外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实习指导上建立完善的实习指导系统。强调专业的广泛的适应性,不强调 专业在某一局限领域的针对性,即本专业可能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中的秘书工作,而且可能由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结构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3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2名,助教7名。
2.师资的引进、培训与外聘
计划继续引进研究生数名。在职教师的培训有就读统招和在职研究生、参加短期培训班等途径。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计划在2010年之前,每年派出3-5人进修。根据专业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根据计划外聘和反聘一定数量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3.教风建设
严格教风有以下措施保障:
(1)学期初要求任课教师写出书面教学计划;
(2)有学生评教制度,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提出意见、建议;(3)教师互评制度,教师们互相听课,互相学习;
(4)教师自评制度,由教师本人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自我反省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做出自我监控。
(三)科研和产学研合作
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积极围绕本专业及教学开展教研和科研工作,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支持教师申报各种级别的教科研课题。争取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扩大学术视野,掌握学术动态。每学期有计划、有专业侧重地聘请外校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同时也大力发挥本专业资源鼓励专业教师多开讲座。
五、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
专业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学 会计专业 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良好时期。市场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是建立在我国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据资料显示,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提供近9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0%。如此规模庞大的大中小型企业急需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高职教育市场所在。广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根本要求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建立在其特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上,所涉学科有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经济法、财务管理、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与利用、初级会计职业技能、成本会计核算、统计学、审计、金融会计、税法等,可见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而且专业性很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知识基础,就无法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会计学科知识的时效性很强,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寻更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解决办法,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知识层次和知识水平,跟上时代步伐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拥有相应的实战经验,具备娴熟的实战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精于操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把基础知识和实践中亟待完成的任务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介绍,教学才能更形象生动,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高职学生既理解理论知识,更在操作中熟练运用。
(三)更新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会计教学课堂设计单调,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过程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针对当前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见多识广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如果采用简单的教学设计,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任务多开展实训、实验、案例分析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参与,通过各类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组织、决策、交流的水平,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增强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健全。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仅仅对本门专业知识熟悉,对其他相关领域经济知识的认识有限,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广泛学习和了解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很好地构架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实践能力和水平仍很欠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年轻,虽然有工作热情,但缺少必要的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其教学就只有讲授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实际操作运用融入课堂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师继续教育相对不足。
高职会计专业是传统的专业,近年来招生形势一直很好,学生多,班额大,师资力量配备跟不上,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科研任务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继续教育,存在深造难、提升慢的问题。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积极开展交流活动,推进师资校企合作。
学校要有计划地定期选派教师进驻行业企业学习,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来校随课堂指导。运用好会计岗位上的专家带来最新的权威信息,定期更新教师、学生的专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时岗位零对接。其次,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非常重要。要经常开展校内专业课程教师讲座,就其课程知识核心内容进行介绍和交流,使其他专业的教师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建立交流活动长效机制,做好师资安排、教学任务安排、科研计划、考核办法、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安排。
(二)教师自学与学院选送培训相结合。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双师”素质,还具有要求“多师”资格。要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可以通过教师自学考取,也可以由学校出资统一组织,选拔优秀教师经过培训取得资格。
(三)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
会计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对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企业规模、性质、从业人员数量、会计岗位量、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使教師、学生主动接触会计岗位,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累计的资料分析趋势,指导学校的会计教学工作。对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建立数据库,跟踪调研其工作单位,以及使用学校毕业生的学生综合评价、学生跳槽情况和就业综合分析等,可以前瞻性地指导今后的会计教学方向。
(四)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业。
会计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自主成立代理记账公司,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学习如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教师的实际指导水平。
专业队伍建设 篇4
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特征与方向
1.1 群内建设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所谓专业群就是围绕服务领域或是技术领域设置的特殊专业教育, 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服务领域和行业背景, 它充分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与文化基础, 是专业教育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
1.2 群内专业教学条件及课程内容
同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课程内容大致相同, 这就说明专业群内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行业背景、技术基础、服务领域, 同时它也是在共有的平台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群内各专业具备相同的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以及课程内容等。
1.3 专业群构建方式
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产业链、学科基础以及职业岗位三种方式, 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种构建方式或是选择群内何种专业, 均应考虑专业间资源共享, 充分实现专业群建设所需要的课程、实验、实训、师资等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努力降低专业群建设成本。专业群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专业方向, 减少或增加相关专业内容, 以便于不断提升办学效益、适应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2 高校专业群建设内容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应尊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诚企业、团结互助、以身作则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精神, 进而具备创新、技能、服务的核心能力。
2.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不断加快我国人才建设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动课程与职业发展目标、专业设置和产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对接, 努力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设, 积极大胆选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 并将技能训练、顶岗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直接进行企业定员、定位、顶岗实习, 争取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来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2.3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努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便于更好地满足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 从我国当前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出发, 突出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制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 努力开创项目化教材和课程, 积极推动相应制度建设。
2.4 建设实训基地开放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内的资源共享, 提高各类设备利用率、建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要坚持技能培养、产学结合及应用办学路径, 明确教学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也就是构建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平台、企业职工培训中心, 进一步显示出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和共享性。
实训基地建设应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合理利用政府资金进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是在整个学校也可以是学校部分, 以便于不断改善实训条件, 加强技能训练, 不断完善专业群发展和建设, 人员培训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努力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及效率, 更好地完成一举多得目标。
2.5 建设“双师型”团队
“双师型”团队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双师型”团队建设可以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骨干教师制度, 重点推动技术水平、企业背景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企业建设实际效益, 采用轮流选派方式和顶岗实践, 积极了解企业情况和争取技术服务, 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6 构建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 丰富专业资源内容, 形成鲜明的课程网站。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网络适应性较好,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媒体资源, 明确信息化教学目标。建立操作方便且开发功能较强的仿真软件系统,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不断降低专业课程教学成本。因此, 优化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 推动行业、区域建设的共享性, 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最大程度的享受到相关专业资源。
2.7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确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综合系统建设。因此, 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效果及过程, 并对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持续性监控。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全员性、持续性原则, 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努力完善确保质量, 并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监控体系制度完善、机制有效、运行正常。为切实保证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教学质量联合监控机制, 以及毕业生质量调研制度、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体系。同时, 高职院校要注意采纳用人单位代表和校外专家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征求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从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和对毕业生的真实评价, 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3 专业群建设分析
由于专业群建设较为复杂, 它给师生认识、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加快专业群建设, 实现各方面的稳步发展,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下两方面原则。
3.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出于对职业教育同经济建设间的关系考虑, 专业群建设不应脱离内部实际状况以及外部客观环境。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 以便于更好地顺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2 重视质量建设, 提升实际效力
专业群建设应坚持做好以下五点内容:第一, 坚定专业群建设方向性, 确立专业群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提升办学效益的资源共享;第二,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性, 加强专业群结构建设, 丰富群内建设内涵;第三, 明确专业群内各专业作用及地位, 增强专业间的联系, 了解群内各专业功能与地位;第四, 顺应专业群规模控制, 只有恰当的规模建设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第五, 时刻掌握专业群动态性, 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优化专业群内容和结构调整。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优势, 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 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掌握时代发展动态, 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及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 专业建设到专业群建设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 专业群建设更好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了有效的课程体系, 创建了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 是提升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办学优势
参考文献
[1]曾宪文, 闫萌.简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基于量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8) :33-36.
[2]赵坚.适应物流产业群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群建设研究——以重庆市物流产业群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29-31.
人防专业队伍建设之我见 篇5
城市人民防空专业队伍是城市人防的有生力量,是战时消除空袭后果,恢复、重建的重要保障。未来信息化战争,我城市可能遭到敌多波次、高精度、大威力的空袭。这将造成我城市重要目标严重破坏、人员大量伤亡、大面积火灾、建筑物倒塌、交通阻塞、水电和通信中断、毒剂和放射性污染蔓延、生产停顿、生活困难等严重后果,使我消除空袭后果的行动更加困难。因此,及时有效地组织各种力量消除空袭后果,是城市应对信息化空袭的主要任务和关键,对于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恢复城市基本功能,保存战争潜力,直至赢得战争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防专业队伍是消除城市空袭后果的一支中坚骨干力量,面对信息化空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人防专业队建设必须注入新的内涵,要尽快建立一支精干过硬,功能齐全的人防专业队伍,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目前,人防专业队伍建设存在许多问题,人施专业队伍建设水平与未来防空袭斗争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妥善解决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快建立一支适应未来防空袭斗争需要的过硬人防专业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笔者认为,将人防专业队伍纳入城市民兵序列,将民兵建设与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使民兵和人防专业队伍在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下,实现无缝隙横向联合,产生1>2的整体作战效能,在未来城市防空袭中,最大限度地实施抗、反、防、消为一体的防御战斗。
专业队伍建设 篇6
■ 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教师队建设新格局
我区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个载体,依托三个平台,抓好四项建设”思路,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围绕一个中心,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适应教育改革要求,依据教育部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调整和明确教师专业化方向和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改进策略、优化方法、规范行为,以课堂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教师考核机制,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全程评价指导意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建设两个载体,规划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增加教师内驱力。2011年,公布《关于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见》,请专家分层进行引领培训。2012年,我区将教师职业规划的落实与校本培训同步推进和督察,发现典型后,组织专项交流,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将此项工作抓出实效,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加强专业引领。推出《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体化实施意见》,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统筹规划,以各学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课标、课程、课堂、评价为重点,开展全员培训,提高教师课改认知;加强课程开发,提高教师资源意识;立足课堂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借助考试评价,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3.依托三个平台,实现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和教师个人成长的统一
以教科研为基本途径,搭建理论成长平台。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教科研工作的意见》,引导各单位在工作中根据教学实际确定教科研内容,依据科学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注重教科研成果的使用和推广,并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我区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以基本功大赛为发展抓手,搭建技能提升平台。通过分学段、分学科,符合条件的教师全员参与,市、区、校三级选拔,个别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加速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以网络备课为主要形式,搭建集体成长平台。为了加强网管员和我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我们每年举办房山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例和论文评比,探讨并在个别学科试行网络备课形式,组织、引导教师网上备课。
4.抓好四项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落实
开展了“讲师德、树形象,争做新时期形象大使”主题系列活动,实行师德事故“一票否决”,及时教育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依法将严重失德者清理出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在区教委统一领导下,由研修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教研、科研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研、训、信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制;坚持市、区、校三级培训相互补充,坚持本土培训与国际化培训有机结合,逐步建设起集约水平高、整合性强,合力效应明显的教师培训体系,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学科教研室(组)推动教研训一体化校本发展。举办了“教研组活动展示”等大型教研活动,组织了全区中小学数学、语文,初中物理教研组长培训班。充分发挥研修机构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了结对帮扶和联片教研,加强校际合作。
区教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3年创建规划、年度创建计划和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基层单位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对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初级评估。按照全区创建的整体要求,立足校本、统筹规划、有效整合、系统安排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组织保证、规划引导和必要条件。
■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加强机制建设
加大对我区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培养高层次后续力量,加速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强化高端引领
借助特级教师行动计划,组织我区多名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借助“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和“绿色耕耘”项目培训骨干,组织初中骨干教师参加初中脱产培训,组织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到加拿大脱产培训2个月。依托骨干教师全职支教一年、骨干教师送课等活动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直接传授给广大一线教师。
■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我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意见》精神,形成合力,为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建立健全了班主任选聘、培训、考核、评价、表彰和保障制度,为班主任队伍的成长创建平台,提供保障。维护班主任教师的合法权益,减轻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保障他们的各项待遇和身心健康。
以区、校骨干班主任的评选为契机,使区、校骨干班主任享受相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待遇,2011年我区首次评选了区级骨干班主任200名,按照学校班级的15%评选了校级骨干班主任。“房山区隗金枝班主任工作室”已经成功运作了一年多时间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打造出一批高水准的班集体建设示范群体。
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篇7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前提。如:我院会计专业根据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以及专业特色与优势的特点, 实施内外结合、校企共建。探索形成“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个环境育人, 依靠专职和兼职教师师资力量育人;针对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所要求的职业品质、知识和技能育人, 将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为实训实习条件优良、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特色鲜明、“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课程体.
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范围, 其次确定学生在职业范围内的就业岗位,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专业所需要典型工作任务, 并以此确定了相应的行动领域, 最后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 即会计课程体系,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出纳业务核算、供应销售业务核算、往来结算业务核算、投资基建业务核算等。
2.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教学内容.按会计职业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程序设计。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课程体系构建后, 对每门课程结合工作实际, 由校内骨干会计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共同设计教学内容。
3.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做中教, 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做的状态中, 在做中悟道理, 在做中学知识, 在做中练技能。
二、培养一支多元角色、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一)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要有改革意识, 开拓创新能力强。
首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勇于实践, 在改革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 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几年来, 本专业教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举措:坚持“五个前移”, 创新教学观念;坚持“对证施教”, 创新教学体系;坚持“工学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行动导向, 创新教学方法。
2. 课程改革建设步伐要快, 课程设计能力强。
教师需要加强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践, 要熟悉职业岗位的特点、职业工作的过程、职业工作的内容、职业群中相关职业的关系等, 提高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力。本专业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 坚持行动导向, 实现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设计项目化, 初步形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
3.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开发能力强。
以行动为导向来编写教材。高职会计教师分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 并以此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最后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
4. 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要快, 职业操作能力强。
作为高职教师, 应具有双师素质, 即不仅要会讲, 还要会做, 会操作。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 职业操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我院会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强, 就业率高, 就业率每届都超过98%, 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
5.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职业教学能力强。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 高职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通过学习、锻炼, 不断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二)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会计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创新型、善协作、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主要建设以下内容:
1、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科技开发能力强、职业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承担如下职责: (1) 在教学方面的主要职责:开展专业教学与改革, 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组织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 帮助其他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 在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主要职责:主持教、科研项目, 开展技术成果的推广, 抓好教师梯队建设。 (3) 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主要职责:主持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学计划, 开展专业基本建设工作。
2、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培养骨干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社会实践、教学比武、教学研究、科技开发、奖励政策等, 着力培养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科技开发水平、创新能力。骨干教师的职责是: (1) 完成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 (2) 积极参与基本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编写; (3) 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4) 参与或承担院级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 (5) 每年度发表科研论文2篇及以上。
3、大力聘请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工厂、社会第一线, 熟悉和掌握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增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办学思想,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着力打造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全方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内外结合, 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通过正确引导、榜样激励, 形成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通过科学激励、进修提高, 形成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通过实践锻炼、教学研究, 形成职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立项研究、科技开发, 形成科技服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县级广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篇8
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这里以庆元县广播电视局为例。从现状上看, 庆元县广播电视专业人才队伍存在很多问题 (在职总人数102人) 。首先是年龄结构偏大。整个队伍35岁以下人员仅22人, 占总人数的22%;35岁以上共80人, 占总人数的78%。队伍年龄偏大, 影响了整体素质, 削弱了整体战斗力。其次, 知识结构偏低。整个队伍本科文凭只有30人, 占总人数的29%。大专文凭42人占41%, 大专以下30人占29%, 甚至有部分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只是初中或是小学文化。知识结构的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从专业职称上看, 副高以上仅1人, 中级职称29人, 占总人数的28%;初级职称40人, 占总人数的39%, 有2位是管理人员, 其余30人为技术工人。因此, 许多人员只靠经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专业素养水平不高, 复合型人才缺乏。从岗位上看, 互相流动少, 人才结构单一。因而, 在人力资源整合和人力资源成本两方面都难以提高和控制。
二、问题的成因
1.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在思想上对专业人才重视不够, 把专业人才等同于一般人才, 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用, 其地位还不突出;一般的专业人才没有“精业”意识, 对于专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 人才环境有待改善。
适合于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专业人才的地位和待遇还不够突出, 没有让专业人才产生优越感。
3. 人才建设投入不足。
专业人才除了人事部门给予的补贴外, 很少再有其他投入, 专业的研究与创新等经费更难以落实。
三、对策与措施
结合浙江省庆元县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思路有以下几方面:
1. 解放思想, 树立“大人才”的观念。
人才就是生产力, 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竞争, 就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把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 将引进人才和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管理提上议事日程, 围绕事业发展大局, 提前规划, 统筹安排。同时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 优先开发人才, 优先培养人才, 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2. 创新机制, 着力盘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
一是着力构建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机制, 切实做好人才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的规划与协调工作, 重点制定、实施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计划, 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技术骨干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计划。实施“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逐步培养出一批适应电视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高中级人才。鼓励人才自我提升, 对业余攻读大专、本科学历或考取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人才, 要大力予以支持和鼓励。二是着力构建专业人才考核和奖励机制。致力解决现有人才的“两个待遇”, 拿出具体办法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政治上和专业技术上共同进步的问题。要对特殊行业和专业人才实行特殊津贴, 用合理的待遇留住人才。要创新人才使用制度, 打破学历、资历限制, 建立重能力、重水平、重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制订优秀人才奖励激励办法, 并纳入制度化轨道。三是健全分配制度。大胆探索工资与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办法, 推行岗位工资制和技术入股, 对优秀高级人才试行年薪制, 对有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有功人才实行重奖等, 确保收入与贡献一致。同时,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对在一线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适当补贴, 解除专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和实际困难, 全方位稳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 注重管理, 教育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树立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创业观念。
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同时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项目。从上到下, 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管理体系。制定一个长期的人才引进、使用规划, 明确主要领导抓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 为人才强县战略实施提供组织保证。要强化宣传教育功能,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水平, 大力宣扬奉献精神,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引导他们献身基层,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4. 营造氛围, 积极为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引进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 就必须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优惠宽松的环境。要加快事业发展的步伐, 只有事业快速发展, 才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要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 重奖突出专业技术人才。同时, 对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 促进人才的提高。■
摘要:当今社会,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谁拥有一流的人才团队, 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 传媒业也不例外。本文结合浙江省庆元县广电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对县级广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广电,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勇.试析传媒人才流动频繁的原因及对策[J].新闻界, 2006, (03) .
找准专业定位搞好专业建设 篇9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给人起名, 为自己的院校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原本无可厚非, 但是盲目跟风、随意更换院校名称这从市场营销学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科学、不经济的。因为原有的名称在社会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即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形象, 更换之后, 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加以重新塑造。品牌形象并非天生而成, 需要人们去精心塑造, 而这种塑造是长期而艰辛的, 是需要无比的智慧和高度的策略意识的。一所院校叫什么名称不是应对当今激烈教育竞争的关键, 国外一些院校尽管叫学院, 不照样世界有名吗。《孙子·谋攻篇》云:“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 这是兵法中的最高境界。对于高等院校来讲, 至关重要的是集中所有精力, 找准目前所开设的各个专业的定位, 把专业办好, 这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 这才是高校办学的最高境界, 至于“升格”与“更名”等纯属锦上添花之事。
一、市场调查——专业定位的基础
市场调查是专业定位的基础。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 就无法确定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其差异性。不了解社会需求, 学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的放矢、闭门造车;不了解社会需求, 所培养的学生就不可能适销对路;培养的学生无人问津或很少有人问津, 学校最好关门大吉, 以免误人子弟。
市场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包括学历、素质、能力、知识等;二是国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情况, 包括专业定位、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等;三是专业自身情况, 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科研实力、教学环境与条件等。通过调查, 在掌握了足够量有用信息的基础上, 以便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二、市场细分——专业定位的前提
市场细分是专业定位的前提。市场细分是指在足够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依据社会对某专业需求的差异性, 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选定目标市场。
进行市场细分的依据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的。如根据前述对本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 可以运用下列主要依据进行市场细分:
1.按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学历方面需求的差异性, 可将其分为如下子市场 (见图1) 。
2.按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与能力方面需求的差异性, 可将其分为如下子市场 (见图2) 。
3.按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去向需求的差异性, 可将其分为如下子市场 (见图3) 。
市场细分的变量颇多, 在进行市场细分时, 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细分变量。在此不一一列举, 仅用上述三个主要变量作为分析之用。
三、目标市场——专业定位的关键
目标市场的确定是专业定位的关键。一所高校, 如果目标市场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 则所有的教学活动将变成无的放矢、功亏一篑。所谓目标市场, 指高校某专业拟占领的那个 (些) 子市场, 亦即服务面向。
在确定目标市场时, 首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其次还应考虑自身优势, 要在权衡本单位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等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此外还应兼顾本单位的发展潜力, 要与时俱进。
目标市场的确定, 既要考虑社会需求, 又要兼顾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 在三者的动态平衡中确定之 (见图4) 。
具体到本文, 结合上述专业的实际情况, 运用以上列举的三个细分变量, 可确定其目标市场 (见图5) 。
由上图可知, 该专业将其目标市场确定为国有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生。
四、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的方向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方向。找准了专业定位, 高校的专业建设就有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定位”是目前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术语。所谓专业定位, 指高校拟使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形象。定位的恰当与否, 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常见的定位策略主要有:
1.拾遗补缺定位策略。这是专钻空隙的一种定位策略, 一般适用于实力相对弱小的专业。如该校某专业为一新专业 (或尽管为一老专业, ) 实力相对较弱, 通过对同类院校该专业定位的调查, 发现它们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方面, 而管理创新则涉及甚少, 此时, 可采取如下定位 (见图6) 。
2.迎头定位策略。又称竞争定位策略, 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定位策略, 一般适用于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如该校某专业为一老牌专业, 与同类院校相比, 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可以与其他院校相抗衡, 力争赢得“领头羊”的地位, 此时, 可采取如下定位 (见图7) 。
3.突出特色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高人一筹的定位策略, 一般适用于有明显特色或容易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如该校某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在制度创新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与论证, 认为在制度创新方面容易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此时, 可采取如下定位 (见图8) 。
五、专业建设——竞争制胜的法宝
专业建设是竞争制胜的法宝。只有搞好了专业建设, 一所高校才能赢得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才能受到社会的好评。要搞好专业建设, 至少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编制, 应密切结合专业定位, 兼顾社会需求及学生培养与专业发展潜力等, 充分论证所要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较好地体现自身专业优势, 避免“趋同化现象” (即各个学校相同专业教学计划基本相同) 。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专业定位, 规范课程主要内容、学时, 并做好论证工作, 避免不同教师对同一个专业的学生讲授同一门课程但教学内容大相径庭的现象, 当然还应给任课教师一定的创新余地, 以此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结合课程性质确定, 如工商管理类课程可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战演练式等, 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4.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应注重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强化柔性管理, 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全面准确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避免高分低能窘境的屡屡出现。
5.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特点, 选择或最好自行编写具有自身优势的教材, 避免所选购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弊端。
6.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配备, 应通过竞争授课与多方位评教等形式, 尽量选配首席教师或优秀教师授课。对于工商管理类课程, 还应尽可能选配高职称、高学历、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授课, 以充分展现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避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仅能按书本介绍枯燥的管理理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侯惪夫.定位:基于顾客心智的品牌差异化战略[J].新营销, 2008, (8) :38-40.
专业队伍建设 篇10
一、纲要语境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解读
两个《纲要》 (1) 明确提出“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 是我国教育改革历史上相关政策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的术语。“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内涵, 其逻辑界定的前提是明确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是专业;理论依据是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包括专业自身发展成熟度 (职业道德、专业理想、教育观念、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 和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专业声望) ;其发展脉络是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再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影响、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最终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实质是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1]促进教师 (个体、群体) 专业发展, 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业人力资源。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性要求, 是世界发达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发展战略, 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不懈努力的目标。
二、加强云南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落实纲要
《纲要》明确提出“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这是解决当前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理想偏低, 职业道德亟待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偏低;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历史发展先天不足;教师基本生存状态艰辛及民族地区奇缺“双语”教师等问题的良策。因此, 要在广泛开展实证调研基础上, 抓住当前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筹帷幄出台实施致力于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政策, 体现教师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
(一) 加强云南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理想普遍偏低, 职业道德亟待提高。调查显示, 29.5%的教师难以确认“不论学生学业成绩如何, 都热爱每个学生”, 13.9%的教师否认能爱每个学生;分别有23.2%、17.9%的教师对热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持中立及否定态度;34.4%的教师不认同作为教师备受社会尊重及感到幸福;52.3%的教师, 希望更换职业, 欲从事收入、地位更高的其他职业;25.4%的教师对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持否定看法;17.7%的教师否认在教学过程中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11.9%的教师对体罚学生未明确表态, 仍有14.3%的教师认同体罚学生。云南中小学教师“养家糊口生存型”居多, “体验人生享受型”与“自我实现发展型”居少。教师的专业理想偏低, 多定位于养家糊口, 对从事的职业尚缺内心趋向感, 难以感受教师专业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两个《纲要》均强调要解决教师师德问题,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 (聘用) 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针对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理想偏低, 终身从教意识不强的问题,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广大教师忠诚教育事业”。
(二) 提高云南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
调查显示, 云南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 普遍落后, 教师学历结构层次偏低,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主要集中于专科和高中, 仍有部分高中以下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执教, 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人数尚未构成师资主体力量, 而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数量更是捉襟见肘, 且全部集中在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则集中于专科和本科, 仍有部分高中学历层次的初中教师任教, 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初中教师人数尚未构成师资主体力量, 而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初中教师数量极为有限, 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普遍不完善, 具备由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及教育技术应用知识等自身建构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仍存在“量”与“质”的欠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欠佳,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两个《纲要》均提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培养培训规划, 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 弥补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天不足
追溯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 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 都将教育发展重心始终放在东部、城市, 对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程度极低, 故不论是教育经费投入, 还是教师福利待遇保障, 推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项目工程或活动, 都少之又少, 即便同为西部的教师队伍建设, 也存在不均衡。历史上, 云南虽与四川、西藏、甘肃、宁夏等地, 皆因民风不开、语言不通, 且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又地处边域, 经济、文教皆落后而划归为滇边藏区或称西部, 但教师队伍建设所获及的教育倾斜政策远低于西部其他各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造就。
两个《纲要》在制定上均突出“均衡”, 这既是特点, 又是亮点。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强调教育公平理念与教育行动实践, 明确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对于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 这对于解决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先天不足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对占云南中小学教师总数80%的农村教师的鼓舞、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四) 改善云南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
云南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艰苦恶劣:1.“无以安家, 难以乐业”———住房无保障;2.徘徊于生存与生活之间———农村中小学教师喝水难、吃菜难;3.交通闭塞条件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有生命安全之虑;4.清灯孤影———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教师人员配备不齐, 教师的教学生活精神孤寂;5.社会、教学、竞聘层层重压下惶惶度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福利待遇仍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配套政策措施, 在一定程度致使中小学教师难于消除后顾之忧。凡此种种生存状态, 一则对于人的基本生存而言实属“艰难”;二则对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尤为不利。[2]
两个《纲要》均强调“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在工资、职务 (职称) 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 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针对实际, 具体提出“设立专项经费, 对在边疆、民族及农村地区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 确保在农村、山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当地城镇教师工资。将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 在城镇为农村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 为在乡村学习工作的教师建设周转房, 保障其基本食宿”。
(五) 缓解云南中小学“双语”教师奇缺的矛盾
云南少数民族种类及数量居于全国第二位, 中小学教师, 尤其农村教师的教育对象多为少数民族农村学生;学生之间通常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 教师面临“双语”教学难题。日常教育教学急需“双语”教师开展工作。
两个《纲要》均提出“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以缓解云南中小学“双语”教师奇缺的矛盾。
此外, 云南中小学新、中、老几代教师激烈竞聘, 老教师一再落聘, 但无相关教师退出政策, 又达不到男教师60岁退休, 女教师55岁退休的年龄标线;教师编制紧缺, 新的优秀教师人才无路可进, 形成入口不畅、出口不通的尴尬现状, 制约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两个《纲要》就此问题提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
注释:
(1) 两个《纲要》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摘要: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教师专业理想、业务水平偏低, 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先天不足, 教师生存状态艰辛, “双语”教师奇缺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探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内涵与实质, 提出开展丰富有效的师德教育, 多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升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教育实践策略。
关键词:《纲要》,云南中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专业队伍建设 篇11
[关键词]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教育培训;薪酬待遇
一、深圳市专业社工队伍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
2007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以及七个配套试行文件,成为全国首个构建起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体系的城市,“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体系逐渐形成。
目前,深圳的专业社工主要分布在残障、卫生、妇女儿童、民政、教育等领域,已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这些领域,政府在行政体系内难以提供直接、到位的专业服务,而社会工作则可以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以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式填补公共服务的诸多“盲区”。大多专业社工服务在基层一线,成为社会政策的传递者,使各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能有效提高人民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
二、深圳市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全國社工行业发展的先锋城市,深圳在虽然相关领域探索比较超前,但也较早地遇到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专业社工队伍总体上规模偏小。
深圳市常住人口超过1800万,拥有义工超过25万人,但目前专业社工只有4930人,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工作需要。香港700万人口拥有注册社工超过1.4万,美国配备专业社工的标准为每1000人配备2.3个专业社工。一方面,深圳专业社工教育培训规模较小。即使按通常人口与社工1000:1的低标准配比,深圳也需要专业社工1万多人,全国则需要130多万人,但目前全国每年高等院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大约只有2万人。另一方面,社工职业晋升体系尚未完善,随着各地对社工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新招收社工越来越困难,社工人才流失逐渐加剧。
(二)专业社工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偏低。
深圳市社工机构和社工队伍整体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工机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优秀实务和管理人才缺失,加之优胜劣汰机制尚未成型,导致社工机构整体进取心不足,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机构职业化、专业化有待提升。一部分专业社工队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培训课时不达标。调研数据显示,87.2%的受访社工培训课时在15天以下,尚未达到“1+7”文件规定的一年内培训课时最低标准;48.6%的受访社工未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工作经验两年及以下的占81.1%之多。
(三)专业社工的薪酬待遇竞争力不强。
目前,深圳市一线社工实际收入平均为3800元/月。从行业比较来看,薪酬不低,与周边城市相比,竞争力不强。2007年以来,深圳市社工岗位经费购买标准从6万元、6.6万元一直增至7万元。由于社工机构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购买,以致一线社工的增资难度较大。再加上生活成本较高、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随着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地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不断提高,专业社工人才流失严重,专业社工人才流失率逐年攀升。
(四)政府监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缺乏监控与保障实施层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是按照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政策,对社工机构进行监管,保障专业社工权益。在国家层面,尚未有针对监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细节化政策法规出台。其次,各职能部门的监控、保障职能未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规定不清晰,有碍于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监管。第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自治与自我监督乏力。机构管理机制不健全、监事会与理事会作用未完全发挥。第四,社会力量监督不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公开不充分、机构运营流程不透明,社会舆论混乱,媒体监督失职。调研数据显示,38.9%的受访社工尚未注册,37.2%的受访社工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者登记证书,42.8%的受访社工反应遇到过拖欠薪酬的情况,87.2%的受访社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二、思考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为需要重点建设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并确定了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针对当前深圳市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社工队伍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对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百年的历史,是一个被广为接受和认可的正式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短暂,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认知度较低。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社会问题大量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转变职能,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协助政府预防和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因此,建设专业社工队伍,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完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健全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工委、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力资源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格局。将专业社工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扶持机制。公共财政要在现阶段发挥扶持社工队伍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和资助服务制度,构建公平竞争机制,发挥社工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要落实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工组织开发多元融资渠道。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宣传活动。推动开展社会工作政策制度和理论研究,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权威的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
(三)提升专业社工队伍服务能力。
加强专业社工队伍教育培训。组织、社工委、民政等部门要根据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规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完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严格教育培训监督。专业社会工作业务主管部门、社工协会和社工机构要把社工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将高校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有序扩展专业社工队伍规模。按照《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社工服务机构要达到150家,每万人持证社工达到5人,一线从业专业社工达到5000人,其中督导助理以上高中级专业社工达到600人;由政府资助购买的职业社工数量达到4000人以上,所有执业社工拥有初级社工师以上资格,中级社工师占专业社工总量的15-20%。要重点抓好规划的落实。完善专业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登记注册制度,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工专业人才包括基层和社区工作人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畴。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资格聘任制,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职称体系和专业服务分类考核制度。强化服务绩效评估和监管。制定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对全市社会服务绩效统一实行第三方评估。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建立服务监理机制,强化经常性、过程性监管,建立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优胜劣汰”制度,将服务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依据。
(四)完善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拓展专业社工的晋升机会。对“1+7”文件中关于社工职级设置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适当细化专业社工技术职位设置,设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晋升体系,适当拉大不同专业技术级别之间的薪酬待遇,完善专业社工选拔、流动机制。 建立专业社工薪酬待遇调整机制。社工协会应制定并发布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平均薪酬指导标准,督促社工机构按照相关标准落实相关待遇,稳步优化、提高专业社工的薪酬待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设定并动态调整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标准,建立科学灵活的购买服务制度。将专业社工纳入全市人才引进战略和深圳鹏程杰出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安居工程等奖励体系。定期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社工进行表彰奖励,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地位。
(五)加大社会工作项目开发力度。
拓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推动社会工作服务进教育、社区、卫生、禁毒、养老、残疾人等领域,率先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和服务项目化,逐步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在全市社会服务领域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全覆盖。积极探索环保、民族和宗教等社会工作服务新领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化。将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结合政府职能转移,鼓励开发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工服务项目,提升市民的福利水平。积极探索在企业、民办医院、民办学校及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政府采取以部分购买方式配套资金、免费提供场地设施、培训、配备督导或顾问等形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倩男.深圳民间社工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2-06-01
[2]帅小龙.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04-01
[3]陈蓓丽.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發展路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4]肖小霞,张兴杰.社工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江海学刊,2012-09
[5]陆士桢,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工作,2013-06
[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李海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专业队伍建设 篇12
关键词:升格,专业教师现状,队伍建设
一、升格初期的专业教师现状
虽然升格前的高职学院大多是国家级重点、省部级重点学校, 其办学历史长、条件好、实力强, 继承了职业教育的理念,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与现在的高职有内在联系, 基本上具备了办好高职教育的条件和实力, 但从中专、高职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 教师的素质、能力离高职学院对师资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 带动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需求。尽管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的引进、招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从总体上看专业教师与本专业学生数的比例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22的师生比例。
(二) 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专业教师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 除了承担两门及两门以上的理论课程外, 许多专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实习实训任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班主任工作, 专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导致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出现身心疲惫,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 难以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有效的指导, 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新吸纳的青年教师多数为应届本科、研究生毕业生, 而受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影响, 他们大多缺乏动手能力, 也谈不上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现在职业院校并没有把“双师型”作为专业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 也没有把“双师型”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
(四)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无法吸引高素质实践型人才。
不可否认各高职院校在努力提高办学条件, 不遗余力地改善教职员工待遇, 尤其是向一线教师倾斜。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也出台了一些激励方案, 但收效甚微。一方面无法吸引企业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校内的“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所有的工作业绩考核跟是否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多大关系。对教学业绩评估基本上沿用以前普通大专甚至是中专的考核办法。
(五) 专业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教师的“三种能力”即专业理论能力、实践指导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相互转化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对提高师资素质尚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学习培训体系, 原因:一是教师培训经费无正常或稳定的来源;二是平时专业教师授课任务普遍较重, 工作任务繁重, 很难抽出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二、升格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 制定合理的规划, 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 其建设工作不是单一、孤立的, 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每所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百年大计。高职学院若要长久发展或办成优秀的学院就一定要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合理的、阶段性的规划。高职院校要根据学院不同的发展阶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来制订, 加大引进的力度, 形成合理的专业教师结构梯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所需教师人数, 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均在考虑范围。
(二) 发掘专业教师潜能, 激发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人是最富有创造力的, 教师更具备有丰富内涵的潜质。以人为本, 全方位、多形式地培养及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才有希望, 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要教好学生, 必须精通所任学科的大量专业知识, 还必须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 有了“一桶水”, 还需要不断更新补充, 使之成为一条涓涓流淌不息的小河, 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一杯水”。
(三) 改革专业教师考核制度,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制定科学透明的专业教师管理考核制度, 建立竞争性的人才使用机制, 真正发挥高职学院的办学优势, 通过实施与专业教师考核制度相配套的激励与压力并存的薪酬体系, 对考核优秀的老师, 要敢于拉开收入差距, 充分体现考核结果的导向作用及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激励作用和模范意义。同时, 对考核不合格人员, 应当给予适当的培养机会, 减少日常教学任务, 培养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可适当考虑辞退, 以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改善高职学院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竞争力。
(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目前,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专业理论教学, 还要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老师一人双肩挑。专业教师在指导课程实训、毕业设计综合实践中, 尽量做到题目是来自相关企业的生产任务, 真题真做。在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 必须使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 对仪器、设备允许相关专业教师自己组装拆卸和研究, 这样专业教师对自己的实训室完全了解、掌握, 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熟悉、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
(五)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逐步完善专门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建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选择教学条件良好、教学实力雄厚的大学, 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基地;选择条件好、管理规范、专业较齐全的企业作为高职专业教师的培训基地;组织专家编织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 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更加规范和有效。
(六) 专业教师待遇还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首先, 教师也是“经济人”, 生存与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尤其对年轻教师来讲, 住房、家庭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务之急, 学校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物质及精神所需, 他们便转移注意力, 更有甚者随意辞职或者不告而别, 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尽管近几年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与其担负的责任和付出的劳动不相称, 教师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和有限的课时酬金, 缺乏应有的岗位津贴。这种收入水平无法与其他行业同年龄、同学历、同职务的人员相比。致使一些青年教师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随时跳槽、调出或以考研的方式外流。各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师待遇上制度留人,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这样让教师们更爱校。
三、结束语
总之,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必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所以它的内容也必将不断充实。虽然目前为止,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困境, 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但是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相信通过学校、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 肯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淑霞.谈升格后高职院校教师的成长过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2]李鲜玲.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刍议.教育发展研究, 2012.17.
【专业队伍建设】推荐阅读:
专业技术队伍建设07-02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12-06
师资队伍建设园林专业11-24
数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1-25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12-21
专业分包队伍启用申请07-12
专业化教师队伍05-27
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01-02
班主任队伍专业化08-29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