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2024-09-19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共8篇)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1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义县)

2005-01-28 锦州教育网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窗口

义县教育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完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教育部在《实施意见》中也把班主任队伍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要求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工作的优劣与其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密切相关,与行政的管理体制和环境密切相连。为此,我县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培训为主线、以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为载体、以科学评价为激励机制,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建立立体化的培训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学生的福佑,家长的期盼,更是社会的召唤。而任何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表现在时间上,更表现在持续学习和提高的经历上。因此建立一种富有激励作用,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培训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构建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我县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自我培训

自我培训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班主任自我培训过程中,义县针对1500名班主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责成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每学年进行一次班主任队伍现状调查分析。指导班主任剖析自己,既明确自身优势,又要找到不足,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自我发展计划,并为完成不同阶段的目标而努力。同时注重引导班主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树立班主任专业化的基本理念。我们在各基层学校广泛开展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向身边的优秀班主任学习,为班主任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活动,鼓励班主任大胆尝试,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升华”不断回顾、反思、总结中创新。我们还要求班主任每学期针对自己的工作至少写出两篇案例分析,两篇教育随笔、一篇成功的班主任经验论文。这种自我培训的模式,对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2.校本培训

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专业水平不断强化,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外部推动力和内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要求全县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自己特点的班主任培训计划,并在三个方面对班主任进行培训。

(1)岗前培训。既学年初对新任职的班主任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有关的政策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级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班务工作的基本功等。通过岗前培训,使班主任在上岗前就对班主任工作有所了解掌握,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辅导——经验介绍——参观学习——岗位练功”的培训模式。组织教师学习《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实施纲要》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聘请专家讲学,优秀班主任作经验介绍;组织教师观摩优秀主题班(队)会、活动课、晨夕会等活动。然后再以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有关条例、日常开展的有关工作进行岗位练功活动。通过以上内容的培训为他们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岗位培训。岗位培训是指在岗的所有班主任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我们要求各基层学校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组织班主任集中学习,研讨班主任工作。每月对班主任工作做一次总结,指出优点,提出不足,指明下一步工作方向。每学期召开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彼此取长补短。另外,每学期至少开展两项班主任练功的评比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班级文化建设、教育个案随笔等。在培训过程中,各校都有专人负责,每项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在专题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学校领导、优秀班主任做主讲。主讲人必须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确保班主任教师在培训后能够学以致用,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有所提高。经过多年的运作,我们感受到我县的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新型的育人理念逐渐形成。通过培训在班主任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观。促进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实现从“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从“威严型”向“民主型”的转变。

二是职业道德修养得到增强。“教师的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如果说工人师傅做坏了一批零件,还可以回炉重塑。可是,如果我们耽误了一批学生,那这种错误是一次性的,我们连悔改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请带着你的一颗心来,带着你的一腔热情来,带着你的奉献精神来。”这是一所基层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在开展的“展师风、树师德、铸师魂”活动后所写的感悟。的确通过岗位培训活动,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了,涌现出许多师德标兵,如国家级师德标兵我县留龙沟小学复式班班主任涂九贺老师便是其中的代表。

三是班主任专业知识底蕴增厚。通过学习《班主任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学习魏书生、斯霞、窦桂梅等众多教育家、先进班主任的感人事迹和工作经验。我县的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逐步走上正轨,并涌现出许多具有自己管理特色优秀班主任,如回族小学的刘云霞,文昌宫小学的支艳茹,罗家屯中学的马丽等,他们的工作经验已分别汇入到“锦州市百名优秀班主任研究工程”的资料汇编中。

(3)典型班主任培训。对于典型班主任,我们主要采取读书、研究、反思、创新的培训模式,组织他们承担德育科研课题。定期组织研讨会,研讨他们在工作中的新发现,新感悟,新设想。通过彼此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同时要求他们对承担的课题定期写出总结报告。由此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

3.集中培训

2000年,我县在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的组织下,对班主任进行了全员性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班主任工作方法等。同时,我们还针对中小学分布的区域特点经常开展片教研活动,依据校型的大小,德育工作的薄弱,每学年开展一次蹲点教研,送教下乡活动。我们每学年都要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观摩、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等活动。通过这些以会带训、以赛带训活动,为全县班主任搭建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从而促使一些新知识、新经验得到交流。

二、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形成特色

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并寻找最佳切入点。通过尝试,回顾,反思,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将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作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载体,此种做法是很有成效的。从94年至今,我县在中学成功地举办了十四届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在小学成功地举办了八届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如今,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得到了我县广大班主任的关注和兴趣,已成为我县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一大特色,为使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成为我县德育工作的精品工程,多年来,在擂台赛的内容及形式上我们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1.擂台赛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从98年起,随着电化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开始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擂台赛中。通过尝试我们感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中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活力,更为擂台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首先,它改变过去主持人当场读题耗时费力的弊端,同时引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选手们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去体味,去思考,这样扩展了选手们的思维想象空间,更使选手们的能力素质得到充分锻炼与展示。如:第五届中学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二中的白云霞老师面对大屏幕所展示的电影《美丽的大脚》中张、夏二位老师围绕千里迢迢,“迢”字读音而引发的故事。沉着冷静,客观分析,见解独到。第四届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上,站前小学的刘朝老师结合画面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所做的操行评语极富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再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过去选手们单纯的口头讲述。课件展示与网页制作比赛,促进了选手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全县中小学领导老师关注的目光,一中的郑百川老师,实验中学的于书新老师神态自若、动作娴熟、内容丰富又有动感的“班级网页”制作7分钟立就,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2.在内容上与班主任专业化的有机衔接

首先,通过理论测试题比赛,促进了班主任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了解,通过理论测试也促进班主任重新捧起《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学》认真拜读,通过比赛调动了班主任虚心的拿起各地优秀班主任的先进经验,认真的吸取他人之长。通过学习,丰富了班主任的专业知识,为班主任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其次,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为班主任教师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宝贵经验教训,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如:99年中学的擂台赛上,我们将“陶行知三块糖巧妙教育玩童”的案例引进擂台赛中,选手们在对案例分析中领悟到身为教育大家的陶行知老先生寓批语于奖赏之中的教育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位选手在分析中还说道:“我不仅为陶老先生高超的育人技巧所折服,更为他那宽容大度的胸怀而赞叹不已。他不愧为我们为师者的典范,也是我们对照自己的一面镜子。”另外,在2001年中学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上,我们将《人民教育》上刊登的“今天你真勇敢”一文中班主任的做法在选手们间展开辩论。有的赞成班主任的做法对付胆小懦弱的眭军在心理上会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而有的认为这种做法无疑在鼓励同学间使用这种法西式暴行,这样对年幼的同学来说是一种误导,实不可取。尽管双方争论不可开交,但是从选手的争论中我们感受到了班主任们在思想上却得到了一次洗礼。

第三,在实际操作题比赛中,班主任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今设计新颖、寓意深刻、富有激励性的班徽、班报、班训、班歌已成为我县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另外,让广大师生望而却步的经典之作,通过与主题班会的有机结合,引领广大师生走进了名著、名诗词、名曲、名画、名书法,同时引领广大师生走进了大家们的内心世界。正如班主任看过班会后所说,其实生活中我们教育的素材很多,教育的形式很多,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聪慧的眼睛,思想被课堂教学牢牢的束缚住了。再有通过各种材料评比,也促进了班主任们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自己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区域性的普及与推广

从94年至今,我县先后有387人参加“点上立擂”的县级大赛,580人参加“面上验收”基本功检查评估,全县1500名班主任全部接受了各校以校为本,灵活多样的基本功训练。通过擂台赛使全县班主任道德素养、专业理论、工作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2002年锦州市举办的中小学首届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我县中小学均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2004年我县二中的白云霞老师、二高中的马吉星老师将分别代表锦州市参加辽宁省首届班主任基本功竞赛。

三、科学评价,激励发展,促其提高

1.确定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标准

设置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标准是实施科学评价的前提,如何使评价的内容全面,使评价的标准合理,经过多年的运作及不断修改完善,最后,我们将对班主任评价的内容确定为“十大类”。即:(1)计划总结类;(2)集会比赛活动类;(3)备品保管公物类;(4)纪律卫生常规类;(5)参观访问三结合教育实践类;(6)思想品德评定类;(7)主题班会评比类;(8)干部培养,差生转化,特长生培养类;(9)班级“四率”成绩评比类;(10)个人素质专业水平提高类。

针对班主任评价的具体内容,我们要求各基层学校结合本校班主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确定各项的权重系数。根据每月不同项目、内容,每月进行量化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各校要树立发展性评价思想,以此充分调动广大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建立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公正合理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各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即:将考核与评选先进挂钩,表彰奖励与晋级、晋职挂钩,充分体现出当不当班主任不一样,当好与当不好不一样,同时积极探索,以目标激励、情感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总之,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由于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我县德育工作的蓬勃发展。1998年义县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县;1998——2004年先后两次承办省级现场会,多次市级现场会;九五国家级课题顺利通过验收,2003年获得了国家级课题实验先进实验区;2002年在锦州市举办的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一等奖;2004年又被辽宁省教育厅命名为德育工作先进县;被锦州市教育局评为德育课题先进单位。当然,成绩的取得只能代表过去。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突破。

(注:此文在锦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上交流)

2004年11月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2

有关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需要探讨的内容非常广泛。本人就自己在班主任工作生涯中, 如何通过教育的实践, 促进自身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以及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需要的转变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要践行“学习——实践——反思——科研——再实践”的循环过程

有学者曾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这样提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 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 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的过程。

我们可以明确,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实质上是从学习到实践, 到再学习到再实践, 并且从中不断反思, 真正形成具有专业的教育管理技能的过程, 这种技能的专业性, 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获得与积累, 而不是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没有任何一个师范毕业学生, 可以单纯的从书本上学到如何做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 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就能当得很好, 一定是有失败和教训、艰辛和汗水的, 要通过不断地磨炼, 不断地学习反思, 不断地实践才能成长起来。因此, 笔者认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回想起刚做班主任时, 就像个“无头苍蝇”, 无论是带班的方法上, 还是和学生的相处都没有什么章法。有时会把事情想得很简单, 处理方式也很简单。其中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 学校要组织广播操比赛, 课余我抽时间安排学生练习。可班上总有那么几个懒散和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影响整个班级的训练, 使整班的训练没有长进。正值比赛临近, 我很着急, 便气急败坏地批评学生, 结果更是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 甚至有个别学生当面顶撞我, 而最终不仅使我班在那次比赛中无果而终, 还使我在学生面前的威信降低。事后我不断地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请教与沟通交流。总结了以后发现, 原来是我教育学生的方式和态度不当, 正是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比较逆反, 与批评相比, 孩子们更需要鼓励。

这件事情让我接受教训, 我想我还要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多读书, 提升自己素质。后来, 我积极参加省市班主任培训班, 学习教育心理学、德育教育理论的知识, 听取优秀的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经验, 吸取新型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把它们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

其实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每一次遇到失败和挫折, 然后再重新反思, 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也是向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迈进一步的过程。学习和实践是相互交替、相互补充的, 在学习和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是班主任以自己的班级管理活动等班主任工作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班主任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波斯纳曾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当然, 我认为这种反思应该是系统的、有方法的, 并且要不断的积累。比如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和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同时, 可以写出工作笔记, 也可以定期进行工作小结, 甚至是尝试撰写德育教育论文, 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观点等等, 这就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科研, 使得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又更进一步。

在久而久之的学习、实践、反思中, 班主任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从而让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学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于人格的活的源泉。”

笔者在当班主任的经历中,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课间, 我进教室巡班, 发现教室的卫生很差, 地上有很多纸屑垃圾, 而同学们却在一起有说有笑, 视而不见, 没有一位同学主动地清理地面的垃圾。我当时就很生气, 让同学们回到自己座位, 去清理垃圾, 并且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可是没想过了一天, 前一天的场景重现, 状况没有改观。后来, 我就反思与其无谓的教育, 不如以身作则试试看, 换一种方法去教育学生。第二天, 我依然照常来到班上, 看见地上的垃圾纸屑, 我什么话也没有说, 而是自己沿着座位一个一个的弯腰捡起, 丢进垃圾桶, 这时没有人答理我, 我也当作没事人一样。到了第三天我依然这样, 这时正当我准备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时, 终于一位女同学主动站出来说:“老班, 我来!”, 说着, 就去拿扫帚, 而她旁边同学也纷纷站起身, 开始帮着清扫。我当时的感觉是“欣慰”, 几天来的烦恼立即烟消云散了。虽然只是一点点起色, 可我心里很高兴, 因为我看到了教育的效果。做事情“贵在坚持”, 我在后面的几天依然亲自捡纸屑,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学像那位女生一样, 看到我这个老班亲自动手, 都不好意思了, 主动站出来去打扫。这样坚持了一学期时间, 渐渐地同学们受到我的影响, 能主动管理好自己的卫生, 形成了习惯。后来, 我班还组织了一次“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班会, 说到了关于班级卫生的事, 我把之前班级的卫生状况和现在班级的卫生状况做了比较, 借机表扬了全班同学, 告诉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一个人修养和人格的体现, 同学们的进步与努力让班级的卫生有了改观。

从这件事让我认识到, 班主任工作是“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教育。你让学生如何去做, 你自己就要如何去做, 这并不因为你是老师, 他们是学生而有区别。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首先是为人师表, 老师的榜样, 不仅言传还要身教。班主任老师用自身人格魅力, 影响和带动学生, 与学生共同成长, 这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在实践中实现新时代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转变

新时代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班主任的一种自觉追求和希望所要达到的层次。这种追求需要班主任老师从思想上和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转变, 使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由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

经验是宝贵的, 但经验也会束缚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 就不能突破, 不能发展, 不能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 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 班主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提升自己的科学理论水平, 实现经验型向学术型的转变, 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2.由规则型向智慧型转变

刚做班主任的老师一般都会完全依赖于规则行事, 比如学校的校风校纪、规章制度等, 你说这样有错吗?的确没有错。比如学生迟到多少次按校纪校规记什么处分;再比如学生犯错了, 要请家长到学校谈话等。

但我们可以看到, 这种单纯的规则型的教育是如此的被动与无奈, 甚至是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是在规则的基础上体现教育的智慧。班主任的智慧, 源自于他是否能打动他人的力量, 这是基于对学生的真正关爱而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力图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种规则型向智慧型的转变, 需要不断学习与思考, 在教育手段上需要不断地创新, 让自己具备敏锐的目光和非凡的洞察力。规则型向智慧型转变, 让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借我一双慧眼吧!”这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心声。我们是教育者, 往往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状况。如果我们尝试“走出教育看教育”, 我们会发现教育的很多问题, 从而会引发我们的思考, 也会使我们的思路和视野豁然开朗。班主任老师不仅自己要走出办公室, 开阔眼界, 开放思想, 还要引领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上社会, 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4.由老黄牛型向成功人士型转变

老师通常给予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形象, 班主任老师更是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好班主任是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求物质名利上的回报,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勤勤恳恳, 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 甚至有了病痛都在坚持, 就像是老黄牛一样。这样的老师虽然值得敬佩, 但不值得效仿。新时代的学生, 喜欢工作高效、热情幽默、个性阳光自信、并且有着现代的生活方式的老师。而生活富足、事业有成、有自己的闲暇时间, 甚至是能够达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 是老师社会地位提升的标志, 更是班主专业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容之一。因此, 班主任老师要力求在实践中, 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 使自己成为成功人士。

综上所述,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源于教育实践, 服务于教育实践,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修正, 最终让我们自己发生蝶变。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从“无法”达到“有法”, 再达到“无法”的境界。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我们要放远目光, 昂首阔步的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宇.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6.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3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1.参加各级培训

我校鼓励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先进理念,尤其是对班主任老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他们分批分期奔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参加各级各类班主任培训班学习,同时组织全体班主任老师观看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等专家的讲座录像。学校还下发各种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学习资料,组织政治和业务学习,以开阔视野和思路,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展读书活动

我校每学期向班主任赠送优秀班主任专著,倡导班主任进行专业学习。阅读提升了师德,增强了师能,使他们在书香指引下追求真、善、美。同时,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引导班主任在工作中践行优秀班主任的足迹。在全省的名师工程评选中,我校班主任李道剑老师被评为河南省名班主任,邵淑侠老师被评为商丘市名班主任。

二、分享经验教训

班主任工作中难免出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让班主任通过反思交流、研讨,实现先进教育思想、科学管理方法的共享。

1.在专题研讨交流中提高

我校成立德育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班主任工作专题座谈会。会上,对班主任工作集体会诊,谈经验,提问题,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达到经验共享。我校在每月班主任会议上安排经验介绍,比如“怎样制订班规班约”“怎样开展专题教育”“建设优良班风,班主任需具备哪些素质”等,这样的经验交流很有实效。在学期班主任会议上,我们要求成绩优异的班主任从理论上对经验加以提升并作介绍。每学期,各年级要推选两位班主任谈成功、谈失败、谈感悟。许多老师的发言都非常幽默、生动,充满智慧。这样的交流研讨不仅提高了班主任的教育水平,也提升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2.在主题班会观摩中磨砺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的能力是班主任必备的能力之一,生动活泼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是建设优秀班集体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校每学期两次的主题班会观摩是班主任最期待的活动之一。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主题班会评比,并推选优秀主题班会在学校进行公开展示,发挥“样本效应”,可以让班主任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切磋,集思广益。感恩、理想、励志、勤学等主题班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已择优编成《优秀主题班会集锦》第一辑。

3.在文化建设中成长

“文化引领,和谐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大方针。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我校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各班文化精彩纷呈,在共性中又有个性,在显性中透出隐性,于静态中彰示动态。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全体班主任对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进行展示、参观、评比,以此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提升,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三、开展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分析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阶梯。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课题科研,这是让班主任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科研的有效方法。例如:“教苑真情”叙事性案例研究——全体班主任结合教育实践撰写案例,并挂在学校网站上进行评选,让班主任在评选的过程中阅读、思考和感悟。“关注学生发展”个案研究——全体班主任从“背景介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采取措施”“实施情况”“效果与反思”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后撰写个案,学校组织人员对案例进行评比。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围绕班级管理,全体班主任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问题分析”“案例反思”四方面进行总结、反思、交流,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改进激励机制

用力去做,只能合格;用心去做,才能成功。运用激励机制,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动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更加敬业、乐业。

我校制订了《班级工作手册》,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目标要求、评价细则及奖励办法,定量、定性、定时,全方位、多角度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评,重奖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并在职称评定中给予加分的奖励。每学年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我心中的班主任”征文活动,评选“我最喜爱的班主任”。

这种激励机制的运用,促使教师人人争当班主任,个个自觉提升业务素质,从而推动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学校在积极探索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继续坚持“七个一”工程(每年至少读一本理论专著,每年订阅一本专业书刊,每期上一次“魅力班会”,每期至少写一篇班主任教育故事,每周研究一篇教育案例,每年写一本学习笔记,每期撰写一篇有研究价值的实践论文),进一步倡导班主任走“学习—实践—反思—科研—实践”的专业化成长道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4

一、加强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关键,本学期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都教育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落实课堂规范,认真做好值日,自觉保护环境,尊师敬长,文明礼貌等。

二、计算能力和写字育人活动准备

每天上数学课训练学生听到铃声立即坐好并且准备好课本文具等待老师来上课以及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落实午餐的管理。

落实午餐排队吃饭的制度,本学期我班在学校吃饭的同学日益增多,刚开始总能把饭菜给吃光。可是新鲜感过去了,吃饭再不像以前香了,开始倒饭的同学变多了,甚至一些同学遇到自己不爱吃的菜一口也没吃就给倒掉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通过班会播放图片古诗《锄禾》去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最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决心。

四、积极开展阳光一小时冬季长跑活动。每天早上同学们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

五、运动会的准备工作。

这个月我们班选出了男女各10名运动员,我每天都要督促他们利用大课间和体育课抓紧时间训练。让他们在训练的时候,不会出现危险,有了安全保证。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5

“推进长安经济社会双转型,保证长安今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础。加快长安教育的发展,实现创建教育品牌的目标,教师是关键。”这充分表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镇各中小学从实际出发,从2004年开始,就有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的提高师资能力建设工程。

一、创新思路,策略鲜明,方向明确

自2004年制定《长安镇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我镇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教师本科化的预期目标。为了继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锻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为教育发展增创人才资源的新优势,我镇科教办领导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结合长安实际,创造性地提出阶段性新目标、新思路,确定了2007年的教育思路和主题: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和实施“一校一品牌,一园一特色”。今年制订了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打造名师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规划。教办领导的这一创新工作思路,为我镇各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蓬勃开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领导重视,制度保障,措施到位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镇各中小学校的领导把努力塑造名师、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师资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校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学习、考核、奖惩制度等。

如锦厦小学制订了名师评比条例,从“职业道德要求、教育观念、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识水平”五个方面评选出学校名师。

上沙中山小学将师资能力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

新安小学、厦岗小学、中心小学等也制订了《开展教师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师能力建设。将教师的参培情况和教师奖金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师资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校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学习、考核、奖惩制度等。

如锦厦小学制订了名师评比条例,从“职业道德要求、教育观念、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识水平”五个方面评选出学校名师。

上沙中山小学将师资能力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

新安小学、厦岗小学、中心小学等也制订了《开展教师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师能力建设。将教师的参培情况和教师奖金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搭建平台,加强培训,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五六八”工程,走内涵发展之路。“五六八”工程即:“五项基本功”口语表达、三笔字、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六项课堂教学技能”:导课、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练习设计。“八种教学能力”①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②思路清晰,准确的板书能力③熟悉的动手操作能力④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⑤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⑥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⑦坚实的教研科研能力⑧一定功底的写作能力。培训内容与形式:①通用基本功:重点抓好普通话、规范字的培训。②学科基本功:重点抓好上课、说课、评课、“电脑备课”,课堂教学研讨。③综合能力训练,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课堂教学培训为重点,抓好“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的办法。④信息网络技术的培训。

第一小学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是采用“菜单式”培训,培训专题有:教育理论学习、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教学基本功与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学历层次提高、现代科技与人文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新教师上岗、教育教学评价等;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有:集中学习式、教师自学式、案例分析式、小组研讨、参与、反思式、组织观摩式、个别指导式、举办讲座、资源共享式、课题研究式等,这些都给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为了在校本培训中更好体现“以人为本”,充分的发挥菜单式培训的实际作用,学期初,学校向全体教师发放校本培训调查问卷,教师们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择菜单内或菜单外的培训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方式;学校依据教师的培训需求,梳理出不同年龄、学历、专业水平、学科教师对自身的需求,对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培训专题,制定学校培训计划,并加强组织指导,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教师的培训对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解决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四、骨干导向,提高能力,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发挥骨干教师在师资能力建设上的作用,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措施,以此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如:实验中学构建了《长安实验中学教师专业成长阶梯系统》,确立了“教师—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的专业成长阶梯,改变过去按所教班级学生成绩的高低决定教师考评结果的做法,建立每个教师的“发展记录袋”,将教师每学期的校本研究成果,包括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等纳入工作考核范畴,结合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业绩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通过每年一次的“教学能手”评比活动认定“课堂教学能手”;通过对“课堂教学能手”三年的业绩考评认定“教学骨干”;通过对“教学骨干”综合素质的评议认定“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带头人”中推荐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师参评市、镇“名师”。通过建立上述头衔的职责、待遇和管理制度,强化规章的约束,并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长安职中也根据该校的特点,注重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大学进修和培训。

锦厦小学采取师徒结对,培养教学新秀。他们的做法是(1)开放师傅的课堂。开放师傅的课堂,由徒弟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年青教师在与师傅共同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提高把握、挖掘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学法的能力,组织课堂的能力有了比较快的提高。(2)走进徒弟的课堂。方法一:共同备课,带着期待走进徒弟的课堂。方法二:不定时走进徒弟的课堂,真实地把握徒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3)给徒弟压担子,师傅背后扶一把。“公开课或比赛课”是对青年教师最好的锻炼和磨砺,凡是公开课或比赛课师徒一块研究教材,收集资料,设计教案、课件脚本,制作简单课件,甚至亲自示范,然后让徒弟走上课堂。徒弟在不断经历一个个这样的磨砺过程中,课堂教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师徒同上“精彩一课”。开展徒弟上课,师傅评课的“精彩一课”比赛。这是师徒共同展示个人风采,体现合作效果,突出徒弟拜师学艺成果的一大举措,其效果非常明显。

五、课题带动,立足课改,内涵发展

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能充分调动和挖掘教师潜能。

上沙中山小学始终做到优化教育科研环境,使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努力做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坚持教育科研从教学中来、服务于教学”的工作精神,纠正教师对教科研的理解偏差,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坚持“教什么研究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的选题原则,把课题实验研究真正建立在教学实践上。此外学校不断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课题实验,促使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通过写实验日志、札记、论文等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反思,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名师人人主持一个科研课题,在锦厦小学已成为责任与习惯。他们通过课题的研究带领科组全体教师立足课堂、扎实研究,既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长安中学实施了以课题牵动,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方案,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

六、素质提高,成效显著,品牌初成

几年来,我镇不断加大师资能力建设工作力度的,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极大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效益快速提高,确保了持续高效、和谐的发展。

1、教师师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通过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师德培训活动,目前,我镇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2、教师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狠抓课堂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培训,教师实现了教学观念能转变、教学模式善提炼、教学结构会构建,几年来,教师上的优质课在市以上级教学竞赛等各种活动奖共奖励达35节。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现场作文、演讲、讲故事、青少年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书画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共有2235人次获奖。

3、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镇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实现了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由“普通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转变”。几年来,我镇共有143项科研课题在全国、省、市立项,有47项科研成果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有77项科研成果获东莞市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306篇,获市级以上奖励论文986篇。

4、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我镇目前拥有镇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0人。他们在专业领域上迈上了更高层次,成为各学科的尖端力量;这些骨干教师积极推动我镇的教育教学改革,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技能对学校的其他教师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5、几年来,各学校围绕创建教育品牌,结合自身实际,争创办学特色,如实验中学的英语教育,长安职中的德育管理,长安一小的经典诵读,涌头小学的综合实践,锦厦小学的心理教育,乌沙小学、霄边小学的家庭教育,中心幼儿园的体艺特色、新安幼儿园的幼儿英语、乌沙幼儿园的少儿体操等,都初步成为了学校品牌。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6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江苏省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发展中的结构有待优化,素质有待强化,培训有待深化,考核有待细化,职业有待实化。文章强调辅导员特殊的岗位应该担当起特殊的使命。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 职业化发展 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张才君(1962-),男,江苏宜兴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新时期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WTA0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060-03

在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过程中,我们对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研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谈、走访、座谈、文献资料查阅等几种方式。问卷调查共发放26个院校,回收问卷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87.6%,输入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所调查学校涵盖了“211工程”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独立民办本科院校、办公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文献资料包括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江苏省贯彻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情况报告》,以及各个院校2008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报告》、工作总结等。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绩是明显的,经验是可取的。但我们也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就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求教于大方。

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把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共识。但是,职业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续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在调查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工作现状中所出现的消极方面表现,都是职业化发展问题的具体表现。这里,我们对调研中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作进一步的描述和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1.数量方面。教育厅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中、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调查显示,无论哪一类学校都很少能达到这样的要求。“211工程”高校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师生比平均为1∶247,普通高校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师生比平均为1∶238,普通职业类高校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师生比平均为1∶340。而极个别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师生比例则达到了1∶1143、1∶1525,也就是说,近8000个学生只配备了7个专业辅导员。南通的一所高职院校也在其《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报告》(2008年)中提到,“专职辅导员人数相对不足”。可见,江苏省内的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完全按照省教育厅的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

2.年龄方面。调查显示,江苏高校辅导员在各年龄阶段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呈递减趋势。20~30岁年龄段的辅导员占辅导员总数的78.4%,30~35岁的占15.1%,35~40岁的占3.8%,40~50岁的占1.0%,50~60岁的占1.4%,60岁以上的占0.2%。可见,目前江苏高校辅导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年轻化,这是由辅导员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却也成为辅导职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年轻的辅导员虽然有活力和朝气,工作有干劲和闯劲,但由于缺少

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还没有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易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辅导员队伍素质有待强化

1.政治素质。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之处。调查显示,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仅有88%是中共党员,8.9%为共青团员,甚至还有3.1%是普通群众。显然,目前一些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与国家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很难符合本身工作需要的要求。

2.学历结构。江苏省教育厅明确规定,辅导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值得肯定的是,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有不少高校所有辅导员都是本科以上的学历。全省范围内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辅导员占到了总数的95.2%,但也有专科以下学历。这与省教育厅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另外,所调查的样本中,没有一位辅导员是博士学历,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江苏省内的辅导员队伍中不但存在专科以下学历,而且学历的性质也是参差不齐,成人自考、自学考试、函授占到了所调查群体的6.5%。这与省教育厅对此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也有一些是由高校的性质所决定的。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辅导员学历进修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及性质自然会受到影响。

3.学科背景。与学历一样,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也是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才能顺应辅导员职业化的趋势,更好地指导学生从事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江苏高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为数最多的是理工类,占26.4%;甚至还有24.5%是调查表中没有罗列的其他类别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扬州大学理工类专业的辅导员占37.5%,其他类别占13%。这种偏理工、轻文科的辅导员专业配置不平衡,最终将影响辅导员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培训有待深化

江省高校是全国最早推行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省已建立了三个辅导员培训基地,对辅导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调查表明,一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江苏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内容联系实践不够。培训内容拘泥于上级文件和政策解读,脱离工作实践的发展需要,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多停留在一种理论上的培训,未能重视和加强辅导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很难激发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形式依然沿袭传统思路,主要采用“专家授课”与辅导员“分组讨论”的方式,缺乏灵活性,且专家授课多为“满堂灌”,辅导员参与性不强。尽管“专家授课”“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团队训练”“模拟实习”“案例分析”“观看教学片”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培训辅导员的方式非常符合年轻辅导员的接受心理,需要更多地采用。

3.教学资源整合不够。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多由各高校自己开展,虽然都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但其培训的教学工作主要仍由基地所在学校的部分专家担任,而对同一地区或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师资源整合不够、利用不多。辅导员校际间的工作交流少,使得他们的工作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4.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教学质量评估、学员培训效果评估等,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二是管理制度不严,培训制度多停留在制度的制定上,对相关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难以严格执行;由于工学矛盾突出,一些辅导员即使参加培训,也时常请假处理别的工作,不能静心学习。

四、辅导员队伍考评有待细化

高校辅导员职业考评就是对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评价的过程,是对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的系统的描述。目前,江苏高校虽然普遍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考核,但考评指标太多太细,考核缺乏必要的张力与弹性,辅导员工作疲于奔命,陷入具体事务之中。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性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奖惩体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自查报告》中提到:“辅导员考核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辅导员考核的量化数据少客观性较弱、主观性较强。”甚至还有个别院校在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规章制度的支持,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往往不能量化,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与所获评价不能达成一致。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失去了考核的约束与监督,一些辅导员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逐步降低,流于形式,做“面子工程。”我们的调查也涉及了这一问题,结果显示,认为“不科学、没有体现工作特征”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辅导员占到了总数的58.6%,而对辅导员考核办法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6.5%。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辅导员队伍职业有待实化

1.职业选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的大国。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业压力很大。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内的大学生和全国其他省的大学生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许多辅导员从事这一职业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职业选择的无奈。调查显示,有12%的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是因为“现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找工作不容易,有个辅导员工作已经蛮好了”,15.3%的辅导员就是为了能够留在高校,还有7%的被调查者很直白地选择了“辅导员工作只不过是一个跳板”。不论是何种原因,有34.3%的辅导员不是因为“喜欢高校辅导员工作”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另外,有28.1%的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的动力来源”只是“服从组织安排”,也就是说并非是本人自愿、主动的选择结果。在个别访谈中,当被问到“您为什么选择高等学校辅导员(岗位)职业”时,有一位受访者直言道:“我选择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主要基于下列考虑:一是因为当前的就业环境是严峻的,找工作很困难,特别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更加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研究生找工作也难了,甚至是‘海龟’(海归)找工作也不那么顺利了。二是因为在高校当辅导员,其发展空间大。上可以当干部,当专业教师;下也可以做管理。当然我也不想一辈子当辅导员,辅导员就与T台上的模特一样,总是吃青春饭的,没有一辈子都走T台的。”

2.工作倦怠。工作倦怠又称工作枯竭症。工作倦怠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一是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渺茫,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二是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有耐心。三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或转行。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现象,表现为生理上,经常产生疲劳感,精力难以集中;心理上,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待工作冷漠、厌倦,对工作缺乏进取心,情绪波动大,性急易怒,时常有离开工作岗位的想法;行为上,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消极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

调查显示,有31.2%的辅导员认为职业压力非常大,53.7%的辅导员认为压力比较大,程度比较严重的占到了总数的84.9%。当问及现在的工作状态时,17.0%的辅导员认为“工作有压力,但不影响其他事务的处理”,20.6%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莫名其妙地烦恼”,22.3%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太累,想转行”。

3.前途信心。在传统观念中,在高校,只有搞专业才是“事业”,只有“教书”的才是“育

人”的。而做“辅导员”或做管理的,则是“不务正业”。加上一些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跳板,作为一种过渡性的职业,而没有把它当做事业来经营,影响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自己以后的前途说不清”,该比例占到了35.3%,高于任何一个选项。甚至有12.0%的辅导员对自己以后的前途信心不足,有2.4%的辅导员对自己以后的前途没有信心。相反,充满信心的仅占15.3%,比较有信心的占33.6%,两者加起来也仅有49.4%。辅导员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又如何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以及职业生涯设计。

六、辅导员队伍使命要强化

岗位职责,是个体使命的核心内容或重要载体。毋庸置疑,高校辅导员是一个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十分辛苦的岗位。如果说,辅导员岗位的时代性,意味着辅导员工作的外在规定性,那么,辅导员岗位的使命,则意味着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规定性。

1.崇高的岗位意识。任何一个岗位,都可以被看做一个饭碗,一般性的职业,也可以看做为一项事业。中央文件关于辅导员岗位,是从两个方面来表述的: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表述;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表述。从教育者角度的表述,可以概括成三句话,即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岗位,是大学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标志。从受教育者角度的表述,则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即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五句话中的第一句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岗位,说的是,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是一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面的重要举措。第二句话,大学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说的是,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是一种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教育模式。第三句话,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标志,说的是,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第四句话与第五句话,可以合成一句,即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很清楚,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是根本做不好辅导员工作的。事实表明,辅导员只有树立正确的岗位意识,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伟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信心,在艰苦的工作之中获得快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抵达成功的彼岸。这一点,对于新上岗的辅导员来说特别重要,强调正确的岗位意识,走稳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关键。

2.全面的岗位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支主体队伍分别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中,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侧重学生的思想辅导和日常管理、服务。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2006年颁布施行的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二章“要求与职责”中作了具体的说明。《规定》中提出了5条基本要求:一条讲教育,一条讲管理,一条讲提高工作水平,一条讲改进工作方法,一条讲注重工作成效。《规定》中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职责,是对以上要求的具体化,可以概括为“三个导”。一是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堂教育;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班委会和学生社团的建设。二是进行学习生活指导,做好日常管理服务。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具体负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好帮困助学、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择业交友有关的工作;参与处理涉及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三是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学生心理问

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辅导措施,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全面成才。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7

一、抱团发展——班主任专业成长需要有一个共同体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潮中,班主任的成长不能只靠个人单打独斗,它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群体,以实现抱团发展。这个群体,就是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

(一)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的目标追求,以及有着不同发展意向的班主任组成的团队,团队中也有以平等者身份参与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这个群体不仅能为班主任提供人际关系连接以增强组织归属感,而且能为班主任积淀、创生自身专业技能提供肥沃的土壤。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它以提高每个成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根本目的,注重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与资源共享,通过探寻各种研修形式,实现互促共进。来自班主任内心的变革动力、开放心态、合作精神,则是形成这个团队的核心要素。

(二)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1. 有共同的愿景

共同愿景是指团队所有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与愿望,这是一个群体能够存在并良好运行的要素。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愿景的形成,既是团队全体成员对共同体主持人所持教育理念的认同,更是大家内心的共同目标。在班主任发展共同体中,描绘了一幅团队成员乐于学习、勇于思辨、大胆创新、合作进取的宏伟蓝图,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激发每个人的发展期望,唤起大家的成长积极性,并由此成就班主任的人生事业。

2. 有“和而不同”的人际氛围

人际氛围是一个团队开展民主对话、平等交往的前提条件,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倡导以“和而不同”理念创建团队的研修氛围,旨在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开放与合作的心智模式。大家围绕一个话题,彼此敞开和接纳,相互欣赏和支持,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相互聆听中让不同的声音一次次地进行碰撞,让思维进射出创造的火花,促使每个成员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充分地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情感,在“和而不同”中实现优势互补。

3. 有合理的规划和运行机制

规划和机制是一个团队发展、运行的基本保障,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基于特色创新的需要,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和运行机制。所谓“合理”,即合目的性、合规律性。诸如共同体发展的愿景规划和内部管理、学习活动、评价激励等制度,都应该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定、共同遵守的规则或契约,而且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当然,这些制度的制定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实施中也应实事求是,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成员群体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建设。

4. 注重成果的积累和内化

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一个实践共同体,这个团队在自身运作过程中会生成大量有价值的经验和研究结果。而且,团队本身的开放性也为它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尽可能整合优质资源带来某种便利。因此,注重班主任工作经验成果的积累,及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筛选和提炼,并借助各种交流的机会,发挥共同体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再者,共同体还可以主动引导所有成员通过提升个人素质,为专业持续发展助力。

(三)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1. 借助团队力量,帮助班主任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提升

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它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业引领下,通过定期开展交流、合作和分享等团队活动,引导全体成员打破或克服个人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审思自身的教育实践,以研究、实践、学习等活动,唤醒团队成员的专业自觉性,激发其专业发展欲望。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投入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这为个体加快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分享研究成果,促进班主任在专业上实现超越式发展

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促进成员相互学习、共同合作、互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要求每个成员尝试从同伴那里获得帮助,同时也尽力帮助别人,以实现智慧共享。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对话,彼此分享对方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通过“各取所需”后的“取长补短”,获得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不同类型、不同起点的班主任,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个人的超越式发展。

二、创建平台——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需要有一个依托

共同体要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有一个运作平台,本课题主要将它定位为“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

(一)“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内涵解析

本市从2011年开始成立“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每两年一轮,至今已是第三期了,目前全市共有20个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设主持人1名,导师2-3名,学员10名左右。其中,“带头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型优秀班主任,主要条件为:具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具有实践创新的育德能力、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研究能力,具有乐于并善于发挥引领、示范以及辐射作用的领导力。此外,他们都曾获得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德育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带头人”的职责是:带领工作室其他成员,组成学习团队;通过探索研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思想理念,并进行传播辐射;以自己的良好德行和个性风格,带动工作室其他成员共同发展,促进更多班主任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上海市教委明确了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的任务。一是培养骨干队伍,积极发挥工作室的作用,设计和制订培养方案和工作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规律,参与开发班主任培训课程及资源,承担市或区(县)的班主任培训任务,依托区县加强示范与辐射。二是加强应用性实践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破解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结合“两纲”(《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实施要求,开展班团队组织建设、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构建研训一体化平台。

(二)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运作模式

1. 专业引领:明确工作室的运作思路

专业引领是工作室开展活动的一个原则,其基本方式是导师与成员进行集体或个别对话。每个工作室都聘请专家做导师,工作室主持人也和学员建有某种“导师制”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导师不是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做,而是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通过启发学员思考、挖掘学员潜力,促使全体成员进一步认识教育本质,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学员则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学习他人经验,完成专业知识的“自我建构”。在导师的专业引领下,工作室的运作思路不断变得明晰,有了正确的方向。

2. 主题活动:支撑工作室的实务运作

主题学习与研讨活动是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在实践中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和个别学习等形式,以帮助班主任扩大视野,增强底蕴。关于主题班会,工作室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课例。大家通过参与研讨,在岗位实践中不断历练,提高专业技能。再如案例研究,工作室通常是聚焦某个专题,组织大家基于自身经历撰写案例。人人参与研讨,在思想碰撞中开阔思路,积累经验,促使感悟,建构新知识。主题活动的实施与观摩,成为工作室运作的实务支点。

3. 课题研究:提升工作室的价值内涵

课题研究是提高班主任素质,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班级工作中的难点、热点、困惑点,是工作室团队研究的主攻方向,每个工作室从成员的教育实践出发,确立各自的研究课题。每个成员再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设立子课题。工作室在课题研究的不同时段,选择合适的主题,组织研讨活动。这种全员参与式的行动研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课题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而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进团队研修,在有效促使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室运作的价值内涵。

4. 组建联盟:拓展工作室的影响力

为发挥工作室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同学段工作室之间的横向交流,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联盟。该联盟以学习力、研究力和反思力的提升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支撑点,构建由“理论学习、技能提升、课题研究、课程建设、辐射引领”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业务指导、经验交流、课程开发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班主任业务指导,逐步形成有效经验的对外推广。联盟的组建,进一步拓展了工作室的运作范围。

5. 网络平台:增强工作室的运作效能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工作室高效运行提供了物力支撑。很多工作室都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其操作便捷、交流高效、形式丰富、推送精准的特点,及时传播研修活动信息,并向全体成员提供教育资讯和咨询服务。成员则利用碎片时间了解各类教育信息,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参与各种相关互动。微信公众平台增强了工作室的运作功能,不仅可以记录研修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能使更多班主任在网上分享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成果,放大与提高了培训的效应与效益。

6. 评价激励:优化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为保证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能按照预定目标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评价激励便成为运作机制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市教委项目管理部门对每个工作室实施了中期检查和终结考核。具体措施为:听取工作室主持人汇报,对工作室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等等。与此同时,每个工作室为增强团队的运行效率、激发成员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也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工作室联盟在一期活动结束后,即开展组织评选,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工作室及学员予以嘉奖。

三、初步成效——工作室逐步成为班主任的精神家园

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运作平台,班主任工作室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正逐步成为众多班主任向往的精神家园。

(一)平等对话,奠定工作室的行为准则

工作室为成员交往创设了一种真诚、率性的语言环境,“平等对话”成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它以尊重人格为核心,以激发情感为基础,以培养成员的主体性为取向,以倾听、倾诉为前提,让大家在共同愿景下一起参与同一个教育研究活动。基于平等原则,成员之间打破了年级、学科的界限,通过对话,形成相互合作的共同体,彼此分享经验和成果。这种对话,使成员之间的智力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融合,大家相互督促、相互鼓励,精诚合作、共克难题,创生智慧、提升素养,让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专业素质都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完善制度,保障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为保障工作室各项工作能够高效运行,工作室建立并完善了相关制度。一是在管理上突出和谐、民主理念,从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关心、爱护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努力在管理行为中体现情感的渗透。二是用制度保障工作室活动的自主性,使每个工作室按各自的预设目标和研修计划独立运行,努力形成特色经验。三是明确导师的引领责任,促使导师对工作室的研究课题给予不定期的指导。四是对研修活动建章立制,确保工作室的每次活动以及取得的实效都能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五是强化对每项实务的考评,促使工作室之间、成员之间争先创优。

(三)合作共生,开启工作室的全新模式

工作室要求成员之间秉承专业切磋、合作互助、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通过“专业引领、主题活动、课题研究、构建联盟、网络交流、评价激励”六个环节,开启全新的运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经历三个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是与自己对话,旨在对实践进行反思;第二层次,是与同伴对话,强调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第三层次,是与导师对话,强调智慧感受和理念变革。这种伴随专业对话的合作实践,使每个成员既可以了解其他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学习他们的新经验,又能从交流中领悟到观察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在反思中建构新知识。

(四)协同发展,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共赢

在实践中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 篇8

我工作前三年,带的是一个农村班初三十班,那个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下面乡镇选拔出来的,性格淳朴,学习态度端正,非常懂事。但是由于年龄太小就背着行囊,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独自生活、学习;再加上他们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要么在外打工,长期照顾不到他们,要么在家务农,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他们的性格基本上比较内向,很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无忧无虑的笑容。于是,那三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等他们在宿舍睡着了,熄灯了,然后10点左右骑着自行车回家。那三年每个周末,我经常主动替换值班的老师,在学校陪伴他们写作业,打篮球,并且请他们吃饭。现在这一群孩子开学就要上大四了,但我们还经常联系。我工作第一个三年,在实践中,发现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

我工作的第三个三年,就是我刚刚带毕业的这个班级,是盐城实施施教区后的一个普通班,这里的学生有的学习认真、乖巧懂事,有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好,有的品质不好:辱骂同学,顶撞老师,打架斗殴,偷窃试卷,还有几个心理有问题的:多动、抑郁、厌学、不开口说话等等。我决定换个角度试试,暂时不关注他们缺点,专找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行放大,激发他们向上的内在动力。偷试卷的那位学生作文写的特别好,经常朗读他的作文;爱顶撞老师的那位学生,对学习很专注,经常指导他学习;经常和同学起纠纷的那位学生,很尊敬老师,请他搬搬作业、拿拿东西;爱打篮球的那个男生,请他做篮球队长,和友好班级竞赛;上语文课爱讲话,但绘画很好的那位女生,请她给课文画幅插图等等。这样几个月下来,学生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越来越懂事、自信、快乐,优点放大的同时,缺点也在改变。这样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有价值的,独一无二的。

在实践中,我明白了让乌龟和兔子去比游泳,让小草和大树去比柔韧,让猫和老虎去比捉老鼠,为孩子搭建个性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创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幸福班级。

上一篇:词牌韵律下一篇:路政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