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

2024-07-16

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共8篇)

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 篇1

模仿和创新不仅仅是在编导高考的学习中适用。在我们平时接触的方方面面都适用这个模式。我们在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像昨天和一位编导老师聊天说的,他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要让学生先比着葫芦画葫芦。就目前的考试制度而言,应试教育就是模仿教育。对学生而言先学会模仿,先比着葫芦画葫芦,再比着葫芦画瓢,最后是直接画瓢,递进式学习模式。把抽象的东西公式化,是学习好电视编导专业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编导高考编讲故事最需要的就是点子。故事的点子就是:开头+悬念+答案。编导网今天着重说一下编讲故事中开头、悬念、答案的模仿和创新。首先我们来看在开头。现在网上最火的是一个叫小月月的女人。她为什么火,是一个叫蓉荣的作者写了一个关于小月月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故事的怎么开头的。开头是这样的:“我不扒出来我都快憋的吐血身亡了。但是我不知道我的文笔能不能描述出那个极品一二,不过我承认,再怎么描述,你们也想象不到当时场面的震撼。”这个是设置悬念。她在开头就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想象空间的创造需要用最恰当的词来描述。我们在分析她的两个词语:“极品”、“震撼”。当读者看完这个故事以后,必须感觉这两个词是最恰当不过的。给人悬念的同时必须想好怎样来揭示前面的疑问。不至于让读者在看完故事以后都没有满足感。编导高考中写故事一般会给一个主主题或者给一两个关键词。这时候我们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好处是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但第一次人称对于故事情结描述的发挥还是有限制的。用第三人称来写是编一个客观的故事,而用第一人称来写是编一个主观的故事。很多编导高考阅卷的考官喜欢有起伏的故事,不喜欢平铺直叙的。每个人都喜欢看到不同的东西。除了在开头设置悬念的故事设计,还有在结尾处的答案编写。你在前面设置了一个问题,就要在后面给出读者想要的答案。给出答案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叫环环相扣。大家平时在看包青天断案的故事和福尔摩斯历险故事中经常会看到。一个案子要经过很多的曲折才能得到最后的答案。编故事也是一样。你把这个故事可以想成一个数学题。先给出一个假设,然后再一步一步的论证。在编导高考编讲故事中在最后结尾给出答案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在把所有的疑问积累完以后给出答案。就像电影中的积累蒙太奇一样,积累疑问。最后突然出现答案让人释然。这两个结尾的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故事来编写。编导高考考试现场时间紧张,人也会显得紧张。但一定要在编写故事或者讲故事之前把故事构思好。更多编讲故事技巧请参考《编导高考培训手册》中的讲解。

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多时低效”的低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严格遵守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模仿性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它的实质就是先读后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借鉴范文而写成新的文章, 它是历来人们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故历来受到教育家、作家、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模仿存在着不少片面认识, 在教学中有点不敢进行模仿,因此,我斗胆谈谈自己对模仿的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大家对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重视和研究。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作文启蒙教育,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在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 ,都要经历模仿。初学写字时的描红,练习书法的临帖,学习绘画的临摹,学习舞台艺术的跟着师傅翻筋斗以及说学逗唱, 那一行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文学艺术的大师不是从模仿之路走过来的。学生学习作文,也必须从模仿开始,通过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模仿, 使其逐渐领会并掌握各种文体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而初步形成写作的基本技能,由此过渡到初步能独立观察思考、独立构思并表达成文的境地。

教育家、作家、教师的倡导

模仿对于学习写作的意义,一直受到教育家、作家、教师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学者一般都主张学习作文要从模仿开始。例如,教育家朱熹指出:“古人作文做诗, 多是模仿前人作之, 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读得韩文便得韩文法,读得苏文便得苏文之法。”我国当代作家李传锋在所著《南窗谈艺》里以切身的经验说明了模仿对初学写作文的人的好处, 他谈写作秘诀时说:“作家写出作品几乎都从模仿起步的, 只是不少人为了崇拜创作的神秘,为了显示神童的天才,不肯去披露模仿的技巧罢了。”为此他专门写了《模仿的技巧》一书,向学习作文的人“不揣冒昧地鼓吹模仿。”作家习作之初尚且都离不开模仿,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所以很多有见地的教师都非常重视从模仿中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总结出了“读写结合的模式”、“模仿借鉴型”课型。叶圣陶先生主张“不必有意模仿”,并不是不模仿,而是不能死模硬仿,要善于模仿,做到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的:“做成自家一种手笔,而无模拟盗袭之迹,方称大家。譬如,酿花为蜜,成而不见花也;酿稻成酒,酒成而必去其糟也。”要能做到像上面讲的善于模仿,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多读书,不读书,从何模仿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为什么会写?因为那些书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起来胸中有很多榜样,已成为高层次的模仿,发生质变创新了。在教学中一旦我们指导的学生学会模仿,就会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为一篇篇优秀文章,就是一个个高明的老师,也就真正掌握了自学作文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分析,指导模仿,也就是教给学生“学法”———学习作文的有用之法,完全符合新教学观、学习观。因此,教师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 从中揣摩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简单否定模仿的具体表现

事实说明,模仿是学习作文的一条正确之路。但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对模仿简单否定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其一,教师对模仿的必要性的作用认识不明确, 对学生初学作文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倡模仿。其二,教师过早过高地提倡“独立写作”“不落俗套”和创造性思维要求 ,超越了学生作文必要的模仿阶段。例如,学生还没有过“准确”的基本关,就过多地要求写得“生动”;学生还未能过主题“正确、集中”的基本关 ,就过多地要求写得“深刻、新颖”。其三,对学生并非是照抄的模拟之作指责过多,否定过多, 评估过低, 伤害了学生模仿写作的积极性。其四,对学生如何借鉴模仿未能加以具体、切实的指导,使学生的模仿缺乏自觉意识,有着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少不良后果。其五,有的学生甚至将模仿与抄袭等同看待,而不去揣摩范文,结果腹内空空,自然也倒不出几点墨水来。这样,简单地否定模仿,实质上造成了阅读教学、范文讲读和写作练习形成了“两张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日形成。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对模仿的简单否定现象呢?如何从思想上消除对模仿的种种误解呢? 首先应该辩证地认识下面三点:

(一 )学生习作与实用性文章及文学作品之区分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把学生的习作同一般应用于社会上的实用性文章或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应用于社会上的实用性文章在于其真实的反映价值、认识价值、实用价值,在于有新意,模仿旧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创造,模仿是作家之大忌。而学生的作文毕竟还是一种处于写作初级阶段的练习, 与实际应用于社会上的实用性文章或文学作品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我们应当允许他们在练习中重复别人的观点,模仿别人的主题。应该看到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的技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学习写作必须经历一个模仿阶段,模仿是初学作文时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要求学生像成年人那样独立写作, 显然是超越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是不现实的。如果过早过高地提出“独立写作”、“不落俗套”和创造性思维要求 ,必然违背学生的思维规律,导致写作练习中的困惑,如感到一片茫然,苦无思路,无从写起等。写出的作文也是忽东忽西,记得什么说什么,漫无次序,毫无轻重,引起教师批评, 致使学生产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从学生学习作文的手段出发,而不是从实用性或创作的目的出发,在教学中,理直气壮地倡导学生从模仿中学习写作文。当然,模仿只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手段, 并非终极目的, 终极目的是应用与创新,指导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 )模仿与抄袭关系辩证分析

模仿不是抄袭,只有注重模仿,才能杜绝抄袭的恶习。抄袭是把别人的作品抄来当作自己的,它完全是别人脑力劳动的成果。而模仿则是揣摩优秀范文的立意、体裁、结构或写法而写成的一篇新的文章,是作者在品味“榜样”的基础上,自己观察分析、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是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模仿和抄袭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绝不是抄袭,而是科学的借鉴。很多教师不敢倡导模仿,往往是害怕学生因此而养成偷懒抄袭的习气。其实,正是简单的否定模仿,缺乏具体的模仿性训练,才造成了学生的抄袭,就像学习绘画需要临摹,练习书法需要临帖,同样,学习写作离不开模仿。因为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不知”或“知之甚少”,不让学生模仿 ,他们就会写无榜样 , 无所适从,导致抄袭。不进行必要的模仿方法的指导,使之学会模仿,学生就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如果我们只是讲授写作知识, 学生只是记忆了一大堆理论知识, 则这些理论知识是很难对具体练习起到指导作用的。一位作家讲过:作文是写出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它启示我们:写作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无法由教师讲给学生的, 只能在反复不断的写作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盲目地独立写作练习,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很难走出费时低效的低谷,而模仿则是在高明的导游引导下前进,会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讲范文就是为了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样学生才能具体感知“学能臻用”,而有兴趣钻研范文,把范文内化为自己胸中的文章,真正使范文起到对写作的指导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写不下去了,再去研读范文,起到借鉴作用、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使讲有具体目的,练有切实的榜样,才能避免“独立写作”的茫然,才能克服作文中的种种毛病,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抄袭。

(三 )正确认识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当前,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大气候中,有些人在思想上产生了这样的误区: 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人才,作文教学也要服从这一目的。因此,就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独立写作,有创新意识,而不敢倡导模仿。似乎提倡模仿就是反对创新,似乎模仿就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似乎模仿就是因循守旧,观念落后,跟不上教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完全是不能辩证地认识模仿与创新之关系的误解。模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须借助模仿的手段。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写作首先要通过写作的“基本关”,具备起码的写作能力然后才能谈得上写作中的创新。这就像蚕吃桑叶后才能吐丝,只有先吸收 ,然后才能吐出。模仿就是吸收, 只有经过充分的模仿, 在模仿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逐步达到“熟能生巧”,这生巧不仅是模仿的结果,而且是创新的幼芽。模仿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创新是写作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只能建立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 从主观愿望出发企图超越初级而直达高级,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李传锋指出“呆笨的徒儿常常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而聪明的作者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说明模仿会产生“东施效颦”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种结果。要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目的,避免“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我们就要加强对模仿的指导,使学生善仿并在模仿的量变中实现创新的质变。

浅谈作文模仿与创新 篇3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起到明显效果。唐朝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但模仿不是抄袭或临摹,它是在充分领会范文“形”“神”之精髓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死搬硬套只会让人觉得拙劣可笑。下面我将就如何做好模仿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读透教材,模仿经典课文。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组材、构思及使用了哪些方法才使文章如此出彩。在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行文顺序、修辞、优美语句等等有关作文的知识。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繁琐,教师课堂上可结合每篇课文特点重点地讲解其中的一两项,不需面面具到。如若每一节课我们都很好的将作文教学与课文紧密结合,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效。为了让学生进一地运用这些技巧,在每一篇课文结束以后,可以有目的的布置一篇小练笔。

2、进行课外阅读,模仿优秀作品。

仅凭课本中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提倡的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倡导大家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所有分析文章的方法,对自己课外阅读的佳作作一些分析,进而学习其中的长处,用于自己的写作。前几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以其娴熟的文言、丰富的想象而倍受好评。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定然熟读《三国演义》,深谙其语言之道,才能将文章写的如此炉火纯青。建议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力求做到无笔不读书。笔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摘录型,原文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局部;二是感想型,读完文章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是综合型,可就文章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摘录并作简要的阐述。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些都是作文的根基。

3、交流学习,模仿教师和学生。

老师和同学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写下范文,读给学生听听,可谓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是极易模仿到老师作文中的优点。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或日记看,互相交流和学习,同龄人之间往往更容易互相模仿。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好的作文就像一盏路灯,照亮了他们写作的道路。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作文中的“创新”

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以后,作文中必将绽放出个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点评的重点转移到这上面来,要对学生作文中一些有创造性的地方进行表扬。在作文点评课上要形成一种氛围,那就是让学生感觉到真正写出个性特点的作文才是好作文。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就作文中某些小细节上的创新单独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与成就感。

2、鼓励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口說我心,我笔写我口。要有独创的见解,首先要表现于语言表达中,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对于勒、孔乙己、愚公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主要看你的论述能否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要打开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地将这种个性化的思维诉诸笔端,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3、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写古诗。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词,虽不能作诗填词,偶尔根据语境化用一两句倒也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二是给课文续尾。有些课文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未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模仿与创新的高中作文 篇4

没错。日本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既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而又兼有令人称道的创新意识。他们并非一味模仿他人所取得的成果,在吸收了外国人的经验后,他们也想方设法的改进,创造出一种更好更高效更便捷的产物,这或许便是日本这么个弹丸之地为何强盛的原因——模仿与创新。

模仿,一直都被世人所诟病,常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但是日本却用事实证明:模仿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我只所以举日本一例,是因为他很好的诠释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日本式的模仿,并非只是单纯的接收,在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主导者。正如三岁的孩子喜欢模仿父亲的一切,包括语言与动作一般。他们的模仿也好是如此乐此不疲,但绝不仅限于此。一旦孩子长大了,他也会在父亲的言语之上添加属于自己的元素,在继承的同时也很好地发扬光大。这正是日本人所做的模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非全盘接受而又有所继承。于是,日本人的创新也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以看出,模仿与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递进关系。在迷茫彷徨之际,模仿他人,试着照别人的路子走有时又未尝不是一种上策呢?尽管饱受他人非议,甚至于被认为是失去人格独立的表现,可回想日本的经验,若没有前期的模仿积淀,哪来现在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呢?我们甚至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是创新的基石——当然,这里仅指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例如日本这样过去科技水平并不高的情况。而这种模仿,也并不是那种“模仿死了”的情况,而是我们所说的日本是模仿(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创新意识,也与他们本身的进取精神有关)。不过,倘若你是哪种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极强的人,那很好,走自己的路吧!但不可否认,在早期的创新时期,模仿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嘲笑那些模仿者,也许他们明天也一样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 篇5

大连市开发区第一中学张锁应

同样一种材料可以剪裁写作不同的主题的话题;当然同一篇作文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的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同样一种材料可以剪裁写作不同的主题的话题;当然一篇写作可以从不同材料的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题的作文.例如“人间自有真情在”以“情”为话题来选材:可运用“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材料可以这将这些材料的占有选用的训练:

一、(8)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 ——亲情

二、(6)37年坚守诺言:陈健 ——友情

三、(5)照亮苗乡的月亮的李春燕 ;(9)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乡(民)情

四、(10)搏击巨浪英勇救人魏青刚 ;(7)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表现的是人间真情

五、(3)无声世界创造美丽的邰丽华------抱着一颗感恩之情

六、(1)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4)15年铸成倚天剑的黄伯云;

(2)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报效祖国爱国之情

亲情-友情-乡情-人间真情-感恩之情-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大连双基题)

“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这是梅的性格 ;“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这是松的性格„„看来,事物都有自己的“性格”。一个人,一个民族,亦无不如此。

请以“性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性格:性情品格,也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机智、果敢、大公,无私、懦弱、粗暴、孤僻等。

10.搏击巨浪英勇救人:魏青刚性格——无私英勇!

9.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孤独是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推选委员陈章良:具有王顺友这样的职业精神,再平凡的工作都呈现出不平凡的伟大。性格——执着、刚毅!

8.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 他的性格——友善、善良、坚强!

7、把时间献给孩子:

丛飞性格——无私、忘我6、37年坚守诺言:陈健性格—— 信义即大德大义

【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

以“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为材料,以“性格”为话题写作。

以校训:“他人:为人民,社会、人类”

责任:时时、事事、处处肩负着一定的责任:

成就:有所为,为人民,社会、人类作出有益的事,可影响或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构思行文

王顺友心中有他人,肩上有责任,顶风冒雪,与歌声交流,与马为伴,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过滩涉水,越岭翻山,踏出了一条条刚强与孤寂和谐性格的便民之路,在平凡的邮政岗位上铸就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大致有两种:纵向与横向

纵向:例05年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略)

【小结扩展】同样“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材料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话题的作文

人生、青春、命运、责任、成就理想、渴望、追求、心愿、期待、挑战、勇气、志气、攀登、考验、选择、压力、动力、思考、感悟、感动、幸福、快乐、痛苦、遗憾、牵挂、祝福、挫折、同样可以表现不同的话题:人生、青春、个性、命运、理想、渴望、追求、心愿、期待、责任、成就挑战、勇气、志气、攀登、考验、选择、压力、动力、思考、感悟、感动、幸福、快乐、痛苦、遗憾、牵挂、祝福、挫折、回报、孤独、收获、位置、价值、平凡、习惯、劳动、难忘、忘却、铭记、家、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教育、美、财富、失误、遗憾、时间、瞬间昨天、明天、今天、台阶、桥、平台、时空„„48

回报、孤独、收获、位置、价值、平凡、劳动、难忘、忘却、铭记家、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真善美、财富、失误、遗憾、瞬间、时空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

普通人和爱心成为关键语。蓝领专家孔祥瑞、排爆专家王百姓、爱心大姐林秀贞、阳光少年黄舸、青岛爱心群体微尘,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成为昨奖舞台上的“明星”。而独臂英雄丁晓兵、气象学家叶笃正、好军医华益慰、著名学者季羡林、慈善家霍英东这些时代英雄和学者大家,则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坚毅精神,树立了新时代的“感动标杆”。

1.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颁奖辞】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颁奖辞】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理想责任坚持舍身忘我(取义)顺境与逆境铮铮国气永远的军旗真的勇士

2、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颁奖辞】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好军医华益慰(大医有魂;“值得托付生命的人”)【颁奖辞】他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爱人,知人,医乃仁术。神圣信仰人格仁术他人责任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

3、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辞】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气象学家叶笃正(上下求索;“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信念理想责任国气骨气爱国志气

4.排爆专家王百姓(百姓平安;排除炸弹1.5万多枚)【颁奖辞】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他人:为人民,社会、人类;责任:时时、事事、处处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成就:有所为,为人民,社会、人类作出有益的事,可影响或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构思行文

5、季羡林:心在东方;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学识品格道德道义心灵的底线良知铸就高尚的灵魂

6、蓝领专家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颁奖辞】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工人有为!这就是一个蓝领工人的成就。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他说:“全世界的门吊,我都能开!” 具有这样的职业精神,再平凡的工作都呈现出不平凡的伟大。---爱岗敬业责任执着智慧与汗水成就--智慧铸就社会大厦---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7、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颁奖辞】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颁奖辞】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生命的倒计时,滴答、滴答扯动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人生生命的价值(长度与宽度)感恩善良心愿

8、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颁奖辞】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慈善家霍英东(光荣一生;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颁奖辞】聚散有道,义利兼能,国旗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之度价值观人生观爱国尚义大义信义即大德大义---聚散有道,义利兼能,国旗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

9、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颁奖辞】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善良在村庄流淌,她用30年的热心,去温暖世道。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爱心大姐林秀贞(温暖世道;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爱心温暖圣贤朴实一诺三十年,开弓没有回头箭----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10、微尘(青岛爱心群体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颁奖辞】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

一个普通人的爱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点燃众人爱心,汇聚成从善如流的力量,激荡为叫响全国的公益品牌!凡人小事,神秘“微尘”无私奉献。微尘,是青岛的一位普通的市民,她数次不留名向灾区大额捐款;微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中;微尘,是一个关爱他人的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岛城的大街小巷;微尘,是一段记录城市文明的历史,它的所有资料被青岛市档案局永久收藏„„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我只想平静地做些该做的事。"

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也有网友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市民就该尊重她的生活方式,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

《列子》所云:“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一滴水或一粒沙子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微尘”——且已聚沙成塔,又何尝不是如此。“微尘”,岂止是青岛一个城市的良心,她是我们国家的良心——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爱国、崇高和平、和谐、感恩等传统美德,在新时期里,在世人面前,熠熠发光的又一次完美展现!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立于不败之地可贵又强大的精神财富和支柱。青岛“微尘”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心气、心志的一个缩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立于不败之地可贵又强大的精神财富和支柱。青岛“微尘”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心气、心志的一个缩影,一棵“微尘” 掀起博爱的爱心狂潮,无数“微尘”汇成了爱的真情的海洋,无数默默无闻的青岛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善良、热诚的秉性进行完美的演绎与诠释。

特别奖颁给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我们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了特别致敬。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胸怀全局 严守纪律;牢记宗旨 心系人民; 艰苦奋斗 甘于奉献 ;

【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

以“微尘林秀贞好军医华益慰排爆专家王百姓 孔祥瑞霍英东 ”为材料,以“„„”为话题写作。以校训:“他人:为人民,社会、人类

责任:时时、事事、处处肩负着一定的责任:

成就:有所为,为人民,社会、人类作出有益的事,可影响或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构思行文 王顺友心中有他人,肩上有责任,顶风冒雪,与歌声交流,与马为伴,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过滩涉水,越岭翻山,踏出了一条条刚强与孤寂和谐性格的便民之路,在平凡的邮政岗位上铸就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同样材料可以表现不同的话题

人生、青春、个性、命运、----理想、渴望、追求、心愿、期待、责任、成就----挑战、勇气、志气、攀登、考验、选择、压力、动力、思考、----感悟、感动、幸福、快乐、痛苦、遗憾、牵挂、祝福、挫折、回报、孤独、收获、位置、价值、平凡、习惯、劳动、难忘、忘却、铭记、家、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教育、美、财富、失误、遗憾、时间、瞬间---昨天、明天、今天---台阶、桥、平台、时空„„

选用“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材料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勇于挑战

1.勇于挑战自身残缺,征服自我,战胜自身----邰丽华

2.敢于挑战家庭的不幸,自立自强自信人生---洪战辉

3.善于挑战地球之巅的勇者,战胜自我,征服大自然,----青藏铁路建设者

结尾部分:

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也没有什么救世主,要主宰世界全靠我们自己。我们是自己的主宰者,既是发动机,又是方向盘,更是掌舵人。勇于挑战自身残缺,征服自我,战胜自身的邰丽华同样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完美了她的艺术人生,彰显了她多彩的人生之路;敢于挑战家庭的不幸,自立自强自信人生克服了常人不敢想常人不敢克服的困难的洪战辉,坚持带着妹妹上学自胜人生,主宰着自己,承载着一个家庭,圆了兄妹俩的求学之梦,走出了自胜的人生之路;善于挑战世界上海拔最高、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包含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的铁路;征服并拥有了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架起了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桥!是他们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驱动着钢铁,是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战胜自我,征服大自然,用他们才智与刚强的意志,用他们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创下许多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包含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架起了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桥„„它的诞生,结束了世界屋脊没有火车的历史。附【优秀作文]】肩 膀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每每看到空中的飞鸟在风雨中艰难地煽动双翅,便会为那一幕悲壮的画面而感动不已。

造物主真是神奇,在这小小的鸟儿身上孕育着迎风抗雨的能力——翅膀,让它为生存而不停地煽动、博击。那不停歇地双翅,多象人类永不退缩的肩膀——那随时准备挑起重担的肩膀,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

是的,人的肩膀一如鸟的翅膀,是为承受压力而生的。肩膀那种天生的沉默是抗压的潜力。肩膀的力量是肉眼看不透的,唯一证明肩膀的潜能的是沉重的担子——人生的理想与责任。在理想与责任面前,肩膀没有怨言地默默承受着,承受着天地间一切重担,以令人难以致信的能力挑起了天地。

任何加于人类的苦难都是人类的一种责任——爱。而任何人类的理想都不能失去这种责任——爱。没有爱,我们无从谈到理想与责任,也难以发挥肩膀的潜能。唯有爱,可以把肩膀的潜能发挥到极限,可以实现美好的理想,可以负起如山的责任。

丛飞,一个默默承受压力,用肩膀挑起一百七十八个贫困孩子的歌手,以他无私的爱心谱写着生命壮美的诗篇,以他无私的爱心支撑着肩膀的重负,以他无私的爱心实现着“让读不起书的孩子背起书包继续读书”的理想,也以他无私的爱心诉说着奉献的真谛。丛飞,他那被压迫的双肩始终沉默地挑着担子,在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前他把肩膀的承受潜力发挥到最大的极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为生命落下完美的幕布。

丛飞的双肩,体现着人类伟大的精神。他的肩膀,蕴藏着足以挑起天地的力量。这样的一对肩膀才不愧是人类的肩膀。人的一生要面对的困难甚至是灾难何止一二?当我们面对困难与灾难的时候请不要垂下自己有力的肩膀。要知道,天大、地大,大不出我们的肩膀!让我们把丛飞的精神化入肩膀,激发肩膀的潜能,对自己与他人负起责任,帮助自己或他人走出重重困难与灾难,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扬我们的人生风帆!挑重任的人生才完美,肩负天地的人生才壮观。就让我们肩并着肩,奉献肩膀的力量,凝聚肩膀的爱,唱响肩膀人生!

[简评]本文紧扣话题,立意高远。文章开篇运用类比的表现手法揭示了肩膀对于人的作用,接着通过引用丛飞的事迹,赞颂丛飞的品性,用最普通的材料,阐发话题的内涵,对丛飞故事的引用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十分机智的作文审题之道。

『优秀作文]《 肩 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住。”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一大碗米饭,而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的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努力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哪天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故作惊喜地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刻苦努力,用功学习,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显而易见,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如果没有她一次次对儿子的表扬,没有一次次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没有一次次送给儿子信念,那么结果只能是儿子承受无言而苦痛的失败。

可见,信念是人生的肩膀。这肩膀能够擎起人生的大树,在枝繁叶茂间,我们发现了肩膀创造的奇迹。赏析这是一篇感悟类的文章,作为一篇满分作文。它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一、立意不俗。作者能够由一则故事来谈“信念是人生的肩膀”,很不一般。

二、结构完整。故事是铺垫,升华是议论部分,这个结构让读者一目了然。

三、材料新鲜。作者把一个小故事,演绎成与肩膀有关的话题,使得陈旧的材料变得新鲜。文章的小故事蕴涵含大道理,有无限的延展空间。故事是铺垫,升华是议论部分,这个结构很完整。通过对故事的阐释,看到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作者把一个小故事,演绎成与肩膀有关的话题,使得陈旧的材料变得新鲜。惟有其对他人、社会、人类的爱,才会有那铮铮铁骨的肩膀,惟有其责任的肩膀,才能肩负重大的责任!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创造性的运用运用------为我所用。

·话题作文的拟题演练

大连市开发区第一中学张锁应

拟题的原则 :•小•准 •新

“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简洁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才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 的第一印象

技巧一:拟定文体,扬长避短

•话题作文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

•拟题应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

•例如:《苏轼的赤壁》•《任是无情也动人》(2004年福建卷)宜写成抒情散文

《 哥,你是捡来的吗》 宜写成记叙文(2003年卷)•

《•遭遇挫折,超越痛苦》《 幸福快乐在转瞬间》(2004年全国卷)宜写成议论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2001年卷)宜写成说明文

练习: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我家的小桃树》;

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给我一片绿阴》《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真的是“无用之材”吗》

(1)借用法:原版引进,原汁原味 例:《横看成岭侧成峰》(2000年)《阳光总在风雨后》(2004年全国卷Ⅰ)

《独上高楼》(2004年重庆卷)《追忆似水年华》(2004年湖南卷)

(2)化用法:旧瓶装新酒 例:《都是诚信惹的祸》、《诚信,爱你没商量》(2001年)《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2003年)

《你快乐,我快乐》(2004年全国卷Ⅲ)《“爱”在心口难开》(2004年广东卷)

技巧

五、逆向思维,新颖有趣

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反弹琵琶,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

例如: 《以胖为荣》、《败了,多好》《我不是人》《“ 班门弄斧赞”》《真想做个后进生》《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思考与练习』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比较下列答案

1.一般的:“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深一层:“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再深一层:“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

4、从赞扬或批评学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人与人只须平视”“不必仰视,不可俯视”“不必‘惊讶’”

技巧

二、前后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

创新与基础高考作文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全社会都在追求创新,努力创新的情况下,高考作文一样在鼓励考生创新,而考生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赢得理想的成绩,也在努力实践着创新。

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历年的高考作文都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考生表现主题的材料匮乏,编造的父母双亡、离异,亲人去世,个人失学等故事,频频出现在考生的应试作文里。

,高考作文题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河南高考年报介绍,一本30份的卷子竞有十多人举这样的例子:高考临近,父亲或者母亲或者自己最亲的`人突然去世,给自己带来致命的打击……而另据报载,有的考区,竞有高达20%(?)的考生“制造”了父母双亡、离异或自己有残疾而又奋斗不息的“事实”。

而到了20**年,高考以《心灵的选择》为题要求考生作文,又让“众多家庭陷入父母离婚、子女失学的困境”。据《金陵晚报》报道,城区考生编造父母离婚,农村考生编造个人失学,自己面临着选择……以致于人们惊呼20**年为“失学年”、“离婚年”。

这一切,反映了考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窄、视野狭小,缺乏合理想象空间,写作基础薄弱。

象样的文章尚且写不出来,写不好,更惶论创新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考生在考场上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左右逢源,应付自如,许多老师、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专题讲座,采取撰文辅导,剖析案例,教授方法,声色俱厉,苦口婆心,诲人不倦,试图为考生指点迷津,救考生出苦海,渡弟子登彼岸。然而,这一切都似乎效果不佳。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呢?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则笑话:一秀才赶考前夕,为做不出文章而发愁,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其妻挺着大肚子问:难道相公作文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惊呼:夫人,你说对了!你肚里有,我肚里没有啊。

尽管是笑话,却道出了为文之道:必须肚里有!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大约也是这个道理。

肚里有!有什么?在我以为,一个人肚里应该有诗书,有学问,有思想,有主见。这,才是写作、创新的基础。

广大考生在应考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增大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这样,在写作中,才能信手拈来,才有选择的余地。

我在这里说的阅读,不是狭义的读书,而是广义的阅读。读书,是阅读;看报,是阅读;浏览网页,徜徉网络,看新闻、影视剧,甚至听街头巷尾的叫卖、议论都是阅读,处处留心皆学问。

当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集中在阅读、吸纳信息上,在大脑中储存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材料,有什么样的文章写不出,什么样的主题不能表达、表现呢?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下的快餐生活,适应了快餐文化、快餐阅读,于是有关名著的“导读”、“解读”、“解析”、“简本”、“概要”之类的书刊便大行其道,连原著通读一遍尚且不能,“书读再遍,其意自见”,自然早就被新新新人类摒弃了。

试想,这样的阅读,除了“我知道了”,“我似乎读了”之外,还能有些什么更真切的体会与感受呢?况且,老祖宗早就告诫我们:欲速则不达。

所以,广大青少年学生还是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读一些好书,看一些精彩的影视剧,闲暇时不妨网络里转一转,关注现实生活,了解世界局势,熟悉社会变化,与时俱进,这是为文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写好文章,除了阅读,除了积累,还要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鲁迅先生曾把那些食古不化的书呆子比为“两脚书橱”,意思是说,他们的书读得虽多,却不会融会贯通,不会灵活运用,所谓“学问”只能用来摆设,一点用处也没有。

阅读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思考。

朱振国先生《善感者善文》一文中指出:人作为高等动物,万物之灵长,可以骄傲的资本大约也在于有“感”--感觉、感悟、感想,感干心而叙于文,有感而发,这就是“为文之道”。而现行人教社编著的高中《语本》(试验修订本·必修)课本中《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把《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列为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一样是要求学生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

一个人若对身边的事情、社会现实,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就不会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看法,属于自己的观点。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主见的人,你能要求他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他又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呢?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要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判断,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报负的人。仅仅为了一己之利,决不会成大器,成大事业。“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如果只为蝇头小利,为着应付高考而学习,而准备,其结果决不会使人满意。而只有正直的人,有正义感的人,高尚的人,面对崇高,面对高尚才会感动,才会激动;同对罪恶,面对丑行才会愤怒,才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也只有激情之手,才能写出富有激情的诗篇。

一个冷血动物,面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自然也写不出什么来。即让写出来了,也是矫柔造作,虚假作伪,是“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里,在生活里,做一个好人,高尚的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社会和生活就不会亏待你,终究会回报你,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模仿与创新高考作文 篇7

《初中语文“积累、模仿、感悟、创新”四段式作文模式研究》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7年, 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经过近5年的努力, 可以说, 我的作文教学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积累、模仿、感悟、创新”作文》的基本理念和习作要求以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师生互动为宗旨, “观察与积累”“模仿与思考”“感悟与创新”四个版块的设计, 构成积累———模仿———创新三个梯度, 使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会写作, 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为此, 每个版块设计的目的如下。

一、观察与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注重积累, 学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将周围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我特开设了口头作文课, 作文题目根据近几天学校、班级的大事或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进行开展。例如, 初一入学初, 我会要求他们说说身边的同学和教师, 题目就设定为《宿舍里的那些人》《最特别的教师》等, 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教师和同学。同时通过学生的口头作文, 也会增进我对学生的侧面了解, 一举多得。再比如, 我们班值周后, 我就设定题目为《值周的那几天》, 学生会通过说“值周”这件事说到同组劳动的同学, 说到破坏他们劳动成果的同学, 还会说到他们值周的感受。这样, 通过学生的反思加强了思想教育, 让他们学会合作,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有一次, 我们学校要来检查团, 因为我校搞校园工程建设, 需要打扫的地方太多, 为此, 全校师生忙活了好几天, 学生对此感触很深, 于是我设定的作文题目为《检查团来了》。那堂课上,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有的倒苦水, 有的邀功劳, 有的表扬人, 有的抨击事,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从积累的角度看, 主要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识字积累, 学生以认读识字为基础, 以课本识字、阅读识字为主。二是阅读语言积累。由于识字任务的提前完成, 学生的阅读积累要求相对提高。在严格执行新课标课外阅读的同时, 规定每年级的阅读总量是20万字。教师在抓好阅读的同时, 要求每一个学生搞好经典古诗文、现代诗词的背诵与抄写。三是生活积累。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将自己成长的足迹及对生活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

二、模仿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 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从学生习作的实际出发, 由范文引路, 指导学生模仿范文练习写作, 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 引领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

要学生模仿, 不单单是要求学生“仿”, 还要教会学生“仿什么”“如何仿”,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两篇典型的写景范文: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学习完这个单元, 教师会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写景文。但在写作之前, 我先上了一堂题为“描写生动景景美, 热爱自然季季情”的作文技巧传授课, 将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写作技巧归纳总结出来。

1. 仔细观察, 抓住特点

例如, 济南的冬天———温晴 (通过与伦敦、与热带、与北平

南国的春———柔和 (通过写软绵绵的春草, 姹紫嫣红的春花,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风,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等几幅画面来展现) 。

2. 分层描写, 详略得当

例如, 分层描写———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幅画面来分层展现春天的美。

详略描写———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 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 但重点写了济南的山, 因为那些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 济南像是睡在摇篮里, 温晴、惬意。

3. 巧用修辞, 生动描写

《春》和《济南的冬天》里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修辞。这些修辞, 学生很容易就能将它们找出来, 体会到它们生动形象的特点, 学生也就会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 虚实结合, 动静相生

例如, 虚实结合———朱自清的《春》一文里“春花图”写到: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实) 。闭上眼, 树上仿佛已满是桃、杏、梨 (虚) 。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里写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那些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 (实) , 好像日本看护妇 (虚) 。

动静相生———朱自清的《春》里, 春花图中写到: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动) ,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静) 。

通过这样的作文技巧传授, 学生就知道了“仿什么”“如何仿”, 好多学生都写出了令人叫好的写景文。

三、感悟与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 有所发现, 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悟。

例如, 在学期末, 班级要对学生进行奖励, 我就鼓励学生仿写颁奖词。因为被奖励的学生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 又有颁奖词可仿写, 因此, 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写颁奖词, 还学会了通过自己的感悟来评价人物。

四、实验成效

尽管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还存在许多不足, 但在探索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教师抛砖引玉

要想让学生热爱写作, 教师首先要热爱写作。语文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作文, 和学生一起参加作文竞赛, 并让学生大胆评价教师的作文。这样, 既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又可以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面批原则

面批是最好的指导方式, 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教师只有经常对学生面批作文, 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近五年的课题实验, 我们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在七年级就全面进入了大量自由阅读的阶段, 我班每年在教研室举办的作文竞赛中都会有多人获奖。自课改以来, 在每年的中考中, 我班的语文成绩也一直处于前列。因为与不少同学保持联系, 我得知处于班级前十名的同学到了高中后, 往往在班级里的语文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我因此更加坚定了搞好作文教改实验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作文始于模仿 篇8

一、作文教学中“模仿”的现状

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篇文章定乾坤”,现如今的中高考则是作文分数将近占了语文总成绩的一半,由此可见作文的重要性。而实际上,虽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作文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是语文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假大空”,甚至是抄袭、照搬他人文章的可怕现象,再一次引起全社会对作文教学的极大关注和深切忧虑。很多学生一味地借用“范文”,搬迁抄录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和内容,将情感视为工具并有目的地加以利用,以致作文中失去了个性与灵魂,失去了少年特有的眼光与想象力,失去了真情实感。在某地的一次考试中要求写一篇有关“战胜脆弱”的作文,调查统计后竟有40%的作文背景是“父母双亡”,这种千人一面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作文成绩,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是苦口婆心地让学生们背诵各类优秀作文,总结各种写作规律,过分强调写作的技法技巧而由此导致作文模式化倾向。比如在结构上,开头总是一段看似精彩的排比句,结尾是一段振聋发聩的感叹句,为增加亮点,前有“题记”,后有“尾声”,还有近来颇受青睐的“一、二、三、四”的分段形式。在内容上,说到自强不息就是司马迁,说到奉献就是教师,还有的偏爱古人,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样的立意要求,笔下总是不离“李杜”,大量引用经典诗词,给人堆砌感。这些急功近利和近乎轻浮的文字游戏使得作文改革进程困难重重,于是很多人都把上述问题归罪于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导致模仿也因此陷入了极其窘迫的尴尬境地。

二、正确认识作文教学改革中的模仿

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圣贤孔子就为我们诠释了“模仿”的深刻内涵。他提出为学要“述而不作”,也就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孔子在这个“述”的过程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著成了编年体史书《春秋》。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简明扼要地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这应该怎样写”。从前人的精辟论述中不难看出,模仿其实是初学写作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时,作文模仿也符合青少年学生心智成长的特点。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例如学书法从临帖开始,学唱歌从模仿歌曲的音调开始。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指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言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可以说,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那么中小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有意或无意的模仿也是非常正常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全盘否定模仿,而应该认识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假话、套话甚至是千人一声、千篇一律的现象更多是缘于错误模仿。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不是单纯地“临摹”或者“依葫芦画瓢”,更不是抄袭和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揣摩推敲典型范文的基础上,体悟概括作文方法,并通过多次的仿写训练,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模仿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模仿使学生达到自己写作作文直至创新性写作。模仿与创新之间并不矛盾,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模仿奠定了创新的基底,创新使模仿有了新的意义。也就是说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为了创新而模仿,我们说模仿文章,并非要求学生做到丝毫不差,而在于通过模仿能够取其精要,获得创新意识,进而写出与示范文章相近但不相同的具有新意的文章。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示范文章进行模仿,综合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和可取之处,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信息上的准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来学习文本范例的,也就是说他们获得的阅读体验带有个性色彩。那么当他们将此独特的阅读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迁移至写作时,同样也极具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模仿迁移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而要经过长期地不断地写作训练。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如果直接要求他们创新乃至创造,会使他们对写作望而却步。只有让学生先通过模仿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底,才能逐渐喜欢写作,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仿中有变,仿中有新,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训练,而应该把作文技能模仿与知识积累、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及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使模仿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模仿的素材

作文教学“始于模仿”,但究竟模仿什么呢?究竟学生从何获得作文技巧进而写出一篇言之有文,行之也远的作文来呢?凭语文课本后单元作文训练中的几点,还是凭教师的“技巧例谈”?这些都还不够,作文教学中比较好的模仿素材有语文教材、时文、同学习作或同龄人的习作、教师下水作文。

(一)语文教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可以得知,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还是学生学习的“学本”。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准确,兼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模仿时,我们要立足课本,着重模仿和借鉴教材中的代表性文章。教师可以先讲解文章的精妙之处,再带领学生或模仿文章结构形式,或模仿独特的写作手法,或模仿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要取之于范文,而又不为范文所困,从范文中汲取营养,进而丰富和完善自己。例如,老舍的《想北平》,通过对故乡一些物产的描写寄托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故乡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再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过对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表达自己面对困难的无畏精神,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或者是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仿照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记事加感悟的架构模式,这样学生作文时便不必苦苦思索题材了。

(二)时文

所谓时文,是指时效性较强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抓住教材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也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泛读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又一重要手段就是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广泛接触有新意的时文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可以体会人间真情,探索自然奥秘,思考社会人生,而且这些文章在行文技巧上也是各具特色。另外这些作品也反映了文坛最前沿的动态和研究成果,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文体的写作认识和反思。例如课外读本《中华活页文选》,编者在“精品自由读”栏目中精选了古今中外风格迥异的各类优秀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时文进行写作训练。其中如叶静在《满园春荠又堪烹》中通过描写极其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荠菜,赞扬其顽强的生命力,给处在人生低谷的人们以莫大的鼓励,而不是套用人们惯写的“岁寒三友”。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双“鹰眼”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物,这样选材时便可以透过平凡挖掘伟大,使人耳目一新。

(三)同学习作或同龄人的习作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于自己作文中的闪光之处都渴望能够获得赞赏,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同学的作文中的独到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同学的习作更容易给学生信心和动力。因此,首先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要适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如“这篇作文的开头很有创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个词用的好,特别传神”、“今天你的思维格外活跃,这个想法真是与众不同”。诸如此类的话语反馈给学生,既能鼓励学困生打开思路,激发他们写的更好的愿望,更为优等生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和他人。其次教师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和自己过去的习作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的方向,树立其写好作文的信心。选取优秀的学生习作当范文,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在立意、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在相互比较中寻求与同学习作的距离,促使其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在不断超越创新中期待下一次习作的更大进步。最后,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妨“偷偷懒”,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换评改作文,通过自己做“小老师”给同学的作文点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既可以模仿他人习作的闪光点,也能够相互指出不足之处,警示自己要引以为鉴,实现共同进步。

(四)教师下水作文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身边的偶像和榜样,若教师能够“下水”与学生一起作文,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热情,甚至会让他们有与老师一比高低的写作激情和勇气。教师的同题作文会让学生们读起来倍感亲切,他们会主动积极地模仿文中的闪光点,如观察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运用语言的技巧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与教师交流的乐趣,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教师来说,“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的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可见只有“下水”作文,体会作文的甘苦,通过亲身的写作体验给予学生以写作指导,才能让学生得到最有益、最切用的经验。否则,教师若是只教不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写作理论知识或是自己学生时代的写作经验,无疑于隔靴搔痒。由于缺乏切身体验,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多是苛责、挑剔,流于表面,且对学生的模仿和创新多持否定态度,很难将心比心,使学生遭受更多挫败,更加难以下笔作文。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下水”作文,通过这样的带头示范来提高作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顾黄初.一部别开生面的作文教科书.语文教育论稿[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禹旭红.关于作文教学改革中模仿问题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禹旭红.试论模仿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合理性[J].现代语文,2007,(2).

[4]刘云兰.作文模仿教学中的“源头活水”[J].中学语文,2011,(30).

[5]刘容春.从模仿到创新:作文教学的必由之径[J].语文学刊,2009,(1).

[6]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1998.

[7]叶圣陶.教师下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爸爸存在的理由——写给女儿下一篇:的广东宝墨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