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模仿开始

2024-07-14

写作从模仿开始(精选6篇)

写作从模仿开始 篇1

一、写作应该从模仿开始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 我们发现, 不管老师如何给学生讲授写作技法——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等等, 效果却并不怎么好, 大多数学生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很多学生都很困惑:写作到底要“写什么”, 写作到底要“怎么写”。也就是说, 学生在写作时, 往往没有素材可写, 也不知道如何将老师讲授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 是内心感受的一种再现, 所以, 要写出好的文章来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然而,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 生活空间狭窄, 视野不够开阔, 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都远远不够, 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素材来写作。

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模仿是一条重要的对策。模仿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它以具体的文本为参照物, 进行不完全的借用与复制 (完全的借用与复制是抄袭) , 以此产生出来的新文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文相近似。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朱熹曾说过:“模拟者, 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 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 便做苏文的文法。”可见, 模仿是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的确, 模仿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创新规律的, 正如练武者有套路、书法有字帖一样, 初学写作的中学生也离不开对范文的模仿, 从模仿开始, 在模仿中求发展。

二、写作如何从模仿开始

在模仿中我们可以借用和复制一些什么呢?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 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范文, 也是学生写作模仿的最佳范文。还有一些中、高考满分作文, 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能作为很好的模仿对象。

(一) 模仿内容

学生在写作时, 往往觉得无物可写, 所写出来的作文也经常空洞无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 适当模仿范文的内容, 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

在学习了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之后, 要求学生仿照这篇课文进行一次写作训练。《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教给“我”战胜困难的方法, 那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困难, 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一步一步地战胜小的困难, 最终战胜大的困难。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 发现了一篇非常精彩, 题目叫《拐一个弯, 再拐一个弯》。这篇作文写了小作者有一次跟父亲去旅游, 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走得很辛苦, 每次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 父亲就告诉他“再拐个弯就到了”。在拐了好几个弯之后,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由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之路不是笔直的, 总是躲在几个弯道之后, 只要你拐一个弯, 再拐一个弯, 你就能获得成功。

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 学生在读的时候会有所领悟:原来作文里可以写这些内容, 以后写作的时候, 就会更多地关注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关注到的内容, 写作素材就丰富起来。比如写母爱, 同学们大多会写母亲下雨天给“我”送伞、半夜给“我”盖被、虽然真实, 但实在太没有新意。在读了中考满分作文《藏在枕头里的爱》之后, 学生豁然开朗, 原来母爱可以写得这么细腻。

(二) 模仿结构

有了素材, 学生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还得有一定的结构框架将材料组织起来。写作研究专家单立夫说过:“作文结构是作文的核心特征, 是思维表现的过程, 是作文中不可变革或者说变革最小的部分……就像一个万花筒, 万花筒中只有几块彩色玻璃, 但是这几块玻璃只要一转就会变化出千姿百态的图案, 作文结构研究的就是那几块玻璃, 看看文章中有没有那几块玻璃, 要把最基本的样式找出来……”可见作文的结构是有样式可寻、可仿的。学生写作文, 往往是平铺直叙, 没有任何波澜, 自然难以吸引人。《羚羊木雕》是一篇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课文, 文章一开始就能紧紧吸引住学生, 因为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将最激烈的矛盾置于开头, 从而抓住读者的心。学完这篇课文之后, 要求学生也模仿这种结构写一篇作文。从交上来的作文看, 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这种结构来安排写作内容, 在作文开头就将读者带入到强烈的矛盾之中, 然后再交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这样安排材料之后, 文章有起伏, 就能吸引人的眼球了。

近几年来, 创新的作文结构层出不穷, 有小标题式、日记书信式、童话寓言式、病历式、剧本式、实验报告式等。教师可以把这些结构新颖的范文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样式模仿, 这样写出的文章比老套的三段式要好得多。

2005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芳香永存》运用排比段的形式, 写出了自己对已逝母亲的怀念, 很感动人。读完之后, 同样可以要求学生用排比段的方式写一篇作文。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怀念老师的作文, 通过“老师, 我从此不再堕落”“老师, 我从此不再害怕”这样的排比段, 写出了老师对自己的拯救、关爱和鼓励。他的这篇作文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三) 模仿语言

文章立意明确、材料选择之后, 能使文章增色生辉的就是语言了。好的语言让人赏心悦目, 如沐春风;平淡单薄的语言读来味同嚼蜡, 让人生厌。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 文字的合理选择、创新运用体现了一个人的写作功底。亮丽文笔的基本特征是具体可感, 鲜明生动, 富有情韵, 绝妙传神。作家秦牧说过:“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 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每一个初中生都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也学会了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然而在大部分的写作中, 他们的语言还是相当的平板枯燥、苍白无力, 不少学生的语言还算不上通顺, 更不用说有文采了。

所谓语言上的模仿, 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范例的熟读、理解、领悟, 从而写出与范例有相同或相近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的语言。在我们的课文中, 有很多精彩的字、词、句、段值得我们模仿学习。在学习课文的时候, 着重品味这些字词句, 领悟它们的妙处, 然后进行一些仿写训练, 效果可能会不错。学习《背影》的时候, 将父亲穿过月台去买橘子的那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仔细揣摩它们的好处, 然后进行语段的仿写, 也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某个动作。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让学生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话。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 去寻找可供模仿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范例, 从而进入一种自觉模仿的阶段, 刻板的模仿会逐渐被创新性的模仿替代, 语言表现力会不断上新台阶。

学生经过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的一系列模仿训练之后, 会领悟到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知道了写作应该写什么, 应该怎么写之后, 原来对写作的恐惧感会消失, 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 增强写作信心。

三、写作模仿值得注意的问题

虽然说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写作要从模仿开始, 但是也要注意模仿不是抄袭, 它与抄袭虽然只一步之差, 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模仿是仿效别人, 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照葫芦画瓢”;抄袭是全盘拿来, “照葫芦画葫芦”。模仿的过程是从无我到有我, 这也体现着学习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模仿是“拿来主义”, 是把别人的经验和成果直接为我所用, 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

模仿只是一种手段, 创造才是最终目的。通过模仿, 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写作技能以及常见文体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为技能写作和创造写作打好基础。也就是说, 模仿的目的不在于模拟, 而在于创新, 在于通过模仿示范文章的独特风格获得创新意识, 并写出与示范文章相近但不相同的具有新意的文章。而模仿本身也为文章写作的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首先, 通过模仿, 学生可以学习与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 从而为创造性写作奠定基础。其次, 通过各种类型示范文章的模仿, 可以将不同文章的特征进行综合, 从而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信息上的准备。

写作训练就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引导学生向创造阶段发展, 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志公先生明确指出, 由仿到创“具有反复性, 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的写作, 总是由不会到较会, 由不好到较好, 模仿成分由多到较少, 再到更少;而创造成分由不多到较多, 再到更多, “如此循环反复, 逐步提高。”在写作学习中, 也必须先通过模仿获得基本的文章写作技能, 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摘要:大多数中学生对写作有恐惧心理, 原因是不知道写作到底要“写什么”, 到底要“怎么写”。他们的生活积累还很少, 阅读量还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 要他们闭门造车写出一篇好文章, 确实不易。如果教师能多提供范文让他们模仿, 往往能降低写作难度, 消除恐惧心理, 使学生有章可循, 从而增强写作信心, 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模仿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禹旭红.作文写作:始于模仿, 臻于创造[J].职业时空, 2008 (9) .

[3]禹旭红.关于作文教学改革中模仿问题的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116-119.

写作从模仿开始 篇2

无论是李嘉诚,还是比尔-盖茨,反映出来的都是学习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学习的低级阶段就是模仿,学习的高级阶段就是创新。换句话说,高级阶段的实现,势必从低级阶段开始,比如说,很多成名的作家就坦言自己在创作之初,总是会去模仿某一个大家,以致到有点名气后,不太敢读大家们的书了,怕一下笔就成了模仿,被人冠以“抄袭”之名。个人的学习尚且如此,企业的学习更应该是这样。

当一家企业还在苦苦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有的企业早已有了一套成型的做法,那么,为什么不从这个企业身上直接学习呢?虽然说我们都鄙视重新发明车轮的行为,可事实上,有很多的企业一直在这么干,而且乐此不疲。之前和一个新能源研发行业的客户聊天,他就很“责怪”自己当没有直接模仿,他说,他们花了好几百万一直去研究一个“新”技术,结果发现人家早就有了,要是一开始买个人家的设备来,一点一滴地模仿、学习,哪至于要花那么大的成本和时间。“模仿战略”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显著的业绩效果,一个有价值的定位必然会引起他人的争相仿效,而竞争者可以仿效业绩卓越者进行重新定位。一个“模仿战略”的神话就三星电子,之前三星电子仿效索尼在数字技术领域进行了重新定位,从而获得非凡的成功。后来,三星又模仿苹果,在苹果的乔布斯走后,他基本上已经超越了苹果。

说到苹果,非常优秀的的企业吧!事实上他曾经也是有坚定的模仿对象的。乔布斯选择的模仿对象就是索尼。盛田昭夫曾经送给乔布斯一部walkman,乔布斯为之痴迷,以致当初iMac即将面世时,乔布斯原本是想使用MacMan这个名字。据说,乔布斯非常喜欢索尼的产品,经常研究索尼的产品、海报和直营店,还到对方的工厂去参观、和他们的总裁成了朋友。最后他从索尼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中获取经验,最终在数字化音乐浪潮中用iPod击败了索尼的Walkman。

向优秀企业学习其成功经验,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做的一门功课。值得注意的是,在了解并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时,不能浮于表面。如果只是看到了对方采用了什么方式取得了成功,而不明白对方为什么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那可能就会在学习与模仿中陷入误区。而且,一个企业的成功,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肯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韬光养晦的过程、是企业积攒能量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很难学习到对方的精髓。

比方说,海底捞,大家都觉得他的服务做得好,值得学习。于是一些同行开始纷纷效仿它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往往都没学会,变成了东施效颦。因为海底捞优质服务的背后实质上是其长期以来对员工的重视、信任、关爱为基础的,先不说海底捞在员工关爱上花了多大的成本,但确实花了很多的心思,譬如说他的管理人员,包括高管都是从内部培养起来的,再比如一般餐厅给其员工的宿舍要么是在城市很偏远的地方,要么是城中村、地下室什么的,但海底捞租的正规小区的房子给员工做宿舍,虽然也是好几人一间,上下铺的形式,这些行为的背后就是员工乐意接受海底捞的要求,在客人候餐的时候,给其按摩、修指甲、擦鞋等,别的同行也学这招,但是,一、员工会问你多要工资,凭什么我要做额外的工作?

二、员工都是应付式的服务,客户就不会有好的体验。而最关键的是海底捞给予员工足够的权利,可以打折、送菜甚至免单,这一招,其它的同行就不敢学。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曾经也试着学海底捞,可是有一次一个服务员说:“有个客户不停的夸他们的醋好喝,她当时很想送一些给他,但是她没有这个权限……” 高明的模仿,在一开始就应该是“亦步亦彼”,即扮演追随者的角色,然后在追随中进行追赶,后发制人。据说,娃哈哈的产品战略是以模仿、追踪为主的。宗庆后一再强调“只要领先半步就行”,娃哈哈从来不追求最新的,从来都是模仿、跟进,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超越对手。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腾讯,腾讯有过很多的模仿,在我看来,最成功的算是微信,估计现在没几个人用米聊了,除了用小米手机的人。

当然,模仿也制造不少公司的死亡。比如,中国餐饮业模仿麦当劳、肯德基模式就是兵败如山倒。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餐饮业研究和模仿肯德基、麦当劳的第一个时期,这一阶段模仿肯德基、麦当劳的企业非常多,也有不少企业取得短暂的辉煌,但最终的结果却都以失败告终。比如“红高粱”、“荣华鸡”等,他们都坠入了低层次的陷阱。所以,一个好的模仿者应该注意三个点: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模仿者,不一定要找顶级的大企业,而是要找到自己合适的能模仿得来的帮榜样。对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讲,率先模仿就是创新,能够在技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消费不对称、空间与时间都不对称的情况下,开展一次有效的先发制人的模仿运动,就是创新。这样的企业不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部门,但必须有自己市场情报分析系统,能够对相关业态进行研究,找到率先要模仿的对象。当然,模仿也不局限于本行业的,相关性行业或许更有借鉴意义,另外跨行业的模仿或许也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其次,模仿跟进的时机很关键,时机合适,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正如当年的新天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市场还远未成熟的情况下,率先照搬照抄国外的“把葡萄酒当作啤酒卖”的模式,采取低价策略,力推“葡萄酒普及运动”,结果4亿元消耗完毕,公司总部也会上海搬回了新疆。所以,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区,硬搬别人的套路,只能是他人的铺路石了。

最后,模仿后要做到持续的改良,本质就是创新。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改良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模式,找到模仿对象的优点进行不断的强化,缺点尽量想办法克服或规避,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Zara品牌创始人奥特加,自从踏上以“快时尚”著称的疯狂发展之路之后,创办了自己的时装帝国Inditex集团。截止到2012年10月,Inditex集团已在全球82个国家有着将近6000间的服装店铺,职员超过十万人,其去年前三季度已实现114亿欧元的销售额。实现了从一个“渔村来的穷小子”到西班牙首富再到全球第三富豪,奥特加演绎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屌丝逆袭”。“快”是阿曼西奥•奥特加经营策略的一个重要杀手锏。一件Zara时装从设计到生产、物流,最后进入销售环节,平均仅需2至3周时间,比竞争对手要快10倍以上。为何Zara的身上会有“山寨”这个标签?原来,Zara的设计师不仅仅是穿梭在一场场时装发布会中,寻找灵感,也借助各种新鲜出炉的潮流资讯,再从中挑选出可能会受顾客欢迎的款式,之后改版设计,快速将全新产品投入生产和销售。这就是Zara的成功之道:模仿,改良。华为有句口号叫“小改进,大奖励,大改进,不鼓励”,就是要大家不断的对工作、技术进行改良。所以,我以为,我们不要对模仿有偏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单纯片面的提出自主创新,只能让更多的企业误入歧途,盲目的搞研发,尤其是在对产品技术功能上的执著,可能最终失去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市场机会,那是非常不值得的。前段时间,李开复发微博称他患了癌症,我的一个同事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都是他的创新工场惹的祸,“创新”这是多么难的一个事,他想要批量生产,显然不可能,看把自己给折腾出癌症来了……

创作从模仿开始 篇3

曹文轩(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您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觀点,就是说你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要一根筋地只想着去创造,去创新。我认为模仿是非常重要的,模仿不是抄袭。据我小时候的体验,从小学到初中,我把很多风景描写抄在我的本子上,抄了很多很多,这些本子我今天还留着,对我后来的写作是有用处的。我没有去抄袭它,而是把它抄在我的本子上,来模仿它。另外就是跟您的观点很相似,就像学画一样,学画的时候是从素描开始,不能一出手就是名画。从素描开始,你必须要有细微的感觉,细微的感觉就是必须凝视,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把那个东西看穿,看透。比如雨后,你不要写大雨那个大的样子,光写大的样子是不行的,写不出雨的状态。那么,你写那一颗雨滴,你一定要观察那一颗雨滴挂在树叶上的时候,那个形状,那个雨滴越聚越大,很沉重了,它最后承受不了,掉下来,掉到什么地方,你也要注意。汪曾祺有一段文字非常好,他写下雨的声音,写那个雨落在草里面的声音和落在河里面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落在草里面的声音是一种声音,落在河里面又是一种声音,这就见出一个作家的细心。我在写的一部长篇,写了几十场雨,每一场雨都不一样,在我这部小说里,雨其实是主人翁,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个雨里面发生的。

(节选自《王立根访谈曹文轩:怎样写好作文?》,有改动)

写作从模仿开始 篇4

一、“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模仿学习之“偷势”

现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有段写给张兆和的情话很有名,它不仅打动了张兆和,也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一个整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前三个分句都是铺垫,最后一个分句才是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前三句为最后一句服务。这种表达比单纯地说“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要好得多,因为前三个分句突出的是“多”,后一个分句突出的是“少”,以多衬少,突出“爱”的专一与执著。并且四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增加了文章的语势,读来韵味倍增。

其实,这种行文章法古人早就有了,沈从文是向前人模仿来的。如《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曰:

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明明是讲“徐娘”,然从“柏直狗”与“萧溧阳马”讲起,让这二者为“徐娘”作陪衬;前二者“虽老”,仍有用,有如“徐娘虽老”仍有其“多情”的特点。句式由单变复,有了语势,也更有意蕴。并且,前两句用“犹”,最后一句用“犹尚”,用“犹尚”承接前两个“犹”字,三者连贯在一起,显得更为郑重。

这种句法除沈从文模仿外,许多诗人也模仿,如余光中的《乡愁》。全诗四节,前三节所讲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为辅,最后一节“而现在”为主;前三节讲的“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其实就是为最后一节“海峡”意象作铺垫;并且这四个意象以时间为序,逐层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说,余光中这首诗的章法也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

这种章法,学生也可以模仿学习,也可以因此组织出好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

在巨大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年级排名表下,看着自己那在数百人之后的名字,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朋友走了过来,看过这巨大的年级排名后,指着理科第一名的名字,对我说:“这个人真是个天才啊!”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静静地看着那个名字。我的心里却并不平静,思绪又回到了初中时代……

初一,她坐在我前面,大家都在教室外玩耍,她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不仅是看教科书,文学、历史著作一本一本地看。那时,她考全班第二,我考第三。

初二,她坐在第一排,我坐在角落里。在晚自习前的喧闹声中,我也隐约能听到她的读书声;课内的、课外的,她都读。那时,她考全年级前十,我考全年级前二十。

初三,她坐在第二排,我坐在第五排。课间,她发出的声音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前往办公室问问题的脚步声。那时,她考全年级第一,我考全年级第三十。

从初中时代的记忆回到现实,我问那个朋友:“什么是天才?”

他吱唔半天,没有答上来。

“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我说。

——王宏《天才》

文章从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时间段,从自己与那理科第一名的学生在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对比中,突出了努力勤奋与成绩的关系,层层递进,这学习的就是“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的手法。而开头写那巨大的排名表下,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不仅让文章结构完整,流畅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突出了“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形式与内容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这就如《乡愁》诗之于“柏直狗虽老”句,可谓“偷势”之典范。“偷”而不使人觉,这是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人不得不注意并努力学习的地方。

二、“你一走台北就空了”——模仿学习之“偷意”

“偷势”而不使人觉,高明的“偷意”也亦有此功效,与原创平分秋色,或者竟高于原创,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一样。余光中诗《寄给画家》,其中写道: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那个画家是余光中在台北的好朋友,他要去香港一段时间,余光中作此诗送他。朋友一走“台北就空了”,从事理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从情感角度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余光中心中,这个朋友是唯一,没有这个朋友了,余光中就是孤独的,即使在“众里”仍觉“身单”。如此表达,夸张中把内心最淳最厚的朋友之谊表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加以追述的话,发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余光中的首创,余光中此处立“意”“偷”自韩愈。韩愈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开篇道: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分析得透彻:马群中没有良马了,称之为无马,有何不可。这就如余光中一样——台北没有知心人了,称之为没有人,又有何不可?韩愈文与余光中诗立“意”可谓一致,只不过韩愈表现的是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而我们称余光中“偷”韩愈之“意”,未为不可吧。

然再细究,韩愈此文立“意”也非独创,而是从古书中来,韩愈亦“偷”古人之“意”。《诗经·叔于田》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中讲自己的心上人“叔”(古代兄弟排行为“孟仲叔季”,“叔”为老三)骑着马去了野外打猎了,在女主人公看来,心上人一走,“巷”子里便没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巷”子里的人不如“叔”,不如“叔”既“美”且“仁”!很明显,韩愈所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立“意”便取自这首讲男女之情的诗。

同一立“意”,《诗经》用以表现男女之情,韩愈用以表现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妥妥帖帖在文章中呈现,无丝毫矫揉造作,自自然然,此真“偷意”之杰作。善于读书、读书多者,能“偷意”而不著痕迹;而不善读书、读书少者,不仅不能“偷”,即使“偷”而也将被人一眼识破。从这角度看,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可谓大矣。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模仿学习之“偷句”

前面讲到“偷势”“偷意”,此处讲“偷句”。“偷句”“偷”得最成功的要属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中竟有六句使用的是《诗经》中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写的是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前两句,且用“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来承接,一方面用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另一方面蕴含着省略掉的后两句的内容:“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责怪当中饱含着求才的真情——只要有才,你就来,不要因为我未亲自延请就不来!这样对接简直天衣无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在此要表达的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对待,我们定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这四句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相衔接,由渴望贤才到招待贤才,承接自然无痕迹。并且,“但为君故”的“君”在《诗经》中是特指,此处变为泛指,凡是读到这首诗的读书人都可以把自己想作曹操为之沉吟、招待的对象。这样一来,两处引用的《诗经》原句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连接起来,不仅意思完整,而且韵味无穷,不得不说曹操是“偷句”的高手、能手,“偷”而不使人觉,“偷句”却似原创!

毛泽东也善于“偷句”。他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一联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唐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诗突出的是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毛泽东表达的则是推翻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情。有人评价毛泽东的这句诗时说:“严谨地说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毛主席为它作媒天造地设了后一句后,似乎才真正成为千古绝唱!”这句话或许有溢美的成份,然而也从另一侧面说出,毛泽东此处“借”用,此处“偷句”,是很成功的。

写作中,偶尔的偷句点化,也可使文章如画龙点睛般出彩。如下面一段学生文字:

我趴在桌上闷闷不乐,倩见状便凑过来,故弄玄虚地问:“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

我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便转述给了她:“此人已死,有事烧纸。”

“什么?”她做出诧异的表情,“她坟墓在哪儿?风水好不好?有一句话藏在心里好久了一直没跟她说。”

“什么?”

“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她说得郑重其事。

我不禁“扑哧”一声笑,倩也舒展了愁眉,和我相对笑着。

——成嘉琪《HELLO!OK,绷》

“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是调侃的引用,“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也是引用话语,以调侃对调侃,“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则不仅是引用,更是化用,它源自于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然而情境气氛与前面一脉相承,让文章既有情趣又有余味,二者的默契与情谊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乃是高明的偷意。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模仿学习之“偷字”

“偷势”“偷句”“偷意”之外,还有“偷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贾岛“僧敲月下门”、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是修辞炼字的名句。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最初是“到”字,后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好!如果用“到”字,少了鲜明的形象感;用“过”字,形容鸟的轻盈还不错(如杜诗“身轻一鸟过”),但说春风“过”江南却词义不佳;“入”字有动态感,写春夜小雨非常生动(如杜甫“随风潜入夜”),但用于描述遍及江南的春风,却很不贴切;“满”字虽然形象鲜明,也很生动,但是却显得生硬,与春风的轻盈不相称;而用“绿”字,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王安石对此也相当满意,他在《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他对这个“绿”字太满意了,得意的话非得再说一遍不可。

但是用拟人化的“绿”字,点春光已到,富有动态美,却不是从王安石开始,这个字在唐诗中早就出现了,而且屡见不鲜。如“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已绿瀛洲草”(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春听新莺百啭歌》)、“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对这个字的反复修改是不是忘记了唐人的这些诗句而在这里白费心力?或者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意标新立异,欲与唐人争高下,而最后不得不向唐人认输?王安石曾讽刺欧阳修,说“欧九(欧阳修)不读书”,可见他是读书甚多者,唐人这几首诗并不生僻,他不可能没有读过;或许他是想标新立异而不能,最终只能沿用,向唐人认输!而后人因为读书少,便由其用字的变化推想出他“推敲”的努力,而没发现王安石在“偷字”。“偷字”不使人觉,就如他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典不使人觉一样,这不仅看出王安石的高明之处,也见出非这个“绿”字不足以表现眼前的情景,不足以表现王安石此时的心情。

写作从模仿开始 篇5

学生写作文可以从模仿开始 篇6

我每次布置作文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写什么呢?怎么写呢?而且要写多少字,怎么才能凑够字数呢?我们一些学生脑里装满了网络,游戏之外别无其它,他们眼里看不到任何事物,不会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人和景物,缺少发现一切的眼睛,更不会思考什么,没有感悟和体会,所以让他们写出好作文,真的有点难为学生,他们上交的作文要不空洞无物,要不缺乏感情,总之是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于是,我在讲授一些课文后,根据写作需求,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有目的地让学生模仿名家的作品。

那么到底模仿什么?我们要看看学生需要训练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可以让学生学习典范课文的语言,修饰和神韵等;学生的作文结构混乱,可以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布局构思、文章的结构特点;学生的作文思想感情不够深刻,可以让学生学习典范文章的立意方法等。总之,我们认真对待课文的价值,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完《春》一课后,准备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写秋的作文。为了把这次作文写好,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春的?《春》这篇课文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第二个特写镜头是春花。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天里人的活动。

接着我让学生们构思如何去描写《盘锦的秋天》。一个学生们依据以上回忆总结得出的写法,确定了三个特写镜头:秋来到田野;秋吹过苇海;秋越过红海滩。

作文如下:秋,来到田野。田野里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金色的稻浪翻滚着,在炫耀它美丽的新衣;红高粱肩并肩,手拉手,像婷婷玉立的少女;一穗穗玉米压弯了茎杆,露出它闪光的黄牙,傻笑着;农民伯伯忙得不可开交,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劳累挡不住欢乐的笑声,丰收的喜悦,打破了寂静,惊动了南飞的大雁。

秋,吹过苇海。一群群芦苇戴着一串串如雪一般的苇花帽子,跳着,唱着,呼唤着人们来踏雪开镰收割。又肥又大的螃蟹挥舞着大钳子,爬上芦苇,眺望远方刚刚起飞的丹顶鹤。苇海深处,一排排井架耸立着,直插云霄。

秋,越过红海滩。大潮退后,一株株碱蓬草嫣红似火,毗连成片,好像落下的红霞在海陆间燃烧,那鲜艳的玫瑰红色,使它被誉为“红地毯”,并随着家乡一起声名远播。

这篇作文就是模仿《春》这篇课文的成功案例,学生能够仿照《春》的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学习和运用优美的语言,让这篇《盘锦的秋天》大放光彩。所以说,学生只要经过多次的模仿,他们写着写着,就会写出自己的作文来,这样对于提高作文水平不失是一个好的方法。模仿名家怎么布局谋篇,怎么遣词造句,怎样表达情感,经常练习,到了一定时候,写作文就不会是难事。

但是,模仿课文写作也會出现弊端,有时,学生刻意模仿会失去真实性和创造力,还以模仿《春》这篇课文为例,有一个学生写道:稻子偷偷地从禾苗长成了。饱满的金黄稻子,从田园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稻子,几乎长满了整个田园。另一个学生写道:桃、杏、梨都争着让果园伯伯先摘它,桃子说:你们别跟我争,我比你们红”,梨说:“你们也别跟我争,我比你们大”,杏说:“你们别跟我争,我比你们甜”。

这两篇作文都是照搬课文,第一个学生不知道稻田的稻子是按照行列生长的,他以为是像草一样随意生长的。所以他写出“几乎长满了整个田园”。第二个学生不知道桃、杏、梨是在夏天结果,还以为在秋天成熟,所以写出桃、杏、梨的争先恐后。学生缺少生活实际,机械地、全盘地、呆板地模仿,作文就会失去了灵动性真实性。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结构、顺序、写作特色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作文才不失自己的真个性,才真正贴近生活,反映社会。毕竟作家的作品是他们所处那个时代背景的体现,因为生活阅历、写作时间和个人情感不同,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不同,所以,课文反映出来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符合我们学生的需要,学生在模仿名家作品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东西。

上一篇: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下一篇:播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