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性技术创新

2024-05-19

模仿性技术创新(精选12篇)

模仿性技术创新 篇1

朱熹说:“模拟者, 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 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 便做苏文的文法。”美学大师朱光潜也在其《谈作文》一文中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古今中外那么多的成功先例告诉我们模仿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一.言之有物, 实现内容上的创新

我们学生写作文总是在迫不得以时, 才咬着笔杆, 冥思苦想, 最后无奈时间所逼才能草草完成上交。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 记叙文似流水帐, 议论文不知所云, 让人味同嚼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无非有这么两个:一是因为受年龄的限制, 生活经历少, 积累不够丰富;二是因受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 文章内容干瘪, 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在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背的前提下, 要指导学生模仿书本课文和作文范文的题材及主题, 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 老舍的《想北平》,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柯灵的《乡土情结》, 曹文轩的《前方》, 从具体的故乡到抽象的精神家园, 作家都进行了阐释, 使学生对“故乡”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刻。在讲授时, 我也适时地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补充引伸, 归纳整理, 为学生以后写作与“故乡”有关的作文打开了思路, 作了充分的准备,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具有厚重的文化气息, 内容才会深刻。在作文评讲时, 我也会提供一些范文, 让学生明确该写什么, 并对类似话题进行比较。只有这样, 才能在模仿中求创新。

二.新颖别致, 实现结构上的多样化

作文结构是作文的核心特征, 是思维表现的过程, 是作文中不可变革或都说变革最小的部分。模仿课文或范文的结构来安排自己文章的篇章结构, 是相当有效的方法。高中课本中有许多经典作品, 谋篇布局合理, 篇章结构优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明暗双线结构和“欧·亨利式”结尾, 《六国论》先总后分的谋篇布局, 《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等, 这些典范之作, 值得学生好好学习和借鉴。曾经有一位学生就运用先破后立的方法成就了一篇高分作文, 遇到这种情况就该好好表扬, 强化学生这种模仿意识。要让好的谋篇布局, 为我所用。写记叙文时避免单一的时间顺序, 多用倒序, 插序, 补叙, 甚至是双线结构。写议论文时避免单一的并列式结构, 多用递进式, 总分式, 对照式等。

另外, 精彩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也都是学生写作时着重模仿的地方。“大家之文, 于文之去路, 不唯能发异光, 而且长留余味”。许多高分作文, 它们的开头和结尾, 都有雕琢凤头、打造豹尾的意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样式模仿, 努力实现结构上的创新。

三.生动形象, 实现语言上的丰富性

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 文字的合理选择、创新运用体现一个人的写作功底。作家秦牧说过:“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 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语言上的模仿, 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范例的熟读、理解、领悟, 从而写出与范例有相同或相近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的语言。在我们的课文中, 有很多精彩的字、词、句、段值得我们模仿学习。在讲授课文的时候, 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句, 领悟它们的妙处, 必要时还需背诵, 然后进行一些仿写训练, 效果可能会不错。

《荷塘月色》的语言清新自然而优美, 特别是第四段对荷叶荷花的描写, 就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神韵和灵动美。俗话说:“人要衣装, 佛要金装”, 语言也要靠各种修辞去装饰。失去这些, 语言就显得平板枯燥、苍白无力, 即使算得上通顺, 也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所以要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大家遣词造句的方法, 学会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叠词,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语言鲜活、形象生动、文采飞扬, 并在课后及时进行片断练习。

但是, 模仿不是抄袭, 也不是把别人的文章, 东摘一段, 西摘一段, 凑成一篇文章。“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作文的模仿是对某一篇文章的或主题、或结构、或语言等进行模仿。模仿更不是创造, 因为任何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所以模仿只能作为初学者提高写作能力的阶梯, 千万不能把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学我者”能学学其神, 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 将会出于蓝而胜于蓝;“似我者”只是一味地模仿, 依葫芦画葫芦, 这样将会终生无所成就。

模仿性技术创新 篇2

常有人感叹机会越来越少,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需求越多,机会也就越多。人总是知道自己知道了多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有多少,正如一个圆,已知的在圈内,未知的在圈外,而未知的要远远比已知的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创新的空间还很多,如汽车业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汽修、汽配、洗车、汽车装饰、旅游休闲、能源、环保等等。每一个产业的每一个价值链需求都可以是一个创新的机会。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需求或者满足一种需求。

创新不是高科技,商业模式、用人模式、销售模式都是创新。据统计80-90%技术上的创新者都没有赚到钱,而是那些把技术创新和产品效用、价格、成本整合在一起的企业,他们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创新并不是很神秘,别人想不到的,别人不愿做的,别人做不好的,你想到了,你愿意做了,你做好了,这就是创新。如四川的李惠女士靠擦鞋起家,如今拥有2000余家擦鞋连锁店;烟台喜旺集团1996年卖猪头肉起家,现为中国肉类行业50强企业。

创新并不是不模仿,而是要在技术、成本、服务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优于模仿对象。比如星巴克,咖啡制作是向意大利咖啡馆学的,营销模式是向麦当劳学的。模仿到极致或者超越也是创新。

创新并不是很复杂,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工作理念都可以创新。别人一天能发100份传真,你能发10000份,就是创新;别人应付工作,你用心工作(据调查,目前企业员工真正用心工作的不到20%)就是创新。

财富是创造出来的,模仿只能使财富转移。创新虽有风险,但能使人生增值,推动社会进步。

模仿的技术 篇3

丰田汽车的生产系统

出人意料的结合取得一些成果,得到新的办法,绝对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你知道丰田汽车的生产系统,是从超市得到灵感而产生的吧。丰田生产系统之父大野耐一听说了美国超级市场的传闻,决定把它应用到自己想建立的“Just In Time”生产中。

大野先生的革新是从模仿而产生的想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做了如下说明:从超市得到的灵感就是把超市当成生产线的前工序,把顾客看做后工序,相当于超市的前工序在必要的时刻,为顾客提供必要量的必要产品。后工序买走产品后,前工序立即补充这部分产品。我觉得这与我理想的“Just In Time”非常接近。本公司从昭和28年(1953年)开始,在机械工厂实际应用了这个灵感。

当时是挑着竹筐或者桶卖东西的“游商”、以“上门推销”为代表的推销都很常见的时代。并且,零售也大多是市场里的小贩把商品推销给顾客。

正因为如此,对大野先生来说,超市是非常新鲜的事物。超市里不用小贩推销,顾客自助服务,随意取得自己必要量的必要商品。超市在当时是顾客可以“在必要的时刻,得到必要量的商品”,是全新形态的商店。

买方无需购买多余的商品,卖方也不用带着多余的商品四处游荡。大野先生认为:“与日本传统的‘富山卖药人’‘推销’‘游商’等销售方式比较,超市的销售方式对卖方来说,是可以免去运输、不知道何时才能卖掉商品等麻烦的方法。”超市的销售架构极为合理。因此,从1950年开始,丰田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超市,并且在生产现场尝试了这个想法。

我们应该为大野先生的想象力感到惊讶。这个想法并非大野先生去美国考察超市而得到的。丰田去美国的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工厂考察,是在1956年,大野先生好像也是在那时才去考察超市的吧?大野先生只是基于考察前的研究,在亲眼看到超市前,便得到了灵感。

可是,“必要的商品、必要的时刻、必要量”的交易想法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超市里也会出现的断货问题。某些顾客一次性购买大量相同商品时,该种商品便会在转瞬之间销售一空。同样,后期工序一次性大量购买同种零件后,前期工序的库存也会在瞬间销售一空。然而,如果前期工序库存大量零件,为了降低库存的费用,则只能将其转嫁给零件生产厂商。

向海外模仿

基于美国的模式,却并非是完全的模仿

日本7-Eleven的诞生,与丰田汽车也有类似之处。7-Eleven在1973年创立,是伊藤洋华堂的子公司。1969年年底,大型超市飞速发展,和当地的小零售业者出现了摩擦。日本7-Eleven之父铃木敏文先生当时作为伊藤洋华堂的代表,在计划开店的地区向周围的小商店店主解释“大型超市与小卖店可以共存”。可是,却被人驳斥为胡说八道。

正在铃木敏文先生因无法向小卖店店主展示大型超市和小卖店共存共荣的证据时,他偶然地看到了正在美国全国迅速发展的7-Eleven。美国7-Eleven的便利店,由美国南方公司创建,具有以下特征:

1.与集中了数万种商品的超市相对应,便利店的商品大约为1300种左右。

2.距住宅区很近,购物也不用开车。

3.小零售店营业时间为上午10时到下午5时,便利店营业时间延长为早7时到晚11时。

4.超市的自助服务比较乏味,而便利店的服务则追求与顾客形成亲密关系。

铃木先生将这种便利店引入日本。不过,虽然是基于美国的模式,却并非是完全的模仿。日本7-Eleven从美国直接导入了三点:

(1)7-Eleven的商标;(2)不用销售额支付专利费,而是用毛利的一定比例;(3)便利店的理念。

此外,还进行了很多改进。为了建设让日本顾客能够切身感到“方便”的便利店,铃木先生认为1300种商品远远不够,商品种类必须达到3000种左右。而且,搜集日常生活必需的3000种商品,只和特定的行业批发商或者一家厂商交易远远不够。于是,在1976年加盟店超过100家时,日本7-Eleven提出了新的方式—共同配送系统。这就是按地区设立配送中心,厂商的商品都集中在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向加盟店发货的方式。这改变了以往按厂商分类配送,将多个厂商的商品一同配送的配送方式。

为了减轻订货店铺和接受订货的批发商的负担,7-Eleven的订货方式也改进为电子订货。每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条形码,店铺的订货负责人沿着商品展示柜逐一检查商品,决定订货量。此后,日本7-Eleven也不断改进物流和信息系统,企业发展速度使其他公司无法追及。其中,还有一个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美国的7-Eleven便利店里,销售汉堡包和三明治。而当时的日本还不流行这些快餐食品,是否导入这些快餐食品出现了分歧。但铃木先生却语出惊人:“不行,在日本应该把快餐食品解释为馒头、包子、寿司和饭团!”

模仿的连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无论丰田的生产系统,还是7-Eleven的流通系统,都是通过向范例学习原理原则,一边消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改进,创建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结构。模仿而生的结构,最终凌驾于原创之上。这个事实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也许再下一个模仿的结构,会继承原创和上一代的优点,并且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就是模仿的连锁。

丰田汽车不仅模仿超市,还以福特的生产系统为范例进行模仿,却诞生了超越模仿对象的独特生产系统。原本是福特使用带式运输机,使生产系统流畅。福特在生产线通过汽车的底盘运动,无需搬运安装在底盘上的零件。而且,零件不断安装在底盘上,生产线强制性地顺畅起来。虽然丰田汽车在生产线顺畅这点上,是模仿福特汽车,但不是像福特那样的强制性安装,而是改为像在超市购物一般,在必要的时刻、购买必要量的必要商品的理念。

日本7-Eleven使用的特许经营权系统,也有相同的模仿连锁。美国7-Eleven的特许经营权系统是经营专营权,使厂商主导的特许经营权系统不断发展。特许经营权不仅在餐饮业被人模仿,在酒店经营等领域也被广泛模仿。

然后,日本的7-Eleven继承了美国7-Eleven的特许经营权,并且继续进化。专营权制度是非常卓越的制度,加盟店即使没有独特的商品、技术秘诀也能得到成长。但是,它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吸收了秘诀的加盟店退出集团,模仿成立相同的特许经营权制度。日本7-Eleven克服了这个致命的弱点。日本7-Eleven通过信息网络,从各个加盟店收集最新的信息,建立了将信息再分配的制度。因此,总部可以掌握时刻变化的市场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加盟店。如果和总部断绝了关系,加盟店则无法准备适合的商品。日本7-Eleven通过构建持续更新专业知识的系统,保持住了各个加盟店的向心力。

新书速递

审丑:万物美学

作者: [英]史蒂芬·贝利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4年10月

定价: 138.00元

什么是“丑”?在时间流变的过程中,某种丑陋的事物又是如何转而被划入美好的范畴?著名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

蛤蟆的油

作者: [日]黑泽明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4年8月

定价: 39.50元

这不是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站在巅峰俯瞰众生的故事,而是他讲述如何积攒实力,从山脚一步一步攀向山顶的往事。这本自传写于1980年代后期。黑泽明以一个老年人的模糊,写了他人生中的一些片段。

战后欧洲史

作者: [美]托尼·朱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月9月

定价: 168.00元

谈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篇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走出作文教学“多时低效”的低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严格遵守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模仿性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它的实质就是先读后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借鉴范文而写成新的文章, 它是历来人们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故历来受到教育家、作家、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模仿存在着不少片面认识, 在教学中有点不敢进行模仿,因此,我斗胆谈谈自己对模仿的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大家对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重视和研究。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作文启蒙教育,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在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 ,都要经历模仿。初学写字时的描红,练习书法的临帖,学习绘画的临摹,学习舞台艺术的跟着师傅翻筋斗以及说学逗唱, 那一行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文学艺术的大师不是从模仿之路走过来的。学生学习作文,也必须从模仿开始,通过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模仿, 使其逐渐领会并掌握各种文体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而初步形成写作的基本技能,由此过渡到初步能独立观察思考、独立构思并表达成文的境地。

教育家、作家、教师的倡导

模仿对于学习写作的意义,一直受到教育家、作家、教师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学者一般都主张学习作文要从模仿开始。例如,教育家朱熹指出:“古人作文做诗, 多是模仿前人作之, 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读得韩文便得韩文法,读得苏文便得苏文之法。”我国当代作家李传锋在所著《南窗谈艺》里以切身的经验说明了模仿对初学写作文的人的好处, 他谈写作秘诀时说:“作家写出作品几乎都从模仿起步的, 只是不少人为了崇拜创作的神秘,为了显示神童的天才,不肯去披露模仿的技巧罢了。”为此他专门写了《模仿的技巧》一书,向学习作文的人“不揣冒昧地鼓吹模仿。”作家习作之初尚且都离不开模仿,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所以很多有见地的教师都非常重视从模仿中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总结出了“读写结合的模式”、“模仿借鉴型”课型。叶圣陶先生主张“不必有意模仿”,并不是不模仿,而是不能死模硬仿,要善于模仿,做到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的:“做成自家一种手笔,而无模拟盗袭之迹,方称大家。譬如,酿花为蜜,成而不见花也;酿稻成酒,酒成而必去其糟也。”要能做到像上面讲的善于模仿,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多读书,不读书,从何模仿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为什么会写?因为那些书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起来胸中有很多榜样,已成为高层次的模仿,发生质变创新了。在教学中一旦我们指导的学生学会模仿,就会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为一篇篇优秀文章,就是一个个高明的老师,也就真正掌握了自学作文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分析,指导模仿,也就是教给学生“学法”———学习作文的有用之法,完全符合新教学观、学习观。因此,教师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 从中揣摩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简单否定模仿的具体表现

事实说明,模仿是学习作文的一条正确之路。但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对模仿简单否定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其一,教师对模仿的必要性的作用认识不明确, 对学生初学作文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倡模仿。其二,教师过早过高地提倡“独立写作”“不落俗套”和创造性思维要求 ,超越了学生作文必要的模仿阶段。例如,学生还没有过“准确”的基本关,就过多地要求写得“生动”;学生还未能过主题“正确、集中”的基本关 ,就过多地要求写得“深刻、新颖”。其三,对学生并非是照抄的模拟之作指责过多,否定过多, 评估过低, 伤害了学生模仿写作的积极性。其四,对学生如何借鉴模仿未能加以具体、切实的指导,使学生的模仿缺乏自觉意识,有着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少不良后果。其五,有的学生甚至将模仿与抄袭等同看待,而不去揣摩范文,结果腹内空空,自然也倒不出几点墨水来。这样,简单地否定模仿,实质上造成了阅读教学、范文讲读和写作练习形成了“两张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日形成。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对模仿的简单否定现象呢?如何从思想上消除对模仿的种种误解呢? 首先应该辩证地认识下面三点:

(一 )学生习作与实用性文章及文学作品之区分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把学生的习作同一般应用于社会上的实用性文章或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应用于社会上的实用性文章在于其真实的反映价值、认识价值、实用价值,在于有新意,模仿旧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创造,模仿是作家之大忌。而学生的作文毕竟还是一种处于写作初级阶段的练习, 与实际应用于社会上的实用性文章或文学作品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因此,我们应当允许他们在练习中重复别人的观点,模仿别人的主题。应该看到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而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的技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学习写作必须经历一个模仿阶段,模仿是初学作文时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要求学生像成年人那样独立写作, 显然是超越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是不现实的。如果过早过高地提出“独立写作”、“不落俗套”和创造性思维要求 ,必然违背学生的思维规律,导致写作练习中的困惑,如感到一片茫然,苦无思路,无从写起等。写出的作文也是忽东忽西,记得什么说什么,漫无次序,毫无轻重,引起教师批评, 致使学生产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从学生学习作文的手段出发,而不是从实用性或创作的目的出发,在教学中,理直气壮地倡导学生从模仿中学习写作文。当然,模仿只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手段, 并非终极目的, 终极目的是应用与创新,指导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才是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 )模仿与抄袭关系辩证分析

模仿不是抄袭,只有注重模仿,才能杜绝抄袭的恶习。抄袭是把别人的作品抄来当作自己的,它完全是别人脑力劳动的成果。而模仿则是揣摩优秀范文的立意、体裁、结构或写法而写成的一篇新的文章,是作者在品味“榜样”的基础上,自己观察分析、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是自己脑力劳动的结果。模仿和抄袭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绝不是抄袭,而是科学的借鉴。很多教师不敢倡导模仿,往往是害怕学生因此而养成偷懒抄袭的习气。其实,正是简单的否定模仿,缺乏具体的模仿性训练,才造成了学生的抄袭,就像学习绘画需要临摹,练习书法需要临帖,同样,学习写作离不开模仿。因为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不知”或“知之甚少”,不让学生模仿 ,他们就会写无榜样 , 无所适从,导致抄袭。不进行必要的模仿方法的指导,使之学会模仿,学生就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如果我们只是讲授写作知识, 学生只是记忆了一大堆理论知识, 则这些理论知识是很难对具体练习起到指导作用的。一位作家讲过:作文是写出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它启示我们:写作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无法由教师讲给学生的, 只能在反复不断的写作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盲目地独立写作练习,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很难走出费时低效的低谷,而模仿则是在高明的导游引导下前进,会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讲范文就是为了提供模仿的榜样,这样学生才能具体感知“学能臻用”,而有兴趣钻研范文,把范文内化为自己胸中的文章,真正使范文起到对写作的指导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写不下去了,再去研读范文,起到借鉴作用、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使讲有具体目的,练有切实的榜样,才能避免“独立写作”的茫然,才能克服作文中的种种毛病,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抄袭。

(三 )正确认识模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当前,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大气候中,有些人在思想上产生了这样的误区: 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人才,作文教学也要服从这一目的。因此,就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独立写作,有创新意识,而不敢倡导模仿。似乎提倡模仿就是反对创新,似乎模仿就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似乎模仿就是因循守旧,观念落后,跟不上教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完全是不能辩证地认识模仿与创新之关系的误解。模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须借助模仿的手段。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写作首先要通过写作的“基本关”,具备起码的写作能力然后才能谈得上写作中的创新。这就像蚕吃桑叶后才能吐丝,只有先吸收 ,然后才能吐出。模仿就是吸收, 只有经过充分的模仿, 在模仿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逐步达到“熟能生巧”,这生巧不仅是模仿的结果,而且是创新的幼芽。模仿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创新是写作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只能建立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 从主观愿望出发企图超越初级而直达高级,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李传锋指出“呆笨的徒儿常常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而聪明的作者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说明模仿会产生“东施效颦”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种结果。要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目的,避免“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我们就要加强对模仿的指导,使学生善仿并在模仿的量变中实现创新的质变。

模仿与创新作文 篇5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风险。而模仿徘徊于别人的老路,无风险更无需勇气。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如果他没有勇气停止制造石涛鹰品,没有勇气自己探索,那世上就多了一位平庸的画家,少了一位彪炳史册的画家。

创新更需要高度的智慧。高尔基说过:第一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材,第三个是蠢材。的确,创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经过了人脑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智慧的结晶。而模仿只是浅层次的再创造,如果把创新比作撰写一篇文章的话,模仿也只是将其化为铅字,再印出几篇来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排斤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但不能囿于模仿。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学字反映出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似便是满足于模仿而不前行了。如果弯曲大桥设计者学而不似,想必世上又能多了一种奇观吧。

从模仿走向创新 篇6

【关键词】陶艺教学 模仿 技法迁移 合作探究

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陶艺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而这正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但是笔者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实践、思考和再实践后,这种困惑日渐消除,一种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从模仿走向创新”。

一、 从模仿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技法迁移

“模仿”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按照现成的样子做。在陶艺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模仿中,可以将技能和知识进行消化和迁移,陶艺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懂得“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做”。具有较强艺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陶艺作品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会引起学生制作的欲望。

笔者的陶艺教学,一般是从二年级的学生开始。面对从未进行过陶艺制作的学生,笔者从最基本的开始,手把手地传授陶艺的基本技能,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手法开始,学习怎样进行制作,从掌握基本技能开始进入美妙的自由创造。从学生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技能的学习是陶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带着新奇的感觉投入到这种学习中,也在新奇之余获得了一种技能和成就感,这是泥塑学习走向深入的关键。当然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模仿的核心是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对基本技法的示范,学生通过模仿感知其中的奥妙并迅速地掌握其基本的方法,例如“盘泥技法”学习,通过模仿,主要掌握其基本的制作规律:首先将泥搓成细长匀称的泥条,然后进行有规律的盘泥,在盘泥过程中要注意泥条的干湿度并适当的使用水,通过教师逐步细致的演示和学生的模仿操作,掌握盘泥的基本技能,而对于作品的造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制作各种形状的物件,如花瓶、笔筒、盘子、房子等。其实还有许多现成的泥塑技法是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和掌握的,如百变泥条、泥片叠加、手捏成型、印压肌理、雕刻等,这些方法都已非常成熟并在泥塑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师可以以这些技法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模仿”是教学的起步,而技法的迁移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单一的模仿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有违学生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易抺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基本技法的模仿教学,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协调和思维拓展,对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例如“盘泥技法”,盘泥的方式有很多,被称为“百变泥条”,模仿是为了掌握其制作的规律,而技法可以进行灵活的应用。如参考“鸟巢”进行制作,将泥条有规律或者看似无规律地进行交叉使用,最后制成造型各异的建筑或者花篮等,也可参考“麻花”的造型来制作新的泥条,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泥条样式,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二、 让个性展现,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

学生进行陶艺制作的过程,其实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通过陶泥进行组合,并赋予陶泥新的意义。陶艺作品表达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那么作为一种技能学习和审美活动,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审美的特点,不应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要让学生有自由表现的空间并能从各种角度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其实在学生制作泥塑的过程中,很少有理性、逻辑的成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并不成熟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审美的特点。

陶艺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而合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良机。陶艺教学中的合作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创作完成作品。例如校本教材《我们的家园》一课,笔者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作业。首先师生共同来探究“我们的家园”中应该有哪些东西,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如房子、树木、人物、动物、花草及其他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自由选择,并调整座位,通过协商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及主要的风格和特点。然后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也可相互调整,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组合,集体完成一件作品(如下图)。

其实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不是什么棘手的问题,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将这种差异转变为一种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差异因素构成的矛盾转化为动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他们学会各展所长,达到“1+1>2”的效果。正如在这一次“我们的家园”的合作中,学生不仅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而且共同制作作品增进了他们的友谊,而这也正是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模式。

三、经综合探究,让我们一起走向创新

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还会让学生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观察动植物,与古人对话,与自然接触,让学生开阔眼界,多点思考,然后通过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创造,在想象中捏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自由的创作中尽情享受创造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在《中国象棋》一课中,笔者就采用了综合探究的方式,将陶艺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从探究象棋文化开始,对每个象棋进行了解和特点分析,然后用泥塑来创造一种具有形象特点的陶泥象棋。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象棋文化:起源、雏形、演变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对象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对每一个棋子进行探究,如“相”,在棋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及在历史中的形象特点,通过电视剧中的人物及兵马俑中的造型特点来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泥塑将它塑造出来。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合作、个性表现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个组为“红队”,一个组为“黑队”,每个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探究和创作,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副独具特色的中国象棋。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加深对所创作对象的理解和认识,这符合艺术学习的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促动学生认真投入地进行陶艺学习。

“模仿”是陶艺教学的起步,“迁移”是技能学习的要求,“个性”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合作”是教学调控的方法,“综合”是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创新”是艺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模仿性技术创新 篇7

1.1 自主创新涵义

我国不少学者对自主创新进行了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对自主创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柳卸林 (1993) 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1]。傅家骥 (1998) 认为,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2]。杨晓西, 罗礼卿 (2002) 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我的资源, 通过研究、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克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是一种先动行为, 可以是根本性的变革, 也可以是渐进的改变, 是一种对领先企业较为适用的方式[3]。曾硝, 邓家褆 (2004) 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不是对外有技术被动依赖与购买, 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达到技术目标[4]。黄懿 (2006) 认为, 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5]。孙爱英, 等 (2006) 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对主要技术的不断自主研制开发, 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6]。

综合学者们对自主创新的定义, 可以概括为:一是创新是靠自身力量完成的;二是创新成果有一定的突破性。并全自主创新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 即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从事研究开发并取得创新成果;二是国家层次的自主创新, 即不依赖于他国的技术输入、技术转让、技术转移, 独立自主地从事创新并取得创新成果[7]。

1.2 模仿创新涵义

所谓模仿创新, 指创新主体通过向率先创新者学习创新的思路、经验和行为, 购买或破译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根据市场特点和趋势加以深入开发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可以充分地利用率先创新者技术溢出效应, 减少创新投入和创新风险, 但它要求模仿创新者拥有极强的技术消化能力、技术完善能力和变通能力、很好的企业生产组织能力和销售能力[8]。因此, 如果模仿者本身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力量, 只有模仿行为, 而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完善与提升, 就不一定是模仿创新。如果是同一技术在市场上重复出现, 通过技术间谍、技术出售、转让、反求工程等方式获得, 那么这种技术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就不是模仿创新, 而是简单模仿。模仿创新实质是在原来技术的基础上的学习、改进、完善、创造, 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 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 而不是同一种或同一水平的技术再现。

1.3 二者的区别

从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涵义来看, 二者差别在于创新是不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取得的。正因为如此, 一个国家主要用何种创新战略取决该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应充分吸收“先发”国家与地区的先进技术, 主要采取模仿创新战略, 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但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后, 应该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

2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创新性辨析

2.1 自主创新也有模仿的成分

因为任何一项创新成果, 不可能是真正从零开始研究而获得的。一项创新成果的的取得也必须依赖于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术之上, 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2 模仿创新也有创新的成份, 并非完全模仿

模仿创新不是仿制, 而包含有自主创新的成分。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模仿, 简单模仿不是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以模仿为基础, 经过对目标的学习, 理解, 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改进、完善、创造、提高。因此, 从模仿到模仿创新, 有质的飞跃。模仿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创新, 只不过这种创新是在模仿的基础之上, 受率先者的启发完成的二次创新。它有可能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 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因此模仿创新也是一种创新行为。

2.3 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都能获得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并不一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模仿创新并非就不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模式就其本意来讲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特别是对核心技术的突破是靠自己的力量。但是自主创新未必一定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模仿创新也并不一定不能产生知识产权。陈昌柏 (1999) 认为, 模仿创新也有可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最为典型的是日本, 事实上日本正是通过模仿创新而提高了技术水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9]。彭纪生, 刘春林也 (2003) 也认为, 在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中, 模仿创新的法律空间很大, 并可在多方面形成新的知识产权[10]。与基于“原创”的知识产权或者是从属关系或者是交叉关系, 也可能受“原创”的启发而产生独立型的知识产权。相对容易的模仿创新是对“原创”在多方面不同层次的改进与完善, 但是模仿创新的市场价值往往非常大, 时常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

因此, 从是否有创新行为的角度来看,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都存在创新行为, 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 而是统一的。

3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阶段性辨析

技术创新战略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就前两者来说, 一个国家、企业采用哪种创新战略取决该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3.1 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 前期准备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企业而言,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发展中国家由于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 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资源与优势不足, 因而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一条捷径。如果模仿创新战略实施得成功, 则可以加速国家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形成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 甚至在某些技术上可以超过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不能一直模仿创新, 这样会造成对国外技术的过渡依赖。如果没有技术源, 就没有模仿创新。因此, 待条件成熟后, 可以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战略。

对企业而言, 道理是一样的, 技术落后, 条件不具备的企业, 可以先开展模仿创新, 待企业技术水平提高, 自主创新条件具备的情况后再过渡到自主创新。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企业来说, 模仿创新是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企业只有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并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 最终才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比如日本和韩国, 开始都是采用模仿创新战略, 取得成功后, 再过渡到目前的自主创新战略。

3.2 以自主创新为主, 但也需要模仿创新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是不是就只自主创新, 而不需要模仿创新呢?

其实不然, 第一, 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也都经历了一个模仿创新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发达水平的。比如, 发达的美国也曾是靠对欧洲先进技术模仿创新而发展成发达国家的。第二, 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条件好, 研究人员雄厚, 开展自主创新实力强大, 当然可以以自主创新为主, 这可以使发达国家在国际上有不可超越的领先优势。但是各发达国家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他们在不同的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 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因而互相间可以取长补短, 进行模仿创新。比如美国和欧共体国家, 虽然都是发达国家, 自主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在美国与欧共体国家之间, 也存在模仿创新行为。

发达的企业也一样, 基本都曾经历了一个模仿创新过程, 在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情况下, 模仿创新依然不可忽视。比如硅谷中的高科技企业, 在自主创新的同时, 也相互模仿借鉴。硅谷中无形的技术扩散、学习、理解、默会, 使整个硅谷中创新有一种引爆效应。这种互相模仿创新行为提高了硅谷中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达企业的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也有阶段性特征, 只不过他们已经过渡到自主创新的阶段而已。

3.3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应保持合理的结构

既然模仿创新要过渡到自主创新, 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基础上, 还需要模仿创新, 那么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易余胤、盛昭瀚、肖条军 (2005) 认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 市场将演化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其中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自主创新, 其余的企业模仿创新[11]。当然, 多大比例的企业自主创新才不至于造成过度投资、浪费资源, 同时又能保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这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例如创新的风险大小、创新成本以及模仿成本高低等等进行分析。若创新成本过高, 以至于市场上很少或没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投资, 则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调控手段如补贴创新成本等。同样, 若模仿成本过高, 以致市场中创新投资过度, 则政府部门应当采取补贴模仿成本等措施进行调控, 使得部分企业退出创新市场, 使市场结构合理化。因此, 不管一个国家、企业处于何种阶段条件下, 都不可能单纯地只采取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 而是以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中的某一种为主, 同时还辅以另外一种创新方式, 两者相融, 并根据实际情况, 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

4 结语及启示

综上所述, 尽管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涵义有所差异。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 相融的。模仿创新也有创新的成份, 自主创新可获得知识产权, 模仿创新也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一个国家或企业在坚持以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为主的同时, 也应该合理地实施另一种创新方式, 两者应该统一。

进入21世纪后,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及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的制约, 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知识产权, 我国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的技术创新战略也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战略。然而, 我们在提出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同时, 不能简单地否定模仿创新, 抛弃模仿创新。对于某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技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而其他普通技术方面仍应走模仿创新的路子。为此, 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的同时, 我们还要加强技术引进工作, 加强本土企业与在华跨国公司业务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以利于本土企业的模仿创新。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积累人力资本, 提高企业模仿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3]杨晓西, 罗礼卿.21世纪技术创新的模式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1) .

[4]曾硝, 邓家褆.认为产品创新的意义、机制及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 2004 (2) .

[5]黄懿.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利弊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

[6]孙爱英, 李垣, 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2) .

[7]吴高潮.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8]张丽梅.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6.

[9]陈昌柏.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0]彭纪生, 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6) .

模仿新境界山寨还是微创新? 篇8

不知不觉中, 中国山寨已经从最早期是仿冒商标以及后来仿造品牌产品的造型、界面, 最终上升为服务与体验层面的模仿, 进入了山寨3.0的时代。

这对于花费无数资金与时间去积累、宣传服务理念、核心价值的企业来说绝对算得上是打击。品牌可以申请注册商标, 产品可以申请设计专利, 但是对于服务或者体验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们拿什么去保护它?

其实, 国内腾讯、百度、当当、美团、网易等互联网企业无不是从模仿国外企业发展起来的。它们所涉足的团购、IM、游戏、电子商务、微博、搜索引擎等均是在模仿外国企业的服务与体验。但为什么在中国市场能够做大的是它们, 而不是原有的创新者?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说:“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 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 把一个问题解决好, 有时候就能四两拨千斤, 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 他认为互联网“微创新”规律有两点:从小处着眼, 贴近用户需求心理;快速出击, 不断试错。

如果把这一概念从互联网产业中剥离, 置于更为宏观的背景之下, 我们便会发现, 微创新本质上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通过对消费者体验的深度挖掘, 进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微创新的出现是模式或技术同质化的必然结果, 亦是以消费者话语权再次放大为驱动, 谁执用户之牛耳, 谁将立足竞争强林, 握住通往做大做强之门钥。

在中国, 那些跟创新有关的公司身上, 无一不闪烁着“微创新”的光芒。

百度打败技术巨头谷歌, 有着大量适应本土的微创新。VANCL震撼了整个业界, 靠的是一系列的微创新, 它充分调动用户投票权, 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冠军产品。招商银行之所以拥有“最具创新力”的名号, 靠的是一种“微”, 比如, 招行柜台的一颗糖。海底捞以其“变态服务”模式, 向传统餐饮业发起挑战, 靠的也是这种微创新……

但并不是每个微创新都能成功, 事实上, 有很多微创新并没有造成大的反响, 便迅速被市场湮没。毕竟用户体验是个很复杂的事情, 试错是常有的事, 那怎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试错呢?

首先, 必须得有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过去我们把消费者看成弱势群体, 我们做一个东西就教育用户应该如何如何。这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互联网出现之后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 信息流通顺畅, 在今天这个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 消费者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创新的方向。用户体验的好坏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反馈到企业。

其次, 要善于挖掘数据。如果说“用户体验”是一种指向, 那么数据挖掘是通往该指向切实的工具。否则, “体验”是好是坏将无从谈起。

以全球知名的宝马汽车为例, 他们应用射频 (RFID) 技术, 来记录所有车辆的生产、使用、报废全过程, 并将相关数据传送到企业的ERP数据库中, 供研发人员进行分析、优化, 对产品进行持续性的改进与微创新。

再次, 要努力打动用户。好的微创新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还能使用户感知到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从而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比如苹果的产品, 无处不传递着简洁与优雅, 而星巴克总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觉。但我们通常很难说清楚我们心中的感受是怎么来的, 心理学家尤金·根德林博士在他的畅销书《体验及意义的产生》中提出, 感受意识, 即我们一般的情感反应, 是由无数微小细节累积而来的最终结果。因此, 打动用户不需要什么颠覆性创新, 而是把众多不被重视的细节做好, 从而为用户创造能够感触到的、一体的、系列的、蒙太奇般的体验, 它能使用户每次在相似情态下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你的产品, 并在需要的时候付诸行动。

另外, 有些企业没有试错, 却倒在升级与进化的道路上。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没能甩开模仿者的步伐, 被紧随身后的对手用“微创新”的手法击败。

企业创新与模仿的博弈分析 篇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技术创新的时代。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强竞争力,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中,模仿其他企业创新成果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探讨模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深入的制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和减少模仿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博弈现象的形成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非常重要,甚至可能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为便于分析,我们假设有N家企业参与了同类创新,在进行一般两人对称的复制动态分析时,假设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都希望通过创新带来更多的利润。我们将对市场上企业创新与不创新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在进行两人非对称的复制动态分析时,假设存在创新型企业和普通企业,由于规模不同,创新的成本也不同,因为创新型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人员、设备都比普通企业要高级得多。创新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博弈过程,就是劣质产品赶走优质产品的过程,由于消费者缺乏对普通企业产品质量的认识,而被山寨品的外观功用迷惑,在价格同等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山寨产品,并且使得消费者愿意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支付的价格降低,这种循环导致创新型企业投入的高创新成本无法从市场中收回,而让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逐渐退出市场,同时使得这些创新型企业逐渐加入普通企业,因此,普通企业越来越多,山寨产品充斥市场。

2 模型的构造及讨论

2.1 一般两人对称博弈的复制动态分析

假设有N家企业参与了同类创新,企业的策略集都是(创新,不创新),两企业都创新,平分2U的利润,两企业都不创新,平分2V的利润,且创新成本为C,如果一企业创新,另一企业不创新,则创新企业独得2U的利润,不创新企业的利润则为0,得益矩阵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假设所有企业中有比例为x的博弈方采用创新策略,有1-x的比例采用不创新策略,那么,企业采用创新与不创新的期望得益Y1,Y2以及平均得益Ya分别为:

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复制动态分析,根据上述得益,我们可以得到复制动态方程为:

令dx/dt=0,知道该方程最多有三个稳定状态,分别为x=0,x=1,x=(2U-V-C)/(U-V)

我们假设创新之后所得的利润U大于创新成本C,有U>C,所以有(2U-V-C)/(U-V)>1,所以该复制方程其实只有两个稳定状态:0,1。其中x=1是ESS,即进化稳定策略,即所有企业经过调整之后都会选择创新策略。

2.2 两人非对称博弈的复制动态分析

假设创新型企业的策略集为(创新,不创新),普通企业的策略集为(模仿,不模仿),创新型企业创新,普通企业模仿,则平分2U的利润,创新型企业不创新,普通企业不模仿,则平分市场上原有的2V的利润,且U>V,创新型企业创新,普通企业不模仿,得益分别为2U-C1和0,创新型企业不创新而普通企业模仿,得益分别为V和V-C2,其中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成本为C1,普通企业的模仿成本为C2(C1,C2谁大谁小不确定),可以得到如下的得益矩阵。

假设创新型企业中有比例为y的博弈方采用创新策略,有1-y的比例采用不创新策略;普通企业中有x比例的博弈方采用模仿策略,有1-x的比例采用不模仿策略。

那么,创新型企业采用创新与不创新的期望得益Y1,Y2以及平均得益Ya分别为:

普通企业采用模仿与不模仿的期望得益W1,W2以及平均得益Wa分别为:

现在我们进行复制动态分析,创新型企业的类型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普通企业的类型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先对创新型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做一些分析。根据该动态方程,如果y=1,那么dx/dt始终为0,这意味着所有x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如果y≠1(此时y<1),则x=0和x=(2U-C1-V)/U是两个稳定状态,但此时x=(2U-C1-V)/U>1且当x=1时,dx/dt=(U-V-C1)(1-y)>0,即创新所带来的收益比不创新多,企业才会选择创新,根据相位图我们知道,此时无最优进化稳定策略。

而当y=1时,所有x都是稳定状态,表明,不论有多大比例的创新型企业选择创新,普通企业都会选择模仿。

对于普通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根据该动态方程,当x=1时,那么dy/dt始终为0,这意味着所有y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如果x≠1(此时x<1),则y=0,y=C2/U是两个稳定状态,其中,y=0是ESS。

由x=1,y的任何水平都是稳定状态,我们可以知道,只要创新型企业选择创新,普通企业就会发现,模仿比不模仿所得的利益更大,普通企业就会选择模仿。

所以,只要市场上创新型企业创新,普通企业就会有模仿。

2.3 政府与企业的动态博弈分析

在企业之间进行创新和模仿的博弈时,政府也可通过政府行为影响上述博弈结果。由于知识和创新对社会具有正向的外部性,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假设企业在创新项目中投入研发投资I(x),如果创新成功将产生货币收益R(x)和知识的外部性E(x)>0,否则投资的产出为零。创新成功的概率为P(ex)=ex,其中ex是不能观察到的货币化研发努力,其成本是C(ex)=k(x)ex2,其中k(x)表示企业的成本系数,在相同的努力程度下,k(x)越大企业的创新成本越大。政府对企业创新项目的补贴是S(x),如果项目成功,政府能得到的收益包括知识的外部性E(x)和税收收入tR(x),其中t为税率。

假设政府在企业进行创新之前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定额补贴,则该博弈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首先政府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创新补贴,之后企业再考虑创新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是否进行创新活动。首先我们对博弈中的约束条件进行假定:

假定一:各经济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偏好;

假定二:博弈的双方是政府和创新企业;

假定三:政府的纯战略是补贴或不补贴;

假定四:创新企业的纯战略是创新或不创新。

仅考虑这两种因素作用时,有政府和企业之间有如下博弈:

我们考虑用逆推归纳法分析这个博弈,先分析第二个阶段企业的决策。则在第一阶段政府是否给予补贴已定的情况下,将P(ex)=ex、C(ex)=k(x)ex2代入企业的收益函数,可得到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企业的目标是使利润最大化,而在现有投资已定的情况下,企业能影响的就是努力程度ex,因此求使企业利润U(ex)最大化时企业努力程度ex值。注意到不管补贴与否,对企业利润U(ex)求导均有:U(ex)=R(x)(1-t)-2k(x)ex*。令U′(ex)=0,则ex*=R(x)(1-t)/2k。即不论政府是否给予补贴,企业在个体理性的前提下,为谋求个体收益最大化,都会选择ex*=R(x)(1-t)/2k的努力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有如下结果:

①R(x)2(1-t)2/4k-I(x)>0时,企业进行创新,政府不进行补贴,此时双方得益为:{R(x)(1-t)/2k[E(x)+tR(x)],R(x)2(1-t)2/4k-I(x)}

②当R(x)2(1-t)2/4k-I(x)<0,且U政府=R(x)(1-t)[2E(x)+R(x)+tR(x)]/4k-I>=0时,政府进行补贴S(x)>=I-R(x)2(1-t)2/4k,企业进行创新,此时双方得益为:

③当R(x)2(1-t)2/4k-I(x)<0,且U政府=R(x)(1-t)[2E(x)+R(x)+tR(x)]/4k-I<0时,政府不进行补贴,企业不进行创新,双方收益为(0,0)

④当R(x)(1-t)/2k[E(x)+tR(x)]<I-R(x)2(1-t)2/4k时,政府进行补贴,企业不进行创新,双方收益为(0,0)

上述条件即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决策支持点。

3 企业创新的路径和建议

3.1 可能的创新路径

3.1.1

从行业或产业角度看,让普通企业整体性地快速追赶和超越创新型企业是不现实的,但部分普通企业的局部快速追赶和超越是可能和可行的。

3.1.2

市场上不存在永远的第一,企业有机会从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或服务)上抓住创新机会,超越对手。

3.1.3

培育企业寻找创新机会和实际创新的能力成为关键。企业可从浅度创新能力培养开始。

3.1.4

在企业之间进行创新和模仿的博弈时,政府可通过行政干预影响博弈结果。政府与企业互相配合,对企业的创新进行补贴,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3.1.5

从复制动态分析可以看出,创新成本较低的企业会通过创新给企业带来利润,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先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而创新成本较高的普通企业则通过模仿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来开发新产品。但模仿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会严重打击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

3.2 建议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和扶持:

①帮助企业获取创新信息与抢先创新机会,为企业提供创新方面人才、信息的服务和支持,提供某些投资领域的优先进入机会等。

②促进企业间、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间的直接投资、生产和技术方面的合作。由于直接投资效果优于技术引进,要特别鼓励外部对企业的直接投资。

③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为企业在技术和管理创新方面提供税收优惠、银行贷款便利、人才优先引进等的优惠政策,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能力。

④帮助创新不成功的企业重新站起来。

企业自身在创新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①充分认识积极创新的作用和紧迫性,注重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处于被动的地位或被逐出市场。

②积极要求政府为自己提供创新人才、信息、技术服务。

③主动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创新战略,加大创新方面的基础投入,包括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

④从多种产品(或服务)中选择自己的强项,进行深度创新,逐步扩大自己的优势领域。

⑤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创新企业在与普通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或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4 结语

企业创新不光是创造出一种新产品的过程,很可能对已有市场格局形成较大挑战和冲击,原有的市场格局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因此,企业的创新行为应制订周密和全面的市场推广战略作支持,否则即使是成功的产品创新也未必达到预期效果。而市场战略的制订和推广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毛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11:187-188.

[2]范云.产业创新动态系统的进化博弈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7:1056-1058.

[3]白静.在创新中利用博弈模型进行政府行为的力度控制[J].价值工程,2008.2:43-46.

[4]冯庆华.智猪博弈与“山寨现象”[J].科技信息,2009.22:536.

腾讯边模仿边成长的创新之路 篇10

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 腾讯拥有的产品种类最多, 但也因此在业界遭受颇多关于模仿甚至抄袭的指责。在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业, 腾讯常常后来居上,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腾讯的策略在于, 一旦发现有新产品被市场验证有效, 便迅速跟进开发出类似产品, 再利用其庞大的QQ平台“后发制人”。

不过, 腾讯一直声称, 自己在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方面颇多创新之处。这家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的市值仅次于谷歌和亚马逊, 国内最赚钱的网络公司, 对于外界不断出现的对腾讯山寨的指责, 显得很是“委屈”。他们靠模仿起家无可否认, 但是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模仿。他们早在2006年就率先创立了“腾讯创新中心”, 建立了一整套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创新机制。如今腾讯研究院拥有4 000件以上的国内外专利申请, 专利资产积累超过国内其他互联网企业之总和, 比肩Google、Yahoo等全球互联网巨头。这足以证明, 腾讯式的创新模式在中国的互联网大潮中可圈可点……

真正的颠覆来自大家不注意的地方

对于腾讯而言, 创新并不是研究一个尖端技术, 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一种服务形态的创新, 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验这种创新的文化和创新的氛围。

腾讯拥有中国最大的用户群体, 所以“创新创造价值”在腾讯看来最主要的是实现用户价值, 只有你的创新能让更多用户用, 享受你的服务, 才能真正创造公司所追求的商业价值。

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表示, 讲到创新时, 不能只想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的创新, 这些都是我们在创新时要有的视野。

“腾讯的发展历史, 目前看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型创新阶段, 时间是从腾讯成立到2004年;第二阶段是整合创新阶段, 时间从2004年到2006年;第三个阶段是战略创新阶段。这个阶段, 我们的目标是为全中国的用户提供在线的生活。”郑全战表示。

马化腾表示, 真正的颠覆来自大家不注意的地方。因为要试图改变、要颠覆的一定不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同一个产业, 这个产业已经有重兵把手, 很难完全从同一个路径上挑战, 甚至也没有必要。在马化腾的计划中, 腾讯将成为一个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 娱乐、资讯、沟通、购物、工作……用户在互联网上需要的一切应用都能在“企鹅帝国”里实现。如今, 这一构想正随着腾讯微创新效率提升而成为现实。

腾讯拥有海量用户数据, 这是腾讯创新培育的天然土壤。“用户体验无小事, 数据挖掘更是腾讯的天然优势;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产品及功能优化, 对腾讯海量用户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改变。”郑全站说。“比如QQ文件传输速度比MSN快, 这就打动了用户的心。这一点小小的创新, 让QQ不再只是一个聊天娱乐工具, 也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办公工具, 一下子就把很多坐办公室的人变成了QQ的用户。”当然, 腾讯在微创新方面的努力, 也得到了广大用户及互联网业界的普遍认同。

海量互联网服务能力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腾讯在海量互联网服务方面已有不少技术积累。QQ现在面临7亿活动账户, 每日1.4亿用户同时在线;QQ过万台IM服务器和百亿级的关系链对数每天接受千亿级的服务请求考验。在这些苛刻的数字面前, 腾讯要保证99.99%这一近乎百分百的可用性。

腾讯亦正在开发类似于“Google街景” (Google Street View) 的服务。Google街景能让使用者检视所选城市街道及其两旁的景物。不过, 马化腾说, 与Google不同的是, 他希望腾讯的街景服务未来将与社区、电子商务, 甚至团购结合起来。但他补充称, 该项目还属于早期研发, 不会很快投入使用。

设立研究院显“孵化器”价值

在整个互联网业界, 中国常被认为是美国互联网趋势的拷贝, 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可以在美国找到原型。其根源在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时间还不长, 技术创新还较为零散, 没有形成持续系统的投入, 因此行业的技术创新无法形成规模。而国外互联网企业例如微软、Google, 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设立研究院, 对研发持续投入, 为行业储备技术人才, 这种做法不仅保障了自身产品的持续创新, 也为该行业和地区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长期贡献。

“这种想法也是我们推动腾讯研究院成立的初衷之一”。熊明华表示:“设立研究院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我们是首家。我们希望研发最基础和实用的互联网技术, 打造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技术标准, 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历经近5年的运营实践, 腾讯研究院的“孵化器“价值已经逐步显现。

据郑全战院长介绍, 腾讯研究院已经成功推出了QQ影音、QQ输入法、QQ旋风、QQ浏览器、QQ电脑管家、QQ浏览器 (手机版) 、QQ for iPhone、QQ for Linux等多款产品, 赢得了业界好评和用户口碑。

截至2011年, 腾讯已申请专利超过4 000件。大幅领先于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总和, 而其中超过一半的专利数源于腾讯研究院的贡献。以具体产品为例, QQ拼音输入法已经申报了超过50项专利。在2007年至2009年间, 连续三次获得中国专利奖, 2010年更一举获得专利领域的国家最高奖项国家专利金奖。

同时, 腾讯研究院致力研究的音视频压缩、多媒体通信、图像处理、分词等核心技术还广泛应用于腾讯公司的QQ、微信、QQ超级视频/语音、QQGame视频游戏、SOSO、问问等多项产品中。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各个事业部联合进行, 未来有望成长为业务的中坚力量。

“基于腾讯研究院的‘孵化器’特性, 我们除了持续通过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之外, 还在关注如何将新技术移植到原有腾讯产品线中, 未来将考虑创新技术向第三方开放共享。”按照郑全战的构想, 技术的纵向延伸将成为腾讯产品应用创新的原动力。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 我们目前考虑将其应用到QQ秀和SOSO街景里去。上传一张照片, 就可以生成一张结合真实五官的QQ秀, 用户不再需要花费功夫挑选各种样式的眉毛、鼻子。而在街景里, 则使用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模糊采集到的人脸, 以保护用户隐私。”

组建一流团队, 搭建联合平台

“腾讯研究院要组建一流的人才团队、打造一流的互联网技术研究平台、创造一流的创新环境、实现一流的用户价值。”按照马化腾期望标准, 腾讯在研究院不惜砸下重金, 组建了强大的技术队伍, 目前已成长为近300人的核心团队, 其中博士占比近20%, 硕士占比近80%。

研究院掌舵人由公司副总裁郑全战博士担纲, 这位拥有美国微软总部八年工作经历的“技术狂人”, 曾亲自参与Windows98、2000、XP、Windows Vista的研发过程。是最早在中国介绍Windows NT技术的人之一。其翻译的《未公开的Windows核心技术》 (1993年) 、《Windows 95程序设计》 (1996年) 等书被最早一批Windows编程者视为经典。

郑全战表示, 除现有体制外, 研究院还将加强行业技术的内部和外部交流, 致力打造成为行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在内部交流上, 腾讯将保证基础技术人员、应用技术人员以及产品技术人员的畅顺沟通, 让基础技术研究真正变成造福用户的终端应用;在外部交流上, 研究院将建立企业研究机构和国家研究机构的定期交流机制, 共同提升中国互联网业界整体研发与应用水平。“联合实验室”就是腾讯研究院外部交流创新平台之一。

联合实验室是腾讯研究院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平台。到目前为止, 腾讯研究院已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所。同时腾讯也与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交流探讨共建合作平台。“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不仅解决了腾讯研究院的‘人才困局’, 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尖端技术孵化效率。”据郑全战介绍, 腾讯研究院目前已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数十项科研合作项目, 并承担核高基、科技部863计划等多项重大互联网研究课题。

腾讯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14所高校设立了创新俱乐部, 并通过“腾讯校园之星”互联网开发大赛、优才培养计划、学生创新夏令营、高校开发者社区、高校体验之旅等多样沟通渠道搭建, 为下一代互联网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通过与“以互联网产品创新为核心活动”的高校学生社团联合成立创新俱乐部, 通过提供一系列社会实践机会, 和谐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帮助他们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接轨, 为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培养人才。同时, 对优秀的创意和实践项目给予指导及“孵化”。对于基础技术如何快速应用到产品上, 郑全战表示, 在推进“存储技术、数据挖掘、多媒体、中文处理、分布式网络、无线”六大核心基础技术研发的同时, 腾讯已建立了一套基础技术的快速应用通道, 成立了相应的技术研究室和产品孵化中心。

腾讯公司联席CTO熊明华表示, 腾讯研究院的成立将从体制上进一步缩短最新技术普及到用户的时间, 使终端用户快速享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更优质的体验。“一旦时机成熟, 这些创新产品应用将从研究院剥离, 单独以事业部的形式进入商业运营。这种体系大大缩减了创新产品的孵化周期, 将让广大中国网民第一时间获得先进技术带来的卓越服务, 实现创新技术的快速落地。”

模仿是创新的前奏, 也是最稳妥的创新, 腾讯走的是“微创新”, 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小步骤创新。

创新,从鼓励模仿开始 篇11

的发明。但是依靠模仿,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却换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最近,女儿着迷于作曲,开始师从一位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一直挚爱音乐却毫无专业训练背景的我,每每认真旁听。我发觉,极富创造性的歌曲创作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天马行空。

音乐老师要求女儿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是按照可以和数学定律媲美的和弦级数规律,随意组合,再弹出一个和谐的主旋律,然后用这个旋律作灵感引子,变奏出更多旋律。甚至,老师对女儿说:你也可以随机从别人的歌曲中选一段旋律,然后以它为样本,在钢琴上变奏出你心中的旋律。

总之,就是从样本中得到灵感,然后产生独特构思的乐曲。我惊叹,最富创造性的艺术创意,居然是源于这种曼妙的模仿。

颇具贬义意味的“模仿”,听上去是“创意”和“创新”的反义词。但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很多有建树的人同样也离不开模仿。

靠模仿起家的商业大咖

沃尔玛创始人沃顿声称:“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他人。”

零售行业最初使用条形码,只是用来标示价格的。但沃尔玛通过用条形码来标示产品类别,可以分析顾客的购买习惯。结果,既不是条形码发明者,也不是第一个使用条形码零售商的沃尔玛,在公众眼中,却成为世界零售业条形码的最大创新者。

今天商业界的佼佼者们,也大多在复制着像沃尔玛一样的经历。

Google不是第一个做搜索引擎的,索尼也不是录像机的发明者,Airbnb更不是民宿模式的始作俑者。但是作为曾经的模仿者,它们的创新气场都远远盖过了当初模仿的样本。

同样在中国,腾讯在创业之初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剽窃者”──连产品名字QQ,也似乎是直接从当时以色列轰动一时的即时通讯高科技公司ICQ得到的启发。但是,今天腾讯的一系列创新,无不令世界瞩目。

就连乔布斯也是如此。在计算机史上,操作图形界面和鼠标的出现,将桌面概念运用到了计算机屏幕,帮助人们彻底摆脱那些拒人千里之外的DOS命令行,使计算机的普及具有了可能性。1984年,苹果发布了具有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Macintosh,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事实是,图形界面和鼠标,都是Xerox PARC的发明,苹果只不过模仿得迅速,并在商业化上走对了路。而这段历史,被很多人认为是工业史上最严重的“抢劫”。虽然一直以来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发明,但在他人的发明基础上不断涌出的崭新“组合”,却令苹果公司以创新引领者的姿态示人。

其实,还有很多著名的商业大咖,其强大产品背后的技术,从来不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不仅中国,日美也是“拷贝猫”

中国一直背负着“拷贝猫(Copy Cat)”的国际恶名。但是,曾在国际上也以拷贝猫著称的,是今日在世界创新诸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日本。

二战后,日本企业开始全力以赴地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丰田,孜孜不倦地对美国汽车进行逆向工序分解,并在生产中大量采用福特、雪佛兰的零部件,同时努力引进美式批量生产的管理技术,更是采纳美国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并将其发扬到最终成为世界标准的“丰田全面质量管理”。

还有以模仿柯达起家的富士胶卷,在对柯达的既有技术经过多次改进之后,终于以和柯达质量不相上下甚至更佳的产品,打入美国本土市场,并令柯达在自己的主战场节节败退,一度陷入绝境。这种模仿,甚至渗透到了日本的国民性中。当时出行外国的日本普通老百姓,每人手中必拿一部相机,随到随照,将海外先进的一事一物带回日本列岛,贡献给相关机构,丝毫不避“全民剽窃”之嫌。

然而鲜有人知道,“拷贝猫”放在300年前的美国人身上,居然也再贴切不过。当时,总有些年轻气盛、来自新大陆的年轻人,混入世界纺织业的中心──英国。他们的企图很明显:将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偷送到美国。事发多次后,英国国王于是下了一道命令:一旦发现私自将机械图纸带到美国的行为,死刑伺候!这样的封杀令,却并没有阻挡美国人的“剽窃”。一群“浪迹”英伦的年轻美国工程师,用自己的眼睛看,脑子记,然后漂洋过海,返回新大陆,用自己的默记画出了图纸,造成了机器。这样模仿出来的机器,当然不会精准。但当时美国的纺织中心新英格兰地区,所有的纺织厂,都由这种不伦不类、三天两头出故障的赝品当家。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故障不断,工程师们总是守候一边,勤劳地修理,努力纠错。结果日积月累,无论是质量还是功能,新大陆的纺织机械,终于在某一天超越了英伦老牌。仅仅几十年,新英格兰取代了英格兰,坐上世界纺织产业霸主的宝座。

与其高喊“创新”,不如鼓励“模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模仿行径都指向了创新通途。

美国计算机行业集体模仿戴尔产品直销的行为,却没有一个获得真正的成功。同样,美国的航空公司纷纷照搬西南航空的经济模式,也一个个都宣告失败。

究其原因,这些模仿都只是单纯地模仿对手,而并没有从对市场需求和自己内部能力的深刻分析出发。这种做法,当然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真正以创新为目的的模仿,是无止境地深入学习。

在模仿中产生创新,还是永远跟在领先者身后模仿,赋予着“模仿”这个字眼完全不同的含义。和邯郸学步的跟进完全不一样,应该模仿谁、模仿什么和如何模仿的思考过程本身,也是创新的必经之途。

与其高喊“创新”但实际上忙着模仿,还不如鼓励“模仿”,鼓励学习,目标直指创新。

既然谈模仿,甚至剽窃,就让我们自然想到了毕加索。这位大师在成名之前,非常喜欢模仿其他人的画法。在法国艺术圈里流行这么一个传说:曾经有段时间,只要毕加索一出现,画家们就赶紧将自己的作品藏起来,因为毕加索会迅速剽窃他人的作品。但这种“剽窃”的名声,并未妨碍一代艺术宗师的脱颖而出。剽窃“惯犯”毕加索,实现了至今无法被人模仿的绘画创新。纵观人类艺术史,很多独创的作品,都能找到过去伟大作品的影子。

在今天的商业领域,模仿的意义也异曲同工。正如乔布斯的解读:“我们只是尽量了解有史以来最棒的发明,然后将它运用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

在这个创意泛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赞美那些独特性的模仿,一种直指创新的曼妙的模仿。

模仿性技术创新 篇12

1.1涵义辨析

企业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研究出新的产品、供给新的服务、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企业模仿创新便是经过模仿而开展的创新活动, 指创新主体通过向先进企业学习创新的思路、经验、核心技术, 根据公司特点加以深入开发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实质是在别的企业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改进、完善、创造更高层次的技术, 而不是简单的同一水平的技术复制。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模式, 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否取决于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创新。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自主创新包含有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也是一种创新, 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1]。

1.2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

从上面分析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到, 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 两者的创新方式不同而巳, 都能产生自主知识产权, 它们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1.2.1自主创新是以模仿创新为基础。在企业技术处于落后阶段时, 先进行模仿创新, 当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 并具有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时, 过渡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期准备, 企业在模仿创新过程中, 逐渐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培养好创新人才, 最终过渡到自主创新。例如, 在东方和西方国家许多企业, 先使用模仿创新取得了成功, 然后过渡到目前自主创新。

1.2.2模仿创新以自主创新为发展目标。模仿创新以自主创新为方向, 最终要过渡到自主创新。任何一个企业的创新, 一般不会从零开始创新, 可以依靠积累的知识和技术, 先进行简单的模仿, 然后进行复杂的模仿。模仿创新可大大节约成本, 缩短创新时间, 提高效率。模仿创新是一种创新行为, 它以自主创新目标。

2民营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

中国的经济已进入“新常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要求企业要大力创新。在这种大好的环境下研究民营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很具时代意义, 因此建议民营企业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模式。

2.1技术落后的民营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

落后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比先进企业存在有很大的差距, 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资源与优势也不足。企业只有选择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节约了新技术开发的早期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投入, 投资少、见效快、规避企业研发的大量投入与风险, 同时能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创新团队, 增强模仿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例, 并最终过渡到自主创新。比如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企业, 开始都是采用模仿创新, 取得成功后, 再过渡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可以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 但企业不能一直模仿创新, 待条件成熟后, 可以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2.2技术先进中小民营企业以自主创新为主, 模仿创新为辅

先进的中小企业因技术条件比较好, 大都以自主创新为主, 大部分最先进的企业都经历了模仿创新的过程。先进企业各有不同的先进技术, 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企业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互相进行模仿创新。比如日本汽车产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成本先是"模仿”美国公司技术, 经过近三十年的模仿和不断创新后超越了美国技术, 然后美国汽车行业转向模仿日本的技术,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是在各自自主创新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又进行模仿, 取长补短, 这种相互模仿创新, 提高了汽车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因此技术先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也有阶段性和时间性的, 只不过他们已过渡到自主创新阶段。成功创新企业的模式证明, “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是先进企业创新成功的捷径。

2.3技术先进的大型民营企业选择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是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动力。一个企业必然有独立的技术, 如果在技术上依赖他人, 就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 企业要实现技术上的完全独立, 必须自主创新。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融资能力, 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 可以分散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成本。创新型的大企业可以使技术创新摆脱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大型民营企业有较强的能力, 以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一般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融资困难, 很难打破这种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所以, 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在于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 大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路。

2.4合理分布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结构比例

从民营企业来讲, 就要适应企业结构调整。企业模仿创新要过渡到自主创新, 而自主创新需要模仿创新作为基础, 到底民营企业如何控制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结构比例, 企业按什么比例的自主创新才不至于造成企业资源有浪费和投资过度, 同时又能保证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可以从创新风险大小、创新成本高低来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补贴措施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若创新成本过高, 没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投资, 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补贴自主创新成本;若模仿成本过高, 企业创新过度投资,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部分企业退出创新市场。如华为技术先是通过模仿香港产的交换机和国外公司在中国销售的程控交换机, 然后从关键零部件开始自主研发, 介入3G技术, 通过并购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走向自主创新。因此, 企业不管处于什么状况、何种阶段, 都不可能只采取一种创新模式, 而是以自主创新或模仿创新两者相融, 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选择上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2]。

结束语

大型民营企业往往比中小民营企业先选择自主创新, 而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条件比较弱, 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慎重选择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 一般选择模仿创新。因选择模仿创新的成本会大大低于自主创新的成本, 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 模仿创新的预期收益也要高于自主创新的预期收益。如果当大型民营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的收益大大减少的时候, 大企业也会转而选择模仿创新。这时候中小民营企业只有选择自主创新, 才能避免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摘要: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模式选择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落后的民营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 技术先进的民营企业以自主创新为主。

关键词: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 2009.34-40.

上一篇:教学玩具下一篇:病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