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模仿秀

2024-10-06

电视模仿秀(精选4篇)

电视模仿秀 篇1

电视竞争中的“模仿趋同”现象是指电视台在上级台或兄弟台通过创新获得的市场优势的感染和暗示下, 为了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而开始仿效和追踪其他台的运作模式, 导致电视台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方面的趋同化倾向。电视节目的趋同则是由于媒体之间的模仿而产生的雷同现象, 因此称之为“模仿趋同”更为合适, 即由于模仿而趋向雷同。

一、电视竞争中的“模仿趋同”现象

电视竞争中的“模仿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旦某个电视台的某种栏目内容或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马上就会有其他电视台蜂拥而上, 或改头换面, 或原封不动, 对优势电视内容和形式效仿跟风, 形成一种电视传播的雷同局面。

湖南卫视有模仿港台节目而生的“玫瑰之约”, 其它台就马上克隆得欢天喜地遍地开花。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获得成功, 地方台就有一大群形形色色的焦点类节目出现。你有影视频道, 我也有影视频道;你办综艺频道, 我也办综艺频道;你有“梨园春秋”, 我有“戏曲大舞台”;你请学者谈话, 我找专家访谈……

二、“模仿趋同”现象归因

“模仿趋同”现象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经济利益、市场竞争、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模仿趋同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1. 模仿趋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有好节目就会有高收视率, 有高收视率就会有丰厚的广告收入, 具有优势的传播形式与内容必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来就是一个不易平衡的跷跷板的两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经济效益的分量常常会更重一些, 它像一只推动电视模仿趋同的无形之手。

2. 模仿趋同是媒体竞争的需要

商业上有一种现象叫“集中效应”, 销售同类商品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 看起来加剧了竞争, 而实际上生意反而更好。因为这种集中化趋势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前来选择。这有点像生物的共生效应。

3. 模仿趋同是创新能力的匮乏

对创新成果的模仿正说明创新能力的匮乏。某个台刚引进一批人才时, 一般都出现一些新节目, 久而久之, 当这些节目需要更新改版时, 往往是绞尽脑汁也变不出新招, 实在是江郎才尽。模仿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渠道。一筹莫展时看到了其他台的创新节目, 谁能不为之心动?何况这种模仿又是一种合法的竞争手段, 是对优势节目榜样力量的学习。

三、“模仿趋同”现象解析

电视竞争中的模仿趋同现象受到了人们的激烈批评, 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电视的克隆, 认为它使电视的许多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1. 模仿是最基本的传播活动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文化扩散并不一定要求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 传播网络越密集, 模仿的范围就越大, 因而文化一体化的范围也就越大。电视这一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注定电视节目的模仿与被模仿成为传播活动中一种自然的、普遍的现象。

2. 模仿蕴含着创新元素

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模仿者就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或补救办法来弥补不足的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说, 所有的模仿均带有创造的种子, 蕴含着创新的元素。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趋同的电视节目, 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节目在被模仿以后的改造或“变脸”。这些变化就包含有创新的萌芽。

3. 趋同增强了传播效果

趋同是对媒体创新成果的一种效仿, 使具有优势的栏目设置、新闻题材、主持风格等迅速产生影响, 形成规模。电视节目的趋同现象使热点问题迅速被受众了解, 使焦点问题更加集中、瞩目。有利于扩大传播效果, 形成舆论声势, 从而凸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引领时尚的作用。

4. 趋同丧失了媒体个性

只有百花齐放才会绚丽多姿。在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遍及全国各地, 形形色色的电视频道令人目不暇接的当今社会, 趋同现象的确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特色和个性是电视的生命, 我们只有像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那样来保护和追求电视的多样性, 电视文化才能独立于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林。

5. 趋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电视资源和电视市场缺乏宏观研究和统一规划, 导致了电视节目的趋同化, 当电视人花费力气制作出模仿的节目, 当观众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屏幕图像,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媒体智力资源和受众时间资源的浪费。

四、寻求模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一般来说, 电视节目的模仿对象大多具有市场优势或者说具有某种特色, 从这一点上说, 电视模仿是对榜样力量的一种仿效, 因此, 模仿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 模仿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唯一出路, 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模仿可以减少摸索规律的成本等等。物质文化的生产可以模仿, 精神文化的生产为什么不能模仿呢?关键是模仿后的文化产品要有新的面孔, 要注进新的活力。如果模仿的结果只是产生雷同, 怎能不使观众倒了味口, 怎能不招致激烈的批评呢。所以,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模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电视节目格局, 即寻求一种创造性的模仿。

电视节目的创新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对于非逻辑形式的直觉、灵感和想象有很高的特殊要求。创造心理学认为, 把新知觉到的信息同以前知道的信息结合起来, 再把它们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这种能力是产生新思想的条件和前提。电视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应该深入生活, 不断学习, 丰富体验, 激发灵感, 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在变中出新, 新中求好, 好中求强。当模仿孕育了创新的种子, 当模仿成为了创新的阶梯, 观众看到的将不再是电视节目的“模仿趋同”, 而是创造性的模仿和模仿后的出新, 是绚丽多姿的百花齐放。■

电视模仿秀 篇2

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已经愈来愈激烈。截至到2005年,全国共有31家省级电视台、258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了少儿栏目,全国电视台现有动画栏目近200个。随着频道专业化的落实,目前全国共有38个专业少儿(动画)频道开播。

这些专业少儿(动画)频道拥有一批忠实的观众,因此在收视率方面成绩斐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2009年1月1日至6月28日少儿频道累计平均收视份额2.54%,在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中名列第5名。

在少儿频道创立时的方案中,每天播出时间从早晨6:00至24:00,总时长为18小时。节目包括教育类、益智游戏类、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片和儿童剧类等五大类。这五大类也是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五种形式。

二、教育类儿童电视节目的误区

在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节目的教育意义”常常被摆在首要的位置并成为节目编排的指导方针。早在1958年的《少年儿童节目》专栏时期,专栏的方针、任务就定位为:“帮助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家长们,教育少年儿童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对儿童电视栏目属性的认识还不够,受众定位意识模糊,很多节目宗旨过分强调“教化”作用。

强调节目的教育意义并没有错,即使“娱乐需求是观众的最大需求”,电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众。根据电视节目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方法评价节目,无论认知率(收视率)水平高低,在同一档认知率(收视率)水平上,教育类节目欣赏指数远远高于娱乐类节目。电视是一种文化产品,它与一般的商品有本质的不同,并不是观众需求什么,电视制作者就提供什么,而往往是电视产品在带动着消费需求,电视制作者提供什么,观众才能选择什么,然后再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去精选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用的产品类型。正是因为电视是特殊文化产品,所以教育类儿童电视节目必须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符合电视的传播规律。在注重教育意义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节目的“视觉呈现形式”。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同类节目的经验。

三、《天线宝宝》与《芝麻街》的经验

BBC著名儿童节目《天线宝宝》的拍摄经过了许多幼儿、文化、语言教育及演艺专家的缜密调研,在形式、内容和编排方式上充分遵循了幼教原理。

1.“幼儿不能一心多用”。 在制作“动物游行”环节时,会尽力保持孩子们欣喜的情绪。只给他们看动画影像,听精心设计的背景音乐,不添加任何旁白和任何有关动物的教育性叙述。

2.“重复”。依靠不断重复来强化幼儿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学习。在每集中间的实地拍摄部分以及电脑动画部分,随着孩子们挂在嘴边的“AGAIN 、AGAIN”,只要是教给宝宝们的新经验,都会适度地重复。

3.“律动或跳舞是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由此促进神经协调,学习观察和思考。《天线宝宝》每集都会有或长或短的旋律配合着轻快明显的节奏,使孩子们忘情地在电视机旁跟着跳。

4.“儿语的应用”。儿语的应用也是《天线宝宝》一绝。当制作团队发现儿语的应用有助于孩子们对节目的认同时,毅然在节目中安排极大比例的儿语。丁丁、拉拉、迪西和小波四个宝宝说儿语,小小观众们发现它们和自己没什么不同,也就乐于亲近它们欣赏它们。“惊喜”是孩子快乐的重要因素,《天线宝宝》充分掌握了幼儿这种发现“惊喜”的心情,所以在节目内容的串联上从不使用旁白或解释性的语言。

美国杂志型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自1969年10月10日开播以来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风靡美国以及全世界140多个国家。迄今为止,获得了71项艾美奖。 《芝麻街》通过游戏情景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游戏情景中,由于引入了竞争、行为目标、中心人物,将孩子带入一个虚构世界。他们通过与游戏情景中的人物(动物)如ELMO(艾魔)BIGBIRD(大鸟)认同,与他们一道面临困难、困惑甚至困境,进而一起去寻找学习摆脱困难、困惑和困境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孩子们在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的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智慧。

通过夸张、变形、新奇的视听造型吸引儿童的心理关注。孩子心中的世界是一个变动、神秘、奇异的世界,广阔的未知领域造就了儿童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芝麻街》充分利用了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大量使用动物造型,特别是夸张古怪的布偶造型以及各种漫画形式引起关注,用快节奏唤起孩子的心理兴奋。

四、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儿童电视节目编播形式

在与国外同行的业务交往当中,通过考察、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编播形式,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形式逐步丰富。1982年,美国儿童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一部《芝麻街》特辑——《大鸟在中国》,采用布偶与真人同台演出的艺术形式,形式新颖活泼,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次合作对中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5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将原有的六个独立的儿童栏目《七巧板》、《天地之间》、《蒲公英剧场》、《同一片蓝天》、《聪明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整合成中国第一个杂志型少儿栏目《大风车》。以“引导儿童、快乐儿童”为使命的《大风车》,目标收视对象是3~14岁的儿童。“引导”这一词汇将《大风车》定位为教育类儿童电视节目。《大风车》汇集了所有的少儿电视形态,多年来推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如今《大风车》不仅成为了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伙伴,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少儿电视栏目。

《小小智慧树》是一档专门给“1-3岁婴幼儿”及其爸爸妈妈共同观看的节目,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档适合1-3岁孩子观看的栏目,是全国最大的“空中早教亲子中心”。这一档节目定位与《天线宝宝》类似,在子栏目《认知》中设计了可爱的玩偶造型,《边唱边跳》板块借鉴了《天线宝宝》的形式。

五、对中国教育类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建议

1.如何提高儿童节目的吸引力?

这里可以借鉴商业广告的经验。商业广告使用动画、悦耳的音乐以及音效,这些元素都是用来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并使注意力能够在短暂的广告时间内持续的。所以,人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记住了广告词。儿童很容易被电视广告吸引,我们不难在国内各大少儿动漫频道中看到各种商业广告。又比如,科幻片呈现许多视觉特效,在造型上的设计令人叹服。《阿凡达》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华丽的视觉呈现效果可以弥补剧情平淡的缺憾。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1] 儿童习惯收看高价制作的电视节目,因为有高品质的视觉呈现和形式,并不是因为节目内容吸引。年幼的观众不会为教育节目的善良动机而转移注意力。在进入视觉传播影像社会后,视觉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影像符号已经全面超越了文字符号,成为大众间接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

儿童节目作为公开播放的节目,就必须与其他大成本、高制作、高品质的节目竞争,去为儿童的注意力而竞争。这需要运用音乐、音效、视频特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如何维持儿童的注意力?

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常常是主题鲜明的,但会形成单线平涂的模式。例如2009年4月4日播出的《大风车》以“清明”为主题,所有的子栏目都为这一主题服务。“在儿童电视制作上,有时会假设一个节目的主题,会将要素组合,达到维持注意力的目的。这被证明是无效的。”因为要素都有相似的感觉,让人疲惫。

此外,儿童节目要利用“幽默”因素。“依赖囚禁学生的教育,是不需要通过运用幽默即可生存的。电视儿童教学却是完全依赖幽默的有效运用,我们必须开始了解它。”这里可以借鉴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教学模式。英语老师在一堂课中会穿插各种幽默语言,周期大约是十分钟一次,直接效果就是制造出哄堂大笑,利用幽默,来维持学生持续的注意力。

注释

[1]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作者:黄艺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试论电视传播中的受众模仿 篇3

模仿心理是电视影响发生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那么什么是模仿呢?美学史上有一著名的“内模仿说”, 其倡导者、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模仿是动物的最普遍的冲动。”他把模仿分为两种:寻常知觉的模仿与美感的模仿。两者微有不同, 寻常知觉的模仿大半实现于筋肉动作, 美感的模仿则大半隐在内面不发现出来, 谷鲁斯称之为“内模仿”。他认为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就源于对审美对象的内模仿, 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

我们这里谈的电视模仿自然不是“内模仿”, 而是“外模仿”, 就是要诉诸实践行动、付诸“筋肉动作”的模仿。不付诸行动、只是在内心里的模仿就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 也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另外, 模仿有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甚至音乐学意义上的, 这里谈的模仿主要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模仿。从心理学上讲, 通常模仿是指“依照别人的行为样式, 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仿效, 做出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或行为的过程”;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模仿现象, 但心理机制不同。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 常借助于模仿。儿童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他人的举止或言行, 因此模仿在儿童的社会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见, 模仿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 模仿的主体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模仿的客体则是“别人的行为样式”, 这种行为样式可以是生活中的, 也可能是艺术作品或传播媒介里描写、描述的。艺术作品和大众传媒由于其传播规模和传播效应的缘故, 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模仿。可以说, 艺术和传媒是模仿行为的两大源泉。

而电视, 则是最易被模仿的艺术和媒体。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报纸杂志、广播等, 由于所采用的物质介质的局限, 对动作、事件、语言等的描述往往是间接的、静止的、难以临摹的, 文艺史、传媒史和媒体上有关它们受到模仿的记述和报道也比较少;而电视作为视听综合的艺术和媒体, 其对动作和事件的描绘却是具象的、活动的、逼真的, 因此极其容易被模仿, 文艺、传媒史和媒体上有关它受到模仿的记述和报道如汗牛充栋。另一方面还因为电视具有超强的普及性、大众性。戏剧、电影也是具象的、逼真的、活动的, 报刊上有关这两门艺术引起模仿的报道也时有所见, 如孩子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烧伤玩伴 (中国新闻网2013年5月17日) , 一电脑高手模仿美国大片《碟中谍》的情节敲诈自己的老板 (《成都日报》2002年9月29日B1版报道) , 等等。

二、电视模仿与电视认同

很大程度上, 电视观众的模仿可以说是源于对电视节目、作品内容的一种认同, 他多半只模仿他认同的内容和部分, 不管这种认同的程度有多大。如果观众对电视节目、作品的内容、主题非常反感、抵触, 他是不会去模仿的, 甚至不会去收看。

但我们又要辩证地看待电视模仿所基于的受众认同, 它往往不一定是对电视节目、作品的完全的、全盘的、全部的认同, 而通常仅仅是一种浅度的、表层的、外在的、局部的、无意识的、操作层面的认同。也就是说, 受众只要对电视节目、作品产生了浅度的、表层的、外在的、局部的、无意识的、操作层面的认同, 他就可能产生模仿行为。当然, 对节目或作品的全盘的、全部的、完全的认同, 不用说更容易引起模仿行为。有时, 电视模仿还源于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误认同 (非作者或编导期待的认同) 或者非主流认同 (认同的不是剧中的主人公) 。

所以, 虽然观众对电视节目、作品的模仿是有选择的, 主要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的, 但由于这种认同往往是浅度的、表层的、外在的、局部的、无意识的认同, 加上前引所述的出于新奇感、羡慕感等的模仿, 所以模仿的条件、前提、门槛其实很低, 这就导致了电视模仿行为的普遍发生。可以说, 电视的模仿是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了解了这点, 就可以明白电视模仿行为中的很多曾经令人迷惑的现象, 如反法西斯战争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后各地冒出一批“打砸抢”的敢死队 (基于浅度、表层认同的模仿) ;某地一伙初中生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后拉帮结派当起了“好汉” (基于外在认同的模仿) ;一些人看了武侠电视剧后效仿大侠飞檐走壁 (基于局部认同的模仿) ;等等。还有, 幼儿对电视广告词等的模仿属于无意识的模仿;而一些刑侦题材电视剧里展示的作案手段的被模仿则显然是基于对节目的误认同和非主流认同。

三、电视模仿的模式

不同的节目内容, 模仿程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讲, 从模仿的客体上讲, 观众对电视的模仿包括: (1) 模仿电视里的动作。电视上描述的动作天生能引起观众模仿。“运动的再现会在观众身体的内部引起一种振动, ”如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播放后, 不少青少年一边观看, 一边忍不住出拳蹬腿。电视上不少看上去很“酷”的动作、行为都会受到模仿, 不管那个剧本身如何, 如男主人公吸烟的姿势、女主人公甩头的姿势……看了《加里森敢死队》学“酋长”飞刀, 看了《还珠格格》学小燕子上树。 (2) 模仿电视里的情节。有的观众为了演绎或印证电视剧里的剧情而走向了犯罪, 如四川资阳一打工者由于常看凶杀、绑架录像而模仿剧情3次绑架儿童 (《暴力录像演绎的罪恶》, 成都《商务早报》2000年8月13日B3版) ;有的罪犯则是刻意模仿某些电视剧 (主要是刑侦剧) 的情节去进行犯罪活动, 如在一些地方发生的银行劫案中, “案犯的作案手段就如早些时候电视台播放的公安题材片一样, 有的几乎就是某些公安题材片的翻版”。 (3) 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对白、台词、歌词、广告词等。电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和媒体, 声音部分也是观众模仿的一大源泉。一些脍炙人口的台词、歌词很快就会传遍大江南北, 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里有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时就轰动一时, 成为一段时期最常挂在人们口头或再现于笔头的一句话, 人们还套用这一句式演绎出如“该住手时就住手”、“该潇洒时就潇洒”等口头语。而一些电视广告词, 特别是其中被篡改的成语也极易被模仿, 特别是被中小学生模仿而造成危害, 如“衣衣不舍”、“骑乐无穷”等。 (4) 模仿剧中的生活方式, 包括服饰、发型、派头等。这主要发生在一些青少年身上, 例如国内不少青少年把港台剧、韩剧和日剧里面描写的生活视为时尚, 在现实生活中刻意模仿剧中主人公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 于是神州大地街头巷尾到处都出现了一批穿着怪异、举止扮酷、发型奇特五颜六色的红男绿女, 他们被称为“哈韩族”或者“哈日族”, 等等。

对于电视模仿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 除了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开展媒介教育, 使他们建立起对电视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外, 电视媒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如在屏幕上出现容易引发导致负面后果的模仿的镜头时, 打上一些提示性字幕等。例如, 2004年3月10日凌晨0:40左右江苏教育台《服务到家》栏目《今日好新闻》版块在播发一条讲述民间艺人展示脚蹬水缸的绝活的新闻时, 右上方打上了两列竖式字幕:“危险动作, 请勿模仿”。当然, 这些措施是不是有效, 甚或是不是会起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作用, 就有待研究与检验了。

参考文献

[1] (德) 谷鲁斯.美学导论[M].1892.

[2] (德) 谷鲁斯.审美欣赏[M].1902.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冠文.影视传媒的负面效应及控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4) .

[5]章柏青, 张卫.电影观众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电视模仿秀 篇4

一、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新模式———优秀英文电视剧台词选段模仿的提出

笔者试图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 探索开展适合于高职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第二课堂新模式, 即选用优秀英文电视剧的台词选段给学生进行课外模仿。

通过谈话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英文电视剧作品的故事情节感兴趣, 热衷于研究其中的角色, 而对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语境缺乏关注, 也不大注重其中的英语学习。只有约15%的学生不但关注英文电视剧作品的故事情节, 还注重学习和了解其中的英语语言及文化背景。尽管这部分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不高, 但他们却是英语水平不高学生所羡慕和模仿的对象。事实上, 从心理上来说, 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也非常想参与教学活动, 同样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 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英语知识积累, 口语能力不强, 不敢在其他学生面前出丑。因此, 选用英文电视剧台词选段作为第二课堂的学习材料用于模仿, 是适合大部分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举措。

二、选用优秀英文电视剧选段模仿其台词作为第二课堂模式的原因分析

(一) 美剧深受中国年轻观众的喜爱

英文电视剧, 尤其是美剧, 深受中国年轻观众的喜爱。搜索各类播放器, 各大影视网站, 美剧的观众评分通常比较高。我们的学生喜欢看, 喜欢做一件事情, 就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快乐中学习一直是教育者们希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二) 了解国外文化背景和语境的需要

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英语也不例外。然而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我们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亲身感受国外文化背景和特定语境的机会,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从书面材料中进行了解。然而书面材料的阅读和讲解欠生动、不易记。而电视剧的创作基于生活, 直接反映、折射当地的社会习俗、交际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选用英文电视剧台词选段进行模仿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最真实、最生活化的英语, 了解他们的文化生活。

(三) 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心理来看, 学生主要存在着这些想法:英语难学, 基础不好, 课后不愿意拿起书本读, 背诵书上的材料枯燥, 单词总是记不下来, 等等。英文电视剧作品大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对白的选词和句式的表达地道、灵活。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伴随着真切的场景, 带着各种感情的对白, 身临其境, 增加了练习的欲望。此外, 模仿过程中打开视频认真倾听剧中对话这一行为, 会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 久而久之, 就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 校园信息化设备和现代化的电子产品推动了活动的开展

人类正处于信息时代,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产品帮助和促进教学。从教学设备方面说, 多媒体教室与语音实训室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各级各类的学校都用它们来辅助英语教学, 这就方便教师给学生展示和介绍一些好的电视剧片段。而学生则可以利用互联网、校园网, 用电脑甚至是自己的手机来查找、观看视频和台词。

三、优秀英文电视剧台词选段模仿作为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

(一) 改善学生的语音、语调

学生通过反复地观看及模仿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 模仿电视剧中的对白, 或进行角色扮演, 不仅可以习得地道的语音、语调, 更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应用语言的成就感, 激发其张口说英语的动机。

(二) 增强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由于英文电视剧是英语语言国家的“生活复制品”, 其内容常涉及到英语语言国家人民生活的各种细节, 台词对白中也常会出现人们生活中惯用的俚语、词汇及句型。在这个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经过多次欣赏电视剧作品, 反复的听力刺激, 脑海中自然加深了对习惯用语及句型的记忆, 可以掌握大量词汇、句型及其用法, 而无需特别的背诵记忆。

此外, 通过角色的扮演, 学生可以自然地将从观看影视作品中搜集到的语言表达与书本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 并尽可能地把这些词汇句型应用于日常的交际沟通中。

(三)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自信

电视剧作品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计好了相应的场景, 从心理上说, 让学生避免了没有合适语境开展对话的尴尬。同时这些场景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复制, 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将角色中的语言同样地运用于现实对话, 丰富了他们的口语表达, 也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 而非机械地重复教条式的英语。

(四) 体现合作精神

合作型学习模式, 是以群组为主, 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心理层面上说, 学生仅凭自己自觉学习的动力是不够的, 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战胜自己的惰性。但合作学习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台词模仿还是角色扮演, 学习者之间都是互相督促、交流,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倍。为了很好地完成任务, 学生不得不在课后多次观看影片进行模仿, 背诵对白, 进行多次的对话训练, 共同研究影视作品中角色的语音语调及发音技巧等, 互相督促、检测背诵情况, 互相纠正错误的发音, 这样对改善学生的语音语调, 激发学习者自我指导与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 促进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合作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优秀英文电视剧台词选段模仿作为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 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性别等因素选择剧目

英文电视剧的种类有很多, 生活类的、情感类的、励志类的、科幻类的等, 都可以作为学习材料。但通常建议低年级的学生选用生活类的如《老友记》 (Friends, 其中的片段曾被某些教科书选作课后阅读材料) 、《绝望的主妇》 (Desperate Housewives) 和较新的《魔鬼女佣》 (Devious Maids) 等。这一类的电视剧语言清晰、生活化, 语速较慢, 对话较简单易懂。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选用其他各类电视剧, 如励志类的《丑女贝蒂》 (Ugly Betty) 、《体操公主》 (Make it or Break it) 等, 这一类的青春励志作品不仅在语言学习上能给学生帮助, 故事情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 传递正能量。又如最近热播且得到广泛好评的《纸牌屋》 (House of Cards) , 是一部以政治为题材的美国电视连续剧, 这一类的电视剧比较适合高年级, 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选用。

(二) 选择剧目的数量和时间跨度应该有讲究

选用电视剧片段进行台词模仿, 不宜短时间内跨度太大, 如这个星期选一部剧, 下星期又换一部, 这样不便于学生领悟剧中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 也就很难进一步对其中人物的语言有很好的把握。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每个学期选定一部电视剧, 每周观看一集, 选取其中的一到两段, 三至五分钟为宜, 并鼓励学生在模仿语音语调之余, 能够脱稿背诵出来。此外, 让学生准备一个小本, 把每段积累到的新单词记录下来, 课后多读多记。

(三)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课外完成的, 课上教师可以给予恰当的指导, 但主要还是靠学生课后独立和合作完成。模仿电视剧片段需要学生结对或结队完成, 需要合作学习但同时也需要个人的练习和揣摩。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心理分析, 所有学生都十分自觉地参与活动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教师需要从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奖励。笔者有两种检验评价的建议:一是形成性的评价, 学生可以在课间和课后找老师模仿给老师听, 老师给出评价建议并记录下来, 到学期末的时候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另一种是综合性评价, 开展一次模仿英文电视剧台词的比赛, 要求学生参加并评比打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也可以丰富课外生活。

五、结语

高职学生开展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通常是参加英语协会的活动, 开展英语角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英语学习, 但是这一类的活动缺乏延续性, 效果也不够显著。本文提出的选用优秀英文电视剧选段模仿其台词作为第二课堂模式, 是一种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探索的新的模式,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观看电视剧比较轻松, 在轻松中学习,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相互督促, 共同进步;有效的检验和评价方式可以保证活动的开展和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8) .

[2]杜小红.试论电影对白在外语口语习得中的运用[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10) .

[3]郝薇.高职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弊端和改进方法[J].英语教育, 2010 (12) .

上一篇:美国陆军下一篇:优质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