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论

2024-06-02

模仿论(精选12篇)

模仿论 篇1

一、模仿心理与电视模仿

模仿心理是电视影响发生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那么什么是模仿呢?美学史上有一著名的“内模仿说”, 其倡导者、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认为:“模仿是动物的最普遍的冲动。”他把模仿分为两种:寻常知觉的模仿与美感的模仿。两者微有不同, 寻常知觉的模仿大半实现于筋肉动作, 美感的模仿则大半隐在内面不发现出来, 谷鲁斯称之为“内模仿”。他认为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就源于对审美对象的内模仿, 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

我们这里谈的电视模仿自然不是“内模仿”, 而是“外模仿”, 就是要诉诸实践行动、付诸“筋肉动作”的模仿。不付诸行动、只是在内心里的模仿就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 也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另外, 模仿有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甚至音乐学意义上的, 这里谈的模仿主要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模仿。从心理学上讲, 通常模仿是指“依照别人的行为样式, 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仿效, 做出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或行为的过程”;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模仿现象, 但心理机制不同。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 常借助于模仿。儿童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他人的举止或言行, 因此模仿在儿童的社会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见, 模仿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 模仿的主体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模仿的客体则是“别人的行为样式”, 这种行为样式可以是生活中的, 也可能是艺术作品或传播媒介里描写、描述的。艺术作品和大众传媒由于其传播规模和传播效应的缘故, 往往比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模仿。可以说, 艺术和传媒是模仿行为的两大源泉。

而电视, 则是最易被模仿的艺术和媒体。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报纸杂志、广播等, 由于所采用的物质介质的局限, 对动作、事件、语言等的描述往往是间接的、静止的、难以临摹的, 文艺史、传媒史和媒体上有关它们受到模仿的记述和报道也比较少;而电视作为视听综合的艺术和媒体, 其对动作和事件的描绘却是具象的、活动的、逼真的, 因此极其容易被模仿, 文艺、传媒史和媒体上有关它受到模仿的记述和报道如汗牛充栋。另一方面还因为电视具有超强的普及性、大众性。戏剧、电影也是具象的、逼真的、活动的, 报刊上有关这两门艺术引起模仿的报道也时有所见, 如孩子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烧伤玩伴 (中国新闻网2013年5月17日) , 一电脑高手模仿美国大片《碟中谍》的情节敲诈自己的老板 (《成都日报》2002年9月29日B1版报道) , 等等。

二、电视模仿与电视认同

很大程度上, 电视观众的模仿可以说是源于对电视节目、作品内容的一种认同, 他多半只模仿他认同的内容和部分, 不管这种认同的程度有多大。如果观众对电视节目、作品的内容、主题非常反感、抵触, 他是不会去模仿的, 甚至不会去收看。

但我们又要辩证地看待电视模仿所基于的受众认同, 它往往不一定是对电视节目、作品的完全的、全盘的、全部的认同, 而通常仅仅是一种浅度的、表层的、外在的、局部的、无意识的、操作层面的认同。也就是说, 受众只要对电视节目、作品产生了浅度的、表层的、外在的、局部的、无意识的、操作层面的认同, 他就可能产生模仿行为。当然, 对节目或作品的全盘的、全部的、完全的认同, 不用说更容易引起模仿行为。有时, 电视模仿还源于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误认同 (非作者或编导期待的认同) 或者非主流认同 (认同的不是剧中的主人公) 。

所以, 虽然观众对电视节目、作品的模仿是有选择的, 主要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的, 但由于这种认同往往是浅度的、表层的、外在的、局部的、无意识的认同, 加上前引所述的出于新奇感、羡慕感等的模仿, 所以模仿的条件、前提、门槛其实很低, 这就导致了电视模仿行为的普遍发生。可以说, 电视的模仿是一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了解了这点, 就可以明白电视模仿行为中的很多曾经令人迷惑的现象, 如反法西斯战争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后各地冒出一批“打砸抢”的敢死队 (基于浅度、表层认同的模仿) ;某地一伙初中生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后拉帮结派当起了“好汉” (基于外在认同的模仿) ;一些人看了武侠电视剧后效仿大侠飞檐走壁 (基于局部认同的模仿) ;等等。还有, 幼儿对电视广告词等的模仿属于无意识的模仿;而一些刑侦题材电视剧里展示的作案手段的被模仿则显然是基于对节目的误认同和非主流认同。

三、电视模仿的模式

不同的节目内容, 模仿程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从内容上讲, 从模仿的客体上讲, 观众对电视的模仿包括: (1) 模仿电视里的动作。电视上描述的动作天生能引起观众模仿。“运动的再现会在观众身体的内部引起一种振动, ”如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播放后, 不少青少年一边观看, 一边忍不住出拳蹬腿。电视上不少看上去很“酷”的动作、行为都会受到模仿, 不管那个剧本身如何, 如男主人公吸烟的姿势、女主人公甩头的姿势……看了《加里森敢死队》学“酋长”飞刀, 看了《还珠格格》学小燕子上树。 (2) 模仿电视里的情节。有的观众为了演绎或印证电视剧里的剧情而走向了犯罪, 如四川资阳一打工者由于常看凶杀、绑架录像而模仿剧情3次绑架儿童 (《暴力录像演绎的罪恶》, 成都《商务早报》2000年8月13日B3版) ;有的罪犯则是刻意模仿某些电视剧 (主要是刑侦剧) 的情节去进行犯罪活动, 如在一些地方发生的银行劫案中, “案犯的作案手段就如早些时候电视台播放的公安题材片一样, 有的几乎就是某些公安题材片的翻版”。 (3) 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对白、台词、歌词、广告词等。电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和媒体, 声音部分也是观众模仿的一大源泉。一些脍炙人口的台词、歌词很快就会传遍大江南北, 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里有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时就轰动一时, 成为一段时期最常挂在人们口头或再现于笔头的一句话, 人们还套用这一句式演绎出如“该住手时就住手”、“该潇洒时就潇洒”等口头语。而一些电视广告词, 特别是其中被篡改的成语也极易被模仿, 特别是被中小学生模仿而造成危害, 如“衣衣不舍”、“骑乐无穷”等。 (4) 模仿剧中的生活方式, 包括服饰、发型、派头等。这主要发生在一些青少年身上, 例如国内不少青少年把港台剧、韩剧和日剧里面描写的生活视为时尚, 在现实生活中刻意模仿剧中主人公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 于是神州大地街头巷尾到处都出现了一批穿着怪异、举止扮酷、发型奇特五颜六色的红男绿女, 他们被称为“哈韩族”或者“哈日族”, 等等。

对于电视模仿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 除了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开展媒介教育, 使他们建立起对电视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外, 电视媒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如在屏幕上出现容易引发导致负面后果的模仿的镜头时, 打上一些提示性字幕等。例如, 2004年3月10日凌晨0:40左右江苏教育台《服务到家》栏目《今日好新闻》版块在播发一条讲述民间艺人展示脚蹬水缸的绝活的新闻时, 右上方打上了两列竖式字幕:“危险动作, 请勿模仿”。当然, 这些措施是不是有效, 甚或是不是会起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反作用, 就有待研究与检验了。

参考文献

[1] (德) 谷鲁斯.美学导论[M].1892.

[2] (德) 谷鲁斯.审美欣赏[M].1902.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冠文.影视传媒的负面效应及控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4) .

[5]章柏青, 张卫.电影观众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6]盖永莱.警惕公安题材影视的负面影响[J].电视研究, 2001 (4) .

模仿论 篇2

1444222 高婷

后发优势

模仿再创新

姓名:高婷 班级:会计2班 学号:1444222 摘要:模仿创新是后发体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 ,吸取率先创新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和进一步开拓市场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

关键词:后发优势 云 创新 技术

模仿创新与率先创新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我国西部地区通过模仿创新可以获取广泛的技术性后发利益。

然而我们知道,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的!《易经•系辞下传》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众多中小型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尤其需要的就是产品创新模式的研究,从“变”中搜寻规律,追求长久的发展。因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那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拥有著名的品牌、核心的技术、丰富的市场经验,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的运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培育市场,引导消费潮流。正是他们能在适应中国特色的市场中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反观我们国内的本土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企业,他们也是在向优秀企业学习,在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如TCL学习三星,他们没有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进行取舍,为己所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我们提倡创新,但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模仿,创新与模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创新不是要否定模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远”;模仿也不是就没有创新,“成功的模仿就是一种自我创新”。“很多创新活动是失败的,可是不创新的公司却必然灭亡”。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把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断定,这家企业只有两个前途,一是灭亡,二是修改自己的发展战略来获得生存机会。

杰克•韦尔奇认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必须有持续增长的收益和利润,收益的增加来自于源源不断的新主意和产品创新,利润的增长则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利润是收益的一部分,在收益一定条件下,企业再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总有一个相对的上限,即老产品的利润率在达到一定值后就不大有可能提高。所以,企业要强大也必须进行把创新作为企业的基本战略。

无论是模仿还是创新,都要以市场实用性为基础,以顾客需求为基础,扎扎实实做产品,认认真真为顾客着想。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模仿和创新才能呈现一派喜人的场面:大量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为创新提供土壤;而创新则在模仿与学习的基础上绽放一朵奇葩。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对于中、美两大电商巨头而言,阿里与亚马逊未来必有一战,但是两者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本质差异,近年来的新业务重点和打造的生态圈以及创始人风格也有较大区别,这意味着两家公司都将具有广阔的空间。

美国也有圣诞购物季,但双十一却是阿里巴巴发起的一个中国特色虚拟节日,也足可以见阿里及中国电商的影响力。其实不仅是双十一,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成长的历程,并不能与大洋彼岸的电商巨头亚马逊或者ebay完全类似。

商业模式的差异

阿里巴巴自开始就是纯平台模式,没有自营商品和库存。无论是C2C模式的淘宝,还是后来B2C模式的天猫,都是第三方卖家在淘宝或天猫上开店,阿里巴巴从来不自己生产商品,也从不自己经营销售商品。

在线广告是淘宝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广告形式有多种:效果付费(P4P)广告、展示广告、淘宝客推广、店面装饰费(旺铺)等。而天猫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线上商业地产,收取佣金。因此阿里在通过搭建平台,获取了庞大的流量,继而在淘宝和天猫两个不同的平台上变现。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亚马逊和阿里的收入结构中,仅有第三方平台服务是类似的,而亚马逊没有淘宝的广告收入,阿里的云服务收入相比AWS还相对较小,特别是收入所占比例很低。

相比阿里,亚马逊在物流中有较强竞争力。公司在全球运营101个物流中心,仓储总面积达629万平方米。

曾经共同的对手:ebay 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淘宝对ebay是最为经典的屌丝逆袭案例。2003年eBay完成对易趣的全资收购(02年收购40%股份),而阿里巴巴上线淘宝,正式进军C2C零售业务。两者对决开始。与eBay照搬海外市场佣金收费模式不同,淘宝从一开始就坚持免费政策(阿里的B2B业务的现金流和利润是其强大支持),吸引大量卖家入驻,SKU数快速丰富,而eBay易趣直到2008年才宣布免费。

本土化和接地气的运营和用户体验则是淘宝取胜的关键所在:小商家集市模式VS二手拍卖模式、支付宝担保VS银行转账、推出阿里旺旺鼓励沟通VS禁止买卖双方交易前沟通等,这其实是为什么所有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2003年eBay交易额8.4亿元,淘宝仅0.9亿元;到了2007年上线天猫前,淘宝交易额已达到433亿元,而eBay仅40亿元,被远远甩开,阿里巴巴将ebay彻底赶出了中国。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在美国,易趣的二手拍卖模式也曾对亚马逊的自营电商模式产生冲击。但依靠贝索斯强调极致用户体验和超强的执行力,亚马逊采取多项措施应对ebay的挑战。例如亚马逊的marketplace第三方模式一开始就是为了对抗ebay而启动的。亚马逊依靠自己的物流优势推出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一键下单服务,不断扩充的品类和SKU,加上一直以来的低价,让消费者觉得再也不值得等待7天去看自己努力低价竞标的行为是否成功,而是可以再亚马逊享受快速购买带来的便利与确定性。

贝索斯同样如此,只不过方式不一致。亚马逊每年的销售高增长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让华尔街分析师们总是对亚马逊未来盈利充满预期。然而,每次接近盈利的时候,贝索斯就会告诉你们,兄弟们,我们又有一个新业务,它充满前景„但是必须要先投入很多„;从亚马逊的prime会员服务到AWS服务,kindle阅读器,直至最近的fire phone,都是如此。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马云很明确的表示自己一直是在做生意或者帮助人做生意,贝索斯却一直很不喜欢市场认为亚马逊是一个零售商,而希望自己公司是一个技术公司。因此,亚马逊一直费尽心机研发各种技术,比如搜索。AWS和kindle的出现终于让贝索斯可以在硅谷一众科技公司面前扬眉吐气了。

但中国和美国作为马云的下一步重点应该是刚刚成立的蚂蚁小微金服,支付宝、基金(余额宝)、小贷、网商银行、保险等。而贝索斯?我们期待他下一个伟大梦想计划。

百度模仿Google的成功案例:

百度与Google之间的差距,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输在了价值观上,缺乏超越商业的人文关怀、用商业改善世界的使命感这十年里,中国创业领域最成功的企业也许是百度,最令人惋惜的也许还是百度。它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唯一一个从创立之日起就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但现状却是失 之毫厘,谬以千里„„

Google创立于1998年,百度创立于2000年。Google依靠PageRank算法起家,百度有类似的专利,二者的思路也差不多,申请专利是前后脚的事,几乎同时想到了近似的计算网页排序的方法。与其它本土新创公司相比,百度在起点上堪称得天独厚,与世界级公司的初始差距几可忽略不计。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例如,百度永远不会开发谷歌地球这样的产品。她称,对于中国近5亿网民(百度的目标市场)而言,谷歌的互动世界地图没有什么价值。

百度还一直重点开发让网络搜索更符合中国人喜好的功能。例如,其搜索框的大小就更适合汉字词组的平均长度。此外,百度还是最早提供联想词搜索的公司之一——该功能在中国尤其重要,因为汉字输入要比字母输入更繁琐。另一方面,百度没有花太多时间和财力,研究如何搜索图片和视频。与谷歌不同的是,百度的产品开发是由产品经理(而非工程师)决定的,这反映出两者的重点不同。

百度的创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00—2005年,专注于做搜索,致力于改善用户体验、探索商业模式,并创造性地针对本土特点推出了音乐搜索;二是2006-2008年,百度开始向社区化转型,推出了贴吧、百科、百度HI等社区化产品;三是2008年至今,百度开始向电子商务转型,百度币、有啊以及与日本乐天的合作都是这种尝试的产物。第三阶段尚未得到成功的证明,但前两个阶段确实做得有声有色。李彦宏证明了百度确实比Google “更懂中文”。但批评者并没有错,虽然Google已退出中国内地,在全球范围来看,百度跟Google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国内有种说法,“中国互联网有两个半巨头,一个是腾讯,一个是阿里巴巴,半个是百度”。从目前的市场价值上来说,百度并不弱于腾讯和阿里巴巴,但是有分析认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为百度在战略布局、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市场辐射能力、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上已开始与这两家存在某种距离。

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满足用户的移动搜索需求的同时,百度也在继续积极推动移动云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与产业实现共赢。2012年9月,百度面向开发者全面开放包括云存储、大数据智能和云计算在内的核心云能力,为开发者量身定制从开发到运营的“七种武器”,为开发者提供更强大的技术运营支持与推广变现保障,以帮助他们在移动云时代获得更好的收益和成长。

华为:荣耀成功不仅是模仿小米,未来将矫正小米模式

华为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技术公司。商业模式是典型的“技术—产品—贸易”传统模式,在前20年时光里,华为始终站在运营商的身后,不为世人所知。电信设备制造是传统行业,但其行业属性又离互联网和消费者很近荣耀试水

2011年底,跟随小米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华为推出荣耀品牌,主攻互联网市场。

余承东最早意识到,小米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智能手机,将对传统的手机制造、销售模式造成颠覆性冲击。华为的绝大部分人当时并未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看到这个趋势,主流的观点认为,小米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是营销和作秀,所能到达的也只是一个小众市场。

但荣耀却从研发、运营、交易和服务模式上颠覆了传统架构。荣耀的定价体系学习了小米——以自有电商渠道和公开电商渠道为主渠道,挤压渠道成本,将价格做到最低。

华为发布的2014年业绩数据显示,华为2014年消费者BG销售收入超过12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0%。全年智能手机发货超7500万部,同比增幅大于40%,保持全球第三的地位。

其中,荣耀业务的销售额已经从2013年的1.09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24亿美元,增幅超过20倍。荣耀品牌手机的发货量已经突破2000万部,其中电商平台销售的手机占比超过70%。

这一成绩出乎华为内部意料。小米用三年的时间做到2000万部出货量时,华为上下都觉得是一个奇迹,没想到三年之后荣耀也做到了。

但荣耀不只是模仿,它身上还聚集了华为的技术优势。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终端行业人士认为,华为手机的高速成长,受益于商业模式的转型,但更受益于其在手机硬软件本身做的持续努力。面对设计、软件等薄弱环节,华为选择了开放,借助外力。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它的美学设计是全世界最好的;日本在小型化设计和质

创新技术管理

1444222 高婷

量控制方面能力最强;俄罗斯在数学领域有着独到优势。所以,在开发智能手机时,华为走的是整合全球顶级资源共同开发之路。新一轮方向调整:

在小米模式被广泛复制的行业背景之下,华为手机已开始新的方向矫正。华为认识到,小米模式虽然有效解决了用户体验和销量问题,但无法实现苹果、三星那样的利润率。

参考文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6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 第17期

《复旦大学》 2003年 周莉珠

《后发优势――模仿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是施培公

网易新闻-华为:荣耀成功不仅是模仿小米,未来将矫正小米模式

百度百科-百度模仿Google案例

模仿模仿章鱼的大嘴小鱼 篇3

话说我们前不久领教了模仿章鱼的模仿本领后,获得了本年度海洋奥斯卡超级影帝奖的模仿章鱼有些飘飘然,它四处炫耀,一会儿模仿螳螂虾戏弄螃蟹,一会儿模仿水母吓唬虾虎鱼……惹得海洋居民怨声载道。其中有一位黄头小鱼看不过眼,它给评委报料:模仿章鱼也被模仿!

这位报料者是一条黄头后颌鱼,我们叫它阿黄吧。你瞧它,大头、大眼、大嘴巴,它自嘲自己大头是聪明的象征,大眼瞅四方,这不用说了,连人类都喜欢大眼睛的孩子。不过大嘴嘛,好像人们部说大嘴不牢,爱吹牛皮。不过,阿黄却不这样认为,它说大嘴吃四方,大嘴好挖洞,大嘴能孵卵。乖乖,嘴巴能养孩子,这可奇了吧!

这得从阿黄找房子说起。

阿黄喜欢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浅海砂石海底。它不愿学寄居蟹,随便找个螺壳钻进去就有房子了;也不学珊瑚鱼,躲进珊瑚丛里就以为自己有家哩;礁石缝?不去,弄不好被里面的海鳗吞下肚。它喜欢DIY,自己动手,不就是盖房子嘛,挖井工人的活咱干得了,咱有大嘴嘛。强有力的双颚像个挖掘机,在砂石上挖呀挖,挖出一个一米深的洞穴来。洞穴有些粗糙,住起来肯定不舒服,不过,阿黄还能兼职泥水匠哩;你瞧它分泌出一些黏液来将洞壁的砂石固定住,抹得光滑平整,就这样,一座漂亮的家就建成了。

有家了,该找个对象了吧。阿黄时不时和隔壁的MM跳跳舞,谈个恋爱结了婚,这就到了阿黄最自豪的时候了。大多数鱼儿生孩子,卵一产,就放任其自由成长了。阿黄是体贴老婆的好爸爸,孵育孩子的事儿全包啦。雌后颌鱼产下卵后,就去附近的洞穴中生活了,孵化孩子的事儿,就让雄鱼完成,这有些像海马和海龙,不过雄海马和海龙有育儿袋,阿黄可没有。可是,阿黄说过,大头聪明嘛,它将卵全部含在嘴巴里。在后颌鱼家族,嘴巴越大越神气哩,你看阿黄,四五百枚卵,一大团呀,它含在嘴里还能说笑话:喂,哥们,咱有四发发(488)个孩子哩,你那小嘴估计只能装300个吧!说笑归说笑,这孵卵可是辛苦活儿,7~10天,它不能吃东西,肚子饿了也得忍着。爱子心切的阿黄为了不让孩子受苦,它还时不时地将这一团卵在嘴里转转弯,就像老母鸡翻蛋一样,让每个卵都能接触到新鲜的海水。就这样,时间一到,孩子们孵化出来了,阿黄也该“松口”了。它知道,度过孵化这一危险期,孩子们的成活率已经很高了,赖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永远不会成才,该让它们去闯荡大洋。

谁在扔香蕉皮,怎么还有臭鸡蛋。没办法,不给阿黄扔臭鸡蛋,估计它还要吹嘘它的大嘴,吹嘘它的舞姿多美,抱怨潜水爱好者多讨厌,为了看它大嘴衔石块,故意往它洞里丢石块……

由“模仿讽刺”作品浅论合理使用 篇4

关键词:模仿讽刺,合理使用,网络

随着全民娱乐已然成为现实, 网络上模仿讽刺作品愈加甚嚣尘上的趋势, 进一步认识“模仿讽刺”作品具有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模仿讽刺作品的法律性质的探讨, 粗浅谈谈对当下风靡的模仿讽刺作品的几点认识, 引申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不足, 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模范讽刺”作品的定义

模仿讽刺作品是在模仿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加工再创造并对原作加以讽刺或批评的作品。模仿讽刺作品模仿原作并非是为了利用原作的商业价值, 而是将被模仿的部分作为讽刺和批判的工具, 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原作进行评论, 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和批判的效果, 而不得不进行对原作的改编。模仿讽刺之所以能够如此特殊, 是因为模仿讽刺作品本身具有的幽默或评论, 作品里包含的扭曲的模仿唤起人们对被讽刺对象的记忆, 通过大量引用原作的内容, 唤起人们内心对原作的记忆、感受、感情, 在原作之上为自己改编后的作品树立一个靶子, 集中对这个靶子进行讽刺和批判。

二、“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分析

通过这种模仿、讽刺的手段, 再加上言语与画面的结合, 立马就产生了荒诞不经却也让观者忍俊不禁的效果, 这也是“模仿讽刺”作品的目的所在, 它源于原作, 同时区别于原作之上的另一种作品, 而它对原作截然不同的颠覆性表达正好击中了我们的笑点。对受众者来说, 理智的冷漠与选择淡忘, 一笑而过之后也就没什么了, 可对原作品的创作者而言, 又是另一番五味杂陈的滋味了。

在大多数模仿讽刺作品的侵权案子中, 动机的正当性, 主观上没有过错, 排却侵权的构成。笔者注意到的, 是个案中“学习需要”这个理由的辨析。《著作权法》第22条就有明确的规定:“为个人使用学习、研究、或者欣赏, 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应该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由此看来, “为个人使用学习”的理由已经足够标榜其行为的合法性, 模仿讽刺作品亦没有太多的责难性。

眼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绝大部分人都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面对诱惑, 坚守原则的寥寥无几。无偿与有偿, 从经济人的角度看, 恐怕大部分都会对“无偿”趋之若鹜, 尽管我们知道, 这个是“别人的”, 而不是自己的。把所享受到的司空见惯的东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渐渐成为固定思维, 当付出与回报没有对待给付, 谁还会选择继续付出当原始的创造激励不复存在, 未来能够被享用的, 也只能是一片荒瘠。

诚如我们所亲身感知的, 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大大小小的网站上提供的免费视频, 无一不打着“仅供学习”的旗号, 这些视频有模仿原作品的, 也有对原电影电视进行稍微改编的, 讽刺的……《著作权法》的明文规定, 已经为这些作品披上合法的外衣。

为个人学习而使用他人的著作权作品是合理使用的范畴, 法律已经明文规定, 不必支付报酬, 也不必经过著作权人的允许。这一规定也直接导致各种表面看来很合理的使用, 其实实质上已经与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不得不说是我们中国《著作权法》的缺陷, 规定的是在过于粗疏, 把现实情况简单化, 而定义的模糊、词语的不精到, 使得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存在很多的障碍、漏洞, 侵权行为不但得不到制止, 有时反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种情况, 实是立法的弄巧成拙, 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

三、网络对其产生的影响

网络具有的诸如信息获取更为容易、信息传播更为迅速以及网民身份隐蔽性的特点, 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更便捷的倾听他人的声音以及更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达自己的想法。故而很多网民乐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各种形式的原创作品也层出不穷, 其中以恶搞、模仿讽刺为内容的作品也不胜枚举。但是, 自由与秩序自始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当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 不知不觉中触犯了他人的权利, 在网络环境下, 这个界限也愈加不能得到厘清。尽管我们分析到, 网上风行的大多数模仿讽刺作品属于合理使用, 不构成侵权, 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如此。

究其原因, 在于我国的网民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法制观念。网上一旦出现热点事件, 就有众人推万人捧的集聚效应, 缺乏理性思考, 盲目从众。网民在网上发表作品、上传文件, 大部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创作才能, 娱乐大众, 或者是表达对某一事物的观点, 与其他人资源共享。也许他们的初衷没有恶意, 然而他们并未考虑到这样做是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可以说, 大部分网民的意识中, 没有形成所约束他们行为的法律框架, 更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 “越界”了或者侵权了也浑然不知。如果不加以重视, 甚至会演绎成一味复制、粘贴他人作品, 剽窃之风也将抬头, 这不仅是侵权的猖獗化, 也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而我们整个法治环境的建设正是从这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组成, 争取个人独立的权利意识, 也就是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聚集而成的是整个社会在法律的沐浴熏陶下欣欣向荣, 向阳而生。

四、总结

模仿论 篇5

模仿

mó fǎngㄇㄛ@ ㄈㄤˇ

目录1、基本解释

2、近义词

3、反义词

4、英文翻译

5、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释义]

(动)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构成]

并列式:模+仿

[例句]

猩猩会模仿人的动作。(作谓语)

近义词

模拟、效仿、仿照、师法、效法、仿效、步武、仿制、因袭

反义词

创造、创作、首创、独创、发明

英文翻译

1.imitate; copy; model oneself on; simulate; pattern; imitation

详细解释

◎ 模仿 mófǎng

[imitate;copy;model oneself on] 按照现成的样子做

一首模仿传统大学歌曲的讽刺歌

亦作“”。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宋 欧阳修 《学书自成家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他人,谓之奴书。”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 谢灵运 《折杨柳行》:‘dd河边树,青青田野草。’此对起虽有模,而不失古调。” 清 刘逢源 《郭泰》诗:“如何下士相,只爱先生折角巾。”

同“ 模 ”。亦作“矸隆薄!队嫜笫话》卷上引 宋 姜夔 《白石诗话》:“一家之言,自有一家风味……矸抡哂锼渌浦,韵则亡矣。”《历代诗话・白石道人<诗说>》作“模”。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来做比。” 丁玲 《梦珂》二:“z 梦珂 {常常整天躲在房子里照着那些自己所爱的几张画模仿着。”

【词语造句】:模仿造句:

1、他能模仿鸟叫。

2、她5岁时就学会模仿。

3、他模仿老师的声音,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4、座头鲸不仅仅自己唱,它们还模仿别的鲸的歌声。

5、他们中有些是有模仿特征的,我们联想到女性,即使现在,我们意识到并非所有女人有那些特征。

6、不管什么原因你不必假装,也不要去模仿别人。

7、究竟什么是不可模仿的?

8、但美国可尊重中国,但无需模仿它。

9、我最热衷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和人们相识,然后模仿他们。

10、它们对自己认识不清,也不清楚自己徘徊的目的;而且正因为它们不清楚,它们就易于老是模仿别人的东西。

11、运用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

12、而这个梦将会模仿出现在你脑中的故事。

13、他们常常去尝试和模仿在大银幕上看到的事情。

14、每一个主体也可以观察其他参与者的猜测和反馈,也可以模仿其他人的猜测如果他认为那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

15、因为这独特而又巨大的价值,我不需要去模仿他人。

16、我觉得对我们来说这是能更好地学习英语的一个机会,因为我们必须模仿最近在电视上看到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对话和动作手势。

17、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技巧,你能够发现非常多地网络资源可以模仿。

18、因此优先顺序应当是:教育和模仿优先,其次才是创新。

19、成为一名基督徒并不仅仅是隐约相信基督或者试图模仿他或者跟随他的教导。

20、即使在那些应该也确实明白的人之间,坏的用法也能通过传统和模仿而散布。

21、然而跟音乐不同的是,舞蹈具有很强的模仿和表现的作用,这就提示也许舞蹈曾经是一种早期的语言形式。

22、看到了基督教形成,这个萌牙的运动,开始模仿罗马帝国的结构。

23、模仿是奉承的最高级形式,但是这会让你和朋友之间产生敌意。

24、无知的模仿几乎就是坏设计的秘方.

25、如果模仿是最大程度的奉承,AIG当然有它的爱慕者。

26、这种方法通过对高层大气喷洒闪光的硫化物模仿火山爆发的降温效果。

模仿论 篇6

关键词 显性模仿 隐性模仿 英语学习者 输出能力

一、导论模因是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文化传播因子,和基因相对,基因是通过遗传的方式进行,是生物界各物种代代相传,从而得以进化的一种因子,是生物的复制单位。而模因是通过模仿、复制得以传播的,通常体现在文化方面,是一种文化传递因子。模因首次出现是在道金斯1976年的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一书里,根据基因一词,他首次使用模因一词来表达模仿的概念,这一词的出现本来就是一种模因现象。后来Blackmore指出,只要是广义上可以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为模因。

二、文献综述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行为生态学家Dawkins在The selfish Gene一书第十一章Memes:The New Replicators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一词,仿照基因(Gene)而得。Dawkins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2005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何自然在《语言的模因》一文中指出: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语言模因传播周期可以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输。(1)同化(assimilation):意指模因首先应该接触到新的个体,并被其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受体记忆中保持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受体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才可能是成功的模因。(3)表达(expression):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人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常见的手段还有文本图片行为等。(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有形且具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或媒体,载体可以是书本、图片、音像制品等。

三、显性模仿和隐性模仿对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影响(一)显性模仿和隐形模仿对写作能力的影响而显性模仿最显著的运用在写作方面。在写作当中,模仿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显性模仿主要是词汇的模仿,句型的模仿,结构的模仿。显性模仿对写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的模仿词汇是作文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词汇的模仿,主要是利用词意建立词群进行记忆。比如要表达吸引这个词意,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刻意留心这样的词,做记录,整理成词群,然后记忆。作文水平的高低,从词汇的运用上就可以看出来。高级词汇可以提高作文的档次。在平时模仿的时候,分清楚哪些是比较高级一点的词汇,哪些是普通词汇。例如:large表示大是普通词汇,而marvelous则是高级词汇。2.句型的模仿在写作当中学生比较喜欢使用简单句。中学阶段学习英语比较扎实,积累了不少简单句型,中学写作时候使用的大多是简单句,但是大学英语写作就不一样了,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学生一下子难以达到大学英语写作的要求。导致对写作的恐惧,厌倦等不良情绪。句型的模仿主要有两种:谚语,名人名语的直接套用,比如:two birds,one stone.一石二鸟等谚语就可以直接套用。二是复杂句型的仿写。例如:A true friend is someone you can disagree with and still remain friends. For if not, they weren't true friends in the first place.3.结构的模仿结构的模仿比较简单,写作老师平时的讲解中也会提到。大学英语写作一般是三段论式,如果是要求写议论文,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用论据证明该论点,第三段进行总结。如果要求看图作文,第一段首先对给出的图进行描述,然后再说明这幅图要反映的深刻含义,最后一段写出呼吁,进行总结。(二)显性模仿和隐性模仿对口语能力的影响显性模仿对口语的发音方式也有影响,很多学生学习很多年英语发音依然不够标准,决定发音的无非是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发音方式的模仿是最显著的显性模仿。决定口语是否准确,是否地道,主要是语音和语调两方面。语音发的准确,语调不对,口语水平还是不高。对思维方式进行模仿是典型的隐性模仿,就像写作一样。在口语中,思维方式尤其重要,两个思维方式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是很困难的。所以对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模仿对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有很大提高。比如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比较喜欢自由的生活方式,不习惯繁文缛节。所以跟外国人聊天,不要为了彰显礼貌,说话拐弯抹角,他们喜欢开门见山,直击重点。

四、结论模因是一个名词,它反映成动作就是模仿加创新。显性模仿和隐性模仿对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入能力的影响非常之大。显性模仿主要是表現形式上的模仿,而隐性模仿则是内容上、思想上的潜移默化。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也无非是写和说两种形式,用模因的阶段来描述的话就是后两者——表达和传播阶段。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能够好好利用显性模仿和隐性模仿这一学习方法,语言输出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2008,(01).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模仿论 篇7

一、模仿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重要意义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 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这样才更有益于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而是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而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 而这种模仿的过程往往在幼儿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多数幼儿都是通过模仿别人的一些行为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换言之, 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会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教师和家长的作用是很大的, 他们不仅要对幼儿的模仿加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还要起到监督的作用, 从而避免幼儿们在模仿的过程中沾染上不好的习惯。幼儿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习能力较差, 接触到的生活范围较窄, 其大多数的习惯都源于生活, 源于周围人的影响。模仿作为最原始的学习方式, 是幼儿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周围人做什么, 幼儿也会跟着做什么。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在幼儿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和监督幼儿模仿正确的行为方式, 从而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利用“模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所出现的问题

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 其模仿行为时常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同时当前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导致幼儿未能通过模仿养成良好的习惯, 反而沾染了很多坏习惯。我通过实际调查, 发现利用模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时所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但是由于幼儿们的自制力或判断能力较差, 他们不明白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而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因此, 家长和教师不能让幼儿只是盲目地模仿自己喜欢的事物, 而是要帮助幼儿分辨对错, 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 现在很多幼儿的模仿行为在幼儿园能够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 而回家以后父母却不加以管教, 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两张皮, 这样的现象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幼儿在校的时间毕竟少于其在家里的时间, 如果幼儿盲目的模仿家长却不加以制止的话, 就会严重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 甚至使幼儿沾染上不好的习惯,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 说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幼儿一天已经可以抽掉大半包烟了,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消息, 就是换到成年人身上也是不可思议的。幼儿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在抽烟, 出于学龄前幼儿的好奇心, 他通过模仿也学会了抽烟, 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可见, 模仿也是有利有弊的。家长必须配合教师, 家园共同努力, 而不是一味地迁就溺爱幼儿, 否则只会让幼儿在错误的模仿上越陷越深, 最终走入歧途。

三、利用“模仿”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对策

模仿对于幼儿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幼儿通过模仿养成良好的习惯呢?首先, 家长和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模仿。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不能只是进行简单、重复的说教, 而是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并适时地教育幼儿, 从而将言语说教和行为示范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教育效果会更好。同时, 家长和教师应双管齐下, 相互配合。教师对幼儿模仿行为的引导只是垫脚石, 更重要的还是家长在家里的监督和引导。只有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幼儿的模仿行为时刻处于监督之下, 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提供积极的保障。其次, 家长和教师要在不扼杀幼儿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成长环境。好奇心是幼儿模仿的心理诱因, 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会主动去接触很多生活中的事物, 进而产生模仿行为, 但幼儿尚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生活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基础上尽量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 发挥监护人的作用, 避免幼儿接触不良的行为和言语, 从而为幼儿的模仿行为创设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总之,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和教师要担负起引路人的责任,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规范自身的言行, 践行高尚的道德准则, 从而为幼儿的模仿提供一个积极的榜样。同时,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从小抓起, 又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抓起。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 家长和教师既要对幼儿的模仿加强指导和监督, 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 给幼儿的模仿以足够的空间, 并注重对幼儿模仿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幼儿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幼儿的命运[J].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2 (08) .

[2].刘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于佩琴.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23) .

模仿论 篇8

1.1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的口译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口译技巧的教授训练和学生目标语言(英语)积累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结合起来,一直是口译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一种在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实现信息和文化转换的言语沟通活动,除了必要的技巧之外,母语为中文的学生的英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决定口译员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在传统的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遵循以技巧训练和课堂口译实践为主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却忽略了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实现了口译基本技巧的掌握和在口译训练上量的积累,却一直无法充分实现口译质量上的质的提高。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本身英语能力的匮乏。

语言无疑是口译活动的载体。作为母语是中文的口译员来说,对目标语言,即英语的良好掌握和妥当灵活的运用是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因此,对这一素质的培养,也就成为了中国本科口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2 模仿式口译教学

模仿式口译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分主题目标语言(英语)必要信息的输入,让学生在识别和记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完成相关主题的口译任务,从而达到熟记并熟练运用相关信息完成相关领域的口译任务的目的。该种训练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信息的记忆和模仿,从而从接收到的信息中发展出与自身的语言原始积累和认知系统相联系的目标语言(英语)的积累,从而提高自身对目标语言(英语)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实现口译任务中源语言信息和目标语信息之间的流畅转换。

以一个学期17个教学周为单位,模仿式口译教学的基本进行过程为:按照不同的口译任务主题划分教学周,如经济主题口译任务、外交和国际关系主题口译任务、社会热点问题主题口译任务、环境保护主题口译任务等;在各个主题教学周内,要求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目标语言(英语)阅读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复述、提交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对目标语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进行识别和记忆;最后,在学生对相关信息识别和记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同主题的口译任务,形式可以是一对一口译、模拟记者招待会或其他的形式包括制作演示图表或幻灯片等待。

模仿教学法反映了新达尔文学派学者Dawkins、Blackmore等提出的“模因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语言模因论”。

2 模因论

2.1 模因的起源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生态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Dawkins在书中指出,“除了DNA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1,即模因(meme)。“Meme”一词源自希腊,原意为“被模仿的东西”。Dawkins将其定性为“文化传递的单位”或“文化复制单位”。2模因的核心是模仿。Blackmore引用牛津字典对“meme”的解释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文化的单位,通过非基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的方式得到传播)3。同时,Blackmore进一步指出,任何信息,只要其能通过广义上被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了。这一广义的定义,是语言作为一种模因称为可能。但是,根据Blackmore的理论,在语言没有得到复制和传播之前,语言还不能作为一种模因。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信息得到了复制和传播的时候,它才可以被称为模因。

2.2 语言与模因

基于模因作为文化复制单位的属性,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就自然成为了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载体之一。何自然在其《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甚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4语言中的模因形成的三个主要方式包括:教育和知识的传播、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交际。

Chesterman将模因论引入翻译教学,将翻译本身以及与翻译相关的理论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同时指出,翻译技能的习得是一个通过模因的模仿和积累而逐渐自动化的过程。5作为口译训练的模仿训练法,正是通过上述的三个方式,特别是通过传授和运用帮助语言模因的识别、记忆和传播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材料阅读实现的,而运用则主要依靠各种训练方式,包括复述、提交阅读报告和最终的口译任务。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口译场景或者现场口译实践让学生通过更为真实的交际和交流进一步的实现模因的传播和运用。

同时,根据Francis Heylighen的理论,模因的复制包括四个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6模因复制过程的前三个阶段,即同化、记忆和表达对模仿训练法的各个阶段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3 口译模仿训练和模因论

作为一项以信息和文化传递为目的的言语交流活动,口译本身涉及语言的听识、理解以及信息的产出三个主要环节,即input-comprehension-output。在这三个环节中,影响口译效果的三个过程为:模仿(imitation)、强化(reinforcement)和扩展(expansion)。7模仿即信息的输入和记忆,强化则为信息的理解,最后的扩展则可以理解为口译过程中信息的产出。

在口译模仿训练的各个环节中,Heylighen提出的模因复制四部曲,特别是前三部,对训练的各个环节有着指导性作用。

3.1 同化

在同化的过程中,Heylighen指出一个有效的模因必须可以“感染”(infect)一个新的“受体”(host),即进入她/他的记忆。同化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为:模因必须被受体“注意”(noticed)、“理解”(understood)和“接受”(accepted)。具体来说,“注意“取决为模因的显著程度,越明显的模因越容易被受体注意到;“理解”指的是受体将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接受”则可以理解为受体愿意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建立起与模因的某种联系,愿意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接受模因。

同化环节中的三个条件对口语模仿训练中的选材有着指导性作用。在选取作为目标语言(英语)模因的先读或先听背景资料的过程中,应该相应的把握几个原则:

首先,材料的时效性。越具时效性的材料,越能凭借其在平面和电视媒体上的高曝光率而得到学生的注意。同时,媒体的宣传有利于学生在其自身的认知体系中贮存相关的信息,更有利于模因和受体的原有认知体系建立联系。譬如,在美国大选期间,可选举相关于美国政体和中美关系作为语言模因;近期的中国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等热点国内话题也是同时期口译模仿训练很好的选材。

其次,注意所选材料的与学生兴趣领域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贴近性。越接近学生兴趣领域的模因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越接近学生认知和知识结构的模因越有可能因为其在认知上的相似性而被学生越快的识别理解和同化。譬如,笔者曾经选取过Iphone 4的产品介绍材料作为品牌推介专题的模因,由于学生对Iphone系列的强烈兴趣以及学生对产品本身的了解,该模因很快的被学生理解且运用传播。

同时,Heylighen在模因选择的原则论中提出过简单性原则(simplicity)。在该原则下,我们还必须注意选材的难度,必须选取那些难度适中的材料,且选材必须遵循从易到难的递进原则。因为根据Heylighen的观点,越容易理解的模因越容易被记忆和接收。

3.2 记忆

记忆阶段指的是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根据Heylighen的解释,模因在记忆中贮存的时间越长,它们就可以感染更多的受体,从而具备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记忆和同化一样,具备高度的选择性。事实上,大部分的模因无法在记忆中贮存足够久的时间。模因在记忆中贮存需要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为:模因信息对受体的重要性以及模因重复出现的程度。

在学生对选材,即模因进行识别理解的基础之上,如何使这些模因有效的停留在学生的记忆系统中呢?

首先,活动的设计必须凸显模因的重要性。譬如,通过课堂检测评分等方式,设计与模因记忆有关的活动形式,并对其进行课堂评估。学生在任务和评估的驱动下,必然产生对模因重要性的认识。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口译场景的模拟或者真实的口译现场实践,让口译现场紧张的气氛感染学生,使其认识到记忆模因对其任务完成的重要性。

其次,活动的设计应该尽量的多元化,以达到通过不同的活动反复的对模因进行重复,加强记忆的目的。可以采用的活动或任务形式包括:设计以模因为基础的公众演讲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模因(譬如在学生阅读一份关于中美外交政策的国情咨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识别理解的模因,自行组织一篇关于中美外交政策的演讲。演讲必须脱稿完成),或者以提交阅读报告的形式,还可以采取结对子或者小组活动的方式,通过群体活动加强模因的记忆。还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的听力,使关键信息在不同的语境中重复出现。

3.3 表达

表达指的是模因从记忆体系中出来,进入能为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的过程。Heylighen指出,表达最突出的手段是话语,其他手段还包括文本、图片、行为等。

从以上结论可见,在模仿口译训练的最后信息输出阶段,输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即,在以话语输出为主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在模仿训练中,话语表达通常体现为与模因相关的口译任务。譬如学生得到的模因为2009年中国人权报告白皮书的英文版,在学生通过理解、背诵或复述等诸多方式对模因信息进行识别理解和记忆后,最后可以通过对模因的掌握二完成相关主题的各类型口译任务,通过话语的形式实现记忆系统中模因的有效运用和表达。

除了话语表达之外,在模仿训练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包括提及阅读报告(文本形式)、制作演示图表和幻灯片(图片形式)和根据模因内容涉及记者招待会现场(行为形式)等。

正如何自然在《语言的模因》一文中指出的,模因“另一方面也会在复制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是一个可变的动态过程。同时,由于模因的信息传递“并不像基因那样求数字化的精准”,在口译的信息输出中,关于模因模仿的信息“偏差是必然的”,这是我们在衡量口译输出质量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的一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因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使我们对一些被摈弃的教学手段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就如模拟教学中所提倡的背诵。

同时,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一方面从选材到教学方式有效地指导了模仿教学的实践,另一方面则启发了口译作为一门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传播的交际活动方面更深层次的研究。

摘要:如何将口译技能训练和译员目标语言的积累和能力培养结合,一直是口译教学讨论的一个重点。从Heylighten的模因理论出发,分析了模因是如何通过模仿,强化和扩展的方式在模仿式口译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出贡献的。从模因复制的四阶段,即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出发,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模因在训练材料的选择、活动的设计以及训练模式上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模因,模仿式口译教学,同化,记忆,表达

参考文献

[1]Dawkins,Richard,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30(2):30-39.

[3]Blackmore,Susan.The Mer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2):54-64.

[5]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6]Heylighen,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15th 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étique,1999:418-423.

[7]魏晓红.模因论和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8(12):73-75.

模仿论 篇9

一、构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氛围

高中英语写作需要坚实的写作基础, 但是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是展开教学工作的前提。根据模因论理论的思想, 学生在写作中模仿是不可阻挡的行为, 但是却是可以控制的行为, 因此, 在对写作环境的构造上需要教师进行严格控制, 以免学生受不良环境的干扰, 以及形成不良的写作习惯。

比如在学习《Amazing people》这个单元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看过哪些厉害的人, 他们拥有什么特殊的技能, 并将他们用文字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构造一个积极的预想环境, 让学生能从想象中得到画面感, 要给予学生宽松的写作限制, 让学生写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这样学生能从写作中找到乐趣和自信, 就会提高对写作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如此, 就能构造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由学生创造环境, 由环境影响学生, 给模因论的应用创造条件。

教师还可以在写作中构造良性的竞争机制, 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后, 将学生的作文公布出来, 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并在全班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获奖作者的自信, 也能提高其他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班级中构建一种良性的写作竞争机制, 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 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

模因论理论的核心是模仿, 这就决定了理论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在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中,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模仿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模仿, 前者需要注意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的沟通和交流, 后者需要教师对自身高要求, 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如在学习《The world of our senses》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学习, 让他们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视野和想法开展讨论和交流, 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中获得思想和观点的冲突, 在冲突中获得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视角, 形成相互模仿, 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又如, 在学习《The environment》这个单元时, 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或者自己去过的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写作, 然后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判, 学生由此获得彼此作文中的信息, 取长补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将范围扩展到全校, 乃至校园之外。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作品参与作文评比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接触到更多更好的作文作品, 学习到一些更加先进的写作技巧, 从而为自己增添更多的模仿选择。

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身作则,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比如, 教师相较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Back to the past》这个单元之后, 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完成一篇写作练习, 这样不仅表现出自己的写作习惯, 也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写作水品, 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 从而对老师的写作教学更有信心。

三、模仿下的思维拓展

模因论虽然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率, 但这更多地体现在成绩上, 在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上存在弊端, 那就是容易养成学生偷工减料, 不思进取的坏习惯。所以, 教师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要严格把握模仿的度, 督促学生在模仿中进行思维拓展。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重点教导学生写作的要点, 如在进行叙事时, 首先要交代清楚事情的三大要素, 在应用文的写作上首先要考虑文章的格式等等。在文章的构成上, 整体上的结构模仿是最有效的模仿, 也是最能体现模因论的模仿, 而且在模仿中不妨碍学生拥有自己的作文形式, 所以教师要提倡轮廓式模仿和细节式创新, 做到老瓶装新酒, 不仅可以快速地提高作文的成绩, 也能达到创新作文的效果。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监督工作, 对于一些三番五次应用的写作方式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 而对于一些出镜率极高的词句表现要摆出抵制的态度, 在鼓励学生敢想敢写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格调。

四、结语

模仿不是真艺术 篇10

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谓之模仿。应该说,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早在19世纪,英国最富盛名的剧作家王尔德就说:“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试着去模仿它。”实际上,因模仿而获得巨大利益的并非文艺舞台上的草根明星独有,模仿在中国企业的产品特征中就非常明显。就鞋业界而言,在浙江温州、福建莆田等地,一等一的模仿高手比比皆是,其仿造出来的产品足以乱真。比如莆田生产的仿冒鞋,几乎囊括了世界主要鞋品牌。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始,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就是依靠模仿国外成功产品赚取了第一桶金。

当模仿之术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企业家弃之如敞帚的时候,成都鞋业还在乐此不疲:产品开发投入不足,自创品牌其数寥寥。这是应该我们引起反思的。

鲁迅说过:“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模仿秀这一艺术形式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让黎民百姓茶余饭后消遣娱乐,但那不是真艺术,是拾人牙慧;而产品模仿与抄袭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如今的“中国女鞋之都”,产品品质早已享誉海内外,但饱受诟病的还是行业内的“自创不足,模仿有余”,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基地建设模式无不在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并不是一味地斥责模仿,鲁迅先生也主张“拿来”,对别人的成功经验有条件地采用和吸收,“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

素描≠模仿再现 篇11

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各具形式风格的素描作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素描的无穷艺术魅力。如西方早期乔托的古典优美,米开朗琪罗的健壮有力,安格尔的优雅高贵,柯勒惠支的质朴善良,伦勃朗的奔放大方、杜米埃的辛辣诙谐,还有德加轻巧的舞女,梵高质朴的农民,高更原始的土著人……我国传统绘画对于素描也有其独到深刻的认识与表现,传统绘画中提倡以笔写神、以笔畅神的意象性表现理念。清代画家郑板桥画中之竹千姿百态,表现出画家的独特品性与情怀,是画家“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的生动写照。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是对生活中自然物象的艺术感悟,更是中国画由意生发,由笔生成的素描意象意境的生动表现。我国传统绘画对素描的理解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个人主体意识对生活的体验与表达。所以说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把素描视为与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把素描视为艺术生命的重要节点。

素描是“用手的思考”,是体现用造型的眼光观察、认知、感受对象并把这种感受生动予于表达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一些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对素描本体语言的认识理解上出现偏差,一些院校仅仅是把素描局限于再现技能、技巧的基础训练,忽视了素描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制约了素描的表现空间,对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必然带来消极的影响。素描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与认真思考,因为素描是艺术创作的基本保证,学生的素描综合能力最终决定着他的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从素描教学体系及其模式的分析和素描表现材料的多元选择,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我国自建国以来长期采用契斯恰柯夫苏派素描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五十多年来,这个体系仍然以它的惯性思维影响着许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与招生素描考试。然而从契氏素描体系的整体框架来看,我们对这一体系的引进照搬是有片面性的,存在着把体系中某一阶段过分人为扩大强调的误区,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僵化与教学实践中的教条化,严重影响着中学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对素描认识的单一性与排他性,其结果必然是束缚学生素描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素描教学脱离了艺术创造性的本源,出现了为基础而基础,为技巧而技巧的认识障碍,把素描表现局限在注重明暗调子、光源变化、空间形体和透视结构的客观再现,至使许多学生满足于对客观物象不加思考的照搬抄袭,满足于对自然中形体与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分析,从而形成对自然肤浅的理解,使思维徘徊在对自然形象的个体描绘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客观对象的规范制约,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僵化,限制了认识物象之外诸多构成表现形式的可能性。我国每年春季的艺术类院校素描统考形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延伸,长期以来固定不变。

素描考试要倡导对素描认识的多元性、宽泛性与创造性,素描考核侧重考生对自己熟悉生活印象的图形表达。静物、石膏像、真人头像写生只是素描学习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素描的目的。这类素描写生内容的考生试卷,其分数的高低从素描的本意上讲是一样的,考分的差异只是再现技能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只是所花费的时间长短而已。我们在素描教学、素描考试中倡导学生在初步掌握素描造型内在规律与观察思考方法的同时,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开发,因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学生今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创造性的,即创造一种“新的形态”,而不会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所以在素描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确立这种思想,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艺术感知的能力。素描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已完全超出再现对象的传统局限,素描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对生活观察感受、记忆概括、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培养。

二、素描首先是一门表现艺术,因此素描学习在工具材料选择应用及画面表现效果上有着更加宽泛多样的选择。我们强调素描的创造性,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框架下的认识局限,素描的艺术特性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原创性和表现性。而在我们平时素描教学中不难发现表现工具的单一类同,铅笔素描已是一种被习惯认定的素描代名词。我国传统绘画背景下的素描工具毛笔,其独特的观察,表现理念不同于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着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铅笔是五十年代跟随着苏派素描教学体系在我国被广泛应用的,作为一种素描工具,铅笔有它存在的优势,但作为高校与中学素描练习的唯一工具,其惰性是十分明显的。铅笔的材质特性很容易使学生无限制地投入到铅笔铺设明暗调子的排线制作中去,加上用笔方法缺少变化、线条过于单调的弱点,结果往往使学生把素描作业中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明暗色调的渲染上,而素描更加重要的观察研究与思考都被遗忘了,把过多的时间精力陷入到盲目制作和局部的描绘抄袭,结果是画面主体意识的缺位和激情缺失,素描练习沦为注重铅笔应用的技能训练。素描工具材料选择的宽泛多样是改变目前铅笔素描局限的最有效方法,木炭笔、色粉笔、墨水笔、毛笔等素描工具,色卡纸、皮纸、宣纸、毛边纸等纸张都是素描练习中根据需要可以自由选择的材料。在素描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来丰富画面视觉,尝试各种形式、肌理效果的表现可能性,通过各种工具材料的实践和应用,拓宽主体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拿木炭为例,木炭的性能特点是出效果快,修改调整方便,铅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表达的效果,木炭一笔就能轻松到位,因此用木炭可以比用铅笔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与调整修改。木炭的另一个特点是画面整体表现性强,木炭在画面上能留下很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痕迹,笔触原创性强,质朴而有力,西方和日本众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一直沿用木炭作为常用保留工具是有道理的。

现代美术教育观念中对于素描的认识,引人关注的不仅是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内容,还更在于素描语言、形式本身。然而,当我们观察生活、进行思索并通过素描表现时,寻找表达工具与表现方式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心灵与对象的沟通以及情感的抒发——留痕于素描本身。不管是铅笔还是木炭,不管是明暗素描还是线描,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能够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请孩子模仿我 篇12

第一个孩子上来了, 他厉声喝道:“整天不务正业, 也不知道心里想什么!”全班哄堂大笑。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模仿震惊了。必须承认, 他模仿得很像, 无论声音、语气, 还是肢体动作, 这句话就是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第二个孩子欣然登场。他抓起身边一个女生, 随即用力将其按在座位上喝道:“请立刻回到座位上。”全班依旧大笑。他模仿的是我某一次强制一个女生回到座位上的情形, 确实有些吓人。第三个孩子学着我班会课上做纪律整顿时的样子, 瞪大眼睛, 扩张鼻孔, 用极其威严的眼神环视全班。顿时, 笑声不绝于耳。我脸上陪着笑, 打心里希望活动停下来, 可又不好意思喊停, 只能陪着孩子饶有兴致地观看。幸好, 有的孩子模仿我上课时的幽默, 有的孩子学说我的经典笑话, 有的孩子摆出我读古文时摇头晃脑的样子, 有的孩子学着我上课时游走的体态……短短的20分钟, 却让我感到度日如年。我想:自找的, 怨谁呢?

课后, 孩子们模仿我的情形总是浮现于眼前。我突然想到, 孩子们回家后不正是通过这样的模仿, 向家长介绍我的么?我的形象就是这样的低俗么?我不由得心里一阵发凉, 同时抱怨起来:为什么孩子们只有这些灰色的回忆?我上过的那些奇趣无比的语文课、我曾经对其和风细雨般的交谈、我的那些自觉得是幽默睿智的演说, 这些阳光灿烂的方面, 为什么不在模仿之列呢?我实在担忧, 就真诚地询问孩子们。孩子们回答说:“您别担心, 您的一举一动我们都模仿。”

别以为我会释然, 听罢这种言论, 我更加惶恐了, 也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我们必须更加神圣地对待教师这个职业。早在读师范的时候就知道那千古流传的校训: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起初只把它当口号, 会背即可;步入教坛初始, 也只觉得它是行规, 没太在意;即近四十, 方晓其是真理, 须沁入骨髓, 根植内心, 方能外化于行。于是, 阅读, 实践, 积累, 汲养, 把提高“学养”和“修身”当做师道之首要, 切己体察, 日省吾身, 不敢怠慢。可带班过程中难免遇到孩子调皮、违规, 甚至冲撞, 自我认为基本能做到自我克制, 尽量保持心平气和、民主公正。偶遇突发事件或是受检不过关而发威、发怒, 也觉得在情理之中。未曾想到, 孩童看到教师不雅的另一面, 居然“照单全收”了, 而这些, 将成为他们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为师者, 难道不应该为此而感到惭愧么?

孩子缺乏自我保护和理性鉴别的能力, 他们就像是镜子, 无条件反射各种表象:美丽、善良、温和、丑陋、凶残、愤怒……成年人, 特别是教师的言与行, 更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极力反对教师在班级群体中发怒, 于永正说他过了30岁后就没在孩子面前发过脾气。这是何等的修为、何等的道行、何等的德行啊!其中深意, 我今天才悟到一二, 悔之晚矣。可再看看身边的同行, 很多还在为孩子难管而抱怨, 为自己发怒而辩护。在浑然不知中, 成年人的言行不端引发了孩童恶习的萌生。容我自私地想到我家小子:我翘着二郎腿看书, 抽烟发闷, 入座后抖动身子, 吃饭时大声地咂吧嘴……他应该都习得了吧?罪过!

不由得心生一念:每学期末都请孩子模仿我, 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监督、校正自己, 我想应该很有效。亲爱的同行, 各位为人父母者, 让我们一起在孩童这面无邪的镜子前继续成长吧。身负教育的重任, 义不容辞, 别无怨言。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上一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下一篇:ESP阅读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