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文章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2024-10-25

模仿文章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共2篇)

模仿文章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篇1

模仿文章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背景

学生对于作文感觉相当困难,即使他有某种生活经历,要把这种经历撰写成文,也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下笔。很多学生因此买了许多有关作文的书,来应付作文,以此为范本,只要能够搭上边,他们就会参照,有时近似于抄袭。这种作文态度,其实非常不好。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会写比较像样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如果没有个体的感受,文章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学习任何东西,都少不了模仿的过程,总是在模仿中不断进步,直至完全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因而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模仿运用得好,可以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同学。

怎么模仿,才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呢?笔者认为,模仿文章的结构、立意等比较可行。

实践一:

我们在学过《羚羊木雕》一文之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顺序之中运用插叙的手段,写一件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有关欺骗的事。这种生活经历学生应该都有,只是各自的感受可能不同。他们模仿课文的这种结构作文,85%的同学习作都比较像样。对于他们而言,就获得了一次成功写作的经历。

实践二:

在寒假刚刚来临之际,上海下了一次大雪,可能是很多同学以往所没有经历过的。为了让学生写出面对这场大雪他们所有的感受,我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为《雪》。对这篇作文的立意我没有提出高要求,只要他们能写出所见到的大雪的特点以及自己当时的那种新奇、兴奋的感受就行了。怎么写呢?我就指导学生模仿朱自清《春》的写法,用几个片段来表现。要求他们按照大雪来临的时间顺序,选择几个不同的场景来加以表现。在描写的时候,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并适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三种修辞。结果学生写出不少比较好的作品。

实践三:

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关于这次地震的事,惨不忍睹的城镇、争分夺秒地救援、举国上下的募捐、刻骨铭心的哀悼日……等等。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经历应该是不少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经历记载下来。怎么写呢?

在这次写作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故事写成小说。训练时,特意规定学生把那个废墟中的母亲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要求学生以那位年轻的母亲为描写对象,写出人物在地震来临前、来临时以及震后所见、所闻、所感。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形象。我给学生示范了小说的基本框架,并读了一篇小说《永不放弃》(刊登于《环球时报》)。这样指导后,许多习作已经基本像一篇小说了。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散文,题目是《爱在身边》,内容还是关于在这次震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感人至深的爱。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从三到四个方面来表现我们身边涌现出来的关爱,一个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一个是救援者的挚爱,一个是灾区人民的相互关爱,还有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分别表现。一开始,我没有做详细的写作示范,因而三班学生的习作,就比较糟糕;于是,重写时,我就口述了文章的开头,对中间的小标题也作了相应的示范,并且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也作了尽可能的提示。经过这样的指导,三班学生才把这篇文章写得像样,那些平时话都说不周全的个别学生,写得也差强人意了。

在此之后,期中考试前一周周五,我又要求学生按照写一件事情的写法写出这段时间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这时,有的学生感觉似乎有些乱了,似乎不知道怎么写一件事了。于是,我又帮他们温习了《羚羊木雕》、《一千张糖纸》、《窃读记》等课文,提醒他们要细化过程,突出描写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另外,我有帮助他们回忆了震灾发生之后他们所经历的过程,譬如说,什么时候知道发生了大地震,自己和家人有什么感受;接下来的几天,你有什么表现;什么时候知道和参与了募捐;当哀悼日来临的时候,你有何反应和表现,等等。但是,有不少学生还是因为先入为主的问题,写的还是发生在灾区人民或救援人员身上的事情,并没有写出自己经历的事情,受小说的影响较大。因为时间问题,这次训练,没来得及集体评奖,只是针对问题较大的学生作了个别指导,并让他们学习借鉴了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

反思:

如果我们能注意学习借鉴一些好的文章结构,使之为表达自己的感悟服务的话,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对某种写法就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写作时,也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感觉困难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采用这种模仿文章结构的作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并意识到这绝不是抄袭作文,只是用这样的文章结构来说自己的话,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但是,现在我们一些学生已经沾染了抄袭的恶习,他们只是把人名、地名、事情作了点简单的改变而已,他们有的却以此获得了较好的作文分数,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注意和警觉!

模仿文章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仿

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心理需要,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刘知已在《史通》“模拟”一节中,认为“模仿”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必要手段。他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可见,模仿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手段。

当然,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抄,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包括了对模仿对象的感知、理解,找出范文和所要写的文章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以理解为基础,同时又加速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范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替换的方式,运用类推能力,模仿范文的语句、结构、写法等等,写出自己的文章。模仿是以促写、读写结合的有效手段。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模仿片段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例如:移物模仿。几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的描绘一事物的美丽,抒发一种情感;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风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地稍加变化,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就是移物模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如:创造模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物外貌,动物外形,迷人的景物,热烈的场面等是精彩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更换结构练习写与课文内容一致的片段模仿就是创造模仿。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以学生观察到的材料为题材,以范文为指导,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知识范围的谋篇布局和谴词造句的方法及技巧进行模仿,决不是抄袭原文或套用原文中的原句。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模仿作文是通向创造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写”。总而言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阅读、模仿,并使之成为其自觉行为,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它既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积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问题虽然与创作有所不同,但也不无相通之处。作家尚且通过模仿借鉴而创新,更何况学生。学生只有通过模仿,才能逐步掌握各种写法,只有通过借鉴,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模仿、借鉴中,使自己的写作技能、思想方法逐渐成熟起来。可以这样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模仿是创新的起点。对学生说,最便于模仿的是范文,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题材的作文该怎样写。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引导模仿范文。

一、构思

学生作文时,学过的范文往往会对他们的构思立意发生影响,以《白杨礼赞》为例,《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次写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然后由物(白杨树)联想到人,最后突出人的精神。写《小草颂》、《路灯礼赞》这类题目,完全可以模仿《白杨礼赞》的构思立意方式。先写它们生长(或工作)的环境(小草不畏艰难,冲破压力钻出地面,路灯在漆黑的夜里放出光彩,默默无闻地照亮周围的一切),然后由物(小草、路灯)联想到人,最后赞美具有小草、路灯那样精神的人。

这样的模仿可以指点学生作文时的思路,提供几种模式,帮助学生明了托物言志这类文章的大致写法。

二、选材

生活费积累的素材,是零星的原始材料。在一定的创作意图指导下,对大量的素材进行筛选、择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材料选取得当,就能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魏在朝鲜收集了关于志愿军战士的许多动人事迹,写进作品的只是其中的三件,而这样处理却远胜于作者先取20多件材料写成的同一类型的作品《自豪吧,祖国》。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生活素材中精心选材的方法。例如写《学生生活二三事》,首先要考虑学校生活包括哪些方面,我准备反映哪些侧面,每个侧面收集了多少素材,挑哪一件事来反映这一侧面。学生能够这样先村的话,那么作文中的材料就会比较典型,反映的学校生活也会丰富多彩。有了范文做选材的样本,就能减少“投进篮里的就是菜”的弊病。

另外,还可模仿范文用“以小见大”的材料反映主题的选材方法。《平民总统孙中山》、《雪下大了》两篇选取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费的小事,即都能反映主人公甘心做人民公仆的高尚品质,读来十分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位作者选材的角度,都以“小”取胜。如写《凡人小事》、《我们身边的平凡人》这类题目,在选材上,就要做到“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这样的模仿,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对材料的敏感性,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从模仿过渡到创新,写出感人的文章。

三、结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方式,但同类的文体在不同之中总有一些相同之处。学习范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结构方式,以便作文时模仿。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例如《谈骨气》一文,在引论中,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用孟子的话阐述了“骨气”的具体表现。学生模仿这种结构模式,在写《要珍惜时间》一文时,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要珍惜时间;在本论中举例说明古今珍惜时间的例子,并引用名人名言论述为什么要珍惜时间;结论部分论述怎样珍惜时间,结构形式很明显脱胎于《谈骨气》。

说明文的结构安排由于说明对象不同、特征不同,因此结构也有差异。但异中有同,例如《苏州园林》《洲际导弹自游》两文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写《我的台灯》、《我的小闹钟》、《我的文具盒》之类的文章,就很适宜于模仿这种总、分的结构形式。在学习起始阶段,不妨先“死”一点,“先死后活”是完全符合模仿的心理要求的。

四、语言

学生学习了范文,积累了一定的语汇,就应创造条件让他们使用,有时即使抄课文中的句子,只要适用恰当,也无防。

例如,学生在题为《我敬爱的教师》一文的结尾中这样写:“这位老师已经调到别处去了,但多还时时记起他,在教过我的许多老师中,他是最使我感激、最使我敬爱的一个。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我学好功课,考入理想的确校;大而言之,是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段文字,是模仿鲁迅先生写的《滕野先生》一文中的语言,模仿自然、贴切。

这样的模仿也许显得很幼稚、不成熟,但是正如开头提到的名人的文章也有模仿别人的句子,那么对处于“扶植学步、牙牙学语”阶段的学生又何必苛求呢?学生在模仿中求变化,在模仿中求创新,日积月累,会从糼稚变得老练,会由不成熟变得成熟。

模仿、借鉴范文,学生装作文格调上就会更高些,在思路上就会更开阔些,在结构布局上就会更完整、更严密些,在语言表达上,就会更丰富、更生动些。

上一篇:散文欣赏:又见雪花飘下一篇:竞聘环卫中队长的竞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