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通用11篇)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1
一引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奠基人,他从根本上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原因分为两部分: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按照他的分析,人们对一件事件的解释不是归因与个人,就是归因于环境的原因。二者的区别是:个人原因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心境、态度、动机、能力以及努力等;而环境原因则是外界情境的原因,如运气、工作条件等。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结果的内部和外部归因不是活动分析的终止,还要与其他心理过程互相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行动选择等。
归因分析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在田径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效果及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分析将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训练和比赛中并不断进取。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偏差、错误的归因分析将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多走弯路。下面,笔者将根据近两届带队参加我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所总结的训练和比赛经验,从归因分析的角度来谈谈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相关问题。
二关于田径运动归因分析的控制点问题
归因问题的分析大多集中在控制点上。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某些因素控制着,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外部因素,也可能是内部因素。在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比赛中影响着教练员及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导向。
1.要正确认识内控因素和外控因素
内控因素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强烈倾向于将其经历中各种积极或消极因素看做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因素处于主动控制之下。外控因素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强烈倾向于将其经历中各种积极或消极因素看作与自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这些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
笔者近两届带队参加我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共有12名队员(6男6女)参赛。比赛获得第一名2个(其中破1项省高校记录),第二名2个,第三名2个,其他名次不计。我们发现,具有高内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主要的归因分析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一些因素,如努力程度、技能发挥水平、注意范围等。而高外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在出现问题时主要的归因分析是认为裁判、对手、观众等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本来可以获得较好名次的却未能取得。因此说,高水平的田径运动员多数应为内控型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和把握一些可控因素上,如技术、战术、思维、期望、注意的范围和方向、唤醒水平、对失望的反应等,而且还能有效地应付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如天气、裁判、对手、场地、比赛时间等,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他们能迅速重新将注意转向可控因素上。这就要求教练员要选好队员,经常在训练中给予良好的心理导向,从而使之能在训练和比赛中鉴别出哪些因素是可控因素,哪些因素是不可控因素,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控制能力,最终在训练、比赛中更能沉着、有效地排除干扰,实现最终目标。
2.归因分析的焦虑唤醒与控制点
无论是内控型或外控型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对内控型运动员而言,极端的内控型运动员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在赛前同样能体验到与外控型运动员相同的极高焦虑感。但内控型运动员往往比外控型运动员更能现实地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对自己的努力更有信心,这为进行自我调控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使赛前焦虑水平降低。在比赛中,我们总结发现高焦虑与外控点之间有可靠相关,实际的或主观的缺乏控制都会导致焦虑。这要求教练员选材时更要重视运动员的性格、气质特征,尽量挑选内控型运动员,并在日常训练中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和心理调控,逐步培养运动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勇于改造和提高自我等能力。
3.归因分析的性别差异与控制点
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发现女运动员较男运动相比,更倾向于外控型。具体表现为:失败时过多地自我指责能力差、外界环境干扰等;成功时则认为是幸运伴随或获胜过程的简单性,而非努力所得。总的来说,女运动员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对失败总会进行外部的归因分析(如气候、场地、对手、裁判等),而过少地进行内部归因分析(如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力的表现、比赛中的注意力等)。在两届大运会中,笔者有三名所带的女运动员便是这样,比赛中完全有机会冲击冠军的,但总认为是自己能力有限,不愿尽最大努力,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只获得了第二和第三名。而男队员较多地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比赛中基本上都竭尽全力去奋斗。因此,教练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的归因分析中应更多的激发女运动员对胜利的渴求和欲望,注重逐步培养其竞争意识及努力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三要注意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分析及其预防和矫正
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是指在田径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后对其结果很少有或根本无法控制,从而产生一种无助感受的分析和判断。对运动员而言,这种无助的感受是在训练、比赛中习得的经验和感受。
1.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分析
习得性无助感会使运动员把每次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不理想或不及别人归因于客观上无法改变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归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2)归因于外界因素,如恶劣天气、裁判不公、外界因素干扰等因素;(3)对技术技能的改进和提高不愿冒风险,从而产生一种信心不足和无奈感;(4)将自己看做是不断的失败者,从而造成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少,而无助感越来越强,最终导致对目标失去信心和勇气,甚至最终退出训练和比赛。水平越低,无助感表现越突出,高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场合也会出现此类情况。因此,教练员要认真了解每位运动员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调节,以便帮助其达到正确的心理定势。
2.习得性无助感的预防及矫正
相对而言,能力方面的归因是稳定的,而努力方面的归因是不稳定的。教练员要注意利用此点去鼓励运动员,以帮助其避免和消除无助感,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得更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矫正:
第一,要尽量给运动员积极有效的反馈,以培养运动员学习的兴趣、动作的正确概念及比赛节奏的把握。具体可尝试:(1)训练时尽量给运动员积极有效的反馈,避免对运动员因表现的好坏而出现情绪上的波动;(2)要帮助运动员发现在某些方面自己存在的优势,一直被队友和教练看好;(3)在训练和比赛时要经常运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给运动员以激励,如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肩膀等;(4)避免用讽刺、侮辱或大声吼叫对待运动员的失误或失败。
第二,可通过比赛或模拟比赛的形式帮助运动员提高自己的可控能力,并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向,让运动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外,也应不断培养运动员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强调个人努力程度是运动技能和成绩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以此引导运动员产生更多的动机效果,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第三,归因分析应实事求是。教练员要了解和掌握每一位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及其所具备的最大潜能,准确进行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目标设置,对结果的归因分析努力做到实事求是。
总之,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分析会直接影响田径队员将来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因此,教练员一定要帮助运动员建立积极的归因分析,通过有效的引导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摘要:从心理学和训练学的角度, 通过对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归因理论研究, 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能正确进行田径运动内控和外控因素、焦虑唤醒水平、习得性无助感等归因分析, 且教练员应注意在训练中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归因倾向, 以激励、鼓舞运动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 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田径运动,归因分析,内控因素,外控因素,焦虑感,习得性无助感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何秀珍.初级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0 (2)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2
当我在写此次人众人拓展培训的感想时,我的双腿依然有些酸软。即便如此,思绪却并不间断,培训二天来的有趣的、刺激的、兴奋的、感人的场面又一幕幕浮现出来,而在回忆过程中,感悟油然而生。
教练一开始就指出了拓展培训的过程和目标:由体验到了解,再到控制,最后超越。如今,我想得最多的,便是:我有所超越吗?超越有条件吗?
我们组建的队是“海神队”,大家一起体验了同心杆、断桥、天梯、孤岛求生、毕业墙五项拓展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得都非常巧妙,中间包含了管理的思路和理念,有的还需要勇气和体力,更需要团体齐心协力。我们队员很积极地融入这些活动,忘了年纪,忘了性别。当“海神队”所有队员都登上毕业墙,排在一起拍照时,我终于有理由相信,这次体验让我超越了个人,让我更熟悉天创的朋友们,让我可以更好地面对天创的工作。超越,原来就是这样爽!
我们都在体验,我们都想超越。但我也明白——超越是个过程,超越永无止境,超越也有条件。
条件之一: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成员各有特性,在不同的场景中,胖的人和矮个子也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登天梯、毕业墙活动中,不同的队员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条件之二:超越往往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当我们把一些东西想当然时,好的办法已经被我们错过了。条件之三:超越不仅是心理的超超,身体条件也很重要。比如登天梯,对男女的臂、腰、腿的力量和平衡感都有一定的要求,即便方法得当,但如果身体条件不行,也无法完成。其实也就是说,软硬件的合理匹配很重要。
条件之四:加强有效沟通。为了完成目标,盲人和哑巴也要设法找到有效的手段进行沟通。在平时的工作中,沟通是群体工作的必备手段。
条件之五:要有明晰的工作思路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当不同的任务摆在面前时,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只有方向正确,合力作用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
条件之六:团体合作永远会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单凭一己之力,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翻越高达3.9米的毕业墙,而团队的合作,让我们顺利超越。
条件之七:克服心理障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人都有所畏惧,但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人们无法超越,有时就是因为畏惧的心理障碍。“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当我们迈出这一步时,海阔天空!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3
摘 要 本文利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对运动员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为促进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心理学 心理障碍
一、前言
在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比赛结果。有的运动员训练成绩较稳定,但比赛却不能发挥、有的训练成绩平平,但比赛时却超水平发挥,这些无不与心理因素有关。体育心理学就是主要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表象、思维、记忆等,研究体育运动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赛前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以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寻找可以使运动员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的途径或方法。为此,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比赛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过于紧张或焦虑
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引起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过于强烈的紧张情绪,就会影响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一般来说,在比赛前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心理障碍反应较高,在比赛中随着心理能量的逐渐释放,该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
(二)注意力难以集中
注意力难以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在比赛的最后,经过长时间持续高强度的集中注意力后,身体和心理都已经非常疲劳,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导致精力分散。还有的运动员是由于技术要领不熟练、缺乏信心导致的过度紧张,使运动员无法正常发挥水平。
(三)身心过于疲劳
在训练中,如果训练方法失当或练习过度就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两方而的疲劳。生理上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肌肉疼痛或痉孪、感觉迟钝、嗜睡等,心理上则出现厌恶、惧怕、精神涣散、紧张不安、反应迟钝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运动负荷过大,运动员在高强度状态下持续运动产生的神经性疲劳;此外,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的单一化,以及训练环境的恶劣,如天气炎热、高压缺氧、场地器材不规范等都会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
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中,完善、可靠地完成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对运动员的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它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采用外部言和内部语言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一)意志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要忍受很多一般人不能承受的辛苦,因此,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体育心理学,意志支配行动的过程首先是动机的产生,其次是行动目的的确立,再次是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最后就是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根据以上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二)情绪的自我调节
在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小可避免的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心理状态要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那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助于运动员的行为适应。但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是对运动员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设法避免或减轻它们对运动员的影响。
1.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对运动员的身心是非常不利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兴奋或愤怒时大声叫喊就是这个原因。情绪的宣泄途经分为自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运动员应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宣泄途径。
2.适当控制
对正常的情绪需要宣泄,而对不良情绪则要控制。一般情况下,运动员控制不良情绪的手段有:(1)以自己的理性认识来控制个人的情绪。(2)当产生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3)用一些自我调整法控制情绪,用心理过程来影响心理过程,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使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解除。
(三)自信心的培养
运动员参加比赛小可能总是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免会受到挫折和失败。如果运动员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话,情绪上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这必然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教练员要用多种方式如评价激励、心理暗示等来肯定运动员的表现,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子表扬,使运动员增强信心,提高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四)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
一些运动员在大赛前由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对于这些运动员,听音乐可以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心情,也可以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不同的乐曲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可根据不同的心情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音乐。
2.注意力调节法
在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时,运动员应主动采取措施,强迫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紧张的事物上转移到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应多贯彻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回忆法
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欠佳时,要保持头脑清醒,稳定自己的情绪,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和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觉,进而积极找回正确感觉,以增强信心、恢复自己正常的水平。
4.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肌肉渐进放松、闭目养神;音乐放松、情景放松、语言暗示放松等,但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加强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运动员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通过这些具体放松动作,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减低心理压力,提高肌肉感和能力,增强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进而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信心十足地准备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M].1985.
[3] 孙岩.浅谈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3.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4
在紧张激烈的各项比赛中战术、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势均力敌, 运动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 心理因素的好坏、营养补给是否充分就成为了取胜的重要条件。因此, 各国教练员都非常重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和营养的补充, 希望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和良好的营养补充来取得很大的成绩。总之, 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 最关键的是, 合理的营养补充, 能让运动员提高比赛兴奋性和比赛欲望, 减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压力, 从而提高运动员心理能力。
一、肌肉的补充
1. 大脑与肌肉的关系
大脑皮质的过度兴奋, 会造成皮质以下的神经中枢的扩散, 具体表现在运动时动作不协调, 用力肌肉未充分发挥、非用力肌肉却替代了用力肌肉发力等.从脉搏的频次也能反应中枢神经的兴奋程度, 兴奋性越高, 心跳越快。如:当一个人睡觉的时候, 肌肉是很放松的, 这时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对肌肉没有刺激, 这就说明人的任何一种运动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度, 是在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支配下完成的。运动越激烈, 神经中枢支配骨骼肌也会越紧张, 而肌肉越紧张越活跃, 传向大脑的神经冲动就会越高越活跃。即在运动的过程中, 大脑发放神经冲动支配肌肉收缩, 肌肉会向大脑反馈信息以便大脑及时根据不同的运动状态对机体做出调节。
2. 如何补充肌肉
在比赛前或比赛中, 要消除紧张状态, 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及兴奋性, 重要的一点是命令大脑皮质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 能够保持平衡和应有的兴奋程度.做到适宜的放松。蛋白是肌肉生长、修复的原料, 三健特双蛋白粉主要成分有乳清蛋白粉、大豆蛋白、D-核糖、低聚糖、维生素、铁、锌等, 双蛋白, 营养更加全面, 吸收更加充分, 能够为运动员补充优质蛋白质, 对提高体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 植物、动物蛋白科学配比, 多种氨基酸摄入, 更加适合人体的需要, 同时产品中添加的活性肽成分, 可以有效抗肌肉疲劳、消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 优质蛋白可以有效促进训练后疲劳的恢复, 提高训练、比赛的质量。
要使肌肉快速增长也可以同时补充肌肉生长所需的环境——肌酸, 肌酸在人体内合成磷酸肌酸, 为肌肉快速收缩提供能量, 促进肌肉生长, 与三健特双蛋白粉协同作用, 是非常棒的组合, 配合训练可以更好的增加肌肉力量, 强壮身体, 提高运动成绩。
运动员在运动后都会感到筋疲力尽, 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有氧运动在20~30分钟以后, 机体储存糖原就会大量消耗, 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强度都较大, 糖原储备就会接近耗竭, 如果体内糖原不足, 在运动中会造成蛋白质的大量分解, 不仅影响肌肉的生长、恢复, 同时会降低肌肉活跃度, 降低大脑兴奋性。
糖类物质和蛋白质还具有协同吸收的作用, 建议可以在服用蛋白粉的同时加入健身饮活性肽型, 可以提高吸收利用的效果。
二、注意力的调节
1. 注意力集中与运动效果的关系
注意力从发生的方式来说, 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 它是由新界刺激物质引起的, 刺激物的出现、消失、减弱以及性质上的变化都会引起定向反射。如果刺激持续作用和多次重复出现时, 定向反射就会逐渐消退。当定向反射发生的时候, 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 这个优势兴奋中心是大脑皮质进行分析综合的核心部位, 落在这个部位的新刺激物质获得最鲜明、最清晰的最完整的反映, 这个兴奋中心会引起或加强附近区域的抑制, 所以当人集中注意某种对象时, 对其它物质就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的情况。人的注意力越集中, 对完成某种活动的效果就越高。
2. 如何通过补剂调节运动员训练、比赛状态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注意力不集中, 那他就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因为只有高度的精神集中, 才能不被外界任何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 才不会影响比赛的发挥, 比赛效果才会好。赛速适合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出现脑神经兴奋性低, 肌肉爆发力和耐力下降, 训练、比赛质量下降, 训练、比赛注意力不集中, 比赛结束后, 出现大脑疲劳, 情绪不稳定, 睡眠质量差的人群。产品中磷脂酰丝氨酸P S能双向调节脑神经功能, 维持神经兴奋性且促进脑疲劳的恢复, 调节训练积极性, 平衡紧张情绪, 提高睡眠质量。
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基本条件大全 篇5
一、政府举办的,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教育培训机构。
二、有独立校园,规模达到800人以上,教学、生活设施配套。
三、具备必备的技能训练场所、不少于4个专业的设施
设备,每个专业技能训练工位不少于40个。
四、专职教师不少于20人,每个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
不少于3人。
五、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六、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七、实行独立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互联网条件下作文片断训练方法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片断训练;理论知识;语言的锤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60
一、片断训练方法内容诠释
作文片断训练是指一小段的训练或者是一节训练,写出来的作文是小小的一篇,不是长篇大论,这样的作文片断训练能够集中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详细说明描述清楚事物的一个方面,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种现象的观点看法。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三种类型,即描述性训练、说明性训练、评议性训练。
描述性训练,是指将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是自然中某一景色进行详细的描述,这种训练方法要随时调整,否则训练就是机械的训练,毫无生气可言。在具体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者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增强作文的文学艺术性,突出某一方面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明性训练,作文中需要解释说明的部分,就必须说明清楚以免引起误会,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小学生作文训练中极少运用,原因是它适用的范围非常有限。
评议性训练,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做专项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提高学生对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心中的想法只有在议论当中体现出来,无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所以,适当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具体的训练中,不求全面精确,就简单谈点个人看法,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作文片断训练的理论知识
作文片断训练的主要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在具体的训练时,让学生从一点着眼,然后拓展开来,就是说对某一点具体的事物进行精细的描述、说明、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内容,把一个事物从不同的层面描述出来,就是最好的方法。
作文片断仿写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讲到某课的时候,针对某段或者是某些好的句子,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进行仿写训练。比如,在学习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后,作者在描述景物方面非常的霸气,“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何等的壮阔,让人的胸襟不由得得变得宽广起来,那么我们是不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番呢?这样引导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马上进入仿写训练。
还有一种片断的仿写就是续写。续写要求学生首先对课文内容十分熟悉,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把握课文的结构情节,了解课文的脉络线索,然后根据课文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段文字。学习了《中华民谣》这首词后,我让学生在写写大中华还有哪些“民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不到几分钟就写了好多,我非常惊讶,问他们这些知识是哪儿学来的,他们回答是网上学的。原来,互联网这个时代的产儿,在今天的教学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了。
作文片断练习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口头训练,这种方法随时随地都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我在上新课前会让学生把每天路上看到的人或者是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不管逻辑是否清晰,不管语言是否流利,只要敢说就行。记得一次学生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每天的景色就那几处,见的人就那么几个,我让他们互相说,看看能不能把同学描述的比较准确,学生说了半天,都觉得没有说清楚非常熟悉的人,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他们为什么没有把同学描述准确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比教师干巴巴的讲解效果强多了。
三、作文片断训练之语言的锤炼
作文的语言犹如建筑装潢材料,好的材料装潢出来的房屋就漂亮,同样,好的语言写出来的作文就文采飞扬,下面来举例说明。
例一,(原句)阳光温柔地照耀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也照耀着花草树木。
这句话前后的逻辑顺序欠妥,语言平实,体现不出阳光的温暖,也没有写出生活的温暖,给人的感觉毫无生气。
(改句)阳光温柔地翻晒着花草树木,也翻晒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
修改后的句子,不仅前后的理解顺序理清了,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的盎然生机写了出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柔可亲,进而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
例二,(原句)下过雨后,荷花上有水珠,松树上有水珠,青草上有水珠。
(改句)雨后,松针穿着一串串雨珠,小草掬着三两颗水珠,荷叶盛着几颗水珠滴溜溜地滚着。
原句没有修改后的句子好了,从句式上看原句比较整齐但内容上单调,从文学角度分析,语言没有变化,也没有文采;修改后的句子,从句式看有了丰富的变化,长短结合;从修辞的角度看,将原本单调的句子,修改成形象生动的句子,尤其是把水珠在不同物体上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好一个清新靓丽有趣的画面啊!修改后的句子把荷花、松树、小草写得有了灵性,有了情感,有了体态,让人读后精神愉悦。
作文片断的训练方法许许多多,每个教师有各自的训练方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的作文能力训练方面,有的教师不从基本的方面抓起,而是急功近利,泛泛地讲解,这对于没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不如不讲的好,所以,片断训练在整个小学阶段意义非凡,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7
关键词: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变化,训练比赛
随着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健全竞赛机制, 提高武术评分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透明度, 进一步促进武术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同时, 也为了将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的武术顺利推进奥运会。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制定者, 结合奥运会竞赛规则的一般特点, 在2002年对1996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并于2003年出台了新规则。规则是武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 因此规则的变化必将对武术的训练和比赛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1996年和2003年的规则进行对比分析, 对武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武术套路的训练和比赛的影响以及将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为今后武术套路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200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 重点对1996年版和2003年版《武术套路竞技规则》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1996年、2003年版本的评分方法和标准、指定动作与难度的评定进行比较分析。
(2)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大量的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规则变化的反映的资料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规则变化对武术训练和比赛的影响。
二、分析和讨论
1、新旧《武术套路竞技规则》的变化及对比分析
(1) 新旧《武术套路竞技规则》的评分变化及对比分析
武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 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日渐扩大, 为了将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的武术顺利推进奥运会, 武术竞赛规则必将向国际竞技规则靠拢, 符合于国际竞技的竞赛规律。即向“高、难、美、新”的竞技方向发展, 提高武术套路的竞技性、观赏性。因此, 2003年新规则中的评分标准在1996年规则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动作质量分值由1996年规则的6.8分减少为2003年规则的5分, 而难度分值由1996年规则的0.2分增至为2003年规则的2分, 由原来的2%变为20%, 由此可见新规则更符合竞技市场的竞赛规律, 更能引导武术向“高、难、美、新”的竞技性方向发展, 体现武术的可观赏性;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潜能, 有利于武术动作的丰富和创新。
(2) 新旧规则中评分裁判员的变化及分析
评分裁判员由1996年的两组变为2003年的ABC3组, 评判动作质量的裁判员3名 (A组) , 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3名 (B组) , 评判难度的裁判员3名 (C组) 。这样的细致分工使裁判员评分更加准确、客观, 从而减少了主观上的不利因素, 对比赛的公正、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
2、新旧规则对武术套路内容和运动员发挥空间上的比较和分析
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设定了指定动作, 对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等限定内容和指定动作有严格的规范性, 基本动作组合排列位置上也有一定的限制, 造成套路形式模式化严重, 个人风格等特点不突出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运动员的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武术的发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武术训练和比赛的影响。
3、规则的变化对武术套路比赛的影响
(1) 忽视基本动作, 造成全套动作质量下降
竞技武术套路属于技能表现类难美性项目, 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一伸手、一投足都要表现出武术套路优美的形象和神韵。然而, 在新规则“难度动作”高分、高值的影响下, 特别是新规则在对“难度动作”分值进行量化以后, 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获取高分, 片面注重动作难度、连接难度以及抛接难度动作的完成, 而忽视了基本动作的动作质量。从2005年的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的情况来看, 许多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比赛中普遍存在只注重动作难度的完成, 而忽视基本动作质量的现象。例如, 许多运动员作劈叉时后腿弯曲;前扫腿离地、弯曲;平衡动作支撑腿弯曲以及弓步过小等低级错误, 而造成全套动作质量的下降。
(2) 只注重动作的完成, 忽视动作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
新规则在修改和制定过程中突出了难度动作的分值地位。我们通过比较1996年和2003年规则中的分值分配与比例可以看出, 2003年新规则中, 动作难度分值大幅度增加, 所占百分比从1996年的2%增加到20%, 而动作规格和动作质量分值则从1996年的68%下降到50%。新规则的这些变化对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产生了一些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致使许多动员片面地认为, 只要完成难度动作就可获取高分, 动作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不是得分的关键。从2002年的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和2003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男女赛区情况来看, 运动员在进行套路演练时, 许多运动员为了完成难度动作停顿3秒以上, 然后跑很多步后再做难度动作, 与自由体操中的助跑无异, 还有许多套路运动员在进行演练时, 身体失去平衡、器械落地、跳起后落地不稳等现象时有发生, 而动作步型数量以及器械方法的质量则相对降低, 这与新规则对动作规格及演练水平分值的降低存在一定的关系。应该值得强调的是, 新规则减少了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的评分力度, 决不等于说明运动员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可以忽视动作技术规格, 如果运动员仅仅为了完成动作, 一味追求“体操式”武术, 这决不是武术新规则所要追求的, 也决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三、结语
针对新规则的要求, 今后如何科学安排好我们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是当前摆在教练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 要掌握和运用好规则, 选准人才, 加强训练力度, 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和规则要求, 多渠道、多方法、多手段灵活运用, 安排好训练计划, 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一个新的规则出台, 总是难免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是只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加以完善, 去伪存真, 便是一个好的规则,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武术专家、学者和广大的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努力, 提出宝贵的建议, 使我们的规则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武术套路竞赛规则[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8
关键词:准备活动,体育教学,训练,比赛
体育的准备活动也称之为“热身运动”, 它是一种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 从而以良好的机体状态参加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必要手段。准备活动首先是人为地、合理地通过肌肉的活动, 克服各器官系统 (特别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活动的惰性, 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使机体在正式活动时发挥较大的工作效率。准备活动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 体温升高, 减少肌肉与韧带的粘滞性, 增加其弹性, 促使关节囊分泌更多的滑液, 减小关节的摩擦力, 加大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人体运动运动幅度, 从而预防肌肉、韧带和关节损伤。有资料表明, 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 但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而造成的损伤比率很大。因此,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动员肌纤维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一、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准备活动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其作用在于有目的的通过各种练习,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加强各系统器官的机能活动, 克服生理惰性, 为正式练习或比赛做准备。准备活动是传统体育教学结构中的准备部分。也是学生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运动系统和各器官充分预热, 达到最佳的温度, 为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做好准备。可以说, 准备活动是课的先导, 准备活动充分与否, 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效果。准备活动愈充分, 就愈能从生理和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同时, 充分的准备活动也可以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然而, 长期以来,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可有可无。对准备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 使整个教学过程因准备活动不足而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起始部分,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项关于准备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做准备活动有碧瑶的赞同意见仅占15%, 认为准备活动就是踢几脚球, 射射门或投投篮球, 简单活动活动的占85%。调查结果说明, 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清楚课前准备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教师方面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讲述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不够, 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做准备活动的习惯。另外, 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对准备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能真正理解准备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得过且过, 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没有真正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针对这两种情况, 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和教育学生,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认识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懂得准备活动是体育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顺利完成一堂体育课教学任务至关重要的前置部分。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开动脑筋, 设想出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准备活动方案, 让学生树立起准备活动的意识, 提高准备活动的教学, 将其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去认识, 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随便活动一下了事, 因为准备活动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准备活动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运动训练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 为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 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进行的一种专门的教育过程。准备活动是完成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 它是训练前人体所做的各种身体练习, 其目的是缩短运动开始到生理功能发挥最高水平的过渡时间, 预先提高提高身体机能, 为接受人体即将到来的各种练习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 以适应训练的要求。
人在相对安静状态如果没有通过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 往往会感到很多不适应, 如动作不协调、力量和速度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无法发挥, 会对下一步技战术的训练带来影响。准备活动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表现为以下形式: (1) 在心理方面, 准备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产生热爱活动的动机,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氛围, 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取得好的训练成绩的目的。 (2) 在生理方面:通过准备活动可使机体温度得到提高, 减少肌肉、韧带的粘滞性, 加强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的进行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是整个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调节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缩短人对运动的适应过程。克服身体器官的惰性, 使之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以便适应运动训练的需要。
三、准备活动在体育比赛中的作用
比赛的种类繁多, 有锦标赛、选拔赛、对抗赛、等级赛、循环赛和表演赛。无论何种比赛, 赛前准备活动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赛前准备活动不仅是生理上的, 还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调节运动员的心情达到适应状态, 是赛前准备活动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赛前准备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准备活动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 提高应变能力, 促使人体以良好的技能状态进入比赛。如果不做适当的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运动或比赛, 运动员常常难以适应, 一直运动成绩下降或在成运动损伤。而充分的赛前准备活动, 才是取胜的前提。有利于运动水平的发挥的创在优异成绩。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 准备活动一直作为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 我们通常所做的准备活动, 更多的是指生理准备活动, 对心理准备活动重视不够, 没有把心理准备活动放在和生理准备活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只是必须要改变的, 尤其是高水平竞技运动, 只有把心理准备活动和生理准备活动两者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助于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更快地进入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熙, 刘雄.对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损伤规律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2】赵斌, 赵焕斌.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排球比赛前学生心理训练初探 篇9
在排球比赛中, 运动员技战术配合与心理控制能力密切相关。在1991年我们曾分别对省级、市级排球赛的26名运动员进行比赛前后的书面和口头调查, 同时观察了他们的比赛情况, 26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30多次明显失误 (特别是在战术配合中) , 85%以上都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 注意力不集中或信心不足等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而造成的。
据有关运动心理专家在1988年对参加全国重大比赛的优秀排球运动员赛宁所出现53次失败现象的调查中也同样发现, 由于心理调节失调而造成的失误占80%, 而因技术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失误只占15%。可见心理稳定是动作及动作配合稳定性的保证。为了帮助运动员克服精神的过度紧张和提高自我控制心理稳定的能力, 本文对部分排球运动员进行了一些赛前心理训练, 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初步考查和分析。
二、讨论与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及相互的配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表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平常练习看, 他们两组学生的练习水平、技术技巧及战术配合水平都相接近, 但经过四个月的有效心理训练后, 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反映出在2008年度校级排球赛中, 学生所得的运动效果和成绩比平时练习时还要不稳定, 而在2008年度市级排球赛中, 无论在技术上的发扣球、拦网和战术配合还是在取得竞赛成绩结果上都有了一个很大层次的提高。
1. 运动员在排球赛中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障碍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 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就心理角度而言, 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 而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 并会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 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 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 这在群体性较强的排球赛运动员中尤为突出。这就导致运动员在竞赛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如动机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饱和障碍、激活障碍、攻击障碍等。所以在排球赛前必须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各种心理调节控制训练。
2. 施加心理影响以建立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及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1) 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一是转移注意力训练。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 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 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学生和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 如果吃不好、睡不着, 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 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 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学生和运动员的体力、脑力得到休息, 可在竞赛前让学生和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 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学生和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 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 转移紧张的注意中心。
二是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和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 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 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 同时放慢呼吸, 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 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和意念的调节, 减少心理能量消耗, 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2) 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 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 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 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 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 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 如缺乏积极的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学生和运动员的智力水平, 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 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 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 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 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 闭上双眼, 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 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 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 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 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3) 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一是参加竞赛。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 学生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 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 比赛要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进行, 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二是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 是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学生和运动员的情绪变化, 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 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自我调节手段, 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4) 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学生或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和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 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 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 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有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这就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 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 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10
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点在练。但在哪里练, 练什么内容, 怎么去练, 由谁组织去练, 这些条件如何配置, 将影响着一体化技能训练实施的效果。也就是说, 一体化技能训练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训练场地、训练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通过“计划—应用—观察—反思—改进”的模式, 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 取得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的统一, 总结出一体化技能训练实现的条件。
一体化训练场地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基础
实施一体化技能训练, 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 使师生双方在场地内做到边讲边练、边学边做。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本着节约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仪器设备的效率, 在原有实训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和配置, 按照“实训室布置标准化, 管理责任化, 教学项目固定化”的原则调整实训室。分层由低到高分别建成一体化标准教室、专项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
一体化训练标准教室
其功能是能够实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能够实现在实验实训台上进行电路的硬件验证性实验;能够在实验设备上满足学生自己设计的电路实验。其结构分为四个区域:一是教学区。承担传统的教学功能, 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示范演示、分析电路原理或学生讲述工作方案、展示个人工作成果的区域。配有桌椅、黑板、讲台、讲桌、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二是实训操作区。是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电路性能测试、故障检测、开展竞赛及评价讨论的区域。配有学生实验台、测量仪器如毫伏表、示波器、电脑等设备。三是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储藏区。存放实训用的工具, 如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万用表, 仪器设备如低频信号发生器、毫伏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 电子元器件、集成芯片、连接导线、线路板等。四是产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技能训练完成的半成品、成品及优秀作品, 使学生有工作成就感, 营造出形似生产车间的氛围, 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正能量。
一体化专项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开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 如电子电工实训、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家用电器维修实训、PLC实训。
一体化综合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路图设计与识读、电路板印制、电路故障分析、专业技能等级考核、技能大赛。
一体化训练教师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
一体化训练教师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仪器管理员由一人担任, 课堂教学有一位或一组专业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因此, 一体化技能训练需要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首先, 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 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能指导生产实习。其次, 教师必须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 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再次, 教师必须具有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 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站在电工专业发展的前沿, 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 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 并能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教师还要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和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 更好地完成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一体化训练内容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载体
通过市场调查和对企业用工情况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了解, 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每个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技能要求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然后, 将开设的课程内容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适时性的原则进行创新整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即333模式。
第一个“3”是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三个培养方向, 即电子整机装配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维修方向。
第二个“3”是指把每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 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各模块的内容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知识培养。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而能力大小又影响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体化技能训练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一代新人。二是纵向有层次, 横向有交叉。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实现三层递进, 由浅入深, 由简至繁, 循序渐进, 即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系统编排课程内容, 以典型职业活动内容为线索, 以课题为中心, 将涉及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 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 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进行焊接训练时, 除训练电烙铁的使用方法、焊接的基本要领、焊点的质量外, 还将电子产品安装工艺要求一起进行训练。三是每个模块内容具有阶段性、先进性、实用性, 模块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第三个“3”是把一体化内容定位为三个标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毕业资格) , 以培养专业技能能力为指向 (技能型) , 以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志 (职业资格) 。即从低端定位 (取得毕业证书) 向高端定位发展 (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 专业课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讲练结合、现场示范、多媒体动画模拟、制作演示课件、实际操作训练、模拟训练、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施配套情况, 灵活采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 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要以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的为前提。通常情况下, 内容相对简约、能在常规条件下完成的教学任务, 不必制作课件;能在教室完成的操作训练, 不必进入工厂操作;能在操作训练基础上获得的其他技能就一定要在操作训练上作足文章。总之, 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条件, 要取舍有度。
“练考评”一体化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练
学生通过项目计划书明确了技能训练练什么、怎么练、练的结果如何, 避免了学生盲目练、应付练的现象。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 讲练结合,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考
考核要全程化、内容要细致化、标准要统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只要有训练, 就有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全面, 贯穿训练的整个过程, 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中期末考核;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阶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操作与作品展示相结合。
评
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标准细致化、形式多样化。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即“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评价的形式灵活多样, 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反馈作用, 通过评价发现学生训练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成绩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练考评”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练必考, 有考必评, 练中有考, 考中有练, 考后有评, 以练促技, 以考促练, 以评代考, 对促进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措施促进了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 而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又促进了专业系统化设置, 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促进了各专业课程改革,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完善, 使一体化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工、电子专业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EB/OL].[2012-12-24].http://www.tlgx.org/html/69.html.
[2]黄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EB/OL].[2009-10-05].http://www.cvett.cn/zzgp/view.php?cid=100&tid=723.
[3]马在忠.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 2013 (2) .
[4]李玮清.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3) .
[5]张春城.关于焊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的有效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2) .
[6]张建国.从制造分选机谈机电一体化综合技能训练[J].职业, 2007 (17) .
[7]赵英, 李海勇, 毕海.“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8 (27) .
[8]杨庆禹, 李新英.关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7) .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 篇11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其研究范围从其发生机制、产生部位、恢复方法至恢复规律。疲劳恢复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有关疲劳恢复的研究多是基于一次性大强度运动后机体机能的恢复的研究,或者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的某些指标和身体状态的恢复情况。对于不同训练周期致疲劳后机体机能的恢复规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这些关于某一次大强度力竭运动后疲劳消除情况的研究与运动训练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在一次训练课中运动员往往要做多次一次性极量负荷运动,如间歇训练。身体机能的提高是运动训练水平提高的基础,科学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对超量恢复的正确利用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建立能有效地研究疲劳恢复规律的动物模型则成为研究的必要前提。
2 现阶段关于动物模型和训练周期的研究状况
运动实践中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的研究很多,对于训练疲劳后机能的恢复规律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不同训练周期致疲劳后的恢复规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由于各个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对周期的认识和应用不同、引起疲劳的原因多种多样、症状表现不一、加上运动项目的性质差异大、运动员的体质各异、训练结束后各种能源物质的超量恢复时间不等等缘故,所以要建立统一的动物实验模型也是十分困难的。不少运动医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2,3,4,5,6,7,8],进行了如急性跑台力竭训练,低强度的耐力性跑和各种类型的游泳训练等模拟。但上述训练大多局限于长时间的耐力训练或一次性的力竭训练,并且缺少对训练对象的动态的全面观察;笔者试图模仿大鼠在糖酵解供能条件下,不同训练周期、短时力竭游泳训练模型,根据动物的外部体征、运动能力和生化检查等来进行分析,以便能进一步找出动物疲劳后恢复规律的变化特点。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特别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在多年、年度和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负荷控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竞技能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各国教练员都把运动负荷的设计与安排作为科学控制训练过程的主要手段。通过分析速度力量项群世界优秀运动员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和小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负荷控制参数后发现,虽然不同子项目运动员在负荷内容、比例和组合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相同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将中短期阶段集训看作是若干个周训练的组合、这些周训练过程,既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又彼此联结,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阶段训练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四川省田径队、举重队;江苏省田径队等队伍的训练安排情况,发现教练员对训练小周期和超量恢复的概念模糊,对周期的安排也是没有统一规则可以遵循,基本上是凭自己经验进行训练,因此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小周期训练模拟从而找出恢复最佳的周期安排势在必行。
3 具体实验操作和安排
实验以SD纯种大鼠为实验对象,让大鼠进行负重游泳,因为动物惰性很大,往往浮在水面上不游动,如采用负重游泳则可克服这一缺点,负重占大鼠自身体重的12%,用绳子将六角螺丝穿串称重挂于大鼠胸前,可使其迅速疲劳而不影响其运动。近几十年来,人们为了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及恢复手法,常采用力竭性跑或游泳的方法,并且认为,当动物不能继续运动或下沉后不能返回水面,为力竭的时间点[9,10,11]。Douqlas等[12]指出,强迫动物在有限区域内游泳,可在短时间内达到疲劳。同时,预实验的结果表明,大鼠完全能承受在负重12%情况下的大负荷间歇训练,具体安排为大运动量即上午、下午各游两组,每组3次,每次都达到力竭,每次训练完后次间休息5分钟,组间休息15分钟(中运动量与小运动量依次为每组游2次、1次,其余指标都相同),这样的负荷对大鼠来说相当于极限负荷。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同训练周期情况下强迫动物在局限的泳缸范围内负重游泳直至力竭,无力返回水面或沉到水面下10秒,捞出水面后全身瘫软,失衡,这种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见表)。
本造模实验(只进行了三周期组,其余实验随后进行)前后进行了7天。训练期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对体重、运动时间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对照组眼睛鲜红而有精神,毛浓密有光泽,呼吸正常、食欲正常;训练组于第一次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显示眼神暗淡,嗜睡,进食量稍下降;随着对运动量的适应,不同周期训练组大鼠一般状况出现明显改善,眼睛鲜红有精神,毛浓密光泽度好,呼吸、食欲、食量正常;整个实验期对照组体重呈正性增长,而训练组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周期训练后大鼠游泳至疲劳的时间延长,血乳酸显著性升高。
众所周知,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量系统供给:(1)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系统;(2)无氧酵解系统;(3)有氧代谢系统。运动时,各系统的供能情况决定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运动的时间,强度大,运动时间短(几分钟)的项目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是糖无氧代谢的产物,乳酸的生成是引起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开始时大鼠有氧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当随负荷增加到最大有氧能力限度时,即有氧供能途径的产能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该强度的需要时,必然使代谢方式发生改变,被更快的供能方式取代,以保证耗能与产能过程的平衡。
在本疲劳模型的乳酸测试结果中,大鼠安静时刻血液中乳酸水平为2.62±0.15 mmol/L,训练结束后即刻血液中乳酸水平为16.89±2.06 mmol/L,远远大于安静时刻,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高度显著性。众所周知,一分子葡萄糖经酵解途径可净生成2分子ATP,而经有氧氧化途径可净生成38分子ATP(速率慢);糖酵解的快速供能,只有通过加快该酶促反应的循环速度来实现。骨骼肌活动随强度的增加,消耗胞浆中ATP增多,当消耗速率超过有氧氧化产生ATP最大生成速率时,胞浆ATP含量下降,代谢中ATP/ADP比值下降,糖酵解限速酶被激活,使糖原的利用及酵解速率增加。实验结果证实,大鼠多次力竭性运动训练后,各个周期训练组的乳酸水平都远远超过安静对照组,并有高度显著性。说明无氧代谢在运动疲劳过程中积极参与供能,换言之该疲劳模型是建立在糖无氧酵解供能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叶剑飞,等.过度训练的病理生理及康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11(1):15-21.
[2]Lowenthat D.T.et al.Thereapeutics Through Exercise,W.K,palmer,A.H.Goldfard:Fatigue and Overtraining[M].Grune&Stratton Inc,Newrork1979:89-99.
[3]岑浩望.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册)—过度训练[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26.
[4]凯杜迈特恩[苏联].训练过度与药物[J].体育科研(上海),1990,(1):44-46.
[5]Rod W.Fry,et al.Overtraining in athletes,an update[J].Sports Medicine.1991,12(1):32.
[6]岑浩望.运动性疾病的国外研究动态[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4,3(2):106.
[7]W.P.Morgan.慢性疲劳的监测与预防[J].体育科研(甘肃),1992,(2):18-21.
[8]周一.一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J].体育科研(上海),1983,(12):35-36.
[9]岑浩望.运动员过度训练综合症[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3(1):58-61.
[10]殷劲,高兴,等.运动性疲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推荐阅读:
《小学女子篮球队训练和比赛经验浅谈》10-18
训练比赛11-26
足球比赛训练计划09-07
职业技能比赛训练计划07-23
青少年足球训练101例-对抗比赛05-17
一年级看图写话训练及:拔河比赛07-07
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基本条件08-09
中考体育训练误区分析和训练计划10-04
篮球教学和训练07-15
训练方式和技巧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