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2024-06-23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精选12篇)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1

1 高校女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队伍中,女性馆员占总人数的70%以上,她们是图书馆工作的主力军,在图书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也受到了冲击,她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尽到家庭主妇、妻子和母亲的义务,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冲突无疑对她们来说充满着压力。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与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高校图书馆女馆员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值得关注。

2 高校女图书馆员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2.1 自我评价过低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图书馆在人们的心目中向来是一个对技术技能要求较低的部门,是安排家属休闲养老的理想之地。这些忽视与偏见严重地挫伤了馆员们的自尊,使她们难以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成就感、光荣感。同样作为服务部门,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比较严格,与校内其他服务部门相比,待遇却比较低,与教师相比就更不在一个层次上了。另外,在进修深造及晋职上,一般的女馆员都处于弱势位置。这些客观现象,很容易让馆员产生不平衡心理[1]。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

2.2 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在女馆员占绝大多数的图书馆,矛盾无时不在。一是对待同事关系方面。因为女馆员的特殊心理生理现象,使她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带来的结果是心情狭隘,人际交往便会产生障碍。二是对待读者关系方面。在现今高校图书馆有关规章制度约束的情形下,流通部门女馆员在针对图书污损、超期罚款、服务态度等情况下不能妥善地处理,引起读者投诉,而导致矛盾激化[2]。三是对待亲人关系方面。家庭不和谐,亲人失业下岗等情况的发生,常使她们经常处在心理矛盾中。此外,女馆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比男性较弱。因此,在仕途、职称评定中一旦遭受挫折,心理生理的压力便会产生,严重的将会出现各种心理偏差,如焦虑、抑郁、狂躁、偏执、孤独,甚至精神异常[3]。这就要求对图书馆女馆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训。

2.3 现代信息带来的学习压力

随着高校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馆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伴随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到图书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将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识水平。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的对象是全校师生,成千上万的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图书馆员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心理为读者提供多种信息服务。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馆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知道得很少,面对日渐复杂的工作环境和设备,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挫败感,心理压力增强。

2.4 职业倦怠现象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表现为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消极,对读者没有耐心,服务质量下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图书馆工作便感到无所适从,渐渐地难以适应自己的工作,从而对工作产生压力。因此,表现出来的行为便是:缺乏积极性,消极怠工,情绪低落,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2.5 生活态度不积极,质量不高

图书馆员工作强度大,坐班制度严格,许多女馆员就只是把自己局限于家庭和图书馆的范围,过着按部就班,单调乏味的生活,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调节自己的身心,致使部分女馆员的生活质量不高。

因此,了解高校女馆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压力,深入分析她们所受压力的主要来源、程度水平,对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帮助。

3 应对措施

3.1 培养女性馆员全新意识

大量的事实说明,个人的角色追求取决于社会的角色期望,当社会的角色期望为成功女性所认同,就转化为女性自我发展的外在动力。女性馆员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容易受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影响。因此,作为图书馆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鼓励女性馆员多读书看报,利用这些传播信息的媒介,从正面强化成功女性的幸福家庭和对社会的贡献,使女性馆员在心目中建立“事业成功光荣”的价值观[4]。另外,要使女性馆员意识到,新时代的女性,应是社会使命感和家庭责任感高度统一、事业和生活和谐统一的女性。女性馆员要正确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个贤内助的形象,还应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满足于基本的需要之后还应该有自我实现的社会需要。

3.2 女性馆员的知识结构调整

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对女性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观念,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方面馆员需通过自学或其他学习方式,提高知识层次,为优质服务打下基础。同时,要求馆员意识到不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其它一些相关知识,就会被淘汰。因为在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男性人才的需求与重视比女性人才大得多,女性人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便可想而知。所以,女性馆员要有紧迫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图书馆人才。在网络环境下,对女性馆员的培训更应该加大力度,尽快改善女性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提高女性馆员的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她们的创新能力,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制,不断培养出一专多能的现代化图书馆人才。

3.3 缓和角色冲突,合理安排时间

高校女馆员存在着多重角色,她们不仅要肩负家庭和工作的重任,而且还要在多种角色限定的时间里穿梭忙碌。但作为新世纪的女性要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才会觉得生活有充实感。只有在事业上找到最佳切入点,同时,又在事业和家庭中找到平衡点的女性,才会获得一份真正地属于自己的幸福。因此要处理好各种时间冲突,还得靠自己本身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好家庭与工作的时间,尤其要注意防范性别角色冲突带来的影响。

3.4 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团结友爱、互助互利的特点,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智慧,增强归属感和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图书馆工作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合作意识,做好工作是不可想象的。我馆下设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各个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保证部门有利开展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各部门主任包括每一个馆员与本馆其他部门成员搞好关系,互相学习,遇到问题互相请教。馆员与馆员之间要团结友善,大方交往使女馆员之间不仅要互相理解,更要与读者沟通,倾听读者的心声,在工作中接收他们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领导或有关部门。这就要求我们的女馆员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具有与人合作的愿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应该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既要把读者当做朋友,又要把同事当做朋友,才能在一起愉快工作。在愉悦、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所以作为女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关协调能力,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自觉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克服狭隘、嫉妒、脆弱等不良心理,与同事和谐相处,为发展图书馆事业而共同努力。

3.5 树立自信心,增强职业女性的价值观念

女馆员要担负起塑造良好图书馆形象的重任,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克服自己的劣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塑造自己独立而完美的人格,完善中国女性的现代形象[5]。要树立自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要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意识,超越传统观念对女性角色的界定,克服自卑心理,摒弃男强女弱和男强女从的思想,正确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在自己所处的多重角色中重新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女性馆员不能坐等图书馆专业地位的确立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应自强不息,突破“女性不如男性”的心理定势,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跨越障碍,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研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图书情报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从单一型人才转变为“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

3.6 加强沟通交流,有效疏导压力

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团队中的沟通,可以起到知识共享信息互补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积极推行民主管理,管理者要在工作中与女馆员多进行沟通,倾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她们的工作和生活,为女馆员创造尽可能完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而馆员要善于倾听读者的意见,多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读者考虑,理解和支持读者通过交流沟通,增强女馆员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消除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提高她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另外,利用高校优势,聘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定期给女馆员做讲座,开展系统的女性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向女性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使她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其免疫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总之,在女性占有率高达70%以上的图书馆行业中,要充分发挥女性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女性馆员的潜在能力,不断提高其形象和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在事业发展、文化生活、物质精神等方面对女性馆员给予关爱,采取措施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实践环境,使她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必将大力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要:高校图书馆大部分是女馆员,女馆员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分析了高校女图书馆员心理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并运用心理学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女图书馆员,心理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殷占兵.职业倦怠:高校流通馆员的隐形杀手[J].图书与情报,2004(4):74-77.

[2]潘秀英.图书馆读者投诉分析及其处理[J].图书馆杂志,2004(4):22-24.

[3]刘育.缓解高校女馆员工作压力之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2):50-51

[4]莫燕玲.浅析我国图书馆职业女性化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9-11

[5]盛腊梅.塑造高校图书馆形象,重在培养女馆员素质[J].改革与开放,2009(11):206-207

[6]毕静.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继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163-165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2

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是全民阅读推广与全民终身学习的基地, 并且始终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服务宗旨, 图书馆馆员角色的定位也逐渐从“书本位” 向“人本位” 转变, 这是“以人为本” 服务理念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具体体现。用户的感知评价是对图书馆服务的直观反映, 公共图书馆馆员是读者的直接服务主体, 评价馆员服务质量一方面需要馆员从自身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大众读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评价。公共图书馆以此才能提高用户满意度, 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长远建设。但根据图书馆的服务经验总来看,通常馆员与读者对服务期望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感知差异, 即馆员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与服务能力与读者用户的实际感知存在一种不对等的主观体验。因此,利用科学的量化方法评估用户与馆员的心理感知差异,不仅有利于科学地评估馆员的服务水平, 重要的是可以平衡用户与馆员的服务感知, 分析用户与馆员的感知服务矛盾, 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作用。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员;生理健康;心理保健;专业素质

健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所谓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二者都是做好实际工作的前提。

一、图书馆员的生理健康

图书馆作为图书和文献资料的收藏集中地,大量、长期、封存的藏书,由于周围环境温度、湿度、光线及污染物的影响,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和蛀虫,许多珍贵的资料受到损害,图书馆员的生理健康也受到影响。随着大量电子设备的进驻,新一轮污染正在形成,而这一问题也往往被图书馆界忽视。

1.影响图书馆员生理健康的原因及疾病。

细菌:通过人手上沾有的大量细菌,污染书刊,可引起相应的疾病,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痢疾、腹泻等。

病毒:病毒在外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甲肝、乙肝、丙肝等病毒,少数读者在患传染病期间,借阅图书容易污染书刊,存在传播的可能性,尤其常见的急性结膜炎,常可通过书刊接触传染上红眼病。

霉变:导致馆藏文献霉变的主要真菌有烟曲霉、镰刀菌属等,可造成图书的霉变变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尘埃:如书库中积存尘埃较多,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增多,如微生物、螨虫、漆、物理因素等,对某些过敏体质的读者和工作人员,可引发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寻麻疹、螨虫性皮炎等。

另外,图书馆员在书刊借还、整书上架等机械化的工作过程中,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很容易因肌肉僵持、疲劳而引发颈椎疼痛,易患颈椎病及肩周炎等疾病。由于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复印机等现代化设备,电磁辐射污染更不可忽视,容易引发近视眼、腰椎病、肌腱损伤。

2.预防与对策。搞好图书馆的基本建设:在新建图书馆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现代图书馆的环境、采光、温度、通风、湿度等要求进行设计。如新建的广州图书馆和佛山市图书馆,都设立了大型的通风设备和中央空调,整个格局是园林化、人文化的氛围。同时,也应对现有的图书馆(室)进行一定的改造:搞好室内外的绿化,配备一定的通风降温设施,做到环境舒适、卫生清洁、书架整齐有序,书刊分类规范,书库、阅览室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做好防蝇,防蚊,防鼠等工作,注意控制温湿度,防止书刊霉变。

建立完善的清洁卫生制度:诸如阅览室、借阅处的卫生规定、书库及借阅处的消毒制度、图书防护制度等等。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奖罚分明。

常用的消毒品和消毒方法:图书馆应备有清洗、消毒、杀菌的物品和设备,配备各种清洁洗涤用品和消毒液。(1)书库内常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杀灭空气中和物体表面的病菌和昆虫。(2)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对阅览室、借阅室用醋酸熏蒸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3)对已患有传染病读者借阅的书刊,应停借,并对归还的书刊进行必要的消毒。(4)藏书的防蛀防霉可用净霸防蛀防霉剂,其对常见文献害虫及霉菌具有明显的防治和杀灭效果,对图书文献纸张、字迹等没有明显影响,毒性很低,使用方法简便。

3.创建和谐、安定的图书馆集体氛围。为保障馆员身体健康,图书馆应每年定期安排馆员到医院作身体检查,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为切实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接受馆员合理化建议,组织馆员按自己的兴趣在业余时间参与各种体育小组活动。从而保证馆员身体始终处在良好的健康状况,激发了广大馆员的工作热情。通过健身、运动不仅保持了馆员的生理健康(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且还可使馆员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得到释放和宣泄。

二、图书馆员的心理保健

1.影响图书馆员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图书馆这个群体所营造的工作氛围、实行的奖惩机制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1)工作岗位安排不当。由于图书馆管理者不了解馆员心理与性格特征和实际工作能力,给一些馆员安排了他们不擅长或不愿从事的岗位,导致有些馆员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所学无用武之地,从而产生了一种生不逢时的压抑心理;有时安排的任务超过其所能承受的限度,也会对馆员形成一种精神压力,使其产生心理挫折。(2)物质激励机制不合理。现代社会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图书馆同样需要合理的竞争机制。物质利益的奖惩不公,不仅不会起到激励上进、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馆员对工作失去热情,产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理。(3)图书馆工作分工的专门化造成馆员的厌倦心理。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强调岗位责任制,定员定岗,编制固定。明确的分工是有益的,但过度地划清界限,有时又使馆员容易产生对单调工种的厌倦和烦躁心理。长期从事一种固定的工种,如流通、著录等工作,有时会感到封闭,对外部缺乏了解,缺乏纵向联系。精力过度地集中于某一项工作,往往会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厌烦甚至排斥的心理。

2.影响图书馆员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图书馆员个人修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主观因素同样影响着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1)兴趣不专,见异思迁。有这种心理的馆员有时也颇有雄心壮志,却不愿从眼前平凡的小事做起,不安心于图书馆平凡的本职工作,对什么都感兴趣,却又常常都浅唱辄止,本职工作也做得一塌糊涂。这种人缺乏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兴趣,见异思迁,最终一事无成又使其产生了心理障碍。(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图书馆工作各流程之间环环相扣,需要馆员不但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团体协作精神。采购、分类、编目、典藏、流通等各流程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要求图书馆各部门互相配合。良好的集体气氛与融合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与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不融洽,将影响馆员工作效率,造成与其它部门之间的矛盾,甚至会使一些性格内向的馆员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 (3)心理负担过重并得不到有效调节。心理负担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家庭生活负担给心理上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工作中的失误、事业上的挫折、别人不公正的指责而形成的心理负担,这些都容易使馆员产生沮丧、失望等情绪。

3.消除主客观因素影响,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图书馆员要努力具备以下心理素质。(1)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确立平凡岗位上长远的奋斗目标,克服好高骛远等不良心理,加强意志锻炼,培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安心于本职工作,把个人兴趣同长远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保持工作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2)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积极对待前进中的各种挫折。融洽的人际关系将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减少不必要的隔阂与误会,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减少挫折,消除焦虑心理。协调好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工作经验交流。

4.图书馆管理者应重视保护馆员的心理健康。消除馆员心理障碍,保护馆员的心理健康,不仅要求馆员自身要加强思想与职业修养,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的提升,而且管理者也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馆员心理的因势利导工作。(1)合理使用人才,推行激励体制。图书馆管理者应以真诚的友爱去关心每一位馆员,不仅要在思想上耐心引导,在学习上鼓励上进,在工作中放手使用,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长处,用人之长,避其短。使其增加工作兴趣,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使人人感到在图书馆有用武之地,有发展前途,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焕发出非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全员培训,共同提高。随着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不断拓展,这就要求每位馆员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利用图书馆采用的各种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而由于岗位不同,工作内容和要求也就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员工,培训内容和方式应作相应调整。一个图书馆犹如一个大木桶,图书馆每位馆员都是组成这个木桶不可缺少的木板,忽视任何一部分员工的培训,都将制约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影响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应倡导全员培训,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重点要有所侧重,从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有层次有重点的全员培训机制。(3)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增强馆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图书馆管理者应当与馆员进行定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和掌握馆员的动态,及时对馆员进行鼓励予启发。要积极帮助馆员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认识,引导他们适时转变观念,以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可适当组织馆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加强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馆员发表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认真研究答复,使馆员在心理上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为使全馆上下始终保持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图书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座谈会、文体比赛、联欢会等,让馆员有机会坐到一起,交流彼此工作及生活中的感受、看法,使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在融洽的气氛中增进整个集体的感情,这对于以后的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图书馆工作至关重要。

在管理学中,有一种激励理论。它指出:“个体在团体中常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动上,表现出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此谓社会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良好的馆风,具有使人从众的独特的心理作用,是培养馆员健康心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一个图书馆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图书馆集体对个体“同化”和个体对集体“从众”行为的突出表现。作为馆风,它不是馆员自发的偶然的行为表现,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影响馆员思想行为的力量,对馆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和行为规范作用。所以,馆风又是协调全馆人际关系,帮助馆员树立职业道德乃至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行为同内在性格及所处环境两个因素相关。在一个图书馆里,由于不断地进行“同化”和“从众”,使多数馆员逐渐形成相同的情绪,消除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大家处于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护和增进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孟繁姝.影响图书馆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防护对策[J].科技资讯,2013,(4):253-255.

[2]石爱珍.论新时期图书馆管理思想变革与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49-51.

[3]陈丽纳.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策略分析[J].图书馆合作创新与发展,2011年卷:257-261.

[4]张金玲.高校图书馆员工激励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5]周占书.浅谈图书馆馆风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3):153-154.

转型期图书馆员的职业心理探讨 篇4

(一) 传统观念的束缚。

由于历史的偏见和诸多原因, 图书馆和馆员的地位没有被人们重视, 地位得不到尊重, 在客观上使馆员产生消极心理。

(二) 职业成就不显著。

图书馆是保存和传递知识信息的中介媒体, 馆员虽然付出了劳动, 但所取得的成就具有隐蔽性难以测量, 造成职业成就的不明显性。这种职业特点也很容易使社会对其成就认识不足, 使馆员自身得不到事业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心理偏差容易产生。

(三) 馆员年龄层次和知识机构的失调。

图书馆中普遍存在中、老年人员偏多, 年轻人偏少的现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不同年龄的人对职业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职业行为有着不同的差异。

二、图书馆员普偏存在的职业倦怠心理

(一) 对技术的恐慌心理。

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 许多新技术在图书馆大面积应用, 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不少人产生恐惧心理。这种由技术压力导致的心理压力, 1984年心理学家克瑞·布诺德把其定位为:“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新的计算机技术而引发的现代适应疾病。

(二) 对岗位的焦虑心理。

图书馆转型期馆员要充当信息专家、信息导航员、信息教育者的角色, 需要计算机、外语、情报等知识和信息分类、组织、获取等技能。而现有馆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显然离网络时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因此, 不少馆员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产生焦虑心理,

(三) 缺乏交流的障碍心理。

传统图书馆作为用户与知识, 用户与馆员以及用户之间交流的场所, 凝聚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现代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空间限制, 使信息检索和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有效保护了文献特别是珍本、善本文献, 打破了复本量的限制。

三、针对图书馆员职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 进行认知调整增强馆员的素质和职业观念。

现代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求, 势必在服务理念, 设备技术方面有所改进, 要让馆员知道数字图书馆的到来是大势所趋, 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 引导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努力增强馆员的政治素质,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定位, 以为国家培养人才, 为全民族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为己任, 甘愿作一个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者。

(二) 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馆员技能。

图书馆决策层除了引导馆员具有正确的认知观外, 还要在方法上加快对馆员的业务培训, 这是消减馆员心理问题的关健, 只有了解并掌握了现代科学技能, 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恐惧也就不存在了。首先在知识方面要巩固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 学习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 掌握数字技术方面组织、管理和处理方式的知识等。其次在技术方面, 要能够运用科技手段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以便形成新的信息产品和新的服务内容。在能力方面, 要培养迅速的接受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力, 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 要有综合判断和评估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断研究、创新, 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新观念、新见解。

(三) 进行心理调适, 摆脱心理阴影

1. 心理暗示。

从心理学角度要作好心理调适, 首先要进行心理暗示, 是个人通过自己心的认识、言谈、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 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方法。自我心理暗示会产生强烈心理定势, 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 要引导馆员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 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 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

2. 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即交流双方有效的心理联系, 即有馆领导与馆员的心理联系, 也有馆员之间的心理联系, 还有馆员与读者用户之间的心理联系, 而且图书馆各级领导与馆员的心理沟通尤其重要, 可以采用面对面的交流。

3. 心理激励:

(1) 人文关怀:发挥个人所长, 安排适当的岗位或参与重要任务给他们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从而取得激励的效果。 (2) 考评激励:建立馆内外全方位的馆员评价系统, 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 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建立竞争机制。 (3) 目标激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做出目标规划, 制定近、中、长期的目标, 激发馆员的热情使其有努力的方向。 (4) 经济激励:不搞平均主义, 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做出成就的馆员, 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等。总之, 心理激励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它是帮助馆员排除心理障碍激发进取精神, 创造工作成绩的内在动力。

摘要:分析了转型期图书馆员由于职业特点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三种成因, 指出了职业倦怠心理的三种表现形式,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旨在消除图书馆员的不良心理, 提高馆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关键词:转型期,图书馆员,职业心理

参考文献

①刘广, 戴昌钧.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信息和知识界定的方法.图书情报工作.2005 (12) .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5

摘要:图书是否符合孩子的读书趣味、真正满足孩子当前的读书心理需求与图书的选题策划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以选题策划、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少儿图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选题策划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选题策划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儿童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策划;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选择符合该阶段儿童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的读物,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其阅读能力,还能为孩子的身心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充分迎合儿童各阶段心理特征的正确图书选题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图书选题策划的定义及少儿图书特点

1、图书选题策划的定义

在整个图书出版过程中,图书的选题策划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图书出版的质量、后期工作的进程以及图书最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一般来说,图书选题策划是指为确保图书的顺利销售,在图书出版之前编辑人员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工作。

2、少儿图书选题内容的特点归纳

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汲取要求出发,我国少儿图书的内容特征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从生理上讲,少年儿童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同时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也是最大的,基于这一特点,少儿图书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比较广泛。第二,由于较之文字,图画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更为直观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从内容上看,少儿图书往往图文并茂,且越偏向低龄其图画占据的比例也就越大。为了迎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少儿图书的文字描述则大多偏于浅显。第三,儿童的好奇心和个性特点浓烈,其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非常强,因而少儿图书往往从开本、材质、颜色搭配等方面不断追求外观上的创新以吸引孩子的眼球。

二、儿童阶段心理特征及图书阅读倾向分析

1、想象力丰富,思维多有超现实特征

与成人多利用理性思维来认知世界不同,孩子在儿童阶段往往是通过感性思维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描述的,因此儿童的思维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他们非常乐于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进行各种假想,而这种假想往往是超现实的,即儿童会将各类因果关系或客观存在通过独特的感受力进行加工,形成与客观世界相背离的主观思维世界。

孩子常利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认知世界,良好的少儿图书能够利用这一特征对其思想进行引导,使孩子在自由发挥想象空间的基础上得到充足的精神养分。以当前较受儿童群体欢迎的科幻读物《哈利・波特》为例,书中主角会利用魔法与恶势力进行战斗,这种超现实的夸张英雄形象在儿童眼中是非常合乎逻辑和真实的,他们会将自己想象成哈利・波特,用自己的方式在脑中形成正确的善恶之分和价值观取向。

2、思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同化性和泛灵性

儿童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同化性和泛灵性。所谓同化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儿童在对世界进行认识和解释的过程中通常会脱离客观分析环节,主观地将自我意愿强加于客观事物,并认为自身是周遭事物的主宰体。这种思维模式通常使得儿童无法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幻想进行区分。这为儿童思维泛灵性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这里说的泛灵性是指孩子会将所有事物视为具有思维能力的生命体,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这是孩子在儿童阶段为与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特殊思维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同化性与泛灵性在一般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并作用于儿童思维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孩子将椅子当马骑、把木棍当作刀剑舞动玩耍等现象都是同化性与泛灵性的表现。而当同化性和泛灵性体现在阅读上,就表现为孩子本能地将自己与书中主角进行同化,同时给予书中事物以主观意识与灵魂。目前儿童图书通过利用多篇幅的精美图画对故事内容进行诠释和解读来顺应儿童思维的同化性与泛灵性,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图书为孩子带去了更多的欢乐。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定位及策划重点分析

只有充分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少儿图书选题才能切实做到服务于少儿群体,在满足其阅读需求的同时提供优质的理论知识来源。

1、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定位

(1)图书选题应贴近儿童的心理偏好

对孩子在儿童阶段的阅读心理及习惯的掌握是儿童图书策划方案合理确定的基本前提,因此编辑在图书出版前根据儿童心理和阅读需求确定图书内容、版面、开页等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描述我们知道,孩子在儿童阶段不仅想象力非常丰富且具有超现实性,而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解释和认识世界,因而此阶段的孩子在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时通常不会主动利用理性思维对事物进行科学解释,而是会本能地通过同化性和泛灵性使其与自身主观意识融合。这一特点虽然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容纳新事物的能力,但同时也容易使孩子对现实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基于此,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必须考虑在利用儿童特有思维模式的同时向其灌输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用传说、童话、寓言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体帮助其理解客观世界。例如,儿童往往存在英雄情结,对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都存在较强的崇拜心理,少儿图书出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倾向,通过对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描述来提升少年儿童的思想境界,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2)少儿图书选题内容应切实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儿童阶段是孩子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少儿图书的选题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内涵,以满足孩子的学习要求。从该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来看,他们大多数喜欢更为直观的学习方式,而对纯理论的阐述式教学缺乏兴趣。基于这一点,少儿图书在策划选题时还应多吸纳新鲜事物,尽量使图书表现方式多元化。例如,较之文字,孩子对图画更为敏感,因此少儿图书的版面设定就应着重突显图画的重要位置,用精美多彩的图画加深孩子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再者,少儿图书还应选择孩子较为关注的内容,同时在文字表达上增加更多的幽默元素,以增加孩子阅读时的愉悦感,继而使他们顺利地接收相关知识内容。

2、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图书选题策划重点

(1)明确受众群体的阅读心理

从年龄的划分来看,0―16岁的年龄段我们统称为儿童阶段。由于年龄跨度过大,因此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少儿图书策划必须从读者出发、从特定阶段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求出发,明确出版内容和受众群体。在孩子的整个少儿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积累,其心理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存在相对的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因此,在策划少儿图书选题时,必须严格区分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其理解力、认知力以及学习力,从而确定图书结构和内容。

(2)少儿图书选题开发应该适应儿童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与其心理成长相对应的,即心智越成熟、阅历与所掌握的理性知识越多,孩子相应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因此,少儿图书的选题也应以此为借鉴,做到内容上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笔者对其图书需求取向做了简单的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儿童不同成长阶段图书内容选题倾向

成长

阶段 年龄段 图书选题倾向

幼儿期 新生儿 该阶段图书更注重语言节奏以及图书触觉认识

1岁 图书多采用硬纸板,适合翻页,图案易于辨认和切入

2岁 图书开始使用文字,有图解,使用重复和变化来建立对意义的理解

3岁 使用故事、音乐,运用节奏、韵律和重复,调整注意力的扩展

儿童期 4―6岁 选择好的故事、神话故事、短篇故事,要求有一定的视觉效果

5―7岁 需要好的故事,文字和插图都要有意义和趣味性

6―8岁 有值得讨论的好故事,同样主题的延伸,在视觉和语言上有灵巧的展示

9―10岁 与体育、音乐、探险、神话、动物等相关的所有图书,具有情节和图片,阅读兴趣开始多样化

少年期 11―16岁 以故事为主,逐渐在阅读内容中加入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哲学道理

本文以选题策划、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少儿图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选题策划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选题策划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希望能为图书出版业工作的推进带来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学斌. 幻想的游戏[J]. 儿童文学研究,2009(9).

[2]罗紫初. 图书发行教程[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伍传平. 选题风险及其控制[J]. 大学出版,2000(7).

[4]要力石. 实用图书策划学[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心理健康教育

1 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学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重要课题。大学时代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其生理发育已近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在一项以全国12万多名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中20%~23%的学生被发现有心理障碍。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图书馆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肩负着服务与育人的双重职能,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注重学生智能素质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是,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解决心理困惑与障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有能力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学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2.1 根据学生读者心理特点,做好导读工作。由于年级、专业的不同,每个人心理素质的不同,其阅读动机、目的、阅读文献类别及阅读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这个年级的心理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此,馆员可以选择有关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成长适应、普通心理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并进行必要的阅读辅导。中年级学生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已不滿足于课堂的学习,而热衷于博览群书;一部分学生进入专业文献的阅读,他们的需求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这个阶段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健康人格的认识,学会心理调节,促使其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的程度。馆员可以向他们推荐人际交往、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性心理、情绪调节、择业与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同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引导阅读。

2.2 利用馆藏开展读书活动,积极开展“阅读治疗”服务。图书馆应主动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与修养、成才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园地、不定期地举办读书座谈会等,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为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统计,采用阅读方法来分散、削弱痛苦程度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5%。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图书馆馆员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的阅读行为。学生读者通过阅读行为去接受教育,用阅读心理过程去感知所阅读作品的精华,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并修正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3 注重服务细节,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作为读者云集的文化场所,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类型的文献信息促成众多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读者之间的广泛接触。馆员应随时以点头、微笑等形体语言向来馆的读者作出友好和欢迎的表示。图书馆员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加强心理危机预防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文献信息传播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能力。同时馆员要心胸坦荡、谦虚文雅,有一定的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说服人。

2.4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图书馆的管理要以读者需求为起点,读者满意为终点。同时图书馆应有容许读者说话的胸襟与勇气,并且为之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可借用现有的网络媒介作为贴近读者心理、了解读者需求的工具,如制作图书馆网页、开设读者信箱等,及时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及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与服务方式。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7

1 心理及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1]。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具有健康和谐的心态和人格,才能以积极阳光的心情对待工作和生活,从而充分实现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价值,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 合并后图书馆员的心理形态复杂多样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也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质性融合,首先是馆领导班子的融合和调整,其次是同性质的部门之间合并,根据需要设置分馆及新部门,重新任命部室主任,依据工作需要对馆员岗位进行调整,部分部门开放时间也相应调整。这一系列变动对馆员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本平静有序的工作习惯打乱了,不同岗位不同处境的馆员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变化,其形态是多样化复杂化的,其心理内容涉及未来预期、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职业压力、文化冲突等方面。

2.1 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预期暂时不明朗,使馆员产生困惑迷茫感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进行实质性融合,对于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如何定位、规划;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先进理念的大学图书馆,是图书馆领导层和全体馆员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未来的预期还不太明朗。馆员可能会夸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困惑、迷茫的感觉,失去目标和方向,情绪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新形势下,馆员对自身发展的不同情绪显现

合并前,馆员在长期的图书馆工作中,会对个人发展有一些或详细或粗略的规划和描绘,譬如如何在现有的岗位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在工作中不断精进专业知识、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层次等等。但随着图书馆的整合,机构设置、工作岗位、管理机制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打乱了一部分馆员的个人发展思路,甚至个别馆员不得不放弃原有岗位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觉得前途未卜、局面失控,产生焦虑、无力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工作绩效。但是也有一部分主观能动性强的馆员,会认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而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新形势、新时期下勇于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

2.3 合并图书馆固有文化之间的冲突,打破馆员心理平衡

每个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默契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图书馆的灵魂。高校合并使不同图书馆的固有文化碰撞在了同一时空,文化上的融合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要经历漫长的摩擦和适应,这个过程打破了馆员固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平衡,容易形成矛盾、冲突,使其心理上的不稳定状态加重。

2.4 人际结构发生变化,冲击馆员原有的人际关系

图书馆的整合,要经历一系列人事变动,首先是领导层的调整,崭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其次是图书馆中层管理的调整;然后是各部门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的调整。这些人际结构的变化,很敏感地冲击着馆员们原有的人际网络,原来熟识的同事有可能换成了素不相识的人,人际关系必须重建,这对馆员的心理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2]。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各种矛盾和误解,心理产生隔膜,如果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精神上的默契,这种合并整合也会失去最初的积极意义。

2.5 面对合并后的新局面新要求,职业压力增大

合并后图书馆新的环境、新的机构设置、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等,对于馆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水平、知识更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和学习压力增大。部分馆员可能不知从何处着手来提高自己,认为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的情绪,职业压力增大,而这些体验又会造成消极悲观、畏缩懈怠的心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职业兴趣低落,甚至是工作态度恶劣。

对于负责新业务新技术引进开发的馆员,面临着全身心投入工作兼充电学习的重要任务。以我馆新成立的特色服务为例,新设了古籍典藏室,另外准备开展学科馆员的新业务,对于负责这块新业务的馆员来说,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要求和高要求,需要去有先进经验的院校参观学习和自身不断地研究探索,如果思想准备不够充分,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再加上中层管理人员人到中年身负的家庭重担,其压力可想而知。

3 馆员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3.1 提高馆员的认知能力

提高自我的认知力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完善的首要途径。拥有健康人格的馆员,才能及时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积极进取自我提高[3]。图书馆员管理和传递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信息,展示着图书馆的形象,是图书馆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具有正确的认知,拥有和谐人格,才能使馆员这个最重要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不断发生变革是必然趋势,高校合并带来的图书馆变革也是其中之一,这种变革是正常现象,压力是客观存在的,馆员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逃避。人要积极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虽然合并在短期内给少数人可能带来一些不便,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说,合并的意义是积极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合并后的图书馆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馆员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来配合合并后整个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从而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3.2 明确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减轻馆员内心的困惑、迷茫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领导层应该高度重视馆员在新变化下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制订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目标,使馆员明了图书馆大的方针和发展前景,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的努力方向,避免由于目标的不明确、不一致导致工作上的南辕北辙,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管理层和各部门也要重新定义各自的权利、责任及关系,避免因角色模糊、责任不清而造成部门之间、馆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只有目标的明确、责任的确立、有效的沟通,才能缓解馆员的不稳定感,减轻和消除内心的困惑、迷茫和焦虑。

3.3开展专业培训及前沿讲座,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信息,缓解职业压力

合并后高校层次的提升,也要求图书馆的层次有质的提升,馆员的专业理论、业务技能和服务手段随之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应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并邀请本领域学者、专家举行前沿动态讲座,建设与时俱进、永不落后的图书馆,培养与时俱进、专业精进的图书馆员。我馆就曾多次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来馆作学术报告及讲座,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及发展走向,并介绍了其他院校合并的经验和对馆员提出的新要求,不但使馆员更新了业务知识,也使馆员学习到了合并先行者的经验,明确自己的新角色和新任务。同时,也要鼓励馆员加强自学,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工作任务。通过以上多种途径加强馆员自身素质,随着新组建图书馆的成长而成长,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获得工作乐趣,才不会感到落伍和空虚,从而有效缓解新要求下馆员的职业压力。

3.4 促进文化融合,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氛围

新成立的图书馆,不同质的图书馆文化开始接触、碰撞和适应。全体馆员作为新的共同体,应该共同努力,促进文化融合,吸收双方文化的长处,建立新的健康向上、和谐兼容的图书馆文化。新文化应提倡以人为本,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运行机制,以图书馆的更高层次发展为最高目标,把精力放在怎么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上,统一馆员的认识和理念,上下同心,避免冲突和内耗。对于新的上级和同事,馆员应加强沟通和了解,建立信任感及亲和感,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氛围,这样才会有利于面对新的工作挑战,减少不必要的阻力。我馆在合并后进行过多次联谊活动,并进行了拓展训练,馆员在这些活动和训练中通过谈心、合作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建立了同事感情,也培养了小我服从大局的意识,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对自身面对新环境、新人事保持健康心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有这种文化和精神的有效融合,才能使新的管理理念得以落实,团体达成共识,为新成立图书馆的美好前景共同奋斗。

3.5 适当心理疏导和宣泄

馆员在合并后的新形势下,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心理形态,其中不良情绪如焦虑、迷茫、恐惧甚至是抑郁等都会造成身心紧张,影响工作成效。人生最大的一种幸福就是学会放弃过去,放弃意味着更好的开始,意味着轻装上阵。馆员的不良情绪可以由专业人士为其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心中苦闷,排解各种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我疏导和宣泄,例如跟领导开诚布公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心结,找朋友说出自己的烦恼和疑惑,加强体育锻炼、出外旅游,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舞蹈、唱歌等,种种这些途径都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从而调整好心境,维持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正面、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合并后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284-287.

[2]郑微波.合并专升本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3) :63-64.

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探析 篇8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 直到2003年国家才有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国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由普通医院的心理诊室, 精神病院的心理咨询诊室, 个人经营的心理咨询诊所或心理服务机构, 以及大中小学的校内心理咨询室开展的。到目前为止, 心理咨询在多数情况下还不能为大家所接受, 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惠及大部分人群, 不能做到大面积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人们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 迫切需要通过开展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应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 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安静、令人心情舒畅的场所。图书馆如果能为发展心理健康服务, 不仅利用了现有的图书、场地等资源, 也可使心理健康服务有更好的依托平台。

二图书馆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 阅读是良好的减压方式

“阅读疗法”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图书+治疗”, 也叫作图书疗法、读书疗法、书籍疗法等。韦氏词典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是:使用阅读材料来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或辅助精神病学的治疗。可以看出, 阅读疗法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和辅助手段。

我国将阅读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开展的实践研究比西方晚。我们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资源,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能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促进心理辅导的发展, 发挥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 馆舍环境有利于疗愈心灵

每个城市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时候, 都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空间, 而图书馆环境怡人, 能使进入图书馆的人们安静下来, 浮躁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普及性的音乐疗法也可在图书馆使用, 图书馆的硬件条件不断得以改进,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 其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疗愈心灵的作用。

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开展心理健康预防与教育服务, 可节约大量的资源。无须再另建场馆, 而图书馆的舒适环境一直为人们所认可, 这是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天然优势。

3. 图书馆的条件便利

在图书馆开展免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可以极大地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无论是大中小学生, 还是社会人员, 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整体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预防重大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 能够在轻度抑郁的时候, 得到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 而不至于发展成为重度抑郁。

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可以解决心理咨询费用昂贵的问题, 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 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图书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途径

1. 论坛、讲座

大部分图书馆都开展了读书沙龙、读书论坛、读书讲座等活动, 适当加入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会受到参与人员的欢迎。图书馆的讲座已成为常规活动, 在此基础上, 丰富活动形式, 组织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方法, 提升大众对自己心理的了解。

2. 图书推荐

图书馆的图书推荐是一种常规服务, 应增加推荐与心理相关的书籍, 增加读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 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书籍的选择, 不仅考虑心理类图书, 也可以考虑人物传记等励志图书。

3. 开展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专业性强, 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组织进行, 选择有针对性的专题如焦虑、抑郁等, 开展阅读疗法, 进行一些辅助测试了解参与者前后的心理状态, 通过比照, 来检验阅读疗法的效果, 并作为今后开展阅读疗法的依据。

4. 开设心理阅读室

图书馆可以开辟专门的心理阅览室, 把心理类相关的书籍、期刊集中摆放, 建立心理阅览室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更为简便。心理阅览室免费向大众提供服务,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借阅所需要的心理书籍或期刊。心理阅览室应该温馨、明亮, 位置宽敞, 给读者一个相对开放和独立的空间, 可布置些花草和装饰画, 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心理沙龙等。同时, 阅览室可定期邀请心理专业老师与读者面对面开展活动, 解答读者的疑问。通过阅读可以缓解生理、心理疾病, 促进身心健康, 培养自信、丰富思想、纠正思想偏差, 改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 是自我完善的良方。

我国人口多、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们需要尽快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几年社会上出现了私人心理咨询机构, 它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定期开展十几人至几十人的心理治疗团体服务活动。但私人心理咨询机构有两个缺陷, 一是个体经营或者民营机构主办, 费用很难降低;二是这样的活动不是常规活动, 通常是隔一段时间举行一次, 比较偏远的地区举办得更少。

综上所述, 图书馆在保障传统借阅等基本工作的同时, 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等资源, 充分发挥所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高效的平台, 这对于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提高心理素质, 减少心理疾病是非常有益的。

摘要:本文提出图书馆作为心理健康预防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机构和场所,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图书馆所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并提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9

在各所高校内部, 图书馆长期以来经常被外人看做是除了借还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事务去做的机构, 是所谓养闲人懒汉的场所;很多时候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校领导的“关系户”或教授等学校骨干的家属人员, 一般学历不高, 工作技术含量较低。通常, 他们每天的事务就是简单地管理一下在校师生的借还书工作, 同时也负责采购图书、期刊、电子数据库等文献资料。从性别比例上看,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女性居多而男性相对较少, 以女性的心理特点通常会出现所谓“婆婆妈妈”、“搬弄是非”等现象。长期以来, 个别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存在着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心理状况导致很多新分配来的高学历人才不安心致力于图书馆的本职工作, 甚至远走高飞, 即所谓“跳槽”到其他行业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对工作人员所服务的外部对象来说, 他们普遍存在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即认为你是为我服务的, 我就有权利挑你的问题,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鄙视的现象, 从而加大了有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健康心理用以导致工作人员和被服务人员之间产生隔阂甚而至于矛盾和冲突。按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规章要求, 工作人员应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牢记自己的服务守则, 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求进行耐心细致的服务, 耐心地为每一位被服务者所提出的咨询提供详细地解答;更不能说诸如“你等着吧”之类的脏话, 给自己乃至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带来污点。尽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知识水平较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较常人的道德修养要高出一截, 但当他们遇到诸如借不到书或因损坏图书被要求罚款时等现象时, 有时难免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矛盾, 出现抱怨乃至于过激的情绪。

另外, 缺乏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集体活动也是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回顾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闭架、手工借阅时期, 当时是所谓的“人管人”, 基本上每周召开一次业务交流会议, 会议完后一般大家各忙各的;有时大家会聚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 或在户外一起进行一些球类活动。每到邻近元旦或春节时, 馆里通常会组织大家进行一些例如茶话会、歌咏比赛等联谊活动, 一想起那个时代, 现在看来犹有许多回味之处。后来, 到了开架借阅时代, 图书馆实行了制度化管理, 馆里仍然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 在假期还会组织大家到外地旅游观光, 或者跟学校的其他单位机构进行一些篮球赛等交流活动, 这些文体活动不仅活跃大家的工作气氛, 而且还让大家增强了身体素质, 提高了团队意识。现在, 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进入, 虽然大家工作时的体力付出少了, 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但是以前的文体活动却少了许多, 除了例行的高校图工委的体育比赛以外, 大家再没有其他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的机会;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的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 很多开销性较大的文体活动被取消了, 无形间剥夺了大家进行文体娱乐的机会, 从而向成了大家上班时各忙各的但是活力少了许多, 但大家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亚健康”现象逐渐增多。

还有, 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一个因素。同校内其他单位机构相比,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消极甚至抵触, 从而加剧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 纠正措施 (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分析这些不健康心理现象的成因, 笔者提出以下的纠正措施。

首先, 对于馆员个人而言, 应贯彻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被服务对象。从而形成被服务对象为中心, 以服务为根本, 以创新为准绳, 以令被服务对象满意为目标。爱岗敬业, 对被服务对象要有亲和力, 认真贯彻高校图书馆的有关规定。

其次, 学校应积极改善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一方面, 应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 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上向图书馆适当倾斜, 并且多为馆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通过以上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提升了服务质量, 客观上也优化了图书馆的整体外在形象。

再次, 高校图书馆应像过去一样定期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不仅活跃了大家的工作气氛, 增强了大家的身体素质, 还改善了大家之间的人际关系, 使得大家之间跟家和谐融洽, 发展了友谊。

总之, 分析高校图书馆人员产生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针对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举出一些相应的纠正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法制友善等理念促使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按照馆内规章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深刻的爱岗敬业精神;再次, 学校也应积极改善图书馆员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员工作的积极性, 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 从而更好地为在校的广大师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鷃.高校图书馆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12) .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10

情绪劳动在日常工作劳动中时常为人忽视, 其实它的重要性足以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列。在美国, 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首次提出“情绪劳动”这个概念, 认为情绪劳动要求工作中的某个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加强管理, 针对不同情境表达或抑制自己的情感, 从而“创造”出一种让对方感到愉悦的体验, 这个“劳动”的过程并不见得比体力或脑力劳动轻松。

在高校图书馆, 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是服务工作的重点, 不仅包括阅读环境的改善、阅读资源的丰富等外部因素, 其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直接面对读者的一线图书馆馆员在日常读者服务和工作交流中, 根据服务对象和情境, 为了达到读者期望的服务质量和效果而进行的对情绪的控制过程。要求馆员以自己饱满的热情, 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阅读需求, 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组织需要的变化。并以此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让读者接受馆员提供的服务, 并感到满意, 这可以称之为情绪劳动。

早有研究表明, 在工作中正面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能力, 而负面消极的情绪会对人起到反作力。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注重读者的服务体验。尤其是在直接面对读者的流通部门, 由于工作繁多, 人流量大, 读者的需求与日俱增, 给馆员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 但对图书馆员情绪管理的研究相对少见。

2. 馆员情绪工作与图书馆和谐发展的关系

情绪劳动看似可有可无, 实际至关重要。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行业, 情绪劳动往往是个重要关注点。在服务时代, 馆员的情绪工作对图书馆的影响不可忽视, 综合看来, 馆员的情绪工作对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长远发展有如下作用。

2.1 专心本职工作, 提高效率。

图书馆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工作内容单调与枯燥, 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 除了借还书, 还得应付读者无休止的咨询, 长时间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容易让馆员消磨意志和成就感, 对工作的兴趣和耐心减弱, 如在工作中三心二意, 得过且过。在这种数年如一日的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中, 对自己的情绪能进行良好管理的馆员, 这种积极的状态会直接影响读者的感受, 也会影响其他馆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当全体馆员情绪高昂, 形成良好的情绪互动时, 这种正面情绪能够直接带动潜能, 并创造出高效业绩。

2.2 自我激励, 增强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 尽管学校办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不断发生转换, 但图书馆很少有实质性改变, 最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服务方式和水准。“借”和“还”是图书馆最主要的职能。这很容易让馆员产生职业懈怠感, 尤其是与其他高校教师在工资、职称、晋升渠道等方面进行对比之后, 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时候, 良好的情绪管理虽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某种程度上有激励作用。情绪稳定的馆员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持久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职能, 并由此产生工作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即使是表面上的积极工作也能让馆员淡忘不快情绪, 消解潜在的压力因素, 在工作中保持激情与创造力。

2.3 提高读者的满意及阅读体验。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教辅部门, 受众面是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学生, 而读者对图书馆做出何等评价, 完全与他们在图书馆的感受密切相关。体验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觉, 读者使用图书馆时, 并不一定满足于“接受”和“被接受”的关系, 他们看重自身情感需求及个人意愿的满足程度。很难想象一个总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的馆员能得到读者的赞扬。一个情绪稳定良好的馆员对读者会保持最大的耐心与激情, 把握读者的潜在需求, 观察读者的情绪变化, 并以这种正面情绪对读者的情绪进行诱导, 增强读者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3. 高校图书馆情绪劳动工作调研

对图书馆而言, 馆员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情绪”人人皆有, 先要有“情绪管理”, 才有“非常服务”。因此, 对馆员的情绪调查不仅应该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还应有实践调研的基本。笔者以本市三所高等院校的86名图书馆员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问卷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职业规划与发展机遇、自我满足感, 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环境与特点、社会地位与成就感、福利待遇等共28个问题。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对收回的问卷做出如下分析:

3.1 参与调研的馆员年龄结构。

3.2参与调研的项目。

3.3 对馆员调研之后的分析结果。

3.3.1 年龄及性别差异。

图书馆由于工作性质方面的某些因素, 有几个比较突出, 如女性员工比较多, 且大多已届中年, 相应地家庭方面的负担比较重, 这些特性对图书馆员的情绪造成各自不同的影响。例如, 在女馆员的烦恼里面, 孩子和老人占较大比重, 而对男馆员来说, 工作缺乏动力让他们的情绪不高。

3.3.2 工作中的满足与不满。

具体工作中, 馆员们普遍对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感到认可, 据笔者了解, 参与调查的几家高校图书馆在硬件设施配备方面很不错, 工作环境与时俱进, 但让馆员不满的是, 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高校其他部门的认可, 地位不高, 没什么成就感, 相应地影响工作热情, 降低工作满意度。

3.3.3 职业规划方面的期望与动力。

不管是男馆员还是女馆员, 普遍对职业规划感到焦虑, 在与时俱进的高校, 图书馆的科研压力相对较少, 然而, 随着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图书馆的科技含量日益增长, 逐渐向电子化、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形势的压力迫使馆员学习自己以前可能并未接触过的知识, 能力及学历偏低的馆员明显会感到吃力, 加剧他们的不良情绪。

4. 情绪管理策略及工作疏导

馆员的情绪工作是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虽然图书馆员有各式各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情绪是可以被正确引导和管理的, 如果管理者采取一定措施, 注意馆员的情绪变化, 把握馆员产生情绪压力的原因, 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干预, 就能有效缓解馆员压力, 使馆员情绪往良好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 实现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双赢。

4.1 进行心理调节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对馆员来说, 心理压力能否缓解,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如何, 图书馆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培训, 如情绪劳动方面的讲座、心理调节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人际交往培训、人际交往冲突化解等,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情绪化解室等, 引导图书馆员释放工作中的压力, 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中。

4.2 坚持人本管理, 体谅馆员情绪。

流通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线”工作, 直接面对读者的馆员, 工作中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除了正常工作之外, 馆内规章制度不合理会让他们烦恼不已, 占到三分之一。而这些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如由于图书馆的特殊工作性质, 需要大量工作人员, 而学校不一定配有相应的编制, 需要馆内自行从社会上招聘。因此, 有些图书馆分为“三六九”等, 有编制的馆员和无编制的馆员在福利、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情绪化。因此, 图书馆的管理员应重视这个问题, 以人为本, 体谅馆员压力, 遇到问题不推诿, 及时解决, 在图书馆内营造团结开放、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除了召开全体会议、座谈会等正式形式外, 还要各种私下的、个人的、自发的交流沟通渠道。及时调整不合理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

4.3 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从管理层面来说, 控制馆员的工作情绪不能完全靠馆员自觉, 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干预, 如工作单调、工作情绪不高是让管理者普遍感到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 有效刺激馆员的正面情绪, 让馆员在单调的工作中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这方面, 有些学校做得很不错, 如将情绪劳动列入馆员工作纪律当中, 并将之纳入馆内考核, 鼓励读者进行实名表扬或投诉, 通过馆内抽查、日常工作状态、读者反馈等方式, 明确馆员情绪劳动的价值,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确保每名馆员的付出都会得到一定的回报, 心理疏导和制度管理相结合, 不但缓解馆员的情绪劳动, 而且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对图书馆来说, 充分认识并顺利解决心理压力对工作的潜在影响并非易事。一方面,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现、体谅工作人员的情绪波动, 有必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 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将情绪管理及控制纳入图书馆日常工作进程, 指导馆员按照图书馆的要求展现出适当的情绪劳动状态, 这将有利于图书馆目标的实现, 并提升图书馆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冒国新.高校图书馆员的心理压力与调适[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3) :100-102.

[2]许方英.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压力[J].图书馆界, 2005 (4) :4-6.

[3]尹虹娟.高校图书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馆员的职业倦怠[J].图书馆学研究, 2002 (1) :12-13, 18.

我看热销的健康养生类图书 篇11

加强监管,设立养生类图书准入门槛

王小庆

“西瓜和香蕉是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不可服用维生素片;肉块能吃死人,最好喝肉汤;海产品皆有毒:不能吃豆腐……”这些与百姓生活常识相悖的养生观点,居然出自近几年来出版并热销的某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一些书中提到的养生观点甚至相互矛盾,例如,某本书提到常喝豆浆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本书却说常喝豆浆会导致男性公民早衰。难怪不少读者说,如今的养生类图书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健康理念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养生类图书无疑适应了市场需求。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烦扰,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冠心病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读者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健康养生类图书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大亮点。无论在大型图书商厦还是网上书城,健康养生类图书都长期稳居销量排行榜前列。据有关资料。仅在2007年上半年,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同比增长率便超过了32%,远远超过整体图书零售市场水平。

不可否认,一批内容科学、制作精良的养生书籍确实适时正确地引导了百姓的健康知识需求。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也大量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相互抄袭的现象,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出版商更是不惜重金请“枪手”炮制伪健康的养生书籍,以致种种内容离谱、违背科学精神的“惊人”理论纷纷出笼,误导了渴望健康的大众读者,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不小的伤害。有些发行量达几十万册的养生书,其作者仅仅是“医学爱好者”,连行医资格都不具备,却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是中医世家、专家、“教母”、“教父”。

当健康养生类图书刚走进百姓生活时,相关部门将之列为医学类图书中的一种,但没有单列,也没有相应的部门来监管。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有严格的准人制度,比如,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却没有专门的监管办法。有些相关图书在出版前,出版单位连作者的身份、医学背景都没做调查了解,更别提约请相关领域的医学专家帮助审稿了。这种做法说轻了,是不负责任,说重了,是拿百姓的健康当儿戏。在医疗和药品类广告受到严格监管的今天,如何走出粗制濫造养生类图书的怪圈,加强对养生类图书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

养生保健类图书热销的背后

谷军

我认为,造成当前养生保健类图书热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物质生活富裕之后,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其二,现阶段,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还比较低,一项调查显示:一般读者西医常识普遍缺乏,中医常识就更不普及了:以这样的医学知识水平,怎么能够要求一般读者一眼就看得出书的好坏呢?因此,他们只好跟着感觉走。其三,得归结于商家的“炒作”。某些作者和商家把准了中国的国情和民情的脉搏,有意无意地宣传自己是“中央首长保健医生”、古代“御医”及其“传人”来招揽大众。另外,求医难、看病贵,仍是当今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和老百姓的一块心病。而现在有人告诉你,不用求医了,只要求自己就行了或学会使用自己的身体就行了,自然会得到读者的欢心:中国老百姓本来为了生存,应付竞争,就已经身心疲惫,万事只求省事、实惠,现在有几本这样的书只需花几十块钱就能让你的这些目的和愿望都达到,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使用手册》《×××的智慧》《××不如求己》等书自然被老百姓热捧起来。由此不难看出,当前养生保健类图书热销的背后是:有人精心“引导”,有人盲从追风。

正确的做法是:选购保健养生类图书时,不要被所谓的养生“妙法”、“圣经”忽悠,不要盲目追风。除此之外。有关管理部门应尽快行动起来,加强健康养生类图书的质量控制和把好出版关卡。同时,有条件的读者能去读一些古人谈养生之道的书,这叫“兼听则明,偏信则味”,相信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有利于你选好书和读好书。

“养生热”中防误导

朱震宇

按照事理,凡事形成潮流或形成运动、形成热,往往都会失去理性,其时,只要人们能稍稍冷静,让这种热退退烧,做点理性分析就可能发现问题。在如何看待养生类图书持续热销的问题上,亦是如此。如某某“首席专家”已近七十岁了,据他自己说,诊疗工作特忙,而且每天还要陪家人话聊(谈心),散步几个半小时,近几年间还在全国各地演讲千余场。这样,他的业余时间有多少,一算就知道了。可是,就这么一点业余时间,他却能在几年间一口气写了七十几本书。假设平均每本书是20万字(其实不止),用小学生算术一算就知道一共是多少字,不要说写了,让他读一遍恐怕都来不及。这些高速炮制出来的书是什么书呢?一是同类书改编,即把同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二是拼凑一些过了时的洋观点,结合自己总结的“口号”,加上自己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团队的“帮忙”下就出笼了。再如《水是最好的药》一书,单看书名就有问题,既然水是最好的药,那么不管得什么病只要喝水就好了,是不是手术刀和药物。甚至整个医学都是多余的呢?还有所谓《求医不如求己》等,这类书名的共同点就是以绝对化的字眼来夺人眼球,强调自己给自己治病是可能的或是万能的。假如你腹中生了一个化脓性脓肿或患化脓性阑尾炎,按医学常理这是会马上引起脓毒血症导致死亡的。试想,不求医生用药或手术治疗,仅凭自己,这能行吗?强调自己能代替医生,这恰恰是错把医学看成为极其简单的儿戏或小学生的算术。其本身就是对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的藐视和无知。我们不否认。有些中、西医学常识老百姓可以了解,但这仅仅作为常识,可让你对疾病心中有数而已。绝不能因为掌握了常识就可以取代医生的职能。为什么医生的职能一般人不能取代?因为一个医生读了五年、七年或近十年的专业书,对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药理和中医学,才能有所认识,之后,通过层层考核以基本掌握,虽仍然不能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但这一番功夫却非一般

人所能具备。难道仅读了几本养生书就能成为医生?外科医生就更不能被取代,他们不仅需要具有解剖、病理、诊断治疗的知识,其手术基本功还必须经多年实践磨炼才行。日常生活中。就有好多疾病因为药物用得不及时、不当或手术不当、延误而导致死亡。这就是说,即便是学了多年医学专业的医生也不能完全解决疾病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仅大病不求医生不行,小病不求医生同样也不行,因为小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也会使病情延误,酿成祸患。

發行量越大,危害越大!

李晓海

近年来,在人们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我国悄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养生热。养生热带动了养生图书出版的持续走红,除此而外,还引来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全面跟进。据有关统计,仅养生类图书一项,近年全国出版物已高达1万种左右。那么,编书者是谁呢?其中有“中央首长保健医生”、“×太医”、“××巴人”,还有已被判刑的台湾假博士林某某等。他们写的书有《水是最好的药》《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等。这些书是否让人们把握准自己的养生方向?是否真正引导人们走上了正确的养生之道?人们有没有从这些书中受益,得到了真正的健康呢?现实很值得人们思考。

其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尽管人们近些年一直严格按照当今走红的那些所谓养生专家的理论去吃、去动、去饮,然而,让人们倍感困惑的是:威胁人类寿命和健康的疾病却不减反增。目前,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越来越肆虐,已成为夺命的三大元凶。尤具有嘲讽意味的是:越是秉持所谓养生理念的城市人群,这类疾病发病率越高,而不太读这类养生书、不太照这类养生专家说法去做的农村居民,发病率反而比较低。据有关资料,高血压病全国发病人数1.6亿人,患高血脂的人也是1.6亿。全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已经达到6500万左右,并且还在猛增,且多分布存城市。此外,还有脂肪肝、子宫肌瘤等其他疾病发病率电在不断攀升。这些现象就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什么天天看这类养生书,并照着执行,结果却越来越糟?按照某些养生书的指导去做,为什么不能养生?

不仅媒体披露,×太医、林××等几人头上的“名医”、“博十”、“太医传人”的光环都是假的,而且这类“专家”写的书在医界人十看来,明显不合科学之处甚多,并且充满教条及形而上学。可以说。发行量越大,危害越大!然而,可悲的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将其奉为“圣经”,照做不误。

观点打架 难辨真伪

王大庆

某些养生书籍鲜亮夺目的封皮、丰富多彩的插图引人注目,但书中内容却经常会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让读者越读越糊涂。

笔者注意到,对于日常的洗脸,有的书中提出,“洗脸最好要用冷水,以刺激脸部血管,这样有助于分泌皮脂”:有的却认为,“洗脸要用温水,毛孔扩张有利于清洁”,有的书中说,水果不能与海鲜同吃:有的书却介绍,海鲜水果沙拉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有本书宣称:舌苔应该用牙刷勤刷,理由是舌头上的味蕾长期被舌苔遮盖,除了不卫生外还会产生口臭,味觉也会变得迟钝:而另一本书则称:不宜刮舌苔,长期刮舌苔会使味蕾萎缩,功能减弱,食欲也会跟着降低。

有本叫《有病不用上医院》的书中写道:游泳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好的运动疗法之一。而另一本书则认为,哮喘患者不适宜游泳,理由是“游泳池中的氯会诱使哮喘发作”。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家书店,摆放在《有病不用上医院》一书旁边的,恰恰是一本《有病就得看医生》的书。

像这样截然相反的观点,作者在各自书中都解释得头头是道,然而,消费者究竞应该听谁的呢。

鱼目混珠 变相害人

徐静

据业内人士披露,有的出版商为了自己的养生类图书畅销,特别招聘一批“枪手”东拼两凑,为的就是经济利益。有时,1个月就能拼凑一本书,为吸引读者眼球而广泛征集奇淡怪论。书中的观点往往未经科学实验、科学论证。一些号称保健专家的作者,也是因为先写书成名后才成为了所谓的“专家”的。而不是成为专家后才写书的。这些粗制滥造的养生书籍鱼目混珠,已经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不满。

与其他书籍不同,养生类书籍直接关系到读者的健康,不少读者冈为相信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才去购买,然后以书l:的说法、介绍去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吃什么、怎么吃、运动还是静养、早晚要注意什么、四零要怎样保养,等等。如果书中存在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岂不是误导读者,变相害人?

选好养生书

唐学丰

中华健康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不仅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念,而且还注入了中华民族“大德必寿”、“修身为本”的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健康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自身的调理、以求达到养生健体之目的。因此,选购几本“适合自己”的养生图书,让科学的养生理念及文法引领人们走向健康、走向长寿、走向快乐,已成为大家,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特别需求,然而,书店里,书摊上,养生类图书版本太多,且内容繁杂,面对浩如烟海的养生类书籍,挑选出一本心满意足的养生书,还真不容易。

那么,如何选择好养生书籍呢?我的体会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养生与养神的统一。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孔子提倡“以德润身”。都说养生的第一要义是养德,强调养德对养生,对延年益寿,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一个人修养好,品行正,才是养生的基础。为此,我首选养德兼养生方面的图书。这一类图书,版本很多,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我偏爱选择古人养生至理名言类书籍。

第二,在选择养生类书籍时,坚持“五看”:一看书“皮”。书皮指该书的“前言”或“序”以及书后的“跋”或“后记”。看看作者是不是医学专家、中医药大家,同时,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并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选择两三个感兴趣的话题,认真阅读,细细品味,能提起我的兴趣,吊起我的胃口,勾起我买书的欲望者,我才定下选择的主意。二看出版社。现在出版社多如牛毛,只要你有钱,就给你出书,而且盗版书籍已成灾泛滥,书价也很便宜,切莫为“便宜”而心动。我是相信老牌的、有权威性的出版社,而某些出版社重盈利,轻社会效益,出书质量低劣,错漏

多,还是不看不买为好。三听专家的意见。四上百度网站,进一步查证核实。

辩证对待保健书

张荣泉

时下,在各地新华书店里,保健养生类书籍非常多,多得让人眼花繚乱,不知选择哪种好。还有,在一些网上书店,养生保健类书籍竞达千余种。一些保健图书的书名非常夺人眼球,《不生病的智慧》《万病皆可心药医》,等等。有一本名为《神奇自然疗法》的书上赫然印着“有病不用上医院”。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看书就可以不生病?生了病到底要不要去医院?究竟该相信谁?喜爱阅读保健养生类书籍的以中老年读者居多。他们一般根据自己的病症有针对性地购买,而普通读者则比较偏爱科学饮食、滋补养生等实用性强的图书。读者除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外,更青睐于购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作者的著作。对此,我认为,在目前没有养生保健类书籍准入门槛的情况下,读者在选购此类书籍时应当谨慎。由专业人员撰写的、有充分科学依据、兼具通俗性和实用性的保健书,才是读者最需要的。如果作者本身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其著作内容的可信度也就比较高。此外,读者要注重书中阐述的养生理论和讲授的保健方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虽然有些图书的观点十分新颖,然而缺乏科学依据,只能是误导了广大读者,甚至带来健康损害。所以,要辨证对待保健书。

学而时习之

黄智生

一个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人,买一些健康养生类图书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养生类的书,的确具有真知灼见。萧言生先生的《老年人经络养生经》中说,指掐合谷穴、按揉下关穴、按压颊车穴、按揉风池穴、指掐少海穴、按揉阳溪穴、指掐牙关穴、按揉面颊穴、推行间穴可以治疗牙痛。我在牙痛时,便照其所述的方法进行按摩,果然有效,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知识靠学习,书本是载体,我们要学习养生的知识就要购买养生类书籍。

但是,无庸讳言,养生类图书良莠不齐。因此,我们还得记住古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教诲。首先,购书要有选择,尽可能购买那些公认的医学大家的著作。其次,读书时要多动脑思考,看书上说的是否真有道理。因为无论怎样的专家,也可能有错,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要边学边照着做,有效的,就继续坚持下去。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有边学边实践的含义。

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

1 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学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重要课题。

大学时代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其生理发育已近成熟, 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但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在一项以全国12万多名职业学校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中20%~23%的学生被发现有心理障碍。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图书馆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肩负着服务与育人的双重职能,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注重学生智能素质培养的同时, 还必须加强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是,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对解决心理困惑与障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 有能力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学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2.1 根据学生读者心理特点, 做好导读工作。

由于年级、专业的不同, 每个人心理素质的不同, 其阅读动机、目的、阅读文献类别及阅读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 这个年级的心理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此, 馆员可以选择有关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成长适应、普通心理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 并进行必要的阅读辅导。中年级学生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已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 而热衷于博览群书;一部分学生进入专业文献的阅读, 他们的需求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这个阶段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健康人格的认识, 学会心理调节, 促使其增强自我意识, 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的程度。馆员可以向他们推荐人际交往、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性心理、情绪调节、择业与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同时,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引导阅读。

2.2 利用馆藏开展读书活动, 积极开展“阅读治疗”服务。

图书馆应主动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开展丰富多

彩的读书活动, 如举办读书与修养、成才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园地、不定期地举办读书座谈会等,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为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统计, 采用阅读方法来分散、削弱痛苦程度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5%。因此,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图书馆馆员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的阅读行为。学生读者通过阅读行为去接受教育, 用阅读心理过程去感知所阅读作品的精华, 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 并修正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3 注重服务细节, 提高自身素质。

图书馆作为读者云集的文化场所, 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类型的文献信息促成众多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读者之间的广泛接触。馆员应随时以点头、微笑等形体语言向来馆的读者作出友好和欢迎的表示。图书馆员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素质外, 还应加强心理危机预防方面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文献信息传播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能力。同时馆员要心胸坦荡、谦虚文雅, 有一定的亲和力, 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 以理说服人。

2.4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图书馆的管理要以读者需求为起点, 读者满意为终点。同时图书馆应有容许读者说话的胸襟与勇气, 并且为之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可借用现有的网络媒介作为贴近读者心理、了解读者需求的工具, 如制作图书馆网页、开设读者信箱等, 及时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及意见, 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与服务方式。

2.5 发挥网络优势, 形成宣传合力。

上一篇:交接管理下一篇:训练比赛和训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