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2024-05-29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共12篇)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1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号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 而常规电力生产使用煤、石油、天然气发电, 已经成为中国CO2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 而且燃煤还大量排放SO2等有害气体。当我们使用常规电力时, 我们其实是间接的污染者, 因为我们对电力的需求才产生了供给, 从而间接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我们又是污染的受害者。

绿色电力实际上为消费者提供了1个机会选择对环境有益的绿色能源消费, 他们只需要付出比常规电力稍高一点的价格就可保护环境, 也间接支持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选择使用绿色电力的行为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身体力行。大力提倡使用绿色能源, 有效控制北京及周边地区新建燃煤电场, 是根治环境的明智选择。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2

构建园林绿色植保的意义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园林绿色植保越来越成为城市园林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指出了现在园林植保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园林绿色植保的意义,并提出了构建园林绿色植保的一些对策.作 者:郭明霞 王利勇 作者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期 刊: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3(1)分类号:X17关键词:园林绿色植保 综合防治 对策

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及意义 篇3

刘巍,男,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摘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得绿色物流概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的优势,提出了株洲市绿色物流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绿色物流人才匮乏、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等问题。由此,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对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提出相应途径。并从社会和经济两个层面总结了株洲市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途径;意义

一、 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现状

(1)区位优势。株洲位于湖南省的湘中地带,是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株洲市全力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着力推进“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2014年株洲市全市生产总值2160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都在稳步增长,物流总量稳步上升,这为物流绿色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交通优势。株洲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从铁路运输来看,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是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铁路运输的必经之地。世界银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中,已经把株洲定位为制造业基地、交通运输组团和区域物流中心。

(3)市场主体优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4年株洲市实现非公有制物流产业增加值20多亿元,占全部物流业总值的89%。非公有制物流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完善了物流市场的竞争机制,带动株洲市的经济增长,而且已成为株洲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政策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摒弃了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的途径,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的必然选择而提出的,国家也开始更加重视物流的绿色化发展。物流被规划为10大重点工程之一,在此背景下,株洲企业和政府也都看到了物流的发展前景,也意识到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2、株洲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绿色物流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物流各部门在传统的分段治理、多头治理、条块分割治理体制之下,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严重制约物流系统的整体规划,导致物流集约化社会化进程速度降低,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绿色物流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绿色物流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

(2)绿色物流人才的匮乏。虽然湖南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院校较多,如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但根据前面数据得到:真正能满足物流企业要求的实用性、综合性物流人才很少,同时人才培训也缺乏完整的规划,大约都停滞在基础上,比如资助员工进行专业深造的很少,大部分是刚刚开始的定期培训就没有了,资助参加社会机构认证培训与考试几乎不超过5%。

(3)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一方面,观念的落后。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广更是放任不管,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许多企业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物流绿色化对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改变企业发展环境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标志、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绿色营销,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4)绿色物流创新带来供应链各成员利益分配不均。绿色物流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牵涉到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具体来说,由于社会收益(成本)与私人收益(成本)不一致,使得供应链内成员的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存在冲突,各成员不能遵循环境相容的原则。

二、 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

1、政府对绿色物流的积极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物流意识。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鼓励中小型企业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引导企业接受绿色物流理念,明白绿色物流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二是加强绿色物流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应加大财政投入,以减免税优惠、绿色补贴等政策来减轻企业负担,对绿色环保行为降低税额或是免税,对污染行为征税。三是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走政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实施绿色物流企业在职培训和资格认证上岗制度,最后可以开展绿色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2、企业对绿色物流的积极运作。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株洲市绿色物流的发展:倡导绿色包装、选择绿色运输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实现绿色仓储等。在设计包装上,减少一次性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杜绝过度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在运输方面,开展共同配送,实施一致的联合运输系统,并由专门的运输公司使用特殊的运输手段实行危险货物运输,并制定应急保障措施;在流通加工上,对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进行集中处理,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仓储方面,要求仓库布局科学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不能过于密集或松散,积极使用现代的存储维护技术也是实现绿色存储的一个关键方面。

3、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积极回应。首先,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广大社会公众应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用手中的“货币选票”将绿色思想和绿色理念从消费领域渗透到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加速企业物流的绿色化转型。其次,选择再生产品,支持逆向物流。主动参与物流垃圾的分类回收,积极配合企业推进逆向物流的快读发展。再是,收集环境信息,抵制非绿色物流。在对企业物流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企业物流活动所导致的环境参数变化,并通过适当的途径收集环境信息,存储环境信息,为事后监督提供数据依据。最后,参与舆论监督,防止企业寻租。在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中,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不仅要针对企业,还要针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防止“激励不当”和“监管缺失”现象的出现。

三、株洲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社会意义。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株洲市经济体资源和生产的平衡,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以前株洲市是国家重工业城市,现在逐步进行改造转型,发展绿色物流符合株洲市城市转型建设目标。另外,绿色物流全过程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物流活中积极采取与环境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株洲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意义。首先,提升了株洲企业社会形象。企业积极进行绿色化生产革命,加强技术研发,进行绿色加工生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在生产阶段到营销阶段都要考虑环境因素,不仅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企业价值的长远提升。

其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效率。传统物流基本上还是投入高、规模小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与传统物流要求不同,它不仅较传统物流节约资源和降低经济成本,还可以节能、少污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益。

最后,增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柔性。实施绿色物流策略,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优化与组织物流,形成协同效应,采取使整个供应链都能够高效绿色运作的模式,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进而增强供应链的柔性。(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低碳物流的城市共同配送运作模式及利益分配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14YBA13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13YBB064)

参考文献:

[1]魏秀华.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路径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

[2]李红培,江从喜,陈孝贤,杨闯,翟晓琪.长株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3]曹树稳.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及意义[J].商场现代化,2013,(10).

论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篇4

“绿色建筑”是建筑界响应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分支概念, 旨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导建筑工程活动,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 绿色建筑的提出弥补了现代建筑对于环境方面考虑的欠缺, 纠正了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 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许多组织和个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这些定义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 但其共同点都是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指出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 应尽量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建筑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早期侧重建筑的环保性与节能性, 到逐步认识舒适与健康的价值。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 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 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发展绿色建筑也从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讨论向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转变。只有将绿色建筑设计在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层面上进行整合, 将其纳入到社会经济体制轨道中, 成为社会发展这架机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才能激励人们自觉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积极改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出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兴建房屋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 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严重不足。因此,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的任务, 亟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并具有市场推广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 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 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 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 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 技术意义。

早期的绿色建筑研究以单项技术层面问题的研究为主, 技术手段是孤立和片面的, 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对设计与经济进行整合研究的意识还远没有脱离经济分析只是策略研究附属的认识阶段。但早期的单项技术研究成果为当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多维度发展和系统整合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 人们放弃了过于乌托邦的环保思想和仅靠道德约束和自觉性的自发环保行为, 转而探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 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逐渐呈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融合的趋势, 这使得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进入多维发展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 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外围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 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 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2) 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①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纠正了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 指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享受, 而应在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适度的追求生活的舒适。从根本而言, 建筑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物质产品, 当人们的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并非那么可持续时, 绿色建筑本身的价值也会降低, 而只有产生了切实的社会需要时, 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绿色建筑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 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 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通过公众参与, 引入建筑师与其他建筑使用者、建造参与者的对话机制, 使得原本由建筑师把持的设计过程变得更为开放。事实证明多方意见的参与有助于创造具有活力和良好文化氛围、体现社会公正的社区。

(3) 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的角度出发, 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关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考量不再局限于设计过程本身, 而将策略扩展至对狭义的设计起到支持作用的政策层面, 包括建立“绿色标签”制度, 完善建筑环境审核和管理体系, 加大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行为的纳税力度, 健全环保法规体系等, 从增加政府对可持续性建筑项目的经济扶持和提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建设行为的成本两方面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 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 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需要才是最为真实与迫切的。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 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 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 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4) 伦理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无论各个国家的评价体系在结构上有多大差异,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减小生态环境负荷, 提高建筑环境质量, 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人类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态度, 体现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对立向统一的转变。按现在的地球能源储量和资源分布来看, 地球自然环境还远没有达到耗竭的边缘, 足够当代人享受奢侈的物质生活。但是现在我们多消耗一份资源, 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少一份生存的空间。更重要的, 如果我们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消耗超过了它能够自我更新的极限, 那么将来的后辈则面对着地球生态系统无法恢复的危险, 陷入真正的危机。因此可以说, 发展绿色建筑和其相应的评价体系, 对于当代人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而对于后代人更多的是利益和优势。

摘要:回顾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指出了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5

摘要:基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既是企业应对竞争、开拓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就要从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流通加工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五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我国企业;

面对国内飞速度发展的物流行业,迫切要求规范行业,绿色物流应运而生.

一、绿色物流概念的提出

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包装所带来的废弃物污染,运输和流通加工所带来的噪音污染、资源浪费、城市交通堵塞等。基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绿色物流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目标是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业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作业环节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有效遏止物流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具体说来,绿色物流的目标不同于一般的物流活动。一般的物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企业的赢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这些目标最终均是为了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绿色物流除追求上述经济利益目标之外,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1月1日起已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2.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3.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首先,我国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据73个城市的调查,超过限额的城市已占70左右;其次,目前我国水资源匮乏及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每年因供水不足影响工业产值1200亿元以上;再次,我国城市道路噪声来居高不下,全国有47的城市区域受到噪声的污染;复次,垃圾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在1亿吨以上。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并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在环保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将物流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使物流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的品牌形象。绿色供应链管理采用全新的生态设计,既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又可减少环境治理费用,如排污费、废弃物处理成本等。企业应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2.开展绿色运输(1)采取多式联运方式。多式联运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联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既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还可以实现一票到底,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组织合理化运输。

(2)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在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的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主要有两种运作形式:一是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二是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送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3.采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就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于生态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具体而言,绿色包装泛指包装用料节省资源,尽量减少包装废弃物,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和再生成为其他有用之材,填埋时少占地而易于降解。实现绿色包装的途径如下:(1)充分利用可回收容器。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虽然人均资源不足,但是废弃物利用率却很低,例如纸的回收率仅为15。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物流包装中应广泛采用可回收容器,可回收容器一直是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大多数可再利用的包装品为钢或塑料包装等,不过有一种趋势是,对于许多小物品及零件,也使用可回收保障材料运输于各厂之间以及仓库到零售商店之间。可回收包装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均有一个完整的标记系统以控制容器的流传。(2)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3)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这种途径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包装的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即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从我国的出口包装上看,存在的问题是材质差、衬垫不良、运输捆扎不合理、外观不清洁以及卫生标准不过关等。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包装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包装科技的开发。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供需方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5.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1]陈柳钦.环保:物流管理新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15).[2]乌英格.对“绿色包装”问题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1).[3]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4]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5]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6]舒辉.论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为提高物流效率,在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的配送。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主要有两种运作形式:一是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二是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送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3.采用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就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于生态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具体而言,绿色包装泛指包装用料节省资源,尽量减少包装废弃物,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和再生成为其他有用之材,填埋时少占地而易于降解。实现绿色包装的途径如下:(1)充分利用可回收容器。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虽然人均资源不足,但是废弃物利用率却很低,例如纸的回收率仅为15。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物流包装中应广泛采用可回收容器,可回收容器一直是物流系统的一部分。大多数可再利用的包装品为钢或塑料包装等,不过有一种趋势是,对于许多小物品及零件,也使用可回收保障材料运输于各厂之间以及仓库到零售商店之间。可回收包装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均有一个完整的标记系统以控制容器的流传。(2)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3)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这种途径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包装的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即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从我国的出口包装上看,存在的问题是材质差、衬垫不良、运输捆扎不合理、外观不清洁以及卫生标准不过关等。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包装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包装科技的开发。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供需方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5.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6

关键词:成都地区,绿色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B

所谓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或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通过科学的操控体系抑制物流运作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环境的净化,并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倡导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目标是将环境管理导入物流业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作业环节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有效遏止物流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

一、成都地区物流现状

成都位于川西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发达的陆路、空路交通网,由于当地物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有规模的、规范的物流市场。企业各自为政的现状造成了物流企业盲目扩张,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廉价的一次性材料被大量的生产与排放。而行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和各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更促使市场调节机能陷入混乱。从硬件设施上来看,只有少数企业拥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备,而在自动化、信息化领域有一定程度发展的企业则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中小型的物流企业仍停留在原始的人力作业阶段,“野蛮物流”的现象严重,货物的基本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很多企业不愿意为绿色物流买单,造成了整个行业机械化程度低下,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滞后。

二、对于实行绿色物流管理必要性的简析

时下,随着市场国际化的加深,吸引外资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每个地区都在综合考虑市场、交通以及环境的综合治理等问题。而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流行业是否规范,是否高效,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合理便利的物流系统不仅使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同时也能给其他行业的企业节约相当一部分成本。对于整个地区而言,行业成本的降低自然会刺激市场的消费,进而使得该地区的资金源源不断的投入这个循环中,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达的地区及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把高效环保的现代化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西部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成都有着极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及发达的交通网,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同时也因为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成都地区的物流企业只能把握未来,放眼全球,积极借鉴欧美等国的物流发展道路,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之路。只有通过绿色物流的实施,才能繁荣成都的经济,才能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促进企业从自用车辆运输逐渐转向营业用车运输,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在运输路线上,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立体交叉或环状的交通路线,并制定相关的道路规定,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效率,达到环保目的。

作为实施绿色物流的主体,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绿色物流的建设和管理:

1、整合资源

物流企业兼并与合作。通过各物流企业之间的兼并与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其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建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并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2、绿色运输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运输对于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合理布局与规划各货运网点配送中心,通过缩短运输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指主要是针对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低等情况,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3、绿色包装

要开展绿色包装,首先要使包装尺寸标准化,这样有利于装箱或装盘,同时也有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使物流系统合理化;其次进行物流包装改造,使包装能适用于大型化和集约化的运输,这样即能有效减少单位包装,节约材料和费用,也有利于提高装卸、搬运、保管、运输的作业效率;最后,开发并使用环保包装,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以达到环保的目的。

4、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简单地说就是从客户手中回收用过的、过时的或者损坏的产品和包装开始,直至最终处理环节的过程。从微观上看,逆向物流具有提高顾客价值、增强竞争优势、降低物料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改善环境行为、塑造企业形象等显性和隐性作用;从宏观上看,逆向物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5、绿色仓储

仓库布局过密会增加运输次数,使运输路线变长,仓库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效率,增加空载率。因此,对仓库布局的合理规划,可以提高仓库作业效率,方便货物的保管、加工,以及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Z].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7—13.

[2]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22—26.

[3]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85—96.

[4]陈柳钦.环保:物流管理新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2,15:23—24.

[5]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7—10.

长株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篇7

1 长株潭物流现状

近年来, 随着物流业的兴起, 长株潭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比较迅速, 物流建设取得较大发展, 收益也比较明显。但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

1.1 资源分散, 协调性差

目前长株潭区域内, 物流业发展相对落后, 第三方物流还未发展成熟。大部分生产制造企业均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从事与自己相关的物流活动, 三市也都有自己物流运作方面的公司, 彼此独立经营, 各自建设自己的物流网络。这样造成了三市物流资源的严重分散, 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近几年, 三市均在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 建立了多个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 但地区之间协调性较差,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1.2 基础设施不完善, 环境问题突出

目前来看, 长株潭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物流服务方式比较简单;物流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物流技术化与标准化程度不高。另外, 目前长株潭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而在公路运输过程中, 会有大量的尾气排放, 将会对空气和地表将产生很大的污染。

2 长株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绿色物流以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要求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实现相关物流活动的绿色化, 实现绿色商品和服务的有效快速流动。鉴于以上物流现状问题, 发展绿色物流是一条重要途径, 对长株潭地区将产生很大影响。长株潭地区发展绿色物流有如下意义:

2.1 有利于长株潭物流企业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对企业来说, 时间就是生命。专家分析认为, 产品从投产到销出, 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 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缩短产品从产出到到达消费者的时间, 不仅意味着缩短了资金流、信息流、产品流的周期, 加速了资金的回笼, 还意味着降低了企业的生产风险。绿色物流推崇效率化的物流, 要求合理安排配车计划提高装载率, 合理选择运送方式提高运输效益, 合理选择配送方式提高配送效率等等, 如此以来, 必将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

绿色物流要求不仅要提高效率尽量压缩成本, 还要重视其运作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于面临原材料日益涨价、利润空间微化的民营企业而言, 推崇循环物流, 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省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通过合理设计物流流程, 采用先进物流技术和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法, 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从企业自身而言, 实施绿色经营策略, 构建绿色物流系统, 可以提高其物流效率。从与供给链上的其他相关者而言, 企业可以通过与供给商、分销商等协同起来, 采取使整个供应链都能够高效绿色运作的模式, 从而提高总体效率,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节省物流费用。

2.2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长株潭一体化

绿色物流要求加强物流业中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作业环节的绿色作业, 这样必然会加重物流企业的压力, 促使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会使长株潭地区的物流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带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与碰撞, 使得产业进行整合和优化, 促进三市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的协调合理建设, 从而推动长株潭三地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长株潭地区的经济联系, 从而促进了长株潭的一体化。

2.3 有助于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形象

物流产业可说是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产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以没有冶金工业, 可以没有石油工业, 可以没有这种或者那种工业, 但不可以没有物流产业。可以说现代社会覆盖最广泛的产业之一就是物流业。而随着经济发展, 物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服务业越来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物流又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服务形式, 所以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评价。另外随着长株潭社会化物流服务试点城市建设的推进, 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发展绿色物流能必将大大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形象。

2.4 有助于加快长株潭区域发展, 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热点,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所以发展绿色物流已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在长株潭有很多物流企业, 而且发展状况已经初具规模, 运营模式已经相对成熟, 但是与世界高水平物流企业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发展绿色物流, 需要你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长株潭地区, 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使得长株潭地区相关方面也得到改善和发展, 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实力, 提高其在湖南乃至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2.5 有利于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整个长株潭经济体生产和资源的平衡, 促进其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长株潭地区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 很多资源都依靠外来地区的转移, 可以说资源已经成为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 发展绿色物流就是一种重要举措。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绿色制造是制造方面的研究方向, 旨在以较少的资源, 较小的污染制造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产品, 是一种生产行为。绿色消费是市场交换的研究重点, 旨在倡导消费者要合理选择消费品, 要以环保的行为方式购物。发展了绿色物流就会有效促进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 为长株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目前, 绿色物流正在各国如火如荼进行着, 长株潭应积极赶上国际潮流的步伐发展绿色物流。通过结合长株潭区域特点, 在深入了解绿色物流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长株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有利于长株潭物流企业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长株潭一体化;有助于提升长株潭城市形象;有助于加快长株潭区域发展, 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长株潭区域物流业走出国门, 融入全球市场。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绿色物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必然。结合长株潭物流现状阐述了长株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关键词:长株潭,绿色物流,现状,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茹.浅谈义乌市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与措施[J].网络财富, 2010, (11) :86-89.

[2]潘双利, 郑贵军, 邓德胜.长株潭城际绿色物流探讨[J].中国市场, 2008, (5) :114-115.

[3]曾海珠.试论成都地区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11) :14-15.

[4]苏选良, 张思军.推进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 (6) :28-29.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8

绿色债券,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发行者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而且募集资金的最终投向应为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所谓绿色项目,就是那些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项目。通常来说,绿色债券是指任何将所得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

绿色债券来源于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的气候意识债券,并规定募集资金只能用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项目。之后几年,欧洲复兴银行等其他多边机构纷纷效仿,推出了以环境为主题的债券,最初主要针对由于汇率政策而对外币债券感兴趣的日本投资者和来自北欧的气候友好型投资者,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需求与日俱增,在2010年成立了绿色债券的投资基金,专用于绿色投资,而债券的发行也更加针对主流投资者。

在2007-2012年的这6年间(图1),全球信贷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很小,仅约100亿美元,但近年来,绿色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势头良好:从2013年开始,整个市场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15年,绿色债券的全球发行量已经达到418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由国际金融机构发行。根据气候倡议组织(CBI)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发行的绿色债券40%来自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但随着市场发展,企业展现出了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发行了约35%的绿色金融债。在投资者方面,则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个人投资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市场也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扩张。

近年来,绿色债券的增长主要由新兴市场的政策驱动。目前为止,公司企业、开发银行和地方政府等都已成功发行过绿色债券,并且众多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也被吸引积极购买,市场反响良好。

绿色债券的中国发展之路

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债券起步较晚。2007年,中国银行业开始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发布了初步的绿色信贷指引。直到2012年,较为详细的绿色信贷指引才发布。在此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报送绿色信贷统计表的通知》,该表规定了11个“绿色信贷”环境投资种类。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牵头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发表了《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报告,提出了构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市场和工具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并将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12月22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2015版)》,明确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界定和分类。

在发行上,中国的第一支绿色债券是在2014年5月8日,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14核风电MTN001”,为我国首单“碳债券”。2015年7月16日,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发行了中国首只绿色债券,并由国际专业第三方机构DNVGL进行了认证。2015年10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总规模10亿美元的3期双币种绿色金融债,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发行的首支绿色债券。2016年1月27日,浦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200亿元绿色金融债,成为我国债券市场首支“贴标”绿色金债。

中国绿色债券的市场特点

就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而言,按不同的发行主体,及其对应的不同监管机构、不同政策划分,主要有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和绿色企业债三类。由央行监管,照央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执行的,以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体,所发行的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的是绿色金融债,是目前国内发行体量最大的绿色债券品种。而由证监会审批,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绿色公司债则占比较少。数量更少的是由发改委监管、可同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绿色企业债,目前数量不多。

从绿色债券发行的项目门类来看,目前主要涵盖环保水务、江河湖泊治理、轨道交通、新能源、运输、材料、公用事业、技术硬件与设备、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汽车等。其中以铁路交通为代表的清洁交通、污染防治债券数量占比较大,据统计已超过发行总数的一半。此外,中国绿色债券的计价方式目前主要以人民币为主,占比九成以上,其余少量以美元计价,在境外发行。

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虽然中国目前正在面临工业化进程开始以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但这也意味着绿色投资领域有巨大的空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其报告中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理念,并将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了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构建推动和促进全方位创新的政策共识,并将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债券发行环节上,相关部门与机构也是“大开绿灯”:发改委在《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明确提出,在同等情况下,绿色债券比照“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同时在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发债规模核定标准上放宽要求,并在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拓宽担保增信渠道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而上交所则专门设立绿色公司债券申报受理及审核“绿色通道”,提高绿色公司债券上市预审核或挂牌条件确认工作效率。这些措施无疑将进一步提高相关主体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

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资本市场的认知加深下,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已发行58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占全球发行量的30%。下半年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还在提速,7月已发行400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3000亿元,在全球发行量中将占到半壁江山。根据CBI(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的气候债券年度报告(中文版)《债券与气候变化:市场现状报告2 0 1 6》显示,中国以2 4 6 0亿美元的发行存量成为气候相关债券的最大发行国(图2),占全球总量的36%。人民币也成为最主要的气候相关债券的发行单位。

由此可见,中国绿色债券虽起步较晚,但其规模在中国呈几何式膨胀,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船舶企业与绿色债券

船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

实际上,自《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内河船型标准

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和《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要点》等政策落地以来,我国船舶造修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绿色债券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对于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船舶企业融资需求端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的相关说明,与船舶制造行业息息相关的节能技术改造、交通运输(船)资源在线集成系统建设运营、风力发电设施建设运营等被明确认定为绿色产业项目,上交所2016年3月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也以此为公司债募投项目的绿色属性认定标准;无独有偶,国家发改委也于2016年2月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了“包括节能环保重大装备、技术产业等”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将成为发行绿色债券的重点支持对象,而船舶造修升级无疑应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那么具体而言,船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有何重要意义?

首先,绿色债券拓宽了船舶企业的融资渠道。实际上,船舶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并长期依赖于信贷融资等间接融资方式,融资渠道单一,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当下,这一资金需求端的困境则显得尤为突出。而绿色债券的出现则拓展了船舶企业为绿色重点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直接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指引》还鼓励绿色项目采用绿色债券与专项建设基金相结合、“债贷组合”等组合融资方式,无疑撬动了更多的资金杠杆来满足船舶企业的资金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于普通债券而言,绿色债券具有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资金投放更为安全,其募投项目能更好地满足长期、可持续的投资需求,这些投资特点与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公益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理念与要求更加符合,无疑将极大地拓展债券投资者范围,丰富船企的融资渠道。

其次,绿色债券有助于船舶企业维持财务健康。船舶企业历来具有债务杠杆较高、财务压力较大的特点,而相对较短的信用贷款期限并不能支撑期限较长的投资项目,导致了“短贷长投”的困境,因此财务风险一直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绿色债券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船企可以选择发行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中长期绿色债券用以支持一些中长期的绿色项目,很好地改变了融资端与投资端期限错配的窘境,缓解了债务偿还压力;另外,对于那些信用良好、发行利率较低的高信用船舶企业来说,发行绿色债券可以置换高成本债务,显著降低存量债务的融资成本与相关财务负担。而未来可能的如贴息支持、较低的投资门槛、优惠的税收相关补贴等优惠政策的落地,或将进一步降低船舶企业的财务成本,利于维护船舶企业的财务健康。

再次,绿色债券的创新属性提高了船企融资的灵活性。船舶企业的投资项目普遍具有规模大、期限长和阶段性资金回流的行业特点,传统融资的定期还本付息模式实际上面临着挑战。绿色债券则充分体现了发行方案的创新与灵活性,发债企业可根据项目资金回流的具体情况,科学设计绿色债券发行方案。《指引》支持绿色债券发行企业合理灵活设置债券期限、选择权及还本付息方式,用以有效地匹配募投项目的现金流特点。与此同时,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还可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这也为船舶企业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保证了资金融通的灵活性。

更为重要的是,绿色债券有利于引导船舶行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高效化和产业绿色化的新常态时期,绿色债券的发行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绿色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监管部门对于绿色债券发行的“大开绿灯”,会促使船舶企业将更多的募集资金投向相关绿色产业与绿色项目,引导绿色债券资金的流向,从而促进整个船舶行业借助绿色产业与项目的“上马”来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

船舶绿色债券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强船舶行业统筹与规划。船舶行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无疑具有丰富的绿色内涵,未来也将成为绿色债券募投资金的重点投向,因此船舶企业或将在绿色债券发行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今,绿色债券方兴未艾,船舶业如能加强整个行业层面的统筹规划,积极储备行业优质“项目池”,制定相关自律行规,建立完善定期的行业建设项目披露机制,形成行业合力,不仅有助于各类投资者更加了解船舶行业的属性,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而且有利于从行业高度寻求有靶向性的政策支持,调动船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投资建设项目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力地促进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

大力培育绿色融资第三方鉴证机构。与普通债券相比,绿色债券具备了更强的信息透明度,显著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利于发行企业降低发展成本。但目前来看,对发行主体的信息披露要求应更为系统、客观和具体,这就需要市场培养一批数量和质量兼具的第三方鉴证机构,以其专业的视角对绿色债券发行的事前评估、募投资金用途的事中监控和还本付息后的事后评价进行系统而科学的鉴证,让资本市场、投资者、监管层知晓,真正推动绿色债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9

1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1) 节约能源和资源, 减少CO2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 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 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 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 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 光污染, 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多, 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 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对住宅, 道路, 地下工程, 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 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 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 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 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 如电能, 汽油, 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人们对高水平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 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 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 全世界火力发1度电能排放约0.5 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 初步估算1度电约排放0.7 kg的CO2, 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 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 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t标准煤, 也意味着产生20亿t 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 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 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燃烧, 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 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2) 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建筑本体、建筑内部、建筑外部以及其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建构社区健康安全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系统。a.室外环境。绿色建筑在整体设计上讲究科学, 集成绿化配置、通风和采光的设计上都强调自然化, 对于围护结构采用低耗能材料, 在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上, 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废物排放减量无害、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功能灵活适宜、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六大特点, 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b.室内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 而通过绿色建筑, 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因地制宜, 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 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 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 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 节约能源:节约用电, 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采用节能型材料;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在设置风冷系统时, 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 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 减少能源的使用。建筑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设计方案。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本着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 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原则。节约水资源, 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2)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在外部的设计风格上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达到和谐一致、动静互补, 同时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效果。3)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物在内部材料和装修材料的使用上, 要选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设计效果要使室内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当, 使居住者感觉良好, 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建筑物建筑位置的选取也是有明确要求的, 建筑场所土壤中不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并且地温要适宜, 地下水纯净, 地磁要适中。为了居住人群的健康, 建筑过程中要使用的木材、竹材、树皮、油漆、石块、石灰等, 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处理, 确保其无毒无害。根据适宜的地理条件, 绿色建筑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好方法, 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其他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全球气候日趋变暖,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加剧了气候变暖, 全球对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节能型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倡导的绿色并非是采用高价位和高成本的材料。当今形势下, 楼盘销售主要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来疯狂盛行, “绿色建筑”也毫无例外地被房地产商们拿来迷惑大众, 以至于让人们对绿色建筑产生误解, 认为其就是高档建筑。如果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仅仅是定位在高端化、贵族化, 那么它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 只有把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定位在中国式、平民化、适用技术式, 它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回头看看以前倡导的建筑智能化, 就走过很多弯路, 所谓的智能化仅仅是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 不但使线路搞得非常复杂, 而且造价也非常高, 耗电量居高不下, 然而真正的智能化应该是少用能源。当前也有很多真正推行智能化的例子, 比如有些建筑群体推行智能化开关, 只要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 上班的时候把供热或者制冷的开关关掉, 下班之前半个小时, 只要按一下手机, 就能把开关启动, 回到家里的时候, 屋里已经温度适宜了。主人在上班的时候, 家中不会消耗能源。

再比如, 在许多南方地区, 房子里常常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装置, 空调40%是为了应对室外的阳光, 当太阳光正热时, 遮阳帘自动升起来, 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 减少空调的能耗。这样的智能建筑才是绿色的, 才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当前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对建筑的设计要本着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原则, 要对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际测量, 给出数据, 给予生态环境和建筑要和谐一致的保障。要切切实实把绿色建筑这个简单的概念转化为定量化的检测标准, 只对达到标准的建筑授予绿色建筑的标识, 以此来使得伪绿色现原形, 进而退出房地产市场。绿色建筑已经超出了新建筑的范围,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 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 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设计住宅区绿色建筑应当遵循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挖掘生态的内涵, 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尊重地域气候特点, 通过选址定位、规划设计, 来营建一系列包括住宅在内的低能耗、低维护成本费用的生态建筑, 既符合环保标准, 又可以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系统体现, 带给人们健康和谐的生活。

摘要: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意义, 详细探讨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指出设计绿色建筑应遵循生态学的理念和原则, 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通过选址定位、规划设计, 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设计理念,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10

2008年, 由《经济观察报》举办了2007年度中国最佳银行评选, 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流域、自然之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守望家园、中国发展简报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八家民间环保团体向兴业银行颁发了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绿色银行创新奖”评选是国内首个关于绿色银行和绿色金融的奖项, 这也是第一次由民间团体发起并评选出的绿色银行奖项, 对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绿色银行, 指的是银行承担环境责任和义务, 并把环境目标融合在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各个环节中。绿色银行的理念对银行的内部经营与业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内部经营方面, 绿色银行应当关注自身能源、纸张、水等资源消耗, 鼓励员工参与环保工艺活动;在业务管理方面, 绿色银行更要加强传统银行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 并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业务开发, 促进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银行创新奖”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1.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民间社会的大力推动;3.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最近几年,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力度的加大, 西方社会对中国对外投资在投资对象国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多。由于投资对象国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 中国对外投资或援助项目所执行的环境标准差别也不尽相同。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银行业急需采取措施, 从源头上规范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样一来, 不仅能化解外部矛盾, 同时也能帮助“走出去”的企业规避组织政治、环境风险, 提高企业竞争力, 使中国的对外投资更加理性化。“绿色银行创新奖”的评选只是一个开始, 我们希望推动中国银行业尽快出台符合国际标准, 同时能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环境举措。

据统计, 到2007年底, 中国共有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基金会1340个。目前,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途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NGO也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 推动“绿色银行”发展, 帮助银行业监督企业是否有效执行本国签署并加入的“国际公约”, 同时严格遵守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并在投资和技术“走出去”的同时, 把我国好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经验也带出去, 推动东道国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法规、标准, 逐步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EIAs) 、生态补偿 (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协议保护机制 (Conservation Concession Mechanism) 和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

帮助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 NGO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过程进行评估。这次评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证明了主流渠道对NGO努力的认可。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 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年7月, 国家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推动绿色信贷;2007年11月, 银监会制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要求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1月, 国家环保总局 (现国家环保部) 和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 合作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南, 为深化绿色信贷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1月12日,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督促银行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绿色金融, 肯定会成为使这个星球更适宜每个人生活的大众的全球化。要达到绿色全球化的目标可能需要时间和艰难的决策。但是, 我们毕竟已经有了现行的实践, 有了决心, 也有了像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那样的措施。

在国际上, 银行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主流。在中国, 绿色银行的理念还处于萌芽状态。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 但还是有些银行由于认识不足而违规支持了一些污染项目。最近几年, 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绿色理念开始得到银行认可。一批前瞻性的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关注金融活动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2006年5月, 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在国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007年10月, 兴业银行正式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 (UNEPFI) , 郑重承诺遵循相关环境法规, 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畴, 支持可持续发展。2007年11月, 兴业银行与IFC、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金融时报社在北京共同举办“2007‘节能中国’高层论坛暨‘绿色信贷’创新研讨会”, 积极倡导绿色信贷。2008年7月1日, 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 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

“赤道原则”形成于2002年10月, 由国际金融公司 (IFC) 与荷兰银行联合发起, 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参照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它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 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赤道原则”是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标准, 对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在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与解决途径做出规范。全球五大洲已经有60多家银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则”。2008年10月31日, 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此举标志着兴业银行在引入国际先进模式, 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作为赤道原则的发起者之一, 对兴业银行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努力给予了支持。在中国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 “赤道原则”正日益得到国际银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银行业在环保方面的积极举措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成果, 并刺激金融市场对环境问题予以更多关注, 客观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尽管这只是中国的银行向绿色银行迈出的第一步, 但却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重要创新。因此, 全球环境研究所等八家国内知名的民间环保团体与《经济观察报》中国最佳银行评选携手合作, 根据银行的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或政策) ;专门部门负责环境相关的事务;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并制定具体措施;退出有潜在环境风险的领域和进入环保金融服务领域的趋势;公众、媒体或监管机构在过去三年对其环境表现的评价;加入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环保协议及与环保团体合作情况;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出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 以表彰关心绿色创新、致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优秀银行, 鼓励更多银行关注环境问题。

NGO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的实践告诉我们, 如何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依靠民间力量推动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 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是兴业银行公司治理理念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未来参与和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发展道路上有更多的作为。

参考文献

[1]Eisuke Suzuki.多边发展政策中的双边政策导向:中国进出口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其责任[J].中国国际法期刊, 2007, (1) :127-133.

[2]Xiong Lei.China's efforts to make globalization green, China Daily, 2007-11-02.

[3]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1-105.

[4]劭锋.面向节约型社会的资源环境绩效国际对比研究[J].中国可持续发展, 2006, (3) :23-26.

[5]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政策回顾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353-367.

[6]Yusuf S., Winters L.A.Dancing with the Giants:China, Ind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7

[7]张长龙.接受赤道原则促进金融和谐[J].特区经济, 2006, (6) :41-42.

[8]邵长毅, 石红娟.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会计, 2005, (4) :5-6.

浅谈当今图书馆的特点和意义 篇11

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网络给作为信息领域重要成员之一的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并在图书馆服务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应引起我们图书馆的高度重视。

一、世纪信息服务的特点。

1、信息服务对象社会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用户的概念将不是传统的图书馆用户的概念——持证读者、单位或系统内有范围的用户。未来的图书馆可以让全球所有居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利用计算机终端和通信软件,从网络中接受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说,其文献信息用户达到社会化。文献信息用户社会化后,所有的图书馆都是全民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泉,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每个图书馆都有义务为社会各个层面的用户服务。

2、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过去,传统的图书馆,仅开展借书、阅览、送书上门和参考咨询等有限服务。而未来图书馆,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除继续做好文献出借和阅览服务以外。还可开展信息服务和网络化服务。其中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情报调研、建立信息开发公司、编辑信息刊物等,网络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有电子邮件(E—MAIL)、主页(HOME.PAGE)、文件传送协议、信息服务查询台(RESOURCEDISCOVERY SYSTEM)、电子公告板(BBS)、数据传播(RADIODATA BROADCASTING)、电视远程会议(TELECONFERENCING)、图文信息电视广播(VID—EOTEX)和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IES)等。

3、信息服务内容丰富化。①具有储藏信息的功能。收藏各种载体的文献,包括书刊、电子出版物和声像制品等。②加工信息产品,研制数据库,编制网上的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③向用户(读者)开展各门学科前沿动态的专题讲座以及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能力培训等。未来图书馆也可以是一个远程教育中心,通过多向交流的电视会议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流。④向用户提供各种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录像、音乐等)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⑤向用户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生活、就业、升学、留学和就医等。⑥具有通讯功能,可向用户提供各种数据通讯、传真通讯、电子邮件通信和话音通讯等服务。⑦可编辑出版有关学科的印刷型、电子型等文献出版物。

二、面向二十一世纪信息服务的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地位将不再以其规模大小,馆藏多少,人员的多少为标准,而是取决于其息服务手段是否现代化,信息服务方式是否多样化,信息服务效率是否高效化,信息服务内容是否高层次化,信息服務对是否社会化等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要建立适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

1、图书馆要主动参与信息业的竞争。图书馆不能再封闭发展,它必须参与到社会经济实践中去,主动参与信息业的竞争,切实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为任,开发、生产和经营经济建设必须的信息产品。

2、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业务带头人。二十一世纪图馆着眼点是注重于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注重于知识信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迅速开发国际互联网的可用信息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创造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这对图书情报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计算机,拥有丰富的组织文献信息的方法。他们必须懂得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了解信息源,会利用各种文献数据库;有时还需要馆员设计软件,开发信息资源;新世纪的馆员还应参与信息工作管理,具备某一专业比较系统与专深的知识。唯其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新世纪的馆员。为达到上述馆员的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应加强培养,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素养。

3、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有三点: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第二,要走联合发展道路,实现网络之间的互联。联合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信息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可避免重复建设,才能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提高使用效率,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要建设全国性的图书馆信息网络,有了全国性的图书馆信息网络,就可以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总之,新世纪以来,随着“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

绿色图书馆的意义 篇12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能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 同时在建筑物生命周期 (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等) 中实现充分利用建筑资源 (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等)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也被称为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其主要内涵包括在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报废的过程中, 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资源, 满足人类经营及活动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 达到人与建筑的生态和谐。这种建筑要求更低限度的损害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 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存续的生命周期, 包括建筑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每一环节。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节能、环保与自然和谐。

综合实力比我们强大的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经济体系之所以比我们在国际分工中拥有更为优越的地位, 全球化、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和先发力量都是关键推手, 但是以先进的经济学说构型的消费经济互动体系, 则如同其心脏。其中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美国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的消费理论、美国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和美国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等等, 都直接推动了发达国家实现消费社会的历史转型。同样, 这些理论对中国实现现代化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减排任务的不断落实,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正逐步由理论走向现实操作实践。

2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基础和可行性

2009年1月25日, 美国白宫最新发布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强调:近年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 提高其节能水平。在经济低迷时期, 美国仍将绿色建筑产业变革择选为美国经济复兴的重心之一, 明确希望这个产业焕发历史的爆发力, 成为再造美国的龙头产业, 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社会价值, 然而中国拥有一个比美国大得多的绿色建筑革命的市场, 仅以供热管理市场为例, 截止到2008年底, 中国目前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近70亿平方米, 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大约为20公斤/平方米·年, 如果推进分户供暖计量新制, 每年预计可节省采暖用煤亿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过亿吨, 每年可直接节省费用过千亿, 如果投入1万亿元以上资本, 彻底改建节能化的中国供热系统, 由此说明绿色建筑的生产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就中国建筑项目的实际运转而言, 倘若现有建筑每平方米增加20%~50%的建筑成本, 通过强制性推广节能膜、断热材料、新风系统、防水材料、防湿材料、防音材料、遮音材料、外壁材料、建筑金属技术、黏接性建筑材料、恒温调节、湿度调节、污水处理、废水处理、雨水处理和太阳能发电等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 可以带动中国城镇房屋优先梯次分布升级转型为世界先进的节能和环保建筑, 而且这个增建成本是在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中可以整合出来的。

3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然性

3.1 国际环境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2007年l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大会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具有里程碑意义。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一切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 发展低碳经济, 既是责任, 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

3.2 国内发展环境

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 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中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 这决定了能耗的主体是工业, 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 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 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追求, 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带来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 “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 是中国必须面对的发展现实。

3.3 发展绿色建筑的内在价值

村镇房屋建筑面积已经达到560多亿平方米, 村镇房屋建筑面积350多亿平方米左右, 其中村镇住宅280平方米左右;城镇房屋建筑面积近200亿平方米。将我国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 将造就中国最有前景的产业, 推动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也是打开中国内需的战略大通道。2010年起, 通过发展绿色建筑, 中国每年有1~2万亿左右的消费市场, 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 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目前所有的产业之中, 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拉动GDP增长最有效的产业, 就是中国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创新转换传统建筑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 抓住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环节, 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

4 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绿色建筑”的转型, 现目前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 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 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 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 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 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 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住宅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中国绿色建筑生态住宅与房地产循环经济论坛大会的发言

上一篇:自然地理中的情感教学下一篇:蛋鸡白痢的中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