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2024-09-16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共8篇)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1

自2001年开始, 中国政府果断实施了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昭示着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作为“十一五”收关之年, 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实现单位能耗减少20%的目标,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同时, 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重目标, 可谓任重道远。

近年来,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量迅猛, 尤其是将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 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截至2009年底, 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的独立法人形式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共465家, 投资总额128亿美元, 注册资本74亿美元, 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 如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

A BB、西门子、微软、GE、拜耳、SK等一些跨国公司集团的在华策略上, 大多数有专门针对绿色环保领域的计划或者项目。有集中在公益领域的公司, 诸如SK等, 还有其自身就定位于绿色环保服务的专业公司, 诸如ABB、GE等。

为考察跨国公司绿色科技对中国的贡献力, 也为我国企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汲取先进经验, 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仅以GE、ABB、西门子、拜耳、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希望能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走向纵深提供有益思路。

一、GE公司的绿色创想

早在2005年, GE便承诺在2008年、2010年和2012年逐步实现一系列“绿色创想”目标, 原承诺在2008将公司运营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30%, 其结果是GE已经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了41%, 高于既定目标。同时, 自2005年, GE还将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13%, 能源利用率提高37%。所有这些都在昭示着一种严谨笃行的君子态度。

“绿色创想” (Ecomagination) 是eco (生态和经济英文词的首字母) 和imagination (想象力) 的组合, 是GE的全球发展战略。2005年5月GE在全球范围内启动“绿色创想”, 至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绿色创想”作为GE的重要发展战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为公司带来商业效益的同时, GE也逐步实现着绿色创想的各项承诺。

近年来, 中国政府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了首位。如何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效, 这些都是GE“绿色创想”战略所关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绿色创想”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绿色梦想并不遥远。GE“绿色创想”在努力协助中国政府和企业达到增长目标的同时, 也应对严峻的环境挑战。

GE将绿色创想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战略。“绿色创想”在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为投资者和客户都带来了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效益。在航空、能源、交通运输以及水处理领域业务增长的带动下, 绿色创想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8亿美元, 增长近80%。

据了解, “绿色创想”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达80种, 其中21种‘绿色创想’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中国广泛运用, 涵盖了能源、水处理、交通运输、航空和医疗领域。北京奥运会期间, GE为所有37个奥运场馆、168个商业建筑以及北京周边地区提供了大型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还为300多个项目提供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支持及解决方案, 为2008绿色奥运贡献了力量。

同时, GE也为自己设立了“1—30—30”的目标: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 到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30%, 以及到2012年底之前, 能源效率提高30% (均与2004年水平进行比较) 。2008年GE已经兑现了承诺, 高于既定目标。

无论是“十一五”计划的节能减排战略, 还是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实行的4万亿经济部署, 都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

GE致力于为保护环境而不断创新, 包括产品和服务, 以及在中国本土的研发, 并以此推动业务增长。这一努力也能为中国实现环境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据负责人介绍, GE在中国有三大优先战略, 即:加速本土化、推进绿色创想和健康创想、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三个战略都紧扣经济刺激计划的原则。GE在中国建立7个区域总部, 不光注重沿海地区, 还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的建设。

此外, G E正在加强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希望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国门, 共同成长。GE坚持绿色创想的承诺, 主动在自己的工厂推广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同时积极协助中国政府和企业解决经济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环境挑战, 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可持续的商业运作模式, 推动企业从现在做起, 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

坐落在北京延庆县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德青源养鸡场是亚洲最大的养鸡场, 而GE能源集团的颜巴赫生物质气燃气内燃机就正在帮助德青源养鸡场利用鸡粪产生的生物气体进行发电与供热, 成为了中国利用新能源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这一项目已经并网发电, 年发电量达到1460万度, 能帮助缓解郊区电力供应的紧张。采用生物质气体来代替传统的燃煤火力发电, 一年能帮助德青源养鸡场减少约9万5千吨二氧化碳排放, 满足联合国关于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CDM) 的要求。

同时, 北京德青源养鸡场也减少了养鸡场的粉尘污染。通过控制空气污染物排放和改善工人工作环境, 促进该地区空气质量及水质的改善。预计每年仅电力成本一项就能为德青源养鸡场节约120万美元。在日渐兴起的风能、生物质气等可再生能源方面, GE为中国许多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系列绿色解决方案。但是对于能源领域的实际情况来说, 煤仍然是能源的主要来源, 煤的合理利用将对节能减排起到重要作用。GE的清洁煤技术就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GE的清洁煤技术全称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 CC) 技术, 通过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类似于天然气的合成气, 去除其中的杂质成份后作为联合循环发电的燃料。与传统燃煤电厂相比, IGCC电厂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可减少33%, 硫氧化物排放可减少75%, 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可降低40%, 去除90%以上的汞排放, 减少用水量30%, 并可迅速捕集二氧化碳。目前IGCC技术前端的GE清洁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已有广泛应用, 目前在中国有37个煤气化技术转让项目。

2009年7月15日, GE能源集团与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GE气化技术许可协议, 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在座出席。此次仪式正值骆部长和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的中国之行, 此行旨在加强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方面的互利互惠关系。此次签订的GE气化技术转让协议包括许可其使用GE成熟的气化技术、工艺设计包、技术服务和设备供应, 充分体现了GE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另一个绿色“动力”是GEnx飞机发动机, 它为波音787梦想飞机提供动力。中国五大航空公司中的四家: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都订购了这款发动机。GEn x被称为下一代飞机发动机, 与原先的发动机相比, 可降低油耗15%。此外, GEn x飞机发动机的噪音污染比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低30%。如果一个航空公司将20架飞机发动机换成由GEn x飞机发动机, 每年将节省约500万美元的燃料费。

中国给了GE一个广阔的舞台来尽情施展它的“绿色创想”。GE希望能够和中国一同追逐并实践环境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不仅是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更重要的是用“绿色创想”的理念开启一个长久合作、良性发展的未来。

二、ABB节能增效的解决方案

作为来华已百年有余的老牌跨国企业, A BB在中国市场的成长可谓是“步步为营”, 如今已是中国电力和自动化行业与市场的标杆, 而中国也成就了其“立足本土服务全球”的商业梦想。

从1907年引入中国的第一台蒸汽锅炉到三峡和奥运工程, A BB的技术涵盖了中国最热门的工程建设项目, 包括南水北调的项目、天津滨海新区, 另外还有北京地铁等等。作为A BB在全球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市场, 中国还是ABB集团的全球机器人业务、船舶、电力电子和钢铁及有色金属业务单元的全球总部所在地。

近年来, A B B公司先后引入中国的最新技术包括:高压直流 (H VDC) 变压器、轻型多用途机器人, 以及国际上节能等级最高的新型电机、传动等自动化产品。A BB在中国的700多名研究人员和研发工程师还在ABB全球性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众多面向国内外客户的量体裁衣式的技术和产品, 使“ABB制造”完全朝着“ABB设计”的方向发展。

ABB近5年来销售额保持了20%的年均增长速度。2008年ABB在华投资总额已超过10亿美元。A BB中国还新增了两家合资企业, 并对其它多个本地企业与机构进行了扩建, 其中包括研发中心、增效节能设备生产企业等。

A BB在中国研发至少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研究部分, 第二部分是产品开发部分, 第三部分是工程技术部分。在中国, 第一部分的工作主要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进行;第二部分的员工位于A BB在华主要的业务机构里, 而不仅仅局限于研发中心;而第三部分, 也就是工程技术部分, 这部分员工主要侧重于从事为满足用户需求的本地化改进工作, 他们分布于所有ABB业务机构中。

据了解, A BB的研究中心在全球有八个, 在中国有一个, 分成在北京和上海的两个部分, 使用一套管理体系;A BB的产品开发中心在全球有100多个;A BB的工程中心在全球有数千个, 每个工厂都会设立。关于研究的领域, 工程中心涵盖了A BB每一种产品;产品开发中心侧重于主要的几个产品系列;研究中心侧重于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 立足于中国, 同时也是面向全球应用。

关于本地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的问题, ABB副总裁柯廷安博士表示, 中国作为ABB全球八个研究中心中的一个, 很多技术都是全球一起研发的, 很难用具体的比例数字来说明, 可能从业务角度来解释更为确切一些。中国是ABB全球最大的市场, 在研发中心的规模、人数上也将会发展成相应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从研发的职责这个角度来看, 在一些领域, 中国研发中心起到领导的角色。比如, 所有的焊接机器人的开发都是由中国研发中心负责的。A BB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开发中国市场需要的技术。在其他的领域, 比如提高电网稳定性、开发相关的绝缘材料以及与机器人相关的一些技术领域, 中国研发中心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环境, A B B要求公司所有的制造工厂严格遵守IS O14001等国际环境标准。通过优化工业流程、改造生产设备, A BB在华企业的环保水平不断增强。以上海ABB电机有限公司为例, 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以水性表面漆替代溶剂型表面漆, 每年可减少20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通过改进工艺流程, 该公司还实现了对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

随着在华业务的发展, A B B每当建设新工厂或扩建现有厂房时, 都会把节能减排作为整个项目的重点环节, 大规模应用环保产品与技术。比如:通过采用ABB应用智能系统, ABB的厂房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源, 降低电能消耗;应用保温建筑材料, 减少夏季制冷和冬季保暖的能源消耗等。

环境政策是ABB对可持续发展承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业务流程和日常运营中, 这也是A BB推出其核心价值观“节能增效”的基础。

针对中国当前新兴市场的需求, A BB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 并做了详细的市场预测:在电机节能领域, 如果将中国工业领域所有低效电机改为高效电机, 则每年的节能潜力可达190亿千瓦时, 即2.9个1000兆瓦发电站的年发电量, 或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在变频器领域, 如果为中国工业领域的所有电机安装可调速变频器, 则每年的节能潜力为1300亿千瓦时, 即20个1000兆瓦发电站的年发电量, 或199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ABB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客户提高能效, 降低成本, 对客户进行培训就是手段之一。在这方面, ABB利用一些工具和案例帮助客户理解全生命周期成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风力发电的一些相关设备。如果投资的时候买了一些相对便宜的产品, 但是很快它就损坏、不能使用了, 就要付出维修、保养等等这些后期成本。如果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 就要考虑从购置到最后整个周期里的全部成本。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而不应仅仅是节约采购这种一次性成本。

同时, A BB还在学习并加深对用户商业模式的理解, 了解他们是如何运作和如何盈利的。只有更好地了解了这些情况, 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利用A B B全球广泛的经验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成套的解决方案。运用A BB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降低实施风险, 在给客户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ABB带来更大的市场。

ABB长期致力于将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帮助中国各行业应对环境挑战, 实现增效节能。A BB的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帮助楼宇充分利用自然光线, 节约照明用电;高效的船舶推进系统令各类船舶提高柴油发动机的效率, 节省15%的燃油, 减少了废气排放;据统计, 在华销售的ABB变频器产品已经累计为中国企业节约了300亿千瓦时的电能, 这些电能可以满足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全部家庭一年的用电量;ABB应用节能产品帮助上海焦化有限公司进行节能改造, 每年节电140万千瓦时。此外, ABB还为石化、建筑材料、钢铁、纺织、纸浆和造纸等行业的近千家企业提供了节能培训。

中国市场是完成A BB自2007年至2011年中期战略, 取得收入增长和利润提高的保证。

有理由相信, 也正如ABB所期待的:在下一个30年乃至更久, 中国和ABB将继续共同发展, 用科技创造美好世界。

三、西门子能源合同管理的中国模式

西门子大厦是节能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建筑之典范, 在全球的房地资产项目中, 西门子大厦已成为西门子减少能耗和水耗这一宏伟目标的示范工程。据称, 它的全套节能措施实现了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1200到1600吨的目标。

环保的追求, 不仅西门子自身在恪守, 其当前的环保业务更是覆盖了广泛的领域, 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西门子正在研发的风能产品、风电接入电网和太阳能用蒸汽轮机;在环保技术领域, 西门子拥有的水处理技术和大气污染控制等技术;在提高能效方面, 西门子在联合循环电厂、高压直流输电和高效照明等领域也具有突出的优势。

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和中控科技 (宁波) 研究院共同签署的节能减排战略合作备忘录, 为加快节能、环保城市的建设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合作备忘录的内容, 西门子将为宁波市提供各种先进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及解决方案, 推动工业及建筑等关键领域的节能示范项目。此举, 西门子还引入一种创新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 (EPC) , 将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 用于节能项目的改造。这种模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 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作为在华历史悠久的西门子公司长期以来在节能业务领域的尝试和开拓, 无疑为中国节能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目前, 中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虽然恰逢其时, 但也存在不小的障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曾撰文指出:这些障碍主要在于能源管理公司的性质定位问题和对能源管理机制观念的接受。有专家经分析认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了解不够、二是新兴和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不具备该机制所要求的能力和缺乏融资渠道。还有专家做了更具体的案例分析, 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在实施过程还将出现一些技术问题, 包括测算、计量和回款问题。总的来说, 节能服务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障碍主要是:项目开发周期长, 近期获利能力差, 节能服务公司负债率高, 项目融资困难。当然, 企业或业主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着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发展。电力行业的优势在于前沿的企业思维方式, 电力相关的融资比较容易和整体企业实力较强。

据介绍, 目前西门子所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 直接买卖的模式。客户发现西门子这个解决方案能够节能, 直接向西门子购买设备和服务。同时西门子提供了一些附加的服务, 产品的直接买卖可以跟用户一起调研、一起采用客户的数据共同计算节能量, 使客户心中有数, 购买这个方案究竟能节多少能。

第二种, 节能服务公司合作伙伴模式。这里有一家第三方叫“节能服务公司”, 它购买西门子的设备和服务, 将节能设备和服务租给客户, 从客户那儿分享节能的收益。

第三种, 西门子自身作为节能服务公司和资金方合作, 资金方可以是外面的第三方的融资租赁公司, 也可以是西门子自己的财务租赁公司。资金方购买西门子的节能设备和服务, 西门子向它提供设备和服务的同时保证节能量。资金方再将产品租给最终用户, 从用户那儿分享节能的收益。到了一定年限以后, 设备的产权无偿转让给用户。这里由于资金方拥有资金不拥有技术, 所以西门子向它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保证节能量。跟这个模式的区别, 第三方是节能服务公司, 拥有技术背景, 愿意承担这种节能量的风险, 所以西门子向它提供设备的同时并不保证节能量, 他购买之后再向用户保证节能量, 再分享节能的收益。

这是目前西门子三种商业模式。其中后两种模式涉及到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

据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节能中心总监战京涛介绍:“除了第一种模式, 直接买卖的模式, 为什么要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呢, 合同管理模式。这有什么好处?在整个项目过程中, 最终用户不需要为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的初期投资是由第三方掏的。但是用户初期可能是能源费用是这么多。这是一条基准线, 节能项目前这是用户的能源费用。节能项目实施后费用降下来了, 这部分费用这么多了。整个节省是不是都归客户所有呢?还不是, 其中有一部分费用要付给第三方, 节能服务公司或者融资租赁公司, 剩下的就是客户的收益。而且还有额外收益, 比如能源价格不断提高, 这块收益也归客户所有。合同能源期结束后产权是无偿转让的, 在这个点用户无偿得到了设备的产权。这就是整个合同能源过程, 用户从中得到的益处。”

合同能源管理是现在一种全新的模式, 也是在国外运行很成功的模式, 目前在中国在逐步推行。就现实的诸多问题, 战京涛表示:目前用的最多是第一种, 直接买卖的模式最多, 这也是传统的模式。新的模式, 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国实行时间不太长, 公众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但是这个比例一定会不断地增加。因为在西方运行的非常成功, 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西门子从发电和输配电, 到用电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为用户组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用户不需要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弄很多方案然后再集成, 这样很费时也很费钱, 西门子可以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西门子除了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这方面多年的运作经验外, 西门子还有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 这是它的一大特色, 它既有技术, 又有财务租赁的模式, 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都能够满足, 你可以只要技术, 也可以带融资的模式, 有几种解决方案供客户选择。

西门子除了关注产品之外, 更关注整个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费用情况。诸如, 电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 它的购买费用是1%-3%, 能源费用是97%-99%, 西门子很多类似产品都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可能一次性购买价格贵一些, 但是我们更关注于整个生命周期内客户运行费用的降低和运行可靠性的提高。如果一次性价格很便宜, 但是能效很低的产品, 不但给客户带来后面的很多的运行费用的增加, 如果可靠性差的话, 如果给客户造成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一次停机, 可能造成的利润损失要远远大于产品的价格, 一个是能效的提高, 另一个是可靠性的提高, 给用户带来这方便的益处。

四、拜耳践行绿色化工

材料科技是拜耳的三大业务领域中节能减排的良好触发点;而新应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法以及度身定制的产品解决方案也正是拜耳材料科技研发活动的核心所在。

拜耳材料的生产基地——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 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内, 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于2001年动工兴建, 是拜耳集团有史以来在本土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截止到2012年, 该基地的计划总投资将达到21亿欧元。拜耳材料科技凭借在生产领域广泛的行业经验和一流的技术, 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化工园区。

2008年10月, 拜耳材料科技在其上海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年产能35万吨的M DI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生产工厂。这一全新的世界级工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M DI生产设施。其中用于氯化氢回收的“去阴极化技术” (简称ODC) , 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相对传统工艺, 可节省30%的电力能耗。

此外, 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内, 一个年产能25万吨的T DI (甲苯二异氰酸酯) 工厂已动工兴建, 该工厂预计于2010年竣工投产。该装置使用了最新的气相光气化技术, 可用于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 此项技术减少了60%的能源消耗, 可使生产一吨TDI所需的能耗从1.5吨煤降低到0.5吨, 每年可减少6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且工厂规模与传统工厂相比大幅缩小, 使投资成本降低20%。

生产基地内的许多创新技术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亮相。采用了先进技术和节能设施后, 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比标准生产工厂节省了近100兆瓦特的能耗, 这些能源可满足一万户家庭的日常供电需求。

此外, 纳米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拜耳的碳纳米管, 材料可变得极为稳定坚固, 而其重量也可以显著减小。随着中国新能源的发展, 风力涡轮机装置的转动叶片使用碳纳米管将更为节能和高效, 这也是拜耳材料科技的所涉范围。

近年来, 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 绿色材料的需求也骤然激增。作为生态建筑“宠儿”的聚碳酸酯板材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据介绍, 拜耳模克隆聚碳酸酯板材具有很高的透光率、很轻的质量、极高的强度, 且持久耐用。作为中国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比赛场地之一,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已采用模克隆聚碳酸酯建造屋顶, 成为该体育场的特色之一。多层UV防护聚碳酸酯板更具卓越的隔热性能、出色的冷弯特质和超低重量特性, 与相同厚度的传统板材相比, 可节省能源25%。

拜耳材料科技在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增长动力则是有利于气候保护的高环保性产品。拜耳的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 从而在降低取暖成本的同时,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拜耳聚氨酯喷涂泡沫为例, 可为建筑提供出色的节能效果, 有效地降低能耗, 提高能效。在整个使用周期中,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产品可节省的能源相当于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能源的70倍。

拜耳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承诺作为发展的基石, 并付诸行动。拜耳集团于2007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贯彻执行“拜耳气候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规定了集团自2005年至2020年的碳排放量控制, 在2005年的基础上拜耳三大业务集团——拜耳材料科技、拜耳作物科学和拜耳医药保健在2020年前力争将全球的生产和商务活动中的碳排放分别减少25%、15%、和5%, 每吨产品的废水排放减少10%。此外, 拜耳集团将在员工中设立奖励机制, 鼓励员工使用环保型车辆, 旨在2012年前将车辆的CO2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

在拜耳气候计划的框架下, 拜耳重点发展的灯塔项目包括:生态友好商业建筑、抗逆性植物、植物源可再生能源及拜耳气候检测。

拜耳中国又于近日在整个集团内部开展“绿色办公计划”, 呼吁和倡导员工养成在工作中的环保习惯, 循环利用资源, 节省电和水的消耗,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出一份力。

拜耳集团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并致力于培养、提高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并将经济、生态和社会责任视为同等重要的企业目标。在当前倡导绿色科技的时代, 拜耳以自身清晰的定位, 践行着自己的绿色承诺, 同时也协助中国企业履行节能减排的使命。

五、应用材料进军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

正如西安市市长陈宝根所言, 西安与沿海城市不一样, 国内市场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 这也正是诸多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其下一阶段战略的关键定位。西安太阳能技术中心的成立, 与应用材料公司的全球运作不一样, 这一科研中心将装备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设计出新的工艺来降低生产太阳能板的成本。虽然, 其成果可以运用在任何地方的工厂里, 但该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旨在扩大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量。

“所有的客户都在中国。在中国, 我们的业务增长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快。”应用材料公司太阳能事业部总裁表示, “我们对西安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的投资是一项很大规模的投资, 是应用材料公司在中国太阳能产业科技前沿领域的一笔大投资。可以说, 是在一个确定的地方、太阳能密集地、非政府非公共部门性最大规模的投资。我每个月要花十天的时间在这个研发中心工作, 和那里的团队进行交流与合作, 以便进一步推进机构的发展, 同时提高这个机构在那里的技术能力。”

据介绍, 西安研发中心的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 是在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方面进行研发工作;第二, 是在有关基础性科学研究上展开工作, 比如太阳能电池技术、工厂的流程、制造, 进行开发和推进;第三, 就是在太阳能电池及其产业两个领域上的人才培训和业务合作。

选择在西安建立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 负责人表示:“首先, 在太阳能发展方面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 中国正着手建设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我们很高兴能提供这样独一无二的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 使当地的系统和材料供应商能与我们的工程师紧密合作, 减少开发成本, 并最终降低太阳能的总体成本。这是我们为客户、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带来的巨大益处, 我们期待着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能够尽快发挥出它的作用。”

“应用材料公司来到中国已经有25年的历史, 在中国十几个地方设立办事处。选择西安首先的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好。同时, 陕西省政府对于这一领域的合作和该省包括太阳能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满激情和热诚, 他们急切希望在陕西增大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规模。”

“另外, 在这里可以更接近我们的客户, 离他们更近, 这也是给我们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的增长和发展创造了直接条件。此外, 中国当前各方各界对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都是非常重视的。现在哥本哈根全球峰会已召开, 在此之前中国也提出了非常积极的节能减排计划和目标, 提出相对于2005年碳排放量减少40%—45%, 这也就给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太阳能领域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而且我们也意识到世界上重要的设备和生产都在中国进行, 我们也希望中国成为我们业务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 我们看到了令人激动的非常好的一种情况, 特别是牵涉到太阳能的生产, 还有其他新能源, 比如说风能的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就非常重要。说到新能源生产制造技术方面, 我们通常说有一条学习的曲线, 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一直比较重视, 就是如何实现性价比, 就是如何降低它的成本。成本越低, 效益就越好。我们看到中国在这方面有一个明显的优势, 就是规模化生产, 这样成本的降低便会更快, 降低的幅度也更大。这就使得生产业务大大加强。”

在国家政策和监管上, 全世界有着很多很好的例子和做法。世界上第一个想到开发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国家是日本, 也就是上世界70年代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之间, 他们想到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解决能源问题。他们提出“阳光计划”, 就是推动企业和民众在太阳能生产、电池生产方面的使用。以夏普等一些公司为代表, 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例子, 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德国, 有很多的城市, 他们在认真思考太阳能的作用。第一个城市是在西北部, 推出了“屋顶计划”, 德国政府也制定了一定的政策在税收上进行优惠, 推出了很好的政策来推动和鼓励民众拥有和使用太阳能, 即民众通过在自己家中安装的太阳能设备发电入网后即可得到一定的补偿。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家使用太阳能电池和面板。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加利福尼亚, 斯瓦辛格担任加州州长之后, 推出了“百万屋顶计划”。通过在十年里使用3000兆瓦的太阳能面板和电池的计划, 推动太阳能的使用。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在太阳能和清洁能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先进经验, 而且中国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设立一些长期的规划和方案, 比如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保持太阳能或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的延续性。对于清洁能源、新能源, 对于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使用继续去巩固和推动。因为太阳能的确是能源危机下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生产、装设和使用, 都能创造很多的商业机会。他表示, 中国在过去取得的很多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政府扶持的力度是很大的, 而且产业发展得非常快, 中国国内有很多公司已经在美国上市。这些公司已经是非常国际化的公司, 国际化已经体现得非常好了, 他们有自己了不起的优势: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 和世界各地股东利益攸关方进行着很好的合作, 以期来推动他们业务的发展。

在中国企业实现阶段性走出去的目标问题上, 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是要研究市场化的情况。说到太阳能的设备的市场, 最大的市场主要还是在欧洲, 大多数的客户, 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应该继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而且对应该和他们保持着长期的历史性的合作。同时, 像意大利、法国、希腊、西班牙、捷克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市场。

另外一点就是融资的问题。“对于中国, 太阳能市场是很有优势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而中国的银行业应该帮助那些准备走出去的企业, 并给予低利率的融资帮助,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也是重要的支撑。”

科技创新 中国的机会 篇2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当前,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眼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科研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

多年来,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一直弘扬和传承着创新的时代精神。今年的“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围绕“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与来自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的近800嘉宾一起交流共享,看当下,展未来。

从出席嘉宾的强大阵容来看,本次论坛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区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中关村第一任主任、北京市原副市长胡昭广,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局局长李伯溪,中共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北京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储祥银,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芦育珠,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中共海淀区委常委陈惠丰,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庆振,中关村第一村民、北京民协原会长纪世瀛等。

本次论坛规模盛大,主题演讲者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瑞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兼副馆长齐亚博,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华,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独立电力生产商协会(IPPF)秘书长莱金,北京科兴控股董事长兼CEO尹卫东,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董事长白廷全,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燕生,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凤凰城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东,世界风能协会秘书长斯凡特·格森格,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等近20家企业、机构的总裁、资深高管和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他们畅所欲言,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让人醍醐灌顶。

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唱响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旋律,不仅演讲嘉宾有精彩的内容论述,而且在论坛的形式上也是别出心裁,由海淀文联张书范、杨永安、郭文松、赵保民、周持、刘振英、黄德昌、李道五、田添、苏海河、吴占春、荆匡胤、臧向军、骆建宏、马爱华、张强、朱海军、操红、魏东、孟希泉等20位著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以抽奖的形式走进论坛现场,真正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科技创新是时代命题

本次“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的召开,不仅是探索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全国高新区的发展,其实也是探讨中国依靠科技创新进行转型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大命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致辞中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中国高新区在这方面日益发挥着作用。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已经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创新体系。中关村以创新资源平台为立足点,形成了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率先实现了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引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其主力军就是全国的高新科技园区和园区的企业。国家高新区在规模和速度上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也确保了生产质量,实现了高效集约式的发展。”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强调,“国家高新区从建设初期就特别重视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引领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

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也认为,“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是本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重大活动,对于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提升中关村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大调整周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最关键的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傅华谈到,“北京市明确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就是要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和可持续性。”

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优秀人才,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介绍说,“当前,海淀区正在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的重大机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全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新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海淀全区上下加快推进落实“1+6”等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积极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研发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细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与支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nlc202309020223

新形势下中关村如何创新

创新对任何国家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着“中国硅谷”美誉的中关村,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创新奇迹。面对新的趋势,中关村肩负着新的使命。要获得进一步的新发展,中关村应该有新的探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就中关村的发展,谈了两个问题。他认为中关村提出在2020年要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在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方面有新的探索;要在推进总部和制造基地协作方面,要有新探索;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要有新探索。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目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博士认为,从园区的发展来讲,首先要构筑优势,集聚要素;其次要营造环境,一定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再次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包括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立新型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围绕重大需求和示范应用,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搭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构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做强专业服务机构;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集聚股权投资机构;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和专业园。

中关村的发展是技术与资本双轮驱动的结果,科技与金融的深度合作,使中关村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兴胜认为,科技与金融应当创新联动。每一次科技革命,实际上都是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组合的结果,都源于科技革新,成于金融创新。

“技术与金融创新同步推动,才能够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创新高地和形成一片创新热土。”

中关村要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的核心区,海淀区正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创新要素融合转化。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介绍了海淀区近年来取得的成绩。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海淀占了全国的将近三分之一,海淀区内的企业入选2011年度国家新产品计划和火炬计划数量超过北京市半数以上。

在新的历史阶段,海淀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孟景伟概括为三个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依旧困难;第二个困难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三个困难是中小微企业成长困难。

海淀作为全球科教资源密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投资加孵化,开放创业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涌现出清华科技园、联想之星、创新工厂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未来,海淀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的融合,实现创新资源优势转化。”孟景伟强调,“主要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建立基于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科技服务机制。”

中国高新区的创新长跑

中国高新区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争相效仿的范本。经验有了,但仍缺文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对此深有见地:“自主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寂寞的长跑。自主创新只有更加开放才能实现,因此,建设一个持续的创新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是当务之急。”

如何才能弘扬创新的文化?张景安谈了几点认识:第一,要增强原创意识;第二,要树立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第三,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源泉;第四,创新需要激情;第五,要增强危机意识,鼓励开放意识。“当然最关键的是人才”。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世界定位,无疑赋予了中关村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近2万亿元。提到中关村,我们不得不提翠湖科技园。凭借独特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吸引了华为、中国电信、用友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截至2011年底,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共有51家,其中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家,超过十亿元的企业有7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翠湖科技园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华提到了翠湖科技园的高端产业加速器。

赵玉华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经验:第一是高端产业内生聚集效应;第二是重大项目拉动产业升级;第三是科学规划保证有序进展。

翠湖科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也正处于从科技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的发展历史新阶段。未来,它将主要通过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六个系统来建设智慧翠湖。一个平台是以云计算为平台的管理架构,两个中心是智能管理和服务中心,六个系统是三维展示系统、信息定位系统、日常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数字社区系统和一卡通系统。

我们期望未来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能成为北京市乃至于全国创新思想最活跃、创新体制最完善、创新成果最显著、创新环境最优美的地区,成为带动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乃至于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起到创新示范作用。

翠湖科技园取得的成绩源于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可能是其他园区无法复制的。正是由于全国各大园区的不同发展模式,才形成了中国高新区百花竞放的大好局面。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嵇克俭关于新时期高新区创新转型发展路径的思考,也颇为深刻。他深刻感受到高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路径选择的战略转折。

一是高新区逐渐面临发展规模高,也就是发展基数大,资源约束紧,优惠政策少或者无的这样一种新的阶段特征;二是基于国家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导向都要提升到新的高度。“发展观念和思维理念的落后,将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败。”;三是区域竞争高级别化的趋势。高新区迈上较高的平台,也意味着竞争格局的深化,新的竞争对象是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知名先进园区。

应对危机和挑战,唯一的方法是变革和创新。

nlc202309020223

无锡高新区将主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致力于从工厂林立向公司林立转变,尤其是向科技型的、创新、创业的公司转变;二是推动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跨国企业过去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现在要把他的研发中心和区域性销售总部结合起来;三是致力于从科技创新向科技创业的转变;四是致力于从制造人群向智造人群转变。

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也正以一种加速度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马萱谈到了科技企业产业转移平台。这是滨海新区科技服务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云计算、软件和服务外包、重型装备五大产业。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滨海新区共聚集了1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九大支柱产业,实现6000亿总收入,构筑了中国新经济平台。

高新区发展,一般有四类开发形式:第一类是政府的开发公司,第二类是大的企业集团,第三类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第四类是纯市场化的企业进行开发。现在,科技地产开发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新区所采用。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董事长白廷全分享了科技地产开发模式的优势。

白廷全认为,把科技地产做成一个产业,就能更好的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更好的给市民提供具有科技内涵的住宅品。“科技地产有利于国家的民族振兴,有利于中关村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建成后,将形成以大型的物联网软件为龙头的核心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融资提供平台,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加快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一定要注重提升建筑能效的管理,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其董事长刘燕生提出的建筑能效运营,并不是传统的工程部运营管理模式,这种新的机电设备运营方案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为推动建筑能效运营管理创新,他们还成立了建筑能效运营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绩,但相较于国际一流科技园区,中国高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主创新,注定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中国企业勇挑创新重担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承担了很重的任务。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改变经营法则,调整发展战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向“中国智造”迈进,中国民营企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表率!

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用友软件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软件企业。目前,在“新长城计划”下,用友正打造云服务平台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认为,一个企业的创新,最关键的有三个要素:第一,要结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第二,要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第三,要结合公司的基础和优势。

到目前为止,在企业计算这个行业,全球的产业中心是两个,一个是在北美,一个是在欧洲。北美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一些企业计算的公司,从企业应用到数据库、中间件这样一个产业群。欧洲是以SAP为代表的专门面向企业计算的一个产业集群。郑雨林预测,亚洲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全球企业计算的产业中心,这是市场给予中国的机会。

从研制中国第一支甲肝疫苗,到全球领先的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甲流疫苗,北京科兴控股一步步走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前列。其董事长兼CEO尹卫东认为,生物医药创新的驱动力是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它一定会对创新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创新真正的驱动力一定是国家和公众的真正需求。”

正如尹卫东所说,生物医药是一辆整车,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单纯有一个产品、单纯有一个人才,很难撑起这个产业。生物技术的特点是十年才能开发一个周期,因此,在这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全方位、全团队、全产业链地思考产业布局。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沙漠里的沙子变成了黄金。其董事长兼总裁秦升益认为点金术就是创新。他发明的耐高温沙,填补了一项国际铸造业的空白。而仁创研究院的诞生,则标志着仁创从个人创新迈进了团队创新阶段,标志着仁创人从不自觉的随机的创新阶段,上升到自觉、自主、有计划、有步骤的创新阶段。

我们在探讨企业商业模式的时候,其实还应该重视体制机制的建设,只有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都健全,企业才能稳步发展。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对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见解,深刻独到。他认为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本质是要实现“商者有其股”。“中国人创新之本就是制度,制度创新落实了‘商者有其股’之后,就能让笨人变聪明,让懒人变勤劳,只要这样的制度能发生,我们就没有干不了的事情,我们就没有任何事情做不到。”

250年前出现了工业革命,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张宏霖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新观念、新想法肯定是创新之母。中国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发展很强,中国企业家创新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产业集群。

大国崛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邓小平讲过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企业责任重大。中国企业要获得较快发展,需要勇于创新。

谈了多年的老话题,仍须时时念叨!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3

发动机F5系列、NEF系列以及CURSOR系列,均采用最新电控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及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NEF发动机为最苛刻的客户开发,是菲亚特精益设计和卓越技术的代表作。三个系列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和客户的需求。

菲亚特动力科技从2005年就开始使用高效SCR后处理技术,至今已有超过45万台发动机装机应用。高效SCR后处理技术的成功意味着不需要设备制造商改变其原有的用于满足临时4阶段排放法规的冷却系统。此外,每个发动机机型都有30多种不同方式布置HI-eSCR后处理系统,这给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方案,使得安装布置更简易方便。

菲亚特动力科技亚太区技术总监童敏涵介绍:“发动机和发动机技术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预计发动机市场将会提升至1500万台的规模,与此同时,随着排放更加严格,发动机技术在不断地革新,不断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它的效率,我们为此所推出的最好的典范式的技术就是我们新的第三阶段发动机。在明年第四季度,中国三阶段的法规将正式生效,许多中国的主机厂及厂商对于发动机的易维护性以及在苛刻工况下的耐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出口型的中国客户则对于高效能、燃油经济性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我们与中国客户保持密切合作,将对生产线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开发。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实现45%的热效率,而我们将会在柴油发动机在热效率方面不断地创新,最终能够在2020年实现55%的热效率。”

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对环保的承诺,一直是菲亚特动力科技企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这一承诺也始终贯穿在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研发到生产、项目和日常运作的每个方面。

菲亚特动力科技在中国有32家经销商,530个服务点,并且同时服务于上菲红和菲亚特动力科技管理公司,而且这些经销网络也会随着菲亚特动力科技在中国客户群的稳步扩大而不断地扩容。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4

2015年5月8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了“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以及钢铁研究总院、武汉钢铁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项目综合组和各行业课题组专家,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相关司局, 部分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工业装备等相关行业的企业、协会、学会、高校、研究院、设计院、规划院等总计约100余家单位参加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负责人殷瑞钰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张寿荣、邱定蕃、金涌、陈克复、高金吉、傅志寰、金鉴明、徐滨士等院士一同出席会议。论坛分别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主持。殷瑞钰作了项目综合报告, 邱定蕃、高金吉分别代表有色金属、工业装备课题组作了研究成果报告, 钢铁、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课题组的专家也分别作了研究成果报告。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5

出席本次论坛的国内外相关机构、商协会、学会, 主流媒体, 中部省、市相关部门、产业园区、研究机构、高校以及中部新能源汽车及配件企业代表300多人, 围绕“新常态、新趋势、新技术、新发展”主题, 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新趋势, 寻求新合作, 实现新共赢。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原党组书记兼副主任陈清泰在论坛上发表了《发展、协同效应加速产业化进程》主题报告。他认为, 新能源汽车不能一味追求发展“高大上”纯电动车, 必须适应大多数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内代步需求。有长途需求者, 可用“增程式油电一体”混合动力车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作了《务实创新合作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演讲。他在介绍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后指出, 我国新能源汽车还面临着三大竞争:技术竞争 (当前技术、下一代技术) 、产品竞争 (性能、质量、成本、品牌、服务) 、产业竞争 (产业链) , 并就此提出到2020年, 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100万辆, 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 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 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同时, 侯福深指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面向新兴交叉学科和市场需求空白, 积极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 促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标准研制模式。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陈全世作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挑战》演讲。他较详细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各地补贴政策, 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要加大研发力度, 认真研究市场, 用好用活政策, 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 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陈全世还预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呈爆发式增长”。

湖北省城市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雷洪钧博士作了《车用充电器将有效破解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痛点》演讲。

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郭亮作《电动汽车租赁新模式探索》演讲, 对电动汽车推广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并就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模式进行了解析。指出通过分时租赁可提高共享车辆的使用效率, 达到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目的。

他们的演讲, 不仅观点独到, 见解深刻, 而且很多演讲内容都是第一次披露,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值得期待, 值得聆听。

本次论坛之前一周的9月23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城市停车场建设, 补公共服务短板促进扩内需惠民生。会议提出, 放宽准入, 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PPP等方式参与。企业和个人均可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 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鼓励个人在自有停车库 (位) 、各单位和居住区既有停车泊位安装充电设施。而此前一天, 作为充电系列标准之一的GB/T2023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3项国家标准, 也登上了工信部的网站。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6

关键词:绿色,节能,低碳,新能源

一、低碳理念的成功实现

1. 建筑与展示的和谐共生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是至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座以低碳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 它以“低碳生活, 人类必将选择的未来”为主题, 以低碳为主线, 设置了“碳的循环”、“低碳城市”、“全球变暖”、“低碳科技”、“低碳生活”、“低碳未来”、“儿童天地”等七个常设展厅。而其建筑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日光利用与绿色照明技术、水源热泵和冰蓄冷等等节能技术, 与之主题相得益彰, 深入人心。

2. 绿色建筑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筑造型仿佛是在钱塘江水冲击下的一块“璞玉”, 把璞玉琢磨许多年, 使得璞玉又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未经雕琢饱受冲刷的璞玉到花纹繁缛的玉器, 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璞玉的概念隐喻了科技进步与杭州城市文明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坐拥一线钱塘风景的科技馆, 以其柔美动感的建筑形象, 向世人展示着杭州自然真趣, 自在天性的城市品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如璞玉般蕴含着举世瞩目的光华。科技馆自确定低碳主题后, 就积极开展低碳 (绿色) 建筑调研, 并确定了绿色建筑三星级的目标。

二、绿色建筑, 节能先行

1. 场馆配套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节能环保标准化

全面放弃旧式灯泡, 以“鸿雁”等品牌的节能灯、LED产品取而代之, LED灯的耗电量是传统灯源的三分之一以下, 这样在保证亮度的基础上, 大大地节约了能源。

采用中节能索乐图的TDD自然采光系统, 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健康和时尚的优点, 可取代白天的电力照明, 照明光源为自然光线, 采光柔和、均匀, 采光系统无需配带电器设备和传导线路, 避免了因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隐患, 且系统设计先进, 是当今国内外普遍推崇的一种绿色健康、节能环保的新型照明系统。

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 在晴天、阴天都可以高效使用;通过安装在屋顶的采光罩捕获折射阳光, 然后通过下方的反射管道向下反射和漫射, 透过安装于天花板上的漫射器, 将自然光均匀漫射到建筑内部的区域进行照明;该装置能够将有害的紫外线, 冗余的热量及灰尘阻挡在室外。该系统基本不涉及能耗, 极尽建筑节能之概念。

2. 建设材料使用和节能环保技术

(1) 采用太阳能光伏技术, 实现部分区域的照明用电自给2005年年底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被明确列为能源领域优先主题, ——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重点研究目标。

科技馆在屋面部分采用的800㎡光伏太阳能板和南侧玻璃幕墙顶部采用的光伏太阳能遮阳板与建筑完美结合, 充分实现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将太阳能发电用于四楼办公区域的照明及采暖。这样既可避免太阳能发电用于一些重要设备, 又可节省空间, 充分利用能源。

(2) 建筑遮阳改善围护结构性能

建筑遮阳是改善围护结构性能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的实现平衡采光与遮阳、采暖与隔热, 从改善的室内环境性能角度, 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要求采用可调节外遮阳, 为此本建筑采用了外立面灯带位置设置织物可调节外遮阳及在南侧玻璃幕墙顶部设置太阳能光伏板遮阳技术, 改善室内的热工环境, 大大降低夏天空调制冷负荷。

(3) 使用低能耗双层夹胶Low-E玻璃, 降低能耗

与普通玻璃及传统的建筑用镀膜玻璃相比, 具有优异的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外门窗玻璃的热损失是建筑物能耗的主要部分, 占建筑物能耗的50%以上。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玻璃内表面的传热以辐射为主, 占58%, 这意味着要从改变玻璃的性能来减少热能的损失, 最有效的方法是抑制其内表面的辐射。

普通浮法玻璃的辐射率高达0.84, 当镀上一层以银为基础的低辐射薄膜后, 其辐射率可降至0.15以下。本建筑玻璃幕墙大面积采用Low-E玻璃, 可大大降低因辐射而造成的室内热能向室外的传递, 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4) 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

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 (如电能) , 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 即在冬季, 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 提高温度后, 供给室内采暖;夏季, 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 释放到地能中去。热泵机组的能量流动是利用其所消耗的能量 (如电能) 将吸取的全部热能 (即电能+吸收的热能) 一起排输至高温热源。

本建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 以地下水为低位能源, 利用地下水能常年保持恒定温度的性质, 从而使制冷机组达到较高效率的供冷、供热方式。具有绿色、环保、高效的特点。

(5) 采用不同的绿化方式和植物, 使得景观绿化与各建筑空间达到完美的切合

大量的植物资源形成了杭州特色的植物景观, 本建筑充分吸取杭州地区的植物造景特色, 同时结合科技馆作为展示建筑的特点, 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植物景观。场地绿化以乡土植物为主要绿化种类, 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形式, 增加绿量, 不但改善了建筑外环境, 同时也增加了植物固碳面积, 符合“低碳”的科技馆主题。

室内绿化对于建筑空间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改善空气质量, 增加空气湿度, 丰富空间色彩, 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 增加氧气含量。

(6) 节省大量清洁水资源, 利用非传统水源的规模, 与科技馆“低碳”的文化科普主题相呼应

本建筑采用的雨水中水利用包括屋顶雨水, 道路雨水和绿地内雨水和生活废水等, 其中道路和绿地内的雨水以渗透为主, 通过透水路面进行收集, 补充地下水资源。雨水和中水经适当处理后, 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 满足某种使用要求, 从环保的角度看, 雨水中水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科技馆本身结构设计的节能化

柔美动感通透的建筑形象, 能使自然光倾泻而下, 实现空间主动采光, 自然通风和雨水收集等功能, 达到遮阳、节能、造型的效果。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已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最高级认证, 整座建筑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值的80%, 建筑节能率63.4%, 可再生利用建筑材料使用率达到11.03%。科技馆建筑采用全钢结构, 建筑外墙采用铝板加玻璃幕墙的建筑, 室内光线自然而充足。

建筑通过“风 (自然通风) 、光 (自然采光和太阳能利用) 、影 (建筑遮阳、构造遮阳、和新能源构件遮阳) 、绿 (环境绿化和人工湿地) 、废 (拆迁材料回用, 城市固体废弃物再生、可再循环材料选用和设备高效节能) ”5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 与技术设施一体化, 充分展示低碳健康理念。

四、新能源与建筑融为一体

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 除核裂变外几乎都用不完。由于煤、油、气等常规能源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 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科技馆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系统, 完全与建筑形成一体化。虽然总装机容量仅为100 KW, 年发电量达到了124 kw时, 减少排放123 713.4 kg二氧化碳。

阳光走廊顶部全部由太阳能光伏板构成, 太阳能辐射使单晶硅板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 从而形成电压, 正负两极连同产生电能, 供给喷泉用电。每年可发电2247度电, 减少排放2 240 Kg二氧化碳。

2. 风能技术利用

未来之花风能景观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 来促使发电机发电, 存储到蓄电电池中, 到达控制器设定时间蓄电池放电, 亮灯。一盏风能景观灯每年年可发电300度电, 减少排放291 Kg二氧化碳。

3. 地源能利用

由于科技馆规划区内非建筑用地面积, 除去室外管线用地, 可供布置打井的面积十分有限, 结合杭州市科技馆的地理位置及场馆四周水文地质勘探结果, 综合考虑采用了井水、冰蓄冷综合利用的方案。

空调系统冷、热源采用了水源热泵+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以解决科技馆建筑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空调所需。空调系统最大计算冷负荷约为:5 200 Kw, 冷指标155 (W/m2) 空调系统最大计算热负荷约为:3 200 Kw, 热指标92 (W/m2) 。

五、低碳科技馆引发的联想

“低碳”概念来自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 因而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之前老百姓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 而建筑的碳排放却被忽略了, 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几乎占到了50%,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低碳建筑势必将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之一, 一个全新的建筑变革时代正在快步向我们走来。低碳代表一种态度, 更代表一种责任。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 让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都低排放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六、结语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7

会议分别成立了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王有为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毛志兵总工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验收专家组先后听取了项目下设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重点标准规范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测评技术与系统开发”、“标准化绿色建筑研究与工程示范”等四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汇报,并审阅了各课题的验收材料。经质询和讨论后,专家组认为各课题均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意四个课题通过验收。

其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重点标准规范研究”课题,开展了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场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等研究,完成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1套,国家标准3部和行业标准1部,标准试评或评价项目14项,与标准配套的细则和指南4部,研究报告8部,计算机软件1套。课题系统建立了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及其建设维护方法,研究编制了基于相同评价方法的重点绿色建筑标准,同步建立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支撑技术体系,具有创新性。

中国绿色科技的机会 篇8

2013年,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合拍“美丽中国”的发布, 在行业内引起巨大反响。将绿色建筑纳入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 将由政府主推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市场机遇。开发商迅速向绿色开发商转型势在必行。

中德建联:束总您好,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如何看待《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出台给房地产领域带来的影响?方案的出台对开发商的影响是否巨大?是否会带来成本的巨大上升?

束健:《方案》于2013年出台, 距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其间各地也相继推出了行动细则。目前来看, 《方案》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从行业角度讲, 国家出台的这个方案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让大家对绿色建筑有了更加熟悉的认识。另一方面, 根据绿色建筑在不同地区的等级不同, 各个开发商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既有加大力度推出绿建项目的, 也有随波逐流继续持观望态度的。朗诗的绿色建筑技术运用相对成熟, 我们朗思也力争为更多开发商提供相应的整合服务, 控制绿色建筑开发投入成本, 为开发商创造更多价值。

中德建联: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朗诗的绿色节能体系和标准。在项目的哪些方面用到了节能技术?

束健:朗诗的绿色体系主要体现在十大建筑科技系统, 分别是:

1、外墙保温系统:结合建筑外立面要求, 对外墙保温进行技术验算, 提出技术要求, 在其外侧设置高性能保温板, 降低建筑能耗。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保温隔热的外衣, 阻挡室外的冷热进入室内, 同时也防止室内的能量散失到室外。只需要少量的冷或热就能营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

2、屋顶地面系统:结合建筑功能特点, 对屋顶、地面保温提出技术方案。朗诗的住宅屋顶设置较厚的保温层, 女儿墙部分也严密包裹, 并且把隔热层延伸到地面下, 形成闭合的保温隔热体系, 全方位阻隔能量流失。减少顶层与顶层在建筑热工方面与中间层的差异, 提高建筑的均好性。

3、外门窗系统:对外门窗系统进行技术验算, 窗户采用高品质中空LOW-E节能窗, 有效地阻隔室外的冷热。选用具有优异保温隔热能力的型材, 中空玻璃加LOW-E涂层和惰性气体, 可以内外双向阻热。窗框和窗洞的结合空隙也采取阻热设计, 隔绝这些细微之处的热传导。降低建筑能耗, 提升建筑气密性, 有效隔绝外界噪音, 室内噪音不超过35d B。

4、外遮阳系统:窗外安装外遮阳卷帘, 不仅可以遮挡直射辐射, 还可以遮挡漫射辐射。这样既不让太阳辐射影响您的冷热舒适, 又呵护您的肌肤。更为便利的是遮阳卷帘可以停在任意高度, 您可以随意调节室内的光线强度。设置电动金属外遮阳卷帘, 降低建筑能耗, 隔绝外界噪音, 提高建筑的私密性, 对外界光线可自由调节。

5、可再生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为建筑室内的温度系统、新风系统以及热水系统提供能量, 降低客户使用成本。无对外排放, 无污染。包括地源热泵、风冷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形式。冬季将热能传递到室内, 夏季通过热泵机组将室内的热量发散。比如奥运场馆的鸟巢, 也采取的是可再生能源地热系统。

6、室内温度系统:设置不同形式的室内末端方案, 有效调节室内温度。采用辐射末端, 可以实现温度均匀的效果。没有吹风感且空气洁净, 安静无噪声且不占用室内空间。全年室内温度保持在18℃-26℃。

7、全置换新风系统:全置换新风进行有效两级过滤, 24小时不间断送入新风, 过滤PM2.5, 新鲜空气从室外独立进入, 不交叉, 不混合, 不回送。每1小时将室内空气完全置换一次, 送风均匀, 在户内形成新风弧, 无噪音。室内Pm2.5全年平均保持在35以下。全年根据气候条件, 进行湿度处理, 室内相对湿度保持30-70%。

8、同层排水系统:采用背排式同层排水系统。楼板不降板, 对建筑影响小。不再让卫生间的顶上管道林立, 而是在本层把污、废水排入管井中的主道, 有效地解决排水噪声的影响, 同时避免渗漏带来的邻里纠纷。

9、生活热水系统:实现24小时生活热水, 不受季节、天气、时间的影响, 即时出热水, 出水温度不低于45℃, 提升居住品质;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统, 使用成本低。

10、绿色建筑评级系统:根据项目定位, 进行绿色建筑星级评估, 实现绿色建筑国家认证评级。

这十大科技系统充分证明了朗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从“四节一环保”到绿色运营, 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绿色”的价值。尤其是在后期的运营管理是朗诗的一个亮点。现在很多项目只是在设计阶段取得了绿色建筑的资格, 但是真正到了运营阶段却远远达不到标准。而朗诗特别重视运营管理, 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和物业公司来保证建筑能长期按照节能的目标运行。

中德建联:刚才您提到外窗系统, 这是和我们博览会相关度比较大的, 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束健:在节能门窗方面, 我们所有的设计数据都要做全年的复合运算。比如在窗墙比方面, 通过精细化的计算来确定门窗的尺寸, 小了, 客户无法接受, 大了, 又达不到节能要求。现在有不少公司是拍脑袋决定尺寸, 这肯定是不对的。第二, 在窗户的选材上, 我们追求的是整窗的系统K值, 可能我们的每一个部件不是最贵的, 但是组合在一起的整窗效果, 肯定能达到国家标准, 是节能的绿色门窗。第三点是施工, 我们在门窗安装的时候, 对一些重要节点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 尤其是整窗的安装, 门窗如何和墙体、土建进行无缝衔接, 最后整窗的K值能否达到要求, 这些都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内容。

以上这些从设计、选材到施工方面, 我们的工程师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最终来保证系统K值达到最优。

中德建联:对于这些绿色建筑, 具体的客户体验效果和市场反馈如何?买方市场对它们的认知度高吗?

束健:这个市场总的来说还是需要教育的, 单纯说绿色建筑, 消费者有可能不知道, 但是具体到实际情况, 比如说在绿色住宅里, 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每年的电费能省好几千元;还有防雾霾PM2.5的新风系统, 以上等等, 老百姓会感同身受, 切身体会到绿色建筑的好处。

中德建联:目前建筑业界流传着一种说法, 就是中国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新建建筑100%达到绿建标准。即便按照现在的标准, 达到50%, 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您认为目前众多的开发商是否有达到标准的体系和能力?完成这个目标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束健:以目前的技术来看, 达到这个标准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现在有很多地产服务商, 比如我们朗思, 就是一个绿色地产服务商。现在有很多地产商会和我们合作, 利用我们提供的服务来一起开发绿色住宅。

技术方面不是难点, 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开发商的动力问题。我在前面提到, 绿色建筑不必然带来成本的上升, 而现在最大的阻力就是开发商如何自觉自愿地做绿色建筑。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压力很大, 开发商比较现实的考虑是, 我如何能更多地卖房子, 而不是我如何做绿色建筑。能不能通过做绿色建筑赚钱是地产商考虑的重点。如果说做绿建能赚钱, 做绿色建筑卖得动房子, 那开发商肯定会都来做绿建。所以, 关键是如何帮助开发商找到绿色建筑的盈利模式, 通过绿建促进地产项目的销售。解决了这个问题, 开发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通过市场来推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这也是我们成立朗思的初衷, 通过我们的服务, 为其他开发商找到绿色建筑的盈利运营方式。

中德建联:朗诗作为国内知名的绿色地产商, 早已有了自己的完备体系和标准来实现绿色建筑的各类标准, 而朗思也是跑在绿色地产服务的前列, 请您给其他的开发企业提提建议, 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绿色浪潮?

束健:我在这里抛砖引玉, 主要有三条建议也给开发商企业以思考。

第一:开发商要认识到, 绿色建筑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不是一股风潮, 一定要认真对待;

第二: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绿色建筑盈利模式;

第三:眼光放长远, 以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开发受消费者欢迎的房屋建筑。

中德建联:您认为中国要走好“绿色”这条路, 应该在哪些方面狠下功夫?您如何看待《行动方案》的实际效果?

上一篇:阿维菌素下一篇:农商银行的优势与劣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