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2024-08-22

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通用9篇)

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篇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试 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二〇一二年十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绿色施工导则》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特制定本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是指绿色施工过程中应用和创新先进适用技术,在节材、节能、节地、节水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显著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建设工程施工项目。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示范工程的申报、立项审查、组织实施和验收管理。

第二章 【工作环节】

第四条 “示范工程”管理工作包括申报资料、立项审查、中期检查、验收评审、颁发证书等环节。

第三章 【申报要求】

第五条 申报“示范工程”的项目一般应由项目施工单位组织或项目建设单位与项目施工单位联合组织。项目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参加。

第六条 申报“示范工程”的项目应合法、合规。

第七条 申报“示范工程”的项目应具有优良的规划设计,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满足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境保护等国家与行业的相关要求,且在使用功能上满足的节能环保的要求。

第八条 申报“示范工程”的项目应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拟建或在建(主体尚未完工)项目,工程规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公共建筑一般应在2万m2以上。2.住宅建筑:(1)住宅小区或住宅小区组团一般应在5万m2以上;(2)单体住宅一般应在2万m2以上;(3)住宅建筑必须为全装修工程。

3.应用重大、先导、高新技术的建筑可不受规模限制。

第九条 申报“示范工程”的项目应优先选用《绿色施工导则》、《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建设事业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中的推广应用技术、“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推广项目等先进适用技术。选用未列入上述各类推广项目的技术,应按《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建科【2002】222号)的有关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的有关单位或申报示范工程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

第十条 凡申报“示范工程”的项目,应依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技术标准(试行)》(附件4)中的技术体系,并结合当地的绿色施工现状和发展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施工方案。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绿色施工考核指标、主要示范内容、绿色施工组织管理、现场环境保护、安全防护措施、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措施、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节能与能源利用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绿色施工的“四新”应用、绿色施工的技术创新点、绿色施工评价管理、主要机械设备详表、绿色施工购置清单、工作人员投入详表、施工总平面图布置等。

第四章 【申报流程】

第十一条 “示范工程”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进行申报。管理系统网址为:http://kjxm.mohurd.gov.cn。

第十二条 “示范工程”每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组织申报。项目申报单位登录到“管理系统”进行注册、填报项目信息。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在线提交的申报材料经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单位)科技处在线审核通过后,打印申报书(附件1)及绿色施工方案一式四份,并报请到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第五章 【立项审批】

第十四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成立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评审。专家组成员从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专家库中遴选。

第十五条 通过评审的项目,经审核批准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

第六章 【指导和管理】

第十六条 “示范工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并委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成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示范工程”的日常组织和指导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示范工程”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由“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建设中期检查工作。

1.项目申报单位在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后一个月内,向“指导委员会”提出中期检查申请;

2.“指导委员会”委派专家组成专家组,按照《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技术标准(试行)》(附件4),重点检查项目绿色施工方案达标和主要示范内容在建设工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技术创新点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对工程 “四节一环保”的影响。并出具检查报告(附件2),提出考评意见作为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的依据。对工程中关键性绿色施工示范内容,开展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3.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中期检查现场考评意见和专家现场指导意见,改进相关工作,修改完善有关资料,为项目验收做好准备。

第十八条 “示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数据记录,无法用数据表达的须有影像资料或文字说明。

第十九条 已被批准列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的“示范工程”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后,可以取消或更改: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任意一款;

2.《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3.0.3;

3.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国家主管部门以及行业明令禁止使用或者属淘汰的材料、技术、工艺和设备;

4.转包或者违法分包;

5.违反建筑法律法规,被有关执法部门处罚。第七章 【验收】

第二十条 “示范工程”自申报的竣工日期起3个月内,由项目承担单位登陆到“管理系统”(http://kjxm.mohurd.gov.cn)提交验收申请,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组织验收。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线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经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单位)科技处在线审核通过后,打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验收评审申请表》(附件3)一式两份,经项目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单位)签署意见后连同项目总结报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第二十二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对申请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后,交由“指导委员会”依据上报资料选派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召开验收评审会进行验收。第二十三条 验收专家从“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专家库”中遴选,每项“示范工程”验收委员会一般由5~7名专家组成。

第二十四条 “示范工程”验收评审的主要内容: 1.提供的验收评审资料是否完整齐全;

2.工程质量安全情况:本项目是否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的较大事故以上等级的质量、安全事故;

3.对中期检查评审中提出的整改建议是否认真有效的进行了落实; 4.是否完成了申报实施规划方案中提出的绿色施工的全部示范内容; 5.“示范工程”中各有关主要指标是否达标;

6.“示范工程”采用《绿色施工导则》、《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建设事业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中的推广应用技术、“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推广项目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经过专家论证的新技术的创新点以及对“四节一环保”的影响。

第二十五条 验收专家听取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核查验收资料,并根据中期检查的情况,提出评审意见。

第二十六条 验收评审意见形成后,由验收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共同签字生效。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第二十七条 验收的依据为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技术标准(附件四)、以及执行期间下达的有关文件。

第二十八条 因工程延期等原因不能按期验收的,必须在所申报的完成日期前提出书面延期申请。延期超过一年仍不能进行验收的“示范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将自动对项目进行撤销处理。

第八章 【验收文件】

第二十九条 提出验收评审申请的“示范工程”承担单位应提交以下验收评审资料:

1.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

2.建筑竣工验收证明、建筑质量保修书、使用说明书; 3.工程质量验收文件; 4.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5.能够验证绿色施工指标完成情况的所有记录文件; 6.绿色施工验收自评表;

7.绿色施工综合总结报告(综合叙述绿色施工组织和管理及采用的四节一环保措施,材料、设备和技术应用情况;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点和节能减排的成效以及值得借鉴的经验,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8.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9.对项目概况、创新点介绍的DVD光盘资料(15分钟)或PPT文件; 10.验收文件封面所列单位必须有对应单位公章;相关验收文件必须有申报单位公章;证明资料必须有证明单位公章。

第九章 【颁发证书】

第三十条 对已通过验收的“示范工程”项目,颁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验收合格证书。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2012年12月1日起试行。附件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申报书 附件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中间检查意见书 附件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验收评审申请表 附件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技术标准 附件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验收评审意见书

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篇2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山西省朔州市神电生态园等住宅小区列入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项目的通知

山西、黑龙江、山东、新疆省 ( 自治区 ) 、安微住房城乡建设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根据《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 我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会同有关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 对山西省朔州市神电生态园等住宅小区项目的住宅产业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根据评审结果, 经研究, 批准山西省朔州市神电生态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富力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玫瑰湾 ( 二、三期 ) 、黑龙江省大庆市新城云水湾、山东省枣庄市环秀星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日月星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华源尚源贝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天富伊城住宅小区列入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项目。

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篇3

8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启动2014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

两部委联合发文共同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被看作是国家层面部委间协同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性举措,是在以往各部门分别实施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及资源整合效果的最新探索。申报期间,两部委将联合组织国家智慧城市专家组,对申报城市进行把关评审,共同决定试点城市名单;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和科技主管部门也将协同完成对申报城市的申报组织、初审及推荐工作。

本次申报将不限定申请名额,各省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城市推荐,最后由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审,择优录取。文件要求,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参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设置项目,将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和智慧社区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并明确各项目建设运营模式,编写申报书、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项目投融资方案。

本次申报重点关注申报城市在项目投融资方面的准备情况,将项目资金准备情况列入重要考核指标,对具有良好资金支持的项目将在综合评审中给予加分。

在城市试点之外,本次申报工作新增了专项试点,鼓励智慧城市领域内的行业领先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及典型应用、智慧社区(园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多规融合”平台、城镇排水防涝、地下管线安全等领域进行专项试点申报。文件要求,申报主体应分析领域发展方向、目标及面临问题,做好专项试点顶层设计,编制专项试点申报书和实施方案。同时,申报项目应具有较好的落地实施效果,在申报时需提供2个以上示范地,保证试点项目质量和示范水平。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于9月底前完成专项申报初审并上报住建部;10月底前,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完成城市试点初审并报送两部委;由两部委组织综合评审。预计于11月底公布本试点名单。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上的科学发展。住建部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于2012年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先后公布两批共193个试点。数据显示,这些试点共涉及重点项目近2600个,投资总额超万亿元人民币。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委也于2013年9月底选择了2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试点示范赛文节能

工作。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城市政府表达出申报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的明确意向。另悉,为提高我国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推进试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于2014年8月-10月期间举办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系列培训。第一期培训于8月27日开始,主要为智慧城市申报培训,面向申报本次试点的城市、企业。目前,培训会报名参会城市已超过100个。

住建部燃气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篇4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天津市、上海市建委,重庆市市政管委、经信委、商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11月19日

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燃气经营许可行为,加强燃气经营许可管理,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取得燃气经营许可,并在许可事项规定的范围内经营。

燃气经营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批准、证件核发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全国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工作。

第四条燃气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核发,具体发证部门根据省级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或决定确定。

第五条申请燃气经营许可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燃气发展规划要求。燃气经营区域、燃气种类、供应方式和规模、燃气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等符合依法批准并备案的燃气发展规划。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气源。

1.应与气源生产供应企业签订供用气合同或供用气意向书。

2.燃气气源应符合国家城镇燃气气质有关标准。

(三)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设施。

1.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生产、储气、输配、供应、计量、安全等设施设备。

2.燃气设施工程建设符合法定程序,竣工验收合格并依法备案。

(四)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有固定办公场所、经营和服务站点等。

(五)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经营方案。

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设施设备(含用户设施)安全巡检、检测制度,燃气质量检测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燃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燃气安全宣传制度等。

经营方案主要包括:企业章程、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计划,用户发展业务流程、故障报修、投诉处置、安全用气等服务制度。

(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经专业培训并经燃气管理部门考核合格。专业培训考核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及数量,应与企业经营规模相适应,最低人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企业法人代表(董事长)、企业总经理(总裁),每个岗位1人。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企业负责安全运行的副总经理(副总裁),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企业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以及企业专职安全员,每个岗位不少于1人。

3.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是指负责燃气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事故抢险抢修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仅限于燃气输配场站工、液化石油气库站工、压缩天然气场站工、液化天然气储运工、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燃气管网工、燃气用户检修工。最低人数应满足: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用户10万户以下的,每2500户不少于1人;10万户以上的,每增加2500户增加1人;

瓶装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用户1000户及以下的不少于3人;1000户以上不到1万户的,每800户1人;1-5万户,每增加1万户增加10人;5-10万户,每增加1万户增加8人;10万户以上每增加1万户增加5人;

燃气汽车加气站等其他类型燃气经营企业人员及数量配备以及其他运行、维护和抢修类人员,由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申请燃气经营许可的,应当向发证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一)燃气经营许可申请书;

(二)企业章程和企业资本结构说明;

(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运行、维护和抢修等人员的身份证明、所取得的有效期内的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四)固定的经营场所(包括办公场所、经营和服务站点等)的产权证明或租赁协议;

(五)燃气设施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及备案文件;

(六)申请的燃气经营类别和经营区域,企业实施燃气发展规划的具体方案;

(七)气源证明。燃气气质检测报告;与气源供应企业签订的供用气合同书或供用气意向书;

(八)本办法第五条第(五)项要求的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经营方案材料;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发证部门通过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的方式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第八条发证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许可决定的,经发证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发证部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向申请人出具《准予许可通知书》,告知申请人领取燃气经营许可证。

发证部门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九条发证部门作出的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询。

公开的内容包括:准予许可的燃气经营企业名称、燃气经营许可证编号、企业注册登记地址、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类别、经营区域、发证部门名称、发证日期和许可证有效期限等。

第十条燃气经营许可证的格式、内容、有效期限、编号方式等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燃气经营许可证〉格式的通知》(建城〔2011〕174号)执行。

第十一条已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需要变更企业名称、登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变更燃气经营许可,其中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新法定代表人应具有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变许可事项。

第十二条已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有下列情形的,应重新申请经营许可。

(一)燃气经营企业的经营类别、经营区域、供应方式等发生变化的;

(二)燃气经营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的。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具《准予许可通知书》的发证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已作出的燃气经营许可:

(一)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燃气经营许可证的;

(二)许可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法定权限发放燃气经营许可证的;

(三)许可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发放燃气经营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出具《准予许可通知书》;

(五)依法可以撤销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燃气经营企业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燃气经营许可,应当予以撤销。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部门应当依法办理燃气经营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且燃气经营企业未申请延续的;

(二)燃气经营企业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取得合法主体资格或者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

(三)燃气经营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燃气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燃气经营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依法应当注销燃气经营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燃气经营企业申请注销燃气经营许可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燃气经营许可注销申请书;

(二)燃气经营企业对原有用户安置和设施处置等相关方案;

(三)燃气经营许可证正、副本;

(四)与注销燃气经营许可证相关的证明文件。

发证部门受理注销申请后,经审核依法注销燃气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燃气经营企业遗失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在国家认可的报刊上公开声明,并持相关证明向发证部门申请补办,发证部门应在二十个工作日内核实补办燃气经营许可证。

燃气经营许可证表面发生脏污、破损或其他原因造成燃气经营许可证内容无法辨识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向发证部门申请补办,发证部门应收回原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并在二十个工作日内核实补办燃气经营许可证。

第十七条已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向发证部门报送上一企业报告。当年设立登记的企业,自下一年起报送企业报告。

燃气经营企业的出资比例、股权结构等重大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事项变化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发证部门报告并提供相关材料,由发证部门记载在燃气经营许可证副本中。

第十八条企业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一)企业章程和企业资本结构及其变化情况;

(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运行、维护和抢修等人员变更和培训情况;

(三)企业建设改造燃气设施具体情况;

(四)企业运行情况(包括供应规模、用户发展、安全运行等);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具体报告内容和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确定。

第十九条发证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本行政区域燃气经营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燃气许可证发证、变更、撤回、撤销、注销、吊销等,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信息、燃气经营出资比例和股权结构、燃气事故统计、处罚情况、诚信记录、报告等事项。

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燃气经营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内发证部门的燃气经营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监督指导。

第二十条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

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燃气经营许可行为,做好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以下简称“燃气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考核工作,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燃气从业人员是指:

(一)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企业法人代表(董事长)、企业总经理(总裁);

(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企业负责安全运行的副总经理(副总裁),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企业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以及企业专职安全员;

(三)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是指负责燃气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事故抢险抢修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仅限于燃气输配场站工、液化石油气库站工、压缩天然气场站工、液化天然气储运工、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燃气管网工、燃气用户检修工,其他人员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全国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工作。负责组织编制全国燃气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燃气输配场站工、液化石油气库站工、压缩天然气场站工、液化天然气储运工、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燃气管网工、燃气用户检修工等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的职业标准、专业培训大纲和教材;建立全国统一的专业考核题库。

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工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燃气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制本行政区域其他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专业培训大纲和教材,建立本行政区域其他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专业考核题库,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燃气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城市燃气行业协会协助同级燃气管理部门,做好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行业燃气从业人员自律管理。

第四条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企业,应组织本企业燃气从业人员参加有关燃气知识的专业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

燃气从业人员由所从业的燃气经营企业组织参加燃气知识的专业培训,并经专业考核合格;在从业期间,应参加相应岗位的燃气知识继续教育,以提高从业能力和水平。

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在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复检日期前,应参加不少于三十学时的继续教育。

第五条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由具备必要的燃气专业培训能力的燃气经营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单位)承担,从事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单位)应主动报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备案,接受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指导监督。

从事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单位),要保证培训质量,应采用统一的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大纲开展专业培训工作。

第六条从事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的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单位),在专业培训结束后,应向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提出专业考核申请。

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在接到专业考核申请后,应从燃气从业人员专业考核题库内抽取相应类别的专业考核题目,对不同类别燃气从业人员,分别进行专业考核。

经专业考核合格的人员,由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发放相应类别的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第七条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样式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不得转让、涂改、伪造、冒用。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除各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以外),全国通用,统一编号;各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确定的运行、维护和抢修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在本省级行政区域内通用、统一编号。

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本行政区域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人员信息库,统一管理专业培训考核合格人员信息。专业培训考核合格人员信息应向社会公告。

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每五年由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开展一次复检,未经复检或复检不通过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自动失效。

第八条燃气从业人员应在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复检日期前六十个工作日内,由燃气经营企业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提出复检申请,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在收到复检申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意见。

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复检,应包括持证人从业期间在岗履职情况、安全事故记录和继续教育等内容。具体复检标准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确定。

第九条专业培训考核合格人员跨企业流动从业的,应由流入燃气经营企业向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燃气从业人员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变更。

专业培训考核合格人员流出企业应主动向本行政区省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报告人员变更事项。

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篇5

(徐州市)

(一)建设方面

1、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公司质量安全责任制

(1)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中应该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增加“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2)应补充组织工程周边环境调查的相关内容,并明确责任部门;补充向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提供工程相关资料的内容,并明确责任部门;

(3)明确负责本单位员工质量安全培训的主管部门,目前人力资源部和质量安全部均为协助部门,职责不清;

(4)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第十三条的要求,即“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包括安全质量风险评估费、工程监测费、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费及现状评估费等保障工程安全质量所需的费用”落实到责任制中;

2、建议补充完善质量验收制度

目前仅有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验收办法,应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4]42号)要求制定三阶段验收(即单位工程验收、项目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管理办法;

3、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未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第十四条规定在施工招标前组织专家对施工工期和造价进行论证;

(2)未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建质[2010]5号)第八条规定对无法避让且因条件所限不能进行拆除、迁移的临近建、构筑物组织开展现状评估;

(3)一号线初步设计风险评估专家论证意见中未对建设工期、造价对工程安全质量影响性评估出具论证意见;

(4)部分质量安全检查没有整改回复资料;

4、建议将应急演练的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一并存档;

工程名称:徐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5标(铜山路站、站东广场站~铜山路站区间)反馈意见:

(二)勘察方面

1、勘察方案布设钻孔32个,其中控制钻孔28个,一般钻孔4个,实施中一般钻孔调整为11个,查D1S11X24钻孔,设计深度40米,实际深度32米,虽整个勘察工作的钻孔深度和控制孔与一般孔数量满足规范要求,但应对方案变更进行说明,建议加强复杂场地勘察工作策划和变更的管理。

2、通过物探查明了场地内破碎带的宽度和分布,但破碎程度对工程影响较大,还应进一查明破碎程度和富水程度,或在工程建议中提出开展专项勘察或施工勘察建议。

(三)设计方面

(四)施工方面

1、区间隧道CRD上导洞掌子面处中隔壁与围岩之间存在较大空隙,不符合GB50299-1999第7.5.14条规定。

(五)监测方面

1、本基坑为明暗挖结合,暗挖部分下穿下穿路口,地下管线较多,同时存在岩溶和破碎带不良地质部位,具有较大工程风险,建议加强对环境和地质风险的分析,增强监测方案的针对性,进一步明确监测对象。

2、基坑地表监测断面布设满足要求,但基坑周边地表监测点布设不足。

3、现场巡视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巡视表应记录工况,工况条件下的周边环境及开挖面的岩土类型、土层稳定情况。对巡视中发现的渗水、沉降应描述发现的部位、大小、范围或严重程度。

(六)监理方面

(1)两位总监代表均发生更换(经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同意),其中一位技术职称比合同要求低,另一位不具备招标要求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正在办理中);

(2)专业监理工程师变动非常大,合同要求36人中有22人发生变更,目前尚未按合同要求履行变更手续,且个别监理人员资格低于合同规定;

(3)未按要求编制监理人员培训计划;(4)监理规划更新未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5)洞身开挖、钢架、钢筋网、锚杆及土钉墙支护、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回填注浆等检验批验收意见签署不规范;

(6)监测比对分析不全面,缺少变化速率的分析。

工程名称:徐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7标(学院东路站、一号路站~振兴路站区间)反馈意见:

(二)勘察方面

1、勘察方案:工程环境条件及地质条件的收集与分析不够全面,建议按车站、区间分别编制勘察方案,对地质及周边环境背景进行细致分析,增强勘察方案的针对性。勘察方案中要求采用物探的方法进一步查明基岩变化及岩溶的分布,在勘察实施过程中没有开展,建议在勘察过程中加强对勘察方案变更的管理。

2、技术交底中钻孔终孔要求不明确,查J2-Ⅲ13变右7钻孔记录,设计孔深为35米,实际终孔29米,虽能满足工程要求,钻孔验收资料没有说明终孔原因。建议对勘察实施过程中钻孔深度调整时在验收资料中说明原因。

3、勘察报告应进一步加强地质条件对工程施工产生不利影响部位的分析,如本区间钻孔J2-Ⅲ14-5——J2-Ⅲ14-10部位存在软弱页岩、基岩面起伏较大,同时是隧道从岩体向土体过度部位,属风险较高部位。

(三)设计方面

(四)施工方面

1、一号路~振兴路站区间隧道掌子面处钢架纵向连接钢筋方向垂直于钢架主筋,不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区间隧道施工技术交底中Ф42超前小导管外插角为15~20度,不符合GB50299-1999(2003版)第7.3.1条规定。

(五)监测方面

1、本区间下穿三层建筑物、三八河及桥梁,存在不良地质部位,监测方案对地质、环境背景描述过于笼统,分析不足,建议加强对环境和地质风险的分析,增强监测方案的针对性。

2、隧道上方地表监测断面布设满足要求,但轴线上方地表监测点布设不足。部分监测点布设在农田之中,受耕种影响,测点难以保护,建议监测点的布设结合环境条件,利于保护和观测。

3、现场巡视工作应进一加强,巡视表应记录工况,及工况条件下的周边环境及开挖面的岩土类型、土层稳定情况。对巡视中发现的渗水、沉降应描述发现的部位、大小、范围或严重程度。

(六)监理方面

1、地质工程师未按合同要求到岗;

2、监理人员培训计划仅有培训内容,未明确实施日期,缺乏计划性;

3、监理规划未及时更新、补充,设计方案已发生变化监理规划依然按原方案编制监理措施;

4、监理规划对工程重难点分析不全面,未针对工程风险制定监理措施;

5、旁站监理实施细则规定的旁站监理范围和内容不全面,应进行补充;

6、学院东路站施工组织设计未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监理单位即通过审核签字;

7、施工监测与第三方监测数据出现较大差异时,监理单位比对分析时未进行处理;

8、建议保存巡视、检查、旁站原始记录。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第 1 检查组

住建部-2015-159号文 篇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指导意见的通知 建质函〔2015〕159号

2015-6-16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总后基建营房部工程局:

为指导和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应用,我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6月16日

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关于印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建质〔2011〕67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的有关工作部署,现就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的应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BIM在建筑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

BIM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

BIM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

目前,BIM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本土应用软件不成熟、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建筑领域普及和深化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导,需求牵引。发挥企业在BIM应用中的主体作用,聚焦于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2.行业服务,创新驱动。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组织优势,自主创新与引进集成创新并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应用软件,建立BIM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培养研发和应用人才队伍。

3.政策引导,示范推动。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引领作用,研究出台推动BIM应用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坚持试点示范和普及应用相结合,培育龙头企业,总结成功经验,带动全行业的BIM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四、工作重点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BIM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扶持和推进相关单位开展BIM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研究适合BIM应用的质量监管和档案管理模式。

有关单位和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BIM应用发展规划、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合理配置BIM应用所需的软硬件。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适合BIM应用的工程管理模式。构建企业级各专业族库,逐步建立覆盖BIM创建、修改、交换、应用和交付全过程的企业BIM应用标准流程。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相关人员掌握BIM应用技能,全面提升BIM应用能力。

(一)建设单位。

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BIM应用,要求各参建方提供的数据信息具有便于集成、管理、更新、维护以及可快速检索、调用、传输、分析和可视化等特点。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基于BIM标准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质量管控和工程进度、投资控制的需求。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基于BIM的可视化信息模型,提高各参与方的决策参与度。

建立BIM应用框架。明确工程实施阶段各方的任务、交付标准和费用分配比例。

建立BIM数据管理平台。建立面向多参与方、多阶段的BIM数据管理平台,为各阶段的BIM应用及各参与方的数据交换提供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持。

建筑方案优化。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要求各方利用BIM开展相关专业的性能分析和对比,对建筑方案进行优化。

施工监控和管理。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促进相关方利用BIM进行虚拟建造,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工期,对物料、设备资源进行动态管控,切实提升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投资控制。在招标、工程变更、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利用BIM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的精确计算,并作为投资控制的依据。

运营维护和管理。在运营维护阶段,充分利用BIM和虚拟仿真技术,分析不同运营维护方案的投入产出效果,模拟维护工作对运营带来的影响,提出先进合理的运营维护方案。

(二)勘察单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流程与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

工程勘察模型建立。研究构建支持多种数据表达方式与信息传输的工程勘察数据库,研发和采用BIM应用软件与建模技术,建立可视化的工程勘察模型,实现建筑与其地下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融合。

模拟与分析。实现工程勘察基于BIM的数值模拟和空间分析,辅助用户进行科学决策和规避风险。

信息共享。开发岩土工程各种相关结构构件族库,建立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设计单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积累和构建各专业族库,制定相关企业标准。

1.投资策划与规划。在项目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基于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项目规划方案和投资策略进行模拟分析。

2.设计模型建立。采用BIM应用软件和建模技术,构建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设备、消防等多专业信息的BIM模型。根据不同设计阶段任务要求,形成满足各参与方使用要求的数据信息。

3.分析与优化。进行包括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交通、抗震等在内的建筑性能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全生命期成本,进行优化设计。

4.设计成果审核。利用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开展多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之间数据信息的无损传递和共享,进行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检测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质量通病,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四)施工企业。

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基于BIM应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明确施工阶段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提交内容,明确人员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开展BIM应用示范,根据示范经验,逐步实现施工阶段的BIM集成应用。

1.施工模型建立。施工企业应利用基于BIM的数据库信息,导入和处理已有的BIM设计模型,形成BIM施工模型。

2.细化设计。利用BIM设计模型根据施工安装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指导建筑部品构件的生产以及现场施工安装。

3.专业协调。进行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以及管线在施工阶段综合的碰撞检测、分析和模拟,消除冲突,减少返工。

4.成本管理与控制。应用BIM施工模型,精确高效计算工程量,进而辅助工程预算的编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动态成本进行实时、精确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

5.施工过程管理。应用 BIM施工模型,对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质量、安全、场地布置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和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

6.质量安全监控。综合应用数字监控、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技术,建立BIM与现场监测数据的融合机制,实现施工现场集成通讯与动态监管、施工时变结构及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大型施工机械操作精度检测、复杂结构施工定位与精度分析等,进一步提高施工精度、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7.地下工程风险管控。利用基于BIM的岩土工程施工模型,模拟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8.交付竣工模型。BIM竣工模型应包括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内容,在三维几何信息的基础上,还包含材料、荷载、技术参数和指标等设计信息,质量、安全、耗材、成本等施工信息,以及构件与设备信息等。

(五)工程总承包企业。

根据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过程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BIM应用内容,分阶段(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开展BIM应用。在综合设计、咨询服务、集成管理等建筑业价值链中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环节大力推进BIM应用。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协调各阶段工作,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节省投资。实现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单位的无缝对接,优化供应链,提升自身价值。

1.设计控制。按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的总包管理需求,逐步建立适宜的多方共享的BIM模型。使设计优化、设计深化、设计变更等业务基于统一的BIM模型,并实施动态控制。

2.成本控制。基于BIM施工模型,快速形成项目成本计划,高效、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等,有效提高成本管控能力。

3.进度控制。基于BIM施工模型,对多参与方、多专业的进度计划进行集成化管理,全面、动态地掌握工程进度、资源需求以及供应商生产及配送状况,解决施工和资源配置的冲突和矛盾,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4.质量安全管理。基于BIM施工模型,对复杂施工工艺进行数字化模拟,实现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对复杂结构实现三维放样、定位和监测;实现工程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防护方案的模拟;实现远程质量验收。

5.协调管理。基于BIM,集成各分包单位的专业模型,管理各分包单位的深化设计和专业协调工作,提升工程信息交付质量和建造效率;优化施工现场环境和资源配置,减少施工现场各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互相干扰。

6.交付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应包括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等工程总承包全过程中,用于竣工交付、资料归档、运营维护的相关信息。

(六)运营维护单位。

改进传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方法,建立基于BIM应用的运营维护管理模式。建立基于BIM的运营维护管理协同工作机制、流程和制度。建立交付标准和制度,保证BIM竣工模型完整、准确地提交到运营维护阶段。

1.运营维护模型建立。可利用基于BIM的数据集成方法,导入和处理已有的BIM竣工交付模型,再通过运营维护信息录入和数据集成,建立项目BIM运营维护模型。也可以利用其他竣工资料直接建立BIM运营维护模型。

2.运营维护管理。应用BIM运营维护模型,集成BIM、物联网和GIS技术,构建综合BIM运营维护管理平台,支持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建筑物业、设备、设施及其巡检维修的精细化和可视化管理,并为工程健康监测提供信息支持。

3.设备设施运行监控。综合应用智能建筑技术,将建筑设备及管线的BIM运营维护模型与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通过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实现设备运行和排放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支持设备设施运行的动态信息查询和异常情况快速定位。

4.应急管理。综合应用BIM运营维护模型和各类灾害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各种可预见灾害模拟和应急处置。

五、保障措施

(一)大力宣传BIM理念、意义、价值,通过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程创优评优、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评价等工作激励建筑领域的BIM应用。

(二)梳理、修订、补充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范本的条款规定,研究并建立基于BIM应用的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流程;研究基于BIM的产业(企业)价值分配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工程各方应用BIM费用标准。

(三)制订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建立BIM应用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公共建筑构件资源数据中心及服务平台。

(四)研究解决提升BIM应用软件数据集成水平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鼓励BIM应用软件产业化、系统化、标准化,支持软件开发企业自主研发适合国情的BIM应用软件;推动开发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系统。

(五)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造价咨询以及工程档案管理等工作中的BIM应用研究,逐步将BIM融入到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六)培育产、学、研、用相结合的BIM应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联盟;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行业,建设BIM应用示范(试点)工程。

住建部制定不良行为认定标准 篇7

住建部制定不良行为认定标准

为了完善建筑市场注册执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执业行为和市场秩序,日前,国家住建部制订了全国建筑市场注册执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住建部将下列18种行为列为注册建造师的不良记录认定行为标准。

住建部检查桃溪人家(6.30) 篇8

根据住建部工作部署,6月开始对全国建设工程进行质量安全和参建单位市场行为进行监督执法检查。6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专家组在省住建厅领导的陪同下对张渚桃溪人家项目进行督导检查。

通过督导检查,住建部专家组认为张渚桃溪人家项目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及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作为建设单位的宜兴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心依法履行法定建设程序,不存在违法发包行为;总承包单位、专业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不存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不良市场行为。

宜兴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心

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篇9

一、调查范围

(一)调查范围覆盖省级、地级城市和市辖区、县级城市等层级,市县住房保障机构建设状况调查同时覆盖街道办事处和建制镇。

(二)省级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地级城市包括地级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州、盟、兵团师部;县级城市包括县、县级市、旗、兵团团部。

(三)其他区、特区按照相应行政区划的层级进行统计填报。

二、填报程序

(一)由街道办事处和建制镇按照实际情况填写《市县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建设状况调查汇总表》(下称“附表2”),报县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二)县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住房保障管理状况调查表》(下称“附表1”),并汇总街道办事处和建制镇填报的“附表2”后,一并报市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三)市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结合本级情况,并汇总地级城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报送的报表,分别填写“附表1”、“附表2”和《市县住房保障管理制度建设状况调查汇总表》(下称“附表

3”),一并报省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四)省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结合本级情况,并汇总各市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报送的报表,分别填写“附表1”、“附表2”和“附表3”,一并报部住房保障司。

三、指标解释

(一)关于制度建设

1、“综合类”指文件内容涵盖两类及以上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综合性文件,包括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他的对照管理的保障住房性住房种类分类填写。

2、“考核奖惩制度”指对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奖励、约谈、问责的管理制度。

3、“监督制度”指对住房保障工作进行社会监督、内部监督的管理制度。

4、“文件数量”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保障性住房相关文件个数,非印发的文件份数。

(二)关于机构建设

1、“管理机构”指政府部门中直接从事住房保障管理的机构,如:×××住房保障局、×××局住房保障处(科),等等,不得重复统计。

2、“实施机构”指受政府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委托承担保障性住房具体管理事务的操作机构,如×××管理中心,等等,企业性质的机构不在统计范围内。

3、“独立”机构指专门从事住房保障工作的部门。

4、“合署”机构指具有住房保障工作职能部门还具有其它工作职能的部门。填报时须如数填报合署机构的名称。

5、“临时”机构指未获得政府职能和编制批复,而由其他部门临时负责住房保障工作职能的部门。

6、“专职”人员指住房保障工作机构中专门从事住房保障工作的人员。

7、“兼职”人员指在住房保障工作机构中从事住房保障工作的同时,还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或者在其他工作机构中,从事其他工作的同时,还从事住房保障工作的人员。

8、“临时”人员指由其他单位借用、聘用的工作人员,含挂职等。

(四)关于管理任务

1、“已分配”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

2“待分配”指已开工建设但未建成分配,以及已建成但未分配的保障性住房。

3、“轮候对象”指已通过审核取得住房保障资格的轮候家庭,不包含已领取住房补贴的对象。

(五)其他事项

1、各级住房保障部门应根据本级情况如实填报机构名称;上级汇总下级机构时,只需对照机构类型填报汇总数。

2、各级根据本级发文情况如实填报制定的文件名及发文号,上级汇总下级文件时,只需对照文件类型填报制定文件的汇总数,不需填报文件名及文号。

3、*市辖区在填报“出台文件数量”时,只填报本级单独出台文件名及文号,执行市级文件而未单独发文的不统计填报。

4、经济适用住房指建设部等七部委《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实施以来,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在此之前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不在本次调查统计范围。

5、在填报调查表的基础上,县级城市和市辖区、地级城市、省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逐级汇总,分别形成本地区住房保障管理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报送上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同时要将分析报告上报同级人民政府,供决策参考。

6、省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要确定一名调查工作联络员,并于2011年12月31日前报送联络员名单(姓名、性别、单位职务、联系电话)。

7、数据调查的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省级上报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20日。

8、调查表由填表人签字,经填报单位负责人审核,加盖填报单位公章。

9、报送方式通过文字传真和电子文档上报。

联系电话:010-58934610、58934539(传真)

电子邮箱:bzsjdc@mail.cin.gov.cn

上一篇:消防安全主题班会主持稿下一篇:村支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