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训练

2024-09-18

童声训练(精选10篇)

童声训练 篇1

针对儿童声乐技巧的训练,只能以生活中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训练歌唱器官的协调及配合。运用单项练习来进行声乐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声乐技巧。

呼吸练习: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开口就唱,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体会不到。如何运用气息呢?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回忆感受一下 引导学生做一些表演,如快速爬楼梯或跑步后,气喘吁吁时的样子,模仿的基本像时,问他:现在你能说出身体的感受吗?你的腰部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能边表演边发出声音吗?你能在唱不同音高时,同样使用上这些感觉吗?你的声音和腰部是如何配合的呢?儿童能把这些感受记得非常牢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技巧的兴趣。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需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的拼音是建立在生活语言拼音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语言夸张的创造),而形成的歌唱语言的拼音规律。在儿童歌曲中,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型歌曲,即欢快的和抒情的。在表现欢快歌曲时,要把声母和韵母作为两个独立的结构单位互相拼合,在这样咬字吐字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快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表现抒情类的歌曲时,咬字时把韵头、韵腹、韵尾要交代得非常清楚,这就要在拖腔过程中,不急于归韵,过早的归韵就会出现沉重的鼻音,当在快唱完这个字的韵尾处时,再快速归韵,这样有利于歌唱声音的连贯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从而提高整部歌曲的完整性。

打开喉部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喉部打开时,有的学生并不知道“喉”在哪里,只能疑惑地摸着自己的脖子。如何进行喉部打开并放松呢?可以给他们讲个生活小常识,例:当你口中含着水想说话时,你的喉咙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会很好奇的试一试、想一想,然后你告诉他,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

面部自然放松练习:在歌唱时要注意面部的自然放松,如果面部器官有歪、咧现象,同样会影响歌唱的声音及形象。一般来说,当面部保持微笑状态时,面部器官便会处在比较理想的位置,微笑时,笑肌被抬了起来。当笑肌随着微笑抬起后,口腔内部的硬颚和软腭也会同时抬起,喉咙在这种状态下也就自然打开,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歌唱状态。学唱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期,要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检查是否有面部紧张状态,同时分辨声音是否松弛、歌唱器官是否协调,当出现不正常的状态时,要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就很难改掉,这样会直接影响学习歌唱的进度。

声乐教学中的童声训练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进,越来越被家长重视的特长教育红火起来。学习声乐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歌唱训练,也是声乐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是,怎样进行童声训练,是我要讨论的话题之一。要让儿童建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头声”是科学的方法之一

中外声乐界有的把儿童区细划分为“胸声区”、“中声区”、“头声区”三个区域。有的则粗划分为“胸声区”、“头声区”两个区域。我们现以后者的划分来讨论问题。

声乐课的训练中,让儿童从c1开始向上唱,唱到f 1时,常常出现声音的“畸变”和生理感觉的不适。我们把这一产生“畸变”和“不适”所对应的音高f 1,叫做换声点。这个换声点通常被称为儿童的自然换声点。

为了避免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和声音音色上的不统一,我们把儿童的换声点从f 1向上移至b 1。换声点移高,明显地使胸声区增宽(从a—b1),由原来只含六度的胸声区增宽到九度,而头声区则相应减少。当儿童从c 1唱到b 1时,在这个高度上将产生更加严重的“畸变”和“不适”,以至于听起来声音犹如嘶叫,主观感觉声带几乎被撕裂。长此以往,非但训练不出甜美的童声,还会使他们稚嫩的声带毁于一旦,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欧美大寺院里很多优秀合唱团没有一个例外,都只有一个声区,即头声区,把换声点下移到d1或c1。换声点的下降,除了a、b处在胸声区外,其它都统一到一个声区上了,即头声区。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换声点移低至d1或c1后,头声区增宽了,除了训练中不唱及的a、b外,都统一在一个声区里,它避免了换声点,使两个原本不统一的声区,变成一个声区,这样,声音既协和、统一、甜美,生理上又感到舒适、轻松。这是童声训练中唯一正确的做法。

用头声的唱法去唱胸声区之所以是科学的方法,因为它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协和,使其潜在的音乐天赋如春潮般涌动而出。“头声”所需要的气息量少,声带震动范围小,儿童稚嫩的发生器官能够胜任,从而心理坦然、平静、情绪欢愉、振奋。不多的气息可以支持较长的乐句,较高的声音不感到紧张、疲劳,声音连贯、柔和、控制有度。非但不会伤害其尚未发育成熟的发声器官,还会激发他们对唱歌的热爱,增加唱歌的信心。

二、顺从儿童生理规律用轻生歌唱

在童声训练中,轻声是掌握头声最有效的手段,对声音要限量求质。要求儿童在歌唱时音量要少一些,要留有余地,不允许他们习惯性的喊叫似的歌唱。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时期,发生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如横隔膜处幅射形肌肉,尚不结实有力,在呼吸过程中,横隔膜上下运动幅度不可能很大,肺的体积小于成年人。因而,气息的存储量是有限的,作为发声系统的“发声体”的质和量都是低下的,而作为“震动体”的声带,相对成年人的即短、又窄、还薄,发声体在微气流冲击下,其震动的幅度(决定音量)、频率(决定音高)都受到限制,一旦任其主观(习惯性)地放声歌唱,超过了这个客观(生理机能)限量,必然会使其发声器官紧张、疲劳,进而使其失控、失态。这不仅无法使声音统一、协和,还会使其发声器官因负荷过重而受损,从精神上感到歌唱是一种难忍的折磨。加之他们的胸腔、咽腔、鼻腔、头腔等“共鸣体”同样未发育成型,不能自我控制,在这种十分紧张的歌唱状态下,他们除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外,绝无其它作为,哪里还谈得上发声器官的正确保持和控制的呼吸呢?自然得不到通畅、柔美的声音了。反之,要求儿童顺从生理规律用轻声歌唱,这样他们的发生器官的运动量才能用而有度,用而有余,不紧张、不疲劳。同时,轻度的生理负荷,使精神得到相对的放松,思想集中,思维活跃,有利于实现发生器官有度的主观控制和正确状态的保持及限气息的合理运用,再通过他们发出声音的反馈,去自觉地使发声器官处于最佳状态及气息的合理运用。

进行轻声训练必须明确的是建立在有呼吸的基础上的轻声,而不是无呼吸、有气无力地挤、卡、捏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要坚持做一些训练;比如从高至低的练声曲练习、用低头弯腰轻声唱法、哼鸣练习、假声启发等。实践证明,对儿童歌唱进行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适当的科学训练,童声训练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声乐教学]童声训练(2)

2、训练喉咽腔“打开”

由于语言的习惯,我们平时在讲话时喉咽腔是不必充分张开的。而在幼儿或少儿期与成人交谈时无意识的相互模仿,造成许多孩子在说话与唱歌时咽喉部位不自然地收紧,养成了“挤”、“提喉结”等不良习惯。这种不良的发声习惯在未受过训练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着,如不能妥善及时纠正,将使孩子失去真实、自然与动人的童声音色。因此在进行喉咽腔“打开”的训练时教师首先应“从我做起”,在对孩子(特别是小学生)讲话时要使用自然、轻松的语调,千万避免“拿腔拿调”。在检查学生发声时要细心分辨其咽喉部位是否处于自然、放松、打开的状态,是否有不必要的用力,声音是否过分亮(贼亮),发声时脖子上是否有明显凹陷等等。一旦发现不良习惯已在以往有不同程度的养成,就应在训练的一开始给予坚决的纠正。

我训练过这样一个男孩,嗓音条件不错,但牙关紧闭,舍不得张嘴,还伴有“压舌根”,就更不用说“打开喉咙”了,声音似从牙缝里钻出来。唱较高的音时,下巴与肩膀同时用劲,且声音逼紧,喉结上提。针对这种情况,一开始我就在有计划地训练气息的同时,有意识地让他多做“u”母音的练习,并体会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用嘴说,二是张开喉咙说。当他体会到用喉咙说出“u

”时,再唱出长音“u

”,要求用缓吸的方法吸气,均匀地用缓呼的方法唱出。同时,多用表扬的方式激励他,使他常保持兴奋的状态。等他能坚持稳定地唱够6拍以上后,从ьB大调开始,逐音上行连续练习:

1=ьB 4/4 5 4 3 2 | 1

儿童声乐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崔宝芬 来源:《幼教博览》2009.07 上传时间:2009-10-15 20:38:58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注意,问题

目前,学习声乐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的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在想象、模仿等能力上的优势和在分析、理解能力上的欠缺,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供读者参考。

采用简单易懂、形象简单的教学术语。

首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最后综述,儿童具有很强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在声乐的学习方面,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几乎都比成人强。另外,儿童思想单纯,心无杂念,对技术的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只要采用的方法得当,术语巧妙,因材施教,儿童学习声乐不比成人难,甚至有时比成人学得还快。

声乐艺术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觉的艺术。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声音训练是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必须放在首位。声音的好坏、音域的宽窄,是能否唱好一首歌的关键所在。发声练习时要对姿势、呼吸、发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发声技能技巧,正确运用到演唱当中。

1.姿势一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姿势,要求他们做到:(1)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驰;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两手自然下垂;头部自然保持平稳,双眼平视前方;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面带微笑,身体重心略向前倾。

2.呼吸一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静坐练习。指导学生坐正,不要坐满凳,嘴轻轻闭上,将两手贴在助下(约2—3分钟)。当学生感到两肋呼吸的动作时,再向他们说明歌唱呼吸的正确位置。这个练习可避免学生在吸气训练时常犯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2)抽泣练习。启发学生找抽泣时的的感觉,通过反复体会,使他们感到肋骨下端的膈肌随着抽泣声有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弹性地往下往外扩张。坚持做几分钟,膈肌会有累的感觉,让膈肌得到了锻炼,这样快速吸气可用于歌唱时抢气或偷气。(3)闻花香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用鼻腔慢慢地吸入,好像一直缓缓地吸进腹部、肚脐、腰围处(隔肌),吸满后将气吐掉,这样反复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

掌握了吸气的方法,还要学会控制运用气息。(1)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突然停住吸气,这时横膈膜仍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几秒钟后,气要平稳均匀地从牙齿缝里呼出”S”的声音。”S”声始终是弱的力度,这样练习既锻练膈肌保住气息的能力,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呼气。切断气息的练习。先将气吸人肺底,呼气时上下牙齿自然闭合,随着气息发出”S”的声音,中途将气息长短不一的切断。做此练习要注意气息切断瞬间不要加气。

3.发声——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他们用声纤细,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声音甜美清脆明亮,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特别是六至十一岁的童声,可以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能力增强,音域在十度左右,是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因而,抓好这一段发声训练,可为今后增强表现力,提高歌唱能力打好基础。

(1)声音位置——儿童歌唱的发声是高位置的

头声发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儿童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一味去模仿成人的发声。为此训练时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发声先采用下行音阶,用哼鸣进行训练,哼鸣最容易找到头声位置。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的毛病。

(2)吐字咬字一熟练地掌握咬字技术,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后,才能很好地”解释”歌词内容,真诚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平时坚持讲普通话,逐步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是克服地区方言的有效办法;②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a”、”o”的母音进行训练。

节奏训练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等。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应灵敏性,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训练是关键

抒发情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功能。美妙的歌声都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则是歌声的内涵,它们都统一在所表现的歌曲上。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注意等。要引导学生深人挖掘作品的内涵,调动好学生的感情,正确地表达歌曲情感,让他们学会用情用心去唱。比如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教学生唱《跨世纪的新一代》这首歌曲时,我通过对歌词的朗读和旋律的配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待。通过启发,使他们能以情带声、声为情用,让歌声达到声情并茂的完美统一。

能力训练是保证

声乐教学实际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解决发声正误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及时感悟和区别发声对与错的状态。针对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教师分析和示范应准确,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心体会,用心聆听,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敏捷地进行思维,清晰把握正确的状态,把这种状态延续到课后自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他们的能力。

童声训练 篇2

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只是空洞地要求学生“声音靠拢”、“音色谐和”是难以做到的。有的教师要求合唱团声音要空、后、暗, 好像比较谐和,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是一种表面上的谐和。我认为只有唱法高度统一规范才会得到真正谐和的天籁之声。本人热爱童声合唱, 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 需具备五个条件, 把好五道关口。

1位置

任何合唱的声部要想获得谐和的音色, 就必须统一发声方法, 统一共鸣位置, 如果连声部的位置都没有统一, 你用“头声”, 他用“胸声”, 这个合唱团就不可能谐和。从事少儿发声研究达30年英国儿童声乐权威T罍Msakell Hardy告诉我们:“在欧美大教堂里的很多优秀合唱团没有一个例外, 都只有一个声区 (即头声区) 。”

“头腔共鸣”位置高, 音色明亮、优美、流畅。所需要的气息量少, 声带振动范围小, 儿童稚嫩的发声器官能够胜任。从而心理坦然、平静、情绪欢愉、振奋。不多的气息可以支持较长的乐句, 较高的声音不感到紧张、疲劳, 声音连贯、柔和、控制有度。非但不会损害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器官, 还会激发他们对歌唱的热爱, 增加歌唱的信心。它是童声合唱团发声训练最为理想的“位置”。

美声唱法历来讲究“气息”、“喉头”与“位置”这三个重点, 声乐教师们往往在这三个方面给学生们大量的练习, 从理论到具体操作, 反复训练, 有时也各有自己的侧重面。但对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他们对发声训练的理解能力和控制自己发声器官的调整能力, 远远不如成人, 在成人看来十分简单的训练要求他们难以理解也无法做到。因此, 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生动、形象、明确、有趣的训练方法, 让孩子们乐于接受, 容易接受。

我认为童声合唱发声训练从“位置”入手, 是最简便、有效的。在“气息”、“喉头”与“位置”这三个要点中, 唯有发声位置最具体, 孩子们都可听得见, 感受得到。经过老师的引导, 他们很快就可学会辨别自己或别人发声位置的“高”、“低”、“前”、“后”, 音色的“亮”、“暗”、“刚”、“柔”。而“气息”与“喉头”相对比较抽象, 听不到也感觉不到。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练习“收小腹”、“两肋扩张”等呼吸动作, 不料他们把动作做反了, 甚至还造成腹部僵硬的严重后果。

“从位置入手”是一种简便、易学、副作用比较小的发声训练途径, 那么如何来寻找头腔共鸣呢?在做发声训练前必须先明确三个观点。

(一) 轻声唱、柔声唱是高位置训练的好方法。

童声合唱训练的第一个目标, 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 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英国儿童音乐教育家T罍Maskell Hardy指出:“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 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 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当然, 训练轻声歌唱不是目的, 而是养成歌唱的习惯, 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 就能使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各地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活动的, 并能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二) 哪里着力哪里就出声。

敲锣, 锣着力, 发出“哐哐”的锣声。打鼓, 鼓着力, 发出“咚咚”的鼓声。可见只有“着力”才能“发声”, 这是物理学“震动发声”的原理。同样, 我们只有在头腔着力, 才能得到“头腔共鸣”。

(三) 要得到丰满的共鸣, 还需要有一个能产生共鸣的空间——“共鸣腔”。

一把小提琴的优美琴声可以传遍一个音乐大厅, 这是由于小提琴有一个极好的共鸣箱。如果在琴身里塞满棉花, 堵塞共鸣箱, 小提琴就会变成“哑巴”, 只剩下非常微弱的弓和弦的磨擦声, 由此可见共鸣的重要性。因此, 想要得到丰满的“头腔共鸣”, 除了必须在头腔着力外, 还要将“头腔张开”调节成一个理想的共鸣腔。

为了训练方便, 我将“头腔张开”与“头腔着力”这二个概念合并称之为“头腔张力”。

1、眉开:舒展开双眉

2、眼笑:双目含笑、炯炯有神

3、抬颧骨:两边颧骨像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飞翔, 同时做三个互相关连的动作, 你就会感觉到颧骨以上的头腔部份有一股向上、向前、又向两边扩张的力量, 这就是“头腔张力”。

在保持住“头腔张力”的同时, 喉头、口腔和下巴也会下意识地张开, 这种张开自然放松, 不着力, 丝毫不会影响头腔的高位置, 还为声音的流动提供了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到了这种境界, 你只用一分头腔张力就能发得高部位的头腔共鸣, 这是一种多么轻松自如的歌唱啊!

2换声

在某一长音上, 要求合唱团唱法统一还容易做到。但歌唱时歌曲旋律会上下流动, 有时还速度极快, 此时若要求合唱团每一个队员唱每个音都要立即到位, 谐和统一, 就比较困难了。这就要求合唱团必须有十分熟练的换声技巧。

为了顺利地渡过换声区, 还必须采用科学的混声方法。发声有两种状态:真声与假声。纯真声明亮有力, 但音质偏硬, 缺少美感。音量虽大, 但声带负担重, 嗓子易疲劳, 上高音较困难。纯假声柔美飘逸, 但音质虚弱, 缺乏力度。声带用得少, 虽有利于唱高音, 但低音却放不下来。缺少那种童声特有的明亮、高贵的音色, 与孩子们明快爽朗的自然音色和天真浪漫的儿童天性相距甚远。我们要寻找一种既有真声的明亮、有力, 又有假声的柔美、飘逸;既容易上高音, 又容易发低音;轻响自如, 刚柔相济;扬长避短, 上下流畅的发声方法, 这就是“真假声混合”的唱法。目前国内外优秀的少作合唱团, 多数都采用这种唱法。

“真假声混合”的唱法, 要求小朋友在任何声区、任何音高都要同时混合“真声”与“假声”两种成份, 真假声的比例可以适当调节, 但不单独使用。它好比烧饭, “米”和“水”的比例可以增减, 但这两种成份是缺一不可的。

纯净、谐和的童声合唱音色是发声方法高度统一的结果, 没有纯一的方法就没有谐和的音色。为了使歌声中的每一个音都处在最佳状态, 就必须掌握换声技巧的训练。我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真假声混合比例的调节:高声区要增加“假声”, 低声区要增加“真声”, 这种调节要精确到每个音。真假声比例的调节是“换声”技巧的核心。

(二) 共鸣位置的调节:在中、高声区都用纯“头腔共鸣”来发声, 到了低声区可用“胸腔共鸣”来歌唱, 但都应保留一定的“头腔共鸣”的成份, 以求得高低统一, 避免声区脱节。

(三) 喉头与口腔的调节:打开喉咙是唱好换声点的关键。意大利声乐大师基诺·贝基曾经说:“喉头不稳定就会产生声区不统一的现象, 在换声区就会出现破音”。在中、低音区, 由于“头腔张力”的作用, 口腔与喉头都能自然松开, 到了高声区应该加大“松开”的程度, 以保证高声区的畅通、流畅。

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 队员们都能由有意识的技巧动作练习转化到无意识的随心所欲状态。到了这种境界, 童声合唱团的歌声将非常优美、谐和、沁人心脾。

3音准

音准是衡量合唱团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一个乐团, 每件乐器走音一首乐曲都不能完整演奏下来, 那就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效果了。一个合唱团如果经常走音, 其演唱水平肯定不高, 如不及时解决, 整个训练将无法进行下去。无论是新组建的合唱团, 还是相当有名的成熟合唱团, 都应该把“音准”放在首位, 都时刻牢记“音准第一”。

音唱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听觉不好, 一是发声有毛病。

在听觉训练方面, 我们提倡用“纯律”的概念来训练童声合唱团, 因为“纯律”比钢琴上的“十二平均律”更符合声音共振的科学原理。用“纯律”训练出来的合唱团音更准确, 和声更纯净。训练时要让孩子们了解每一个“音”和每一个“音程”的倾向性。如唱大音程、增音程应该有“扩张”的感觉, 唱小音程、减音程应该有“缩小”的感觉, 纯音程则是平稳的。同样, 在练习音阶时也要让孩子们了解每一个音的倾向性, 有的音倾向往上, 有的音倾向往下, 有的音是平稳的。

以上这些内容属于听觉训练的范畴, 可在“视唱练耳”课上解决。

我们着重研究由于发声的毛病造成的“走音”现象, 探讨发音与音准的因果关系。

由于我们唱的大多数童声合唱曲目都还比较简单, 没有什么复杂的和弦与变音, 孩子们在听觉基本上还是能够胜任的, 如果还经常出现“走音”, 其原因往往是由发声上的毛病造成的。下面我把学生中常出现的由于发声不当而造成走音现象大致总结以下几点:

(一) 喉头用力过大, “喉音”严重, 发声位置低, 造成音偏低。

(二) 盲目追求“虚、暗、空”的音色, 造成音偏低。

(三) 演唱状态不积极, 疲软松垮, 有气无力, 造成音偏低。

(四) 字头没有弹性, 字尾位置保持不住, 造成音偏低。

(五) 气息失去控制, 任意冲击声带, 造成音偏高。

(六) 片面强调高位置, 忽视气息的稳定支持, 上下失去平衡, 造成音偏高。

(七) 声音不断上下摇晃、颤动, 音高一直飘忽不定, 无法唱稳一个长音, 这种颤动现象对合唱的破坏力极大, 是合唱的大敌。

这就要求童声合唱团的指导教师应该分清“走音”的真正原因, 以便及时引导队员们“对症下药”, 及早克服音不准的“毛病”。

4均衡

合唱是多声音的艺术, 如何处理好各声部的关系, 使整个合唱优美、协调, 这就是“均衡”所要解决的问题, 层次分明、比例得当的合唱丰满、谐和、充满美感。主次混乱、比例不当的合唱则单薄刺耳、失去美感。

“均衡”不是平均分配, 不是要求各个声部都用相同的音量来歌唱, 不是主次不分。“均衡”要求指导教师要从艺术高度分析整个合唱作品, 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声部的地位与功能, 每个声音怎样演唱会更好地使所唱乐曲得到和谐的效果。然后作出全面的处理, 塑造出生动准确的合唱音乐形象。

5咬字吐字

字不统一, 合唱也难以谐和。特别是唱复韵母时往往会产生复韵母中的各个音素出现时间差。

例如:5---

1、kuai---

2、ku a-i

3、ku-ai

4、ku--ai

一个快字, 由于音乐延长了四拍就可能出现以上四种情况, 各个音素出现时间先后不一, 不同步, 造成在某个拍点上同时出现几个不相同的音素。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复韵母的各个音素, 放在一起, 混合成一个新的韵母, 在歌唱时始终咬住这个新的韵母不变。

这种办法好像喝咖啡, 将咖啡、奶、和糖这三者放在一起, 冲水调匀再喝。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都完全是一样的味道。而不能将三者先后分开来吃。

童声训练的基本问题 篇3

首先我们要对童声有一个明确的基本概念认识。即什么是童声,什么是好的儿童歌声,一童声分哪几个阶段,怎样划分童声的声区等基本概念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标准。

童声的概念:少年儿童在变声前的嗓音叫童声。他(她)们的嗓音特征是:带有稚气,音色清脆,音量不是很大,男、女童声在音色、音域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儿童唱歌的声音不同于儿童单纯的发声或说话的声音。它应具有音乐性和歌唱吐字、咬字两个基本因素(音乐性包括乐感、节奏、音准、音量等。)

好的儿童歌曲:

1歌声清脆悦耳,不闷不哑,自然流畅、不紧不压。

2要唱出儿童声音的本色、不模仿成人的歌声,不矫揉做作。

3歌唱时要有乐感,能唱出强弱快慢的对比,能表现儿童健康欢乐、朝气蓬勃的感情。

童声划分的几个阶段:儿童在变声前的阶段是比较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变化,声带共鸣腔等发声器官会发生变化。因此同样是童声,在音色、音量、音质等方面仍有一些区别。我们就一般情况下来谈童声分几个阶段及多阶段的特点。

四岁——六岁左右可称为初期童声。由于声带处在初步发育时期,声音单薄、气息短浅、音域狭窄(六度——八度左右)。

七岁——九岁可称为中期童声。是儿童声带发育相对稳定时期。因此也是童声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能力增强,音域能在十度左右。

十岁左右——变声前,可称为晚期童声。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时期。声音相对变得有力度,还有了一定的气息控制能力,音域可以向高低作适当扩展。通过训练可以唱难度稍大的歌曲。

十三岁左右——变声期。由于儿童身体发育的早晚不同,生理、心理都先后出现了变化。使得声带开始变厚充血,声音变得粗闷、沙哑、音域变窄、音量变弱。这就是典型的变声期现象。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出现一些对歌D目出现一些恐惧心理。因此除了要注意保护嗓子,还要注意帮助他(她)们克服一些心理歌唱的恐惧症,不要拒他(她)们于集体的音乐活动之外。以免挫伤他们的歌唱积极性。

童声声区划分:

童声声区是由于在整个童声阶段,体质和发声器官等条件不同,我国儿童发育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提前了近三岁,所以实际上,很多儿童在十岁左右已开始向成人的声音发展了,特别是女童声更比男童声早四五年。所以我们在划分童声区时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划分声区时我们要因人而降,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儿童声区的音质、音色、气息以及说话(吐字、咬字习惯等综合因素)。但从基本的因素来看我们可以两个方面来划分儿童声区的划分

音域声域的划分,便于我们在训练童声时制定出合适儿童发声情况的要求,如中声区是自然声区,在训练中要从中声区开始,逐步提高扩展儿童的音域。根据儿童不同的音域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难度,避免要求过高而损坏声带,过低则不能提高演唱水平。

浅谈学校童声合唱团的训练 篇4

刘辉

重庆市北碚区晏阳初中学(400700)

【摘要】童声合唱以它的音色纯朴、亮丽、悦耳、美妙的声音效果,被称为“合唱团里”的“天籁之音”,历来是合唱家族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中小学中进行合唱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向心力、凝聚力,还能全面展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水平。本文从童声合唱队的组织、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及童声合唱训练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浅谈这“合唱团里”的“天籁之音”。

【关键词】童声合唱;声音训练;合唱意义

1童声合唱队的组织

童声合唱的组织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1合唱训练的最佳年龄是8岁到变声期。

1.2选择合唱队员时不仅要选择有良好嗓音、良好音乐感的学生,更重要是需具有良好音乐听觉、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如还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能力则更佳。

1.3合唱队型中每个声部应该形成方块力量,声部交界处应安排合唱队的骨干力量来稳定合唱的协调统一。

童声作文350字 篇5

童年,是一场梦。童声呢?童声又是什么呢?小鸟“唧唧喳喳”地窃窃私语,那是童年的欢笑声;被风鼓动的树叶“沙沙”声,那是童年的安慰语;黄鹂那“嘀哩嘀哩”的叫声,那是童年的歌声;狮子那一声“吼”地叫声,那是童年的愤怒声……童声,难道不是声音之美么?

那一声声久久回荡在教室上空的朗朗读书声是孩子们的梦想和渴望;那一声声倍感亲切的安慰语是孩子们的体贴与关心;那一声声“格格”的笑声是孩子们的甜蜜与激情;那一声声响亮的歌声是孩子们那无暇的心灵里美妙而又动听的音乐盒;那一声声刺耳的怒吼声是孩子们的愤怒与责备;那一声声痛苦的哭泣声是孩子们的委屈和痛楚;那一声声……

童声,千奇百怪;童言,幽默无忌;童声,就是声音之美,因为它美妙,和谐。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声音!

第3篇

童声里的中国歌词 篇6

中国的笑容里有我 我就是那甜蜜的酒窝 中国的春光里有我 我就是那盛开的花朵 中国的歌声里有我 我就是那清亮的音色 中国的银河里有我 我就是那灿烂的星河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最美 最美的中国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最美 最美的中国 中国的丹青里有我,我就是那出水的小荷 中国的锦绣里有我,我就是那编织的金梭 中国的故事里有我,我就是那动人的传说。

中国的希望里有我,我就是那未来的寄托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最美 最美的中国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最美 最美的中国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最美 最美的中国 中国有我 中国有我 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最美 最美的中国 最美的中国

最美的中国

浅谈如何进行童声合唱训练 篇7

一、合唱队的基础训练

在进入正式的合唱教学前, 首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 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 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对他们的发声训练也必须讲究方法。如何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 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呢?这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下面,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 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正确的姿势是基础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声时, 身体各部分必须互相配和, 协调工作, 才有利于正确发声。因此正确的姿势是发声的基础。

正确的发声姿势是:不管坐着与站着发声, 身体端正自然, 两臂自然下垂, 双目平视, 头不要前俯或后仰, 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针对这一情况, 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声姿势, 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发声姿势, 并通过自己示范、通过正确与错误姿势的对照, 进行发声姿势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队员们基本上都能运用正确的姿势进行发声了。

(二) 正确的口型是关键

正确的口型是发声训练的关键。因只有有了正确的口型, 发出来的声才是圆润的。所以进行发声训练的关键要形成正确的口型。

怎样形成正确的口型呢?歌唱时应打开以下三个部位: (1) 上、下腭同时打开。上腭向上抬起。 (2) 口腔后部喉咙打开, 像“打哈欠”一样。 (3) 口啌的外部口型应以“竖开口”为好。针对这些, 我启发学生用“咬苹果”来体会上腭抬起时的开口状, 用“打哈欠”来体会提起软腭、打开喉咙的感觉。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因此, 我在进行每一次的训练之前的一分钟左右总是让学生做“竖开口”的练习。我要求学生双手摸着耳朵边上的下腭骨, 再进行“竖开口”的练习, 体会“竖开口”的练习, 体会“竖开口”时的凹凸现象。或者让学生拉住下巴, 一下一下地往下拉, 体会“竖开口”时软腭放松的感觉。并让学生一个一个的做给我看。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松的进行歌唱。这样一来, 学生基本上一开口就能做到口型上下打开, 形成一种正确的口型。

(三) 正确的气息是根本

歌唱气息是否正确或运用得当, 将会直接影响歌唱时的音准和音色。因此, 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概念, 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控制的方法是声乐训练获得声音统一和谐的重要保障。

为此, 声乐训练中我始终把气息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根本, 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我时刻注意让学生进行气息训练, 确保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歌唱气息概念, 初步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 为进一步获得和谐、统一的声音打下结实的基础。

因此, 我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抽出开始的二分钟进行气息训练。我让每一个学生两手叉腰 (注意两肩不要耸起来) 吸一口气, 感觉横膈膜胀起来, 就是说学生们的气息已经吸到了我所要求的程度。然后不断地进行吸气呼气的练习加以巩固。争取一吸气就能吸得非常深, 等到开口唱歌时就不至于憋紧了胸口进行唱歌。在学生们进行气息训练的同时, 我又加强了巡回指导。有些初学者一开始找不到气息点, 我就让他们摸我的腰感觉我吸气呼气时的样子, 然后自己开始练习 。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用气唱歌了。

二、合唱队的作品训练

(一) 熟悉歌曲, 掌握旋律

在进入合唱训练时, 一定要有正确的步骤,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对于两个声部的旋律, 一般要让学生先学低声部, 因为高声部往往是主旋律声部, 比较流畅, 而低声部旋律的流畅性却差一些, 难学、难记。在学一首新歌之前, 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而儿童学习的特点又是学得快, 记得牢, 根据这一特点, 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 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 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训练, 这样, 他们同样会感到一种新鲜感。合唱教学一般采用视唱法, 即指导儿童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 要求音高准确, 节奏准确。每次练唱要用较慢速度, 力求连贯, 完整。识谱练唱方式要多种多样, 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要急于填词, 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 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 除音高, 节奏唱准外, 应注意正确的分句, 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 然后, 用哼鸣来合唱, 这样既可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 又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 表现意义, 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 就进入填词演唱阶段。合练时, 在教师指挥下用轻声, 慢速演唱, 教师在指导儿童练唱时用心审听整个合唱效果。

(二) 处理歌曲, 表现内涵

音乐是情感艺术, 是以情感人,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对歌曲处理中, 在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 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 会很好的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唱每一首歌曲及合唱歌曲, 只能用心唱好, 决不能为这首歌曲简单易唱而忽略它的精神实质。既保持它的时代群情的真实性, 又注意它的艺术价值, 这样才能使每首歌曲都有生命和感染力。所以每首合唱曲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 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 都要进行艺术处理。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较齐唱更为细致复杂, 要求也更高一些。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 是合唱整体谐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应要求音准, 节奏统一, 演唱方法 (呼吸, 发声, 咬字吐字, 连音, 非连音, 断音唱法, 分句, 停顿及换气等) 的统一及音色的融合。

2.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及风格, 使儿童充分理解作品, 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如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曲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 接着在二部曲式的合唱时, 我让他们想象在水中用力划浆、轻舟前驶的情景。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后, 会用心体会歌曲, 表演歌曲, 更好地表现作品。反正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 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 发展和声思维, 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 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 只有在两下声部都相互了解其艺术要求的前提下, 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 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小学童声合唱团训练心得 篇8

【关键字】童声合唱;姿势训练;呼吸训练;声音训练; 和声训练

童声是美丽的,纯洁的,是世界上其它声音所无法比拟的或取代的。优秀童声合唱作品的演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对童声合唱团的训练谈谈几点看法:

一、基础篇——姿势的培养训练

唱歌讲究姿势,正确的姿势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它对唱歌的呼吸能否通畅、唱歌的发声能否正确有直接的影响。

训练中我会要求学生站立时身体自然挺直,全身保持松弛,面部表情自然,双肩下垂,双脚稍微分开,双眼平视,上胸敞开,小腹微微收拢,重心靠前,不要全部放在脚跟上,为了减少和避免疲劳,两脚可以轮换支撑重心。训练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保持正确姿势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进入合唱团开始就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

二、动力篇——呼吸培养训练

在对儿童歌唱呼吸的教学中,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孩子们最好不要讲“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等抽象的概念。要让孩子具体地感觉到,吸气像闻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气像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

首先是呼吸练习,用双手插住腰部、做90度的弯腰吸气来让学生感受腹部明显的膨胀感,屏住呼吸,停顿几秒种,然后站直,慢慢地呼气,发出丝的声音,做到慢而长,来体验呼吸的感觉。呼气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腹部的肌肉要有控制地向内收缩,感觉就像搬重物时的感觉,达到横隔膜气息的练习等。又如,让学生模仿闻花,用闻花香味的体会,用鼻子和口同时快速吸气;再如用“往窗户上哈气”的训练来扩展和锻炼呼吸系统以及排空肺中的空气。还有吃惊、冷却热汤、往伤口上吹气等方式,来训练稳定的吐气。

只要坚持训练,他们的气息会进步飞快的,为发声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键篇——发声培养训练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通过优美动听的声音表现出来的,而童声是这世间最美好、纯洁的声音,所以童声合唱更要重视发声的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因为他们的发声器官没发育成熟,所以学生发声和成人发声有着很大的差别。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科学表明“头声发声法”是最适合学生的歌唱方法,所谓“头声歌唱就是指以头腔为主体带动口、咽、鼻腔整体混合共鸣的共鸣的歌唱方法。”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以上说法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在实际训练中该如何运用“头声发声法”呢?在训练中我会形象地告诉学生:鼻尖以上的头部是“楼上”,鼻尖以下是“楼下”,歌唱时,声音要往“楼上”送,感觉声音在“楼上”响,再配合我的正确示范,学生立刻就能理解。

在实际训练中,为了使童声合唱的声音统一、清澈、透明,我用了“噜”字作为范音开始声音练习。在训练时,要求同学们自然放松,快速吸气,张开上口盖,拉开喉咽壁,上提笑肌,微夹两腮,开始发“噜”的长音练习。这个练习要求以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训练,从C音往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假声的成分,把声音打在上口盖稍靠前的位置,充分利用鼻腔和头腔共鸣,并注意气息的深度与压力,音越高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

这个练习好之后,我都是让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觉,并要求大家记住这个“噜”字是怎样唱出来的,在此基础上保持音色和口腔位置。然后,慢慢向中音区扩展。长时间的练声容易乏味无聊,可以用一首同学们熟悉的、音符简单的歌,用“噜”字演唱,刚开始时注意速度要慢,熟练了再提速。

发声练习最终要与歌词相结合,在范音“噜”的发音基础上,我选用了“啦、来、唠、哩、嘿、啷”等元音字,并按次序进行声音过渡训练,“啦、来、唠、哩、啷”的字头都是“L”音,有利于把声音打在上颚上,直冲嗅觉区,虽然韵辙使口形有些变化,但能保持面罩音,使声音挂住掉不下來,“嘿”字能很快找到高位置,增加假声成分。练习音阶也有原来的由中音上行改为由高音跳跃的下行,并且速度要快。以上练习从g2音作5降为f2作5依此类推直至作g1音为一个字音的练习段,然后逐个字进行练习。

这样的练习就可以通过良好的练声曲训练来拓展儿童合唱的音域,从而提高合唱团的演唱能力。

四、提高篇——和声训练

童声合唱团除了气息训练发声练习,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和声基本训练。我在训练时首先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按照从旋律音程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模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进行训练。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作品。

同时,按照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和声训练时要先练二部和声练习,然后再练三部、四部和声练习。在做这些练习时,要先练长音,轻声练习,也可以先“虚”着唱,找到那种深远朦胧的感觉,使声音归到合唱的统一“点”上。只要找到了音质,声音的力度变化、速度变化就都能通过训练很好地得到解决。

总之,童声合唱艺术有着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研究,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达明.寻找美妙的童声合唱 科教园地, 2007.9

3.付雪平 关于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 科技信息,2007.3

4.吴引芬.童声合唱训练点滴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 6

童声训练 篇9

第1课 神奇的“画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和退出。

2、认识并熟练地使用铅笔、橡皮、刷子、喷枪。

3、了解有些工具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4、掌握滚动条的使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按住鼠标左键在画板中的功能。

②铅笔、橡皮、刷子、喷枪有不同的粗细。

2、教学难点 :橡皮、刷子、喷枪不同选项的选择。

三、教具

学生机房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画图”

1、打开画图程序

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画图

2、认识“画图”窗口

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画图区

3、认识“画图”工具

4、退出“画图”程序

单击“文件(F)”菜单,出现下拉菜单后,找到“退出(X)”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个“画图”程序。

(二)新课讲授

1、打开画图软件

启动“画图”程序步骤:单击“开始”按钮,鼠标指针依次指向“所有程序”“附件”,单击“画图”命令。(师演示)或者:双击桌面上的“画图”快捷方式。这时屏幕上就出现了“画图”程序的窗口。学生操作:启动“画图”程序(师巡视)

2、认识“画图”窗口

认识“画图”窗口、“画图”窗口除了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组成部分。画图区在这个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画图区”。

3、认识“画图”工具

工具箱画画当然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图区的左边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橡皮、铅笔、喷枪、直线等16种绘图工具,这么多工具怎样来记呢?不要着急,把鼠标移到其中一个工具按钮上,停留几秒钟,你会发现什么?(出现此按钮的提示)而且形象化的按钮本身也能帮助记忆。那么我们怎样来选择这些工具呢?下面老师就以“直线”工具为例。方法:单击工具箱中的“直线”工具按钮,“直线”工具按钮立即凹下去,这表示已经选定了“直线”工具,使用它就可以到画图区去画直线了。

[试一试]认识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并试着分别选定工具箱中的“多边形”、“喷枪”、“矩形”工具在画面上尝试,想干什么用。(学生操作)

工具状态选择器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选定不同的工具时,在工具箱的底部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我们把它叫做 “工具状态选择器”。它是用来确定所选定的工具的类型、大小、范围的,想怎样变线条粗细。

颜料盒一 幅好的图画当然少不了色彩,你们知道选择颜色的地方吗?(在画图区的下面)我们把它称为颜料盒。使用时只需把鼠标指针移到你要选用的颜色上,单击就可以了。

4、退出“画图”程序

如果我不想画画了,那怎样来退出这个 “画图”程序呢?方法:单击“文件(F)”菜单,出现下拉菜单后,找到“退出(X)”命令,单击它。(师演示)如果还没有保存画好或修改过的图形,则在退出“画图”程序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这时,如果单击“是(Y)”按钮,则保存图形后再退出;如果单击“否(N)”按钮,则不保存图形就退出;如果单击“取消”按钮,则不退出“画图”程序。想:还可以怎样退出?[练一练]练习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教师巡视。[读一读]请同学们把书上的“读一读”看一下,看完以 后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5、练习:

(1)说说启动“画图”程序的方法。(2)说说工具箱中有些什么工具。

(三)小结

浅谈童声合唱中的音色训练 篇10

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克服胸声“喊唱”

童声训练的第一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解决了音质问题,音量自然产生。在合唱训练中,一些教师对儿童唱歌的发声方法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盲目地认为唱歌就要唱得响亮,让学生用“带劲的”、“大声的”、“有力的”、“自然的”声音唱歌,于是学生全部用胸声来唱。这样就使声带慢性肥厚,或者在唱歌开始的瞬间就条件反射地使声带变得肥厚,这样对儿童的声音起了破坏的作用。

英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哈蒂曾说:“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指导的歌唱,使许多将来也许能有良好嗓音的孩子,一辈子就这样被毁掉了。”要改变这种“谁唱得响就是唱得好”的错误观点,我们要设法培养学生只使用头声区唱歌的习惯。可以用“说悄悄话”的感觉来启发学生获得有气息的“轻声”,用像蚊子叫那樣轻柔细弱的声音,使声带振动与共鸣相配合。并将用“胸声”与“头声”的方法唱歌相比较,让学生自己感受两种音色的不同,而后得出结论。“头声”要比“胸声”更动听,用“头声”唱歌要比用“胸声”唱歌轻松,嗓子决不会因长时间练习而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唱高音,“头声”可以不费力气地唱得很高,并且干净有光泽,而“胸声”则会声嘶力竭,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彻底抛弃用胸声“喊唱”的方法。特别是低音区时,学生极易使用胸声演唱,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不断地告诉学生“声音唱得越低,越要唱得像高音那样”,唱低音时——定要用“轻声”唱。可以把“头声”形象地比喻为“楼上的声音”,“胸声”为“楼下的声音”,让学生从中体会头声发声的要领。中小学音乐课堂都提倡“轻声”唱法,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能在课堂上解决好“头声”、“轻声”的唱法,就已经为合唱队训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轻声”唱法,克服“虚声”

未经过歌唱训练的人把音阶从下往上唱,用胸声一直往上唱,到了用胸声唱不上去的地方,突然变成另一种贫弱的声音,这就是从“本嗓子”一下子变成“假嗓子”。这种声音听起来统一,有一定的位置,但音色暗淡,不能发出强大的声音,且没有张力。经验不足的老师往往把这种声音当作是好的声音。如果说“喊唱”的克服比较简单,那“虚声”的克服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有的合唱队学会唱轻声之后就怎么也亮不出来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会“轻声”后再把声音亮出来,也就是如何使头声富有充实感,确是个难题。但要想达到合唱的较高水平,就必须解决这一难题。

其实产生“虚声”的原因很明显,由于教师要求学生不许大声喊唱,那么学生就由过分用嗓变成不敢用嗓,音色也由太亮变成太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这两种方法的焦点是,教师必须搞清楚具有头声唱法的“轻声”唱法是在气息的支持下打开喉头的歌唱,而“虚声”是喉头上挤、漏气的歌唱,因为没有打开,没有呼吸支点,声音就没有充实感。这种发虚的声音,不仅没有歌唱效果,同样也会损坏声带。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

1、充分运用所有的共鸣腔,进行喊唱练习。学生用“虚声”唱歌,但决不会用发虚的声音讲话。因此让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高位置的声音来呼喊,可以尽快克服“虚声”。可以选择适当的母音来练习,如“啦、啊”等,呼喊时声音向远处送,先短后长,先弱后强,先低后高。嘴形不宜张得太大,唇、舌仍要放松。口形张好了就不要乱动,直到做完这个练习为止。

2、保持气息,把气息变成声音。生活中,人们开玩笑常喜欢吓唬人,如悄悄地在别人背后冷不防大喝一声“嘿”。这种声音既响亮却又不是大白声,它既有气息支持也有一定的位置,既有音量又有力度。从这个生活现象出发,启发学生用这种方法训练,孩子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练习时先吸足气,作好准备再“嘿”,开始时一口气一声“嘿”,当找到感觉后,可连续“嘿”。不过每次要坚持一口气一声“嘿”,这时孩子的感觉肚子有点累,声音也出来了,而嗓子却不累,这就对了。

三、把握好童声合唱的音色,克服童声成人化的倾向

学过美声唱法的教师在指导童声合唱时,过分追求美声音色,往往会出现童声“成人化”的现象。这种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用在孩子身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歌唱过分注重假声,声音发“空”,音色虚暗。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撑大声音,喉头僵硬而出现僵硬的声音,从而失去了童声优美、纯净的特点。童声成人化的倾向是非常有害的,应该避免。

美好的童声在音色上应该是“既结实又明亮,既圆润又通畅,像银铃般清脆透明,歌声流畅自然”。有经验的教师应该知道合唱作品的风格不同,合唱音色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演唱外国作品,声音位置略靠后,音色较暗淡;演唱中国作品,特别是民歌改编的作品,则声音位置略靠前,音色稍亮。演唱抒情的作品,适合用暗淡的音色;演唱轻快活泼的作品,则适合用稍明亮的音色。

因此,要训练一支具有美好声音的童声合唱团,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辅导老师不仅要掌握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且要有比较全面的修养,在多方面不断提高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儿童歌唱训练方面获得成功,引领更多的孩子步入童声合唱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孟大鹏.童声合唱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他让我如此美丽下一篇:语文趣味知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