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运动训练学

2024-05-19

北体运动训练学(共7篇)

北体运动训练学 篇1

本材料仅供大家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广义):

4、运动训练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5、训练适应:通过运动训练同,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6、运动负荷: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7、恢复过程:

8、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指导意义。

9、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的运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0、专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各专项运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的所需要的各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心理,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

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的训练时间阶段的任务,恰当安排两者训练比重的原则。

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周期性原则:固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4、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时的准备状态。

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遇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6、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7、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方法途径。

18、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9、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间歇时间,作出平格规定,使机体对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1、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成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越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2、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项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3、竞技能力:运动员参赛能力。

24、协调能力: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26、战术: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某和行动。

27、智力: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

28、身体训练:身体形态的训练过程。

29、一般身体训练:

30、专项身体训练:

31、运动素质:

32、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3、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客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34、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值。

35、速度力量: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36、爆发力:张力已经开始增加肌肉经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37、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的克服阻力的能力。

38、耐力素质:在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39、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0、无氧耐力: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1、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42、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43、运动速度:人体和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44、运动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45、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较组织的伸展能力。

46、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

47、运动素质转移:

48、直接转移:

49、间接转移:

50、良好转移:

51、不良转移:

52、同类转移:

53、非同类转移:

54、可逆转移:

55、不可逆转移:

56、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于的竞技参力在比赛中的挥,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二、填空

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

2、三级训练网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构成。

3、竞技项目的分类通常有(依决定竞技能力)、(依运动项目的)和(依运动成绩的)三种分类标准。

4、竞技项目若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将其分为(体育类)和(技能类)前者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后者又可分为(表现难美性)和(自立略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

5、训练适应的特性包括(普通性)、(特殊性)、(导时性)和(连续性)四种特性。

6、运动负荷可分为(量)和(强度)负荷。

7、运动负荷的构成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前者通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后者由(速度)、(运度)、(高度)、(单练习的重量或难度)表现出来。

8、恢复的措施通常包括(训练恢复手段)、(学生物学恢复)、(营养科学恢复心理学恢复手段)。

9、运动训练的专门原则包括(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五个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练习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10、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保持阶段)、(消泿阶段)。

11、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的依据包括(适应现象机体的)和(机体的劣变现象)

12、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重要区别是(休息时间的区别)。

13、构成间歇训练法的五要素是(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供能能力提高巩技术抗、乳酸能力提高)。

14、循环训练法的构成要素包括(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秩序练习形之间的间歇,每扁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15、竞技能力的获得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训练获得性前者主要)通过(选材)获得,后者主要通过(训练)和(竞赛)获得。

16、体能通常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种。

17、发展最大力量的两种途径分别是(调动肌讦的粗细)和(调动肌讦的协调)。

18、从运动素质转移的效果看,运动素质的转移可分为(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

19、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

20、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实施、检查评定、实现目标)六个环节。

21、训练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体能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22、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三个部分。

23、训练计划类型通常包括(多年计划、全年计划、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教案)五种。

24、大周期包括哪三个时期,即:(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

25、小周期的类型通常包括(形成、保持、消失)四种。

三、是非题(用“+”表示对,用“-”表示错,并将答案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内)

1、疲劳越深,训练效果就越好。(—)

2、一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训练的各个时期都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

3、训练适应实质上就是超量恢复。(+)

4、最大力量练习最好安排在其它练习之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运动负荷,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生理负荷。(+)

6、运动训练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指训练的规律。(—)

7、竞技状态形成以后,运动员不一定随时都能创造优异专项成绩。(+)

8、若两次训练课的总时间相同,如果完成的动作数量相等,而只是完成动作的难度不同,则它们的总负荷也应不同。(+)

9、极限负荷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的,为此,在训练过程中则应处

处体现出这种“极限性”(+)

10、优秀运动员通常采用最大负荷的60%来发展最大力量。(—)

11、对于有些项目,速度的练习通常安排在其它练习之后。(—)

12、恢复过程其实就是超量恢复。(+)

13、“大运动量”实际上就是强调练习的总时间(距离、重量等)总次数(组数)等。(+)

14.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在解决各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中的问题。(+)

15、体能训练实际上就是指身体训练。(+)

16、小周期的负荷安排主要是把握每次训练课总负荷的量度(大、小)。(+)

17、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训练过程中,常指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

18、训练诊断主要体现在大周期训练的开始或结束。(—)

19.若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有氧能力的大负荷课,课后无氧能

力的恢复可忽略不计。(—)

20.在对抗性项口中,全年安排双周期的训练,往往第一大周期的过渡期与第二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的划分,没有明显的界线。(—)

21.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往往很难单纯地发展某一个运动素质。(—)

22.优秀运动员在赛前的负荷安排过程中,往往采用连续的人负荷训练课,以便让运动员的机体产生更大的超量恢复。(—)

23.运动竞赛实际上就是为了再现运动员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

24.技能类的集体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其中有很大成份是在技、战术的训练十实现的。(+)

四、简答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运动训练应具备哪些特点?

3.运动训练学与各单项的训练理论及其它学科有什么关系?

4.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其相互关系如何?

5.为什么在训练过程中一般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6.为什么说生物适应的规律是确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之一

7.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后可表现出哪些特征?

8.竞技能力有哪几个方面因素组成?其中哪些因素是决定你所从事的专项运动最重的因素?

9.持续、变换、重复、间歇训练法各有何特点?

10.力量素质通常可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11.发展最大力的途径有几条?

12.速度素质有哪几部分构成?

13.在一堂训练课中怎样安排速度训练的练习顺序和位置?

14.运动素质的转移一般分为儿类?

15.协调能力的构成包含哪些部分?

16.战术训练由哪几部分构成?

17.怎样评价技术训练的效果?

18.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有哪几部分构成?

19.在多年训练过程中,划分训练阶段应考虑哪些因素?

20.训练过程中训练计划通常分为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小周期通常分为几种类型?

22.训练课有哪儿种类型?

23.准备期的负荷安排有何特点?

24.制订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具体步骤包括哪些?

25.运动训练过程中负荷安排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哪些?

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训练的本质?

2.运动训练过程中掌握能量物质恢复的异时性的意义何在?

3.运动训练过程中如何理解训练适应?

4.如何界定专项训练过程中的一段训练与专项训练?

5.竞技状态其发展有何规律?它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划分有何关系?

6.怎样制定竞技状态?

7.为什么说竞技状态不能长期保持?

8.试采用循环训练法的形式,来安排专项运动的体能、技术或战术训练?

9.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

10.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二者之间的关系?

11.如何确定专项耐力?

12.试述专项运动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主要特点?

13.为什么在训练安排中要适时地安排必要的专项检查性、测验比赛?

14.制订大周期训练计划应考虑哪些因素?

15.各种小同性质大负荷课后有机体的恢复过程表现出什么特点?

16.如何安排专项运动赛前训练?

17.训练课中不同的训练内容怎样安排才合理?

18.你认为安排小周期的训练应考虑哪些因素?

19.结合专项试安排小周期的训练计‘划?

北体运动训练学 篇2

进入21世纪,运动训练学在众多学者的推动下,又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构想。目前运动训练学处于很高的整合和分化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出版了新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性专著,特别是我国学者,在近些年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学术界称其为运动训练学的“中国流”。

1.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

自从1983我国第一部运动训练学专著问世以来, 运动训练学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运动训练学也在我国竞技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指导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国的运动训练学都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促进和推动着我国竞技运动成绩的不断突破和提高。虽然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田麦久、徐本力和董国珍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和推动,我们不仅通过吸收与借鉴,迅速地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而且通过拓展和创新,使得中国运动训练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成果中,有一些在世界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它们已经并在继续有力地推动着中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深刻影响着中国运动训练科学的发展方向。

1.1 我国运动训练学体系的完善

经过众多体育工作的共同努力,我国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正在建立,并在进一步完善中。徐本力曾以结构框图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体系结构。该结构生动展现了运动训练科学与体育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层次关系,形象揭示了运动训练科学包含的3个理论研究层次及其与专项运动训练实践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了运动训练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支撑体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日渐成熟的认识论表现。其次,中国先后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如,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田麦久等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李诚志等的《教练员训练指南》、徐本力等的《运动训练学》 (1) 。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日趋系统的成果性证明。

经过多年的整合,我国的运动训练学逐渐和世界上竞技体育理论比较发达的国家接轨,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体系内容,在广大体育工作的努力下,这个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1)运动训练的目的;(2)运动训练的原则;(3)运动训练的参与者;(4)运动训练的影响因素;(5)运动训练的内容;(6)运动训练的方法;(7)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控制;(8)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日益完善的结构化体现 (2) 。

1.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

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许多学者为这门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运动训练学的内容,提出了独特的理论和见解。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2) 。

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为运动训练学的纵向分层提供了科学划分的依据。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作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作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 (3) 。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把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一个重点的章节加以推广,这说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界的认可,并达成共识。项群训练问世以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等,都是项群训练学的新发展。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仅结出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而且富有成效地应用于某些专项运动的实践。例如:《中国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内容,而且为我国某些“次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的研究成果,不仅总结了我国多年来在运动训练方面所发现的规律,而且为我国广大教练员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凡属此例,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在1992、1996、2000年的夏季奥运会上蝉联金牌总数第4位,2004年第3位,2008年更是占据第一位置,不能不说与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贡献有密切关系。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

2.1 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的强化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向导和控制作用,这体现了训练目标的强化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可,证明科学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得到了更加真切的认识,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

训练目标的设定对训练的过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所有的训练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掌握更好的运动技术,所以一切训练都要围绕训练目标来展开。目标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就连每节训练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导,要保持训练内容与目标的高度一致,训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进行,不能想到哪训到哪,否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可能得到系统的锻炼,运动成绩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

2.2 运动训练规律的再认识及创新

很多学者对一些项目本质规律进行了再认识,挣脱了原有理论的束缚,研究更深层次的基本规律,创新出很多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创新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专家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国很多项目的优异成绩与这些创新理论是分不开的。例如马俊仁在长跑项目中对速度训练的运用,他认为长跑项目不仅是耐力的训练,还有速度的因素,只有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并在训练中着重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事实证明,这样的训练在比赛中体现出很好的效果,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创新方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成就。我们都知道,运动技术必须符合人体科学原理,合理的技术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效合理运用身体机能。这个动态的过程是变化的,是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也是随着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而变化的。我国的教练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胆地改革创新,为运动员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和比赛计划,寻求到了更多适合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例如中国乒乓球队几十年长盛不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近一时期,中国运动员独创的“直拍横打”技术,使中国队在第45届世乒赛上包揽了男单比赛的冠亚军。再如中国游泳队首创的“高肘划水技术”,加大了“抱水”阶段的划水面,加长了划水路线,增强了划水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成绩 (4) 。

另外,在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向别的学科融合等方面都在积极地向前发展着,特别是向运动竞赛学方面的融合正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中。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运动竞赛学,主体都是运动员,这些学科有一定的关联和交叉,它们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学的理论。运动训练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个发展的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理论体系正伴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成熟,相信在我国体育学者不断的努力下,运动训练学会为我们的竞技体育作出更多的贡献,也会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我国运动训练学自建立以来,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 有创新的体育学科, 并用自己的贡献丰富着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宝库,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也有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益群.体育博弈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4]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3.

[5]毛勇, 张学森.现代运动训练的新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 2004.12.

[6]胡亦海.试论《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3.

[7]熊焰等.运动训练学基本问题探悉[J].辽宁体育科技, 2004.2.

[8]熊文等.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4.9.

北体运动训练学 篇3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事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1-01

一、前言

残疾人运动员接受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政策突破,是体现人权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面旗帜,也是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残疾人运动员渴望经过运动训练教育,实现“平等、共享”的社会生活理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

二、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

残疾人体育作为整个体育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现状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如今我国残疾人体育已经走向世界,竞技体育成绩喜人。结合目前中国体育整体的大环境,人们渐渐的意识到残疾人运动员同样能够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作出贡献。

(一)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免试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招收残疾人运动员,是我国教育部门根据现行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也是向国际特殊教育接轨,向国际发展计划接轨。加强高等体育院校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培养迫在眉睫。因此,北体大运动训练专业免试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是必然发展趋势。

(二)运动训练专业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意义。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具备与竞技运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与竞技运动相关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从事竞技运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现阶段在北体大运动训练专业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培养和指导,不仅仅是扩展他们的知识范围,提高未来社会适应能力,也是推进我国残疾人运动事业进一步发展重要因素和对该专业的拓展。

(三)国家有关行政法规为招收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保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提出《2015年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的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做好2015年优秀残疾人运动員免试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试点工作的通知[残联厅函(2015)208号],各种政策为培养残疾人运动员建立了平台。

三、北体大运动训练专业免试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可行性与设想

(一)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可行性。

首先,该措施是保证残疾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再次,招收一定比例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人在国际赛事上可以宣传北体大,为该院在世界大赛上争得荣誉,也为各个院校招生模式奠定经验基础。我国都会派优秀残疾人参加体育比赛,在培养方面北体大就有着明显的师资优势。然而我国还未有其他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从全国形势来看,一般残疾人运动员都是在专业的体校训练,因此出现师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与残疾人体育紧密联系的训练体系,正当国情的需要,因此,该院运动训练专业免试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是十分必要的。

(二)运动训练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设想。

宗旨:以残运为载体,实现“平等、共享”的社会生活理想。

目标:使更多的学生、社会人员了解残运,建立为残运而学习和服务的理念。

步骤一:通过多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残运。

步骤二:联合各个院校力量,以我校为中心,并在兄弟院校做宣传。

步骤三:在开设残疾人训练时,以带动学生(残疾人运动员之外的人)参与奉献活动中,同时提高我院在社会的知名度,大力宣传我院的优势项目。

步骤四:争取得到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联大力支持,把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基地设在我院(挂牌),让我院的学生在接触新事物时可以学有所用为残疾人训练,既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本院学利用以掌握的知识再进行特殊化的实习,进而可以培养出综合体育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国际国内残运发展趋势和社会、学校对特殊体育人才需求,以及运动训练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北体大运动训练专业免试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必然性,该训练的开设,不仅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更是一项重要的政策突破。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出新的突破口。

(二)建议。

1.各体育院校和业余体校每年要有计划、有比例地招收残疾人运动员。

2.以讲座形式让被招收的残疾运动员了解国家对于他们的政策,并开设相对应的特色课程。

3.通过媒体让社会知道北体大运动训练专业免试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能够从事该项工作,以扩大影响。

4.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逐渐考虑开设残疾人教育专业。

5.以该院师资优势,力争承办残运会工作和教练员培训等工作。3.2.6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度思考、系统策划和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武红军、李强,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5 (01):10-15

[2]黄晶梅、王爱国,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73-77

[3]曲建武、赵慧英,关于普通高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 (01):63-64

[4]彭说龙等.开展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3)

[5]周芳.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N].人民日报,1990

北体运动训练学 篇4

《运动训练学》: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为运动训练学教材的编写,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基础。作为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对以往教材, 此教材在理论体系、章节内容、训练过程的运行机制、训练方法等方面, 都有一定的修正和创新。因此, 深入解析其内容就显得更具意义。而要想深入了解此教材, 首先要对其框架结构体系作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分析在老师的要求下, 展开对00版本运动训练学一书的研究, 从大的结构上来分析, 本版本共13章, 每章节所讲述问题既有不同又存在内在联系, 所以为了进一步去了解本书结构, 展开了下一步的计划。本书主编是田麦久 (北京体育大学) 教授。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00版本《运动训练学》。

2.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运动训练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若干篇, 从中归纳整理有关《运动训练学》书中的知识, 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整理, 运用归纳、比较和综合等方法分析00版运动训练学的框架结构特点, 并得出结论。 (3) 数理统计法:首先, 对每一章、每一节的页数进行统计。对于不够一页且少于半页的部分按半页计算 (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不够一页但多于一页的部分按一页计算 (第二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三章) ;有章节前言的部分算作第一节的内容 (第三章、第四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若一页中有前后两章或两节的内容, 算作字数多的章节内容。其次, 对整本书、每一章、每一节的页数、字数进行统计 (按每一页27行, 每行27个字进行统计) , 并分别计算出每一章占整本书、每一节占整本书和每一节占本章的百分比 (按四舍五入法, 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对于图、表等一律按此计算。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这本书一直再版并已发行50余万册, 为我国运动训练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也充分说明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也衬托出了目前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匮乏与无奈, 就这本边教材内容的概况简要分析如下。

3.1 分析各章的容量

总体来看本书共13章, 共360000字, 当然这不是确定的数字, 还包括符号、图表等, 按照每行28字, 每页28行的方法, 各章字数以及占整本书的比例见表1。

3.1.1 各章所含的节数 (这里只列出1章供参考)

每章节所含节数也不同, 第四章有九节内容从中看出知识点比较多。重点讲的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六、七、十一章重点讲述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和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这几章都是在讲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及其训练的重要性再次强调了运动能力与锻炼的关系。 (见表2)

3.1.2 各章节的衔接以及贯通

把本书比作一棵大树, 那么“大树”的最基本部分就是五、六章。分别讲述的训练方法和运动员体能训练, 包括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训练法等具体操作方法。体能训练是训练的重要部分,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都力求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提高有机体的技能水平, 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运动训练这本书就是围绕着提高运动员体能训练展开的, 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指导, 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1.3 对于各章节的比例分配分析

(1) 从各章节比例中可以看出, 本书对项群训练理论较为重视。项群训练理论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的连接搭上了桥梁。但其也有不足之处, 它并没有打破以往运动训练学书籍介绍一般训练理论的条条框框, 虽然加入了项群训练理论, 但并没有将该理论与一般训练理论相结合, 没有将如何活用项群训练理论的思想带给广大读者。

(2) 本书通过五、六章的介绍给读者灌输了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其中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章中, 九个小节分别从不同方向体现了老三论的影响。

(3) 运动员各项竞技能力训练这一部分总共分为四章, 其中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所占比重最大, 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其次。说明在运动员各项竞技能力中, 体能和技术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两项, 那么其他竞技能力将都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4) 这本书用较大的比例论述了时间因素影响下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可见时间因素对于运动训练影响的重要性。但在运动训练学不断发展的今天, 周期训练理论同样面临着发展, 对此我有个疑问就是各种高水平联赛的发展使得比赛越来越频繁, 如何使周期训练理论在各种时间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

(5) 第十三章运动队管理在本书中所占比例极小, 但这并不是说运动队管理不重要。我认为本书这样安排是因为运动队伍管理更应该规划到体育管理这一体育学分支中, 而不是运动训练学中。而运动队管理作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任何时候都不该被忽视。

4 结语

本教材几乎包含了人体版所有内容, 虽然吸收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但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不足, 新增的章节中内容超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项群训练理论”章节在顺序上安排上不妥、“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不科学、“衔接区间的训练安排”的大篇幅内容在书中重复出现等。望编者们和出版部门进一步修改, 维护其权威性对广大学生们负责。由于本人知识面所限, 不一定把握的准确, 可能难免偏颇, 望学界人士指正。总之, 这本教材的修改迫在眉睫。

摘要:通过阅读《运动训练学》00版本, 对书中各章节的大体容量进行初步的计算然后对各章节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了其中几章篇幅较多的并叙述自己的观点。教材几乎包含了人体版所有内容, 虽然吸收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但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不足, 个别章节中内容超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个别章节在顺序上安排上不妥、个别内容在书中重复出现等。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章节,项群训练理论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3]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5]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3:5-8.

[6]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76.

[7]李志才.方法论全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5.

[8]田麦久, 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7.

体育运动中美学渗透的赏析 篇5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形体美和动作美与气质、道德品质、意志力和智慧多种心理品质结合而产生的美”, 反映在人们意识中对美德主观感悟, 可表现出来的思想开朗, 精力充沛, 坚毅豁达, 崇尚竞争, 合作进取, 不辍拼搏等等, 是集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体育美。人们有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 如艺术生活、宗教生活等等, 人们在具有不同社会氛围的社交圈中享用着它们, 但是体育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则是更易被人们理解和享用。而且无论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和贫困的人, 整个社会的全体民众都能在体育这个硕大的特质与精神的社交圈中吸吮, 品味和分享其精神, 翻卷起令人激动的求生求强的波澜——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的人性弱点, 追求者身体的乃至精神的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在这个硕大的社交圈中, 人们不再是仅为一饱眼福, 而是更注重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塑造自身的健康而从事这类社会活动——又轻松愉快的松弛消遣, 有深沉静穆的探幽揽胜, 有热情奔放的酣畅, 有痛快淋漓的情绪宣泄;更有那充满好奇心的顽童, 追求冒险精神的青年, 崇尚怡然自得的老翁向他走来, 把尘世的烦忧、失意的心境、迷惘的沉思和得意的憨态搁置一边, 通过一阵灵与肉、力与智的交相变奏之后, 换来一颗复归宁静又内蕴生机的心。这一切都由于“身体直接参与健康、力量、审美、气质、性格、智慧与幸福等这些与身体最为密切的人格要素得以锤炼”。继而又使社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奋进的人的力量和一种明朗的氛围, 向人们传递着社会的进步、安定、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人们在这样一种激荡着追求与充实的氛围里进行交流、沟通和受到的精神感染……。其结果使体育中美的特征更加鲜明——是人类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 是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便是社会其它精神生活所不可取代的显著特征。

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专门评价美时的审美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审美标准是不同于审美感受、审美趣味的有一种审美意识。它一般是通过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反映出来的。由于各人的审美经验不同, 审美趣味也存在着差异, 于是有人便否认审美欣赏和评价有客观标准和共同遵循的尺度和原则。

其实,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存在着客观的审美标准, 存在着大家共同遵守的尺度。

首先, 从审美对象来看, 美丑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其次, 以审美主体来看, 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的客观性决定了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当然, 这里并非排斥审美标准的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特点。

而体育中的美包含着自然属性或自然因素的社会美。在体育运动中, 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 又是表现的形式。

体育运动是社会的需要。古希腊人以体育运动的发达享誉世界。这既不是希腊人天生需要体育, 也不是希腊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天赋, 而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人们所欣赏的竞技场上的人体美不是闭月羞花之美, 不是腰如若柳的病态美, 而是一种力量之美——健美, “矫健”、“勇敢”是人们评价竞争者的标准。体育美的产生是社会审美的需要。

体育运动作为人的行为活动之一, 也要创建社会美、表现社会美。体育竞赛不仅是技术、战术、体力和智慧的角逐, 而且也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量, 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运动员们所表现的顽强拼搏, 争取胜利的精神, 以及在运动场上所表现的公允、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作风, 能给人以美感。一场国际体育竞赛,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 必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风貌产生巨大的影响。1984年, 我国运动健儿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 获得了名列金牌数第四位的优异成绩, 结束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金榜无名的屈辱史, 海内外炎黄子孙欢呼我国体育健儿“为中华民族告别旧的历史创造新的历史打了最漂亮的翻身仗”“展示了站起来的中国的高度”。在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更是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名, 极大地鼓舞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而作为精神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 其参加运动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文明活动, 不论是直接参加者还是观赏者, 都能得到精神的调节, 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 性情得到陶冶, 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正是一种追求高尚情趣的表现。例如:人们常说:“女排精神”、“马家军精神”、“大将风度”、“雷厉风行”等等, 是一种激励人们斗志, 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是一种高尚的心灵美。总之, 体育运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美全面地体现了体育中美的社会性。

体育中的美还具有自然性的一面, 这是因为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体在以人体运动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体是体育美的基础, 人的形体的矫健, 形体的匀称适度, 骨骼的平衡协调, 肌肉的富于弹性以及人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等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无论人体处于静态还是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 其自然属性都是很明显的。

总之, 体育运动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辩证统一体。体育中的美具有社会美和自然美二重性, 是包含着自然属性的社会美。

同时, 体育中美的形态丰富生动。一方面按照它的不同风格可以分为刚性美和柔和美;另一方面按它的不同状态可以分为动作美和形态美。各种形态彼此渗透, 相互交错, 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美的世界。

第一, 刚性美与柔性美。不少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对抗性, 是力量的对垒, 意志的较量, 如冲刺、滑雪、冲浪、汽车拉力赛, 特别是拳击, 当对方一记凶猛的重拳打的你眼花缭乱, 奇痛彻骨, 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 你能咬紧牙关挺住, 最后将对方击倒或者你巧妙地躲开对方一次次攻击, 用自己刻苦训练得来的精熟拳术, 破了对方的招法而打败对手, 那么你该是怎样一种欣慰和快乐呢?那是一种愉快满足的体验, 一种自身性格、精神乃至躯体的美的完善感, 一种坚强无畏的崇高感。这是壮美、力之美, 属于刚性美。我们再看韵律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的表演, 犹如进入一个仙境, 这里是和谐的世界, 优美的天堂, 体态健美的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 优雅的动作和雕塑般的造型, 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的是舒坦的微笑, 这是一种阴柔之美。

第二动作美和形体美。体育运动是以最早的劳动实践中逐步独立出来的人体活动。在其活动中, 人们按照一定的比例, 结构等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体, 融力与美、健与美于一身, 不仅要把人塑造得矫健强壮, 而且还将美的规律, 美的尺度运用于其中。从劳动实践中脱胎而来的体育运动塑造了美的身体、美的身体又将带来美的运动。无论是体育运动的目的或过程, 始终充溢着美, 蕴含着美, 伴随着美。

作为体育美的运动美, 有稍纵即逝之感, 运动员的各种竞技动作总是连贯的动作组和动作群。动作美是在协调一致的动作中呈现的, 可见其本质是动态美。

运动是生命的象征, 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人类发明创造, 就是要挣脱自然力的约束, 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创造自由, 正是动态美的基础。

跳高运动员克服地心引力, 奋力起跳, 与自然抗争, 这是生命的体现;体操运动员灵巧的身姿, 在地毯上做出一系列和谐而富有节奏的动作, 有如舞蹈一样, 积淀着人类的情感, 闪烁着美的火花。

和动作相应的是形体美。由于体育中美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 而人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再现了动作美, 而且也改变了人体自身。体育运动在塑造人的形体美方面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 与缺乏体育运动的同性别、同年龄的人相比, 其健康状况、体型、体态、肌肉、皮肤以至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是明显区别的。前者身体强壮结实, 体型端庄、匀称, 体态协调优美, 肌肉发达而富有弹性, 皮肤光泽红润, 显得精神焕发, 生机勃勃。在世界各国的健美表演比赛中, 在优雅的乐曲中出现一个个健美的佼佼者, 他们那优美的身躯, 协调的线条, 丰富而结实的肌肉, 充分显示出人的形体美的优美表象, 给人们极大美的享受。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程度, 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更加趋于完善, 更加趋于完美。从而达到自身人体的完善, 而体育活动中的美能激发人们对自身自由发展的满腔热忱, 引起他们对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强烈关注。

总之, 我们可以将体育中的美学归纳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其发展的生命力, 除努力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外, 学科本身还要适应人的有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即要不断地创新, 引导人们在超越自身生理极限中创造出更多难、新、险、美的体育形象, 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体育美在发展中, 要加强适用性、创造性的研究。在深化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把理论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实地创新, 使精神成果进行及时转化创造出美, 使体育运动技艺更加精湛, 人体更加健美, 陶冶情操, 锤炼意志, 并促使更多绚丽多彩的体育审美物态化产品早日进入人们所观赏、所表现的市场, 从而走向世界。如果说体育运动是现代人“闯与创”的奋斗哲学, 那么它所产生的美学所辐射出来的则是不断超越自我革命精神, 而不论是“闯与创”, 还是不断超越自我, 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领域内的对象化, 它深刻反映了体育中美的存在和发展, 从而将体育中的美学成份推向一个有一个高潮, 给人们以更加清新的美的享受。

摘要:体育运动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 还是大众化的健身体育, 都能展现出人体的美、运动的美、精神的美, 如何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美, 欣赏其中的美, 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体育运动,美学,赏析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第2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拉丁舞新教学训练模式的浅析 篇6

拉丁舞融音乐、体育、舞蹈于一体,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它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斗牛舞和牛仔舞五种风格的舞蹈组合而成。其中,伦巴舞的原始舞蹈风格融进了现代的元素,极富魅力的胯部摆动更显得舞态的柔媚,在缠绵抒情的音乐伴奏下,使其充满了缠绵浪漫的情调;恰恰舞具有诙谐而花哨、俏皮而爽利的风格,舞姿欢快活泼,步伐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富有强烈的激情;桑巴舞起源于巴西,步伐流畅,舞者之间的默契,动感的摆动,使整个舞蹈充满了热情、欢快的气氛。斗牛舞体现出斗牛士在斗牛场上的威武英姿和扣人心弦的场面,是极其富有阳刚之气的舞蹈。牛仔舞动作敏捷,情绪激昂,舞步丰富多变,脚步轻盈活泼,是一种热情奔放洒脱的舞蹈。

2 现在的教学训练模式

(1)校园教学,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老师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基本动作教学,技术融入较少,这与课时和课程安排等原因有关。(2)社会教学,即开设的各种培训班。就西安来说,培训班无数个,但是足够专业的老师供不应求,很多现学现卖。这也就是造成拉丁教学训练混乱的原因。很多只注重花样舞步的教授,而忽略了基本步,这样很难使学员学习的内容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也有的非常重视芭蕾形体和基本步的训练,可是缺乏了套路的结合,使学员失去了兴趣。

3 拉丁舞训练内容体系

3.1 拉丁舞训练内容体系分析(如图1)

3.2 扎实的基础是关键

拉丁舞基础教学应得到重视。一些教拉丁舞的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上各种各样的高级花步,根本不管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有的甚至在短短的十几个课时就上完了伦巴、恰恰恰、牛仔乃至桑巴等等。学生跳得东倒西歪,结果四不象,再加上许多人对拉丁舞的了解甚少,以至觉得这个舞和其他舞蹈没什么区别。可见教师的教学应该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不同的元素构成不同的舞蹈。在拉丁舞的教学中,元素的训练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好的掌握拉丁舞的风格重要性上来认识。它表现在人体腰、胯部位上,与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我们的民族舞蹈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伦巴舞是拉丁舞学习的开始,它的律动是拉丁舞所有五个舞的精髓。在舞蹈中,拉丁舞的所有的元素在伦巴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它是拉丁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因此,教师必须尊重科学,抓住重点,从伦巴的转动、律动、移动入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图1)

3.3 文化的渗透

这部分内容要根据所教授对象的年龄来讲,因为在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理解力是不同的。对于少儿来说,只需要让他们了解拉丁舞是从哪里来的,它的五个五种所表现的风格是什么样的等一些简单常识。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不仅要了解拉丁舞的起源和它一些表面的常识,还要知道是怎么来的,它所要表现的内涵是什么。另外,还需要清楚的明白舞伴之间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3.4 综合各种舞蹈的精髓,让拉丁舞的美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1)塑造形体的芭蕾。形体训练是一切与身体艺术有关活动的基础。芭蕾是一种古老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它能将人体训练成质量非常良好的舞蹈机器,同时它是一切舞蹈的基石。在舞蹈教学中,初学者的形体训练应以芭蕾舞为主,特别是把杆上的练习十分重要。在把杆上可以训练学生重心的垂直以及身体的向上延伸能力和身体的控制能力。在地面的手位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上下肢在运动中和躯干的关系,以达到动作协调、优美而舒展。通过芭蕾的练习还能训练学生肌肉的韧性和关节灵活性以提高完成舞蹈的质量和动作水平,力量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和体力。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守芭蕾训练原则:科学、准确、循序渐进。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对象,芭蕾训练的要求力度要适中。

(2)具有中国元素的拉丁舞。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的舞蹈艺术精华,积淀了人体形态美的深厚潜力。中国古典舞蹈温文尔稚、端庄秀美、古朴华贵。动作编排舒展流畅、刚柔相济、细腻道劲,如同行云流水般轻渺柔细,又似大鹏展翅服气手轩昂。对人的内涵、气质、形体以及美学的造诣等都有独到的艺术价值。完成动作时,除身体动作外还应体现中国古典舞对眼睛、神态、意境、身韵、音乐等特有的要求。中国古典舞学习可以弥补芭蕾训练造成的身体死板等一些问题,让上体的姿态更加优美,又不缺乏中国的民族味道。(古典舞是舞蹈艺术的一种样式。古典舞一般是指在民间舞基础上形成的可供表演的舞蹈。它与民间舞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经过提炼、加工,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格的技巧规范。如印度的古典舞婆罗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等,不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在装束、眼神,手势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3)展示让女性妩媚的肚皮舞。肚皮舞主要锻炼腰、腹、臀等躯干部位的肌肉,特别是腹部和体现柔韧性的腹直肌、腹斜肌以及背部。作为一种优美的身体艺术,肚皮舞通过骨盆,臀部,胸部和手臂的旋转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胯部摇摆动作,塑造出优雅性感柔美的舞蹈语言,充分发挥出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它是一种全身的运动,可以让你的腿部、腹部、肩膀以及颈部都得到充分的活动,从而提高身体的弹性和柔韧性。手臂的动作非常重要,它能表达出舞者的优雅和精巧。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它也为心灵与身体建立了一种精神纽带。你可以象蝴蝶、海浪、流水一样欢快与自由。当你翩翩起舞时,你体内的女神让你变得更优雅、更有力量、更加性感。它是女士探索自身的舞蹈,是对身体和内心世界的探险。(肚皮舞(Belly Dance)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中东地区,也被称作“东方之舞”。最初的肚皮舞与挑逗、色情全无关系,不过是女性庆祝自己身为女人的一种传统舞蹈,充满喜悦和欢乐。在古老的埃及,法老的王宫里有无数的埃及美女,她们因为很难得到法老的宠幸,于是只能靠跳肚皮舞来诱惑法老。灯光闪烁,乐声激荡,一群美女裹着面纱,露出肚皮,使出浑身解数舞动着,直到舞罢摘去面纱,丢在地上,法老捡起谁的,谁就是当晚的幸福人儿。

(4)动作鲜明的爵士舞。基本动作是利用曲膝,使身体重心更接近地面。保持重心低,使下肢具有弹性,而上半身的各关节则可保持松弛状态,并可迅速做出节拍上需求的动作,使得在动作上获取多样性的变化。快速的移动重心,特别是水平移动姿势更是爵士舞技巧的表表者。让身体各个部位如头,肩,腰,臀,躯干做独立的动作。强调角形及线条性的动作。运用有节奏性且复杂分割动作,表现出动作中韵律的切分法。爵士舞基本动作的应用可以使动作敏捷,情绪激昂,舞步丰富多变的牛仔舞变得更加热情奔放洒脱。

4 结论与建议

(1)结合训练对象的水平选择内容。随着选手水平的提高,训练内容的侧重面也应有所改变:初学者应注意基本动作、技术和身体形态训练;高级选手应注意舞蹈综合素质训练;优秀选手应注意舞蹈创编能力训练。

(2)训练时要注意不同训练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系统性,遵循教学和训练的规律。使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寓训练于教学之中,使教学为训练服务,以训练、教学一体化作为指导思想并把握不同训练内容的重点。

(3)训练时应很好地把握体育与舞蹈艺术交叉的特点,既遵循体育训练的规律,又不能违背舞蹈艺术教学的原则。

(4)训练时既要注重选手动作技术、身体素质和舞蹈综合素质的训练,也不能忽视对其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特别是与拉丁舞有关的文体。如文学、艺术等。都需要选手掌握,这与选手竞技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参加高组别比赛的选手,此方面的意义更加重大。

摘要:我国拉丁舞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缺乏技术魅力,缺乏充满个性特征的创造性的表现力。古典芭蕾、中国民舞完整的训练体系拉丁舞的技术训练和表现力的培养有独特作用。借鉴各种舞蹈的训练手段,紧密结合拉丁舞的特点,是提高拉丁舞者技术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拉丁舞,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鸥.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孔丽丽.浅谈体育舞蹈中拉丁舞基础教学[J].贵州体育科技,2004.

[3]刘青弋.现代舞蹈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郭明达.新编现代国际标准交际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

北体运动训练学 篇7

本文对西华师范大学500名男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90份。

2、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情感的研究

2.1、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愉悦心情调查研究

表1调查显示:有78.4%的学生对参加篮球锻炼后心情愉快;21.6%的同学并没有体验到参加篮球锻炼的快乐。这些数据表明:篮球锻炼愉悦心情还是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通过篮球锻炼能更好的保持一个好心情。在篮球场上,经过不停的跑动,和同伴之间互相配合的意识,尤其是完成一个很好配合后把球投入篮筐的瞬间,能有助于增加俩人之间的默契程度,同时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能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更有助于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提高。

2.2、篮球运动对情绪调节的调查研究

表2调查显示:当情绪不好时会选择篮球锻炼作为调整的占77.2%左右;也有22.8%的学生不会选择篮球锻炼调节情绪。由此证明,篮球运动在调节情绪上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2.3、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情感影响的分析

在对体育锻炼情感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篮球运动来调节情绪和愉悦身心,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篮球运动具有多重运动因素所致,篮球运动不仅具备一般的跑、跳、投等运动方式,还具备身体对抗、团队合作等综合运动方式,情感的调节会在不经意间找到合理的调控方式,从而达到调节情感与增强健身性的目的,这也是篮球运动发展普及的原因之一。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

3.1、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的动机调查

3.2、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

调查表明,增强体质和娱乐放松是大学男生参加篮球运动的主要动机。这些都主要表现了大学男生对篮球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很在意篮球锻炼所能带来的愉悦感。如今,大学男生在生活方式上以及物质生活上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大脑的消耗时间大量提高,在体力锻炼的时间上逐渐减少;学习所带来的压力逐步加大。社会发展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人体各方面机能的退化,由于缺乏体育锻炼,人体各机能的活动经常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的水平线以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明病”。第二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人的心理问题较之以往更为严重。

4、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

4.1、对参加篮球锻炼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图9显示:约有69.8%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的;约有30.2%左右的同生认为参加篮球锻炼无所谓或不重要。明显这些同学对篮球锻炼重要性认识不够。

4.2、对参加篮球锻炼形式的调查研究

表10显示:大学男生参与篮球锻炼主要还是以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活动、个人锻炼形式为主,表明了大学男生还是缺乏自我篮球锻炼的主动性。这也体现了体育氛围对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的影响。

4.3、影响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原因的调查研究

(n=490)

根据表4显示得知:诸多原因中影响大学男生参加篮球锻炼主要是因为场地缺少,占总比例的24.4%;可见学校场地设施是头等大事。其次就是学习压力大,在高校大学生课程安排较满,这就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压力,以至于根本没时间去锻炼身体。缺少同伴也是一大原因,有的学生参加篮球锻炼在没有同伴陪同的情况下也就没有了积极态度。懒惰虽然占得比例小,但是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体育态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

4.4、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的分析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外界和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篮球锻炼态度影响着个体对篮球锻炼参与的行为和反应,直接影响着参加篮球锻炼的效果。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还是知道篮球锻炼的重要性,而在影响篮球锻炼的因素时场地器材是最主要的原因。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篮球锻炼的第二原因,在学校由于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安排太慢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参加篮球运动,这也需要高校在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上没有给予足够时间。缺少同伴和懒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缺少同伴占到总数的18%,这说明大学生对篮球锻炼缺少主动性。懒惰占到了10%,这说明大学生篮球锻炼主观意识不够。在没有篮球氛围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篮球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没有时间也是影响原因之一,说明大学生学习安排的紧凑,对锻炼意识慢慢减弱,这也是高校在推进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注意的。

5、每周有意识地参加篮球锻炼的次数调查研究

根据表5显示:每周篮球锻炼2-3次的占主要,占总数68.9%左右,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坚持篮球锻炼的。每周一次和四次的几乎一样,占总数的31.1%左右;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不参加篮球锻炼说明锻炼锻炼意识和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

(1)每次参加篮球锻炼时间的调查研究。

表6显示:锻炼在1小时和2小时的人数为最多,占得比例为69.9%,说明大学生对篮球锻炼还是比较了解的,时间控制的恰到好处。30分钟甚至以下的相对要时间少,这样一般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说明对篮球运动量上还没有了解清楚。

(2)参加篮球锻炼活动程度的调查研究。

根据表7显示:排在第一的是出汗状态能占到49.7%左右,说明效果很好;微出汗的占到23.6%左右,说明还没有达到最佳锻炼状态;满身大汗的占到20.2%左右,说明已经完全超出了锻炼状态,这需要自身的判断,体质不一样所以要因人而异;没感觉的占到6.5%,说明根本没有主动的进行锻炼,对篮球锻炼还存在正确认识。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分析。

由表可知,篮球锻炼一周在一次到两次以上的占到一半,这显然是受篮球课的影响,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局限于篮球课的活动,在课后缺少篮球锻炼,缺乏主动性。另外从锻炼强度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已达到中等强度运动量,也表明篮球课安排的强度已达到锻炼效果。一周一次中等强度运动量是不能达到强身健体效果,至少两到三次以上。

5、结论

篮球运动对大学男生体育锻炼的情感、动机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大部分学生参加篮球锻炼后能够感觉到愉悦身心。大部分学生在篮球锻炼态度上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还有很少一部分在篮球锻炼意识上存在惰性。大部分学生在参加篮球锻炼时间强度上基本符合要求,但每周参加的次数少有不足。

参考文献

[1]于海涛.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单涛.论体育意识与形成[J].辽宁体育科技,1999,(5).

[3]孙文婷.论高校篮球运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的培养及影响[J].内江科技,2011,32(8).

上一篇:怎么写买房定金协议书下一篇:公开演讲四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