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保健学

2024-05-18

运动保健学(精选12篇)

运动保健学 篇1

德国著名学者,莱比锡体育学院的哈雷教授于1969年发表了题为《运动训练》的专著,开启了运动训练学的先河,使得整个世界的竞技运动的训练有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几十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投身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广泛的研究,使得这项学科空前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在我国,1983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运动训练学》,标志着我国运动训练学的诞生。我国的众多学者对运动训练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针对性研究,提高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理论科学水平,丰富了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宝库。

进入21世纪,运动训练学在众多学者的推动下,又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论构想。目前运动训练学处于很高的整合和分化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出版了新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性专著,特别是我国学者,在近些年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学术界称其为运动训练学的“中国流”。

1.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

自从1983我国第一部运动训练学专著问世以来, 运动训练学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运动训练学也在我国竞技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指导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国的运动训练学都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促进和推动着我国竞技运动成绩的不断突破和提高。虽然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田麦久、徐本力和董国珍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和推动,我们不仅通过吸收与借鉴,迅速地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而且通过拓展和创新,使得中国运动训练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成果中,有一些在世界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它们已经并在继续有力地推动着中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深刻影响着中国运动训练科学的发展方向。

1.1 我国运动训练学体系的完善

经过众多体育工作的共同努力,我国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正在建立,并在进一步完善中。徐本力曾以结构框图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体系结构。该结构生动展现了运动训练科学与体育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层次关系,形象揭示了运动训练科学包含的3个理论研究层次及其与专项运动训练实践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了运动训练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支撑体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日渐成熟的认识论表现。其次,中国先后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运动训练学专著。如,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田麦久等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李诚志等的《教练员训练指南》、徐本力等的《运动训练学》 (1) 。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体系日趋系统的成果性证明。

经过多年的整合,我国的运动训练学逐渐和世界上竞技体育理论比较发达的国家接轨,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体系内容,在广大体育工作的努力下,这个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1)运动训练的目的;(2)运动训练的原则;(3)运动训练的参与者;(4)运动训练的影响因素;(5)运动训练的内容;(6)运动训练的方法;(7)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控制;(8)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这是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日益完善的结构化体现 (2) 。

1.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

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许多学者为这门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运动训练学的内容,提出了独特的理论和见解。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2) 。

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为运动训练学的纵向分层提供了科学划分的依据。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作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作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 (3) 。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把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一个重点的章节加以推广,这说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界的认可,并达成共识。项群训练问世以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等,都是项群训练学的新发展。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仅结出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而且富有成效地应用于某些专项运动的实践。例如:《中国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内容,而且为我国某些“次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的研究成果,不仅总结了我国多年来在运动训练方面所发现的规律,而且为我国广大教练员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凡属此例,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在1992、1996、2000年的夏季奥运会上蝉联金牌总数第4位,2004年第3位,2008年更是占据第一位置,不能不说与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理论贡献有密切关系。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

2.1 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的强化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向导和控制作用,这体现了训练目标的强化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可,证明科学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得到了更加真切的认识,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

训练目标的设定对训练的过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所有的训练都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掌握更好的运动技术,所以一切训练都要围绕训练目标来展开。目标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就连每节训练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导,要保持训练内容与目标的高度一致,训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进行,不能想到哪训到哪,否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不可能得到系统的锻炼,运动成绩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

2.2 运动训练规律的再认识及创新

很多学者对一些项目本质规律进行了再认识,挣脱了原有理论的束缚,研究更深层次的基本规律,创新出很多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创新方面,我国的运动训练专家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国很多项目的优异成绩与这些创新理论是分不开的。例如马俊仁在长跑项目中对速度训练的运用,他认为长跑项目不仅是耐力的训练,还有速度的因素,只有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并在训练中着重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事实证明,这样的训练在比赛中体现出很好的效果,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创新方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也有很大的成就。我们都知道,运动技术必须符合人体科学原理,合理的技术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效合理运用身体机能。这个动态的过程是变化的,是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也是随着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而变化的。我国的教练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胆地改革创新,为运动员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和比赛计划,寻求到了更多适合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例如中国乒乓球队几十年长盛不衰,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近一时期,中国运动员独创的“直拍横打”技术,使中国队在第45届世乒赛上包揽了男单比赛的冠亚军。再如中国游泳队首创的“高肘划水技术”,加大了“抱水”阶段的划水面,加长了划水路线,增强了划水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成绩 (4) 。

另外,在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向别的学科融合等方面都在积极地向前发展着,特别是向运动竞赛学方面的融合正在不断地研究和发展中。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运动竞赛学,主体都是运动员,这些学科有一定的关联和交叉,它们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学的理论。运动训练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个发展的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理论体系正伴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成熟,相信在我国体育学者不断的努力下,运动训练学会为我们的竞技体育作出更多的贡献,也会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我国运动训练学自建立以来,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 有创新的体育学科, 并用自己的贡献丰富着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宝库,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也有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益群.体育博弈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4]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3.

[5]毛勇, 张学森.现代运动训练的新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 2004.12.

[6]胡亦海.试论《运动训练学》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3.

[7]熊焰等.运动训练学基本问题探悉[J].辽宁体育科技, 2004.2.

[8]熊文等.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4.9.

[9]刘建和等.2003年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成果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4.

运动保健学 篇2

概念: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综合评价和预测,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才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培养,并且不断地检测其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我国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0年代开始科学选材。第二阶段1980年。第三阶段1986年制定7个选材计划 1987年召开11个省市运动员研讨会

开展科学选材应具备5个条件:1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成立科学选材领导小组,由主管主任挂帅,科研和训练部门参加2以科研所为主,成立科学选材课题研究组3建立三级选材网(省、市、县)4建立、健全选材测试、建档、入队审批等有关规章制度5从训练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选材工作

90年代科学选材工作的发展:1988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组” 决定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体能

技能

运动智能

心理能力

影响运动选材的主要因素:1选材对象的个人因素,遗传、年龄、形态等。2各选材(训练)层次的衔接3选材人员的能力水平,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选材理论知识、专项或多项运动理论实践知识等4选材的物质条件因素,仪器设备、人力, 物力, 财力等

运动选材的依据:

一、专项运动特点与优秀运动员的模式特征。

二、诸多学科的知识引进为运动选材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各国的重视和运动员、教练员长期的实践经验

判断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低标准:1形态2机能3素质4技术5战术6心理7智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运动选材的原则:1广泛性2实效性3可靠性4因人因项制宜5多因素综合分析6多方法综合应用7当前测评与预测未来相结合8选材与训练相结合9经济性10可行性

运动选材方法的特点(一)客观性和可靠性1.选材的测量器具、指标、测量部位和测量方法应有统一的标准要求.2.重复相同的测量手段.3.对测试出的数据评价要客观.4.对选材对象各方面的预测要客观可靠.(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系统性: 选材层次、选材年龄、选材内容、选材指标、选材标准以及选材的组织管理方面。层次;基础、初级、中级、高级四个.(三)多样性和综合性。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手段来测试、评价、预测备选对象的某一或综合运动能力.第二章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基础

人类遗传学:史研究遗传与变异,即研究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特征性状上相似的现象,又研究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特征性状上差异现象规律的科学

运动能力的遗传规律遵循:单基因与多基因的遗传方式。主要是多基因的遗传方式。遗传的特点:

(一)运动能力性状是属多基因遗传。(连续性)

(二)运动能力性状遗传的相关性

(三)运动能力性状遗传的阶段性 阶段性特点:1隔代表现2到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3时间和强度上均有差别

运动能力的变异:1基因突变,指某个基因在特殊情况下在结构上或排列顺序上发生改变而且出现新的基因,良性或劣性2重组突变3彷徨突变,指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人体性状或运动能力的变异,这种变异与物质结构无关,是不易遗传的。

指导运动选材的遗传学理论与方法

遗传度:指某一特定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归于遗传因素、有多大归于环境因素、它一般用%来表示(1)主要形态指标特征的遗传度(2)几项生理指标的遗传度(3)几项生化指标的遗传度(4)几项运动素质的遗传度(5)智力与个性特征的遗传度

第三章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科学选材

皮纹学是一门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新兴独立学科

皮纹:一般指人体手指,手掌和足底皮纹表层出现的特殊纹线图形 特点:1没有一个同样的皮纹2胚胎发育过程中,一旦形成,终身不变 正常人ATD角41°左右,患有先天性疾病的人约在50%以上 男子优秀运动员平均37°~39°,女子运动员平均39°~40° 优秀运动员皮纹优势表现:1ATD角明显小2指纹结构复杂,双箕斗明显多3掌褶正常、屈肌线短的较少、通贯手不多。优秀运动员的掌褶正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屈肌线短的较少:优秀运动员基本上 0%、普通人6%(2)通贯手不多什么叫做通贯手?:第一、第二掌褶融合成一条,横贯整个手掌时称为通贯手。4大鱼际真实花纹明显少 遗传疾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知的有2000~3000种之多。

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认识与掌握运动员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成绩以及生化、心理特征等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

人类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指人类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现象(包括生长和发育)

生长发育的8个阶段1胎儿期²出生前

2婴儿期²出生后到一岁

3幼儿期²1岁到6、7岁

4童年期²6、7岁到11、12岁

5青春期²11、12岁到16、17岁

6青年期²17、18岁到23~25岁

7成年期²25岁以后到更年期

8老年期²更年期以后

人类生长发育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胎儿期到婴儿期(4~6月)第二次高潮是青春期

身高在孕育期(4~6)个月生长最快

体重在孕育期(7~9)个月增长最快

出生后第二年速度减缓,身高增长为第一年生长数的1/2 身高年年增长4~5厘米

体重每年增长1.5~2kg直到青春期

头尾律特点:第一次突增期,为保持大脑对全身的支配,大脑最先发育(占全身比例1/2)较长的躯干及短小的下肢发育到儿童期比较均匀的比例

既先头,后尾的发展规律,称“头尾律”

向心律特点:在第二次突增期阶段中不是头,而是下肢首先迅速发育,在向上到躯干,而头部发育变化不明显,最后达到成人体形,即比例较小的头额(占身长的1/8)较短的躯干及长腿的形态

从生长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3倍,下肢增长4倍 人体各类形态指标、均属多基因遗传

(一)在选材中应注意的形态问题

1、人体身高变化,不仅受环境影响,更受遗传的制约。

未来身高=本人现在身高/本人骨龄年龄占本地区±本地区最终身高的1/2标准差(2.7)儿子身高=59.699+0.419³父亲身高+0.265³母亲身高 女儿身高=43.089+0.306³父亲身高+0.431³母亲身高 2体重与去脂体重

男12岁~

15、女10~13岁体重增长最快(青春期)。

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³1000)来反映青少年在发育过程中体重与身高的合理比例关系。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³1000=g/cm 去脂体重有称瘦体重,更受先天遗传影响,它与体脂百分比不仅能反映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也能反映出青少年营养水平。

去脂体重占体重百分比越低,说明体重中含肌肉量越少。

在优秀运动员当中,去脂体重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训练水平越高,去脂体重与体重/身高指数越大。要计算体脂%,采用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先求出体密度。日本铃木-----长岭公式查出体密度=1.0913-0.00166³S S=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毫米)+肩胛下皮褶厚度(毫米)体脂%=(4.570/体密度-4.142)³100 体脂重=体脂%³体重(千克)

去脂体重=体重(千克)-体脂重(千克)3指距与指距-身高指数

指距的增长变化与身高变化的规律相似,增长最快的阶段:男少年12~15岁之间

女少年9~15岁之间.(指距-身高)指数越大,说明上肢越长。4胸围与胸围/身高³100指数

胸围的变化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疾病、营养、体育锻炼等)但它又受遗传度较高的胸廓形态的制约,胸围的大小,经常能间接反映内脏器官的功能与躯干力量的大小。选材中用胸围/身高³100指数来反映胸围的大小。我国少年儿童胸围/身高³100指数的平均值 18岁女 49.6+-4.5

18岁男 49.6+-4.7 5肩宽、髂宽、髋宽

(髂宽/肩宽)³100

(髂宽/肩宽)³100 18岁

68.5

73.3

89.2

84.1 国家优秀排球运动员

髂/肩³100

髂/髋³100

79.30+-4.1

89.30+-2.7

72.53+-3.7

90.57+-3.5 6下肢长

下肢长遗传度较高(男性为77%,女性为92%)

下肢长H:H点是髂嵴与腋中线的交点,即髂嵴点,相当于髂嵴的最高点。它反映了人体下半身(包括下肢长在内)的总长度,近似人体重心的高度。

下肢长A:A点是髂前上棘上源,即髂前上棘点。它是腿摆动起来的最高点,能表现出下肢运动的弧度。下肢长B:B点是大转子上缘最高点,即大转子点。从B点垂直到地面的距离是下肢真正的总长度。下肢长C:C点是臀纹的最低点,所以它反映出臀部位置的高低。

最理想的比例:下肢长A/下肢长H³100=95 下肢长B/下肢长H³100=90

下肢长C/下肢长H³100=80 下肢长A/身高³100指数反映运动员下肢长短的通用指数,一般情况下,指数在55%为身材等长,56%以上为下肢较长,57%为下肢明显长

7小腿长A(小腿加足高)

选材时(下肢长B-小腿长A)/小腿长A³100反映了运动员大腿与小腿长之比 指数大说明小腿短,指数小说明小腿长 8跟腱长

跟腱长是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构成的人体最大的肌腱,它保证维持人体自立姿势的平衡,在运动选材中,常用跟腱长/小腿长A³100指数反映跟腱占小腿长的百分比,又能间接反映小腿三头肌向后、向前牵拉的力量。一般人指数平均在44~45%之间 9踝围/跟腱长³100指数

我国一般人,由于跟腱较短,与踝围长度比低于踝围,所以踝围/跟腱长³100指数在100以上.以向上弹跳为主要素质的项目,其跟腱较长、踝围细,该指数比值较低。如男女排球、田径中男女跳高等。10足关节(包括踝关节、趾关节足弓等)

足关节运动支撑的主要结构,直接影响到下肢的用力速度

选材时应注意三个部分:1踝关节灵活性,足伸不能超过70°,足屈不应超过180°2嗻趾关节 不宜过分柔软,最大用力不超过70°3足弓由7块跗骨和5块嗻骨借助坚强的韧带牵持形成,足弓的形态是天生的,但是生长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足弓也会消失,变得平坦。

(二)在选材中应注意的机能问题

一、神经系统发育与选材

神经系统是发育最早的系统,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与主导作用,与神经系统有关的器官(脑、眼、耳、前庭等)能力(个性、思维、协调、灵敏、反应等)运动素质(速度等)不仅都具有较高的遗传性,而且都能在早起充分表现,甚至已具备很高水平与神经系统选材有关的机能

(1)神经过程的三大特点与神经类型 三大特点:1强度:是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达到极限的承受程度。承受能力越高,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越高。2均衡性:是皮质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对比是否平衡。只有这样皮质细胞的工作能力才相对稳定。3灵活性:是神经过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其相反的形式的易难程度或速度快慢。这三大特点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遗传度90%)

(2)反应时:是指人体的感受器官接受刺激,通过传导,引起肌肉收缩过程,反应时越短,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越迅速

二、循环系统发育与选材

循环系统机能水平与运动机能、寿命健康有关。循环系统的“中枢”是心脏,心脏是人体生长发育成熟,定形最晚的器官之一35~40岁成熟

在选材中,常用与检测循环系统机能水平指标有:(1)心率和血压

心率是心脏周期收缩活动的频率,它以次/分来表示。血压是大动脉内血液流动过程中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它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围阻力作用形成的。安静时13岁以上不超过140/90毫米汞柱为正常。在选材过程中,还应以安静心率、最大心率、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选拔出安静心率低、极限负荷时心率上得去,运动负荷后心率恢复速度的人为运动员

(2)心脏体积

我国运动员心脏体积与心脏体积指数大于一般人

心脏体积测量:拍摄后前位、左侧位心脏x光片,测出心脏的 纵径:L 宽径:B 深径:D 用中国人心脏体育测量公式可求出心脏体积 心脏体积=K³L³B³D S:于测位相测量心脏中心(即深径中)到前胸壁(以胸骨最凸出外缘计,不包括软组织),最大水平距离为S(cm)F:与正位相测量心脏中心(L与B的交点)至左侧胸壁(以最突出的肋骨外缘计,不包括软组织)最大水平距离为F(cm)心脏指数=心脏体积(立方厘米)/体表面积(㎡)指数大,心脏体积就大 体表面积计算公式(BSA)

许氏体表面积=0.0061³身高(cm)+0.0128³体重(kg)-0.1529(3)心搏量与心输出量

心搏量是心脏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是每分钟心脏所排出的总血量 心输出量=心博量³心率(次/分)

我国的一般男青年心搏量90毫升,而瑞典耐力项目国家运动员的心博量平均值为196毫升(4)哈佛台阶试验是检查评定心脏血管系统最易普及的方法之一。

它是让受试者以每分钟30次的速度,男在50厘米,女在42厘米高的台阶上,双腿交替蹬台5分钟,完成后分别在1′-1′30″,2′-2′30″,3′-3′30″时测量脉搏,并用下列指数公式求出 台阶指数=运动时间(秒)/(2³恢复时间的脉搏总数)³100

台阶指数评定标准

级评

指数

<55

中下

55~64

中上

65~79

80~89

>90 选拔运动员时,特别选拔耐力项目运动员的不低于良的要求(5)心功指数

是用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作为评价心功能的简易方法,指数越小说明恢复越快,心功能越好 哈佛台阶实验与心功能指数的相关系数高0.927,而心功能指数方法比哈佛台阶实验简单

测试方法:A先静坐5分钟,测试15秒安静时的脉搏,然后乘以4,既一分钟脉搏数,标为P1。B:立正姿势开始,按30秒30次的速度完成起蹲(全蹲并用节拍器指挥)最后一次完成起立时,测即刻15秒脉搏。将其乘以4标为P2,休息一分钟后(运动结束后1分钟)再测15秒脉搏,再乘以4,标为P3 心功指数=(P1+ P2+ P3-200)/10 我国17岁中长跑运动员最好的心功指数为2.0得4分(6)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人体内的血液量和体重比,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新生儿血液量约占体重的15%,周岁儿童约占11%,14岁少年约占9%,成年人为7%~8% 红细胞数: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厘米

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厘米 红细胞功能:一是运输O2和CO2 二是缓冲体内所产生的酸碱物质

血红蛋白(缩写为HB)是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每100毫升血液中HB含量通常以克%为单位

男 12~15克%

女11~14克% 血红蛋白遗传度99%主要功能运动02和C02选材时应注意遗传度,它直接关系到承受大运动量的潜力,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优秀运动员:红细胞数500~550万个/立方厘米

血红蛋白15~16.5克% 通过多种方法扔提高不了血红蛋白含量的运动员在选材时应考虑

三、呼吸系统的发育与选材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1)呼吸频率

新生儿需氧量大,所以呼吸频率高 正常人12~14次/分,优秀长距离运动员8~10次/分

(2)1肺活量:是人体尽全力深吸气后,再尽全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5岁以后趋于稳定,40岁逐渐减少

2时间肺活量:它是在一次深吸气后,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呼气,同时测定在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时用力呼出肺活量的百分比。3最大通气量:指一分钟内呼出和吸入肺内的气体总量。它与呼吸肌的强弱、体力的好坏、通气道的阻力情况及个人的毅力等均有关系

(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极限负荷条件下,呼吸、循环功能达到最高水平的单位时间所摄取和利用的最大氧量。最 大摄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运动能力。(遗传度69~93.6%)

四、骨骼系统发育与选材

骨骼是组成人体运动器官的主要成分,遵循两次突增的规律,也遵循“向心律”变化规律。人体全部骨骼20~23骨化。

五、肌肉系统发育与选材

肌肉系统与骨骼系统共同构成人体运动器官和人体形态。

肌肉可以持续35年以后。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以下特点:(1)在青春发育期前,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糖及无机物质少,肌肉占体重比例小(2)身高突增阶段,肌肉相对薄弱(3)青春期,大肌群发展快,小肌群发展慢屈肌的发展比伸肌快

六、内分泌系统发育与选材

在选材中,要注意那些发育程度偏大,睾丸酮水平远超过生活年龄水平,运动能力强的儿童少年。

(三)选材中应注意的运动素质问题

运动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能力。运动成绩与运动素质紧密联系。

1力量素质。与肌肉

紧密联系,力量的大小与肌纤维的类型、肌纤维横断面大小、肌群之间发育的协调等有关。(提高20~30%)青春期力量增长很快,维持到35岁。

2速度素质:是人体以运动形式对外界刺激发生迅速反应并能以最短实践完成各种周期性或非周期性运动的能力。主要与神经系统(反应速度、灵敏、协调等)、肌肉系统有关。遗传度很高,只能提高男4~5% 女7~8%。

(1)反应速度:以光声的反应的为例,男女儿童增长最快在9~14岁之间(2)动作频率: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3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持续工作和抵抗疲劳能力。能提高7~10%,也会受到运动员本身的技术熟练性、协调性的制约。

神经系统要到20岁才能完善。

呼吸系统到25岁才能完善。

心血管系统到30岁才能完善,所以耐力项目的最高水平表现在24~30岁左右 在三大素质中,后天通过训练改造最大的是力量(20~30%的提高潜力)。其次是耐力素质(7~10%的提高潜力)。最困难的是速度(在青春发育期以后,男性仅有4~5%,女性7~8%的提高潜力)。

(四)选材应注意的心理素质问题

运动员心理过程(反应时、运动记忆)

1反应时:人体的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导,引起肌肉收缩

三个方面:简单反应时(光反应、光反应)

被动反应(没有准备情况下)综合反应(被动反映基础上增加判断的难度)

2神经类型(1)灵活性:反应快、准确、活泼、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具有强而稳定的工作能力

(2)稳定性:用心、踏实、肯于钻研、思维准确(3)兴奋型:反应快、准确性交较差、好动、不易控制自己、有较强的工作能力(4)易扰型:反应较快、注意力不集中、粗心、起伏较大 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工作步骤

家系调查。内容:

一、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的形态特征。如:身高、体重、体型特征等。

二、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的身体健康水平、患有那些慢性疾病。

三、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的运动能力与兴趣爱好,特别是对体育的兴趣。

四、被选者在家系中特别象谁,对其象者情况应着重了解与调查,可能他们之间有更多相似的遗传联系

五、被选者生育史调查。

1、出生时是否早产、难产、顺产。一般讲,早产易出现体质弱的表现,而难产,易导致窒息等。

2、被选者发育时父母的年龄与社会经济背景。

3、被选者孕育期间父母亲的健康,特别是母亲的健康水平。

4、被选者第几胎。一般认为,头胎没有以后几胎好,随着胎数的后移,体质将可能受到影响,但在此问题上还有一定争议。

5、双胞胎:应特别注意生长发育的营养和体质的增强。

体格检查:

一、肌肉系统

1、体重是否在要求的正常范围。

2、检查肌肉系统的发达程度,是否与生长发育规律相一致,肌肉发育的对称性,并给于评价。

3、测定握力、背力,并用正常人标准给予评价。

4、测定仰卧起坐,评定腰腹肌群发育水平。

二、骨骼系统

1、对骨骼发育水平给予评价。

2、身高是否达到项目要求水平。

3、在立正站立姿势下,注意观察两侧肩、两侧髋、四肢的发育是否对称。

4、胸廓形态是否正常,是否鸡胸、桶胸等畸形出现。

5、脊柱生理弯曲是否正常,有无前曲、后曲和左右侧弯。

6、上肢外展内收,上臂与前臂内旋、外旋,手碗活动功能是否正常。

7、下肢是否呈χ型腿,О型腿,对线不正。

8、足弓扁平情况。

三、心血管系统

1、心率,是否正常,有无心率失常现象,可借助听诊和心电图检查。

2、心音有无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判断其类型,可进一步用超声心动图鉴别。

3、血压,是否在正常值范围。一般收缩压不超过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不高于90毫米汞柱。

四、呼吸系统

1、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2、肺通气量。

3、胸透,排除胸部疾病。

五、肝功能检查。

六、血液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色素。

七、尿常规。

八、个人病史。

体能类运动项目的选材

力量性项群的选材

一、项目:

(一)、跳跃: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

(二)、投掷:铁饼、链球、铅球

(三)、举重: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等八个级别。特点:1.追求远度、高度和重量。2.动作速度与爆发力是关键素质。3.快肌纤维比例大。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跳跃组项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10~12岁。2.身体形态:身材高而修长、小腿长于大腿,足弓、重心都高、骨盆窄、关节围度较小。3.运动素质:爆发力突出、短程加速能力强、全身协调能力 较好。

4.生理机能:神经过程灵活稳定,快肌纤维比例大,前庭分析器功能好。5.心理品质:性格沉着冷静,勇敢果断,节奏感灵敏。6.技能表现:助跑、起跳、腾空等环节连贯,起跳用力集中。

(二)、投掷组项目1.选材年龄:男、女14~16岁2.身体形态:身材高大粗壮、胸阔、腰粗、肩宽、臂长、手大、骨盆窄。3.运动素质:速度力量是基础,爆发力是关键,全身协调是重点。4.生理机能:骨骼肌肉发达,神经灵活,磷酸原代谢高,前庭分析器功能好。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活泼,注意力集中,空间定向准。6.技能表现:旋转动作连贯、自然、平稳、下肢支撑稳定。

(三)举重组项目:1.选材年龄:男女12~14岁2.身体形态:体格健壮、粗大、肩宽、臂短、腰细、皮脂少、手掌大、关节灵活。3.运动素质:绝对力量为基础,腿力、背力、臂力是重点,爆发力关键。4.生理机能:快肌纤维比例大,无氧代谢能力强,肌肉线条明显。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活泼型,注意力集中,勇敢而机智。

速度性项群的选材

项目:短跑、短游、短滑、(短距离

自行车)特点:均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1.重要因素:动作频率,动作幅度,起跳速度。2.能量代谢类型:主要以磷酸原代谢形式为主,糖原代谢为辅。3.神经类型:灵活、转换速度快。4.快肌纤维比例最大。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短跑组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10岁2.身体形态:身材匀称、健壮、下肢长、小腿长、足弓高。3.运动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步频要快、爆发力强、协调好。4.生理机能:安静脉搏较低、白肌纤维比例大、磷酸原代谢水平高、血型0型。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为活泼型、反应时快。6.技能表现:动作协调、自然、用力集中。

(二)短游组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6~8岁。2.身体形态:身材高大、手脚面积大、肩宽。3.运动素质:四肢动作速度快、背阔肌力量大。4.生理机能:心肺功能好、糖无氧代谢水平高。5.心理品质:意志顽强、情绪稳定。6.技能表现:动作幅度较大、结构单一。

(三)短滑组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8~10岁。2.身体形态:身材匀称、粗壮、不要求特别高大。3.运动素质:动作频率快、下肢爆发力强。4.生理机能:心肺功能超常、神经过程稳定、磷酸原代谢、糖无氧代谢水平高。5.心理品质:活泼型、安静型、吃苦耐劳。6.技能表现:动作幅度大、应变能力强。

耐力性项群的选材

耐力性项群运动项目:400米跑、400米栏、以上的径赛项目、500米皮划艇、1000米皮划艇、200米、400米、800米四种姿势游泳等项目。特点:1.神经过程稳定性强。2.心肺功能良好。3.慢肌纤维比例随负荷时间延长的项目 而增大。

耐力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短时耐力组选材的基本要求

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10~11岁2.理想体形:身材稍高、健壮、肌肉细长明显,下肢长、臂位高,小足弓高。3.运动素质:力量、耐力、速度、动作幅度大,柔韧性好。4.生理机能:快、慢肌纤维比例7:3,糖无氧代谢水平高,神经过程强度大,机体抗酸性能好。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为活泼型,自信好胜,勇于拼搏,注意力集中,节奏感强。6.技能表现:动作幅度大、舒展、自然有力。

(二)中时耐力组选材的基本要求

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10~12岁。2.理想体形:体形匀称健壮,肩宽、胸厚、髋窄,关节围度较小、肌肉富有弹性,足弓高、跟腱长3.运动素质:无氧耐力强度高,速度素质较好,宽关节灵活性大。4.生理机能:快、慢肌纤维比例4:6有氧代谢水平高。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为活泼型、安静型、性格倔强,时间感觉灵感。6.技能表现:动作幅度大,速度变化中,快慢节奏适宜。

(三)长时耐力组选材的基本要求

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10~12岁。2.理想体型:体型匀称、修长、体脂含量较少,四肢比例较长,关节围度小,肌腱长。3.运动素质:有氧耐力水平高,速度水平高,宽关节灵活性大。4.生理机能:快、慢肌纤维比例2:8有氧代谢水平高,最大摄氧量水平高,血色素含量高,肺活量大。5.心理品质:神经类型为安静型,性格坚毅顽强。6.技能表现:动作幅度大,自然、轻松。

技能类运动项目的选材

表现性项群的选材

项目:分准确、难美。准确组:射击、射箭、弓弩。难美组:跳水、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武术。特点:准确组:均以靶环来记录成绩。难美组:动作质量、难度来记录。表现性项群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性项目1.选材年龄:男、女均为12~14岁。2.身体形态:身高适中,四肢匀称,力正常,上体健3.运 动素质:静力性力量要好,动态平衡能力高,全身稳定。4.生理机能:心肺功能较好。5.心理品质:安静型,集中注意力强。6.技能表现:姿态稳定、平稳、连贯。

跟运动明星学健康美 篇3

从花样游泳中学习优雅

榜样:蒋文文、蒋婷婷

花样游泳到底有多好看?其实它和优雅的芭蕾非常相似。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花样游泳运动员?恐怕比成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还要艰难哦!她们需要身材修长、腿形漂亮,还要有游泳或者舞蹈基础。在花样游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将动作的力量和速度与音乐相互呼应,尽管很有难度,但她们的表情却都是一派轻松。是不是堪比最经典的天鹅湖或者胡桃夹子呢?即便你看不懂繁复的评分标准,但就是这样优雅的演出,已经足够动人心弦!

梦想自己也拥有这样的优雅?我们来看下记者采访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中国花样游泳队领军人物——双人、集体、组合项目“三冠王”双胞胎姐妹花蒋文文和蒋婷婷,听她们告诉你,运动带给她们的改变……

对你们而言“真正的胜利”是什么?

蒋文文:胜利就是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每天一点的小胜利才能换取最后的胜利,也只有不断战胜自己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蒋婷婷:克服每一个困难的过程都是一次胜利。有时训练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激励自己。我们也相互鼓励,最终克服一个一个困难,坚持走下去。

你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被称为“世界一流美腿”,你俩对女生的运动建议是什么?运动可以带给普通女生怎样的改变?

蒋文文: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舞蹈运动,对身体很有帮助,但一定得坚持下去才行。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也是保持身材的一个很好方法。

蒋婷婷:Nike Training Club当作基础训练对提升体能的作用也很不错。运动能磨练人的意志,让自己看起来更自信,更漂亮。

最坚韧

从中长跑比赛中学习坚韧

榜样:白雪

中长跑比赛也许是你觉得最无聊的比赛了。即便如此,你还是能从中找到精彩的亮点。参加中长跑比赛的运动员如果想赢得胜利,一定要拥有极佳的耐力,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缺乏的。如果你也曾无数次让自己的减肥计划半途而废,那么也许中长跑比赛甚至马拉松会给你一些激励。

最性感

从网球比赛中学习性感

榜样:李娜

体育运动中美学渗透的赏析 篇4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形体美和动作美与气质、道德品质、意志力和智慧多种心理品质结合而产生的美”, 反映在人们意识中对美德主观感悟, 可表现出来的思想开朗, 精力充沛, 坚毅豁达, 崇尚竞争, 合作进取, 不辍拼搏等等, 是集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统一的体育美。人们有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 如艺术生活、宗教生活等等, 人们在具有不同社会氛围的社交圈中享用着它们, 但是体育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则是更易被人们理解和享用。而且无论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和贫困的人, 整个社会的全体民众都能在体育这个硕大的特质与精神的社交圈中吸吮, 品味和分享其精神, 翻卷起令人激动的求生求强的波澜——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的人性弱点, 追求者身体的乃至精神的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在这个硕大的社交圈中, 人们不再是仅为一饱眼福, 而是更注重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塑造自身的健康而从事这类社会活动——又轻松愉快的松弛消遣, 有深沉静穆的探幽揽胜, 有热情奔放的酣畅, 有痛快淋漓的情绪宣泄;更有那充满好奇心的顽童, 追求冒险精神的青年, 崇尚怡然自得的老翁向他走来, 把尘世的烦忧、失意的心境、迷惘的沉思和得意的憨态搁置一边, 通过一阵灵与肉、力与智的交相变奏之后, 换来一颗复归宁静又内蕴生机的心。这一切都由于“身体直接参与健康、力量、审美、气质、性格、智慧与幸福等这些与身体最为密切的人格要素得以锤炼”。继而又使社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奋进的人的力量和一种明朗的氛围, 向人们传递着社会的进步、安定、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人们在这样一种激荡着追求与充实的氛围里进行交流、沟通和受到的精神感染……。其结果使体育中美的特征更加鲜明——是人类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 是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便是社会其它精神生活所不可取代的显著特征。

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专门评价美时的审美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审美标准是不同于审美感受、审美趣味的有一种审美意识。它一般是通过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反映出来的。由于各人的审美经验不同, 审美趣味也存在着差异, 于是有人便否认审美欣赏和评价有客观标准和共同遵循的尺度和原则。

其实, 在人的审美活动中, 存在着客观的审美标准, 存在着大家共同遵守的尺度。

首先, 从审美对象来看, 美丑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其次, 以审美主体来看, 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的客观性决定了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当然, 这里并非排斥审美标准的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特点。

而体育中的美包含着自然属性或自然因素的社会美。在体育运动中, 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 又是表现的形式。

体育运动是社会的需要。古希腊人以体育运动的发达享誉世界。这既不是希腊人天生需要体育, 也不是希腊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天赋, 而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人们所欣赏的竞技场上的人体美不是闭月羞花之美, 不是腰如若柳的病态美, 而是一种力量之美——健美, “矫健”、“勇敢”是人们评价竞争者的标准。体育美的产生是社会审美的需要。

体育运动作为人的行为活动之一, 也要创建社会美、表现社会美。体育竞赛不仅是技术、战术、体力和智慧的角逐, 而且也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量, 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运动员们所表现的顽强拼搏, 争取胜利的精神, 以及在运动场上所表现的公允、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作风, 能给人以美感。一场国际体育竞赛,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 必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风貌产生巨大的影响。1984年, 我国运动健儿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 获得了名列金牌数第四位的优异成绩, 结束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金榜无名的屈辱史, 海内外炎黄子孙欢呼我国体育健儿“为中华民族告别旧的历史创造新的历史打了最漂亮的翻身仗”“展示了站起来的中国的高度”。在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更是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名, 极大地鼓舞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而作为精神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 其参加运动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文明活动, 不论是直接参加者还是观赏者, 都能得到精神的调节, 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 性情得到陶冶, 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正是一种追求高尚情趣的表现。例如:人们常说:“女排精神”、“马家军精神”、“大将风度”、“雷厉风行”等等, 是一种激励人们斗志, 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是一种高尚的心灵美。总之, 体育运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美全面地体现了体育中美的社会性。

体育中的美还具有自然性的一面, 这是因为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体在以人体运动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体是体育美的基础, 人的形体的矫健, 形体的匀称适度, 骨骼的平衡协调, 肌肉的富于弹性以及人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等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无论人体处于静态还是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 其自然属性都是很明显的。

总之, 体育运动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辩证统一体。体育中的美具有社会美和自然美二重性, 是包含着自然属性的社会美。

同时, 体育中美的形态丰富生动。一方面按照它的不同风格可以分为刚性美和柔和美;另一方面按它的不同状态可以分为动作美和形态美。各种形态彼此渗透, 相互交错, 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美的世界。

第一, 刚性美与柔性美。不少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对抗性, 是力量的对垒, 意志的较量, 如冲刺、滑雪、冲浪、汽车拉力赛, 特别是拳击, 当对方一记凶猛的重拳打的你眼花缭乱, 奇痛彻骨, 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 你能咬紧牙关挺住, 最后将对方击倒或者你巧妙地躲开对方一次次攻击, 用自己刻苦训练得来的精熟拳术, 破了对方的招法而打败对手, 那么你该是怎样一种欣慰和快乐呢?那是一种愉快满足的体验, 一种自身性格、精神乃至躯体的美的完善感, 一种坚强无畏的崇高感。这是壮美、力之美, 属于刚性美。我们再看韵律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的表演, 犹如进入一个仙境, 这里是和谐的世界, 优美的天堂, 体态健美的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 优雅的动作和雕塑般的造型, 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的是舒坦的微笑, 这是一种阴柔之美。

第二动作美和形体美。体育运动是以最早的劳动实践中逐步独立出来的人体活动。在其活动中, 人们按照一定的比例, 结构等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体, 融力与美、健与美于一身, 不仅要把人塑造得矫健强壮, 而且还将美的规律, 美的尺度运用于其中。从劳动实践中脱胎而来的体育运动塑造了美的身体、美的身体又将带来美的运动。无论是体育运动的目的或过程, 始终充溢着美, 蕴含着美, 伴随着美。

作为体育美的运动美, 有稍纵即逝之感, 运动员的各种竞技动作总是连贯的动作组和动作群。动作美是在协调一致的动作中呈现的, 可见其本质是动态美。

运动是生命的象征, 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人类发明创造, 就是要挣脱自然力的约束, 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创造自由, 正是动态美的基础。

跳高运动员克服地心引力, 奋力起跳, 与自然抗争, 这是生命的体现;体操运动员灵巧的身姿, 在地毯上做出一系列和谐而富有节奏的动作, 有如舞蹈一样, 积淀着人类的情感, 闪烁着美的火花。

和动作相应的是形体美。由于体育中美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 而人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再现了动作美, 而且也改变了人体自身。体育运动在塑造人的形体美方面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的人, 与缺乏体育运动的同性别、同年龄的人相比, 其健康状况、体型、体态、肌肉、皮肤以至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是明显区别的。前者身体强壮结实, 体型端庄、匀称, 体态协调优美, 肌肉发达而富有弹性, 皮肤光泽红润, 显得精神焕发, 生机勃勃。在世界各国的健美表演比赛中, 在优雅的乐曲中出现一个个健美的佼佼者, 他们那优美的身躯, 协调的线条, 丰富而结实的肌肉, 充分显示出人的形体美的优美表象, 给人们极大美的享受。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程度, 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更加趋于完善, 更加趋于完美。从而达到自身人体的完善, 而体育活动中的美能激发人们对自身自由发展的满腔热忱, 引起他们对适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强烈关注。

总之, 我们可以将体育中的美学归纳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其发展的生命力, 除努力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外, 学科本身还要适应人的有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即要不断地创新, 引导人们在超越自身生理极限中创造出更多难、新、险、美的体育形象, 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体育美在发展中, 要加强适用性、创造性的研究。在深化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把理论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实地创新, 使精神成果进行及时转化创造出美, 使体育运动技艺更加精湛, 人体更加健美, 陶冶情操, 锤炼意志, 并促使更多绚丽多彩的体育审美物态化产品早日进入人们所观赏、所表现的市场, 从而走向世界。如果说体育运动是现代人“闯与创”的奋斗哲学, 那么它所产生的美学所辐射出来的则是不断超越自我革命精神, 而不论是“闯与创”, 还是不断超越自我, 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运动领域内的对象化, 它深刻反映了体育中美的存在和发展, 从而将体育中的美学成份推向一个有一个高潮, 给人们以更加清新的美的享受。

摘要:体育运动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 还是大众化的健身体育, 都能展现出人体的美、运动的美、精神的美, 如何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美, 欣赏其中的美, 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体育运动,美学,赏析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 (第2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运动训练学试题 篇5

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3、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D.运动管理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

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

5.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6、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

7.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制

8、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D.社会效应

9.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

10.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目的诞生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11.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

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 B.快速发挥力量 C.推迟疲劳出现 D.多用战术

12.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

A.心理B.技能C.体能D.智能

13、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

A.游泳B.排球C.短跑D.铅球

14、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

A.固定组合B.变异组合C.同属多项组合D.异属多项组合15、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

A.举重B.摔跤C.跳高D.跳远

16、竞赛规则的标准化,是我国传统项目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A.摔跤B.拳击C.举重D.武术

17、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部分是:

A.身体训练B.技术训练C.心理训练D.智能训练

18.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要求很高,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重要的个性特征。

A.稳定性B.有恒性C.独立性D.灵敏性

19、在表现准确性项群项目比赛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比赛成绩取得的主要因素?

A.确立辨证的比赛指导思想B.全面作好赛前准备

C.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动D.对手的干扰

20.格斗对抗性项群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并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体能B.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C.心理D.智能

21.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的方式是:

A.一对一的对抗B.多人对抗C.二对一的对抗D.以多对少的对抗

22.下列哪一项是格斗对抗性项群中运动员的制胜武器?

A.体能B.技术和战术能力C.心理D.智能

23.下列哪一项是影响运动员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

A.运动员竞技水平B.比赛的时间 C.对手水平D.观众

24.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和比赛中完善战术的前提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 B.体能 C.心理D.智能

25.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群?

A.足球B.篮球C.排球D.手球

26.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B.体能C.心理D.智能

27.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的是:

A.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B.对手水平

C.竞赛办法D.比赛环境

28.下列哪一运动项目不属于快速力量性项群的项目?

A.跳跃B.网球C.标枪D.举重

29.下列哪一项不是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技术特征:

4.速度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

A.体能水平B.对手水平C.裁决的公正性D.赛次机会的均等性

30、在速度性项群训练的技术训练中,要重视

A.动作的幅度B.动作节奏C.关键技术环节D.动作协调

31、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速度性项群的竞技项目?

A.短跑B.跨栏跑C.短程划船D.跳跃

32.耐力性项目竞技的核心是:

A.速度和耐力B.加速度C.冲刺速度D.开始速度

33.耐力性项群训练中,发展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A.体能B.技能C.战术能力D.智能

34、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和最根本的原因是:

A.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B.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C.外界条件对比赛的影响D.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35、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下列哪一项不是的?

A.技术B.身体形态C.身体机能D.运动素质

36、在竞技活动中,决定运动员素质水平的基本条件是:

A、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B.人的心理能力C.战术能力D.智能 :

37.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

A.发展体能B.提高竞技能力 C.提高技能D.比赛成功

38、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是:

A、性格B、成功动机C、行为D、结果

39、在训练中要关心运动员的各方面,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A、自我实现B、生理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40、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

A、现代控制论B、训练信息

C、教育论D、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41、决定训练周期的变异因素是:

A.比赛日程B.比赛地点C.比赛级别D.竞技状态

42、下列哪一项不是周期安排原则中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

A、准备期B.形成C.保持D.消失

43、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阶段C.暂时消失阶段D.恢复阶段

44.当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机体就会发生劣变。

A.一般负荷B.最大负荷C.过度负荷D.适量负荷

45.哪一项不是负荷数量的评价指标:

A.次数B.时间C.距离D.难度

46.运动训练过程中,适用于负荷起点较低的初学者的逐步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是:

A.直线式B.阶梯式C.波浪式D.跳跃式

47.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

A.速度B.力量C.耐力D.技术水平

48、下列不是根据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A、持续训练法 B、循环训练法C、重复训练法D、间歇训练法

49、下列哪种方法是整体控制方法?

A、完整训练法B、重复训练法C、循环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50、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具体操作方法?

A、分解训练法B、模式训练法 C、变换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51、身体练习主要指各种各样的:

A、技术B、具体动作C、战术D、体能

52、下列不是依竞技能力训练目的划分的运动训练手段:

A、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B、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

C、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D、提高比赛能力的训练手段

53、下列哪一项不是动作构成要素?

A、姿势B、速度C、节奏D、耐力

54、模式训练法的特点之一是:

A、信息化B、系统化C、定性化D、程序化

55、体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身体形态B.身体机能C.运动素质D.负荷强度

56、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

A.体能B.技术C.心理D.智能

57、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应以

A.身体形态B.身体机能C.运动素质D.心理智能

58、身体训练手段中称之为“法特莱克跑”的练习手段是一种

A.重复练习手段B.持续练习手段

C.间歇练习手段D.循环练习手段

59、下列那一指标不是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

A.高度B.长度C.宽度D.密度

60、少儿耐力训练必须以训练为主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C、肌肉耐力D、专项耐力

61、哪一项目的专项能力特征不是“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比赛动作”?

A、举重B、标枪C、跳高D、篮球

62、心血管耐力又叫: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

C、力量耐力D、一般耐力

63、下列四种选项中,属于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手段的是:

A、立定跳远B、负重杠铃C、篮球投篮D、躲闪跑

1、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技术原理?

A、生物学原理B、心理学原理C、社会学原理D、化学原理

64、从生物学角度看,运动技术的形成归功于:

A、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B、灵敏素质好 C、运动技能的贮存数量D、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65、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是:

A、技术水平B、竞赛规则C、技术环境D、器材设备与场地 66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

A、低于B、等于C、高于D、脱离

67一个运动员的“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是:

A、基本技术B、高难度技术C、特长技术D、全面技术

68在球类等对抗项目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

A、动作的准确性B、技术的实用性C、技术的规范化D、动作的完整性

69哪一项目完成技术的目的不是打破对方防守后得分及阻止对方得分?

A、乒乓球B、羽毛球C、排球D、武术

70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A、常用技术B、特长技术C、进攻技术D、防守技术

A、虚拟现实训练法B、想象法C、模拟法D、程序法

71战术意识的核心是:

A、战术能力B、战术决策C、战术思维D、战术方法

72“快、转、准、狠、变”是哪一个项目的制胜因素?

A、乒乓球B、羽毛球C、排球D、篮球

73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

A、训练活动B、营养C、管理过程D、恢复

74比赛期对应于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的:

A、形成阶段B、保持阶段C、消退阶段D、恢复阶段 75运动时,供应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是:

A、ATPB、肝糖元C、肌糖元D、脂肪

76下列四种选项中,不属于多年训练计划特征的是:

A、具体性B、框架性C、相对稳定性D、宏观性

77运动员的全程多年训练的核心阶段是:

A、基础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 78在哪个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首先是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A、基础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

79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特征是:

A、训练负荷比例越大越好B、循序渐进的逐渐增加

C、负荷强度必须是中等强度D、周而复始的训练

80根据参赛年龄的发展趋势,属于“少年型”的运动项目是:

A、田径B、体操C、篮球D、排球

81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训练的首要任务是:

A、发展素质,完善技术B、发展技、战术

C、发展心理能力D、发展智能

82在一个大周期训练中,准备时期的时间是:

A、最短的B、最长的C、中等的D、不明确的83恢复时期训练负荷的突出特点是:

A、强度大,量大B、强度小,量大

C、强度、量均衡D、降低练习强度,保持一定的量

84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C、暂时消失D、恢复

85下列四种因素中,不是构成负荷强度的因素是:

A、质量B、难度C、密度D、组数

86在训练周期的准备阶段的初期,运动负荷安排的重点应以提高练习。

《脾胃论》与中医营养保健学 篇6

【关键词】 中医;《脾胃论》;营养学

随着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逐步形成,内容也不断地丰富,越来越受重视。李东垣在深刻研讨《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书的基础上,著述了《脾胃论》[1],将脾胃学说推向了新的高潮。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纽,称其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缘由之一。脾胃学说已经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医营养保健学提供了许多饮食指导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1 重视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周易·系辞下》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而有肾为先天之本。人出生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而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李氏提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系生命的根本,而元气之充养有赖于胃气,他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之充足皆是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的缘故。若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亦不能充而衰少,元气衰则病症由此生[2]。元气之盛衰全在脾胃,所以重视调理脾胃成为中医营养保健学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李东垣认为: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他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五行推演络绎法,从一年之气的升降,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秋冬天气沉降而杀藏,惟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浮沉变化的枢纽,推而认为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亦赖于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他告诫人们:要顺四时,起居有时,避寒暑,饮食有节,颐神志,不暴喜怒,如此方能“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同时他对中医营养保健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应四时之变,调整饮食,如春宜舒肝理气,夏宜清心养阴,秋宜润肺滋阴,冬宜固肾藏精,一年四季皆养脾胃,盖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而滋养四方,从而做到未病先防。

2 指出中医营养保健的方向

脾胃内伤而致虚弱,食物消化转运无力,精、气、血生化无源,四肢百骸无以充养,形体削瘦,身体抵抗力弱,易受外邪侵体,而转为邪气胜而正气虚的局面,从而引起疾病发生。

通过阐明脾胃胜衰与对应营养状况和身体变化的联系,为中医营养保健学干预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参照。《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他认为影响脾胃胜衰变化的病因主要是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外感时邪,在指出病因的同时,也明确了饮食保健的干预方向。现分述如下。

2.1 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如果饮食失宜,可成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或正气损伤而致疾病发生。“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 (《脾胃论·卷上·脾胃胜衰论》)。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则先伤其胃,胃伤而后累及脾,乃致脾病”。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强调了五味搭配的原则。在《脾胃论·卷下·饮食伤脾论》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饮食有度。另外“酒有大热,损耗元气”,强调饮酒要适量。

故应调摄饮食,适应进行药膳保健,将食物与药食两用的常见中药相配合,通过加工调制,形成可供人们食用的药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3]。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有节,根据自身情况定时定量进食,不可过饥过饱,不可过量饮酒。克服饮食偏嗜,达到五味搭配合宜。

2.2 劳逸结合 劳动与休息的合理调节,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劳逸失度,或长时间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静养,都不利于健康,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神的失常而引起疾病发生。形体劳疫则脾病。李东垣认为:“劳倦伤脾,劳役过度,累及肌肉、四肢,先伤及脾。因津液须赖脾机以运,今脾虚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脾病而胃亦同时受病。

应注重劳逸相结合,起居有常,作息有度。参加必要的形体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通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功能旺盛,增强机体体质和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并可借助形动以济神静,形神合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3 安养心神 七情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4]。过度的情志刺激,则会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而脏腑精气虚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5]。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即由于情志不遂,每能引起心火偏盛,心火盛则必乘土位而损元气。李东垣明确指出,心火为阴火,此为壮火,能损伤元气,故应调神养性,避免或减少情志带来的伤害,而损耗过多的元气。

2.4 驱避外邪 “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指出外感时邪是损伤脾胃的病因之一。

“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脾胃论·卷下·损在调饮食适寒温》)指出脾胃主受纳腐熟,主运化的生理特点,易为外感时邪所伤。

外邪侵体多并生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并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据此,中医营养保健学也相应地提出四季养时、区域养生等。

以上4种病因,李东垣尤其重视情志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先导作用,说:“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元气既伤,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又易感受外邪,脾胃内伤乃是上述4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从中医营养保健学的角度,也应以首重情志调节[6],应保持心境开阔条达,劳役有度,并参加适应锻炼,以增强筋骨,同时辅之以药膳。其中,又以健脾利胃为其根本,再驱避外感时邪,达到未病先防的保健养生效果。

3 方剂分析及用药特点

3.1 方剂分析 李东垣自创59首方剂。虽无现成的药膳方剂,但是对其所用中药进行统计发现,共用中药103味,甘草共用34次居首,人参、陈皮、当归、白术、黄芪、柴胡共用20多次,茯苓共用10多次。其中有以补气为主的人参、黄芪,补血为主的当归,渗水利湿为主的茯苓。

分析以上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可看出,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为主;都是归脾经。这便为中医营养保健学在选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时,提供了依据和大量有价值的案例。

3.2 用药特点 李东垣用药特点:用量轻、主次分明、立法严谨,重视食养,并有病禁、时禁和药禁之说,对我们中医营养保健学干预亚健康人群,有很大的启示。中医药膳也当以用量更轻、勿伤脾胃为原则,同时应强调宜忌人群,并根据地域、季节、人体体质的不同,适应调整中药成分和用量。

参考文献

[1] 李杲. 脾胃论[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1.

[2] 谢晶日,张皓婷,梁国英.《脾胃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J]辽宁中医杂志.2011, 38(4):580—581.

[3] 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401.

[4] 孙广仁.中国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5.

[5] 张佩江.《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J]河南中医. 2009,29(9): 856—857.

运动保健学 篇7

体育保健学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来讲, 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内容, 其一开始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达到养生和保健的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改革, 体育保健学逐步成为很多学校单独开始的一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课程, 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 很多高校对于体育保健学的开设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开始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另外一方面是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当中, 这两种方式是目前高校最常见的, 而对于一门专业的教学课程来讲, 很多只有从事公共体育教学教学的教师来讲, 要想让他们单独的来承担体育保健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相对来讲, 比较困难, 而对于他们来讲,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 简单的去穿插一些关于保健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但是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小, 内容也比较浅显, 而对于一些有体育院系的学校来讲, 他们往往在体育教学当中, 有专门的从事该项课程教学的老师, 主要是承担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 对于他们来讲, 体育保健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范畴的内容, 所以这些学校往往把体育保健学单独的作为一门课程来举行讲授, 课时充足、内容结构搭配合理, 学生从中也获益匪浅。

二、体育保健学知识结构

从课程体系来讲, 体育保健学属于运动人体科学的范畴, 所以整个课程体系大体上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人体结构的介绍, 包括对于人体运动系统, 消化呼吸系统的介绍、心血管系统和内脏结构的概述, 包括保健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包括运动型损伤的治疗和防止、包括疲劳的的恢复、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等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介绍。

三、学校特点

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多科性综合性大学, 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讲, 很多学生在之前并没有完整的学习和了解掌握关于人体结构及各个系统等方面知识的积累,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讲, 如果讲解的内容过于的浅显,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很能掌握较全面的知识, 也很难能建立立体知识结构体系, 但是如果给学生讲解的内容难度过大, 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又很难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效果也未必会很好。所以从整个环节来看, 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讲, 对于知识内容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果内容知识体系构建不合理或者不完整, 预期所指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很难能完成。

四、体育保健学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

结合前面所阐述的内容,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简单有效、内容结构完整,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是对于综合性大学体育保健学讲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 对于保健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主要有以下一些建议和意见。 (1) 根据学生之前所具有的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内容, 在体育保健学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应该设立人体基础结构和内脏篇的教学内容, 应该对于人体来讲, 不管是食物保健还是运动保健都离不开这些身体结构。 (2) 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应该设立关于运动疲劳和运动健身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3) 根据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 在新设体育保健学时, 应该增加按摩等知识的介绍和实践操作。 (4) 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不单纯的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 应该给学生一些实践教学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对实践内容学会运用。

五、建议和意见

对于体育保健学的教学, 学校应该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帮助教师能顺利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是国家教学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的内容之一, 所以学生在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手段达标之后, 体育保健学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保健和养生, 学会对自己身体健康有一个很好的测评办法。所以体育保健学考核方式的制定和修订成为大学体育当中值得每一个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商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维纬:“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的课程结构与体系”,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

[2]杨健科:浅谈《体育保健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陕西教育》, 2006年。

[3]黄彬:“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与控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

[4]胡秉娇:“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医学与社会》, 2009年。

[5]卞伯高:“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其实效性评价的研究”, 《福建体育科技》, 2009年。

运动训练学掌课教学应用浅析 篇8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是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对学生的日常训练活动及日后从事教练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能够对与训练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如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更好的了解人体运动原理有较大帮助。由于运动训练学是源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是与运动实践紧密联系的,在课堂上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的引导与体现。而掌课应用恰好以其丰富的教学手段,既可以使相对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掌课教学应用成为运动训练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提高教学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掌课教学以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为媒介,学生只要在手机安装运动训练学教学APP应用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对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查看学习,突破了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1掌课教学应用环境在校园中的发展状况

随着通信设备制造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移动互联网络3G、4G平台的推广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轻媒介在网络应用领域日益突出,浏览新闻、资料检索、文字编辑、休闲娱乐等以往必须在台式电脑上进行的操作现今均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完成。 通过对吉林体育学院开设运动训练学课程的4个专业的学生发放的202份问卷结果进行分析,100%参与调查的学生均拥有一部或更多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100%的受调查者每天都会使用互联网, 其中有32%的学生有使用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传统设备访问互联网的需求,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进行互联网应用的学生则占98%,这其中更是有90%的学生表示其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处于24 h在线的状态。由此可见,使用网络便携设备的学生在整体受调查者中的占比已经处于相当高位,由于便携设备体积小巧、携带和使用更为方便,更是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在学校中已经成为比传统媒介更为重要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发展运动训练学掌课教学APP应用的环境已经较为成熟。

2掌课教学APP应用在运动训练学教学工作中的优势

2 . 1教学内容丰富, 功能性强, 学生乐于接受

由于掌课教学APP对当前互联网资源有着良好的兼容性与支持性,因此在开发、整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比传统网络媒介更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除继续应用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 音频等传媒形式外,还可以突出掌课APP应用快速、灵活、时效性强的特点,采用APP应用所特有的方式如:将看到的体育赛事、术科课堂上发生的与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通过掌课系统随拍随发,并进行在线多人讨论、移动视频连线等功能,使得内容试听兼备、形象生动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回答或互动讨论时,没有面对教师或当众发言时的各种尴尬心理,也没有课堂上时间与空间上的客观干扰因素,心态会较为轻松,对相关教学内容有较多的思考时间,对其回答或讨论会更为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掌课APP应用还可以通过再次开发丰富功能,除教学外,还可以实现在线点名、在线布置作业等教辅手段;掌课APP还可以与校园网数据库相连,获取学生所在班级的课程表、考试成绩以及校历等与学生学习紧密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关注掌课教学系统。

2 . 2受众目标定位准确, 针对性强

运动训练学掌课APP应用完全是针对开设运动训练学课程的学生而开发的,所发布的教学内容与运动训练学课程内容息息相关,针对性较强。学生安装运动训练学掌课APP应用即可即时接收到教师通过应用管理平台推送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运动训练学掌课APP应用的开放性,任何对运动训练学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免费获取并安装到自己的手机上,这样简单方便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能够更容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和突出。

2 . 3教学内容发布方便, 时效性强

由于掌课教学APP应用的便携性特点,教师只需要在应用管理平台中将相应教学内容录入,管理平台会立即将所发布内容推送到所有使用掌课APP应用的学生的客户端中,学生可即时收到发布的教学相关内容,对一些体坛竞技的突发案例,如“中国田径队男子4×100m获世锦赛银牌”等影响较大的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讲解、互动讨论与分析,籍此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 . 4传播范围广, 能够更好的深入学生群体

运动训练学掌课教学应用发布的教学内容均设有“评论”和 “转发功能”,这样一来对于受到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育内容会在短时间内被学生大量转发,在其他学生群体中进行扩散,这样既能够强化教学效果,还能够使教学影响力扩大到非运动训练学受教学生群体,侧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并产生积极、持续性的影响。

2 . 5开发成本低, 教学性价比较高

相对于其他教学方式,运动训练学掌课APP应用的成本却极为低廉。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可以进行个性化独立开发,一次性开发费用约为一至两千元左右,每年数据库维护费用几百元,除此意外几乎不再产生其他资金消耗。若资金比较紧张的教学单位则可以几乎无成本的使用例如“简网APP工场”“APICloud云端网”等免费APP定制网站来定制自己的掌课教学APP应用系统,能够有效节约教育经费,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3当前开展运动训练学掌课教学应用存在的挑战

3 . 1教师应要把握好教学模式的转换

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接受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在掌课教学应用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变的更为平等,教学内容传播方向由“教师——>学生”单向传播变为“教师<——>学生”模式的多点互动,学生不再作为被动教学内容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不断创新运动训练学教学手段和途径。

3 . 2掌课教学A P P应用需要科学化的推广方式

掌课教学应用能够顺利普及开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学生快速的接受掌课应用,这也是目前众多教学应用系统开展教育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掌课教学平台的管理者应该从多角度开展教学内容研究,积极探索发布运动训练学最新科研成就、专家访谈、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前沿讯息,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吸引学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务必避免以教师身份威胁、命令的方式强制要求学生使用掌课应用,引起学生反感和抵触,对教学工作起到消极作用和影响。

3 . 3掌课教学应用管理者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

运动保健学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书籍和资料,为研究分析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分别随机抽取2所高校本科生各10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实际回收196份(回收率98%),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 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和体育保健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咨询,以确保本文研究的科学性。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3.0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和需求情况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书刊杂志、电视、网络、家庭教育。他们依次所占的比例为学校85.7%、书刊报纸52.5%、电视49.5%、网络58.6%、家庭38.8%,其中学生已知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最多,其次是网络、电视、书刊和家庭,说明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大多数来源于学校,学校在学生体育保健知识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体育知识的需求调查发现,体育保健相关知识需求最多,说明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体育保健课在高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2]。

2.2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部分的学生仅对于肌肉痉挛、中暑和运动中腹痛等小部分的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而对于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制定运动处方、包扎和止血方法、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等知识则相对缺乏,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生理反应,受伤后的应急处理、二次损伤的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而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测试中,发现学生体育保健知识试卷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1%,大学生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程度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调查显示:196人中发生过皮肤表面擦伤的人数最多占64.3%,其次是肌肉拉伤和软组织损伤人占总人数的47%。同时调查还发现:由于学生不懂保健知识所以更加不懂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发生二次损伤的现象也很多。特别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又很差,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尤其是在较强对抗性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拉伤和扭伤等。因此,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

3 讨论

1.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对选择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71.35%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理论教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但教学课时少,每学期只有4学时,而且实际授课情况不容乐观。28%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实践课中教师的传授,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教师才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还有0.75%的同学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保健课,这是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部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2]。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把医学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的能力,培养学生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民健康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期同能够自觉积极地学习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步形成健身的习惯。以至走向社会后能够坚持终生自我健身锻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3]。

2.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匮乏,自我监督能力差,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增加体育保健知识势在必行。调查发现体育保健测试的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7%,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预防运动损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2005年发生在江西某大学的一件运动损伤致残事件,即一名大学生高位截瘫事件,这名学生进行跆拳道对练时发生颈骨扭、挫伤,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最终伤及神经,导致高位截瘫。如果这位学生和他的同学有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技能的话,早发现就不会导致如此可悲结果。有关专家指出.外伤所致截瘫中有约20%是由二次损伤所至,即应急处理不当造成的[4]。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及防伤观念,还能将体育保健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

3.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与防伤观念有待加强。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运动损伤频繁发生。学校应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并精通体育保健知识,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关系,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并指导日常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在高校中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不仅是大多数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应不断改革,课程的开设应该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需要,还应该看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体育保健学虽然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而且通过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和具有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体育健身参与者,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文,余静.对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技能情况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5-127.

[2]由娟,某高校2006级新生卫生保健与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8):1493-1494.

[3]于从茂.徐景文,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80-81

运动保健学 篇10

关键词:妇幼保健学,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出现后, 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 目前已发展到通用网络教学平台。通用网络教学平台是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支持。从技术上讲应具有教学资源库功能、教学管理与交流功能、学习评价功能和网络维护管理功能, 它集成了网络教学需要的主要子系统,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2,3]。

妇幼保健学是妇幼卫生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及全科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我校自1994年妇幼卫生专业招生以来, 已走过了15年历程, 目前已形成一门覆盖面广、 信息量大的课程体系。2004年顺利申报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妇幼保健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包括了预防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由于知识点众多, 学生在主动学习时难度大, 效率低, 很可能成为“学习瓶颈”, 从而影响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 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容丰富、指导性强、方便交流的学习平台。

近几年, 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网络发展迅速, 为开展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网络学习是开放式教学最有效的载体,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自主式”学习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即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索, 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开放式”为主,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倡导协作学习, 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教学效果上, 学生对网络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

以往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全是依靠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完成, 学生只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者, 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认同性较低, 往往出现“教师建平台, 学生看平台, 没人用平台”的现象。这种方式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若在网络建设之初, 就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设计, 建设过程中由师生进行分工落实、平台建成后由师生共同进行维护和信息更新, 必然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对这一教学平台的热情, 更多的使用它, 网络教学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我们尝试了以师生共建的方式进行妇幼保健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一年, 基本达到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现将师生共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及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师生共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1.1 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在平台建设之初, 组织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次座谈讨论共同设计网络教学平台, 分别听取教师和学生从不同方面来设想这样一个平台应当具有哪些功能和模块。最终, 将平台定位在“辅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基本功能。针对课程教学的六个教学要素 (讲授、讨论、作业、实验、考试和教材) 进行支持或辅助。同时, 强调针对妇幼保健学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 将建设的重心放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收集整理和方便及时的师生、生生交流功能上。在主页菜单中, 我们设计了8个模块, 见图1。

1.2 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信息大爆炸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但同时也让选择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妇幼保健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使得教学资源分散、无序, 并且有大量不准确、不客观、粗制滥造的信息充斥于各种媒介, 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信息检索和学习, 其有效利用率较低。因此, 必须通过前期的大量工作, 将与妇幼保健学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检索、筛选、归类。

在明确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平台建设的重点后, 将教学资源分为纸质媒介和网络电子媒介两大类, 以网络电子媒介为主。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方面的指导, 由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 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收集的资源进行筛选, 最后获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根据妇幼保健学的学科知识, 将资源分类为婴幼儿保健、儿童发育测量与评价、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青春期发育与保健、围生期母婴保健、围绝经期妇女保健、世界卫生组织与妇幼健康相关文件、妇幼保健相关法律法规。由学生和教师分工负责。对通过筛选的教学资源依据网络技术要求和专业内容的最佳表现形式, 制作或转换成相适应的格式, 如图片、动画、Word文档、PDF文档、PPT文档、音频、视频等。

1.3 网络学习的自我评估系统

开放式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但同时也存在先天不足, 即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 容易陷入“信息沼泽”, 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 在进行网络开放式教学时需要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学习效果检验。我们在设计时, 将自我评估系统作为重要的模块纳入设计。主要依靠学习指导、关健知识点和基本理论设计多种类型的测试题 (如例题、练习题、复习题和考核题等) , 通过技术手段使学生在完成测试题后, 教学平台的后台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或指出关键点由学生自评。测试题部分通过参照教学大纲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由教师完成。

自我评估系统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的重要手段。

2 共建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处理能力。在进行教学资源收集之初, 学生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和其它媒体资源, 无处着手。在思想上存在过份依赖现有的资料, 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再利用。这种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检索知识教授的同时, 注重灌输“主动收集、获得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逐渐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自我培养。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过程中, 教学资源的更新也由学生主动完成, 教师只在最后对教学资源进行把关。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资源收集方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而这一能力恰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对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归纳过程中, 学生们发现了很多不一致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理论、观点, 这种差异会让学生们对学术观点的认识有了一个本质的改变, 由原来的“只要是书上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变成了“学术观点是存在差异的, 不仅要了解这种观点是什么, 还更应了解这种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种观点的转变也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学术理论进行了重新认识, 这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思维能力。不同学术观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观点的碰撞, 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交流的意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有针对性组织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同时组织对个别问题较为感兴趣的学生, 组成专题科研小组, 进行有益的科研设计与实践, 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协同合作能力。学生们在为实现同一目标的过程中, 学会分工协作。如在对网络平台进行宏观设计后, 各部分内容由学生进行再次分工, 由若干个小组进行落实。小组内和组间在一些问题上需要交流, 有的小组采用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或者是收集到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时, 会及时的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 信息互通。这就让大家在交流中学会协作。另外, 在一些科研小组的科研设计与实践活动, 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3 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网络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信息社会的巨大推动下, 网络教学必然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学方式的变革, 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角色:网络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整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网络教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者[5]。

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妇幼网络教学平台里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但学生最初独立学习时容易缺乏系统性, 尤其是难以从宏观上理解妇幼保健这门课程, 因此, 教师应当为站在更加全面的位置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利用知识, 逐渐培养独立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网络教学平台已经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及时做出解答, 这种及时性是引导学生更好的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保障, 也是一名教师所应尽的义务。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后, 需要教师精心维护, 就如同房子盖好了, 是需要每天打扫的, 否则满是灰尘的房间是没有人愿意去的。

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教育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知识的传播;二是知识的再利用和创新。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替代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灌输。而教育的第二个目的正是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因此, 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应是互为补充的。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数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 这实际上是没有充分利用面对面交流的优势, 因此, 教师应当尽快的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让课堂教学真正承担起对学生引导、对知识创新的功能。

4 结语

师生共建方式是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新的尝试, 通过增加师生交流,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使用效果来看, 平台建成后, 访问量一直较高, 这说明学生们对于自己亲身参与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很好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利于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实现。当然, 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建设前期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和培训, 建设周期较长;学生在分工落实时,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有时会产生时间利用上的冲突等。但总的来说, 这种方式对师生的教与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值得进行尝试。

参考文献

[1]杨宗凯, 吴砥, 刘清堂.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胡青松, 张申.通用网络辅助教学支撑平台的研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30 (3) :74-76.

[3]刘艳松, 王如龙.通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5 (16) :4191-4193.

[4]王萍, 李新红, 齐宝泰, 等.免疫学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6) :1149-1151.

跟罗家英学带癌保健 篇11

有病不多想 积极做检查 罗家英透露,自己平时会把有病的事尽量抛开,通过常约朋友出来踢球唱歌,让心情变好,所以今年年初发现再患肝癌时,他也会用积极态度面对,接受治疗。

专家介绍,肝癌患者保持一个好心情很重要,有利于增加肝的抵抗力。病情不过多去想不代表不重视,定期检查很有必要,利于及时客观地掌握康复情况。因此,40岁以上人群一定要每年定期体检,特别是有肝病史、有5至8年以上的酗酒史合并有多年糖尿病病史的人,应3至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B超、甲胎蛋白等检测。

不要太累 尽量早睡 罗家英曾向患病的朋友提出忠告,运动和营养是不能缺的,同时要早睡和保持开心。罗家英首次被查出患有肝癌的时候曾感叹:“想不到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会患上这个病,看来是太多的工作量把我累的,我现在已经全面停工了。”

专家介绍,肝脏是人体最敏感也是脆弱的器官之一,劳累、熬夜、酗酒、血糖过高都会伤害肝脏,进而转为慢性肝损伤、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癌。另外,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促进癌细胞发展。肝癌是非常容易诊断的癌症之一,早期检查可发现无症状的肝癌。然而由于很多人重视不足,早期发现的不足15%,等到出现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日渐消瘦等症状时,病情多已到晚期。

运动保健学 篇12

1 实验教学现状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保健学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课的义务监督、心脏听诊、联合机能实验测定、包扎止血、骨折和脱位的固定搬运、各部位软组织损伤的检查诊断、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按摩手法、穴位按摩等体育保健学各类知识的实践应用。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先讲解实验内容, 并演示实验过程, 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再自己进行操作, 大部分为演示型实验, 其中的综合型实验主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实验知识, 综合利用, 完成实验内容, 但数量较少。教学中采取教师先讲解, 再演示操作,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再操作, 这种灌输的方法, 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学时只有16学时, 而实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实验内容繁多, 操作性很强, 这就需要学生多练习, 并且能够做到运动损伤的初步判断与急救, 实验学时不足, 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成绩的给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 (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能力等) , 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评定中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不突出。

2 提高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增加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体育保健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很强, 要求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包扎、止血、脱位急救固定, 并且会一定的按摩手法,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再自己操作, 但是由于实验人数较多, 靠近教师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 远离的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即使教师再反复演示操作, 这样的效率也比较低, 如果把教师的操作过程拍摄成视频, 进行多媒体教学, 可以反复播放, 这些视频也可以上传至学院教学网站, 供学生课余温习巩固, 这样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的方法势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如果改善教学方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以前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解理论知识, 然后现场操作学生学习,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改变, 先进行启发式的教育, 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再进行操作。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以后,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讲解, 解决学生操作、理解的问题, 最后学生再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经验以及教师的讲解, 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理解的基础, 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实验质量提升。实验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采取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再辅导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3,4]。体育保健学实验是与体育运动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 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日常的运动训练、大众健身、体育比赛等不同场合如遇到实际问题, 可以自己思考解决, 达到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

2.3 增加实验学时, 加强基础性验证型实验的操作练习, 同时提高综合型实验项目数量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体育保健学实验只有16学时, 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较多, 现有时间无法满足实验内容的学习, 需要加大实验教学时数。实验过程中的基础性实验操作很重要, 如血压计的使用, 心脏听诊、止血包扎、按摩手法、穴位的确定、骨折脱位急救等,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的实验操作, 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应该增加综合型实验的数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综合型实验的学习, 打牢实验基础, 并进一步具备研究型实验的能力[5]。

2.4 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开放中增加开放实验数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现有实验项目并不能完全覆盖体育保健学实验的主要内容,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项目, 比如成人心肺复苏、运动处方的制定等。为了增加这些项目需要重新修改实验教学大纲, 也可以在课外实验室开放项目中设立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项目的内容既可以是课内实验或课外实验的延续, 即为加强练习的验证型实验, 也可以是综合型实验, 还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时间, 参与到开放实验项目中, 解决有限的课内实验时间问题。通过增加的开放实验项目,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的实验项目, 也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些实验项目的内容, 学生可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我校体育保健实验室现有一些运动康复的诊疗设备, 如冲击波治疗仪、远红外理疗床、中频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为开放实验室服务, 帮助一些需要康复理疗的学生。我校体育保健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一直在进行, 但是由于人员不足, 造成一定的限制, 鉴于此, 培养一些有责任心, 学习技能比较强的学生课余时间来实验室帮忙, 一方面这些学生可以自己更进一步的学习实践技能, 同时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同学学习, 还可以帮助一些运动受伤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 从而加大实验室的利用率, 保证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 并且把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技能充分的应用到了体育运动的实践中, 学以致用。有些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也可以作为开放实验, 学生参与其中,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6,7]。

2.5 补充实验室仪器设备, 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运动康复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诊疗设备, 体育保健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数量有限, 由于一组学生有20人左右, 无法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教学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现有的康复理疗设备如中频治疗仪、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各只有一台, 数量较少, 可以增加这些设备数量, 方便课堂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开放中学生使用。

2.6 改善实验考核比例, 体现学生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总结能力

现有实验最终成绩的考评分为平时成绩50%、实验报告的书写50%。平时成绩考核分为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能力, 这样的考核, 实验操作的比例偏低, 应该突出实验操作的考评。应该改为平时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比例为20%, 实验操作占40%, 实验报告的书写总结占40%, 提高实验操作的比例,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8]。

3 总结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它是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本来不是很大, 这就需要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使所学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到体育运动的的实践中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 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 , 1-2.

[2]姚鸿恩.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 1-2.

[3]黄琰, 蒋玲, 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4) :110-115.

[4]郝林晓, 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5) :80-86.

[5]余群, 翁锡全, 王丽平.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 2010, 12 (4) :94-96.

[6]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11) :40-42.

[7]王为, 王春潮, 李小昱, 等.关于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272-273.

上一篇:模因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下一篇:气象卫星地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