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课(精选12篇)
体育保健课 篇1
学校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教学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学校的体育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显然也囊括在内, 重视和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 部分高校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 对于体育弱势群体在适应其身体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医疗保健和体育疗养, 通过该课程对弱势群体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指导,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部分学生本自身在身体、心理及生理方面原因, 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再由于学校课程内容、结构及手段的落后, 使得他们所属的保健课形同虚设, 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他们身体的锻炼、康复及保健方面效果有待加强。对于这部分群体, 大学时光对于他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是培养他们正确体育观的最佳时间也是他们成功度过大学时光走向社会的重要时期, 因此做好这部分群体的体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
1.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1) 身体有缺陷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身体上的缺陷是指自身肢体及器官功能的缺损。这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机体缺陷的存在使其自身的运动能力受到限制, 同时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在心理方面, 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观念, 有着低人一等的思想, 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愿意主动和同学、教师进行交往, 有着人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缺乏自信, 行为孤僻, 甚至有的人再受到他人的歧视后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产生轻生念头。
(2) 患有特殊疾病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还有部分学生患有特殊的疾病如后天染上的乙肝、狐臭、口臭等疾病。这部分学生在和其他学生交往中, 生怕他们发现后不再和自己正常交往, 以此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在交往中心存压力, 并影响到其生活和学习。
2.生活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1) 因生活和教学方式变化产生心理波动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大学生活后, 其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之前的强加性的学习生活变为大学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生活, 生活方式及教学方式的重大变化, 使其猝不及防, 由于其生活准备工作还不成熟, 还不适应, 因此出现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直接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 因家庭困难产生不良心态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于部分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 在进入大学生活后, 强烈的生活对比使其更加关注自身和其他同学的对等, 不得不重视金钱的作用, 努力抛弃或改变其寒酸的外表。由于自尊心理的作怪, 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和同学交往中表现孤僻和少言寡语, 在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及缺乏主见等现象, 甚至较为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这些压力的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产生较复杂的心理疾病和问题。
二、针对体育弱势群体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 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对于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 在教材选择及教学制定方面要坚持以体育保健为中心, 要在调查学生实际状况基础上,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人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方面, 还需要重视体育保健理论的教学, 要让学生了解和认可开展体育保健的重要性, 通过理论的前提灌输, 提高这部分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 调动他们参与体育保健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其自信程度。其理论部分不仅需要包括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包括体育保健医疗方面、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对这部分学生群体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消除其心理障碍, 确保其心理健康, 积极融入大学生活, 这不仅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3.在教学方面, 保健体育课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简单到复杂, 由简到难的顺序开展体育小学, 当他们逐渐适应现有体育教学基础上, 不断增加体育运动强度, 延长体育教学和运动时间。体育保健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期的坚持和累积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那种学学停停的方式只能取得半途而废的效果。因此保健科的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和坚定学生坚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信念,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基础上, 不断增加强度和难度, 确保学生乐于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4.保健课的开设仅仅是体育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一部分, 要真正实现体育保健功能, 还需要学生在课外也坚持健身运动, 并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身思想, 让课堂学习成为课外锻炼的引导, 坚持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 真正实现体育保健的功能。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 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 弱化考试, 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 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 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 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健康是无价的财富, 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 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 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 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 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芝芳, 曾锡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1) .
[2]汪流, 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2) .
体育保健课 篇2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明体育锻炼对疾病预防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2.就自身的病情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请举例说明。
3.太极拳对慢性疾病有哪些保健作用(功效
要求:自己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字数3000左右。
体育锻炼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人得不得病,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关。心理的阴暗或者愉悦会对人的免疫力产生影响。而一个人的的免疫力不仅仅有先天因素存在,更与后天的锻炼有关。体育锻炼不仅是对是对身体的打磨,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的益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增强新陈代谢
体育锻炼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体育锻炼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如在长期体育锻炼的影响下,胰高血糖素分泌表现对运动的适应,既是在同样强度的运动情况下,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其意义是推迟肝糖原的排空,从而推迟衰竭的到来。
第二、有利于骨骼关节的调整:
坚持体育锻炼,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运动可是肌肉保持正常的张力,并通过肌肉活动给骨组织以刺激,促进骨骼中钙的储存,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持较佳的弹性,锻炼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便,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第三:对心血管系统好
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心肌纤维增粗,使得心肌收缩力量增加,这样可使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将更多的血液射入血管,导致心脏的每博输出量增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可使心室容量增大。体育锻炼可以增加
血管壁的弹性,这对人健康的远期效果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应而可诱发高血压等疾病。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可以预防或缓解退行性高血压症状。
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毛细血管开放,因此加快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加快了新陈代谢的水平,增强机体能量物质的供应,和代谢物质的排出能力。
第四:对呼吸系统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是肺活量增加,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使肺活量的增长,大量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植高于一般人。体育锻炼由于加强了呼吸力量,可使呼吸深度增加,以有效的增加肺的通气效率,研究表明,一般人在运动时肺通气量能增加到60升/分左右,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达一百升/分以上。一般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只能利用其氧气最大摄入值的60%左右,而经过体育锻炼后可以使这种能力大大的提高,体育活动时,即使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也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不致使机体缺氧。
第五:对消化系统好
体育锻炼加速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能量物质的最终来源是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因此,运动后会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饭量增多,消化功能增强。
第六: 对中枢神经系统好
体育锻炼 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映。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反之,如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大脑皮层的有、调节能力将相应的下降,造成平衡失调,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各种锻炼的实际预防效果:
直肠癌:这种疾病在工业化国家中人数较多。调查表明,在农衬地区,由于人们每大身体活动量较大。而且经济相对贫困,所以患这种疾病的人数明显较少。
乳腺癌:调查表明,进行正常体育锻炼的妇女比总爱坐着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减少1/3。
前列腺癌:喜爱运动的男子比那些懒惰的男子患前列腺癌的几率小得多。
关节炎:大多数人在65岁以上都会出现不同的关节问题,但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多做运动可以缓解这种疾病。
肥胖:运动在消耗热量和促进新陈代谢的同时,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而且还使肌肉代替脂肪。
糖尿病:运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糖分,并增加血液中胰岛素的产生。胰岛素不足,会直接导致这种疾病的产生。
骨质疏松:所有力量型运动,例如爬山和举重,都会强健肌肉和使骨质组织加密,也就是说,这些运动会使骨骼更加坚实,更力口有耐力,并且不易骨折。
失眠:那些喜爱运动的人比那些总爱坐着不动的入睡好,而且睡眠时间长。
抑郁症和焦虑症:由于运动可以有效地防止紧张,因此当遇到情绪问题时,就能起到巨大的缓解作用。
健忘症:运动有助于大脑更好地发挥功能,因为运动有使大脑充氧和“灌溉”大脑的作用。因此从长期和短期讲,都会增强记亿功能。烟瘾:运动可以帮助戒烟,因为运动时就会减少烟瘾,改善呼吸和分散吸烟的意识。
就自身病情说明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我所患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种疾病诱因有多方面。对体育锻炼的限制也比较多。因为病痛部位在腰部。许多体育锻炼都需要腰部力量。所以大多数体育锻炼是不适合的。进行体育锻炼应以锻炼腰背肌肉为重点又不能是腰部受到不适当的压力,会适得其反。
具体可以进行的体育锻炼:
游泳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游泳运动较为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应注意运用正确的游泳姿势及游泳池水温不宜过低,并在游泳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中有一定的时间间歇,以避免腰部过度疲劳.游泳姿势以不使用腰部力量的自由泳和仰泳最好。在水中可以减轻腰部负担,达到锻炼和恢复的目的。
倒走
比较有效的康复锻炼方法是倒走,简便易行。不妨试验一下,倒走须注意: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让脚跟踩实。倒走能强制人体重心后移,矫正腰椎的过度弯曲,只是倒走不容易坚持,也不太安全。其实站立的时候也可以强制重心后移,赤足或穿平底鞋站立,前脚掌踩一本20毫米左右厚的书,这样脚处于前高后低的状态,同样可以强制重心后移,可以体验一下,体验时间越长越好。
如果感觉症状有减轻,可以考虑使用负跟鞋,鞋底是前高后低的。同样是强制人体重心后移,矫正骨盆前倾和腰椎前凸,穿着正常行
走就相当于倒走,和倒走原理相同,比倒走更安全,更容易坚持。与现有的治疗康复方法都不矛盾,还具有补充、强化和巩固的作用,而且是有益无害。以往矫形鞋只是用于矫正骨盆左右方向的倾斜,现在是将其用于矫正骨盆的前倾,道理很简单,负跟鞋在有些三甲医院可以买到。慢跑
慢跑适宜恢复较好的人,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慢跑的长度时间,切记不能锻炼过度。
太极拳对慢性疾病有哪些保健作用
太极拳在我国历代人民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使它无论在技术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内容,成为具有宝贵医疗价值的轻松柔和运动项目。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体育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之一。
太极拳有高深的技击艺术,有宝贵的医疗保健作用。它是一种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三者结 合,加以创新的治病强身、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在太极拳精典论著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 年不老春的话。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静 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 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复壮、病者康,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和一般的健身体操不同,除去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 呼吸与横膈运动,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专注,心静、用意,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 系统与器官的活动和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太极拳对各个主要系统的生理影响简述于后。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和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太 极拳的练习,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因为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体舒心静,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用 意不用力,这些都是对大脑活动的良好训练。此外,从动作上来讲,太极拳的动作,练习时要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由眼 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同时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因 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训练作用。这样就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从 而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练后精神 焕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练者高度的情绪性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性的提高,在生理上有极重要的意义。国外 一位医学专家说过:“提高了患者的情绪,就等于将病治好了一半。”以上说明,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 的作用。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的动作,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均匀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的运动,因此 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全身各部骨骼肌肉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 右心室充盈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太极拳由于要求深长均匀的自然呼吸,且要气沉 丹田,呼吸的效果增加,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改善了心脏的营养过程,为预 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建立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太极拳深长的腹式呼吸,对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 加肺活量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对新陈代谢方面的影响
改善人体新陈代谢,是太极拳重要的健康因素。老年人的很多疾病是与新陈代谢的降低分不开的。因此,坚持 打太极拳,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预防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体育锻炼与保健、营养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 保健 营养
由于不重视体育保健知识、营养知识而造成运动损伤和事故屡见不鲜,因此,本文整理一些体育保健知识、营养等方面的知识,促使青年学生科学健身目的。
一、体育锻炼的保健知识方面
(一)不易参加体育锻炼的疾病:1、是体温升高的疾病;发热期间及病愈后一周、病毒性感冒愈后两周内,不宜参加运动,以防并发心肌炎等。2、内脏疾病的急性期;各种疾病的急性期都不能参加运动。例如,(1)病毒性肝炎。一般在肝炎愈后两月内不能参加运动。(2)肺结核在发病期间。禁止参加运动。(3)心脏病患者不宜参加运动。3、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不能参加运动。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能参加运动。例如,支气管、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以及拔牙后都不能参加运动,以防病情加重。
(二)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做放松活动:准备活动就是通过慢跑、活动关节、肌肉、韧带,使身体发热一种活动。活动时间为10至15分钟。做准备活动最大的好处是,使身体发热,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后,就能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体温升高还能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柔韧性,这样就能预防运动损伤。准备活动能调节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适应体育锻炼的需要。准备活动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运动效果就好。放松活动就是剧烈运动后,通过慢跑、深呼吸、伸展身体,使肌肉放松的一种活动。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一般放松活动的时间为5至10分钟。好的放松活动一是可以使肌肉充分放松,使代谢产物尽快排出体外,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二是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预防运动性休克。剧烈运动30分钟后,才能吃饭,原因是由于运动使上下肢肌肉里的血液較多,而胃肠消化器官里的血液较小,如果马上吃饭,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约30分钟身体血液就会分布正常。饭后1个半小时,才能做剧烈运动,道理与前面一样。
(三)合理安排运动量:在体育锻炼中怎样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呢?
一般从客观生理指标和(自我感觉)主观感觉两方面来判断,首先,客观生理指标是指,测量脉搏、血压、肺活量、血红蛋白、心电图等指标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其中测量脉搏,效果是最简单最实用(其它方法比较复杂,并且需要许多仪器设备)。那么测量脉搏方法是,运动期间,在手腕或颈部处测10秒钟脉搏数。一般大学生的脉搏控制在140—150次∕分时,这个运动强度最合理,因为运动生理研究证明,一般青年人心率在150次∕分左右,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达到最大值,超过150次∕分后,身体无氧代谢成分增加,对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用140—150次∕分的强度,连续运动时间30—60分钟,每周锻炼频率一般是3至6次,这样的运动量对多数同学最合理。
其次,是自我感觉方法是当运动量适当时,在运动中,感觉不很累,有点轻微出汗。运动后,虽然有一定疲劳的感觉,但是食欲和睡眠正常(食欲增大睡觉质量提高),表现为学习、工作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当运动量过大时,运动后感觉很累,不愿运动,吃不下,睡不好,甚至有头晕、头痛的现象,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该尽快调整。
(四)常见的运动生理反应及处理
1、肌肉痉挛(通常说抽筋)
(1)症状:肌肉突然变得坚硬、疼痛难忍。
(2)原因:第一,寒冷环境的刺激。第二,大量出汗。第三,身体疲劳时易发生抽筋。
(3)处置:对痉挛部位的肌肉作牵引,并配合按摩、点穴。
(4)预防: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注意保暖,剧烈运动时间不要过长。
2、昏厥(或运动性休克)晕厥是由于脑部一时供血不足而引起暂时性失去知觉的现象
(1)症状:失去知觉、突然晕倒、脸色苍白、手脚法凉、血压降低、呼吸缓慢。
(2)原因:第一,精神过分激动,引起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从而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第二,下蹲一会突然站起,使血压突然降低所致。第三,剧烈运动后立即站立不动,运动时肌肉需要大量血液,而供应脑部血液相对减少。
(3)处置:让病人平卧,脚高于头略高于头,注意保暖,如果昏迷,可掐人中穴。
(4)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精神过分激动,蹲下后不要突然起立,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
3、低血糖
(1)症状:非常饥饿、全身无力、头晕心慌、出冷汗。
(2)原因:摄入糖量不足或运动量过大,使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3)处置:立即停止运动,平躺,注意保暖。轻者可喝一些糖水或者吃点食物。
(4)预防:在空腹或者饥饿时,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长时间运动要及时补充含糖饮料。
4、中暑
(1)症状:头痛、头晕、呕吐、全身无力、大量出汗等。
(2)原因:气温高、散热差,身体严重缺水时。
(3)处置:把患者移到阴凉处,平躺休息,并及时喝水或含盐饮料。
(4)预防:避免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注意通风,多喝水和含盐饮料。
二、体育锻炼的营养知识
1、要膳食平衡;糖、蛋白质、脂肪每天占总热能比例要适当,一般是60%、20%、20%。按重量占的比例一般大约是4:1:1。每天三餐应遵循“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的原则。要吃一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吃冷、热 、硬的食物。并且适当吃一些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2、营养不良后果; 如果食用过多糖,那么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体内,引起肥胖。如果食用糖不足,加上运动量过大,就会引起低血糖,严重时会休克。 如果食用过多蛋白质,就会对肝、肾增加负担,引起肝、肾肥大并疲劳,还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便秘。蛋白质不足,就会引起发育不良的、抵抗力降低、贫血等病。
如果食用过多脂肪,就会引起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脂肪不足,就会影响对维生素、矿物质的吸收。
如果维生素食用过多,就会中毒(如维生素C、D食用过多就会胃肠道不适)。维生素不足,就会引起代谢紊乱、食欲不振、肌肉收缩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矿物质不足,就会引起肌肉抽筋、缺铁性贫血。体内缺水,就会引起体温升高、易疲劳、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
此外,体育锻炼要遵守自觉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全面性原则。
高职开设保健体育选项课的探究 篇4
一、高职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
1、高职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调查, 目前高职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状况并不乐观。对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原因进行过了解, 缺少科学系统的体育保健教材和体育保健专业教师是影响课程开设的主要原因, 而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该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则是直接的影响因素, 学校不能为体育保健课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设备, 制约了学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使接近一半的体弱病残学生不能和健康学生一样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或接受传统的体育实践课, 甚至有些直接办理免修。
2、高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现状
调查发现, 开设保健课的院校, 基本上都没有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基本上以羽毛球、乒乓球、软式排球等为主, 没有具体内容与要求, 能根据学生伤残、病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总之, 高职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随意, 方法简单, 教学目的不明确, 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忽视理论知识在保健课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不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康复实践活动。
3、高职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师资力量现状
据调查高职院校没有从事体育保健课的专职教师。在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参加过体育保健知识培训, 过半的教师自学过保健理论, 大多数教师都是因教学任务的无奈, 或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而改上保健课。只有个别教师发表过与保健课有关的科研论文, 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制约着体育保健课程的正常发展。
4、高职体育保健课成绩评定现状
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依据。目前高职保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显示出随意性。据调查, 大多数的院校保健课教师根据运动技术考试、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少部分的院校保健课成绩的评定与其它体育专项课相同;少数的院校只考体育理论知识;极少数的院校保健课教师随意评定。所调查院校中基本上都没有统一的的课程评价标准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
二、影响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发展的因素
影响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通过调查分析, 缺乏科学、系统的体育保健教材是影响学校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因, 其次为缺乏具有康复性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保健教师。教材和教师是实行学校体育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体育保健班的学生是一群身体异常的学生, 普通体育课的许多教材内容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前大学体育实践教程的参考书较多, 康复性的体育保健教程的参考书较少, 而具有一定的专业康复性医疗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师更少, 即使在已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学校, 具备该专业知识技能的任课教师也很少。除此之外, 少数学校对体育保健课的意义、目的、任务宣传力度不够, 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和学生对上体育保健课的认识不够等诸多因素也是影响体育保健课发展的原因。
三、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基本前提, 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职院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 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 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 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科学研究资金。
四、加快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材建设
高职体育保健课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中心, 围绕课程目标而构建。加强对实践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新的教材内容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 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 并且易教、易学、易练、易用。在组织教学上, 要轻松、活泼、灵活、多样, 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 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五、全面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业务能力
应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 培养具有专业的康复医疗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体育保健教师。同时应多开展有关课题的研讨会, 探讨科学、系统、合理的教材建设、教学教法, 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
六、建立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 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 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制定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 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生学习体育保健效果的评价,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 并为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成:对普通高校体育班学生体育认知的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 1999, (3)
体育与保健实践课教案 篇5
体育与保健实践课教案
体育与保健实践课教案 班级: 初三 10--18班 时间:. 12 执教老师: zhanglifeng 教材 名称 快乐立定跳远 教学 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第二次课复习,能够较好的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75%的学生能完整做出动作。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练习,学生能解决腾空低的难题,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 3.情感目标: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公平竞争的团队精神与意识。 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双脚用力蹬地。 2、难点:舒展的腾空动作。 课的部分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运动负荷 时间 次数 强度 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 2 min 1、师生问好。 2、宣布本节课内容。 3、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4、检查上课人数,安全教育。 体育委员整队并汇报上课和见习人数。 准备部分 1、热身慢跑。 趣味跑。 2、徒手操。 (1)头部运动; (2)扩胸运动; (3)体侧运动; (4)体转运动; (5)弓步压腿; 6 min 1、在跑动中口令指挥,并示范跑的内容的转变。 2、教师指挥学生,通过踏步调整队形每位同学控制好左右同学之间的距离。 3、领操,提出练习要求“热身、活动全身关节、拉伸肌肉韧带、发展协调能力”。 1、在老师指挥下进行绕圈慢跑,并进行跑的转化。 2、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慢跑得练习 3、 跟随教师集体练习徒手体操。 基本部分 1.游戏:喊数跑位。 方法:男女生围成一个圈,排头开始1-3报数,教师喊到其中一个数,该数同学绕本圈外顺时针跑一圈回到原位,看谁最快。 规则: 1不能拖拉边上的同学; 2不能从圈内穿过; 3超越前面同学时须从右侧外道超越。 4最慢到位的同学,原地做3个快速蹲起。 2.立定跳远(复习) 重点:双脚用力蹬地 难点:舒展的腾空动作 3.障碍跳练习方法:每一组学生派两名同学拉绳,设置障碍。绳子高度控制在膝关节,其他的学生轮流跳过障碍,然后逐渐增加障碍个数。 重点:提高腾空高度。 4.袋鼠跳接力 方法:双脚踩住绳子,双手拉住绳子,进行接力练习。 要点:手要拉紧绳子。 4 min 8 Min 7 Min 15 min 1、讲解游戏方法。 2、指导学生队伍调整。 3、进行游戏。 4、提醒注意安全。 1教师提问起跳时应该做些什么,起跳后的动作又是怎么样的?带着问题去进行自主练习。 2教师来回巡查,纠错指导,示范动作。 3优秀学生展示成果。 4二次练习。 1尝试用各种方法通过障碍 2指导学生练习A两个障碍 B三个障碍 C四个障碍 1教师讲解比赛规则。 2游戏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1认真听取教师关于游戏方法讲解。 2调整队形。 3开始游戏。 4注意安全。 5遵守游戏规则。 组织队形: 1学生带着问题,参与练习2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纠错。 3优秀学生示范动作。 4自主练习。 组织队形: 1学生思考怎么样去通过障碍。 2学生分组练习3练习中学生相互交流练习心得。 练习队形: 1积极参与比赛 2自觉遵守比赛规则 3注意安全 3 / 4 次 10 / 15 次 8 / 10 次 2次 结束部分 1、 集合。 2、 放松练习。 手臂、腿部放松。 3、 下课小结。 4、师生再见。 3 min 1教师鸣哨集合。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 3教师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4与学生再见。 1快速集合排队。 2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放松。 3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 4与教师再见。 预计课的密度:40%;平均心率140次左右;跳绳:自备。
体育保健课 篇6
通讯作者)
【摘要】高校教学是社会主义教学的主要阶段,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是现代化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同于以往提到的体育教学,保健体育课程与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关注更多的也是学生的知识功底,它的教学不需要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对学生的体育思想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传播,终身体育教育无法与保健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且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课程紧张,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很多,难免会忽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为了缓解这一不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情,高校教师必须转变固有观念,明确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意义,并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将终身体育弘扬下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学 传统保健体育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3-02
早在1985年我国就开始对全国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一般,体质健康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百姓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变化,营养摄入量的影响、压力的增大,都不利于百姓的健康。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目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人们对体育也有了新认识,终身教学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将祖国医学与养生学结合起来的建设运动,能够很好的补充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传统的保健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思想息息相关,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学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树立学生的体育新思想,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真正发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优势。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该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针对于学生,对人一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终身教育就是对一个人一生进行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是教育的综合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普及性、连贯性、自主性以及整合性,这也就使得终身教育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很多国家教育改革遵循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终身教育与现代化教学相适应,能够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并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动力。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终身教学相辅相成。所谓的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运动与人的一生结合起来,经过长年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愉悦身心,受益终身的目的。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不断通过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方式完善发展,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体系。现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高校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终身体育业伴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被人们多认同。另外,人的自我修养的提高,自我意识的确立,也使得终身体育实现了传播,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高校教学中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另外,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对终身体育教学也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终身体育在学校的传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1.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项目多受身体条件、性别、场地、时间、器材等的影响,运动体育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学生非常容易受伤。传统保健体育受到的外在影响则比较少,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中的要领,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能力、审美、性情,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观点。
2.传统保健体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多样丰富,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众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教学内容中包含初级长拳、太极拳、五禽戏、二十四式太极拳、易筋经等,文化内涵丰富,传承的都是经典文化。一些高校甚至在课程中安排了高跷、空竹、龙舟等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主动创造性,从而对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目标
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它侧重于对生命的整体调节和对大脑潜能的开发,采用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先动后静等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体现了科学体育本质的规律和法则。传统保健体育锻炼通过调身、调息的活动克服身心紧张,增强心脉功能,使身心内外协调平衡。只有在进行外部动作教学的同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机理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传统保健体育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作用,进而实现终身体育运动的目标。
4.灵活教学的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高校实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筹办活动、开展比赛等方式可以增强体育运动的活力,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传统保健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发展终身体育教育的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发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它的特点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找到有效教学的策略,不断彰显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魅力。
1.加大对传统保健体育的研究力度
对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这一运动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学科联合进行学习,加深对保健体育的认知,然后明确其中的运动原理、理论体系以及技术办法等等,从而掌握其中的精髓,对实现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
2.编写科学的教材
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样,其中包含的知识非常多,没有系统、科学的教材做指导,就无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体育部门可以组织一大批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和研究,编制最新、最科学的教材,其中还要加入实验课程,并对教师教学提出要求,严格按照教材实施教学,对学生保健体育学习提供指导,全方位的优化教学。
3.注重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理论传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是指导体育运动的关键和基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忽视理论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突出理论课程的意义,适当的增加课时数量,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其能够做好理解和应用。另外,通过增加理论课时和知识内容,还能够创新课程体系,普及传统保健体育的技术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学中,融入传统的保健体育,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理的方面以及心理的方面进行自我的控制,使学生的体质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自主的将体育的锻炼继续进行,增强自身的体质,进而将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以及体质进行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康峰.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73+180.
[2]龙专,罗敏.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02:131.
[3]王金花,孙东业,赵嘉.终身体育教育视阈下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74-75.
[4]何兴权.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06:86-89.
[5]龙专.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148+119.
[6]苏颜博.试论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5:58-59.
体育保健课 篇7
一、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根据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发现, 已经有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学校的课程有过中断。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社会普遍对高校的体育教育较为重视, 但实际实行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结论, 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 对体育教育课程未能开设或开设后中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些学校缺少体育保健类人才, 也没有合适的材料, 所以迟迟未能开课。此外, 学校领导一贯重基础轻体育的的观念还没有改变, 所以没有为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给予政策和物质支持。
二、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保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体育保健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所以具有专业资格的教育人才还十分缺乏。即使有, 学校也难以对他们进行重视, 导致人才流动率很大, 无法留任的现象严重。另外,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体质虚弱, 甚至一定程度出现了健康隐患, 所以授课过程中处理不当出意外的几率很大, 为了避免风险, 学校往往就会对这类课程采取消极的态度。
(二) 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
和大多数基础课程一样, 想要完整且高效地进行体育保健教育, 优秀的教材是必要的。目前吉林省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还处在自说自话的阶段, 缺少统一的教材。一些学校自编教材供教课使用, 但这部分教材漏洞百出, 教学方法照搬十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一套, 教学内容也缺少新意。由于通体呈现一种陈旧的特征, 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三) 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薄弱
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源头来看, 资源较为紧缺。现在很多在高校执教的体育保健老师并非体育专业出身, 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上, 忽视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师资力量的薄弱, 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
三、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改进意见
(一) 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如今倡导教育资源要公平分享, 特别关注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体育作为一门依靠身体机能活动的课程, 对残障的学生有着尤为大的影响。新《体育法》中明确要求:要让病弱伤残的学生能够和正常大学生一样接受体育保健教育。
(二) 加快体育保健课课程教材建设
前文已经提到过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重要性。下面就教材编写给出几点建议:首先, 要有一个总领性的大纲。这部分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和《体育法》规定的要求编写, 可以作为吉林省内高校统一流通的范本。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 则要根据各高校学生体质情况来组织。可以采用推荐选编或主编负责制与编写组相结合的办法, 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三) 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基于当前吉林省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总体教学能力,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具体培养方式可参考其他基础科目教师培养方案, 如定期开展学习班, 邀请体育界专业人才进行授课;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进修;同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医学、食品保健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这种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虽然前期会投入较大, 但慢慢就会看到成果。
(四) 拓宽教学思路与对象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类课程的开展都是以不变应万变。在当今尊重差异化、理解个性化的社会环境中, 高校体育、体育教育界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健康绝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在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中身体伤残有恙的学生会被关注, 但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却隐藏在正常学生的队伍中没有被发现。据有关部门统计, 普通高校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约占20%左右, 对待这些学生应该以通过一些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轻松性运动项目教学为主, 使他们在天性释放中缓解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 培养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结语
体育保健课 篇8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大学,现状,对策
1 前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放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 使在校大学生体弱病残者或不宜从事剧烈体育活动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 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法》中也强调指出:“学校应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调查, 对体育保健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及评价标准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对对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市19个部属、省属普通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有关体育保健课的开展情况
共发出教师问卷190份, 回收176份, 回收率92.63%, 有效问卷165份, 有效率86.84%;学生问卷380份, 回收357份, 回收率93.94%, 有效问卷348份, 有效率91.57%。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关键词搜索, 下载多篇相关文章, 研读了有关文章和资料, 掌握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理论状况, 这些资料的收集将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2.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现状
在所调查的全国19所高校中, 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学校11仅占57.89%, 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学校占42.11%。
3.1.1 缺乏教材及教学大纲
教材是指导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学大纲是教学行为的指南, 从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采用的体育保健教材缺乏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有些院校甚至没有教材。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有65.2%的没有教学大纲, 没有教材, 无疑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学内容有的干脆根据任课老师特长爱好而设定。教师会什么, 就教什么, 有的索性让学生自由活动, 教学目的不明确, 根本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康复、保健手段和健身方法, 保健课形同虚设 (见表) 。
3.1.2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目前, 高校中的体育保健课大都由体育教师担任, 虽然他们在大学中学过《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内容的课程, 但这些课程主要针对普通大学生。而我们的体弱、病、残学生的保健教育往往涉及运动人体科学、心理学、康复医学、卫生营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调查显示, 19所院校只有1名是运动生理学毕业的教师从事体育保健课教学, 在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只有19.3%的教师参加过体育保健知识培训, 16.6%的教师自学过保健理论, 大多数教师因教学任务的无奈, 或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而改上保健课, 只11%的教师发表过与保健课有关的科研论文, 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健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3.1.3 缺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的一般要求, 开设某一项课程必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案等教学文件。调查发现, 开设保健课的院校, 基本上都没有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的占53%。教学内容基本上以太极拳、太极剑、游泳、乒乓球等为主, 反映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 重统一轻个体差异, 这不仅难以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也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在教师的监护下自由活动的占37%, 没有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在保健体育课理论的教学内容上, 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缺少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伤残、病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康复保健与医务监督相结合的只占7.8%。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教学文件不够健全, 教学比较混乱。
3.1.4 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
体弱、伤、残、病大学生作为体育保健康复的特殊对象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使用正常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很多康复训练需要辅助设备, 这与高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相矛盾。
3.1.5 缺乏宣传
从调查中发现, 高校的一些职能部门, 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康复课程不了解, 往往对体弱、伤、病、残者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而作为体育保健班学生, 他们的体育认知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他们渴望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活动;另一方面, 又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在大众场合表现为寡言、郁闷、内向。
3.1.6 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客观的综合评价标准
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依据。目前高校保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显示出随意性。有的学校在成绩评价上对上体育保健课的学生进行成绩评价时只写保健及格。评价方式与结果不够科学合理, 该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9所高校中有11所学校保健体育课成绩评定带有随意性 (占57.89%) , 这部分高校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成绩, 以任课教师主观给成绩;而免考试的占25%, 这部分学校基本上不上任何形式的体育课, 这给高校体育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3.2 对策和建议
3.2.1 加强体育保健课的领导管理
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 应重视体育保健课的改革, 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 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 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科学研究资金。
3.2.2 构建科学的保健体育课课程体系
3.2.2.1 加强教学目标的调控
体育保健课的目标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增强学生体能, 减缓疾病, 恢复健康为指导思想, 制定在校期间康复体育保健教育的近期效益目标。通过体育保健课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意识和习惯, 以及独立锻炼身体能力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远期效益目标。
3.2.2.2 要尽快健全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文件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和教材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为中心。摒弃以往重技能轻理论、重教育轻学习、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轻个体、重近期轻远期的思想与模式, 构建一套使学生了解自己健康状况, 包括运动处方、自我监督、康复锻炼、自我保健等知识的理论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康复体育保健基础理论教育,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掌握康复体育保健的运动处方, 学会在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和康复健身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强理论教育, 增强学生的保健健身的价值观, 为他们保健健身的自觉行为打下基础。
3.2.2.3 选编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内容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的课程目标, 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 选编教材。在选编教材时, 即为终身体育能力 (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些创新) 。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构建中, 理论课的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课的讲授除了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卫生知识外, 应着重讲述体育保健的康复知识、经络知识和自我运动保健处方与心理健康知识等。
3.2.2.4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开设保健体育课是面对“特殊群体”的学生, 而这部分学生是由于病、残、弱不同的缺陷, 因此, 教学的组织应以统一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健身运动的快乐, 使其身心有所受益。
加强对实践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新的教材内容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民族传统健身内容为主, 吸取国外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内容, 并且易教、易学、易练、易用。在组织教学上, 要轻松、活泼、灵活、多样, 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思想。重视对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及形成自觉健身的习惯。
3.2.2.5 建立合理的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保健体育课成绩评定标准的制定是规范保健体育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区别于正常体育课成绩的评定, 评定内容要能够充分体现保健体育课课程目标。因此,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 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相对较差, 单纯以某项运动的技术技评, 不能客观地反映体育保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和完成教学目标情况。因此, 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应摒弃以技术技评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做法。
新的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 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能力、制定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掌握医疗监督理论知识和自我医务监督能力, 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评。成绩的评定包括: (1) 学习态度 (占总成绩的20%) , 学习态度包括出勤率、参与的积极程度和完成课后教师布置的锻炼内容; (2) 体育保健知识 (占总成绩的20%) , 体育保健知识指对体育卫生和运动康复理论的掌握情况; (3) 健康状况 (占总成绩的20%) , 健康状况指学生通过保健课的教学, 身体形态、机能的增长幅度以及身体健康指标的恢复情况; (4) 体育意识 (占总成绩的10%) 体育意识主要指参加课后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长短和对体育关心程度; (5) 实践考核 (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考核以“个别选用教材”项目为主、以主干教材为辅, 这是因为个别选用教材项目是有针对性的起主要作用的教材项目, 所以占实践考核的较大比重。
体育保健课的评价, 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 从而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自觉参加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不仅要关爱, 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让他们参与正常的体育教育、体育锻炼。使他们通过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 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体育生活习惯, 使之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以更健康的身心迎接挑战, 具有深远的意义。
3.3 加强保健体育课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高校体育保健教学工作, 必须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对保健体育课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方面的进修, 也可通过继续再教育的形式, 使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提高授课能力。只有担任该门课程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上好该门课程,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4 建立保健班学生的康复档案
参加保健班的学生首先要在医务人员的配合下进行身体检查, 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病情检查 (重点) ;第二, 身体形态、机能测量;第三, 心理健康指标测量。在身体检查之后要建立“健康检查卡”和“自我监督卡”, 由学生自己定期填写, 教师每周进行检查。同时做出情况记录统计分析, 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以便调整教学策略。这样, 不仅有利于教学, 而且对安全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林, 等.对普通高校伤、病、残、体弱学生开设体育课的调查与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 (3) .
[2]吴明智, 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5) .
[3]张琦, 等.对残疾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 1997, (1) .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中国教育报, 1993-03-27.
[5]虞荣鹃.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9) .
体育保健课 篇9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残疾、体弱大学生,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1 前言
教育部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保健课, 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应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教学。”[1]一方面,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残疾、体弱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另一方面, 体育保健课的现状不佳, 教学流于形式, 评价方法和标准随意性很大[2,3]。
笔者调查了武汉市10所独立学院, 在6所开设有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中, 1所学校免考, 2所学校由平时成绩和技术成绩组成, 3所学校由平时、技术和理论组成;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有3所随普通学生上课, 教师酌情给分, 1所免修免考。这些体育保健课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缺点:第一, 用普通学生的考试标准评定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保健课, 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合理;以理论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 远离了体育保健课促进学生身心康复、保健的本质。第二, 体育保健课由教师随意评定, 误导了学生的行为, 忽视了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完成体育学分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4]。第三, 仅用平时成绩、理论和技能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 忽视了体育保健班的复杂组成, 对学生个体之间巨大的体质和机能差异视而不见, 造成评价的不科学和不合理。第四, 体育成绩的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 仅仅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已经达到的水平,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运动中身体技能、身体素质、运动态度、运动动机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5]。这些评价标准和方法的非统一性和随意性严重制约了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的发展[6]。本研究从学生的体质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着手,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 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体系。
2 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确定了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本研究首先设计了专家问卷表, 问卷调查的赋值为5 (很重要) 、4 (较重要) 、3 (重要) 、2 (一般) 、1 (不重要) , 并对评分进行了均值、标准差等计算, 求出各指标的平均等级 (Me) , 根据社会测量的基本标准, 取Me≥3作为咨询的指标[7]。发放专家问卷13份, 回收有效问卷10份, 回收率76.92%。根据调查和计算, 得到体质水平、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运动态度、理论知识6项1级指标, 身体素质、意志品质、运动技术等18项2级指标。
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 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注:二级指标CR分别为0.0697、0.0846、0.094、0.094、0.0437、0.08777, 均小于0.1, 通过一致性检验。
请在与你意见相符的“◇”内打"√"
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该方法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它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 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方法进行决策,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机的结合, 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8]。为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本研究采用AHP法进行计算分析, 得到各指标权重系数。
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值) , 计算一致性比率 (CR) 。本研究中一级指标CR=0.0598<0.1, 可知通过检验,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故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0.09、0.12、0.35、0.13、0.1、0.21, 同理求出二级指标的各项权重系数 (见表1) 。
2.2.2 残疾、体弱大学生评分标准
为了克服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分值太小、分层过疏的缺陷, 根据学生成绩评价的方法, 将每一个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等级, 每个等级分别赋值为90、80、70、60、50, 制订学生评价标准, 如表2、表3。
2.3 应用
运用二级指标体系, 采用百分制对体育保健班的学生成绩进行打分,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W为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总分, Mj为第i个1级指标所属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化值, Nj为第i个1级指标所属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Wi为第i个1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例如, 王某的各项指标总得分如表4所示, 根据公式计算, 王某的各项指标总得分为:W=[80*0.42+90*0.28+70*0.3]*0.09+[80*0.31+60*0.21+70*0.25+80*0.23]*0.12+[90*0.25+80*0.75]*0.35+[60*0.25+90*0.75]*0.13+[70*0.15+80*0.39+90*0.39+80*0.07]*0.1+[90*0.44+80*0.3+70*0.26]*0.21=80.996 (分)
3 结语
体育保健课由于人员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目前的评价标准显示出很大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 限制和影响了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本研究依据层次分析法制订的残疾、体弱大学生的体育保健课评价体系, 分为6个1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 1级指标包括学生体质水平、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运动态度和体育理论, 二级指标包括身体素质、意志品质、运动能力等指标。该评价体系淡化运动技能和学习效果评分, 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运动态度、运动动机等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参考文献
[1]潘跃林, 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84-88.
[2]林建华, 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44-46.
[3]张学研, 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6) :15-18.
[4]雷慧, 谭新莉, 李伟峰, 周红宏.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 2010 (6) :51-54.
[5]赵云龙.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64-66.
[6]刘海平, 腾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99-101.
[7]娄方平, 李国泰.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98-100.
体育保健课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书籍和资料,为研究分析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分别随机抽取2所高校本科生各10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实际回收196份(回收率98%),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 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和体育保健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咨询,以确保本文研究的科学性。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3.0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和需求情况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书刊杂志、电视、网络、家庭教育。他们依次所占的比例为学校85.7%、书刊报纸52.5%、电视49.5%、网络58.6%、家庭38.8%,其中学生已知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最多,其次是网络、电视、书刊和家庭,说明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大多数来源于学校,学校在学生体育保健知识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体育知识的需求调查发现,体育保健相关知识需求最多,说明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体育保健课在高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2]。
2.2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部分的学生仅对于肌肉痉挛、中暑和运动中腹痛等小部分的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而对于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制定运动处方、包扎和止血方法、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等知识则相对缺乏,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生理反应,受伤后的应急处理、二次损伤的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而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测试中,发现学生体育保健知识试卷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1%,大学生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程度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调查显示:196人中发生过皮肤表面擦伤的人数最多占64.3%,其次是肌肉拉伤和软组织损伤人占总人数的47%。同时调查还发现:由于学生不懂保健知识所以更加不懂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发生二次损伤的现象也很多。特别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又很差,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尤其是在较强对抗性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拉伤和扭伤等。因此,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
3 讨论
1.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对选择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71.35%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理论教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但教学课时少,每学期只有4学时,而且实际授课情况不容乐观。28%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实践课中教师的传授,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教师才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还有0.75%的同学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保健课,这是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部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2]。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把医学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的能力,培养学生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民健康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期同能够自觉积极地学习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步形成健身的习惯。以至走向社会后能够坚持终生自我健身锻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3]。
2.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匮乏,自我监督能力差,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增加体育保健知识势在必行。调查发现体育保健测试的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7%,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预防运动损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2005年发生在江西某大学的一件运动损伤致残事件,即一名大学生高位截瘫事件,这名学生进行跆拳道对练时发生颈骨扭、挫伤,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最终伤及神经,导致高位截瘫。如果这位学生和他的同学有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技能的话,早发现就不会导致如此可悲结果。有关专家指出.外伤所致截瘫中有约20%是由二次损伤所至,即应急处理不当造成的[4]。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及防伤观念,还能将体育保健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
3.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与防伤观念有待加强。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运动损伤频繁发生。学校应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并精通体育保健知识,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关系,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并指导日常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在高校中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不仅是大多数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应不断改革,课程的开设应该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需要,还应该看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体育保健学虽然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而且通过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和具有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体育健身参与者,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文,余静.对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技能情况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5-127.
[2]由娟,某高校2006级新生卫生保健与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8):1493-1494.
[3]于从茂.徐景文,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80-81
浅谈初中生体育卫生与保健教育 篇11
一、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目的在于使人体从安静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使参加活动的组织、器官充分做好准备,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增强肌肉韧带弹性,加大关节的活动幅度,克服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减少运动损伤等。科研人员曾对44名身体健康者测试发现:不做准备活动就参加激烈活动的有70%的人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准备活动的良好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温升高开始的,它能使细胞内代谢加快,体温每上升1度,细胞代谢率均增加13%。运动前,往往有些学生不重视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就迅速的投入到运动中,以致造成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出现损伤等现象。所以加强准备活动的教育,让初中学生认识到准备活动的作用、目的,运动前要充分的热身。
二、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的目的在于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一些剧烈运动有时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的,消耗了体内大量的能量,产生乳酸等物,出现“氧债”。做一些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放松练习,就能帮助体内补偿所欠的氧债,使身体更快地恢复。
另一方面剧烈运动时,流向肢体的大量血液要借助肌肉节律性收缩所形成的挤压作用把血液送回心脏,使得心脏射出的血相对减少,造成暂时性脑贫血而产生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发生晕倒(休克)现象。因此,家长要教育初中学生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大强度运动以后要积极地做好放松整理活动,按照一定的要求做好放松运动。
三、自我监督
身体锻炼要做到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但人体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会发生不良反应或潜伏着某种疾病。如能及时发现或引起注意,调整身体锻炼内容、方法以及運动负荷,这对初中学生健康是有利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必须让初中学生注意身体的变化。包括:
①自我感觉,运动前后、放学后疲劳恢复情况、食欲、睡眠等;
②清晨起床前自行测脉搏;
③已经有了月经的初中女学生,让她们注意月经情况,包括来潮前、持续天数、量的多少、经期自我感觉等;
④定期进行体重、胸围、血压的测试,作为日常的一些安排的参数指标;
⑤自我检查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脉搏次数。
四、饮食卫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高体重迅速增加,肌肉增长,加上他们的活泼好动,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能量供应来源于初中学生日常的饮食,只有合理的饮食,才能保证能量的供应。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安排好初中学生的饮食,做到平衡膳食,同时对初中学生进行饮食卫生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经过饮食达到身体的平衡营养,使得身体平衡发展。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种类的,维护身体健康,就要从多种食物中吸取多种营养素。平衡营养,就是要教育初中学生科学地摄取、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各种成份。教育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多样化,防止偏食、厌食现象。同时,必须给初中学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不能暴饮暴食。
五、作息制度
作息制度就是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基础上,有意识地使初中学生的生活按照严格的活动规律进行。严格的作息制度就能使神经中枢形成一系列条件反射。这样前一个生理活动成为下一个生理活动的条件,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形成“动力定型”,从而使身体各器官、组织和系统都高度规律化、自动化,使身体以最节约的方式,取得最佳的生理效益。
列宁说得好,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会休息的人,也就是善于安排学习和工作的人。有的家长过分地强调初中学生的文化学习,不重视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没有形成合理的作息制度,最终会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感冒发烧等小病时常发生。因此,教育初中学生多到室外参加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学习、生活、锻炼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下次学习和运动中去。
总之,体育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求初中学生积极地锻炼身体,也要积极地渗透精神文明教育,其中之一就是体育卫生保健教育。体育卫生保健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教师要不断总结,相互探讨、学习,共同要使祖国的花朵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真正让初中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育保健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12
关键词:体育保健,终身保健,亚健康,身体素质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保健课, 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目前高校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考核方法比较随意, 只注重传授实践内容, 开设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 既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 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 更需要有终身健康终身保健的意识, 体育保健教学尤其重要。因此, 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现状
(一) 研究方法。
1. 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选题制作高校体育保健教学调查问卷, 主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承受、体育保健教学情况和满意度等进行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问卷设计, 采取匿名形式, 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回收调查问卷, 以此来分析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效, 挖掘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探讨提高高校体育保健教学效果的对策。
2. 访谈法。
一方面组织有代表性问题群体的学生代表进行群体的讨论和访谈, 一方面对个别有代表性的特殊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搜集第一手资料, 对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普适性和针对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二)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湖南某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该校在读学生数量约20, 000人, 根据该校不同学科就读学生人数, 按比例发放调查问卷, 随机调查学生数量占该高校在读学生总数约10%, 总发放问卷1, 940份, 回收1, 827份, 其中有效问卷1, 72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
二、高校体育保健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患病或衰弱, 而应该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均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总结, 发现现代大学生从整体身体素质来看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 健康意识淡薄, 不良生活习惯较多。
缺乏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 问卷表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不足30分钟, 大学生中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37分钟, 运动方式主要为篮球、羽毛球、足球等, 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均时间为每天26分钟, 体育运动的方式主要为羽毛球、慢跑、散步、舞蹈等, 运动量不足且缺乏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 大部分学生在校园里食堂教室寝室三点一线, 户外活动较少, 而上网时间普遍非常长, 大部分课余时间不是坐在电脑边就是抱着手机, 据统计, 每天上网 (含玩手机) 一小时以下的7%, 一到三小时的61%, 三小时以上的32%, 不分专业、不分性别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二) 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身体整体素质下降。
根据学生对自身身体机能的描述, 通过对不同症状按照不同分值进行评估, 学生中有69%的学生身体状况体质较弱, 处于亚健康状态, 主要的症候群表现为容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倦怠、感觉身体不适, 而身体机能并没有疾病。被调查学生中患有较为严重的身体疾病不多, 身体弱小或轻微性疾病学生占比比较大, 占到24%, 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不良症状或者疾病的原因多样化, 占比例较大的是一般性疾病中经常感冒的学生比较多, 女生经常性感冒的比例高达34%, 男生经常性感冒的比例约23%, 另外运动禁忌症和代谢疾病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为急性疾病和肥胖、瘦弱等。
(三) 学生心理素质下降, 心理压力较大, 压力来源多样化。
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的定势是大学生患病的诱发因素, 被调查大学生存在经常性情绪低落、神经衰弱、自卑、焦虑现象, 对未来如就业、社交、爱情、家庭经济贫困等承受着比较大的困扰, 极少数的学生有忧郁症状, 这都困扰影响着着他们目前的学习生话。自身感觉压力比较大的学生占43%, 对未来生话有担忧的占21%, 有时有担忧的占33%, 想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改善自己健康的占82%。
三、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访谈信息的整理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进行归类总结得出, 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需要提高, 学生本身也有强烈的愿望是通过体育保健课增强个人体质提高免疫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容易通过体育考核, 而现行体育保健教学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没有针对这些矛盾进行合理的应对和调整, 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体学生的保健教育重视不足, 而不仅仅针对弱小疾病的学生。
集中伤残病障弱小学生成立体育保健教学班体现了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理论教学和合理安排教学量与教学强度, 但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在思想对健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保健教学课程建设, 体育运动设施的经济投入不足, 除了常规的体育教学课程外, 体育保健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欠缺。
(二) 人文情怀的关怀不够。
大多数教师都有通过自身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抱负和愿望, 也愿意通过对学生关爱与帮助, 从而解决学生在身体保健上难以扭转的不良习惯以及面临的体质下降的困境, 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的工作量饱和以及考核方式过于量化, 课堂以外的人文关怀以及针对特殊个体的特别关切与帮助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保健不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也就难以体现“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 体育保健心理疏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对通过体育保健教学, 让学生在适量运动以及集体的氛围里获得心理认同和身心的放松, 可以有助于缓解压力, 逐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现在课堂体育保健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满足于教学计划的简单完成, 缺乏课后的辅导、心理帮助及生活上的指导, 体育保健的教师同时也应该具备丰富的处理心理问题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才足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放开放松放下, 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心理的保健。
(四)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饱满。
教育教学观应该不仅仅关注求知的结果, 还要关注求知的过程, 体育活动同样是重在参与的这个过程才能达到保健的效果, 这个过程应是学生认知、体验、感悟、探索的过程。但教学过程中以保健为名, 行体育之实, 考评机制僵化, 对学生个体体验感悟与探索重视不够, 因此学生往往为考评通过而学习,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够。
四、高效开展体育保健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 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保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教学, 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保健教学的整体战略思想应该是面向社会, 以身心和谐为前提, 终身体育为方向, 快乐体育为本体, 进行健康教育,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 体育保健教学既要注重个体差异, 也要满足群体体育保健的需要。
学校要加大体育保健的教学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身体普查的机制和跟踪, 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布局, 既要保证理论的教学, 也要有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既要跟踪特殊群体的学生, 也要关注学生整体的身心综合保健。教学评价机制要更加开放灵活, 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认知、体验、感悟、探索。
(三)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倡竞技、娱乐、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 学习空间也不要拘泥于课堂, 野外、山间、林地、湖畔等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远足、徒步、溯溪等, 多样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要科学化、人性化, 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和谐理念。
参考文献
[1]徐桂霞, 智翔.高校体育保健教学课程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6
[2]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3]李明浩.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与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