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保健课教案

2024-08-11

运动保健课教案(共8篇)

运动保健课教案 篇1

运动保健课教案

一、设计意图

这学期主要是丰富培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一年级上体育课的情趣,使培智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意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2.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和基本活动来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能和同学团结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并进行初步锻炼

2.难点:提高锻炼身体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四、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6名学生,其中4名男生,2名女生。在其中赵俊航是一位脑瘫儿童,运动能力发展迟缓。冉志豪走路不是很方便。孙良滢则属于多动症儿童,上课不能很好的遵守规则。裔江楠则是手脚不太协调,方向感不好。

五、教学计划

1.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队,记得自己的数字

2.能够自己找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

3.认识自己前后的同学

4.能够迅速的排队

5.在学会排队的基础上,知道一排分两排(一二三分两排)

6.练习两排并一排(一二三聚聚拢)

7.能够熟练的进行分两排和并一排

8.练习稍息、立正和看齐

9.能够自己做到稍息、立正和看齐

运动保健课教案 篇2

具体将从以下三个流程进行说课。分别是“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的?”“这么教有效果吗?”。

一、为什么这么教?

1.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1) 基于理念的思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活动为主线, 以实验为载体, 采用形象列举、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交流和感悟、在活动中锻炼和培养, 真正做到“做中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情趣的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意志。

(2) 基于教材的思考。选用教材为张明明主编的高教版《物理》 (通用类) , 本课题是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本着“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的态度, 大胆重构教材, 整合资源, 删除单位制, 主讲牛顿三大定律。本课题着重规律教学, 为了增强感官认识, 我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 还原课堂演示;同时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将部分演示实验优化为学生实验, 同时还引进了DIS传感器加以验证。

(3) 基于学情的思考。我所任教班级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强, 求知欲旺盛阶段, 实验兴趣高涨, 但因初中时, 学生动手实验机会较少, 能力较弱, 需要培养、提高“做中学”的能力;前期物理课程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学的基础知识, 已经初步掌握力作用的相互性、受力分析和简单的合成、分解方法, 对加速度也有了一定理解;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重点训练“学中用”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三定律, 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系列的自设方案、选择器材、亲手操作、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 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演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过程,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是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领悟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

(2) 难点是加速度与外力、质量关系的定量探究;

(3) 关键点是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

4.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听来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不住, 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因此根据学情和所需达成的目标, 我将教法和学法相联系, 不同环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主要有理实一体、后教材教法、形象列举法;让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自我感知、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以此发散思维, 挖掘潜能。

二、我是怎么教的?

概括起来说就是 (见图1)

首先是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通过“行为模仿秀”创设情境, 意在激发好奇心。之后通过“手抛篮球”, 抛出“有力即运动”激发质疑动机, 为课题的引入和探究扫清障碍。

接着是触。以活动为主线, 实验为载体, 回顾历史、初识“牛一”, 主要完成理想实验和对定律的理解。为了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我设置了这四个小环节。

先是遵循认知规律, 追寻前人足迹, 架构定律。其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本节的重点, 他为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一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里我还原他的设计思路, 自制斜面, 根据“提出问题-科学猜想…”的步骤, 一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初次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接着是探。主要完成加速度与质量、外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是本节的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难点, 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定律部分我抛弃了传统的打点计时器, 因为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耗时、繁琐、误差大;改用传统器材定性分析, 并引进DIS传感器定量验证, 这样方便、快捷、准确、实时, 直观形象。

其中, 传统实验部分我引导学生对其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原先的并行轨道改成了垂直轨道, 便于比较, 一目了然。为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我仍遵循 “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的步骤, 分解问题, 突破难点的同时, 让学生再次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整个探究过程中, 我退到幕后扮演引导者, 巡视指导,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 自觉、主动地与教师、同学相互交流, 形成了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既培养了协同操作能力, 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通过设置热身题, 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形成技能。牛顿第二定律阐析的是动力学问题, 其类型及解题步骤虽然不是我们中职教学的重点, 但适当的巩固提高还是必要的。此环节仍注重启发引导, 充分发挥小组作用, 组内思考交流, 代表上台分析全过程, 互批互评, 总结提高。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 又规范了解题思路。

然后是析。此过程仍以活动为主线, 以实验为主体, 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在力的概念中就已提及, 可是学生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被动的接受。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可设置这四个小环节。

先是通过举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创设情境以旧迎新, 通过问题的抛出, 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接着广摄生活实例, 并将其还原到课堂进行演示, 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借着实验演示一路设疑解疑, 得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传统实验就是给学生提供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遵循“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这一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一路设疑解疑, 一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充分发挥小组作用, 积极合作交流展示, 发散学生的思维、协调、合作能力。DIS传感器验证环节, 则采取实验室录屏形式, 放大展示实验过程, 根据电脑拟合图线不难总结得出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及特点。这是一个从实到理的过程。

教学需要反思, 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反思。学生应当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里我设置了2道热身体验题, 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诊断, 及时评价自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一个从理到实的过程。

俗语道:近水知鱼性, 靠山识鸟音。有效的教学少不了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能综合评价学生从课前到课后的整体情况, 我设计了主题活动记录卡, 构建了小组、个人、教师、家长四方评价平台, 着重从知识、态度、能力各方面, 对学生作全面的表现性评价。

最后是延。后教材教法强调的是课前、课内、课外三途径的融合。所以课后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提升应用能力, 布置了一道实验探究题, 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三、这么教有效果吗?

这节课始终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 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是一堂有收获、有价值、有生机的课。

其中亮点是:

1.采用理实一体的探究式教学, 将实验、讨论、理论多个环节相互贯穿, 既有做中学, 又有学中用,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实验设置由易到难, 形式多样。

3.整个教学中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 鲜活直观,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更具实质感。

4.课题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 充分发挥小组作用, 分工明确、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放思维、发掘潜能。

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实验时间预设不足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学生在探究设计实验和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时, 耗时比预计的略多, 课堂时间紧凑。

2.习题略少

通过习题可以加深理解, 巩固概念, 本次课侧重探究, 习题设置略少了些, 对知识的巩固可能不利。课后及时针对不足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说: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 教亦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我想本次课应该是体现了陶老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吧。

摘要:历时五年之久的省“两课”比赛终于收官了, 这次比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挖掘、发现教师在基层教学中摸索出的适合自身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新成果, 并从中筛选出若干示范课、研究课, 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在全省推广。《牛顿运动定律》的说、备课设计就是笔者探讨出的适合我校学情的物理教学新案例中的一例。

新年保健课 篇3

课程一:预防风湿病

冬季是风湿病最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季节,在我国北方尤其如此。风湿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胜疾病等多种病症。风、寒、湿等外邪或单独或联合侵犯人体,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麻木、酸痛,重者屈伸不利,形成中医称作痹症的病。痹症严重时可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弯腰驼背渐至足不能行、手不能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如果出现心跳、气短、汗出、食少便溏、腰酸遗精等症,那就是累及了内脏。此病症的预后多留有不良症状。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劳累后或大量出汗后,身体被风寒湿邪侵袭,可导致发病。可见,正值新陈代谢旺盛的年轻人,冬季出汗后,一定注意不能受风吹,中医将痹症分为实痹、虚痹两大类,治疗也是依虚、实来治的。

风湿病患者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潮,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换洗,被褥要勤晒,感冒后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积极锻炼身体,配合着中医中药,风湿病会得到治疗的。

课程二:预防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哮喘目前在世界的发病率为3%~5%,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万哮喘患者,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哮喘发作是由于支气管内膜肿胀、粘液分泌过多等因素造成空气通道受阻塞,其最明显的病症是呼气时发出似汽笛的高音,临床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时可延续数日或呈反复发作病程,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寒冷空气刺激、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情绪活动及过敏因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诱发因素。冬春季节是支气管哮喘的高发时节。哮喘的发作会引起支气管病变而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哮喘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一般采用脱敏治疗和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有拟肾上腺素类药物、茶碱类、抗胆碱能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严重者要首先缓解缺氧、失水、排除并发症,同时做支气管解痉和抗感染治疗,如吸氧、氨茶碱静脉注射、补液纠正失水、用抗生素抗感染、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抑制生物活性递质释放。对慢性反复发作感染型或混合型哮喘,现在可用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即注射哮喘疫苗,作用较好。控制儿童哮喘首先吸入激素等已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并在哮喘防治工作者中形成共识。医患携手,共同做好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是冬春时节做好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所在。

课程三:防冻疮

冻疮是冬季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损伤。易发生在手指、手背、足跟、脚趾、耳轮、鼻尖、面颊等暴露部位。然而,在同样低温条件下,有的人容易生冻疮,有的人不生冻疮,这是因为,除了寒冷之外,生冻疮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生冻疮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儿童、少年容易发生冻疮,青壮年次之,老年人不容易发生冻疮。这是因为儿童和少年接受寒冷刺激以后,皮下小血管收缩反应比中年人,特别是比老年人强得多。在寒冷的刺激下,儿童少年的皮下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血液瘀滞,局部组织营养不良,容易发生损伤,而老年人的皮下小血管对寒冷的刺激则不敏感,所以,不易生冻疮。

性别对生冻疮也有一定影响。青年和壮年妇女比同年龄的男子容易生冻疮,这是因为妇女对寒冷的适应性差,皮肤对寒冷的抵抗力低。

体质强弱以及血液循环状况好坏,与发生冻疮也有密切关系。患心脏疾病、血管疾病和末梢血液循环机能差的人,局部皮肤对寒冷的适应性、耐受性和抵抗力差,经不起寒冷的刺激,容易发生冻疮。

潮湿是引起冻疮的另一原因。在潮湿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可以明显加重寒冷对他的影响和危害,更容易破坏局部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促使冻疮形成。所以在潮湿中比在干燥环境下生活更容易发生冻疮。此外,长期站立、缺乏活动、衣服窄小、营养不良以及疲劳过度等,也容易发生冻疮。了解这些知识,就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预防冻疮的措施。

课程四:防胃病

隆冬季节,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机体抗病力及适应性也随之降低,故有胃病的人冬季就容易旧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冬季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好,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减少胃病发病机会。

课程五:防感冒

感冒是寒冬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说起来该症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据报道,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故在寒冬季节,要注意加强耐寒锻炼。调理好饮食,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防止感冒发生。

课程六:防中风

据资料报道,约70%中风患者多在冬季发病,故被专家称为“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为什么冬季好发生中风呢?这是因为冬季气温低,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左心室和脑部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促进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中风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故在寒冬季节要切实做好中风的预防工作。防中风首先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原发病的治疗,其次是注意及时发现先兆症状,如突发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遇此症状应速送医院诊疗。

课程七:防心梗

寒冬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这是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在寒冬季节要加强户外体育锻炼,重视防寒保暖,室温最好控制在15℃~18℃,以防寒邪侵袭,诱发新病。亦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

课程八:防瘙痒

老年人皮肤退行性萎缩,皮脂腺机能减退,遇寒冷干燥气候极易产生皮肤瘙痒,该症往往夜间加重,常使人难以入

眠。因此,老年人寒冬季节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禁食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亦可选用养血益气、润肤止痒的中药治疗,如黑芝麻、六味地黄丸及枸杞地黄丸等。

温馨小贴士一:五种抗寒防病的方法

一、常喝白开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

二、常喝枣姜汤

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三、坚持冷水洗脸

可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伤风、感冒之目的。

四、床头常放柑桔或薄荷油

柑桔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床头摆柑桔,可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睡前吃几瓣桔子,能化痰止咳。用薄荷油一小瓶,置于枕头边,用漏气的瓶塞盖好,让薄荷气体慢慢散发,也有治头痛、鼻塞之功效。

五、夜卧桑菊枕

冬桑叶和秋菊可清目醒脑治感冒。用其作枕芯,使人头脑清新,入睡适意,也能防治感冒。

温馨小贴士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一、垃圾杂物及时入箱

上海市爱卫会副主任李光耀:为了少走段路,随手将垃圾扔在路边、树丛,只要扔出家门就“眼不见为净”,一些用过的瓶瓶罐罐合不得扔掉,就堆放在天井或者院子里。殊不知这一陋习助长了蚊蝇、蟑螂的孳生。蚊子、苍蝇、蟑螂和老鼠是传染疾病的“四害”,仅蚊子就能通过叮咬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20多种疾病。暖冬对“四害”孳生有利,蚊蝇繁殖、活动时间会提前,到夏季数量也会增加。

减少传播疾病,就要从源头上治理好孳生“四害”的环境,减少陋习:多走几步,让垃圾入箱;清除堆放杂物的卫生死角。

二、喷嚏咳嗽尽量避人

上海医学会顾问谈彬庸教授:随地吐痰、“肆意”打喷嚏、咳嗽、大声喧哗、唾沫横飞等现象在公共场所还是随处可见。呼吸道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特别是痰液中会含有多种病菌和病毒,这些病菌会随风飘散传染疾病。因此,市民应该做到,吐痰时用手帕或纸巾包起来再扔到垃圾箱内,咳嗽、打喷嚏时也要有所遮掩。

三、居室时常保持通风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篇4

课表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教学的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的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纪录片《鸦片战争》《黄海战役》片段,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使用的武器和舰船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洋务运动》)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洋务运动的原因、时间、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中央与地方)、主张。

2、洋务运动主要活动(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建海防;四是兴办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结果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我做小记者

假如你们是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的“超级小记者”成员,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很感兴趣,专门采访报道此事,你们可以这样报道(在课本上标注即可)

标题:中国的洋务运动

(1)开始时间:

(2)出现的背景:

(3)代表人物:

(4)思想主张:

(5)目的:

(6)口号:

(7)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8)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有:

(9)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

(10)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目的和作用:

(1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派都干了哪些事业)

【引导】

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对本课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提高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兴趣。

2、结合30页动脑筋分析“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3.洋务运动的评价 【引导】

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上图是汉阳铁厂,它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厂。你能说出那时期还创立了哪些近代工业吗? 2.洋务运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引导】

先引导学生审题。洋务运动目的是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19世纪60—90年代,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启示:面临危机进行改革开放,必须要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先进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学习外国长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的国家富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四、拓展延伸

李鸿章既举办洋务运动又签订卖国条约,如何认识这个历史人物? 【引导】

1、看他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包括功过两方面

2、看他对整个人类历史和发展的影响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师生共同小结,生进一步巩固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

1、小明的爷爷是生活在清朝的一位农民,他到了上海,发现那里由许多机器在飞速转动,生产出许多的枪炮武器。你估计小明的爷爷到上海的最早时间应该是: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20世纪初 D、1949年以后

()

2、如果你是洋务派的一名官员,你主张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要想维护清朝统治,必须断绝与西方的交往

C、利用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改良清政府统治

D、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也出现了自己的工厂、机器。洋务派引进这些机器的最主要目的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建立自己的海军

C、维护清朝统治 D、积累企业生产经验()

4、中国近代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

5、有一位外国专家听说要参观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他要去的城市应该是 A、安庆 B、上海 C、福州 D南京

()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外国记者到中国采访洋务运动发展的情况,这名记者走进一家大门口写着有“自强”二字的工厂,这个工厂不可能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7、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

8、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 办了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

9、洋务运动时期的招生广告:这里是我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学生在这里将学到外语等新课程,毕业后在大型工厂企业就业,就业门路多多,前景广阔,快来报名哟,贴这个广告的单位应该是

A 汉阳铁厂 B 湖北织布局 C京师同文馆 D安庆内军械所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

②材料1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③材料2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④材料2与材料3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1A 2A 3C 4B 5B 6C 7D 8D 9C

二:①洋务派的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②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③不正确,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说课教案《新文化运动》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而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3)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4、教材处理

(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四部分。

(2)、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历史人物影象资料等。

二、学法指导: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还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灵活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民主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发现问题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发现——创新模式教学法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启发思考,让学生得到“创新”的认识,激励学生们开展思维,尝试解决问题;再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促使学生提出新见解,并做出恰当评价。这种由启发开始,经过感知、思索、讲授、应用,至评价、创新而结束。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者,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1、教师设题:

(1)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结合材料,深入了解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和李大钊及其著作,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或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

(3)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2、学生准备:

学生按兴趣选择题目,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

导言式和问题式导入: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导入新文化运动课题)紧接着教师应围绕“新”字巧妙地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那时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表现在什么地方?“新”在当时和以后有什么影响?“新”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新”是怎么样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得到新的发展的?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激励他们来解决。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

背景:(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2)结合以往所学,以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3)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一战期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4)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5)思考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6)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兴起:(7)兴起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剪接人物影片放映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8)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9)

启发思考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主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

内容:初期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

(10)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11)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12)教师联想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肯定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作用。教师引用近期学

术界关于孔子与儒家思想积极作用的信息。由此,教师又一次点拨学生: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怎样认识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这一口号之间的对立与矛盾?(13)概括新文化运动三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分析。

发展: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14)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影响:(15)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提问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在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引起学生的再思索,激起学生的创新认识。从而明确新文化运动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但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进步性:思想解放、宏扬民主与科学、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普及和繁荣;局限性:前期缺乏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资本主义范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方法。

(16)拓宽思路,提出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创新认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结合 培元中学校训“真理、自由、服务”进行德育教育。

3、学习延伸--探究活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适不适用今天?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活动提示: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但不适合今天,今天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求得发展。鼓励同学畅所欲言,注意史论结合,培训辩证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终于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

教材总结: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5、反馈实践:作业: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篇6

赫章县第二中学:张付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 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三天,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市。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态度。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

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

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

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纳小结。

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备注、说明五四运动的起因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词”。情境再现,引起学生共呜;同时了解史实提出问题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 1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 3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

4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五四运动的经过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

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情境再现,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

学生活动:按下列历史场境的设置完成学习任务(全班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注意自己角色的情感定位;所写的信要饱含激情与思考;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字数在150字左右)

角色扮演,体验当时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每组抽部分同学的作品朗读,交流学习结果。

交流、协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五四运动的影响全班分成8个小组,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培养民族责任感小结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比较能力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情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我与“五四精神”》,字数1000字内增强学生时代责任感

七、反馈小结:

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

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八、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新课标下校运动会改革之分析 篇7

一、目前学校运动会现状分析

①传统的校运动会组织形式、内容、方法过于单一化。②规则过于公式化,竞赛缺乏群众性。③项目设置也与教学内容目标不一致。大多数学校的运动会都是以田径项目为主,严重缺乏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④运动会限制参赛人数,竞赛缺乏娱乐性、趣味性。⑤比赛内容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严重脱节。

二、校运动会改革目标分析

“健康第一”,全体参与,全面发展,生动活泼是校运动会整体改革的目标。

(1)健康第一。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工作都必须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校运动会改革工作更是如此。学校担负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学生有了健康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

(2)全体参与。

竞赛要体现全体性原则,竞赛是普及体育活动的动力,而校运动会又是学校重要活动之一,是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成果的更好检验,也是学校进一步搞好群众体育活动的最好推动和促进。因此,作为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要让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运动会,让体育文化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乐趣,提高体育运动的意识,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

(3)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一个标准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领域目标、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目前,体育改革应立足于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观点,并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通过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生动活泼。

活动是人的本能,爱动是学生的天性。为了创造运动会生动活泼的氛围,在设置项目上要体现娱乐性、趣味性、游戏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达到既育体、又育心、育智的目的。

三、校运动会改革途径分析

要完成校运动会的改革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

(1)重视校运动会宣传教育工作。

校运动会是基层学校组织有关体育竞赛的大型活动,又是全体学生的运动盛会。让全体师生明确比赛的有关事项,不仅在体育课上进行讲解,而且对部分项目进行训练辅导。校运动会期间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比赛的目的、意义,利用班会、体育课、课外活动,教育学生刻苦锻炼,为班争光。竞赛中,班主任临场指挥,鼓励学生相互配合,顽强拼搏,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整个比赛过程成为育人过程。

(2)利用开幕式突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开幕式不仅是运动会的重轴戏,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我校结合广州亚运会开展有意义的入场式,鼓励学生自制标语、彩旗、齐喊激昂的口号,壮大运动声威。入场式中教师参赛队伍同运动员一起入场,同场竞技。教师的率先垂范更感染和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蓬勃向上。升国旗,唱国歌展示了新形势下的体育新风貌,同时也把校运动会开幕式推向高潮。此刻,爱国、爱校教育在回荡的国歌声中得到了强烈的升华。

(3)改革运动会竞赛项目规则和办法。

学校运动会大多数以田径运动会为主。田径比赛项目技术难度大,场地器材要求高,危险性大,不适合中小学生。我校将运动项目调整为田赛、径赛、趣味比赛,如:投篮比赛、棋类比赛、拔河、立定跳远和广播操的展示表演。结合校初一年级、初二、三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对项目进行改进,如初一学生上肢力量差,增加垒球扔远,初二、三年级改为掷实心球。同时,增加集体性项目和大型团体操表演,是我校运动会又一亮点。如: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这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竞赛,使校运动会更具有生命力。

(4)项目设置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年年补充新项目。

校运动会的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说,运动会应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应该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性原则,发挥体育竞赛活动育体、育智、育心的全面性,强化健身娱乐的基础性。如设置一些项目:竞赛类(如田径比赛、球类比赛)、健身类(如广播操、团体操)、达标类(如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跳绳)等。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中长跑项目,如:女生800m、男生1500m~1000m。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提升耐力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让学生担任裁判,成立督检组,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

校运动会让学生负责一些项目的具体裁判工作,不仅可以缓解体育教师人手不足的困难,而且更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及裁判能力。凡有比赛,都会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如何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是校运动会组织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赛前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和创设公平竞赛的舆论氛围,赛中要求参赛运动员佩带号码簿、运动员参赛证,裁判员当场公布名次和成绩。成立督检组,欢迎学生举报。

四、对校运动会改革的建议

习惯了的东西就成了正确的东西,谁也不去怀疑,谁也不去改革。似乎一个人举起了奖杯,全体学生的体质就增强了。这恰恰是与学校体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模式运动会,能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利用微课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 篇8

另外,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造成了课内与课外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相对于其它学科,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课程的预习及复习比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体育课程的特点,教师一般较少布置课外作业,二是即使学生想继续练习,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掌握好动作,到了课外,就很难进行复习,教材提供的只是文本及图片的信息,而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来说,一般需要现场进行动作的演示,单靠教科书上文本及图片的信息是很难进行预习和复习的。

微课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课程形式。焦建利教授指出,微课是以阐述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简单来说,微课就是一小段讲解某个知识点的视频。

体育微课属于微课的一种,体育微课的设计要遵循微课的设计理念,为了提高体育微课的可用性,微课的设计就要考虑应用的问题,以实际的教学应用需求来考虑怎么设计体育微课。

1. 体育微课的设计要符合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是基于学科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而设计的,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一段讲解视频,因此,设计体育微课就要考虑这个要求,要进行微知识点的提取。所谓微知识点,从课程教学的层面来看,微知识点可认为是从教学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要挑选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并要保证知识点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每一个微课对应着一个微知识点,体育学科的微知识点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概念,具体到这个知识点所包含内容的多少,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设计,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微课的四个特征“短小精悍”中,最要引起注意的是“短”这个特征,一般来说,微课不要超过十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符合一个微课解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如果时间过长,讲了几个知识点,那就变成了整节课,不符合微课的设计特点,而且,过长的微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会减弱微课的可用性。

2. 体育微课的表现手法要符合学科知识的特征

从技术和表现手法来看,微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录像微课,一种是录屏微课。录像微课可以用家用DV或者手机直接拍摄,适合于教师现场讲解、演示,另一种是录屏微课,录屏微课是录制计算机的屏幕及教师的讲解声音,适合于可以用利用ppt 讲解知识点的内容,例如一些体育的概念性知识,具体选用那种技术及表现手法来制作体育微课,要看所选的知识点内容。如果是关于运动技能类的,比如三级跳远、三步跨栏等,一般选用录像的微课,而如果是概念性知识的,如心理健康、体育常识类的知识,这些更多考虑采用录屏的微课,为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制作一个ppt,然后用录屏软件录制成录屏微课。

那么,怎么设计一个体育微课呢?首要是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微课是课的一种,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40分钟一节的课,而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10分钟以内的课,这个课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因此,微课的设计方法及流程要遵循教学设计的规律,一般来说,一节体育微课的教学过程可按照以下的教学流程来设计及呈现。

首先是导入。导入作为教学的先行,呈现教学的先导知识,是课的引子。导入的设计可有两个策略,一是依照奥苏贝尔的“先行知识者”理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先呈现一组学生已经掌握的、跟新知识紧密相关的旧知识,作为固定新知识的“锚点”;另一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

导入后,接着进行运动技能讲解,运动技能讲解一般由老师边讲边做示范,跟平时上课一样进行,然后用录像机录下来。录制的时候注意重点的示范要用特写镜头,后期再配上讲解的文字说明,重点的演示可在旁边加上标注。示范练习部分由学生示范,教师挑选几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和示范,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示范,模仿这些视频练习,达到对新动作的掌握,利用这个视频实现自身动作的矫正。

而课堂练习作业起到对新动作的巩固作用,教师可在视频里面,给学生布置针对讲解的知识点(体育知识或者运动技能)的练习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对讲解体育知识型的微课来说,知识拓展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材料,例如新闻、案例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运动技能类的知识,可剪辑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示范动作,激发学生提升动作技能的欲望。

在最后的小结环节,梳理知识点,提醒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课后进行练习的方法,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一般来说,在体育微课的应用中,课前预习只是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个基本的概念,但预习的效果如何,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在课前没有进行检测和指导,如果要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更加有效,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外学习、课上练习,跟我们传统课堂的课上学习、课外练习相反,利用微课,可以在体育课实现翻转课堂,基本的教学思路可如下的流程。首先制作微课,再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告诉学生看了微课之后应该要掌握哪些动作技能,并提供一个运动技能自我评价的量表给学生自评,上课后教师进行检查、动作矫正及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系列动作,例如健美操、广播操、武术等项目,学生的遗忘率比较高,可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复习,甚至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利用微课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变成一项家庭的体育活动,使运动得到深度的开展。

体育微课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应用性强的学习资源,利用体育微课,可以改变传统由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传授学习模式,开展基于资源(微课)和平台(网络课程系统)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者,而是知识与技能的教练,这种转变,更符合体育的学科属性。

(作者单位:广东潮州市潮安区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我爱书法六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年会征集节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