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考核风险

2024-06-06

事故考核风险(精选10篇)

事故考核风险 篇1

摘要:中国的电力行业进入到快速发展轨道,电网系统规模化发展,并逐渐向偏远地区扩展。但是,由于山区地带地理环境复杂,虽然覆盖了电网,但是与外部大电网联系较弱,加之暴雨、雷电、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即便设立了众多小型的水电站以确保山区的供电,但是电网调度运行事故依然会频繁发生。为了提高电网调度能力,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就需要在电网调度运行中,针对事故考核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策略。

关键词:山区电网,运行事故,调度,风险分析,考核,防范策略

0引言

山区电网运行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在山区电网调度时,依然会存在风险事件,主要在于山区电网与外部大电网联系较弱,且网内连接着小型的水电站、有的是上游有水库的具备一定调节能力的梯级电站,加之当地的暴雨、雷电、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引发电网调度运行中各种风险事故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山区地带的电网调度运行顺畅,就要做好事故考核风险工作,针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1电网调度的主要工作内容

电网调度主要涵盖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预测电网运行过程中所承载的负荷、输变电设备运行中发生倒闸现象的处理、特殊地域和特殊时段的计划用电。

1)电网调度中,要对电网运行过程中所承载的负荷进行预测,就要考虑到区域范围内的用电量以及用电规律,根据用电需求以及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对电网进行调度。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电网运行中对其所能够承载的负荷进行预测的重大意义;其次,还要认识到电网运行中对其所能够承载的负荷要进行精准预测,可以为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还能对电网的供电质量加以改善,以保证电网处于持续而稳定的运行状态,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电网运行过程中做好负荷预测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负荷进行动态化预测,并采取必要的反馈补偿措施,特别要做好电网功率匹配和功率因数的调整工作,充分利用上游有水库的具备一定调节能力的梯级电站,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并根据动态预测结果进行调整,以使电网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由于电网运行中在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预测时,需要分时段进行预测,而且精确到小时和分钟,所以,有必要建立负荷数据库,运用数学模型对电网运行过程中所承载的负荷进行动态化分析,才可以获得准确的预测结果。

2)输变电设备运行中发生倒闸现象的处理。在输变电的倒闸操作工作中,对输变电设备进行调度,主要的操作内容为设备的启动、设备的停止、设备处于运行状态时的各项功能转换、电力设备的检修以及电力设备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检测情况等,还要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头,更要调整好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特别是要做好数值的设置调整工作,以确保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充分发挥其保护功能[1]。所有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而且操作内容不同,所需要采取的操作规范也会有所不同,都需要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技术处理工作,并要保持头脑清醒,时刻关注紧急提示。操作人员还要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总结出操作技巧,以能够在输变电设备运行中采用操作技巧进行设备处理。

3)特殊地域和特殊时段的计划用电。山区供电受到特殊地势的影响,在供电时要有计划地安排用电。但是,由于电网与外部的大电网没有建立紧密联系,加之电网受到地域影响而没有构建起稳定的高电压等级电网,电网在不同地域之间的电能传输性能存在差异,加之电能消耗存在着季节性,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电能的各种不同需求,就需要在电能调度时做好用电安排,因此,要对电网连接的小型水电站进行调配运作,以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做到电网经济运行,且能够达到预期的供电目的。

2电网调度运行事故考核风险分析

2.1电网安全管理事故引发的风险

电网运行中,电网调度发挥着实时调节的作用,因此,需要对电网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测。在电网技术操作方面,需要多个技术环节而使得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就很容易出现故障。目前,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包括:(1)由于山区的电网与外网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而影响了整体的电网运行效益,特别是气候环境不良的时候,比如大风天气或者雷电电气,就容易导致电网调度失效。(2)电网调度人员没有从山区环境的角度对电网实时管理,特别是电网调度人员处于长时间工作环境中的疲劳作业而影响调度质量。山区电网运行,由于电网的特殊环境而采用常规的电网调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电网的负载判断能力不足会影响其准确调度,由此而导致电网运行事故存在。

2.2设备故障引发的风险

电网中安装的设备比较多,特别是山区的电网还会连接当地的小型水电站,在线路连接上相对复杂,加之雷电天气而没有安装有效的避雷器,就会引发设备故障。由于雷击而导致的设备故障包括二次设备故障、线路故障以及短路和断线等。当这些设备故障发生时,不仅会造成电网运行缺乏稳定性,而且还会因此而导致电能信息传输没有及时传输,也没有实现有效调度。造成故障的原因包括检修维护不到位而使得设备破损,且没有制定设备的维修养护方案及没有实施定期的检测。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没有实施必要的状态检测,更没有对检测信息以汇总,导致检测漏洞存在。特别是当电网处于超负荷运行时,就会引发故障风险。

3电网调度运行事故考核风险的防范策略

3.1构建电网调度安全管理机制

为了避免电网安全管理事故发生,就要构建电网调度安全管理机制。由于电网调度工作相对复杂,而且风险性也比较高,特别是山区的电网布设比较复杂,故障因素也比较多,构建电网调度安全管理机制,可以对各项风险因素施以有效调配。(1)要基于标准技术规范制定调度安全规范,特别是风险度较高的技术操作环节,要进行实地监控,对各项指令要经过确认之后才可以发布。(2)还要针对技术操作制定应急处理措施。如果是大型的设备检修工作,则需要在制定检修计划的同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还要对电网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分析报告提交。(3)做好电网运行中的监督控制工作。要制定监控预案[2],如果存在电网监督控制不当之处,就要采取技术措施补救。此外,为了确保监控设备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还要做好监控设备的维护工作,并定期检修。

3.2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

要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就需要做好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电网调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有计划地对电网运行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包括时间、内容、影响范围等。所有的调度操作都要严格执行,而且要求各个部门都要积极配合,以确保调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制定电网调度计划的制度时,要切实考虑电网运行自然条件和电网运行操作人员的素质,包括电网运行所在地的用电情况、电能输送能力、设备运行情况等,都要综合分析,同时还要将历史数据记录作为参考,制定调度方案。各个部门,包括调度控制部门、检修部门以及安监部门等,都要相互联系沟通,以更好地处理应急事故;还要针对预警干扰方式进行分析,各部门之间通过协商制定出调度方案,以发挥调度工作的时效性。

4结语

要实现电网全覆盖,偏远地区和山区对于电网公司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环境多变,为电网运行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在对山区的电网进行调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山区人民的用电需求量,并将山区地带的小水电站充分地利用起来,加大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电网调度运行顺畅。

参考文献

[1]孙李丽.探究电网调度运行事故考核风险分析与防范[J].能源与节能,2015,11(1):58-60.

[2]林晓颖.浅析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3(32):169.

事故考核风险 篇2

1.0目的

为规范公司的事故调查、认定及处理程序,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兑现考核、研究事故规律,提高设备运行和检修管理水平。2.0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团各公司对各类事故调查认定考核工作的管理。3.0术语

3.1四不放过:是指公司在生产运营活动中事故及违章处理应遵循“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

3.2异常、障碍、事故:详见附录《事故认定标准》。4.0引用标准

《电业生产工作规定》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5.0职责

5.1集团安全环保部负责各类事故的汇总备案,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督促事故发生单位整改。

5.2集团公司总经理是公司事故调查的最高管理者,负责主持调查分析重大事故、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并对有关部门及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5.2 集团各公司总经理是本单位事故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各公司分管生产副总负责主持调查分析一般生产事故,必要时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对有关部门及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5.3集团各公司总工负责监督“四不放过”原则遵循情况,参加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调查处理工作。对频发性事故和重大设备隐患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因素分析,制定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

5.4 各公司生产部负责组织调查分析障碍及以下的事故,必要时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对有关部门及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5.5、车间主任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有责任查找事故真相。

5.6值长负责向安全专工、生产副总汇报事故并参与分析,发表意见。5.7车间主任负责向安全专工、生产副总汇报检修事故并参与分析,发表意见。5.8 事故发生单位安全专工具体负责

5.8.1组织并参与本单位所有事故的调查分析会议,写出事故分析处理报告,经生产副总确认后下发事故考核通报。

5.8.2对超过期限未提供有关报表的部门,有权考核部门领导,故意拖延不报者,加重考核。

5.8.3对不安全事件直至一般生产事故,按程序进行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监督防范措施的正确执行。

5.9检修班长、事故相关人员参与事故分析并如实汇报事故现象及经过。5.10事故发生单位生产部职责:

5.10.1生产部是公司事故调查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

5.10.2对公司发生的事故负责组织调查分析,做到“四不放过”。并对责任单位提出考核意见。及时做好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

5.11发生事故的班组负责提供事故发生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6.0 程序

6.1事故调查

6.1.1一般生产事故及障碍、异常发生后,由当班值长立即组织处理。6.1.2值长处理事故的同时,立即电话汇报安全专工、生产副总。

6.1.3原因易查明的,发生事故时间在白班及夜班时,由安全专工于班后组织发生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进行事故调查分析。

6.1.4原因易查明的,发生事故时间在中班时,由安全专工于次日晨9点-11点组织发生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进行事故调查分析。

6.1.5原因不易查明的突发事故,由安全专工组织发生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总工程师进行现场分析,解决问题。

6.1.6原因不易查明的频发性事故和未查明的突发事故,由总工程师次日联系组织外部技术人员进行因素分析,制定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生产部专工、安全专工、车间主任和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参加。

6.2事故调查内容详见本标准附录A《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6.3事故分析 6.3.1安全专工主持一般生产事故及以下的分析会。生产副总主持重大事故分析会。

6.3.2分析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当值(班)人员各自写出事故发生时自己所处的状态、执行的操作等原始情况交生产副总和安全专工。

6.3.3安全专工负责向大家陈述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并再次要求当事人确认。6.3.4参与事故分析的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都要发表自己的认定意见。

6.3.5事故分析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以事故认定细则为准则。

6.3.6事故分析应由参与分析的、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技术主任、生产副总共同分析得出事故原因,并制定出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6.4事故认定

6.4.1由安全专工根据事故分析原因,依据本标准附录B《事故认定细则》做出事故结论。

6.4.2报生产副总认可后,于事故分析完毕4小时内下发考核通报。6.5重大事故

6.5.1重大事故发生2小时内,由生产副总组织事故值(班)有关人员、检修班长、安全专工、车间主任,生产部主任、总工程师进行分析定性,总主任亲自参加。

6.5.2分析过程与一般生产事故相同。

6.5.3由生产副总根据事故分析原因,依据事故认定细则做出事故结论。6.5.4报总主任认可后,于事故分析完毕24小时内下发考核通报。6.5.5如需对外联系上报,安全专工依据总主任指示执行。

6.6事故原因不清确实无法分清责任、无法对事故进行定性的,经生产副总或总工程师审查确认后,只下发事故通报不进行考核。待设备解体查明原因恢复后,再补发考核。

6.7事故记录仪、原始记录,因故不能正确提供象征事故的保护、设备动作情况或未投入,同时考核该设备所属部门。

6.8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故调查报告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7.0考核 7.1重大事故

7.1.1出现一次重大事故扣除事故发生单位全年年终奖。直接责任部门处以人均200元的罚款。

7.1.2 公司总经理负管理责任处以1500元以上罚款。

7.1.3副总、总工分别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并根据事故性质确定是否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7.1.4生产部主任、副主任、安全专工、相关专业专工根据管理责任大小分别处以500-1000元罚款,并根据事故性质确定是否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7.1.5直接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值值长就地免职,并罚款1000元。7.1.6直接责任人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外,还应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7.1.7中断全公司安全长周期纪录。7.2一般生产事故

7.2.1生产副总、总工分别处以300-500元罚款。

7.2.2生产部主任、副主任、安全专工、相关专业专工根据管理责任大小分别处以100-200元罚款。

7.2.3直接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值值长并分别罚款300元,根据事故性质确定是否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7.2.4直接责任人除给予500-1000元罚款外,并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解除劳动合同。

7.2.5责任单位出现一般生产事故一次,对责任部门罚款2000元。7.2.6中断全公司安全长周期纪录。7.3一类障碍

7.3.1一类障碍一次扣除责任部门500元。7.3.2责任人处以200元罚款。7.3.3责任部门负责人罚款100元。

7.3.4联责生产部主任及相关专业专工50元。7.3.5联责考核安全专工30元。7.4二类障碍

7.4.1责任单位罚款100元。7.4.2直接责任人罚款50元。7.4.3责任部门负责人罚款20元。7.5异常

7.5.1责任班组罚款30元。7.5.2责任人罚款30元。7.6恶性未遂事故

7.6.1责任班组罚款50元。7.6.2直接责任人罚款100元。7.7一般未遂事故

7.7.1责任班组罚款20元。7.7.2直接责任人罚款20元。

附录A:

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

1.0事故、障碍、异常调查的主要内容:

1.1事故或障碍、异常发生前,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情况。1.2事故发生、发展、扩大的处理过程及结果。1.3仪表、自动装置、保护、的记录动作情况。1.4设备损坏情况。

1.5规程制度本身及其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6管理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或违章。

1.7检修、设计、制造、安装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或违章。

1.8有关人员是否有违章违纪情况(包括指挥、作业过程中的行为)。2.0人身伤亡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

2.1受伤者和肇事者的姓名、年龄、工龄、性别、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等级、技术水平、工作部门及受到的安全教育情况。

2.2工作内容、开始时间,中断时间,许可情况,作业时的动作或位置。许可情况包括两票办理执行情况,工作票签发人、许可人、负责人执行情况。操作票发令人、监护人、操作人执行情况等。

2.3有关人员的动作或位置、设备工具、环境条件。2.4受伤者和肇事者出事前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2.5劳动合同情况。2.6安全防护措施及劳动保护用品使用情况。2.7受害者的受伤部位及伤残等级。

2.8从反违章的角度调查是否存在装置性、作业性、管理性、指挥性违章。

附录B

事故认定标准

1.0公司根据性质和影响不同,将事故分为:

1.1重大事故 1.2一般生产事故 1.3 I类障碍 1.4 II类障碍 1.5异常 1.6恶性未遂 1.7一般未遂 2.0重大事故认定标准:

2.1一次死亡1人或重伤1人及以上,终身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一次轻伤达5人以上。

2.2由于人员责任造成一次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以上。2.3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主变压器等主设备损毁不能修复,或修复时间超过30天,费用超过50万元。

2.4由于设备或系统严重损坏,造成全公司停产达72小时以上。3.0一般生产事故认定标准:

3.1厂用变压器、电抗器、发电机、励磁机及6kV高压电机等主要辅机因维护或使用不当造成损坏不能修复,或修复费用超过5万元。

3.2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带接地线合隔离开关、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等恶性误操作,不论是否造成损失均考核为一般生产事故。

3.3发电机组和35kV以上输变电主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非计划检修、计划检修延期或停止备用,没按调度规定的时间恢复送电(供热)或备用。

3.4主要发供电设备异常运行已达到规程规定的紧急停运条件而停止运行。3.5下达错误调度命令,错误安排运行方式,错误下达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或错误下达其投运、停运命令。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包括热工保护、自动保护)的误整定、误(漏)接线、误(漏)投或误停(包括压板)。

3.6由于设备或系统故障,被迫停止运行,对外停止供热超过8小时。3.7由于运行人员监视失误、误判断、误操作等造成运行锅炉、汽轮发电机组被迫停止运行,不论是否造成损失均考核为一般生产事故。

3.8锅炉运行中的压力超过安全阀动作压力的3%未动作,汽轮机运行中超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12倍以上保护未动作,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3.9发生炉膛爆炸,造成锅炉受热面腐蚀或烧坏,需要更换该部件(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预热器)管子。

3.10压力容器或承压热力管道爆炸。

3.11人员过失造成生产设备、厂区设施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万元以上。

3.12由于人员责任造成全公司非计划性全系统停运达4小时以上。

3.13重伤1人,有残疾、不丧失劳动能力,治疗休息30天内可恢复正常工作。3.14其他经公司认定为一般生产事故者。4.0一类障碍认定标准:

4.1 轻伤1人,治疗休息15天内可恢复正常工作的。4.2人员过失造成一次火灾直接损失超过5000元。

4.3 6kV供电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的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

4.4发电机组、35kV—6kV输变电主设备被迫停运,非计划检修或停止备用。4.5 10kW及以上低压电机烧毁,仪器损坏、设备设施损坏修复费用超过1万元。

4.6因设备异常或操作不当造成被迫降低出力,每天影响少发电量5万千瓦时以上。

4.7人员误操作、误碰,造成厂用35kV、6kV母线失压,或造成厂用电中断。4.8 35kV—6kV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爆炸。

4.9由于操作不当或误操作,造成供热机组停运,影响用汽单位正常生产达1小时。

4.10由于调整不当或不及时,造成汽轮机凝结器安全膜板爆破。4.11其他经公司认定为一类障碍者。5.0二类障碍认定标准: 5.1由于操作不当或误操作,造成供热机组被迫降低出力,影响供汽质量达30分钟以上。

5.2电缆沟、控制电缆层、油库着火,但未造成后果者,其它生产场所起火,造成经济损失达3000元以上者。

5.3 6kV及以上开关的操作机构或远方操作装置失灵,在短时间不能恢复,影响机组正常启停时间,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

5.4 6kV及以上输变电主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异常运行、被迫停运或停止备用。

5.5发电机定子温度、主变上层油温超过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值。

5.6电抗器、消弧线圈、电容器组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间超过24小时。5.7主要热工保护在运行中被迫退出系统,且未构成一类障碍者。如:轴向位移、汽轮机超速、润滑油压低、凝汽器真空低、推力及工作轴承温度高、汽包满水报警、主汽压力高(低)报警、主汽温度高(低)报警。

5.8备用电源自投失灵、误操作、保护误动造成400V厂用电母线失压或运行中的高压电机跳闸,未构成一类障碍。

5.9 400V及以下电力设备误拉合刀闸。

5.10生产调度电话机故障,全部停用时间超过15分钟,影响调度事故处理。5.11主要电气、热工监视仪表失灵或停用12小时以上。

5.12一台机组DCS失去电源,影响主要表计的监视,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5.13低压开关故障越级跳厂变。

5.14发供电主辅设备、公用系统因故障或人员责任损坏,修复费用达到3万元及以上。

5.15发供电主要辅助设备异常停运或停止备用。

5.16发电厂公用系统被迫停止运行或备用,时间超过24小时。

5.17电除尘器有一个电场电压比额定值降低达20%以上,8小时内不能恢复。或有两个电场停用2小时不能恢复。

5.18直流系统接地,延续时间超过4小时未能恢复正常。

5.19高压开关、刀闸停送电操作拉合失灵,不能正常合分(包括远方、就地和手动、电动)。

5.20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5.21发电机变压器出现非全相运行。5.22 6kV断路器、PT、CT、避雷器、厂用变压器故障。5.23 6kV及以上设备接头或刀闸严重发热,需申请停电处理。5.24 6kV及以上母线产生电压谐振。

5.25电气防误闭锁装置失灵,三日内未修复。

5.26继电保护、热控保护自动装置及计算机监控装置发生下列异常情况之一者。

5.26.1发供电设备计算机控制装置(热工自动装置)死机或失灵。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因故退出运行。

5.26.2机、炉、电热控保护等误动或误投、停。5.26.3主要热工自动装置停用时间超过24小时。5.26.4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失灵或定期试验不能自投。5.26.5机炉动力联锁装置失灵。3#机自动调整励磁装置失灵。5.26.6中央信号系统紊乱不能发出正确信号。5.26.7错投、停电气设备保护。5.26.8母线PT二次失压。

5.27锅炉汽水分离器检修不良,造成汽水品质不合格。5.28锅炉主蒸汽温度超过445℃运行15分钟以上。

5.29锅炉、压力容器、供热系统安全阀拒动或检查时发现锈蚀卡死,未造成事故。

5.30锅炉就地水位计两只同时失灵,1小时内能修复。5.31过热蒸汽品质不合格时间超过4小时。

5.32锅炉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因故被迫停运,2小时内不能恢复。5.33锅炉运渣拖拉机因故停运,影响锅炉正常放渣。5.34因责任事故使锅炉压火2小时以内。

5.35输煤设备发生损坏,停运达4小时,且未危及安全生产导致一类障碍。5.36燃料皮带撕裂、损坏长度超过2米。5.37煤泥系统停运24小时未能恢复运行的。

5.38由于设备故障跑油、跑树脂、跑酸碱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元及以上者。5.39由于设备异常被迫降低出力,每天少发电量3万千瓦时。

5.40由于生产车辆、贵重仪器、仪表、电脑、工具、设备等损坏,修复费用达2000元至5000元之间。5.41汽轮机真空由-0.087MPa以上下降达-0.06MPa及以下尚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者。

5.42除氧器水位低于或高于报警值,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者。

5.43汽轮机调速系统失灵,使机组出力摆动范围超过额定出力的±5%。时间超过6小时。

5.44汽机主汽门、调速汽门等定期试验有卡涩现象,4小时内不能消除。5.45部分厂房、设备被淹、被冻未影响正常生产。

5.46运行中主要辅助设备停运或失去备用,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5.47机组启动过程中,主辅设备不符合启动条件,或机组停运过程中,主辅设备不符合停运条件,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

5.48辅机发生故障影响出力未构成一类障碍。5.49记录或送出错误化验报告,引起不良后果。

5.50各种油类、油脂串入蒸汽系统、生活用汽系统造成污染。

5.51机组开、停因调整不当,引起主要控制指标,如汽压、汽温升降速率、上下缸温差、汽包壁温差、胀差等超过规程规定。

5.52汽机打闸停机,抽汽逆止门拒动。

5.53汽机高加泄漏或全部高加停用。旁路不能正常工作。水源管线泄漏停运。5.54水处理设备(含凝结水处理)故障停用。

5.55蒸汽、炉水、给水、凝结水等品质不合格,8小时内未能恢复。5.56透平油、绝缘油、抗磨液压油、主要设备的润滑油等油质不合格,72小时内未达到标准。

5.57发生化学药品污染事件,对人身健康造成轻微影响的。5.58锅炉正常运行中因调整不当发生返料中止,未造成其他后果。5.59气力输灰系统出现故障影响除尘器正常运行,1小时内恢复正常。5.60锅炉运行中任意一台除尘器故障被迫停用,2小时内未能投入运行。5.61关键备用设备(如:凝结泵、给水泵、循环泵、反渗透、给煤机等)达不到正常备用24小时内未能恢复的。

5.62其他情况被本公司认定为二类障碍的。6.0异常情况认定标准:

6.1主设备发生缺陷或异常情况,但不需要紧急停止运行。

6.2在运行、备用中的一般辅助设备发生损坏停止运行或备用,但不影响主设备运行,而且可在24小时内修复者。

6.3循环泵房排污泵故障8小时以内不能修复。6.4误启停辅助设备,未构成二类障碍者。

6.5自动调整装置、联锁装置、信号装置的联锁开关,未按规定投运或投错者。6.6备用设备不符合备用条件,或系统不及时恢复,不及时送电未构成二类障碍者。

6.7检修后的设备验收时或交付运行后发现装配不正确或接线错误,保护整定值错误或整定值未经标准校验而按刻度调整者。

6.8工作不慎、考虑不周造成汽水、油、喷浇到设备上,影响运行或备用需处理者。

6.9二类障碍条例以下的生产场所发生火警。生产场所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元以上。

6.10主要辅助设备轴承温度达规程规定最高值或一般辅机轴承烧坏者。6.11各种主要参数超过规定限额,在规定的抄表或巡回检查中未及时发现,但尚未造成设备损坏者。

6.12按运行方式要求,应投入或退出的备用电源自投装置,一般热工联锁装置,未经批准擅自退出或投入运行者。

6.13水银及其他易挥发毒性药品因人员过失,溅落在工作场所。6.14低压配电装置上工作造成短路、接地、失电。

6.15厂用低压系统不符合并列条件进行并列,且未造成其它后果者。6.16变压器分接头调错。400V公用变压器故障。400V母线产生电压谐振。6.17直流系统出现接地信号4小时内未消除者。

6.18一般保护或自动装置、信号装置、开关或保护压板未按规定投入或停用者。

6.19高压设备刀闸、闭锁装置或销子操作后不在规定位置。

6.20因监视不严,调整不当引起设备出现过负荷信号,未引起其它后果者。6.21发错信号未及时更改者。

6.22主要电气仪表失灵或停用超过4小时者。

6.23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接地未构成二类障碍及以上者。

6.24更换发电机碳刷造成短路、接地或换错型号。6.25辅助设备开关合闸、分闸失灵者。

6.26电气接头因检修质量问题,造成发热达85℃以上,未构成其他后果者。6.27锅炉正常运行时水位超过±100mm,未造成其他后果。

6.28轴承缺油、加错油,维护不当造成轴承温度升高,超过规定值,未影响主设备正常运行者。

6.29锅炉定期排污完毕,一次门或二次门忘关或关闭不严密。

6.30电除尘有三分之一电场电压比额定值降低达20%以上,4小时不能恢复。6.31因输煤皮带跑偏,造成尾轮拉坏及皮带严重翻卷。

6.32轴封送汽或供热管道冷态送汽时,造成水冲击管道振动未导致后果者。6.33汽轮机启动中由于控制不当,造成汽缸上下缸温差超过规定未导致其他后果者。

6.34正常运行中排汽温度突升10℃以上,未构成二类障碍者。6.35因操作不当使润滑油温、发电机风温超过规定值。6.36汽轮机空载时,监盘操作时疏忽,引起保护动作者。

6.37高、低压加热器满水,温度比正常低15℃或需打开危急疏水门放水,未造成其他后果者。

6.38凝汽器满水,未造成其它后果者。6.39误发危险信号,未及时更改者。

6.40除氧器含氧量超过标准15μg/升,2小时未恢复正常。

6.41铁块、木块、石块、煤饼或其他杂物卡涩给煤机或下煤管影响锅炉正常运行。

6.42皮带积煤冒煤造成电机过载,热继电器动作皮带停运。6.43电磁除铁器应投入运行未投者。或因故障停用超过8小时。6.44输煤皮带纵向划坏工作面1米或撕破0.2米以上0.5米以下。6.45主要热工仪表或自动装置失灵(包括接线错误、管道问题),停用时间超过4小时。

6.46主要热工仪表或自动装置失灵,引起设备不正常运行(若可挽救,运行未及时处理)或运行不能处理,未及时通知检修消缺,应统计运行人员异常。

6.47电动门限位开关装错,不起限位作用,且未损坏设备者。6.48热工保护压板投退错误未造成其它后果者。

6.49透平油、绝缘油、抗磨液压油、设备润滑油等油质有异常,定期分析未发现,未向领导汇报,未提出措施者。

6.50水处理时错再生或误操作发生跑酸、跑碱、跑树脂,经济损失达200元以上未造成其他后果者。

6.51送出不合格的补给水,未构成二类障碍者。6.52汽水质量出现下列情况一者。

6.52.1给水PH值不合格,时间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4小时。6.52.2炉水品质不合格,时间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8小时。6.52.3给水溶解氧不合格,时间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8小时。

6.52.4凝结水硬度、导电度(或含钠量)不合格,时间超过1小时,但不超过4小时。

6.52.5过热蒸汽质量不合格,时间超过1小时,但不超过4小时。6.52.6主要化学监督仪表(如PH表、导电度表)失灵,停用超过8小时,但不超过24小时。

6.52.7主要化学监督控制项目漏抄,漏分析不超过8小时。如炉水:PH值、磷酸根。给水:硬度、溶解氧、PH值;凝水:硬度、导电度。阳床出水:酸度、钠、硬度。阴床出水:导电度、二氧化硅。

6.53仪器、仪表、工具、设备等损坏或无法正常使用。

6.54配错、加错标准试样或样丢失、打翻、无法再取造成分析错误或少分析。6.55酸、碱、油废液等未达到排放标准对外排放的。

6.56再生废水及有关汽水等工作介质未达到排放标准对外排放的。6.57储、运、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跑酸、跑碱、跑树脂、跑油,影响工作环境的。

6.58酸、碱、油废液等污染物随意倾倒,影响工作环境的,明知故犯的,加倍考核。

6.59下水道堵塞溢流,污染了主要通道,时间超过4小时。6.60公用系统被迫停止运行或备用,时间超过4小时。6.61一般辅助设备异常停运或停止备用。

6.62汽轮机调速系统不稳定,引起机组负荷波动,超过额定出力的±5%。6.63误(漏)开阀门(挡板)、误(漏)投(停)辅机等造成一般辅助设备被迫停止运行或停止备用。

6.64汽机运行中真空突然下降到-0.08Mpa以下。6.65 锅炉一次风管、风帽堵塞,4小时内不能疏通。

6.66 10kW及以下低压电机烧毁,影响所在系统运行超过8小时。

6.67 400V开关、刀闸停送电操作拉合失灵,不能正常合分(包括远方、就地和手动、电动)。

6.68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

6.69高压开关遮断次数已到重合闸停用规定次数,2天内未安排检修。6.70电气防误闭锁装置失灵,24小时内未修复。6.71事故照明故障,时间超过8小时。6.72发电设备计算机监测装置死机或失灵。

6.73一般电气、热控保护误动、拒动,误投、停或误拆、接线,未造成后果。6.74一般电气、热控信号系统紊乱不能发出正确信号。6.75通讯系统及电缆故障,停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6.76生产调度电话全部或部分中断30分钟未能恢复。6.77调度自动化系统故障停用。

6.78发电主、辅设备、公用系统因故障或人员责任损坏,修复费用达到500元及以上。

6.79仪器、仪表损坏,造成损失价值达到200元及以上。6.80主要辅助设备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设备联动。

6.81煤泥系统停运4小时以上12小时以内未能恢复运行的。6.82锅炉正常运行中发生返料中止,30分钟内恢复正常的。6.83气力输灰系统出现故障未影响除尘器正常运行。6.84其他情况被本单位认定为异常的。7.0恶性未遂事故认定标准:

7.1在低压电气设备上工作,发生触电瞬时失去知觉或经他人协助脱离危险者。

7.2发生高压触电未造成后果者。

7.3误进高压电气设备间隔,或擅自越过高压遮栏,未造成后果者。7.4使用不合格或未经定期检试的安全带、安全绳、腰带等安全工具,在工作中发生断裂。

7.5高空作业中虽系了安全带,但发生高空摔跌悬吊。7.6起吊物件时发生扒杆倾倒或断裂。7.7超铭牌规定起吊物件时,造成机具损伤,钢丝绳、绳索断裂或吊件突然落地。

7.8工作票未办理终结手续、即进行送电操作。

7.9检修热力设备时,未做好隔绝安全措施或因误操作将汽、水送到检修工作地点。

7.10擅自在高温受压管道上进行拆、装、焊工作。

7.11未按安规规定做好防止转动的安全措施,在有可能转动的部件上工作,或在转动的设备上工作,未做好防止卷入的措施。

7.12未办理工作票手续,擅自进入禁火区或动火地点作业者。

7.13检修热力设备时,因人员疏忽未装隔板,或管道内余汽、余热、余水未放尽,造成汽、水喷出。

7.14长发或身体上其他衣物被转动机械卷住又脱险者。

7.15使用榔头、斧头时,因手柄脱出、断裂、致使锒头、斧头飞出。7.16在钻床上加工物件时,物件飞出。

7.17在钻床钻较大物件时,发生10千克重以上物件落地。

7.18使用中的砂轮,无齿锯,由于操作人员违反安规规定,而发生砂轮,无齿锯片碎裂飞出。

7.19气焊、气割时发生乙炔发生器筒体爆破、爆管、爆燃,以及氧气瓶的瓶口起火,未发生人身后果。

7.20使用撬棒时撬棒反打。

7.21机动车辆行驶中发生方向盘,刹车机构失灵或轮子飞脱。

7.22因驾驶不当,造成机动车辆倾翻,或与其他车辆(包括非机动车)碰、擦、虽未伤人或损坏车辆者。

7.23无驾驶证私开机动车辆或私开执照规定以外的车辆。

7.24未设置警戒区或派人看守的可靠措施,在有可能行人的区域内抛掷工具、杂物、材料部件等。

7.25未办理工作票手续擅自在电气设备上进行检修、试验工作。7.26正常或事故停机,未及时启动辅助油泵且未造成后果。8.0一般未遂事故认定标准:

8.1在没有明显断开点(未拉开闸刀或取下熔丝)的电气设备上测量绝缘。8.2工具或人身误碰邻近带电设备而发生弧光,未造成后果者 8.3使用电气工具时未戴绝缘手套,发生麻电者。8.4未与运行人员联系擅自拆除电气设备安全措施者。

8.5在金属容器内工作,使用24伏及以上的照明灯及其他电气用具无安全措施者。

8.6搬运金属物件时,将电源线轧断、压破、发生轻微电击者。8.7脚手架、扶梯、三脚架在使用时发生断裂、倒塌,未造成后果者。8.8搬运较大物件时,发生物件翻倒,未伤人者。

8.9起重、高空作业,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而不戴安全帽及不系安全带者。8.10未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或未经领导批准的人员,擅自指挥操作起吊设备。8.11脚手架严重超载、脚手板、跳板已明显弯曲,仍在进行危险作业者。8.12未按规程要求使用梯子,在使用时发生滑动、倾斜。

8.13戴手套在钻床上或其它转动机具上工作,或戴手套抡大锤者。8.14热力系统检修工作尚未结束,拆除保安措施。8.15误开关已停役设备或运行设备的隔绝门。

8.16进入检修工作现场未戴安全帽,造成轻微碰擦出血或击伤,未歇工者。8.17机动车辆装运物件时,未采取绑扎固定措施,刹车时物件滑移、倾倒或落下,虽未挤伤人或损物件者。

8.18由于驾驶不当或车速过快,刹车时人从车辆上摔下,虽未伤人者。8.19气焊气割时,发生乙炔回火,未造成其他后果者。

由一起井喷事故案例谈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射孔;井喷事故;硫化氢;天然气;风险控制

1 事故经过

1993年9月28日15时,华北油田赵48井在试油作业射孔过程中发生井喷,地层中的大量硫化氢气体和天然气随即喷出井口,毒气扩散面积达10个乡镇80个村庄,这起事故造成6人死亡,24人重伤,440人轻伤,当地附近村民22.6万人被迫紧急疏散。

这口井位于赵县各子乡宋城村北约700米,该井在钻探中见到了良好的含油显示,为搞清地下油气情况,决定对该井逐层试油作业,担负施工作业的是试油三大队二十队,当日下午,先是用清水灌满井筒,然后由物理站射孔一队对该油井进行射孔作业,下射孔枪及射孔弹,校准位置后,又10分钟后引爆射孔弹,在开始上提电缆时,井口发生外溢,且外溢量逐渐增大,溢出的水中含有气泡,当电缆全部从井口提出后,试油队副队长李某立即带领当班的5名工人抢装事先准备好的总闸门,在准备关闭套管闸门时,因有硫化氢气体随压井液、轻质油和天然气一同喷出,使现场一名工人中毒昏迷,其他人员迅速将这名工人抬离现场,当其他人再想返回抢险时,终因喷出的硫化氢气体浓度加大,工人们不得不从井口附近撤离,撤出井场后,李某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通知附近村民转移。

从28日下午到29日上午,根据井口和井喷情况,在当地驻军防化兵和井陉煤矿抢险队的支援下,试油队相关人员佩戴正压呼吸器、着防化服,在大队领导的指挥下关闭了井口左右两侧的套管闸门,在9时20分完成了井口控制,井喷被控制,从井喷到控制井喷历时18小时。

2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射孔后装总闸门不及时,造成没有时间关闭闸门。

间接原因:采油树没有进行交接检查,使用前各连接部件存在松动现象,当井喷时发生刺漏。没有预见到地层压力大、含有硫化氢,现场未配备硫化氢检测装置和个人防护装备,井喷初期时处置不够迅速,当发生硫化氢泄漏后,无法组织进行抢险作业。

3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在国家劳动部有关领导主持下,成立了有总公司技术监督局和钻井局、河北劳动厅、石家庄公安局、赵县政府等有关部门同志参加的联合调查组,经对该井地质、测井、试油、射孔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进行反复分析,认为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钻井、录井、测井资料中没有发现硫化氢显示,对该井的射孔段地层缺乏准确详尽的认识,试油时,对该层含有硫化氢没有预见。事故调查中发现,试油二十队,执行制度不严,没有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用总闸门代替防喷闸门。

4 由事故谈识别风险及风险控制

4.1 试油作业中的风险识别,此处只谈射孔及相关试油作业过程

①射孔前的风险,射孔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此处略。②射孔时的风险,井口爆炸的风险,射孔弹下放过程中爆炸,射孔弹未在设计要求井段爆炸的风险。③射孔后,起电缆和枪身不及时的风险,电缆缠人、异物的风险。④射孔后,地层压力大,有油、天然气、有毒气体(硫化氢、二氧化碳等)由井口溢出,以致井喷的风险。⑤射孔前,试油队相关的应急物资未配置的风险,如旋塞阀、防喷闸门、钢圈、灭火器、有毒气体检测仪、正压呼吸器、轴流风扇等。⑥射孔后,发生溢流以致井喷,作业人员处置不力、不及时的风险。⑦发生井喷后,现场作业人员自救不及时的风险,现场人员撤离不及时的风险。⑧发生井喷后,未及时设置警戒线,向附近人员通告撤离不及时的风险,向上级汇报不及时、内容不清的风险。

4.2 试油作业中的风险控制

4.2.1 射孔时的风险控制

严格按油井设计施工,按射孔规程作业,对射孔枪轻拿轻放,对射孔弹轻拿轻放,由专业人员操作组装射孔枪弹,下放位置井段准确。从而避免井口爆炸的风险、射孔弹下放过程中爆炸、射孔弹未在设计要求井段爆炸的风险。

4.2.2 射孔后,起电缆和枪身时的风险控制。

射孔后,按规程及时起出枪身,无关人员远离作业区,作业区清除异物。

4.2.3 井喷风险的控制。

①射孔前对射孔井段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透彻了解地层情况,对井喷、井喷出毒气有一定预见,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交底,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工作要求。②安排好抢险工作和应急救援物资,如配置够旋塞阀、防喷闸门、钢圈、灭火器、有毒气体检测仪、正压呼吸器、轴流风扇等,以便取用方便。③根据渤钻的防井喷预案,制定符合作业现场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每周由现场作业负责人进行组织相关人员演练,务必演练纯熟,动作准确及时。根据演练情况和现场情况,及时修订应急处置措施,并配置相应器材和物资。

4.2.4 其他风险控制

①严格执行油气层打开前的开工验收,不达标准,不具备开工条件,禁止开工作业。②设置驻井监督,随时监督作业队伍的施工情况,发现违规、违章等,立即制止,异常情况时,随时指导作业,及时控制施工中的风险。③对于重点井、三高井,在技术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作业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相关作业和重点工序施工情况,可随时传送到上级的安全技术终端,进行远程监控,发现异常时,还可提供远程指导。④井场配置井口远程防喷控制装置,在异常情况下,员工不能靠近井口作业时,可以启动远程控制,关闭防喷器,控制井口,从而控制井喷。

5 总结

事故考核风险 篇4

我国事故伤亡未受重视

陈艳艳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69225人, 举国哀悼。2010年,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5人受伤, 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直逼汶川大地震, 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国人太多关注, 由于是零散死亡数的累加, 当然也没有引起举国哀悼。

从全球的情况看, 每年有100万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遇难。在5岁至29岁年龄段之间的人口当中, 道路交通所导致的伤残已成为第二大致死原因。我国的交通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 万车死亡率超过发达国家2-3倍。

联合国“2011-2020国际道路安全十年行动”项目宣言加深了对这种情况的认识, 宣言提出要在十年间将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削减50%。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良性的持续发展。

由此, 人们不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交通事故风险来源是什么?风险可以避免吗?如何避免?

陈艳艳认为, 交通事故是过失事件, 过失事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人的风险行为、判断失误、车辆故障及不合理的道路设计等。我国近80%的事故是由人的主观风险 (违章) 行为或判断失误造成。城区事故高发路段发生的事故, 路口事故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人违法穿行车行道、未保持安全距离以及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等;路段事故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非机动车违法穿越、行人违法穿行车行道以及酒后驾车等。

交通事故作为过失事件, 主要原因在于发生了交通冲突且躲避不及。交通冲突是指机动车与其他用路者双方, 若各按其原来的方向和速度行驶, 则一定会发生碰撞事故。但由于其中一方采取了或制动, 或转向, 或加速行驶等紧急避险措施, 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冲突的发生及最终演变为事故, 是由于人、车、路多重风险条件下缺乏对风险的全面及时感知和及时预警, 冲突出现时驾驶员对车辆难以实现快速操控避让。”陈艳艳强调说。

事故风险规避对策及效果

关于事故的风险原因, 陈艳艳认为对于人而言, 主要是驾驶员主观风险行为及违章行为;行人、非机动车主观风险行为;判断失误;躲避不及。而于车而言, 主要因为车辆故障。于路而言主要是因为危险路段。

那么怎样才能规避事故风险?陈艳艳认为应该将警示系统由静态、单向通信向实时双向通信转变, 提高主动避险能力。如果加强风险感知能力、减少违章, 提高快速规避反应能力及伤害减轻能力, 就可有效降低事故风险。风险感知及控制措施主要通过限速牌、危险警示牌、执法、电子警察、智能车辆、车路协同等执行。

在这方面, 陈艳艳具体解释了车路协同技术, 通过传感、图像处理、GPS等智能感知技术, 以及车辆与车辆 (V2V) 、车辆与基础设施 (V2I) 之间的通信, 更早及更准确地感知风险, 并向驾驶员提供建议或发出危机情况警告, 辅以车辆主动避让控制, 可以达到有效减少或免除碰撞事件的发生。

陈艳艳举例说, 比如在道路施工区, 安全受到极大的关注, “过去都是在施工区前方设置一些‘锥桶’ (路障) , 这是一种传统的静态方式;后来得到进一步改进, 通过一些标有电子箭头的电子警示牌来告知前方施工, 有危险;现在是通过一种车路协作的方式, 车载单元与路测单元实现一种有效的结合, 路测单元可以提前感知到车辆的到来, 前后车之间也可以感知到安全距离, 然后让车主做出决策:究竟是避让, 减速还是其他行为等。过去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信息, 把施工箭头的电子警示牌传递给司机, 但是司机看到没看到接受没接受无人能管或无法控制。但目前的这种车路协作是双向的、可控制的。”陈艳艳说。

智能感知技术扩展了司机在危险情景下采取正确避险行为的可用时间, 缩短了完成避撞反应、行为的时间, 有效避免了冲突的发生。如车速在70公里/小时左右时, 前后车距在3.5米左右的反应时间是3.5—4秒。如果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可以更早地告知风险, 增加避险行为的能动时间, 并且同时可以借助到自动辅助驾驶。

事故考核风险 篇5

关键词:油库、次生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引言

油库作为“收发储管”油品的场所,由于所储油品是易燃、易爆液体物质,且数量较大,因此,油库属于危险行业范围,在其环境风险事故中,火灾是常见的一类灾害。油库发生火灾时,其油品燃烧过程中同时会伴生出大量的烟尘和CO等污染物,在火灾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消防废水、油品泄漏等污染。因此,在油库火灾事故中产生的伴生/次生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一、油库火灾事故中伴生/次生污染识别

油库火灾事故处理过程中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主要包括油品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是物质燃烧反应过程中分解生成的气态、液态、固态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扑灭火灾产生的消防水以及携带的少量油品泄漏产生的挥发性烃类物质。次生污染物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处置将会对周围环境再次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按照《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2002)要求,油库的罐区会设置防火堤和排水控制阀,库区通常还会设置水封井和隔油收集池及污水处理设备,当出现火情后,消防灭火过程所产生的消防污水被控制和储存在防火堤内,通过含油污水提升泵和含油污水管线送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可有效防止消防水直接溢流至外界水体,从而避免污染地表水。而火灾事故发生时,由于火势较猛,会产生大量的烟气,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为H2S、NH3、CO、SO2等,受气象等条件影响,会不同程度扩散,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油库火灾事故中伴生/次生污染物——燃烧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火灾伴生燃烧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后果计算)

油库火灾热辐射影响主要在油罐区,而油罐火灾油品燃烧过程中同时会伴生大量的烟尘、CO、SO2等污染物,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由于油罐发生火灾后,油品的急剧燃烧所需的供氧量不足,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燃烧,因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量很大,且CO毒性较大,而SO2产生量很少,因此,本文对油罐火灾过程中的CO排放情况进行预测。

以沿海地区某成品油库为例,该油库总库容为2.8万m?,共有7个储罐(4000m?/罐),储存油品为汽油(5个罐)和柴油(2个罐),均为内浮顶罐,油罐距库区边界最近距离为20m。当地主导风向为ENE,年平均风速为2.4m/s。

1、源强参数

该油库火灾事故时的源强参数见表1。

表1 火灾事故产生CO源强参数

2、预测模式

采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中的多烟团模式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

式中:C(x,y,o)为下风向地面(x,y)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x0,y0,z0为烟团中心坐标;Q为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σX、σy、σz为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常取σX =σy。

3、扩散参数选择

扩散参数σy和σz的取值依据HJ/T2.2-93中的表B3,见表2。

表2 有风时,大气扩散参数系数(取样时间0.5h)

采用HJ/T2.2-93中推荐的σy时间订正法计算1小时平均浓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

排气高度的风速可由10m高度的风速通过幂律表示,公式如下:

当 (公式3)

当 (公式4)

其中U1和Z1分别为地面附近测点的风速和高度,U2和Z2分别为估算高度的风速和高度。P值见表3。

表3 风速幂指数

4、预测结果

CO在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ENE、不同稳定度气象条件下,下风向落地浓度预测结果见表4、表5。

表4 不同稳定度、年平均风速条件下,油罐火灾事故次生污染产生的CO预测结果

注:CO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30mg/m?;半致死浓度LC502069mg/m?,4h。

表5 不同稳定度、年平均风速条件下,油罐火灾事故中CO在敏感点处落地浓度预测结果

由表4可知,油罐火灾事故中油品燃烧时产生的CO在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条件下,各稳定度下的最大落地浓度点均位于库区范围内。最大落地浓度除在A、B稳定度气象条件下外,其余稳定度条件下的最大落地浓度均超过半致死浓度;对应A、B、C、D、E、F稳定度,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范围分别出现在186.6m、271.1m、442.3m、622.8m、936.5m、960.8m范围内,在此范围内人员短时间接触火灾烟气会出现中毒反应。

由表5可知,油罐火灾事故中CO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为:在年平均风速、主导风气象条件下,位于火灾源460m-550m处的环境敏感点在A、B、C稳定度气象条件下的CO最大地面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但在D、E、F稳定度气象条件下超标;位于火灾源760m-920m范围的环境敏感点在A、B、C、D稳定度气象条件下的CO最大地面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但在E、F稳定度气象条件下超标;位于火灾源1200m的环境敏感点除在F稳定度气象条件下CO最大地面浓度超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外,其他稳定度气象条件下的最大浓度可以达到标准要求;该油库火灾事故时产生的CO到达周围环境敏感点的最大地面浓度远低于CO半致死浓度,基本不会造成人员中毒反应;距离火灾源2000米以外的环境敏感点不会受到库区火灾事故产生的CO废气污染物影响。

在气象条件中,大气稳定度是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热力湍流发展旺盛,对流强烈,污染物易扩散;反之,当大气层结稳定时,湍流受到抑制,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易造成污染。

三、风险可接受水平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R按下式计算:

(公式6)

式中:R为风险值;P为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事故数/单位时间);C为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危害(损害/事件)。

在实际的风险后果计算中,可利用如下方法确定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的风险值。

表6至表9分别给出了污染事故危害程度评价标准、污染事故发生概率的评价标准、风险排序的风险矩阵和不同风险水平应采取的行动。

表6 污染事故危害程度评价标准

表7 污染事故发生概率评价标准

表8 每种风险排序的风险水平矩阵

表9 风险水平分类和需要采取的行动

油罐发生火灾后,池火不完全燃烧导致的CO排放量较大,各种预测条件下,在有风B、C、D、E、F稳定度条件下都出现了半致死浓度范围,最远的半致死浓度为66.8m,从区域居民的分布情况看,半致死浓度范围内没有居民居住,因此不会造成居民死亡。但不可避免地对该区域内的工作人员造成轻度的伤害,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等症状。参考《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取油罐发生火灾的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1.0×10-5,该类事故的概率排序为3,属于极少发生;火灾危害事故排序为2,属于可接受。为此,油罐火灾导致的事故风险水平为6,属于可接受的水平。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控制,并进行跟踪监测,以保证能够控制风险水平不至扩大。

四、结语

从分析来看,油库火灾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伴生/次生污染——油品燃烧时产生的CO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事故本身、气象条件及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有关,通过预测得出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对油库的建设单位在处置火灾事故中,如何防范和减轻次生污染,提高污染控制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书耀,油库加油站风险辨识与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液氯运输泄漏事故扩散风险分析 篇6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氯气作为工业和相关行业的重要原料或加工辅料,其社会需求日益增多,运输压力也逐年增大。研究表明,氯气应用中有95%以上涉及异地运输问题,其中约80%又是通过公路运输[1,2]。运输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由此导致的泄漏事故极易给沿途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2005年3月18时50分,京沪高速江苏淮安段103km处发生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导致肇事车辆槽罐内大量液氯泄漏,造成28名村民中毒死亡,350人住院治疗,270人留院观察,疏散15000余人[3]。因此,有必要对氯气运输泄漏事故后的毒性气体扩散风险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多数的研究是针对化工厂固定高压储罐泄漏或高架点源气体排放,即针对固定点源瞬时泄漏、固定点源连续泄漏的研究很丰富[4,5,6,7],然而,液氯在运输过程中受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其泄漏后的扩散机理要复杂得多,固定点源的扩散模型在液氯运输泄漏的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结合运输泄漏事故的特点,建立运输泄漏事故后有毒气体扩散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泄漏气体的地面浓度等值曲线,据此将危险区域按污染严重程度划分为4个区域,从而为人员紧急疏散、现场警戒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液氯运输泄漏扩散研究

1.1 运输泄漏事故类型

根据泄漏事故过程中罐车的运动状态以及罐内物质泄漏完成时间的长短可将泄漏事故分为以下3类:固定点源瞬时泄漏、固定点源连续泄漏和移动点源连续泄漏。运输泄漏和扩散过程如图1所示。

1)固定点源瞬时泄漏是指罐内物质在固定地点泄漏,且泄漏的完成时间极短。泄出后,罐内物质通常形成云团并沿下风向移动,浓度场逐渐衰减;固定点源瞬时泄漏并不常见,约占运输泄漏事故的4%[8]左右。

2)固定点源连续泄漏是指泄漏过程发生在固定地点,液体或气体连续的泄漏;此类泄漏事故比较常见,占所有运输泄漏事故的95%[8]以上。

3)移动点源连续泄漏是指泄漏事故发生后,驾驶员未能及时发现险情,继续保持运输车辆运行,罐内物质就会出现连续泄漏;此类泄漏事故较少见,占所有运输泄漏事故的1%以下,但影响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多。

1.2 液氯运输泄漏扩散模型

Gaussian烟团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9]:

式中,C(x,y,z)为空间一点(x,y,z)处污染物浓度,kg/m3;Q为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kg;σx、σy、σz分别为X、Y、Z方向的扩散标准差,m;u为平均风速,m/s;H为有效源高,m。

假设一辆装载有液氯的罐式车辆沿着与风向成φ(φ≤90°)角的方向做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v,单位m/s;从泄漏开始时进行计时,泄漏起点的水平投影为原点,泄漏过程中总移动时间为tr,单位s。

液氯沿着车辆的移动方向泄漏,释放的烟流可看作由无数个时间间隔无限短的、依次排列的烟团所组成。从排放时刻开始,每个烟团均沿着风向移动。以时刻排放的一个烟团为研究对象,此时车辆运行距离为,烟团的初始坐标为;到t时刻,该烟团中心的坐标为为该烟团沿下风向传输的距离,其扩散过程如图2所示,该烟团的质量为:

式中,为时刻液氯的泄漏速率,kg/s。

根据扩散统计理论,时刻排放的烟团在有界条件下的三维Gaussian烟团扩散公式为:

由于连续点源排放在(x,y,z)处的浓度,可看成是tr时段内连续排放出的污染物对(x,y,z)处浓度的贡献之和,即可看成是无数个间隔时间为Δt的瞬时排放的叠加,因此:

2 危险区域的确定

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和窒息气味、毒性很强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不可燃烧,但可以助燃,与许多物质反应或在阳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都可引起燃烧和爆炸。氯气属于2.3类有毒气体,是剧毒品[10]。氯气会强烈刺激人的皮肤与眼睛,若人体吸入氯气,会造成上呼吸道黏膜炎性水肿、充血和坏死,严重者会陷入昏迷甚至窒息死亡[1]。

根据不同浓度氯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同时适当考虑爆炸极限和防护器材等其他因素,将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的危害区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立即致死4个危险区域。各区域的边界浓度和特点如下:

1)轻度区。为了避免轻度区过大,增加救援量,其边界浓度稍高于车间最高容许浓度,氯气轻度区边界浓度为3~9mg/m;人在该区域内能耐受较长时间,有轻度刺激,但脱离危险区域后能自行恢复,救援人员只需做原则指导。

2)中度区。氯气中度区边界浓度为90 mg/m3;人有较严重症状,若能及时治疗,一般无生命危险;该区为救援队伍救人的重点区域,应优先采取避难措施,救援人员戴上过滤式面具可活动2~3小时。

3)重度区。氯气重度区边界浓度为300mg/m3;人有严重症状,若不及时脱离该区,不经紧急救治,半小时内有生命危险;救援人员需穿防毒衣且佩戴氧气或隔绝式面具。

4)立即致死区。氯气立即致死区边界浓度为2500 mg/m3,人吸入氯气后立即死亡。

3 实例应用

一辆装有25t液氯的罐式车辆行驶在平直公路上,假设发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泄漏事故:第一种是罐式车辆在静止时发生液氯泄漏,为固定点源连续泄漏;第二种是车辆以40km/h的恒定速度沿着风向行驶,驾驶员未及时发现险情,泄漏的污染物沿着公路形成一种线状浓度场,为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两种泄漏事故的其他参数相同,如下:泄漏点距地面高1m,初始泄漏速率为6.5kg/s,泄漏发生后到堵漏成功的时间为300s,泄漏总质量Q(t)为1.792t;大气稳定度为D级,平均风速为2m/s。

通过液氯运输泄漏扩散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别得出了两种不同类型泄漏事故所造成的不同时刻地面浓度等值曲线,如图3与图4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1)固定点源连续泄漏事故发生后,从泄漏点到下风向300m的区域在150s和300s时氯气浓度均超过2500 mg/m3,为立即致死区;0~300s期间,轻度区、中度区和重度区都在不断扩大;300s以后,由于泄漏停止,地面有毒气体浓度峰值逐渐减小,重度区、中度区和轻度区向下风向移动,并逐渐扩大再降级,最后依次消失;1200s时,重度区消失,轻度区在下风向(1500,2700)区间。

2)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事故发生后,危险区域沿着风向和罐式车辆移动方向移动;0~300s期间,重度区、中度区和轻度区迅速扩大;300s以后,由于泄漏停止,重度区、中度区和轻度区向下风向移动,并逐渐扩大再降级,最后依次消失;1200s时,重度区和中度区消失,轻度区在下风向(2300,5200)区间。

3)固定点源连续泄漏事故与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事故相比,前者的地面有毒气体浓度峰值比后者大,但后者轻度区、中度区和重度区的纵深和区域面积通常比前者大。

4 结论

1)根据液氯道路运输泄漏事故的特点,建立了液氯运输泄漏事故发生后污染物的扩散模型,该模型具有建模简单、求解方便等特点,能为相应泄漏事故的扩散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2)根据不同浓度氯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的危害区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立即致死4个危险区域。以所建模型为基础,通过MATLAB软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泄漏事故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划出各个危害区域。

3)液氯在运输过程中,固定点源连续泄漏事故的地面有毒气体浓度峰值比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事故的大,但前者的影响范围通常比后者小。

参考文献

[1]杨琳,吴宗之.液氯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原因分析及建议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1):31-34YANG Lin,WU Zong-zhi.Countermeasures and cause analysis on the accident of liquid chlorine tank car transpor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1):31-34

[2]沈小燕,李小楠,谢培,等.886起危险品罐式车辆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43-48SHEN Xiao-yan,LI Xiao-nan,XIE Pei,et al.Statistical analysis on 886 road HAZMAT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by the tank truck[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11):43-48

[3]王孔森.基于高斯模型对氯气泄漏浓度分布的快速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33-37WANG Kong-sen.Study on the method of fast estimating the concentration’s distribution of chlorine leakage based on the Gaussian model[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9):33-37

[4]M.A.Mcbride,A.B.Reeves,M.D.Vanderheyden,et al.Use of advanced techniques to model the dispersion of chlorine in complex terrain[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1,79(2):89-102

[5]Aurelia Dandrieux,Gilles Dusserre,James Ollivier.Small scale field experiments of chlorine dispersion[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2,15(1):5-10

[6]王东东,刘茂,李剑峰,等.小区域氯气扩散的CFD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8(3):126-130WANG Dong-dong,LIUMao,LI Jian-feng,et al.CFD simulation of small-scale chlorine dispersion[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08,8(3):126-130

[7]王洪德,廖倩雯.天然气瞬时泄漏扩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2):51-55WANG Hong-de,LIAO Qian-wen.Study on the diffusion regularity of the instantaneous leakage of natural gas and its influence[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14,14(2):51-55

[8]刘凯峥.罐式车辆道路运输毒性气体泄漏扩散模型与风险评价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101-105

[9]ROBINS A.Wind tunnel dispersion modeling some recent and not so recent achievements[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03,91(12):1777-1790.

石化产业化学事故风险分析及处置 篇7

1 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趋势

进入“十一五”后, 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其发展态势从安全形势分析有以下特点:

(1) 大型石化企业呈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支柱企业, 也是国家重点经济命脉。

(2) 化学工业园区大量兴建。我国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 以石油原料支撑的化学工业将向集中化、大型化和基地化的化学工业园区的模式发展, 从而推进石油储备、炼油、化工一体化布局和整体化战略。以此为发展目标, 全国各大区域各类海洋化工园区、临海工业区、临江 (河) 石化区等发展迅速。

(3) 超大型油罐不断增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南洋浦等地区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基地。众多的炼油厂和大型化工生产企业已经成为这一区域能源安全中最脆弱的环节。有鉴于此, 国家已经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沿江、沿海建设国家级化学工业和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10万吨级、15万吨级储油罐大批量建设, 油罐的超大型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4) 危险化学品运输量增长迅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分布辽阔。据资料介绍, 我国95%以上危险化学品需要异地运输, 全国危险化学品年运输量约1.5亿t。发生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居高不下。

2 石化产业突发化学事故风险分析

(1) 石油化工企业灾害事故隐患增多。 一是化学工业园区规划先天不足埋下隐患。目前, 我国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期, 现阶段未出台针对化学工业园区的安全规划标准。规划主要依据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等进行。消防站建设仅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进行, 针对化工园区灾害特点进行建站研究和设置方面做得不够;企业相对集中、化工装置庞大、超大型储罐密集;重大危险源数量多, “多米诺”现象严重;化工园区多临海、临江而建, 自然灾害、生产事故或是恐怖袭击导致的灾害常伴随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较大次生灾害发生。二是超大型油罐火灾预防及救援与常规油罐有重大区别。我国从“九五”开始至“十一五”期间, 分别对油罐燃烧特点、火灾预防、扑救战术等进行了研究, 但都是针对常规油罐进行的。与常规油罐相比, 超大型油罐在体积上有数量级的不同, 超大型油罐自身的致灾因子以及火灾有其独特规律, 火灾特点和救援方式等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 急需对防雷技术、火灾预防措施以及恐怖或突发事故救援技术、指挥体系等开展综合性、有针对性的研究。三是交通干线危险化学品事故呈高发态势。我国2005-2008年化学灾害事故统计表明, 化学灾害事故发生在运输环节的居首位, 占事故总数的44%, 危险化学品运输中违章驾驶、超载运输、无三证运输等屡禁不止, 加之运输的跨区域性、流动性等特殊性, 其隐患整治、预防和事故救援难度较大。

(2) 化学工业园区灾害风险评估统计表明, 该区域已成为发生大型化学灾害事故的重点区域。笔者对各地化学工业园区采取按照功能区, 危险物质火灾特性和有毒物质的危险特点, 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中间和最终产物的火灾危险性及毒性的评估方法等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 上述园区甲类危险及高度危害占居首位。

(3) 化学灾害事故预防和反恐处突事故救援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石油化工生产的特性及生产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等因素决定其发生生产事故的可能性比其他行业要大;二是自然灾害、人为误操作等因素决定了这一领域生产、使用、储存、经营、运输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三是随着国际恐怖活动越来越猖獗, 恐怖分子必然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国家经济主要命脉, 防范与处置不当必会铸成大错。

3 处置对策与建议

石化产业化学灾害事故均具有突发性强、扩散迅速、伤害途径多及救援困难等特性。一旦发生爆炸、泄漏等事故, 如果没有科学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必将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1) 从四个方面加强处置大型化学事故的准备工作。

一是全面地、系统地做好应对事故发生的各项备战工作。因为处置大型化学灾害事故需要公安消防部队及地方各专业力量的联合作战, 协同配合, 因此建立高度集权的联合指挥机构, 高度统一的内部指挥机构, 实行人、装备、物资统一调度, 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二是认真构建“三位一体”防范体系。应对无论是由自然因素还是由恐怖袭击所致的大型化学灾害事故, 都必须建立人防体系、物防体系、技防体系。

三是确实加强先进专业装备的投入和应用。要应对大型化学灾害事故, 就要充分发挥部队专业装备的作用, 发挥地方企业专用装备的作用。

四是重点加强城市消防水源的建设。要处置好大型化学灾害事故, 推广先进灭火、冷却、洗消装备的应用以及加强市政消防水源建设、沿河 (海) 消防码头建设工作十分关键。

(2) 从五个方面加强大型化学灾害事故预防的综合治理, 把好防控源头关, 充分发挥一体化防灾控灾作用。

一是重点抓好化学工业园区消防安全规划工作。这一措施是从源头上控制灾害隐患的重要步骤, 需要抓紧出台有关规定, 制定国家或地方化工园区消防安全规划标准, 同时及时修补部分国家规范不适合的内容。

二是重点抓好大型化学灾害事故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这一措施是防控大型化学灾害事故, 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原则的重要举措。

三是重点抓好化学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总体分析。通过研究与分析, 力求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化学工业园区整体安全形势, 从宏观上构筑区域性全方位防控体系的战略部署。

四是重点抓好次生灾害的结合处置。这一措施是提升化学灾害综合处置水平的重要措施, 需要落实联动制度、明确责任, 制定处置次生灾害的预案, 搞好演练, 抓好预警、分析、监测等工作环节, 方能最大限度降低次生灾害的影响。

五是重点抓好事故各类处置预案编制和演练。这一措施是防范于未然的关键步骤, 需要针对化学工业园区, 着眼最大、最难、最复杂情况制定各种灾情、敌情的处置预案, 需要深化演练, 切实加强实兵、实装跨区域实战演练, 以确保预案的真实性、实效性。

(3) 从四个方面加强配合, 警民结合协同作战。

一是充分发挥以公安消防部队、武警部队防化分队为核心, 以各行业专业队伍为骨干的应急救援队伍在处置大型化学灾害事故或恐怖袭击事件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积极响应、密切协同。武警、消防、治安、供水、供电、供气、医疗、环保、气象、市政、交通、海运、民航等联动迅速、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对成功处置大型化学灾害事故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前后协调、指挥畅通。信息传递及时, 前后方指挥同步, 对成功处置大型化学灾害事故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是科学处置、敢于攻坚。坚持科学实训、训战一致, 做到方案缜密、措施有效, 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精神, 对成功处置大型化学灾害事故或恐怖袭击突发事件起着十分核心的作用。

摘要:总结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对石化产业突发化学事故进行风险分析, 并从准备工作、综合治理、警民配合等方面提出处置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石化企业,化学事故,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海祥, 王道成, 朱本韶.浅谈石油化工企业消防设计中的问题[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 (4) :302-305.

[2]黎夏舒, 孙忠武, 李正程.石化储罐区火灾监测与灭火联动控制系统应用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3, 22 (1) :62-64.

[3]孙庆军.浅谈小型私营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2, 21 (1) :68-69.

由一起井喷事故案例谈风险控制 篇8

1993 年9 月28 日15 时, 华北油田赵48 井在试油作业射孔过程中发生井喷, 地层中的大量硫化氢气体和天然气随即喷出井口, 毒气扩散面积达10 个乡镇80 个村庄, 这起事故造成6 人死亡, 24人重伤, 440 人轻伤, 当地附近村民22.6 万人被迫紧急疏散。

这口井位于赵县各子乡宋城村北约700 米, 该井在钻探中见到了良好的含油显示, 为搞清地下油气情况, 决定对该井逐层试油作业, 担负施工作业的是试油三大队二十队, 当日下午, 先是用清水灌满井筒, 然后由物理站射孔一队对该油井进行射孔作业, 下射孔枪及射孔弹, 校准位置后, 又10 分钟后引爆射孔弹, 在开始上提电缆时, 井口发生外溢, 且外溢量逐渐增大, 溢出的水中含有气泡, 当电缆全部从井口提出后, 试油队副队长李某立即带领当班的5 名工人抢装事先准备好的总闸门, 在准备关闭套管闸门时, 因有硫化氢气体随压井液、轻质油和天然气一同喷出, 使现场一名工人中毒昏迷, 其他人员迅速将这名工人抬离现场, 当其他人再想返回抢险时, 终因喷出的硫化氢气体浓度加大, 工人们不得不从井口附近撤离, 撤出井场后, 李某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通知附近村民转移。

从28 日下午到29 日上午, 根据井口和井喷情况, 在当地驻军防化兵和井陉煤矿抢险队的支援下, 试油队相关人员佩戴正压呼吸器、着防化服, 在大队领导的指挥下关闭了井口左右两侧的套管闸门, 在9 时20 分完成了井口控制, 井喷被控制, 从井喷到控制井喷历时18 小时。

2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射孔后装总闸门不及时, 造成没有时间关闭闸门。

间接原因:采油树没有进行交接检查, 使用前各连接部件存在松动现象, 当井喷时发生刺漏。没有预见到地层压力大、含有硫化氢, 现场未配备硫化氢检测装置和个人防护装备, 井喷初期时处置不够迅速, 当发生硫化氢泄漏后, 无法组织进行抢险作业。

3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 在国家劳动部有关领导主持下, 成立了有总公司技术监督局和钻井局、河北劳动厅、石家庄公安局、赵县政府等有关部门同志参加的联合调查组, 经对该井地质、测井、试油、射孔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进行反复分析, 认为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钻井、录井、测井资料中没有发现硫化氢显示, 对该井的射孔段地层缺乏准确详尽的认识, 试油时, 对该层含有硫化氢没有预见。事故调查中发现, 试油二十队, 执行制度不严, 没有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 用总闸门代替防喷闸门。

4 由事故谈识别风险及风险控制

4.1 试油作业中的风险识别, 此处只谈射孔及相关试油作业过程

(1) 射孔前的风险, 射孔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此处略。 (2) 射孔时的风险, 井口爆炸的风险, 射孔弹下放过程中爆炸, 射孔弹未在设计要求井段爆炸的风险。 (3) 射孔后, 起电缆和枪身不及时的风险, 电缆缠人、异物的风险。 (4) 射孔后, 地层压力大, 有油、天然气、有毒气体 (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由井口溢出, 以致井喷的风险。 (5) 射孔前, 试油队相关的应急物资未配置的风险, 如旋塞阀、防喷闸门、钢圈、灭火器、有毒气体检测仪、正压呼吸器、轴流风扇等。 (6) 射孔后, 发生溢流以致井喷, 作业人员处置不力、不及时的风险。 (7) 发生井喷后, 现场作业人员自救不及时的风险, 现场人员撤离不及时的风险。 (8) 发生井喷后, 未及时设置警戒线, 向附近人员通告撤离不及时的风险, 向上级汇报不及时、内容不清的风险。

4.2 试油作业中的风险控制

4.2.1 射孔时的风险控制

严格按油井设计施工, 按射孔规程作业, 对射孔枪轻拿轻放, 对射孔弹轻拿轻放, 由专业人员操作组装射孔枪弹, 下放位置井段准确。从而避免井口爆炸的风险、射孔弹下放过程中爆炸、射孔弹未在设计要求井段爆炸的风险。

4.2.2 射孔后, 起电缆和枪身时的风险控制。

射孔后, 按规程及时起出枪身, 无关人员远离作业区, 作业区清除异物。

4.2.3 井喷风险的控制。

(1) 射孔前对射孔井段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 透彻了解地层情况, 对井喷、井喷出毒气有一定预见, 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2) 安排好抢险工作和应急救援物资, 如配置够旋塞阀、防喷闸门、钢圈、灭火器、有毒气体检测仪、正压呼吸器、轴流风扇等, 以便取用方便。 (3) 根据渤钻的防井喷预案, 制定符合作业现场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每周由现场作业负责人进行组织相关人员演练, 务必演练纯熟, 动作准确及时。根据演练情况和现场情况, 及时修订应急处置措施, 并配置相应器材和物资。

4.2.4 其他风险控制

(1) 严格执行油气层打开前的开工验收, 不达标准, 不具备开工条件, 禁止开工作业。 (2) 设置驻井监督, 随时监督作业队伍的施工情况, 发现违规、违章等, 立即制止, 异常情况时, 随时指导作业, 及时控制施工中的风险。 (3) 对于重点井、三高井, 在技术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作业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相关作业和重点工序施工情况, 可随时传送到上级的安全技术终端, 进行远程监控, 发现异常时, 还可提供远程指导。 (4) 井场配置井口远程防喷控制装置, 在异常情况下, 员工不能靠近井口作业时, 可以启动远程控制, 关闭防喷器, 控制井口, 从而控制井喷。

5 总结

高速公路隧道群火灾事故风险分析 篇9

隧道营运安全包括交通安全和火灾安全。在隧道群路段所发生的各种事故中,虽然火灾发生的几率不是最高,但火灾事故的处理最为紧急、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且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因为隧道火灾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案例,因此对高速公路隧道群区段的火灾风险进行分析,将为隧道群的管理、事故应急及救灾规划提供参考。

笔者从应急风险的角度出发,以浙江台缙高速公路苍岭隧道群为工程实例,结合高速公路救援路线单一的特点,从火灾事故概率、人员疏散、消防救援三个方面,对高速公路隧道群火灾事故风险进行研究。

1 火灾事故概率

隧道长度和交通量直接影响事故概率的大小,隧道火灾事故概率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P=365×10-9×a×L×q (1)

式中:P为隧道内年火灾事故概率估计值(当P的计算值>1时,取值1);L为隧道长度,m;q为隧道单孔设计年度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a为火灾事故率(事故数/百万车公里),取0.04。

依据式(1),对苍岭隧道群在2015年(15 706 pcu/d)、2020年(24 166 pcu/d)、2030年(35 508 pcu/d)三个特征年的火灾事故概率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隧道群区段年的火灾事故概率为2~5次,苍岭隧道因长度特长而使火灾事故概率较其他隧道大,表征其火灾事故风险也越大,是隧道群区段应急管理的重点单位。

2 人员疏散风险分析

2.1 火灾危险时间AEST

从一些隧道火灾实例(Ekeberg隧道火灾等)和典型火灾试验的资料来看,火灾可能在10 min内产生大量浓烟,进而对人员生命安全产生危害。故笔者选取隧道火灾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AEST为10 min,超过这段时间将很难营救成功。显然,火灾达到危险状态的时间,也是消防救援的最佳时间,否则将失去救援和灭火工作的最佳时机。

2.2 人员疏散时间REST

人员疏散时间是指从起火时刻到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的时间,包括火灾探测时间、人员反应时间和人员疏散运动时间。隧道内人员疏散时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客车内的疏散时间,二是在隧道内的疏散时间,三是通过横通道口进入安全区域的时间。

(1)客车内的疏散时间。

由于着火客车内人员能迅速察知火源,故其探测及行为反应总时间可取60 s。以着火车辆为大中型客车为例,设车身长度为10 m,人员在车内的疏散速度取0.2 m/s,则行动最慢的人员从车尾到达前车门的疏散时间t1=10/0.2+60=110 s。全部人员从车前门疏散出来的时间如式(2)所示。

undefined (2)

式(2)中单位车门宽度单位时间通过的人数r为1.2 人/(m·s),车内待疏散人数p为45人,车门宽度w为0.8 m,车门数n为1,计算得到t2=94 s。由t2

(2)隧道内的疏散时间。

人员逃生行为的差别主要

体现在行走速率上。将隧道内的疏散人群视为人流简化处理,认为人流具有一定的密度、速率及流量,不单独考虑人流内各个人员的具体特征,因此人流在隧道内的疏散时间仅与人流的疏散距离有关。停滞的车辆及火灾烟雾将略微降低人员的疏散效率,假定隧道内人员的平均逃生速率为1.2 m/s。按最不利场景考虑:火源位于一横通道口附近,则此时最短疏散距离为250 m,人员疏散时间为250/1.2=208 s。

(3)通过横通道口进入安全区域的时间。

同理,考虑堵塞情况,设横通道口宽度w为2.5 m,利用式(2),可得人流通过横通道口进入安全区域的疏散时间约为18 s。

2.3 人员疏散风险分析

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基本判据为:REST

3 消防救援风险分析

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T由消防站至高速公路匝道的时间Ta、匝道至隧道口的时间Tb、隧道口至事故地点的时间Tc三者累加构成。

(1)消防站至高速公路匝道时间Ta。

横溪镇和壶镇的消防站与高速公路匝道的距离分别为1.5、2.5 km,假设消防车在城镇道路上的行驶速度为50 km/h,则消防车到达高速公路匝道所需时间Ta分别为2、3 min。

(2)匝道至隧道口的时间Tb。

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 km,考虑火灾对车流影响,取消防车行驶速度为80 km/h,则消防车从匝道至隧道口的时间Tb如表2所示。

(3)隧道口至事故地点的时间Tc。

火灾发生后,火灾下游车辆直接驶出隧道,消防车可由非事故隧道经横通道进入事故隧道并逆向到达事故地点。对于特长苍岭隧道考虑最危险场景,假定火灾发生在隧道中部,并取消防车隧道内的行驶速度为80 km/h,则得到Tc为2.9 min。因其余隧道长度均不超过500 m,Tc均取为1 min。

由上述Ta、Tb、和Tc可得到消防车到达火灾事故现场的时间T(见表2)。

由表1隧道群火灾事故概率分析得到,苍岭特长隧道的火灾事故风险最大,需要更多的消防救援资源保障。表2计算结果表明,横溪消防和壶镇消防均不能在黄金救援时间(10 min)内到达苍岭隧道火灾现场,但其他隧道至少在一个消防分队能于10 min内到达。这与隧道火灾事故概率大、其相应的应急救援需求高的特性不相符合,需要针对性的消防救援设计。

4 结 论

(1)由于隧道群路段隧道密集、隧道间距短和高速公路全线封闭、救援路线受互通位置等特殊构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使高速公路隧道群区段具有较一般单体隧道更高的事故发生几率和救援难度,隧道群的营运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从事故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从火灾事故概率、人员疏散风险、消防救援风险三个方面进行隧道群火灾事故风险研究的思路,并对浙江苍岭隧道群进行了实例分析,认为其火灾疏散风险较小,火灾消防救援风险较大。

(3)对高速公路隧道群火灾安全的评估,其目的不在于求出可能遭受火灾几率、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安全的精确值,而在于评估不同环境特性条件的隧道群所隐含的火灾危险性,以加强隧道管理单位和应急救援单位对隧道群火灾危险性的认识,进而为隧道群的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及救灾规划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川,李祖伟,王明年,等.公路隧道群及毗邻隧道智能通风照明与灾害救援联动控制技术研究[J].公路隧道,2008,(3):53-56.

[2]王少飞.公路隧道分类及公路隧道群概念探讨[J].公路隧道,2009,(2):10-14.

[3]韩直.公路隧道群通风控制节能技术研究[C]//世界道路协会隧道专业技术委员会,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2006年公路隧道运营管理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21-325.

[4]JTG/T D71-2004,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姜学鹏,徐志胜.基于救援风险的隧道群消防力量优化[J].灾害学,2008,23(2):92-95.

[6]Inland transport committee.Recommendations of the group of ex-perts on safety in road tunnels final report[J].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2001,(2):3-20.

[7]霍然,胡源,李元洲.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8]Shields T J,Boyce K E.A study of evacuation from large retailstores[J].Fire Safety Journal,2000,35(1):25-49.

[9]霍然,胡源,李元洲.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10]霍然,金旭辉,梁文.大型公用建筑火灾中人员疏散的模拟计算分析[J].火灾科学,1999,(2):8-14.

事故考核风险 篇10

关键词:事故救援,阶段动态博弈,集对分析,量化分级区间

事故应急救援是指遇到突发事故时应当采取的准确的救援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控制措施。这要求应急事故在发生初期时, 要针对事故的特性采取合适的对策, 掌握好救援的最佳时机以降低突发事故的不期望损失。目前救援体系的建立、救援预案的时效性、应急方案的最优选择集中程度、救援资源的分配的研究领域较多。例如张永领[1]设计了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TOPSIS) 的应急资源动员点选择模型;李加莲[2]等人根据行动的评价指标结合时效性, 构造出不同行动的时效性评估函数等。事故救援的研究正在向新的阶段发展, 但是在救援的对策和事故演变间的关系领域, 研究较少且还不太成熟。因此本文结合安全经济学思想抽象出事故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针对事故发生后转移成二次事故的对策问题, 研究对策的风险动态博弈, 并在此基础探究一种创新的动态博弈。

1 问题描述

不期望事故发生后, 一般会存在N种不安全状态En, E之间的状态转移的概率Pij, 所对应的相应的对策集合描述为D, 则:E={E1, E2…En}:, En表示第N种不安全状态;Pij={P11, P12…Pij}:P11表示E1保持原事故状态不变, 依然为E1。P12表示E1和E2状态之间的转移, Pij表示Ei和Ej状态之间的转移, Pij≥0, i, j=1, 2, …n;D={D1, D2, …Dn}:Dn表示第N种不安全状态En所施加的相应对策。图1为在E={E1, E2…En}, Pij={P11, P12…Pij}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或者救援效果最差的决策树。

2 阶段动态博弈对策模型

设有联系的集合A= (a1, a2, a3, …, an) 和集合B= (b1, b2, b3, …, bn) 构成集对H (A, B) 。在不考虑各项权重的情况下, 集对H (A, B) 的同异反联系度表示为:

假设不期望事故只存在单一的不安全状态E1, 并且E1保持最初状态的概率为P11, 则对策D1施加于事故的变化模型可抽象为图2, Z1为量化的事故经济效益的值, 描述对策作用于事故的效果。

因为不期望事故发生时处于不安全状态E1, 需要采取相应的救援对策控制事故, 避免其进一步演化扩大。此时, 不期望事故与对策构成博弈对峙双方, 此博弈的最优局面是事故的危险状态没有发生突变, 依然保持E1并持续削弱最终停止。

此时Dn最优, 事故救援系统的状态最佳, 这种情况一般是物体打击、机械伤害或单一物质引发的火灾。

假设不期望事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安全状态E1、E2…En, E1转移成E2…En的概率为P12…Pij, 则对策Dn施加于事故的变化模型可抽象为图3。Zn为量化的事故经济效益的值, 描述对策作用于事故的效果。

抽象模型的不安全状态E1分支在对策c的作用下演化为E1、E2…En等N种状态, 对策Dn的性质不同会导致事故态势持续扩大、削弱或保持不变。在此模型, Zn>Zn-1表明对策Dn为空集, 即不会存在同种类型的事故状态;Zn<Zn-1表示不期望事故已经转化为另一种不安全状态, 或者不期望事故的态势已经削弱,

在条件约束下可以确定Dn;Zn=Zn-1表示不期望事故保持了原有的不安全状态, 并没有发生改变。因为事故是动态变化的, 不安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对策Dn有效的削弱了事故的态势, 即Dn存在且须满足假设事故演化到第二阶段停止, 其与对策的博弈过程为: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不期望事故处于不安全状态E1时, 对策针对不期望事故采取对策D1而达到的保损值为Z1。Z1越大表示D1对事故的控制效果越优。到了第二阶段时, 不期望事故持续保持状态E1时, E1的转移概率P1=0。对策针对不期望事故采取对策Dn={D2, D3, …Dn}, 达到事故保损值Zn={Z2, Z3, …Zn}。因为Zn越大表示Dn对事故的控制效果越优, 所以我们选择Zmax。当“不期望事故”变化为状态E12时, E12的转移概率P2=1-P1=100%, 在“对策”针对“不期望事故”采取控制措施Dn中, 我们选择能够保持Zmax的Dn。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阶段动态博弈对策模型可以延伸至多个领域, 在应急事故可用来研究化工火灾、还可代表可燃性混合粉尘或气体爆炸事故, 以及不同种类型性质的可燃性物料引发的火灾和火灾引起的爆炸。

3 实例分析

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 由于高温高压、强酸碱腐蚀管线、化学物料积热自燃等因素易发生事故, 并极容易存在火灾和爆炸两种事故状态。以东北地区某化工厂爆炸事故为例, 进行火灾爆炸的动态博弈实例分析。根据第二部分的阶段动态模型, 分解成下面三个步骤:

步骤1:构建事故-对策博弈矩阵。同一时间段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后, 火势分别存在削弱、扩大、转化成爆炸这几种形式。根据搜集化工厂五年的火灾爆炸数据, 抽象出对策与事故模型。 (α1, β2) 对应控制措施减损事故后, 事故对应的保损值Zn={Z1, Z2, …Z8} (单位:万元) 。

步骤2:构建事故-对策博弈分级区间矩阵, 划分为表3和表4。

根据石化厂火灾爆炸事故保损值量化区间, 构建I-V分级, 对应如表4所示。

步骤3:构建事故-对策集对势。因为I∈[-1, 1], 取i1=0.75, i2=0.5, i3=-0.25, j=-1。建立Dn的联系度:

根据公式 (5) , uD1-E=0.708, 则D1而达到的火灾保损值为Z1最优, 火灾事故控制效果最好, 火灾减损最大即安全性最大。综合同异反联系度时, 控制措施D1和D4, 都能达到爆炸事故的保损值Zn最优。而控制效果最差的是uD5-E=-0.625, 采取D5会使爆炸事故的保损值Z5最低, 爆炸事故的减损最小, 反映出安全性最脆弱。

4 结语

(1) 基于事故的动态发展, 构造“不期望事故”与“对策”的单阶段博弈模型及多阶段博弈模型, 科学性的分析了救援对策与事故演变间的动态博弈

(2) 结合安全经济学理论, 抽象出“保损值”描述事故与对策博弈间的参数。保损值直接影响事故态势的发展和救援对策的抉择, 能够很好的量化事故在救援对策作用下的演变。

(3) 用集对-博弈法构建事故-对策集对势, 求出对策集的联系度, 为对策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永领, 杨晓慧.应急资源动员点的选择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3) .

[2]刘洋, 樊治平, 袁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多属性风险决策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13, (1) :23-28.

[3]李加莲, 池宏, 石彪, 祁明亮.应急响应的时效性评估问题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14 (12) .

[4]马浩鹏, 吴超.安全经济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09) .

上一篇:美术技法下一篇:体育保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