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共10篇)
工伤事故 篇1
一、案情介绍
詹某系路之谱 (瑞金) 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员工, 于2011年3月17日19时许在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抢救无效死亡, 2011年5月3日经瑞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死者父母从肇事司机处获得305000元的民事赔偿。后瑞金市医保局根据赣州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37条之规定作出詹某工亡待遇核定工伤保险待遇时认为应扣除已获得的民事赔偿部分, 而原告则认为应当全额核定工伤保险待遇而非补差, 因此引发争讼。
二、本案争议的焦点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做法
(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 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 受害人不能获得双重赔偿
1、国外主要存在三种模式或者做法, 一种是选择模式, 即受害人可以选择工伤保险待遇或者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一旦选择了一种赔偿就排除了另一种赔偿请求。二是取代模式, 即工伤保险待遇取代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模式。当今主要是法国、瑞士、挪威等国采取此模式。三是补差模式, 即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差额互补。当前采取此模式的主要有日本和北欧一些国家。
2、国内一些地方的类似做法:
(1)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37条:“由于他人非工作行为引发的水运、航运、空运、铁路运输、地铁运输、公路交通等事故造成工伤的, 参保职工应当先按照该类事故处理规定获得赔偿, 所获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 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事故当事人双方私下了结赔偿事宜的, 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2) 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第36条规定,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公派职工在境外未参加所在地工伤保险的工伤, 或者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 应按照有关规定先取得民事伤害赔偿。获得民事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 根据所在单位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统筹, 由经办机构或所在单位补足差额。
(3)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 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 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 其待遇不得重复享受。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获得赔偿后, 应当偿还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已经垫付的费用。
由此可见, 在以上所列省市的具体规定中, 对于交通事故侵权造成的工伤赔偿问题的处理原则与原劳动部《试行办法》是一致的, 即实行差额赔偿, 不能享有双重赔偿权的。
(二) 第二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情形受害人可以获得双重赔偿
1、国外的代表性模式就是双重受益模式。
即受害人既可以依据民事法律相关规定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同时还可以依据工伤保险相关规定主张工伤保险待遇理赔。当前采取此模式的主要是英国。
2、国内而言, 据不完全统计, 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山东等地已经执行双赔原则。
如:2009年7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9]50号) 规定“在遭遇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伤害的情形下, 职工因劳动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人身损害, 同时构成工伤的, 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职工获得侵权赔偿, 用人单位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相对应项目中应扣除第三人支付的下列五项费用:医疗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发生的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这一规定适用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发生的工伤事件。
三、我国交通事故引发工伤之赔偿应采取的模式——有条件的双重赔偿模式
所谓有条件的双重赔偿模式, 即受害人既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规定主张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 同时还可以依据工伤保险相关规定要求工伤保险待遇理赔, 但因医疗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发生的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客观上只已经实际发生且数额确定, 因此, 受害人只能享受一份。具体而言:
1、从学理上来看, 实行双赔有学理上的依据:
(1) 从规定名称来看, 工伤事故对应的是工伤保险待遇, 法律上从没有任
何规定将工伤保险待遇称为赔偿, 结合本案, 工亡待遇有三项, 名称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从其称谓可见, 其根本就是一种职工的待遇, 而不是什么赔偿。而民事侵权对应的是民事赔偿, 本案件牵扯的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2) 从支付程序看, 工伤保险待遇有按工资比例按月发放的伤残津贴及供养亲属抚恤金, 还有一次性发放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而民事赔偿, 法律规定原则上为一次性支付。本身两者支付的时间和期限有很大区别, 如果强行将两者扣减及补差, 则劳动仲裁部门及司法机关就存在自己造法并违法的行为了。
(3) 从计算参考数据看, 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计算的参考数据与民事赔偿各项目计算的参考数据性质不同, 差距非常大, 民事赔偿赔偿考虑死者的户口是农业户口还是城镇居民户口的问题, 而工伤保险待遇则不考虑户口类别。死亡赔偿金以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基数来计算, 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此类推, 无论是两者的总数还是各项都不具备扣减和补差的基础。由此可见, 该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无论从法理还是法律规定的角度都缺乏依据, 缺乏基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应归于无效。
(4) 从社会保障法的本位看, 符合社会利益的权利本位系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本位。工伤保险是一种隶属于劳动法体系下的社会保险制度, 对职工而言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福利。受害人可以得到双份赔偿, 给予受害人享受双重赔偿的权利, 不违背社会公平原则, 也不违背工伤保险的制度目的, 第三人侵权赔偿并没有加重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 因为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投保是其法定的义务, 也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待遇, 第三人的赔偿是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法上的侵权责任, 这也是法律规定的责任, 不存在有损社会公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 侵权人的赔偿能力往往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 如果规定受害人只能择一选择, 反而是难以掌握公平。目前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受害人只能得到一份赔偿, 各地规定限制权利人的权利实属于法无据。
2、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来看, 实行双赔有立法依据: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第二款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的规定。最高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里面明确提到:工伤保险实行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 并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错, 只要发生工伤,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应给予全额赔偿。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 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 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例如职工因工出差遭遇交通事故, 工伤职工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但对交通肇事负有责任的第三人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结合以上规定, 本案原告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 即侵权之债请求权和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两种权利并不冲突, 可以同时享有。因为从性质上讲, 一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请求权, 一种是不平等主体间劳动者保险待遇请求权。
(2) 《保险法》第46条之规定: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 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 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此乃商业保险领域尚且对第三人侵权引发的人身伤害明确受害人可以获得双赔, 更何况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领域呢。
(3) 《安全生产法》第48条:“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 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 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 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此规定也明显对受害人赋予了获得双赔的权利。
(4)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2月28日作出的[2006]行他字第12号《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 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 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 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据此, 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看, 原告依法享有足额的工伤保险待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的。因此, 我国对交通事故引发工伤的赔偿问题应采取有条件的双赔原则, 既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特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 也是符合我国相关立法的精神。
摘要: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 属于典型的交通事故侵权与工伤保险待遇理赔的竞合, 受害人如何进行索赔, 具体赔偿范围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有较大的争议, 各地做法也不一, 笔者认为, 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交通事故侵权的有条件双重赔偿。
关键词:交通事故,工伤,竞合,有条件双赔
工伤事故 篇2
发生工伤事故,如果申请工伤认定,怎样索要工伤赔偿,是很多因工受伤职工关注的问题?在此,凯文工伤赔偿咨询中心为你分享一下申请工伤认定和索要工伤赔偿程序,希望对工伤职工有所帮助。
步骤/方法 1.一、工伤报告程序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了工伤保险的才有这个程序。单位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2.工伤认定程序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工伤(亡)事故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属工伤的程序,这是一般工伤必走第一步。但用人单位书面认可为工伤的,又没有投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可以不走这一程序。
注意工伤认定的两个时间:单位在发生工伤之日起一个月内没有提起工伤认定的,工伤受害者一定要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调查认定后,书面通知单位及伤者。
3.工伤鉴定程序
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即走完工伤认定程序后),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的评定伤残等级的行为。
4.协商工伤赔偿程序
工伤鉴定以后,就可以依据鉴定的标准计算出赔偿数额了。单位投了工伤保险的,就直接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依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没有投保的(特指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保),则依据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5.劳动仲裁程序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的,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向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提起仲裁程序。
6.法院审理程序
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7.执行程序
仲裁或者判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支付赔偿费的,则可以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向法院执行局提起执行申请,由法院执行。
8.申诉程序
对生效判决不服的,则可以申请启动再审程序,但这一般很难。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如果工伤受害者和所在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在认定工伤
时对工伤受害者不予配合的,工伤受害者先要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提出仲裁申请,提出证据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工资收入证明、用人单位发放的上岗证、工作服等,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这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另外各地对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赔偿标准
不一,同等级的伤残获得的赔偿数额还与本人工资待遇及当地职工上一的月平均工资的高低有关。
参考资料
这些事故伤害可认定为工伤 篇3
在单位食堂就餐被鱼刺卡伤应认定为工伤
案例 某日中午,顾某下班后到本公司食堂用餐,打了一份鲫鱼。落座后,遇到分管领导询问工作,顾某一边吃一边汇报,不料被鱼刺卡着了。因做手术,顾某住院一个多月。顾某认为这属于工伤事故,可公司认为,顾某吃鱼的行为与工作无关,其所受伤害是因自己不慎,不符合工伤。
点评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该条明确认定工伤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即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在单位食堂就餐并没有离开厂区,食堂是工作场所的组成部分。午餐是员工必要合理的生理需要,也是继续当天工作的物质基础,所以午餐并非与工作无关。午餐所占用的时间也是工作时间的延续。所以,在实践中,员工在单位食堂吃饭时摔伤、上班期间上厕所摔伤,均被认定为工伤。本案中,顾某误食鱼刺,虽然本人有过错,但工伤认定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即职工在工作中发生事故伤害,无论本人有无过错,都应享受工伤待遇。所以,顾某被鱼刺卡伤属于工伤。
提前下班回家路遇车祸也算工伤
案例 小张是一家公司的铲车工,今年5月6日下午,小张手头无活,于是就提前下班回家,途中不幸被一辆轿车撞倒,造成骨折和软组织挫伤。后经交警部门认定:车主负全部责任,小张无责任。公司认为,当天小张早退半个小时,事发是在小张下班早退的途中,不能认定为工伤。
点评 小张的情况应当属于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从本条规定分析,只要是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引起的事故或伤害,都属工伤范畴。至于职工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迟到或者早退回家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是否应认定为工伤,由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没作明确的排除,因此原则上从宽掌握,即应认定为工伤。另外,职工上班迟到或者提前下班,虽违反劳动纪律,但这与工伤认定无关联,不能将违反单位规定、劳动纪律等作为否定工伤的理由。因此小张虽然早退,但不影响工伤性质的认定。
只要是出于维护单位利益就可算工伤
案例 某粮站召开职工大会,会上粮站主要领导宣布将邓某调整到更为重要的部门任负责人,职工沈某对此很不满,遂在会场无理取闹,辱骂主要领导,邓某出面制止,结果被沈某打伤。邓某认为,自己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属于工伤。而粮站认为,邓某被打伤与履行工作职责无关,不应认定为工伤。
点评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3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这里的受到暴力伤害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暴力伤害必须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因果关系;二是暴力伤害,不仅包括他人对职工履行职责的行为不满而进行打击报复,也包括他人对用工单位不满,针对该单位不特定对象所实施的暴力伤害,应着重审查职工从事的工作是否出于维护用人单位利益。本案中,制止沈某与主要领导争吵,虽非邓某的本职工作,但可以视为包括邓某在内的全体参与人员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临时职责,是为了維护会场秩序和粮站的威信,即出于维护本单位的正当利益,因此,邓某被沈某打伤,应属于工伤性质。
出差时在宾馆洗澡摔伤可认定为工伤
案例 2016年5月9日,高某受公司指派出差参加会议,入住主办方安排的酒店,当晚在客房内洗澡时因浴室防滑垫失效滑倒摔伤,导致多处骨折。公司认为,洗澡纯属个人生活,不符合工伤条件。高某遂自行申请工伤认定,并提交了会议主办方的证明、诊断证明书等材料。
点评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由于出差期间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与外出工作有间接关系的情形,如旅途、休息等都应视为“工作原因”。但不能将那些与外出工作无关的个人活动,如探亲访友、娱乐游玩、购物等私人活动视为“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第2款特别指出:职工因工外出期间从事与工作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而受到伤害的,不属于工伤。这就是说,只要不属于职工从事与外出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原则上应认定为工伤。本案中,高某受单位指派外出开会期间,属于“因工外出期间”,在会议客房内洗澡,并不是从事与学习、开会无关的个人活动,因此,高某的情况应认定为工伤。
(摘自《河南工人日报》2016年8月22日)
浅析交通事故责任后工伤认定问题 篇4
一、交通事故责任无法查明情况下的工伤认定问题。
赵某是浦城县某公司的员工, 2011年11月的一天, 赵某骑电动车从公司下班回家, 在途中发生严重事故, 赵某当场身亡。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发现, 赵某出事的地点不在道路监控录像范围内, 也无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的证据。交警部门最终出具证明书, 说明事故成因无法查明, 事故责任无法确定。赵某家属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人社部门依据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认定不属于工伤。这个案子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这个案子如果在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之前能否认定为工伤?如果是在之前, 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目前为止电动车不算机动车。所以如果是在工伤保险条例之前时这个问题一点争议都没有, 肯定不是工伤;在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是这么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赵某回家途中发生的事故是否算交通事故?肯定是, 因为交通事故既包括机动车交通车事故, 也包括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二个问题“非本人主要责任”, 赵某是否为“非本人责任”, 从现有的条件来看, 由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了一个无法认定责任的证据书, 在这个情况下, 赵某到底该不该负责任, 也就引申到在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之后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
从本案来说, 由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了一个无法认定责任的证据书, 这个案子怎么解决?人社部门怎么做?试想如果有目击证人能够证明或者有一个鉴定能够证明赵某不是负主要责任的话, 根据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基本原则, 可能更应倾向于保护弱者的权利来处理这个事。
二、对交通事故中认定工伤的必备条件界定难问题。
柯某是浦城县某公司的员工, 在2012年3月的一天中午1点35分左右, 柯某骑二轮摩托车从亲戚家往单位途中, 与迎面驶来的大货车碰撞, 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柯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出具证明书, 认定事故为大货车负主要责任, 柯某负次要责任。事发后, 柯某家属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人社部门依据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认定属于工伤。由于中午1点35分左右并不是上班时间, 且柯某走的并不从家中到单位的必经路线, 该公司对此有争议, 认为公司没有让柯某加班, 且走的也不是平常上下班必经路线, 不应认定为工伤。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对上下班规定的时间和必经路线的没有明确的界定, 职工在交通事故中出现工伤争议往往由于牵扯到交通法规而变得复杂。柯某于中午1点35分左右赶往单位, 正常上班时间为下午2点30分, 理应不属于上班时间。但柯某家属称其因工作没有完成, 是自愿加班, 同时, 柯某家属称柯某事发中午刚好到亲戚家吃饭, 吃完饭后就骑摩托车赶往单位了。
从这个案子我们来了解一下, 柯某于中午1点35分左右赶往单位, 虽不是正常上班时间, 但是因工作原因而去上班的, 应作为工伤认定条件之一;通过道路监控录像可以看到柯某的确是从亲戚家住单位方向行驶, 虽不是平常上下班必经路线, 但是案发当日上班路线。故这个案件符合了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此案例可以认定为工伤。
三、交通事故责任发生在回家探亲返回单位途中的工伤认定问题。
浦城县某公司员工徐某, 家住异地, 因探亲假结束, 2012年5月11日傍晚徐某乘客车由家返回工作地。下午13时30分左右, 车辆向左行驶出路外撞到山体的岩石, 造成三死两伤及车辆损坏的交通事故, 徐某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死亡。徐某亲属提出工作认定申请。
人社部门经调查核实后认为, 徐某探亲返回单位属个人行为, 与工作不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 对徐某探亲返回工作单位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徐某亲属对认定结论不服, 认为:“徐某回家探亲是经公司领导批准;5月11日探亲假到期返回工作单位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次日能正常上班;事故发生的地点是由徐某家去公司上班的必经之路”。
这个案子我们分析一下:请假回家探亲, 对于结束探亲返回工作单位驻地与日常的上下班并不是一个概念, 这在我国从部队到地方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处理请销假的制定设定上都是相同的道理。因此回家探亲返回途中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 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 (六) 项“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规定情形, 依法不能认定为工伤。
工伤事故 篇5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那么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职工的工伤能否认定?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发布的(2015)15号参阅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2年6月12日早晨6时20分左右,施建新驾驶二轮摩托车前往公司上班途中与一辆白色小型货车相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事发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现场。施建新因此受伤,经医院救治诊断为左肩锁骨关节脱位、左多发性肋骨骨折。由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2012年8月2日,当地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
2012年10月29日,施建新所在单位力强钢丝制品有限公司以施建新在上班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为由,向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013年9月29日,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施建新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无法认定,所受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认定工伤的情形,属于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施建新不服,向南通市港闸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港闸区法院审理认为,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事故责任认定的唯一形式。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能够分清责任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另一种是成因无法查明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社会保险部门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法律依据。
其次,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并不排除受害职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该条文从责任划分角度仅排除了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和全部责任的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并未排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的受害职工可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原告施建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未排除的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的情形。
最后,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法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形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有对事故责任进行判断的职责。本案由于肇事车辆至今未被查获,使原告试图通过民事诉讼确定事故责任承担方式已暂不可能,如果将此情形下劳动者所受伤害一律不认定为工伤,等同于让弱者承担了全部的事故结果,这与社会法保护弱者的立法目的亦相背离。而且,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如果对这类情形的伤害一律不予认定工伤,那么从形式上看虽然保留了劳动者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主张工伤保险的权利,但一律不予认定工伤的结果实质上变相剥夺了劳动者获得救济的途径。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立法精神,根据优者危险负担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作出判断,并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推定。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
综上,港闸区法院认定被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遂作出上述判决。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在法定上诉期内均没有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案件关乎普通劳动者的生存保障,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认定中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案即为工伤认定的又一起典型案例。当前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无法认定结论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肩负工伤认定职权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果一味草率地根据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将这类事故中受害职工置于工伤保障大门之外,无异于变相拒绝履行劳动保障职责。
《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劳动法》的范畴,根据《劳动法》第一条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该法的立法精神。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一条中,也均体现了该立法目的。因此,劳动保障部门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本案中,施建新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处于难以认定的灰色地带,根据立法本意,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并进而认定为工伤。
工伤事故 篇6
一、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是同一法律事实中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
工伤职工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就工伤保险待遇问题形成的是一种内部行政管理关系。因第三人的侵权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则形成侵权法律关系。《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职工因工伤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 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伙食补助费, 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 原工资待遇不变, 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职工享受不同等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劳动合同期满终止, 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职工因工死亡, 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在以上两种不同法律关系的赔偿项目均出现住院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 由此出现工伤事故与第三人侵权竞合的法律适用。
笔者认为, 劳动者获得人身损害赔偿与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在赔偿标准、归责原则、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失, 其应得的保险待遇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 适用的是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而人身损害赔偿则需要考虑侵权行为的法定归责原则、侵害人和被侵权人各自的过错、受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以及侵害人的赔偿能力等因素, 主要适用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是保护劳动者在工伤后应得到的合法待遇保障, 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不能与国家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相悖。既然《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遭受事故的职工应享有的工伤待遇, 工伤职工依《工伤保险条例》获得工作保险救济的权利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故用人单位不得以侵权人赔偿了相关费用为由, 拒绝给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金。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支付职工的保险金。
二、法律并没有赋予工伤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对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因此不得要求劳动者先向侵害人索赔后才能申请保险待遇
职工发生工伤后享有工伤待遇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也是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果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并依法认定为工伤的,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的规定给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法律没有赋予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因侵权引起工伤的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要求工伤职工必须先向侵权人索赔后才能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也不能从工伤职工应享有的保险待遇中扣除其从侵权人处获得的赔偿款项。
三、我国法律不禁止第三人侵权与工伤事故能够竞合, 且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救济方式
依《工伤保险条例》,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在上下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都应当认定为工伤。在以上情形下发生的工作, 许多是由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因此, 即使工伤是由第三人侵权引起的也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其他实体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救济方式。所以, 工伤职工有权同时选择两种救济方式,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工伤职工可以获得双重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上述规定的第一款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 因此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另外, 该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明确了发生工伤的职工只能按照 (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要求工作保险待遇, 不能再以人身损害为由向请求用人单位提出人身损害赔偿。第二款是规范用人单位以外的侵权人与被侵权职工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非常明确地规定劳动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
摘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或工作时被他人驾驶的机动车撞伤, 这种典型的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 工伤职工如何得到赔偿, 得到何种赔偿?笔者认为, 工伤职工可享受工伤保险和侵权人的双重赔偿。
关键词:工伤,侵权,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事故 篇7
工伤职工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就工伤保险待遇问题形成的是一种内部行政管理关系。因第三人的侵权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则形成侵权法律关系。《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职工因工伤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 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伙食补助费, 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 原工资待遇不变, 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职工享受不同等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劳动合同期满终止, 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职工因工死亡, 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在以上两种不同法律关系的赔偿项目均出现住院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 由此出现工伤事故与第三入侵权竞合的法律适用。
笔者认为, 劳动者获得人身损害赔偿与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在赔偿标准、归责原则、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失, 其应得的保险待遇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 适用的是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而人身损害赔偿则需要考虑侵权行为的法定归责原则、侵害人和被侵权人各自的过错、受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以及侵害人的赔偿能力等因素, 主要适用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是保护劳动者在工伤后应得到的合法待遇保障, 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不能与国家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相悖。既然《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遭受事故的职工应享有的工伤待遇, 工伤职工依《工伤保险条例》获得工作保险救济的权利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故用人单位不得以侵权人赔偿了相关费用为由, 拒绝给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金。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支付职工的保险金。
2、法律并没有赋予工伤保险机构和
用人单位对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因此不得要求劳动者先向侵害人索赔后才能申请保险待遇
职工发生工伤后享有工伤待遇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也是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果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并依法认定为工伤的,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的规定给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法律没有赋于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因侵权引起工伤的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要求工伤职工必须先向侵权人索赔后才能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也不能从工伤职工应享有的保险待遇中扣除其从侵权人处获得的赔偿款项。
3、我国法律不禁止第三人侵权与工伤事故能够竞合, 且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救济方式
依《工伤保险条例》,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在上下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都应当认定为工伤。在以上情形下发生的工作, 许多是由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因此, 即使工伤是由第三人侵权引起的也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其他实体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救济方式。所以, 工伤职工有权同时选择两种救济方式,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
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工伤职工可以获得双重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上述规定的第一款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 因此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另外, 该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明确了发生工伤的职工只能按照 (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要求工作保险待遇, 不能再以人身损害为由向请求用人单位提出人身损害赔偿。第二款是规范用人单位以外的侵权人与被侵权职工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非常明确地规定劳动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事故 篇8
某地一煤矿井下采煤工人徐某,2010年4月12日被诊断为煤工尘肺,2010年7月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工伤,并被鉴定为伤残四级。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徐某应退出工作岗位,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月支付其伤残津贴。但是,徐某在按月领取伤残津贴的情况下,向单位提出回到原工作岗位继续工作的申请,经单位同意,徐某回到原工作岗位继续工作。2010年11月26日,徐某骑自行车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当场死亡,公安交警部门认定事故双方负有同等责任。2011年4月12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出徐某为因工死亡的结论,徐某生前所在单位对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险部门做出的认定决定不服,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提请行政复议,当地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查后做出了维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认定决定。2012年3月,用人单位为徐某家属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待遇。在如何支付待遇问题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分歧。后经反复研究论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徐某近亲属支付了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但追回了徐某2010年12月以后领取的伤残津贴。
争议焦点
此案存在工伤认定和工伤待遇两个方面的争议问题。
工伤认定方面:徐某在领取伤残津贴的情况下,又回到工作岗位工作,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是否应该认定为工伤?
用人单位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了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伤残津贴等待遇。徐某为四级伤残人员,属于退出工作岗位、领取伤残津贴的情形,用人单位同意其返回工作岗位工作不能形成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属于劳务关系。因此徐某遭受交通事故伤害应按民事交通事故责任的有关规定处理。
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为:用人单位安排徐某回到工作岗位工作,虽然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一至四级伤残职工退出工作岗位领取伤残津贴的规定,但徐某回到工作岗位工作是客观事实,属于劳动关系。在此前提下,徐某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并被公安交警部门认定双方负有同等责任,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应认定为因工死亡。
工伤待遇方面:认定徐某在领取伤残津贴的情况下,又回到工作岗位工作,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为工伤,那么工伤保险待遇应如何支付?
一种观点认为:徐某是一至四级伤残人员,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即享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但不符合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条件。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是虽然徐某属于患尘肺病被鉴定为四级的伤残人员,但是造成其死亡的是道路交通事故,与尘肺病四级没有关系,属于一起新发生的工伤事故,应按新发生的工伤处理工伤保险待遇问题。二是既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认定徐某为因工死亡,那么就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支付其近亲属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待遇,即支付其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三是尽管认定徐某为因工死亡,但并不说明徐某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工作领取工资的同时又领取伤残津贴是正确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一至四级工伤人员领取伤残津贴的前提条件是退出工作岗位,徐某既然未退出工作岗位,就不能领取伤残津贴,对于徐某已领取的伤残津贴应予退回工伤保险基金。
案例评析
工伤保险是为工伤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医疗救治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赔偿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工伤分为十个等级,一至四级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其失去了通过劳动获得工资这一赖以生活的能力。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工伤保险制度规定了一至四级的人员退出工作岗位,领取伤残津贴。伤残津贴是针对工伤人员在劳动年龄不能通过劳动获得工资而替代工资部分功能的保障项目。这里“退出工作岗位”是“领取伤残津贴”的一项条件。本案徐某既然选择继续工作、领取工资,实际上是放弃了领取伤残津贴的权利。
徐某经单位同意并被安排回到原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徐某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客观上用人单位与徐某具备劳动关系的若干要件。况且,现行工伤保险政策规定一至四级人员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某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并被公安交警部门认定双方负有同等责任,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工伤的规定,因此应当认定徐某为因工死亡。
徐某死亡原因是新发生的又一起属于因工死亡的交通事故,不同于制度设计上的“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情形,因此,不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
本案处理结果: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徐某为因工死亡;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向徐某近亲属支付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追回了徐某不应当领取的自2010年12月以后至因工死亡期间领取的伤残津贴。
工伤事故 篇9
近年来工作环境的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品质带来了巨大的改善,很多人越来越关心工作场所的事故风险、各种职业性健康威胁,以及工伤事故和疾病带来的高昂的经济成本。这样的意识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期望值,他们要求政府更多的保护工人,特别是那些从事高危职业的人。而只要工作环境的安全问题受到积极关注,那么,在这一方面加强政府制定和改善政策的建议就会得到认同。随着各种在工伤事故中突显出的生命价值与健康安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重视度越来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它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美国学者斯密斯在1937年就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职业安全问题,他观察到:工人要求可观察到的风险或不愉快的工作应该实行级差工资报酬,但是,事实上,市场中很多安全风险是工人观察不到的。产业危险水平与工人是否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处在危险中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见,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一定能规避职业安全风险,即市场在工伤事故控制中往往失灵。有些学者较早地观察到了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属于政府干预的范围。于是,工伤事故控制就进入了政府治理的视野。
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看,政府本身是一级社会组织,是工作风险化解的最主要的主导性组织。此外,工伤事故控制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方面有关的研究还非常贫乏。在这层意义上,工伤事故预防与安全生产、国民经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关劳动者生存权利及劳动者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等社会问题,事关社会的安全稳定、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等。因此,工伤事故控制是一种外部正效应很大的准公共产品,所谓外部正效应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其它经济行为主体所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同时,工伤预防又是一种消费性的投资活动,不像一般经济活动有明显的投入与产出[1]。它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潜在性等特殊性,有时能从工伤预防投入中获得超过成本的利益,但有时却不能(如事故未发生)。因此,一般说来,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企业),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与职业病的积极性是有限的,通常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则常常处于事故控制缺失的状况,需要政府代表公众的利益,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管制措施加强对工伤预防的管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共发生2亿5千万起工伤事故,导致33万人死亡,职业性病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国民经济产值(GNP)的4%[2]。所以,工伤事故控制政策是现代政府必须向社会提供的,来满足社会和劳动者对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生活质量保证的需求。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工伤事故预防是一种宜于由政府强制提供给公民消费的优效品。
2 深圳市工伤事故的特征及政府的治理对策
深圳市近几年的工伤数据表明,深圳特区关外宝安、龙岗两区发生工伤事故补偿宗数占全市的80%左右,工伤致残率相对也是较高的,而且一些比较危险容易发生事故的冲、剪、压、切等行业如小五金加工、五金电镀、模具加工、家具、锯木、造纸、石场等,主要分布在特区关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工伤类型分布以高空坠落为首,其余依次为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等;工伤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手、脚、四肢较多发生,其中机械伤害中手伤害发生频率最高。针对以上工伤事故发生的现状,深圳市政府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
2.1 依法管好用好工伤事故预防专项基金,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工伤保险基金是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市社会保险机构每年从当年征集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5%作为工伤预防费,其中3%用于工伤预防的调研、宣传、教育。”《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市社会保险机构对于当年没有发生工伤致残、重伤、死亡事故的用人单位,按该单位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总额的5%至10%发给奖励金,用于奖励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生产成绩显著者。”深圳市政府严格按上述规定开展工伤事故预防工作,使得深圳市的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有了较多的资金保证。在工伤保险补偿和工伤事故控制预防工作上,加强了和发挥出了区镇两级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基层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作用,同时,市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不断加强对基层部门的指导和督察力度,重点对危险性高和事故多发行业依法展开有效的监控和检查整治工作。
2.2 发挥齐抓共管、共同监制机制的作用
社保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职业卫生防疫部门、工会等机构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和齐抓共管。深圳市按各部门职能来分工,社保部门主要履行工伤性质认定、工伤偿付等工作;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主要履行安全生产监督、事故预防,根据事故责任依法处罚等职责;职业卫生防疫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健康)意识。为进一步将深圳市工伤保险和工伤事故控制工作跃上一个台阶,深圳市同时在强调各部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基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发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电脑网络系统,对工伤事故的处理、统计分析和预警等实行信息化处理,建立起社保、安全监察、职业卫生预防、工会等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伤预防监察网络系统和信息通报制度。共同开展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监督、整治等各项工作。社保、安全监察、职业卫生预防、工会等部门共同配合,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比如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的同时,对事故较多、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企业,不留情面,依法处罚;定期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冲、剪、压、切、木工机械、采石场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举办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拍摄工伤职业预防专题教育电视片,通过宣传媒体宣传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安全知识、先进经验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训等等,形成和保持全方位的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宣传态势。
2.3 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伤预防工作和奖励企业搞好工伤事故预防
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和《广东省工伤保险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深圳市的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深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2006年度深圳市工伤预防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对2006年度在深圳市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评选范围为深圳市2006年度工伤保险的参保企业。评选条件有参保单位领导重视并且能够积极宣传工伤保险政策,全年能够按时、按人、足额缴交工伤保险金,单位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参保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具有完善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参保单位在2006年度无死亡或1-8级工伤致残的安全生产事故,且2006年度单位工伤事故率[3]低于0.8‰,建筑等高危行业标准可适当放宽。同时,深圳市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用人单位为员工参保。在工伤认定、待遇偿付等方面,都是以在社保基金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参保单位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缴费“门槛”相对较低。
2.4 强调工伤保险制度在工伤事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从1990年8月开始在全市实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全市统筹,1994年5月正式实施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建立和完善以工伤认定、工伤医疗、工伤偿付、工伤康复、工伤预防等服务的工伤保险体系。在2002年的时候深圳市就有4万多个单位300万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8亿元,支出工伤保险金2.4亿元,为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深圳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0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7.64亿元,完成工伤认定62130人,比上年同期下降0.3%,工伤补偿52162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其中有伤无残36420人,致残14412人,死亡230人,核发工伤补偿金38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共偿付工伤医疗费1.45亿元,工伤康复费用支出近2000万元[4]。深圳12年的实践证明,不断地加强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预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现实政策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从政策制定的宏观制度层面看,国家、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并不完善。对如何惩治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虽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是缺乏一部如何保障社会底层尤其是在高危行业工作的底层劳动者安全维权的法律法规,即底层劳动者的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有效申诉、如何维护他们的安全维权行动以及如何组织他们进行安全维权的具体法律法规缺乏。
其次,从政策制定的中观组织层面看,深圳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配有工会组织,但很多私营外资企业没有工会组织,有的工会组织职能作用不到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确设有工会组织,但这些工会有时未必能够起到为企业劳动者进行安全维权的应有作用或者对有效控制工伤事故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当一些工会组织为某种权力、某个利益集团所操控或把持时,并不能对企业的劳动者提供积极的救济,有时还与企业的劳动者“唱反调”。
最后,从政策制定的微观个体层面看,劳动生产者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认知和安全行动等基本缺失。2006年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等七部委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力图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但是劳动生产者的安全培训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而深圳又是全国劳工最多的城市之一,没有安全培训教育,劳工对安全环境的认知、风险的感知、危险的识别等就无从谈起。这样也不利于工伤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4 对完善工伤事故控制政策的建议
一是加强预防工伤事故发生的监察执法。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配套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监察员,广泛采集用人单位工资支付信息,发现违法苗头及时妥善处理,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监察指挥中心建设,推广使用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实现监察信息全覆盖和各级监察信息共享。建设“社会保险稽核案件信息系统”,提高稽核案件处理效率。全面推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工资支付情况档案,实现分类管理。
二是创新工伤事故控制的综合监管手段,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落实深圳市、区政府、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逐步改变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负无限责任的现状。引导、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依法履行对员工、对社会的安全生产责任。深圳市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强化依法监管。在工伤保险补偿和工伤事故控制预防工作上,要不断加强和发挥区镇两级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基层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作用,同时,市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基层部门的指导和督察力度,重点对危险性高和事故多发行业依法展开有效的监控和检查整治工作。
三是要大力推广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加大安全培训工作力度,使“安全第一”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使安全操作成为习惯操作。对工伤大事故进行公开曝光,公布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贴近生产实际的安全文化活动,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主体,建设具有企业特点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态文化。
摘要:现代社会,政府当以实现人民福祉为其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政府关于工伤事故预防和控制的政策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随着工伤事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工伤事故控制的相关政策。文章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这些政策的作用和利弊,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以实现工伤事故控制政策的治理目标。
关键词:工伤事故,控制,政策,深圳市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孙树菡.中国劳动卫生及工伤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选择[J].中国保障制度,2002,(4).
[3]孙树菡主编.工伤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王显政主编.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研究及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工伤事故 篇10
尽管你作为驾驶员对该交通事故负有全部责任,但你所受伤仍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包括:(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条规定对职工可以视同工伤的情形包括:(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从中可以看出,可以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其实质就是两点:一是存在劳动关系;二是劳动者的人身在事实上受到伤害,且是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发生的。同样,该条例第十六条也对职工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明确规定为:(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二)醉酒导致伤亡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与上述对应,本案中,你具备认定为工伤的要件:你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你已经伤残,且是在为公司送货途中(履行工作职责)发生交通事故而导致的;你并不具有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
【工伤事故】推荐阅读:
工伤事故08-26
劳动工伤事故06-27
工伤事故预防08-04
工伤事故责任10-23
工伤事故赔偿仲裁10-30
煤矿工伤事故等级06-01
工伤事故案例剖析09-01
工伤事故责任承担承诺08-22
工伤事故调查报告格式06-05
工伤事故报告(申请前报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