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精选4篇)
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 篇1
员工上班途中顺便到菜场买菜发生意外事故,是否被认定为工伤?上下班的合理路线究竟是怎样规定的?如果某天因堵车导致变更路线,员工发生意外,合理路线会有新界定吗?对此,法律专家通过案例为读者一一揭晓。
案例:上班顺道买菜遭车祸
日前,宗某在去上班的路上绕道到一家农贸市场买菜,买完菜后她驾驶摩托车与一辆货车发生碰撞事故,宗某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认定,宗某负本次事故的同等责任。宗某丈夫周某认为,发生交通事故时,妻子是前往单位上班的合理时间内,发生事故的地点完全属于“上班途中”。而买菜所导致的上班路径变更,并不必然增加事故风险,也没有改变以上班为目的的合理路线,妻子上班途中因交通事故死亡应当属于工亡。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部门称,宗某单位在她家的东南方向,而发生事故的路段却在她家的东北方向。事发当日,宗某在该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是她到涉案农贸市场买菜的原因,涉案农贸市场距离宗某家较远,宗某不是上班途中顺便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要去的农贸市场。因此作出不予认定为工伤的决定。
律师观点:核心问题是合理路线如何界定
劳达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魏浩征指出,合理路线,法律上并不能就其概念作单一界定,所以工伤认定部门有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对于那些开车上班的员工,比如走中环或外环等,涉及对交通堵塞等因素的考虑。此前,最高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上下班途中的解释,是作一种扩大解释,不仅仅指往返于工作地和住所地,还包括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等。《规定》发布后,相关新闻发布人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上下班途中接孩子、买菜等都属于合理的范畴。总体上,高院的思路是从扩大对劳动者保护的角度出发。所以,基于上海目前的路况,很难界定哪一条路线是属于合理路径。此案例没有被认定工伤,主要是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的:1)一般而言,下班途中买菜是比较合理的,而案例中员工则是在上班途中买菜;2)工作地与员工居住地之间有很多农贸市场,然而该员工实际选择的并非最便利的农贸市场。所以即便对上下班途中持扩大解释,但仍有限定。另外,案例中还强调一个合理性。何谓合理性?一般言之有理、符合常理的均可。如果案例中,路径是顺同方向,且为下班途中的话,那么在工伤认定上基本不会有太大异议。
延伸疑问:3大热点问题聚焦
1、上班路线如何认定?如员工A在正常情况下每天走中环开车上下班。但某天因堵车走外环,员工发生意外,此时路线如何界定?
魏浩征认为,像员工开车上下班,绕一点路的,一般被认定为合理路线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2、若员工下班途中去的菜场是西北方向的,即顺着下班路径,那这个案子的判决是否有会有差异?
有可能。刚刚提到说下班去父母亲家、配偶家、接孩子、买菜都纳入合理路线范畴,但案例中一个特殊情况是在上班途中,且案例中也提到系争议农贸市场非宗某上班途中顺便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而必须要去的。关于合理路线,最高院解释提到了三种情形,即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的上下班途中都是属于合理路线。
3、休假发生意外是否属于工伤?
一般认定工伤都是与工作有关,简单归纳为三要素: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或者上下班,但皆与工作有关。而休年休假不属于工作的范畴,故员工在休假期间发生伤害事故的,不属于工伤。
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 篇2
2015年8月2日0时20分,李某骑摩托车下班途中撞在路边土堆上摔倒昏迷,被路人发现拨打120急救电话,120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对李某实施现场救治时,另一辆小汽车行驶到该处时,先后与担架、李某及救护人员、摩托车发生碰撞,致使担架、摩托车损坏、李某受伤。李某后经医院诊断为:颈3-5脊髓损伤并四肢瘫痪,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后交警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该认定书认定:第一起交通事故,李某自己驾驶摩托车撞到土堆上,李某应负主要责任;第二起交通事故李某无过错无责任。2015年10月15日,李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李某的情况是否属于工伤?
相关法律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李某受到的两起事故是否都视为下班途中?观点主要有二: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认定为工伤,主要理由是:1、李某是在下班途中,第一起事故中,个人属于自发交通事故,虽然个人是合理时间合理路线下班途中,但个人承担主要责任,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认定工伤的情形,不能认定为工伤。2、第二起事故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的意外交通事故伤害,个人虽然不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或完全责任,但是李某是在被救治过程中受到的伤害,目的地是医疗机构,不是回其固定居住场所或临时居住场所,不能算是下班途中,所以第二起事故也不能认定为工伤。从总体上,两起事故都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认定工伤的情形。3、虽然说李某受到的伤害值得同情,但人情不能大于法律,在人情与法律有矛盾的情况下,仍然必须坚持依法办案。4、虽然李某所在单位为李某办理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且处于正常缴费状态,参保与否,只是涉及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支出费用问题,但用人单位及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不能作为认定或不予认定工伤的依据,因此无论是第一起交通事故还是第二起交通事故,李某受到的伤害都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把李某受到的伤害认定为工伤,主要理由为:1、李某骑摩托车撞在路边土堆上的第一起事故是发生在下班途中毫无异议,第二起事故李某虽然是在担架上,处于被救治的过程中,目的地是去医疗机构,但把这两起事故综合起来看还是在下班途中。2、李某受的伤害主要是第二起事故中受到的伤害,120急救人员对李某实施抢救,发生在李某下班途中,理应把李某受到的伤害理解为下班途中受到的伤害。3、第一次事故受到的伤害还未来得及诊断和治疗,与第二次事故受到的伤害时间非常接近,两次事故受到的伤害很难划分清楚。4、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工伤案件,李某在短时间内受到两次伤害,身体已经受伤,不能再让受伤者经济上再次承受经济压力,本来就够不幸的了,从情理上考虑应该认定为工伤。5、李某所在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认定为工伤,从工伤保险基金支出费用,更能发挥工伤保险的保障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及职工参加工伤保险。6、在认定工伤工作中,劳动者是弱势群体,对事实部分有争议的案件,应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尽可能地照顾弱者。因此,李某受到的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
案例评析
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 篇3
丈夫一如往常到单位上班,却没能再踏进家门。从2009年以来的三年间,妻子为丈夫打起了行政官司,历经一、二审败诉,申诉、抗诉、再审。最终,检察院为她讨回26万元工伤赔偿款。
2007年7月9日,是许某铭记在心的日子。当天早上6时许,她的丈夫、时任福建永安某公司下属煤矿采掘队队长的戴某,早早来到井口上班。因感身体不适,在交代完工作后,戴某便前往煤矿卫生所诊治,后转至三明市第二医院,当天12时25分经抢救无效死亡。尸解病理检查意见书认定,戴某患晚期结肠癌、严重脂肪肝等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而亡。次年12月,永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据此认定,戴某之死不能视同工伤。
对于永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这一具体行政行为,许某说,她不服。为此,自2009年起,她就打起了行政官司,诉请永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改变当初的认定。
但是,永安市法院的一审判决和三明市中级法院的二审判决,均认为造成戴某死亡后果的疾病不是通常医学意义上的突发性疾病,不能视同工伤。许某实在是想不通,丈夫到单位上班后几个小时就“没了”,明明是死在工作岗位,怎么就不算突发疾病?怎么就不能视同工伤呢?
2010年5月,许某来到三明市检察院申请抗诉。同年6月12日,三明市检察院审查后作出立案决定,后将案件交由永安市检察院办理。
这起案件中,对戴某之死是否可以认定视同工伤?是否应该抗诉?永安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林永生指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下称《条例》)向记者介绍说,《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因此,这起案件的焦点,在于对突发疾病的理解。
永安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分析认为,在相关法律条文本身规定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为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对突发疾病的理解上,应认为其包括了各类疾病,即劳动者患有先天性疾病、间歇性疾病、慢性疾病或其他已彰显症状且职工本人并不知晓的疾病。
另外,《条例》还明确规定了不能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总结下来,都是由于受害人自身存在过错而导致伤亡的情形。显然,这起案子中,戴某之死不属于不能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2010年7月30日,永安市检察院以永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具体行政行为及法院一审、二审判决所维持的非工伤认定确有错误为由,建议三明市检察院依法提请福建省检察院抗诉。2011年5月,福建省检察院审查后,依法向福建省高级法院提出行政抗诉,福建省高级法院指定三明市中级法院再审。
2011年11月18日,三明市中级法院再审后作出改判,责令永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该案重新作出工伤认定。
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 篇4
据以研究的案例:
2007年9月10日,于某应聘到某物流公司担任前台接待,入职当日签订了一年期劳动合同,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两个月,工资为1000元”。2007年9月21日之后,于某未向其主管请假就突然不来了,物流公司起初以为于某不想做了,大概一周之后公司才得知,于某20日下班之后去其姐姐家,途中乘坐一辆三轮摩托与机动车发生车祸,后双方自行达成了赔偿和解。2008年1月,于某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回函劳社局认为其发生交通事故的地点在昌平,而其在入职登记表上填写的家庭住址和通讯地址为房山,于某发生的交通事故并不属于“上下班途中视为工伤的情形。但是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月份认定于某为工伤,并于08年5月鉴定于某劳动能力伤残等级为九级。自发生交通事故后,于某未再到公司工作,双方劳动合同于2008年10月到期。后于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一、申请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二、申请支付一次性医疗和就业补助金;
三、补发2007年9月12日至2008年10月期间的全额工资。仲裁阶段:
仲裁审理中,于某提交了《诊断证明书》、《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工伤证》、《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通知书》等证据,证明其2007年9月20日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以及确认为工伤伤残九级的事实。公司提供了当时给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认定于某工伤的回函。
仲裁裁决:于某2007年9月20日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2008年5月经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认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伤残九级,本委予以确认。依据《北京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管理办法》第三、四条之规定,于某的停工留薪期6个月,公司应支付停工留薪期的工资6000元。于某定残日后至双方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于某虽未上班亦未提供劳动,但是双方劳动关系存续,故公司应当支付于某期间的生活费,双方的劳动合同有效期至2008年10月,于某主张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本委予以确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物业公司应支付于某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案件评析:
本案中于某与公司之间的争议属于工伤保险待遇争议,适用的法律依据是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规定。本案的事实和法律关系比较简单,于某在发生交通事故以后,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依据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论和劳动能力鉴定九级的事实,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向公司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公司虽然对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于某为工伤的行政决定不服,但未依法在法定时效内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请求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和法院撤销区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实质上放弃了法律赋予的程序救济权利,导致在劳动仲裁阶段,直接承担了全部败诉的结果。评析: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本条规定,确定了工伤认定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一般来说,职工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发生的工伤事故,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是否构成工伤能否认定工伤存有争议,适用上述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无法提供证据证明不是工伤认定的,则认定为工伤,这一举证责任分配是符合情理的,也符合工伤保险的立法保护目的。受伤职工一般不可能对工伤事故的发生原因了解得很详细充分,而且有些工伤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些特定的情况,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手段、资料乃至设备才能取得这方面的证据,为了确实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工伤认定中适用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职工因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劳动行政部门在认定工伤时,机械的适用这一举证分配原则是错误的,例如本案中,公司提供的证据已经证明于某的家庭地址和通讯地址是房山区,而于某发生交通事故的地点位于昌平区,并且是乘坐三轮摩托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本案中,对于某发生交通事故的地点不属于上下班的合理线路,物业公司已经完成其举证责任,此时举证责任应当转移到于某,由于某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下班后途径昌平是其上下班的合理线路,或者提供证据证明其经常居住地是昌平区而不是房山区,否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不应认定于某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为工伤。
【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推荐阅读:
谈员工上班途中遇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07-10
上班途中工伤新规定05-15
在上班途中看的早安心语06-30
三八妇女节上班算不算加班08-20
京津冀交通事故专业资深大律师 - 未请假提前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死应否认定工伤11-19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12-06
途中工伤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