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工伤

2024-07-26

途中工伤(精选4篇)

途中工伤 篇1

案情回放

2015年8月2日0时20分,李某骑摩托车下班途中撞在路边土堆上摔倒昏迷,被路人发现拨打120急救电话,120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对李某实施现场救治时,另一辆小汽车行驶到该处时,先后与担架、李某及救护人员、摩托车发生碰撞,致使担架、摩托车损坏、李某受伤。李某后经医院诊断为:颈3-5脊髓损伤并四肢瘫痪,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后交警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该认定书认定:第一起交通事故,李某自己驾驶摩托车撞到土堆上,李某应负主要责任;第二起交通事故李某无过错无责任。2015年10月15日,李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李某的情况是否属于工伤?

相关法律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李某受到的两起事故是否都视为下班途中?观点主要有二: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认定为工伤,主要理由是:1、李某是在下班途中,第一起事故中,个人属于自发交通事故,虽然个人是合理时间合理路线下班途中,但个人承担主要责任,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认定工伤的情形,不能认定为工伤。2、第二起事故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的意外交通事故伤害,个人虽然不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或完全责任,但是李某是在被救治过程中受到的伤害,目的地是医疗机构,不是回其固定居住场所或临时居住场所,不能算是下班途中,所以第二起事故也不能认定为工伤。从总体上,两起事故都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认定工伤的情形。3、虽然说李某受到的伤害值得同情,但人情不能大于法律,在人情与法律有矛盾的情况下,仍然必须坚持依法办案。4、虽然李某所在单位为李某办理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且处于正常缴费状态,参保与否,只是涉及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支出费用问题,但用人单位及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不能作为认定或不予认定工伤的依据,因此无论是第一起交通事故还是第二起交通事故,李某受到的伤害都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把李某受到的伤害认定为工伤,主要理由为:1、李某骑摩托车撞在路边土堆上的第一起事故是发生在下班途中毫无异议,第二起事故李某虽然是在担架上,处于被救治的过程中,目的地是去医疗机构,但把这两起事故综合起来看还是在下班途中。2、李某受的伤害主要是第二起事故中受到的伤害,120急救人员对李某实施抢救,发生在李某下班途中,理应把李某受到的伤害理解为下班途中受到的伤害。3、第一次事故受到的伤害还未来得及诊断和治疗,与第二次事故受到的伤害时间非常接近,两次事故受到的伤害很难划分清楚。4、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工伤案件,李某在短时间内受到两次伤害,身体已经受伤,不能再让受伤者经济上再次承受经济压力,本来就够不幸的了,从情理上考虑应该认定为工伤。5、李某所在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认定为工伤,从工伤保险基金支出费用,更能发挥工伤保险的保障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及职工参加工伤保险。6、在认定工伤工作中,劳动者是弱势群体,对事实部分有争议的案件,应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尽可能地照顾弱者。因此,李某受到的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

案例评析

当地人社部门对此案件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案例分析研讨会,对该案件专题研究,综合考虑认为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工伤认定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虽然可以考虑其他情理因素,但人情不能大于法,不能违背法律的明确规定和立法宗旨。本案中,两起事故虽然是在同一地点发生的,时间也非常接近,但两起事故性质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第一起事故是在下班回家途中合理时间合理路线发生的,但李某负主要责任,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认定工伤的情形,不能认定为工伤。第二起事故虽然李某没有任何责任,但是发生在救治的过程中,其目的不是下班回家,不能视为下班途中,自然就不能认定为工伤。该起事故属于民事伤害的范畴,当然李某受到的伤害引起的救治和赔偿问题也应该通过民事途径来解决,由肇事车辆驾驶人及相关责任人承担。从以上分析看,这两起交通事故都不符合认定工伤的情形,故人社行政部门作出了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

途中工伤 篇2

此案中建筑工人受到的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需要我们仔细进行探讨。

法律规定及其分析

关于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情形下工伤的认定问题,我国的法规和部门规章具有专门的规定。《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九项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应当认定为工伤;2004年1月1日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六项: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里“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对上下班途中的具体情形进行了描述,客观上必须是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但是对于何为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没有进行规定,而现实实践的多样性使得该条件的认定颇受质疑,同时过于严格的条件使得很多交通事故不能纳入工伤的范围,使得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同时,裁决者对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的理解的不一致,可能致使同样的案情得出不同的结果,由此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以下我们对认定工伤时间和路线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时间和路线的分析

综合上述对法律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判定是否为工伤的时候,有两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时间和路线。

关于时间因素,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和通行的理论是为上下班途中。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里“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对于加班,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是要支付加班费的,因此很多公司的内部规定对于加班大都有详细的规定。比如说很多公司规定,要加班需要首先要填写加班申请,待主管人员签字批准才算加班。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很多加班都是下班前后临时决定的,根本无法履行这种批准程序。因此这段时间的工作按照公司的内部规定是算不上加班的。因此,在这种没有按照公司规定进行加班的情况下,如果员工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此时的工伤认定就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问题。其工作与自己的业务没有关联性,则不应认定为加班,如员工在下班后,没有及时回家,而是留在办公室玩电脑游戏或与朋友网上聊天。我认为这种安排既可以鼓励员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双方均能接受的结果。

关于对路线的分析,在实践中人们的理解分歧更大。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规定的是“必经路线”,而《工伤保险条例》中对路线却没有规定。这是否就意味下班路线在认定工伤的过程中则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虽然《工伤保险条例》没有规定必须是“必经路线”,但是在认定工伤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不考虑上下班路线的。但是我们的理解又不能过于机械,顽固坚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的“必经路线”。对于路线的理解,我认为应坚持区域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关于区域性的原则,我们应当坚持工作地和居住地“两点一线”的原则。如果下班后故意绕行或与回家的路线的方向大相径庭,则不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这是区域性原则的要求。如上下班路程通常需时约30分钟,劳动者中途购物至到家,花费一个多小时,此种情况明显违背了连续性的原则,不应认定为上下班途中,但是如果劳动者进入超市短暂购物,路程用时比平时略有增加。则不应将其排除在上下班途中之外。总之,对区域性和连续性均不应进行机械的理解,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判断。

工伤认定的除外因素

无论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还是现如今的《工伤保险条例》,均有对不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进行了规定。《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办法》第九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一)犯罪或违法;(二)自杀或自残;(三)斗殴;(四)酗酒;(五)蓄意违章;(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二)醉酒导致伤亡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工伤保险条例》对不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规定更加合理,对劳动者的保护更加周全。关于醉酒,自杀、自残或犯罪的理解比较容易,重要的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的理解。《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对违反交通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列举。也就是说违反交通的行为被认定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但随后我国陆续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法实施条例》,对违反交通的行为及其惩罚措施进行了专门规定。且现在新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列举中,并未将违反交通的行为规定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后,也已经失效。因此违反交通的行为现在不应认定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而是由《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管理。因此,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的,无论其自身负全部责任还是部分责任,已经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不应影响工伤的认定。除非,劳动者有醉酒,自残或自杀的主观故意。在此种情况下,问题的本质已不是是否违反治安管理,而是是否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二、三项了。

在本案中,王某及其工友是在上下班的途中遭遇的车祸,且他们不存在绕行的问题。因此按照上述分析王某及其工友受到的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

途中工伤 篇3

张某生前系天津某化工公司职工,家住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街道。2015年6月30日20时40分许,张某骑自行车下班回家途中被孙某驾驶的吉利牌小型轿车撞倒,造成张某当场死亡,事故地点距张某所在单位某化工公司门口150米左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孙某在本起事故中承担全部责任,张某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发生后30日内,张某所在单位未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015年9月,张某配偶向区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区人社局受理后向某化工公司下达了《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该化工公司未进行举证,亦未提供否认工伤的证据材料。区人社局随后对张某的配偶、生前同事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张某的上下班时间和路线,2015年11月,区人社局做出《认定工伤决定书》,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认定张某为因工死亡。该化工公司对认定工伤决定不服,先向天津市人社局申请行政复议,复议结果为维持区人社局的认定结论;随后单位又分别向区法院和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行政诉讼,最终均为维持区人社局的认定结论。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张某下班时间、离开单位的时间及事故发生时间是否属于合理的上下班时间。

该化工公司认为单位规定的下班时间19时,张某发生事故时已是20时40分左右,距单位规定的下班时间已过去1小时40分,已不属于上下班途中。

区人社局通过调查了解到,单位规定的下班时间虽然是19时,但因为其从事化工工作,下班后一般会在单位洗澡,换衣服,实际下班时间会晚一些。结合事发地点,认定事发时间属于下班后的合理时间、合理路线。

案例评析

为赶夜班早出发 途中事故属工伤 篇4

对于马成林的死亡,巩义市人事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社保局)于4月1日作出不能按因工死亡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理由是:马成林发生事故的时间是在晚八点左右,不在上班前规定的时间段。

马成林的爱人董勉对社保局作出的这样一个处理结果难以接受,并于206月23日向巩义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于马成林的死亡能不能按因工死亡认定,社保局的处理是否正确,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社保局的处理正当合法,应予维持。

理由是根据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九款之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致使职工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而刘成林的.死亡当天工作时间是9月19日零点开始,马家距厂仅有11华里,正常骑车仅有一个小时的行程,而马成林出事的时间距上班时间有4个多小时,不在上班前的合理时间段内,很难认定马成林出事故是在上班途中,故不予认定为因工死亡,

第二种意见是社保局的处理不当,应予撤销,判决社保局重新作出处理意见。

理由是(一)《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其保护的重点是企业职工,因此当我们很难认定马成林的死亡是不是在上班途中时,应从保护职工、家属的利益出发,做出对职工有利的认定。(二)从本案的实际情况分析,虽然马成林家距工作地点仅有一个小时的行程,但按该企业职工的习惯,大多数人值大夜班时是在晚饭前后起程到企业去,符合普通人的生活常识。(三)对上、下班规定的时间如何认定,法律上没有明确。作为法官对法律明确的事项,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身处的生活环境多数人人认可的标准来认定,而不能机械的依据工作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否则就脱离了司法活动所处的生活背景,可能会使处理出现偏颇。

上一篇:岗前教育下一篇:城市规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