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共6篇)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篇1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热点问题] “上下班途中”如何界定
A、顺路接送孩子,算不算“上下班途中”?
【案例】黄芳是启东一医院急诊室护士。由于家住农村,她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车库居住。2007年1月,黄芳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骑上自行车,到另外一个地方买了一碗麻辣烫。但是,等她买到东西准备回家的时候,却发生车祸,被一辆摩托车撞击,倒地身亡。
事件发生后,医院认为,当晚黄芳没有按以往路线回家,而是去购买东西,已不属于“下班途中”发生车祸的范畴,所以不应当认定为工伤。
启东市法院认为,黄芳下班后未直接回到住处,而是到距住处数百米外的四川麻辣烫店购买麻辣烫,以外卖作为晚餐,系解决生活之需要,符合常情,随后其即返回住处,这一连续的过程可以视为下班途中,该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
【相关延伸】这是市民生活中一个典型情形,相关问题包括:什么地点属于上、下班;上班途中,送小孩上学后再去单位,送小孩这一段是否属于上班途中;从学校到单位是否属于上班途中;下班去接小孩,是否属于下班途中等等。
【争论】论证过程中,法官、学者、劳动保障部门专家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所谓上下班途中,是以其住房为代表的生活区域为一个点,以工作区域为另一个点,两点之间的合理路径。只有在符合上述条件的路径中,才能被称为上下班途中。
第二种意见认为,上下班途中实际是以工作区域为核心的。为了工作,前往工作区域所经过的路径属于上班途中。工作结束离开工作区域的路径为下班途中。至于是否以其家庭为起点或终点并不重要。只是上班途中只能是直接以工作区域为行进目标的路径;下班途中也只能是起点为工作区域,直接前往第一目的地的路径。
更多专家则提出第三种意见,他们认为,“上下班途中”原则上是以其生活区域为一点,其工作区域为另一点的合理行进路径。但应考虑到,我国公民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买菜、接小孩在其家庭生活中是必需的事项,在上下班的途径设定上应当更为人性化,而且,“接送小孩、买菜”所导致的路径变化,并不必然增加事故风险的明显增加。所以,为生活所必需的接送小孩、买菜所经过的路径也应被认定为合理的路径。
B、上下班时间该如何来界定
【案例】刘兰在大丰一家家纺公司做缝纫工。2005年12月的一天晚上,刘兰在回家途中被一小货车撞死。
家纺公司认为,当天下午5点多,刘兰没有请假就提前下班。从公司到她家的距离只要20分钟,但发生车祸时已是6点多,刘兰很有可能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不能认定为工伤。
大丰法院认为,家纺公司没有证据认定刘兰提前下班去做私事,所以应当认定为工伤。
【相关延伸】省高院行政庭有关法官说,这是涉及“工作时间”认定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时间段属于上、下班;下班后延迟两小时再离开,是否属于下班;早退是否属于下班;工作时间到了,但他仍在通往单位的路上,是否属于上班途中;提前两个小时去单位,是否属于上班途中;等等。
【争论】关于上、下班的时段标准问题,法官、学者在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无论提前上班,还是推迟下班,只要有证据证明是劳动者确实为了工作,其在前往或离开用人单位的途中所发生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应该被认定为通勤事故,属于工伤。至于迟到、早退等行为,虽然违反劳动纪律,但这种违纪行为的过错,并不足以导致这名劳动者失去工伤保障的资格,因为这种过错和失去工伤保障的资格这一后果相比,严重不合比例。当下企业之所以对这一点反应强烈,往往是这些企业没有为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主要赔付费用要企业来负担。
也有另一种声音,虽对提前上班、推迟下班可以被认定为上下班的时段没有意见,但是,对于迟到、早退,认为是一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因此,迟到、早退的途中不应被认定为上下班途中。本来将上下班途中认定为工伤已扩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再将早退定为工伤,缺乏法律上的理由和依据。
C、火车、地铁算不算“机动车”?
【案例】王华是苏州某塑料厂工人。2006年12月17日凌晨2时40分许,王华在下班途中骑电动自行车,被一辆无牌电瓶三轮车撞伤,当即昏迷不醒。事发后,厂方认为,王华是被电瓶车撞伤,但电动自行车系非机动车,所以不能认定为工伤。
苏州市沧浪区法院认为,经苏州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鉴定,该电瓶三轮车属机动车,所以王华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相关延伸】《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结合上面这个案例,那么,哪些算是机动车?被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撞击,算不算工伤?火车、地铁呢?
【争论】当下,电动车数量大增,由此产生的交通伤害能否确定为工伤,不同专家、不同地方分歧较大。关于“机动车”的范围如何界定,论证时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标准来执行,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比如各种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等,就是机动车。除此之外的电动车、列车等都不能被认定为机动车。
第二种意见提出,可否按车辆的危险程度来确定,机械动力驱动的车辆,如果其危险程度不亚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称的机动车时,可以被认定为机动车。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接近,但谈得更进一步。有关专家说,现行的法律对于机动车的认定,已经取消了“道路交通”这一限定词,这意味着机动车交通事故并不仅限于道路交通这一领域。前几年曾有职工被火车撞伤,结果火车没有被认定为机动车,引起很大非议。现实当中,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很多是电动车。因此,就机动车的范围,应当以“驱动方式”作为衡量标准,只要是机械动力驱动,非人力、畜力驱动的车辆,都应认定为机动车,由此给劳动者带来的伤害,也应认定为工伤。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篇2
“上下班途中”遭受交通事故伤害作为工伤认定范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上下班途中”遭受交通事故伤害虽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为是工伤的范围, 但是对于“怎样认定上下班途中”在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争议却不少。我国关于“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经历了一个从严到宽, 再适当从严的发展路径, 下面做简要回顾:
1、《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已失效)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是1996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现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发布的部门规章, 该《办法》对于“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相关规定体现在第八条第一款第 (九) 项上:“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 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 …… (九) 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 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从该规定中可以看出, 对于“上下班途中”的认定是非常严格的, 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班的规定时间”, 二是“上下班的必经路线”。在实践中这样的规定过于严苛是显而易见的, 就上下班的规定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人上下班的时间以及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况且提早上班和迟延下班的情况比比皆是, 每个人上下班所选取的交通方式也是差异很大的, 并且也不排除由于天气、道路交通状况等原因变换路线的可能性, 所以实践中对于“必经路线”、“规定时间”的限制阻碍了劳动者通过工伤保险来分散职业风险的机会, 不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发挥工伤保险制度的作用。
2、《工伤保险条例》 (2004年)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 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 (以下简称原《条例》) 出台以后, 对于上下班途中遭受伤害的规定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扩张, 取消了一系列的限制, 直接规定为“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 …… (六) 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3、《工伤保险条例》 (2011年)
2011年1月1日新颁布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 (以下简称新《条例》) 对于“上下班途中”工伤的认定做了进一步整合, 交通事故的范围不仅限于机动车。原《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修改为“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纵观以上关于职工“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的沿革, 可以发现我国的规定越来越趋于平衡和合理, 但是, 自2004年取消了上下班途中的限制性规定虽然带来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扩张和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灵活性, 却也在工伤认定中发生的各种情形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不断发生争议。
本文就以“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为例, 结合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意在表达“上下班途中”的解释所带来一些思考。
二、两个典型案例分析
1、翟恒芝、邹依兰诉肥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案
在本案 (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的答复》 (2008年8月22日[2008]行他字第2号) 文件) 的审理中, 对于“邹平回济南的住房能否认定为上下班途中”产生了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邹平的宿舍和济南的住房都是他的固定住处, 况且事故发生时是周五, 邹平下班回济南的住房和家人团聚是情理中的事情,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 (六) 项的规定, 应当认定为工伤;另一种意见认为, “上下班途中”通常是指工作场所和固定住所之间的合理路线, 对于邹平的而言, 其公司宿舍为其工作结束后的长期居住地, 因而应当是下班以后正常的去处, 其合理路线也应当是工作场所到宿舍, 故邹平去济南住所不属于工伤。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将此案争议向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请示 (详见《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翟恒芝、邹依兰诉肥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一案的请示 (2007年8月24日鲁高法函[2007]35号) 》) , 并在请示中说明其倾向上述第一种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复中表明:“经研究认为, 如邹平确系下班直接回其在济南的住所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 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 (六) 项的规定。”
纵观本案, 我们可以发现, 本案是对于“上下班途中”最重要的起点和终点的认定产生了分歧, 一般说来, 工作场所和住所就是职工“上下班途中”的两个起始点, 为了上班从住所去往工作场所以及下班之后从工作场所离开回到住所之间的合理路途就是“上下班途中”,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一点, 就是这个“途中”的确定是取决于起点和终点的选择的, 一旦对于起点或终点的认定出现分歧, 对于员工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就会产生分歧。
从山东省高院的倾向性意见中, 我们可以看出在“上下班途中”的认定问题上, 法院对将“邹平回到其济南的住处而不是宿舍”认定为工伤是持肯定态度的, 宿舍是下班的终点, 济南的住处也是下班的终点, 因而此路途中的伤害就是工伤。我国并没有对“上下班途中”有明确的解释, 山东省高院的倾向性意见是结合案情不对“住所”进行过细的区分, 不仅包括固定住所 (本案中的公司宿舍) , 还包括非固定住所 (本案中的济南住所) 。
对比最高院的答复, 我认为最高院的答复在肯定了山东省高院对于“住所”的解释之外, 又考虑到了工伤认定的体系性和目的性, 玄机就在于答复中的“直接”二字。推理最高院的答复意旨, 即如果说邹平“并非直接”回到济南住所就不应当认定为工伤。那么这样强调“直接”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 上下班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属于工伤认定的范围, 那么对于工伤认定的各个规定之间必然有一种体系性的连接, 以达到立法的连贯性。从工伤最基本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三要素出发, 上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显然是“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的延伸, 但离开工作场所不是以合理时间与合理路线无限接近于住所, 并且也不是以一种下班终结的行为导向所形成的途中也就不应当认为是下班途中, 因为此时当事人的行为已经与工作的延伸无关了。这也是为什么最高院的答复中要强调“直接”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 我们知道工伤保险的立法目的在新《条例》的第一条就有明确规定:“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仍然可以知道工伤保险是非常强调“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 工伤保险的目的还是保障那些因为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的特定主体的利益的, 因而, 当特定主体的行为超出了因为工作原因和必要延伸的行为而变成了另外的行为并且已经不符合该制度目的的时候, 就已经不能被工伤保险制度保护了。这是最高院强调“直接”的第二个原因。
所以, 最高院将答复重点放在邹平是否是“直接”回济南住所就达到了两个效果:其一是认定邹平的济南住所这种“非固定住所”是住所, 并且这之间的合理路线是“上下班途中”。其二是对邹平回到济南住所的方式做出了限制, 如果其中有使得下班行为的终结提前出现的因素, 那么就不能算作是“直接”, 进而就不是下班途中, 不能认定为工伤。
2、安徽省六安市城区某公司诉六安市劳动保障部门工伤认定行政确认案
对于此案 (详见《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适用问题的请示》 (皖府法[2008]46号) 文件) ,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复函[2008]375号) 中答复到:“请示中反映的职工李某从单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情形, 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
此案的出现, 和上一案件作比较, 不得不说具有现实意义, 当下班途中所指向的“住所”存在众多选择时, 争议也在所难免, 暂且不说此案真正的司法诉讼结果怎样, 纵观整个案情, 此案的争议焦点和论证过程就存在问题:
首先, 案件中的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关于上下班途中受伤认定工伤问题的复函》能否作为裁判的直接依据?
我个人认为欠妥。原因有两个:第一, 这个复函是由省的劳社厅做出的, 在效力上既不是地方性法规, 也不是地方政府规章, 充其量是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但仍存在商榷的余地;第二, 这个复函是一个具体行政行为, 不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 对于该复函所针对的案件可能适用, 但是对于本案而言能否适用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 该案的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
从案情中我们看到不同意见体现的是对“李某的父母家到底算不算下班途中合理路线的终点——住所”的争议, 双方僵持不下。在我看来, 此案的争议焦点并不在于此, 反倒是和上一案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争议焦点在于“李某是不是下班‘直接’返回住所”。
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将第一个案子中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意见应用到本案, 我们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意见 (客观来讲, 第一个案子的答复意见同样不具有普遍适用力, 不能成为本案的直接裁判依据, 此处仅为学术探讨) 。理由有以下几点: (1) 暂且不论李某的父母家是否是工伤认定意义上的住所, 李某都有一个下班回到其宿舍的行为, 上述不同意见中相同的部分是李某的宿舍确定是“住所”, 那么其下班行为就已经终结。 (2) 李某去父母家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工作的必要延伸, 其下班的行为导向不是去父母家, 而是回宿舍。 (3) 其去父母家是回到宿舍之后才接到放假的通知, 此时去父母家的行为是放假要与其团聚的另外的目的的行为。综合以上几点理由, 李某去其父母家的行为不是“直接”回到住所的行为, 李某先回到宿舍已经将下班行为终结, 故不应当认定为工伤。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复函的理由我们不得而知, 我的推理认为其有政策导向的考虑, 并且是基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角度, 这样, “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是上下班途中”的主张就顺势体现了出来。但本案焦点已经不在此, 李某已经出现了下班行为的终结却一味放宽合理限制, 就会脱离工伤保险本来立法目的中的“对因工作原因产生风险的规避”的初衷。设想如果相同情形下李某下班直接回父母家时发生事故, 那这一定会被认定为工伤。而对于超出工伤保险制度所能规避的其他风险则应由其它负有保护责任的社会机制承担才是适宜的。
三、结语
总之, 以“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的探讨仅仅是工伤认定范围中的上下班途中认定中的一小方面, 对于其完善还任重道远。经过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 我个人认为, “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以合理时间与合理路线无限接近, 并且也没有出现下班行为的终结”情形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当然, 实践中发生的情形各不相同, 还需要我们结合案情和工伤保险制度的体系安排与立法目的具体分析。
摘要:《工伤保险条例》中对于工伤认定的规定中, “上下班途中”的解释一直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 在司法实践中也会出现不少争议。本文以新《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为背景, 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 重点对“非固定居所到工作场所之间的路线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伤认定,上下班途中,非固定居所
参考文献
[1]崔巍, 宋锦生.工伤认定中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 2005 (2) :125.
[2]梁三利.取消职工上下班途中事故伤害工伤认定应慎行[J].法学, 2009 (11) :3.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篇3
问:我老乡小陈是当地玻璃厂的一名工人,今年6月的一日上午,小陈在上班(有事迟到)途中因意外被一辆车撞伤,后经交警部门事故责任认定:车主承担主要责任,小陈承担次要责任。后来,小陈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调查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确定小陈所受伤害为工伤。但玻璃厂不服,工厂认为当天小陈上班迟到近半个小时,事发是在小陈迟到上班的途中,不能认定为工伤。请问,当天小陈因有事迟到上班,在上班途中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答: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工伤。从本条规定分析,只要是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引起的事故或者伤害都是工伤的范畴内,至于时间并未明确规定。同时,《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条文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从立法目的出发,作出有利于职工的解释。从立法目的的角度分析,应将上下班途中理解为以上下班为目的的途中,小陈因有事迟到,但其受伤仍在上班的途中,因此,其仍应该属于《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的上班途中。
小陈迟到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对于该行为,企业有权依据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的规定对职工作出相应处理;而工伤属另一法律关系,工伤认定是无过错认定,只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符合法定条件的就应认定工伤,不能将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作为否定工伤的理由。二者系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小陈虽然迟到,但不影响工伤性质的认定。这样才符合确立工伤保险的目的,也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篇4
2010年12月08日18:01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580)
字号:T|T
[导读]国务院修改《工伤保险条例》,草案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城市轨道交通、火车事故等伤害,可认定为工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提至城镇居民收入20倍。
中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记者 侯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作出修改。
会议指出,《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施行以来,对于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工伤保险制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修改后的条例草案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完善了有关制度。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二)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三)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草案规定: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认定决定。同时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四)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
(五)增加了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基金支出项目,将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改由基金支付。同时,草案加大了对不参保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强了对未参保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权益保障。
会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自1993年12月施行以来,对加强税源监控,保证税收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日益严重的制售和使用假发票、不依法开具发票等违法行为,修改后的办法草案补充完善了防控措施,加大了惩处力度,同时调整和完善了发票管理行政许可制度。
会议决定,上述两个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上班途中无证驾驶致伤认定为工伤 篇5
刘某原为德源纱厂的一名职工,伪造了机动车驾驶证及驾驶证基本信息,2007年2月,刘某驾驶二轮摩托车在下班途中与一辆拖拉机运输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后刘某的父亲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保局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刘某为工伤。德源纱厂不服,向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市人民政府维持了劳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公司仍不服,将劳保局诉至当地人民法院。
双方观点
原告德源纱厂认为,刘某无证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属违法行为,刘某的死亡依法不应认定为工伤。
被告劳保局认为,刘某的死亡确实是在下班回家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所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应该认定为工伤。另外,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已将无证驾驶机动车排除在治安管理范畴之外,刘某无证驾驶摩托车所违反的只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而不存在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因此,无证驾驶摩托车不能作为否定认定刘某为因工死亡的理由。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刘某因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一款六项“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规定的情形。另外,无证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应由《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规范,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情形,从而不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由于《工伤保险条例》是行政法规,为上位法,又是后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劳社厅函(2000)150号《关于无证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问题的复函》是部门规章,为下位法,又是前法。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刘某的死亡进行工伤认定。因此,本案中刘某是否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不影响被告作出其为因工死亡的工伤认定,与案件事实没有关联性。原告以无证驾驶为由主张撤销被告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
案例评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工伤认定案件,由于劳动部门将刘某认定为工伤,而成为了被告。那么刘某究竟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本案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哪些情况下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我国现行工伤立法对工伤的认定要求具备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原因三个基本要件,规定了应当认定工伤的七种情形;考虑到一些特殊利益和特殊情形,法律又规定了三种视同为工伤的情形。
1.应当认定工伤的七种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七种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了三种视同工伤的情形:(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二、哪些情况下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在一般情况下,工伤认定实行的无过错原则,也就是说即使劳动者在主观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错,也不影响对其的工伤认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劳动者的主观恶性比较大,才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对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进行了严格限制,不是任何的违法行为均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了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三种情形:(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2)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这与之前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曾规定,只要是有违法行为,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均不得认定为工伤。2000年12月1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还就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无证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的请示》做了以下答复:“无证驾驶车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是违法行为。依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九条关于违法或犯罪行为造成负伤、致残、死亡不应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对于因无证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而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上述这一复函虽然并未明文废止,但因《企业职工
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已经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文废止,而使得这一复函,在司法实践中实际上并无任何意义。
三、无证驾驶是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
在一般情况下,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是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而如果违反了治安管理,则不能认定为工伤,因此,本案的关键是刘某无证驾驶,是否违反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如果刘某违反了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则不应当认定为工伤,否则如果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不认定这种行为违法,则刘某就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从“上班途中”说起 篇6
作者:
人力资源 05期
嘉宾:汤晓峰 上海市闵行区劳动人事仲裁院二庭庭长
胡一舟 上海市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法制办主任
徐佳S 圣戈班磨料磨具中国有限公司HRM
施佳蕾 圣戈班磨料磨具中国有限公司HRBP
魏浩征 劳达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
【案例分享】
5月14日,宗某在上班途中绕道农贸市场买菜,途中与货车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死亡。交警认定,事故双方负有同等责任。宗某丈夫周某认为,发生交通事故时,宗某是在前往单位上班的合理时间内,发生事故完全属于“上班途中”,遂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人社局认定,涉案农贸市场距离宗某住所较远,不是宗某上班途中顺便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要去的农贸市场,因此不予认定为工伤。周某不服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宗某住所至单位沿途有多个农贸摊点,单位周边也有农贸市场,但宗某却舍近求远选择到与单位不同方向的农贸市场买菜,不在上班的合理路径之内,故判决维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认定。周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施佳蕾:我先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对于如何认定上班的路线我始终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某员工在正常情况下每天经中环上下班,但某日因堵车导致绕行外环,如果员工此时发生意外,是否可以将绕行路线视为“合理路线”呢?如果员工要求享受工伤待遇,公司该如何处理?法院会如何调查和判定?另外,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情况,员工在请事假、病假,甚至是在休年假期间外出发生意外事故,若公司有员工请假的书面证据,此时员工的情形是否同样属于工伤?
魏浩征:就目前来说,法律并不能就“合理路线”给出明确的界定,所以我认为工伤认定部门在认定“合理路线”的问题上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对于那些驾车上班的员工,比如走中环或外环等线路时,工伤认定部门一定会涉及对交通堵塞等因素的考量。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它对上下班途中的解释,实际上是进行了扩大解释,不仅仅指往返于工作地和住所地,还包括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等。《规定》发布后,相关新闻发言人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上下班途中接孩子、买菜等都属于合理范畴。总体上,高院的思路是从扩大对劳动者保护的角度出发的。
本案例中,宗某之所以没有被认定为工伤,我觉得是从多个角度考虑的:首先,一般而言,下班途中买菜是比较合理的,而案例中员工则是在上班途中买菜,显然不合乎常理;其次,工作地与员工居住地之间有很多农贸市场,而员工实际选择的并非最便利的农贸市场。所以即便对上下班途中进行了扩大解释,但仍有限定。另外,《规定》再次强调了“合理性”。何谓合理性?一般言之有理、符合常理的均可,这是我对“合理路线”的理解。像员工驾车上下班,因交通原因绕一点路一般被认定为合理路线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对于上下班途中的工伤,除了发生交通事故外,员工还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实际发生交通事故时,需视情况而定。若员工本人承担主要责任的(一般为一半责任以上),不属于工伤;若不承担主要责任的,则会被认定为工伤。
徐佳S:本案例涉及的两个要点就是“合理路线”和“工作时间”。对于“合理路线”,近期的司法解释更多地强调了“合理性”。在我看来,司法解释将“合理性”模糊化了。对于“合理性”的界定本就模棱两可: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虽然刚刚提到说往返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等,甚至将(下班途中的)接孩子、买菜都纳入合理路线的范畴,但对合理路线的认定还是有些模糊,目前也只能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就这个案例而言,如果员工去的菜场不是逆反方向的,而是顺着上班的方向,是否会被改判呢?
魏浩征:如果路径是顺同方向,且为下班途中的话,那么在工伤认定上基本不会有太大异议。
徐佳S:我还想咨询一下“工作时间”的问题。假设员工从事的岗位适用弹性工时制度,例如销售员等长期在外从事销售业务的,他们的工作时间本来就是弹性、不定时的,如果这类员工在与客户见完面后驾车回家发生事故,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汤晓峰:我觉得首先看其是否属于回家路上,如果员工与用人单位对此存在分歧,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举证。《工伤保险条例》和《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都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个人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则需要由用人单位来举证。即用人单位要证明员工不是为本单位工作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种情况是很难举证的。
胡一舟:我们今年碰到一个案件,从复议到二审,最后该案件以调解结案。该案中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家物流公司承担了一个有关仓储的业务,物流公司的一名员工是仓库管理员,该员工下午开完会后四点左右外出陪客户吃饭,结束后继续回来工作。因其忘带钥匙,宿舍与办公场所又在同一幢楼,就在从一楼宿舍翻越到二楼办公室的过程中摔了一跤。事发时早已经过了正常的下班时间,但因其是仓库的负责人,从调查取证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认可该当事人存在加班加点的情况,该员工的劳动合同上也注明为不定时工作制。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用人单位始终没办法提供证据排除其工作因素,最终认定为工伤,而且把工伤的责任认定在用人单位这边。
施佳蕾:我碰到过一个实际问题,也想请教一下。我公司于月2日解除了一名员工的劳动合同,该员工当月的社保正常缴纳,1月份开始公司不再缴纳。但员工正处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如该员工在2月份被认定为工伤,3月份进行鉴定,并鉴定为有伤残等级,需要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相关待遇,该员工的社保是否需要一直缴纳,直至工伤鉴定结果出来以后呢?
胡一舟:只要受伤当月正常缴纳的,赔付上应该没有问题。
施佳蕾:我也曾经咨询过类似问题,得到的答复是想要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社保则要一直缴纳。未持续缴纳的,比如员工劳动关系12月2日解除,社保也缴纳到同年12月份,而该员工的伤残等级鉴定是在次年3月份、4月份出来,员工去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由于缴纳记录出现中断,工伤保险是不予理赔的。
汤晓峰:的确存在这种情况,发生工伤当月时缴纳社保,在鉴定结果当月没有缴纳社保,因为该员工的劳动关系已经在鉴定前解除,而工伤理赔中涉及的是就业补助金,医疗补助金是在鉴定结果出来当月还在继续缴纳的才能获得。
施佳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员工故意拖延不配合工伤鉴定,员工一般会借故推拖,直至12个月期满,而公司也不可能强制安排员工接受工伤鉴定。这种情形公司该如何操作?
胡一舟:我们都是根据其提供的病历,和病历单上医生建议的休假天数,统一起来判断。一般不会根据员工拖延的时间来确定。
魏浩征:按照上海市的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能证明员工拒绝接受伤残鉴定,是可以不给予员工工伤待遇的,后期也不会作为停工留薪期来处理。如果其请病假,只发放病假工资即可,无需支付全额工资。
汤晓峰:针对这种情形,目前在上海的确没有明文规定如何操作,但并不是说一定要满12个月才能进行鉴定。一般情况,会酌情或者根据医疗机构所出具的证明来确定治疗期的长短。所以实际操作中,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病历单来判断为佳。
魏浩征: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不知道仲裁司法实践中是否认可?基于合理性,公司指定几家医院,员工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家。如果员工都不去,公司就不给员工批病假;员工仍不上班的,公司按旷工处理。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纠纷,公司会有什么风险?
汤晓峰:这个问题需要个案分析。就目前的一些司法判例来看,如果只指定一家医院,很难获得支持;如果指定三四家,从道理上讲其实也是存在问题的。所以这种操作方式并不可取。
针对本案例,我再谈一下我的.观点。在目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上海市颁布的关于工伤的一系列文件中,对于如何界定上下班途中的“合理时间”、“合理路线”、“合理去向”一直存在分歧,从《工伤管理条例》实施后也一直存在争议。关于这一点,如果双方对上班的路线发生争议,工伤鉴定部门会委派专人按当天的路线重新走一遍,以此作为证据材料,这样的一个调查材料会负载许多层面。在这方面,不太合理的路线基本上能够被排除在外。其实这种合理的目的是有一个演绎的过程,现在我们看到的下班途中去买菜属于合理范畴,之前我们也曾遇到过进行其他消费或者娱乐等的,这种情形是否会算入到上下班途中、是否受到保护呢?根据最近几年颁布的一些工伤条例和规定,这一块的处理是比较严格的。对于下班去娱乐、消费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被算入工伤范畴的。另外,在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这类事件中,从立法本意上讲,这一方面对员工的保护相当严格,相较之下,其他国家,包括欧美一些国家,一般是不会把交通事故列入工伤范畴的,因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等。为什么我们国家会设置这样一个条款呢?可能是为了保护立法之初交通事故赔偿机制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员工的利益。从我们工作时间、工作场合的一个外延来看,上下班时间还是作为一个时间的外延来看待的,但在立法更加完善的发达国家来看,这条是不具备存在意义的。上下班发生交通事故,在我们国家属于工伤保护的范围。规定本身也是在逐步完善的,从一开始的不强调职工本身的责任,到现在的非本人主要责任,在认定的要求上更为严格。另外,其实在《工伤保险条例》修订过程中,一开始是将本条删除的,但后来可能考虑到多方因素,又将本条继续保留,但增加了一些限制性条件。所以,就这领域的操作上,我国的立法还是趋向于严格控制的。
本案例中,我们也看到最后并没有认定为工伤,而之前我们看到此类案件大部分都认定为工伤,若本案例是在前些年发生的,被认定为工伤的可能较大。这次将未被认定为工伤的案例公布,预示着对上下班交通事故的认定会更加趋于严格。
胡一舟:最近遇到两个比较典型的案子,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都是关于早退和提前下班后在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
一个发生在上海浦东,员工提前五分钟下班回家,在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还有一个是员工提前四十分钟左右下班去朋友家接孩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两种情况都是属于员工利用工作时间办自己的事情,却产生了不同的认定结果,前一个被认定为工伤,后一个则没有。我认为对于这两个案子的结果,人社局还是基于“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考量进行的。但我觉得提前五分钟和提前四十分钟,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关键还是看路线是否“合理”。提前五分钟下班的那个案例,路线可能更加合理,虽然早退五分钟,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回家,属于下班途中。但第二个案例明显偏离了下班途中,而且是去朋友家接孩子,并不是一个日常的必经程序,只是偶尔才会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这其实就是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的差异和区别。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情况】推荐阅读:
京津冀交通事故专业资深大律师 - 未请假提前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死应否认定工伤11-19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无证驾驶机动车导致伤亡的08-21
全县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情况统计表07-15
交通车上下班方案10-02
幼儿上下学情况总结分析06-12
矫正学生上下学交通违规行为办法11-25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工作总结08-19
小学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工作总结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