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责任

2024-10-23

工伤事故责任(精选12篇)

工伤事故责任 篇1

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工伤认定第一章第十四条第六项的修订, 在社会上引起较强的反响。下面就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几个案例进行探究, 以求进一步提高对该项内容的认识。

一、交通事故责任无法查明情况下的工伤认定问题。

赵某是浦城县某公司的员工, 2011年11月的一天, 赵某骑电动车从公司下班回家, 在途中发生严重事故, 赵某当场身亡。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发现, 赵某出事的地点不在道路监控录像范围内, 也无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的证据。交警部门最终出具证明书, 说明事故成因无法查明, 事故责任无法确定。赵某家属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人社部门依据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认定不属于工伤。这个案子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这个案子如果在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之前能否认定为工伤?如果是在之前, 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目前为止电动车不算机动车。所以如果是在工伤保险条例之前时这个问题一点争议都没有, 肯定不是工伤;在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是这么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赵某回家途中发生的事故是否算交通事故?肯定是, 因为交通事故既包括机动车交通车事故, 也包括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第二个问题“非本人主要责任”, 赵某是否为“非本人责任”, 从现有的条件来看, 由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了一个无法认定责任的证据书, 在这个情况下, 赵某到底该不该负责任, 也就引申到在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之后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

从本案来说, 由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了一个无法认定责任的证据书, 这个案子怎么解决?人社部门怎么做?试想如果有目击证人能够证明或者有一个鉴定能够证明赵某不是负主要责任的话, 根据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基本原则, 可能更应倾向于保护弱者的权利来处理这个事。

二、对交通事故中认定工伤的必备条件界定难问题。

柯某是浦城县某公司的员工, 在2012年3月的一天中午1点35分左右, 柯某骑二轮摩托车从亲戚家往单位途中, 与迎面驶来的大货车碰撞, 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柯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出具证明书, 认定事故为大货车负主要责任, 柯某负次要责任。事发后, 柯某家属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人社部门依据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认定属于工伤。由于中午1点35分左右并不是上班时间, 且柯某走的并不从家中到单位的必经路线, 该公司对此有争议, 认为公司没有让柯某加班, 且走的也不是平常上下班必经路线, 不应认定为工伤。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对上下班规定的时间和必经路线的没有明确的界定, 职工在交通事故中出现工伤争议往往由于牵扯到交通法规而变得复杂。柯某于中午1点35分左右赶往单位, 正常上班时间为下午2点30分, 理应不属于上班时间。但柯某家属称其因工作没有完成, 是自愿加班, 同时, 柯某家属称柯某事发中午刚好到亲戚家吃饭, 吃完饭后就骑摩托车赶往单位了。

从这个案子我们来了解一下, 柯某于中午1点35分左右赶往单位, 虽不是正常上班时间, 但是因工作原因而去上班的, 应作为工伤认定条件之一;通过道路监控录像可以看到柯某的确是从亲戚家住单位方向行驶, 虽不是平常上下班必经路线, 但是案发当日上班路线。故这个案件符合了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此案例可以认定为工伤。

三、交通事故责任发生在回家探亲返回单位途中的工伤认定问题。

浦城县某公司员工徐某, 家住异地, 因探亲假结束, 2012年5月11日傍晚徐某乘客车由家返回工作地。下午13时30分左右, 车辆向左行驶出路外撞到山体的岩石, 造成三死两伤及车辆损坏的交通事故, 徐某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死亡。徐某亲属提出工作认定申请。

人社部门经调查核实后认为, 徐某探亲返回单位属个人行为, 与工作不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 对徐某探亲返回工作单位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徐某亲属对认定结论不服, 认为:“徐某回家探亲是经公司领导批准;5月11日探亲假到期返回工作单位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次日能正常上班;事故发生的地点是由徐某家去公司上班的必经之路”。

这个案子我们分析一下:请假回家探亲, 对于结束探亲返回工作单位驻地与日常的上下班并不是一个概念, 这在我国从部队到地方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处理请销假的制定设定上都是相同的道理。因此回家探亲返回途中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 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 (六) 项“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规定情形, 依法不能认定为工伤。

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人为本, 放宽了工伤认定受限范围, 更趋于人性化, 但同时也存有一定的缺陷:关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标准, 从而导致责任认定过程较难把握。这就要求交通事故调查、取证工作人员在对事故查证的过程中, 要根据工伤保险基本原则, 运用多方面知识, 不能采取“死搬硬套”的方式处理, 客观全面地对交通事故事实作出判断, 得出结论, 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伤认定工作。

工伤事故责任 篇2

工伤事故责任承担承诺书

本人向公司郑重承诺:

1、本人在徐州市芭田生态有限公司从业期间,保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从事生产或工作,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

2、承诺期内如因本人违反操作规程及公司相关安全生产制度而造成本人或他人伤害的,本人愿按比例承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

3、因工伤人员本人违反规定导致无法上报保险部门索赔的,一切治疗费用由事故当事人承担,并承担造成的后果责任。

4、如因伤者本人提供虚假证件或资料造成保险公司不予理赔的,所有医院费用及后果由伤者本人承担。

5、承诺期内如因本人管理不到位而造成下属在工作中发生工伤事故,本人愿按责任比例承担损害赔偿的管理责任。

6、直接责任人对工伤事故损失的承担比例:造成十级(含)以上伤残的,直接责任人员须承担损失费用(包括: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总额的30%;造成无伤残等级的,直接责任人员须承担损失费用(包括: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总额的50%。

7、管理责任人对工伤事故的承担比例:第一责任人承担公司支付的工伤津贴的15%;第二责任人承担公司支付的工伤津贴的10%;伤者本人承担公司支付的工伤津贴的25%。

8、责任承担比例由人事行政办在工伤结案报告中列明,并报请总经理审批后送财务室执行。

承诺人:

工伤事故责任 篇3

关键词: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工伤保险责任;竞合处理模式

一、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现状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无疑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竞合的典型,2011年1月起施行的新修改的《工伤保险条例》中第十四条第六款中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也成为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典型情形。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无论是《民法通则》、《工伤保险条例》,还是《侵权责任法》都没有对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而《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也仅是针对受职业病危害与安全生产事故侵害的劳动者提供法律保障。目前司法审判领域解决该竞合问题主要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二款,由于条文的不明确性,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目前学界还没有普遍认同的处理办法。

二、我国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几种模式

(1)总额补差赔付。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根据自己的地方性法规判定在发生第三人责任事故后,先由第三人进行偿付,第三人赔偿不到位或者无能力赔偿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原《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要先向第三人追索,后总额补差。第二十八条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该办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执行。

(2)有条件的双重赔付。部分地方性文件中规定,在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职工人身伤害的情况下,在工伤保险赔偿时要相应扣除侵权人根据有关规定已经赔偿的同等项目的费用。2011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第 42 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根据该条规定,在发生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工伤医疗费用是不能重复取得的。但是该法没有对医疗费之外的费用能不能获得双重赔偿的问题做准确规定。

(3)双重赔付。有的地方规定,在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受害人可以同时获得交通事故保险责任赔偿和工伤保险责任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贵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贵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作出的《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原则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即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近亲属,从第三人处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險待遇补偿。”《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三、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工伤责任竞合相对合理的模式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双重赔偿模式最为合理,理由如下:

(1)两种保险的性质不同。工伤保险是属于劳动法领域的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属于公法规范的范畴,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主要依据的是第三者责任险,属于民事侵权责任是私法范畴,二者不矛盾。

(2)两种保险的赔偿范围不相同。交通事故的赔偿项目主要有医疗费、辅助医疗器具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误工费、交通费、鉴定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待遇的主要有:工伤医疗待遇,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外地治疗的交通、食宿费用,工伤康复治疗的费用,辅助医疗器具费用,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护理费,伤残补助金。通过对比工伤保险赔偿标准和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可以发现工伤保险赔偿标准明显低于交通事故侵权赔偿标准,并且工伤事故对于造成被侵权人和其家属精神伤害的没有规定给予精神抚慰金。

(3)双重赔偿并不是伤者的不当得利,而是其基于法律的规定应当合法获得的赔偿,但笔者认为,处理二者竞合的案例时,可以将二者完全重合的部分扣除,该部分只能由伤者自己选择其一来主张赔偿,但因为工伤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标准不一样,在进行伤残鉴定时所依据的标准也不一样,除开完全重合的部分,其余部分应该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赔偿。此外,笔者认为应当支持双倍赔偿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不论是工伤保险还是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人在投保时都支付了相应的费用,并不因为有其他机构或者组织给予了伤者相应的赔偿就免除自己的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翔,曾宪伟.《工伤责任与交通事故责任竞合问题探讨》,载《法制与社会》,2013.8(下)

[2]卢良友.《论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的竞合——以保险的补偿原则为视角》,载《浙江省2013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3]裴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作者简介:

工伤事故责任 篇4

2015年8月2日0时20分,李某骑摩托车下班途中撞在路边土堆上摔倒昏迷,被路人发现拨打120急救电话,120急救人员到现场后,对李某实施现场救治时,另一辆小汽车行驶到该处时,先后与担架、李某及救护人员、摩托车发生碰撞,致使担架、摩托车损坏、李某受伤。李某后经医院诊断为:颈3-5脊髓损伤并四肢瘫痪,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后交警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该认定书认定:第一起交通事故,李某自己驾驶摩托车撞到土堆上,李某应负主要责任;第二起交通事故李某无过错无责任。2015年10月15日,李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李某的情况是否属于工伤?

相关法律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李某受到的两起事故是否都视为下班途中?观点主要有二: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认定为工伤,主要理由是:1、李某是在下班途中,第一起事故中,个人属于自发交通事故,虽然个人是合理时间合理路线下班途中,但个人承担主要责任,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认定工伤的情形,不能认定为工伤。2、第二起事故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的意外交通事故伤害,个人虽然不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或完全责任,但是李某是在被救治过程中受到的伤害,目的地是医疗机构,不是回其固定居住场所或临时居住场所,不能算是下班途中,所以第二起事故也不能认定为工伤。从总体上,两起事故都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认定工伤的情形。3、虽然说李某受到的伤害值得同情,但人情不能大于法律,在人情与法律有矛盾的情况下,仍然必须坚持依法办案。4、虽然李某所在单位为李某办理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并且处于正常缴费状态,参保与否,只是涉及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支出费用问题,但用人单位及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不能作为认定或不予认定工伤的依据,因此无论是第一起交通事故还是第二起交通事故,李某受到的伤害都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把李某受到的伤害认定为工伤,主要理由为:1、李某骑摩托车撞在路边土堆上的第一起事故是发生在下班途中毫无异议,第二起事故李某虽然是在担架上,处于被救治的过程中,目的地是去医疗机构,但把这两起事故综合起来看还是在下班途中。2、李某受的伤害主要是第二起事故中受到的伤害,120急救人员对李某实施抢救,发生在李某下班途中,理应把李某受到的伤害理解为下班途中受到的伤害。3、第一次事故受到的伤害还未来得及诊断和治疗,与第二次事故受到的伤害时间非常接近,两次事故受到的伤害很难划分清楚。4、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工伤案件,李某在短时间内受到两次伤害,身体已经受伤,不能再让受伤者经济上再次承受经济压力,本来就够不幸的了,从情理上考虑应该认定为工伤。5、李某所在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认定为工伤,从工伤保险基金支出费用,更能发挥工伤保险的保障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及职工参加工伤保险。6、在认定工伤工作中,劳动者是弱势群体,对事实部分有争议的案件,应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尽可能地照顾弱者。因此,李某受到的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

案例评析

交通事故责任不明时如何认定工伤 篇5

【案情】2013年11月1日0时20分许,刚刚从某工厂下班的职工韩某骑摩托车回家途中,在国道上发生交通事故,致其当场死亡。由于无法查清交通事故成因,某县交警大队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条的规定,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对上述事实予以证明,没有认定责任。

韩某近亲属向某县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工厂方以无法认定韩某在交通事故中不负主要责任为由,不同意认定工伤。人社局采纳了工厂的观点,作出了《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韩某的近亲属不服,依法提起诉讼,请求撤销人社局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韩某应认定为工伤;另一种意见认为,韩某不应当认定为工伤。

【评析】笔者持第一种意见。

1.从举证责任的角度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应该由谁负责提供证据,用于证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否则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本案的关键,是认定韩某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如果负主要责任,不应认定为工伤;反之,应当认定为工伤。然而,交警大队并没有认定韩某的交通事故责任。作为用人单位的工厂方虽然提出异议,亦未提供证据。

根据《工伤认定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举证不能,应当承担于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2.从立法目的角度

《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劳动法的范畴,根据劳动法第一条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该法的立法目的。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一条中,也均体现了该立法目的。因此,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遵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属于弱势群体,出现伤亡事故后,能否认定为工伤,不仅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稳定企业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

本案中,韩某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处于难以认定的灰色地带,根据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应当推定韩某对交通事故不负主要责任,并进而认定为工伤。

工伤事故责任 篇6

一、 运用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促进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

建立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构筑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相结合的平台,是工伤保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内外发展工伤保险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运用工伤保险的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费率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使企业树立合理的安全投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观念。

1、认真做好工伤保险相关数据的测算,合理确定行业基准费率。首先,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参保单位的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在《厦门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以下简称《实施规定》)中,将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费率分别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1.0%、2.0%。其次,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经营生产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实行过程中加强对工伤保险运行情况的监测,定期分析工伤保险费率对工伤保险制度运行的影响,定期了解工伤保险基金收支等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

2、科学制定费率浮动。在参保单位的缴费费率基础上实行浮动费率。浮动费率每两年核定调整一次,一类行业因风险较小,不实行浮动;二、三类行业在其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可连续上下浮动两个费率档次。上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120%;连续上浮的,上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150%。下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80%;连续下浮的,下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差别费率的50%。

依据厦门市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制定如下费率浮动的条件:当用人单位上两个年度工伤保险费支出超过本单位缴费总数的70%、且经鉴定达到伤残等级的工伤事故(含职业病及工亡事故)数占单位参保总人数年均4.5‰以上时,向上浮动一个档次;当用人单位上两个年度工伤保险费支出低于本单位缴费总数的40%、且经鉴定达到伤残等级的工伤事故数(含职业病及工亡事故)占单位参保总人数年均2‰以下时,其当年度费率向下浮动一个档次。通过两次费率的浮动后,行业基准费率由原来的3档变为9档:0.5%、0.8%、1%、1.2%、1.5%;1.6%、2%、2.4%、3%。参保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决定了本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向上浮动或者向下浮动,促进企业强化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工作,进而减轻单位缴费负担。

比如《条例》实施两年来,厦门市工伤保险费支出占总收入30%左右(详见附表),基金结余过大。今年准备通过费率的浮动,对安全生产达标单位下调费率。如果还没能符合——工伤保险费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留有适当的储备金(约5%)的原则,就应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这样才不会由于基金结余过大,造成参保企业不必要的缴费负担。

二、运用工伤保险的管理措施促进工伤事故的预防工作

厦门市通过《实施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条例》中工伤预防的相关规定,明确了预防经费的提起程序及使用范围。《实施规定》实行两年来,每年工伤事故预防经费按年度工作规划和支出预算提起一百多万元,约占全市工伤保险费收入的1.5%(与建立工伤保险制度100多年,以工伤预防为首要任务,预防费用占工伤保险基金5%至7%的德国相比,还有待加强)。工伤预防工作,主要是用工伤保险基金支持对参保企业和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和事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及推广活动, 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伤残比例有所下降(详见表1):

1、对职工进行工伤事故预防宣传教育。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安全教育节目;给参保企业赠送有关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知识性、实用性较强的报刊;在“安全生产月”、节假日,举办现场宣传咨询日活动,发放政策法规汇编、办事指南等资料;开展“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知识试卷问答”活动;通过12333劳动保障咨询热线电话及互联网络等多渠道、立体式的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工伤保险,注重安全生产及事故预防的良好氛围。

2、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政策法规培训。免费对参保企业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安全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车间负责人、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培训。按照参保企业的工伤行业风险类别,企业的参保人数,分期分批安排培训,2005年共办了47个班,培训人数近4000人。2006年准备加大力度,计划开办100个班,并向高风险企业倾斜。

3、工伤事故预防宣传材料图册汇编。2005年,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辑出版了《企业员工安全常识读本》,免费发送给企业和职工。该书内容详尽,主要包括:工伤事故预防、消防安全知识、危险品和化学品安全知识、建筑安全常识、机械事故预防知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知识、职业卫生、特种作业安全知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知识、防雷知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事故急救知识等;2006年计划编辑出版《工伤事故预防宣传教育图册》,该书主要取材于厦门市1995年开展工伤保险以来,工伤事故的典型案例,文字说明与安全生产漫画相结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特别适合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阅读。

4、 开展工伤事故预防政策研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牵头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共同协作,开展工伤事故预防对策和手段的研究。开展对高职业危害场所的监测和人员健康监护,实施早预防、早改造、早发现、早治疗等有效控制,防止或降低事故与职业病发病率,降低从业人员的伤病程度。扩大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工伤保险预防功能实现的有利途径,推广工伤事故预防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工伤事故责任 篇7

一、比较法上的主要冲突解决模式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请求和工伤赔偿请求, 在传统的处理方式中, 二者不存在特别大的冲突。在处理二者的问题上主要采用四种模式, 分别是取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

(一) 取代模式

取代模式主要指的是侵权赔偿请求被工伤保险请求所取代的一种形式, 二者是不能同时实现的, 当劳动者受到了交通事故带来的损伤时, 只能得到工伤的赔偿, 受到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的赔偿, 但是不能够获得损害赔偿。在这种模式下, 并不是将劳动者的工伤保险请求完全地取代, 简而言之,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发生的交通事故, 以及在上下班的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 能够申请双倍的赔偿。这一模式适用的国家主要有法国和瑞士等, 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这一模式。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采用社会统筹的方式进行工伤保险, 这样能够使劳动者得到及时地帮助, 将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的系数降低, 避免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冲突, 减少了不必要的诉讼, 而且实现了较高的效率, 能够减少社会资源的使用。但是取代模式也是存在缺陷的, 在这种模式下, 劳动者是不能获得完全的赔偿的, 不能够实现劳动者完全利益的保障。在取代模式下, 劳动者所获得的赔偿是少于按照侵权行为进行请求所获得的赔偿的金额的, 在这种模式下, 对于工伤事故是不能进行预防的, 而且其制裁方式也不是很完善。

(二) 选择模式

选择模式指的是劳动者在出现了交通事故后, 在侵权损害赔偿和工伤赔偿请求选择一种执行, 在劳动者选择了一项请求后, 另一项请求就会直接撤销, 就不能形式了, 所以, 劳动者在其中可以得到选择的权利, 但是两种请求出现了排斥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 是赋予了劳动者一定的权利, 但是同时也是对劳动者请求权的限制。这项权利的优点在于能够赋予劳动者选择的权利, 但是缺点在于很多权利都不能按照劳动者的意愿执行。通过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工伤保险的数额比较小, 但是其稳定性比较高, 而且能够对劳动者进行及时地救助, 但是劳动者一般都选择的是交通事故险。

(三) 兼得模式

兼得模式也可以称为相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劳动者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利和工伤赔偿权利都能够得到满足, 劳动者能够得到双倍的赔偿, 这种模式在英国被广泛地应用, 受害人不仅能够获得侵权的赔偿, 而且还能够获得工伤的补偿。这一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的赔偿权利, 但是, 这一模式不符合工伤保险试行的目的, 工伤保险的建立是为了能够降低雇主的责任, 实现责任的平均化, 但是兼得模式不能够使雇主的责任减轻, 而且还会使雇主面临着更加大的压力。在这种模式下, 劳动者尽管获得了双倍的赔偿, 但是其所赔偿的款项也不会超出实际的受害, 所以这种方式不能使劳动者获得意外的收益, 在很多国家的立法上是不被允许的。而且这种模式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尤其是在社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社会负担。

(四) 补充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是劳动者遇到了交通事故后, 可以同时申请侵权损害赔偿和工伤赔偿, 但是其所得的赔偿金额不会比实际所受的损失多。在这一模式建立的时候能够结合两种赔偿模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害者的要求, 劳动者在获得工伤赔偿请求后, 再获得侵权损伤赔偿, 但是应该将在工伤保险中获得的金额去除。保险人在获得赔偿的过程中, 能够请求加害人补偿。这种模式在很多国家被广泛地应用, 其既可以使受害人获得双份的利益, 同时又能够减轻雇主赔偿的负担, 使雇主的成本降低, 对社会资源也能够充分利用和节约。而且, 又能够确保受害者得到双倍的赔偿, 而且能够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惩戒和预防的作用。其能够将现代的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制度结合起来, 实现更加严谨的逻辑。但是, 这种赔偿方式的缺点在于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流程过于复杂, 而且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 在单位缴纳工伤保险基金后还要负有赔偿的责任, 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而且, 这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效率是比较低的, 当一次损害发生后, 要进行两次程序的申请, 使当事人求偿的难度上升。

二、我国交通事故工伤双赔偿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 我国工伤赔偿的立法流变分析

在我国, 工伤赔偿的立法也经过很多年的发展, 在对侵权问题和工伤保险问题的协调上, 也形成了完善的立法模式。

1. 两种请求权协调的立法形式

我国的《劳动保险法》中, 对交通事故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侵权存在一定冲突, 但是一般当二者出现冲突的时候, 都是按照侵权来定义的。但是, 这项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则没有作出较为明确的解释, 直到后来的《交通事故处理方法》中才作出解释, 当职工因为出现了交通事故导致不能自理或者死亡, 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抚恤, 并且具有劳动保险的待遇。从这个规定来分析, 这种赔偿模式应该属于兼得的模式。交通事故赔偿的费用和生活的补助应该是由职工本人或者亲属领取的。

2. 两种请求权协调的立法现状

在《民法通则》中, 对两种请求权出现冲突后没有制定解决的办法, 现在, 我国在解决两种冲突时还是没有相关的法律的支撑, 只能通过协调的方法来避免冲突。

(二) 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我国应该选择不同的模式, 我国现在经济和法律都处于转型的时期, 所以, 工伤保险制度还有待提高, 工伤保险的支付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1. 不区分取代模式的分析

在不区分的取代模式中, 不论是否存在着第三人的原因, 而且无论单位是否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都使用取代模式, 这种模式就会显示出很多的问题。首先, 如果没有第三人加害的问题, 就会存在很多的损害是无法填补的, 而且造成工伤保险的水平较低, 在存在第三人加害的行为中, 采用这种模式, 导致了劳动者的救济权不能完全地实现。如果存在第三人加害的行为, 这种模式就不能起到对第三者惩罚的作用。如果是第三人加害造成的交通事故, 则会导致用人单位也要对交通事故负责, 对用人单位不公平。尽管这种模式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 但是不能提高受害者的赔偿金额, 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是用人单位故意的侵害劳动者, 那么采用这种模式就不能合理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不区分补充模式分析

在这种模式下, 无论是否存在第三人加害的行为或者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过错, 都采用补充模式, 也是存在弊端的, 如果不存在第三人加害的行为, 或者用人单位也不存在过失, 这种模式不能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会使用人单位的压力增加。如果存在第三人加害的行为, 也不能对加害人进行惩戒, 而且这种模式也不能根据具有的情况, 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具有片面性。

三、结语

在交通事故与工伤保险双赔偿中, 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每种模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 所以, 在进行双赔偿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具体情况, 实现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减轻雇主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照东.工伤案件赔偿请求权竞合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 2012, 03:105-113.

[2]张广永.第三人交通肇事侵权和工伤竞合的赔偿问题刍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 02:101-103.

工伤事故责任 篇8

一、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是同一法律事实中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

工伤职工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就工伤保险待遇问题形成的是一种内部行政管理关系。因第三人的侵权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则形成侵权法律关系。《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职工因工伤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 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伙食补助费, 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 原工资待遇不变, 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职工享受不同等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劳动合同期满终止, 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职工因工死亡, 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在以上两种不同法律关系的赔偿项目均出现住院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 由此出现工伤事故与第三人侵权竞合的法律适用。

笔者认为, 劳动者获得人身损害赔偿与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在赔偿标准、归责原则、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且不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过失, 其应得的保险待遇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 适用的是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而人身损害赔偿则需要考虑侵权行为的法定归责原则、侵害人和被侵权人各自的过错、受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以及侵害人的赔偿能力等因素, 主要适用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是保护劳动者在工伤后应得到的合法待遇保障, 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不能与国家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相悖。既然《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遭受事故的职工应享有的工伤待遇, 工伤职工依《工伤保险条例》获得工作保险救济的权利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故用人单位不得以侵权人赔偿了相关费用为由, 拒绝给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金。应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支付职工的保险金。

二、法律并没有赋予工伤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对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因此不得要求劳动者先向侵害人索赔后才能申请保险待遇

职工发生工伤后享有工伤待遇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也是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果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并依法认定为工伤的,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的规定给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及其他法律没有赋予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因侵权引起工伤的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要求工伤职工必须先向侵权人索赔后才能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也不能从工伤职工应享有的保险待遇中扣除其从侵权人处获得的赔偿款项。

三、我国法律不禁止第三人侵权与工伤事故能够竞合, 且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救济方式

依《工伤保险条例》,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在上下途中,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都应当认定为工伤。在以上情形下发生的工作, 许多是由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因此, 即使工伤是由第三人侵权引起的也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其他实体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救济方式。所以, 工伤职工有权同时选择两种救济方式,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工伤职工可以获得双重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 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上述规定的第一款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工伤保险关系, 因此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另外, 该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明确了发生工伤的职工只能按照 (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要求工作保险待遇, 不能再以人身损害为由向请求用人单位提出人身损害赔偿。第二款是规范用人单位以外的侵权人与被侵权职工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非常明确地规定劳动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损害赔偿应当支持。

摘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或工作时被他人驾驶的机动车撞伤, 这种典型的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 工伤职工如何得到赔偿, 得到何种赔偿?笔者认为, 工伤职工可享受工伤保险和侵权人的双重赔偿。

关键词:工伤,侵权,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事故责任 篇9

一、工伤保险赔偿与交通事故赔偿的差异与统一

(一) 两者的差异

1. 两种赔偿依据不同, 承担主体不同。

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是依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请求对职工上下班途中道路交通事故损害的工伤保险进行给付, 承担主体是用人单位或劳动保险机构, 承担的责任是社会工伤保险责任, 属于公共领域的赔偿。

交通事故赔偿请求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通则》等相关规定, 向造成损害的第三人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 赔偿主体是第三人, 承担的责任是民事侵权责任, 是属于私法领域的赔偿。

2. 两种赔偿请求程序不同。

工伤保险赔偿需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需要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和“是否工伤”进行鉴定, 如对鉴定不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行政诉讼。对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和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可向上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行政复议或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3. 两种赔偿的范围不同。

工伤保险赔偿是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对工伤职工的工伤医疗待遇、停工留薪期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因公死亡待遇、丧葬补助金与供养亲属抚恤金进行核定。

交通事故赔偿, 是由法院结合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结论, 对受害者进行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残疾补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 以及精神损害赔偿费的赔偿费用认定。

4. 工伤保险赔偿具有确定性, 交通事故赔偿具有偶然性。

工伤保险赔偿是着眼于社会上一定群体、行业和地域的某一类的工伤事故, 对事故的发生可以大致测定, 对处理结果有一个确定的预期。

而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偶然、不可预期的, 因此交通事故的赔偿也是偶然和不可预期的, 这种偶然性和不可预期性往往会导致受害者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交通事故赔偿。

(二) 两者的统一

通过对两种赔偿请求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发现, 一味强调司法领域中的公平、过错责任并不能真正实现对受害者及时有效的保护, 而社会法中的社会公平观、社会统筹观却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如果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以及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关系,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作用, 使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而如果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就会造成依据的标准不统一, 制度上的混乱, 无法有效的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二、工伤保险赔偿与交通事故赔偿的冲突与困境

(一) 法律规定不明确, 执行方式不统一

因为目前对两种赔偿请求的执行标准并无明文规定和明确的态度, 与此同时, 地方立法和法院的审理机器劳动者获得的赔偿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既有支持双重赔偿的, 也有工伤保险先行垫付, 交通赔偿进行后期补偿的, 还有受害者先获得交通事故赔偿, 后获得工伤保险赔偿的。这都是源于目前对两种赔偿的法律规定不明确, 执行方式也不统一。

(二) 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及时赔偿

根据目前《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由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事故, 首先以民事赔偿为主, 以工伤保险赔偿为辅。只有当受害职工无法获得交通事故赔偿时, 才可以获得工伤保险给付, 而交通事故案件通常需要经过公安机关的责任认定、伤残鉴定, 再到法院的一审二审, 走完这些程序一般需要半年左右时间, 在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前, 企业或保险经办机构只垫付一部分医疗费用, 极为有限, 使受伤害职工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赔偿。

(三) 受伤害职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按照目前《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只有当交通事故赔偿中的死亡补偿费和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企业单位或保险经办机构才会补足其中的差额部分, 对交通事故赔偿中已经支付的项目, 企业及保险经办机构将不再予以支付。然而在现实情况中, 交通事故赔偿实行过错责任, 很多交通事故上方当事人都负有过错, 如果交通事故中受伤害职工只获得一半的民事赔偿, 而按照规定企业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也不再给付职工工伤保险的话, 势必使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三、工伤保险赔偿与交通事故赔偿的协调与统一

(一) 理顺现行两种赔偿法律法规间的关系

两种赔偿的请求涉及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60页) 多部法律法规, 相互之间存在诸多重叠甚至冲突, 因此必须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调研和关系理顺, 对其中存在的明显矛盾和冲突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 进一步明确两种赔偿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二) 各相关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调

新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 使劳动者在进行两者赔偿请求的过程中要面对更多的部门和单位, 必须要加强交管部门、铁路部门、航空部门、人资社保部门、司法部门、保险公司、企业等之间的沟通协调。

(三) 工伤保险赔偿赔付的流程改进

交通事故中的工伤保险赔偿, 一般要经过工伤认定、工伤伤残等级鉴定、工伤待遇仲裁、一审二审及执行阶段等多种流程, 为提高赔付效率, 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上申报、简化手续等现代化信息方式进行改进工伤保险赔偿赔付流程。

(四) 可以考虑优先工伤保险赔偿, 再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的方式

工伤保险本身就有对劳动者的生命财产进行保护以及降低风险的宗旨, 可以保障其劳动者在遭受工伤事故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和补偿。因此当劳动者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时, 可由企业单位或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先行给付工伤保险赔偿, 而后再按照《民法条例》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 这样不仅可以优先保证职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而且在获取交通事故赔偿时相比个人企业单位和保险经办机构也相对强势, 拥有更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 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对事故责任人的追偿。

四、结束语

工伤保险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作为两种不同的法律领域, 既是两个独立主体, 互有差异, 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在现实实践中, 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 执行方式不统一造成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及时赔偿、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两种赔偿请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困境。要做到两者的统一, 必须要理顺现行两种赔偿法律法规间的关系、加强多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改进工伤保险赔偿赔付的流程、可以考虑优先工伤保险赔偿, 再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的方式,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才能够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摘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的, 一般既会造成道路交通事故, 又会造成工伤事故, 这样就存在着交通事故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的交叉。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明确和各地立法的千差万别, 导致类似案件在各地处理依据、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各不相同, 在实践中两种赔偿方式如何选择, 能否竞合, 存在哪些困境, 如何协调两者关系, 这些都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工伤,保险赔偿,交通事故赔偿

参考文献

[1]吴琼.当道路交通事故遭遇工伤——关于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相关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9) .

[2]潘登.试论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制度衔接[J].中国劳动, 2003 (3) .

非法用工难逃工伤赔偿责任 篇10

江苏扬中一个体业主为逃避职工工伤责任自曝是无照经营非法用工, 对于私营业主曝出的冷门, 法院该做出怎样的裁决呢?

女工下班车祸丧生亲属申请工伤认定

江苏扬中的何美华是为个体业主缪老板加工服装的员工。2009年10月5日21时41分左右, 黄良喜酒后驾驶小型客车沿238省道由南向北行驶至21KM+900路段时, 与加工服装后骑电动自行车下班回家停在东侧快车道的何美华相撞, 何美华及电动自行车被摔到西侧快车道, 又与杨里程驾驶的正常行驶的轿车相撞, 何美华因颅脑损伤, 当场死亡, 三车受损。2009年10月10日扬中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认定黄良喜负事故全部责任, 何美华、杨里程不负事故责任。受害人何美华的丈夫、女儿、儿子、母亲和父亲张松、张埕萁、张力仁、王祝娣、何纪福五人共获得了交通事故侵权赔偿款共402400元。

交通事故发生后, 2009年10月17日, 张松等五人申请工伤认定, 扬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同年12月10日作出决定认定何美华因工死亡。

缪老板不服, 于2000年2月8日申请复议。2010年3月29日, 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缪老板仍然不服, 于2010年4月12日向扬中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同年6月23日, 扬中市人民法院作出维持扬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的判决。在判决书中法院认定:何美华是多年来为缪老板加工服装的员工;缪老板领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有效期至2008年12月9日止, 按计件制支付十余名员工的劳动报酬, 有效期满后, 未重新办理工商登记, 继续从事服装加工;2009年11月12日, 缪老板申请注销工商登记。

判决生效后, 张松等人向扬中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要求享有何美华因工死亡待遇。2010年10月19日, 该仲裁委员会裁决:1、缪老板支付张松等人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计149028元, 扣减何美华借款5000元, 尚应支付144028元;2、缪老板支付张埕萁一次性抚恤金83160元, 支付张力仁一次性抚恤金98280元, 支付王祝娣一次性抚恤金128520元。

雇主自曝非法用工拒绝给付工伤待遇

缪老板不服, 于2010年11月5日向扬中市人民法院起诉。认为五被告的近亲属何美华因交通事故死亡以后, 已获得他人侵权赔偿款43万元。原告是无厂名无字号的纯自然人, 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 与何美华之间系雇佣关系, 不是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不能既享受交通事故赔偿待遇, 又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扬中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书中计算标准有误, 应予撤销或改判, 并应驳回被告提出的工亡待遇请求。

张松等五被告则共同辩称, 工伤认定合法有效, 被告获得的侵权赔偿与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兼得模式, 故原告的起诉应予驳回。

根据缪老板提供的计件工资证明, 受害人何美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期间的工资总额21811.50元, 月平均工资为1817.63元。在一审庭审后, 缪老板向一审法院提供补充意见, 认为其领取的营业执照已经有效期满, 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 继续从事经营活动, 应视为无照经营, 因此,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 何美华工伤待遇按无照经营的非法用工进行赔偿当属无疑。

法院还查明, 何美华亲属已借缪老板15000元, 其中10000元系何美华工资, 其余5000元属于借款。

扬中市法院经过审理认为, 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法律保护。受害人何美华因交通事故死亡, 张松等五人是受害人的近亲属, 可依法作为权利人主张权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 获得侵权赔偿与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并行不悖, 是兼得模式, 不适用补差原则, 只是工伤保险责任中应扣除侵权人已支付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丧葬费等实际发生费用。具体而言, 何美华的丧葬费已在侵权案件中获得赔偿, 本案中不再理涉。缪老板营业执照有效期满后, 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 继续从事经营活动, 依据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 该情形已被直接认定为无照经营。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 无照经营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的, 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 缪老板本应按职工死亡时扬中市上年度2008年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270960元 (2258元/月×12月×10) , 但是,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同时规定, 非法用工情形下的赔偿标准不得低于该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此特别规定体现出保护劳动者并号召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参保缴费、分担风险的立法目的。按照该条例第三十七条及《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第三条第三项、第四项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 何美华的母亲、子女可从2009年11月起享有受害人本人工资30%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即王祝娣2009年11月至2026年10月为111238.96元 (1817.63元/月×30%×204月) , 张埕萁200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为69251.70元 (1817.63元/月×30%×127月) , 张力仁2009年11月至2022年6月为82883.93元 (1817.63元/月×30%×152月) , 小计263374.59元;张松等人另享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135480元 (2258元/月×60月) , 合计398854.59元。此时, 无照经营的非法用工一次性赔偿标准低于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赔偿标准, 应以398854.59元确定为一次性赔偿金。缪老板的诉请与补充意见与法相悖, 不予支持。扣减何美华借款5000元, 缪老板尚应支付张松等人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赔偿金393854.59元。

据此2010年12月15日扬中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缪老板赔偿张松、张埕萁、张力仁、王祝娣、何纪福不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一次性赔偿金393854.59元, 限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付清。

终审裁判工伤赔偿铁板钉钉

宣判后, 缪老板不服一审判决, 向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请求撤销、改判一审判决, 驳回被上诉人提出的工亡待遇请求。理由是:一、其是自然人, 无营业执照。虽然在2004年12月10日, 其申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营业期限自2004年12月10日至2008年12月9日。但仅在2004年交纳了一年的工商管理费用。2005年以后未缴过任何费用, 也未年检贴花, 根据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及有关工商政策法规, 该执照2008年12月9日有效期满后已自行作废。因此其不是劳动用工主体, 没有劳动用工资格, 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上诉人是无照经营, 根据相关规定, 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 即使赔偿, 何美华工伤保险待遇也应按《工伤保险条例》中细化实施的一次性赔偿办法, 计算为2258×12个月×10倍=270960元。二、何美华直系亲属在侵权案件中已经获得了402400元的赔偿, 远远大于工亡待遇。因此其也不应当再赔偿。三、其与何美华之间是雇佣关系, 非事实劳动关系, 所以不应该赔偿。四、事故发生后, 何美华亲属到上诉人家闹事打人, 不仅造成上诉人等人的人身伤害, 而且给上诉人的名誉和精神造成了极大损害, 被上诉人必须赔礼道歉, 恢复上诉人的名誉。并提出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对工伤行政案件进行复查, 请求对本案中止审理。

被上诉人张松、张埕萁、张力仁、王祝娣、何纪福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依据法律得当, 程序合法。请求驳回上诉人的上诉。

针对上诉人缪老板的上诉理由, 镇江市中院经审理认为:

已经生效的行政判决确认了何美华系缪老板的员工, 缪老板与何美华之间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何美华在下班途中遭遇机动车事故死亡, 应当认定为工伤。缪老板认为其和何美华之间系雇佣关系, 与生效的判决相矛盾, 也与其一审时认为是非法用工的主张相矛盾, 本院不予支持。

因为何美华系工亡, 其直系亲属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有权要求享受工亡待遇。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待遇是兼得模式。缪老板认为被上诉人已经获得侵权赔偿, 就不能再享受工伤待遇, 没有法律依据, 不予支持。因为张松等人已经在侵权案件中获得了部分赔偿, 在工伤案件中, 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

即使如缪老板所言, 其是无照经营, 其认为赔偿的数额应按《工伤保险条例》中细化实施的一次性赔偿办法, 计算为270960元。但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同时规定, 非法用工情形下的赔偿标准不得低于该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按照该条例及《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规定, 何美华的母亲、子女可从2009年11月起享有受害人本人工资30%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合计398854.59元。此时, 无照经营的非法用工一次性赔偿标准低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赔偿标准, 因此应以398854.59元为最终赔偿数额。

事故发生后, 何美华亲属的行为与工伤待遇的处理没有关系, 本院不予理涉, 缪老板可另行主张。本院对工伤行政案件的复查是依据缪老板个人的申请, 并未进入再审程序。缪老板以此为由申请中止本案的审理, 依据不足, 不予支持。

工伤事故责任 篇11

实习生可通过商业保险保障权益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事业等单位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受到的事故伤害是否属于工伤,此前一直没有定论。人社部在此次意见稿中说明,相关部门研究认为,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未建立劳动关系,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实习学生权益保护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解决。2009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明确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商业保险制度,保障学生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后的权益。

明确“因公外出工伤”条件

对于因公外出工伤,意见稿明确了“因工外出期间”的认定:一,职工外出是否是用人单位指派的因工外出;二,遭受的事故伤害是否与其从事的工作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满足上述条件方可按照“因工外出期间”这一条件认定工伤。

离职后职业病可认定工伤

工伤事故责任 篇12

近年来工作环境的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品质带来了巨大的改善,很多人越来越关心工作场所的事故风险、各种职业性健康威胁,以及工伤事故和疾病带来的高昂的经济成本。这样的意识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期望值,他们要求政府更多的保护工人,特别是那些从事高危职业的人。而只要工作环境的安全问题受到积极关注,那么,在这一方面加强政府制定和改善政策的建议就会得到认同。随着各种在工伤事故中突显出的生命价值与健康安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重视度越来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它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美国学者斯密斯在1937年就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职业安全问题,他观察到:工人要求可观察到的风险或不愉快的工作应该实行级差工资报酬,但是,事实上,市场中很多安全风险是工人观察不到的。产业危险水平与工人是否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处在危险中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见,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一定能规避职业安全风险,即市场在工伤事故控制中往往失灵。有些学者较早地观察到了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属于政府干预的范围。于是,工伤事故控制就进入了政府治理的视野。

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看,政府本身是一级社会组织,是工作风险化解的最主要的主导性组织。此外,工伤事故控制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方面有关的研究还非常贫乏。在这层意义上,工伤事故预防与安全生产、国民经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关劳动者生存权利及劳动者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等社会问题,事关社会的安全稳定、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等。因此,工伤事故控制是一种外部正效应很大的准公共产品,所谓外部正效应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其它经济行为主体所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同时,工伤预防又是一种消费性的投资活动,不像一般经济活动有明显的投入与产出[1]。它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潜在性等特殊性,有时能从工伤预防投入中获得超过成本的利益,但有时却不能(如事故未发生)。因此,一般说来,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企业),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与职业病的积极性是有限的,通常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则常常处于事故控制缺失的状况,需要政府代表公众的利益,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管制措施加强对工伤预防的管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共发生2亿5千万起工伤事故,导致33万人死亡,职业性病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国民经济产值(GNP)的4%[2]。所以,工伤事故控制政策是现代政府必须向社会提供的,来满足社会和劳动者对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生活质量保证的需求。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工伤事故预防是一种宜于由政府强制提供给公民消费的优效品。

2 深圳市工伤事故的特征及政府的治理对策

深圳市近几年的工伤数据表明,深圳特区关外宝安、龙岗两区发生工伤事故补偿宗数占全市的80%左右,工伤致残率相对也是较高的,而且一些比较危险容易发生事故的冲、剪、压、切等行业如小五金加工、五金电镀、模具加工、家具、锯木、造纸、石场等,主要分布在特区关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工伤类型分布以高空坠落为首,其余依次为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等;工伤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手、脚、四肢较多发生,其中机械伤害中手伤害发生频率最高。针对以上工伤事故发生的现状,深圳市政府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

2.1 依法管好用好工伤事故预防专项基金,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工伤保险基金是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市社会保险机构每年从当年征集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5%作为工伤预防费,其中3%用于工伤预防的调研、宣传、教育。”《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市社会保险机构对于当年没有发生工伤致残、重伤、死亡事故的用人单位,按该单位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总额的5%至10%发给奖励金,用于奖励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生产成绩显著者。”深圳市政府严格按上述规定开展工伤事故预防工作,使得深圳市的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有了较多的资金保证。在工伤保险补偿和工伤事故控制预防工作上,加强了和发挥出了区镇两级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基层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作用,同时,市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不断加强对基层部门的指导和督察力度,重点对危险性高和事故多发行业依法展开有效的监控和检查整治工作。

2.2 发挥齐抓共管、共同监制机制的作用

社保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职业卫生防疫部门、工会等机构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和齐抓共管。深圳市按各部门职能来分工,社保部门主要履行工伤性质认定、工伤偿付等工作;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主要履行安全生产监督、事故预防,根据事故责任依法处罚等职责;职业卫生防疫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健康)意识。为进一步将深圳市工伤保险和工伤事故控制工作跃上一个台阶,深圳市同时在强调各部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基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发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电脑网络系统,对工伤事故的处理、统计分析和预警等实行信息化处理,建立起社保、安全监察、职业卫生预防、工会等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伤预防监察网络系统和信息通报制度。共同开展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监督、整治等各项工作。社保、安全监察、职业卫生预防、工会等部门共同配合,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比如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的同时,对事故较多、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企业,不留情面,依法处罚;定期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冲、剪、压、切、木工机械、采石场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举办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拍摄工伤职业预防专题教育电视片,通过宣传媒体宣传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安全知识、先进经验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训等等,形成和保持全方位的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宣传态势。

2.3 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伤预防工作和奖励企业搞好工伤事故预防

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和《广东省工伤保险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深圳市的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深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2006年度深圳市工伤预防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对2006年度在深圳市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评选范围为深圳市2006年度工伤保险的参保企业。评选条件有参保单位领导重视并且能够积极宣传工伤保险政策,全年能够按时、按人、足额缴交工伤保险金,单位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参保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具有完善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参保单位在2006年度无死亡或1-8级工伤致残的安全生产事故,且2006年度单位工伤事故率[3]低于0.8‰,建筑等高危行业标准可适当放宽。同时,深圳市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用人单位为员工参保。在工伤认定、待遇偿付等方面,都是以在社保基金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参保单位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缴费“门槛”相对较低。

2.4 强调工伤保险制度在工伤事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从1990年8月开始在全市实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全市统筹,1994年5月正式实施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建立和完善以工伤认定、工伤医疗、工伤偿付、工伤康复、工伤预防等服务的工伤保险体系。在2002年的时候深圳市就有4万多个单位300万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8亿元,支出工伤保险金2.4亿元,为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深圳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0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7.64亿元,完成工伤认定62130人,比上年同期下降0.3%,工伤补偿52162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其中有伤无残36420人,致残14412人,死亡230人,核发工伤补偿金38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共偿付工伤医疗费1.45亿元,工伤康复费用支出近2000万元[4]。深圳12年的实践证明,不断地加强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预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现实政策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从政策制定的宏观制度层面看,国家、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并不完善。对如何惩治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虽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是缺乏一部如何保障社会底层尤其是在高危行业工作的底层劳动者安全维权的法律法规,即底层劳动者的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有效申诉、如何维护他们的安全维权行动以及如何组织他们进行安全维权的具体法律法规缺乏。

其次,从政策制定的中观组织层面看,深圳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配有工会组织,但很多私营外资企业没有工会组织,有的工会组织职能作用不到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确设有工会组织,但这些工会有时未必能够起到为企业劳动者进行安全维权的应有作用或者对有效控制工伤事故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当一些工会组织为某种权力、某个利益集团所操控或把持时,并不能对企业的劳动者提供积极的救济,有时还与企业的劳动者“唱反调”。

最后,从政策制定的微观个体层面看,劳动生产者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认知和安全行动等基本缺失。2006年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等七部委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力图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但是劳动生产者的安全培训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而深圳又是全国劳工最多的城市之一,没有安全培训教育,劳工对安全环境的认知、风险的感知、危险的识别等就无从谈起。这样也不利于工伤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4 对完善工伤事故控制政策的建议

一是加强预防工伤事故发生的监察执法。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配套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监察员,广泛采集用人单位工资支付信息,发现违法苗头及时妥善处理,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监察指挥中心建设,推广使用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实现监察信息全覆盖和各级监察信息共享。建设“社会保险稽核案件信息系统”,提高稽核案件处理效率。全面推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工资支付情况档案,实现分类管理。

二是创新工伤事故控制的综合监管手段,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落实深圳市、区政府、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逐步改变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负无限责任的现状。引导、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依法履行对员工、对社会的安全生产责任。深圳市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强化依法监管。在工伤保险补偿和工伤事故控制预防工作上,要不断加强和发挥区镇两级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基层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作用,同时,市社保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基层部门的指导和督察力度,重点对危险性高和事故多发行业依法展开有效的监控和检查整治工作。

三是要大力推广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加大安全培训工作力度,使“安全第一”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为,使安全操作成为习惯操作。对工伤大事故进行公开曝光,公布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贴近生产实际的安全文化活动,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主体,建设具有企业特点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态文化。

摘要:现代社会,政府当以实现人民福祉为其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政府关于工伤事故预防和控制的政策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随着工伤事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工伤事故控制的相关政策。文章以深圳市为例,分析了这些政策的作用和利弊,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以实现工伤事故控制政策的治理目标。

关键词:工伤事故,控制,政策,深圳市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孙树菡.中国劳动卫生及工伤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选择[J].中国保障制度,2002,(4).

[3]孙树菡主编.工伤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王显政主编.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研究及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上一篇:初级训练下一篇:Canny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