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2024-09-12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精选8篇)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篇1

建筑施工安全资料

事故调查制度

一、根据国家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特制定XX项目部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及报告制度。项目各部门都必须认真执行。

二、事故调查处理原则: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三、事故分类及处理级别(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1、轻伤事故:项目部负责调查处理、报告。

2、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注: a、公司、分公司、项目配合由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工会、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局报告。

b、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1人因工责任死亡事故,根据地方政府的处理决定,公司认真调查处理,并备案;2人死亡事故,报局批复。一次1~5人重伤事故由公司、分公司处理;一次6~9人重伤事故,公司、分公司处理并报局核备。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6、较大以上事故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由局负责配合上级主管和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报告。

7、道路交通事故,由当地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由事故责任方负责统计上报伤亡人数;事故的处理执行局、公司相关规定。

8、火灾事故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事故现场保护

1、事故发生后,项目部除组织力量救援外,同时还要组织力量做好事

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安全资料

故现场保护。

2、事故现场保护的措施:

①、将事故重要部位、痕迹、血迹、破损物件等做出标记,对其中容易消失的痕迹,可当即收集并做好记录,请目击人或肇事见证人签字。

②、伤者在现场急救或送往医院前,将伤者原来躺卧的部位作上标记。如伤者神志清醒,要及时讯问、录取口供。

③、将事故现场拍成照片或影像,并在照片上对事故重要部位作出标志、记明数据。

④、圈定事故现场保护区,由公安或指定专人看守,以防破坏。

⑤、监护肇事人。不经同意不准肇事人与他人谈论事故情况。

⑥、注意在事故现场寻找见证人。

五、配合政府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分析

1、根据事故大小、性质,政府按规定组成联合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事故单位上级各相关部门亦应组成内部事故调查组,配合政府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2、事故调查组的职责和任务。

①、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②、确定事故责任者;

③、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④、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六、事故处理

公司、分公司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依据政府对事故处理的决定或处理建议,按处理权限形成相应处理决定,批复或报批。触犯刑律的交司法部门处理。

编制:(安全员)审核:(技术总工)审批:(项目经理)实施工程: 实施日期:

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篇2

2010年12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18号令, 公布《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2007年4月, 国务院第493号令公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作出了规定。同时, 《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国防科研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该《条例》。

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直接接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工艺技术, 不可避免地涉及国家秘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技术属于高新技术, 对事故机理调查分析的专业要求较高, 而事故原因调查不清将给以后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留下安全隐患。《办法》的出台规范了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明确了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中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为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篇3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1 篇4

工伤事故制度,是劳动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了使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职工的工伤事故情况和公司产形势,以便分析研究事故的基础上,总结出事故的发生规律,吸取事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避免事故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保证生产中人员和公司财产的安全。

一、工伤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工伤事故是指公司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呢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人身伤害可分为死亡、重伤、轻伤。

二、事故报告登记

工人职员发生负伤事故,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的应立即报告班长,班长应立即报告组长,组长必须在下班之前报告副总。公司对受伤人员歇工满一个工作日以上的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公司于每月三日以前,将上月职工伤亡事故,按统一的表格报送当地劳动部门。公司发生多人事故、重伤事故或死亡事故,生产主管应该以最快的形式将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伤亡者姓名、年龄、工种和职称、伤害程度、事故经过和发生原因等简略报告公司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

三、事故的调查程序

公司发生事故后,首先积极救护伤员,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等,都不得破坏。为抢救伤员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人应立即组织职工进行调查分析,认真从生产、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确定改进措施,并且指定专人限期贯彻执行。

四、伤亡事故的处理

1、处理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至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凡发生多人事故、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有关领导必须向上级作出调查处理的书面报告。

2、根据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演,根据事故的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3、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要严肃适当,既要防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要避免处分面过宽、处分不当,要根据情节,分别对事故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罚款,情节特别恶劣的,要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4事故处理后,应将下列事故资料存入档案: a、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b、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c、事故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d、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e、物证、人证材料;

f、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g、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h、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I、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J、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的检查材料; K、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和文件;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篇5

1、依据国家2012年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天津市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规定》、交通部令《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办法》、《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加强对工伤事故调查处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安全事故发生后,生产现场负责人应排除险情,立即组织抢救伤员,采取应急救援措施,以防止事故蔓延,并立即停工,保护好现场。

3、现场安全负责人必须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将事故情况用多种方法报上级经理,上级经理在12小时内将事故报表和事故报告书上报公司。

4、发生的安全事故,必须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迟报、隐瞒篡改事实、破坏现场,否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5、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或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

6、发生事故后,负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和安全职能部门,并保护好事故发生现场和迅速采取措施抢救人员及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对于重伤死亡事故,必须以最快速度上报公司,公司须在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内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

7、发生轻伤事故的,由所在单位安全职能部门会同其它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公司。

8、重伤事故由公司安全职能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处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9、死亡事故由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集团公司有关部门配合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

10、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重伤、重大事故还要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11、事故调查应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不采取改进

措施不放过、责任人和广大群众不受教育不放过、对事故有关的领导和责任人不查处不放过)。

12、伤亡事故发生后,隐满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工伤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篇6

一、工伤事故报告制度:

1、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伤亡事故严重程度分: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一次事故死亡1-2人为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死3人以上为特大伤亡事故)。

2、轻伤事故要当天报施工班长、安全员和工地负责人,填写“伤亡事故月报表”,并附上医务部门诊断证明,月底上报公司。

3、重伤和死亡事故要24小时内速报公司及当地劳动安全监察部门、总工会和公安局。一般以安全专业部门对事故勘查为主,填写“重伤、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书”上报,月底还要填写“伤亡事故月报表”上报。

4、在伤亡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如原负伤人员死亡或事故严重程度变动,工地应及时上报公司,企业应及时向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工会补报。

二、伤亡事故调查、分析制度:

企业应在发生事故之日起十五日内,对事故调查完毕,做出结论,特大事故,最迟不超过一个月。凡没有报告书者,不能结案。

1、事故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2、发生事故,除积极抢救伤员外,必须立即保护好事故现场,不得擅自变动现场的人证、物证、旁证材料。

3、工地要积极配合调查者进行事故勘查工作,并如实提供所有的调查资料。

4、事故原因的查证方法有(1)直观查证法:即比较简单的事故:(2)因果图示法;根据事故的因果关系,作出因果图,找出事故的各种原因(包括主要原因)。(3)技术分析法:主要进行事故现场的技术状态分杵。总之,事故原因的查证必须细致,并有确凿的证据。

5、事故的调查、分析、取证工作必须在安全专业部门直接参与下进行,死亡事故还须有当地公安部门参与。

三、伤亡事故处理制度

1、事故的性质分:责任一事故、自然事故或有意破坏。责任事故分:全部、主要、次要、1 一定责任四种。

2、事故责任一般按如下区分:

(1)

因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由本人负全部或主要责任。

(2)

对未参加施工三级安全教育,未经特殊工种培训考核取证而造成一事故的,应分别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

(3)

对无安全施工措施和未进行明确安全技术交底而造成事故的,应分别追究施工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全部或主要责任。

(4)

对不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指挥者未经培训取证上岗;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下,指挥工人冒险作业或发现违章作业不制止等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由施工负责人、有关领导或强迫命令者负全部或主要责任。

3、重大伤亡事故必须有关安全部门(或组成调查组,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逐一作出事故责任的判断,并明确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及主要责任人。

4、已投保建设工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施工企业,在发生伤亡事故时,施工企业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配合保险公司进行工矿企业勘察、理培等工作(须从发生保险事故之日起3日内通知保险公司)。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篇7

资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年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列世界第88位[1]。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快速增加,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2],致使我国水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建造污水处理厂被证实是解决城镇水污染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的高峰时期[3],随着大量污水处理厂的投产运行,水质环境能得到改善,但同时污水处理厂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999年9月28日,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雨水闸井出现漏水,1名工人下井清除杂物时昏倒,另7名工人先后因救人昏倒在井下,发生5人致死、3人受伤的硫化氢中毒事故。

2008年3月3日,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碑店污水处理厂23号初沉池排泥泵站在日常检修过程中,发生喷泥事故,造成4人死亡,7人中毒。

污水处理厂事故的发生,不仅导致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也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安全运行,对水环境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1 污水处理厂事故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47起污水处理厂的事故案例,从事故发生时间、伤亡人数、事故类型等方面,得出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污水处理厂的事故预防提供依据。

统计时间:1986年4月——2011年10月。

案例来源:本文案例来源于期刊杂志对污水处理厂事故案例的引用、相关网站的事故案例查询系统、以及网络对事故的报道。例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安全管理网、安全文化网等安全生产相关网站的案例查询系统,利用百度在网络上搜索的其他信息。另外,来源不同的同一案例信息会相互印证,以保证案例的可信度。

1.1 事故发生时间分析

对本文收集的47起事故案例按月份统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如表1、图1所示。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5-9月(共5个月)是污水处理厂事故的高发期,共发生32起事故,占总事故的68.1%;共死亡8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6.7%;共受伤46人,占总受伤人数的79.3%。相对而言,10月到次年4月(共7个月)发生事故较少,共发生15起事故,占总事故的31.9%;共死亡43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3.3%;共受伤12人,占总受伤人数的20.7%。

5-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高温天气,此时污水、污泥在缺氧环境下更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气温加剧了气体的挥发。而10月到次年4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挥发相对较弱。因此,5-9月更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聚集,增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47起案例中,一般事故19起,约占40%;较大事故28起,约占60%。由此可见,我国污水处理厂事故等级主要集中在一般事故和较大事故两类,且较大事故偏多,而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比较少见。

1.2 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对本文收集的47起案例的事故类型进行分类,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47起我国污水处理厂事故中,排在首位的是中毒窒息事故,发生33起,占71%;坍塌事故排第二位,发生9起,占19%;淹溺事故排在第三位,发生2起,占4%;其余为透水、触电、爆炸事故,各发生1起,各占2%。因此,中毒窒息事故是污水处理厂事故的主要类型,也是改善污水厂安全生产状况的重点。

对引起中毒窒息的物质进行统计分类(如图3),发现由硫化氢引起的事故占总事故数的58%,由沼气引起的事故占30%;并发现硫化氢主要引起中毒事故,而沼气则主要引起窒息事故。

对中毒窒息事故的原因进行分类,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个人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是最主要原因,占76%;其次是设备缺陷,占6%;通风不良、操作错误、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物体存放不当等也会引发中毒窒息事故。因此,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是减少中毒窒息事故的重要手段。

通常一起事故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47起事故中,涉及到盲目施救的事故有20起,占42.5%;涉及到通风不良的事故有11起,占23.4%。因此,发生中毒窒息事故时规范的施救过程是减少污水处理厂事故损害的重要手段。

1.3 事故发生位置分析

对47起事故案例的发生位置进行分类,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污水厂事故多发生在检查井、污水池、管网、沟槽等位置。其中在检查井发生的12起事故中,有11起中毒窒息事故,1起爆炸事故;在污水池发生的10起事故中,有8起中毒窒息事故,2起淹溺事故;在管网发生的9起事故中,有6起中毒事故,2起坍塌事故,1起透水事故。

2 结论及建议

2.1 结论

(1)污水处理厂事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规律,即在气温较高的5月-9月发生率较高,在气温较低的10月-次年4月发生率较低。

(2)污水处理厂多发生一般事故和较大事故,且较大事故多于一般事故。

(3)污水处理厂的事故类型有中毒窒息、坍塌、淹溺、爆炸、触电、透水等[4],其中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概率达70%,是最主要的事故类型。对于中毒窒息事故,中毒大多是由硫化氢引起[5],窒息主要是由沼气引起。

(4)中毒窒息事故的事故原因主要有个人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6]、设施强度不够、操作错误、设备有缺陷、通风不良、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物体存放不当、地面滑、有分散注意力行为等,其中由个人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引起的中毒窒息事故高达76%,是最主要原因。

(5)在引起事故的众多原因中,盲目施救和通风不良是最常见的原因。盲目施救容易使死伤人数增多,通风不良使中毒事故更容易发生。

(6)污水厂事故多发生在检查井、污水池、管网、沟槽、污泥池、污泥脱水机房、进水口格栅间等位置,以检查井、污水池、管网最为常见,且主要为中毒窒息事故。

2.2 建议

为减少和防止污水厂事故的发生,确保污水厂的安全运行,重点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7],尤其加强职工对高危天气、高危地点的防范意识。

(2)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保管、检查、保养,使其保持良好和适用的状态。学习安全器材(如空气呼吸器)、有害气体探测器等的使用。

(3)在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设备、构筑物处应安装通风装置[8,9]。遇到维护保养需要下井下池前,必须使用可燃气体报警仪进行监测,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标准进行通风作业,安全条件具备后方可工作。作业中应连续监测池内井下有毒气体浓度,不符合工作要求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10]。

(4)学习必要的急救及抢险技能,如触电、溺水、中毒事故的抢险与急救技术等,避免因盲目施救引起的更大伤亡。

摘要:该文统计了我国污水处理厂发生的47起典型事故案例,从事故发生时间、伤亡人数、事故等级、以及事故发生的位置、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污水处理厂的事故特点,研究了事故发生规律,得出了污水处理厂事故的结论:事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规律;最主要的事故类型是中毒窒息;最主要的事故原因是个人防护用品;最主要的事故位置是检查井、污水池、管网。并提出了减少污水处理厂事故、保障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对策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检查、学习安全器材的使用;合理安装通风装置,按规定使用气体监测仪等。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事故,统计分析,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方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2010,(17):68 FANG Yuan.China’s present condi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echnology Wind,2010,(17):68

[2]邓志娟.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第三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Z].2010-11-15

[4]朱崇明,朱国珍,曾斌.污水处理厂安全评价分析[J].安全,2008,(11):19-21 ZHU Chong-ming,ZHU Guo-zhen,ZENG Bin.Safety e-valuation analysis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Safety,2008,(11):19-21

[5]高琼,吴春江,彭昕.污水处理厂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水务管理,2009,(4):1-4 GAO Qiong,WU Chun-jiang,PENG Xin.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confined spac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Water Management,2009,(4):1-4

[6]郝薇.污水处理现场职业安全管理理念及基本原则[J].天津科技,2009,(2):76-77 HAO Wei.Occup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dea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2):76-77

[7]范秀磊,宋代敏.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工作浅议[J].劳动保护,2000,(6):41-42 FAN Xiu-lei,SONG Dai-min.On the safety work of mu-nis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Labour Protection,2000,(6):41-42

[8]陈兵,王海龙,张金锋,等.城市排水有限空间爆炸性气体产生机理与防治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5):67-71 CHEN Bing,WANG Hai-long,ZHANG Jin-feng,et al.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control counterm easures of explosive gas in urban drainage limited spa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5):67-71

[9]范银华,王树坤,陈桂成,等.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5):89-93 FAN Yin-hua,WANG Shu-kun,CHEN Gui-cheng,et al.Prevention of asphyxiation and poisoning accidents when working in confined spa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6,16(5):89-93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制度 篇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石化股份监〔2014〕235号)(以下统称《处分规定》)第五十三条规定:“对安全、环境、质量等事故、事件,监察部门按有关规定参与调查,并依照本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此类问题由业务部门处理的管理权限,给予了监察部门参与调查并处理相关责任人员的制度依据,以规范执纪,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那么,对于此规定应当如何理解,如何让监察部门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便是我们监察部门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监察机构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的职责定位

监察机构参与事故调查,要立足执纪监督的职责范围,既不能消极应付,也不能越俎代庖,首要任务是发现和搜集有关违纪违规的证据材料,并重点开展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违纪违规责任人的调查处理

一是参加对有关人员的调查询问,必要时可以单独进行。重点是通过询问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去发现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失渎职行为。二是对调取的涉及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与环保方面的相关文件、会议记录、承包合同、审批和许可文书、资质文书及台账等进行审查。重点对审批、许可及有关资质的文书进行审查。三是注意旁听对有关事故责任人员的询问或调阅有关调查材料。这些人往往既是事故直接责任人员又是知情人,通过询问或调阅材料可以从中了解许多隐藏的问题。四是参与调查组对事故调查结论的讨论,提出监察意见。

(二)对整个调查过程的监督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监察机构还应当履行好对事故调查过程进行监督的职责,保证事故调查公正、合法,符合程序地进行。监察机构同步介入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不应仅作为事故调查处理的参与者,同时也应作为事故调查处理行为的监督者;不仅应依法查办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有关人员的失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更应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真实合法、客观公正进行监督;不仅要与事故调查组及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作,还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实现对重大责任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与过程合规性的监督。

二、技术调查与责任调查相分离

事故调查是一个过程:是弄清事故发生的基本事实、分析事故原因、提出事故预防的合理措施及恰当处理事故责任者等一系列事件有序发生的过程,事故调查旨在广大职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促使安全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事故调查可以分为技术调查(也可称为原因调查)、责任调查两类。

技术调查是指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发现事故原因的调查过程。技术调查强调科学技术的运用,旨在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一切可能的原因。它是事故调查的主要部分,也是事故调查的根本目的所在。而责任调查是指在事故发生后,责任分析和认定的事故调查过程。责任调查过程强调的是执纪问责,主要解决事故责任人的违纪违法问题。 技术调查和责任调查是事故调查的两种基本类型,或者说是两种出发点、两种角度,共同构成整个事故调查过程。

其中,责任调查属于监察机构的职责,其他部门可以协助,而技术调查则属于其他专业部门的职责,我们不应当干涉。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技术调查与责任调查的界限,使两者相分离。

但是,监察机构如果在调查中或者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技术调查人员存在利用调查偏私包庇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情况,应该对其进行责任追究。造成恶劣结果的,还应该追究其违纪违法责任,这也是从责任追究的方面来督促相关人员能够保证自己调查的公正客观,使调查的结果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事实情况。

三、监察机构应与专业部门同步介入事故的调查处理

(一)有利于审理的公正及对过程的监督

虽然监察机构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不具备对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须依靠专家来分析,但是同步介入有助于监察机构对事故的全面了解,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案件情况,与仅凭借调查组形成的报告来定性追责相比,可以让案件的审理结果更加的客观公正;同时,监察机构同步介入,可以实现对技术调查人员是否合规进行监督、对其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以及对整个事故调查程序的合规性实行监督。

(二)有利于调查处理工作的科学合理

同步介入调查,监察人员可以对发现的疑点随时咨询专业人员;对于事故证据材料不全的,可要求相关人员及时补充证据、补充调查,帮助他们把工作做深做细,避免在调查组解散后难以再调查补证的困难。

综上所述,监察机构要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把握好自身的职责定位,其次要厘清技术调查与责任调查的界限,最后,监察机构还应与专业部门同时介入事故调查。

上一篇:湖北生态学院院学生会.届生活部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哄孩子的儿童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