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事故风险

2024-09-25

工业事故风险(共7篇)

工业事故风险 篇1

安全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交通的首要任务, 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些技术国内国外都在试验性地运作, 并得到广泛推广。近日, 记者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聆听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陈艳艳教授的演讲, 对事故风险的起因、规避以及感知技术等有了新的认识。

我国事故伤亡未受重视

陈艳艳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69225人, 举国哀悼。2010年,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5人受伤, 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直逼汶川大地震, 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国人太多关注, 由于是零散死亡数的累加, 当然也没有引起举国哀悼。

从全球的情况看, 每年有100万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遇难。在5岁至29岁年龄段之间的人口当中, 道路交通所导致的伤残已成为第二大致死原因。我国的交通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 万车死亡率超过发达国家2-3倍。

联合国“2011-2020国际道路安全十年行动”项目宣言加深了对这种情况的认识, 宣言提出要在十年间将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削减50%。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良性的持续发展。

由此, 人们不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交通事故风险来源是什么?风险可以避免吗?如何避免?

陈艳艳认为, 交通事故是过失事件, 过失事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人的风险行为、判断失误、车辆故障及不合理的道路设计等。我国近80%的事故是由人的主观风险 (违章) 行为或判断失误造成。城区事故高发路段发生的事故, 路口事故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人违法穿行车行道、未保持安全距离以及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等;路段事故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非机动车违法穿越、行人违法穿行车行道以及酒后驾车等。

交通事故作为过失事件, 主要原因在于发生了交通冲突且躲避不及。交通冲突是指机动车与其他用路者双方, 若各按其原来的方向和速度行驶, 则一定会发生碰撞事故。但由于其中一方采取了或制动, 或转向, 或加速行驶等紧急避险措施, 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冲突的发生及最终演变为事故, 是由于人、车、路多重风险条件下缺乏对风险的全面及时感知和及时预警, 冲突出现时驾驶员对车辆难以实现快速操控避让。”陈艳艳强调说。

事故风险规避对策及效果

关于事故的风险原因, 陈艳艳认为对于人而言, 主要是驾驶员主观风险行为及违章行为;行人、非机动车主观风险行为;判断失误;躲避不及。而于车而言, 主要因为车辆故障。于路而言主要是因为危险路段。

那么怎样才能规避事故风险?陈艳艳认为应该将警示系统由静态、单向通信向实时双向通信转变, 提高主动避险能力。如果加强风险感知能力、减少违章, 提高快速规避反应能力及伤害减轻能力, 就可有效降低事故风险。风险感知及控制措施主要通过限速牌、危险警示牌、执法、电子警察、智能车辆、车路协同等执行。

在这方面, 陈艳艳具体解释了车路协同技术, 通过传感、图像处理、GPS等智能感知技术, 以及车辆与车辆 (V2V) 、车辆与基础设施 (V2I) 之间的通信, 更早及更准确地感知风险, 并向驾驶员提供建议或发出危机情况警告, 辅以车辆主动避让控制, 可以达到有效减少或免除碰撞事件的发生。

陈艳艳举例说, 比如在道路施工区, 安全受到极大的关注, “过去都是在施工区前方设置一些‘锥桶’ (路障) , 这是一种传统的静态方式;后来得到进一步改进, 通过一些标有电子箭头的电子警示牌来告知前方施工, 有危险;现在是通过一种车路协作的方式, 车载单元与路测单元实现一种有效的结合, 路测单元可以提前感知到车辆的到来, 前后车之间也可以感知到安全距离, 然后让车主做出决策:究竟是避让, 减速还是其他行为等。过去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信息, 把施工箭头的电子警示牌传递给司机, 但是司机看到没看到接受没接受无人能管或无法控制。但目前的这种车路协作是双向的、可控制的。”陈艳艳说。

智能感知技术扩展了司机在危险情景下采取正确避险行为的可用时间, 缩短了完成避撞反应、行为的时间, 有效避免了冲突的发生。如车速在70公里/小时左右时, 前后车距在3.5米左右的反应时间是3.5—4秒。如果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可以更早地告知风险, 增加避险行为的能动时间, 并且同时可以借助到自动辅助驾驶。

对此, 陈艳艳认为, 交通安全事故的推断措施是从被动向主动方向发展的, 每一种方式的进步都提高了安全目标的实现。

石油钻井工业事故统计分析 篇2

以中东某产油区为对象,该地区服役的钻修井机为50-60台,雇员15,000人左右,年钻井作业500口,修井作业1000次左右;事故统计时间区间为1993年-2007年,涵盖了3008起各类事故。

1 钻井事故定义和分类

事故是造成人员伤亡或职业疾病、设备损坏、环境危害、公司名誉或经济损失的一个或一系列不期望事件[1,2,3,4,5,6]。

为方便对事故进行分类统计,国际石油钻井工业将事故分为以下几类[7,8,9,10]:

(1)轻伤事件(First Aid Case, FAC):

对刮伤、切口、烧伤、刺伤等小伤口进行的一次性治疗,而无需医生进行医疗护理的事件。

(2)医疗护理事件(Medical Treatment Case, MTC):

需要医生进行医疗护理的导致工时损失或工作限制的人员伤害事件。

(3)工作限制事件(Restricted Work Case, RWC):

导致某项工作,而并非所有的工作,无法继续开展,需要移交给他人完成的人员伤害事件。

(4)时间损失事故(Lost Time Injuries, LTI):

导致工时损失的人员死亡、永久性完全残疾、永久性部分残疾的事故。

(5)道路交通翻车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 Roll Over, RTA-RO):

导致人员伤亡、车辆损坏、环境危害、公司名誉损失的,造成翻车的道路交通事故。

(6)死亡事故(Fatality,缩写FAT):

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由于工作和职业疾病导致的人员死亡事故。

其中,医疗护理事件、工作限制事件、时间损失事故、死亡事故统称可记录事故(Total Recordable Cases, TRC)。为消除工时对事故统计结果的影响,提出事故频率的概念,如:

时间损失事故频率(Lost Time Injuries Frequency, LTIF):每百万工时发生的时间损失事故的数量。

可记录事故频率(Total Reportable Case Frequency, TRCF):每百万工时发生的可记录事故的数量;

道路交通翻车事故频率(Road Traffic Accident Frequency, Roll Over, RTAF-RO):车辆每行驶100万公里发生的事故数量。对一个项目来讲,行使里程是这个项目所有车辆行使里程的总和。

2 气候对事故的影响

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分为两季,4至10月为热季,气温高达40℃以上,其中最热的6-8月最高气温可达60℃;11月至次年3月为温季,平均气温约24℃。炎热干燥的气候对人和设备存在着显著的影响,使事故更容易发生。下面挑选几个年度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气候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2.1 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

从1993年的RTA统计数据可以看出,6-8月交通事故发生比较集中,其他月份事故相对较少,气候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比较显著;从1996,1999年的RTA统计数据可以看出,7-9月气候炎热的月份交通事故发生比较集中,而其他月份交通事故则显著减少,气候对交通事故的影响非常突出;2002年7月份交通事故发生最多,该月份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对于2002年6月份只发生了2起交通事故,10月份、12月份分别发生了9起、8起交通事故的情况,与事故发生的偶然性以及统计样本较少,不容易反映事故发生的规律有关。

2.2 可记录事故(Total Reportable Cases)

由图5-8可以看出,1995年6月份TRC最为突出,该月份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间之一;1996年9月份TRC最为突出,该月份也是较为炎热的时间,11-3月份的温季TRC则很少;1999年8月份和9月份TRC较为突出,2月份的7起TRC,与事故偶然性和统计样本较少有关;2002年6月份和8月份TRC非常突出,与其他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气候对TRC的影响非常明显。

可见,气候对事故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在炎热的热季,事故发生较为集中;在气候宜人的温季,事故则相对较少。因此,在炎热的季节加强HSE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非常必要。

3 斋月对事故的影响

2006年以来,该地区用工方式开始向当地化、民族化发展。目前,当地信奉穆斯林的人员在雇员中的比例达到90%,因此,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对钻井工业有较大的影响。斋月(Ramadan)是伊斯兰历第九个月,该月名字意为“禁月”。斋月期间,白天不能饮食,晚上睡眠少,导致人体内血糖含量低,生物钟紊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从而引起事故的发生;此外,斋月期间穆斯林社会活动增多,出行量增加,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伊斯兰历的九月对应公历的日期并不固定,即每年斋月的时间都不相同。下面挑选几个年度的事故统计数据分析斋月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3.1 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

由图9-12看出,1995年斋月为2月1日-3月2日,斋月所在的2月份交通事故明显高于1月和3月;2003年斋月为10月27日-11月25日,斋月所在的11月份交通事故明显高于10月和12月;2004年斋月为10月15日-11月13日,斋月前半月10月份交通事故明显高于9月,斋月后半月11月份则交通事故不突出,这与事故的偶然性和统计样本较少有关;2006年斋月为9月24日-10月23日,斋月主要所在的10月份交通事故明显高于9月和11月。

3.2 可记录事故(Total Recordable Cases)

由图13可以看到,1997年斋月为12月31日-1月29日,斋月所在的1月份TRC明显高于相邻的12月和2月;9月份是全年事故最多的月份,这与该月炎热的气候有关。

由图14可以看到,1998年斋月为12月20日-1月19日,斋月主要所在的1月份TRC明显高于相邻的12月和2月;6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的9起TRC,这是因为该月是全年最为炎热的月份之一。

2000年斋月为11月28日-12月27日,斋月所在的11月和12月TRC数量明显高于相邻的10月份和1月份;2006年斋月为9月24日-10月23日,斋月所在的9月和10月TRC数量明显高于相邻的8月和11月,见图15-16。

可见,斋月对事故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斋月所在的月份,事故数量明显增多,而斋月的前一个月和斋月过后的一个月事故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在斋月期间应着重加强HSE管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 事故分布规律

为了解各类事故的分布情况,将1995-2007年FAC,MTC,RWC,LTI,RTA-RO和FAT事故数量进行了统计;为消除钻井工作量的不同带来的统计结果的差异,以百万工时(mhrs)和百万公里里程(km)为单位对FAC,MTC,RWC,LTI,RTA-RO和FAT事故频率进行计算,得到FACF,MTCF,RWCF,LTIF,RTAF-RO和FATF,如表1所示。

将各类事故频率绘制成水平对称条形图如图17-2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事故类型从FAC,MTC,RWC,LTI,RTA-RO到FAT,呈金字塔形分布,即最严重的事故FAT数量最少,占据金字塔的顶端;次严重的事故RTA-RO,LTI数量较少,占据金字塔的上部;中等事故RWC,MTC数量依次增大,占据金字塔的下部;轻微事故FAC数量最多,占据金字塔的最底端。

该统计结果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若不对轻微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一定数量的中等事故;若不对中等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形成一定数量的严重事故,直至最终导致死亡事故的出现。因此,要预防严重事故,必须预防中等事故;预防中等事故,必须预防轻微事故;预防轻微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则取决于日常安全管理是否到位。如果我们只看到发生死亡事故,对发生或导致死亡事故的受伤、急救、未遂事故不进行统计和管理,对不安全的行为、条件不去控制,恶性事故就不可避免。因此,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可有效避免轻微事故、中等事故乃至严重事故的发生。

5 手脚受伤事故统计

手脚受伤是石油钻井工业中经常发生的事故,手脚受伤事故多属于LTI事故。2001-2007年8月手脚受伤事故统计如表2所示。

由图21可以发现,手脚受伤在LTI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在2001-2007年8月发生的LTI事故中,手脚受伤的比例平均在54%,2002年高达67%。绝大部分手脚受伤事故是由人员疏忽,防护措施不到位和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重点加强操作中手脚的防护工作,加强四肢的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和配戴,同时使操作人员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严格按照HSE规范操作。

6 事故发展趋势

1995-2007年时间损失事故及频率历史趋势如图22,23所示。从图22可以看出,时间损失事故大体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钻井工作作业量的逐年增加有很大关系。排除作业量的影响,从图23的事故频率趋势可以看出,时间损失事故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这主要是由HSE管理质量的波动和承包商变更造成的。如2006年西方承包商大批撤离,东方承包商大量进入,并且用工方式转变为当地化、民族化,当地人在雇员中的比例达到90%以上。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2006年时间损失事故频率的突然增大;而进入2007年,东方承包商HSE管理逐渐成熟,当地雇员操作逐渐熟练,操作规范逐渐熟悉并很好的遵守,时间损失事故频率显著降低。

1995-2007年交通翻车事故也呈现出总体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车辆行驶里程逐年增加造成的,如图24所示。排除行驶里程的影响,从图25可以看出,交通翻车事故频率呈现出先下降,然后趋于平稳的趋势。这个现象得益于道路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驾驶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HSE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过在总体平稳的趋势中仍然有小的波动,如2003、2004年以及2006年,与时间损失事故的波动一致,这也是由HSE管理质量的波动和承包商变更造成的。

7 结论

石油工业事故的发生受客观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事故分布按其严重程度呈金字塔式分布;手脚受伤事故在钻进事故统计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应做好操作人员的手脚安全防护工作;事故的发展呈现事故总量增加,事故频率波动的特点。通过事故发生规律的总结,使管理者了解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HSE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希望石油工业钻井事故的统计分析能为减少事故的发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冀成楼.国际钻井作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HSE)技术和管理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6

[2]王亚军,黄平,李生才.2007年11-12月国内安全事故统计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8(1)WANG Ya-jun,HUANG Ping,LI Sheng-cai.Statistics ofindustrial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in 2007[J].Journal of Safety andEnvironment,2008,8(1)

[3]石剑荣,叶明.突发事故概率估算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2)SHI Jian-rong,YE Ming.Study on the Probability Evalu-ation of Sudden Acciden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1999(2)

[4]吕海燕.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预测理论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5]许绛垣,罗云,樊运晓.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技术方法对比研究[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8(4)

[6]Wagenaar,W.A.,Groeneweg,J.,Hudson,P.T.W.,Reason,J.T.Promoting safety in the oil industry[J].Ergonomics,1994,37(12)

[7]何学秋.安全科学基本理论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2)

[8]吕海燕,李文彬.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预测[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4(3)

[9]曹伟翔,蒋成刚.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J].材料开发与应用,1987(2)

工业事故风险 篇3

毕节市公路局大方拌和站在2012年4月的一次雷电天气过程中, 遭受雷击, 致使机器零部件损坏, 导致工程停工2周。为此毕节市公路局请求毕节防雷专业队伍为其设置安装防雷设施, 以保障拌和站能正常使用。

1 事故原因调查及环境分析

经现场检查, 由于雷击现场没有发现搅拌机容器顶和搅拌桶外部遭受直接雷击的痕迹, 而搅拌机内设备却有不同程度损坏, 并通过雷电返击导致控制室控制柜、配电盘遭受破坏。当雷电发生时, 强大的雷电流的主要通道周围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场, 置于该磁场内的所有电器、电子设备、金属管道均会产生感应过电压, 并寻找环流出路以求电能释放, 环路通道一旦形成则产生瞬态脉冲电流, 当电流超过元器件承受能力时, 就会造成设备损坏。由此可以确认本次雷击中所损坏的设备属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所致。

毕节公路局拌和站位于毕节东侧105.55°E, 27.26°N处。大方落脚河河道东南侧山坡顶, 海拔高度为1373m, 与周围相对高度高差200M左右, 而且坡顶无任何遮挡物, 四周空旷, 地质主要为沙石结构, 电阻率在1000Ω左右, 而拌和站为全金属设备, 仅有简单接地处理, 又无任何有效防雷接地设施, 当然成为一个天然引雷装置, 极易遭受雷击。为保障拌和机正常使用, 本方案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案》 (GB50057—94[2000年])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来进行, 对毕节公路局拌和站的防雷工程选取了合理的防雷措施, 做到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 拌和站防雷工程设计方案

经过对雷击现场的实地勘察分析后, 发现该拌和站在防雷措施方面存在着很大缺陷, 因此对该站的防雷设施方面提出几点整改意见:

1) 在搅拌桶桶顶安装铜质放电接闪杆:

在双筒搅拌桶桶顶分别安装铜质放电接闪杆, 在天空出现Cb云 (积雨云) 层放电时, 接闪杆和搅拌桶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 由于接闪杆针头是尖的, 所以静电感应时, 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 接闪杆就与这些Cb云 (积雨云) 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 由于它较尖, 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 电容也就很小, 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 所以, 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 接闪杆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 成为导体。这样, Cb云 (积雨云) 层与接闪杆形成通路, 而接闪杆又是接地的, 接闪杆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 使其不对搅拌桶成危险, 保证了它的安全。

2) 将两只搅拌桶顶安装的接闪杆用35mm2铜芯线分别引入地下进行接地保护, 并将其进行等电位连接。

当避雷针截受雷击时, 由接闪体接闪, 通过雷电波形处理装置, 利用外壳与中心接地杆之间有3mm间隙, 构成耦合电容, 同时外壳通过一个电感线圈接地 (中心接地杆) 当下行先导接近接闪器时, 由于频率极高, 电感呈开路状态, 电容对高频呈现短路特性, 因此耦合电容作用下, 接闪器表面电场强度迅速增加, 直至触发雪崩过程, 从而能在顷刻间将雷电流泄放入地, 以至有效的达到防雷害保安全的目的。

3) 等电位连接措施:等电位, 是用连接导线, 将处在需要防雷空间内的防雷装置和建筑物的金属构架、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线、电气装置、电信装置等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等电位连接网络, 以实现均压等电位。

4) 控制室室内电子电气设备应与墙体特别是作为引下线的柱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防止控制室遭直击雷或附近遭雷击时产生的感应雷电流沿外墙泄流入地的引下线周围产生较强的电磁场而损坏微电子设备。

3 接地系统注意事项

1) 直击雷接地电阻≤10Ω, 避雷器接地电阻≤4Ω。

2) 两个独立接地之间距离≥20M, 否则在两地之间家装等地位均衡器。

3) 对控制室四周设置环形水平接地带。室外接地镀锌扁铁埋地水平组成地网, 埋地≥1M。人工接地模块, 埋地不小于0.5M。

4) 开挖水平接地体的沟槽, 水平接地沟的开挖深度0.8~1.2m。对于沟槽的宽度要便于水平接地体的施工。

4 结语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毕节市雷电灾害呈现增加趋势。通过防雷工程的防雷处理, 6月完工时至至今, 拌和站无一例雷击事故发生。表明其效果显著, 可以满足国家要求的雷电防护安全标准。

摘要:2012年4月, 毕节市公路局大方拌和站因受雷击, 导致该站拌和站主机部件、控制室主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致使拌合站工作一度瘫痪, 经毕节市防雷中心技术员的现场调查、分析。确认这次事故是由于拌和站防雷设施不完善, 直击雷击中拌和站25米高的双轴搅拌机, 将搅拌机中部件击坏, 同时通过雷电返击导致控制室控制柜、配电盘遭受破坏。通过防雷工程的技术整改, 2012年5月完工时至9月, 拌和站无一例雷击事故发生。

关键词:拌和站,防雷工程,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李宁, 胡泉, 李莹等.等电位连接在现代建筑物防雷中的重要性[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

[3]潘军, 钟一帆, 蒙剑.雷电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4]杨晓东.雷击种类及其综合防护技术浅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 篇4

为保证天津市石化工业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建立建全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更好的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 减少事故危害, 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相关概念

突发性污染事故是没有固定的排入方式或排放途径, 是指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危险品在产生、运输、使用、储存和除之的整个过程中, 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人为操作失误和疏忽等因素, 在瞬间导致具有剧毒或者恶性的污染物质大量、非正常的排放或泄露, 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 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车巨大损失和严重威胁的恶性事故[1]。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 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 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 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 (汽油、煤油、柴油等) 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 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进行裂解, 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 (约200种) 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 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类型

2.1 生产装置潜在事故类型

2.1.1 火灾爆炸

根据石化生产物点以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放散的起因, 基于对主要危险性装置重点部位及薄弱环节的分析、火灾爆炸指数分析及类比调查分析结果, 石化生产装置潜在危害是火灾爆炸。

2.1.2 毒物泄漏

重整抽提装置、芳烃抽提存在苯、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延迟焦化和硫回收装置中存在H2S和NH3等, 当出现泄漏时, 扩散至环境, 将造成危害。

2.1.3 储罐系统潜在事故类型

储罐系统由于其所贮存物料属易燃易爆, 燃烧热值高, 罐区储量大, 罐密布, 火灾爆炸是其主要潜在事故之一。

2.2 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2004的定义,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 对环境 (或健康) 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而重大事故是指导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 给公众带来严重危害,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项目风险分析最大可信事故见表1。

2.3 污染途径分类

2.3.1 直接污染

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发, 这类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设备 (包括管线、阀门或其它设施) 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仪表失灵等, 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 弥散在空气中, 此时的直接危险是有毒物质的扩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事故发生后, 通常采取切断泄漏源、切断火源, 隔离泄漏场所的措施, 通过适当方式合理通风, 加速有害物质的扩散, 降低泄漏点的浓度, 避免引起爆炸。对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边沟等限制性空气应采取覆盖或用吸收剂吸收等措施, 防止泄漏的物料进入, 引发连锁性爆炸。

此时根据泄漏物的性质可以在泄漏点附近采用喷雾状水或中和液进行稀释、溶解的措施, 降低空气中泄漏物的浓度, 避免发生爆炸。

喷洒的稀释液会形成含污染物的废水, 引出次生污染物———废水, 对这类废水应注意收集至污水系统, 避免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的污染。

2.3.2 次生/伴生污染

可燃或易燃泄漏物若遇明火将会引发火灾, 发生次生灾害, 火灾燃烧时产的烟气为伴生污染物, 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发生火灾时, 一方面对着火点实施救火, 同时应对周围设施喷淋降温, 倒空物料, 事故废气送入火炬系统, 火炬的燃烧也将产生伴生烟气污染。火灾事故严重而措施不当时, 可能引起爆炸等连锁效应, 罐区可能发生多米诺效应从而引起重叠事故。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分析

3.1 气污染事故污染物

通过以上污染物和源项分析确定石化行业突发性污染事故污染物见表2。

3.2 水污染事故污染物

石化行业的原料以液态为主, 在生产、贮运、装卸油品化学品的过程中, 存在着因泄露和事故状态下油品、化学品的大量跑损及含有污染物的消防水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或可能导致场外水体的污染。

通过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 从法规要求、泄露物质毒性、可能泄露最大数量、相关方面关注程度、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环境影响范围、环境影响可恢复性及环境风险源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可能性分析, 最终确定石化行业的水污染重大风险源。见表3。

上表列出了石化行业由于罐体泄露引起重大水污染事故的风险源。但是石化行业由于其高风险性还可能会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消防水可能会引起水体的次生污染。消防水中可能含有爆炸点的各种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燃烧产物、不充分燃烧产物和地表污物。污染物质的确定需通过现场调查的相关资料和火灾程度加以确定, 因此本文在此不多加叙述。

4 结语

本文对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途径以及监测布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来源, 为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应急监测支撑系统是监测能力的提高的保障, 也是必备条件, 一个实用性强, 针对性强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预案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扎实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摘要:本文对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污染途径以及不同装置设备生成的不同污染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来源, 为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扎实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关键词:石化工业,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陈英, 高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6) .

工业事故风险 篇5

关键词:工业气体,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应急救援

我国工业气体排放量与应用量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不仅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 而且会引发诸多安全事故, 尤其是近几年, 因为日晒、高温等因素引发的气体膨胀爆炸事故屡见不鲜, 比如天津“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对环境与周围人群都造成了极大不良影响。因此, 不断加强对工业气体爆炸原因与预防对策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切实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是降低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前提, 下面将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 工业气体分类以及爆炸时的危险性

1.1 工业气体分类

通常, 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到的气体主要分为压缩气体与液化气体, 这些气体都是工业气体中的重要组成, 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我国《常用危险性化学品分类与标识》中的要求, 可以按照气体性质分为易燃气体、不燃气体、有毒气体等几大类。与空气混合的爆炸下限小于10% ( 体积比) , 或爆炸上限和下限之差值大于20% 的气体为易燃气体, 比如工业中常见的氢、甲烷等;而性质稳定、不易燃烧的气体, 如二氧化碳、氮气等为不燃气体;而有毒气体则是指被人体吸收后出现中毒死亡的气体, 比如, 氨气、氰气等[1]。

1.2 爆炸的危险性

工业气体爆炸分为物理性质爆炸与爆炸式燃烧两大类。结合气体的可压缩性特征, 在气体达到某一温度下没有出现液化时的温度界线被称为临界温度值。如果气体温度比这一临界温度值越低, 将对热的敏感度越大, 空气中蒸发的速度也越快, 爆炸时的危险性也增大。一般来说, 钢瓶装的液化气体其压力都非常高, 大约在4.5MPa左右, 一旦钢瓶出现激烈撞击或者振动, 将使内部气体出现强烈震荡导致内部压力不断增大, 在达到钢瓶压力最高临界值时将出现强烈爆炸。还有一种是化学性质的爆炸, 就是指高温、高压下气体发生了化学反应, 释放出大量的热, 在分解或者聚合之下产生爆炸。对于一些具有氧化活跃性的有毒有害气体来说, 将非常容易出现氧化反应而发生爆炸, 危害也非常大[2]。

2 工业气体爆炸出现的原因

2.1 反应失控引发的爆炸

某些不正当的操作或故障将引发容器内的气体发生反应甚至失控, 如出现停电或者是停水时将导致容器内部的反应热积聚, 反应时的温度将增加, 造成容器内部压力的增加, 进而引发爆炸。如果反应非常激烈时, 操作人员若违章将冷却水阀关闭, 聚合下的超高温或者是超压力将使反应物激烈流动, 进而产生非常多的静电, 易产生强烈爆炸。如“佛山丹灶镇4·18”爆炸事故就是操作工尝试新工艺时反应失控而引发反应釜爆炸的事故。

2.2 气体外泄造成的爆炸

在工业气体与外界空气混合时, 在空气中的混合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 若与点火源发生作用, 将易造成非常严重的爆炸事故。燃烧爆炸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①必须是可燃气体;②要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 最终形成混合气体;③要具有能够点燃混合性气体的点火源[3]。

2.3 生产设备检修不良引发的火灾爆炸

工业气体生产装置较为复杂, 并且非常多的管道中会残留一部分易燃、易爆气体, 在检修过程中机械摩擦将产生静电, 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火灾, 甚至引发爆炸事故。很多不良的检修都会造成该类影响, 比如, 停车或者是试验操作时的失误, 不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隔离, 对盲板、清扫装置不能及时更换与清理, 没有用惰性气体吹扫管道, 存在违规操作等情况[4]。如“顺德12·31”重大爆炸事故就是维修作业人员不了解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而冒然进行动火作业, 而引发的重大爆炸事故。这就对工业生产中的各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操作, 坚决执行作业检修作业票制度。因为工作疏忽引发的火灾爆炸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会为生产单位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2.4 气瓶爆炸

气瓶爆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工业生产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对气瓶进行管理, 在气体充装前没有对气瓶进行检查或检验, 导致气体进入到气瓶后与内部残留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反应强烈将引发爆炸[5]。其次, 乙炔瓶中的丙酮数量非常少, 也会引起气体爆炸。乙炔溶剂能够与丙酮相互溶解, 丙酮会随着瓶内乙炔气体释放而流失, 一旦丙酮数量缺少, 能够溶解的乙炔数量就会减少, 这样一来, 气态乙炔量增高, 在运输途中容易出现瓶体的相互碰撞造成内部压力升高引发爆炸。最后, 气瓶超标充装也会产生爆炸。例如, 天津市某车间生产中, 因为二氧化碳钢瓶充装过量, 导致二氧化碳瓶压力增高, 直接引发了气体爆炸, 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 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过量充装是造成这次事故最重要的原因[6]。此外, 还有一种混合气瓶爆炸的情况。例如, 哈尔滨某化工厂因为在气瓶充装前没能对气瓶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 并且气瓶内部出现了油漆脱落现象, 污染杂物较多, 装瓶过程中错将氢气瓶当成了氮气瓶使用, 在工作人员对气体瓶的转动角瓶进行试验时产生了电火花, 温度升高、引发内部混合气体的膨胀出现了爆炸, 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 使化工厂损失惨重。

3 工业气体事故应急救援对策

3.1 预防工业气体爆炸事故的方法

3.1.1 严格按照防火要求进行气体生产

对于新建或者扩建工程, 必须要有安全设施的准备, 还要取得相关管理监督部门的审查认证, 合格以后才能让安全设施正式使用。与此同时, 还要严格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消防设施的配备, 遵循以下规定。

车间内的生产工人必须穿戴防护服, 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进行生产, 明确生产责任人, 切实做好监督与检查工作;要在气瓶充装区、气体生产区、气瓶仓库等地张贴安全警示, 比如“严禁烟火”等标志[7];仓库要安装避雷装置, 并要定期对装置进行检查, 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消防器材必须摆放在明显、方便取放的地方, 不能任意对数量更改, 并要有专门人员的管理与添置保护等;在进行设备检修前, 要先将瓶内的多余气体排空, 确保瓶内的氧含量符合指标, 最后将其放置在安全、干燥的地点。

3.1.2 电器设备防爆安全要求

通过分析爆炸区域的大小以及防爆结构, 对电气设备进行合理选择及正确使用。最终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在组别与级别上要符合要求;如果有3 种以上的易燃易爆气体进行混合时, 要结合危险程度与危险系数选择并使用防爆设施;对于爆炸危险区域当中的电气设备, 要在使用过程中使其满足机械、化学、温度等环境需求;在有潜在爆炸因素的环境中, 要做好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的安全接地处理。

3.1.3 气瓶安全管理要求

气瓶充装单位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满足以下要求。

在气瓶颜色上、字体字样上、色环上必须与国家的《气瓶颜色标识》一致, 并要在瓶体上将产权单位与充装单位标记清楚;要在《气瓶安全监督规程》指导下编写气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要按照化学性质对气瓶进行分管处理, 避免其受到阳光直射造成的温度升高, 放置地点要远离火源、电源;氧气气瓶应禁油。

3.2 工业气体事故应急救援

3.2.1 应急救援程序

在发生了爆炸事故以后, 及时起动应急救援程序, 现场操作人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关闭相关装置, 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及时与紧急救援中心取得联系, 并如实报告爆炸地点、内容、爆炸程度等内容, 并提供相关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救援中心接到报告后, 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伍到事故现场救援, 带上救援物质与设备;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以后, 先对警戒区域进行划分, 按照事故救援方案实施抢救;在爆炸危害得到控制以后, 就可以开展现场消防工作;1 小时以内主要负责人要向相关部门汇报事故情况[8]。

3.2.2 工业气体泄漏事故处置对策

建立警戒区域, 做好人员疏散工作。第一时间在事故中心区域内要将一切电源、火种切断, 将可能引起爆炸的因素消除;及时佩戴防护设施进入事故现场, 易燃气体泄漏不可以穿戴化纤类服装或者是金属材质的鞋帽, 要使用防爆工具进行救援工作;如果是不燃气体爆炸则要让救援人员佩戴正规的呼吸机, 在事故中心划分好警戒线, 根据气体性质及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如果因气体生产引发的气体泄漏则要将阀门关闭、停止一切作业活动、消除隐患。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工业气体爆炸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并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几点防范对策与应急救援措施, 可见, 做好气体生产管理、增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按照规范流程放置气瓶、做好气瓶管理是降低爆炸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胡耀元, 周邦智, 杨元法, 等.H2, CH4, CO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及其容器因素[J].中国科学B辑, 2011, 32 (1) :35-39.

[2]文树德.避免低压气瓶当作高压气瓶充装使用防止恶性爆炸事故发生[C]//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十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1:45-50.

[3]冯莉莉, 宋文华, 范子琳, 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爆炸后气体产物成分对比[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6) :579-581.

[4]刘昕亮, 谢飞, 董影超, 等.液化石油气站储罐区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与安全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07 (9) :178-182.

[5]庄胜强.关于江宁区东山镇“3.20”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技术鉴定报告[C]//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1年年会论文集.2012:125-128.

[6]庄胜强.如何科学地鉴定气瓶爆炸事故——谈两起气瓶 (容器) 爆炸事故的鉴定[C]//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1:198-211.

[7]马峰, 蒋军成.内置障碍物连通容器中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爆炸数值模拟[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4 (9) :1-3.

工业事故风险 篇6

20世纪以来,随着石油化学工业飞速发展,化学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与此同时,由石油化学工业引发的重大、特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或破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石油化学工业产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次事故都可以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方面加以分析[2]。除此之外,从宏观管理角度上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油化学工业设施规划不当或其周围土地使用安全规划不当[3],所以一旦发生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事件,不仅危及厂内而且波及厂外,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严重的后果。

本文从安全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典型石油化学工业事故,研究事故发生与安全规划与工厂布局方面等的关系,为石油化学工业安全规划提供依据。

2 基于安全规划的典型事故案例原因分析

本文选择国内外11个典型事故案例,主要从安全规划的角度来分析石油化学工业事故产生的原因,如表1所示。这些事故在规划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使用或储存的危险化学品数量、规模过大,与周边地区的安全距离不足、设施、装置之间安全距离不足以及危险设施布局不合理等,可以用图1所示的鱼刺图来表示。

2.1 危险品数量超过许可范围

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导致了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中间产品和成品的生产量增加,贮存量也大大增加。当这些危险化学品的数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就成为重大危险源,潜在的危险性就大。

例如,英国弗里克斯保罗事件与该厂储存过多的危险性可燃物质有关[7]。该厂经过许可的危险物质储存量是32m3石脑油、6.8m3汽油,但该厂事故当时的储存量为1500m3环己烷、300m3石脑油、50m3甲苯、120m3苯、2046m3汽油,大大超出了允许储存的危险物质数量。危险物质储量大大超出许可范围是爆炸后造成连续10天大火的主要原因。

可见,石油化学工业企业有必要积极采取举措,控制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量和储存量,严格限制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数量、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的数量,使潜在的事故危害减小。这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危险设施与周边地区安全距离不足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原来处在离城区较远、与周围单位、设施及居民区保持较大距离间隔的石油化学工业单位,周围的安全空间被逐渐侵占,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安全,这种现象致使危险设施与周边脆弱地区的安全距离越来越小。

例如重庆开县事故井场在选址时没有进行安全规划,在离气井500m的范围内有大量居民,例如罗家16号气井就在晓阳村村头,有的气井离村庄才几百米远,最近的只有几十米,并且在事故发生时,通信方式缺乏,井场附近的居民没有畅通的紧急疏散通道。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在建厂之初,厂区在主城区之外,附近并无太多居民;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渐渐接近厂区,厂区四周也迅速开发许多居民小区和学校、商场,天原化工总厂所在的地方也渐渐变成了主城区。这些事故都说明,随着城市发展,危险设施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市区,使得工业设施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已留下了相当严重的事故隐患。

2.3 设施之间安全间距不够

在石油化学工业安全规划时,除了要考虑危险设施与周边地区的安全距离外,还要考虑危险设施之间的距离,使危险设施之间也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否则,由于某个设施产生事故,将会引起附近另一个设施的事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事故不断升级、扩大。

设备间距不足的主要表现在:危险设施之间、生产设施与储存设施之间、危险源与生产车间、危险源与公共区之间的距离不足。

黄岛油库中各油罐间距较小,且储罐群与相邻港务局储油区紧密相连,实际储罐间距只有11.3m,远远小于安全防火规定间距33m。黄岛油库首先是5号混凝土罐爆炸起火,然后又点燃了与5号罐相距37m之外的另一座相同结构的4号罐,引起4号罐爆炸。炸飞的4号罐混凝土碎块将相邻30m处的1号、2号、3号金属罐顶部震裂,造成油气泄漏。5号罐的喷溅的油火又先后点燃了3、2、1号油罐的外泄油气,引起爆炸。

清水河特大事故中,仓库内化学危险品和食物仓库以及液化石油气储罐等设施一起存储;平仓作为爆炸物品库,则库间距离和对外的安全距离,以及库区外主要道路的距离均不符合规定;平仓作为危险化学品库,每座建筑的占地面积和防火墙间的占地面积均不符合规定。

北京东方化工厂,由于罐区间距较小,石脑油罐区燃烧爆炸,引起乙烯罐被烧烤出现塑性变形开裂而突沸爆炸(BLEVE)事故;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火灾而引起的多次爆炸事故也与储罐间距较小有关。

危险设施之间安全距离不足是引起事故升级、扩大的原因之一,是事故多米诺效应的必备条件,因而石油化学工业在设计设施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危险设施之间的布局要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多米诺效应的产生。

2.4 设施布局不合理

设施布局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为:控制室、管理区布局不合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与储存布局不合理、可燃物与水源、消防用水供给、地形不合理、厂址与原材料供应地及最终用户的分布不合理等。

黄岛油库区生产布局不合理。黄岛面积仅5.33km2,却有黄岛油库和青岛港务局两家油库分布在面积不到1.5 km2的坡地上。黄岛油库老灌区5座油罐均建在半山坡上,输油生产区建在临近的山脚下。这种设计只考虑了利用自然高度差输油节省电力,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的要求,影响了对油罐的观察巡视,而且一旦发生爆炸火灾,使生产区遭到破坏。

深圳市清水河危险化学品仓库无视规划布局,对清水河仓库区的总体布局没有按照国家有关安全规定进行,擅自将原清水河的干杂仓库改作化学危险品仓库,且把不相容的危险品一起储存。

英国弗里克斯保罗事故中,厂区建筑物、设备的配置不良,该厂控制室、实验室、办公室等皆位于爆炸中心点的附近,且控制室是小木屋构造,而并非耐爆结构,造成爆炸区附近被完全摧毁,人员死伤严重。在死亡的28人中有18人就是死于控制室内。这些事故都说明,设施布局不合理是引起事故和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部分城市中原有工业设施和厂房选址不符合安全距离要求,已经留下了相当严重的事故隐患;另外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缺乏科学的土地使用安全规划,这些问题都是重大工业设施土地使用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结束语

这些事故表明,危险物质数量过大、安全距离不足、布局不合理、规划不当是造成石油化学工业事故伤亡人数多、事故影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危险化学品数量过大是造成事故后果严重的直接原因;若与周边地区安全距离不足,则在发生事故时会对周边地区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危险设施之间安全距离不足和布局不合理是造成事故扩大、引起厂内事故后果的原因。

因而石油化学工业重大设施的规划选址十分重要。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在建厂初期要充分考虑新厂的选址和周边地区的条件,使石油化学工业设施远离人口聚集地区;如果周围有脆弱目标,则在规划时一定要考虑采取必要的措施把敏感人口搬迁到安全地区,使石油化学工业设施和敏感地区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及时疏散人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工业事故风险 篇7

关键词:硝化过程,火灾爆炸,危险性,事故预防,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产业获得空前发展。作为人民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生产原料和生活用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交易和废弃处置等各环节企业数量巨大,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我国近年来频繁重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2012年2月28日9时20分左右,位于石家庄市赵县生物产业园的河北克尔化工有限公司一号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7人遇难46人受伤。该公司是专业生产农药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企业,主要产品有硫酸铵、硝酸胍(CH6N4O3)、硝基胍等。

1 硝酸胍的危险性

1.1 硝酸胍的基本特性

硝酸胍为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是一种有机强碱,有氧化性,具有中等毒性,熔点214 ℃。其能溶于甲醇、乙醇和水,不溶于丙酮、苯、乙醚,pH值呈中性,高温下分解且爆炸[1]。本品主要用作炸药,其衍生物硝酸盐、苦味酸盐、氯酸盐及过氧酸盐等,可用作炸药的混合组分,用于矿山爆破、炸药和火箭推进剂。在医药工业中用作生产磺胺脒、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的原料。也可用于制取油漆工业用的碳酸胍及其他胍盐,以及照相材料和消毒剂等。还可用作分析试剂,以检验络合酸中的胍盐。

1.2 生产原理

硝酸胍是以双氰胺和破碎的硝酸铵按1:2配比混合投料,进入缩合釜在180~205 ℃下进行缩合反应,熔融物经结晶、切片,制得本品[2]。该法工艺简单,能耗低,可靠性强。反应分两步进行,反应式为:

(NH2CH)2+NH4NO3=NH2C(NH)NHC(NH)NH2·HNO3-Q

NH2C(NH)NHC(NH)NH2·HNO3+NH4NO3

=2NHC(NH2)2·HNO3+Q

总反应式为:

NH2CNHNHCN+2NH4NO3=2NH2CNHNH2·HNO3

1.3 工艺流程

1.3.1 工艺流程简述

将双氰胺和硝酸铵按 1:2比例称量,并粉碎,混匀。熔融罐温度升至120~130 ℃之间,开始投料。175 ℃以前,将所有物料加完。温度升至190 ℃以后,将温度控制在193~205 ℃之间,并保温反应40 min。精制罐内加入800 L水或1000 L母液,加3~4 kg活性炭。熔融反应结束,立即往精制罐内放料并开搅拌,再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pH值为9.5左右,并于60~70 ℃脱色30 min。将装好滤袋的过滤器打开,并开其夹层热水阀门保温,精制罐内物料全部压到过滤器,滤液全部压到结晶罐,然后开降温水降温,开搅拌3~5 min,停搅拌15~20 min,温度降至25~30 ℃,放料离心15 min以上。将离心粉碎好的湿料吸入双锥,保持真空0.07 MPa以上,转动双锥30~40 min,再开热水阀门加热干燥3~4 h,锥内温度保持在60~70 ℃。干燥后冷却至室温准确称量包装。

1.3.2 工艺流程简图

1.4 安全措施

硝酸胍为化学物质,助燃,具刺激性,该品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过量吸入可致死。高温下释放出氮氧化物气体,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强氧化剂。受热、接触明火、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加热至150 ℃时分解并爆炸。与硝基化合物和氯酸盐组成的混合物对震动和摩擦敏感并可能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安全措施包括:

第一、要严格控制原料配比,双氰胺配比偏低则影响硝酸胍的含量,偏高则水不溶物含量迅速攀升;第二、实际生产中,两个反应式往往同时进行,要严格控制反应进程:当整个反应进程过于激烈 或反应局部温度偏高时,即发生双氰胺的分解反应,并可能引发其它副反应,从而造成产品收率偏低;第三、生产过程中反应温度宜控制在 199~203 ℃为最佳,且反应时间要适当;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都会导致粗胍中水不溶物含量增加;第四、粗胍精制过程中pH值的调整,国内普遍为8.0~8.5,而依据许多厂的原料情况,pH值一般以9~11为宜,若太低,精胍中水不溶物含量将升高;第五、精制过程中加入无机碱,可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大大提高精制收率,减少硝酸胍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2 硝化反应过程的主要危险性

有机化合物中引入硝基,取代其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硝化反应,其工艺过程称硝化过程。硝化过程是染料、炸药、农药及某些药物生产的重要反应过程,是有机化学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化学反应,应用十分普遍[3]。

首先,硝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硝化反应的速度越快,放出的热量越多,越极易造成温度失控而爆炸;其次,被硝化的物质大多为易燃物质,有的兼具毒性,如苯、甲苯、脱脂棉等,使用或储存不当时,易造成火灾;再次,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与有机物特别是不饱和有机物接触即能引起燃烧。硝化反应的腐蚀性很强,会导致设备的强烈腐蚀。混酸在制备时,若温度过高或落入少量水,会促使硝酸的大量分解,引起突沸冲料或爆炸;最后,硝化产品大都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尤其是多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受热、摩擦、撞击或接触点火源,极易爆炸或着火。

3 硝化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

一是制备混酸时,应严格控制温度和酸的配比,并保证充分的搅拌和冷却条件,严防因温度猛升而造成的冲料或爆炸。不能把未经稀释的浓硫酸与硝酸混合。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注入酸中。

二是必须严格防止混酸与纸、棉、布、稻草等有机物接触,避免因强烈氧化而发生燃烧爆炸。

三是应仔细配制反应混合物并除去其中易氧化的组分,不得有油类、酐类、甘油、醇类等有机物杂质,含水也不能过高;否则,此类杂质与酸作用易引发爆炸事故。

四是硝化过程应严格控制加料速度,控制硝化反应温度。硝化反应器应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装置,不得中途停水断电及搅拌系统发生故障。硝化器应安装严格的温度自动调节、报警及自动连锁装置,当超温或搅拌故障时,能自动报警并停止加料。硝化器应设有泄爆管和紧急排放系统,一旦温度失控,紧急排放到安全地点。

五是处理硝化产物时,应格外小心,避免摩擦、撞击、高温、日晒,不能接触明火、酸、碱等。管道堵塞时,应用蒸气加温疏通,不得用金属棒敲打或明火加热。

六是要注意设备和管道的防腐,确保严密不漏。

4 泄漏应急处理

4.1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2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氯丁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4.3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4]。

5 结 语

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1号令)已经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施行,但是,目前国家仅靠安监、环保等部门来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涉及环节多,相关部门只有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才能依法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安全生产时化工生产的保障,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生产的优势,必须实现安全生产,确保生产长期连续、安全的运行。发生事故就会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行,影响生产能力,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关键,化工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试生产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否则便不能进入实际生产。

总之,针对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的处置,我们必须坚持“尽早发现、初期控制、快速疏散、及时抢救、消除毒源、全面洗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有效地完成应急救援任务[5]。与此同时,教育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能上岗作业。真正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强化管理,提高安全防事故的意识,真正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曹永友.常用危险化学品急速查手册[S].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61-62.

[2]徐寿昌.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2.

[3]韩世奇,韩燕晖.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与应急救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21-22.

[4]梁坤,汤一文,陈明红,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1.

上一篇:现代思维下一篇:提高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