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维

2024-09-25

现代思维(共12篇)

现代思维 篇1

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将电视资源充分地利用是媒介一直探讨的课题。将电视资源从资源到质量转变的过程, 可以从外来资源中吸取和借鉴, 实现从内到外的知识扩展, 但是怎样对繁琐的节目剧本进行有序的整理和编排也是电视编导需要面对的又一大挑战。正确面对电视编辑的思维状态, 树立正确的观念, 使电视节目的空间发展得丰富充实。

一、电视编辑工作性质 (1) 创意

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是很复杂的, 要经过前期的策划、选题、采访等一系列的过程, 而这些过程都需要充满创意。创意对于电视编辑来说既是灵感又是资源, 那么电视编辑在创作中就要融入最佳方案和途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电视创意即是电视节目的创新, 就是打破传统媒体电视传播的形态, 将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

(2) 工种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整体中关键的职务, 所以他的职业性质不仅是电视工作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他也为工作负责, 承担对整个节目在播出前后所有可能出现的一切整个播出后果责任。

二、电视编辑职业特性 (1) 传播性

现在的电视节目一般都是以“直播”的形式传播, 这就增强了节目真实性、实效性的效果, 在一场直播的节目中, 现场的气氛很重要, 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节目的水平, 那么这就需要节目富有新意, 能够让人们产生兴趣, 并将情感融入当中, 这就是节目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这里面的学问很大, 就需要电视编导体会其中精髓, 将自身专业水平发挥极致, 创作出深入民心的节目。

(2) 选择性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观众, 他并非只专注于一个电视节目, 观众是电视媒体的衣食父母, 他们有选择欣赏哪个节目的权利, 所以, 电视节目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创作, 能够满足观众不同层面的需求。

(3) 艺术性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 艺术可以分为很多种形式, 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等, 那么这些艺术都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这就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所在, 所以, 电视编辑的职能是和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三、电视编辑观念

电视节目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那么对事物真实性的探究成为了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的必经流程, 人的天性在好奇中会得到完美释放, 人天生就有对视觉和听觉的敏感度, 对于好听好看的事物会更容易接受, 就像人天生就爱看故事片或是爱听音乐等。电视节目五花八门, 以各种形式存在, 并向人们传播不同类型的节目, 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精神的食量。所以, 电视编导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关键, 并对其具体分析。

(1) 多元素

电视的视觉部分主要是电视的画面, 听觉部分就是电视节目中的解说、音效等。将这些元素充分结合起来, 就会为观众呈现出一档优秀的节目。

(2) 共时性

并不是有了图像的出现, 文字就变得落后, 他们两个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共同参与传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并使得功能更加强大。在很多电视节目中, 特别是新闻节目, 将图片和文字进行完美的结合, 使得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深入人心。这就是电视编辑的创意结晶, 当然在以后的电视节目中, 电视编辑还应该发挥作用, 从民众的角度创新理念, 更好地发展电视事业。

四、电视编辑注意环节

(1) 电视编辑在工作中应该注重节目的准备环节, 也就是该想办法调动观众的注意力, 这就要充分发挥编辑的观察能力和对材料的捕捉能力, 有了这样的准备, 再结合摄像师的专业角度能够在生活的平凡无味中找出用真情传达的对象, 那么整个节目就变得丰富多彩。电视编辑的任务重大, 还要从电视的摄像工作中进入延续阶段, 但是不管节目再怎么创新, 也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前提, 这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关键。

(2) 电视编辑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各种零碎的信息进行整合, 这也是电视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

(3) 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根据电视自身规律进行信息的协调, 这是主要阶段, 也就是信息的创作阶段, 电视拥有独特的想象空间, 要通过电视标记对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电视编辑与观众的沟通能力十分重要, 将已经储存好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是电视编辑的完善阶段, 也证明着自己的身份向成熟阶段升级。

五、电视编辑思维形态

电视编辑的思维有多种形态, 首先是形象思维, 就是将电视节目要表达的内容用一定的电视符号进行阐释。电视摄像是对内容视觉化的表现, 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 形象是构成电视节目的基础。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惯用思维工具对事物进行形象的分析, 比较笼统地展开联想, 让形象创新化, 这种不根据实际就胡乱创新的行为是不被支持的, 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 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态对信息进行表达, 是形象思维的概念, 那么逻辑思维也是电视编辑思维的一种形态, 他运用概念和推理的形式表达事物, 或是用抽象的逻辑进行节目创新,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节目的内容有据可依, 更能够使信息获得传播的实效性。

电视编辑在现实生活中, 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他们对现实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有不断的创造性, 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思维。创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进行大量的信息储备, 再用立体的表现形式去传播各种信息, 使编辑思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得到利用。

结语:电视编辑的工作崇高而又伟大, 他们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对电视编辑来说, 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 还要准确运用编辑的各种思维为观众创作更好的电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苟海宁.电视编辑思维内涵及作用.[J].青年记者.2011年17期[1]苟海宁.电视编辑思维内涵及作用.[J].青年记者.2011年17期

[2]丁海宴.赵莉.纪录片特质随想[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2]丁海宴.赵莉.纪录片特质随想[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3]黄丽君.“把关人”理论视野下的电视编辑能力需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03期[3]黄丽君.“把关人”理论视野下的电视编辑能力需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现代思维 篇2

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

立体思维是人类辩证思维按其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是现时代的.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概括与反映,是现代辩证思维的重要内容.

作 者:朱高健 苏越  作者单位:渝州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2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6(6) 分类号:B024 关键词:辩证思维   立体思维   思维要素  

论《周易》思维与现代营销 篇3

[关键词] 周易 思维 现代营销

站在哲学的角度看《周易》,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思维。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可以看成是《周易》思想的分支。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提倡积极地“入世”,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属于“阳”;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强调保存自己的重要性,这是“避世”的角度,属于“阴”。这“一阳一阴”的思想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保存自己,怎么谈有所作为;在有所作为时,也要不断思考如何保存自己。这些两种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周易》的思想,就是“变”的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一、从乾坤卦看营销,于外造势,于内做实,势为实之天,实为势之地

《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天地阴阳互生万物之含义。乾卦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精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宇宙自然的法则而言,天道之刚健有力与地道之柔顺宽柔双向互补,协调并济,共同促成了万物的化生,就品牌的价值而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也是两种应当具备而不可或缺的品牌之品德,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因此,乾坤并建,作到刚而能柔,柔中有刚,把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而形成一种中和太极之美,是品牌艺术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从事实际品牌运作所应当奉行的基本原则。

但是,统观《坤》卦各爻辞的含义和《坤》卦各爻辞之间的演变关系,《坤》卦如同《乾》卦一样,从“初”爻开始到“用”爻结束,也是反映一个事物由始到末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结合乾坤二卦的哲学思想及六爻,将一个品牌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一、品牌初建阶段;二、品牌导入阶段;三、品牌成长阶段;四、品牌瓶颈阶段;五、品牌成熟阶段;六、品牌衰老阶段。根据乾坤二卦六爻来区分品牌建设过程的阶段与所面临的品牌地位不但非常科学,而且让操作者豁然开朗。也为决策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从营销造势的角度看,市场营销本质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认知的竞争:么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什么“远远重要过其实际上“是什么”——这就决定了企业之间最高层面的竞争不是产品功能的竞争,而是消费者认知的竞争。所以公共关系主导的营销造势在其中提现出强大的作用,以卓越饿新闻策划以及良好的沟通手段,让社会公众全方位了解企业,了解产品背后的人,企业,文化和故事,促成他们对品牌由认识而了解,由了解而无限忠诚,品牌得人心以的天下。

对于企业内部要做实,基础为本。企业于内要有二件过硬产品:产品质量,业务人员素质,质量就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质量就是公司的生命。没有保证质量管理措施,就不会有更好的产品质量,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就没用公司更没好的未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目光长远的企业应该是不惜一切力量抓产品质量,营销的根本是产品质量,方位营销质量,无论是那一家企业哪一个品牌,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和服务,就不会长久的发展下去,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一夜之间轰然倒下许多企业数不胜数。

二、从革鼎卦看营销,以革胜,以鼎和,不变难以速胜,无鼎难以长青

革卦象曰:苗逢旱天渐渐衰,幸得天恩降雨来,忧去喜来能变化,求谋干事遂心怀。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兑)相叠。离为火、兑为泽,泽内有水。水在上而下浇,火在下而上升。火旺水干;水大火熄。二者相生亦相克,必然出现变革。变革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鼎卦象曰:莺鹜蛤蜊落沙滩,蛤蜊莺鹜两翅扇,渔人进前双得利,失走行人却自在。这个卦是异卦(下巽上离)相叠。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的意思。鼎为重宝大器,三足稳重之象。煮食,喻食物充足,不再有困难和困扰。在此基础上宜变革,发展事业。

革卦六爻变个次序就变成了鼎卦,所以革卦与鼎卦就成了综卦。古哲将些二卦联系在一起,说革卦讲革故,鼎卦讲鼎新,革故必须鼎新、为了鼎新,鼎新必须革故,为了革故。不如此革故鼎新,万物就能适应四时的寒暑变化,或者被热死、或者被冻死。所以无论是革故还是鼎新,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利生乐生,为了生生不息。万物都会在特定的条件下处于革卦状态、又都会通过复杂的变化处于鼎卦状态,前者是革故,后者是鼎新,前者是让应该去的去,后者是让应该来的来,有去有来,往来成古今。

从革卦鼎卦看营销,应当以革胜,以鼎和。一棵树有基础和与枝叶,如果把鼎比作基础,那革就是枝叶,可以说:没有鼎,就没有革,革是在鼎的支持上,才能称之为革。

诸葛亮当年六出祁连山,真正失败的原因,可以说就是没有坚实的基础,一区区蜀国一隅之地,根本没有战胜魏国的战略优势,再加关羽,刘备两次于东吴作战失利,到诸葛亮连年用兵,蜀国胜魏已基本无望。古代战争,现代战争,乃至于商业竞争,没有基础及战略基地是很难想象的。而营销创新是我国企业与国际竞争环境接轨的必然结果,亦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内接这直接导致我过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对手的增强。而面对着一切,我国企业表现出诸多的劣势。尤其是营销观念落后者一致命弱点,使企业面对强大的重症对手和高强的营销手段不知所措,还有一些企业的体制问题同样表象出企业竞争力的弱势,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须从营销管理当面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因为营销创新就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另外,通过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的整合各种资源,并能提供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从《周易》看营销管理方法论,外贯经营,内通管理,方能常胜于市场

企业活动分为两类,一是经营,二是管理,所谓经营,是创造增值,所谓管理,是降低成本,管理为经营服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改革过时的制度、政策,才能使百姓乐于进取而不知懈怠;也只有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使百姓适应改革的社会思潮,从而投身于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另外,革新、变易也是治国平天下安身保国的必要条件,它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同上,。那么,怎样变易、革新、变通呢?《周易》提出了几条基本原理。一是要顺天或应天而变。这是说,变易革新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不能逆规律,逆历史潮流而行,指出要“广大配天地”,主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认为只有顺承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可以资生万物,“应乎天而时行”。特别是在《易传•彖•革》指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把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王朝的革命看作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二是要顺时而变。即是说,变易、变革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只会徒劳无益。《易传》指出“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要求变通、变革适应四时的变化,并特别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要求“观乎天事,以察时变;观乎人事,以化成天下”,认为只有随时而变“与时行”才可见“天地万物之情”,一旦时机成熟,环境允许,就要尽快地实行革命;如果不成熟,就不能急于变易,如果已经开始变易,也应该马上停止。所以,它要求“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真正做到“君子以治历明时”,“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三是要应乎人。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中仅仅顺天趋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改革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改革的受益对象也包括广大的黎民百姓。因此,改革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能否满足广大百姓的愿望,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是变易改革成败的关键,因为“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所以,《周易》在顺乎天、顺乎地、趋于时的基础上,还要应乎人,以满足广大民众的愿望、利益与需要。它指出“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主张“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要求变革变易以明察民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而“使民不倦”“使民宜之”,并能充分发挥人道的作用。“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要旨,也是《周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周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要求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反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太过”和“失中”两种情况。并指出太过则反,即物极必反,人就会走向反面。而失中则致于凶,会使自己(指统治阶级)处于凶险的境地,故而它提出协调的中和、平衡思想,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这同孔子的和为贵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极其相似。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线性思维 篇4

一.正向线性思维

正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 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 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 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 最终达到思维的正确结果, 在答题中, 也就是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

春意甚浓了, 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 春寒料峭, 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 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 忽然, 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 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 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 即将逝去。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 轻柔纤细, 楚楚动人, 多么可怜呀!

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 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 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刘白羽《白蝴蝶之恋》)

问题:“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比喻什么?

这个问题考查的点涉及到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句子的含义。要获得最终的答案, 就必须从寻找“一滴圣洁的水滴”的本体开始, 其本体指的是白蝴蝶, 再沿着正向的方向向前思考, 而白蝴蝶的圣洁, 实际上是指白蝴蝶的洁白之美。继续向前思考, 就得搞清白蝴蝶的洁白之美与“落在灵魂深处”的关系。不难明白, 正是因为白蝴蝶的洁白而又坚韧, 才打动了“我”的心, 从而使我生出珍爱之情。归纳起来, 就可以得到“由惊叹白蝴蝶的美丽而产生的珍爱之情”, 这正是这个句子的含义, 也就是整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整个思维过程是由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始, 到句子的含义结束, 始终沿着正向线性发展, 如果用图示来表达, 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思维图:

一滴圣洁的水滴→白蝴蝶→白蝴蝶的洁白之美→落在灵魂深处→打动“我”的心→珍爱之情

二.逆向线性思维

逆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 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 如果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 无论经过多少个点, 最终都难以达到思维的正确结果。既然正向走不通, 就得向着相反的方向思考, 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 最终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 在答题中, 也就是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比如:

原文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第二部分第三段。

问题:这段文字重点写母亲给作者的生存启迪。作者得到怎样的生存启迪?

这个问题考查的是对阅读段落的思想内容的概括。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思维的起点应该是作者的境遇, 即自己的残疾。如果沿着正向向前思考, 那么就只能是由自己的残疾, 到自己的不幸, 到自己的痛苦, 到……, 无休止地思考下去, 最终也离不开自己, 离不开自己的痛苦、不幸、生命没有价值和死亡等等, 因而得不到正确的思维结果。既然正向走不通, 不妨逆向一试。要逆向思考, 就得由自己而想到别人, 在这里与作者自己联系得最近的别人就是母亲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 带给母亲的又是什么呢?儿子的痛苦和不幸带给母亲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母亲为什么会因为儿子的痛苦和不幸而痛苦和不幸呢?只因为母亲对儿子有着无私的关爱。如何回报母亲无私的关爱呢?这就还得回到自己, 只有自己不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 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 “好好的活”, 以生命的顽强来面对自己的不幸, 才能给母亲以宽慰, 从而解除母亲的痛苦和不幸。概括起来, 得到的启迪就是“不要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 残疾是生命自己的阴影, 生命的顽强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整个思维过程不断逆向发展, 如果用图示来表达, 就是下面的逆向线性思维图:

顽强地生存←回报母亲的无私关爱←母亲的无私关爱←母亲的痛苦和不幸←自己的残疾、痛苦和不幸

三.正向线性发散思维

正向线性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 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散。如果思维不线性发散, 而只是沿着直线向前, 就只能得出一个最终的思维结果, 从而难免造成思维结果的片面性。因此, 思维线性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多向的, 最终得到思维的结果也是多个的, 正是这多个结果, 才是思维最终要得到的全面的正确结果。在答题中, 也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

一百年前的今天, 一颗巨星陨落了, 但他是永在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人, 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 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诞生时, 路易十四尚在王位, 他去世时, 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

……

在伏尔泰之前, 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 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 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 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 (节选自雨果的《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

问题: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涉及到的是伏尔泰和“时代”所具有的特点, 最终通过特点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从而也就找出了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思维的起点可以从伏尔泰开始, 也可以从“时代”开始, 但无论从哪个点开始, 思维都必须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散, 否则, 得到的原因就只能是一种, 也就难免得出片面的结果。如果从伏尔泰开始思考, 就可以找到, 他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 该时期又是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 对这个时代他的贡献在于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 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可见, 他不仅与那个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 而且他的特点也正代表这个时代的特点, 因此, 他就是整整一个时代。归纳起来, 其原因就有四个方面, 即他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 该时期又是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 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 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整个思维过程不断正向线性发散拓展, 如果用图示来表达, 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发散思维图:

四.正向线性会聚思维

正向线性会聚思维的特点是, 思维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开始, 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展, 到了一定的时候, 会聚成为一个点。在这种思维过程中, 如果从多点开始的思维始终各自正向线性向前发展, 就会漫无边际, 不能最终会聚, 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 在答题中, 也就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 思维的关键是在恰当的时候会聚为一点。比如:

在生活中, 往往有一种不安和无名的烦闷会突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每当夜幕徐徐降临, 这种朦胧的情绪便会吞没一切。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团茫然的情绪, 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因为是无形的, 所以更不容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 人们还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唐朝诗人贾岛的《渡桑乾》便绝妙地表达了这种思绪:

客舍并州已十载,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人的感情, 可以说具有普遍的人生哲学意义。 (摘自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问题:引用贾岛的诗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中, 要搞清引用该诗的作用, 就必须搞清该诗所写的内容与文段的联系。诗中出现了“并州”、“咸阳”、“桑乾”等地名, 这些地名又都是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故乡是咸阳, 居住地是并州, 可是当诗人渡过桑乾水后, 回望的却是并州, 并把并州当作了故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呢?诗人客居并州已十年了, 可以说并州已是诗人现实世界中的家园。当诗人渡过桑乾水后, 诗人远离家庭, 自然会思念家园, 家庭是现实世界的家庭, 思念的家园自然也就是现实世界的家园, 那就是并州,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错觉。然而, 这两条线并没有会聚到一起, 那究竟是什么才能使这两条线会聚在一起呢?那就是诗人心中始终挂念着的故乡咸阳, 可见, 咸阳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故乡, 与之相对应, 那就是精神的故乡, 精神的家园。原来, 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目的, 就是要说明:在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中寻找的家园不是现实的家园, 而是精神的家园。整个思维过程的关键, 就是两条线的最终会聚, 如果用图示来表达, 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会聚思维图:

破除思维定势 发展现代林业 篇5

发展现代林业

县委决定在全县深入开展“五项活动”以来,县林业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发展大局,结合当前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担当”为主题,以“破三不(不想改革、不愿改革、不会改革)、树三先(谋划于先、先行先试、率先落实)、增三力(创造力、执行力、带动力)”为切入点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干部职工工作一线、林业工程现场、林业大户和田间地头,与党员干部群众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前的思想解放现状,讨论目前思想不够解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普遍认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面对紧迫的形势,要实现新一轮发展跨越,必须着力查找思想作风、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上的差距,破除阻碍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思想障碍,探索建立新的理念、思路、举措和机制,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实现现代林业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保障。

一、当前思想不解放的具体表现 1.思想方面普遍存在一个“慢”。有些同志有一种“恐快”心态,总是觉得慢些才踏实,心里才稳当。而“慢”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差”,就是落后,“慢”和“差”决不是科学发展观。近几年我县林业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这就启示我们,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就能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就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破除“慢”字,要正确把握宏观形势。从近年的实践看,我们既有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吃过亏、有过教训,往往比别人慢一步,就落后了一个时代。我们尤其要以积极作为的心态,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原来该做而没有精力顾及好的,现在有条件了要抓紧做,有些将来才能做的事,现在也可以提前准备。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抢机遇促发展。

2.思想方面普遍存在一个“小”。

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小农意识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我们。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就容易骄傲、容易满足、容易松劲。有些人对竞争充耳不闻,对差距无动于衷,对落后麻木不仁,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

破除“小”字,要克服小团体利益的影响。一事当前,不能只考虑小团体利益,要顾全大局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尽 责,为维护群众利益负责。

3.思想方面普遍存在一个“旧”。

解放思想,最终要落实到改革发展上。现实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为什么有的事情别的地方能够做、做得好,我们就不敢做、做不成?为什么有的事情别的地方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了,而我们还在争议、观望,坐失良机?为什么对现代林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我们有些同志抱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和责难的态度,在那里质疑能不能干、怎么干?必须看到,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改革开放的任务更加艰巨。相对于发展而言,我们的改革还显得滞后。改革是拖不下去,也绕不过去的。拖和绕,只会使矛盾越积越深,成本越来越高,不仅制约发展,还会影响稳定。一定要坚决冲破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坚决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规定,坚决克服一切害怕权利调整的心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

破除“旧”字,要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善于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新常态,找准政策规范与工作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二、思想不够解放的根源

一是针对林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现状,一些人存在官本位思想,不想改、不愿改、不会改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中面临的障碍制约比较多,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尚未充分激发。二是工作中存在 “安于现状、求稳怕变、不思进取、裹足不前”等的问题,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因循守旧不担当、怕 担当。三是一些人 “廉而不勤、严而不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苦干实干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减退”,抱着 “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遇事不敢接招、掩盖矛盾问题,不敢迎难而上、不敢动真碰硬,遇到问题绕着走、遇到责任往外推”,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倾向。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措施办法 1.进一步统一思想。

首先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使广大干部群众把加快发展视为第一追求,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任务,使推动泽州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政治生态中的主旋律。解放思想必须以发展为标杆,我们思想解放不解放,关键看工作有没有突破,发展有没有起色。当前,《泽州县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初步完成,我们要在完美收官“十二五”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全县林业“十三五”发展继续提意见、出主意、谋对策,为全面掀起“十三五”林业建设新高潮,全面建成泽州现代林业发展新格局,以更佳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带动力,谋划于先、先行先试、率先落实。

2.坚持理论学习,立足自我教育。

新常态下要把理论学习进一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轨道,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坚持将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努力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求突破,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各项林业方针政策,不断钻研林业业务知识,使学习适应形势、富有成效。三是坚持把解决实际工作难点作为重要内容。在学习中着力研究解决影响林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推动全县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群众路线,集中群众智慧。

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主题是科学发展,重点是领导干部。重点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解放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直接影响一个村、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方的发展走向。

从实践看,基层和群众的实践创造,是解放思想的源头活水,在解放思想问题上,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基层的鲜活经验打开自己的思想空间,以群众的生动实践拓宽自己的工作思路,不仅要做好解放思想的推动者,而且要做好解放思想的先行者。

4.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要立足于实事求 是。我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认真查找陈旧思想观念,找到影响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有破有立、破立相生,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在全县林业党员干部群众队伍中形成谋事、干事、成事的新气象和勇于担当、善做善为、善做善成的新常态。

5.广泛宣传发动,推动全面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的范围越广、思想解放的程度才能越高,也才能真正在一个行业、一个地方形成有机互动,内外相济,互相推进。只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解放,而没有社会的呼应,解放思想就可能如泥牛入海,消逝于无形。因此,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要切实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思想氛围和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广泛深入地报道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真正使解放思想深入人心,使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思维 篇6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前言

传统的建筑设计缺乏现代化、生态化理念,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千篇一律。既忽视了建筑对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也忽视了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西方的理念和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西方的建筑理论和风格也影响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当然,作为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国家,我国在建筑设计上也不失大国风范。在多元文化入侵的现代社会,对建筑设计的重新认识、对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的

来说,建筑设计应反映国家的文化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的先进理念。

一、 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存在问题

1. 国外设计风的盛行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设计都存在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设计中盲目地跟随外国设计的风格。在选择方案时,不是考虑建筑的当地特色和总水平、有效的使用功能、合理的造价、建成后的运行成本等,而是盲目地跟风,某个时期的建筑,在全中国的各个城市的建筑风格都雷同,都是星河湾风格或者简欧风格。

2. 建筑设计领域的浮躁和仓促

由于居住要求逐渐提高和商业模式化的发展,我国现代建筑的工程项目大部分适经济开发,开发商或者是主管开发项目,进而政府领导就成了建筑领域的主宰,从最初的决策到建筑的形式、风格,建筑材料等,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开发商方等业主说了算,俨然成了业主教育设计师的时代,业主们忙着赶工期,设计师们更忙着草草设计图纸,赶着交差,根本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创造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作品, 盲目跟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对建筑的细节重视不够

纵观我国现代建筑的设计建造,大多千篇一律,细节重视不够。建筑师应该对细节的构造特征不懈追求,细节决定整体的美感。目前建成的某些建筑不仅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良好的文化特质,也没有高度重视建筑的比例、尺度、色彩搭配等细节,经不起推敲。

4.缺乏生态理念

现代科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建筑的设计,还是建筑建造的技术处理,如建筑稳固的结构、防火设施、通风系统、墙体防渗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成熟的技术。

二、 建筑设计中创新思想探讨

1. 建筑生态设计思路

生态建设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探析建筑与生态之间的关联。生态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要能体现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性质。一般来说,建筑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和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相融合。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利用建筑设计、美学理念、环保理 念等现代 化理论和技术。商业模式下的现代居住建筑大多忽略了人们的居住感受和需求。现代楼盘楼间距在越来越小,舒适度越来越差。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在保护当地绿化基础上,增加绿化面积,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周围环境,更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绿意盎然的城市,处处生机勃勃,展现城市宽广的胸怀。

2. 建筑地域与环境设计思路

建筑建设所在地是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理区域都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建筑地域的特点,秉承融入环境、保护环境的设计思路。对于这一点,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深入的分析建筑物所在的环境区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将给设计师带来灵感,设计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绝世好建筑。

3. 建筑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开发商、设计单位等也在不断探寻建筑节能的方法。另外,新技术新材料也不断涌现,如,聚氨酯墙体保温材料、真空玻璃、节能窗、热源水泵等广泛运用,为打造节能建筑,甚至零能耗建筑,提供了条件。

三、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探讨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方法的创新应该体现理念的改革上。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首先,是建筑风格设计的创新。传统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比如政府大楼、学校、企业、住宅、城市公园等都有具体的模式,人们对这些模式都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建筑风格的创新对改变城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可以改变普遍的建筑设计风格,引入多元化的元素,使人们在多样的建筑风格中感受城市的美;其次、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及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城市中大多建筑结构都很普通,且“有规有矩”。多数城市建筑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没有独特的结构。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结构的多样化;最后,是建筑材料的创新。传统的建筑材料就是水泥、石砖、钢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耗能低、污染小、实用性强的建筑材料。

四、 创新思维和实践协调发展

1. 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

始终坚持以创新思维作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维,用创新思维指导建筑设计的实践工作,将创新作为建筑设计的追求,通过自身对创新思维的刻意的培养,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将建筑师自身的灵性融入到建筑之中,让本无生命的建筑因建筑师的缘故而获得新的生命,让模式化的建筑变得更赋有个性化,让建筑不只是建筑,更是一份具有美学价值的工艺品。

2. 以实践丰富创新思维

用创新思维来指导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很多的设计经验、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同时,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处理各种设计因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创新思维,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汇总、分析、完善这些设计经验、思路和具体的方法,将可以大大地丰富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更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培养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思维,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水平。

3. 科学专业进行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分析

建筑设计从业者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通过自己摸索领悟,来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要传授一些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设计出的方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要注重内在功能技术的含量。要加强建筑构造、结构、材料的选用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关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创新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并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获得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现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方法必须以人为本,并蕴含传统文化,富有时代气息,融入自然环境,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玉清.浅谈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J].建筑科学,2011(2).

[2]崔园园.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现代商战新思维——竞争情报 篇7

1 竞争情报概述

情报, 在英文中有intelligence (智慧) 和information (信息) 两种表达方法, 这是由自古而有的政治情报演变而来。现代意义的竞争情报, 虽然与政治情报有很大区别, 但是, 它同样是“智慧”和“信息”的综合体。

在我国一般认为, 广义的竞争情报 (Competive Intelligence, CI) 是关于企业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目的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 (既包括情报活动过程, 也包括活动结果) , 是现代信息社会中, 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提高企业竞争力, 赢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切正当合法的情报活动, 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继人才、资金、技术之后的第四种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中期竞争情报传入中国, 中国竞争情报协会的成立使得一些情报试点工作开始小范围的展开, 尽管一些大企业如长虹、海尔已经建立了自身的竞争情报系统, 但竞争情报系统的第三方推广在2001年才初见萌芽。从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情况来看, 中国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已显落后, 在理论研究、技术准备和知识普及方面都显得过于仓促。时至今天, 很多企业对于竞争情报的认识还处于朦朦胧胧的直观感觉阶段, 对竞争情报还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没有掌握正确的竞争情报观念 (经常把其同市场调查或商业间谍混为一谈) , 更谈不上竞争情报系统的企业级应用了。这种事态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绩效的提升。

具体说来, 竞争情报的内容包括:企业自身竞争素质的测定;竞争场所分析;识别竞争对手;竞争对手调查;竞争环境分析和竞争地位分析等方面。

2 发展竞争情报的意义

国外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发展的非常早。1986年, 美国即已成立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 (Society of Compe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nals, SCIP) 。竞争情报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产业化发展, 目前世界上和竞争情报有关的部门有78%分布在美国, 11%分布在西欧。

“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 失去信息就会失去一切。”这是国外企业普遍流行的观点。在信息化社会里,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经从军事、科技逐步演变成了情报的竞争, 竞争情报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所必需, 竞争情报系统已经成为成功企业的长期战略性资产。

竞争情报能改善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 发现潜在的机会和问题, 揭示竞争对手的战略, 提高公司的生存机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2.1 充当企业的预警系统。

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 它有助于企业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 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增加自己的反应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例如中国联通率先推出预付费“如意通”, 中国移动如果没有及时获取竞争情报, 并且快速反应推出“神州行”, 则中国移动电话市场份额的数字恐怕就要改写了。

2.2 给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提供支持。

企业管理人员在做出战略决策或制定营销方案时, 要求情报人员提供是否应该进入某个市场的情报, 或是否应开发新技术等方面的情报。如在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初期, 美国贝尔建了很多微波站, 与此同时, 斯普林特公司也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建了微波站, 在掌握这一情报后, 贝尔的情报人员建议租赁斯普林特公司的微波站来提供移动电话服务, 结果节省了大量人才、物力和资金。

2.3 跟踪竞争对手, 提供学习工具。

竞争情报可以提供竞争环境方面的情报, 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动向进行监控和评估, 还能帮助企业不断接触新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竞争对手, 包括国外潜在的竞争对手, 是企业最好的老师, 可以为企业提供经验教训, 提供参照的标准。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企业在竞争情报方面的投入是值得的, 良好的财务状况与企业对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具有正相关性。谁掌握情报, 竞争情报有于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 是强化和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谁就能赢得时间、市场和利润。

3 竞争情报工作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世纪80年代初, 竞争情报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91年, 中国兵器工业情报研究所牵头进行“情报研究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提出把我国情报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竞争情报, 增强国家、集团和企业的竞争力。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1993年12月完成“上海轿车行业竞争环境监视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 这是首次由地方政府立项的竞争情报课题。1994年9月,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北京市政府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竞争情报与企业发展研讨会”。1995~1998年, 北京市政府实施了竞争情报示范工程, 对多家北京市属企业开展了竞争情报的咨询服务项目,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竞争情报从理论研究向企业实际应用进展。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已经开始起步, 竞争情报市场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 拥有世界网络, 具有相当反应能力的企业则为零, 这说明我国的竞争情报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 我国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平衡。一方面, 理论研究滞后, 需进一步深化提高研究水平。另一方面, 尽管实践具有超前性, 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 难免带有自发的特点和盲目性。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解决。要加强对大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如学科定位问题等, 逐步建立竞争情报理论体系。同时, 还要加强竞争情报具体的对实践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的摸索与研究。竞争情报与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 尤其是涉及公司机密和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和合法获取问题的研究很值得重视, 因为它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竞争情报教育为图书情报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也是图书情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增设竞争情报课程是情报研究学科发展的需要, 企业生存竞争的需要, 参与世界贸易的需要, 是顺应21世纪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实现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总之, 竞争情报对于我国企业界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但随着中国入世后国际竞争的加剧, 竞争情报必将成为我国企业迎接挑战、取得竞争优势的锐利武器。如何掌握住竞争情报, 将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立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企业竞争情报系统[EB/OL].www.qbstar.com, 2007.

[2]邱晓琳.竞争情报:热点与教育.情报资料工作[J].1999 (1) :39-41.

[3]陈慧民, 林滨.对竞争情报的思考和我们的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5 (1) :35-37.

现代思维 篇8

●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MCAI, 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 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 集各类媒体优势于一身。现代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通过教学设计, 开发、选择、组织多种媒体并发展为集动画效果、音像声音于一体, 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打破时空界限并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由此可见, 作为教学媒体, 计算机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 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以实现, 成为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当前中学历史学科知识点高度浓缩、头绪繁多、过程复杂、时空交错, 现代媒体教学为历史课堂教学面目的焕然一新提供了条件。

●发挥媒体优势, 提升思维素质

1. 利用直观性, 激发兴趣、增强感染

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 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 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 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 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 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 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 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 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 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以历史课《解放战争》的课件为例, 课件中我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音乐、画面、地图、动画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 直观地再现历史。课前2至3分钟, 电脑自动连续播放“强渡淮河”、“攻占锦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等图片, 其历史画面真实再现, 渲染了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反攻中原、决战三役、直捣南京、追歼残敌等宏大场景, 同时在歌曲《英雄赞歌》的衬托下,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浓烟滚滚”、“翻江捣海”的战场上, 顿时被人民解放军的那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由此学生被引入一个优化的历史教学气氛, 一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件的最后以一张旭日东升的图片配以画外音乐——钢琴曲《东方红, 太阳升》结束, 在舒展悠扬的乐曲中学生仿佛看到了新中国正像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神州大地, 情感受到震撼。

2. 利用交互性, 因材施教, 成功分层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 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显迥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 分析学情,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 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 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 利用交互性, 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 选择恰当的设置, 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广度和进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 各展所长。

在本课能力训练环节中, 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学生, 我设计了由易到难、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 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提问, 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 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

3. 利用动态性, 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 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 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思维能力。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 这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突破我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 在多媒体技术上我如下设计: (1) 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 (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并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 ; (2) 如果首战华北, 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 (3) 如果首战华东, 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 实行战略收缩, 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 (4) 如果首战东北, 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 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4. 利用高效性, 深化层次, 构建结构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 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严谨性、科学性, 如果教师仍进行那种“复制型”教学、“拷贝型”教学, 不仅无法还历史学科一个动态的各要素互相作用的有机系统, 而且不利于学生发展其独特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性。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使学生去发现规律、初步学会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这一历史使命的最佳使者。

本课在小结部分设计了一个知识框架结构, 随着学生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回忆一层层展示剖析国共双方的态势和结局。正是借助于多媒体的高效性帮助了学生建立新旧交替知识之间的联系, 组建新的认知结构, 实现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飞跃, 从而逐渐养成从感性到理性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5. 利用自动性, 突出主体, 鼓励参与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计算机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的功能, 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 还能够接受学生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我全面考虑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演示、阅读、回答、问题探讨, 使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如在课程临近尾声屏幕上不规则出现了“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新政协的召开”、“歼敌双堆集”等画片, 而后安排学生用鼠标拖移排列顺序并口头阐述战略决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历史学科的阐释能力, 而且通过输入设备与计算机“对话”的人机交互,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启示与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辅助时往往被媒体所制约, 不能自由发挥, 不是以媒体辅助教学而是教学辅助媒体, 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同时, 学生也普遍反映在传统教学中尚可以抓住教学的主心骨, 理清知识点的脉络体系, 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有一些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 画面频繁更换, 前讲后忘;其次, 鲜艳夺目的图像给学生以直接的感观刺激,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再次, 多媒体教学课容量大,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作好笔记也使学生煞费苦心。怎样使现代教学媒体以教学为中心起到辅助作用、优化作用?

1.合理处理教材, 优化媒体组合

课件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媒体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 使媒体、内容、目标三者交融相通、优化组合、从而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制造学生眼耳手脑并用的参与气氛, 创造开放式的声画文象并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技术, 否则媒体优化教学的功能将适得其反。

2.操作得心应手, 教学有条不紊

稿本设计应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 师生始终是媒体教学的主控, 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意图的一种体现载体, 不应成为束缚教学顺畅的桎梏。所以导入媒体要突出重点, 简洁鲜明的界面能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而面面俱到只会使人眼花缭乱。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尽人意之处, 那就是教师为键盘或鼠标所左右, 不能在屏幕前随意发挥, 不能深入到学生中亲切交流。另外多媒体教学中惯有的线脉不清这一不足, 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 将课件中的讲授内容设计成二级菜单, 并且以板书的形式出现, 板书的各个知识点都设计成超级链接, 衔接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板书掌握知识、明晰线索, 而且克服了现代媒体教学的弊端, 使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3.发扬协作精神, 合理开发课件

多媒体课件设计范围广泛, 其研究领域包括专业学科、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美学。它的开发涉及专业教师、电脑技术人员, 应用时还有任课教师和学生。但是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上是由一个“全能型”的教师来完成, 他既懂专业、又懂教育, 还精通计算机, 课件开发完毕他又成为一个用户, 于是课件是一个“订做”产品, 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课件的水平、限制了开发高质量的积极性。因此, 要建立一个精通学科教学、精通教育原则、精通现代媒体的课件开发小组, 并根据自身需要, 选择优化的教学内容, 对一些可编辑文件进行二次开发, 取得优化的教学效益。

4.树立现代意识, 更新教育思想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篇9

目前西药研制体系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明确的分子结构、手性、氨基酸序列等基础上的, 其临床实验结果难以动摇的优势的基础, 是建立在一个确切的分子结构或形态与靶目标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中药现代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 是中药药性和中医药理均来源于与此完全无法比拟的更高层次的复杂理论体系, 所谓的天、地、人、阴阳五行、经络……其复杂程度是西药体系难以想象的, 因此试图建立中药与靶点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是一项极其艰苦的挑战。

在中药制备过程中, 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无变化, 药物之间有无相互影响, 各单味药的药理作用是相加还是相减, 这些都是中医中药现代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煎煮过程中, 受温度、时间、各药用量、药物的质量、加入次序等因素的影响, 各种成分的溶出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分含量的增减或新复合物的产生, 都有可能发生。这种错综复杂的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成分的复杂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

传统中药多为复方药剂, 从理论上来说, 是所有成分对人体产生整体作用, 以经络、阴阳调和来改变机体状况, 以达到疗效。对于这种复杂的协同作用和各种成分产生的因人而异的有效生理作用, 使我们在确定的成分的药性药效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但作为中医科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继续着对中药体系实证科学的临床研究的努力。现代药物萃取手段、分析手段和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为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必要基础。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资金投入和项目监管上, 应建立协同工作系统计划, 制定具体的中药现代化整体工作管理目标。

2 基础研究的回归

科学、严谨、可重复确定性的药理研究方法, 是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努力的方向。当然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必须在吸取已有西药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已取得的指纹图谱和基于指纹图谱的现代中药加工成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确的、分子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与探索。因此, 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的前提, 依次取决于在中药药物研发阶段的以下3个方面是否能得到科学性的保证:

(1) 用现代低温化学动力学原理为基础, 首先从纯中药药材和单方药入手, 建立中药化合物成分的完整数据库系统。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精确萃取和分离, 不破坏原始分子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和细分, 从而从药物和原始药材中获得定性和定量的完整的分子结构层次上的全面信息。

(2) 药物成分、药理、药效的准确优化和研究。在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上, 基于传统中药配方理论和矩阵数学, 建立配方药理药性对应关系数学模型, 实现计算机复方药成分优选配方的自动计算方法。

(3) 在指纹图谱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 分别针对基于单体药物和复方药物, 通过确定成分和不同体质的实证的临床实验结果比对, 建立明确的科学疗效对应关系, 为中医科学现代化奠定实证体系。

事实上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 是一个成分萃取和不同成分之间相互合成的同时双重作用的过程, 因此在首先是从基本单方的有效成分研究入手, 还是从复方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时会有争议。但临床实验的科学性基于明确的药物成分、药理和药效的优化, 而药物成分的研究又取决于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时信息的完整性。因此, 必须回归到首先能够确保单方原始有效成分的全面性和分子结构完整性的基础研究上。

3 以味入药和传统药物萃取存在的问题

科学地表征和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关键, 是从研究到生产过程都能保证有效成分分子的形态和结构稳定性, 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研究和临床比对的基础条件。在保证分子形态的基础上, 如何将已知或未知的有效成分高效并保持原有形态和结构提取出来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基础。

大部分中药材料都是在-40~40℃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天然产物, 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 中药的大部分有效成分在常温以上都可能具有挥发性和热敏性特点。我们在中药研究和加工过程中, 能坚持以味入药的原始中药思想原则吗?

已知的中药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包括生物碱、甙类 (强心甙、黄酮甙、香豆精甙、蒽醌甙、皂甙、酚甙等) 、挥发油、内色素、蛋白质、酶、油脂和蜡、甾醇、有机酸以及无机成分等。对于单方高品质天然产物萃取, 既要求较为完整的组成成分, 又要尽量提高提取率, 现有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大多要经过溶剂提取、加热、加压, 甚至蒸馏等物理过程, 由于中药各种化学成分在不同条件下 (温度、压力、溶剂等) 具有不同的特性 (溶解性、稳定性等) , 一直以来传统提取方法如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等, 普遍存在着温度高、生产周期长、能耗高、溶剂用量大、有效成分提取率不高、杂质清除率低等缺点。最主要的问题是药物成分易破坏, 目前用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

(1) 水汽蒸馏法, 温度较高 (100℃以上) , 可能破坏天然产物中的热敏成分, 也难于完整获得较低沸点的成分, 因而提取率较低, 萃取范围有限。

(2) 超临界萃取法, 对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如油脂等疏水性成分萃取效果较好, 对于极性物质效果较差, 由于要求加入极性试剂所产生的超临界效果存在疑问, 并且安全及操作成本较高, 工业化生产型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不成熟。

(3) 溶剂热萃取法, 在较低温度时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难于溶出, 在较高温度时则使低沸点的成分严重损失, 并导致热敏性物质形态和结构破坏, 不适宜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 且溶剂使用量较大。

以上传统方法提取的中药成分的变化和不明确性, 与中医以味入药的精髓思想差之千里, 指纹图谱如果不能保证建立在对天然有机分子的形态和结构完整性的信息基础上, 将使进一步的药性药理研究和优化及工业化失去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 中药现代化及临床比对也将失去坚实的研究基础。

4 解决方案———低温化学动力学萃取的方法

天然分子形态的稳定性取决于萃取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控制, 传统的热蒸馏法、溶剂热萃取法都是通过能量的传导和累积提高体系的温度, 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热传导为基础的传统热化学思路, 即温度和能量之间成正向比例关系。即增加能量的同时温度提高, 为了提高产出率需要增加体系能量 (提高温度) 、延长萃取时间, 通过提高反应体系温度从而提高溶剂溶解度的方案, 势必破坏天然产物中的热敏成分, 也难以完整获得较低沸点的成分。长时间高温的持续破坏性作用, 实际上是造成天然分子形态和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

美国CEM公司和培安公司是首先提出和进行低温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公司, 在西药研究的小分子合成方面已取得令人震惊的结果。我们长期致力研究: (1) 如何在保持特定的较低温度的同时, 尽可能增加体系的能量馈入; (2) 较低温度通过增加体系的负载压力 (35 000 psi) , 持续地以最强能量施加于样品而不提高反应体系温度。

希望这项最新技术能够对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提供一个技术保证, 通过精确稳定的冷却控制, 使萃取反应全过程体系无热量积累, 同时提供超额的高压或微波能量, 使萃取目标物质直接获得足够的动能, 迅速进入溶液并扩散, 而整个反应体系保持了萃取过程系统温度的稳定以及目标产物形态和结构的稳定, 确保易挥发的有效成分及热敏性物质的萃取保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实现高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有效成分萃取结果, 提供形态完整、结构稳定的目标物质。

现代思维 篇10

关键词:80后,管理,管理行为,现代员工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主体发展现状

目前, 中国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针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的, 由于80后成长背景的巨大差异, 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涌入企业, 成为构成企业的主力大军, 如何管理好80后员工显得意义非凡。

所谓的“80后”, 特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78之后) 及80年代前半期, 年龄介于20—29岁之间的青年人群体, 他们是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生代群体。其以快乐为导向, 自信、进取、有抱负和重视学习, 热爱旅游、聚会、消费以及自我实现。

面对“80后”, 企业管理者亦喜亦忧。喜的是, 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于企业来说, 他们的年轻活力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绩效利润;忧的是, 他们的性格中有太多不稳定因素, 他们不能持续的专注于工作, 以为只有通过不断跳槽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近年来, 如何管理和培养80后员工成了众多企业管理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二、传统管理思维的成功之处

虽然面对新的管理主体的不断变化, 作为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也有其成功之处。从市场秩序的微观形成机制看, 社会既存的文化信念、道德伦理作为一种“共同认识”决定和影响人行为的产生、社会秩序化和经济组织的形成。底蕴温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使管理者某些管理行为艺术性尤为明显。

1. 中庸之道在管理实践中的艺术性运用

(1) 阻力最小的管理方式———圆通。万物相克相生, 故所有矛盾皆可通融化解, 圆通在于刚柔并济, 以柔护刚, 以刚克柔。圆滑是畅通的必要条件, 圆滑阻力最小。数学上, 曲锥半径处处相等, 摩擦系数点点为零, 圆通可以使管理者在处事过程中事半功倍。

(2) 恰当协调管理距离

“距离产生美”, 距离太大、太小都不行, 如同刺猬取暖的故事。孔子讲“惟女子与小人难养, 亲则骄, 疏则怨”, 后半句对任何人都是适用, 他也反映了管理者与不同身份的人要保持恰当距离, 厚爱则忘形散漫、不服管束, 严格了则怨愤诅咒。从另一个角度讲, 恰当协调管理距离, 还要再加一句“为政莫使人窥其迹”, 虚实运作。《治国方略》中“人君之治于天下, 使人爱之, 畏之, 而其术无穷, 要必有不测之恩威行乎其间……” (需要指出:这与和员工间的工作沟通并不矛盾) :虚实互为补充, 相反相成, 运作中宽猛共济, 恩威并施, 以实对实, 以虚对实, 以实对虚, 以虚对虚, 外虚而内实, 外实而内虚, 外虚而内虚, 外实而内实, 不一而足, 是管理者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内容。

(3)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关于度

有所为有所不为, 模糊之中见精微是大学问。模糊论不是云里雾里, 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明晰, 人本身是模糊的集合体, 没有绝对的事情。“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用人观念, 它是立足于一定道德或功利之上的判据。郑板桥讲“难得糊涂”是研究模糊的智慧, 实际是融“自信, 热诚, 坦荡, 豁达, 韧性”为一体而升华出来的高难境界, 既是管理者自我超越和完善的至理箴言, 又是管理者两难修炼的至高心理境界。海尔张瑞敏说:“搞好企业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因为管理者必须经常面对大量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的两难问题, 所以, 把握分寸的智慧是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基本特质”。“无鱼无徒论”可以活跃人的社会行为, 发挥人的才智。人要清, 也要察, 但要把握好“度”。这个典型的东方哲理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如法约尔所说“在管理上, 没有死板和绝对的东西, 全部是尺寸的问题……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

2.“和”在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和”是古代人本管理的重要宗旨, “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 孟子在“和为贵”的基础上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孔子则对“和为贵”进一步深化, 并将之应用于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日本的企业管理者把和谐当作日本的管理哲学, 要求劳资之间要“和谐”, 同事之间要“和谐”, 同业之间也要“和谐”。

三、传统管理行为的不足之处

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 中国企业管理正在逐渐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许多管理者都热衷于谈论和实践企业文化的建设, 这给我国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理念, 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机制还未完全成熟, 企业者的心理仍不够理性;同时, 前面所讲管理者行为的成功之处在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指导下, 仍存在许多不足, 部分管理者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 归结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效率低下

目前, 尽管一直在讲有效管理, 追求管理的多元化和高层次, 但在现实实践中, 尤其是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办事拖拉, 扯皮推诿, 手续繁杂, 文件、会议成灾, 形式主义严重等弊病, 与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是矛盾的。

有效地管理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只有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绩效。“80后”的员工热衷快节奏和高效率, 喜欢压力和挑战, 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最佳的工作效率, 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短时间里取得惊人的成绩。而传统管理思想中的求稳、求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管理者思想上的惰性, 表现在管理实践中的决策缓慢、工作效率低。过于保守而形成的墨守成规的管理行为已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亟需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

2. 过于强调“人治”, 淡化理性管理和公正公开

“80后”员工讲究公开, 与前辈相比, 他们更符合市场经济精神, 公开表明自己的利益, 不委曲求全, 不满意的时候可以用脚投票。而智慧型企业家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开的渴望, 这也是“80后”员工进入跨国公司后比较契合的重要原因。

企业在初创阶段和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人治”色彩, 过多合于情的考虑左右或代替了合于法的管理思路, 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 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随着企业的成长规模做大, 人多事难, 单靠人力管理远远不够。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分层管理制度作为规范企业人、事、财、物运用的准绳并严格执行, 其前途是危险的。故必须依靠规章制度的力量来管理, 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 以弥补人力的不足。当前, 社会诚信风险较大, 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 往往又陷入另一种极端, 尤其是民营、私营企业管理者过分依赖家族成员而不能很好地利用外来人员的技能。这种用人制度不利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形成。IBM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周伟焜说:“家族企业转型应注重人才培养, 商务驱动, 要用数据和事务来做出公司主要决定, 不管这个决定是家庭成员来做, 还是交给别人做。这样你才能让更多人认为, 他可以参与到这个公司里面。”因此, 无情合于法是需要的, 而合于法又合于情的管理是同样需要的。

3. 温和的权威强迫服从型领导行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人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多的一代。他们往往需要的是魅力型的企业家, 类似权术的管理更适合他们。“如果觉得新来的员工就应该如何, 不是80后有问题, 而是60后有问题。”家得宝人力资源经理王胜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随着员工的成长依次会有现金的需要、职业稳定的需要、事业成就的需要, 而他们的需求除了对金钱的渴望更加强烈外, 也对其他需求更加多元。这需要管理者提升自己对员工激励的能力和水平, 而不是温和的接受意见, 行为上固执的强迫服从型的领导行为。”

结语

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是这些“80后”现代员工的人才合力, 管理者除继承以上管理行为的成功之处外, 还应适度结合西方管理中追求利益就会摒弃群体本位的局限;强调创新就利于克服过于求稳的惰性, 运用规范化、数字化管理科学决策利于抛弃人治的弊端等保留住行动的能力。因此, 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管理思想, 即要看到其缺点, 扬弃的前提是批判的继承。

每一次社会变革和制度学术上的创新的前提都是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包涵的, 社会的细胞是企业, 企业的细胞是个人, 人的行为观念起决定作用, 现代的管理者应该是走在时代尖端的最初的创新者和包容者, 止于此管理行为才会有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儒家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J].管理世界, 2002, (4) :144-145.

[2]陆琳, 郭成芬.儒家的人文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

[3]罗鼎.西方管理回归中国传统[J].管理科学文摘, 2002, (6) :32-33.

[4]王俊霞.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改造与应用[J].经济管理, 2001, (7) :33-35.

[5]张福墀, 杨静.管理哲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浅谈现代色彩教学的新思维 篇11

关键词 现代色彩教学 色彩感觉 色彩心理 色彩个性

马蒂斯曾说过:“如果素描是理智的,那么色彩是属于感情的”。色彩既然是属于情感的艺术教育,就应该在教学上体现出它的人性化一面,而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先灌输色彩理论,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它已经成为贯穿始终的检查标准。接着由教师演示作画步骤,学生便依葫芦画瓢的一步步跟。教师的教学观念总是停留在艺术类应试教育基础上,概念化、程式化的思维和表现方式根深蒂固。 现代的色彩教学,需要唤起学生学习色彩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上我们对色彩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展现自我,涂抹属于自己的艺术的蓝天,渲染色彩,绘出缤纷的虹。

一, 色彩感觉的训练非常重要。客观的真实的色彩是看不到的,不同颜色是人的视觉系统对不同波长(当然也可以说不同频率)的光波的不同感觉,所以我们认为颜色是主观的。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种色彩关系(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同化),因此我们必须侧重于理解和研究色彩。一方面要经常综合感觉的成果,加强主观的个性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理解色彩的属性和体系理论,系统地把握色彩的世界,掌握色彩规律。通过客观的普通的配色训练广泛锤炼自己的色感。通过经验和训练来发展“观察的眼睛”,不仅要感受色彩的相互关联,而且要理解其作用,以便提高色彩的观察和表现能力。马克思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从学生的色彩配色中可以看到他们心中充满幻想,脑中装满美丽的景物,渴望抒发,需要表达。但面对众多的色彩,有的胆子很大,每种颜色都用上,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有的胆子小,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看到这种情况,我把每个同学的作业进行了展览,让他们看看哪幅画最美?美在哪里?引导学生懂得,颜色多,不见得美,如果一幅画没有明确的主题色彩,就像一个人唱歌没有节奏韵律,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悦耳动听。音乐中七个音符可以谱成各种悦耳的曲子。那么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也能构成许多幅美的画面。

二,把色彩学原理、色彩心理教学整合为一体。在唤起学生对色彩的热情同时,通过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通过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再如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例1:很多同学把“甜”的味道表达为“腻”的感受。通过色彩秩序的学习,这样的现象可以诊断为明度过高,把明度稍减一些,色相就会明确一些。当然这个增减的量,完全是由长期的经验而来。

例2:学生调的色有时近似灰黑,不纯净,这是因为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要混合纯度高的新色彩,用相近的两色如黄+绿=黄绿。两色距离较远的红与绿混出新色为纯度不降的暗灰色。

色彩的秩序是一个整体介绍,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局部分析。有了整体的把握,局部研究,学习的线索就很明确了。最后讲色调,色调讲究画面整体把握,它是指构成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整个连贯性的特征为:整体→局部→整体。感性在先,理性在后。在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课题中重点讲心理,且一直以色彩的心理做立线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与最后的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做呼应。

三,主观色彩是色彩风格的灵魂,主观色彩形成色彩个性,没有主观色彩就没有色彩风格。这也是对学生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阶段。大千世界艳丽的色彩能激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和各种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色彩技法的同时用心灵去感受色彩、热爱色彩,如色彩的冷暖、表情、联想和象征等,用心去喜爱色彩,用情去表现色彩。尽情发挥画者对色彩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心中感觉到的色彩表现出来,绘出自己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品。色彩风格的不断完善要求学生对适合自己气质的形式进行执著的追求,致力于自己的形式的不断完美,而使自己的色彩风格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绘画色彩作品的色彩个性正是建立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求中。

四,色彩教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单是绘画专业基础课程,而涉及的应用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摄影技术,包装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在色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融合各种不同的范畴的色彩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和重视色彩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例如结合相应的摄影作品,分析其中色彩搭配的组合如何让画面更加突出,又如分析成功的广告里面的色彩搭配运用,选取漂亮的包装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欣赏,挑选服装设计的作品进行评价赏析等,这些实例都很能激发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加深和学习热情,更好地学习运用色彩,锻炼色彩的感觉,也有助于其它技能的提高,相得益彰。

色彩课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有趣,易于被学生掌握。因为色彩是一种语言,一种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让人感到有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人对色彩是相当敏感的,当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最先摄取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颜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在色彩教育中,需要以色彩表现技能为基础,通过灵活的现代教学模式,发展学生认知色彩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金晓明,熊玲林,王向阳等《色彩新思维》:高校新思维艺术设计系列丛书

[2辛华泉 ,张柏萌,《色彩构成》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

[3]李广元《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4]张梅等《新设计色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儒家美学对现代室内设计思维影响 篇12

“中庸者, 以中为用是也”, 是“执两而用中”的意思。所谓“中庸”, 即是在传教仁学、宣扬礼乐过程中, 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遵循中正的法则。 “中庸”即是以中为常, 以中为正, 以中正为法则, 就是要求人们处理客观事物的时候要坚持“取用两中”的前提, 既要看到两个端点, 又不能绝对化地抓住其中一个端点, 去简单否定另一个端点。 与中庸这一哲学思想相对应的, 孔子提出了“中和”的美学原则。 其中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标准, 用一句古语表达就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中和”之美, 以“和”为美, 对于“和”的理解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在创造审美活动和欣赏时要具有整体意识, 以“和”为美。 譬如儒家和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正是具备整体意识体现出的和谐之美。 第二层意思也就是以丰富为美, 以多样性为美。“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和”的对象是两者之上的, 所以达到“和”的效果体现出“和”是具有包容性的, 是丰富的, 所以是美的。 这种审美取向反映在室内设计上, 就要求设计作品应让居住者在感受和心理上达到平和, 不能显得突兀, 不能在任何一个装饰方向走向极端。 在从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下, 综合考虑各种事物发展的要素和因素, 时间、空间等方面, 提出最优的组织方式、方案和途径等, 在解决问题时找寻出最佳方法。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如果丧失整体意识, 过度追求室内空间的新潮、个性、诡异等行为都是失败的行为, 不健康, 不舒适, 同时也是肤浅的表现。 而相对符合遵循传统形式美法则, 在整体和谐之美的前提下, 寻求和谐、平衡、整体、稳定, 同时又不单调、充满情感等的室内空间形态才是经典舒适健康之作。

2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 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核心精髓, 同时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和理论基础。 反映到美学思想中, 原理是, 人类作为审美主体, 自然、社会、艺术作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都与人类有内在的切合点, 在艺术、审美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阐述, 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古代美学特征。从“天人合一”的美学范畴出发, 强调人的审美意识应当符合自然, 强调审美过程中人与物的统一, 精神与周围环境的感应。其应用的范围十分深广, 几乎所有中国古典艺术的范畴都以此为基础, 成了中国传统设计师们所恪守的设计哲学, 并成为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美学思想。 在园林、宫殿、民居、寺观等建筑门类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中国园林设计, 不论是气势恢弘的皇家园林, 还是追求自然真实美的山水园林, 都十分注重模山范水, 象天法地, 巧夺天工, 人工斧凿的痕迹尽量遮蔽, 再造自然之美, 达到“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最后, 室内空间作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相连接的桥梁, 应该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将自然环境引入到室内空间当中。 借助自然中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来打造室内空间的生态环境, 不仅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还充分的利用了资源, 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3 “里仁之美”,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 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 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于以恢复和维护“周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 把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看成“仁”的根本。 在他看来。 只要人人都能按本性欲求唤起亲亲之爱, 注重孝, 泛爱大众, 那么, “礼”即可以恢复, 天下可大治, 而“仁学”也就可实现。 孔子的美学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发展, 其目的仍是为了“礼”的实现。 他强调人的心理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礼义, 同时也肯定符合礼义的心理欲求是合理的。 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 根据这一基本观点, 艺术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 可以发挥的, 但这种作用同时也被认为只有使群体和谐发展才有真正意义。 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目的, 个体的心理欲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

孔子认为能引起美感的艺术必然都包含了道德的内容, 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即“里仁之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 艺术一定满足“仁”的要求, 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 这样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也即艺术必须具备“里仁”之美。 跟美与善的统一相联系的是文与质的统一。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文”是指人们外在的修饰。 儒家认为, 内在的伦理品质离不开外在的文化教养;与之相反, 如果片面的追求外在表现, 忽视了内在品质的塑造, 那么文饰也只是徒有其表、虚浮空疏。因此, 不论是社会美还是艺术美, 孔子都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并提出只有做到了“质”与“文”, 才能实现美与善的统一。 “美”与“善”的统一, 从设计定义的角度讲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 “善”是内容。 从现代设计原则出发, 功能性和实用性是设计应该满足最基础的需求, 但把目的性的满足这种功利上的“善”当作是美的重要依据, 在美的范畴上, 这是儒家美学与西方美学一个很大的不同。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结构部件已经很少暴露在外面, 我们也无需给结构部件予以装饰。 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 我们也可以普遍的看到建筑的结构部件所表现的双重性质, 即在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的同时, 又具有非凡的装饰效果。

4 礼乐思想, 民族的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除了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另一个方面就是行为规范, 就是我们的行为职业当中所遵守的“礼”。 在孔子以前, “礼”和“乐”都受到重视, 但是这两者还是分开来讲的, 到了孔子之后, 把“礼”和“乐”这两者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 成为“礼乐思想”, “礼乐思想”中的“乐”是要为“礼”服务的, “礼”在中国古代是和地位结合在一起的。 孔子在他的“礼乐思想”中主张等级制度不同、地位等级不同的人所享受的待遇和拥有的权力是不相同的。 在中国传统设计中“礼乐”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布局中。 传统的中式民居, 是围合院落式布局, 一般包括厅堂、卧室、书房三个主要区域。 整体上有礼制的特点, 在功能上更存宜人之处。 礼制文化不仅波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传统室内装饰设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 常常体现伦理道德观念, 并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独特的美感形式, 体现在空间的各种布局之中。首先, 平面布局大都擅用规律的几何形状, 例如正方形、矩形、圆形、六角形, 都是比较常见的形式, 极少使用不规则或不完整的形状, 体现出追求圆满和秩序的思想。 然后, 室内家具的布置和空间穿插, 也是对称均衡的布局的体现, 室内摆放的家具多采用成组或成套的形式, 呈对称布局摆放, 其中各种家具均采取成双组合配置, 突出一种合家圆满的意境。 这种排列方式呈现出端庄稳重的视觉效果, 是中华文化伦理观念的渗透写照。 在现代室内设计之中, 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伦理观念和美学特征已不适合于现代室内设计的思维方式。 普遍的使用对称均衡也会将室内空间的形式推向共性, 而现代室内设计正在向个性发展。 过多的使用这种秩序布局不仅不能满足现代室内设计对于个性的追求, 反而会成为其发展路途中的栓桔。

5 结语

作为传统美学“中流砥柱”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和传统室内设计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中和”思想作为审美标准, 崇尚自然和朴素之美, 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强调美与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提出了“礼乐”思想, 主张等级制度, 以及传统美学适应于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思想精髓, 包括“以整体为美”的整体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意识”, 主张在设计中应该注重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并且提出了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美学应当采取批判与相对, 以发扬传承传统美学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 舍弃传统美学中陈旧的思想观念。

摘要:对儒家的“中和之美”“里仁之美”“天人合一”和“礼乐”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 为了找寻到儒家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切入点, 对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建筑和传统室内进行了剖析, 归纳了儒家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互影响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儒家思想,审美,文化,建筑,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孔知光.中西古典美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模拟创业下一篇:工业事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