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

2024-05-31

和谐思维(共12篇)

和谐思维 篇1

课堂上的思维, 本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情境中所形成的不同思维, 共同交织在同一个教室内。课堂上的思维, 本该是平等互动的, 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 应该是没有强弱之别的。伴随着师生互动、伴随着学习场景的变化, 教师的思维固然在不断地诱导、引领学生的思维;反过来, 学生的思维也是在实时地影响、改变着教师的思维。这些丰富多变、与时俱进的思维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本应该在课堂上交织成生动活泼的和谐的“学势”……可是, 在现实的课堂上, 究竟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平衡?是什么促使这些“学势”, 最终在课堂上都变成了形式?这里, 我们先从这样的几个课堂切片说起。

【课堂切片】课题:无理方程。

(10:19分, 上课之后的24分钟) , 解方程:

(10:24分) , 老师投影学生1在作业单上的解答:, 两边平方, 得:x2-1=2x-1……

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个方法, 并强调了此类情况的验根方法:把x=0代入原方程, 带根号的数是负数, 由于在实数范围内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 因此x=0不是原方程的根。

备注:老师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5分钟的自主练习时间, 这种课堂行为, 是值得借鉴的。

(10:29分) , 投影学生2在作业单上的解答:

学生2:, (x2-1) - (2x-1) =0……

遗憾的是, 教师在投影作业单之后, 立刻进行了点评:

教师:认真想一想, (a-b) 2等于什么? (a-b) 2=a2-b2成立吗?

学生众: (a-b) 2=a2-2ab+b2

教师:今后一定要注意: (a-b) 2≠a2-b2, 千万不能从, 两边平方, 得到:这样的结论!

(10:30分) , 老师展示课件中的标准答案。

无独有偶, 在另一节的课上……

【课堂切片】课题:无理方程。

(10:08分) , 投影问题——解方程:

(10:01分) , 教师抽样投影学生在作业本上的解答。

学生1:, (x2-1) - (2x-1) =0……

看到学生这样的解答, 教师仿佛并没有进行更多的思考, 而是立刻就开始了这样的讲解:

教师: (a-b) 2等于什么?请大家一起回答: (a-b) 2=a2-2ab+b2, 把方程的两边平方, 能够从, 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如果 (x2-1-2x-1) 2=02, 那么依据 (a-b) 2=a2-2ab+b2, 应该得到:x2-1-2x2-12x-1+2x-1=0

……

可是, 在这两节课上, 出现, (x2-1) - (2x-1) =0这样解法的学生, 他们真的是老师所想象的那样吗?其真实的思维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真的如老师所想象的那样, 老师能否从这里衍生出更多的课堂教育资源呢?老师需要立刻动用自己在课堂思维中的优势压抑或掩饰学生的思维吗?

……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 我发现了这样一些观点:

学生1:我可以先把方程移项为, 两边平方之后, 再移项回去, 不就是同样得到这个结论吗?

学生2:为什么一定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平方, 才可以去掉根号呢?在的两边同时乘以x2-1-2x-1的有理化因式x2-1+2x-1, 不是一样可以得到, 从而转换成有理方程吗?

学生3:我使用的是分子有理化的方法,

, 也是能够得到这个结论的:

……

多么精彩的方法, 多么优秀的思维, 为什么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呢?

【困惑与思考】教师的强势思维, 一定就是当前学习情境之中的优势思维吗, 学生身上的弱势思维就一定是劣势思维吗?

这里, 我不是说教师的思维不应该处于强势地位;而是说, 教师的思维不应该始终在课堂上处于强势!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萌芽、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发生碰撞的时刻。

如果老师在学生出现了的方法之后, 不是急于用自己的强势思维统领学生的弱势思维, 而是弯下身子,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交流, 那么课堂是否会出现另一类的繁荣景象呢?……

事实上, 类似这种“急于用自己的强势思维统领学生的弱势思维”的现象, 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在一节课上, 临近下课的2分钟内, 还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课堂切片】 (10:39分) 问题:不解方程, 判断方程解的情况:x-5=1-x

学生1:这个方程无解。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从方程的左边x-5, 可以看出, x-5≥0, 因此x≥5, 把x≥5代入方程的右边1-x的右边, 发现根号的数为负, 因此这个无理方程无解。

也许是临近下课, 时间不多的缘故;也许老师没有听清学生的发言;也许学生的这个发言, 不符合老师心底的期望;也许老师想展示教学预设中的方法……

教师:原来你是这样想的, 请坐下,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2:从方程的左边x-5, 可以看出, x-5≥0;从方程的右边1-x, 可以看出, 1-x≥0, 因此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不等式组

{x-501-x0

(10:40分, 下课铃声响起) 教师:你回答的很好, 请坐!我们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不等式组

{x5x1

, 大家现在看到了什么?

学生众:无解。

教师:非常正确!因为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原来的无理方程无解, 这也是我们今后用来判定无理方程是否有解的一个常用方法, 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困惑与思考】学生1的方法, 为什么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呢?构造不等式组, 难道这个符合了老师思维的方法, 就应该在此刻的思维活动中, 居于强势吗?

思维层面上的交流应该是和谐、平等的!

即使没有刻意地渲染, 教师的思维, 就已经处于课堂的强势地位了;更何况老师在发现了与自己思维相同的方法, 就立刻夸大其辞地表扬;遇到与自己思维碰撞的方法, 就在潜意识内予以拒绝呢?

为了能够真正地维护课堂师生思维之间的和谐、平衡, 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发展, 我们认为必须适度弱化教师的课堂强势思维!

【行动与建议】

1.俯下身子, 用倾听维系师生思维之间的平衡。如在上面的课堂切片3中, 面对学生1的发言, 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倾听的话, 至少可以这样的:“很好, 你说出了一个老师没有想到的新方法, 这个方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先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好不好!”

如果教师不能够立刻评判这个方法是否正确的话, 那么完全可以借用学生讨论的时间, 认真思考这个学生的方法……即使教师能够立刻评判这个方法, 那么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参与交流, 确保学生身上的弱势思维能够获得萌芽、成长。否则, 就可能出现课堂切片1、2中的问题。

2.强势思维, 适度滞后。即使不刻意渲染自己的思维, 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上, 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 教师又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的思维刚刚萌芽的时候, 与他们一较高低呢?将自己的思维适度滞后, 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萌芽, 难道会削弱教师思维在课堂上的优势吗?

如果学生在交流之后, 没有出现教师预期的“学势”, 那么完全可以这样转折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转折了, 也可以这样的:“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方法, 大家看看是否可以呢?”

教师的思维, 许多时候, 不一定就是最具优势的思维, 特别是在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而适度滞后, 既可以维系师生之间的思维平衡, 又可以促使教师在思考学生方法的过程中, 及时修正自己的思维, 从而在梳理、归纳、提升思想方法时, 使教师的思维更具强势!

3.关注学习弱势学生的课堂存在, 坚持求异存同, 让不同的思想, 都能够在课堂上飘荡。从解决问题的最后结果来分析, 许多思想都是殊途同归的;但是在具体如何思考解决的思想过程中, 思想方法是千变万化的。

和谐思维 篇2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全面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重在加强思维和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对话,即与教师进行互动式的思维对话,还要与教材展开深入质疑式的思维对话,并且在这两种对话的基础上获得思考的快感进而获取主动的学习方式和创新的思维效果。而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是否进行了具有时效性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是否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进步和发展,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最终指标。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既有当前的效益,也要有长远的效益。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的: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的更直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达到了顺利的学习;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或者引导,学生享受了学习的过程,得到了学习的动力,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学会了学习,最后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我觉得余教授一语道破个中真谛,为此,我们一定要关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未雨绸缪,尤其要在教法和学法下多下功夫,通过这种途径来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力,获取最大的`收益。

营造和谐课堂 开发学生思维 篇3

和谐的课堂,能使“师”与“生”产生“同频共振”的效应,“教”与“学”出现“更新相长”的飞跃。只要教师常保真诚的笑容、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就为和谐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使师生心心相印,其乐融融,让笑声充满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和谐的课堂:

一、教师把微笑带入课堂,奠定和谐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营造和谐气氛。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师

〖正文〗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是实践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员,我们不仅要创建和谐校园,而且要创建和谐课堂,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创建和谐课堂相结合。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师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创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呢?

一、教师把微笑带入课堂、奠定和谐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固然是一种美;而能够热爱学生,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更是一种美。所以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情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微笑带入教室洒向每一位同学。有时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我,尊重我”。让学生好心情充满课堂。有时教师一句亲切的话语,动人心弦,会给学生带来欢乐。有时教师一句幽默的语言,机智诙谐,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其乐融融,让笑声充满课堂。

因此,教师要做学生良好心情的营造,只要教师有真诚的笑脸、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就为和谐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者。人、营造和谐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权威,都由教师说了算。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牧羊人,哪儿的水草茂盛就把羊儿赶到那儿。那么,教师如何充当牧羊人的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师生关系的协调者呢?

1、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首先,在分组时要考虑每个小组成员中好、中、差、男、女生的搭配情况,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1书、思考、说话、讨论。其次,在学生争论不定时教师要有必要的点拨,引导、补充归纳,并扮演好“配角”,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探讨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应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使学生乐于参与,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3、教师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信,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差错,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表现自我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

教与学的和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要相处和谐,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充满情感的和谐课堂。

1、目标导入课堂,优化组合:

首先,教师要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能提供强大信息资料,通过大屏幕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像并茂、形象直观、超越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学生置身其中,学习兴趣积极高涨,情感体验深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而多媒体是处于辅助地位,是“教”与“学”的润滑剂,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

2、灵活运用教法、激发情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学生才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才能激起内心的涟漪。如:教学《春》配《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感情、诗歌的特点,都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气氛中感知课本的内容。

3、采用多样手段、突破重难点: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重难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努力创设条件,突破所教内容的重难点,时时处处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处理好教材与其它刺激因素的关系。使学生把“教”的内容“学”懂。

4、引导学生参与、结出和谐果实: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腑、手、口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听、想、做、讲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怪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其次,教师要营造成功的情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一教就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创新思维 篇4

一、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作为老师的教学行为而言,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讲”“认真观察”, 应提供给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机会。如在《过去的日子》一课中, 我们可以直接欣赏导入, 选择儿歌、童谣或儿童影片作为素材, 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生活照片, 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有趣的往事, 或者曾经经历过的最难以忘记的一段记忆, 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让他们心情发挥和表现, 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 生动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教学,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二、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前提, 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好的课堂质疑往往能够激发与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呢?

第一, 教师应善于提出质疑。比如:《花圃》一课, 强调的是学生图形创意过程中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教师可以从启发学生以花为主题进行讨论, 引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关爱, 让他们说一说, 自己喜欢的花;喜欢花的理由;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收集花的资料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你所收集的花的资料有什么特点?”“如何完成从自然形到图案形过渡呢?”“能不能试着比较一下自然花和图案花有什么样的相似点与差别?”“大家能不能试着找出图案花的规律呢?”等等。多设问, 多置疑, 学生有了问题以后, 经过怀疑、释疑的这个过程, 才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问题、对教材的理解, 经过同学们深入探讨才会加深教材前后内容的血肉联系, 这样既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不断发扬其潜力, 不断开阔思维视觉, 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二, 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在《向日葵》一课中, 教学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 以及能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尝试表现,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体现。教师就不能单纯地把色彩的感觉传授给学生,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色卡, 然后让学生找出与某种情绪、气氛相吻合的颜色, 学生在观察一些情境后, 根据要求填写表格, 把自己对于色彩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把色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强调色彩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价值。

三、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飞扬

发展人的个性才能, 就是要在儿童先天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最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个性潜能, 使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形成独特的个性才能。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时, 应有意识地在他们的意识中安插、示意多种思维触角, 让他们时时处处把眼前的物象与灵感的“灰尘”与“亮光”相接, 找出相关的知识联系, 吸取教材的有效资源进行再开发,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以指向目标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 实现课堂的创造性教学。在《绿洲》一课中, 我们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鼓励艺术创新思维的小竞赛, 使学生展开奇思妙想, 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 侧重异形同构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激发学生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创新表现。激活教学气氛, 深化教学内容。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新颖、独特、综合的思维品质。通过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 打破学生对于视觉形象的思维惯性, 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习性。鼓励学生大胆、自主表现, 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四、实现教学过程动态化, 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后, 推翻自己的设想, 观察新的方法做新的尝试, 鼓励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学生作业时, 教师尽量保持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接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情况予以提问题、提建议。在《灯与光》一课中, 教师在学生进行制作的过程中, 能够适时向学生提出合理的设计与制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试探、综合、分析, 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与制作的合理方案, 甚至加入学生亲自进行小样模型设计与制作的实验过程, 在老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否定错误的探究实践过程中, 师生共同总结对于纸质灯饰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尝试和讨论来完善设计, 选择最佳的制作手段和方法完成作业。让学生思考在设计中更多顾及根据什么特定环境、地点、季节、时间、适合什么特定性格、心情及喜好等问题。同时,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对制作上有困难的, 尽量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教给他们基本的制作方法, 对于那些有创意的作品, 教师应让他们完善设计, 及时调整与完善原有的构想, 使设计更加完美。只有通过视觉的感性认识对物象进行分析, 促进大脑思维的理性认识, 对物象进行分析, 促进大脑思维的理性认识, 才能达到主观感性与客观理性的统一, 从而把握物象的客观本质结构。

和谐思维 篇5

孙芝杰

在这个学期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下面就本学期我已经进行的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来对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

一、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实施情况介绍

这学期在实施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下默契: 1.课堂纪律良好,很安静,学生配合得很好,训练有素。2.课堂容量大,精选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提高。3.学生不得乱讲话,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老师没有急于给答案,而是投影学生的作业来让全班同学来帮忙纠正,最后老师点评。

二、和谐高校思维对话教学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能利用一切闲余时间积极讨论、探究适合本班的有效课堂教学。并能多听多学其他同科老师的的示范课,然后讨论,总结优点,学以致用。达到了课堂结构简洁明,学生配合好,师生互动足,每节课以学生练习为主,真正做到了精讲多练。

三、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课堂纪律较差,造成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较难安静下来。精讲多练针对于这些学生较难落实;

2.练习题设计不尽合理。设计的填空题多,思考题少。适合中下层生和优秀生的题少。

3.我还不能熟练掌握及运用高效课堂的技巧,个别章节还存在讲得过多的情况。

四、整改措施

1.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确保课堂纪律安静有序。特别是刚接班的年级。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谈得上高效课堂。2.坚决摒弃“灌输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只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我要坚决摒弃。

3.课堂要精讲多练,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基础知识需要铺垫,需要讲,但更需要精讲,然后剩余的时间就给学生练习,让学生通过动笔动手动脑来掌握巩固知识。

4.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①认真落实集体备课。

②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重难点知识。

③整合教材: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连贯性、逻辑性,但有些教学内容比较繁乱,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整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④注重整体:要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补充。

⑤注重联系:一方面要注重学科内跨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另一方面要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用鲜活事例应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只有经过这样的“立体备课”,才能把握这节课知识的“长度、宽度、高度”,才能把这节课知识讲清、讲透、练透,只有通过这样的备课,其后的课堂教学才谈得上高效。

5.设计好上课的每一个环节:

①导入:上课怎么样导入。

②提问:提什么问题,提多少个问题,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要怎样来点评。③练习:课堂做哪几种题型、做几道题、时间大概要多少。④作业:作业要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而且要少而精。6.精选课堂练习。

和谐思维 篇6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始终没有提到一个相应的高度,新课改的实行让教师重新开始叩响德育之门。要在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

一、整体把握,分层理解

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要有一个大的感情基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虽然历史的脉络是连续的,但是所灌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都是有断层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追随者”,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还是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有兴趣。那么这个大的感情基调会是什么呢?简短地表示如下:

中国古代史——领先世界,“豪”气冲天;

中国近代史——大难兴邦,浴火重生;

中国现代史——筚路蓝缕,自强自信;

世界历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了这个大的感情基调,那么就会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讲述中统一情感,统一态度,就会用真诚的表情打动学生。当教师心中有这个感觉的时候,教学中的语言、表情都是理性而积极的,轻松地转变了电视文艺带给学生的那种单纯的悲和愤,自然达到以德育之,使之育德的收效。这是用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催生或净化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巧而有效。

二、取有源之水,有道之术

要把完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行为中,教师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1.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千余年前的智者就在告诫,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作为历史教师要乐观、向上、平和、淡定、有一份与历史共振的心态;不偏激,不过激,一时突发的想法要三思后再做表述。中学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思维单纯,人生观、价值观正待成长的中学生,这对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就会更加严格,不去空谈理想,要有生活,有清晰的奋斗足迹。可以去思想,但要向学生展现积极的生活态度。

2.在学术上给学生一种静水流深的信任感

学术上的信任感很重要,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充分的信任感,才会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才会与教师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共振,才会使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得到理解和认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下的功夫是实实在在的,不仅专、精、透于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还要广为涉猎其他门类的知识,学会收集社会新闻,把握时代的脉搏,切忌不要刻意卖弄,要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当然还要注意技巧性的话,最好不要把话题引到自己的盲区,那样反而适得其反,讲述是要把握节奏,静水流深,让师生在和平、民主、自由、兴奋中完成知识的传授与接收。

3.有目的地筛选情感性资料,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矛盾的。在新编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历史图片直观、具体、生动,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发达及古人对人类的贡献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而中国近代所遭受的侵略和屈辱则能激起学生的民族危机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文字与相应的图像、视频、音乐、名人书信等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生动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灌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中,教师的语言要充满启发性与暗示性,尽量减少提示性的语言。教师要时常把自己置于一个探求者、询问者的地位,表现出一种真诚的、极其渴望的态度,希望同学们来帮助自己解决疑惑。

例如《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列强侵华罪行》,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性是一个难点,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第一印象的疑惑吗?(引导他们想到为什么两场相隔十余年的战争用同一个名字,世界战争史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师:(继续引导)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每届学生都能给我很多令我望尘莫及的见解,咱们同学谁能帮助帮助我呢?(同学们笑,然后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是一种极其迫切的状态。)

师:今天我又听到了好些精辟、独到的见解,茅塞顿开啊!特别是有位同学看到了两场战争的本质是相同的,列强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总之,历史课堂要叩响德育之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一柄重锤,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和落脚点。只有融进了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才会产生与时代相和谐的教学效果。[e]

创新思维,实现劳动定额和谐管理 篇7

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 在方法研究及工作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确定的时间消耗限额数量指标。

1.劳动定额的产生背景及属性

(1) 劳动定额与劳动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 首先必须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问题。因此, 就要运用各种生产工具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 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 即劳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劳动进一步细化, 产生了作为衡量劳动价值尺度的劳动定额。凡是可量化的工作, 都需要制定劳动定额, 可见劳动定额与劳动密不可分。劳动二重性, 决定了劳动定额也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 它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 是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水平的综合反映, 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 它具有维护生产关系的监督、控制职能, 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商品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素。企业的产品只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才成为商品。商品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而商品的价值又是由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 劳动定额是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劳动定额的地位及作用

劳动定额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劳动定额是企业编制计划的基础;劳动定额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劳动定额是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操作方法、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劳动定额是人力需求预算的依据;劳动定额是按劳分配的重要依据;劳动定额是检验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合理的尺度。

3.生产成本与劳动定额的关系

生产成本是衡量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企业成本与市场成本之间的差异, 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 除扩大高获利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外, 主要靠降低成本。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及制造费等构成, 其中直接材料费是由材料消耗量与当地市场单位价格的乘积决定的, 直接人工费是由生产产品的活劳动消耗量决定的, 制造费的构成较为复杂, 但基本都是时间的函数。可见, 降低产品的活劳动消耗量是降低产品成本的关键。

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劳动定额的管理, 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企业的活劳动消耗水平尽可能地等于或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增强企业产品赢利能力。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是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有效途径。

劳动定额管理

劳动定额的管理是调节企业劳资双方关系的纽带, 对确立企业劳动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员工之间较为敏感的话题, 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的助推器和润滑剂, 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纽带。因此, 劳动定额从业人员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工作, 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但长期以来, 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 以工艺为研究对象, 对产品定额进行制定、实施、统计分析及修订。工作的特殊性使员工对其产生偏见。同时, 企业产品大多以手工作业为主, 品种多、批量小, 生产线不固定等等, 这些主客观因素直接制约着企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劳动定额管理正在由传统向现代的方向进行转变。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正确引导广大员工参与劳动定额管理工作

(1) 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只有让广大员工了解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才能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劳动定额专业人员, 一定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 深入生产一线, 替职工排忧解难, 为劳动定额的制定、实施和修订, 铺平道路, 进而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顺利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 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政治优势,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为劳动定额的贯彻实施保架护航。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对劳动定额水平有极大影响, 劳动定额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要充分发挥企业各级组织的政治优势, 调动积极因素, 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劳动定额顺利贯彻实施。

(3) 加强企业劳动定额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劳动定额工作既属于技术工作范畴, 又属于管理工作范畴, 这就对劳动定额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 一名合格的劳动定额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和业务理论水平, 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还要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并了解劳动工效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和价值工程学等多种科学。要通过多种渠道, 以自学与培训相结合, 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能精通的劳动定额专业人员队伍, 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2.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从劳动定额管理角度, 开创以人为本的新型劳动关系

(1) 加强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 找出一条适合本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视和发挥人的潜能, 实现劳动过程中人、物、环境在生理、心理方面的最佳结合, 达到“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的综合要求,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实现企业与个人双赢。要改革现有的劳动定额管理办法, 创新思维、与时俱进、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开展时间和方法研究, 逐步引入现代劳动定额管理理念, 正确处理“效率”与“和谐”的关系, 使劳动定额管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为企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2) 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劳动定额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和意义, 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具有科学性、技术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就其本质属性而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 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 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干扰, 是现代劳动定额管理的时代主题。

(3) 开展劳动定额集体协商工作, 建设劳动定额管理新局面。基于企业实际, 大胆尝试二级管理模式。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属系统工程, 应充分考虑企业产品“多品种, 小批量”的特点。一般定额水平的确定、定额的修改、全厂定额的汇总和定额工作规章制度制定等全厂性的工作,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开展;具体工序定额的制定修改、日常定额的管理贯彻、原始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等基础性工作, 由各二级单位及班组进行。在此基础上, 建立劳动定额三方协调机制, 公司成立劳动定额协调管理委员会, 负责处理劳资双方关于劳动定额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步开创劳动定额管理新局面。

阅读教学呼唤思维的和谐运动 篇8

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结构看做一个大系统, 那么, 组成这个大系统的三要素则是教者的教学思维、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文本的表达思维。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在整体水平上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其组成要素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功能的叠加。”[2]根据系统论的这一原理, 我们认为, 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水平能否达到最优化, 取决于教者、学生和文本这三种思维主体之间能否进行和谐运动。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思维训练常常被置于一种不自觉的隐伏状态, 因而迸发出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阅读教学过程中, 思维的不和谐运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盲目自流, 无序无趣

如果执教者缺乏思维训练的意识, 那么, 他的阅读教学活动必然是低效的、机械的, 甚至是僵死的。不对文本的表达思维作深入的揣摩和研究, 不对自己的教学思维作精心的设计和规划, 更不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作科学的预测和引导;而让思维训练处于一种纯粹的自流状态, 既无科学的训练序列, 更遑论享受思维的快乐。比如阅读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的识记, 省略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以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取代科学的思维训练;或预设的问题缺乏广度和深度, 不能与文本的表达思维形成共振, 更不能有效推进学生的学习思维, 以盲目自流的“放羊式”教学取代自觉的思维训练。这样的阅读课是无需“动脑”的阅读课, 是培养懒汉的“休闲中心”。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会失去弹性, 思维能力必然大大萎缩和退化。

二、单向发展, 畸重畸轻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不少教师只注重施教者的教学思维,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在他们的阅读课上, 问题是教者提出的, 问题的解答也是教者预设好的, 阅读教学就是教者调动种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维圈套, “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 以此为“成功”。也有教者不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同时, 常常会忽略思维的深刻性;或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的同时, 又忽略了思维的灵活性;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对于文本的仰视心态使得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有教者只偏向于发展学生聚合式思维, 却不注意发展他们的发散式思维;或是只偏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却忽略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以上种种误区多是因为执教者对于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规律缺乏清醒和科学的认识。

三、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完善的思维流程应当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 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个阶段, 而且表现为各阶段的有机联系, 从而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而当前的阅读教学中, 模式化倾向依然十分普遍, 教者只注重教学过程的一个个阶段, 而忽略各阶段之间自然流畅的衔接和过渡。比如每篇课文都是按照“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段落解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程式进行, 教者孤立地讲解每个环节, 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只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却不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或是只了解某种篇章结构, 却不了解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篇章结构来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个环节成了被拆散的零部件, 显得僵硬而毫无生气。

我们认为, 要使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处于一种和谐运动的状态, 教者首先必须科学地认识阅读教学中思维结构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者的教学思维、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文本的表达思维缺一不可, 如果处理失当, 必然削弱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教者只考虑自己的施教思路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 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便成为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牵牛式”教学。反之, 只一味地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而忽略教者的教学思维, 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不到应有的点拨和矫正, 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 脱离了文本的表达思维, 师生之间的思维交锋就失去了支点和依据。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中的这三种思维不可偏废, 但并不是说这三种思维就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文本的表达思维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思维程序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能使师生从中获取最基本的思想和语言养料, 在没有被师生认识和解析之前, 它是静态的、封闭的、被动的。教者可以对文本进行取舍或重新组合来实施教学;文本的表达思维也可以有多元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三种思维关系中, 文本的表达思维处于一种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思维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思维, 它不仅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局部, 而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程, 它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起着引导、调控和矫正的作用,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研读文本, 通过质疑问难, 通过正确寻求答案等途径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者的教学思维必须借助文本的表达思维和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来运行和规划,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思维水平来运行和推进。与文本的静态的表达思维不同, 学生的学习思维是正在进行的、开放的、迅速变化着的思维, 甚至制约着教者的教学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的表达思维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置的, 教师的教学思维更是为了加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运行的。一言以蔽之, 教者的教学思维就是利用文本的表达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而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者的教学思维和文本的表达思维同处于从属地位, 从属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个大目标。只不过教者的教学思维是通过主导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两者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个主体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这并非抹杀或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 而是强调教者的教学思维必须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而发挥作用, 主导得好与不好, 也必须由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实际效果来检验。明确了三种思维的性质、作用和相互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就该养成一种意识:学生能不能顺利把握该文本的表达思维, 或是对该文本的表达思维形成个性化理解, 甚至质疑和批判;学生会不会由发现文本中的问题进而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 我们施教者该怎样调动我们的教学思维去推动他们超越自己现有的思维局限。另外, 对阅读教学中这三种思维的处理, 不能搞平均主义, 在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应有所侧重。比如在自学、讨论时, 学生的学习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引导、点拨时, 教者的教学思维则起着主要作用;当师生的思维发生分歧和对抗时, 文本的表达思维又起着一定的评价功能。

要使阅读教学中的思维真正做到和谐运动, 师生双方还必须彻底解放思想, 打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比如对于文本的表达思维, 先前的阅读经验和传统的教学思路常常会限制他们的认识, 认为文本的主旨必定是唯一的, 或符合作者原意的主旨才是正确的主旨等等。对话教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 其实就是读者以自己个性化的“期待视野” (气质、性格、知识和阅历的总和) 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内在意蕴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 既可能相应, 也可能相悖, 因而读者之于作品, 必然会产生种种“误读”, 这是一种普遍而合理的阅读现象。[3]据此可知, 文本的主旨未必是唯一的, 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主旨也未必就是错误的。让师生的思维自由舞蹈起来才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本义。笔者在执教萧红的散文《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时, 就启发学生思考该文的主旨, 大多数学生认定作者的本意就是同情以乞丐和盲人为代表的下层人民, 批判以汪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阶层。显然得出这样一个简单而肤浅的主旨不能令人满意。我便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乞丐和盲人的困境是汪林造成的吗?学生经过讨论, 回答说:是以汪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造成的, 不是汪林一个人。我顺势激发他们的思维:汪林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吗?学生经过研读, 回答说:不满意, 她活得也非常空虚无聊, 物质富足, 精神麻木。于是我总结道:作者既对下层贫苦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也给予汪林这样的小资人物一定的怜惜, 这是一种宽广的“大悲悯”。他们都是悲剧式人物, 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共同的悲剧?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的旧时代。文本的主旨得到深化。这种解读虽然未必契合作者的原意, 但只如古人谭献在《复堂词话》中所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最关键的是, 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诱发下一步一步得到提升和飞跃, 而文本的表达思维在师生的共同点染下似乎也活化了, 三种思维协调发展, 携手共进。再比如文本的结构问题, 难道结构就一定是几大部分几大段落吗?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就只有两个字“活该”。虽然是两个字, 其分量和意义却绝不亚于一个段落, 同样属于结构问题。研摩文本的表达思维不能机械僵化, 教者的教学思维更不能故步自封, 循规蹈矩。比如一般的阅读教学, 多是顺着课文原形的构思方向来组织教学的, 不妨称之为“原形阅读教学”, 而改革这种教学的尝试就是实行“变形阅读教学”, 也就是打破文本原形的束缚, 选取文本中若干构成侧面中的某一侧面进行教学, 或抓词句, 或抓篇章, 或抓形象, 或抓情感, 或抓线索, 或从中间讲起向两头推进, 或从结尾讲起, 来个“逆流而上”。一篇文章的教学思路应该不拘一格, 因人因文而异。换个思路讲解文章, 让思维运动像滑冰一样不时来点“花样”, 这样的阅读课才能吸引学生, 聚升“人气”。

促使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和谐运动, 关键之举是教者的教学设计要善于从整体着眼, 从微处落笔。教者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思维、文本的表达思维和教者的教学思维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切入点, 以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具体实施教学时, 还要研究该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思维能力或思维品质。笔者在执教杜牧《阿房宫赋》一文时寻找到这样一个教学突破口, 即复活杜牧的创作思路, 有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我一反常规, 从结尾处做文章:“面对阿房宫的废墟, 杜牧在思考什么?”学生在最后一段找到了答案:六国和秦朝的灭亡是自取灭亡, 如果他们各爱其民就不会灭亡, 唐王朝如果不吸取这个教训也会重蹈覆辙。这正是该文的重心所在。此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辨别描写和议论的文字, 梳理作者的思考结果,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我又启发学生思考:“面对风雨飘摇的唐王朝, 杜牧要把他的思考传达给统治者。他是个诗人, 可以写一首诗歌, 他还是个朝廷命官, 可以写一份奏章, 为什么他却写成这样一篇赋体文?”学生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 力图复原杜牧当初创作此文的思路:诗歌容量太小, 不足以表达如此深刻的思想;奏章形式古板, 不足以打动统治者;而只有文势铺排, 极尽夸饰的赋体文, 最契合阿房宫的奢华, 也最投合执政者的阅读口胃。此环节通过几类体裁的比较权衡,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并使学生了解文本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必须和谐统一。接着我又鼓动学生做一回建筑设计师:“阿房宫早已成为一片废墟, 文中的阿房宫完全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如果你是杜牧, 又该如何用文字搭建一座华丽的阿房宫呢?”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纷纷在头脑中“绘制”阿房宫, 从外在规模到内在构筑;接着又往阿房宫中填充种种事物, 使画面越发鲜活逼真。再通过研习原文, 与作者的奇思妙想进行比照, 使学生发现自己构想的缺憾和不足。此教学环节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并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细和缜密。此课例的几个教学环节, 就是从整体着眼, 从微处落笔, 使学生、教师和文本的三种思维和谐运动,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富有思维含量的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成长。作为组织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首先要做思维的引领者, 其次在设计教学时多留点“心眼”, 多花点“心思”, 将思维训练提升到一定高度, 阅读教学一定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3.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和谐思维 篇9

哲理是智慧型理念的综合, 它既要关注各门具体知识对于客观事物变化的解释及说明, 也要站在更高的、宏观的层面上对社会实践、科学理论、文化进步、人文信念等进行抽象和归纳, 提炼共性, 获取客观世界变化中最本质、最普遍的规律。

李礼然指出, 在总体本体论上, 一个主体的人的人称代名词同时存在着 (我—第一身) 、 (你—第二身) 、 (他—第三身) 3个主体称号, 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身是内存一个三一主体间性关系主体的三一结构。人 (类) 在完整的个别存在中, 存在“我·你·他”的主体间性。当我与你处于主体间性交互状态, 他则是客体存在/或他者存在的主体性主体。因为个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结构中的外向主体性涉及到一般客体和他者主体 (当个人是主体时, 他人也可以是主体) 的存在, 亦即在我们与你们之间, 存在着他们/他者性的主体存在。

李礼然进一步指出, 在主体间性的总体存在中, 某特定的物种/事物之自身的总体本体主体存在的结构可以是一个“三一 (本者、是者、非者) 主体间性关系主体”的存在结构:

以上这存在的物种/事物既是一个主体, 其自身亦同时存在三个主体。一为“本者”, 即某“物种/事物”的整全本体主体;二为“是者”, 即该“物种/事物”的整全本体中的部分本体主体;三为“非者”, 即该“物种/事物”的整全本体中, 有别于“是者”的本体主体之其余部分主体, 如全 (人) 类也存在着存在结构:

另外, “电力”也存在着存在结构:

或机械传动里存在的“离合”的存在之存在结构:

根据对“离合”状态的本体存在前设的推论, 李礼然提出“一个液态密封实体中是可以同时存在‘液压缩扩张力’ (本者) , ‘压缩力’ (是者) 及‘扩张力’ (非者) 以产生离合, 全合及全离的功能”之核心理论。此后, 郭有祥以这一哲学科学原理为基础, 建构了机械与物理上的实质运作。两相结合最终于2008年共同成功研发出“偏传式离合器”。

凭借其突出的创新成果, 2012年, 李礼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授予“2010年度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

随后, 李礼然等成立了 (香港) 恩科研发暨顾问公司, 公司致力于建立公司品牌, 促成实质市场经济资产;并就有关科研、专利事务及推广提供顾问服务;连同其它创新技术:如陀螺轮转式引擎、无级变速器、可用手驱动自行车等。尽管公司成立时间不长, 但已经是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科技企业”奖及第三届“中国节能先进单位”。

建和谐数学课堂,促学生思维发展 篇10

罗杰斯说:“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 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课堂, 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和谐数学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 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初中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设计一些新颖别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底数幂相乘》这节课中, 创设“神舟七号”的发射过程的视频, 让学生对“神七”产生兴趣, 再以“神七”的口吻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我是“神舟七号”宇宙载人航天飞船。我飞行的速度约为8×103米/秒, 共飞行了5天, 总时间约为4×105秒。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飞行了多少路程吗? (列出算式)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不仅列出了算式, 更有学生算出了结果。此时, 一部分学生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103×105=108? ”让学生感兴趣的新课引入不仅能水到渠成地点出课题, 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课堂充满思考性和探索性。

二、和谐数学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 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手, 多动脑, 多交流, 把课堂教学作为探究新知的平台。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底数幂相乘》这节课中, 设计了四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 (一) “我这样做对吗? ”:让学生感受103×105=108的运算过程; (二) 让学生自主探索其余三个算式的结果:①23×25, ②53×52, ③a4×a3, 并一一验证; (三) 从特殊情况转化为一般情况, 先猜想am×an的结果, 再合作验证am×an=am+n; (四)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文字概括这一个运算法则。同时教师对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发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教师评价。

如此设计,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小结, 经历数学运算法则的探究过程, 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从而不断地激励他们克服困难, 勇攀知识高峰。

三、和谐数学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数学的概念课、复习课中, 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激发、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尽情地表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如学生对某个数学的运算公式相当熟练的基础上, 可以巧设“看谁又快又准”环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 更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运算速度, 活跃思维。又如在学生认为个体解题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可以设计“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环节, 一方面让个体能力在团队中得到了展现, 另一方面让一些仍存在问题的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弥补知识漏洞, 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再如在几何复习课中, 给学生一个“一题多解”的题目,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解题思路, 最后设问:“谁的方法最简便? ”这样的课堂不仅培养了竞争意识, 而且在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的基础上, 学生更乐于思考问题, 乐于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和谐数学课堂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在数学教学中, 如使用几何画板可以直观、准确地展示函数图像的位置变换及几何图形的变化;使用Excel和Flash可以绘制多样的统计图和展示形象生动模拟动画, 等等。这与传统数学教学———教师只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作图和口头语言描述相比, 有很多优势。

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中, 为了让学生发现y=ax2, y=ax2+k, y=a (a-h) 2, y=a (a-h) 2+k这四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 如果用传统教学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而且效果不佳。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 只需上下移动y=ax2, 那么函数y=ax2+k, y=a (a-h) 2, y=a (a-h) 2+k的图像便可一目了然, 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 学生也在图像的变化过程中对二次函数的平移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和谐数学课堂应把民主带进课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 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 笔者认为应构建和谐的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 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数学课堂上,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第三课时教学中, 由于学生在应用方面已掌握得较好, 如果一味地练习, 则容易导致课堂沉闷乏味,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设计了题目:“国庆假期一商场搞促销活动, 老师花200元购买了2台电视机和1台冰箱, 已知冰箱的价格是电视机的2倍 , 问冰箱和电视机的价格是多少元? ”题目一出, 大部分学生立刻动手做, 但是有小部分学生未动手。老师奇怪地问其中一个不动笔的学生:“怎么了? 不会做吗? ”学生回答:“题目的数据不符合, 200元怎么可以买2台电视机和1台冰箱呢! ”于是, 有更多的学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笑老师不会编题目。老师也笑了, 说:“这位同学很好, 同学们以后在做好应用题的时候, 一定要检查下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在一片笑声中, 教学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学生自己编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做。这样的课堂环节设计, 不仅使师生心灵融通, 学生兴致高涨, 而且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多地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努力解决问题。

总之, 宽松、民主的和谐课堂, 是师生共同追求的, 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的温床。和谐的数学课堂, 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打造和谐的数学课堂, 使学生善思乐学,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摘要: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与学生沟通, 唤起学生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地交流与互动, 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学生健康快乐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和谐数学课堂,问题意识,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99, 10.

和谐思维 篇11

[关键词]课堂建设 以学定教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07

“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课堂是2007年烟台市教科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迄今已伴笔者度过了八年多的难忘时光。这期间,笔者用心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教学理念上力求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脚踏实地,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逐渐走出迷茫和困惑,走向理性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对于该课堂建设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一、注重搞好多角度的学情调研

在教学实际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

首先,课前检测,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即采用课前预习单的方式,从整体感知内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内容的概括、人物的把握以及对课文的质疑等方面检测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从中发现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或疑难,从而慧眼识珠,撷取有价值的知识积累,然后灵活调整课堂结构,对症下药,以学定教,有效促进“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课堂的构建。

其次,课后与课前两相结合,反馈当堂知识掌握情况,调研新知学情状况。如果说课前检测是新课的“引子”的话,那课后的反馈测查可以说是这堂课的必要的“收尾”。反馈检测既包含对本堂课的知识检测,又包含对下节课的新知导学。这样一来,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又能了解下一课学生学习的情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实现完美的衔接。

二、积极尝试灵活的课堂结构

恰当的课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带领学生轻松步入学习情境中,而目标又引领着师生互动的共同方向,所以遵循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引入课题,明确目标是笔者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接下来进入课堂教学的中间三个主环节: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这不仅能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而且无形中让学生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如果说自主学习是积累,那么,交流展示就是很好的释放。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实践中,如果问题难度偏大,学生不能马上领悟,那教师此时解疑的方式就可随机应变,或把此问题分解成一些子问题,把子问题逐个击破后,便可水到渠成地解决;或转换成生生合作,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或由教师讲解点拨解决。

3.课外延伸,拓展提高

拓展内容的确定需注意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课下延伸,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引导学生在所学基础上灵活创造,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三、精心构思巧妙的问题预设

1.依据课题设问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问,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几个方面提问,既有利于引领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又能激发学生探幽曲径的兴趣。

2.依据文本设问

依据文本的内容、主题等设问,让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更能产生共鸣,进而深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他们的思维在对话的探究中碰撞升华。

3.依据学生对话信息设问

捕捉与学生对话中的有效信息,以追问、逆问、迂问等方式巧妙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智慧光芒。适时追问,给学生的思维正确导航;大胆逆问,让学生的眼前豁然一亮;巧妙迂问,使学生自然摆脱“山重水复”的迷茫。

四、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出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喜好和性格特点进行课堂设计,不但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更好的教学反馈。

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学的知识不可或缺,“好老师都是好心理学家”。教师不光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互相尊重和理解,放下权威,蹲下身子,就课堂学习、作业设计、课外阅读的选择、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成长中的烦恼等问题,多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交流,做到公平、公正,不歧视、不偏袒。这样,日积月累,润物无声,依靠点点滴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后,和谐课堂就又多了一份保证。

总之,多年的“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课堂建设给予了笔者理论指导和实践导航,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活力,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珍惜这方源头活水,用心积累,不断感悟,大胆探索,为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做出不懈努力。

阅读课堂:让语言和思维和谐共生 篇12

一、开采“共生”的点

课文即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 教学时要以它为本, 紧扣教材, 挖掘、开采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1.重点词语。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 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 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训练学生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的“游”字, 就可以作为训练点, 切入训练。

2.关键句子。课文的关键句子, 就是指那些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 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词句, 有的含义深刻, 有的潜台词很多, 是很好的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教学时可以由此切入研究, 能统领全文内容, 又富有深意, 令人琢磨。

3.经典段落。课文中有些段落构段方式精妙, 有些段落描写简略, 是作者写作技巧的表现。教学时, 可以进行仿写或补白的语言训练, 来训练思维。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那一晚, 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思想斗争, 课文没有具体写, 在这里可以结合前文, 想象补白, 写写毛主席的心理活动。这既是进行思维训练, 也是进行语言训练, 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4.人物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写人的课文很多, 也有许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作者在刻画时, 有的只有寥寥几笔, 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慈母情深》一文, 寥寥数笔, 描绘母亲劳作的形象。教学时, 要抓住形象描写进一步强化, 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 又训练思维的精确。

5.写作思路。作者的写作思路决定了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 这也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切入点。如写景的文章, 可以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其中, 《记金华双龙洞》、《七月天山》、《颐和园》等都是写景文章的典型结构,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全文后,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指导学生迁移运用, 训练思维。

6.课后习题。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 许多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 既有语文思维训练, 又有语言训练。如《生命生命》的课后题:“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联系生活实际, 交流交流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二、把握“共生”的度

解读文本时, 开采挖掘这些训练点后,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握训练的度, 才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任务。

1.符合学情定“度”。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但是, 训练达成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符合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年级的不同课文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程度上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明亮”, 低年级以词组搭配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 中年级则要求围绕“明亮”说几句完整的话, 而高年级就没有必要作这样的语言训练来培养思维能力了。

2.根据重点定“度”。语文课本中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 只有抓住其重点部分的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 才是最有价值的。如《秋天的雨》一课, 值得进行训练的点很多, 有描写秋天色彩的, 有描写秋天动物活动的。细读课文后, 结合学段的训练要求, 就会发现最值得进行训练的是描写秋天色彩的那段话。在这段话中, 既有观察顺序的思维表现, 又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言表现, 并且整段话的研究习得, 更是对习作中“写一段话, 表现秋天特点”的方法的熟知。所以在教学中, 可以把这段话作为本课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点的重点展开教学。

3.按照形式定“度”。教学中, 要根据文本的语言形式确定训练方式, 不仅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形式, 还要注意训练内容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心理活动描写有着独特的写法。每一段描写一种心情, 都有一些关联词, 如“虽然……但……”、“假如”等, 把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这种写作形式, 可以让孩子们借鉴学习, 设计一个话题———“儿子独自走出家门、去医院、在路上、到了医院、看病之后分别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请参照课文的写法, 写一段话, 表现儿子独自看病的复杂内心”, 在课内进行仿写训练。

三、训练“共生”的法

语言训练涉及的听说读写, 从现象看, 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 实际上语言是承载着思维的信息, 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

1.揣摩重点词语,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在语言训练中, 要经常进行换词比较理解, 创造让学生顿悟的情境, 使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词语, 又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如《花的勇气》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一句的“寂寞”一词, 让学生换词比较, 试试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词语是有温度的, 是有情感的, 这“寂寞”是作者的体会, 认为绿地没有花的陪伴是寂寞的, 也表达了作者看不到“明媚的小花”那份失望的心情。

2.理解关键句子,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就是涉及思维深刻性培养的语言训练。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一句的理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 而后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谈体会, 从而把这种“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助人、共享的个人品质融入生活中, 使得生活更美好。同时, 这种语言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深刻地思考问题, 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 掌握了思维和语言表达一体的学习方法。

3.依照课文内容,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让学生谈感受, 往往很多学生有所感, 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从思维层面讲, 这是他们的思维缺少了论证和推理的过程, 所以思维不够敏捷。这就需要我们在谈感受的语言训练过程中重视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4.遵循写作思路, 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有序化从思维层面分析其实是思维的条理性的表现。因此, 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很有必要, 能帮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迁移读写方法,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里的迁移可以是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迁移, 如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学习略读课文, 交流阅读感受———可以是关于内容的感受, 还可以是关于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的感受。同样, 写作方法也可以实行迁移练习。如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 在明确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具体方法后, 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写法,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表现人物特点。方法的迁移其实更是思维方式的迁移,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上一篇:构成思维下一篇:乒乓球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