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通用12篇)
和谐 篇1
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和谐既是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教师的义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它能让师生的思维在自由中伸展,智慧在惬意中放飞。和谐的校园应当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和谐的体育教育是什么呢?和谐体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以热爱学生的情感为基础,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体育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技术技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谐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然而,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职业中专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此同时,中专学校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迟到旷课、不做作业、考试舞弊及违纪违规的事件也日趋增多,反映在体育教育上就是学生普遍不参加各种身体锻炼,包括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甚至连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做,或者随意应付。在体育课进行各种身体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不参加任何身体练习,这是以往未曾出现的情况。以前,学生“厌学”,但“厌学”的学生大部分并不是“体育厌学”,而是对其它文化理论课的“厌学”,而今,他们对自身的身体运动也开始“厌倦”了。职业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对这一情况予以充分的重视,让建设和谐校园在体育教学上得到充分的落实。笔者认为,思想教育是基础,纪律教育是保障,兴趣引导是根本。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是建立和谐体育的基础
针对现在在体育教学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体育厌学”的学生,教师应当首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进行思想的转化,这是进行和谐体育教育的基础。
中专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他们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厌学”的学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体育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往往知难而退;心理矛盾,情绪不稳等。
针对以上学生的思想特点,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尊重信任,正面引导。
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厌学”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这些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
2. 关心爱护,表扬激励。
面对不愿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关心他们,不要轻易否定他们,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对他们应当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
3. 激发个性,团结协作。
教师要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教师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厌学”的学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4. 树立“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基本体育思想。
“健康第一”思想是体育教育的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不仅要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要增进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增强自身素质、自身修养,用言行去感召他们。体育教师应当养成平时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健康形象。课堂上,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说明了良好的、健康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体育课堂常规、纪律教育是建立和谐体育的基本保障
体育课堂常规、纪律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 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要先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再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 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教师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过,不如奖其一长。”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三、引导、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兴趣是和谐体育得以保证的根本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现代运动生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激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教师就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1.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结合体育影片,看电视、体育录像、VCD等方法,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等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校各种运动队在各级比赛中获得的荣誉,并展示比赛时的照片和获得的奖杯、锦旗、奖状,使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增强集体荣誉感,激发体育的热情。
2. 注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不同的教材,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而不是采用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服从的形式。
3. 教学手段多样化,保持学生的兴趣。
学生好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厌烦过多而重复的练习。因此,只有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例如:准备活动,可以安排韵律操和游戏等,以此来代替比较单调和枯燥的慢跑。这样可使学生的大脑兴奋,随音乐的节奏运动,身体各部位相互协调配合,由相对静止的状态积极地过渡到运动状态,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4. 有选择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增加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的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活动课上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会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摘要:思想教育是和谐体育的基础, 纪律教育是和谐体育的保障, 培养兴趣是和谐体育得以保证的根本。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体育厌学”的问题, 重视体育教学, 为打造和谐体育校园不懈努力。
关键词:和谐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体育兴趣
和谐 篇2
夏雨
班会主题:
和谐个体 和谐班级 和谐校园
活动班级: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四中学中学高三(2)班
班主任:
夏雨
活动地点:
教室
活动时间:
2011年10月17日班会课
活动背景:
1.和为贵,谐为美!社会需要和谐的音符。
2.近年来,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中出现了傲慢无礼而又懒散、禁不起挫折的现象。
3.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脱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
4.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5.学生在行为规范上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
活动目的:
1.挖掘同学傲慢无礼等消极情绪及无效沟通的几种影响因素,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帮助同学们注重身边的文明与礼仪,培养崇高礼仪美德,使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在同学们中蔚然成风,促进班级的和谐,促进学校,社会的和谐。
3.使同学意识到个体的和谐对班级、校园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负责搜集与和谐相关的图片、资料,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文明带来和谐。”并制作礼仪竞赛题。
第二小组负责搜集生活中的同学们的言行,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如何管理情绪,促进思想沟通——争当优秀学生。
第三小组创作和谐班级倡议书,准备签字、起誓活动等,让同学们知道“班集体建设人人有责”——积极维护和谐,争当主人翁。
活动纪实
一、主持人宣布班会主题。
主持人: “和谐”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发展“和谐个体 和谐班级 和谐校园”已成为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目标。
主持人:高三2班《和谐个体 和谐班级 和谐校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
第 1 页 2013-4-1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
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诉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主持人 2:刚才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现在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想发脾气无法控制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渐渐可以掌握他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所以每天钉下的数量也跟着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下那些钉子来的容易些。终于,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于。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些围篱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恢复以前的样子了,当你生气时所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给对方留下很难弥补的疤痕,有些是难以抹灭的。”
主持人1:在了解了这个故事后,刚才起争执的同学又什么感悟呢?请他们来说说!
竞赛
主持人 2:现在请各小组作好准备,马上开始文明礼仪知识抢答环节。共有10个选择题,看哪一组在我们读完题目后最先举手答题。
1.早晨进校见到老师,要行礼问早、问好。如遇地方狭窄,应()。
A.学生给老师让路B.学生或老师让路都可以C.老师给学生让路
2.升国旗时应()。
A.肃立、脱帽B.肃立、脱帽、行注目礼C.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3.男生的头发长度应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
A.不过肩B.不过领C.不超过发际
4.在手势语运用中,切忌谈话时伸出食指指点(),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A.天空B.自己C.对方
5.教师节是()。
A.9月10日B.9月9日C.5月12日
6.在排队打饭时()。
A.排在熟人的前面B.请人带打C.按次序排队
7.别人给你服务,做事和帮忙,无论给你的帮助多么微不足道,都要说()。
A.谢谢B.请C.对不起
8.在与人交谈时,双方应该注视对方的()才不算失礼。
A.上半身B.双眉到鼻尖的三角区域内C.颈部
9.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阅览完毕后,应()。
A.随便放B.放回原处C.放在桌子上
10.接电话时第一句话应说()。
A.喂,你找谁?B.您好!请问您找哪一位? C.谁呀?干嘛
演讲《把文明礼仪当作习惯》。
主持人: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把文明礼仪当作习惯》。
世界球王贝利,开始踢球时,有一次上台自我介绍,由于衣服穿戴搭配不得体,人家骂他“黑货色搞不出什么名堂,连最基本的形象也处理不好”,这句话给了他很大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一边刻苦训练,一边美化自己的形象,即使走在街上看到镜子也要把衣装整理一番。功夫不负有心,在他事业走向颠峰的时候,他的仪表也得到别人的认可。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资本。”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礼仪不仅涉及个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关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同学们,在这个春季,全中国都弥漫着和谐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高级中学。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学子的心;形象礼仪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允许我们停留于顾影自怜之中,让班级文化伴我们成长,努力用双臂构建自己的人生大厦。谢谢!
(九)班主任发言
主持人 1:请班主任为我们这次主题班会发言。
三、结束语
主持:在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品尝着甘甜的雨露;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聆听着潮汐的喧哗;我们拥抱着蓬勃的朝阳。让我们在各方面都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绚丽、美好。
主持人:现在请全班同学演唱《明天会更好》
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篇3
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但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如此的话,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先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的东西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往往一个个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而今天的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大多数则油腔滑调、玩世不恭,再就是沉迷于另一种形式的雕虫小技——在毫无语感和句法的情况下搬弄文字游戏。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是严重脱节的。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脱节,并不仅仅因为内部原因,我们还应看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或者说是来自西方的伤害。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可以说几乎在同时作用于中国的思想历程。历史主义因其在实践领域的挫折和“决定论”污名,加上冷战思维的缘故,已经被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备受冷遇(尤其是在西方),虚无主义的思想则似乎畅通无阻:那些本着清洁精神、寻求出路的怀疑和寻衅姿态,最终都沦为缓解各种精神疾患的鸦片,其作用介乎些微的致幻和深重的腐败之间。
汉语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但基于白话文的汉语新诗却可能是失败的。因为前者更主要是体现在技艺、技术和应用的层面,后者却与精神的发育和发展有关。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文化中瘟疫般的怀疑主义、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以文学上的现代、后现代浪潮为主调,对原本就丧失了文化自信和原创精神的中国诗歌写作传染最为严重。就诗歌而言,悲剧发生得可能还要更深刻一些:西方文学史、艺术史上的种种极端追求,包括所谓的反文化、艺术终结论,实际上一直都在滋养一种以叛逆为姿态的“文化”。怀疑、幻灭、质询和诘问,在二手思想者和次等的艺术家那里,往往被风格化为一劳永逸的思维模式,几乎所有的人类价值都在戏拟、反讽、遭践踏的对象之列。可以说,中国的新诗,实际上更多地承受了从其他文化中转嫁而来的危机,并进一步转化为内在的危机,越是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受侵害就越是严重。总体来看,这是从语言到哲学观念——整个精神系统——的一次大面积污染,我们称之为思想文化上的殖民化也不为过。事实上,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在经历着类似的被双重异化的苦难,一方面要求诸外来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以糊里糊涂“拿来”的东西进行残酷的自我肢解,最终则很可能走向自我否弃。以略萨这个拉丁美洲作家为例,看上去,他的藝术激进姿态不过是学来的,他的政治异见者身份也更像是虚拟的,左翼资产阶级作家可能是最接近他实际的称谓——有一个访谈炫耀式地介绍说,这个人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按朝向、走道和窗户等,确认自己究竟是在马德里、巴黎还是利马的住所里,他的煌煌成就虽已被瑞典的那个知名评奖委员会所肯定,却依然不过是一个西方文化的受害者。
今天中国的诗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企望的也许正是略萨之类作家现在所拥有的那种荣誉,而这必将使他们在背离大地和诗意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对市场奇迹的疯狂迷恋,可能正在制造一种新的人类,一种彻头彻尾扬弃了人道主义、济世情怀的冷漠的种群,这个种群显然不再需要什么诗歌。再或者就是,黑格尔所指明的艺术出路——已经完成其使命——就在眼前?无论如何,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正不幸与上述变化同步。不幸的是,这样的逆向运动,正与中国近现代启蒙者们对理性、科学、自由人格等信念相违背,中国的现代化追求寄寓于文化艺术中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被抽空了。技艺层面的推陈出新和思想层面的误读错解,完全撕裂了诗歌的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诗人们离开生民和大地,只在词语和观念的牢笼中唱念做打,在复制的“自我”中陶醉,结果,佯装的疯子怪物竟成了名副其实的疯子怪物。
现在回过头来再讨论,如果我们认为,中国诗歌的确存在现代化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求证清楚,什么是这种现代化的实质。
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现代性问题,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情所催迫,所以可能从来都不存在单纯的文化或诗歌艺术现代化问题。与历史命运、民族解放事业等内容绑定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革除腐朽教义、灌注理性文明,还是培育国民精神,与此类任务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都必定是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艺术并非一无可取,从歌咏情志、塑造伦理、教化人文、愉悦心灵这些古老的審美特性来看,差不多所有的艺术也都是功利主义的。关键在于,“功利”的价值诉求何在?当我们的文明被外力所摧毁,我们的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时,革命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都从域外寻求真理,企望用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西方价值为中国“换血”,以图与列强比肩。这样的现代化之梦,这样的现代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
如此矛盾的历史境遇,同样导致了中国诗歌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内在危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者是言志载道的自然的歌咏,变成了一种不断向其他标准看齐、用其他价值来衡量的“文体”的挣扎。音韵、格律等体制被放弃后,“自由体”使新诗语言空前解放的同时,也曾经带来过思想、意识形式的解放,但除极少数诗人的作品外,诗体之变(排列方式上的近似),并没能汲取多少外来诗歌中真正的精神力量——对生命自由、人道情怀的高扬,对个性的尊重,对多元价值的宽容,对人类互爱、世界大同理想的表达等等。到今天为止,汉语“现代诗歌”仍不过是不同时期社会潮流的传声筒,或者是一种对特定思想意识形态的“反叛”姿态,诗人们鲜有恒定的价值理想与精神尺度。
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并非一场形式革命、文体革命,而在于诗歌对“人”的时时处处的觉察与发现,在于对健康的现代自由人格的追寻塑造,在于对真实地与民族历史命运同步时所感受到的苦难与欣悦的诚挚表达。遗憾的是,有此追求的中国诗人只是凤毛麟角。
由于“现代”是一个与“进步”相联系的词,又是一个与诸多西方“标准”相联系的词,所以,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过程,一开始就充满了歧义和悖谬。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诉求,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使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北岛等人的早期诗作,即是因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但是,对人的内在洞察与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无休止抗议是判然有别的,诗歌永远也没有理由被意识形态化,或者是政治化。
营造和谐氛围 打造和谐课堂 篇4
一、准备别样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 自我介绍好不好, 有无新意, 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 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 都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解, 和同学进行讨论, 听已毕业的师哥师姐, 在高年级学生处打听。总之, 他们极力想认识新的教师。作为教师, 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用具有学科特色的又不同于其他教师的自我介绍往往会吸引学生。第一节课有位教师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先在黑板上书写化学方程式:A+B催化剂↓+↑+H2接着, 这位教师说在这个“化学反应”中, 沉淀代表着知识上的沉积, 气体代表着精神上的升华, 水代表着心灵的净化。我们每位学生就是其中的一种物质A或B.而我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催化剂 (催化剂有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正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可以缩短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负催化剂减慢反应速率,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一般情况下的催化剂是指正催化剂) , 希望在我们一起合作的过程中, 最好不要用特别说明的催化剂。为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实现这个化学反应,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这种具有“化学特色”的自我介绍,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的魅力, 让他们对化学充满好奇, 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也拉近了学生与化学学科间的距离, 创造了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也让学生感到了教师的智慧。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极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学生自身都有自己的优点, 等待教师去发现。教师只有和学生平等相处, 才能注意到学生身上的优点, 有些优点是学习方面的, 有些优点是生活方面的, 还有些待人处事方面的。只有我们教师用心去发现, 才能看到每个学生的可爱之处。当学生对某些问题理解不全面时, 教师要耐心地讲解, 毕竟“教学是慢的艺术”。同时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结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从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在课堂上用生动幽默的“化学语言”教学或处理课堂上的“不和谐”的现象时, 学生都会容易接受, 更利于营造和谐氛围。如, 在教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时, 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在雨天, 可能有不少学生喜欢冒雨奔驰的那种刺激和淋雨漫步的浪漫。但在重庆, 同学们最好别去享受这种刺激和浪漫, 因为重庆下的是酸雨, 也就是说这里的雨水是一种酸。如果谁喜欢淋雨漫步的话, 就等于在用酸洗澡。那么酸雨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些什么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贴近生活的导入让学生都活跃了, 并激发了他们学习这节内容的求知欲。在讲必修2中有机物苯这一课时, 我从凯库勒的梦引入, 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 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 并不是偶然的, 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 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原子、分子的结构等问题, 才会梦其所思。最后, 我跟学生说一句:“看来人得会做梦啊。”学生将这一句话在校园内不断传播, 成为校园流行语, 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在睡觉, 我会说看来人得会做梦啊。难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四、建立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
心理学认为, 人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当学生进步时, 教师运用赞美之辞, 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 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当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 教师需要仔细的观察和详细的调查之后共同找出问题, 努力帮助学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在评价时,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如, 在教学“盐类水解”这一节课时, 我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通过测不同盐溶液的PH来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总有部分学生的总结不太全面或不太合理, 这时我会采用延迟评价策略, 通过其他学生的总结, 让他们对自己的结论不断修改, 最终得到合理的结论。无论采用哪种评价, 总体的评价原则是鼓励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评价中客观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取长补短, 力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将自己最拿手的“戏”展现出来。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想通过展示自己的优势来赢得同伴的尊重和欣赏, 尤其是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 这种内在的表现更加强烈。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 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机会。
总之, 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营造和谐氛围, 打造和谐课堂, 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和谐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通过研究发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积极地去追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去营造和谐氛围, 就可以打造和谐课堂, 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和谐作文:塑造和谐 篇5
和谐有很多种存在方式。家庭的和谐是及其重要的。
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我虽然现在活得很轻松、很自在,但我偶尔还会觉得少了一份温暖、少了一份爱…我知道,那些是大人的事,我们孩子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的,我们孩子在大人眼里永远长不大,他们永远不让我们参与到他们的事里,我们要做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每当同学们谈论到父亲这个角色时,我总爱偷偷的走开。我害怕,怕同学谈到我,问一些关于我爸爸的事。
“穿过人群,拥挤的夜,熟悉的地方,陌生的眼光。音乐继续,弥漫想象,你就在前方,站在梦想的路上……”
燕姿的歌舒缓地在窗外漂浮着。雨夜、灯红酒绿的是他们的,属于我的只是熬红的`眼睛和疲惫的心。重大的学习压力和妈妈无尽的唠叨让我想起了那一夜……
那一夜,他们又吵架了,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爸爸走到门口,看了一眼我,然后冷冷地对妈妈说了一句:“离婚吧!”,妈妈先是一愣,然后趾高气扬地说:“离婚!求之不得!切!谁怕谁呀!”我坐在角落里,偷偷的看着爸爸,鼻子酸酸的,一种热热的、咸咸的液体从眼眶里静静地流了出来。爸爸又看了我一眼,低下头叹了一口气。他把我抱回屋里,和我说了许多许多。我只是抱着他一直哭,还一直说着:“爸爸,不要走。我不要离开你!”他用力的挣开了我,就像毛虫,破茧而出。
爸爸还是走了,他终于挣脱了茧的束缚。家里没有一丝声音,这感觉就是一片死寂。我擦干眼泪悄悄地走了出来,看到妈妈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这一次,我清楚的看见妈妈脸上的皱纹和几丝白发。那热热的、咸咸的液体再一次从我眼中流了出来。
爸爸这个词一夜间变得那么遥远,虽然我依旧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也依旧那样的爱我,可那一夜的痛让心碎成一片一片的,怎么也拼不起来。
在结束和原谅之间,我和妈妈选择了沉默。我依旧笑,别人总觉得我好幸福,但爱已搁在了远方。我知道,那单纯的小女孩拉着爸爸温暖的大手要糖葫芦的画面再也回不来了。我知道无法再和他坦言喜悦和悲伤,脸上地笑会让我坚持的很辛苦,可是为了在别人眼中维持小小的表面,我们谁也不愿、不甘心去放弃。
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事都要争吵?难道就不能做一个让步?那些大人是自私的!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每天看着大人们不是争就是吵,孩子的心会受到多大的伤害他们有没有想?每一个孩子都想要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
“退一步海阔天空”,请在生气之前想一下:生气、吵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不能!我们要的是和谐的社会,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结,静一静,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号吗?
发展求和谐 和谐促发展 篇6
坚持发展为先,打造和谐基础
三亚邮政人深知,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增强建设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
1998年邮电分营初期,三亚邮政局人均劳动率仅为3.6万元,欠债430万元,亏损高达942万元。面对这样的困境,三亚邮政首先向改革要活力,通过定员定编定岗、管理干部竞争上岗,分流员工305人(比重占60%),管理干部从56人缩减到25人。建立健全了职工绩效考核体系,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拉大了岗位之间、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改革,激发出员工爱企业、爱岗位的热情,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三亚邮政还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出“邮游结合”的业务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开发出个性化邮品、商函广告、电信代办等新型业务,充实发展后劲,拓宽发展渠道。1999年实现盈利140万元。2004年盈利626万元,在全省邮政经营绩效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今年1-5月的业务收入、盈利额等经济指标依然排在全省邮政的前列。
坚持服务为贵,营造和谐氛围
邮政是公用性企业,具有通民、通政、通商的性质。履行好服务职责,是邮政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邮政推动社会和谐的“抓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建成了一个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邮政通信实物网,一个包括邮政计算机网、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电子邮政系统在内的信息网。同时,深入开展“优秀营业窗口和服务明星”、“天涯鸿雁杯”投递明星等一系列文明生产服务竞赛活动,尽可能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质量。三亚邮政储蓄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大众理财的好帮手;报刊收订、投递服务渗透三亚各个角落,“文明使者” 常年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只要拨打11185,“剩下的事情我来办”;直投市区包裹到户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优质服务;深入边关海岛,上门为部队驻军收寄包裹、信件,加深了军民鱼水情。特别是近年来把服务“三农”放在重要位置,邮政农资配送提供的货物流、邮政储蓄提供的资金流、邮递服务提供的信息流,汇集成一条绿色通道,帮助农民奔小康,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出色的服务获得了社会和用户更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几年来社会服务满意度均达到85分以上,排名全省邮政前列,三亚邮政投递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坚持以人为本,铸造和谐根基
三亚邮政确立了“爱企业就是爱自己”的理念,以“爱”作为工作生活的心灵起点、内在动力和行为导向,以“爱”把全体员工串联成紧密团结的一家,以“爱”孕育和谐、和睦、共荣共生的良好氛围,促进“人企合一”。
一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办好《三亚邮政》信息、宣传墙报、征文演讲比赛、文娱活动等,激发员工牢固树立起“爱企业就是爱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和衷共济、和谐互动的行为习惯。
二是协调劳动关系,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几年来,相继推行了局务公开、科班务公开,实施了深入基层调研制度、联系点制度和局领导接待日制度。凡涉及干部人事任免、群众利益等重要工作,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规范透明的程序操作,悉心听取各方意见,广泛发扬民主,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努力把经营管理导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员工”活动,让想干事的人有平台,会干事的人有擂台,干成事的人上奖台。同时,将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序列,并将成绩作为技能等级晋升的参考。企业内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技术权威的良好风气,2003年被评为海南省“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企业”。
四是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三亚邮政投资兴建了许多便民、利民工程,如绿化美化生活小区,修建体育娱乐场所,建设阅览室等。今年又筹措十万多元,对农村支局职工食堂进行装修改造,安装自来水,修缮职工宿舍楼,修建停车棚,为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三亚邮政的工会、团委、女工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建了太极拳、太极扇、健身操、竹竿舞等兴趣队伍,并在全市比赛中屡获奖牌。
五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一致的、同步的、和谐的,三亚邮政人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2000-2004年,三亚邮政共有61人次踊跃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多次被评为“三亚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积极向特困生、灾区民众和残疾人捐款捐物,并到儿童福利院、孤老院、贫困山区开展“送温暖”、“学雷锋”活动等。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 篇7
医院不能没有病人,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医院在发展也同样源于有更多的患者来院就医,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院的发展更是这样。但是逐年递增的医疗纠纷使医患关系不和谐尤为突出。目前多数医疗纠纷是通过医患双方内部协调解决, 迫使医院不得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医疗纠纷处理, 给医院造成较大的压力, 也限制了医院的快速发展。
1 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1.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1.1 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目前, 虽然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平等地位和知情同意权已被许多立法所确认。但是, 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 依然缺乏对现行法律和现时医患关系特点的清晰认识, 仍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 这就为医患关系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1.1.2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
经济学认为, 在完全市场竟争中, 完备的信息剥夺了任何交易者的优势;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了任何可能的差异,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了自然淘汰过量服务的功能。医疗服务市场虽然有很多竞争者, 但由于具有垄断性和信息不可对称性, 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往往具不可替代性, 供应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替需求者作出消费决策。这说明就医行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 医疗服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卖方垄断市场, 而垄断性又会导致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差,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1.3 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 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最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 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绝大部分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个人基本不会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医患冲突很少。
1.1.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 医法两家难成共识。知情同意权的决定主体序位, 履行告知范围、标准、要求、界定, 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 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或相关的司法解释, 以至于医疗主体在医疗行为和医疗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时常遭遇困惑或尴尬, 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无理取闹者很难做到果断处理, 没能将事件进行有效、妥善的处理。一旦事情闹大, 有些医院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 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
1.2 来自医院方面的因素
1.2.1 医院管理层缺乏职业化。
医院管理层职业化管理相对薄弱对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管理学不同于临床医学, 要求管理者不断充实和更新管理理念, 及时将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医院经营发展过程中, 并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医院管理层应坚持以法治院、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 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和谐医院当作大事来抓。
1.2.2 当前存在的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使医院的诚信度降低, 少数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吃回扣、拿红包等, 也损害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少数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的恩赐心理或权威心理, 人文关怀意识不强, 同时个别患者存在不良的求医行为, 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格尊重意识, 怀疑心理作祟, 辱骂甚至追打医务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3 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
1.3.1 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患者作为弱势群体, 对医疗进程缺乏专业性了解与认知, 并且在病态下对事物的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很容易将医疗进程中出现的不满意转化为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质疑而引发医疗争议。
1.3.2 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
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专业的了解带有一定片面性, 对医疗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 再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 患者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 便会使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争议事件增加。
2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医院的对策
2.1 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
只有用真挚情感和艺术的沟通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才能形成共谋发展的和谐氛围, 才能使医院生存和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可以说, 保证医患关系的和谐统一, 是医院和谐的必经之路[2]。我院在医患和谐的实践上, 着力医院技术品牌, 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 充分发挥强势学科的带动作用, 靠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服务的含金量。多年来, 我院十分注重理念文化的建设。在实践的基础上, 提炼了“爱院、求实、创新、奉献”的哈院人精神, 编发了《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和《行风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员工手册》, 规范了全院员工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了全面系统地提升全院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 我院还聘请培训公司, 轮流对全院职工进行素质培训, 打造团队精神, 营造先进的医院文化理念。先进的文化理念造就了全院的文明现象, 服务的文明又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2.2 提升收费和中西药房窗口服务水平。
医院对挂号、划价、收费窗口实行合并服务, 按楼层设置, 避免病人排队过度集中;在高峰时间段, 增设收费窗口, 杜绝病人排长队现象;改进出院结帐工作流程, 升级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 缩短了出院结帐时间;调整中西药取药布局, 延长中午取药时间, 增加便民药房药品品种, 切实方便了患者取药。
2.3 建立服务文化, 提供优质服务。
我院抓住患者“医前、医中、医后”的三个环节, 创建人性化服务流程。力求每个环节做到更细、更精、更实、更优。购买了大型体检车, 走进厂矿学院, 走进农村社区, 上门为群众体检;成立了门诊病人服务中心和急诊“绿色通道”, 并按“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救治危、急、重病人;门诊365天天天开诊, 全程安排专家节假日坐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义诊和《健康常谈》爱心活动;还开展了导诊、分诊、陪送检查、陪送入院、预约挂号、邮寄检查报告等体贴患者的各种服务。这些能够满足患者表面和潜在需求的优质服务管理, 已成为我院文化创新的落脚点。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创新, 我院还先后开展了“满意工程”、“党建工程”、“关爱在医院”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认真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各项措施, 努力营造尊重病人、照顾病人、体贴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 站在患者的角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医疗、护理工作, 学会用坦诚和关爱体贴患者, 理解患者的苦楚, 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和知情同意权, 注重健康教育, 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低耗、便捷的服务。种种人性化的服务, 使病人感受到快捷、方便、亲切、优质、尊贵, 医患关系渐趋和谐, 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在和谐的医患关系中消除。
2.4 以人为本, 为职工营造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尊重且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是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对职业、工作、生活是否满意, 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服务。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冷漠、满腹怨言的医生, 能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 作为医院, 一定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 树正风, 立正气, 营造和谐、团结、协作、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又要推行人性化管理, 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我院坚持每年第二季度开展主题鲜明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 并把每年7月份作为纪律教育月, 年年有重点, 年年有创新。同时,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了精神陶冶。
2.5 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医务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坚持依法行医, 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论办法和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用爱心营造出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之,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具体体现, 其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水准,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向前发展。构建和谐医院应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卫生观, 将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常抓不懈的医院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继卫.构建和谐医院的意义、内涵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 :65-68.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篇8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没有文化,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 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 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 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 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
(一)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
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 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 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 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 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 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 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 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 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 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 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社会的和谐, 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 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 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二) 建设和谐社会, 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 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 面向时代, 立足于现实, 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 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 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 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 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建设和谐文化,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 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 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建设和谐文化, 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 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 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 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 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 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二) 建设和谐文化, 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 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 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 物质财富的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 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 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 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 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账, 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 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 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建设和谐文化, 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 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 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立足现实, 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 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一) 建设和谐文化,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
重和谐, 求同存异,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 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 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 强调“和为贵”, 提倡宽和处世, 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强调“天人合一”, 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 强调“协和万邦”, 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 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 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 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 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 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建设和谐文化, 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和谐教育的根本在于师生和谐发展 篇9
一、师生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体现
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和谐的人及人的和谐发展, 只有和谐的教育, 才可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到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促进, 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实践和谐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贯穿于和谐教育始终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则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二、师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引领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宗旨, 而师生和谐和共同发展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谐的教育是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 不能单纯以学生为中心, 更不能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 而必须着眼于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以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以优秀的学生促进优秀的教师发展, 最终促进和谐教育的发展。
1. 学生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内容, 是和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和谐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使命, 就是让孩子在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人才的基本保证, 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和谐教育的基本追求。学生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过程, 更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必须要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长期发展。
2.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教”是“学”的引领者, 教师教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因此说,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是教育主体中最直接、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 教师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教师获得了发展, 学生才能相应发展。鲁宾 (Rubin) 从许多相关经验中归纳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试图改进学生学习的努力, 必须依赖某种形式的教师成长。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的实施必须要以教师的专业和思想发展为基础, 否则再好的措施都归于无效。教师是教育发展和实践的关键力量, 没有教师的发展, 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难以实现。
3. 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在教育主体问题的认识上, 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在教学管理上客观存在着的“学校中心论”, 这些观点都有其片面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自然看到了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但却忽略了教师发展的基础作用, 必然导致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单向式的教育模式, 将教育看成是一般的服务业, 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 难以充分实现教育的“思想传承”和“人格塑造”的基本功能。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 必然导致单向传播式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忽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和“成品”, 既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难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 过于考虑学校教学管理和办学硬件条件, 必然导致教育管理手段的僵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 既难以满足学生也难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师生双中心”在教育主体问题上, 主张教育的基本目的应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教师不发展, 学生没有引导力, 难以发展;学生不发展, 教师没有推动力, 也难发展;教师和学生不发展, 学校和教育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强调师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就是要深入教育的本质, 使学生会学、教师会教, 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使师生在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和谐教育的发展。
4. 教学相长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育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谁占主导, 谁被支配的关系, 也不是谁为谁服务的关系, 而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不仅指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 也指师生在生活上和课外活动中的和谐, 是师生在教学和生活的双边活动中互动、互助、共同发展的和谐。
师生关系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教学相长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礼记·学记》中早就有“教学相长”的说法, 指的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 都得到提高,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在当今提倡“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化社会中, 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 而应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 共同构成教育的主体, 从探究真理的角度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
三、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应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 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成每个教育环节的构建。以人为本, 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本。
1. 实现人文化的教育管理策略, 满足师生被
尊重、被信任的需要, 把发展师生的潜能、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作为管理的核心任务, 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让师生在校园内愉快地工作、学习;
2.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热情的尊重、
保护和开发, 并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使之不断得到锤炼和升华,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建立师生在教学和生活双边活动中互动、互
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激发师生对各自教与学的反思, 在双方互动交流中推动师生和谐发展;
4. 改革现行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中
不利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环节和内容, 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摘要:和谐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和谐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儒家和谐思想影响深远, 涵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充分吸收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 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精髓
儒家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深刻, 概括起来, 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自我身心的和谐。
从一定意义上说, 自我身心和谐是个人修养问题。社会的伦理规范, 只有转化为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儒家的身心和谐, 主要通过“修身”、“自省”、“躬行”来达到。
首先, “修身”即一个人要注意修身、克己, 注重学习和训练,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品质, 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将“修身”放在人生的首位, 并将其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一个社会要想成为和谐的社会, 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培养高尚人格, 否则“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 修身特别强调“自省”。儒家主张通过“自省”而“改过”、“向善”, 即纠正自己思想上的偏差和错误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见贤而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 , 由此可见, “自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 修身的目的在于“躬行”。“躬行”即践行道德, 是实践道德的问题。如果道德修养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那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意义的。知、行合一是儒家的传统, 儒家从孔子开始, 就非常重视个人的“躬行”。孔子教导人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 一个人懂得怎样做人并不算是有修养, 只有自身身体力行, 履行道德规范, 才算是真正有修养。只有自己去践行道德, 道德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自身也才能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和谐。
(二)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樊迟问孔子“何为仁”, 孔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 就是在和他人相处时与人友善, 爱一切人。
第二, “义”是处理个人与他人、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道德规范。在孔子看来, “义”是高于生命的道德意志, 宁可牺牲生命, 也不能丧失这种道德意志。同样, “义”也不会为外力所左右,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对于社会而言, 它要求人们以社会利益为重, 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和社会利益, 这点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按照儒家的观点, “礼”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有别、有序。就是有区别, 讲秩序。《礼记·乐记》中说:“礼者, 天地秩序也。”二是恭敬、谦让。孟子说:“恭敬之心, 礼也。” (《孟子·告子上》) 人与人的交往中不仅要做到恭敬, 而且要相互谦让, 这样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三是“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之用, 和为贵。”礼的作用是“和”, 就是和谐、稳定、协调。
第四, “智”指人的才智学识。有智才能明辨是非, 知人善任。儒家讲究要对人、对事有正确的认识, 才能对道德规范有深刻的理解, 明辨是非。孔子说:“知者不惑。” (《论语·子罕》) 孟子也说:“是非之心, 智也。” (《孟子·告子上》)
第五, “信”, 就是要求人与人的交往中, 要讲究诚信, 遵守诺言。孔子认为, 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待人诚恳, 讲信用, 一个人要在世上立足, 首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就是“信”,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人无信不立” (《论语·为政》) 。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提出自然界有四时更替的规律, 且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支配, 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热爱生命,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
其次, 儒家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 做到“取物以时”、“取物以节”。如“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 只用鱼竿钓鱼, 不用大网拦河捕鱼, 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又如:“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和谐校园概括地讲就是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校园内部组织结构诸要素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等。和谐校园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 “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每一个方面。
(二) 坚持“特色化”原则。
和谐校园建设在坚持统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 必须依托校园基础, 发展特色校园,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资源, 采取有针对性的构建形式。
(三) 坚持“公正平等”原则。
学生和教师作为和谐校园的主体, 必须能够与学校管理者一起平等地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管理者也必须将学生和教师看作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不能搞得不到教师和学生认可和参与的“形象工程”。
(四) 坚持“两手抓”原则。
和谐校园建设不仅包括硬环境的建设, 而且包括软环境的建设。不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大量使用在校园改造上, 而要致力于建设富有活力、关系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
三、借鉴儒家思想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一) 贯彻人本理念,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一定是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校园。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 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 使每一位学生都实现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 坚持以德治校, 保证和谐校园的公平、有序。
儒家的“礼”即是强调“有序”。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校园内部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明显, 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自卑、不满的负面情绪, 极个别的还产生了心理障碍和仇视心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偏差, 选择偏于自我化、功利化。针对这些现实情况, 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首先, 对自己要“克己复礼”, 要克服“功利至上”、私欲膨胀。其次, 对他人要“仁者爱人”, 就是要讲诚信, 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宽以待人。对学校管理者来说, 在管理中把控制人、约束人改为用道德引导人、感染人, 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学生, 以人性的关怀感化人, 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 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儒家关注人的发展, 不是关注孤立的人, 而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构建和谐校园要关注环境的建设, 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也就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一方面, 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另一方面,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建设富有活力、关系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
摘要: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吸取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 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和谐校园,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3]荀况.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5]旭昕.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综述与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 (5) .
以内心和谐促单位和谐 篇11
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世警句。在西方,和谐是美的重要特征,并被应用到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所以《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共事提倡“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作为伴随着人类文化诞生以来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的凝聚力在今天仍然推动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和谐单位可定性的描述为:人气顺、心气齐、风气正、干劲足。
构建和谐单位,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内心的和谐是基础,没有内心的和谐,就无从谈起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无从谈起整个单位的和谐。内心的和谐,看似“腹内机关”,功夫却在“腹”外;内心的和谐,虽属个人心态,却与众人有关。社会上有的人总认为自己工作上比谁都干得多,贡献比谁都大,条件比谁都艰苦,付出比谁都多,而待遇却不如人。人家提拔了我没提,人家晋升了我没升,人家评优了我没评,甚至房子没人家的豪华,对象没人家的满意等等都成了“不如人”的心疾。于是对社会报怨,对组织不满,对领导仇恨,对别人嫉妒,对家人撒气,总觉得谁都欠自己的,于是工作消极,于是中伤他人,于是报复社会,甚至打着正义的晃子到处匿名举报,最终导致整个单位的不和谐。其实有了这种思维定势的人,根本原因是内心的不和谐,如此以往甚至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与其这样苦苦跟自己过不去,何不换一种心态来做到内心和谐呢?
1、内心和谐就是对待自己要满足。满足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有感知它的人才知道。成功、欢乐、健康是满足;自由、随意、洒脱是满足;宽容、理智、诚信是满足,甚至吃饭、睡觉、活着、适时得到排泄都是满足。这些满足虽说够不上品味,但也实实在在,起码比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被大小便憋得难受的人要满足。古人把人的最大满足总结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是花烛之夜的激情以后是锅碗瓢盆、油盐柴米、生儿育女的无休止的烦恼;金榜题名的风光过后是政务冗繁、民事杂沓、攘外安内的无穷尽的操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跟自己较劲,否则,这劲是越较越别扭,越较越沮丧。
2、内心和谐就是对待他人要宽容。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也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有一则笑话说:某家来客,叫儿子上街买肉,时至中午,还不见儿回来。某人去看,儿子正在路上和一人对立。儿子说:他不给我让路,我也不给他让路。某人说:好儿子,把肉拿回去叫你妈煮起待客,老子来陪他站。这虽然是笑话,却让人不能不想到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就是不能以宽容的心态待人,不与人为善,而与人为恶。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别人工作中无意或无奈的小事得罪了自己;有的是别人言者无心,自己闻者误会;有的是当时情境或制度使然,没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要求而耿耿于怀;有的是为了损人利己;有的明知损人不利己也要去做,则出于嫉妒,甚至恶作剧罢了。这时若双方都斤斤计较,针尖对麦芒,视对方为冤家,逮着机会就时时攻击整治,事事拆台掣肘,你撕我咬,生活的乐趣都没有了,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据说当年秦始皇“坑儒”,初衷并不是这么回事,原本只准备修理两个自以为读了几句书臭美,敢提梭标意见的家伙。后来一些读书人为了平时的积怨趁机报复而相互揭发,终于造就了460多个“现行反革命”,在京城附近全部被活埋。揭发别人者亦被别人揭发而活埋,真的印证了“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整自己”这句千年古话。其实大智大勇之人常会退避三舍,这与其说是向对手屈服,不如说是对自己宽容,不逼自己陷入死胡同。有理想志向的人,岂可被轻易干扰生命的航线?咽下这口闲气,就会少了更多的闲气,摆脱无聊庸俗,集中精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取得应该取得的成绩。所以不要与他人计较那些无关生活本质的小是与小非,况且不是所有的恩怨到头来都能分得清孰是孰非,不是所有的误会和伤害都能一时间得到澄清和昭雪,我们应以宽容的胸襟去忍受心中那些委屈、愤懑甚至仇恨,这样才会内心和谐,整个单位才会人气顺,心气齐。
3、内心和谐就是对待工作要踏实。我们的工作说大了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说小了是为自己与家人的生存的一种手段。不管是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还是作为一个家庭的担当者,我们都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干好份内之事,为患者解除病痛。古希腊神话有一个故事:西西弗斯因为在天庭犯了法,被天神惩罚,降到人世间来受苦。对他的处罚是要推一块石头上山。每天,西西弗斯都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可当他休息时,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要把石头往山上推,这样,西西弗斯面临的是永无止境的失败。天神惩罚他,就是折磨他的心灵,让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中受苦受难。可是西西弗斯不肯在成功与失败的圈套中被困住,他心中异常平静地想:推石头上山是我的工作,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并且安慰着自己:明天还有石头可推,明天還有事干,明天还有希望。天神后来不再惩罚他而把他调回天庭并委以重任。这则故事说明:当我们无法把握或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是没有机会与能力去选择自己的工作时,至少我们有一样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好好干。有句哲言说: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命运的公正,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因此,当我们以敬业奉献的精神踏实干好本职岗位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而和谐,而和谐的内心又会进一步促使我们做好工作,从而创造一个风正、劲足的和谐团队。
4、内心和谐就是对待逆境要乐观。逆境是人生的清醒剂。英国有句民谚说:风筝因为逆风而飞得更高。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能够在逆境中成长的人远比在逆境中颓废的人要伟大得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面对逆境,怨天尤人的牢骚与抱怨,只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错过。与其浪费时光去做徒劳无益的挣扎,还不如漠然视之,用这些精力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牡蛎的故事对我们启发很大:当异物进入牡蛎的壳内时,牡蛎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是又无力把异物排出去,所以牡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异物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牡蛎开始把它的精力、营养分一部分去把异物包起来,当异物裹上牡蛎的外衣时,牡蛎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异物裹上的营养成分越多,牡蛎越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就越能心平气和地与之相处。牡蛎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层次上很低级,但是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想办法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么会连牡蛎都不如呢?其实,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所以,面临逆境,当我们乐观面对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和谐而宁静,我们的心气就会顺,我们的单位就会和谐。
和谐 篇12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 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 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交往的和谐性。师生关系由于形成并发展于有目的的、自觉的交往中,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主体 (教师与学生) 间及主体与客体 (课程) 间积极、畅通、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的互动;是师生相互理解, 彼此信任, 融洽相处;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心灵对接, 意见交换, 思想碰撞, 情感交融, 合作探讨, 从而相互激励、启悟并激活彼此的个人知识与智能, 达到共进同乐, 教学相长。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探索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 笔者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品性。
1.坚守之志。
“敬业奉献”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敬业不只是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真情投入;奉献也不只是要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 更重要的是执着地承担和无私地给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形象而贴切地诠释了这种精神的内涵:“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2.立身垂范。
“弟子称师之善教, 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 曰仰沾时雨之化。”这句话从两个角度描绘了学生对有幸聆教于一位好教师的细腻感受:一是善教的老师像春风一样愉悦学生的身心;二是在这样的老师教诲下, 学业的进步如禾苗之遇“时雨”, 蓦然回首, 已不觉“稻花香里说丰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作为良好教育情境的创设者的教师理当追求的境界。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 就在于他能为人师表, 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 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2]
(二) 教师的态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 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思考。
真正的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 而且这样的思考一旦被公众接受, 往往成为社会智慧。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有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 所有的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讨论的, 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 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 才会有教育的超越。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要动态地关照学生的思想行为, 而不是用统一意志强行规范。学生时代, 正处在感觉至上联想丰富的年龄, 过分的理性反倒会使他们心生叛逆。在“雪”与“水”之间, 是纯粹的实验意义的固态与液态的关系, 属于物理范畴, 当然应该懂得;但在“雪”与“春天”之间, 是画面式的由联想产生的关系, 多的是浪漫与激情, 这里的“雪”不是水的固态, 而是一个季节。需要注意的是, 这两种思维方式不该互为矛盾也不该受到对方的指责, 固守答案的惟一性, 就将理性和诗意对立起来, 这是由思维的狭隘导致的。因为诗意不是文学的专利, 理性也不只是科学的惟一, 所以教师除了渊博, 还需要灵活和宽让。
2.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的眼里, 有些学生的行为总是“离经叛道”的, 如果从骨子里排斥这样的行为, 那么将连这行为之中可能包含的宝贵品质也被一并排斥掉了。而那些出色的人, 得益于他们奇异的想法会得到呵护鼓励, 他们古怪的情趣会得到发现引导, 甚至得益于他们越轨的行为被宽容和关照。尊重学生健康的兴趣, 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大局感和洞察力。大局感让我们的教育始终面对社会的全面需要而不是面对狭隘经验, 洞察力则使教师能敏锐捕捉学生行为中宝贵的突出素质,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合理设计未来。
3.尊重学生的缺点。
如果生活是永远尊重差异的, 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消灭差距。人总是有缺点的, 但缺点和优点一样又总是辩证的。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不是狂傲, 而是人生经验告诉他必须对此坦然。尊重学生的缺点, 其实就是不放弃学生未知的未来, 关键是, 有眼光的教师要懂得从那些“缺点”背后发现别样优势, 我们所期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其实是由丰富多彩的人生决定的。
4.尊重学生的心声。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 教师是有“身份”的人, 但这个“身份”有时就像一只霸道的手掌, 将本来就对教师望而生畏的学生推得越来越远。然而, 当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 有了这个认识基础, 才能懂得“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心声, 可以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和谐关系的重建。
(三) 育人的艺术。
1.“关爱”就是力量。
要了解学生的性格, 就必须经常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要改变学生的行为, 最好去了解养成这种行为的根源。首先, “急”则易乱。“急”会使教师迫切地想求得结果, 忽视细节的琢磨, “急”也容易忘记深刻是需要时间的, “急”也会使做事的过程变得浮躁和浅尝辄止。教师忌“急”, 原因是需要和学生交流沟通, 需要了解学生, 没有时间的累积是完不成的。而且, 当教师想消灭学生身上毛病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 “急”只能增加“火气”, 助长“霸气”, 非但不会让师生更亲近, 反而是更生疏;它会使教师远离耐心和细致, 变得越来越霸道和粗俗。其次, “爱心”是医治“躁”的良方。有了“爱心”, 才会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当教师以热情的爱去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时, 就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相反, 一个被嫌弃的学生感受不到友谊关怀时, 往往消极自卑。”[3]用充满爱意的眼光去观察, 用充满爱心的行动去感化, 师生关系才能良性互动而和谐。
2.“欣赏”温暖人心。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 是学生在自我成长阶段永远的期待。如果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 教师对他们个性甚至极端的另类想法的欣赏, 就是对他们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的肯定。鸟儿需要天空, 就给他们天空, 这不是迁就, 而是满足飞翔的需要。
3.“批评”要讲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孩子的兴趣取向来处理问题;而如何对孩子们偏离“规范”的行为思想进行卓有成效的“批评”, 却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门艺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批评方式, 是忌讳权威和说教的, 它需要教师有一颗灵活的头脑, 还需要有一片善意的、幽默的心。
4.“沉默”胜于爆发。
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讲究“留白”。留白不是丧失了思考的空白, 相反, 留白留得其所, 却可以无胜有, 实在是一种高级智慧的体现。教育是通过“言与行”来实现的, 但是“言”之多寡或“做”与“不做”, 均需视情势而定。对于教师来说, 最难的是无言而训不教而教——这不是简单的情绪控制, 而是有意创造寂静思维的空间, 留白之处, 也便是语言最丰蕴之处;不说出的东西, 正是最想说出的东西。教育讲究“批评宜缺不宜满”, 就是说一定要给受批评者留出反思的空间;自我反省的层次越深, 自我教育的效果越好。没有哪一台戏是由满满的台词堆砌成的, 教育是一台充满了变数的大戏, 要想让它的情节更生动, 就要学会“留白”, 留给观众, 也留给自己。
综上所述,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 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以师生的和谐建构教育的和谐, 以教育的和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 也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教师品性、教师态度和育人艺术等几个方面着手, 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和谐,构建,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海燕, 杨斌.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5 (7) :100~10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171
【和谐】推荐阅读:
和谐文化促和谐05-13
和谐之美,美在和谐作文08-16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07
和谐思想你我携手 共建幸福和谐校园08-09
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0-06
用和谐语言营造的和谐氛围 ――电影《桃姐》经典台词10-06
社会和谐08-27
和谐企业07-14
和谐宜居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