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产业

2024-10-20

和谐产业(共9篇)

和谐产业 篇1

1 我国零供关系的现状及矛盾冲突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零售企业的优势地位显现。零供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起初个别零供企业间的矛盾似乎已演变为零供行业间的矛盾, 致使零供关系在一定程度陷入恶性循环。这些矛盾一方面表现为, 部分零售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 恶意拖欠供应商货款、不断对供应商增加霸王条款、无章乱罚款、以滞销商品抵扣货款, 甚至经营不善就携款潜逃。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 部分零售商利用所掌握的终端优势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费用。还有一方面是最为隐蔽的也是对零供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 即对营销控制权的争夺和对品牌的争夺。当前一些供应商新品的推出要看零售商的脸色, 定价权也要转给零售商, 促销权被卖场剥夺, 而渠道上面对着零售商的强势。

2 我国零供矛盾冲突产生的成因

2.1 零供矛盾冲突的直接根源:利润最大化

近几年, 零供矛盾冲突频起, 零供双方互不信任、相互对抗。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销售额的提成比例和价格的制定上, 也就是表现在利润的分配上。零售商想要的是卖出更多的商品以及尽可能高的销售额提成比例, 而供应商想要的是与进货或生产成本相比更多的利润和尽可能低的销售额提成比例。双方的利益是完全对等的, 一方利益的既得必然导致另一方利益的损失。

2.2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强势对供应商构成了威胁

在买方市场中, 零售商的货架相对于众多的供应商来说是有限的资源, 在供应商间争夺货架的过程中, 也无形提高了零售商在渠道中的地位。在市场中, 不少大型连锁企业有良好的分销点, 占尽地域优势, 从而对供应商产品的销售有一定控制力, 以对供应商产品提出“寻价”, 并对供应商提出各种要求, 促使其配合零售业的发展。现实状况是, 很多供应商不得不支付许多费用后, 进入零售商的营销体系, 自认为争夺到了有限的资源和良好的渠道, 实际上却依然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2.3 不少供应商很少能够拥有核心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声誉

同质性太强必定存有潜在的威胁。加之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面对同质化的商品, 选择哪一种对于消费者来说差距不是很大, 大同小异的产品使得消费者对各种品牌之间的比较变成商品价格和购物的便捷及环境的选择。在“国美格力”事件中, 国美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强硬, 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国内的空调生产企业的产品同质性大, 还没有达到市场追捧的程度。如果该产品唯“格力”独具能力生产和品牌的市场效应, 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3 构建和谐零供关系的措施

3.1 提升供应商的市场势力

(1) 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加强品牌建设。

供应商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创新策略, 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 实现产品全面升级, 与行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实现差异化。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与行业对手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增加对零售商的吸引力, 才能够不断维持发展与零售商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双方提供价值之源。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2) 加强供应商的行业联合, 提高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为达到联合进场谈判、建立共享平台等减耗增效的目的, 提高供应商谈判能力, 供应商应该加速建立跨行业的供应联盟。通过由众多供应商组成的供应商联盟与各零售商沟通、谈判, 以协会名义签订大合同, 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不利于供应商的霸王条款, 为供应商争取权利, 增强其谈判地位。

3.2 抑制大型零售商的市场势力

当前我国零售商的强势地位实际上是体现在占零售商比例极小的少数大型零售商的身上, 大型零售企业有能力对渠道实施控制, 大量收取通道费、占用供应商资金, 而绝大部分中小零售商则因缺少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品牌优势, 对供应商的吸引力较小。这就造成了我国零售市场发展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 “马太效应”, 使供应商更加依附于大型零售商。因此抑制零售商过分的市场势力是针对大型零售商而言, 要抑制这部分大型零售商的市场势力, 改变其寡头垄断地位。

3.3 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建立

零售商和供应商必须意识到, 在实现消费者愿望和需求方面, 他们是合作者而不是对手。零供双方应致力于更高的联盟伙伴关系的建设, 它能帮助零售商与供应商更好地开展业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的零供关系实质上处于一种对抗关系。双方行为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一旦有矛盾发生, 往往需要重新谈判、签约, 甚至关系破裂, 使合作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常是短期的合作关系。而战略联盟式的伙伴关系, 是以合作、双赢为前提, 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使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能够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关系。它是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达成的最高层次的、由双方为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3.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

行业协会应在维护良好的厂商关系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在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方面作出努力, 建立一套信用状况调查、评价体系, 对失信行为进行评价, 做好信用监管工作, 这对于零售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行业协会可以加强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同管理, 监督供应商在和零售商签订合同的时候, 尽可能详细地写明费用的项目和额度以及付款期限, 在双方发生纠纷时可以依据合同寻求法律的解决途径。政府也应规定其明确的权限, 同时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运行机制。

3.5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力度

(1)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维护公平的交易秩序, 从制度设置上加强对零供关系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近来中央、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如《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等, 但是政府的这些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够, 监管措施也比较有限, 因而使得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大打折扣。所以, 要切实解决零供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要对现有部门规章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另一方面, 要争取立法部门的足够重视, 进而提高立法层次, 尽快制定相关行政法规。

(2) 加强监管力度。

商务、物价、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 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并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 联合查处重大违法行为。各项法律法规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在工作中要发挥好协调作用, 与有关执法部门密切合作, 明确职责, 组织力量对本地区贯彻执行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查处。在严格执法的同时, 还要积极发挥各大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发现问题及时曝光, 增强零售商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摘要:近年来, 我国商品流通渠道中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矛盾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流通产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零供关系的现状及矛盾冲突的表现和原因, 为零售商、供应商、政府等各方寻求构建和谐零供关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零供关系,零供矛盾,和谐

和谐产业 篇2

于都县房地产管理局内设13个职能股室,154名干部职工,负责全县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拆迁、房地产中介、白蚁防治、房地产测绘、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局党总支下设机关、产权交易、开发管理3个支部,共有64名党员。近年来,该局党总支紧紧围绕“党组织如何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三大主题,以开展“五型”标兵评选、“五星”股室评选、“四看四比”、“三送”和“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明显加强,房地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房地产行业管理和住房保障工作水平显著提高。截止目前,该局已制作创先争优活动宣传专栏16期,收集创先争优活动掠影6册,编印创先争优活动简报18期、《于都县房地产信息》36期,印发创先争优活动学习资料5000余份,在县房产局网站上开辟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栏目1个,举办创先争优活动图片展20次,张贴宣传标语32条,召开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承诺专题会议12次,专题组织学xxx省、市、县创先争优活动有关文件26次,向上级新闻媒体及信息刊物报送创先争优活动专题信息162篇,发表68篇。在“三送”中,共抽调了12名干部组专门负责禾丰镇黄泥、禾丰、坪山等5个村的村民“结对帮扶”工作,共走访群众300余户,900余人,结对帮扶260人,参加义务劳动6次,帮助帮扶村组修理水渠2000余米,清理水 沟500米,拆除危房、空心房210间和破旧栏80间,面积13800㎡,改造檐阶水沟493米,改水、改厕45户,粉墙3600㎡,新建垃圾池1个,推广沼气池建设200立方米,新开发脐橙100余亩,保护古树2棵,为禾丰敬老院义务捐款4800余元。2003~2010年期间,多次被省厅授予“全省白蚁防治工作先进县”;2007~2008年,连续2年被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2010年,连续4年被市政府授予“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县”;2008年被市委评为“全市学教活动先进基层单位”、被市政府评为“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市委评为“全市学习实践活动示范点”,被市政府评为“全市政务公开示范点”;2010年被市委评为“全市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2007~2010年,连续4年获“全市房地产系统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第一名”等荣誉称号;局党总支多次被县委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建机制,重考核,班子建设显活力

该局坚持以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房产队伍为目标,全面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局班子自身建设上,以思想、能力、纪律、作风建设为重点,先后完善了局议事决策规则、股室绩效考核机制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办法,在全局形成了领导班子团结,民主氛围浓厚,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威信高的良好氛围。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上,始终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在于都县直单位率先推行正副股级职位竞争上岗,按照笔试、考核、面试的总成绩择优录取,并实行正副股级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制度,根据测评结果,对得分排后二名的 正副股级干部实行诫勉谈话,得分连续两年排后3名的干部,实行免职处理,此举进一步激发了正副股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业干劲,有效地推动了房地产各项工作落实。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求干部职工努力做到带头精通业务,争当落实责任的表率;带头执行纪律,争当遵纪守法的表率;带头信守承诺,争当创优服务的表率;带头严于律己,争当廉洁自律的表率;带头维护大局,争当团结协作的表率,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实干型和廉洁型房产团队,以务实理念凝聚人心,用既定目标激励人心,用发展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氛围感染人心,有效地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较好地发挥了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搭平台,建载体,先锋工程强推进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总体要求,于都县房产局始终把“五星”股室、“四看四比”和“五型”标兵评选活动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在股室创先上搭平台。以“强素质、树榜样,优服务、提效能”为主题,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争一流业绩”为目标,围绕各股室的工作业绩、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群众评价等内容,由局党总支每季度对各股室进行公开民主评议,并对各股室评星情况每季度进行通报,年终根据各股室季度评星情况,评选出若干个年度“五星”股室,对获得年度“五星”股室的,予以重奖。对在“五星”股室评选活动季度、年度考核得分最后一名的股室,对股室负责人实 行效能告诫、书面检讨、诫免谈话、换岗等处理,并取消该股室年度评先评优资格。通过发挥“五星”股室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全局干部职工在推动我县房地产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房地产企业、服务办事群众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为加快经济强县步伐,推进“四型于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在党员干部争优上建载体。每季在局“每周一法、每日一题”学习活动中培养发掘“学习型”干部,在四楼办证大厅和其它窗口中培养发掘“服务型”干部,在房地产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力度、破解房屋拆迁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做好全县房屋现状普查和拟定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中培养发掘“创新型”干部,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招投标以及房地产职能管理工作中培养发掘“廉洁型”干部,在全局各项工作中培养发掘“实干型”干部,并根据成熟度每季评选出“五型”标兵10名,年终评选年度“五型”标兵10名,予以重奖。同时,号召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在思想道德上看诚信、比修养,在业务能力上看工作、比成绩,在办事效率上看水平、比服务,在工作氛围上看态度、比作风,进一步引导全局党员干部锐意创新、奋力创优。目前,已有20余名“五型”标兵被局选送到上海、成都、深圳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由于创先平台搭建的好,争优载体创意新,有效地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局上下掀起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先锋工程得到强力推进。

三、抓党建,促工作,助推发展见实效

加强党组织建设,重点在打基础,关键在抓环节、树特色、求实效。该局党总支始终把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推动房地产管理和住房保障各项工作上,坚持做到开展各项活动与推动房地产各项工作相结合、与服务中心大局相结合。要求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以开展活动的措施推动各项中心工作,以服务中心工作的成果检验活动成效,局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得到明显发挥。主要表现为:

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市场火。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投资规模增长快,2010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3亿元,同比增长97%;完成施工面积76.52万㎡,同比增长22%,其中新开工面积35.16万㎡,竣工面积46.76万㎡,同比增长 124%;批准商品房预售面积35.82万㎡;实现房地产税收1.85亿元, 同比增长85%。商品房销售市场火,2010年年共销售商品房4873套,面积40.77万㎡,同比增长25%;商品房销售额达9.57亿元,同比增长119%;二手房交易达590宗,成交面积7.45万㎡,同比增长84%,成交金额7228万元,同比增长76%。商品房销售均价为2446元/㎡,同比增长23%,其中住宅的销售均价为2246元/㎡,同比增长25%,非住宅的销售均价为7802元/㎡,同比增长56%。房屋产权登记日趋活跃,2010年年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7149宗,面积90.29万㎡,其中初始登记3852宗,面积50.44万㎡,转移登记3277宗,面积37.66万㎡,其它登记86宗,面积2.19万㎡;房地产抵押登记(含预告抵押登记)4538宗,面积81.15万㎡。二是住房保障工作投入大、亮点多。主要表现为廉租住房建设投入大,2010年共开工建设廉租住房712套,面积3.5413万㎡,其中 ;建设新市民公寓88套,面积8400㎡;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3个,面积2.7万㎡;发放租赁补贴185.2万元,惠及低收入家庭1225户、共3882人,“十一五”期间共惠及4600户家庭,提前2年实现了城市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目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目标。亮点多,表现为建设模式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分标段实施的原则,采取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拆迁安置周转房和商品房“四房合一”捆绑打包的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让低收入家庭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让不同层次群体交汇融洽,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和谐拆迁,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受理方式新,由集中化改为常态化,较好地解决了部分群众因错过申报时间而不能及时享受政府住房保障政策的弊端。租金收缴理念新,实行公房和廉租住房租金银行代办制度,既方便群众又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了广大承租户的一致好评。

三是拆迁项目推进速度快、效果好。主要表现为拆迁速 度快,完善理事会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的作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2010年开工建设贡江新区、西出入口、上欧工业小区等县重点拆迁项目均在一个月全部完成房屋拆除的喜人成绩。拆迁效果好,创新工作思路,变工作队为服务队,通过耐心细致地疏导劝让、主动帮助拆迁户搬家、寻找工作等,取得了动迁大会前抢着腾空房屋,动迁 大会上抢着缴钥匙,动迁大会后抢着签订拆迁安置协议,被拆迁户主动拆除房屋的喜人局面,实现了“零冲突、零事故、零上访”目标。

四是数字房产服务理念新、评价高。表现为数字房产服务理念新,以开展创业服务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提出了“你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服务理念,自筹资金62余万元,安装了电梯,引进了先进数字房产软件,新购置50余台电脑、10余台打印机、5台扫描仪、11台高拍仪和1套投影教学设备,完善《于都县房地产管理局信息网》,建立健全网上房地产信息发布、受理审批和电子监察等网络平台,及时在网上公布房地产各项业务审批、行政处罚、公示公告、开发楼盘、房地产行业发展数据等信息,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群众评价高,2010年涉及我局的房屋产权登记、抵押登记、产权交易、房地产测绘、商品房合同备案、档案查询等业务均已实现网上受理审批,全局所有业务的办结时限在去年的基础上均缩短了30%以上。如办理产权登记由原来的30天缩短为20天,抵押登记、商品房预售登记由原来的10天缩短为7天,预告登记由原来的10天缩短为5天, 由于审批环节少、速度快,赢得了广大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

和谐产业 篇3

发展竹藤产业是利用非木质可再生资源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经济、社会和环保长期效益显著的一项公益事业,可以有效地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贫困和乡村经济状况。

10年前,国际竹藤组织(INBAR)在北京宣告成立。它通过促进竹藤国际合作,推广竹藤技术转让模式,实现了环保与扶贫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发展竹藤产业有哪些重要意义?我国竹藤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如何?国际竹藤组织成立1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我国政府为竹藤产业的发展作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中国竹产业协会会长江泽慧。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发展竹藤资源及其产业有何意义,主要表现是什么?

江泽慧: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竹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竹藤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减少木材消耗、保护天然林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和消除贫困等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竹藤是十分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改善生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与其他树种不同,采伐竹子不会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以竹代木,全竹利用,减少了森林采伐,顺应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很多竹子比一般的树木具有更强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能力,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发挥着重要作用。

竹藤是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对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作为原材料,它们的价值有限,但对于热带和亚热带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它们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全世界的非木质林产品的总产值达1000多亿美元。竹藤是世界贸易中最具价值的两种非木质林产品,竹藤产品国际贸易额达50亿美元,世界上有15亿人的生活与竹藤息息相关。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竹藤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竹藤特别是竹子,还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竹子寓意着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象征着虚怀若谷的伟大情怀,代表着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繁荣的竹文化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集聚产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重要品牌。

组织推动竹产业稳步发展

《经济》: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年,在消除贫困、改善生态、发展产业、促进竹藤国际贸易和传播竹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江泽慧:10年来,国际竹藤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成员国由初创时期的9个增加到34个,国际合作伙伴单位达130多个。

国际竹藤组织建立了竹藤技术培训网络,举办国际培训班和专题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各国政府官员、科学家和企业家对竹藤作用和潜力的认识。

开展了全球竹藤资源调查,实现了竹藤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国际竹藤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粮农组织和成员国合作,对全球竹藤资源进行了初步清查,建立世界竹种分布数据库,绘制了全球约1200个竹种和600个藤种的资源分布图,建立了全球竹藤资源数据库。

加强了竹藤技术开发和利用。开发了40多个竹藤技术转让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竹藤行业的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该组织印度项目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了7米,中国贵州项目点的单位水土流失量减少了75%。国际竹藤组织研发的廉价住房建造技术,可为贫困群众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

建立了竹藤国际贸易和市场开发网络,促进竹藤商品国际贸易。 2000年,国际竹藤组织被联合国商品共同基金接纳为国际竹藤商品机构,负责帮助世界各国开展竹藤产品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以及监督实施竹藤商品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可靠的、高效的竹藤供应链,加强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2006年,国际竹藤组织和全球农业研究论坛合作,发起建立了非木质林产品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把全球性、区域性和国家层面的非木质林产品保护和管理机构联系在一起,并在非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拉丁美洲开展了项目活动。

《经济》:国际竹藤组织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江泽慧:2006年,国际竹藤组织制订了《国际竹藤组织2015年发展战略》。该《战略》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和扩大高效运转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探索制定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更好方法和模式,加强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和创新平等的全球及地区双向贸易体系。

到2015年,成员国数量从目前的34个发展到至少50个,并增加在成员国的合作伙伴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建立5个示范和培训中心,开展技术咨询和新产品示范。到2011年,建立全球竹藤产品设计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网络。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成员国至少分别建立一个水土保持、退化地改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示范基地。到2009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递交至少三个竹藤国际标准。

《经济》:作为东道国,在支持和促进国际竹藤组织发展方面,中国政府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

江泽慧: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国际竹藤组织的工作和健康发展。一是专门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牵头、6个部委和北京市政府作为成员单位的国际竹藤组织中方协调领导小组,以支持国际竹藤组织在华开展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向国际竹藤组织总部无偿提供了5000平米的办公大楼,并从科研技术、设施和后勤管理方面提供保障;每年还向国际竹藤组织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三是专门成立了国际竹藤网络中心,配备了竹藤重点开放实验室,协助国际竹藤组织完成其使命和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我国全力打造全球产业品牌

《经济》:近些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竹资源及竹产业,打造全球竹产业品牌。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江泽慧: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竹子产量最多、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全国现有竹类资源500多种,竹林面积484.26万公顷,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四川、广西、安徽、湖北、重庆10个省(区、市)。

近10年来,我国竹产业形成了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出口贸易各环节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生态产业,成为对外贸易的新亮点、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强劲增长点。现代经营技术推广和科技自主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竹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约有3500多万农民直接从事竹林培育、竹制品加工等生产经营。竹产业涉及建筑、建材、家居等10多个领域,竹产品形成10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其中竹地板年产量612万平方米、竹胶板产量627万立方米,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我国竹产业年产值达660多亿元,出口额11亿美元。中国竹产业发达的浙江省,竹业经济总产值8年翻了两番,从1999年55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1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竹材竹笋加工销售基地。

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中国竹子之乡”,由10年前的10个增加到目前的30个。这些地方的竹业年产值、出口额,占全国竹业年产值和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成为中国竹产业迅猛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力量。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弘扬和发展竹文化,自199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竹文化节。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建设新农村,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已成为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特征。

《经济》:我国竹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和谐产业 篇4

关键词:平桥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环境问题,和谐发展对策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产业集聚区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一种特有的生产组织形式,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产业集聚区以其显著的集聚优势在为区域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将增大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作为国家战略规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 强调要构建“三大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 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从战略高度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信阳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哨地带, 如何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保护好信阳的生态环境, 维持信阳的生态优势, 增强区域及集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平桥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和谐性的调研分析, 对推进信阳老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平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与竞争优势

1. 发展现状

信阳市平桥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千米, 2005年筹建以来, 已建成区面积4.6平方千米, 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8公顷, 完成了骨干路网和绿化、供电、供热、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 基本达到路、水、电、热力、燃气、有线电视、宽带等七通和绿化、美化、亮化等三化齐全。目前已入驻各类企业162家, 其中建成投产企业 (项目) 118个, 工业总产值达44.6亿元, 年创利税达3.6亿元, 从业人员达到8000余人。逐步形成以纺织、服装、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深港企业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园区) ”、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园区”、全省“投资者满意的产业集聚区”和“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先进示范园”称号。

2. 竞争优势

第一, 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平桥产业集聚区位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的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 紧邻信阳市中心城区;312国道和京港澳高速、沪陕高速及石武高铁客运专线、京广铁路、宁西铁路纵横交错贯穿其中;距离信阳火车站、京广铁路货运编组站仅10千米, 距离武汉天河机场仅1.5小时的车程, 距离郑州新郑机场为3小时的车程。

第二,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平桥产业集聚区紧邻“亚洲第一矿”的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信阳是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山水园林、渔米之乡, 又是人口大市, 拥有丰厚的矿产、茶叶、水电、人力和旅游等资源。

第三, 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信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 被誉为“北国江南”, “江南北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全国最佳环保示范城市”和“中国节能减排示范城市”。

第四, 难得的发展机遇优势。平桥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180家产业集聚区之一, 也是河南省100家“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之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渡带, 有中央、省、市支持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植, 抓住了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三平桥产业集聚区发展中潜在的环境问题

平桥产业集聚区短时间膨胀, 显示出集聚区的“聚变”能量。然而,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集聚区在筹建伊始, 招商门槛低, 重招商引资、轻审核把关, 给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潜在的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 产业集聚, 聚而不合, 资源综合利用互补性不强。多数企业是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被集中”在一起, 主导产业不突出, 辐射带动能力不高, 产业链条过短, 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相关产业支持, 项目之间关联度低、成长性差, 形不成集聚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结构性污染隐患问题加重。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较少, 污染型工业比重偏大, 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高, 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

第三, 土地集约利用意识不强, 节约用地重视不够。在调研中发现有些项目摊子铺得大, 占用土地多, 建设内容少, 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小, 土地资源投入收益效率低。

第四, 自主创新能力低, 对资源的依赖性过高。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源依赖型项目技术力量不足, 模仿多于创新, 缺乏人才与资金的支撑, 从而严重影响集聚区内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环保执法力度不够。集聚区的环境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区域环境污染监测、监控和“三废”处置能力弱, 不能及时掌握聚集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缺乏有效处置有关环境事宜的快速反应机制。

第六, 配套设施不完善, 环保工作压力大。集聚区建设初期为了招商引资, 于2005~2007年先后从外地引进了一些耗能高、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化工等出口创汇企业, 缺少环保配套设施, 清洁生产条件不足, 给集聚区带来了环境隐患。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使用本身不具备环保处理能力的设备或工艺, 不愿因环保投入而增加生产成本, 存在废气直接排放、污水外漏、偷排现象, 环境污染初露端倪。

四产业集聚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对策

针对平桥产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中潜在的环境问题, 本文认为, 应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 培育主导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经济, 集约利用土地, 节能降耗减排, 提高创新能力, 健全管理机制, 完善配套设施, 促进产业集聚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 科学规划, 培育集聚区的主导产业

根据平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 结合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及交通、资源、通讯和生态环保等规划总体统筹考虑, 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 力求规划具有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通过引龙头、建基地、育集群、抓配套, 培育高新技术的特色主导产业, 扶持龙头企业, 发挥辐射作用, 带动产业聚集, 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上下游关联企业有机链接、集聚发展, 项目间关联互补、相互促进, 增强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打造产业集聚区核心增长极, 提升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

2. 优化结构, 保护集聚区的生态环境

按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严把企业或项目的准入关, 对于新建项目,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制度, 凡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一律淘汰出局, 坚决拒之门外, 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引入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 以及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产出、自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项目入驻集聚区,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排放,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创建宜居型生态环境。

3. 集约发展, 节约集聚区的土地资源

集聚区的项目投资强度和投资密度应有严格规定, 严格按照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布局加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严格控制厂区的容积率、绿地面积, 严禁搞花园式厂区, 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 要下决心对一些闲置土地予以收回, 用于重新安排其他项目,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自主创新, 促进集聚区的和谐发展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节能、节水、节地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 引进“三废”集中治理综合利用项目, 加强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资源的集约合理使用, 使集聚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型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5. 双管齐下, 健全集聚区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 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 扶持企业开展ISO 14001环境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企业认证等,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 强化环保监督执法力度,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决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确保产业集聚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强化服务, 完善集聚区的配套设施

针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用工、土地、资金、手续办理等制约发展的困难和矛盾, 搞好服务配套, 不断完善相关的产业优惠政策与措施, 逐步建立包括入驻条件、人力资源市场、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等与之相配套的服务网络,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借浉河三期治理、平桥行政中心迁建等有利时机, 综合运用BT、BOT模式, 同步推进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绿化、雨污管网铺设、污水收集处理和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使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建设捆绑联动开发, 不断优化集聚区的生态环境, 完善集聚区发展的载体功能, 提升支撑力, 增加承载量, 扩大辐射圈, 构筑制高点,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新芳.探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 (1)

[2]王书爽.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 2011 (4)

[3]杨留晓、孔喜梅、赵山.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6)

[4]吴国玺、郑敬刚、侯刚.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优化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 2011 (2)

[5]李春英.产业聚集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

和谐产业 篇5

会实现快速发展综述

近几年来,围场四合永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尤其是2006年全镇发展迈出了更大更坚实的步伐,经济总量、项目投资、财政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25%以上,完成财政收入1300万元,增长27.3%,是该镇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全县各乡镇继续保持领先位次。

四合永镇曾是我市发展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受困于乡镇企业体制问题,该镇曾一度出现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近几年,该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企业转制,使镇域经济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适时确定工业强镇,产业富镇,和谐兴镇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壮强工业主导产业,推动重点企业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对财政的支撑力和贡献率,加强工业体系建设。按照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基本思路,培育壮大重点骨干企业,目前该镇已形成水泥建材、造型材料、冶炼铸造、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五大工业产业体系,产值利税超千过百的骨干企业达到6家,超五百过五十的重点企业达到5家,超百过十的规模企业达到16家,五大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150万元,占全镇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85%以上,比上年提高44个百

分点。

巩固提高老企业,开发建设新企业。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加强四合永工业园区建设。本着集约经营,规模发展,整合资源,降本减耗,提高效益,促进环保的要求,自2006年起,四合永工业园区重新规划设计了6个功能小区,即占地150公顷的造型材料和水泥建材小区;占地100公顷的农副产品小区;占地150公顷的化工和矿产加工小区;占地100公顷的水泥制品小区;占地100公顷的食品加工小区;还有占地200公顷的工业新区。工业园区内现有企业达到398家,年产值达到2.8亿元,纳税能力达到860万元,共安排7500人在企业就业。近年新入园的规模企业已有多家,即投资2000万元的沙棘汁饮料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鹿苑酒业项目,投资620万元的食用菌加工项目,投资500万元的隆兴肉类加工储运项目,投资1500万元的风机塔筒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开工达产后,年可新增产值9200万元,新增税收1100万元,为该镇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村办工业也有新突破,全镇共13个村,基本村村都有经济项目和经济增长点。

大力培育富民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以稳农富民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培育壮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强化中介服务等措施,使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蔬菜、果品、马铃薯三大业均具有了较大规模。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73亩,果品生产面积达到110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107亩,这三大产业均形成了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的产业链条,从而使农民收益有了可靠的保障。旭日公司生产项目主要是加工干菜,年加工干菜达70万公斤,带动全镇农民增加种菜面积达1000多亩。宏运肉鸡公司全力带动农民发展肉鸡养殖,年批次饲养量达到80万只,完成肉鸡加工达200万只,仅此为农民增收500多万元。肉牛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年饲养量达到2200多头,为农民带来了很大收益。据统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其中一半来自农业产业收入。

优化环境,以发展促和谐,带动开放工作跃上新台阶。环境就是生产力,通过发展促和谐,正是坚持这个思路,使四合永镇尝到了甜头。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四合永镇始终坚持做到全方位服务,所有新办企业和新上项目,从设计、征地到开工建设,镇党委、政府做到指定专人帮办到底,并向企业派驻司法特派员,帮助解决社区与投资方在征占地等方面出现的矛盾纠纷。只要镇能办到的,就全力办,镇办不成的,出面协调县直部门办,部门办不成的,请示县领导督促办。仅去年县委、县政府就派人员到四合永镇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七八次,使企业和投资方都十分满意。投资环境好,吸引了大批投资人。2006年,该镇开放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项,合同引资4457万元,已实施开工项目8项,引进到位资金2378万元,占年计划的206.8%,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镇工业企业实施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3950万元,已完成投资3900万元。北雁烘干砂生产线、天围和覆膜砂生产线、东方公司烘

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设和谐新农村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三改一化”的历史任务,其第一位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重中之重又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深入了解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成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调研小组,深入到自治县靠山种畜场、克尔台、白音诺勒、江湾、巴彦查干、他拉哈、一心等乡镇以及县直主管单位畜牧水产局等典型示范和主管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一、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问题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黑龙江省委 “主辅换位”、“农转牧”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的战略目标,决定把农业产业化问题摆在该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型”产业,确立“绿色”牧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探索该县“奔小康、建设新农村、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或骨干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一种在该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实践证明,只有走这样的路子,该县的农业发展才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才能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增加;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绝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条捷径。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二)注意企业的规模经营问题,加强政策扶持,狠抓骨干企业

“规模约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该县农民“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诸如买难、卖难、实行机械化难、采用新技术难许多困难,要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近几年,国家为了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和信贷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财政方面,国家已经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达10万亿元以上。此外,国家还把重点骨干企业纳入国债资金技改范围。税收方面,今年国家将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由10%提高到了13%。信贷方面,今年国家农业银行计划安排150亿元贷款的同时将资产超过亿万元的1000多家骨干企业纳入农业银行总行的重点支持范围。

而骨干企业发展缓慢,主要制约因素有资金不足,信息不灵,人才缺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落后,不合理负担沉重。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缓解资金的紧张局面,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同时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注重品牌的树立。尤其是骨干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骨干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要抓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进全程质量控制;抓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要培育拳头品牌。搞好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逐步规范骨干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骨干企业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骨干企业与农户之间必须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骨干企业毕竟是企业,不是扶贫机构,不是社会公益单位,企业首先就是要赚钱,只有赚钱才能生存,所以在利益联结方式上要从实际出发,主要是自愿、平等、互利,这是最核心的。农民的要求关键是要有稳定的销路,是要把产品卖出去。所以,对骨干企业,最低要求是要有订单,否则不能叫骨干企业。对农民来讲,只要有了订单,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就可以放心的去进行生产。

(四)农民组织化问题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民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说了算,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动态观察市场走向。农业产业化就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通过这个过程挑选一批“拳头”产品,作为“推进剂”,形成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格局。

(六)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同时它也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

(七)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

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对外加大宣传力度

该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品琳琅满目,“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不作宣传,特色的“绿色纯生态产品”就不为人知,所以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推出具有典范效应的品牌,依托典范品牌发展产业。

(九)外部环境问题

调研中发现在外部环境中:政府服务错位,政府服务不到位,政出多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套措施。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服务”作用,同时政府还必须把扭转农民的发展意识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述

和谐产业 篇7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资料开发为基础, 围绕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逐步形成市场促产业, 产业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 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在湖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通过组织制度创新, 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从农户到市场的整个产业化价值链中,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有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合作经济组织等, 他们都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提供劳务或服务, 他们影响着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 是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参与主体。因此, 研究出一条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处之道是协调好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解决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的利润分配——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的核心原则

获取利益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始动机, 也是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追求。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有助于相关者之间关系更紧密, 目标选择更一致, 行为配合更密切。合理的利润分配是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的核心。

1、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有助于农业价值创造与农业价值实现。

农业价值是指在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中, 各利益相关者在产前、产中、产后价值链上形成的产品的有用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与推广, 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 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 能否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 能否促成农业价值的实现, 主要还是取决于农业产业化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处。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共处, 愉悦的合作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更多地创造农业价值, 更好地实现农业价值。合理的利益分配, 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愉悦合作的关键所在。

2、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有助于农业和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 将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高效的组合, 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力量来实现农产品产、加、销链条的重组和资源、规模等集约式的优化。正确处理好农业产业化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将使产业组织模式更合理、组织间关系更紧密、利益相关者行为更有效、对农业和农村资源的运用更科学, 优化农业和农村资源的配置。从人力资源开发到土地资源集约, 从资金资源拓展到制度资源构建, 无一不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推动力。

3、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1978年以后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很难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很难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而市场经济却在不断发展变化,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满足不了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的需要, 如农产品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幅回落、农业比较效益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等。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要求农业像二三产业那样在市场主导下实现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经营。而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强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沟通协调, 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利润, 减少农民利益受损, 提高农业利益、农村利益。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农户、农产品、农业科技、农村服务引入市场, 保障和提升农业利益, 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标。

三、实现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的模式参照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的主体双方是龙头企业与农户, 双方主要通过合同连接。要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和谐相处必须统筹兼顾两者利益, 防止一方甚至双方利益受损;积极探索入股分红、合同让利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双方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当然农业企业也不例外, 因此龙头企业会先考虑自身利益, 然后才肯向农民有限让利。农户在该模式中处于追随地位, 但如果其利益不断受损, 则积极性明显下降, 不愿与龙头企业和谐相处, 影响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持续性。

2、中介组织带动模式。

中介组织带动模式是指从事同一农业生产项目的若干农户按照一定的章程联合起来, 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户互助合作组织, 主要有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两类形式。这类中介组织对内组织生产, 对外与龙头企业、市场等洽谈, 把农户与企业、市场有效衔接。在这种模式下, 经济利益主体主要是中介组织和农户两方, 这类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 在提出一定的中介组织运营积累后, 一部分按交易额返还给成员, 剩余部分按成员入社股金进行分红, 并且以返还为主, 分红为辅。由于中介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 少了利益驱动, 所以与农户的关系容易和谐。

3、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兴办的农民合作组织, 主要表现形式为合作社。多数合作社是产、销一体化, 即对合作社员实行“四统一”: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籽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农产品。该模式的优点是有效地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 既保持了家庭经营的独立性, 又提高了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既降低了中间交易成本, 又有利于农业积累机制的形成;既能提高农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 又有利于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虽然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但是如果合作经济组织运营成本过高, 农户分摊过多, 影响农户利益实现, 农户就会放弃加入合作组织。

4、政府调控指导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目前湖南农民普遍资金积累不足、文化素质不高、抗风险能力差, 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因此, 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必须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扶持、甚至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方式来硬性推进, 指导农民选项目、定品种, 在不剥夺农民农业产业化主体地位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上来,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

四、结论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无疑可以加速湖南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相关者是农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正确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 有利于保障和提升农业利益, 有利于农业价值创造与农业价值实现。如何保障农户、龙头企业、政府、中介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相处,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多少;二是经济利益的分配方式和原则。所以, 首先应该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更加可行的模式, 以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后, 根据选择的模式、各利益者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等决定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 让农户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让企业也有利可图, 能够实现长远发展、持续盈利。只有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 各利益相关者才可能长久共事、和谐相处。

摘要:湖南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影响着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 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是解决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2007回顾[报告].2008.2.

[2]李明刚.我国农业产业化契约稳定性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7.11.

[3]岳颂.农业产业化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北方经贸, 2007.3.

[4]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 2006.10.

和谐产业 篇8

200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目前,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农村土地的利用不够有效率,产生不了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构建和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是提高农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可选择途径之一。

1 产业价值链与规模经济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价值链是一个产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生产及销售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比较优势,实际上是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1]。价值的构成如下面的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可分为内部后勤、生产经营等五种基本类型。辅助活动主要是辅助完成基本活动,贯穿价值链基本活动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等价值活动。企业要发展或者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战略措施发展或者保持那些创造价值同时产生比较优势的战略环节。

价值链可以从一个企业经营扩大到产业发展应用中,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也如此。所以农业价值链可以这样定义:农业产业价值链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标进行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使其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增值,得到价值最大化的体现[2]。这样就能形成产业集群,减少产生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2 北京市昌平区南庄村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土地利用价值链的实证分析

2.1 南庄村村情与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南庄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南部,是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试点行政村。

该村环境优美,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地域。村域面积2 428亩,村庄占地260亩,农用地多集中在村庄北面。2007年,该村全年完成经济总收入1 60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5 797元,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如图2是南庄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2.2 南庄村发展绿色产业以及形成产业价值链雏形的分析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后,该村根据新时期、新郊区、新农村的发展形势和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价值链初见规模。现用波特的产业价值链,结合南庄村发展绿色产业的现状来进行分析。

首先,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方面,该村为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和采摘农业,决定充分利用村北600亩耕地,建设有机食品栽培温室大棚148栋,突出“一村一品”的特点,创建科技示范园,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专业化和科学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并带动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促进该村经济的多元化。

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技术开发方面。该村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工程,针对该村发展绿色产业、栽培技术的需要,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实践的原则,量力而行,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和目标,这就直接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果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看,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价值链,最终目标是获得农产品的丰产和更好的营销,增加农产品的利润。

再次,在采购方面,由于紧靠北京城的地理优势,农产品原料、农资用品的采购十分便利。该村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所进行的材料和设备采购相对容易把握和操作,不出现需求和供给相脱节的情况。

以上这三个方面形成了“农业产业价值链”中的一环,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价值链的另一环,南庄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也初成雏形。比如产生经营和市场营销方面,它依托北京巨大的市场需求,产品销路良好。另外,该村采用一种“旅游消费”的模式推动产品销售。比如,“观光旅游果园”,让旅游者一边观光一边采摘购买水果,该村的“浩波渔村”酒店为顾客提供体现了一种“垂钓”的消费方式,这都体现“体验经济”的新经营出路。

综合上面分析,可看出该村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销——营”的模式,产业价值链初见雏形。总之,该产业链只是简单型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 结合南庄村实际,分析广大农村地区农地利用和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不利因素

尽管南庄村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基本合理,但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和当前土地对农民保障作用的相对增强,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已成为引发很多农村村民之间、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纠纷乃至冲突的主要症结。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南庄村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这些也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容易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如下:

(1)土地规划缺乏长远规划,农地布局混乱,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影响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发展。城市边缘区农地布局混乱首先表现为部分农地转为非农利用后打乱了原来的农地布局。从理论上讲,从城市核心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郊区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构成的可达性模式的影响,形成城市边缘城市型与农村型土地交叉相错,农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这种不合理的布局,不仅破坏了边缘区土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且也使得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3]。如北京市海淀区在2000~2005年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了3109%,共560 163万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减少627136万平方米,耕地面积减少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耕地的减少是不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这就影响农业产业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发展。

(2)农村农业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难以形成带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据农业部2008年数据,中国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全国现有龙头企业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近3万多个,但真正有实力、有牵动力的还不是很多。在规模上,以中小型为主,高大强企业严重不足。由于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带动力和辐射力就较弱。很多地区种养业的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得不到延伸和增值,始终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

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土地经济的角度看,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龙头”企业项目多是按行政地区建立的。征地建设较为普遍,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情况下,“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纷纷运用价格等手段,高价收购或低价卖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与农户很难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

4 合理利用农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对策思考

农业,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土地,并且对这种稀缺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合理利用好土地,是促进现代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关键所在。所以,要做到:

(1)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城市边缘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加强我国边缘区农地的管理,首先要加强规划管理,在切实保护优质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边缘区的农业产业专用地。根据集约用地的需要,合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用地规模以及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防止城市盲目的粗放型扩张。其次,从总体利益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需求,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3]。从而实现边缘区用地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2)广开渠道,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构建和完善农业产业价值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中心,担负着带动农户、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诸多职责。然而,它又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4]。

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要让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公司或集团企业为龙头,围绕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现有机的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参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将以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农业产业价值链”[5]。设计如图3所示。

5 小结

在新时期建设和谐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头作用的产业价值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50-55。

[2]王续程:《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加快产业链向价值链的转化》[J];《甘肃农业》2008(4):100-102。

[3]刘平辉:《等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56

[4]李荷华:《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1):99-102。

和谐产业 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协整;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预警机制;拉动内需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国,经过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业已形成大批世界知名的旅游产品与旅游品牌,积累了2 574亿元的旅游产业固定资产,具备了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和能力。然而,旅游经济增长的步伐并不稳健,旅游产业受外界干扰影响较大。自然灾害、地区安全甚至负面经济事件的突发,都会干扰到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实体经济出现一定程度衰退的事实,我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保证就业与促进增长,拉动国内需求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现代服务业中,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不仅拉动经济增长,更成为增加就业渠道、加大内需消费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正确的发展路径,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用实证检验解答了以下几个问题:(1)哪些因素对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2)短期内这些指标对于旅游市场会产生何种冲击效应?可否量化这些指标?(3)设计相应的虚拟变量能否量化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偶发因素(政治因素、灾害因素)以及刺激旅游消费的国家宏观政策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从宏、微观层面上提出应对金融危机和突发灾害,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设想。

二、 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影响力进行相关研究。传统观点认为,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发展(Mathieson & Wall,1982)。Gunduz和Hatemi-J(2005)利用1963年~2002年土耳其的年度数据,并利用Bootstrap因果方法验证了旅游业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假设。中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也对发展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达成共识。其中,张小利(2007)的研究通过计算并比较旅游业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发现中国东西部的旅游产业对两地区经济均具有拉动效应。何勋,全华(2013)从省际数据分析中证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的确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Archer与Fletcher(1996)利用乘数效应研究了旅游是如何影响当地经济各个部门,各个经济部门又如何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对旅游业与东道国的FDI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时利用实证手段证实了FDI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Kundu & Contractor,1999;王凯、易静,2013)。Banham等人(2009)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夏威夷旅游模型(HTM)分别采用美国和日本旅游入境人数,两国的人均收入数据和两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夏威夷当地旅馆日均价作为因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来进行回归检测,验证这些自变量对夏威夷旅游产业的贡献度。同样的研究包括Lim(1997)以及高楠等(2013)均利用联立方程验证了FDI与东道国旅游业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中国旅游业影响因素贡献度的研究包括:万广华与汤树梅(2006)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手段得出东道国的FDI量与东道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高度协整,并且存在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Atherinos(2004)利用中国1999年到2000年的旅游数据分析了来华旅游人数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中首次利用虚拟变量分析了来华旅游的海外游客与沿海地区发达程度和机场设施的完备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生延超(2012)做了相同的理论研究,研究认为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论文构建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并利用1992年~2008年数据测度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值。但是经济对旅游产业本身的影响的因子分析研究相对比较少。众多研究关注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形成产业集聚对旅游业提升的作用研究(李锋等,2013)。

现有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对常规变量进行分析比较,但实际上偶发因素(恐怖主义袭击、地震等天灾;地区恐怖主义事件的影响)外部冲击出现会对当地旅游经济产生长期影响这一事实却未在上述文献中体现。众所周之,5.12汶川特大地震对于西藏与四川当地的旅游市场冲击巨大,对当地经济负向冲击至今存在。这方面的研究代表文献包括:Adadie和Gardeazabal(2008)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恐怖袭击对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危害极大,危害造成的不确定性增加,将减少该地区的投资回报率。由此带来的旅游人口下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外逃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出现,最终导致了当地旅游市场低迷,并进一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其他因素如旅游产业政策激励因素、促进内需与刺激消费等宏观调控因素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应该被忽视。在这方面的研究,Katafono和Gounder(2007)设计了政策因素和气候变化两个虚拟变量来量化,值得借鉴。

三、 实证检验

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本文采用1988年-2014年共27年间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总收入Yt作为应变量来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采用当期FDI数据与当期外国来华旅游人数Foreign两个指标来体现对外开放情况。同时,分别利用本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居民财富效应对国内旅游市场影响,采用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作为指标变量,是基于以下考虑:如采用GDP作为指标变量将造成因变量与自变量具有高度共线性,检测结果有偏;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变量将比GDP更为直观地反映收入效应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本国旅游市场的完善程度采用滞后一期的全国涉外宾馆的数量Hotelt-1与国内旅行社的数量Agencyt-1来衡量。另外,分析过程中增加两组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s),即Holiday变量用来反应长假期、增加假期天数等政策激励制度因素;Miscellous虚拟变量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西藏暴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3年新疆暴力恐怖事件等外生灾害冲击影响。本文对除两组虚拟变量Holiday和Miscellous以外的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克服数据存在异方差的问题。通过借鉴Banham等人(2009)的夏威夷模型(HTM),形成相应的数理模型:

Yt=F[(FDIt),(Foreignt),(Urbant),(Ruralt),(Agencyt-1),(Hotelt-1),Z](1)

基本的回归模型可以采用:

Ln(Yt)=α+β1Ln(Foreignt)+β2Ln(Urbant)+β3Ln(Ruralt)+β4Ln(FDIt)+β5Ln(Agencyt-1)+β6Ln(Hotelt-1)+φ2Holiday+φ3Miscellous+δt(2)

由于采用的是基于年度数据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观测数据可以发现旅游收入、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外国来华旅游人数之间均伴随着强烈的同步上升趋势。本文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来完成时间序列平稳性检测,然后基于VAR模型进行变量间的协整检验分析数据间的长期趋势。在非平稳性的协整数据基础上进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Model)检验旅游收入与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变量的短期影响;最后利用Granger(1981)因果检测判断自变量与旅游收入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2. 实证检验过程。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1979)采用的ADF测试(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s)来完成单位根平稳性检测,其最优滞后期根据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信息准则确定。从在给定显著水平为5%时,时间序列Ln(Yt)与其余内生变量Ln(Urbant)、Ln(Ruralt)以及Ln(FDIt)和Ln(Foreignt)、Ln(Agencyt-1)、Ln(Hotelt-1)等序列均为非平稳一阶单整序列I(1)。

本文具体采用Johansen(1991)协整检验方法的建模主要包括预测所有需要评估其单整阶数的变量,我们可以通过AIC值和BIC选择滞后长度,通过对模型的估计确定П的秩,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软件RATs32和CATs软件包带有协整估计模型的子程序完成。最后分析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和速度调整系数,由于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基于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本文中VAR模型采用的最优滞后期为2. 协整检验中的VAR模型滞后期确定为1。得出下列协整检验的标准化方程:

Ln(Yt)=1.302+2.659Ln(FDIt)+2.101Ln(Ruralt)+1.071Ln(Urbant)+1.336Ln(Foreignt)(3)

+0.436Ln(Agencyt-1)+0.192Ln(Hotelt-1)-0.446Miscellous+0.662holiday

注:括号内为方差值。

从方程式(3)可以看到,旅游收入Ln(Yt)的长期变化趋势受到国外旅游人数变动、国内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共同影响。具体表现为其它条件保持不变,长期趋势下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外国游客人数与FDI分别增加1%,可以使得旅游总收入增加2.101%、1.071%、1.336%和2.659%。滞后一期的涉外宾馆数量和旅行社数量所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增加1%,可以引致旅游市场收入分别增加0.192%和0.436%。不可否认,国家采取设立“黄金周”长假期、增加假期天数等做法的确可以使得旅游总收入在长期趋势下呈现上涨态势,旅游总收入上涨0.662%。而出现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则使得旅游总收入出现0.446%的下滑。

根据Johansen(1995)以及Maddala与Kim(1998)的研究表明得到误差修正项为:

?驻ln(Yt)=-0.017ECMt-1-0.435?驻ln(urbant-1)+1.597?驻ln(ruralt-1)+0.341?驻ln(FDIt-1)-0.333?驻ln(hotelt-1)+1.386?驻ln(Foreignt-1)+0.435?驻ln(Agencyt-1)+0.013?驻ln(Yt-1)-0.285miscellous+0.221Holiday+0.482(4)

调整后的R2=0.615。

注:括号内为方差值。

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判断各自变量与其共同效应对旅游总收入的短期影响,其中误差修正项ECM反映了旅游收入的长期均衡对于短期波动的影响。在方程式(4)中差分项表示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由方程式(3)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ECMt-1对于ΔLn(Yt)并不具有较明显的同向影响(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偏离的调整力度不明显);从方程式(3)中还发现,旅游市场的效益水平的短期波动受到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国来华旅游人数、旅行社的数量、长假日的设立以及灾害的短期波动影响。其中农村居民的消费成为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非典”“地震灾害”等突发事件或灾害对于旅游收入会产生明显的短期负向冲击影响。设立“黄金周”“小长假”等刺激消费,带动旅游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能在短期内使得国内旅游出现增长;这种增长趋势将持续产生影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造成的对旅游产业产生重大负向冲击,如没有有效防范并缺乏高效而灵活的灾后重建机制,将造成旅游市场发展减缓甚至造成长期的产业衰退。

最后对其长期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资所代表的市场开放程度与整个旅游收入量变动互为Granger(1981)因果关系,意味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商投资增加是旅游收入增加的原因,同时旅游市场的发展,也会引发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来华投资规模。同样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是引起旅游收入提高的单向Granger原因,表明外国游客的增加也是旅游总收入增加的内在原因。其余变量与旅游总收入变动在现有的样本条件并没有表现出内在的关联性。

四、 结论与政策取向

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能够较好地拉动国内消费市场,促进包括旅游在内的服务产业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加大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有益于本国的旅游经济市场(本国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国家采用拉动内需消费,各地通过诸如发放“旅游消费券”等一系列激励旅游市场发展的政策因素能有效促进旅游经济在短期与长期内有序发展,各地旅游管理部门从微观层面上挖掘本地旅游的优势和潜力,采取适合本地旅游业的激励方案,对于旅游产业解困与振兴尤为重要。旅游市场会受许多不可抗力的负面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旅游市也应该从宏微观;两个层面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与迅速灾后恢复功能来积极应对。

根据实证结果,对于我国如何健康和谐地发展旅游市场和与旅游产业,从发展路径方面取舍方面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1)作为旅游事业长期繁荣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源泉,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尤为重要。无论从短期冲击还是长期均衡状态均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尤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对旅游收入影响最大)。

(2)国家倡导“长假期”“小长假”等一系列鼓励假日消费,发展假日经济的做法显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我国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会对旅游经济在某一时段产生较大。利用“长周末”来引导消费者分散消费,理性消费,合理安排假期设置,保持旅游业平稳发展。

(3)金融危机背景下,提振市场消费信心,是刺激旅游市场复苏和发展的关键。微观层面上,各地的旅游相关部分可以考虑设计针对本地旅游特点和主要消费人群设立周边城际间的旅游通票,充分利用“长周末”挖掘短途游、自驾游的消费潜力。搞活“主题游”,“自助游”与“深度旅游”。旅游部门和金融部门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内旅游小额“旅游信贷”业务,以更便捷灵活的机制来吸引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消费,也可以作为旅游部门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措施之一。

(4)国家层面上如何建立相应的旅游“预警”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和化解措施,迅速完成受灾当地的旅游重建工作,将危害尽可能的化解,影响到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格局。学习旅游产业的先进国家,如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旅游产业应对灾害的经验,建立适合国情的旅游产业应急体系势在必行。

最后必须指出,本文涉及的数据时间跨度短的缺点,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精确度与可信度。单纯从时间序列角度加以分析,很难体现出地域不同带来的变化。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对旅游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上,立足于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地区差异性比较和如何建立应急恢复机制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 2013,(1):62-68.

[2] 李锋,孙根年,付琦.基于抗周期性角度的我国旅游产业政策效用评估研究——以四次旅游产业政策为例[J].经济地理,2013,(6):162-169.

[3] 何勋,全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作用机理[J].经济管理,2013,(8):104-115.

[4]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

[5] 万广华,汤树梅.外国直接投资与旅游业:来自中国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6,(5):49-59.

[6] 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465-474.

作者简介:沈强(1974-),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微观金融。

上一篇:低人力资本劳动者下一篇:一般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