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和谐

2024-10-20

持续和谐(共11篇)

持续和谐 篇1

如今,很多孩子养成了任性、思想行为失范等不良习惯,现实中一再发生孩子不体谅父母甚至辱骂父母的事情。正是“孝德”的缺乏,才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孝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一切的美德都是从孝德中派生出来的。我校深深认识到加强少年儿童孝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决定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学生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孝敬父母活动中去,同时也使广大家长明白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深远意义,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一、知孝心———晓理、铭记、动情

《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行孝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都该做的事、必做的事,我校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并逐步产生“养育之恩当报”的情怀。

1. 宣传发动,晓之以理。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现有“鲁迅一生孝母亲”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千古,更有《增广贤文》———“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等孝德名言,这些都是对师生进行孝德教育的好材料。2010年初,学校通过发家长书《至要莫若教子》、每周发校讯通“孝德名言”等,对师生、家长进行宣传。并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孝德歌曲,课前放《论语》中的孝德名言,课后放《弟子规》篇章,宣传窗介绍孝德名言,闭路电视每周五播放中华德育故事等大力宣传各种孝德文化,让学生在人文环境的感染下,产生心理共鸣,真正感受到孝德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传统美德。

2. 阅读收集,铭记于心。

动眼动耳不动手的教育都是被动的。为了让师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孝德这一活动之中,2010年起,学校组织学生阅读收集孝德故事、孝德名言、孝德歌曲。各班出了孝德黑板报、孝德手抄报、孝德图画。各中队利用晨间活动和午休时间学习、诵读收集到的内容,并通过比赛、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感受、理解和分享。全体教师开展《弟子规》背诵比赛、孝德名言知识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师生主动学习了孝德故事,增强了孝德意识,更加重视孝德教育。

3. 知恩报恩,动之以情。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却从不要求报酬。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校通过《孝亲颂》和学生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母亲从怀孕到把自己生下来经历了哪些痛苦,让学生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等等,体验这份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大队部还要求各中队开展《生命来之不易》、《感恩珍爱生命》等班队课。2011年10月18日,邀请了全国著名演讲家范红伟老师来校作《感恩,我们要行动》的演讲。

二、践孝行———导行、养习、受益

《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说不做,心动却不行动,这种孝德就是空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有实实在在的孝行,才算把孝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作用于人的一生,孝心的养成也基于良好的习惯培养。

1. 孝德言行导以行。

少先队大队部印发《弟子规》学习评量表7张,以《入则孝》和《出则悌》里的39条孝德言行作为规范发给每个队员,由中队辅导员组织队员对表中的39条生活规范进行讲解,使队员的孝德言行有了规范,并让队员带给家长,为教师、家长教育评价队员提供了更为具体、规范化的内容和标准,同时,中队辅导员讲解的过程本身也是对队员进行孝德教育活动的过程。《弟子规》学习评量表中的孝敬长辈言行规范,是我校孝德教育的一大创举,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2. 行孝活动有体验。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让学生养成行孝的习惯,就要让学生从生活、活动中去体验,去培养。《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学生受教育以后,在学校里受伤事故几乎没有,因为学生明白身体受伤让父母担忧是不孝的表现;同学之间也几乎没有发生打架事件,因为道德不好会给父母蒙羞,也是不孝的表现。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节、孔子诞辰纪念日、重阳节等各种契机,让学生以“一日护蛋活动”、“写一封写给父母的信”、“鞠一个中国人的躬”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孝心,感动父母,将孝心孝行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少先队还特别重视假期的孝德教育,特别针对长假设计孝德作业,让学生完成假期行孝实践。

3. 孝德教育进课堂。

自从开展孝德教育以来,学校就把“孝德教育学习”纳入校本特色课程,安排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教授《弟子规》和《孝行成德》校本教材。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利用班队课进行孝德教育,并从规范队员日常行为的小处入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使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使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有成效有成果。2011年5月,学校开展“让孝德之花开满校园”区级大队观摩活动,用现场活动和汇演及家长的真情实感的汇报等形式展示了知孝德、行孝德、颂孝德,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孝乃众善之始,做人之基”。我校将持之以恒,立足孝德文化,打造孝德教育,促使队员在校学孝心,在家尽孝心,在社会献爱心,进而促使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让“孝德”之风拂遍校园,让中华文明的鲜花开遍校园,使这一中华美德代代传下去,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持续和谐 篇2

科学的管理出高效益,这是作为校长必须意识到且努力实践的管理信条。管理是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念,管理是行动,而不是表面的了解与协调。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流的设施,有较高水平的师资,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那也不可能有一流的效益和质量。优质的学校之“优”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不可或缺的是必须具有优质的管理。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点,才能使学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得到发展,赢得社会的美誉。目前,我校正朝着创办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目标奋进。要想引领学校继续向优向强发展,创建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作为校长就必须在管理上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使教育教学资源和谐利用,达到管与理的和谐,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以人为本,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主体意识与精神的弘扬。其本质是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教育管理理论中,管理行为最后分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前者是以工作为中心,管理者为了工作,既制定了制度、规定了任务,又明确了职责;后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下属的意见,注意下属的感情和问题等。而成功高效的管理应是这两种行为的统一,既“抓组织”又“关心人”。这就需要校长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时刻体现人文关怀,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两条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和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作为新时期的校长更应是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和社会责任感的。校长的人情味既是一种政治修养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具体体现。

共同的目标——事业的凝聚力

目标激励是根据工作目标来引导、激励和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动力,是教职工们能主动、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与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目标激励也不能只停留在过去上好课、完成教学任务的传统作法上,而是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树立主体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意识,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作为校长,在组织制定学校近、远期规划上就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从教师的日常工作起,再回到教师工作中去,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将治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每个教职工的意愿,使每个教师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此,我提出:“在管理好学校的问题上,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利发表意见”。鼓励教师依据学校及上级有关规划、指导,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计划,提出可行性意见,对教师提出的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思路和工作方式,积极加以引导并表扬,鼓励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力争使每一个教师充分了解学校每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并将它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责任激励——竞争的凝聚力

责任激励就是把竞争引进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一种既富挑战性,又有一定群体压力的情景和氛围,促使教师始终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可使工作积极性和效果明显改观。同时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在全校范围内创造一种竞争奉献的氛围,强化教师对自己职责的意识,激励和鞭策教师敬业乐业。如学校开展的“结对子”的岗位责任培训,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结对子、拜师傅”,用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来感染新教师;用年轻教师的大胆开拓进取精神来激发老教师,促进老少共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情感激励——领导感召力,情感融洽力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人员严以律已,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是无声的号令,是最有说服力的。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激励教师更积极、更忠诚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大力弘扬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教育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每一个教师有使命感、荣誉感。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承受的压力相当大。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多方关怀,减轻或转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以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除了注重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的交流,也十分注意和普通教师的沟通,经常找出机会和时间主动与他们沟通。到不经常接触的普通教师那里,微笑问候,关心一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鼓励他们、关心他们、感谢他们。同时,对每一位教师取得的一点成绩或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威廉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工作中,校长给予教师最真诚的认同和肯定,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学校领导的重视,被重视和被认同的感觉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工作激情,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教师们的激励是多方面的,物质利益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具实效的激励因素,也是做好队伍建设的保障之一。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不仅要注意在目标、责任、情感上激励教师,还需要把物质激励和以上三方面的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激励、尊重、肯定,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校长,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从多方面多渠道发掘促进教师做好工作的因素,让教师们愉快、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建立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落实和谐发展的管理制度

持续和谐 篇3

和谐;氛围;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53—02

近年来,我园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构建和谐发展的管理环境、积极进取的人文环境、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加强了教职工队伍的管理,实现了和谐共进。教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进而推动了我园的整体建设。

一、构建和谐发展的管理环境,促进教职工政治素质的提高

1.营造改革用人机制的氛围,让“双轨制”人员和谐共处。随着军队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园教职工队伍中,既有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又有社会招聘人员。为使“双轨制”人员和谐共处,我们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在国家正式人员中进行军队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使大家明确了公开聘任制是军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园保持教职工队伍活力、实现年龄结构梯次配备及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使他们树立了善待招聘人员,与招聘人员和睦相处的观念。二是用美好的前景吸引人、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用真挚的情感温暖人、用团结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我们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5名热爱国防幼教事业,有知识、有才能的年轻人来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在具体工作中一视同仁:在评功评奖、评选优秀教师、评选优秀团员时,不论是正式工作人员还是招聘人员,谁符合条件就评谁;改革教学班师资配置,试行了“三教”代替“两教一保”,给招聘人员以岗位;不断提高招聘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样一来,初步形成了园长与教职工、正式工作人员与招聘人员、教职工与幼儿携手共进,和谐共处的大好局面,大家共同为幼儿园建设添砖加瓦。

2.营造教育监督的氛围,使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我园将师德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继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学习黎秀芳,献身国防幼教事业的大讨论”、“我为家长、幼儿做什么,怎样做合格幼儿教师”、“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爱生敬业活动,这使教职工的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师德、园风监督机制,设立了师德、园风监督电话、园长信箱等,以便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不断改进师德师风,并初步形成了“团结、求实、创新、发展”的园风,“热心、精心、耐心、全心”的教风和“好学、活泼、善思、求真”的学风。

3.营造和谐的幼儿园文化氛围,让教职工在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一是帮助教师创造健康、向上、美好的生活。我们从促进家庭和谐入手,帮助解决教职工家庭矛盾,使他们都能够拥有美好的家庭生活,进而使其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品格。二是积极探讨和摸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和规律,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我们为广大教职工购置了一定数量的运动器材,供大家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活动,这不但增强了大家的健康意识,而且提高了幼儿园的凝聚力。

4.营造引导的氛围,让员工增添工作的动力。一是党支部一班人以身作则,在教职工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我们制订了保教工作、教(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并把职业道德、保教质量、教(科)研成果及技能技巧获奖情况作为职称晋升的量化指标及评功评奖的重要条件,这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三是典型引路,使教师学有榜样,这对树立积极进取的教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营造自我管理的氛围,让教职工的才能充分展示。一是推行了具有现代管理特征的自我管理,依靠严格的制度和现代管理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认真工作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二是强化民主管理。我们建立健全了民主监督机制,成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伙食委员会,并推行园务公开制度,将幼儿园的发展规划、福利待遇等重大事项提交教职工会议讨论,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保障了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构建积极进取的人文环境,促进教职工专业素质的提高

我们按照“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愿望,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为教职工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给他们搭建好了提高施教能力的平台,这使教职工的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1.为教职工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2004年,我们重新装修了教学楼,一至四楼铺设了木地板,教职工的工作室、教研室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还新建了教师电脑室,并在建设园内局域网的基础上,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对接,这使我园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可喜的进步。另外,我们还装备了数字电视系统,扩建了图书阅览室,建立了幼儿科学发现室、沙水游戏室、社会活动室、泥巴屋、小小演播室等供幼儿活动与交流的场所。

2.为教职工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专业技能、技巧提高的平台。为了帮助教职工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我们采取多种举措,让教职工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1)创造条件。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军区、省、市、区举办的学科培训、专题培训、基本功培训、儿保培训、学术讲座和观摩课、示范课等学术活动,让教师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中不断提高施教技能。二是重视园本培训。我们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了普通话、计算机操作、教育技能技巧及英语培训,目前所有教师都获得了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计算机操作合格证。三是为教师创设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组织教师参与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支持鼓励。一是支持教师多阅读相关书籍,并订阅专业杂志,从书刊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二是鼓励骨干教师制订个人发展目标,在工作中带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三是支持教职工在军区、省、市、区组织的教学新秀评选、技能技巧比赛活动中“出彩”。凡是军区、省、市、区组织的有关比赛,我们都积极组织教师参加。

合山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促和谐 篇4

签订责任状,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为保障全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来宾市农机局、监理所与合山市农机局、监理站签订责任状,合山市农机局与各乡镇农机站、局属各站 (校),监理站与机手分别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据统计,该市政府与部门、部门与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共计673份,召开各类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分析会、例会、办公会、业务培训会等9次,参会人员达340人次,促进部门和农机手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开展专项整治,做好源头管理

为保证农机安全生产落到实处,该市在全市范围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大检查大整治和农机“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组织农机执法人员与交警、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在全市农村道路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严厉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和违法载人等行为。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成立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由分管领导带领监理执法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开展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及时处理农机违法行为。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建立常规执法机制,使安全执法检查保持常态化。该市全年共检查拖拉机381台次,纠正农机各种违法行为126次,排查安全隐患129次,督促整改129次。

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集中年检工作。集中年检前,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年检各项工作。提前下发通知给各乡 (镇)、村委和机手,年检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人、机、证”三见面,坚持“不见车,不检验,不签章;谁检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把好源头关。同时对参加甘蔗榨季运输的拖拉机,采取定点定时开展检验服务。

营造安全氛围,提高机手安全意识

以平安菜乡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和谐 篇5

以平安菜乡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和谐

***政法委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市工作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我们政法系统牢记总书记重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均衡发展”的理念,不断夯实政法综治基层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积极创建平安菜乡,实现了发展中的平安,繁荣中的稳定,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建立完善信息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化信息搜集报送管理体系,在全市城乡布建了5418名维稳信息员,畅通信息预警渠道。自08年以来,各级信息员共搜集报送信息2340多条,预警率达到了100%。建立完善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出台了《****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推动评估工作在全市落实。05年以来,共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28项。其中,群众支持顺利实施的116项,占90.7%;通过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实施的8项,占6.2%,评估风险过大暂停实施的4项,占3.1%,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二)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推动市综治维稳中心、诉调对接中心、镇街区综治维稳中心“三大平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社会矛盾调处化解职能,完善部门间协调联动、信息沟通、效力衔接机制,有效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完善了矛盾调处化解体系。近几年以来,全市“三大平台”共搜集群众反映诉求6800余条,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98%以上。

(三)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突机制。成立了突发群体性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4个应急处突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突发群体性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日常演练。同时,市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应急处突预备资金,全市应急处突能力明显提升。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菜乡建设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一是在市综治办成立社会管理科,统筹协调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中多部门分管,职责分散,合力不强的问题。二是依托社区(村居)建立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每个城市社区(村居)指定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每天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对22.9万流动人口逐人建档,强化管理,基本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目标。

(二)积极救助治疗肇事肇祸重性精神病人。联合财政局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的实施意见》,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保+救助”的形式解决医疗3-

15处镇街区全部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实行综治、维稳、防邪、群工、信访、司法、安监“七位一体”,合署办公。在社区(村居)全部建立综治工作站(室),实现基层综治力量由散到聚,进一步筑牢了稳定“第一道防线”。镇(街区)综治维稳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主任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副主任专职专用,主持中心日常工作。社区(村居)综治工作站(室)由社区(村居)党组织书记兼任主任,党组织或村(居)委会副职担任副主任,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目前,全市15处镇街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人员达176人,其中专职人员112名。社区(村居)综治工作站(室)人员达2900余人,治安巡逻队员达5400余人,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加强治安防控。加强社区警务,实现警力下沉。在全市设立117个社区警务室,配备正式民警,指导社区治安巡逻,提升专业防范水平。全面推进技防网络建设。近三年,全市共投入技防资金2.2亿元,累计安装各类监控探头3.3万个,建成技防村326个,安装农村变压器防盗报警器663台,形成了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技防网络。今年市财政再投资1100万元,将在全市重点部位和剩余村庄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750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按照封闭式管理、科技化防范、专职化安保标准,全面开展农村社区治安防控规范化建设,有效降低了刑事发案率。

(三)积极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先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包千村联万户”活动。抽调市镇两级2000多名机关干部5-

理,先后发放救助资金200多万元。

(四)加强公共领域安全监管。大力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严格消防安全管理,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不定期组织对学校、商场、企业单位等重点场所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加强对枪支弹药、烟花爆竹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管理。加大了对大型文体活动、群众游园活动以及重大节庆期间举办的大型活动的安保监管,确保万无一失。

持续和谐 篇6

1、坚持两个原则

校长实施对德育课程的有效领导,须把握德育对象的基本状况,根据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让德育成为和谐教育中的重要音符。

一是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近,即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从小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要倾注真情实感,讲述真实情形,做诚实守信的人;亲,就是亲切融合,可亲可信,亲身践行,这样的德育课程才能给学生亲近感,学生才能在无痕教育中得到自然成长。

二是坚持“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即认知,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情,即情感,是指在教育者影响下,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态度;意,即意志,指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主观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与实践。坚持了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的统一,德育工作就能达到教育规律指导下的和谐。

2、强化三条措施

德育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还在于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德育实践。

一是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美好的校园,良好的环境,不仅给人生活的愉悦,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发挥其环境对孩子的熏陶功能,对心灵的陶冶功能。多年来,我校就注重了和谐校园的形象策划,重视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达到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了美丽多姿的花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探索求知的学园。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高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那一条条关于做人的格言、助人生活的警句,如“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显示屏前,是鲁迅先生的大理石雕像,他那慈祥的面庞,深邃的目光,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深思。校园廊壁上、楼梯间,悬挂了多幅名人画像和经典名言,形成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这样的德育环境,能促进学生智慧能源的深层挖掘,情感能源的充分释放。

二是发挥为人师表的影响功能。在家中,家长是孩子的课程;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课程。经过社会化、专业化训练的教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要遵照一定的模式去规范人、塑造人。可见,校长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还在于促使每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树起前行的路标。为此,多年来我校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了“文明蒋小,从我做起”“文明学生,教师引领”的活动,还把每年九月定为行风建设活动月,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实行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使全体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是发挥班队活动的导向功能。事实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幽默的性格,是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修养,是善于相处、善于合作、善于把握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这里的情操、性格、修养和能力,只有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校长对德育课程的领导,还在于引领教师,拓展德育时空,丰富德育内涵。班队活动要在拓展空间、丰富内容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在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中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完善他们的个性品格。比如以“德育星级队员”评选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扬民主,引入激励机制,采取自我展示,进行民主选举,队员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推介,师生评定,授予星级。这样,变德育活动由肤浅到深入,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说教到亲身体验,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引领学生享受德育的快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可让学生自行创办红领巾广播电台或红领巾电视台,栏目让他们自行设计,主题让他们自行选择,稿子让他们自行采写,播音让他们自行主持。这样,就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机融合。

笔者以为,在德育过程的构建过程中,只要坚持两个原则,强化三条措施,就能彰显德育的魅力,就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持续和谐 篇7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职工文化自信

根据路局实施《‘文化引领工程’三年规划(2013-2015)》和丰台机务段党委、丰台机务段关于《关于印发<丰台机务段“十三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丰西检修车间开展了企业文化示范车间创建活动。车间职工与车间同呼吸、共命运、渡难关,在段党委的带领下,大力挖掘车间干部职工的智慧才能,从整合车间现有资源和加强车间管理入手,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战略,为车间快速步入持续发展轨道增添了新的助推器。

二、凝练系列精神理念,建造职工精神家园

通过车间职工反复地共同挖掘和集体讨论总结,确定了车间的系列精神理念。“两争两让”即争做“毛泽东号”式职工,争创标准化示范车间;让领导放心,让职工满意。踏实肯干是丰西检修车间全体职工的优良传统,可以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浓浓的亲情、“战友”情无不感染着全车间每一名职工,幸福的大家庭倍加温馨。车间职工正是秉承着“两争两让”的核心价值观,才得以使丰西检修车间始终敢于担起责任与使命,创造出更大的业绩与辉煌。

“精检细修高标准,修车想着开车人”的车间精神,表明作为丰西检修车间的干部职工和“毛泽东号”机车所在段的一员,以“毛泽东号”精神为指引,始终把精检细修作为高标准,信念万分坚定、胸怀全段大局、不辱职业使命,时刻不忘丰西检修的形象,不断创造一流精品,为一线的乘务员提供质量优秀的机车,为安全运输保驾护航。

“一分要求,九分落实,规范管理,争创一流”的管理理念是车间进行管理和经营活动的指导方针。丰西检修车间以狠抓落实为基础,做到计划落实、过程落实、件件落实;日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实行岗位负责、逐级负责、人人履责的良好工作格局;进而以争创一流为目标,通过共同努力,建设一流的检修车间。

“安全是天,责任如山,生命至上,制度保障”这一车间安全理念维护着车间检修生产的安全和发展。只有做到干部管理规范化、职工作业标准化,日常检查常态化,以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才能共保生命安全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安全可控的目标。

三、制度渗透文化,着力打造一流团队

(一)完善制度,体现车间文化精髓。

丰西检修车间注重将企业文化渗透到相应的制度,使全体职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同时,增强了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车间专门印制了《丰西检修车间职责范围》和《丰西检修车间制度汇编》,通过周密地宣传贯彻使车间每一位职工都熟悉企业文化和车间管理工作,并将文化理念体现到干部职工的行动中。

(二)“精品”思想,塑造车间一流的战斗力。

车间紧紧抓住“问题”做文章。一是在HXD2B机车C4修的筹备工作中,车间以“C4修不仅是丰西检修车间的事,更是为丰台机务段未来发展”的认识高度,向车间职工征集宝贵建议和“金点子”,将征集到的职工编撰的“新车型,新任务,新标准,质不变,量不变,安全永不变”、“创优意识在我心中,精品机车在我手中”等标语制做横幅,悬挂在检修库中,凝聚和提升了车间干部职工士气。二是在办公楼布置了反映车间检修生产照片镜框,在车间调度室、检修库、示范班组中布置车间精神、管理理念、安全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标语,相继添置了文化阵地展示板,每个检修库、区和作业场地设置了安全预警提示板和安全警示语,时刻提醒职工注重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车间还在空余墙面设置了宣传展示文化墙。三是利用承做HX机车C4修场地调整的机会,相继完成配件规划、调拨、定置和班组优化,组织职工加班加点做好C4修检修作业场地清理、清洗和粉刷工作,对片区、展板、工位、标识的准备,做好工装、配件、材料的定置管理工作,使原有检修库区容貌大有改观。

(三)以人为本,打造职工团队。

车间利用路局、段和车间举办的摄影、书画、征文等比赛活动、段手机报信息和C4修宣传口号征集等工作中,通过给任务、压担子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组建了大学生为主的宣传骨干队伍,经常性地参阅报刊文章和视频进行交流活动,提高摄影、写作质量,还将在写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享”,彼此解疑释惑,提高人物通讯、新闻通讯中“事离不开人,无人不成事,人和事搭配,为主题服务”的运用方法,不断鼓励宣传骨干深入到职工当中、工作一线。

四、干部职工心系车间,彰显强大生命力

(一)提高了车间战斗力。

车间几年来,始终坚持经营发展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紧紧围绕质量、成本、管理、创新等开展工作,促进了车间的稳健发展。在HX机车C4修工作中,车间在路局和段的政策支持下,经过车间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车间实现了检修生产的更新换代。

(二)增强了车间创新力。

2015年,车间有九个创新项目获段成果奖励,其中《创新技术检修方法,消除牵引通风机异音》项目获2015年路局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成果三等奖;十一个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获段立项及相应的成果奖励。一个项目获路局技术革新及“四小三法”优秀成果奖。

(三)扩大了车间影响力。

持续和谐 篇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理念, 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的育人理念, 大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 着力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工作体系, 注重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 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成才需要,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不断优化教学元素, 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合理的教育平台。通过积极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培养和谐发展人才, 学校走出了一条校风优良、特色彰显的办学之路, 从而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 办学机制适势创新, 办学模式适时转变, 学校发展势头强劲

学校自2003年升专以来,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 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有了变化, 过去中专学校的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此, 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努力探索医学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医学院校考察、学习, 邀请省内知名医学教育专家到校内作专题讲座, 传授教育新观念、办学新理念, 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办学理念的转变, 努力适应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 建立符合学校实情和地方特点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把学校定位在以普通医、药、护及医学相关类专科教育为主, 以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为补充, 以培养面向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医药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 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确保学校发展势头强劲。

2 鼎新质量意识, 狠抓教学质量

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思想,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主题的观念, 培养合格的大专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为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紧紧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思路, 开展课堂观摩教学和优质课评比工作, 开展“名师工程”和“精品课程”培育, 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健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 实施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员检查性听课制度和教师间观摩听课制度,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学生对教学质量反馈制度;建立并实施临床实习带教教师责任制, 强化临床实习出科理论和技能考试;建立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强化考试、考核全程管理。通过上述制度、措施的完善, 确保教学过程各主要环节均处于严格、有效的监控下,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管理队伍及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1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灵魂, 是教学改革的龙头。学校将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 有目标、有思路、有创新地建设人体形态、人体功能、医学影像技术、药学、护理及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逐步达到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模拟化、实训化。在学科建设中,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不求数量, 力求以特色和市场优势取胜。

2.2 稳定骨干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稳定骨干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梯队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以加快人才培养, 优化梯队和学历结构。首先, 在制定内部人事制度及津贴分配办法中, 向教师队伍倾斜。制定了《张掖医专科研教学工作、科研成果、著作、论文奖励办法》, 对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加大经费支持。制定了《张掖医专在职人员提高学历学费报销办法》, 积极鼓励35周岁以下教师带薪攻读硕士学位, 大专学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上述规定既满足了青年教师提高学历的愿望, 又解决了其脱产学习经济负担重的困难;同时, 又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实行导师制, 由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帮助及指导初、中级职称的教师, 通过传、帮、带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提高初、中级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2.3 建立课堂教学运行制度和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坚持和不断改进了校内三级评教制度, 督促和鞭策教师从每一堂课做起, 通过开展“精彩每一课”活动, 逐步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 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2.4 对教师工作效绩进行量化考核

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奖优罚劣,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注重教学尖子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 形成激励机制。

3 加强教学管理, 确保教学运行

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是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遵循的依据, 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催化剂, 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润滑剂。我校制定了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近60项。

3.1 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参照医学院校专科层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制定出适合我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3.2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本着创新、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的主导作用, 认真编写教案、书写讲稿, 努力研究学生、教材、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探索既适合自己又能够充分启发学生自觉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形成以目标教学为基准, 师生换位式、小组讨论式、指导式、模仿式等相互渗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3 加大实验教学比例

在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比例, 压缩理论授课时数。在实验教学时, 尽量减少小组人数,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同时, 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地操作实验。另外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

3.4 建立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

实行教考分离, 规范考务管理, 端正考风, 严肃考纪, 同时加大巡考力度, 及时更换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的教师, 张榜公布违纪考生, 此举减少了学生作弊事件的发生, 杜绝了教师监考过程中的渎职行为。

3.5 增加教学研究工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教研室的管理职能,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高校的有关教育教学文件, 要求教研室集体备课、说课, 共同分析各章节的难点、重点, 交流教学方法, 研究本门课程的授课计划、教学大纲, 掌握教学进度及反馈信息, 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6 加大教学评价力度

教学评估作为促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教”原则,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加大教学评估力度。成立由教学骨干和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工作督导小组, 通过听课, 及时发现、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并提出改进意见。召开学习委员座谈会, 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4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学校逐步树立了“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在专业设置方面, 紧扣市场脉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及时掌握人才市场的供需要求。为此, 学校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使得专业设置更加科学、灵活。我校作为一所新建高等专科学校, 立足当地, 放眼全国, 根据市场需求, 科学设置专业, 通过培养和引进名师及精英人才, 铸就品牌专业, 以“品牌效应”提升专业内涵, 积极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工作, 在河西乃至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在调查及研究市场导向的基础上, 学校主要针对基层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急需的医疗、护理、医学影像等方面人才设置首批专业。根据办学需要和各专业现有基础, 学校计划将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助产、影像诊断、药学、护理6个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加以建设。根据人才市场发展趋势增设了针灸推拿专业。将护理专业逐步专门化, 分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家政护理、保健护理和康复护理、涉外英语护理;药学专业专门化, 分为制药、中草药培育及种植、配药和药品营销。

在课程建设方面, 学校本着“强化基础, 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人文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 以优秀课程、重点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 催生出一批拿得出、打得响的精品课程。为此, 学校制订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施计划, 加快了精品课程的建设。2007年有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008年中医内科学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

5 强化学生管理, 树立优良学风

学风是治学的风气, 加强学风建设, 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风, 是新时期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为加强学风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校通过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转变管理模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来实现。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努力解决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使之成为健全的人, 即学会做人、学会理论、学会知识, 学会设计自己、塑造自己、营销自己。

完善规章制度, 落实各项要求, 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建设良好学风的重要保证。在认真学习高校有关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对学生管理的有关制度进行了修改, 制定出《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奖学金与单项奖评比办法》《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

面对学校专业层次多、学生素质差距大的实际, 对大专层次的学生实行自律型管理, 体现在: (1) 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生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 使受教育的过程成为社会化的过程,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才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 使学生既是“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 又是“教育、管理、服务”的主体, 并且严格遵循在“教育与受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具有互动的效应规律。在实现管理过程中, 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弘扬“崇德精医, 博学创新”理念,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创建特色校园文化。通过积极开展“三义”“三观”教育, 举办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音乐欣赏、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览、知识竞赛、体育比赛、人生价值探讨、才艺展示、文艺汇演等,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扶持学生社团, 创设多元文化。同时, 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学术活动, 提高学生参加科研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争先创优竞赛, 以评促进, 树文明新风,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保证培养合格人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临床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学校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和教学大纲要求, 学校在省内、外建立了稳定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50多个, 从而能够满足千余名学生的实习需要。为保证实习质量, 较好地完成临床课教学任务, 学校与医院签定协议, 由医院派专人负责并管理学生临床实习工作, 医院按学校提供的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习计划安排学生轮科实习, 学校不定期派教师检查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还将医院中级职称以上骨干医务人员聘为临床带教教师。带教教师进行临床课讲授、教学查房、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 并组织学生进行病案讨论。学生在各科实习结束后, 接受严格的出科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理论与技能, 从而保证实习效果, 使学生的医疗业务素质得到提升, 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地衔接, 全面推进了专业技能的达标, 促进了毕业证与执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结合。

7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率,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校毕业生由于理论知识扎实、医疗技术全面, 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无论工作在城市医疗机构、还是山区偏远诊所, 他们都能恪守医德、无私奉献, 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学校为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 具体负责学生就业工作, 并有计划地开设就业指导课,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高其面试能力。同时, 学校派专人深入医疗卫生单位了解其用人计划, 探询人才市场医疗人才供需情况, 积极与医疗单位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稳定的用人市场, 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持续和谐 篇9

201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26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又进一步强调:“面向未来, 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2011年3月24日, 北京市教育大会胜利召开, 同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正式颁布。《规划纲要》旨在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进一步提高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是未来一个阶段内首都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我们教育领域各个方面都需要仔细钻研的文件。

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的要求与意见基础上, 结合《规划纲要》谈谈全面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这个背景下的信息化和装备工作。

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努力探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就是要求我们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市教委的总体部署下, 自2010年起, 有一批学校进行了育人模式的大胆改革探索, 如:中学阶段的二四学制实验、综合课程的设置探索等, 将对教材的应用、学校内部的管理、课程的实施方式, 以及教育装备和信息化的应用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注意到一些学校开始研究设计新一代的综合楼和实验楼。在以往的学校建设中, 广泛采用的是建独立的教学楼、体美楼、实验楼的思路。而在当前课改逐渐走向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寻求转变的背景下, 有没有新的思路?事实上新的建设思路源于新的育人模式的设计。从2010年开始, 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始尝试把每个普通教室进行改造, 把实验室设备有机地建设并融入普通教室中去。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和专业的指导书也都进入了教室, 而不是束之高阁, 躺在图书馆里。我们十分关注这样的实验, 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搬家, 更为深刻的是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和教育服务的品质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装备部门的调查报告早已表明, 中小学校实验室在不做实验的时候, 大量闲置, 同时各学科实验室之间尚存有极大的融通和兼容空间。如何整合利用实验室便是一个新课题。如我们在办学条件达标统计中普遍使用的指标是人均计算机数量, 这其实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工业化时期的基本特征。以指示创新和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形势, 促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计算机开机率和使用的绩效。我们是否需要重复建教师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学生机房, 同时再给教师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装备部门、信息部门在如何优化教育资源, 实现物尽其用的低碳发展, 以及辅助行政科学决策方面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二、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注重务实工作与资源整合

《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之一就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基础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模式单一、僵化, 迫切需要推进内涵式的发展, 需要务实创新, 实施模式转变。要实现内涵式发展, 数据的搜集整理, 科学分析判断是关键。在基础教育领域, 数据的积累不少, 但是缺乏必要的整合与管理。

比如说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所掌握的中小学校装备的配备情况、折损情况、固定资产总值等;信息中心所掌握的学生的MIS系统、学生社会大课堂数据;教研中心掌握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美处掌握的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 或实现数据的深度整合, 必将使教育工作者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 同时也会对教育系统的完善、内涵式发展做出一个初步的诊断。现在“郎中们”的诊断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局限在自己的专长, 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如果真能把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质量与教育装备的配备和身体健康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才能发现哪个学校的教育附加值增长率最大, 才能发现哪个学校需要怎么改善, 这样的诊断针对性强, 才具有“照方抓药”的实际意义。所以着力推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应首先立足自身严谨扎实的工作, 再积极推进装备部门、信息部门与教委职能部门间的通力合作, 会诊、开方、抓药, 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无往而不利。

三、对信息化工作的思考

1. 资源与环境的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提供有品质的教育服务。

通过网上教师队伍培养、优质资源辐射、穿越边界的教育服务的推送等措施与手段, 着力改善对象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效率, 构建教育生态, 服务和谐社会。

2. 基础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基础教育数据库的建设。

努力做好数据整合与挖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

3. 数字校园建设。

服务于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元, 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流程。帮助学校把毕业班教学搞好, 帮助学校把综合素质评价搞好。

四、对装备工作的思考

1. 从建、配向管、用的转化, 应成为一种责任。

记录和追踪设备的运行状态, 包括入口、过程和出口整个环节。这一点像图书馆的管理系统, 甚至能够定期有情报的检索与情报的提供, 给校长提供, 给各学科教研组长提供。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2.

贴近一线用户, 加强对需求、供给和要素配置的研究, 紧跟主流业务的改革进程, 密切关注体制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改革创新。提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在整个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过程中全程参与。

3. 有辅助决策的意识。

伴随教育发展的调标、尚需测算、新技术和装备的引入等,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仍然任务很重。办学条件标准尚需的测算, 每年标准的调整, 特别是2011年抗震加固进行到最后一年, 造成的原有设备损失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装备部门需要一边进行统计测算, 一边进行新标准和新整合模式的设计制定, 并体现出适度的超前性。

4. 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

从信息技术这个角度看, 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 如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实施。而我们装备管理部门要特别加强这种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意识, 否则就容易局限在我们自己干的这点事上来, 这一点希望能引起特别关注。

五、对装备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期待

第一, 希望大家关注主流业务, 加强学习与研究。要了解当前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改革在做什么?在国家备案的基础教育7项改革方案都是什么?哪些与我们的工作有关系, 这种关系需要我们怎样去思考和面对。

第二, 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出路在于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前面提到了需求、供给和要素重新配置, 我们希望大家对一线实验教学、毕业年级教学、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要实时跟进, 并开展对实验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

第三, 形成项目团队, 广泛参与一线业务活动。在这一点, 信息中心的项目比较多。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近两年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 现在和教研部门、学校靠得更近了, 只有零距离接触, 更多地参与教学一线的业务, 才能更好地诠释自身业务。

第四, 建立联动和交流机制, 携手促发展。今天两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我来教委以后还是第一次。虽然以前与设备中心、信息中心都有密切的交流, 但是合在一起交流感觉意义是不一样的。还有2010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意见》, 这在我们历史上也没有类似整合的先例, 在领导的脑海里, 也感觉不习惯, 怎么设备中心汇报完后, 教研中心还说, 其实这正是一个要素重组和转变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六、思考

第一, 重视不等于尊重。在装备工作、信息化工作中应提倡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人的发展规律, 而不是简单的重视。这在我们基础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现象。

第二, 公平的规则比公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更重要。我们营造、建设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 有利于构建首都基础教育发展。

第三, 均衡不是平均。均衡状态是和谐的状态, 均衡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发展, 好学生、差学生, 好学校、差学校, 核心城市和边远城市, 各得其所地发展。

第四, 质量的最终表现是有品质的特色。无论是数字校园建设, 还是实验室配备, 最好的质量, 不在于花了多少钱或者其先进程度, 而在于其是否具备品质的特色, 是不是能够提供满足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的品质特色服务。如果这个实验室设备使用率高, 那么我们认为就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高端设备, 没有人动, 那么未必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五, 低代价与高效率。怎么能通过我们的设备, 我们的管理, 我们的分析实现精确定位、精确打击, 实现低代价的发展和最高效率的收获, 装备部门、信息部门把效率提高了有助于学生减轻负担。

编者的话:

论体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体育,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认知自身的高度智慧成果。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当代与后代、国与国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关系的系统工程, 它要求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均衡,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运动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和重要生活方式, 是人类实现生活改善、延续生命的重要手段, 还是人类实现国际交往, 增进友谊和团结的重要形式。自然环境是人类从事体育活动的载体, 自然环境为体育运动运行和发展提供场所、资源, 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体育运动需求、体育社会活动开展和体育交往;体育活动既依赖自然环境, 又破坏自然环境。显而易见, 体育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举办大型运动会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给该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体育发展与环境的冲突, 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协调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该文从二者关系入手, 探讨解决的基本思路和办法。

1 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 . 1 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客观上要求自然环境也要可持续发展。现代文明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 但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18亿人饮用污水而患病, 每分钟全球耕地损失40公顷、沙漠化增加11公顷、森林消失21公顷、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4.8万吨沙流入大海。自然界已经危机四伏, 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屡屡向人类发起挑战, 地震、海啸、飓风等天灾人祸时有发生, 地球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 人类生存已岌岌可危。

1 . 2 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条件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出发, 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 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 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当今社会许多人无限贪婪, 无限追求利益, 过度开采资源, 滥砍滥伐森林, 造成水土流失, 资源浪费, 自然环境破坏, 严重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世界正义的人们必须同心协力对付一切威胁生态环境的行为, 自觉地从社会利益出发, 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否则, 人类就会再步恐龙后尘, 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没有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1 . 3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是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人类战争对自然的破坏、自我的毁灭等惨痛教训告诉我们, 自然环境必须保护, 必须合理开发, 不能肆意践踏和违背自然规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抗争, 人们终于觉醒, 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 多数人开始自觉保护环境。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列入教育计划, 并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日本把“传授环境知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作为环境教育的目标。德国人民有着强烈环境意识和较高的环境素养。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只有全人类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被唤醒, 并切实施行环境保护措施,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才有希望, 人类才能永续发展。

2 体育运行和发展必须遵从和适应自然环境

2 . 1 体育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 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 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 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改善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因此, 体育事业方兴未艾, 是朝阳产业, 还需大力发展。

2 . 2 体育和自然环境需要和谐发展

体育和自然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体育运动运行和发展的场所、资源, 但同时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体育运动需求;另一方面体育活动是人类的刚性需求, 体育人口的多少影响着体育活动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和建设规模, 日益扩大的体育队伍和日益增加的体育设施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相对平衡。这是一对矛盾, 但必须科学处理。如何使体育和自然环境需要和谐发展?千百年来, 随着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兴起, 特别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大型竞技赛会兴盛, 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开发, 如:高山滑雪、高尔夫球场、水域项目、海滨冲浪和浴场等, 从而使体育运动更加影响了地理面貌发生变化。如何才能保障和促进体育和自然环境需要和谐发展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2 . 3 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 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来带来灾难。人类必须懂得, 为了生存、发展我们要依赖环境和资源, 要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 这就必然破坏了环境和资源;为了永续生存和发展, 我们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 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 良性发展和循环发展, 不能无限制向自然索取资源。因此, 保护环境、保护资源, 已经刻不容缓。

3 切实保障和促进体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3 . 1 注重环境教育, 促使体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办体育是唯一的选择, 必须注重人、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环境教育至关重要。环境教育不只是概念的认知, 而是行动的教育, 需要亲身经历与体验, 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 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只有通过人类提高理性认识才能根本解决。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悉尼为了保护自然资源, 在奥运会场馆周围设置若干太阳能装置用来照明, 并用树皮覆盖裸露地, 以保持水土;雅典则在1500公顷的土地上种上30万棵树、100万棵灌木和1100万棵幼树。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3 . 2 制定规则, 促使世界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国际奥委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与环境保护。为了确保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奥委会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1995年瑞士洛桑会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环保委员会, 1996年《奥林匹克宪章》将环境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此后, 奥运会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积极响应国际奥委会的号召, 遵循奥运会环境保护规定。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 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主办城市逐步将体育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汉城为了举办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 采取多种措施改变能源结构, 控制煤烟型污染, 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 其“绿色奥运”的理念深受称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高举“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旗帜, 办成了最好的一届奥运会。

3 . 3 立即行动, 加强监管, 切实保护自然环境

国际奥委会加强奥运会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奥运场馆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监管, 把奥运场馆建设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作为申办的必要条件提出并严格审查;各国对体育运动开展与环境保护也要立法, 并切实依法行政, 落实体育场馆建设与环境保护措施, 不得过度建设, 肆意破坏自然环境, 对破坏自然环境行为依法严惩, 并责令修复, 确保体育运动开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得益彰。世界各国人民也要立即行动起来, 直接参与保护自然环境, 科学利用城乡自然环境组织开展体育运动, 保障和促进体育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体育运动是人类生存和活动方式, 适度建设体育场馆是必要的, 过度建设浪费资源, 又破坏环境, 必须有效制止。人类只有朝着保护自然环境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目标前行, 才能使体育与自然环境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霞.美国环境教育的伟大创举[J].环境教育, 2003 (1) :22-24.

[2]刘德琼.《绿色美化与高校体育环境教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持续和谐 篇11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从事医疗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服务文化, 具有鲜明医院特色, 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不但可以反映医院的综合实力, 展现医院职工的精神风貌, 而且是医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现, 也是是医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之源。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广大医院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只有抓好现代医院文化建设,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适应时代变革, 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不同的角度其内涵侧重各有不同, 从病人的角度, 医院文化就是医务工作者的言行举止、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而从社会的角度, 医院文化就是医院口碑和形象。优秀的医院文化能以其良好的医德、医技、医风和服务获得众多病人的信赖, 从而扩大医院的辐射面, 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优秀医院文化也是医院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能够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医院快速蓬勃发展。因此, 抓好医院文化建设, 对于推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措施

1、形成医院精神。

医院精神是医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医院全体职工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决定着医院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它是医院全体职工在长期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 内容包括价值观念、政治信仰、思想意识、心理态势、道德风尚等。医院精神一旦形成, 就能够吸引职工对医院目标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并不断鼓舞职工的士气、有效地凝聚职工的思想、振奋职工的精神, 使职工自觉的把“爱院、建院”的口号变为行动。同时, 医院精神还能使医院对外提升医院品牌形象, 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知名度, 达到广告的效果, 促使医院赢得市场竞争中主动, 并立于优势地位。因此,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需要医院大力倡导和常抓不懈, 以医院精神作为关键点, 最终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

2、明确公益性。

“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一个鲜明的特征。“回归公益性”将使医院从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向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转变。这一转变也为医院文化的塑造指明了方向。通过政府补偿机制的变革、管理机制的转变等各项政策措施的配套与支持, 医院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 而通过进一步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宣传和引导, 使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辨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按劳取酬与无私奉献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将对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形成医院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起到关键的作用, 使医院步入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

3、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

医院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干劲和斗志, 同时也是医院文化设计深化和发展的关键。医院管理者的形象、气质和工作风格影响着医药文化个性特征的构建, 因此, 医院领导应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从思想认识、理解和掌握医院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并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有效地引导医院文化的建设, 从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带领全院上下推进医院的文明进程, 避免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为医院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不能仅依靠医院管理者的智慧和才干, 通过医院文化建设, 调动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才能锦上添花。

4、规范管理,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规范发展、衡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医院科学、健康发展机制形成的有力保障。制度文化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医院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 制定客观科学的考核标准、完善量化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不断地对现行制度进行补充完善, 使医院保持协调健康的发展态势, 是十分必要的。先进的医院文化, 一方面规章制度要健全完善、管理体系要科学、有序;另一方面要有广大职工在执行制度时做到遵章守制、有法可依, 工作流程和行为科学规范, 逐步形成富有医院文化特色的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体系, 使运转系统能够发挥出最大效力。

5、充分发挥鼓励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医院的灵魂, 也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医院文化只有树立创新的思维模式, 才能有新思维、新创造、新形式和新成果。现代医院要得到长足发展, 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目标, 并以此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首先是思想观念创新。医院文化实质上就是医院》转109页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创新虽然不改变客观事实本身, 但改变了员工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从而改变了员工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 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管理刨新。管理创新在医院发展和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已由传统的注重降低管理成本转向追求提高管理价值由追求和谐转向注重创新, 由注重管理机构设置转向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再次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其它创新的手段和技术保障。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和创新的核心。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将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运用到临床, 服务于经营和管理, 才能推动整个医院的创新活动。才能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医院文化。医院要为科技人员创新提供制度保证, 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最后是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服务创新, 确定学科发展重点, 深化优质服务, 改善住院环境, 降低病人负担, 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病人的需要, 才能不断增强医院的市场份额和提高两个效益, 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规范医院职业道德, 增强医院对公众的诚信度。

医院职业道德、行业作风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 是一个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评判医院品牌形象的重要指标。医院要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自觉地把病人的健康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尊重患者, 关爱生命, 对待患者不分民族, 始终把患者的利益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抢救患者视为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在落实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要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爱岗敬业, 竭诚奉献, 杜绝违纪违规行为, 恪守职业道德, 注重将系统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 将教育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相结合, 将正面典型教育与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 即依靠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引导, 又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承诺制和相应的院内监督约束机制, 使医院道德规范得到认真实施。使医院在维护患者合法利益的同时, 树立一流品牌的新形象, 促进病人相信医生, 相信医院。

三、结语

总之, 医院文化建设对塑造一流医院品牌, 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医院品位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医疗卫生行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生机同在的重要阶段, 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 努力营造医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形象, 为医院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赢得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占领和开拓医疗市场。而医院品牌的打造、整体形象的美化塑造还需要通过医院文化来实现, 需要全院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坚持不懈地倾力投入。

参考文献

[1]郑柳, 孙忠河.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35) .[1]郑柳, 孙忠河.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35) .

[2]曾正航.试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对“公益性”的重塑[J], 医学与社会, 2010, (5) .[2]曾正航.试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对“公益性”的重塑[J], 医学与社会, 2010, (5) .

上一篇:聚3-烷基噻吩下一篇:得失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