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建设

2024-09-04

持续建设(通用12篇)

持续建设 篇1

立国之道, 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 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 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健全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 让法律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守护神。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 同步完善工资制度, 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 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 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 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 各级政府一定要落实到位。民之疾苦, 国之要事, 我们要竭尽全力, 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 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 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破除以药补医, 降低虚高药价, 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 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 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 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 (摘自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持续建设 篇2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1年12月12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们住建局主要从建设行业中介机构基本情况、已实施的监管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汇报:

一、建设行业中介机构基本情况

我市建设行业中介机构起步于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政府引导培育、市场催生推动,已形成了工程监理、招标代理、房产经纪、质量检测、造价咨询等5大类中介机构,共有中介机构270家,其中房产经纪217家、建设监理17家、检测机构2家、招标代理13家、造价咨询21家,从业人员2650余人。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建设行业中介机构一是加强了企业诚信建设,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二是强化了企业内部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三是提高了行业自律意识,达成了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共识,大多数中介机构积极倡导建立自律性行业组织,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先进经验,协调解决企业间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形象,实现优胜劣汰,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我市建设中介机构仍存在部分中介机构人证分离现象,有注册资格要求的人员实际并不在工作场所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不能

1履行其岗位职责;有些业务人员对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规范标准等规定的内容,不能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其出具的工作成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深度和信息量达不到要求;中介市场中竞相压价承揽业务的现象较普遍,部分中介机构以不合理的低价格承揽任务,导致工作质量降低,扰乱了市场秩序等问题。

二、近年来实施的监管措施

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促进和引导中介机构健康稳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非常重视中介管理方面的工作,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工作得到不断推进。作为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我局主要围绕“诚信、规范、自律”三大原则,做好了以下监管工作:

(一)完善制度,强化诚信建设。自2007年以来,我市建设行业中介机构管理则由松散型管理转变为集中型管理,实行备案制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2010年我局制订出台了工程监理企业、造价咨询企业、质量检测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等信用考评实施细则,主要通过巡查、考核和评估,推行市场准入、信用等级评定和清出机制。

(二)以点带面,狠抓规范落实。住宅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线,更是关系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局主要以规范建设监理企业为切入,在全市建设工程项目中实施《监理工程师业绩手册》管理制度,规定政府投资的招投标项目总监和主要专监不得兼职;每季度对监理企业和总监进行信用考核,实施“样板工程”和“黄牌警告工程”制度,凡被列为“黄牌警告工程”

项目的,我局对项目总监和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实施强制培训。通过召开规范中介工作推进会,用规范监理企业的有效方式,以点带面,在其他5类中介监管中加以推广落实。积极开展中介机构评优争先活动,获优的中介机构优先推荐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优先参评“诚信中介”,减少督查频率;相反,将市场诚信差的中介机构列入“黑名单”,一律不得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在中介监管中营造了“守信激励、失信受惩”的良好氛围。

(三)行业自律,引进廉洁文化。我局从2007年起在全市建设中介机构中开展了“廉洁文化进中介”活动。向社会发布中介企业“诚信廉洁”倡议书,与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分别签订责任书和自律公约。同时,公开曝光失信失廉的典型案例,揭露违法违规行为,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让中介机构自加压力、严格自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四个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常态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按从业资格的管理规定,审核并认定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从业范围。对外来中介机构实行进市登记制度,严格把好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关。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制,组织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努力培育建设领域中介服务市场。建立联合检查制,组织建管、房管、招标、造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每年开展一次围绕中介机构的证照资质、执业记录、收费行为、财税管理等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建立信息公开制,构筑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信

息平台,建立工程招标代理数据库,将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基本情况、业绩情况、奖惩情况、从业人员情况、投诉记录以及处理情况等录入数据库,并将相关信息资料在网上公布,纳入社会监督范畴。

(二)以“信用评价”为抓手,着力优化市场秩序。扩大评价范围,凡在绵阳市辖区范围内从事建设行业经营性活动,并已登记的中介机构,均纳入信用评价管理范围。未登记的中介机构,一律不得参加信用评价和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规范评价程序,根据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社会评议、投诉举报、信访反映以及司法机关意见确定信用等级,在媒体向社会公布。计划在政府工程预先承包商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中介机构预先承包商目录,拓展管理功能。

(三)以“行业协会”为载体,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送政策上门,进行专业指导,树好诚信经营廉洁服务样板。依法引进有实力、有能力的中介机构,不人为设置障碍和市场壁垒,营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查处“黑中介”,净化中介机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中介”活动,树好“廉洁中介”典型,注重发挥廉洁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指引作用。

可持续性品牌建设 篇3

世界上许多最强有力的品牌一心渴望与社会和环境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可企业领导者和市场营销者面对新的挑战: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凸显差异化?如何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可持续发展意识日益增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在的市场,与往常任何时候相比,可持续性要求在品牌建设艺术上进行再创造—正如品牌建设需要融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再创造。以往的品牌建设就是为产品打造烙印:商标和口号。但是我们作为品牌建设新典范的拥护者,应传递具有实用性、社会性和部落性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一种真实可信而又有意义的能让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体验。

那么,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品牌是怎样一种面目?以下是五个关键原则,意在表明为何可持续性价值驱动性的品牌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性项目,为企业创造机会和实现“三倍数价值”。

整合:品牌承诺与兑现

正如技术的发展将透明性拉上了一个新层次,消费者现在变得愈发富有智慧性,他们瞄准的除了企业发布的广告宣传外还有别的东西,他们会有意识地主动寻找企业的信息进行共享。随着日益增强的期望性和视觉性意识,人们更关注的不是“你说了些什么”而是“你做了些什么”。

对于我们而言,品牌就像是一个人,展示了可持续性与品牌建设的全方位战略性整合。产品或者服务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决策—从设计到发展到执行—现在都是关于品牌建设的决策。

一个成功的品牌建设意味着持续性战略和品牌战略是串联在一起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外部的消费者承诺要和内部的企业操作执行相匹配。而且,可持续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运营上的改进、产品部门的创新,以及对每一块市场销售银元的增加都有很大的影响。

共同拥有品牌:

通过项目干系人创造价值

企业不再是其品牌的单独拥有者。企业的品牌是和一批项目干系人共同拥有的,这些项目干系人测试、挑战和鉴别品牌所做的承诺。事实上,根据美国消费者生产内容研究公司Nielsen Buzz Metrics发布的数据,消费者在谷歌上搜索次数最多的二十大世界品牌,其中25%的搜索内容显示品牌的强大与它们带给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关。

从消费者到雇员,从供应商到非政府组织,从投资者到政府机构,可持续性的品牌离不开各种项目干系人,他们不是作为企业决策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作为主动的合作伙伴、建议者和咨询者。在新的品牌建设中,各种项目干系人不是改善局势的威胁,而是作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其观点、见识以产生点对点的影响。

成功的可持续品牌建设意味着为各种项目干系人创造机会,让他们帮助企业体现、实现并共享产品和服务的利益,而这正是基于一种无间隙地整合商业和可持续性战略的结果。

“三倍数价值主张”:

实现实用性、社会性和部落性价值

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消费者更多地将购买行为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BBMG意识消费者报告》(BBMG Conscious Consumer Report)指出,提及“有意识消费者”一词,有多于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评价说“形容得很好”,而近十分之九的人评价“形容得好”。

消费者对那些为人类和地球作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了回报,比如,企业制造绿色环保的产品,宣传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利益,传递平等的劳力观,开展贸易实践为区域性商业机构和供应商提供支持。

市场调查数据表明,35%的消费者会因为企业在上一年的操作不当而不再购买企业的产品—而在一些最为开明的消费者中,这一数字上升至62%。简而言之,消费者渴望得到更多具有整体性考虑意识的品牌价值,他们正在惩罚那些无视消费者价值的企业。

可持续性的品牌能实现一种我们称之为“三倍数价值主张”(TM),无间隙地整合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利益(价格、执行、便利)、社会利益(对环境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和部落性利益(属于一个大范围的共享相同理念的团体组织),将三者整合成一种具有一致性的品牌信息、企业形象和顾客体验。

成功的可持续品牌建设意味着产品展示、社会承诺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利用“三倍数价值主张”,意味着消费者不再需要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寻找企业的可持续性表现。可持续性会展现在企业的每一款产品、每一种服务里,以及企业的行动和宏观意义的互动上。

由内向外(Inside-Out):

共享真实可信的品牌故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成熟的市场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实践操作的成功和规模性发展的一个最大威胁。普遍存在的(而且通常是不具可持续性的)不成熟主张已经造成了一个玷污绿色环境的混乱市场环境。

为企业打信任分和提供各种证明文件,原本是为了指导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消费决策的信息。而现在这些信息却带来了真伪难辨的混乱局面,引发了消费者信心不足。消费者试图识别企业、行业协会、非盈利性机构和舆论监督机构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事实上,调查研究表明,在许多重要证明文件中,存在着一个高熟悉度和低喜好度的巨大差距。

这种现实意味着企业的品牌建设必须与可持续战略相整合,以一种能将面向消费者的品牌故事与真实可信的企业背景联结起来的方式交流。这意味着一种可持续性价值和实践操作在企业中的复苏,而且各种项目干系人提供了品牌承诺背后的企业经历、专家意见以及证据确凿的信息。

简而言之,这不仅仅是如何传播合适的营销信息,而是要阐明具有可信度、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企业事实;是建立一种诚实透明的关系,让品牌形象化以及延伸品牌的影响力。

共同成长:将完整的自我投入到市场中

传统的品牌建设已经致力于如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传统的品牌建设者阐明了企业最新潮和最强大的一面,依靠投放广告吸引消费者,进而捕获他们。这种做法暴露了企业的不足之处—寄希望于传播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然后像变戏法一样,为消费者所接受。

事实上,人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相对于传统品牌所能给予的东西,人们有着更深层次的愿望、非同寻常的需求以及更高的追求。

可持续性品牌培育,能赋予人们能量,挖掘人的无限潜力。可持续性品牌传递了想法,带来了体验,以及创造机会去表现那些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承认并尊重每一个人个体旅程和集体旅程之间的细微差别;理解人们,将完整的自我投入到市场中。

简言之,可持续性品牌并不是以其自身追求作为终点,而是创建一个平台,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让身边的一切发生变化,实现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美好的社会。

一旦做法正确,可持续性品牌建设将会引发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企业识别不再通过新产品或者改进的产品,即“是什么(What)”,而是依靠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的价值观和常识性的目的,即“怎么样(How)”。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研究 篇4

关键词:项目可持续,能力,协调,整合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扩张,我国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系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1]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宏观领域,企业可持续能力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项目可持续能力等属于微观领域。对建设项目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定义及后评价上,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可定义为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维持各种效益和影响之间的动态均衡,约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互适应,可以成功地延伸至项目目标属性。[2]2005和2006年,刘建等人对项目可持续管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3,4]王家远和申立银(2005)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值(SDV)来衡量项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总体SDV来作为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SDA)的指标。[5]但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由来做任何分析和探讨,也没有分析如何培育和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设项目属于大型建筑企业的战略经营单位,本文将整个项目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其拥有自主利用各种资源的才能,从项目本身角度出发分析和思考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

1 项目可持续能力内涵

项目可持续发展是指项目从立项、建造、形成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直至最后项目报废,所达到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标准程度,既要能实现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能与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这个抽象的定义是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也是建设项目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学者们试图将其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以便进行评价研究[6,7]。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以项目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表现为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小。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

项目可持续能力特点包括:(1)整合性。在生产过程中,项目可持续能力会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将资源堆砌。(2)继承性和持续性。通过组织学习创新,能将形成和提高能力的手段与措施作为组织和个人的经验保存,并运用于今后所有类似的项目。(3)能够自主学习更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生成项目可持续能力。

2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生成机理分析

在图1“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到,产生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过程包括从资源层到能力集层,和由能力集层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实线箭头代表下一层转化为上一层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协同利用资源,形成能力集;通过整合协调能力集,生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对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产生影响。虚线箭头代表上一层对下一层的要求和反馈,即对原有的资源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利于上层所需要的改进。

2.1“金字塔”模型层次介绍

2.1.1 资源层

建设项目是各种资源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组织资源指项目组织结构和形式以及职责划分。人才资源主要指知识结构、人才梯队以及项目团队三方面。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社会资源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沿线社区、媒体等的联系。制度资源指投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等保证项目正常高效运转的显性或隐性的组织文化。

2.1.2 能力集层

能力集是指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完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其是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基础,包括投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投资决策能力是指项目立项初期识别和分析市场机会和风险,选择项目进行投资和决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出现概率的能力。建设管理能力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和控制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指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能力。

2.1.3 项目可持续能力层

项目可持续能力是指项目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和协调项目所有资源的能力。其需要项目可持续来促进能力集的转化,项目可持续则是在培育项目可持续能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2.1.4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是指建筑企业通过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8]其在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增强企业素质、抵御市场风险、因应环境变化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9]

2.2“金字塔”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2.2.1 资源层与能力集层的关系分析

在建设项目中,资源层是整个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和源泉,能力集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及管理有限的资源,而协同利用可以帮助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结束,通过协同利用对建设项目各类资源之间的各种动态配合关系与配合过程进行设计、维持和改进。

2.2.2 能力集层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一个以能力集为基础整合协调而产生的系统,其大小决定于能力集。实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最大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尽量增强能力集中最弱的能力;二是协调好各能力间的关系,减少冲突。能力集通过协调和整合构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每个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不仅要控制能力集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还要协调约束能力集之间由于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关系。

2.2.3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位于“金字塔”模型的最顶端,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辩证法来看待。企业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整体立场,而项目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局部作为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立场。整体的能力强大,会带动提高局部的能力;局部的能力增加,组成整体的能力也会上升。企业可持续能力与项目可持续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

图1中表示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的途径是知识积累和创新。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局限于信息或技术而是包括所有除资源等实在物体以外的事物,如除信息、技术外还有文化、制度、管理手段等都属于知识。知识积累是指建筑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各方面的组织学习,储存和精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使获得的知识能迅捷有效地运用到另外的建设项目上,巩固其自身运作建设项目的能力。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建筑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中,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保证持续系统的发展。

3 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前面已经分析到项目可持续能力与能力集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针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首先进行的是能力集的培育其次是增强这些能力之间的润滑度,即能力提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提高整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实现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整体促进。

3.1 能力培育

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全面收集与项目有关资料,选择合理的项目融资模式,避免不适的融资模式影响项目的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育从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运营阶段,运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等风险应对方法,建立风险机制来储存和反馈信息,降低项目中所遇的风险。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则采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合理配置项目中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工程项目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运营管理应该从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以区别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其他时期,只有结合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项目建成后更好地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3.2 能力提升

能力集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而建设项目各类资源又是能力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控制资源短缺引起的冲突,就能协调好能力集之间的关系,进而良好地促进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2.1 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在项目建设中协调机制有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

3.2.2 设置和完善管理制度

国内学者汪丁丁将“制度”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10]制度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包括从目标控制、宏观监管控、信息管理、参建方管理、激励管理和环保管理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条文基础上,确立需要相应的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有效的处理机制,以确保制度的落实。

3.2.3 促进信息沟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在各项目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项目管理工作平台,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定义各方的责、权、利,并要求各组织应抱着坦诚公开无偏见的态度参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项目目标作为共同的使命,全力投入。

4 结论

“金字塔”模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构成和由来,有利于分析探讨怎样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中表明项目可持续能力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培育及提升,但是能力的大小及提升的程度却不知晓,原因在于当前评价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模型或方法还不成熟,正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详尽地阐述和解释,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曲福田: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

[2]朱嬿,朱志平.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与后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1):11-16.

[3]Liu Jian,Sun Zhiyu,Lou Peng.et al.Project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in China’s hydropower development[A].World Water&Environmental Resource Congress2006[C].Omaha,USA.2006.

[4]刘建,黄明华,娄鹏.现代管理技术在水利规划设计企业中的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05,(11):32-34.

[5]王家远,申立银.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研究[J],建筑经济,2005,(3):42-44.

[6]郎启贵,徐森.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34-37.

[7]王巍,赵国杰,毕星.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测评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5.

[8]乔增光.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4:5-10.

[9]陈耀,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及其生成机理[J].管理世界,2006,(12):111-114,141.

持续不懈抓好干部作风建设 篇5

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必须一以贯之,永不懈怠,驰而不息

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

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

制度是刚性的,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

顺义直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6

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把一个什么样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 这已成为世人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对发展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增长+工业污染控制”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过程之后,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和科学,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对环境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顺义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管理问题

各级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否具备创新性管理模式,是实现全区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其中人才又是关键。缺少现代化管理人才和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中小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2003年底全区共有科技人员26069人,其中本区科技人员19916人。顺义区每万人从业人员拥有科技人员数不足800人,仅及全市平均的1/4。当前,政府部门的骨干虽然经验丰富,但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以适应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性的管理方式。建议有目标培训和引进真才实学的各类人才充实管理队伍,而且政府要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和法规。

可持续发展理念薄弱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念涉及多方面,包括产地可持续、城镇可持续、区域可持续、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其中产业可持续发展,指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弃物的代谢规律和控制方法加以科学管理,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正面环境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发展城镇,为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创建增强城镇和乡村生态支持系统的景观格局、环境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以期达到整体优化。

顺义区的经济发展较快,物质实力比较丰厚,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物化,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将伴随在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高度协调的整个过程之中,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对顺义区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发展和社区管理滞后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如职工下岗再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特别是在村民保险,以及社会治安秩序等;还有突发事件,如“非典”疫情、禽流感等。社会发展涉及的众多领域和部门,长期以来处于单项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这是一个共性问题,顺义区也不例外。因此,从系统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角度寻求新型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顺义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环节。

顺义区聚集了一批制造业企业,不可避免面临更为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林河、空港两个工业区和天竺出口加工区的飞速发展、首都机场东扩、奥运场馆建设等给顺义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明显增大。其中林河工业区每天用水量达到1万吨,每天的排污量为1.6万吨,并占用土地4140亩。虽然两大开发区引进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不等于就是清洁无污染的企业。

顺义是京郊畜牧强区,2003年出栏商品猪166.8万头,其中种猪16.8万头,共有规模化猪场123处(其中种猪场17处),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区共有14处规模猪场完成了粪便无害化治理。其中10处猪场采取在改造现有粪沟的基础上实行粪便拣拾,剩余的粪尿经过三级沉淀用粪尿分离方法处理。其余4处猪场也是采取粪便拣拾,剩余粪尿经过污水处理设备将粪尿分离,然后进行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但仍有109处猪场未能对粪便进行处理。研究证明,每亩农田年施2~3吨粪尿为宜,如果超过3吨,便超出土地承载能力而造成土壤污染,而且过量的粪尿还是大气、水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

从种植上看,由于施肥和使用农药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很大,10年间本区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都有大幅度增加,如1992年每亩地施各种化肥31.4公斤,农药使用量为每亩0.5公斤,到2003年,每亩用各种化肥量上升到42.9公斤,用农药量上升到0.7公斤。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将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到2003年,顺义区共有果树面积13.5万亩,蔬菜面积17万亩,其中果树有13万亩管灌、渗灌、滴灌、小管出流等占0.5万亩,而且蔬菜有12万亩地靠渠灌,每亩耗水在600立方米以上,其余5万亩采用渗灌、滴灌、喷灌和管灌。工业、畜牧业、蔬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水”。

水资源的缺乏是世界性的难题,顺义区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密云、怀柔两大水库不再向顺义供水后,现在除李桥、后沙峪两镇利用少量地表水外,全区用水以抽取地下水为主,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2001年地下水平均埋深比80年下降了14.05米,8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0.4米,90年代以后年平均每年下降0.95米,下降速度增加1.4倍,如果不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用水浪费、污染问题,不但会全面影响顺义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威胁到2008年奥运会潮白河的蓄水工程建设。

顺义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任务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要培育、规范顺义区的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提高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市场配置。坚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积极谋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顺义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议以村为单位,成立公司,土地资源统一管理,村民可以按分得土地面积入股。集体以固定资产、设施、土地入股真正形成股份公司。

二是整顿现有开发区,乡镇可以合并打破镇域观念,对于条件比较好,交通比较畅通的镇建开发区,但功能必须定位,对于招商效果不理想,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开发区建议合并,节省土地种植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绿色农作物。

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全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未来几年,要从节水、中水利用、蓄水、水环境治理、供水等方面,通过建立水利信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度。

管理,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划,要从以往的“以需定水”转变为“以水定需”。根据专家提供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地下水累计亏损57.78亿立方米,而北京地下水资源存量只能容纳1670万口人。到2008年预计北京人口达到1550万,再加上外地人口大量涌进,所以节水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场革命。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和参与,节水必然动力不足,行之不远;反之,单靠市场推动与参与,没有政府引导,节水必然难见成效。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和广大市民的积极自觉行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全区的节约用水水平,才能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领域:要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改造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 以适应不同种类作物用水需求。同时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以减少资源的开采量。果园、蔬菜大棚全部改为滴灌和灌溉,露天蔬菜地由沟灌逐步改为微喷。

畜牧方面: 以发展种业为主,对于现有的规模猪场要合并、改造,减少规模化猪场数量,将养殖场转移到周边地区,本区逐步退出猪的养殖,重点培育种猪和深加工企业,这样既可以节省用水量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污染严重的猪场退出要有时间表,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之间前实现。

工业方面:对一些污染比较严重,水资源利用量大,而又没有治理能力的企业必须关闭或合并后治理,不治理不准生产,工业提倡清洁生产,大型企业必须对污水进行治理。

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灌溉,对用水量大,并且以冷却水为主的工业,由于冷却水不与反应物接触,水质并未受到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水温与水质,把水分成几个等级,串联起来逐级使用,做到一水多用。

城镇节水方面:一是对现有机关、居民小区进行改造,使洗澡水、洗脸水、洗衣用水等与污水管道脱离,污水集中全区处理,而以上使用后的中水由每个小区合并集中处理后,作为绿化水使用。二是新建居民小区和办公场所等在设计中应考虑污水和中水管道分离。

城市污水处理: 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投产后,将处理后中水通过管道流入潮白河。另外根据地区人口不同需求建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3~4座,处理后的中水,利用管道形式回流到潮白河。

推动全球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 篇7

这次峰会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经济和包容性增长”。大家也一定会同意, 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议题是非常合适和及时的, 这个议题在上个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里约+20峰会) 上受到极大关注并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在那次大会上, 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声明, “我们认识到, 人民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包容的世界。我们承诺, 我们要共同努力, 为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地球建设一个繁荣、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

大家知道, 里约+20峰会诸多目标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通过讨论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凝聚成共识, 其成果是不言而喻的。里约+20峰会的成果文件宣称, 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 绿色经济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并且它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选择的空间。但是同时, 它又不是一套僵硬死板的规则”。文件进一步强调, 绿色经济“要有助于推进消除贫困和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促进社会包容, 提高人类福利, 为大家创造就业机会和体面的工作, 同时要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我这里要指出的是, 在里约+20峰会的成果里, “绿色经济”一词总是和“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背景下”一起使用的。进行这样的限定是发展中国家及社会团体一直坚持的,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只提发展“绿色经济”, 就容易让人联想到毫无限制的增长, 因而就很容易破坏公众对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真正关注。成果文件也认定多达16条限定语, 从“与国际法保持一致”到“维护和尊重人权”等都有所涉及。我们的主题里使用“包容性增长”就包含这类限定语。

实际上, 我们还需要评估绿色经济的整体可持续性。绿色经济这个术语常常被用作产品营销的噱头, 推销那些被证明是对可持续环境没有什么积极贡献的产品。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绿色经济和包容性增长诸多信息的机会。

作为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的主席, 我想强调这样一个事实, 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和人居环境及城市化相关的重要转折。从2008年开始, 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已然来临。可以设想, 全球城市化水平将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达到70%, 据联合国预测,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会增长到93亿。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的、不可逆转的城市化时期。

发展中国家城市增长最为迅速, 城市居民每个月平均增加500万人口。随着城市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 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这些也是21世纪生态和社会挑战最为明显的地方。我还想强调:性别差距也在引发经济高成本, 并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世界各地的环境退化。

如果城市是活力、改革和机遇的中心, 那么它也是剥削、疾病和失业的中心。城市贫困是一个严重、普遍、而却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的现代生活特征。

新城市时代的另一个不可接受的特征是, 自2008年以来, 全球贫民窟居民人口已经达到十亿, 平均每三个城市人口中, 就有一位生活在居住条件欠佳的环境中, 没有或缺少基本的社会服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呼吁, 到2020年, 明显改善至少1亿居住在贫民窟人口的生活质量。

然而, 气候变化的残酷现实更增加了我们的挑战。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等方面的作用, 对政策制定者来说, 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以前代表联合国呼吁对那些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国家提供支持的时候, 曾亲自见证了这一点。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自成立以来, 每年的会议和其他活动一直致力于应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挑战, 这显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论坛的宗旨是:“建设可持续人居环境, 促进联合国人居议程”。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的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为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企业和学术团体提供了一个高规格的对话平台。

通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其他联合国机构的合作,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积极探索新的方法, 以实现城市化和可持续绿色经济的有机结合。全球人居环境论坛 (GFHS) 于2011年4月在联合国总部发起了国际人居环境范例新城 (IGMC) 项目倡议, 众多国际专家聚集一堂, 共同制定范例新城标准, 以期激励政府和私营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开发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范例新城计划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施。2011年11月, 国际人居环境范例新城标准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决定全球首个范例新城项目落户贵阳, 并将于年内正式启动。

范例新城是建筑和城市建设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法, 它将树立一个榜样以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面向未来, 共同努力建设更多的低碳城镇, 支持联合国议程, 以应对气候变化。

范例新城的标准也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Rio+20) 期间的全球绿色出行论坛暨可持续人居环境会议上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 并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地方政府官员和专家的关注。在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专家的支持下,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 共同邀请全球50多位专家参与编著范例新城标准及评分系统。

范例新城标准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十二项原则:零碳排放、零废弃物、可持续的环境、绿色规划与设计、绿色交通和枢纽、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绿色经济、绿色生活、和谐社会、可持续的文化与遗产、智能社区。

这十二项原则包括了构筑绿色城市全方位的要素, 它们不仅规范了未来可持续人居环境的硬件设施, 而且还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和社区文化, 引导居民和商业机构自觉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持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8

一、成立一个智库型的文明河南建设研究中心

依托河南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优秀研究团队,成立文明河南建设研究中心,针对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积极有效地推进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并在创新实践中加强人才培养,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文明河南建设研究中心应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一是深入研究持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对姓氏文化、乡贤文化、家风家教等中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阐释其时代价值,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深入研究持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路径和对策,特别是具体政策措施等,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定期选派专家学者,到村(社区)挂职,指导基层文明建设;四是注意学习外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系统分析、研究河南省实情,为加快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五是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理论成果,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将其转化为普及性读物,为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提供精神食粮。

研究中心要围绕推动文明河南建设的中心任务,立足中原文化的传承创新,着眼于基层社会实践,及时关注和研究文明河南建设中的重大热点与难点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出高水平的政策建议,使中心成为文明河南建设的第一智库。此外,还应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乃至世界,通过组织课题招标、学术讲座、专题研讨和丛书出版等活动,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应用的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中国话语和思想的策源地。

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文明村(社区)建设队伍

文明河南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短板也在基层。建设文明河南,首先要抓住基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主要力量投向基层,夯实基层文明建设的基础。切实加强文明村(社区)建设,着力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文明村(社区)建设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由三个团队构成:一是专家讲师团。团队成员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主,其研究领域为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主要负责在文化讲堂、道德讲堂等做宣讲,并深入村(社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志愿服务团。团队成员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真心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主要负责相关文化活动策划、宣传品制作、文艺演出等。三是基层骨干团。团队成员为基层文化工作者,以及热爱公益事业,且具有一定素质修养的本地居民,主要负责居民的学习管理和组织工作。

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和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乡镇、村和街道、社区的宣传文化工作人员、民间文化人才的作用,深入推进“基层文化能人培养工程”,发现、培养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二是要和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意见》结合起来,制订基层文明建设志愿服务实施方案,深化村(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活动,不断壮大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基层开展文化宣传普及工作,使志愿服务成为推进基层文明建设的强大引擎和动力[1];三是要加强队伍培训,由文明河南建设研究中心制订培训方案,遴选专家学者对乡镇、村、街道、社区、企业的宣传文化工作人员和广大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将基层骨干团队作为建设重点,把基层学习积极分子、骨干分子培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讲师和义工,让他们带领村(社区)居民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升,使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使基层遍开文明之花;五是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由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其成员分级分类进行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个人职称、职务优先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在基层文明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奖励。

三、编写一套科学系统的文明村(社区)建设教材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河南,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往往蕴含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和生动的社会实践之中。要积极发挥文明河南建设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对中原文化的研究,将重要的中华传统美德提炼出来,编写一套科学、系统的文明村(社区)建设教材,使之成为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武器。

这套教材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姓氏文化。精选各个姓氏的历史名人,将其主要事迹和历史评价编印成《百家姓历史名人录》,使其后人崇仰先祖风范,使一般民众见贤思齐。二是家规家训。遴选古代先贤的修身齐家格言,编印成《中华好家规》,使读者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三是经典著作。将精选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重要篇目编印成《中华经典集萃》,使民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促进良好人格精神的养成。四是时代典范。将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事例编印成《时代楷模》,使群众有学习的标准和目标,进而提升学习模范的动力,强化认知[2],在全社会形成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践行者的良好氛围。

这套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促进文明河南建设。其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其编写原则要体现以下特色:一是指导性。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理论概括,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群众加强自身修养指明方向。二是普及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故事的风格,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完美阐释,使广大群众看得懂,愿意学,能学有所得。三是生活性。密切联系现实社会实际,力求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和实际需要,让民众能够学得会、用得上,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四是互动性。要面向人民大众,体现理论的力量、时代的精神、全新的理念,使之成为心灵对话的平台,促进群众思想的自我提升,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培育一批文明村(社区)建设实验示范基地

建设文明河南,特别是要达到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中“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社会文明风尚进一步形成”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河南省基层村(社区)数量众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设文明河南,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持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基层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和热切期盼中选准突破点,在不同地方开展差别化试点,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明村(社区)建设实验基地,进而推动文明河南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文明村(社区)建设实验基地,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当地历史文化的优势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寻找切入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和文化传承品牌;二是加强科学规划,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护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传承文明,留住乡愁,建设美丽家园;三是大力弘扬姓氏文化,传承以孝道为基础的家风家教等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友爱、互助、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促进和谐村(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四是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产业开发,以特色文化产业强化基层经济基础,使人民群众得实惠,文化传承有保障,文明建设有后劲;五是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村(社区)管理民主化、文明化,使村(社区)的文明建设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明村(社区)实验基地的建设,一是要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特别是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等设施,以及道德讲堂、文化讲堂等文化宣传教育平台,使之成为基层文明建设的固定场所、根据地和活动载体。二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国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坚持量身定做,为基层村(社区)文明建设制订工作方案,真正做到实用、管用、好用。三是要以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廉洁家庭创建活动,深化“双评双创”(评身边好人、评星级文明户,创文明村镇、创文明集市),大力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人物、文明人物的评选宣传,全面提升村(社区)文明建设水平。四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3]。用先进典型带动和影响群众,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的群众工作方式。在基层文明建设中,这种工作方式尤为适用。要注重发现和及时推出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崇德向善、创先争优,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五是要重视新乡贤的时代作用,基层优秀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要鼓励离退休干部、教师、科技人员返乡生活,参与基层社会改造,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文明建设的乡贤文化,积极探索新型乡村的治理模式。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教化民众,激励民风向上向善。六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由文明河南建设研究中心进行指导,按照传承有序、特色鲜明的原则,从营造宜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实行居民自治等方面,将河南省的乡村(社区)建设成安定祥和、文明幸福的美丽家园。

五、多渠道筹集文明村(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基金

加强基层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经费投入力度。通过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对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教材编写、骨干培训等基本费用予以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社会渠道筹集资金,成立文明村(社区)建设发展基金会,促进基层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会要以“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基层文明建设”为宗旨,致力于村(社区)文明建设活动:一是设立“我爱我家”项目,加强对村(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二是设立“美好记忆”项目,加强对村(社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三是设立“文化传人”项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是设立“幸福家园”项目,关爱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五是设立“奉献家园”项目,人人争当主人翁,完善村(社区)基层治理。

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和运作,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遵守《基金会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资金管理、使用和审计,接受村(社区)居民监督。二是作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要理顺与出资方的关系,让基金会独立发展,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运作,走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三是要加强与社会民间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的合作,组织村(社区)志愿者协会及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提供专业高效的志愿服务。四是要积极资助和扶持公益类NGO,开展有关基层文明建设的创新型公益项目。五是要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有效整合基层组织、民间团体、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员的力量,共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建设文明河南,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凝聚和增强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对如何持续推进文明河南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思

注释

1[1]张丽:《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理论前沿》1998年第9期。

2[2]朱金瑞:《焦裕禄精神与文明河南建设》,《河南日报》2014年5月23日。

持续建设 篇9

会上,集团总经理黄维乔介绍了公交立法工作推进情况及思路。自2007年起,集团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公交调研,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同时,在推进公交立法进程中,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主动开展对外协调,努力争取得到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市交委的理解和支持,争取重庆早日出台公交条例。

(一)做好基础工作,积极推进公交立法

完成条例草案初稿-组织召开公共交通行业座谈会,邀请财政、建委、市政委、公安等部门的领导,公交企业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的专家,听取社会各界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的建议,通过调研、征求意见、综合论证,对草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完成了《重庆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初稿。

纳入政府法制办立法预备项目——2015年3月,市政府法制办将《重庆市公共交通条例》纳入立法预备项目。

市交委召开专题会,讨论公交法制工作——2015年3月11日,集团唐董、黄总、公交促进会向市交委汇报公交法制工作,市交委副主任汪钦琳表示市交委有建设和管理职能,城市公交的发展是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公交立法非常必要,汪主任对公交立法提出工作要求:一是组建工作班子,落实工作职责,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拟定工作思路,明确立法目的,加强沟通协调,解决主要矛盾,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三是明确工作重点,解决主要困难。汪主任表示市交委也将出台立法指导文件,明确职能,完善市交委立法职能。

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谭军宣读关于配合推进《重庆市公共交通条例》工作方案。《重庆市公共交通条例》纳入预备项目后,推进了8年的公交法制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对重庆公交人是鼓舞更是鞭策,我们将在市人大、市政府法制办、市交委的指导下,全力配合,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加强法制推进工作。

(一)纳入预备项目后,对外将开展以下工作

1.与相关部门搭建工作班子。

2.全力配合市交委,成立起草工作小组。

3.组织考察学习。

4.加强协调,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5.邀请市人大、政协对公交政策、法制工作进行视察。

(二)纳入预备项目后,对内将做好以下准备

1.集团召开专题工作会,布置2015年工作。

2.预拨公交立法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3.搭建“公交立法”内部工作班子,责任落实到位。

4.突出重点,加强宣传。

参会上级领导均表示城市公交的发展是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公交立法非常必要,同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要求要组建工作班子,充实写作力量,做好内部管理,目标要明确,路径要清晰;要明确立法目的,立法要本着公交优先、政府主导、便民利民、快速便捷的原则,要解决公交服务对象在立法中的权利和义务;调研过程中要体现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面向社会征集广大市民意见、建议,通过调研收集问题,同时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老百姓能感受到提升公共交通秩序能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持续建设 篇10

2014年6月,春城市民的老朋友“小咪喳”(傣语:小朋友的意思)——恒通迷你巴士CKZ6590DA4正式交付昆明公交集团。

第一台恒通迷你巴士服务春城已有十年之久。十年风雨同行,春城市民见证了“小咪喳”的不断成长,从国Ⅱ排放到国Ⅴ排放;从窄体车身到宽体加高车身;从普通客车底盘到三类东风成熟客车底盘;从经典外观到时尚流线外观等等,经过细节上的一次次改良,恒通第六代迷你巴士不仅赢得了昆明公交和市民的一致肯定,也将“绿色、环保、舒适、高效”的理念带到了四川、贵州、山东、广西、天津、黑龙江、海南、广东等多个城市。

2014年上半年,120余台恒通“小咪喳”驶入昆明各条线路,持续助力昆明社区、支线交通线路建设。十年来,昆明市政府及昆明公交领导对恒通“小咪喳”多次实地考察,结合使用情况,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共同致力于社区居民出行难、支线交通线路少、运营成本收益不平衡、公共交通综合治理难等综合问题的改善。随着城市房地产、道路、交通等产业的高速发展,新建城区的不断扩大,相信“小咪喳”将会在这些与之伴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水利建设问题;水利建设成就;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34-2

1 我國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发展很快。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整修、新建各类江河堤防、海塘25万多km;水库8.48万多座,总库容4853亿m3,其中大中型水库397座,库容3267亿m3,水闸3.16万多座,其中大型水闸340座;建设重要分蓄洪区98处,总蓄洪容量达到1000多亿m3;灌溉面积8.39亿亩,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145处。淮河经过治理也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景象。

2 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尚存许多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1 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繁重

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损失惨重等特点。2010年8月4日,国家防总新闻发言人束庆鹏在中国政府网访谈中介绍,“针对防汛抗洪,今年(2010年)以来,总共转移危险区的群众1042万人次。有一些堤防决口,8座小型水库垮坝。”

2010年8月5日,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今年入汛以来,我国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我国农作物受灾9418千公顷,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57人,失踪615人,倒塌房屋1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976亿元。

2.2 水资源利用过度,污染严重

我国人民长期来把水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只知利用不知爱护,只讲开发,不讲节约,只重形式,不重实效。这是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难以为继的。中国的工业化远未完成,而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

我国目前缺水总量约为300-400亿m3,一般年份农田受旱面积为600-2000万hm2。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缺水,一方面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和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0%;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45,而发达国家为0.7-0.8。水资源本来可以再生,但水质污染使水资源不能进入再生的良性循环。不少地区因缺水,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地面下沉的严重情况。

2.3 水利工程投入资金不足

近几年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相对多一些,但同我国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我国财政经济并不完全富裕,不能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很难使在建工程达到设计要求标准。从而也影响了水利工程整体作用的发挥。同时,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也部分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争取工作。

例如,在重庆,病险水库多,渠系配套不全且损毁渗漏严重,工程效益发挥较差。重庆市现有1388座水库存在严重危险,占全市水库总数的51%。一批水库为了防汛保安全,不得不限制水库蓄水,甚至空库度汛,每年减少蓄水3亿m3,减少灌面100万亩。现有水库工程尚有6200km渠道未配套,3800km渠道未防渗,由此减少灌面300万亩。

2.4 水利工程管理不规范,越权承包、以包代管现象严重

近年来,各地在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上推进较快,但一些水利工程承包给大型国有企业后,国有企业又继续承包给下一级承包单位,一级一级,一直承包到个人手中,相应的工程管理没有跟上,承包者享受了承包的权利,但没有尽到承包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承包者只讲效益,不顾工程安全;有的只追求经济效益,不履行工程维修养护义务;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例如,在国家审计署审计三峡时发现,一些中小合同项目没有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部分单项工程监理工作比较薄弱,未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抽查48个金额1000万元左右的中小合同发现,有21个未招标,涉及金额3.13亿元,占应招标金额的51%;抽查合同金额为53.01亿元的部分工程发现,施工单位违规转分包8.65亿元,收取管理费5345万元;抽查6家监理单位的1448名监理人员,发现有740人没有监理资质。此外,还查出结算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够严格增加建设成本4.88亿元等问题。另外,还有越权发包,酿成三峡移民住宅“豆腐渣”工程。

3 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水利建设要协调好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防洪减灾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建立防洪保险、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机制等,对防洪减灾作出全面安排。

3.2 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并举,建设节水型社会

缺水、水污染严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应把节流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点源、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修复被污染的水环境,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建立强有力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保障体系。

3.3 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并优先水利配置。

我国水利投资需要加大并有所倾斜,2009年我国水利投资小于旱涝灾害造成的平均年损失额,巨大经济损失与威胁人们生命安全,昭示建设水利的必要性与经济价值。而自去年秋冬季直至今年四五月在我国西南5省出现的持续旱灾,除了降雨量锐减等自然因素外,和当地大量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严格遵照水利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和程序,建立与完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确定工程监理的细则和目标,明确监理责任制, 严格规范和实行水利工程的招投标制。所有水利工程都必须严格遵照和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文件的要求,严把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严格按程序办事不得越级、超范围审批,坚持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未获批准的项目不准开工。同时应加大工程的质量评定,工程验收时必须有质量监督机构的评价意见,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应确保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者缺一不可。

4 结语

水价是水资源管理中的主要经济杠杆,对节水、治污、水资源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鉴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水价政策不够合理,必须根据国家确定的水资源战略,实行相应的水价政策的水价系统的改革。另外,水利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我国国情和水利建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并合理借鉴国外有益的先进经验,在技术、经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不断上新台阶,使水利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08.

[2] 陕西省城乡供水管理办公室.陕西水利[M].陕西水利杂志社,2010,04.

持续建设 篇12

专卖队伍整体状况良好

近年来, 各区县分局按照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发展、改革、规范”的工作思路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卖执法队伍, 履行好“监督、执法、保障、服务”的职责, 努力践行“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专卖管理队伍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烟草专卖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及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不断加强, 对专卖队伍的执法水平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各区县分局通过狠抓队伍素质教育, 注重在执法实践中锤炼队伍, 依法行政, 依法监管, 规范执法行为与办案程序, 行政执法效果提高十分明显。

(二) 依法行政意识显著加强。上海市烟草专卖局与各区县分局以国家局、市局组织的专卖执法资格考试、职业能力鉴定为契机, 以教育培训为手段, 以优化专卖人员结构为目标, 大力提高专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通过“三精”、“三能”等岗位练兵活动, 专卖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

(三) 专卖管理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 随着专卖管理方面人、财、物投入的逐年加大, 专卖队伍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改善明显。人员素质化, 装备科技化, 工作信息化, 办公无纸化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建成, 与其他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联系网络健全, 内外部的执法环境得到优化。

队伍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

实现卷烟上水平, 人才是保障。专卖管理人员, 作为卷烟经营的保驾护航者, 对保持良好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秩序, 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随着行业生产经营形势的复杂变化, 中央出台了许多规定措施、禁令要求, 专卖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特别是在行业经过持续多年快速发展后, 当前正面临着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等四大难题, 生产经营压力陡然加大, 更易引发各种扭曲的、变异的甚至违法的行为。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 与时俱进地打造一支执法公正、组织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专卖执法队伍, 是新时期加强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看, 专卖队伍建设中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思想教育需进一步加强。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执法队伍, 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 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后, 各区县分局就及时学习、传达、理解、贯彻会议精神, 花大力气解决队伍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如果思想教育工作不加强, 容易产生缺乏责任感、使命感, 不愿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政治上不够成熟, 政策水平不高;法学理论功底差, 知识陈旧, 执法观念落后;作风浮躁、形式主义严重等现象。

(二) 综合能力需进一步强化。社会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和信息化网络快速发展对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行业面向社会的窗口, 更要重视队伍综合能力素质建设, 切实维护好行业形象。由于队伍建设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前一阶段队伍建设侧重于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 要形成整体综合能力, 急需在团队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三) 信息技术需进一步熟练。上海市烟草专卖信息化较前几年有了很大进步, 但借助信息化手段监控权力运行的工作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应该说, 执法监督信息化能为创新完善专卖管理、推进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提供新的途径。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是提升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 可以有效管控权力和制约权力。当前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加大信息化运用的力度。

对廉政风险管控体系的思考

通过对专卖执法队伍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坚持管理和建设并重的原则, 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业务精、作风过得硬、经得起考验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专卖执法队伍, 才能在实现“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任务过程中, 更好地发挥和凸现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确保“两个至上”落到实处。要建设一支能拉得出、打得响的专卖管理队伍, 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作保证, 要不断探索和加强对专卖执法权力的管控, 要将专卖管理的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廉政理念等要素与工作实际密切结合, 形成具有专卖特色的廉政执法管控体系, 使专卖人员认同、信奉和实践。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从多层次来构建。

(一) 管控基础是党的领导。专卖行政执法工作的性质、任务决定了专卖执法队伍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信念,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 就是要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充分体现领导的核心作用。在政治上, 要始终坚持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针和政治路线, 专卖作为一支执法队伍更要积极贯彻党的领导方针路线;在思想上, 要通过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引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组织上, 要根据党组的要求来推进组织结构安排,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保证队伍整体更趋规范化。有条件的分局基层, 可以参照“把支部建在连上”模式, 在专卖队伍中建立专兼职政工队伍。

(二) 管控关键是人的培养。作为执法队伍, 强调人的素质要求、管理要求, 要在“进、育、退”下功夫。进有要求。无论对外招聘还是内部竞聘, 除了设定相关工作经历、学历等硬性标准, 还必须设立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标准, 考察应聘者的思想品德以及整治操守。育有体制。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卖执法队伍, 要把好“政治关、作风关、业务关”。强化“三关”建设, 在全面提升专卖队伍综合素质的同时, 也为“专卖管理上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退有依据。要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明确奖惩机制。要依制度进行惩罚, 决不能姑息迁就、放任纵容。对违规违纪、玩忽职守, 在工作中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当事人必须严肃处理, 严厉追究;对于连续考核末位或有廉政问题的要实行淘汰制度, 以示公平、公正。

(三) 管控是多层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1.建立教育体系, 强化规范约束。专卖执法人员的党性修养、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和意志品质都是打造“廉洁烟草”社会形象重要因素。一是要关注廉政教育, 形成长效机制。要实施党员、干部、执法人员三个层面、不同要求的廉政自律承诺;要定期组织观看廉政教育主题片、参观监狱等形式的廉政教育, 强化内在畏惧;要督促执法人员牢记“六条禁令”, 模范执行专卖执法要求。二是要倡导执法礼仪, 强化文明执法。要以贯彻上海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上海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为契机, 进一步规范基层专卖人员执法行为;要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 进一步统一基层专卖执法人员的仪表仪容、着装要求、用语规范、行为标准;要积极推行适合专卖实际的执法礼仪, 不断展现专卖规范、文明执法管理流程和执法行为。三是强化法制培训, 创新执法理念。要结合国家局要求, 倡导“以人为本”、“寓服务于管理”的执法理念, 推进依法行政;要建立多渠道烟草法律学习平台, 进一步探索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2.建立监控体系, 把握管控关键。加强廉政建设,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关键。评估廉政执法管控点是廉政执法能得到有效管控的前提和基础, 要将执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梳理、找“准”, 并采取监控措施。问题查找不出来, 或者找不准、找不全, 就不能有效监控权力点, 使监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既“管不住”, 也“管不好”, 建立管控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

廉政执法管控点具体到专卖实际, 可分为行政许可3个环节、6个权力管控点和行政处罚5个环节、11个权力管控点。在评估廉政管控点时, 要明确三点:一要明确评估方法。要以界定工作职责为基础, 从梳理工作流程入手, 系统梳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定位、法定权限和工作流程, 全面深入评估可能存在廉政执法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 做到职权项目清楚、责权流程清晰、权力运行清透。二要明确评估内容。从岗位职责方面评估, 主要结合岗位职责评估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职渎职的问题;从业务流程方面评估, 主要根据部门的职能和权限, 从工作程序、业务流程等方面评估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机制方面评估, 主要评估由于缺乏工作制度的管理流程, 缺乏制度支撑的制衡和制约, 避免因为制度不全可能造成滥用职权等严重后果的问题。三要明确评估重点。在评估廉政执法过程中, 要紧贴突出问题、紧贴关键环节、紧贴重要岗位, 着力评估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等重要环节的管控力度, 努力把廉政执法管控融入到具体业务全过程, 以重点带全面, 以关键促整体, 有计划地推动预防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

3.建立制度体系, 将权力关进笼子。为确保涉烟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执行上的专业和准确, 减少执法中的人为因素, 以及由此产生的廉政方面的问题, 细化相关执行制度是最好的选择。主要可以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完善执法程序, 规范具体执法行为。遵循法治精神, 编制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两大系列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 将具体职能进行逐层梳理, 把各管理事项的依据、内容、程序、方法以标准文件方式进行公示, 形成标准化操作规程。例如, 以涉烟行政许可业务操作手册为例, 可以将专卖零售许可证的新办、变更、延续、停业、恢复营业、歇业、补办七大主要业务中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制证、归档等环节, 进行具体操作标准和职责权限的梳理, 从而确定各类文书45份、工作流程13项。

二是规范自由裁量, 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实际效能。不规范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极容易导致腐败滋生, 从而影响烟草市场秩序和行业整体形象。为此, 可以积极探索在证据采信、性质认定、违法事实、情节轻重等方面“自由裁量权”规范, 制定烟草专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对不同条件、情况下的违法行为采取统一规范的处罚幅度, 明确行政处罚的裁量权。例如, 明确对初次发生轻微违法行为且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零售客户, 实行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政策。同时, 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和对错误行政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充分发挥自由裁量权高效灵活的积极作用。

4.建立责任监督体系, 强化履职的责任监督。在评估专卖廉政执法管控点的基础上, 要按照“有权必有责、有权必监督”的原则, 建立重大决策、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的多元化监督体系。

一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1) 权力点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 (2)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法规部门、内管部门行业内部监督, 及时纠正执法不规范。 (3) 推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和案卷评查制度, 监督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二是畅通外部监督渠道。 (1) 完善“12313”举报投诉电话运行, 做到“三有、三必到” (即有诉必接、有举必查、有查必果) 和“三个百分百” (即平台接听率、事件处置率、结果反馈率100%) ; (2) 探索新媒体举报投诉平台建设, 例如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扩大外界监督受众面。 (3) 加大对具体行政执法行为投诉和举报的受理查处力度, 强化对行政执法个案的监督。

三是突出信息化监管。信息化作为刚性的监管手段, 可以起到人的监督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真正实现权力点约束和廉政建设工作的机制化、长效化和效率化。 (1) 完善专卖业务信息系统, 特别对廉政执法点要通过信息系统加以进一步规范; (2) 开发新信息平台, 规范和监督执法行为, 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特别是某些关键流程, 可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由传统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例如市场检查移动执法终端使用; (3) 建设信息资源中心, 实现对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让执法权力监控在阳光下有效运行。

上一篇: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对策下一篇:远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