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篇1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姓名:徐立伟 学号:120704052 摘要:生态文明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新兴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达到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多个领域。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社会制度。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类型,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
生态文明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和动态发展的。提倡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和谐性
生态文明注重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其本质特征是人—自然—社会复合体的和谐与协调。
3、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宗旨,以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环境与发展是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建设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2、从社会道德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注重提高人类的生态道德。
3、从发展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强调用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具有三大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和追求经济发展,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追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文明消费。追求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2、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达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3、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三、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生态文明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
渡到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
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
念和生产秩序。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型、征服型、破坏型向友好型、协
调型、恢复型根本性转变。
(二)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道德基础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生态文明强调生态意识,注重生态
道德,崇尚自然、珍爱生命、关爱生物、遵循生态伦理。
(三)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和环境保障
生态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保持资源
的可持续性为宗旨。注重地球生命的多样性,确保生态环境的生命力和资源的 再生能力,以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生态文明具有特殊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包括生态农业技术、生
物工程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和清洁化的新能源技术等。
(五)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制度
生态文明需要高效、廉洁的政府和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做保障,政府履行保
护和促进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通过法律制度引导和规范公众的价值取向。为
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制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发展战略。要建立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的思想、行为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达到和谐、协调。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心态和生态是人类始终存在的两大问题,心态关乎共荣,生态关乎共生。生态文明需要人们转变对自然界的心态。树立共荣精神,守护共生观念,遵循生态理论。尊重生态价值。在人格上,培育对自然的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和谦卑之心。
2、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
生态文明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转变生产模式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实现由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模式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生产模式转变。从粗放型和以资源消耗、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模式转变。
(三)改变消费模式
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
(四)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法规制度体系
(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科技理论,积极推进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和绿色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五、总结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一味地追求发展而不注重生态,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经济对我们也无益。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各个国家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交流。但也不是不发展经济。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实现绿色消费,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去除骄傲、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并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论。
参考文献 [1]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 [2]徐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出版社,2000 [3]钱易.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资源和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时代。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材料和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新技术、新产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群体, 标志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但是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联合国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该书中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1992年,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人类要生存, 地球要拯救, 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1994年3月, 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白皮书》, 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党的十六大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 在总结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历史经验基础上, 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策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一、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为了摆脱“生态危机”而做出的、共同的、必然的选择。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 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 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它具有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四大特性。
发展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 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 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发展权尤为重要,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才能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
可持续性原则。人类社会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才能实现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 不是人类以今天的利益换取明天的利益, 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它把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 视为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在不超越地球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共同性原则。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必须爱护地球, 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表现了人类遇到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行动。我们鼓励和支持全球合作, 谴责和制止“以邻为壑”、“嫁祸于人”的行径, 并应该共同为停止军备竞赛和销毁一切核武器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斗争。
公平性原则。同一代人中,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失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个国家内, 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际范围内, 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同时, 当代人的发展和消费, 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入有同等的发展机遇。
二、对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的理解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从词源学意义上讲, 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 主要指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 不野蛮开发, 不粗暴对待大自然, 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真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在生产方式上, 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 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生态文明包含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四个层面。一是思想观念层面。其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思想。指导人们建立以生态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 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二是社会制度层面。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必须进行社会制度建设, 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协调和解决环境保护中人与人的关系。三是物质生产层面。物质生产是要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是任何社会、任何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就是进行生态产业的建设。四是行为方式层面。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文明, 应通过政府、企业、公众等的行为, 运用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手段, 通过确实有效的方法, 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充分证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保障。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但是物质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一切并不能无穷无尽地在生态系统中索取, 离开了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物质文明就没有了牢固的根基。 首先, 生态文明影响着生产力诸要素的性质和水平, 规定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和各种生物生活的场所, 人类一刻也离不开。这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并提供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原材料。其次, 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作为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 是深刻反思传统非绿色工业文明模式的理论成果。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 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3个原则,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 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文明要求物质文明建设要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对人们思维方式变革、伦理道德观念变化和科学生活方式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影响, 并体现了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生态文明是对建立在人与生态环境非协调状态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 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再次升华, 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和道德完善, 也标志着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思路。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 是入的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它对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人类伦理道德和审美体验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生态文明, 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 更不可能有人对美的感受。当然, 生态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为其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应对生态危机关键是要加强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 努力使人们对其有充分的认识、理性的思考、积极地行动, 共同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程度, 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的程度和水平。首先,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政府的自觉行为。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中共“十六大”报告, 都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如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 增加城镇绿地面积;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的法规体系等。其次, 生态法规的日益完善, 加快了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进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多部环境法规和环境规章的出台和修订, 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及管理的法制体系。它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生态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将越来越快。第三,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促进公众的政治参与。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人类社会领域转移, 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应成为政治问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 将有助于政治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 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不可脱离的。如果脱离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不仅不会成功, 反而会使这三大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空虚和不能实现。同样离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来谈生态文明, 也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只有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 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才能确保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中,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这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生态产业,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均资源不足, 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06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 第二产业占48.7%, 其中工业占43.1%, 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6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 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2006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 只比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提升高技术产业, 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 要立足我国国情, 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 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 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 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 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 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可持续发展, 人类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而可持续的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一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 (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 和给全体人民机会, 以满足他们要求过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三是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 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 使其不会耗竭;四是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 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 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 资源不会枯竭;五是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 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 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六是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等等。
参考文献
[1]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 篇3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其匮乏,为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力开展了两个文明建设,现在人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为丰富,人们需要的是良好生存、宜居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2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林业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艰巨任务。所谓生态文明,首先要生态良好,生态良好离不开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而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是林业的主要任务,我们每栽一棵树,每种一棵草,都是在生产生态产品,只有生态产品极其丰富,生态才会良好,文明才会兴起。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具有主体地位,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又要当好生态文化的建设者。
3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建设林业要从生态建设、绿色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強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发挥森林、湿地巨大的固碳释氧功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自然基础;突出林产品的可再生可持续特点,加强林业绿色产业建设。提供绿色的、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和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真正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提高生态建设质量。森林抚育经营是一件关乎林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前几年,开展了林业大工程,大幅度提高了造林面积,但是林子造起来以后,经营问题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关键,必须把森林经营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对待,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建设和谐乡村为目标,继续完善“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4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科技、生态伦理道德、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实践,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郑笑如,男,吉林双辽人,大学学历,双辽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从事基层林业科技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3-7-17 9:06:19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大提出,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这是全国人民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和责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 这是党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如何在现代林业中搞好生态建设, 显得越来越重要。
2 现代林业的生态建设分析
2.1 加快城乡绿化和提高城乡森林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化 (城市森林建设) 是城市 (城镇) 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四旁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对改善城乡生存环境,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1月8日,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 对城乡绿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加速推进造林绿化, 努力改善生态状况, 着力推行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 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 不能光让林上山, 还要让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把城市森林建设延伸到乡镇、村庄和校园, 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 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发展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生物生境的分割与破坏等, 都严重损害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件。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 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建森林城市既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生态优势、打造低碳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发展森林城市, 正是让森林担当起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重塑生态文明的重任。
2.2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 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根据生态建设需要, 优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布局, 扎实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 逐步把重要江河上游、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是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 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纳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同步抓好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加强公益林建设和管护, 通过实施对针叶林的阔叶化、彩色化、多样化改造, 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 充分发挥公益林在应对气候变暖、缓解温室效应、发挥固碳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巨大作用。
2.3 发展碳汇林业 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所谓生态建设, 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以此增加碳汇,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 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是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CO21t, 释放O20.73t。因此, 植树造林被称为“碳汇银行”、“碳汇林业”、“碳汇经济”, 是“碳吸收”最有效的手段。
(1) 着力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加快大径材、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以松、杉等针叶林为重点的中幼林抚育改造和林相改造步伐, 加快森林阔叶化进程, 提高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比重, 优化林分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功能、建设低碳城市中重大而特殊的作用, 我们应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 提高森林质量。
(2) 全面加强碳汇林业宣传和培训。
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碳汇林业主题活动, 全面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林业的科普知识宣传和专题培训。通过舆论的宣传和引导, 提高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和碳汇林业的责任意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碳汇基金和支持碳汇林业建设, 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热爱生态事业的有识人士加入到碳汇林业建设中来。
2.4 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切实将兴林富民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落脚点, 将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统筹同步推进, 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促进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林农转产转业。提升原生态理念, 着力发展林区替代产业。以原生态为核心理念, 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总抓手, 大力推进林区替代产业体系建设, 引导培育和加快油茶、竹、茶、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油茶等高效经营技术, 全面实施油茶等高产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3 结语
广东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着力加快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林业产业持续发展, 城乡绿化面貌明显改观, 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 针对优化生态、气候等发展环境的需要, 进一步培育发展林业资源, 增强固碳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现“兴林富民”, 进一步美化城乡面貌, 优化人居环境, 推进现代城市和新农村建设, 对于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指出了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内涵, 就如何在现代林业中进行生态建设, 以达到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的目的从生态功能、公益林建设、低碳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 2005 (7) :43~44.
[2]周生贤.论议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 2004 (6) :13~14.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1]。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目的是用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那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社会经济如何才能与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样一系列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
2.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这些因素使我国城市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进行着改变,然而这些改变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大气、水体污染,温室效应,大量的城市垃圾,交通拥堵,失业贫困,住房紧张等诸多城市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以传统的发展模式为主,这种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促使“城市病”蔓延的发展模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永续发展的脚步,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取代,生态城市的建设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由于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所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成为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说过,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从而实现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3]。
要实现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就要弄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个城市的发展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却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此虽快,却走入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尴尬境地,这种短暂的发展策略又何谈未来呢?发展的好与快本身并不矛盾,快应以好为基础,只有发展的好,才能快的起来,只有与环境和谐地相处,顺应生态的经济规律,城市才能永续发展,经济才能持续腾飞。
弄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生态环境供给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料与场所,社会经济依存于生态环境,它唯有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才能得以长远地发展。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做好生态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的规划是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因此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好坏的先决因素,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置于规划的各个环节的首位来考虑,它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将人看做为生态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规划,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结合本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特色进行整体的系统规划,优化城市发展区位和空间,使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科学地布局[4]。城市的科学规划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其次,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市的绿化程度是衡量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打造绿色城市是向生态城市转变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城市的高强度开发挤占农业和绿化用地,为了满足工业开发的需要,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城市工业化发展释放大量的热能,但又缺少植被的覆盖,造成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植物是最天然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空气清新器”。因此,杜绝高强度开发,大规模发展城市绿化之举势在必行,城市绿化应是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生态效益高、人工养护少的特点[5]。另外,构筑城市公园体系,公路居民区绿化带体系,城市绿化隔离带体系,城内和城郊的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城市森林框架系统的建设与规划不仅可以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可以兼顾社会的生态效益和诸如林业,景观园林產业,旅游业等社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最终达到城市中的人与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良性互动。
再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要发展生态型产业及高级组装工业,高级电子器械,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行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工业与资源节约技术,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造纸、化肥、水泥、医药、化工等产业移入园区,构建企业间,园区间的废料的再利用、再循环的网络、链条、乃至闭环循环链条;以最大程度减轻工业对城市污染的程度,努力使污染“变废为宝”,让工业也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样的生态结构,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第四,调整与规划城市人口结构。这着重以调整和规划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
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的城市人口的分布出现了大城市人口数量持续膨胀,而小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的趋势,由于城市发展的水平与层次不均,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吸引了大批寻求机遇与发展的青年人,从而引起人口激增;人口密度增大导致竞争激烈,住房紧张,生活环境难以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而那些小城市由于缺少了那些充满活力,出外寻求发展的青年人,使本来经济就相对薄弱的城市更加缺乏朝气,缺乏竞争力,城市运行机制缓慢老化,人口的老龄化严重。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人才的流入,注重发展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是调整城市人口数量的有效途径。
在人口质量方面。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需要有有素质的人口条件作为支撑,有道德素养,善待自然、爱护生态,易于教育的人才能自觉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6]。城市人口结构相对复杂,所以若想使生态城市得以良好地建设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教育,营造保护环境的生活氛围,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道德修养,尽最大努力将环境科学知识进行宣传与推广,将环境保护列入各行业各阶层的学习范围之内。将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推向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等地位。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又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城市公民。■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2]生态城市[EB/OL]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4698.htm.
[3]十七大专题报道[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8/6378436.html.
[4]兰世惠,杨绍安.论生态城市建设[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6).
[5]胡新民.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OL].社会科学论坛,1998(3).
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篇6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 也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 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 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1,2]。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 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 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 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 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
2 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2.1 现实方面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 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过度索取, 大量自然资源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 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 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 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 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 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 局部好转, 总体恶化,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 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 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 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 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 是人类O2的制造者和CO2的净化器, 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主要也是对森林资源而言的, 林业的生态建设是指针对人类社会面对的越来越严重的的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保护、恢复和建设生态林业系统的规划和措施[4]。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困境, 实际上是人类长期错误对待大自然的结果, 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严峻形势迫使人类去思考如何与自然相处, 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
2.2 经济方面
森林是我国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 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 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 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 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也是必要的。此外, 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 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 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 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 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 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 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 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3 技术方面
全面加强森林保护, 减少资源损失。抓好种苗生产, 坚持良种壮苗, 提高旗 (县) 造林种苗自给率。工程造林一定要按管理办法进行。要有施工设计, 按设计施工, 采用良种壮苗, 高标准整地, 造林后严格检查验收, 填写工程造林卡片。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加快进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在林种上, 要增加经济林的比重。在树种上要增加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 逐步改变树种单一的局面。要进一步调整乔灌木造林的比重, 灌木造林比重大的地区, 凡能营造乔木的地方尽量增加乔木造林。全面推行混交林。抓好中幼龄林抚育。织金县国营桂花林场大面积的中幼龄林未得到及时抚育, 严重影响了林木生长和林分质量。各地应积极抓好中幼林抚育工作, 这是提高林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3 森林分类经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改革, 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对森林进行简单的划类, 而在于围绕分类经营这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进行的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 以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3.1 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 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 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行为范畴, 实行事业化管理, 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 统一组织国家公益林建设, 将退耕还林 (草) 、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 以免互相重迭, 避免重复建设。这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 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2 改进在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和特点, 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公益林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营林方式, 实行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合理搭配, 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对于商品林建设,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根据市场的需求, 采用高投入 (包括高科技的投入) 、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
3.3 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引导生态公益林区群众在不破坏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 解决林区群众的实际困难, 推广节能技术, 发展沼气解决群众烧柴问题, 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 开发新的产业, 让林农增加收入,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提高的矛盾。
3.4 适度调整林产品税费, 促进林业发展
林产品尤其是商品木材在上缴税费方面负担过重的问题, 各省反映比较普遍, 特别是商品材在生产和流通2个环节重复征收2个8% (贵州省为2个8.8%) 的税问题, 林农和林区干部意见较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不少, 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度调低商品材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缴比例, 废除地方性搭车性收费, 让利于民, 促进森林资源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就是当务之急。
4 结语
林业生态建设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以林业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的创建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 应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森林生态,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伯贤.关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几个问题[J].林业资源管理, 1994 (1) :61~62.
[2]张建国, 石德金.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 1994 (5) :17~18.
[3]姜东涛.浅论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 1993 (4) :37~38.
[4]中国林科院园林经济研究所,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森林环境资源核算及补偿政策研究[J].林业经济, 1994 (4) :37~38.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篇7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 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因此给人类带来便利和财富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景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要求,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是生态平衡的、节约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中, 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让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享受发展的成果。
2 城市化与园林绿化景观现状
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垃圾等污染严重的危害了人们正常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 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化的不利因素。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不仅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而且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美化市容, 提高城市的潜在价值。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能够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美化我们生活的家园。
但是,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绿地景观系统的作用, 这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 过分强调园林景观的美学特征, 忽视其生态效益。如重视人工造景而忽视了自然景观, 广场和草坪片面追求宽大, 盲目引进树种等;第二, 配置形式和结构单一, 生物多样性缺失。表现在树种单一, 乔木、灌木、草坪配置不合理, 片面追求常绿树, 少落叶树等;第三, “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规划, 发展不平衡。各城市之间, 同一城市不同区之间、中心城区, 老城区与郊区, 发展极为不平衡, 绿化不成系统;第四, 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低下。技术人员匮乏, 管理措施落后或很难落实, 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第五、缺乏特色。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仍然存在, 片面追求大项目、大气魄、大声势、高标准、高速度, 造成绿化建设的粗制滥造。人造景观泛滥, 看到哪里的绿化新潮就“依葫芦画瓢”, 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 不顾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实力和生态环境条件。
3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园林城市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即不以牺牲后代的需求为代价来满足当前的发展, 强调保护环境, 维护好生态系统, 以人为本。并且于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拟定了里约宣言, 正式确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也开始进入了绿色革命, 更加注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良性发展, 因而生态园林越来越得到重视。2004年国家建设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3个城市作为试点,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经成为了改善环境、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生态园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即依靠科学的植物配置, 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防治城市环境的污染, 调节小气候。
4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 结合多个学科与生态系统的理论, 以人、社会与自然地和谐为核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 构建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 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自然供给力的矛盾, 保证社会经济高速有效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1) 提高认识、转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观念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维持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人为本, 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使生态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生态发展意识, 不论是在制定规划方案, 还是在建设过程和监督监控中, 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城市绿地的建设应该由传统的“见缝插绿”、“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维转变成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加强系统工程的建设, 协调好园艺、林业、环保、气象和城市规划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发展模式的绿地规划。即通过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化、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进行统一考虑和统筹安排, 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 为城市提供适宜的气候小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绿地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生态服务的,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
(2)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按照生态原则建设城市各种绿地, 形成生态绿地系统。
缺乏足够的绿地量,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只能是“水中求月”, 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系统, 科学合理的规划绿地, 绿化用地禁绝它用, 加大惩罚力度;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 提高绿化水平, 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 丰富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 维持植物群落的合理性。确保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建设要求。
在生物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互惠共生的原则指导下, 一是要保护物种多样性, 特别是保护好城市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 科学配置各种绿地工程, 合理完善绿地体系建设;二是要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构成各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 突出生态园林形态特征;三是要结合实际情况, 大力发展乡土树种, 彰显出城市独特个性。
(3) 注重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只要是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生态技术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生态技术应用和产业的发展, 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物质循环与再利用、绿色材料的研发等。随着节约型、绿色经济型园林的发展, 现代园林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新的生态技术的应用。
(4)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园林是一门艺术,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思想水平提高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 加大保护环境、生态意识方面的宣传力度, 加强科普教育的发展, 营造生态家园建设的氛围。
(5)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与城市建设统筹发展, 整体推进。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无论在欧洲发达国家还是在美国,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总是有具体项目的支撑, 并且有保证项目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完善生态城市理念和战略, 制定详细的分工实施体系, 以明确的法律地位、完善的市场化管理体制作为支撑, 保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条理的实施生态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敏.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 2002 (5) :17~20.
[2]杨思勇.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河北林业科技, 2010, 2 (1) :51~52.
[3]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 1998 (5) :4~5.
[4]王秀娟, 李惠霞.以生态学理念建设生态园林城市[J].北方园艺, 2011 (21) :94~95.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昭通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1 昭通市的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 北纬26°80′~28°50′, 东经102°88′~105°30′, 西、北与四川隔江相望, 南邻云南省曲靖、昆明, 东接贵州, 是重要的省际结合地带。昭通市下辖昭阳、鲁甸、镇雄、彝良等11县 (区) , 总面积3368.09万亩, 人口575万人。昭通市多山, 地形起伏大, 山高谷深, 海拔高差大, 垂直气候明显, 降水丰富, 所以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是云南省东北部重要的林业建设基地。
据2016年统计, 昭通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26.15万亩,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19%, 森林覆盖率35%, 下辖的11个县 (区) 中三江口国有林场植被覆盖率最高, 高达89.26%, 连覆盖率最低的镇雄县都有21.7%, 整体情况在云南省各县市中名列前茅。昭通市林木绿化率已达55%, 森林面积达到了1113.8万亩, 最高的小草坝国有林场为95.73%, 最低的鲁甸县为39.27%。昭通市林业用地地类丰富, 有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等多种类型, 因地制宜促进了昭通市的林业发展。
昭通市地理位置特殊, 是“南丝绸之路”要冲。昭通市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成绩。
(1) 扭转了昭通市森林资源退化的趋势, 植被覆盖率有较大增加, 至2016年, 全市植被覆盖率平均水平已达35%;
(2) 森林植被的增长, 在昭通市的城市空气净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昭通市的城市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 提高了城市形象;
(4)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形成, 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16年, 昭通市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总之, 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国利民, 对当代有利又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昭通市付出了长期的努力,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 昭通市的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昭通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
森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生产资料, 同时, 森林在涵养水源、改善水土、防洪抗旱、进行温度与湿度调节、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美化环境和增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比不上的, 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昭通市要想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必须以林业发展为主体, 走现代林业之路。
2.2 昭通市生态系统修复不能缺少林业
生态系统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系统的修复, 最重要的是林业资源的修复。昭通市无论是要保护没有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建立自然保护区, 还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森林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2.3 昭通市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走绿色经济, 林业经济是绿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
昭通市深居内陆, 位于祖国的西南深处, 经济水平并不发达。要建设生态文明, 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经济是绿色经济必不可少的部分。昭通市林业资源丰富, 所以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作用、增强生态效用的同时, 应最大限度的开发其经济价值。比如, 进行商品材的培育、开发和加工, 发展森林复合经济, 充分利用林业空间, 开展森林旅游等, 使林业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创利增收, 形成绿色、生态、安全、洁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促进昭通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 建设美丽昭通,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加强林业发展
林业除了可以发展林业经济, 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 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昭通市正在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优美的旅游城市而努力, 需要昭通市由上到下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林业资源, 加快荒山绿化、城乡绿化, 加强城市整体规划和景观建设, 建设美丽、和谐的昭通市。
总之,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美丽城市不可获缺的部分。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必须加强林业的发展, 林业的良好发展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者共赢共生, 不可分割。昭通市应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使其相互促进。
3 昭通市的林业发展现状决定了昭通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昭通市是云南东北部重要的林业市, 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为昭通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 昭通市的林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制约了林业的长远发展和生态和谐。比如:昭通市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森林总量上供不应求, 森林蓄积量跟森林的消耗量不平衡, 影响未来发展;已有的林业资源, 森林的总体质量较低, 天然林系统的恢复能力存在很大不足;存在很多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人工造林缺乏有效监管;林业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经营、扩大等严重不足, 林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而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共荣共生、持续繁荣的新发展理念, 对全世界的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人与自然、人与资源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探索环境保护的新型发展之路, 投入重点人力物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走可持续的、环保的、安全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谐发展之路。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优化资源格局, 实行资源节约, 提高利用率, 加强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体系。
由此可见, 生态文明建设是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恶化、创造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昭通市要想改变林业发展的缺陷和不足, 充分发扬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 建设美丽怡人的现代城市, 必须积极推进林业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 结语
【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杨立伟故事07-12
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07-13
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09-13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08-31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6-11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11-07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07-27
法与生态文明05-19
生态林业与可持续发展08-26
以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