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阅读练习题

2024-05-24

宋定伯捉鬼阅读练习题(共4篇)

宋定伯捉鬼阅读练习题 篇1

教学目的:

1. 通过断句理解文言文

2. 分析“宋定伯”与“鬼”的形象,理解文章的积极意义

3.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步骤:

1. 学生一边小声读原文,一边断句

2. 检查断句情况。不通之处,讨论订正。

3. 要求学生看着演示文稿,讲这个故事。

4. 通过分析“宋定伯”与“鬼”的形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1)宋定伯是个什么样的人?

(2)鬼的特点是什么?

(3)从原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解释(1)(2)。

5. 强化练习(词的注音、释义,句的翻译)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3)鬼复言:“何以有声?”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6. 练习:读文章,断句,理解课外文言短文。(《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任一篇)

宋定伯捉鬼阅读练习题 篇2

一、对照性多角度阅读

师:请同学们整体浏览译文。 (学生开始浏览整篇译文。)

师:我们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 我读译文的意思, 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 看看自己是否理解文言的大意——

师:南阳人宋定伯年轻的时候, 夜里走路遇见了鬼。

生:南阳宋定伯年少时, 夜行逢鬼。

【鉴赏】教学片段, 窦老师首先采取“循序性阅读法”“请同学们整体浏览译文”,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 有利地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循序性阅读法”和“变序性阅读法”同属于“顺序性多角度阅读”范畴。前者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 有利于整体把握;后者是不按课文顺序, 先从文章的重点段或者结尾部分读, 有利于获取主要信息,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

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实践中, 窦老师打破了文言文的传统教法, 别开生面地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白话译文与原文对照诵读”, 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迥然区别。这种“对照性多角度阅读”, 是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认识表达技巧的基本方法。

二、角色性多角度阅读

师:太好了, 对答如流!下面同桌之间对读第二自然。

生: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缓慢, 两人可以交替地背着走, 怎么样?”

生:数里, 鬼言:“步行太迟, 可共递相担, 何如?”

【鉴赏】窦老师深谙“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同桌之间对读, 巧妙地将师生对读转换成了学生对读, 是一种“角色性多角度阅读”。这种角色换位, 读原文的同学好像自己是文本的作者, 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读译文的同学也把自己置于文本之中, 仿佛自己就是宋定伯这个角色, 感受就更加深刻, 读得就更有感情。

三、知识性多角度阅读

1. 从停顿角度阅读

师:古人了不起, 没有标点自己要读出停顿, 今天我们已经点上标点, 相信同学们能根据标点停顿的不同, 读出它的停顿之美。 (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的长短不同。)

生:南阳宋定伯年少时, 夜行逢鬼。问之, 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言:“我亦鬼。” (指导学生读得有停顿。)

师:文言文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 朗读的时候, 要读出白话文相应的长度, 比如第一句:“南阳/宋定伯/年少时, 夜行/逢——鬼。”这没有标点的地方, 其实也藏着停顿的韵味, 读出意思停顿之美。

生:再读。 (有停顿之美, 不同于白话文的朗读了。)

2. 从节奏角度阅读

师:有了这样的停顿, 声断气不断, 摇头晃脑, 所谓读在头上。有了文言文的节奏, 我们试试读读, 体会这节奏之美。 (生摇头晃脑, 再次诵读, 有了节奏之美。)

3. 从独特语气角度阅读

师:再看与鬼共行, 一路诳鬼这段。文中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 尽管文言文和今天的白话文表述方式不同, 但语气应该是一样的。读出它独特的语气之美, 可以用表情帮助, 所谓读在脸上。 (教师引导几人分别读下面的问句。)

生:数里, 鬼言:“步行太迟, 可共递相担, 何如?” (重点指导, 鬼的话是试探的语气。读读体会。)

生: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 将非鬼也?” (读出鬼疑问的语气。)

生:定伯复言:“我新鬼, 不知有何所畏忌?” (宋定伯试探的语气。)

生:鬼复言:“何以有声?” (注意引导鬼质问的语气。)

(全班读第二自然段的旁白, 两个学生分别读人、鬼不同的语气。

4. 从动作表情角度阅读

师:最后看“捉鬼卖鬼”这一段。重点刻画宋定伯和鬼的动作, 你可得让画面活起来, 读出文言文的动态之美, 可以加上表情动作表演, 所谓读在手上, 仿佛让我们看到画面, 听到鬼大叫的声音。

5. 从曲艺评书角度阅读

师: (出示黑白图画小人书) 这是老师小时候看到的小人书, 如果配上这样的情境, 加上刚才我们体会的停顿、语气, 以及动态之美, 像古人说书的一样, 加上动作或者提示语, 就有了气氛。 (出示“逢鬼图”, 配第一自然段内容。) 比如“话说, 南阳宋定伯……” (老师用手拍了一下桌子。) 读起来相信更有小说的感觉。

生:“话说, 南阳宋定伯……” (该生也学着老师用手拍了一下桌子。读得很有评书的味道。)

6. 从戏剧表演角度阅读

生: (出示“遂行、共递相担、渡水”等图) 两名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全体同学旁白。

(出示“唾鬼、卖鬼”图。全体诵读第三自然段内容。)

【鉴赏】窦老师这个教学片段, 是整堂课的高潮。她采用“知识性多角度阅读”, 从6个角度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阅读知识。她不断变换阅读的角度, 旨在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 读出语法停顿之美、读出逻辑停顿之美、读出节奏之美、读出语气之美、读出动态之美、读出评书味道之美和感受表演不同角色之美。

欣赏窦老师的经典艺术课堂, 是一种美的享受, 让你终身难忘!没有教师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多角度”, 便没有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角度的本义是“看事情的出发点”。阅读有多少种出发点, 便有多少种阅读角度。英国女作家尤安·艾肯说得好:“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阅读的出发点有为求知、为养能、为方法、为陶情、为启智、为真理、为人生、为道德、为精神、为审美、为休闲、为娱乐······阅读的角度也应该有这些。多角度阅读如同登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景目的有异, 角度自然不同。

四、迁移性多角度阅读

师:一千多年后, 这篇志怪小说被演绎成了新的版本 (课件) ——

生: (诵读) 景城有姜三莽者, 一日, 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 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如每夜缚一鬼, 唾使变羊, 晓而牵卖于屠市, 足供一日酒肉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 (扛着棍棒, 拿着绳子) , 潜行墟墓间…… (《姜三莽寻鬼》[清]纪昀)

师:猜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姜三莽在那执绳好几天, 连个鬼影也没见着。

生:贪便宜的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白白在坟墓里住了几天。

【鉴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尤其是迁移运用的实践能力。窦老师恰如其分地出示《姜三莽寻鬼》, 展开“迁移性多角度阅读”, 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温习旧知识, 拓展新知识, 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五、拓展性多角度阅读

1. 从文言句式角度拓展

师:一般说来, 鬼不喜火、不喜灯、不喜光、不喜桃符等。想象, 如果宋定伯遇到了这样的鬼, 宋定伯该怎么回答?

师:鬼问, 何以不避火?

生:“新死, 不习避火故耳, 勿怪吾也。”

师:鬼问, 何以不避灯?

生:“新死, 不习避灯故耳, 勿怪吾也。” (以下学生问, 学生答。)

2. 从人物形象角度拓展

师:到此, 你又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宋定伯?

生:机智勇敢、老谋深算。

师:真乃兵不厌诈!听宋定伯又一连串的诳之, 让我们看到, 说宋定伯诳鬼一路引人入胜, 有智, 有勇, 有谋, 此乃又一大善! (板书省略号“……”)

【鉴赏】窦老师“拓展性多角度阅读”, 拓展鬼文化知识, 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拓展人物形象, 让学生扩展了思维想象的空间;拓展口语表达, 让学生有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拓展认识, 让学生对宋定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如此的多角度阅读教学, 才能真正叫做全方位的立体阅读教学、诗意的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阅读教学。

六、人文性多角度阅读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 我们懂得了对宋定伯的态度取决于他对鬼的认识。机智勇敢不怕鬼, 不信邪, 就可以战胜妖魔鬼怪。今天看来, 鬼也分好坏, 要区分对待。不能善恶不分一概而论。

师:作为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鬼, 鬼诚、信、善, 难道鬼做得都对吗?也请你任选一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赞成鬼的善良。非但不去伤害宋定伯, 而且还被他卖了。因为善良, 显得更可怜。

生:鬼很可怜, 就是太单纯了, 我对他的态度是中立。它对宋定伯坦诚、有礼貌, 宋定伯却将它卖了。单纯过了, 就傻。遇到问题缺乏思考。

生:鬼一心赤诚, 没有防备之心。这鬼有些愚昧, 轻易就上别人的当就不好了。

师:志怪小说, 就是借助鬼, 写社会上的人和事。你们的发言告诉我们, 诚实善良固然可贵, 但也要开动脑筋, 要有火眼金睛, 防止上当受骗。

师:感谢这篇志怪小说, 更要感谢同学们, 让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这是一个怎样的宋定伯,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鬼, 从而让我们在尊重当时背景下宋定伯机智勇敢形象的同时, 站在今天的角度, 对小说的人物又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超越啊。

《狼》和《宋定伯捉鬼》比较阅读 篇3

“鬼”与“狼”在中国文化中往往都与邪恶、贪心、狡诈有关。然而《宋定伯》中的“鬼”并不贪心,也不狡诈,反而让人感到它很真诚、善良。因为该文中的“鬼”始终没有做一件坏事,每当宋定伯问它,它都真诚相告。在“共递相担”中也不嫌定伯“太重”,而深信其是“新鬼”,至宛市被“急执之”“声咋咋然”而也,除了哀伤之外也无害人之心念与动作,变化也仅变一羊(“羊”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温顺的代名词),假如变为一狼或一豹,定伯岂不吓得魂飞天外?可见文中的“鬼”不鬼。而宋定伯却自始至终在算计着“鬼”,文中一个“诳”统摄了宋定伯的言行:当“鬼”说“我鬼也”,定伯马上“诳之”“我亦鬼”,而此后问答均是定伯先问,待“鬼”真诚相告后他再作答,这就显得非常奸诈,不仅如此,定伯还设计套出“鬼”之大忌,而此时的“鬼”完全把定伯看作知心朋友,以实相告“唯不喜人唾”,这就把身家性命交给了定伯。“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这也是定伯蓄谋已久的,因为这样才能到宛市时“急执之”。当鬼化为一羊后,定伯“便卖之”,目的是“得钱千五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定伯为了这“千五百”文钱,将一个把他当作知心朋友的好鬼卖掉了。

读了本文,使人感到的不是宋定伯的“机智”而是他的奸诈与卑鄙。他不是在“捉鬼”,而是在“骗鬼”,是“奸人”骗了“善鬼”,因此可以说定伯“不人”,或者是“鬼人”,“鬼”也“不鬼”。因而我认为本文主题应是表现“人不如鬼”。

翻开《搜神记》,类似的文章还有:“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自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执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搜神记》卷二十)。请看文中的这个人,得“猿子”,不仅不放,反而多次折磨“猿母”,先是“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注意这里的“示”揭示了此人是故意的,再是在“猿母”“欲乞哀状”时,将“猿子”杀了,致使猿母哀肠寸断而死。一个毫无怜悯与同情,尽情折磨这位伟大的“兽母”,一个因过分悲伤“自执而死”。作者无一言作评而褒贬尽在其中,表现了“人不如兽”的主题,与《宋定伯捉鬼》正好相映成趣。

再来看看《狼》,文中的“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狼,作者尽力表现“狼”的贪婪与狡诈。贪婪,表现在无休止的索要,其实,这里的“狼”根本目的不是要向屠户索要“骨”而是要吃掉屠户这个人,是欲壑难填者之代表。狡诈,表现在一狼“假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这里的“狼”与《宋定伯捉鬼》中的“鬼”显然不是一类。

文中的屠户,面对凶残贪婪的狼,先是“惧”,后是“投以骨”以争取到思考对付狼的办法的时间,这时的屠户已经明白“狼”意不在骨了,于是他一“顾”、一“奔”、一“倚”、一“持”,动作何等连贯,这是屠户思虑已久做出的反应,表现了他的机智,最后乘狼不备,击毙两狼,其勇可见。显然这屠户与宋定伯也非同一类人物。

由于两文主题各异,当然所写重点也各不相同。《宋定伯捉鬼》,重在写人是怎样骗鬼的,突出“骗”的过程和“骗术”的高超,而《狼》重在写人与狼的斗争场面,表现人是怎样用智勇战胜恶势力的。

宋定伯捉鬼原文翻译 篇4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咋咋:惊叫的声音。)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注释

1.诳:欺骗。

2.至:到

3.迟:慢。

4.畏忌:害怕。

5.负:背。

6.值:遇到。

7.作:发出。

8.唯:只,仅仅,唯独。

9.故:原因,缘故。

10.执:捉住。

11.共递:一起轮流交替。

译文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他们)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彼此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好啊。”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难道你不是鬼吗?”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罢了。”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鬼渡水,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这是因为)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宋定伯担心它变化(成鬼),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上一篇:徐立伟—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