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练习(精选10篇)
阅读练习 篇1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既可以形成写作梯度, 减轻学生们习作的难度, 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巩固。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设拓展练习,写作能力
《新课标》对初中生作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做出了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设计“拓展练习”训练, 以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巩固。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拓展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以课文为最初凭借,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为最终目的,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 导学练相结合,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模仿范文, 进行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而仿写就是在阅读范文和学生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教学中, 教师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 适当指导学生进行某些方面的训练。如学习《老王》后, 我们可以仿照文中对老王传神的外貌描写仿写班中的一位同学外貌, 以加强对内容的巩固, 这样既可以形成写作的梯度, 又容易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变“要我说、要我写”为“我要说、我要写”, 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扩展补充, 学习扩写
扩写是为原文添枝加叶, 生发、扩充其内容的写作训练。扩写时要忠实于原文, 且为了突出中心, 要扩展那些值得扩展之处, 同时情节的发展要合乎逻辑, 人物的性格前后要一致。如教学《石壕吏》时, 我先引领学生梳理文章大意, 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试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接着根据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 适当加入自然环境渲染气氛, 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绘具体环境下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生动再现了差吏的凶残、狡诈, 老妇的贫穷、悲惨, 学生还补充一些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如战争的具体情形和三个儿子情况。扩写时, 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作, 进行组织选择, 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内容, 又可以给学生一次练笔的机会。
三.变换形式, 进行改写
改写是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思想的前提下, 根据规定的要求对原文进行改造的写作训练, 改写只侧重于改写原作的形式。如改变体裁, 将诗歌改成记叙文;改变叙述角度, 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改变结构, 将顺序改成倒叙, 重新组织材料;改变语体, 将文言文改成白话文等。如将《与朱元思书》改写成现代文。学生首先将语句逐一翻译成现代语, 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自富阳至桐庐奇异的山水图画。这样的改写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神奇想象, 学习续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虽然结束了, 但含蓄的语言让读者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样的文章给读者留下了“空白”, 留下了想象再创作的空间, 对此, 我巧妙设计“拓展练习”,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对文章结束后人物、事件继续作合理想象和创造, 去补充“空白”, 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精神, 品读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写道:当我的父母发现船上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 决定改乘另一条船回家。这样的结局很平淡。为了让文章情节再起波澜, 人物形象再鲜明些, 我这样设计“拓展练习”:1、如果我们在船上遇见一个百万富翁模样的人像于勒, 情节发展会怎样呢?2、如果穷苦潦倒的于勒又回来了, 情节发展会怎样呢?根据预设的情景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文章的结局。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具体故事情节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行仿写。这样的再创作,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 又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阅读练习 篇2
2007-5-6
(1)Jim goes to Tokyo.He wants to see his aunt.But when he walks out of the station, he can’t find his way.The city is now quite different.He sees a man outside a police station, so he goes up to ask him for help the man looks at him for a long time, then says, “I’m sorry, sir.I’m from another city.I’m standing here and want to find a policeman.He may tell you the way.”()1.Jim goes to Tokyo ___.A to see his friend
B to see his father
C to see his classmate
D to see his aunt
()2.He goes to Tokyo ___.A for the first time
B for the last time
C not for the first time D only one time()3.The man ___.A works in Tokyo
B knows Jim
C doesn’t live in Tokyo D like the city()4.The man ___.A doesn’t know the way
B answers at once C doesn’t want to answer D doesn’t like Jim()5.The best title is “___”.A Going to London
B Seeing his aunt
C Seeing a policeman
D Asking the way
(2)On weekdays Mary gets __1__ at 5:30.She dresses, __2__ her face and does morning exercises.She __3__ breakfast at 6:30 and then she __4__ to school.She goes there __5__ bike.She gets __6__ school at about 7:15 every day.She doesn’t like to __7__ late.Classes begin __8__ 8:00.In class she listens __9__ the teachers carefully, and she works hard at __10__ lessons.She usually has bread and a glass of milk in __11__ middle of the day.Classes are __12__ at 4:30.After class she likes dancing and __13__.Sometimes she throws a frisbee(飞碟)__14__ her classmates.She gets home at 5:30.In the evening, her parents come __15__ from work.They have __16__ at 7:00.In the evening she does her __17__.Sometimes she __18__ TV or __19__ storybooks.She goes to bed at ten.Her school life __20__ interesting.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
(3)My name is Chen Lan.My home is in Gulangyu.It is in Xiamen.It is near the sea.Culangyu is a small place, but it is very nice and clean.There are no cars, no buses or no bikes.People only walk.So it is very quiet.People go to visit Gulangyu by ship.Our house is in the middle of Gulangyu.Behind our house there is a big tree.My grandfather tells me that the tree is very, very old.There are many birds in the tree.We call it a “bird tree”.Our house is near the sea.The sea is big and blue.There are a lot of fish in the sea.After school, I go there and catch fish with my friends.It is very interesting.I like fish and I like catching fish.()1.Gulangyu is an island.()2.Chen Lan tells us a lot about her parents.()3.There are no traffic in Gulangyu.()4.Chen Lan always goes fishing alone.()5.Chne Lan is from Xiamen.SBS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一)
2007-5-6
(4)“Joe, you are a very old dog,” said policeman Fred.“Today is your birthday again.I remember you were 14 years old last year.But you are still the best police dog in the world!”
“ARF!ARF!” barked Joe.“You are welcome,” said Fred.“ Now let’s get your birthday dinner.Show me where you want to eat.Joe led Fred down the street.good smells came from all the eating places.But Joe walded on.At last he stopped at a small place.He smelled around the door.Then he pushed the door open.“Is this where you want to eat?” asked Fred.But Joe did not bark an answer.He put his nose to the floor and ran across the room.Then he jumped on a man at a table!“Good boy, Joe!” said Fred.Joe and Fred have looked for the robber for ten years.“And now you have found him!”
Joe and Fred took the robber to the police station.Then Fred said, “All right, Joe, you have done your work.Well done!Congratulations.Now do you want that birthday dinner?” “ARF!” barked Joe, “ARF!ARF!” “Let’s go,” said Fred.“I’m hungry, too.”
()1.How old is Joe? A Fifteen.B Five.C Thirteen.D Fourteen.()2.How many years have the police and Joe looked for the robber?
A 13.B 10.C 6.D 7.()3.In the story, Joe says “ARF!ARF!” twice.The first time he means “____”.A Hello!How are you?
B Thank you.C Oh.No.I’m not a good dog.D I’m sorry to hear that.()4 Fred wants to give Joe a dinner because ____.A it’s Joe’s birthday B today is Fred’s birthday C Fred found an eating place D Joe caught the robber()5 Joe is great, isn’t he?
A Yes, he is.B No, he isn’t.C Yes, he isn’t.D No, he is.(5)Mary is an American schoolgirl.She is now in Beijing __1__ her parents.They are both teachers in Beijing colleges.Mary doesn’t know Chinese __2__, but she is __3__ to learn and speak it.She often tries to __4__Chinese to her Chinese friends.Sometimes they __5__ understand because she can’t speak Chinese well.It’s Sunday morning.Mary goes out.She is __6__ in the street.she is going to the zoo to see the birds and monkeys, __7__ she doesn’t know how to get there.She __8__ a Chinese boy.The boy can’t understand her, then she takes out a __9__ and some paper.She draws a mondey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__10__ it to the boy.The boy smiles and then she shows Mary the way to the zoo.()1.A with
B and
C or
D but()2.A poor
B bad
C good
D well()3.A tries
B trying
C try
D to try()4.A tell
B talk
C say
D speak()5.A do
B can
C don’t
D mustn’t()6.A walks
B walking
C a walk
D walk()7.A so
B then
C but
D or()8.A asks
B questions
C says
D hears()9.A book
B ruler
C note
D pen()10 A reads
B writes
C shows
现代文阅读练习 篇3
①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②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③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在床上后也要读书。我不能想像,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做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份儿《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④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⑤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⑥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⑦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⑧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1.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
2.文章第③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3.读书的益处有哪些?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发挥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勾勒出一个"津津有味"的读书画面。(要求避开"津津有味"这个词,字数控制在50个以内。)
5.你读过哪些书?写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一部书的名称:《》,作者:————。
6.自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50字以内。)
(江苏建湖县海南中学 惠新猛/设计)
《15岁那年的夏天》阅读
①初中文凭一到手,我便有一种猛然被人推到凄凉、空寂之地的感觉。
②15岁的少年,无奈地走回乡村,走回了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③晚上,昏黄的油灯下,父亲把我用过的书本连同那一文不值的文凭统统塞进一只破木箱,并把它推到床底下。他用练习簿上撕下的纸,撮了点儿烟丝,卷了支喇叭筒递给我,然后,平静地说:"从明天起,你就得自己养活自己了。"
④我掂出父亲这话的分量。那支粗劣的烟呛得我满眼流泪,但我还是强忍着把它吸了下去。
⑤第二天一早,我打起精神,随着队长的哨音和社员一起出工。
⑥那天早上的活儿是掰玉米叶儿。人站在两行玉米的中间,然后左边几片叶子,右边几片叶子,一路向前掰去。别人都是老手,掰得又快又干净,只有我,掰得极慢,动作也十分别扭。我心里着急,就胡乱用力,结果,玉米秆子扯断了不算,手指也被玉米叶划开了口子。
⑦记工员记分是按每个人掰下的玉米叶的重量折算的,每20斤玉米叶合1个工分。我从早上一直掰到中午,又累巴巴地将玉米叶从田里背到队里,弄得满头灰尘满身芒刺,结果,记工员才在小本本上极为吝啬地为我记了3个工分。
⑧3个工分在当时只合2分4厘钱,但它却是我自食其力的开始,我的劳动价值也便是以这3个工分作为最初体现的。
⑨很显然,单凭体力,我是很难挣到高工分的。挣不到高工分,便很难做到自己养活自己。那时候兴造绿肥,县里、公社常派人下来检查,绿肥折合的工分也高,于是我便在造绿肥上打起了主意。我在自家茅房旁边挖了一个又圆又大又深的坑,然后,精心地开始了我的绿肥制造业。我制造绿肥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撒一层草木灰,而后铺一层青草,再放一层沟塘边挖来的黑土,再浇上一层人粪尿,再撒一层草木灰……我一心想把那大坑早日填满,因此,一有空儿,便去沟边割草,去塘边挖泥。中午,烈日灼人,我却汗流浃背,依然劳作不息。
⑩坑终于填满了。沤制了个把月之后,队里派人来起肥。那肥又黑又臭,气味熏人。肥从坑里起出后,在地上堆成个梯形。记工员用尺子反复丈量,算好了土方,然后,在小本本上一下子为我记了1200个工分。1200个工分,这得强劳力苦干120天才能挣来。当时,我抚摸着手上的老茧和疤痕,激动得直想哭。
紒紜矠那天晚上,父亲又卷了支喇叭筒给我,他没有说话,但他的目光中却透出几分赞许和欣慰。
紒紝矠烟还是那么呛人,但我这次却没有流泪。一个夏天的经历,已使我习惯了承受这种生活的滋味。15岁的夏天是过去了,可我真正的人生却从这里刚刚开始。
1.本文主要写了"我"在那个夏天退学后的两件事,分别用4个字来概括是——————和——————。
2."我"挣工分的两种方法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3.第①段"我"为什么会有"被人推到凄凉、空寂之地的感觉"?
4.第④段和第紒紝矠段各有一处写父亲让"我"吸烟的细节描写,很耐人寻味。
⑴"那支粗劣的烟"比喻什么?
⑵同样是吸烟,为什么第一次"呛得我满眼流泪",第二次"还是那么呛人,但我这次却没有流泪"?
⑶作者在行文中反复写吸烟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5.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抒发的感情更强烈。请从文中找出两组来对比。
⑴————————————————
⑵————————————————
6.请联系文章的情节,对本文标题的艺术性作评价。
7.父亲的教子方法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8.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河南社旗县太和一中 黄 涛/设计)
参考答案:
《生命的一部分》阅读:1.人生应该不断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大意正确即可。) 2.出差途中丢失书籍,把台历当书来读,以此来突出文章书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一日无书"的中心。 3.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4.(略) 5.(略) 6.(略,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练习 篇4
要根据课标和“考纲”中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和近年来中考阅读题型的特点作课堂练习设计。
2. 灵活性原则。
一是变换形式,同一内容的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来设计;二是变换语境,使学生通过不同语境理解字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三是扩展延伸,设计一些超出课本范围的题目,培养学生自求自得的本领。
3. 分解性原则。
教材“思考与练习”中的第一、二题往往是内容的重点,但又常常是一些大题目,学生难以一下子就掌握其要领;有些文段较为精彩或较难理解。对此,教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题目或文段进行分解,变成若干小题。
4. 时限性原则。
散文阅读练习(模版) 篇5
【考题选粹】(2011年无锡)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辇,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1.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
答:
2.文中第③自然段中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
答:
3.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
4.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
5.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 【临门一脚】
(一)观沙砾记 贾平凹
①正是中午,我在岸边的柳荫下乘凉,一抬头,看见河滩的沙地里,腾腾的有着一层雾气,一丝一缕的,曲线儿的模样。看得久了,又似若有若无,灿灿的却在那雾气之中,有了什么在闪光,有的如火苗,那么一小朵,里圈是红的,外圈是白的,飘忽不可捉摸;有的如珍珠,跳跃着无数光环,目不能细辩,似乎其中有红、黄、绿、紫的色彩;有的如星星,三角形的,五角形的,光芒乍长乍短。我一时不知这是什么东西,叫小女儿去寻看,只是一片河滩,满地沙砾,漠漠视而不识,而升腾的雾气灼灼,使人不能久站。回到柳荫下又看,那光亮又在那里闪耀。女儿照着一点光走去,双手捡起,捂在掌内走过来,看时,乃是一块小小的沙石片儿。
②石片极平凡,三角形状,边角已成光滑,上边隐隐有几道石纹,并不算美;放在手中,不见有彩,拿近眼前,黯然无光。女儿很是纳闷,问:它在沙滩灿烂,在这里失色,这是怎么回事?
③是怎么回事,我也不得其解。反复揣摩石片,想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猜这是地方不同所致,这石片或是从山上来的,风吹雨打,裂成碎片,随水走川过峡,万里浪淘,停在这河滩里了;这水,这气,这日,才使其显了本色,互相辉映,有了灿灿之光。如今拿在手中,没了那些就得不到其天然色泽了。由此看来,天上的星星,也是这样:它在天上,便有光亮,成其为星,落到地上了,纯乎一块陨石,有人幻想上天摘星,以此炫耀,恐怕摘下来,也是一块冰冷顽石吧!再去推想,我们居住的地球,我们看来,是土,是石,可从别的星球看去,也一定会有光有色。那么,鱼在水里,有动有神,来来去去,可谓悠然,若捞上岸来,便会翅不如毛,尾亦无力了。鸟在云际,有容有声,高高低低,可谓自若,若坠入水去,便要有翅不能飞,有爪不能划了。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人往往有其好心,忽视自然规律,欲以己之意,加于他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④沙砾本是无情,也有如此属性,而万千世界,人为第一,百人百貌,百貌百性,不能定然,不可固一。应是让其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条件下,不拘一格,各呈其才。那么,人便更是活的,就有生气,就有创造,这个人世就有了最伟大的,最光辉的色彩。
⑤女儿还在哀叹沙砾,说是死了,是不是还能再活?我让女儿把那石片儿抛到河滩去,站在柳荫下静观,便见又灿灿然,烁烁然了。女儿笑了,我亦笑之,沙砾似乎也在笑,一闪一闪的,绽闪着金色的微笑。1.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表现了“闪光”的哪些特点?
答:
2.第②自然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4.第⑤自然段写了女儿的“笑”和“我”的“笑”,两人“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二)春天的土坷垃
储劲松
①春天的味道像这个季节到处弥漫着的地气,正在无法遏制地繁殖、扩张。这个温暖湿润的上午,墙脚那片野生的草莓像鱼吐泡泡一样,朝着太阳一吹就是一朵小白花。门前芦苇秘密转绿的嘶啦嘶啦声,和院子里到处爬来爬去的蚂蚁,让一生勤苦惯了的父亲越来越坐立不安。他在屋里一瘸一瘸地转了九圈,又在屋外一瘸一瘸地转了十八圈,想而再想,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拄着一根踩田单的棍子,拖着被崴伤的右...脚和小半塑料袋复合肥,急吼吼地破下了田。父亲说过,一个农民就是一块土坷垃,一天不到田地里滚一滚,就会生锈、长野草。
②面前的情景让父亲心痛不已:立春时播下的六块甘蓝,竟然有两整块蔫不拉几一幅死相,其他几块也都黄瘦黄瘦的,严重的营养不良。这对于一向自诩(并被村民们普遍认同)为科学种田能手的父亲而言,不啻是一种耻辱。“该死的脚!”父亲自言自语。半个月前,父亲驮一麻袋麦子下楼时,上半身歪了一下,右趾骨格卡一下就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强捺着性子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静坐了这么些天,实在急得猫抓心。
③父亲蹲在田里着手干了起来,远远望上去就像是一块隆起的土坷垃。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施肥工程的一多半。接过父亲手中的施肥工具,我替他干起来。施肥的工序很简单,只是往父亲事先用棍子捣好的小洞里各放进一勺子肥料,再浇点水而已。幼时,类似的活计甚至比这要苦得多的活儿我都干过不少,所以这对于我来说还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如果我不是糊里糊涂弄了个体面的工作,我也应该是一块上好的土坷垃,一个称职的庄稼汉。而不是像现在,天天盯着电脑写什么狗屁文章。这劳什子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给我带来多少可以沾沾自喜的现实利益,惟一的好处是无风吹雨打收成丰歉之虞。但父亲无疑是把我当作他的骄傲的,他这个习惯了像土坷垃一样卑微处世的老农,在我这个“写字变票子(乡亲们的原话)”的儿子面前,有时都免不了有点小心翼翼。这让我有深刻的不肖之感。我宁愿自己在父亲心目中,仍然是二十多年前他干活时随意扔在田沟地塝的一块土坷垃。我瞥了一眼父亲,他单腿像鹤一样兀立在田中间,瘦得衣服打晃,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这更让我增加了内心的愧疚。
④父亲自然不知晓我的心思,因为在他的脑子里,显然根深蒂固地认同了自己一辈子和土坷垃打滚的命运,并把自己也融为了土坷垃的一部分;而他的儿子命定就是个穿西装打领带的金坷垃银坷垃,用笔划拉划拉或在键盘上捣捣戳戳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父亲并不知道,我有时真的很想换上一双旧解放鞋,去田里帮帮他,做些忆苦思甜的事情,顺便锻炼锻炼身体。因为我明白,不论自己怎样伪装,怎样蜕变,骨子里依然还是一块土坷垃,不在田里打打滚,也会生锈、长野草。
⑤活计进行得顺利,垂死的甘蓝经过一番侍弄,看上去又有了些精气神,父亲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些。他在跟我娓娓地谈他的设想,比如等脚趾骨长合了缝,就着手把屋前屋后荒了多年的山地全栽上茶,今年再租邻队小黑子家的二亩田,做香菇培植试验什么的。他又开始雄心勃勃了,我也被他的设想所感染,感觉内心湿漉漉的,鼓胀着一股子激情:嗯,春天到了,种子已经启程。1.第①自然段描写春无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
2.“门前芦苇秘密转绿的嘶啦嘶啦声”句中的“嘶啦嘶啦”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你如何理解“春天到了,种子已经启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
4.文中将父亲比作“士坷垃”,为何题目用“春天的土坷垃”呢?
答:
(三)桃 花 红 钱红莉
①我家窗外,有一棵桃树,从起先的不足一人高,到如今得需仰头才能望见全部树冠,已然历经了几个年头。春分前后,一树花总叫人看不够。散步的时候,经过它;回来的时候,即便绕道,也要经过它。花花朵朵,郁郁累累,一派繁华气象,将年久颓唐的小区映照得新鲜热烈。新绽的绿叶丛丛点缀其间,好像在繁丽的丝绸上飞针走线,华丽的底子不改,却多了另一层清幽的气质。桃花的美,美就美在清气上,不比牡丹那么硕大浮艳——然而,桃花也是艳的,它的艳,是深艳,间或有那么一点佻丽;显得悦人又悦己。半上午的时候,我在厨房水槽前洗菜,也不忘把头偏一下朝窗外探——满树花朵一齐静在那里,似乎象征着一种高韬浮世的精神世界,默默地提醒着一个整天沉湎于柴米油盐中的人挣脱出来,看它一看——满树新绽的桃红,仿佛一面镜子,人的琐碎一览无遗,躲都没处躲。
②春天,走路的时候都要睡过去,仿佛只有一双眼睛醒着,看这望那。小区足球场边几排水杉,远远望去,笼着一层绿雾,似有若无,像青障,待走近了观察,原来细针一样的叶已经破壳,水雾雾的,披着一层薄绿。这种绿有湿淋淋的气质,且相当脆弱,早晨毕竟有点寒凉,水杉细嫩的针叶稍微有些发抖,似乎经不起寒风的一再吹拂,好在捱到午后,元气就恢复过来了。
③早春最可珍贵的,就是这一点点绿,它们大多没什么野。,一点点地往外长着,缓慢,耐受,不疾不徐。也有个别的植物等不及似的一股脑地往外挣着挤着,比如抽薹的萝卜花和青菜花,是以一瞑一寸的速度飞驰;比如桃花——明明,昨天黄昏的时候,还都是颗颗苞蕾,才过一宿,就都绽成了花朵——那种桃花红,真耐看,即便不下雨,也是水色弥漫的,始终没有枯意,一直到它落,都葆有新鲜感。
④夜里翻一本杂志,看见韦庄的《思帝乡》,着实被“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惊了一下。一个姑娘,春天为何给了她这么深的无惧?纵然被抛弃,也不会感到羞耻——她怎么如此舍得自己?她简直不要命,像一张满张的弓,在杏花春景的催发下,一支好箭蓄势待发,爹娘也挡不住„„
⑤杏花,我无缘见识,只吃过小黄杏——想象中,杏花应该比桃花开得小,果实决定了花蕾。然而青杏在文学里却是一个永恒的意象,青桃就比不过它了,前者胜在“酸”,后者输在“涩”上。但是,单论花朵上,桃花应该不输杏花,关于它的美,古诗词似乎总归不能达意,崔护的那首,我并不喜欢。
⑤桃花一年年地开,一年年的清高孤独着,而咏桃花的总逃不掉通俗的窠臼。文字是有局限的,它不能到达的地方就是至美。
1第①自然段中的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文章主要写的是桃花,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水杉和杏花?请分别解释各自的写作目 的。
答:
3.你如何理解“文字是有局限的,它不能到达的地方就是至美”这句话在此处的含义?
答: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桃花美在何处?
答:
(四)舒心草(节选)
张丽钧
①案头的山水盆景中生出了一株小草,茎如丝,叶如珠,绿如翠,煞是夺人眼目。
②总有人指着这草问起它的芳名,我一片茫然,却不甘心,遂应道:舒心草。
③自打给这小草赐名为“舒心”,每每看它,心竟果真舒泰起来。这襟袖之间是山水,只是个象征性的玩意,是游不得的。若说游,倒是每日里它在游我——游我含泪含笑的目光,游我亦悲亦欣的情怀。那石,不是有吸吮功能的“上水石”,磷峋丑陋,遍体孔洞。拙劣的匠人在上面安了个蓝色琉璃小亭子,又植了一株文竹。但不久,小亭子即因碍眼被我断然毁弃;文竹呢,三涝两旱的,很快也就枯死了。就在我以为我的山注定作别了所有风景的时候,它自己竟孕育出了一株灵异的小草!
④这株草可真没有枉担“舒心”的美名。它自己舒心,也令观者舒心。
⑤它长在半山腰,那里有个孔洞,大概里面藏了一星儿土吧,这就足够它立命了;它那么皮实,水浇得勤了懒了它都不在乎,有时我一连几天忘了给它水喝,歉疚地提了喷壶去看它时,发现它非但没有枯萎,还在顶端冒出了一芽新绿;最初它仅有一根柔弱的茎,宛如一条绿丝线,打几个丁点儿的结,可怜兮兮地在山体上垂挂着,后来,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美学原则,陆陆续续地抽捻出一线线嫩绿,并在那嫩绿上精心点缀一串米粒大小的叶片,几行玲珑的美诗就那样参差着,押着惬意的韵脚,精妙地注释着生命。
⑥我的心常常被它俘获,目光久久地给它粘住。这小小的草,它是担着使命来到人间的么?它要为我滤掉一些东西,生命的负累太重,连呼吸都仿佛注了铅,与这株轻灵的小草对视时,我为自己的沉重而羞愧,学着它的样子,我也要删繁就简地打理自己的欲望,以期让我的心能坦然地面对它的素心;我的生命之树上长满了青翠的叶片,可它们是多么容易飘落啊!一件沮丧的事能让它飘落,一句辜负的话能让它飘落,甚至一点点的曲解,一丝丝的误读,都可以让它悚然心惊,生命的叹息那样真切,爱的叶子瞬间失了颜色,悲鸣着扑向泥土„„我的舒心草怎么就那么从容淡定呢?似乎从来就没什么窝心的事发生在它身上——阳光爱抚它时,它舒心;阳光背弃它时,它也舒心。我怀疑它心中是不是揣着一颗隐匿的小太阳,自己照耀自己,自己温暖自己,不怨艾,不忧戚,在这被别的植物厌弃的地方意兴盎然地活出自己的一种精气神。
⑦总觉得自己是个颇有“植物缘”的人。去了一趟景忠山,痴痴地爱上了那里的松树,并激动不已地给它们取名为“帅松”;去了一趟空中草原,傻傻地爱上了那里的一种淡紫色小花,并一厢情愿地在心里唤它们为“女儿花”。喜欢对草木说话。那年春天,就亲切地对凤凰山公园里的一树碧桃说:“喂,宝贝,你怎么开得这么好哇?”吓坏了打太极拳的一位老太太„„
⑧我特别能被植物有效抚慰。就说眼前这株草,入眼不入心的观者太多了,可我,偏偏就把它爱出了心痛的感觉。伫立于世间最“迷你”的绿瀑前,耳畔常响起郑板桥的两句妙语——“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那“新生竹”何尝不是郑板桥眼中的“舒心竹”呢?
⑨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
1.作者写舒心草“自己舒心草,也令观者舒心”,从文章看,两种“舒心”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2.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描写的“那石”、“小亭子”和“文竹”有什么特点?描写它们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3.“它几乎是遵循了某种美学原则,陆陆续续地抽捻出一线线嫩绿”,句中的“抽捻”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4.文章末段的“爱植物的人,心中永远没有冬天”,句中“植物”改为“舒心草”好吗?为什么?
答:
(五)年 意 冯骥才
①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②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以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哪来的呢?倘若含在画中,为何夏日里你却从中丝毫感受不到?
③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愈来愈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传染?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灯。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刘海、八仙、喜鹊、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祖祖辈辈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他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著与热情。惟有希望才使生活充满魅力„„
④当窗玻璃外冷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芬芳窜入你的鼻孔,大年将临,甚至有种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转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原来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回家,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度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着魔发疯的情绪!
⑤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艾自怨。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饭的桌旁,必 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和吉利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 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填满你的心怀。哎,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 意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 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1.文中写伏天和腊月里看《大过新年》的木版年画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用意 是什么?
答: 2.选文画线句中的“它”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联系全文,说说年意是什么?
答: 4.作者通过叙写浓浓的年意,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
(六)月是故乡明
周克武
①我又梦见了故乡的月亮。
②它还是那样温婉、明丽,像一位端庄姻静的古典美女从遥远的天宫款款而至,轻轻撒下一把碎银,点燃了乡村的夜晚,也点亮了村民们劳作一天之后渴望小憩的心灯。
③这些年我一直蛰居街巷,钢筋水泥垒筑的厚实墙壁将大自然紧紧关在城外,连赏月也成了奢侈的事。偶尔从两幢大楼之间的一线天里望见那轮高悬的孤月,又总觉冷冰冰的,遥不可及,仿佛与夜幕下这喧嚣繁华的都市没有丝毫联系。
④这样的时候,我会油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城市里没有月光。月亮这恒久不息的精灵只属于乡村,属于印满我儿时履痕的那一方水土。
⑤在我的意识里,日复一日轮回于故乡山水之间的月亮,是乡村流动的生命。当我家老屋背后那座名叫上吾寨的大山刚刚隐入浓黑的暮霭时,她便悄悄抛开四合的夜幔,透过房前屋后的树丛,毫不吝惜地将白玉似的碎银洒落下来,令人迷离乱眼。夜风吹拂,草木摇曳,月光跳跃在草尖上、花蕊上、菜叶上、山南水北,流泻着一地浪漫。
⑥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扯开嗓门喊了声“月亮出来啦”,原本渐渐归于沉寂的山村又开始涌动其生命的声浪。通往村外的小路上,顽童们踏月如飞,打打闹闹;月亮走,他们走,笑声叫声涨满了幽深的山谷。我生性好静,时常面对月亮枕在奶奶的腿上,缠着她一遍又一遍地讲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突然,几只流萤从眼前划过,耀眼的萤火在我脸上播下一抹辉光。奶奶霎时双眸一亮,一把将我搂进她的怀里亲一口,转过头,笑眯眯地凝望着淡蓝色的夜空.仿佛天上的月亮多了一个。
⑦月亮当顶,在村口的池塘中投下一个玉盘似的倒影。沿着清澈如镜的水面望去,晶莹剔透,缕缕波光随着晚风拂动一圈圈地扩散,瞬间织成了缤纷夺目的水底世界。此刻,周遭蛙鼓频敲,远处流萤盘旋,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艾草味,池塘边的禾场上摆开了月光盛宴。两鬓飞白的老人半躺在油光发亮的竹椅上,轻轻摇动蒲扇,说起镇守边防的儿子、刚刚盖好的猪圈,还有满垄饱壮的谷穗。月色下,皱褶的脸膛笑得灿若菊花;姑娘、后生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像是在分享睛耕雨作的欣喜,又像是在悄悄牵扯月下老人手中的红线;禾场边,娃娃们搂住母亲的脖子,仰头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渐渐地,眼睛微闭,双唇翕动,带着他们摘星揽月的幻想融进了斑斓的梦境。
⑧柔情似水的月夜,许是上苍格外恩赐给村民们的另一片世界,他们咀嚼着月光碎片,忘却了生活的羁绊,一任时光在竹篱茅舍间悄然飞逝。待到起身离去,早已是月影东移,夜露沾襟。
⑨淳朴的乡邻像依恋太阳一样钟情于月亮,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也会如丢魂失魄似的空落。“天狗”们吃月的时候,全村人一齐涌出家门,敲响手中的脸盆、竹筒和木桶,在咚咚的击打声里,沸腾着驱“狗”护月的呐喊,也激荡着对春花秋月般美好日子的呼唤。当月亮终于抖落身上的阴霾,重新回归山野的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点燃一挂挂鞭炮,俨然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迎接他们心中的光明天使。
⑩童年远去,我带着月亮的体温走进了城市。城市里疯长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欲望,再也没有萤光蛙鼓,没有恬淡的月光盛宴,曾经的繁星皓月遗落在人们步履匆匆的行色里。在这样的夜晚,我眼前的城市仿佛变得异常的陌生。茫然不知所往的灵魂,久久地徘徊在它的边缘,无法找到入口。一转身,久积于心的乡恋怦然迸发——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
1.第⑤自然段中的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文章中多处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两组对比。
答:
3.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写“池塘边的禾场上摆开了月光盛宴”,请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解释“月光盛宴”在这里的含义。
答:
4.“一转身,久积于心的乡恋怦然迸发——明月几时有,追梦到童年”,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答:
苦 瓜(肖复兴)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1)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答:(2)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答: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答: 4.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竹篾 ①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②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阴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阴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③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④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⑤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⑥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⑦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⑧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⑨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⑩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⑴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⑵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⑶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⑷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⑸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⑹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⑺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更不用说见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仿佛自己也挨了一刀。
⑻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⑼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⑽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1.选文以“竹篾”为题,“竹篾”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第⑺~⑽段所写的内容中,你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我”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选文第⑸画线语句,说说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我”的性格特点?(4分)
心灵折旧费
(1)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
(2)这是五年前的事儿。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这类的东西。
(3)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马毛钱,买了一包抵挡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换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4)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待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个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
(5)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6)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是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7)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楞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8)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
(9)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声的心灵折旧费。
1.(3分)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
大哥借车给汉子——()————()——()——大哥想要还钱 2.(2分)文中说“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大哥为什么“得意”?
3.(4分)请你说说7.8段中加点的“甩”和“抢”好在哪里?
4.(2分)文中第5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3分)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风中的鸟巢 雪小禅
⑪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⑫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⑬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枝枝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⑭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⑮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⑯那是应该有的孤独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象诺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象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⑰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⑱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北风朔骨。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伸到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前世的一些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⑲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⑳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⑴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⑵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是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⑶我在路上,在冬天的路上,伴我的有这些风中的鸟巢,还有那永定河边的一排排枯树,桑树,柳树,槐„„都有古意。旧得让人可以发呆,黑黑的树皮皱裂着,我试图走近那些树,那些风中的鸟巢,可我知道,走近了,一定没有了现在的荒凉味道。
⑷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⑸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的饱满又这样诱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⑹整个冬天,我很多时候去路过那些风中的鸟巢。我习惯了它们的姿势——有些过分的清高和薄凉,稍微有些弱势,可是,恰到好处。它似一个寂寞的男子,人到中年,无人能知了,无人能懂了,人前是欢笑的,颓败时,就做了这样一只倾世独立的鸟巢。
⑺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速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⑻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⑼不沟通,不奉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的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的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
1.第⑲段中写到“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它们“孤单得很饱满”?(2分)
答: 2.第⑴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作者为何在文章第⑸节中提及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4分)
答: 4.作者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在文中她却了点燃一支雪茄,你如何看待她这一举动?(3分)
答:
5.纵观全文,谈谈你对标题“风中的鸟巢”中“风”的理解。(4分)答:
背景(朱以撒)
①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②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地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_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乌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③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④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如今,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⑤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 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1.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 2.“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一句中“细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细节能使山村背景“生动”起来?(4分)答: 3.第③段“在田野里想念田野”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
同步阅读练习 篇6
He believes that physical appearance is often culturally programmed. In other words, we learn outlooks—we are not born with them. A baby has generally formed face features. A baby, according to Birdwhistell, learns where to set the eyebrows by looking at those around—family and friends. This helps explain why the people of some areas’ of the US look so much alike. New Englanders or Southerners have certain common face feature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genetics (遗传学). The exact shape of the mouth is not set at birth; it is learned after. In fact, the final mouth shape is not formed until well after new teeth are set. For many, this can be well into grown-ups. A husband and wife together for a long time often come to look somewhat alike. We learn our looks from those around us. This is perhaps why in single country there are areas where people smile most frequently. In New England they smile less, an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New York State still less. Many Southerners find cities such as New York cold and unfriendly, partly because people on Madison Vence smile less than people on Peachtree Street in Atlanta, Georgia. People in largely populated areas also smile and greet each other in public less than people in small towns do.
1. Ray Birdwhistell believes that physical appearance ____.
A. has little to do with culture
B. has much to do with culture
C. is ever changing
D. is different from place to place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final mouth shape is formed ____.
A. before birth
B. as soon as one’s teeth are newly set
C. sometime after new teeth are set
D. around 15 years old
3. Ray Birdwhistell can tell what area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erson is
from by ____.
A. how much he or she laughs
B. how he or she raises his or her eyebrows
C. what he or she likes best
D. the way he or she talks
4. This passage might have been taken out of a book dealing with ____.
A. physicsB. chemistry
C. biologyD. none of the above
阅读练习 篇7
一、丰富“作业与练习”, 增加多样阅读方式
对于“作业与练习”内容的优化设计, 首先应该体现在丰富课下阅读的方式, 让学生的作业与练习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完成作业内容。根据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 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才能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从而达到作业与练习的目的, 即让学生完成阅读课堂所产生的重要问题和拓展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 实现生活化阅读作业的设计。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一般是提炼于生活, 但是过于逻辑化的内容会让小学生产生难以理解的情况发生,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作业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春之声”的阅读专题,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通过布置作业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春天带给生活的变化来进行描写, 进而通过阅读“生活变化”来深刻体会阅读内容。设计生活化内容的优势在于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来增加经验, 从而达到阅读的丰富化和真实化体验。
2.增加实践性作业与练习的设计, 让学生“动态”地学习。相比于传统的阅读作业所注重的笔记作业和死记硬背而言, 具有动态的作业设计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内容, 实现课下对知识的巩固。例如, 在语文阅读课结束后, 教师可以设计“家庭互动型”的作业, 让家长配合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举办小型的“家庭话剧”等, 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深化来加深记忆内容, 进而达到优化设计的效果。动态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特点, 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阅读的深化理解。
3.重视优化设计的“趣味性设计”, 让阅读作业与任务成为学生喜爱的课下活动。作业与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丰富知识内容, 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与练习的拓展来增加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运用能力。趣味性作为作业与练习设计优化的重点内容, 应该贯彻落实多样的阅读方式, 比如通过小组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趣味性游戏的内容, 可以是快问快答、组词组句等内容, 如在阅读中出现的生词和成语, 小组可以通过提问成语意思和组词组句来展开游戏内容, 从而实现快乐学习的作业与任务。
二、加强学科融合, 实现优化设计
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学习, 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不同的作业与练习的方式, 让学生加强对阅读知识的深入体会。
1.发展“绘画阅读”, 让学生将阅读内容“画出来”。小学生对于绘画内容是十分热衷的, 因此教师可以用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 让小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记忆和了解阅读内容, 通过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独特见解, 进而直观形象地完成作业与任务的内容。例如, 在阅读课文《风筝》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容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了解来画出相关内容, 同时对于课文中的场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目的性地进行绘画,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延伸“多样阅读”, 让学生感悟阅读与其他科目的贯通。利用音乐进行体会阅读, 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歌词来感受词句的美妙, 还可以贯通阅读、优美歌词和旋律的共鸣,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复习巩固阅读。其中有些课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教师可以通过将作业和任务布置成自然科学的小实验, 进而验证阅读内容的真实性,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知识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此外,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的方式增加知识储备, 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完成“教学与任务”的优化设计,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而且对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通过语文阅读课堂的实践教学来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作业与任务设计, 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丰富阅读知识, 从而为培养符合现代标准的高素质小学生做准备。
摘要:现阶段, 素质化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不断深入推行, 对于小学生的作业“减负”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成为重点所在。语文作业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在语文教学体系中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纽带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 “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要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巩固复习知识作为前提内容, 同时还要避免枯燥、单调和重复等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有兴趣地学习、高效率地完成课下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业与练习,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邱芬芬.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教育科研论坛, 2011 (15) :23-98.
阅读练习 篇8
应用性阅读教学必须基于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出发点, 考虑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语言能力、语量基础和生活经验, 关注应用性阅读教学的适切度。
一、英语课堂练习有效设计的作用
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评价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语言知识是否掌握, 是评价学生的语言技能, 是教师及时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方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可以从学生在各个环节的练习反馈反应出来。因此, 课堂练习作为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使课堂练习设计成为检验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英语课堂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操练形式单一,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或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2.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大量的听、说的训练, 而读、写的训练只作为一种弹性的安排。这种现象, 减慢了学生学习技能形成的速度。
3.层次混乱。在设计英语课堂练习时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差异这一情况。
4.应试化。练习设计过于注重某写语言知识点的机械训练, 练习缺乏意义性和开放性, 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三、英语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遵循的原则
1.情境性原则。在课堂教学练习中要给学生创设活泼、生动、愉快、轻松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的提供一些模拟化的情境进行课堂练习;在丰富的情境中巧妙设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情境中去理解、操练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目的性原则。在应用性阅读课堂教学中, 课堂练习包括这四方面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围绕这四方面能力的提升而进行精心的有目的的设计, 才能有效地达到课堂效果。
3.层递性原则。尊重个体的差异,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英语课堂练习的内容设计要层层递进, 不同学习层次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这样的课堂练习任务才能是有效的。
4.复现性原则。应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和运用强调的是语言知识的重现率和学生的参与度, 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是否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堂练习活动的面向性, 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有机会进行新知的练习、巩固和运用。教师要注重语言知识在课堂练习中的复现率。
5.发散性原则。课堂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技能。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内把知识内化为技能, 从而达到语言的运用。
四、英语课堂练习有效设计的不同类型
1.准备练习。在新课导入Pre-task环节前, 以旧引新, 为新知识的的呈现做铺垫, 所以准备性练习要紧扣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在旧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点, 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新识的学习, 减轻课堂的学习难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
2.反馈练习。在While-task环节, 在新课推进过程中, 教师要围绕着语言知识的重点、难点, 做一些反馈语言知识的专项练习, 这种反馈包括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性操练。学生通过练习, 及时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难点, 教师通过练习的反馈, 及时进行评价, 在后面环节的巩固练习中能及时修正和把握课堂练习的适度性。
3.巩固练习。在Post-task环节。巩固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巩固语言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也帮助学生通过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设计巩固性练习时要从简单模仿到综合语言运用, 层层递进, 最终实现语言的有效运用。
4.拓展练习。在Post-task或Assignment环节, 安排与本课话题有联系的内容或材料作为拓展内容, 能根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布置和分配不同层次的阅读练习、写作练习等。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在应用性阅读教学的推进过程中, 及时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遵循一定的课堂练习设计原则和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的同时, 选择合适的课堂练习类型, 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加速内化, 与此同时, 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在这样一个设计、使用、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朱浦.教学问题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阅读练习 篇9
一、紧扣阅读目标, 重视能力取向
沈大安老师在省“优化练习和作业”的讲座上有这样的要求:练习和作业要跟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不同学段的练习应有所侧重。第二学段可以侧重达成哪些阅读目标?笔者根据课标, 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整理如下:
那么, 如何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下设计课堂练习来培养这些阅读能力呢?现举三个成功的教学实例。
【案例1】“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课堂练习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二学段一项比较重要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_____, _____越_____, 速度就越快。
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_____无关, ______不同但_____相同。
通过这样的填空说话练习, 学生就清楚地明白两个观点根本的不同点在哪里,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理解体验能力。
【案例2】“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课堂练习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项能力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 由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可以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 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 让学生将主要内容补充完整。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我”在草地上和弟弟玩耍, __________。后来, “我”发现__________, 还知道了___________。
到了四年级, 又该怎么练习呢?《猫》这篇课文条理清楚, 而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可以进行填写文本“骨架关节”图的练习, 让练习贯穿课堂。
【案例3】“积累课文中精彩句段”的课堂练习
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积累的主要内容是记诵典范的言语作品。但有效的积累重在运用, 光会背, 不会用, 那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应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静态的描写、丰富的联想, 是全文描写大榕树最美的语段。在教学行进到第13自然段时, 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设计如下练习:画眉鸟站在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上, 它会用怎样动听的歌来赞美大榕树呢?如此一来, 学生自然联系到第8自然段, 就自觉地去积累运用这个语段了,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 还要背下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帮助学生积累。
假如你是爬山虎的脚, 你会怎样介绍自己呢?请在以下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第一人称来介绍。
我是爬山虎的脚。
(1) 我非常有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爬墙的时候, 脚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3) 我和墙的关系很密切: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有选择的介绍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使积累落到实处。
二、关注段落教学, 习得言之有序
段落是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 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联系形式是有规律的。第二学段课文中有规律的自然段随处可见。
笔者发现, 一些时候我们对于有特色的自然段更侧重于“言之有物”的课堂练习, 而忽略了“言之有序”。下面就自然段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练习习得“言之有序”举几种策略。
(一) “承接式”自然段, 概括结合运用
课文中的很多自然段常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 组合成句与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如《搭石》中“换石”和“让石”这两个段落是典型的以事情发展为序的“承接式”段落, 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用关联词自然地进行了串联, 使得段落言之有序。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以下课堂练习, 使学生在运用中习得如何使表达言之有序。
1.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过程。
(1) 换石的过程:发现不稳— () —找来搭上— () —满意离去
(2) 让石的过程:溪边止步— () —等对方过河— () — ()
2.圈出连接整个过程的关联词。
3.抓住关联词朗读再现画面。
4.迁移运用, 扩写“帮助老人过搭石”: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二) “总分式”自然段, 梳理归类并举
“总分式”自然段是先对事物作总的交代或说明, 再围绕一个意思对事物的各方面作分别的叙述或描写, 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都有普遍运用。
针对“总分式”自然段的特点, 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练习,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 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有序地表达这些内容的。
1.这段话是围绕 () 这句话来写的。
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 即 ( ) 、 ( ) 、 ( ) 、 ( ) 。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 ( ) 、 ( ) 、 ( ) 、 ( ) 。
另外, 我们还可以进行迁移运用, 在运用中习得言之有序, 如《鸟的天堂》的课堂练习。
很快地这个_______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_______声, 到处都是_______影。_______的, _______的, _______的, _______的, 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__。
(三) “并列式”自然段, 填“背诵曲线环”
“并列式”自然段中的几个句子分别用来讲述有联系的几件事、几种情况和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往往结构、写法相似。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5自然段,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填“背诵曲线环”, 有效利用句序, 在概括填写、相互比较中感受言之有序, 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背诵。
任务型阅读练习 篇10
In fact, the room was not made to be a gift. It was designed for the palace of Frederick Ⅰ. However, the next King of Prussia, Frederick William I, to whom the amber room belonged, decided not to keep it. In 1716 he gave it to Peter the Great. In return, the Czar sent him a troop of his best soldiers. So the Amber Room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 Petersburg. About four metres long, the room served as a small reception(接待) hall for important visitors.
Later, Catherine Ⅱ had the Amber Room moved to a palace outside St Petersburg where she spent her summers. She told her artists to add more details to it. In 1770 the room was completed the way she wanted. Almost six hundred candles lit the room, and its mirrors and pictures shone like gold. Sadly, although the Amber Room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it is now missing.
In September 1941, the Nazi army was near St Petersburg. 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 Before the Nazis could get to the summer palace, the Russians were able to remove some furniture and small art objects from the Amber Room. However, some of the Nazis secretly stole the room themselves. In less than two days 100,000 pieces were put inside twentyseven wooden box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 which was at that time a German city on the Baltic Sea. After that,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remains a mystery.
Recently, 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built a new Amber Room at the summer palace. By studying old photos of the former Amber Room, they have made the new one look like the old one. In 2003 it was ready for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when they celebrated the 300th birthday of their city.
The Amber Room
1 had it 2 for the palace.Frederick William Ⅰ 3 it to Peter the Great as his greatest 4 to Russian people.
Catherine Ⅱ had it 5 and 6 .
It was 7 by the 8 in 1941.
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9 a new one to 10 the 300th birthday of St Petersburg.
Keys:
1. Frederick Ⅰ 2. made/built 3. gave4. gift 5. moved
6. added/redecorated7. robbed/stolen 8. Nazis 9. rebuilt
【阅读练习】推荐阅读:
阅读理解练习07-26
课内阅读(练习)05-17
期末课外阅读练习08-12
《秋夜》阅读练习及答案05-31
番薯阅读练习题目设计06-06
二年级下阅读练习06-09
《背影》阅读练习附答案06-10
狼阅读练习有答案06-15
《枯竹》阅读练习及答案06-21
陕西中考阅读专题练习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