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阅读练习

2024-09-23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共10篇)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 篇1

《最后一课》语段练习

(一)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10—11题。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0.在最后一课上哈默尔先生讲了许多饱含深情的话,可结束时却表现得这么‚平静‛。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两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答】

11.文中有一个细节:哈默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人字。请结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3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答】

12.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这是哪一句话?(1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1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哈默尔尔先生在说了‚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之后就哽住了,他想说什么?试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写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弗朗茨在倾听‚最后一课‛后会和他的老师说什么呢?你在得知《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作者钱学森逝世后,你会对逝者说什么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边的句子是描写人物肖像的,都写到了人物的脸色。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①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一面》)

10.在最后一课上哈默尔先生讲了许多饱含深情的话,可结束时却表现得这么‚平静‛。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两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3分)【答】 11.文中有一个细节:哈默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人字。请结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3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答】

(三)阅读《最后一课》选文,完成10一13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默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0.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的弦外之音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钟声‛已能宣告‚最后一课‛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弗朗茨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理解‚钟声‛、‚号声‛的意思,以及在句中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与‚他说,‘我——我——’‛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是()(2分)A.‚‘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B.‚‘顺——山——倒一’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C.‚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D.‚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四)阅读《最后一课》,回答13—16题。

接着,哈默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默尔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2分)小弗朗茨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这句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表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画曲线句写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响声,表现了教室的安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下面写法与之相同的又是哪一项?(3分)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B.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陷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C.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答:()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画线句内容的理解。(2分)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台 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甚至在偏远村庄 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充满着渴望。听完这最后一课,把你想要对哈默尔先生说的话,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一段中,小弗朗士为什么说哈默尔先生是‚可怜的人‛?之前,哈默尔先生也说小弗朗茨是个‚可怜的人‛,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哈默尔先生精心设计了新的字帖,你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一课》中有一个细节:哈默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用法文写了‚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请结合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诗句中,与文段蕴含的思想感情不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C.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六)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后面题目(7分)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10.环境描写在小说里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请结合上文具体语句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11.如何理解哈默尔尔先生的又‚柔和‛又‚严肃‛的表情?(2分)

12.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说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2分)

(九)阅读《最后一课》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哈默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茨,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11.文中划线的句子体现了小弗朗茨当时怎样的心理?

12.‚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韩麦尔先生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2分)13.第3段中哈默尔进行了自责,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哈默尔先生的自责中可以看出他平时是一个很不负责的老师。

B、哈默尔检讨了自己以往教学中的过错,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C、哈默尔在自我批评时运用了设问句,加强了自责语气。

D、哈默尔觉得学生没有学好法语很多人都有责任,而家长的责任比自己更大。

(十)阅读《最后一课》,完成8-12题(10分)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哈默尔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地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8.习字课上新的字帖都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体现了先生怎样的用意?

9.‚钟声‛已能宣告‚最后一课‛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10.‚法兰西万岁‛两个字用得着用全身的力量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11.文章结尾韩麦尔先生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为什么不讲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呢?

12.‚最后一课‛结束,请再续写一段,写‚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以100字左右为宜)(2分)

10.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11.主要是因为‚我‛被哈默尔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12.扣住当时韩麦尔先生恨敌人、爱祖国的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13.敬爱的老师,我一定会牢记我们的语言,将来用它‚打开监狱的大门‛。我要争取学有所成,向钱学森学习,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10.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

11.号声呼应了前面普鲁士兵的操练,表示普鲁士兵占领的事实,也暗示了德语要代替法语。

12.哈默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13.哈默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了他为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的痛苦,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14题4分的答案:

(五)12.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以求得民族的解放。哈默尔尔先生用祖国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念。(2分)14.D(2分)

(六)10、‚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是自然环境描写,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1分)与下文人物的悲伤、痛苦以及庄严、悲愤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1分);‚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暗示了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1分)没有结合语句扣1分。

11、‚柔和‛是出于对学生的深情,对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严肃‛出于对亡国的深切悲痛。

12、A句表达效果好,‚我的‛表达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感叹号语气强烈,更能表达小弗朗士内心的强烈感情,既有对敌人的恨,又有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也包含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的痛苦。B句‚这是‛和句号,表达的感情不如A句充分。(意对即可)

(九)11、惭愧、悔恨心理;(1分)想要补救的心理。(1分)

12、哈默尔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把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13、B

(十)8、先生是想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许敌人侵占

9、号声呼应了前面普鲁士兵的操练,表示普鲁士兵占领的事实,也暗示了德语要代替法语。

10、用全身力量写出了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坚信祖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深情。

11、一方面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说不上话来,二是这样结束,此时无声胜有声,收到了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 篇2

一九八九年八月底,我在父亲的祝福之下,开始我的溯源之旅,从北京向蒙古高原前行。 和我一起出发的还有好友王行恭,远在德国的父亲又特别请托了他的忘年之交,居住在北京的蒙古诗人尼玛先生来给我们带路。

尼玛到机场来接机,等到我们的行李都在王府饭店安顿好了之后,天色已近黄昏。他就带我们直奔在市区另一端的中央民族学院,说是在那里刚好有个晚会,一方面是在北京工作的蒙古同乡一年一次的联谊, 一方面也是款待从各地前来参加蒙古史诗 《江格尔》研讨会的学者。

会场里人很多,空气不太流通,灯光又不够亮,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见面,包括尼玛。 所以,尽管我努力要适应这个新环境,慢慢地还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就想法子找到一处比较空旷也还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

坐定了之后,往周围一看,原来早已经有三位男士坐在那里了。 大概和我差不多,都是有点觉得疲累的远客,只是衣着不同。 我穿的是普通城里人穿的衣裙,他们却是穿着蒙古袍子,系着腰带,头戴毡帽,脚下是长筒的靴子,衣冠齐整,正襟危坐。 那被草原上的太阳晒得很黑、被高原上的风霜侵蚀得皱纹满布的面容,有一种很奇怪的肃穆和漠然。 看见我这个闯入者对他们微笑点头致意,他们三人也只是稍稍欠身还礼,依旧沉默着不发一言。

我可是忍不住了,第一次见到从草原过来的蒙古同胞,让我很想和他们攀谈。 于是, 侧过身去,用我有限的蒙古话向他们问候:“您好吗? ”

原来漠然的双眸忽然都重新调整焦距,向我专注地望了过来。我心中一热,又急着说了两句蒙古话来自我介绍:“我也是蒙古人,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蒙古人。 ”

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些什么在我眼前忽然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是那样天真的欢欣,充满了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在那瞬间全部撤除得干干净净,只因为,只因为我说的是我们共同的母语。

当然,在这之后的交谈,我那几句蒙古话是绝对不够用的。 不过,我尽可以找一位住在北京的蒙古同乡来帮我们翻译,他们也不会在意了。 好像那最初的几句话已经成为我的护照, 让我从此可以自由进出他们的国境———那一处曾经因为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与伤害,因而不得不严密设防的大地。

果然,他们来自遥远的天山,是土尔扈特人,而且是用一生的时间来记诵和演唱《江格尔》史诗的艺术家、民间诗人。 蒙古人尊称他们为“江格尔齐”。

心中珍藏着卫拉特先民的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传诵下来的英雄史诗,却在另外一个民族强势的文化挤压之下,几乎要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直到最近这几年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因此,在他们风霜的面容之上,才会流露出那种内在的肃穆以及外在的漠然了罢?

这种神情,普遍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许多牧民的脸上。从一九八九年那个晚上开始, 十年来,走在高原之上,常会遇见相似的情景。 可是,只要我用蒙古话一开口问候,那藩篱就会自动撤除,然后光灿温暖的笑容就会出现了。

有一次,我用玩笑的语气向一位教蒙文的教授说:“这些牧民,怎么就凭我这几句话就轻易地相信了我? ”想不到他却正色回答:“你现在虽然说不出几个句子,可是每个字的发音都很标准,我们的耳朵一听就知道。 你要晓得,在母亲怀中学会的语言,有些细微的差异别人是学不来的啊! ”

(选自《前尘·昨夜·此刻》,席慕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鉴赏空间

《最后一课》 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与侵略者做斗争,求得民族解放。 《母语》中的席慕蓉刚到陌生之地,与周围的人群并不熟悉,可是当她说出蒙古语时,“在昏暗的灯光下, 有些什么在我眼前忽然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是那样天真的欢欣,充满了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在那瞬间全部撤除得干干净净,只因为,只因为我说的是我们共同的母语”。 母语果真是密码。 “只要我用蒙古话一开口问候,那藩篱就会自动撤除,然后光灿温暖的笑容就会出现了。 ”愿我们都勿忘自己的母语。

[读有所思]

《最后一课》最后的发现 篇3

因为有了“最后一课”的真实体验,孩子们学习《最后一课》时很快就进入了文本。于是,针对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情。文章就要学完了,我深情地朗诵了最后一段: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读完,我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坐在最后排的小田正和同桌在桌面下纠缠着,不知为什么争执了起来。于是我说:“这一段的描写也很有特点,我们找个同学到讲台上模仿韩麦尔先生表演一下。小田,你来吧!”

小田听到我叫他的名字,慌忙停下站了起来,但茫然不知所措。我给了他一个警告的眼神,然后说道:“看来小田没有准备好,哪位同学上来试一下?小田你先坐下吧。”小田安静地坐好了,他的同桌也回过神来,认真看起了课文。我又扫视了一圈,发现小雪跃跃欲试,就对她说:“小雪,你来试一下吧。我读,你来表演。”

“他呆在那儿”,我读,小雪收回笑容,做出发呆的表情。“头靠着墙壁”,我继续读,小雪开始把背往黑板上靠。“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还没等我读完,小铭就开始大喊起来:“不对,不是这样靠的,也不应该是这样摆手!”我示意他不要吵,说道:“先让小雪表演完好吗?”于是,小雪按照她的理解,背靠着墙,头抵着黑板,闭上眼睛,向同学们摆了摆手。

“有什么不妥吗?”我问同学们。“手摆得太快了。”有的说。“不是这样靠。”小浩说道。“那你认为是怎么靠呢?能不能上来表演一下。”小浩走上讲台,把额头抵在黑板上,然后背对着同学们,缓缓摆了摆手。他的动作做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是这样靠呢?”我问。

“因为韩麦尔先生刚在黑板上写完了字,他的心情很沉痛,可能流下了眼泪,于是把额头抵在了黑板上。他不想让同学们看到他难过的表情,他的心情还没有平复。”小铭侃侃而谈。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原来背靠着墙和面对着墙竟有如此大的区别。”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正是大家的这一细心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坚定又悲痛的复杂内心,这样一个背对着同学们的画面,也让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丰满起来!”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细节,‘放学了,——你们走吧。’这里的破折号说明了什么?”我发现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了,于是继续追问。

“说话断断续续。”有的同学答道。

“还有吗?”我觉得这样说太笼统了。

“我觉得应该是老师说完放学以后,学生们并没有动,于是隔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了一句‘你们走吧’”小铭又说了一句惊人之语。

“这个发现很独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我一边鼓励小铭,一边引导学生思考。

“有道理。”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要是以前,一放学,同学们肯定一窝蜂跑掉了,乱糟糟的。可是今天很安静,因为大家都很珍惜这最后的一课,都不舍得离开。”“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了’以后,同学们都没有走,他才说了一句‘你们走吧’。”……同学们相互补充着,竟然把这样一个小小的破折号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的掌声响起,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我说:“同学们,掌声是送给你们的。因为你们用心阅读,思考角度独特,就像韩麦尔先生说的‘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你们这里,中国语言变成了最美的语言。”“通过咬文嚼字,我们亲近了书中的人物;通过咬文嚼字,我们理解了作者的丰富情感;通过咬文嚼字,我们看到了文字里所蕴含的无穷宝藏!这一节课,我为你们骄傲。因为我们抛开了任何权威资料,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文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文字。所以我们拥有了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发现,这份发现是独特的,更是伟大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最后一课》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篇4

一、给加点字注音:

哽住(  ) 诧异(  )  惩罚(  )  督学(  )

祈祷(  ) 郝叟(  )  气氛(  )  干脆(  )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散       帖       宁        强

三、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⑵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四、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飘扬。

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A.比喻拟人 反问 B.比喻比喻 反问 C.拟人拟人 设问 D.拟人比喻 设问

五、阅读下面两段描写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

六、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环境描写 F、细节描写

⑴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⑵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⑶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⑷ 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七、填空题

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⑵ 《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⑶ 《最后一课》按________的顺序安排材料,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⑷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 B、寂静 C、喧闹

⑸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 B、寂静 C、肃静

⑹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 B、柔和 C、温柔

八.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最后一课》阅读测试题

(一)比较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段后问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

2、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

3、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________________

4、甲段将心理与 __________ 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小弗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段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

描写揭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

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大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④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⑤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1.课文中的“我”是小弗朗士这个幼稚贪玩的孩子,这是用  人称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                。

2.分别写出: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3.③、④、⑤段中所列举的这许多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4.文中加点的“总”字突出了什么?

5.文中加点的“偏”字,如果没有好吗?为什么?

6.文中划横线处“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若换成“脸红心慌”好吗? 为什么?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2.两个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4.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5.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6 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7.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8.“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部分答案:

三 1比喻 2 拟人

四 B

五 1 韩麦尔先生 肖像描写 2小弗郎士 心理描写

六 B D C E

七 2 短篇小说 1873年 爱国主义

3 时间 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八 解释说明 ;递进;解释说明

九(一) 2 战争 爱国 反战

3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战争杀害了三个儿子;控诉

4 细节;对普鲁士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和爱国情感的升华。

5 瘦弱而多病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6 表现人们对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与理解,思索着战争带来的不幸。

(二)1 第一;用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自然环境的作用: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写作背景

3原因是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说明人们的心情沉重,热爱祖国。

4 “总”突出了平时喧闹的一贯性。

5 不好。“偏”突出了教室的异常安静,烘托出最后一课的严肃悲愤的氛围

6不好。两个“多么”突出脸红心慌的程度。

(三)1 高潮结局

2 意味着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

3号声暗示了普鲁士对法国两省的占领,德语将替代法语。

4 侧面描写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 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感染了我。

6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7.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篇5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è),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果然 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于是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学生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最后补下了这样的内容: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让有用的东西占据它。同样,一个人要想铲除心灵中丑恶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____,让____________占据它。

1. 把( )中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2. 为什么学生们会认为老师的最后一课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3. 根据短文内容和你的理解,把结尾补充完整。

4. 概括回答:学生们和哲学家铲除杂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5. 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答案

1.访问 果然 于是

2.两个要点:老师是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这个问题简单得任何人都知道答案。

3.(多做好事),――让(美好的心灵)或(善良的品质)占据它。

4.学生们都是从如何“铲除”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而哲学家是从“利用”、“占据”的角度考虑的。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解析 篇6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种上庄稼,用美德

2.不管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都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谷子。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因此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篇7

在进城之前, 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说:“十年游历, 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土,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 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 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 他们都没有想到, 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 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 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 他说:“斩草除根, 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 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了, 你们回去后, 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 再来相聚。”

一年后, 他们都来了, 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 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在谷地边坐下, 等待哲学家的到来,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若干年后, 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 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 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 要想让灵魂无纷扰, 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最后的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里。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眼前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

显然,这是一个被采摘的人遗忘了的苹果,因为它所在的位置非常隐蔽。( )我不是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 )根本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看看,一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五次去看它的时候,这个苹果不见了。也许是它已不愿呆在枝头,总之,在我寻找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居住以后,我无数次来这里散步。从果农摘下的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这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而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这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呆了近两个月。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个苹果,怎么那么甜呀?”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个苹果已被儿子吃掉了。

不过,从那天起,我再也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对那些年纪轻轻就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我也不再羡慕。我变得更加内敛、更加专注,因为那个苹果让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青涩( ) 内敛(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功成名就 :

3、面对这个最后的苹果,“我”决定不去动它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苹果被“我”带回家,放在书房里“近两个月”,其原因是( )

A、这里家里的最后一个苹果,“我”十分珍惜,不舍得吃掉。

B、这个苹果因为放得太久,已经不能再食用了。

C、这个苹果的外形饱满而圆润、色泽金黄厚重,“我”非常喜欢。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空白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填序号)

A、最后成熟的果子最好吃

B、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c、人到老年,自然就会变得成熟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 篇9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蟋蟀也叫()(A蝗虫B蛐蛐)是农业的()(A害虫B益虫)

2、课文题目中的住宅是指(),采用了()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直接原因是()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表明蟋蟀与其它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C能够吸引读者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你觉得夸张吗?()。因为蟋蟀()选址,外部和内部精心设计,同时建筑工具(),只是一对()和一双()。这种明显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这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 着一()倾斜的隧道,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德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草半掩着,就像一()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 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使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 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入关联词

3、在 中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4、短文主要描写了蟋蟀的住宅的(),主要有()、()、()、()、()这几个特点。

5、短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的感情。

(二)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他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 篇10

第1课时, 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是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 初步感知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深刻影响。第2课时, 也是落实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二是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感悟作品揭示的爱国思想。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突破。

一、从“人物形象”突破, 感知爱国的表现

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展示时代特征。具体到教学, 就是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展现社会生活, 揭示时代特征。《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 是一个从事了40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 在亡国的悲惨事实面前, 他的悲痛心情和爱国情怀表现得尤为深沉, 表达方式也与众不同。因此, 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形象, 是感知爱国表现的重要途径。

如何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呢?经过反复阅读文本, 笔者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体悟情感, 理解主旨。

问题1: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2:你从“从来没有”中读出了什么?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情感?

问题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 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问题1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爱国者的高大形象, 这种“高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他特意穿戴上“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礼帽, 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即将诀别故土时的悲痛心情, 显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尊严感。

2. 他诚恳地检讨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 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正源于他对祖国深厚的爱。

3. 他热情地赞美法兰西语言, 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记它”, 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的坚定信念:亡国是暂时的, 阿尔萨斯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4. 他被迫离开执教40年的讲台, 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 但仍能强忍亡国的悲痛, 坚持上好最后一节课, 体现了他的忍辱负重, 坚强勇敢。

5. 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在最后时刻, 他使出全身力量, 写下“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小说的爱国主题得到最充分地展示。

…………

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的发言要紧扣文本, 教师点评要及时到位, 对重点语段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最终得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集中表现在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上。

问题2意在让学生明白韩麦尔先生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由“从来没有”到“高大”, 既体现了小弗郎士爱国主义意识逐渐萌发, 又从侧面说明最后一课对听课者的深远影响。

问题3难度较大, 既关乎小说的爱国主题, 又涉及小说构思的巧妙。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 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 韩麦尔老师虽然普通平凡, 但他最能代表法国广大民众, 他的爱国情怀是全体法国人民, 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这样安排, 使小说的爱国精神更加真实, 更富有感染力。

这一教学环节中, 从“高大”切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个子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 逐层推进, 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 而这种引导始终围绕“爱国”这一主线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使学生对作者的构思认识深化, 将爱国情感引向更深处。

但教学只停留于此, 还远远不够, 要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爱国情感, 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爱国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二、从“句子含义”突破, 理解爱国的内涵

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 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对学生专心写法国文字的沉思, 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 深深影响着小弗郎士等所有听课者。正是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教育下, 小弗郎士才由幼稚贪玩, 到骤然成熟许多, 第一次体味到亡国之痛, 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小说所表达的爱国主题, 并不是空洞的说教, 更不是空泛得不着边际。小说告诉我们, 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 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为此,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学完全文, 你对爱国有哪些认识?联系文本谈谈如何做到爱国?

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流于空泛, 没有联系文本。通过引导, 学生明白, 爱国,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母语。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再读文本, 重点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含义。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1.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那么, 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 民族语言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亡了国的人民, 如果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这个民族的人民就永远存在向心力, 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起来。

这样的理解仍然显得抽象, 笔者又及时呈现两则背景资料,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好、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1.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 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 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真正占领和征服这两个地区。

2.20世纪30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后, 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两则材料提示了侵略者的共同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真正读懂教材, 既读懂字面, 又读懂内涵, 还要读懂字面和内涵如胶似漆的关系。”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句子含义理解有困难, 而这恰是解开爱国主义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 从比喻手法入手理解句子含义, 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母语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又使爱国主义教育不脱离文本。两则背景资料的适时呈现, 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至此, 学生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的影响会如此深远。

三、从“现实材料”突破, 体验爱国的情怀

真正的经典作品, 其主题是没有国界的。《最后一课》于1912年首次译成中文, 从上世纪20年代起, 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它所表达的热爱、珍惜本国语言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长期饱受割地赔款屈辱的中国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 今天的中学生学习这一经典作品, 应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呢?如何深入理解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调皮、幼稚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敬重老师、热爱法语、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学生呢?笔者在课的最后环节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如果说因战争的失败而失去学习母语的资格, 那是一种被迫无奈痛苦的选择;那么, 在现实生活中, 却经常上演人为地、主动地舍弃母语的荒唐做法。请看下面这则材料:2010年1月, 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6所高校, 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 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

这件事就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而这类事情将来可能还会上演,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一现实材料的呈现,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母语地位的重新认识, 为学生深入体验小弗郎士式的爱国情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生讨论接近尾声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

我们的母语, 我们的语文学科, 就这样, 明目张胆地“被下岗了!现实中, 语文正被逐步”边缘化!这已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作家陈歆耕看到这则材料说, 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 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 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 就等于抽去了民族文化的脊髓, 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明确表示了反对的态度。记得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 如果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 我第一天先考语文, 如果语文不及格, 就不用参加其他的考试了。试想, 一个数学大师如此重视语文, 重视我们的母语, 真是令人深思, 发人深省。

在此基础上, 笔者及时呈现模仿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话, 请学生齐读: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美观, 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 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

上一篇:感人的父爱母爱作文下一篇:分管财务领导年度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