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用力技术

2024-07-20

最后用力技术(通用9篇)

最后用力技术 篇1

摘要: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的基础上, 分析了左侧支撑技术动作的特征, 进一步阐明了, 左侧支撑在铅球最后用力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强化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铅球,左侧支撑技术,最后用力

1、前言

背向滑步推铅球属于非周期性运动项目, 动作结构除应遵循人体结构外, 还必须符合生物力学特征, 使人体各部分力量作用于铅球上, 从而增加铅球的飞行距离。在以往的研究中, 大多数集中在后滑步至左侧支撑的链接技术上, 很少针对于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研究。近些年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逐步发现, 最后用力左支撑的重要性。因此, 本文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技术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最后用力左侧支撑技术的作用。为大家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左支撑阶段, 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 关于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技术的文献资料, 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提高了自己所研究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2.2、图表测量法

运用图表测量法, 从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物理学角度分析了, 左侧支撑对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发挥的作用。

3、对铅球左支撑技术动作分析

3.1、左脚落地的方法和部位

运动员滑步结束后, 随着右脚的着地, 左腿迅速的后摆用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 完成左脚着地, 形成稳固的支撑。而左脚正确的落地位置是, 在投掷圈前沿直径的左侧, 脚尖在直径线上, 左脚尖与右脚跟在一条线上。跟据人体解剖学分析, 人的骨盆宽度是一定的, 当左脚落地后, 上体向投掷方向转动时, 两脚间的距离过大或过小都直接影响到投掷的效果。当两脚距离过大时, 髋部与上体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左腿上, 容易使上体提起或产生想左转体的错误动作。当两脚间距离过小时, 因为左腿的脚尖与右脚的脚跟在一条线上, 伴随着髋关节的转动, 两脚间的稳固支撑就会受到影响, 致使不能协调的推出铅球。因此在滑步结束后两脚间的距离要根据自身的身高与动作决定, 最终完成蹬转送髋动作。

3.2、左腿支撑过程中膝关节的弯曲

在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 左腿是由弯屈到蹬直的动作。当运动员左脚触地时, 大腿与小腿的夹角大约为150°左右, 最后出手时左腿充分蹬直。我们的投掷圈直径为2.135m要想在滑步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 我们必须将水平阻力降低到最小。根据人体结构力学分析, 如果我们在投掷过程中左侧支撑腿, 以直腿落地, 地面将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 这样不仅影响了水平速度, 而且还会对运动员造成损伤。相反, 如果运动员在左腿落地时保持一定的弯曲, 不仅减少了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 而且有利于脚下积极碾转, 为最后用力推铅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

4.1、左侧支撑中左腿的快落, 使身体获得良好超越器械姿势, 有利于增加推球速度

在滑步时, 左脚的快落支撑缩短了两脚间落地的时间差。左腿着地支撑对于控制滑步所获得身体向投掷相反方向倾斜姿势, 肌肉的拉长和扭紧成反弓形, 使肌肉处于良好的用力状态, 从而获得较长的最后用力工作距离, 进而获得良好的出手速度。相反如果落脚速度相对较慢, 不能产生左腿的支撑制动, 则会促使上体过早抬起, 肌肉不会处于较好的扭紧状态, 身体或被过早的打开, 直接影响了超越器械的姿势, 缩短了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 导致水平速度下降。所以左侧支撑中左腿的快落有利于增加推球速度。

根据木棒实验我们可知:一根质量均匀的木棒竖立在水平面上移动。 (图1) A为低端, B为顶端, 点O为重心, 从A到B的距离为A到O点距离的2倍。若突然制动木棒下端, B点的速度增大, 并且是中心O点的二倍。所以在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中左脚快速下落支撑会使上体和铅球加快向前运动速度, 从而提高最后用力效果。

4.2、良好的左支撑有利于掌握最佳出手角度

在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 如果我们忽视了左腿的支撑, 很容易造成运动员上体前倾进而导致出手角度过低, 运动成绩不理想。因此左腿的支撑是推铅球中的关键技术, 在最后转体的刹那, 左腿的蹬伸, 即增加了向前的力量还增加了向上的力量, 使铅球获得了较好的水平飞行速度与高度。物理学告诉我们, 当物体受到水平与垂直方向的作用力时, 它将按照两个作用力的合力运动, 物体重心运动轨迹和水平方向形成一个角度, 即抛出角,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最适宜角度为45°, 在推铅球过程中由于受到地斜角 (地斜角是指田赛投掷项目中器械的出手点和落地点的连线与地平线所形成的夹角) 的影响, 铅球出手角度一般为38°-42°最适宜。从射程公式上看s=v2sin2a/g我们可知g为重力加速度, 射程s与出手角度a为正比例关系, 即出手角度可以增加投掷距离。铅球要想获得一定的垂直速度, 必须加强垂直分力, 而垂直分力直接来源于左腿的制动支撑, 即左侧支撑对出手角度起着关键作用。

4.3、良好的左侧支撑有利于提高出手高度

铅球出手时, 左脚迅速的蹬地, 使踝、膝、髋关节充分伸直, 并过渡到投掷臂, 使器械达到适宜自己的最大高度。所以左侧支撑用力, 能使异侧身体位置抬高, 对提高出手高度有积极作用。

铅球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如 (图2) , 而投掷距离S是由三段距离组成, S1是器械的出手点在地面上的投影到抵趾板间的距离, S2为器械做斜抛运动所经过的水平移动的距离, S3为器械斜下抛经过的水平距离, 即:

g为常数, 在同样的出手速度与投掷角度的情况下, 出手点越高铅球的飞行时间越长, 取得成绩就越好。

4.4、良好的左侧支撑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在投掷铅球比赛过程中, 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为一次完整的试投。如果没能很好的维持身体平衡, 器械出手后容易导致身体的跟进, 踏出投掷圈, 造成犯规, 则试投失败。这时左侧支撑技术对维持运动员身体平衡起到很大的作用。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看, 以左脚支撑为轴, 右侧为投掷臂, 两侧相互协调, 尤其在铅球出手后, 左脚的支撑可以在器械离手后, 立即交换脚, 使重心稍微降低一些, 更容易控制身体向投掷方向的跟进, 以缓冲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进而减少犯规现象的发生。

5、结论

(1) 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技术中, 左腿由微屈到伸直用力, 能够有效的发挥腿屈伸肌群的力量, 充分的利用了人体固定支撑力量。

(2) 背向滑步推铅球中, 左侧支撑用力, 能够使运动员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 有效的增加工作距离, 进而将滑步速度转为出手速度, 使人体获得稳固的支撑面, 和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 以提高最后用力效果。

(3) 背向滑步推铅球左侧支撑用力, 能够使运动员获得, 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 并使参与做功的肌肉预先拉长扭紧, 产生最大的爆发力作用在铅球上, 进而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

参考文献

[1]卢佳.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及专项力量训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 8.

[2]高鹏程.铅球最后用力中左侧支撑的技术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 2009.

[3]孙鹏.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特征与专项力量训练[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9, 9.

[4]苏平, 蒋燕.关于优化推铅球左腿支撑技术结构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1) .

最后用力技术 篇2

在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除了抓好常规的体育教学工作以外,我还一直担任学校投掷队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配合努力下,我所带的运动员多次在省、市、区等各级各类比赛上获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在收获学生成绩的同时,也在专项训练中有所收获,如发现铁饼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时左腿技术非常关键。我在训练时摸索了一些方法,希望对广大中学体育教师有所帮助。从铁饼项目的特点来看,这项体育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这是需要运动员长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训练才能达到的。所以,结合铁饼项目的特点和其对于运动员的要求,就意味着我们在选材的过程中必须要把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人基本素质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选拔出符合项目要求的人才,进而把他们培养成才。

二、分析

铁饼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投掷项目,学生不易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我把铁饼技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预摆、第一圈旋转、最后用力和出手。以上四个环节构成了完整的投掷铁饼的技术。运动员能够熟练、准确地掌握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1.但在实际比赛中一些运动员在左腿的用力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是:

(1)过分强调出饼前的右侧用力,而忽视了左腿支撑的积极配合。

(2)注意了左腿的用力,但用力方法不恰当,结果仍然不能很好解决左腿的正确用力的问题。

2.针对实际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建议:

(1)(以右手为例)最后用力动作完成好坏的关键取决于左腿的用力。左腿快速落地,身体重心依然控制在右腿上,使左腿在最后用力的一刹那能够获得最大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

(2)左腿受力大小与身体重心位置有关。运动员在完成第一圈旋转后,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支撑面的范围内,从而使身体的各个关节形成最佳化的发力角度。之后在降低重心右腿转蹬推动右髋关节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才能有意识地形成超越器械的动作。

(3)左腿受力大小与左腿用力方式有关。左腿在最后用力动作时,需要支撑。从力学角度分析,支撑即出现反作用力,如何正确理解左腿蹬地的动作呢?

3.当第一圈旋转后,左腿积极主动地快速着地,为最后用力创造有利条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左腿主动、积极用力支撑有以下几点好处:

(1)重心要降低,形成超越器械的动作。

(2)左腿落地越快,最后用力动作的速度越快。

(3)可以尽快固定左髋,增大工作距离。

(4)缩短右侧单脚支撑的时间,从而加快最后用力的速度。

那么,在具体的运动训练过程中怎样才能使运动员掌握这项技术呢?

4.我在实践中认识到,最后用力时左腿动作做得正确与否和左腿的摆动路线、幅度、方向、速度及积极着地诸方面有关。因此,做动作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运动员在完成第一圈旋转后,左腿应紧接着以最短的时间,沿着最短的路线向圈前投掷位置上直接蹬踏。此时必须做到,运动员右腿快速转动,双脚尖指向投掷相反方向时,左脚才转向圈前蹬踏。

(2)正确的左腿下落动作应是顺着最短的路线向后蹬踏。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快左右腿用力的连贯,从而把身体重心推向左腿,便于左腿发挥垂直加速作用,获得更大的加速度。

(3)如果运动员第一圈旋转后,左腿向外向后绕着摆动,必然要减慢下肢的转动速度,使运动员的超越器械动作难以奏效,不能充分利用身体的扭转,造成重心左移和上体抬起的动作。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好左腿蹬踏的路线和时间,就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用力。

三、结论

作为任何一项体育项目来说,要想使学生取得运动成绩上的突破,必须要把体育的专项训练和动作的研究结合起来,要多动脑筋,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这样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突破,才可能有效地提升运动员成绩。

总之,运动员的左腿用力技术练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只是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其目的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着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中能有更大的发现。

最后用力技术 篇3

1 田径投掷项目最后用力中的左侧支撑技术要求

最后用力应掌握的合理的要求: (1) 最后用力的实质, 最后用力的界定:当标枪交叉步动作结束之后 (以右手为例子) 下同。右脚着地屈其缓冲, 当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刚刚超过右脚指点时, 即开始了最后用, 它是以右脚开始蹬伸直接到标枪出手瞬间为止, 我们将这一阶段叫做最后用力; (2) 最后用力的原则性要求。最后用力要主动、及时、快速, 要有稳固的支撑点和合理的支撑面, 要充分发挥全身相关部位的力量, 包括非投掷臂和肩部的力量。力量的传递是由下往上、由后向前、逐渐加速, 要有效的控制好标枪。运动员在意识上要努力做到用力开始就要快, 后续用力更要快; (3) 努力提高力量利用率; (4) 同时做到, 并且要做到正确的左侧支撑, 就必须做到:左腿快速地, 左脚、左臂、左肩等左侧肢体不能被动后撤, 否则可能会造成上体向左转动, 不能使力得到有效的利用, 从而影响作用效果。

2 田径投掷项目最后用力中的左侧支撑技术方法

(1) 左脚迅速落地做支撑对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有着较大的作用, 左右交叉步结束, 右脚紧跟着地后, 在保持身体微微向后倾斜的同时, 而右腿主动跟上的条件下, 促使左腿尽可能的伸直, 左脚及时迅速着地, 以发挥有力的制动支撑。左腿的制动支撑对于有效控制左右脚交叉步过程中所获得的身体被迫向投掷反方向或侧向倾斜的超越器械的姿势起着重要作用, 并使有关身体肌肉拉伸和压紧, 促使肌肉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如果左腿不能及时落地, 再加上动作缓慢, 就会导致身体重心迅速移过身体有效支撑点, 使处于工作状态的肌肉过早松驰, 不能做出有效的超越器械姿势, 不能达到理想的作用效果。

(2) 有效的左侧制动支撑能够将助跑速度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投掷速度, 在标枪和铅球出手角度一定时, 投掷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手中标枪出手时的初始速度, 而初始速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助跑速度和最后用力两个关键因素。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和投掷物体将会获得的最大速度一般为7~8m/s, 而通过最后身体用力, 对所投掷物体做功, 身体的速度降为3 m/s以下, 而所投掷物体将获得速度高达3 5米每秒。由此可见, 通过最后用力, 可将助跑速度转移到投掷物上, 成为投掷速度。

(3) 有效的左侧制动支撑能够将人体投掷物体后的滑步速度适当的转化为投掷速度。运动员通过最后对投掷物体做功用力, 将滑步速度适当转移到投掷物体上, 从而使铅球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当右脚落地后, 身体开始向投掷方向转动, 左脚及时快速地落于身体重心前面, 起到强有力的制动支撑, 这样既阻止了人体下肢由于惯性继续向前的运动, 又可利用惯性原理进行有力的投掷, 以提高投掷速度。

(4)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高度的影响, 在投掷标枪时, 当即将之处标枪的那一刹那, 左腿应用力向上蹬起, 并完全伸展开投掷的手臂, 使标枪达到适合自己的最大投掷高度, 身体左侧的制动支撑用力, 使右侧的身体位置尽可能的抬高, 以提高标枪的出手有效高度, 从而实现标枪的飞行最远。

(5) 众多研究表明:男子掷标枪的最佳出手角度为32~38度, 左腿的制动支撑用力有利于获得合理的出手角度, 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 垂直方向的分力一定要适宜, 然而垂直分力主要取决于投掷臂和左腿的支撑用力, 因此,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角度有较大的影响。

3 田径投掷项目最后用力中的左侧支撑技术的影响作用

根据动量定理:F·△T=M·△V, 其中F是手臂对标枪的有效作用力, △T是动力的作用有效时间, M是投掷物体的质量, △V是速度的变化量。因为M一定, 所以投掷物体的出手初速度大小, 与投掷时的作用力工作距离, 完成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以及力的大小有关。投掷力量越大, 工作距离越长, 标枪 (铅球) 所获得的初速度就越大。因此,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提高铅球出手初速度有着极其重要影响。 (1) 左侧支撑有利于增大最后用力的力量左腿的支撑力量越大, 身体获得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所以左脚落地越快越好, 使左腿的支撑迅速阻止下肢向前运动; (2) 左侧支撑有利于掌握最佳的出手角度, 左侧支撑也是投掷的关键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左脚的积极着地, 并强调着地后的向上蹬挺, 强调左手和左侧身体的积极“制动”, 投掷才能达到一定的出手角度, 这样力量和速度才能发挥出来; (3) 左侧支撑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这是每个投掷项目中都必须很好处理的问题, 在比赛中如果没能很好地维持身体平衡, 器械出手后就很容易身体跟进, 造成犯规。在投掷中正确运用左侧支撑技术对维持身体平衡作用很大; (4) 左侧支撑对出手速度有增大的影响, 从而有利于加大器械的飞行距离。

4 结语

投掷运动项目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之一, 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门性的训练, 才能使投掷技术不断的进行着改进和逐步的完善。在标枪训练之前主要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 针对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特别是对肩、肘、踝关节的发展要重视。怎样才能科学的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在田径投掷项目不同项目学习中过程中和田径投掷项目技能学习应用元认知理论来调节技能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对田径投掷项目技能教学或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国基.左侧轴动作在投掷项目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及要领[J].上海体育报, 2010.

[2]孙光.枪最后用力过程中左侧支撑技术的研究[M].中国体育科技, 2006.

[3]朱静华.对掷标枪最后阶段左腿支撑技术的分析[J].田径, 2002, 7.

[4]郭相林.推铅球中的左侧支撑与制动[J].田径, 2006, 10.

[5]刘宇, 王绍军, 浅谈田径投掷项目中左侧支撑技术[J].科技信息, 2009, 18.

最后用力技术 篇4

所谓″撤肩″动作是指:铅球在最后出手瞬间,投掷臂的异侧肩绕身体的正中轴产生向投掷反方向转动的现象。对投掷运动项目而言,都是经过一定形式的助跑使器械和人体在未进行最后用力时就获得一个预先速度,如:投铁饼的旋转、掷标枪的助跑和推铅球的滑步等助跑技术,都是为更好地进入最后用力过程所做的准备,而要想把在助跑阶段获得的动量尽可能多地作用于器械上,最后用力时的左侧支撑用力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左侧肩部的适时固定,直接影响着优异成绩的获得。对此本文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一、“撤肩”动作对推铅球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

附表是对5名铅球运动员(均为右手投掷)进行推铅球的测试情况统计,从表中的情况可以发现:由于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左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撤肩现象,导致成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成绩越好下降幅度也相应越大,左肩后撤的越明显成绩下降就越多,男运动员成绩下降0.78-1.05米;女运动员为0.57-0.64米;其平均下降幅度为6.48%。从实验的情况可以看到,左肩后撤的错误动作对推铅球最后用力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

二、“撤肩”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l、左肩后撤减小了最后用力时对铅球施加的作用力

以推铅球时的用力状况进行分析:当进行到最后用力阶段时,正确的技术应是左脚积极下落着地,形成以左脚、左膝、左髋、左侧躯干和左肩为一体的左侧支撑轴;与此同时,右腿、髋积极工作,向投掷方向转动向前并蹬伸,在左侧支撑轴和右侧的相互对抗作用下,使身体重心由低向高、由后向前运动,形成自下而上的用力效果,最后经由投掷臂将铅球以爆发用力的形式推出。但左肩有后撤的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左肩的后撤动作,使支撑轴由左肩侧移到了身体的正中轴附近,所获得的作用力就被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力:一个力作用于身体的右肩侧,使投掷臂和铅球向投掷方向运动;而另一个力则作用于左肩侧处,向投掷反方向运动,两个力围绕身体正中轴形成力学中常见的力偶现象,所以左肩的后撤不能最大限度将作用力作用于铅球上。

2、左肩的后撤动作缩短了对器械的作用半径,不能获得较大的转动力矩和转动惯量。

如前所述,由于左肩的后撤使器械出手时的支撑轴从左侧移至身体的正中轴附近,这样就大大地减小了最后用力时的动作幅度,由力矩转动原理可知M=Fr,在这里力矩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对器械施加的力量和用力半径的长短。在通常的情况下,运动员用力时的力量不易发生变化相对而言可看成是一个常量,而运动员掌握运动技术的状况、其运动幅度的大小则是一个不易掌控的变量,稍有变化就会对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

在此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为例进行分析:如果一个运动员的力量为80公斤,其肩宽为60厘米。当其在最后用力阶段推铅球时左侧支撑完成得较好,在没有撤肩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转动力矩为M=80×0.6米=48公斤米;但当其在用力推铅球时有较明显的后撤动作时,则转动力矩为M=80×0.3米=24公斤米。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左肩的后撤动作,使投掷者对铅球的作用力矩减少了约1/2。对此,根据转动惯量的原理I=mr2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结论

最后用力技术 篇5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给我国运动员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实力的机会。同时女子铁饼项目被列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项目,近年来我国女子铁饼又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运动员,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的宋爱民、潘赛丽;山东的马雪君、俆邵阳;天津的孙太凤以及黑龙江的李艳凤等人。她们的整体技术代表了我国目前女子铁饼技术的风格。投掷项目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最后用力阶段,最后用力阶段的很好发挥将决定着运动员最终成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的最后用力阶段进行分析与讨论。

最后用力阶段主要指的是运动员在旋转结束以后,右脚着地时刻到运动员铁饼出手瞬间之间的技术。注:R↓右脚着地时刻;L↓为左脚着地时刻;♂为器械出手时刻。肩髋角:肩横轴与髋横轴在水平面内所形成的夹角,反映躯干扭紧程度。拉引角:左肩与右肩的连线和右肩至铁饼的连线在体后构成的夹角,它反映投掷一侧肩胸臂拉开的状况。最后用力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最后用力的转化阶段和另一个部分的最后用力加速阶段。

一、脚着地至左脚着地的技术特征

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是运动员旋转结束到最后加速阶段的衔接阶段,这个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很好地完成这一技术有利于减少转动速度的损耗,有利于提高旋转速度的利用率,有利于进入大幅度双腿支撑最后用力动作。

从表1可以看出,运动员所用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为0.148秒±0.015秒,国外运动员布洛娃、考斯坦她们在这个阶段的时间为0.17秒、0.16秒。研究资料表明,优秀运动员是在0.10~0.20秒时间内,完成大幅度的转动和向前用力动作。这也说明了我国女子铁饼运动员在这个阶段的速度节奏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应该继续保持这个优势。5名运动员在左脚着地时刻的速度为8.639米/秒±2.867米/秒;行程为1.632米±0.580米;平均速度为8.313米/秒±2.228米/秒。这个阶段的技术要保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最后加速阶段做好铺垫。我国运动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身体灵敏、协调等优势。5名运动员之间也存在着差距,在这个阶段速度节奏最快的是宋爱民,时间为0.126秒,最慢的是李艳凤为0.166秒。但是在左脚着地时刻李艳凤的速度是最快的,达到了13.477米/秒,平均速度也是最快的为11.887米/秒。

从表2可知,右髋的平均速度2.372米/秒±0.474米/秒,小于左髋的3.722米/秒±0.709米/秒,右肩的平均速度2.598米/秒±1.024米/秒,小于左肩的3.458米/秒±0.541米/秒,这个数据所表明此时的技术整体上是正确的,右脚着地以后左侧的速度要在右脚为支撑点的情况下快速旋转,快速过渡到右脚着地到左脚着地。但是右髋的平均速度小于右肩,容易造成右侧的上体太快,整个身体向右侧倾倒。左侧始终是在左髋的引领下进行快速旋转,下肢带动上肢。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要注意加强下肢的快速练习。在左脚着地时的肩髋角为43.36°±18.080°,有资料显示,在L↓时肩髋角平均为54.7±10.26。在这个阶段,由于下肢积极转动,使髋轴进一步超越肩轴,形成髋-腰-肩-臂-铁饼再度扭转拉紧,使得下肢转动的作用力开始作用于器械上。如赫尔曼等6名外国运动员,R↓至L↓阶段的肩髋角平均由47°增加到63°。由此显示,我国运动员在L↓时,肩髋角比较小,说明运动员的超越器械的姿势不是太充分。在这个阶段运动员应该加大超越器械,为最后的出手做好准备。拉引角相对于右脚着地时刻有所加大,说明运动员在此时不能很好地控制在人体身后,手臂不固定,这就容易造成整个铁饼质心速度的来回变换,在表2上显示铁饼质心的平均速度的下降。

二、左脚着地至铁饼出手阶段的技术特征

左脚着地至出手阶段是掷铁饼的最后加速阶段,是对出手初速度贡献率最大的加速阶段。国家体科所吴延禧等研究认为:对铁饼投掷出手初速度贡献最大的是最后用力阶段,约70%左右;其次是准备阶段,达25%左右;旋转阶段贡献最小,仅5%左右,还仅来自于开始阶段;腾空、过渡阶段将损失饼速。强调了最后用力阶段对铁饼初速度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要掌握好完整动作的技术要领,使各技术环节不仅在动作结构上,而且在动作节奏上形成最佳组合,达到最大的出手初速度和最适宜的出手角度。

从表3可知,所用的时间为0.1 64秒±0.01 6秒,研究资料表明,优秀运动员是在0.10~0.20秒内完成大幅度的转动和向前用力动作。例如在1995年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世界优秀运动员舒尔特0.14秒、雷迪尔0.14秒、兹维列娃0.20秒、维鲁达0.10秒。在这个第二个双支撑时间国外运动员布洛娃、考斯坦也都是0.16秒的时间。平均速度迅速提高到了15.678米/秒±1.679米/秒,运动员在这个阶段要求的能力要强,才有可能把铁饼的质心速度瞬间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美国的约翰·鲍威尔在“投掷铁饼”技术中讲到,铁饼在最后出手时要蹬伸两腿提高铁饼的高度。它有两个力的矢量,一个是出去的力量,它是由两腿和髋部发力形成;另一个是向上的力量,它是由两腿蹬起完成的,把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飞行轨迹。理论上讲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越大越好,但是在此还要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她们的身高、臂长等因素。她们的出手角度为35.78°±1.653°,出手高度为1.466米±0.194米,出手速度25.12米/秒±0.739米/秒,根据世界优秀铁饼选手的器械出手初始状态相关参数统计结果显示女子铁饼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分别为:36.34°±3.79°、23.22米/秒±1.49米/秒。这些数据中的出手角度有些偏小,而出手速度这个指标还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指标。在弥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运动员应该继续保持最后用力阶段的优势,这个阶段正好也发挥了我国运动员自身的优势。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我们的绝对力量不如她们大,但是我国运动员具有速度快、协调、灵敏的长处,可以尽量弥补绝对力量不足的短处,逐步形成中国运动员自己的特点。

在最后用力阶段,右髋的平均速度为3.005米/秒±0.177米/秒大于左髋的2.595米/秒±0.530米/秒,这说明了人体的下肢以左侧为轴进行快速的旋转加快了下肢的速度。但是右肩的平均速度3.758米/秒±0.186米/秒小于左肩的3.926米/秒±0.594米/秒,同时也说明了上体没有很好地保留住,容易造成左肩倾倒,人体的躯干和下肢没有很好地形成一个刚体,不利于人体的最后用力。在左脚着地时刻,人体的左臂是正对着投掷方向的,在下肢和躯干持续向前用力基础上,通过左腿支撑用力和左肩左臂左腿及时制动配合,右胸带臂急骤加速向前用力“鞭打”出手。那么就要求左肩、左髋的速度相对比较小。从这个阶段的技术要领来看,应该是右肩、右髋的平均速度大于左肩、左髋,这样的技术要求才合理。而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了左肩平均速度是最大,就会出现人体过早地打开左肩。不能充分发挥人体腰腹的力量。局部身体部位速度的改变造成了技术的改变。在旋转投掷铁饼技术中,形成整个旋转动作始发用力的“动力源”,是位于人体重心附近的腰髋部肌群;其外围的肢体部分是协同、配合用力的中间环节;手上的器械则是处于这一活动体系的最远端的被动体;从而形成了“人体一器械”的体系。

因此,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要在左脚着地时刻,尽量保留上体,积极地转动髋部同时蹬伸右腿,使得左右髋的速度大于左右肩的速度,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并为最后的铁饼发力创造很好的条件。

三、结论

最后用力技术 篇6

掷标枪的技术是通过持枪助跑获得最大速度,顺利完成由助跑向最后用力的过渡,并在最后用力中利用肌肉的依次收缩,使动作达到最大速度,按照最适宜的出手角度将枪经肩上掷人正确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最后用力这个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后用力过程中,左侧支撑的效果好坏,关系到能否将支撑反作用力有效地依次传递到标枪上,关系到能否将身体重心移到必要的高度,关系到能否在合理的高度出手并沿着适宜的角度投出,进而影响最后用力的效果,从而影响投掷成绩。多年来,在掷标枪技术的教学训练、研究中,对最后用力阶段的右腿、髓部、上体等动作研究颇多,而对左侧支撑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实践和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观察和分析,以及阅读有关文章,走访专家,加深了最后用力技术特别是左侧支撑技术的认识,本文分析均以右手投掷标枪为例。

2 概念界定

交叉步动作结束右脚着地屈膝缓冲,当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刚刚超过右脚支点时,即开始了最后用力,它是以右腿开始蹬伸直到枪出手瞬间为止。我们将这一阶段界定为“最后用力”。

左侧支撑是指落地后的左脚、左腿、左臂到左肩的身体左侧部分顶住,阻止其继续向前,通过它的支撑将助跑和垫步向前的力量合理地转化到标枪上,是最后用力过程中很重要的技术环节。

3 要树立正确的投掷观念

3.1 最后用力是最重要的技术阶段

根据投掷原理可知,运动员在最后用力中用较长的工作距离、尽可能大的力量、尽可能短的工作时间、适宜的出手角度、较高的出手点、合理的标枪姿态角及方位,才能取得最快的出手初速度将标枪掷得最远。在最后用力瞬间,运动员要做一系列复杂、精细、大强度的多轴运动,要考虑诸多因素,并将它们达到高度统一。由此可见,相比较于其他阶段,最后用力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加强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掷标枪水平。

3.2 最后用力要从最佳姿势开始

最佳姿势是指屈膝缓冲过程中的身体状态,日本学者称它为“预紧张”动作,这段时间约为0.1s。基本要求是:要充分利用助跑水平速度,躯干保持适度的侧后倾;充分利用交叉步着地带来的冲力,及时、主动、迅速屈膝、跪膝缓冲,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耗;充分利用投掷步创造的良好的节奏感,身体相关肌肉群拉长且相对放松,心理上为将要进行的爆发式的最后用力做好准备。最佳姿势因人而异,在动作特点、技术风格上各人有微小差别,但总的投掷观念要求是一致的。

3.3 最后用力的原则性要求

最后用力要主动、及时、快速;要有稳固的支撑点和合理的支撑面;要充分发挥全身相关部位的力量,包括非投掷臂和颈部的力量;力的传递要由下往上、由后向前、逐渐加速:要有效地控制好标枪。运动员在意识上要努力做到用力开始就要快,后续用力要更快。

3.4 努力提高“力量利用率”

力量利用率原意是指练习者该次所用的力量(如举杠铃)与它同状态下具有的最大力量之比。在这里我们将它引伸为:练习者所投掷的距离与他最大力量最佳技术状态下所投掷的距离之比(这是一个人为的定性问题,暂且不讨论它的精确性)。例如:某人该次掷枪距离是40m,而他应该能掷到50m,所以他该次掷枪的力量利用率为80%。在教学、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力使不出;主要用上肢力量;力量使出了但枪掷不远;原地掷枪与助跑掷枪差不多远;等等。以上这些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技术概念不清楚,动作技能未掌握,最后用力技术差,等等。实际上就是力量利用率低。在这里提出力量利用率,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力量是通过技术而转化为理想成绩的,因而要重视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投掷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目前力量利用率已很高),这就要通过训练,再进一步提高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才能保持专项成绩的不断提高。力量利用率高是技术完善的标志。

4 左臂技术在最后用力阶段的分析

“左臂的动作是随着左脚的前摆,从胸前向左侧摆动,有助于躯干转动。笔者认为,这种对左臂动作技术要求,显然不够完善。因为运动生物力学告诉我们,若左臂随左脚前迈而向左侧摆动,不可能有助于上体转动。若左臂向左后方摆动,势必会造成人体沿纵轴转动,虽然“有助于上体转动”,却破坏了左侧的支撑用力。通过部分世界优秀投标枪运动员技术图片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后用力投枪过程中,左臂随着左脚向投掷的上方运动,在左脚落地的一刹那,左臂制动,左肩内旋。在投掷者在完成“满弓形”过程中,随着向投掷方向转动髓、肩横轴和投掷臂向上转动(旋前),左大臂下落并微向后撤,以大臂贴于躯干侧突然停止,帮助左侧制动,固定左侧轴。

5 左侧支撑中左腿的作用

从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中看到,当交叉步右腿落地时绝大部分运动员的左腿已摆过左腿的垂直面,并很快以直腿的方式带动髓部,迅速向投掷方向摆腿从而配合右腿的工作促使左腿迅速落地,尽快结束单脚支撑,很快地完成助跑到最后用力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左侧的轴的支撑制动的好坏直接影响下肢运动量向躯干传递的速度,它是加快上肢和器械向上方加速运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满弓”迅速形成的重要环节。根据“直线运动制动”的原理,向前运动的物体(指刚体)下端突然制动减速,另一端必然向前加速运动,而且离支点(物体的下端)距离越远,加速越快,人虽非刚体,但其原理对我们投掷运动中把助跑速度转换投掷器械速度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人体解剖学的结构,下肢由髓关节通过骨盆与上肢相连,要想人体发挥近似刚体的转换速度(抛开肌肉用力),那么就必须加大左腿着地时的制动力,这有利于骸部的加速转动。从技术上讲,应做到两点:其一,左腿伸直积极落地形成左侧支撑轴;其二,上体适度后倾。大家知道,要想“满弓”快速而有力地完成好,除了左腿及时有力的做好制动外,还必须让右腿继续蹬伸,进一步送转右髓和向前扭转躯干,创造一个良好的投枪条件。

另外,当最后一步左脚刚刚触地时,它将承受来自助跑和右腿送骸的强大力量。左腿开始时有点弯曲,可是当全部力量通过它的刹那间,弯曲的左腿将不失时机地向上猛蹬,几乎同时,跺膝两个关节也充分伸展,以加大向上力量。把来自近乎水平方向的速度力量变为向前上方的力量通过髓部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左腿落地刹那间的屈腿就很重要,因为它有几个有利效果:⑴有利于髓部向左腿的移动,可延长工作距离。⑵蹬伸弯曲的左腿,有利于提高髓部的位置,使腰、背部肌肉扭得更紧,为下一个用力环节储备了更大的力量。⑶蹬伸弯曲的左腿提高了标枪出手点,有利于沿标枪纵轴用力,也是使标枪获得一定高度的重要条件。

6 结果与建议

1.在左肩、左腿、左脚一连线未形成在侧支撑轴时,右侧躯干不可能形成强大的转动力矩。因此,在平时训练时要重视运动力学原理的学习。

2.在整个最后用力投枪过程中,左侧支撑轴的左臂的动作起到使动量矩逐渐传递到投掷臂末端环节的作用,能使标枪在出手瞬间达到最大速度,进而提高标枪出手速度和投掷远度。

3.在最后用力时左脚的快落支撑制动,是形成左侧支撑轴的关键,使躯干肌群扭紧,并能控制右侧蹬伸沿着左侧支撑轴的转动,为身体形成良好的满弓形姿态创造有利条件。

4.左侧支撑技术在整个最后用力投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若左侧支撑轴技术不正确,不能正确地用左脚适量缓冲助跑所产生的水平动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最后用力姿势,使身体各部分动作所产生的投掷动量完全作用于标枪,就不会有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掷标枪的教学与训练中,切不可忽视左侧支撑轴技术这一环节。

摘要:标枪投掷中,最后用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在分析了各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后用力在标枪投掷中的重要作用。而在最后用力技术环节中,左侧支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力的传递和用力的效果,进而影响投掷成绩。

关键词:标枪,最后用力,支撑,姿势,左臂

参考文献

[1]田径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5][日]金厚勇,饭干明.掷标枪的技术分析一介绍K.马克吉尔的论文[J].训练文摘,1993,(3).

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最后用力 篇7

一、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的实施与推进, 中小学体育开课率的强化, 学校体育有了非常大的改观[2]。我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双手前抛实心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和错误。

1.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投掷练习, 感觉脏、累、苦, 在学习和

训练时不认真, 没有兴趣和积极性, 导致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成绩也不能提高。

2. 持球后引导不充分或是上肢用力过早, 只局限于上肢的力量, 工作距离较短, 影响出手的速度。

3. 双手前抛实心球出手的角度也非常重要。

出手的角度过大, 影响球的飞行距离和速度;出手的角度过小, 虽然有一定的初速度, 但影响球的飞行距离。

4. 双手前抛实心球的关键是最后用力, 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 很难做出来, 没有运用球对手指的压力, 给球以反作用力。

二、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

1. 双手前抛心球的动作要领

只有规范的持球动作, 才能为良好的最后用力打好基础。正确的持球方法是双手五指自然分开, 拇指相对, 食指成“八”字型, 用十个手指控制好球, 掌心空出, 屈臂持球于头后。现以左脚在前为例。两脚前后开立, 左脚在前, 重心落在右脚上, 是身体呈“反弓”型, 手臂向头后引, 加长工作距离, 做好最大的蓄势, 以便转化为更大的动能, 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同时, 还要有良好的预摆, 这是为了加快出手的速度。摆的次数因人而定, 一般是一至二次, 当最后一次预摆时, 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 上体后仰, 持球手后引, 腿、腰、胸、臂的连线像“弓”一样向后反张, 形成掷球前的反弓身体姿势, 即“满弓”。预摆是完成身体反弓的预备过程, 上体、头部后仰加之后腿膝关节稍弯曲、脚跟稍抬起, 是在头部反射作用下形成身体反弓动作, 双手持球后引于脑后, 构成手臂的反弓动作, 从而完成整个身体形成“满弓”姿势。良好的“满弓”姿势是充分用力的前提, 使身体各个部位用力更加流畅。

2. 双手前抛心球的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动作要点:蹬 (蹬地) 、收 (收腹) 、挥 (直臂挥臂) 、甩 (甩腕) 、拨 (拨指) 撑 (维持身体的平衡) 。

(1) 蹬地

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最后用力是其关键环节。要使双手前抛心球的成绩有所提高, 就要在正确的持球方法下, 学会正确的动作要领。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最后用力出手之前要借助两脚蹬地的反作用力, 两脚要同时发力蹬地, 在蹬地的同时, 地对人体有反作用力, 借助反作用力两腿迅速蹬伸, 然后把力量往上传。在平时的练习中, 有些学生不知道用力蹬地, 导致只借助上肢的力量抛球, 影响距离。练习蹬地可以通过原地单双脚交换跳、负重深蹲练习 (男女分开, 按体重大小自由搭配交换负重蹲起) 。

(2) 收腹

通过顶髋将力带至上体, 身体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运动, 造成髋部横轴运动速度超越肩部横轴的运动速度, 使器械落在身体的后面, 做到超越器械, 挺胸收腹, 两手持球用力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 利用腰腹肌的力量结合蹬地的力量传至上肢。在平时的练习中, 许多学生不知道收腹, 如果练后腰腹肌没有肌肉反应, 说明动作不对, 这就要求在练习的时候要做到充分的“满弓”, 加长工作距离才能更好地收腹。

(3) 挥臂

通过下肢蹬地与收腹的力量将力量上传至手臂, 将弯曲的手臂伸直, 当球达到头正上方时, 快速挥臂, 动作要连贯迅速, 使出爆发力。

(4) 甩腕拨指

甩腕拨指, 完成鞭打。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角度, 良好的出手角度是提高成绩与最后用力的关键, 角度过大会造成球后滑容易伤到手指, 影响成绩;角度过小, 会使手指过早地发力, 使球的飞行没有抛物线, 直接栽在地上, 球一定掷不远, 所以角度控制非常重要。

要想做到拨指甩腕, 完成鞭打, 就需要在拨指时双手持球于头后, 球的重力对手指有一定的压力, 此时手对球有一个反作用力, 然后借助手指的力量与爆发力将球拨出去。在球即将离手的同时再做甩腕的动作。在投掷项目中, “鞭打”动作尤为重要。首先, 鞭子要足够长;其次, 鞭稍要细、要软。这就是说在做预备动作的时候要使身体尽力弯曲, 把球向后引以加长工作距离, 做到超越器械, 以利于更好地鞭打。

(5) 维持身体的平衡

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最后用力之后要有一个身体平衡的控制,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 以左脚在前为例, 可以把右脚换到前面支撑身体, 使身体不至于先向前冲出去, 造成犯规, 影响成绩。有些学生不能做到全身协调用力, 就用不着支撑。还有学生没有支撑直接跑出投掷区。

三、结语

教师要想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不断加强学生的上肢、下肢、腰腹等力量训练, 并让学生反复体会和掌握由下而上的用力顺序, 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另外, 还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它既可以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健康, 并形成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总之, 只有持之以恒认真训练, 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摘要:大多数初中生实心球技术动作掌握不是很好, 许多学生投掷用力顺序不当, 球出手后没有远度和高度, 导致中考成绩不理想。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对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教学有独特的方法, 特别是对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最后用力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学生的下肢、腰腹、上肢等力量训练, 并让学生反复体会和掌握由下而上的用力顺序,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前抛,双手实心球,技术动作,最后用力

参考文献

[1]杨建成.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J].考试周刊, 2010, 13:136.

[2]陈满红.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状况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3:133.

最后用力技术 篇8

推铅球是通过滑步在专项运动方向上产生器械最高出手速度的速度力量性项目.最后用力技术是推铅球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 滑步与最后用力的有效结合是投掷技术的难点。

2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划分

铅球最后用力不是某一点瞬间用力, 而是一个快速短暂的用力过程.为了有利于投掷过程的理论分析, 人为地把投掷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划分动作过程是分解和简单化连续动作物过程。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 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脚水平向上运动结束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 在动作技术的分析过程中, 不仅要把握技术动作过程的本质属性, 而且还要准确地表术出来, 滑步的结束之时就是最后用力的开始, 至少概括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滑步过程和最后用力过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每个过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二, 滑步过程和最后用力过程之间是连续不断的。

3单支撑最后用力可以减小铅球在滑步过程中所得速度的损耗

在单支撑最后用力过程中, 大多数运动员右腿先由缓冲再为蹬伸发力, 右腿肌肉的工作形式表现为由退让 (离心) 收缩快速转为克制 (向心) 收缩。右腿的缓冲对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水平速度有一定的负影响, 但是在缓冲过程中右腿工作肌群拉长, 处于退让收缩状态, 为快速蹬伸发力和加速身体心移动速度创造良好的条件。然而, 如果右腿缓冲时间过长, 就会降低肌肉的收缩性, 影响肌肉超等长收缩的效果。单支撑最后用力效果将直接影响铅球预先速度的利用率, 对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优秀运动员右腿着地瞬间几乎无缓冲过程, 重心向前的水平速度不断增加。如隋新梅投20.88米, 单支撑用力时间为0.073秒, 右脚着地时膝、踝关节的缓冲角均无变化,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增加为0.20m/s.在单支撑用力阶段,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增加值与铅球速度增加值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系数r=0.664, p<0.5) , 因此单支撑最后用力效果对提高铅球专项运动速度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4单支撑用力可以加快人体对铅球运动系统的速度, 提高超越器械的效果

在单支撑后用力阶段, 右腿的积极蹬伸能促进右髋的前移动, 加快身体重心远离右脚向前移动, 这有利于左脚积极着地进入双支撑阶段, 增大出手速度, 提高铅球加速度。右腿的积极蹬伸不同于蹬转, 在右腿单支撑过程中, 左侧呈游离状态, 未形成左侧支撑, 如果右脚着地后积极蹬转会造成左侧相对后转, 右脚着地后单支撑用力的时间与铅球出手速度和专项成绩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

为r=-0.709, -719;p<0.05) , 单支撑

用力时间与单支撑阶段铅球和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增加量也密切相关 (相关系

数分别为r=-0.613-0.65;p<0.05) 。

因此, 有效合理地缩短单支撑阶段用力时间, 对提高人体推铅球运动系统速度的积极的意义, 当然, 必须要在不影响正确技术动作发挥和器械加速节奏的前提下缩短单支撑用力时间。另外, 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右腿的蹬伸积极推动髋部向前、向侧位移, 使铅球远离于身体重心和出手点, 最大限度地预先拉长投掷工作肌群, 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状态, 从而有利于肌肉的爆发性收缩, 使人体运动链在开始鞭打前具有更大的工作距离和运动潜能, 延长国的作用距离和作用时间, 以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

二、专项力量的训练特征

所谓专项力量, 就是指那些在时间和空间特征上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 包括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动作结构、力量特性、供能特点, 甚至用力时的心里指向性都要最大程度地符合专项运动的特征。制动力量是反映在迅速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中, 肌肉克服力产生最大负加速度的能力, 制动力量取决于肌肉的退让和超等长工作能力, 在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 支撑腿肌肉退让收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地支撑缓冲的效果和紧接着的离心收缩的效果;支撑腿缓冲收缩的能力对右腿缓冲后快度蹬伸发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对减小铅球在滑步过程中所获速度的损耗和提高身体重心和移动速度是相当重要的。爆发力主要指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是高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在滑步阶段和双支撑阶段, 爆发力对提高身体、铅球预速度和优化铅球加速的速度节奏及最大限度的提高出手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切割组合就是把不同性质的练习运用于下肢活动, 先做力量练习, 再做技术练习, 两种都有能发展下肢力量, 但其动作形式、肌肉工作方式和程度都有不相同, 连续的训练加深了对下肢肌肉的刺激, 促进肌肉力量和内协调的发展, 也促进两种练习转化、渗透和联系。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 在一次训练单元中进行多种不同性质的组合练习, 加深了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的难度、深度, 这种刺激可克服训练的“适应”性和“高原现象”, 克服力量训练“障碍”和速度训练“障碍”。

参考文献

[1]榆樟炎、王保成:《田径运动的特性与项目特征》.田径, 1996; (6) :10~17[1]榆樟炎、王保成:《田径运动的特性与项目特征》.田径, 1996; (6) :10~17

[2]崔允龙:《推铅球技术研究与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5~29[2]崔允龙:《推铅球技术研究与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5~29

最后用力技术 篇9

通称“发力时机”是指最后用力开始的刹那。即当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刚超过右脚垂直面开始进行最后用力。也可以说, 最后用力是左脚落地前已开始了 (以右手投枪为例) 。但只有到双支撑 (即左脚落地后) 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即左脚落地开始急剧地加快用力。

过早或过晚的发力都给最后用力带来不利的影响。过早发力往往表现在仅靠右腿支撑条件下做“满弓”, 左脚落地时运动员的髋早已完全地打开, 右腿完全失去向前动力, 运动员的重心不能向前移, 只好“坐着”完成投枪。过晚的发力表现在左脚触地制动, 而右腿仍未工作 (膝关节和髋关节保持较大的弯曲) , 必然造成投掷前的停顿, 大大丧失通过助跑所取得的速度和力量。

为了掌握“发力时机”需要采用的方法和要求, 在上一个技术总结中已综述, 因此不再重复。

2 关于标枪运动员的最后用力结构

最后用力的结构在各个环节中对每个运动员都可能有所不同:如右腿的工作形式, “满弓”的幅度, 左腿的工作形式, 胸肩的用力形式, 左肩比右肩低的程度, 头部的位置, 投掷臂的路线和出手点的位置等都有差别。但不管有多少差别, 综观国内外标枪运动员的最后用力结构不外有两种:

一种是投掷前预备姿势左肩对着投掷方向, 肩轴与投掷方向一致。髋轴与投掷方向约成45°。如前世界男子标枪纪录保持鲁西斯, 沃尔佐娃, 中国的唐国丽等, 其用力结构是向前的转体相结合。

另一种是投掷前预备姿势背对投掷方向, 肩轴与投掷方向, 肩轴与投掷方向约成90°, 髋轴与投掷方向一致。如前男子世界纪录保持者海洛德, 丹尼尔森, 内迈特, 前男子世界纪录保持者帕拉吉, 女子前世界纪录保持者亚翁泽美, 中国的姚瑞英等。采用此种用力结构是以转体成份较大, 对发挥助跑速度比前一种难度大, 因此, 大多数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比前一种较为慢些。

现在世界上采用哪一种用力结构都有获得优异成绩的代表。因此, 我们认为, 只要符合投掷技术原理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原理, 能发挥本人的最大能力, 应当是正确的用力结构。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告诉我们, 发挥人体最大力量和速度应当是:由下肢向上肢, 由大关节向小关节, 由大肌群向小肌群, 不断的加速运动, 使速度不断随着向上传递而加强, 达到最大的出手初速。

根据以上原理, 正确的最后用力结构应当做到如下方面:

2.1 有力的支撑是完成最后用力的基础。

支撑过程由单支撑 (右腿) -双支撑 (双腿) -单支撑 (左腿) , 但起主要作用应当是双支撑。只有在双支撑的条件下, 才能使运动员发挥最大的力量。那种以右脚进行边滑地边完成双支撑的做法, 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用力效果。

2.2 最后用力顺序:

右腿, 髋, 躯干, 肩, 大臂, 小臂, 手腕。各关节 (特别是髋, 肩, 肘) 应先后做到如加速, 制动, 传递, 加速, 制动, 传递, 加速, 动作速度一环比一环高。

正确完成这个用力顺序, 不但可以加大工作距离, 加快动作速度, 而且还有利于使用科技含量的和灵敏度很高的滑翔标枪, 即有利于用力在标枪的纵轴上。

那种靠肩和臂为主进行突然而短速用力的运动员, 比较难地掌握滑翔标枪的性能。

为了更准确地完成最后用力,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放松协调能力, 使运动员在完成最后用力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标枪的上下或左右颤动, 使用力角与标枪的仰角相一致, 获得理想的飞行效果。

2.3 有效的鞭打条件

2.3.1 在“满弓”时投掷臂与躯干的夹角约成100°。

2.3.2 大臂向前必须先以肩做制动。

2.3.3 小臂向前必须先以肘关节做制动 (千

万不能往下降) , 此时小臂与大臂的夹角约成90°, 小臂与标枪纵轴夹角约成20°-30°。

2.3.4 小臂向前鞭打的同时带动内旋, 手臂

所走的路线应当是弧形向前上方甩出标枪, 而不是直线向前推出标枪。

2.3.5 鞭打前突然改变标枪的方向和角度

产生原因:在鞭打用力前一瞬间, 由于投掷臂肘, 腕部过分屈转, 使原来控制较为合理的标枪方向, 角度突然变化。其表现, 枪尖突然向上翘起或过分向外偏斜斜, 使枪身与小臂之间角度增大。

纠正方法:经常练飞插枪和平投标枪技术;大量进行最后用力的模仿性练习和投掷标枪练习, 控制好标枪与投掷臂肘, 腕部的正确角度, 强化鞭打时手腕的快速跟进鞭打技术。

2.3.6 鞭打时用力方向偏下 (屈肘投枪)

产生原因:这种现象的标枪飞行与上个错误动作的现象基本相似, 所不同的是投掷者在最后用力前能把标枪控制在合理的位置、方向、角度上, 只是由于鞭打时肩、肘制动效果不好, 或上体在交叉步结束时以过分前移而产生肘, 手用力方向偏向前下方拉, 开成屈肘投枪。所谓“标枪肘”大部分由于这种错误动作而造成的伤病, (另一部分由于长期大运动量投掷标枪的负荷, 也会造成肘部的伤病) 在标枪教学中此错误动作最为普通, 也是在授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最关键地方。

纠正方法:首先使学生在用力前保持一个正确的用力前姿势, 明确最后用力顺序的意义, 克服用力前“急于”把标枪投出的毛病。在控制好标枪和上体的前提下完成下肢动作, 随之的鞭打动作, 做到自觉地翻肩、抬肘、顺标枪的纵轴用力。

2.3.7 最后用力方向

根据田径规则规定和标枪技术特点决定, 运动员必须通过沿直线向前助跑将标枪投出。为了取得一个合理的投掷角, 要求最后用力的方向应是前上方。

为了达到向前上方投枪, 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最后用时, 右腿利用通过助跑已取得的速度, 继续推动身体向前的同时, 左腿有力的向上制动, 因而使二个力合成一个向前上方的力。

在标枪训练实践中, 常常可以看到, 由于运动员通过助跑已获得一定的向前贯量的基础上, 再向前用力, 相对地容易些 (特别是速度型运动员) 。而在较快的速度中做到有力而恰当的制动, 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国内外优秀标枪运动员的成功试投, 它的方向都比较合理。有的运动员向前用力过大而制动不足, 不但影响用力效果, 而且往往导致向前迈出多步, 甚至造成出线犯规。

结束语

缩短我国标枪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的因素是多种的, 既要有精神, 又要有物质;既要有高度的事业心, 又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既要遵守共同的训练原则, 又要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因此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抓住主要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才能达到缩短与世界的差距, 在训练过程中, 运用各种辅助练习, 让运动员体会最后用力发力时机, 随着运动员掌握技术的稳定,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大学校园户外交往空间下一篇:传统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