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阶段

2024-09-30

用力阶段(共7篇)

用力阶段 篇1

完整的掷标枪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多轴性旋转的投掷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跑跳能力和协调性,还应具备合理的最后用力技术。笔者在投掷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发现在通常的标枪教学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注重标枪的交叉步、交叉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最后用力时标枪出手的初速度等方面,而忽视了力量传递在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全身的力量传递到器械上,结合标枪出手的速度、角度、高度等等,提高标枪的投掷远度,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笔者通过多年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就目前标枪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以供参考。

一、最后用力阶段影响力量传递的因素

标枪投掷技术有速度型和力量型两种,可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在完成超越器械的基础上,把全身的力量传递到器械上,也就是要具备完善的最后用力技术才能得到理想的投掷效果。完整的掷标枪技术在交叉步结束进入到最后用力之前,为了保证最后用力的顺利进行,在完成超越器械的基础上,需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以右手投掷为例)。

(一)最后用力前,要做好超越器械动作

所谓超越器械,就是在投掷项目中,在预加速阶段结束以后,最后用力之前,下肢要迅速赶超到器械的前面,形成下肢在前,上肢在后的自然扭紧姿势。超越器械是保证力量传递的前提条件,掷标枪技术的超越器械可简要概括为:“身体向后倾斜扭紧,两扣一个交叉”。

1. 两扣

两扣就是在完成超越器械时,右腿膝部内扣;同时左肩做手臂回扣,左手臂置于右胸前保持身体的扭紧。与此同时右脚尖与投掷方向约成45°角,右腿膝关节要有一定的角度(男子在170°左右,女子在165°左右)。左脚跟着地,左腿近似于直腿支撑,脚尖正对投掷方向。上体近似与左腿在一条直线上,向后倾斜扭紧,持枪手臂在肩轴的延长线上,尽量伸直后伸,同时身体腰、腹、背、肩以及右手臂充分伸展,以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动作,此时人体要适度地保持紧张状态,为人体的最后用力做好准备。

2. 一个交叉

超越器械时要做到髋轴与肩轴的交叉。肩轴方向要与投掷方向保持一致,髋轴的方向约与投掷方向成45°角,配合右腿和左臂的内扣,形成上肢在后、下肢在前,向后倾斜的扭紧姿势。髋轴与肩轴的交叉扭紧,使人体的力量能够自然地先下后上,依次完成力量的传递。

(二)最后用力过程中,用力顺序要正确

完善的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是人体上下肢与左右侧各环节、器官协调用力的结果,其任务是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速度和动量,在尽可能长的肌肉工作距离内将最大的功率施加于标枪,使标枪在出手瞬间达到最高速度并以合理角度投掷出去。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可概括为“反弓”、“以肩带臂”和“挥臂鞭打”三个紧密连贯的技术动作。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这三个技术动作是保证力量传递最重要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反弓”

开始用力时,蹬地翻肘使人体的躯干与上下肢形成“反弓”形,如同向后张开的弓。随着右腿的蹬伸,髋部继续向前,使“弓”拉得更满,为沿着标枪纵轴用力做更充分的准备。“弓”拉得是否满或合理,对增大标枪出手前的工作距离,提高出手初速度,把握出手角度,直到标枪被弹射后滑翔的远度能起到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用力过程中“反弓”的形成必须在左侧支撑的配合下完成,左侧支撑制动越有效,“反弓”动作越充分,上体和标枪获得动量就越大,最后用力效果也就越明显。

2. 以肩带臂

“反弓”后人体已做好充分爆发用力的准备,即“弓”已拉满。此时,随着右脚的继续蹬伸,在左侧强大有力支撑的配合下,随着腹部、腰部、背部的用力,右肩带着右手臂向投掷方向快速移动,形成以肩带臂。在以肩带臂的过程中,手臂是保持一定的角度被动后伸的,其要点是转体前带,肘落后于肩,手落后于肘,右臂前臂和上臂的夹角保持在近似120~150°角之间,手臂尽量后伸,为最后的挥臂发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挥臂鞭打

挥臂鞭打是结合左侧支撑、人体在近似前倾的状态下,整条手臂的挥臂鞭打用力,最后把手臂、手腕、手指的力量再传递到标枪的纵轴上,让标枪在滑翔的过程中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鞭打式挥臂用力技术,决定了标枪初速度的快慢、出手角度是否恰当,以及出手角度与标枪的姿态角(即标枪的攻击角)是否合理,能否减小标枪在飞行中的空气阻力,增加标枪的滑翔距离。因此挥臂鞭打发力在标枪最后用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最后用力过程中,做好左侧支撑

所谓左侧支撑,是指左脚内侧着地后,通过左脚、左腿到肩的连线(称为左侧轴)做强有力的制动和支撑用力。当交叉步结束,左侧支撑可以使身体左侧形成有力的制动,阻止下肢向前运动,从而加速右侧的继续用力,使右腿蹬地时获得有效的支撑反作用力迅速地沿着躯干向前上传递,同时为右髋充分伸展和右侧充分用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掷标枪最后用力的一刹那,左腿迅速充分蹬直,有利于人体的充分伸展、增大出手角度和高度。

(四)最后用力后,及时换脚维持身体平衡

标枪离手后迅速上右脚完成换脚,以维持身体平衡。标枪因其助跑与用力速度快、最后用力的鞭打动作幅度大,用力比较充分,所以缓冲步都比较大,有的运动员甚至会因惯性扑出去一段距离,所以在最后用力的时候,为不影响最后用力的效果,应留有充分的缓冲距离,避免因用力过大而造成犯规。

(五)最后用力过程技术动作要连贯

掷标枪的最后用力是一个先下后上、上下结合、协调用力、动作连贯的发力过程,需要有正确的用力顺序、正确的肌肉收缩顺序,先下肢,再腰腹、躯干、肩、臂、手,使得力量由下向上传递到标枪上,最后通过手把标枪沿着纵轴方向掷出。实践和研究证明,投掷运动员正确的用力顺序是很重要的,因为投掷各阶段的作用和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合理地把各投掷阶段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加速过程,才能保证力量的传递和动作的前后衔接。

二、结论

加快出手初速度是我们掷标枪技术的重点,是决定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但是最后用力是标枪技术的核心部分,对掷标枪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体上下肢与左右侧各环节、器官协调用力,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速度和动量,在尽可能长的肌肉工作距离内将全身的力量以最大的功率传递到标枪上,使标枪在出手瞬间达到最高速度并以合理角度掷出,同时保证标枪的纵轴与最后用力方向的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投掷效果。总之,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力量、速度、技术的关系,是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掷标枪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

用力阶段 篇2

关键词:铅球,不同重量,运动学

0 引言

推铅球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技术为载体的快速力量性项目。要把铅球投掷远,首先要有一定的力量基础。回顾推铅球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垫步推球到侧向滑步推铅球,再到背向滑步推铅球和在当今国际大赛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旋转式推铅球技术,不论铅球技术如何变迁,专项力量是其永不改变的奠基石。任何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变革都将围绕着如何提高专项力量以及如何提高专项力量的利用率展开。这是我们在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力量的训练和技术的训练,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虽然广大教练员和教师对采用不同重量的铅球进行训练和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训练和教学效果。但是大家对产生这种效果的机制还并不十分清楚。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参加湖北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汉体育学院田径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具体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法

1.2.1.1 实验测试方法

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学参数以减小右支撑腿与左支撑腿运动学分析的误差,本研究用两架高速摄像机,对完整的滑步推铅球动作技术进行双侧定点定焦拍摄,机高1.20m,取景范围3m,主光轴对准投掷圈中心,拍摄距离分别是8.00m和10.00m,拍摄频率为50f.s-1,快门速度1/125s。拍摄使用爱捷的三维框架。本研究的测试时间是2005年11月19号上午,天气晴朗、微风,实验地点为武汉体育学院东田径场第一投掷圈。(图1)

1.2.1.2 试验过程与控制

正式测试前运动员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并进行试掷(1)女子运动员的铅球为3KG 4KG 5KG;(2)男运动员的铅球重量5KG 6KG 7.26KG;(3)每人每个重量3次,选取其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样本;(4)保证每次投必须有很好的状态。

1.2.1.3 原始数据的获得与计算

本研究对运动员两侧高速录像(50 f.s-1)进行数字化处理,使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的Arial运动解析系统(美国)。后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关节点坐标进行平滑,频率为8 H,获得相关运动学参数。

1.2.2 数理统计法

为获得各项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运动学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1.2.3 专家访谈法

电话咨询和走访了国内部分专家和学者,只是为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所需要研究的指标。通过面谈、通讯等方式咨询了田径领域和运动生物力学的专家,收集文献资料、实验设计和撰写论文。

1.2.4 文献资料法

本人在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文献检索和收集工作,主要是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技术手段。

2 结果与分析

2.1 铅球出手速度

出手速度对铅球运动项目的成绩影响是最大的,它是铅球成绩决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出手速度与铅球的重量呈负相关趋势。实验结果表明中间重量的铅球的出手速度居于两者之间,轻铅球的出手速度最大、重铅球的速度最小。

出手速度是影响投掷铅球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出标准重量铅球与重量铅球对出手速度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34<0.05);轻重量铅球与重量铅球对出手速度的影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3<0.01)。不同重量铅球的出手速度与铅球重量呈负相关趋势。

*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存在非常性显著性差异(P﹤0.01)下同.

2.2 铅球出手角度

出手角度也是影响铅球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理论上认为铅球的出手角度在38-42(度)之间,这是因为出手点与落地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实际的出手角度要比理论值小些。运动员在左脚着地时刻到铅球出手时刻(最后用力阶段),是在双腿支撑条件下,由全身肌肉协调用力完成的。下肢的蹬转,躯干的旋转,肩关节和肘关节以及腕、指关节的用力(大小、方向)是决定出手角度的主要技术因素。本实验结果表明出手角度的实际值低于理论值,肌肉用力的方向组合结构和运动员本身的动作技术特点是导致出手角度的重要原因。

从表3中我们看到,出手角度最大的是轻铅球(37.711°),出手角度最小的是标准铅球(36.688°),位于两者之间的是重铅球(36.927°)。标准铅球与重球和轻的铅球在出手角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94、0.547﹥0.05),而轻铅球与重铅球在出手角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41<0.05),这说明铅球重量相差到一定程度(2~2.26kg)才会产生出手角度方面的差异。

2.3 铅球出手高度

出手高度也是影响投掷铅球成绩的因素之一,这主要由运动员的身高、臂长、以及运动员动作技术特点、训练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出手高度的增加会使铅球的成绩相应增加。对于一般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出手高度和出手速度已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从表4看出,铅球的出手高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轻铅球(2.091m)>标准铅球(2.079m)>重铅球(2.052),表明不同重量铅球对出手高度有影响,重量的大小与出手高度的关系成负相关趋势;重量大的出手高度小,重量小的出手高度大。说明不同重量铅球的出手高度有变化,而且重量差距越大,它相对应的出手高度差距也越大(P=0.034、0.023<0.05)。铅球的出手高度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和手臂长度,以及运动员的身体和训练技术水平,出手高度的增加,会引起铅球飞行距离相应的变化。

2.4 肩轴与髋轴夹角

肩轴与髋轴夹角是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滑步技术、过渡技术上体状态的指标,以及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加速距离长短的主要指标之一。从右脚着地时刻到铅球最后出手时刻,亦尽量加大肩轴与髋轴的夹角,为增加铅球最后用力距离创造条件。肩轴与髋轴的夹角是评定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主要指标之一,肩轴与髋轴夹角角度越大,人体对铅球的加速距离就越长,反之加速距离就越短。从上列各个表格中看出,不同重量铅球对各个时刻肩轴与髋轴角度虽然有影响,但是差异不明显(P﹥0.05)。(表5-表7)

从以上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铅球重量差距的大小对右膝关节角度有不同的影响;第二,不同重量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对转换阶段的膝关节角度有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不同重量铅球投掷训练时,为防止可能对标准球投掷技术的技术结构与技术节奏产生负面影响,建议选球重量与标准球重量差异不超过1.5公斤。

3.2 轻球的训练适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初学者以及优秀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有助于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结构与技术节奏;重球训练则有助于专项力量的有效发展。

3.3 在不同重量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最后用力阶段的过程中,右脚着地时右腿膝角及左脚着地时的两大腿夹角的差异,主要体现关节运动学差异;出手高度、出手速度、出手角度以及身体重心的速度等方面,主要体现铅球重心与人体重心的运动学差异。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哪些 篇3

(1)色散力:瞬时偶极和瞬时偶极之间产生的吸引力。

瞬时偶极:由于分子在某瞬间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所产生的`一种偶极。

色散力普遍存在于一切分子之间。

(2)诱导力:由固有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所产生的吸引力。

诱导偶极:由于分子受外界电场包括极性分子固有偶极场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偶极。

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3)取向力:由固有偶极之间所产生的吸引力。

取向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之间:只有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具有色散力和诱导力;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具有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的总称。

用力阶段 篇4

投掷标枪是田径竞赛项目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一项运动,随着投掷标枪技术的发展,它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环节提出了很高要求。左侧支撑是标枪投掷的关键技术,是投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力结构的重点正由右腿向左腿转移。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世界田坛都把左侧支撑这一技术环节作为重点来抓,运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可以说左侧支撑的好坏,对最后用力动作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研究左侧支撑在掷标枪中的作用。

2 左侧支撑在掷标枪中的作用

2.1 左侧支撑的定义

投掷标枪是田径竞赛项目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一项运动,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左侧支撑的内涵有了较为一致认同。罗建军、张冬等人认为:左侧支撑是指落地后的左脚、左腿、左臂到左肩,把身体左侧部分顶住,阻止其继续向前,通过左侧支撑将助跑所获水平动量合理地转化到标枪上[1]。也有研究者认为:左侧支撑是指左脚内侧着地后,通过左脚、左腿到肩的连线(左侧轴)做强有力的制动和支撑用力。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左侧支撑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最后用力,进而影响着标枪成绩。

2.2 左侧支撑的作用

完整投掷标枪的技术动作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持枪助跑开始到支撑步左脚跟着地(左侧支撑);另一部分是最后用力。人体左侧轴工作情况的好坏是衡量最后用力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和最后用力满弓姿势的形成,充分发挥自身能量、有效地保持向前最大速度,使右手、躯干和左腿协调配合投枪,以获得最大的初速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良好的左侧支撑技术是完成好最后用力的前提,直接影响到能量的释放,对取得合理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以及对取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将助跑速度转化为投掷速度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1 正确的左侧支撑对获得合理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速度的影响

从生物力学可知,在投掷类田径运动项目中,器械的出手速度(初速度),出手角度(起飞角)和出手高度(初高度)是决定投掷远度的3个重要因素。为此,在投掷标枪运动中,运动员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高初高度、初速度和取得合理的起飞角,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

2.2.2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高度的影响

在投掷标枪最后用力阶段的左腿着地屈膝制动后的身体姿势是整个投掷过程中身体重心最低的阶段,这时由于左侧的制动和支撑,使髋部围绕左腿的纵轴快速向前转动,同时带动上体向左侧的支点靠近,紧接着左侧爆发地蹬腿提髋、提腰、挺胸、挥臂掷出标枪,在标枪出手的一刹那,身体重心达到最高,并使异侧的身体位置抬高,加长投掷力臂使器械达到适合自己的最大高度,对提高出手高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2.2.3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角度的影响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男子投掷标枪的出手角度在32度至38度最宜,左腿的支撑用力有利于获得合理的出手角度。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垂直方向的分力必须适宜,然而垂直分力的取得又来源于投掷臂的动力结构和左腿的支撑用力,其中良好的左侧支撑用力,不仅加快了人体在水平面上以左侧为“制动侧”的转动和右肩速度,同时加快了人体在矢状面上的“靶打”动作,对获得一定的重心垂直速度和标枪垂直速度并沿合理角度掷出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左侧支撑对控制合理的出手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2.2.4 左腿的支撑用力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在投掷标枪技术环节中,左腿合理有效的支撑和蹬伸,不仅起到制动身体左侧便于速度传递的作用,而且下肢肌群的发力能够产生较大的动量矩。根据动量定理:F·■T=M·■V,其中,F是手臂对标枪的爆发式用力,■T是力的作用时间,M是标枪的质量,■V是标枪速度的变化量。因为M一定,所以■V与F·■T成正比。标枪出手初速度的大小与投掷标枪时的用力工作距离,完成这段工作距离所用的时间以及力量F有关,投掷力量越大,工作距离越长,标枪所获得的初速度就越大。正是由于良好的左侧支撑,在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使身体参加工作的肌肉预先拉长或拉紧,增大了肌肉收缩力量,使身体获得了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增加了工作距离,更好的发挥了“鞭打”发力效果以获得较大的出手速度。因此,左腿的支撑用力对提高标枪出手速度至关重要。

2.3 左脚迅速落地支撑对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的影响

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后,在保持身体向后倾斜,右脚积极工作的条件下,促使左腿伸直,左脚开始快速着地,进行有力的制动支撑。左腿的制动支撑对于控制交叉步所获得的身体向投掷相反方向倾斜姿势(即超越器械姿势),有关肌肉的拉长与扭紧,使肌肉处于良好的准备工作状态,从而获得较长的工作距离,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左腿落地消极,动作缓慢就会出现身体重心迅速移过支撑点,把扭紧与拉长的肌肉过早地松弛,不能做出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缩短了工作距离;另外,如果左腿支撑不好,就会使身体向左侧倾斜,使身体重心与持枪臂产生一个角度分力,导致持枪臂在最后用力时过早离开矢状面,产生撇枪等错误动作。这样不但影响了身体平衡,更主要的是分解了躯干和持枪的右臂共同向前的力量。为此,要做到正确的左侧支撑,就必须做到:左腿积极快速地支撑,左脚不要后撤;左臂,左肩不要后撤,以免造成上体向左转动;不要屈踝,膝,髋,特别不要屈髋后坐。

2.4 有力的左侧制动支撑能够将助跑速度转化为投掷速度

右腿发力是快速的、有力的、而且是以向前发力为主的,发力的目的就是加快髋和下肢的平移速度,使左脚迅速着地,当左脚落地后,形成有力稳健的左侧的弹性支撑,使左侧突然制动,从而使右侧髋部产生一个加速度,左髋的减速和右髋的加速导致一个以左髋为轴的旋转动作。身体的转动不仅表现在垂直轴上,而且还通过前脚和髋的水平轴运动,从而使运动员向投掷的方向旋转,为最后的投掷提供了必要的动量。左腿制动越有效,下肢力量损失越大,那么上体和标枪获得动量就越大所以说左腿支撑是把直线速度转换为转动速度并实现动量传递的重要环节。同时,左腿支撑制动的好坏还直接影响下肢的动量向躯干传递的速度,它是加速上肢和器械向前上方加速运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满弓”形成的重要环节。如果左腿支撑制动技术不好,左脚着地左膝关节弯曲过大,承受不住快速助跑施加给左脚的冲击力,必然造成支撑不住,不能更好地发挥躯干和上肢的肌肉力量,使最后用力投枪不充分,影响标枪的出手速度。所以为了实现有效的动量转移,左脚落地必须进行较强的制动,制动效果越好,下肢动量损失的越大,人体与标枪所获得的动量也越大。

2.5 左臂作用

交叉步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这一阶段,左臂应由屈到直,向投掷前上方引申,促使左肩带动右肩及投掷臂翻转向前。同时,也可保持身体侧对投掷方向,防止身体过早转成正对投掷方向,这对保持超越器械的姿势和减少左腿着地角有很大益处。左臂向前上方由屈到直引申,其转动半径相对于人体纵轴和冠状轴较大,其转动速度则相对较小,这有利于防止上体过早向左转动和抬起,使身体重心保持较低的位置。左臂在左脚落地瞬间开始由直到屈地向侧下后方加速挥摆可减轻左腿着地时的强大冲击力,促使右肩加速转动和提高向前速度,并使身体重心左移靠近身体左侧,从而增加投掷的有效性。标枪出手前左臂靠近体侧的制动,有利用左腿的快速蹬伸,使右肩加速向前,从而提高投掷臂挥摆速度,左臂制动稳固了左肩,可使右肩更好,更快向前。

3 结论

良好的左侧支撑能够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增加投掷的工作距离,能够建立牢固的支撑基础,将助跑速度转化为投掷速度,能够使运动员取得较高的而且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取得合理的出手角度,能够使参加投掷的肌肉预先拉长或扭紧,产生最大的爆发力作用在标枪上,使标枪获得最快的出手速度。因此,左侧支撑在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标枪重心前移后左侧支撑显得更为重要

摘要:当今投掷标枪技术正朝着快速助跑和快速投掷的方向发展,这对整个动作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队员身体的左侧轴(左肩、左腿、左膝和左脚),特别是左侧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投掷标枪左侧支撑动作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论证了左侧支撑是掷标枪技术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左侧支撑,标枪,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建军,张冬.对标枪最后用力左侧支撑技术的分析[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11(2):115.

[2]孙庆杰.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德平,等.中外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有关环节运动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

用力阶段 篇5

1、铅球教学最后用力阶段的分析

铅球教学的过程,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助跑阶段, 滑步阶段, 最后用力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分隔独立的, 也不是分段完成的, 整个三个阶段是一个短暂连续的过程, 顺利地完成这三个阶段, 才能让铅球在空中划出完美弧线。然而, 在这三个阶段里, 最后发力阶段是整个过程的关键点。最后发力阶段是充分利用滑步或旋转获得的初速度, 将人体各部分的力量发挥出来, 为铅球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和最合适的抛出角度。

铅球的最后用力阶段是影响铅球投掷水平的重要因素, 如果在最后发力阶段, 没有利用好最后用力的技巧, 那么铅球在投掷出去的时候, 无法获取到最大的初始速度, 影响了铅球在飞行过程中的速度, 那么铅球落地的距离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如果在最后发力阶段, 没有调整好状态, 会影响铅球抛出的角度, 角度变化了, 也会影响铅球落地的距离。因此, 最后发力阶段是铅球抛掷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2、逆向教学法在铅球教学最后用力阶段中的运用

铅球最后发力阶段在铅球教学中是一个重点, 同样也是一个难点, 铅球的最后用力, 是需要用巧力, 而不是使蛮力, 铅球最后发力阶段教学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的铅球表现。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将逆向教学法运用到铅球教学最后用力阶段中, 详细地说, 将最后发力阶段按照先后顺序分解为A, B, C, D, 先讲解D阶段, 然后依次讲解C, B, A。具体到铅球教学中, 教师首先从最后用力的最后一个状态开始讲解, 分析出手时的技术要领, 训练学生出手姿势。接着再讲解如何利用好身体各个部分, 将力量集中到铅球上。然后给学生分析起势姿势, 练习到达抛掷点的起势动作要领。其实, 这样的教学类似于推导数学定理, 数学经常会要求学生去证明某一个公式或者定理, 如果学生反其道而行, 从已知的公式和定理, 去推导上一层的条件, 推导到第一层的时候, 整个证明过程瞬间豁然开朗。在铅球教学中, 运用逆向教学法, 让学生从铅球用力的最后状态开始学习, 一般最关键最困难的环节在最后, 掌握好了最关键的环节, 再回头学习其他的环节, 会觉得前面的动作要领没有那么难了。

3、逆向教学法在铅球教学最后用力阶段中运用的意义

逆向教学法在铅球教学最后用力阶段的运用, 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 打破常规教学思维, 运用一种新的思维来教学, 对于铅球教学, 尤其是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教学, 意义非常大。

首先,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能增加学生对铅球学习的兴趣, 教学进度推进起来会更加顺利, 提高铅球教学效果。其次, 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教学引入逆向教学法, 是遵从学生心理习惯的, 先讲解后面的动作要领, 掌握好之后, 再去学习前面的动作要领, 学生心里清楚后面的动作需要考虑什么技巧, 那么在学习前面动作的时候, 会主动去迎合后面一个动作,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另外, 逆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先学习了后面的动作, 在学习前一个动作要领时, 能够很自然地与下一个动作对接, 即完成了两个动作之间的过渡, 也再一次复习了后面的动作, 学生的掌握程度就更好了, 对整个铅球教学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推动作用。最后, 铅球教学中的逆向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学习思维, 让学生在其他学科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总结

铅球教学的逆向教学法引进,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大胆创新改革, 为体育教学不断引入新思想, 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铅球教学是一项有难度的任务, 逆向教学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让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教学变得不再那么吃力。学生对于逆向教学也非常适应,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迎合了现代学生的心理, 克服了很多学生学习铅球成绩不理想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找到学习信心, 不再因为掌握不到动作要领, 铅球成绩不理想而感到沮丧。通过逆向教学, 让学生很快地掌握铅球投掷技巧, 用最标准的姿势, 达到最快的出手速度, 找准最佳抛掷角度, 让铅球在天空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参考文献

[1]孙鹏.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特征与专项力量训练[J].体育世界 (学术版) .2009 (09) .

[2]闫之朴, 孙泊, 陈雪梅, 黄玉新.推铅球最后用力新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02) .

巧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篇6

一、正确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该从“三个一样, 两个不一样”来理解.“三个一样”是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一样, 力的性质一样, 力产生和消失的时刻及变化情况一样;“两个不一样”是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不一样, 作用对象即受力物体不一样.

应正确理解、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使物体的合外力为零,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 彼此不能平衡.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生活中交易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例:在一次交易中, 甲支出100万元, 收入100万元, 作为甲 (同一研究象) 的总账是平衡的;甲支出100万元, 乙收入100万元, 彼此 (两个个体, 研究对象不同) 之间各自不能平衡.

牛顿第一、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 只解决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规律问题, 但自然界中的物体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 一个物体在受其他物体作用的同时, 也会对其他物体有力的作用.不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就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 也无法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可以从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过渡到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 在求解某些问题时, 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正确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转移研究对象

【例1】 如图甲所示, 质量m为80 kg的物体放在安装在小车上的水平磅秤上, 小车沿斜面无摩擦地向下运动, 现观察到物体在磅秤上的读数只有600 N, 则斜面的倾角θ为多少?物体对磅秤的静摩擦力为多少?

分析:在求物体对磅秤的静摩擦力时, 是磅秤受到的力, 应以磅秤为研究对象.如果以磅秤为研究对象, 问题就变得复杂.但是, 经仔细分析, 这是一个小车、物体、磅秤的连接体问题, 这三者组成一个整体, 具有共同的加速度, 这时我们不妨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转移研究对象, 即把研究磅秤的静摩擦力转移到研究物体的静摩擦力上.

取小车、物体、磅秤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 受总重力 (Mg) 和斜面的支持力 (F)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Ma, 则a=gsinθ,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 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物体受到三个力, 即重力 (mg) , 支持力 (N) 和静摩擦力 (f) , 将加速度 (a)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 则有:

f=macosθ=mgsinθcosθ ①

mg-N=masinθ=mgsin2θ ②

Ν=mg-mgsin2θ=mgcos2θcos2θ=Νmgθ=30°

由①式得:f=mgsinθcosθ=346 N.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物体对磅秤的静摩擦力大小为346 N, 方向与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相反.

【例2】 一个质量为20 kg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分析:此题学生几乎都能得出答案,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为200 N.但让学生书面作答, 几乎都不能正确的写出步骤.问题出在不能正确确定研究对象, 不能正确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转移研究对象.此题要求的是桌面受到的压力, 学生因定势思维, 常以桌面为研究对象, 这样作答就处于困境, 无从下手.如果正确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转移研究对象,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 物体受到两个力, 即重力 (G) 和支持力 (F) 的作用, 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静止, 即处于平衡状态, 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可知:

G=F ①

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F′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F=F′ ②

由①②两式:F′=mg=20×10 N=200 N,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篇7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情况的分析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经常出现根据作用力的做功情况判断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的错误做法, 下面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做功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都不做功

例如,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相互间的万有引力都不做功;再如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与桌面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支持力和压力) 都不做功.

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都做功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都做正功

例如, 光滑水平面放上两块条形磁铁, 如图1、2所示, 由于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引力 (或斥力) , 使它们运动而具有动能,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做正功.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都做负功

例如, 如图3、4所示, 光滑水平面运动的两块条形磁铁, 由于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引力 (或斥力) , 阻碍它们的运动, 使它们的动能减少,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做负功.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一个做功, 一个不做功

例4 如图5所示, 一个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 水平面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做负功, 物体对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不做功:再如 (如图6所示)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A磁铁固定, B磁铁在引力作用下运动, B磁铁对A磁铁的引力不做功, A磁铁对B磁铁的引力做正功.

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一个做负功, 一个做正功

例如, 如图7所示, 一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木块, 并留在木块中, 在此过程中子弹钻入木块的深度为d, 木块的位移为s, 木块对子弹的摩擦阻力Ff, 则木块对子弹的摩擦力做功为-Ff (s+d) , 子弹对木块的摩擦力做的功为Ffs.

总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都不做功, 可以都做功, 可以一个做功, 一个不做功, 可以一个做负功, 一个做正功, 并且做功的代数和可以为零, 可以为正, 也可以为负, 不能根据作用力的做功情况判断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

河北省邱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编写体例下一篇:外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