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可持续发展

2024-09-30

外贸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1

1引言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贸经营权的限制,导致靠外贸为主导业务的国有企业生存环境愈发困难。 特别是加入中国WTO后,以及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国有外贸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机会,或者借助战略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国有外贸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提出“战略转型”这一议题。 学术界通过研究提出了国有外贸企业可借鉴参考的业务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专业服务型模式;2实业化模式;3跨国公司模式;4供应链整合模式。

国内学者对于国有外贸企业无论是环境的分析,还是最后提出的改善的建议, 都是从整个国有外贸行业的角度出发,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和分析,缺乏规范的理论指导和实例支撑。 因此,本文将把重点放在实例研究上,通过对北京市对外经贸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全资控股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懋隆”进行案例研究,从中总结出“懋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或教训, 再将其推广到北京市其他相同类型的国有外贸企业,从而为北京市国有外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2国有外贸行业的背景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14 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仅为2.3%,没有达到年初预期的增长7.5%的目标,这已是我国外贸增速连续第三年未达既定目标。 针对这一数据,官方称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低成本比较优势不断削弱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下滑, 预计2015 年外贸的总体增速将高于2014 年。 现在外需低迷,内需疲软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行业已经从原来的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区间。 而传统的国有外贸企业在这种背景下,可以称得上是“内忧外患”。

3案例选择及研究设计说明

3.1 案例选择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市国有外贸企业,因此本文案例选择必须是在北京境内注册的从事外贸的企业。 而且在选择企业时,本文遵循两个原则:1具有代表性;2具有研究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择———“懋隆”这一曾被选为“中国十大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品牌及其背后持有企业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懋隆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不仅是因为懋隆作为少有的外贸老字号企业,历经百年却还能熠熠生辉,更因为懋隆在寻求持续发展时作出的努力。 无论其“外贸转内销”经营理念的转变,还是其创建文化创意园区的重大战略举措,或者是其对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这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3.2 研究设计思路

本文所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法,即将整个懋隆百年的发展历史基于外界环境的特点分为四个时期,并由于时效性和应用性的问题,重点讨论后两个时期。 具体案例设计如下:研究问题,懋隆在不同时期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研究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单元,分析不同时期的发展背景和战略;总结与结论:总结经验并分析这些经验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企业。

4案例研究部分

4.1 懋隆简介

懋隆,始创于20 世纪初,是北京外贸知名老字号,中国十大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懋隆归属国有外贸企业,成为国家领导人礼遇各国政要的“国礼”珍品馆。 同时也是中国珠宝、古玩、黄金等出口国外的金字招牌。 80 年代以前,懋隆贡献了北京85%的出口额。 2000 年,前身为北京市首饰进出口公司的北京市圣雅诗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接手懋隆品牌的经营,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帮助懋隆继续发挥其百年老字号的特殊魅力。 懋隆最近几年最令人称道的大手笔就是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和运营。 负责园区建设和运营的是北京工艺艺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4.2 不同时期的战略背景及发展战略

4.2.1 20 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懋隆品牌的创立与推广

20 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中国对贸易和海关的管辖就较为松懈,加之当时有很多外国商人慕名而来,对中国设计精巧的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因此许多以从事中国传统工艺品外贸为主营业务的商行就出现了,而懋隆无疑是这里面发展最好的。

创立之初的这个商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号,而懋隆在这两方面所做的努力即使到了现在仍具有借鉴意义。 懋隆的经商宗旨也在这一阶段创立,并流传百年。 “价格可以谈,我保你买个真材实料”也正是这种重诚信,重质量的经营宗旨,让懋隆迅速打开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到了更多的外国商人。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懋隆主要战略就是创建一个让大家信任的品牌: 无论懋隆在创立之初那精准的品牌名称的选取,还是之后“懋盛依诚信,隆昌仰宾朋”的经营宗旨都让懋隆很好的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它不仅在当时的业界引起“轰动”,也为后来这一品牌的百年流传奠定下了稳固的根基。

4.2.2 新中国成立后到21 世纪初,国家主导的传统外贸企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懋隆归入北京外贸局,由北京市首饰进出口公司和其余个专业外贸公司共同经营。 这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刚开始起步,与其他各国的外交关系也组建解冻,对于国家领导人来说,迫切需要一条既能传承中国文化,又能连接各国的“纽带”,而此时在外国的华人圈小有声誉的懋隆就扮演了这样一种重要角色。 1963 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懋隆”门市部停止对内销售,转为专供驻华使节、外宾购买中国传统高档工艺品的商店。 这一举措也标志着这一阶段,懋隆的主要战略是发展传统外贸业务,并承接外国友人来华的接待和礼遇。

综上所述,懋隆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战略就是在国家的领导下,完成出口创汇的艰巨任务,同时在国内新建工厂,研发自己的核心工艺。 在这一阶段前期,凭借着国有企业的优势,和懋隆的一直以来的良好口碑, 懋隆在外贸领域取得了傲人的业绩,但到后期,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和国际购买力的减弱,此时如何实行战略改革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懋隆经营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4.2.3 21 世纪初至今,外贸转内销,线上线下齐发力

2000 年,前身为北京市首饰进出口公司的北京市圣雅诗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接手懋隆品牌的经营,同时也标志着懋隆的战略转型之路正是开始。 懋隆的战略转型策略可以归结为两点,从战略目标来看,由从前的只做外贸变到现在的外贸,内销齐头并进;从渠道上讲,由原来的线下交易,到现在借力电商,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相比其他很多刚刚起步国内市场的外贸公司,懋隆的产品本身具有特色,更适合国内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潮强势来袭,文物艺术品领域也难以避免。 面对电子商务的势如破竹,懋隆也在积极布局互联网,目前其在天猫、京东、央广购物等网站,都已经成立品牌店。

综上所述,懋隆在新环境下,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实现了外贸转内销的战略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借助电商,达到线上线下共通发展。 正是凭借其精准的战略定位和审时度势的战略举措, 懋隆一度挽回了20 世纪末期外贸行业利润低迷的局面。

4.2.4 2010 年至今,依靠品牌发展文化创意园

2010 年开始, 由于内销也逐渐疲软, 懋隆把战略目光转向现在大热的文化创意产业。 现在懋隆现在的主要战略: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可谓另辟蹊径,确又定位精准,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前身是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凭借丰富的物质资源优势(地处CBD核心商业圈)以及文化资源优势(百年 “老字号”的品牌传承),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于展示、创意研发和销售。

除了提供场地、物业这些基础设施,懋隆还利用自身多年从事外贸业务的资源和经验,把外贸出口企业的“产品优势”、进口商品的“时尚优势”和首都的“购买力优势”相结合,搭建了一个具有辐射作用的内外销平台,帮助园内企业对接国内外客户,促进品牌崛起。

综上所述:懋隆在最新时期采取的主要战略就是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外贸行业的背景下,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搭建了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个具有辐射和整合作用的内外销平台。 这一战略举措不仅顺应当前形势,响应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而且还会通过园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懋隆在国内的知名度,与懋隆外贸转内销的大战略方针相辅相成。

5结论

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从来就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一成不变的发展下去,对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传统外贸企业更是如此。 但即使在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下,仍有很多企业像懋隆一样,历经百年,经久不衰。 它们靠的就是审时度势的头脑,根据外界环境,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其他同类型企业学习和借鉴。

5.1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依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体企业或者企业的管理者都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更迭,但只有品牌是一成不变的,并且好的品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有魅力。 就如同懋隆一样,在很多商务谈判的情况下,只要亮出这两个字,无需多言就足以打败对手。

5.2 始终坚持高品质的质量和服务

懋隆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懋盛依诚信,隆昌仰宾朋”的经营宗旨,并在以后的经营中始终恪守这一理念,这样才取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外国商人的高度认可。 虽然很多中小型的外贸企业一开始是靠“投机取巧”迅速占领市场,但时间一长,这些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支撑,短时间内积聚的财富就会瞬间瓦解,并最终被市场淘汰。

5.3 外贸结合内销

现如今,国外的贸易壁垒现象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很多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 导致国外市场的购买力在逐年减弱,与之相反的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居民的人均购买力在逐年增强,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更偏向于追求高质量的产品,这种情形下,传统出口国外的高质量产品刚好能满足国内很多人的需求,因此,外贸结合内销的共同发展战略,也不失为外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5.4 线上整合线下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懋隆作为生产型的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开通了线上服务。 但未来,我认为懋隆应该在国外市场也开通线上服务,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互联网直接接触到产品或服务的购买终端,这样会极大得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和业务量。 其他外贸企业也应效仿,因为在新的技术( 潮流) 出现之前, 线上交易会因其方便快捷, 极大得冲击线下交易,这毫无疑问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趋势。

5.5 结合自身优势,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战略

外界环境会随着人类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次技术革命, 一次政策调整都有可能让没有准备的企业毁于一旦,就像曾经的柯达或现在的诺基亚一样。 就连懋隆也曾经因为落后的发展战略而一度走向衰败,但所幸懋隆能即使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缺陷,而对发展战略做出及时调整。 其整合线上线下,发展文化创意园就是其中非常不错的尝试。 其他外贸企业一样,无论自己的市场地位多么稳固,都不能松懈,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做好应对环境变化的准备。

摘要:近年来,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外贸环境持续恶化。再加上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体制、机制及奖惩激励措施等存在的问题,业务骨干人员流失严重,更是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后劲。国有外贸企业能否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决策层及企业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课题。文章在对目前国有外贸企业所处背景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北京市一家外贸老字号企业——懋隆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从中总结出该企业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为其他传统国有外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懋隆

参考文献

[1]张景.传统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型研究——以中化集团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沈静芳.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外贸生产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以张家港市外贸型企业为研究样本[J].企业经济,2014(11).

[3]刘艳.借力电商外贸“老字号”懋隆谋转型[N].经济参考报,2014-12-12.

[4]孔德.懋隆文创园:老字号上了新台阶[N].中国文化报,2013-07-27.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2

一、我县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六成生态保护区、七成军事禁区的空间布局,以及“九山半水半分田”独特的地域及基础条件,制约着我县的外向度发展,尤其是作为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标志的加工贸易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成为我县推进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瓶颈。近几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县对外贸易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截止2011年,我县已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18家,涉及机电仪表、五金交化、服装鞋帽、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2010年全县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有5家,完成出口502万美元,主要是出口产品包括机电仪表、工艺拖鞋、茶叶等。年出口百万美元的企业有东生鞋业和东生进出口公司。

二、今年目标任务及新增亮点

今年市局下达给我县的进出口目标任务是6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20%。根据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县商务局对已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进行了目标分解,鸿凌集团今年的目标任务是100万美元;东生鞋业及东生进出口公司360万美元;天方茶叶20万美元;县外贸公司20万美元;海葵实业有限公司100万美元。

1-4月份全县出口完成144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4%,比上年同期增长17%。其中东生鞋业出口43万美元,同比上升59%;东生进出口公司65万美元,同比下降20%;鸿凌集团20万美元,同比上升100%;天方集团4万美元,同比下降20%。海葵实业有限公司12万美元。由于客户的流失,出口大户东生进出口公司出口订单减少,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新增亮点:鸿凌集团在哥伦比亚成立的公司,现在涉足到矿山的开采,已经签订了一份126万美元的订单,进口铜精沙;宏升木业联系到木凳子的出口业务,第一笔合同7万美元,出口到美国,六月份出货。鸿凌集团的进口和宏升的出口业务,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是长期稳定的,这两笔业务都由县外贸公司代理,现在各项工作正在准备过程中。

重点孵化企业:日新茶叶是专门生产眉茶的出口型企业,目前主要是出口供货,在几年前就认识到要走自营出口的路子,为此,在县商务局的联系和帮助下,和省商检局取得联系,按照省商检局的要求,改造工厂,以达到省商检局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各项基本要求,经过不懈努力,企业按要求改造工厂,新建了小包装车间,终于在去年通过了省商检的要求。已经在海关注册登记备案,具备了自营出口的条件。目前正在引进包装机械,企业有信心在年内实现自营出口的目标。县商务局已将日新茶叶列入县重点出口孵化企业,重点跟踪,重点服务,促使企业尽快的实现自营出口。

中奥制衣,牯牛降服饰等一批服装加工企业是我县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是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产物,服装加工企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无污染,很适合我县以旅游为主导的战略发展。如何使企业做大做强,从给别人加工到自营出口,是县商务局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在思考的问题。中奥制衣在二年前就申办了自营出口权,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还没有做到自营出口,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没有懂服装、懂外贸的人才;对国际贸易规则不了解,惧怕风险。

三、发展对外贸易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了解及深入探究,我县发展对外贸易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日本地震的影响,央行今年加息,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扬,直接造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增加,我县出口大户东生鞋业及东生进出口公司成本大大提高,竞争优势逐渐下降,导致企业压力增大,出口量减少。

二是出口供货企业难以发展自营出口。由于企业产品结构单

一、技术薄弱,仍处于加工贸易发展的低级阶段。加工业务大部分处于产业分工的最底端,企业仅作为沿海企业的加工分厂或车间存在,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同时出口权仍在沿海,对我县经济发展如税收等不能取得实效。

三是进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严重制约外贸发展。随着国家信贷政策调整,以及加息影响,中小型的进出口企业融资受阻,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紧张,出口竞争力下降,影响自营出口。四是企业规模不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小,规模效益难以发挥。鸿凌集团是高科技出口企业,近年来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较少,在国家援外项目结束后,无法承接外贸定单。

四、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

当前加工贸易正处在内陆地区发展亟需与国家限制缩紧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充分认识加工贸易对促进经济发展特殊重要意义,紧紧抓住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将承接产业转移上升到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此时,石台县如不迎头赶上,主动出击,其结果不仅是远远落后于兄弟县市,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中也将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二)合理规划外贸企业

一是发展以鸿凌集团为首的高新技术型企业。机电仪表的制造出口我县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有自己的出口品牌,有核心技术,有固定的营销队伍,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措施,支持企业“二次创业”,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围绕特色优势资源的加工制造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做强服装、制鞋、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借助外来资金和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在沿海及江、浙一带发展较成熟,我县的东生进出口公司、县外贸公司、海葵实业做得都很好,特别是海葵实业通过阿里巴巴网接单,去年实现出口额50万美元,通过他们的引进、链接,中小型出口企业不断做大及落户。

(三)加强载体建设,打造外贸企业的优良环境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当前,我县建立了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材产业园。依托园区已形成的产业特色,引导同类型加工贸易企业到园区集聚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优化部门的公共服务环境,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解决企业在投资建设、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服务优先、执法规范的和谐氛围,形成安商富商、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促进政策 宣传落实激励政策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3

(一)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速度显著加快

“十五”期间我国外贸连上新台阶,实现历史性飞跃,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2001~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6%,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和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11546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货物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进出口、出口总额均排世界第三位。2006年进出口继续保持23.8%的增长速度,总值达17606.9亿美元。

(二)科技兴贸工程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商务专题访谈”王琴华司长谈到,“十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43%,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18个百分点,对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始终保持在30%以上,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也不断增长,2005年达到28.6%。2006年,商务部从建设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三个方面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815亿美元,增速为2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9.4%上升到2005年的30.60%。

(三)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回落

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国家有关部委通过采取禁止加工贸易、下调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

二、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出口是为进口服务的,出口的发展受到强烈的进口因素的影响,出口创汇的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收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发展后劲的削弱,必将给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投入的自然资源要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而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很低的国家,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森林覆盖率不足世界的3%,铁矿资源约占世界的1/10,而且贫矿较多,开采成本高。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巨大的外部不经济,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却比较大,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列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前几位的分别是服装、原油、棉布、棉针织品、粮食、皮鞋和玩具,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其中有很多是加工转口贸易,还有的是外国的跨国公司在利用廉价的生产要素与环境资源,很少是我们有效的技术出口。我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只占出口总额的5%,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只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9。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我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在波动中扩张,其中主要是成套设备的引进、化工原料、飞机、计算机、电子仪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大量进口的作为生产投入品的原油、化工原料、铁矿砂、羊毛、合成纤维等产品无一不是高耗能的,许多原材料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产品,向国外出口工业制成品,不仅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乘机将化工、印染、电镀、橡胶、塑料等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向我国转移,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境内,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更有甚者,还有人内外勾结,将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有毒废弃物转运我国,给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

(二)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伴随着中国外贸的迅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显著提高。外贸依存度从40%左右迅速增长至65%。2006年中国GDP为20.9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按美元兑人民币1:7.8汇率计算,外贸依存度为65%。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如果不能逐步加以调控降低,那么,消极因素的积累将危及我国的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都是巨大的打击和伤害。

(三)我国出口商品数量大,价值含量低,外贸利益分配失衡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对外贸易规模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17606.9亿美元,增长23.8%。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坚持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出口导向”战略。这种“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导向在上个世纪90年代确实取得了成功,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外贸从“逆差阶段”转变到“顺差阶段”。然而,随着外贸形势的发展,国际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出口导向”战略已经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但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值的局面。进一步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即出口额增长引起出口效益下降。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

我国外贸的利益分配失衡。从1994年迄今,中国连续12年出现贸易顺差。据中国海关总署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2006年达到1019亿美元,2006年,中国出口额达9690.8亿美元,同期进口额为7916.1亿美元。对外贸易发展的利益多数为别国所得。我们收获了一大堆光彩夺目的数字,但这些数字背后的实际利益我们得到的并不多。我国外贸一是外资企业主导,自从2001年以来,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就一直高于50%。2006年进出口企业500大排行榜上,外商投资企业占60.8%,国有企业占28.2%,其他企业占11.0%;出口企业200大排行榜上,外商投资企业占62.5%,国有企业占28.5%,其他企业占9%。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收益主要落入外资企业手中;二是加工贸易主导,同样是这些年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一般贸易,今年上半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422.8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3%;加工贸易进出口3748.3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1%。意味着我们从庞大出口中得到的只是一点可怜的加工费,利润的大头都为客户所有。

三、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措施

要充分挖掘我国外贸出口的潜力,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开拓新的工业品出口增长空间,又要逐步摆脱因贸易的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必须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一)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步伐,使其成为新的外贸经济增长点

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的瓶颈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在进口附加值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我国出口的则是层次低、附加值少的加工产品。为了尽快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出口增长模式,培育我国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特别要加大创建自主出口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扩大自主出口品牌的宣传,增强品牌保护意识。我国政府应着眼于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科学地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发展远景、污染度低的高科技部门,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促使这些产业达到规模经济,通过贸易政策的倾斜,保证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得贸易、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之间产生良性循环。

(二)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贸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巩固和深化工业发达国家市场,因为这些市场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强,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上适销对路,加之这些国家和地区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巨大,因而是我国产品的主销市场。当前要努力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开发新产品,使出口商品跟上这些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进出口总额仅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但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整体上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我国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商品结构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我国出口的轻纺产品以中低档为主,价格低廉,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我国普通的机电产品,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二是不少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如非洲有“世界原料库”之称,农业、林业、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其中很多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同时不少国家工业品短缺,而我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因此,双方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三)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实现管理水平提升

应努力把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提高到国际水平。当前重要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但管理也有个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问题,要求我们要善于去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去适应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在创新中求发展、求活力。制度是由人们创造并制约人们行为的规则,有竞争力的规则能激励人类潜能的发挥和创造竞争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必须使外贸企业向大型化、实业化方向发展。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建一些以贸易为主业,兼有产业、金融、科技开发和综合服务功能,企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中国式综合商社。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这是中国外贸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措施。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应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应在着力培育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改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生产链条短、增加值幅度低的问题,掌握核心技术,拓展全球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改进包装装潢、上档次创名牌方面多下工夫,要从物美价廉走向物美价格适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在中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初步完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政府要为尽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科研、生产等环节加大对具有潜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要合理调整出口商品生产布局,迅速制定出口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创造名牌产品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建立以名牌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协会组织等社会中介要加强信息交流、信息服务特别是联合维权的作用。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4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 扶持政策不断完善, 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用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商务部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展会、境外考察等给予专项扶持。

在众多中小企业中, 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是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 打造自主品牌的生力军, 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有利于推动更多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实现产业梯队转移, 代表着我国外贸主体优化调整的科学方向, 因此, 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应当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蓝海, 需要引起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核心竞争力缺乏, 产品附加值较低

目前, 我国的生产型中小外贸企业多为加工贸易企业, 自营企业出口产品大多属于低端产品,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较少, 附加值低、利润率低, 易受宏观调控和市场波动影响。2008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 8, 约为美、日同类企业产品的33.6%和36.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技型外贸企业的劣势。创新领军企业较少, 集群化程度不够高。从天津来看, 2010年,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中, 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92家, 仅占3.1%;其中3亿元以上191家, 仅占1.5%, 其中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更少。

(二) 政策扶持力度较弱, 融资难度加大

国家财政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投入偏低。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服务的细分政策缺位, 措施不足, 针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亟待加强。同时, 近几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进行了调整, 实行“抓两头”, 即一头抓大企业和大项目, 另一头抓个人消费信贷。因此, 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金融机构“贷优不贷劣, 贷大不贷小”的市场行为仍十分明显, 同时, 贷款权限过分上收使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错位;信贷标准统一化使信贷结构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考虑, 导致对中小企业业务创新不足。2010年以来, 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国家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起, 中央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 银行放贷头寸减少, 信贷阀门收紧, 将不可避免地加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三) 企业自身素质不高,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足

中小外贸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含量低、资信情况不透明、诚信度低等情况, 企业运营过分依赖银行贷款, “两高”现象严重, 即生产资金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和负债率过高。同时, 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 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 对现代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缺乏了解, 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和流通行业企业多为租赁经营, 自身积累少, 抵押能力有限, 有能力的大企业不愿替其担保, 银行还款来源难以落实。部分中小企业为“两高一资”产业, 受到宏观调控政策限制。

二、加快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 应当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由依靠贴牌生产、加工贸易、单打独斗向加快科技转型升级、培育自主品牌、实现集群发展转变, 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一) 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认定管理机制

在国家层面, 建议商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全国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统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等扶持政策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认定标准、原则条件、认定程序、支持内容和管理要求等。

各省市区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数据库, 健全完善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资格认定和评审机制, 对认定的企业, 根据其成长阶段, 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统计监测、跟踪评估制度。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也应主动加强与商务、科技等部门联系沟通, 及时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和政策需求, 通过这些工作, 逐步建立起既统一认定原则、支持内容和标准, 又能与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相协调的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认定管理机制。

(二) 支持中小外贸企业科技转型

一是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科技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在中央外贸发展资金中单独设立对中小外贸企业科技转型的支持政策, 鼓励生产型出口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对优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奖励与跟踪支持,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各地外贸促进政策也可结合当地实际, 明确对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向。各地有关部门应在知识产权运营、投融资咨询、法律咨询、产学研资源整合等方面为中小外贸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制定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创新试点计划, 利用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通过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 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外贸企业。发挥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区载体功能, 改善园区标准厂房等设施建设, 形成与企业快速成长要求相匹配的软硬件条件, 促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用足用好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在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项目中增加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方向, 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建立自有科技研发中心,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 帮助企业引入创新要素。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外贸企业合作, 支持各地高等院校根据中小外贸企业需求, 向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 打造企业研究基地、样机试制基地、产品实验基地和技术服务基地。要通过联办、合办等方式在中小外贸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遴选适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 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五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宣传力度。可通过新闻媒体专题节目、举办全国性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发展论坛等方式, 培育中小外贸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

一是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和外贸出口优势企业专项支持计划, 实施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成长工程。建立较完备的中小外贸企业信息库和“病历”, 对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实施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鼓励、引导中小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依托大企业加快发展。对符合标准, 进入支持计划的企业, 给予更有力的担保支持和更便捷的贷款服务, 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 使优势企业以更短时间、更低成本获得所需资金。

二是积极搭建银企平台。建立与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 通过中小外贸企业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金融服务洽谈会等形式, 促进信贷资金与企业和项目有效对接。

三是建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协作机制。协调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参加, 定期通报国家最新政策变化情况, 交流各方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有关经验及做法等, 通过打造沟通服务平台, 加强政策协调, 发挥各方合力。

四是建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在中小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协作机制基础上, 成立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联合辅导中心, 对企业给予财务诊断及辅导, 提供融资咨询服务, 协助企业健全会计制度, 改善财务结构, 对企业融资需求出具建议报告, 促进企业顺利融资。该体系已在台湾运行多年, 对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构建独立的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对列入各种融资担保和资金扶持的企业进行信息监控, 更加注重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资信水平、支付记录、道德操守等指标的测算, 定期了解企业纳税情况、企业及法定代表人个人银行信用记录、对外担保、法律诉讼、履约情况等信息, 强化对企业上下游状况、产品市场情况和真实的生产贸易等非财务指标的监控。

(四)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自主品牌

建议大幅提高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出口品牌的扶持比例, 加大对出口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 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等工作, 推进我国外贸在产品创新、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品牌意识, 鼓励企业租品牌、买品牌、创品牌,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扩大出口, 支持品牌代理出口, 提高品牌商品出口比重。

帮助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加强品牌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建立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会计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和提升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

(五) 推进高新技术外贸企业集群发展

实施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鼓励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重点产业, 发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使产业链条向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延伸。利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资金, 建设一批战略型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加快培育形成高新技术外贸企业集群。

(六) 提高政策服务水平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方式日趋灵活, 特别是国家货币、金融政策“逆周期”调整的特征, 要求我们越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 越要关心帮助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困难, 越要急企业所急。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 密切关注经济走势, 了解中央和地方最新政策动态, 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配套扶持政策, 特别是积极支持出口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要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产业环境、投资成本、政策创新等方面的调查测评, 开展开放型经济专项服务活动。建立跨部门的口岸服务联动机制, 进一步优化口岸服务环境;放大出口信保融资平台功能, 发挥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作用;强化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加大对企业“两反一保”案件应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走出去”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 扩大国家和地区扶持政策覆盖面和知晓面, 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的调研走访, 深入了解企业需求,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展赴境外培训考察。成立全国或地方性科技型中小外贸企业家协会, 搭建企业成长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 (2011-201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方案) .津政发〔2010〕34号.天津市人民政府.

[2]杨昌荣.提高外贸效益巩固向好势头[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2) .

外贸人员的发展方向 篇5

做外贸的四个发展方向:

(1)外贸业务

做业务的人我觉得首先是性格上要适合这个方向,因为国外的采购都喜欢和那些好说话,开朗的人交往,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不相信性格能确定一切,做业务更重要的是毅力和心态,有单也好没单也好,心态一定要放平稳。自己该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甚至天天加班都行,但是一旦出不了成绩,别人逼你,自己一定要冷静,不要怀疑自己。所以做这个职业压力也很大,但是一旦做下去了,必须要有个几年时间才能有一定的客户资源,所以我觉得如果觉得公司老板人还可以,舍得投钱进去建立渠道让你去接触客户,加上这个行业又好做,那就下定决定做下去,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当然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行业好,又有网络和展会平台,只要自己英语不是太差,加上一定的经验积累。时间一长会做出成绩的,那收入就很客观了。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补充几句,如果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外贸业务,你的英语一定要相当流利,对产品一定要很熟悉专业化最好,注重细节,做事情一定要把自己放到别人的角度去看,考虑问题全面,(2)高级外贸跟单

这个职位主要是找到客户后,从新产品的打样(图纸,技术标准和资料的中英文翻译,定期和客户进行技术问题的讨论,让工程和客户之间有很好的联系沟通,报价)---定单下来后的审单,合同评审,和大货跟单,并定期和客户讨论定单交期和其他问题,甚至包括后期的和货代联系,做出口单据和进口单据,定期催款,并更新电脑系统的记录资料,包括一些后期的服务工作。如果客户来工厂,进行全程陪同等。可以说这样的工作是偏向于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的方面,要求的技术能力比较高,对英语要求更是比较高,这样的人往往都在一些的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外资),做好了,对某个行业十分熟悉,还可以跳到跨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那里做采购代理(拿高工资+提成)对国外公司提供全套服务。这种工作不需要象业务那样承担拿不到单的压力,但工作量大,要求要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在外资做)

(3)高级单证

这个职位至少要求要懂得FOB,CIF这两种贸易条件下的操作,空运,海运,电放等运输方式的操作,T/T,L/C的操作,懂得办C/O,FORM-A的办理,以及报检,同时还要会做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最好是还要懂得进口的操作。有报检员证,报关员证,能报关更好。整个外贸单证流程能全部一个 人操作,甚至包括结汇,核销,退税。熟悉各国的海关惯例和法律。如果英语又很流利。这样的人做单证主管在大企业福利待遇很不错,但是没前两个职位高。当然在外资又不一样,工资还会更高。

上述3个发展方向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人从单证做到业务,也有的人先做业务并不成功,但最后做高级业务跟单,做跨国公司的中国区商务代表却很出色年薪很高。但是有一点是必须的,为别人打工再怎么打也比不上自己创业来得快。不管上述3个方向做好了,工作一段时间都能攒到一定的资金,到时侯有了资本了再投资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就是做外贸的第四个方向了。

(4)外贸SOHO

我国外贸呈现持续向好趋势 篇6

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5.3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8%。其中,出口8.84万亿元,下降1%;进口6.53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2.31万亿元,扩大5%。

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万亿元,增长7.9%。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5.9%;进口9250亿元,增长10.8%;贸易顺差3460亿元,收窄5.1%。

海关总署调查显示,8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7,较上月回升0.9,表明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望减轻。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8月份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8.7,回升1.8;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为38.4、44.5,分别回升2.1、2.1,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0.1至27.9。

今年1—8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有所提升。1—8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66万亿元,增长0.6%,占我外贸总值的56.4%,较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4.47万亿元,下降7.8%,占我外贸总值的29.1%,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

对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进出口下降。1—8月,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35万亿元,增长3.5%,占我外贸总值的15.3%。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2.14万亿元,下降3.2%,占我外贸总值的13.9%。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1—8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94万亿元,增长4.8%,占我外贸总值的38.6%,较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98万亿元,下降4.3%。国有企业进出口2.38万亿元,下降10.2%。

机电产品出口下降,纺织品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8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5.02万亿元,下降1.3%,占出口总值的56.8%。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玩具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89万亿元,增长0.5%,占出口总值的21.4%。

铁矿砂、原油和铜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1—8月,我国进口铁矿砂6.7亿吨,增加9.3%,进口均价为每吨343.5元,下跌11%;原油2.5亿吨,增加13.5%,进口均价为每吨1899.9元,下跌27.7%。此外,机电产品进口3.17万亿元,增长0.3%;其中汽车67万辆,减少6%。

最新一期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7,较上月回升0.9,表明今年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望减轻。专家表示,8月份外贸数据双双好转并超预期,表明当前内外部需求均有所改善,我国外贸整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

专家指出,为了进一步缓解外贸下行压力,推动中国外贸加快实现回稳向好,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已经开始的工作,强调政策措施的落实,多为外贸企业创造实惠,推动降成本,稳步推进贸易便利化、自贸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并稳固新的贸易增长点,重视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并在大宗商品领域寻找新的热点,例如智能家电等产品等。

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说,根据商务部等部门的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外贸稳增长整体落实情况良好,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配套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协同、执行效果不够明显等情况。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7

一、我国贸易现阶段所遇到的困难

(一) 外贸增长方式粗放

外贸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平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能源消耗大、单位能源高, 2011年我国单位能源GDP是世界的2.2倍。2011年前3季我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6%。氨氮排放量下降0.9%, 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 有机物等持续增加,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同时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第2大国, 石油等对进口依存度超过50%。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资源约束更加强化。

(二) 出口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2, 出口位列第1, 但是价值链中基本集中在中低端, 获取贸易利益比较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切、技术谈判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境, 研发、设计、营销等环境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 具备自主营销渠道的品牌比重更低。同时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接近峰值,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 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

(三) 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目前一些出口企业定单下降, 亏损压力上升, 资金周转困难。这一现象在中部沿海地区尤为突出, 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玩具、服装等, 附加值低, 正面临倒闭和外迁的困境。此次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我们意识到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必须在把握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时兼顾外贸企业的承受力。

(四) 外贸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 对外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 主要体现在: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我国连续17年保持贸易顺差, 所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缺乏合适的出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占我国总体规模90%以上, 中西部地区整体较弱;部分外贸企业总体发展不平衡。

二、2012年外贸形势分析

综合分析2012年外贸形势, 我认为:对外贸形势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必须充分估计所面临的困难, 预计2012年对外贸易将保持增长, 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这是因为:

(一) 主要发达经济体受困于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难题, 普遍面临高失业率的困难, 缺乏增长动力。由于缺乏增长的压力, 新兴经济体可能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2012年外资环境不会有好转, 可能会更严峻。

(二)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下降, 可能还会加剧。我国产品价廉物美, 容易受到一些国家的排挤和不公正对待。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三) 虽然企业想办法降低成本, 更新设备、提高效率, 应对不利因素, 但如果情况继续下去, 企业情况也将陷入困境。

(四) 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到4.86%, 单边升值压力过后, 未来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期更强, 会压缩企业增长空间, 提高企业规避风险难度。

三、有关贸易的几点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应及时调整外贸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稳步推进外贸强国进程, 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保持我国外贸地位。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推动外贸发展, 从规模扩张向效益和质量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今后几年必须顺应国际新格局变化, 努力解决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 中国不应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要重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通过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折旧和技术改造, 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扩大国内具有优势的生产资料, 实现进出口大体快速增长, 促进国有企业、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保持发扬各自优势, 开展良性、有序竞争, 形成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格局。同时努力推动东西部外贸发展平衡, 要推动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出口产业的转移, 发展不敏感的外贸性经济。同时进一步实施边境开放战略, 提升边境贸易发展水平。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促进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外贸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要注重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减少自然资源消耗,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为我国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外延不断发展, 预计2015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美元, 因此环保产品必将成为一个颇具发展前途的贸易领域。

(三) 加大海外投资和对外研究

目前影响对外增长的突出问题是全球投资不足, 要创造外部需求, 加大海外投资, 要增加出口, 缓解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压力, 同时当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支持国内企业海外收购。长期看通过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 促进经济, 可以提高当地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商机,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四) 加快贸易结构调整, 重量更重质

外贸应该向产品升级要利润, 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支持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对企业来说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要加强员工培训, 加强投入力度。通过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以合作研发和共同开发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能力。

(五) 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 对出口企业有一定程度的信贷倾斜

目前情况下可考虑短期的应对方式, 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

(六)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8

一、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1. 外贸基础坚实

早在秦代, 秦始皇开凿广西兴安灵渠, 就开发了合浦港这一重要港口。到汉代, 汉武帝常派船队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陶瓷、琉璃、玛瑙等商品的交易。到宋朝, 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海上商贸活动更为频繁, 尤其是与临边的越南, 互市贸易的量一直较大。清朝末期, 政府腐败, 很多边贸口岸沦为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区, 但口岸的开放却使广西的对外贸易量节节攀升, 广西的东兴口岸也成为了沟通中国与东盟各国甚至英、法、美等国与东南亚国家通商的重要口岸。建国后, 广西的外贸也随着国家外贸形势的逐步发展向前迈进。特别是2001年中国东盟正式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共识以来, 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6年全年已达到18.2亿美元, 与2001年的4.2亿美元相比, 增长了4.3倍。2007年前三季度, 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19.15亿美元, 预计全年将达到25亿美元, 同比增长36.8%左右。坚实的外贸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做好了有力的资本保障。

2. 自然资源丰富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既要发展经济, 也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而广西自身具有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比如: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鱼类资源有500多种, 虾蟹类220多种, 年捕捞量达90万吨以上;矿产种类繁多, 有石英砂、石膏、锰、钛等30多种;能源丰富, 探明石油储量5亿吨, 天然气350亿立方米, 潮汐能年发电量可达10.8亿千瓦时;农业资源富集, 水稻、玉米、甘蔗、剑麻、荔枝、龙眼、香蕉等产量大, 林业、中草药资源繁多;还有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宁明花山、德天瀑布、十万大山等景色秀美的旅游资源。

3. 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是西部省区中惟一集沿海、沿边、沿江优势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它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 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的前沿区域。就沿海而言, 钦、北、防三港与香港及东盟国家的重要港口的距离都较近 (其中北海港距香港港425海里, 钦州港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 防城港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 距泰国曼谷港1439海里) ;就沿边而言, 广西有8个县 (市、区) 与越南接壤, 从凭祥友谊关到越南谅山市18公里, 到越南河内市180公里, 铁路、公路均可直达;就沿江而言, 西江纵横梧州、贵港等市, 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 下游的梧州是我国第六大内河港口, 距港、澳均为400公里左右。广西的区位优势为自身的外贸、经济发展, 尤其是交通运输等“无烟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人文环境良好

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广西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 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 有200多万侨民, 其中大部分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侨民, 而东盟有4000多万华人, 他们是加强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纽带。相近的生活习俗, 相通的语言文字, 使得广西与邻近的东盟国家发展外贸时, 交流沟通非常便利。其次, 广西既是民族自治省区, 又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大开发省区, 特殊的位置使其获得了国家政策上的三重优惠, 在外贸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获得的鼓励措施良多。再次, 广西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 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打造了大量优质的平台, 如南宁市2006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 200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 不仅证明了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更起到了示范效应, 让外贸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分析

1. 外贸发展高能耗现象存在

近年来, 广西外贸的年增长速度十分迅猛, 2007年前三个季度, 外贸进出口总值66.70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3.1%, 增长速度居全国第十位, 但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 其经济效益增长的背后, 高耗能现象一直非常严重。直到2006年, 广西的GDP能耗才出现四年来的首次下降, 比2005年下降了2.5%。这就意味着广西的经济增长、外贸增长是在走典型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 关注的更多的是数量上的增长, 忽略了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结构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实现短期的增长, 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仍在不惜对森林、能源等资源无序开采和低效能利用, 承担着大量出口背后的高昂环境成本, 既没有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更谈不上实现减少原料、物品回收、重新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 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当不利。

2. 外贸产业结构仍有欠缺

各国和地区外贸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 产业结构得当易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广西在2005年进行经济普查时就发现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原先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 但在外贸领域, 以低端商品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情况仍明显存在。被称为“IT教父”的台湾宏基公司前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曾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 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品附加价值会不断向价值链的上游 (如:研究与开发、原材料采购、设计) 或下游 (如:品牌、物流) 转移, 而中间环节 (如:加工、组装、制造) 的附加值将减少。这就说明, 广西的外贸产业结构仍有欠缺, 要实现效益增加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还应将发展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产品价值链的下游尽快转移。

3. 外贸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一项长期、系统化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但就目前而言, 广西的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西政府虽然很重视可持续发展, 也颁布了一些鼓励和限制的措施、条例, 但没有完全符合地方特色的政策法规, 而且, 在实施过程中, 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还不够, 没有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项目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高技术的支持, 广西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 引进的力度不够, 自主研发的力度也不够。三是大部分企业、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不清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重要意义, 或者认为这应该是国家关心的事, 与己无关, 高高挂起。

三、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分析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大环境的奠基作用

即将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坐拥1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随着双边《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 双边各层次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作为“桥头堡”的广西,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以自贸区大环境为契机, 完全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国际旅游业等“无烟工业”的条件。而且, 近年来, “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提出, 为广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外贸竞争力也奠定了良好基础。不少企业发现, 寻找新资源、开拓新市场的路子更广了, 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要素互补的可能性更大了, 走向国际市场、赢取利润最大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2.“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活动的拓展作用

自2003年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确定: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 广西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一方面, 广西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全面推动了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进程, 另一方面, 广西可以通过各类会展活动, 更多地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地区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同时引进其他国家一些循环发展项目, 加快环保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速度。另外, 由会展活动延展开的一些专业论坛, 也将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拓展作用。如2007年10月30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首届中国—东盟林业论坛, 与会官员、专家就推进中国与东盟在林业投资、商贸、科技合作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广西外贸从中获益匪浅。

3. 东盟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促进作用

自1999年以来, 广西与东盟的对外贸易量就一直居于广西外贸的首位, 东盟国家中有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较大优势, 有的是资源丰富的国家, 有的是劳动力廉价的国家, 大多与广西的互补性较强, 为广西发展外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 东盟国家不断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 努力实现政治环境稳定,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鼓励外商投资, 鼓励可持续发展, 例如:越南和文莱鼓励投资于基础设施薄弱的工业区, 希望最大限度实现长期有效增长;泰国鼓励外资向公共事业投资倾斜, 致力于为持续增长奠基;缅甸则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特别是在交通、能源等环保行业积极吸引外资。这就为广西企业联合东盟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广西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分析

1. 知名度提高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会展活动的召开, “联合国人居奖”的获得, 广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固然为广西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大力发展跨国旅游业是好的, 但外来人口太多, 污水、废弃物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对生态环境将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再比如:大力发展外贸和跨国人才交流也很好, 但如果周边国家的人员因不同原因大量进入广西, 则不仅会对广西的就业造成负担, 还会对广西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建设形成威胁。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如果广西在外贸增长中一味的依靠知名度无规律的发展, 只强调眼前利益, 必然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威胁

广西外贸的发展多需要与东盟国家合作,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广西固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来自云南、广东的挑战也十分明显。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 拥有丰富的水电、煤炭、矿产、海洋资源, 近年来在海陆空交通通道建设、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广东是发达省区, 地缘人缘、投资环境等整体经济优势十分突出, 目前更下大力度改变“增长不发展”的短视行为。除此之外, 经济发展迅速的越南、后发展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 也都纷纷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正逐步制定政策, 禁止原有的无序开发资源的不良行为, 严格限制污染行业、企业的进入。这使得广西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发展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3. 各国提高“绿色壁垒”的冲击

在线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我们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整个国家来看, 我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从广西来看, 外贸、经济发展也在节节攀升。然而, 近年来, WTO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正致力于增列《蒙特利议定书》、《华盛顿公约》、《巴塞尔公约》等国际环保公约中的贸易制裁条款到新规则中, 这就意味着, 各国今后将在WTO框架下不断提高“绿色壁垒”, 而广西的外贸将遭受相应的冲击。广西近年向外出口的产品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今后如果不按WTO要求征收环保税赋, 出口商品价格低廉, 即有可能被指责为“生态倾销”;如征税, 出口商品价格将上涨, 比较优势将有一定程度的丧失。

五、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00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广西外贸现有的状况, 我们认为, 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 更要重视环境资源指标, 这就必须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现外贸的永续发展。

1.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一方面, 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模式, 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的体系中去, 引导企业、个人向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目标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 从长远来看,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广西必须从现在开始, 对将来的外贸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高效利用资源。另一方面, 政府要推动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规范外贸企业、产品和行为, 制定符合本地区特征的地方性法典, 配套订立相关政策条例, 对污染大气、水资源的企业、高能耗企业进行处罚, 鼓励环保型企业、循环发展型企业扎根广西。

2. 努力创造竞争优势, 占领区域高端市场

广西外贸基础坚实、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人文环境良好, 具有外贸发展的比较优势, 对外贸易的增长态势良好。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仅有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 尽快实现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向动态的竞争优势转化。不容否认, 广西的外贸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 倾向于加工制造业, 企业也大部分停留在生产经营低附加值产品的领域中, 没有长远规划、缺乏开拓创新能力等缺点十分明显。因此, 要创造竞争优势, 占领中国东盟的高端市场,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组建一些以对外贸易为主业, 兼有科技开发和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国际化企业。还应该加强区域间合作, 合理延伸产业链, 开拓市场空间, 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利用机遇、迎接挑战,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前所述, 广西在推进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确实面临着大量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善于利用机遇, 勇于迎接挑战。首先, 可以借“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会展契机, 引进国外的充裕资金, 尽量引导和鼓励资金流向建设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循环产业中去。其次, 在区域大发展的带动下, 转变观念, 向新加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居主导地位的国家学习, 引进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改进现有的农业和工业布局。再次, 要迎难而上, 正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 科学地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的产业, 通过政府扶持, 促使它们在现有和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从而带动整个广西实现外贸、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读本》[M]P7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出版

[2]莫晨宇:《广西发展通道经济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07年第9期

[3]姜国庆邱族铎《:后发展国家的丰富资源与循环经济》[J].《改革与战略》, 2007年第9期

稳定汇率促进外贸发展 篇9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复苏总的态势没有改变, 欧债危机炒作的成份多, 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因素。国内经济滞胀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相对2011年不会恶化。这两句话里面包含一个意思, 我对世界经济可能比主流的观点乐观一点, 对中国经济可能比主流的观点悲观一点。

(一)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没有改变

现在欧美各国, 金融危机当中都认识到必须重视实体经济。靠过去的金融投机, 制造虚假的繁荣, 靠举债买国外消费品过日子, 是危险的。因此, 他们提出了要重新工业化。从现在世界各国欧美情况的动向来看, 他们要实行经济转变:由过去的重视虚拟经济转变到重视实体经济。虽然他们认识到了这个过程, 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世界经济复苏总的趋势没有改变, 速度不可能加快。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还没有真正找到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兴产业, 或者我们所谓的支柱性产业。这个需要时间去找。前些年, 靠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过去了, 那么现在究竟找什么产业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从美国的情况来看, 他们似乎是瞄准了新能源技术, 所以美国人现在下很大的力气研究新能源技术, 而不是盲目的发展所谓新能源, 比如说太阳能、风能。他们的发展很稳定, 比较保守。他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 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金, 研究如何把这种不稳定的太阳能和风能所发出的电储备下来, 均衡的使用。如果成功, 获得了突破, 那也许会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寻找新能源, 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第二, 完全靠自己生产消费品来取代过去从新兴经济体进口的消费品, 短时期内也做不到。这并不是欧美技术做不到, 而是他的劳动力成本比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要高得多, 工人平均工资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以上。尽管其技术能够生产出很好的衣服、皮鞋、电子产品, 但是成本会高得多。因此, 在短时期内, 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取代, 尽管制造这样那样的贸易摩擦,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我认定这个是做不彻底的。应该说我们的外贸留有很大的空间, 像美国因为使用中国的消费品, 比使用其他国家的消费品, 平均每一个家庭每年要少支出500到600美元。由他自己来生产, 家庭的支出会更高, 老百姓不答应, 尽管他的参议院做了这样那样的决定, 但是没有实行下来。

第三, 失业率不会很快下降, 这就影响居民的收入增长。失业了, 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快, 消费需求也不会增长很快。消费需求增长的慢, 经济发展也不可能快。我们分析, 美国的失业队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房地产和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 这都是劳动密集型的, 由于次贷问题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房地产一直到现在也不景气, 这些人要想找到新的就业岗位, 需要时间。另外一个失业大军, 就是与金融投机有关的人员, 据说有20万人, 这些人员要想找新的工作岗位更不容易, 因为他除了有金融理论之外, 没有其他的就业本事, 过去的高收入拿惯了, 现在低收入还不想拿。要解决这个失业问题也不容易。所以失业率下降不可能很快, 这是肯定的。

上述3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贸这个角度来看, 既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慢, 外贸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但是也要看到, 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因此, 我觉得2012年, 世界经济总体上会好于2011年, 我国的外贸也可能比2011年不会再差。

对于欧债问题, 我说炒作的成份过多, 媒体、学者把这个问题看过了头。欧债问题主要是欧美争夺货币的主动权和债券的融资权问题。在欧元出现之前, 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美国占了72%, 欧元出现以后, 2011年降到了61%, 而欧元占了25%以上。他失去了这个比例, 实际上就失去了货币的主动权, 失去了债券的融资权。美国人对这一点是非常担心的, 之所以挑动这个问题, 就是想搞垮欧元。因此欧债的炒作问题, 应该看清楚实质。欧债的危险性和美国的次贷问题性质是不一样的, 美国的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 主要是后面的对次贷的贷款进行包装, 进行所谓金融产品的创新, 然后用市场决定这个包装产品的价格, 形成泡沫。这个泡沫一个地方破了, 整个资金链出问题, 连带效应比较大, 所以产生这么大的金融危机。而欧债问题, 没有这样的连带性。对于欧债问题, 我们现在要看两个, 第一, 涉及国家经济总量不大。像希腊占欧盟经济总量也不到3%, 对世界经济总量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希腊怎么能影响整个世界呢, 而且不形成资金链。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也只是这个国家破产的问题, 也只是影响了向这个国家借了债的少部分国家而已, 而不会像世界金融危机那样牵扯面那么大, 影响那么大。另外还涉及的几个国家经济总量也不大, 意大利稍微大一点, 占欧盟经济总量大概17%, 现在换了总理以后, 总理采取的政策是正确的, 2012年上半年他的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欧债问题, 虽然说的很严重, 炒的忽忽悠悠的, 但是没有那么可怕。所以我的看法是, 2012年属于继续复苏, 而且比2011年好一些。

(二) 国内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滞胀

滞胀是由长期的所谓积极财政形成的。积极财政从1998年到现在, 使我们基本建设的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 使这个要素的价格提升了很多。要素价格的提升, 引起下游产品消费品的成本上升。成本上升推动通货膨胀, 所以2011年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实际上在经济滞胀的情况下, 通货膨胀不可能出现特别严重。我们2011年年平均的CPI 5.4%, 比预期的4%高了1.4%, 这里实际上至少0.5%是过分预期造成的。我早就说对通货膨胀预期炒的那么高, 有的甚至说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经济滞胀的这种局面, 历史上的经验证明, 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 因此要延续一段时间。

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由于凯恩斯新政以后, 美国经过十多年滞胀, 我们要想在一两年内解决滞胀问题, 不那么容易, 因为治理滞胀几个东西同时存在:第1是经济增速放缓, 第2是物价高位运行, 第3是失业率存在, 这与凯恩斯的理论背道而驰的。凯恩斯认为, 如果有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存在失业, 因为通货膨胀说明经济是热的, 就业是充分的。如果有失业, 经济就不可能通货膨胀。因为失业的人多, 收入减少, 需求减少, 经济是不热的。可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 美国恰恰出现了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既有失业又有通货膨胀, 这个现象叫做“滞胀”。所以经济滞胀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才提出来的, 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来的。治理滞胀问题采取的措施, 对这方面有利, 可能就对另一方面没利, 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好遇到这样两难的问题, 得慢慢来。

关于治理滞胀我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们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多的转向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应该是治理滞胀比较有效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使得经济发展比较好, 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实行平衡的财政, 使我们基本建设的规模, 与经济发展水平, 基本上协调起来。不要过多、过快的搞基本建设, 像高铁很好, 但发展的太快, 效益又不行, 投资很大, 那肯定是不行的。搞经济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二是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这也不那么容易, 我们的收入分配已经非常的不平衡, 个体之间的分配, 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比大多数国家都大。那么要把这个失衡了的分配结构调整过来, 需要时日。调整不好, 消费需求就不会上升很快, 消费需求不会上升很快, 经济增长就不会很快。

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稳中求进”, 就是要稳定各方面的政策, 求得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我相信只要在这个精神指导之下, 适当调整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我相信2012年经济增长的情况和物价上涨的情况, 都会比较平稳。经济增长速度, 也许会比2011年低一点, 但不可能低得太多。物价水平肯定会比2011年低一些, 但是不可能低得很多。所以对国内的经济, 我既没有看得那么糟糕, 也没有看得那么乐观。

二、要坚持发展外贸, 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一靠内需, 二靠外需。忽视了外贸, 忽视了外需, 是不行的。尤其在经济处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更要开辟好外贸的渠道。在朱镕基当副总理和总理的10年当中, 发展外贸和增加外汇储备, 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几千人的会上说, 我们要像日本那样, 派人到外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扩大我们的外贸。而且在这10年当中, 我们清楚的感到外贸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也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说, 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国内总有一些人, 希望我们改变朱镕基总理那个时候发展外贸的政策。似乎我们出口多了, 我们外汇储备多了, 增长快了, 就成了错误, 成了问题。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想如果没有上个10年发展外贸和实行分税制这两大举措, 增加了外汇储备和中央的财力, 我们这个10年的日子可能更加难过。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必须坚持发展外贸的各项政策。朱镕基总理在2003年讲过:10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 增加外汇储备的政策是正确的, 我们的汇率政策也是正确的, 目前看不到有改变的必要, 这两条今后还会对国民经济起作用, 我们不要动摇, 不要随随便便被人家的言论所迷惑。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我们自己要站稳立场。因为当时许多人找朱镕基总理, 提出汇率政策要改, 实行“一揽子”等, 但是我们不听。可是在2005年, 我们改变了这个政策, 2007年外汇储备还不到10 000亿美元, 一些人大喊流动性泛滥, 要压缩外贸, 要减少外汇储备, 要加速人民币升值。对于这些, 我实在非常不理解。我认为, 汇率政策关系到外贸政策的全局, 要发展外贸, 就必须稳定汇率。汇率的决定机制, 归根到底是由外贸商品的价值形成的, 而不是所谓货币的供需形成的。我们自己的人民币决定外贸商品的总成本, 如果汇率变化不能保持外贸商品的平均利益, 外贸企业就得全线亏损。这应该是一个清楚的经济道理。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怎么决定, 国际上公认的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我们经济主权自己要用好, 不要受美国人制约。在这个方面, 我认为要总结经验, 完善我们的货币政策。

三、金融要进一步重视为外贸企业服务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要抑制社会资本, 我认为这个说的很好。我们要特别注重金融怎么样为外贸企业服务, 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外贸企业除一些外资企业之外, 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目前,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困难比较突出, 那么这个困难的形成, 温家宝总理也讲过, 一个方面是世界金融危机, 国外的需求有萎缩的趋势。另外一个方面, 汇率不断上升, 也造成了不少困难。因此, 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同时, 还要在融资方面, 更加支持企业, 敢于拿大单、拿长单。据我所知, 现在有一些外贸企业不敢拿大单、拿长单, 因为许多东西看不清楚。那么我们的金融系统, 就应该支持拿大单、拿长单。不然我们的外贸就不能得到大步发展。

要改革外汇储备制度。现在民间储备等于零, 所以应当改革这种储备制度。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也可以说用这种机制, 要逼得一些企业走出去。只有这样, 才能分散风险, 才能使得我们在走出去这方面走得更好。我认为货币并不是真正的商品, 供需不是汇率形成的基础。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 拥有这么大的外汇储备, 应该说在稳定国际货币汇率和规避汇率风险方面, 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希望有关制定政策者调整思路, 努力稳定汇率, 促进外贸公平这些方面, 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我们有一些同志, 以为人民币升值了, 地位就提高了, 就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了。恰恰相反, 只有你的汇率稳定, 而且你能够左右国际货币汇率, 那么你才有地位。

总之, 2012年, 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尽管是严峻的, 但我认为总体发展的情况还是乐观的。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尽管不是很快, 但是今年相对去年, 有可能加快。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 有可能在二季度企稳。如果我们上下齐心协力, 千方百计地促进对外贸易,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金融政策上采取切实的具体措施, 解决外贸企业的具体困难, 提升开放性经济的水平, 2012年的外贸, 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外贸可持续发展 篇10

“瓶颈”因素分析

1. 能源“瓶颈”

能源“瓶颈”表现为“两低一高”:一是人均占有量低。以总量论,我国属于能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即使是储量最大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2.5%,石油和天然气更是不足20%,2003~2008年上半年不时发作的“油荒”、“电荒”凸显了能源供应紧张。二是利用效率低。目前我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和日本的10.3%,按现行产业结构计算,2020年前工业能源消费量还将以每年5%的幅度增长。三是能源消费高。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国能源报告称,中国能源消费量30年间上升了291%,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0.8%,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消费的大头是工业部门特别是长期以来政府过分倚重的钢铁、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占总消耗量的71%,大大高于美国的20%、日本的30%。

能耗的一路上行使得出口产品成本“水涨船高”,后续发展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还有国际市场的冷遇。2007年8月欧盟推出《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要求我国出口的用能产品须提供包括原材料和能耗等指标的“生态学档案”。我国一直是耗能产品出口欧盟市场的“大户”,“指令”的实施对我国出口产品影响巨大。2008年第一批实施细则涉及办公设备、冰箱、空调、机电和音像五类产品,2009年扩大到家庭照明、电视机、锅炉、热水器、洗衣机、家用冰箱和电扇等产品。据计算,如果不提升节能水平,到2010年我国约八成家电产品不能进入欧盟市场。随着“指令”成为欧盟成员国的正式法规,它将带来全球示范效应,美、日等国也正在纷纷跟进,试图绕开欧盟市场打“游击战”是行不通的。

2. 环境“瓶颈”

高耗能与高污染是密切关联的,高耗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透支。现在全国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经济损失巨大。据环境专家估算,我国环境污染每年导致GDP损失约2830亿元。如果把环境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在内,我国GDP的实际增长要减少2~3个百分点,山西、贵州、云南等中西部省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达10%,有些地方的实际GDP要减少4%以上,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外贸增长方式,这种方式无异于向子孙后代“征税”,其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更何况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大多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其环境措施最为严苛。2006年欧盟议会通过并于2008年6月27日正式实施的《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禁令》(PFOS)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含量不得超过总质量的0.005%,而成品和半成品使用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浓度或质量等于或超过0.1%的也将列入禁售范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颁布了相关法规,禁止该物质在某些领域使用。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是广泛用于纺织制品的表面防污处理剂,是目前发现的具有多种毒性且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我国尚未研发出符合欧盟标准的其它助剂,相关检测部门还无此检测标准,因此这项禁令对国际依存度高达40%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3.资源“瓶颈”

目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增强的现实压力。一是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多年来对土地资源大量而无序的开发使用,不仅使工业用地严重短缺,而且土地产出率极低。据对17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工业用地产出率不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2%,即便在产出率最高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也只有100亿元/平方公里,而国际水平是160亿元/平方公里。二是水资源严重不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40%,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三是其它资源短缺。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8%,国际公认的工业化进程不可缺少的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按现在的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只剩下6种;石油已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后几乎70%以上要依赖进口。

要实现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保护现有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尤其要节而用之,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选择大量投入资源发展外贸经济的路径显然是不明智的,其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同时国际大环境也不允许。近年来,发达国家为实现其限制别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纷纷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由,出台了名目繁多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新出台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就是涉及包括资源限制措施的一揽子指令,第一次引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要求从产品设计到制造、使用及后期处理实施全链条的资源约束,发达国家依据立法可对资源性的进口商品说“不”。

4.科技“瓶颈”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和出口市场的萎缩,许多以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企业步入低谷。导致这些企业国际竞争力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科技含量过低,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有赖于各级政府的科技投入。当前我国政府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以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好的长三角地区为例,2000年以来的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增加,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1.90%和1.98%,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达到了2.5%这个发达国家的下限。发达地区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悬殊。当然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度低也是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大的重要因素。据科技部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仅占总数的25%,研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也只有2%。

我国由于科技水平低导致出口商品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频遭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4.6%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对我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东盟,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6.79%、34.54%、10.44%、4.41%和3.59%,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和材料要求六个方面,它已超过传统的配额、许可证措施和反倾销,成为继汇率、关税后的第三大出口贸易障碍。

几点建议

1.“开源节流”双管齐下,破解外贸发展的能源“瓶颈”

针对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应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起来。“开源”就是开发新能源、替代品。各地应贯彻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法》,开发新能源,如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温差能、地热能、波浪能、废弃物能等。“节流”就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已发布22项工业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建议工信部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其它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使其有法可依;同时投入专项资金,加大终端耗能设备的研发力度,关停那些无力扭转生产方式的高耗能企业。各企业应严格贯彻2007年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完整的企业能源计量档案,从改进整个生产链开始,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材料,优化生产流程,做好产品回收工作。

2.加大政府规制力度,减少出口产品的环境壁垒

针对出口产品遭遇日益增多的环境壁垒,应加大政府规制的力度。一是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政府应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环境使用成本,增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二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与国家的金融支持挂钩。对此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和外贸发展实际,制定“绿色信贷”政策,利用财政措施扶持环保型企业,淘汰污染严重的项目。三是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鼓励企业采用ISO14000环境认证和即将实行的ISO26000标准,解决长期以来企业只管生产,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法律义务缺失的问题,让企业承担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责任。四是执行“绿色外贸”法律法规。2007年10月商务部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被誉为“绿色外贸”的《关于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对环保违法违规企业作出了中止1~3年外贸经营活动的规定。各地应制定细化标准,增强其可操作性,使绿色外贸真正成为遏制环境违法的“利剑”。

3.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应对生产环节的资源约束

在资源约束下必须避开“投不起、用不起、还不起、延续不起”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对于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作用,坚决遏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用地,集约使用土地;对于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应改变水资源利用模式,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和法规标准体系,对重点用水企业,可安装“远程智能监控水量系统”进行监测,鼓励企业对废水进行再生净化、循环使用;配合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落实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凡可用富有资源替代企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用富有资源替代,一律不准继续使用稀缺资源,对大量消耗稀缺资源的产品应考虑停产转产。

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次贷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发展 篇11

关注中美双边贸易范畴

近年来,中美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因此,只要次贷危机的外部性存在一天,中美贸易就要受影响一天。从中国角度来看,美国的贸易伙伴地位也同样至关重要。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和从美国进口总额分别为2327亿美元和694亿美元,各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9.1%和进口总额的7.3%。因此,对于次贷危机,中国想躲也躲不开。

次贷危机是否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业内观点莫衷一是,但却一致认为会对美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压力。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内的消费规模扩张势头受到抑制。美国会议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0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9月的99.5下跌至95.6,这是两年来最低的水平。消费的抑制不可避免要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贸易。比较权威的预测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因次贷危机每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将减少5个百分点,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长速度最终有可能减少6个百分点。

美国的居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信贷支持,但这种需要信贷支持的消费不是运动鞋、玩具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基本上都是附加值、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随着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当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需要优化,也就是向美国出口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可是,美国市场上高档商品的供应渠道相对稳定,中国要打入美国市场,只能以后来者的身份参与竞争,而后来者则意味着无任何占先优势可言。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的消费信贷会受到影响,而对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来说,最容易被市场淘汰的显然是中国这样的后进者。

关注整个国际市场格局变化

过去,在美国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中国对美国出口受影响不大,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市场上的“马铃薯效应”,也就是随着收入水平受到抑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不足,而购买必需品的意愿反而得到强化。然而,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信贷支持力度减弱,美国消费者减少对高档品的消费,但由于信贷支持的强针对性,减少的高档品消费量很难转变为低档品的消费增量。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信贷本身,而且对构成美国经济的就业、投资、国际收支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劳工部披露,截止到2008年2月23日,美国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达到37.3万人,高于此前预期的35.3万人。所以对美国消费者来说,靠收入购买低档消费品的意愿也受到了抑制。

过去,由于中国是贸易小国,我们也许并不过于担心美国的低档消费品需求受到抑制。但放眼整个国际市场,作为美国进口消费品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低档消费品方面的占先优势并不容易体现,因为印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更强大。比如,由于沃尔玛订单提不了价,中国的工厂没法做,现在可能至少有20%的服装订单转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消费品贸易会遇到更多搅局。作为贸易小国,这些国家在发展对美国出口贸易过程中尽可以多多益善,而中国却做不到。

关注国际金融秩序

通过影响国际金融秩序,次贷危机间接左右了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而且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会对国际市场环境产生影响,克服过程也同样如此。相对来说,外界对前者的重视程度要大于后者,人们主要还是要看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体系所造成的冲击,其加大了美国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也有所“沾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美国购买的金融产品贬值,但损失有限。现在看来,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次贷危机加大了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与美国贸易的不确定性,其中收汇安全上的不确定性又最应当得到关注。

然而,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次贷危机的克服过程。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美联储已经连续多次降息,以抵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如美元贬值这样的副作用。按照利率平价,美国在连续降息后,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利率优势开始消失,美元的汇率理应疲软。事实也显示,美元相对于欧元、英镑、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已经大幅度贬值。

相比之下,为了克服通货膨胀,中国的利率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中美之间的利差出现倒挂。然而,人民币汇率尽管也在逐步升值,但尚未与利率平价的要求相匹配。这样看来,美国克服次贷危机的努力在绕了一个大圈子后,最终会体现在压迫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方面。对改善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来说,中国无疑是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如果人民币迫于压力加快升值速度,国内出口企业受到的压力肯定会加大,届时不仅在美国市场,甚至在整个世界市场,中国企业都将会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而且这种客户流失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事实上,现在有许多国外客户之所以还继续维持与中国企业的贸易关系,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挑选新供应商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一旦人民币加快升值,无异于降低了国外客商去印度、越南等国家寻求贸易替代伙伴的机会成本。

相反,如果人民币升值过程缓慢,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会增多。事实上,2007年美国就曾先后对中国的铜版纸、环状焊接碳素钢管等产品实施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

人民币升值的加快,仅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外部环境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次贷危机还使中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面临着能源资源与运输价格上升、资金供应偏紧、劳动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调整等诸多后续影响。

环境保护与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关贸总协定中旨在保护环境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环境贸易的规则,分析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引导泉州外贸企业实现高效、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外贸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外贸发展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的一种持久的发展,对保证对外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贸可持续发展,应改变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努力寻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外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依靠科技兴贸和技术进步,减少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对环境与生态的消极和不利影响。(2)外贸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际间商品、劳务、技术、信息和资本的交换来获得比较利益,满足国内因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增加一定的资源基础,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更好地保护国内自然资源。(3)外贸可持续发展,应该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富裕,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际贸易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实现国际环境保护的前提。因为贫困是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建立在两极分化基础上的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而某些进口资源则过度依赖国外市场,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固然是长远目标,对于泉州来说也不例外。那么,具体要如何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呢?首先,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影响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因素。

2 影响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就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政策和经济三个方面。

2.1 企业内部因素影响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企业文化和客观条件。

2.1.1 企业经营理念

传统的中国企业往往认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泉州许多企业的营销理念中,企业营销目标仍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增加的粗放型营销阶段;还有些企业的经营理念认为,企业自身尚不能发展,更没有兴趣考虑环境治理。例如安溪某些企业在产品包装方面所突显的环保问题却很令人担忧,他们使用了真空镀膜塑料袋包装,保证了茶叶的质量也增加了利润。但这类真空包装袋都是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茶叶店卖出多少包茶叶就等于制造了多少可污染的真空袋,引发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2.1.2 企业经营制度

泉州的外贸企业大都是民办私企,而过于浓厚的家族式管理是中国民企经营制度的一大弊端,泉州也不例外。泉州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天下有其九”的重要地位。但是,泉州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是通过“三闲”(闲人、闲资、闲房)起步,“三来一补”(来料、来件、来样;补偿贸易)铺路而创办的,创办的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的财富积累,或者通过小范围的联户集资而获得,因此企业规模狭小,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实行家族制管理模式。家族制管理经营模式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局限性,诸如产权结构单一封闭,决策独断,经营权力主要由家族成员把持,管理上重“人治”而轻“法治”,任人唯亲,对外人缺乏信任感而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等等,这些局限性必然会制约泉州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1.3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可谓无所不在,影响着职工的素质、管理的方式和水平、技术的水平和运用、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等方面。然而,目前众多泉州民营企业家不够重视,表现在企业对环保等公益事业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误导消费者的假冒行为泛滥等。而且,泉州的民营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大多走的是家族式管理这条路。这种狭隘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员工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表现为缺乏进取心和献身精神。而这恰恰是一个企业精神缺失、严重缺少凝聚力的突出表现,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高尚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1.4 企业客观条件分析

泉州企业自身客观条件,如资金短缺、技术工艺落后等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许多企业最棘手问题之一。企业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力推新产品,就要对现有的生产工艺与流程进行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便是资金不足。如果一味地按有关标准去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就会使“马太效应”在企业竞争之间重现。

2.2 政策因素

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将更为突出,增强政府深层次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极为重要。目前,泉州市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令条例和方案,但这些规定和方案还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部分政策调控措施不够健全和得力。在决策与管理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一时尚难以扭转,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展。

而在环境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方面,泉州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尚有不足之处。首先,环境保护还未从狭义的环境治理提升至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高度,环境污染的防治还未从末端控制扩大到生产领域调控系统的源控制。其次,环境经济政策不完善,实施困难。一方面,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并不多,另一方面,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机关通常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层次,难免会出现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现象。再次,缺乏资源使用补偿办法和手段,缺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能力的市场机制。我国目前的环境资源立法中还没有充分运用补偿办法和手段以及市场机制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泉州也不例外。并且,这种手段主要依赖行政强制力量,换句话来说,中国环境法律的整体内容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2.3 经济因素

由于泉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民营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长期以来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依赖粗放型增长方式。因此,泉州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不协调之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全面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监管和节能减排仍面临较大压力。例如,泉州出口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而进口是以机电产品为主要商品,这些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对资源需求量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泉州实现等量GDP所消耗的原材料、土地、水资源,均高于苏州、宁波等发达地区,就煤的消耗量每年就达到600多万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工业废水和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近海,泉州湾、安海湾等部分近海和滩涂受到严重污染。实践证明,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外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泉州也不久将“油尽灯枯”。

此外,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加大了泉州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上的费用,国际竞争力将被严重削弱。而且,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限制我国的一些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也对泉州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泉州外贸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这些经济因素对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都是不容忽视的。

3 促进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尽管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将环保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我们也只有顺应这一潮流,加快泉州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减少绿色壁垒对泉州的影响,才能实现泉州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1 外贸企业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联系泉州实际,企业自身的努力改善是促进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自身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3.1.1 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积极推行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最大化利用物质资源;二是最小化排放废弃物;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从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统一。

3.1.2 优化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企业创新的环境,使企业成为有效的创新主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项目文化等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用电脑和网络管理系统,如ERP系统,在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也得到了加强。

另外,在泉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我们外经贸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在技术设施、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包装等方面,都必须坚持主要以环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为泉州的外贸出口开拓广阔的绿色市场。

3.1.3 尽快做好产品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工作

泉州外贸企业应积极采用ISO国际标准,它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张绿卡。这两种认证已经成为国际买家尤其是欧美买家的新标准,国外的许多企业在进行采购时倾向于已通过这两种认证的企业。所以,泉州外贸企业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例如,生产技术、工艺要考虑到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设计要选用无毒、无害、易分解处理的材料,包装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避免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这样,泉州外贸企业就可以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突破绿色壁垒,从而比较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

3.1.4 开发绿色产品,拓展绿色市场,改善客观条件

21世纪“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企业要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必须体现资源的节约性,进口商品要严格把关,为禁止有害有毒的废弃物的转移,应采取限制或拒绝进口的贸易管制措施,将严重污染的产品、设备拒于国门之外。外贸行业要抓住这一良机,必须主动适应绿色潮流,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按照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有关标准,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对产品进行一条龙改造,增加环保因素,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及时研究、开拓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全力以赴地做好绿色产品的开发,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3.2 政府引导推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泉州环保与外贸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泉州各级政府要担负起可持续发展中的领导责任,主要是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外贸主体结构,着力推进工贸合作和代理出口,建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树立对外贸易战略新思维,树立对外贸易战略新思维,防止片面追求高数量指标。从而,实现政治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增进当地的社会公共利益。

3.3 以品牌建设巩固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改善自身条件和政府配合完善外部环境之外,泉州的外贸行业还应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效益,以此来保持外贸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外贸企业要及时关注外贸政策的变化,注重加快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转变,不断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加大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其次,企业要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树立自己的品牌,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扶持和培育出口名牌企业。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培养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做好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工作,以加快产品出口量的增长。再次,企业应认识到,品牌战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必要的投入和细心的培育。因此,企业必须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努力打造企业的知名品牌,实现品牌战略的目标,并以这种品牌精神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旦消费者认可了该品牌,即可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和长期的回报。只有更多的外贸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拥有了自主品牌,具备了品牌竞争力,泉州的外贸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泉州外贸面临的,是挑战,更是机遇,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打好环境这张牌。我们应该结合泉州外贸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减少国际上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带来的阻力,积极发展绿色贸易和环保产业,从而促进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泉州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泉州应如何顺应环保发展趋势,实现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先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提出的背景入手,结合影响泉州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主要提出了外贸企业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推进外贸可持续发展和以品牌建设巩固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三方面促进泉州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外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静茹,薛瑞鑫.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J].时代金融,2007,07:13-15.

[2]殷宝庆.发展可持续性外贸:规避“壁垒”风险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5,10:29-31.

[3]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决策借鉴2000.04:3-4.

[4]孙素巧.企业在促进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方面的对策[J].国际商报,2004,01:3-4.

[5]陈莉崟.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7,07:74-76.

[6]苏珊珊.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5,04:19-20.

上一篇:用力阶段下一篇:治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