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外贸发展论文(精选12篇)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1
我主要讲3个问题:第一, 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第二, 坚持发展外贸, 促进经济增长;第三, 金融要进一步重视为外贸企业服务。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复苏总的态势没有改变, 欧债危机炒作的成份多, 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因素。国内经济滞胀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相对2011年不会恶化。这两句话里面包含一个意思, 我对世界经济可能比主流的观点乐观一点, 对中国经济可能比主流的观点悲观一点。
(一)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没有改变
现在欧美各国, 金融危机当中都认识到必须重视实体经济。靠过去的金融投机, 制造虚假的繁荣, 靠举债买国外消费品过日子, 是危险的。因此, 他们提出了要重新工业化。从现在世界各国欧美情况的动向来看, 他们要实行经济转变:由过去的重视虚拟经济转变到重视实体经济。虽然他们认识到了这个过程, 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世界经济复苏总的趋势没有改变, 速度不可能加快。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还没有真正找到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兴产业, 或者我们所谓的支柱性产业。这个需要时间去找。前些年, 靠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过去了, 那么现在究竟找什么产业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从美国的情况来看, 他们似乎是瞄准了新能源技术, 所以美国人现在下很大的力气研究新能源技术, 而不是盲目的发展所谓新能源, 比如说太阳能、风能。他们的发展很稳定, 比较保守。他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 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金, 研究如何把这种不稳定的太阳能和风能所发出的电储备下来, 均衡的使用。如果成功, 获得了突破, 那也许会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寻找新能源, 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第二, 完全靠自己生产消费品来取代过去从新兴经济体进口的消费品, 短时期内也做不到。这并不是欧美技术做不到, 而是他的劳动力成本比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要高得多, 工人平均工资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以上。尽管其技术能够生产出很好的衣服、皮鞋、电子产品, 但是成本会高得多。因此, 在短时期内, 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取代, 尽管制造这样那样的贸易摩擦,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我认定这个是做不彻底的。应该说我们的外贸留有很大的空间, 像美国因为使用中国的消费品, 比使用其他国家的消费品, 平均每一个家庭每年要少支出500到600美元。由他自己来生产, 家庭的支出会更高, 老百姓不答应, 尽管他的参议院做了这样那样的决定, 但是没有实行下来。
第三, 失业率不会很快下降, 这就影响居民的收入增长。失业了, 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快, 消费需求也不会增长很快。消费需求增长的慢, 经济发展也不可能快。我们分析, 美国的失业队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房地产和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 这都是劳动密集型的, 由于次贷问题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房地产一直到现在也不景气, 这些人要想找到新的就业岗位, 需要时间。另外一个失业大军, 就是与金融投机有关的人员, 据说有20万人, 这些人员要想找新的工作岗位更不容易, 因为他除了有金融理论之外, 没有其他的就业本事, 过去的高收入拿惯了, 现在低收入还不想拿。要解决这个失业问题也不容易。所以失业率下降不可能很快, 这是肯定的。
上述3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贸这个角度来看, 既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的慢, 外贸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但是也要看到, 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因此, 我觉得2012年, 世界经济总体上会好于2011年, 我国的外贸也可能比2011年不会再差。
对于欧债问题, 我说炒作的成份过多, 媒体、学者把这个问题看过了头。欧债问题主要是欧美争夺货币的主动权和债券的融资权问题。在欧元出现之前, 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美国占了72%, 欧元出现以后, 2011年降到了61%, 而欧元占了25%以上。他失去了这个比例, 实际上就失去了货币的主动权, 失去了债券的融资权。美国人对这一点是非常担心的, 之所以挑动这个问题, 就是想搞垮欧元。因此欧债的炒作问题, 应该看清楚实质。欧债的危险性和美国的次贷问题性质是不一样的, 美国的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 主要是后面的对次贷的贷款进行包装, 进行所谓金融产品的创新, 然后用市场决定这个包装产品的价格, 形成泡沫。这个泡沫一个地方破了, 整个资金链出问题, 连带效应比较大, 所以产生这么大的金融危机。而欧债问题, 没有这样的连带性。对于欧债问题, 我们现在要看两个, 第一, 涉及国家经济总量不大。像希腊占欧盟经济总量也不到3%, 对世界经济总量可以说微不足道。一个希腊怎么能影响整个世界呢, 而且不形成资金链。一个国家的债务危机也只是这个国家破产的问题, 也只是影响了向这个国家借了债的少部分国家而已, 而不会像世界金融危机那样牵扯面那么大, 影响那么大。另外还涉及的几个国家经济总量也不大, 意大利稍微大一点, 占欧盟经济总量大概17%, 现在换了总理以后, 总理采取的政策是正确的, 2012年上半年他的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欧债问题, 虽然说的很严重, 炒的忽忽悠悠的, 但是没有那么可怕。所以我的看法是, 2012年属于继续复苏, 而且比2011年好一些。
(二) 国内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滞胀
滞胀是由长期的所谓积极财政形成的。积极财政从1998年到现在, 使我们基本建设的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 使这个要素的价格提升了很多。要素价格的提升, 引起下游产品消费品的成本上升。成本上升推动通货膨胀, 所以2011年通货膨胀的压力比较大。实际上在经济滞胀的情况下, 通货膨胀不可能出现特别严重。我们2011年年平均的CPI 5.4%, 比预期的4%高了1.4%, 这里实际上至少0.5%是过分预期造成的。我早就说对通货膨胀预期炒的那么高, 有的甚至说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经济滞胀的这种局面, 历史上的经验证明, 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 因此要延续一段时间。
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由于凯恩斯新政以后, 美国经过十多年滞胀, 我们要想在一两年内解决滞胀问题, 不那么容易, 因为治理滞胀几个东西同时存在:第1是经济增速放缓, 第2是物价高位运行, 第3是失业率存在, 这与凯恩斯的理论背道而驰的。凯恩斯认为, 如果有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存在失业, 因为通货膨胀说明经济是热的, 就业是充分的。如果有失业, 经济就不可能通货膨胀。因为失业的人多, 收入减少, 需求减少, 经济是不热的。可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 美国恰恰出现了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既有失业又有通货膨胀, 这个现象叫做“滞胀”。所以经济滞胀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才提出来的, 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来的。治理滞胀问题采取的措施, 对这方面有利, 可能就对另一方面没利, 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好遇到这样两难的问题, 得慢慢来。
关于治理滞胀我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们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多的转向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应该是治理滞胀比较有效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使得经济发展比较好, 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实行平衡的财政, 使我们基本建设的规模, 与经济发展水平, 基本上协调起来。不要过多、过快的搞基本建设, 像高铁很好, 但发展的太快, 效益又不行, 投资很大, 那肯定是不行的。搞经济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二是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这也不那么容易, 我们的收入分配已经非常的不平衡, 个体之间的分配, 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比大多数国家都大。那么要把这个失衡了的分配结构调整过来, 需要时日。调整不好, 消费需求就不会上升很快, 消费需求不会上升很快, 经济增长就不会很快。
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稳中求进”, 就是要稳定各方面的政策, 求得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我相信只要在这个精神指导之下, 适当调整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我相信2012年经济增长的情况和物价上涨的情况, 都会比较平稳。经济增长速度, 也许会比2011年低一点, 但不可能低得太多。物价水平肯定会比2011年低一些, 但是不可能低得很多。所以对国内的经济, 我既没有看得那么糟糕, 也没有看得那么乐观。
二、要坚持发展外贸, 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一靠内需, 二靠外需。忽视了外贸, 忽视了外需, 是不行的。尤其在经济处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更要开辟好外贸的渠道。在朱镕基当副总理和总理的10年当中, 发展外贸和增加外汇储备, 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几千人的会上说, 我们要像日本那样, 派人到外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扩大我们的外贸。而且在这10年当中, 我们清楚的感到外贸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也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说, 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国内总有一些人, 希望我们改变朱镕基总理那个时候发展外贸的政策。似乎我们出口多了, 我们外汇储备多了, 增长快了, 就成了错误, 成了问题。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想如果没有上个10年发展外贸和实行分税制这两大举措, 增加了外汇储备和中央的财力, 我们这个10年的日子可能更加难过。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必须坚持发展外贸的各项政策。朱镕基总理在2003年讲过:10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表明, 增加外汇储备的政策是正确的, 我们的汇率政策也是正确的, 目前看不到有改变的必要, 这两条今后还会对国民经济起作用, 我们不要动摇, 不要随随便便被人家的言论所迷惑。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我们自己要站稳立场。因为当时许多人找朱镕基总理, 提出汇率政策要改, 实行“一揽子”等, 但是我们不听。可是在2005年, 我们改变了这个政策, 2007年外汇储备还不到10 000亿美元, 一些人大喊流动性泛滥, 要压缩外贸, 要减少外汇储备, 要加速人民币升值。对于这些, 我实在非常不理解。我认为, 汇率政策关系到外贸政策的全局, 要发展外贸, 就必须稳定汇率。汇率的决定机制, 归根到底是由外贸商品的价值形成的, 而不是所谓货币的供需形成的。我们自己的人民币决定外贸商品的总成本, 如果汇率变化不能保持外贸商品的平均利益, 外贸企业就得全线亏损。这应该是一个清楚的经济道理。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怎么决定, 国际上公认的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我们经济主权自己要用好, 不要受美国人制约。在这个方面, 我认为要总结经验, 完善我们的货币政策。
三、金融要进一步重视为外贸企业服务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要抑制社会资本, 我认为这个说的很好。我们要特别注重金融怎么样为外贸企业服务, 这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外贸企业除一些外资企业之外, 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目前,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困难比较突出, 那么这个困难的形成, 温家宝总理也讲过, 一个方面是世界金融危机, 国外的需求有萎缩的趋势。另外一个方面, 汇率不断上升, 也造成了不少困难。因此, 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同时, 还要在融资方面, 更加支持企业, 敢于拿大单、拿长单。据我所知, 现在有一些外贸企业不敢拿大单、拿长单, 因为许多东西看不清楚。那么我们的金融系统, 就应该支持拿大单、拿长单。不然我们的外贸就不能得到大步发展。
要改革外汇储备制度。现在民间储备等于零, 所以应当改革这种储备制度。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也可以说用这种机制, 要逼得一些企业走出去。只有这样, 才能分散风险, 才能使得我们在走出去这方面走得更好。我认为货币并不是真正的商品, 供需不是汇率形成的基础。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 拥有这么大的外汇储备, 应该说在稳定国际货币汇率和规避汇率风险方面, 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希望有关制定政策者调整思路, 努力稳定汇率, 促进外贸公平这些方面, 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我们有一些同志, 以为人民币升值了, 地位就提高了, 就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了。恰恰相反, 只有你的汇率稳定, 而且你能够左右国际货币汇率, 那么你才有地位。
总之, 2012年, 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尽管是严峻的, 但我认为总体发展的情况还是乐观的。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尽管不是很快, 但是今年相对去年, 有可能加快。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 有可能在二季度企稳。如果我们上下齐心协力, 千方百计地促进对外贸易,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金融政策上采取切实的具体措施, 解决外贸企业的具体困难, 提升开放性经济的水平, 2012年的外贸, 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我的一些观点跟主流观点确实差异很大, 仅供有关方面参考。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2
【摘要】完善的外贸促进体系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科学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地方外经贸发展实际的外贸促进体系至关重要。文章从外贸促进体系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入手,以江西九江为例,提出了完善地方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外贸促进体系 地方经济 政策建议
外经贸促进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而专门建立的支持服务体系。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制定科学的外经贸促进体系引导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方向,促进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可行而且必需。
一、依靠外贸促进体系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1.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践表明,对外贸易对于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能加速地方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比较优势是一个地区的独特资源,是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若能发挥得好就是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地方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并凸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地方外贸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依赖,所以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九江作为一个实力弱、底子薄、经济欠发达、发展中的内陆城市,没有外资的投入和外贸的出口,比较优势就难以发挥,产业发展将缺乏空间。为更好发挥出比较优势,就必须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大力开展“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但是对于一般发展中的地区来说,目前这些战略存在着引进的外资项目大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加工贸易比重高,一般贸易比重低,且出口商品总量较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导致这些项目对当地企业的带动性不强,形成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强烈反差。要妥善解决这些抑制地区经济发展的难题,可以加快建立外经贸促进体系,将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殆尽,提高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提升其外贸发展水平。
3.能较好适应地方政府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推进地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原有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为地方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地方要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应当有科学的外贸促进体系来推动之。一方面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可以加速引进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加速培育重点进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基地打通出口外销渠道,加速做大做地方支柱性企业,以实现“外向带动”促外贸出口,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以加速地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通过外贸促进体系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地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地方外贸的竞争力。
二、完善地方外贸发展促进体系的具体建议
1.建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通常是促进地方外经贸发展必要手段,实施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以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鼓励企业出口。各地在外贸实践中,往往是有意向出口的企业不具有出口能力,有能力出口的企业为规避风险和缩减出口。因此,应当利用进出口银行对企业出口提供包括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在内的融资方式推动出口贸易,同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当在出口信贷、收汇保障、资信评估、商账追收、贸易融资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第二,设立“走出去”专项基金以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企业“走出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高级形式,也是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政府来说,各地除了建立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境外资源类项目、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承包工程项目和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外,还应当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设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专项基金,化整为零,加大支持,用于政府投资促进活动和企业“走出去”项目的奖励、市场开拓、调研论证、人才培训、保费补贴、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等,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2.建立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地方行业和地区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产业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积极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形成产业集聚。建立配套协作的`项目库,建立信息开放和相互交流网,促使企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省级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鼓励支持资金。通过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等举措,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产业集群。
3.建立进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和与咨询服务机制。外经贸发展中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建立外贸政策信息服务平台。从刚刚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实施效果还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的外贸政策领会不深以致无法真正将政策用足用活。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面向企业、信息可靠、免费提供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法规等方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要建立能提供国际市场信息的咨询机制。实践中,在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正确引导企业规避各种市场风险方面,政府的作为极少且很不到位。有些地方虽设有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但收费过高、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外经贸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建立如出口商品数据库、进口商品名录数据库、商展信息数据库、涉外政策法规库、国际经贸公约与惯例、对外贸易指南、投资指南、合作指南等,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行情、相关产业的国外技术动态及准入制度、有关国家的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
4.地方政府应建立合理的产业保护机制。尽管WTO对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提出了较多的限制,但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还是要根据通过深入研究WTO规则,灵活运用WTO规则,加快建立产业保护机制,以合理保障地方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产业安全,这对于地方外贸经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在对企业的扶持保护过程中,应当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对事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进行监控分析,尤其关注地方重点敏感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建立科学的产品出口和市场预测预警体系,防止企业出口中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同时,还应当对对国外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份额进行仔细观测,以防国外产品大量进入对本地同类企业造成冲击。
5.建立配套的环境支撑体系。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社会信用、人才、通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良好环境作支撑。
一是要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各地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种现代通讯设置、路桥交通、沿江及沿海港口以及企业电力等设置都应当与时俱进,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对外贸企业的承载能力。
二是要提供高效便捷的“大通关”环境。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速度。真正形成大通关,简化通关程序,实行“提前报关”、“预约报关”、节假日加班等通关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口岸功能,将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加快推进通关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实现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要为企业进出口提供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信用环境。各地要鼓励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形成社会联合征信机制。建立以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外部信用制度。培养和树立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防范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
四是要提供同外经贸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环境。如九江对外贸易多采取通过港、澳、台中间商代理,导致九江出口货物没有真正辐射到国际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提高九江外向型经济的外向度,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培养、吸引一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营销能力强、会经营管理、懂法律知识、能引领国际市场的外贸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应通过和谐的人才环境加快引进外经贸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张 萍: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努力构建新型外贸促进体系.广东经济,期
彭继增:德国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月刊,年02期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3
经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政策的学习及对我国综合优势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将现代物流理念与货物出口相结合的道路扩大产品出口。即充分运用我国的综合优势,,将商品出口与服务外包结合起来,做国外大型企业的“离岸公司”。具体来讲就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企业与国外大型生产型企业合作,消费品出口企业与国外连锁超市合作,将其物流链上的部分环节拿到中国来做,包括材料(商品)采购、检验、仓储和配送(出口)。即以契约形式接受国外企业的物流外包,根据其提供的生产和销售进度数据制作物流设计后为其提供“准时化供货服务”(JIT SERVICE)。
上述设想若能实现,将完成我国出口战略的重大转移,对提高我国出口数量和质量,改善贸易条件意义重大。它将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有本钱在国际市场实施“蓝海战略”,进行高层次的竞争。现代物流与商品出口的结合将使我国出口产品增加了新的卖点;增加了科技和服务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其价格自然会提高;相对稳定的的客户和订单式的生产及采购会使我们的出口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可能投入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中去。我国出口产品现有的竞争性价格将会吸引国外企业向我们“发包”,一旦我们成功“接包”,又势必扩大带动我们的商品出口。物流与商流相互促进势必使我们的对外贸易出口稳步健康地发展,服务方面的收入又可以抵消商品出口利润的下降和人民币升值带给出口企业的潜在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包括服务因素在内的出口价格将大大降低我国出口产品遭进口国“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
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以上方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首先,国际上流行的第三方物流业务(3PL)为我们的出口战略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仅有10到15年历史的行业,正处于上升期。国外众多企业为了集中主业,减少资金及库存的占压从而节约费用及提升企业形象而纷纷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并且其需求仍在增长。在此背景下,国外企业早已熟悉了“外包”(Outsourcing)这种做法,很多企业已将其从中国采购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并进行科学的配送这一任务交给了其本国贸易商。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用我们的综合优势说服对方将其已经使用的“外包”升级为“离岸外包” (Offshore Outsourcing),接受我们的商品出口加物流服务的“打包销售”。
其次,我国具有许多优质港口和广阔的腹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建设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我国共有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未来5年,中国将在沿海经济增长的三个重量级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区域建设三大港口群,着重发展大型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码头。我国主要港口已经纳入海运干线,可供第六代集装箱船停泊。我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大多分布在这三大港口群的腹地。这些都为我们开展物流外包和物流与商流的结合提供了极强的可操作性。
再次,我国较低的土地成本和脑体人力资源成本增强了我们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印度的百分之七十。沿海港口区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每年可提供大批物流与国际经贸人才,为新型出口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后备力量。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4
一、依靠外贸促进体系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1. 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践表明, 对外贸易对于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 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 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 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 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 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 扩大对外经贸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引进竞争机制, 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 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 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 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 能加速地方发挥比较优势,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
比较优势是一个地区的独特资源, 是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 若能发挥得好就是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地方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并凸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地方外贸经济得以发展的最基本依赖, 所以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九江作为一个实力弱、底子薄、经济欠发达、发展中的内陆城市, 没有外资的投入和外贸的出口, 比较优势就难以发挥, 产业发展将缺乏空间。为更好发挥出比较优势, 就必须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大力开展“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但是对于一般发展中的地区来说, 目前这些战略存在着引进的外资项目大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 加工贸易比重高, 一般贸易比重低, 且出口商品总量较大, 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导致这些项目对当地企业的带动性不强, 形成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强烈反差。要妥善解决这些抑制地区经济发展的难题, 可以加快建立外经贸促进体系, 将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殆尽, 提高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 提升其外贸发展水平。
3. 能较好适应地方政府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推进地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原有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 为地方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地方要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 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 应当有科学的外贸促进体系来推动之。一方面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可以加速引进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 加速培育重点进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基地打通出口外销渠道, 加速做大做地方支柱性企业, 以实现“外向带动”促外贸出口, 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产业集群,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通过外贸促进体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 以加速地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通过外贸促进体系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地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以全面提高地方外贸的竞争力。
二、完善地方外贸发展促进体系的具体建议
1. 建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通常是促进地方外经贸发展必要手段, 实施过程中, 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 以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鼓励企业出口。各地在外贸实践中, 往往是有意向出口的企业不具有出口能力, 有能力出口的企业为规避风险和缩减出口。因此, 应当利用进出口银行对企业出口提供包括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在内的融资方式推动出口贸易, 同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当在出口信贷、收汇保障、资信评估、商账追收、贸易融资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第二, 设立“走出去”专项基金以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企业“走出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高级形式, 也是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政府来说, 各地除了建立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 重点支持境外资源类项目、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承包工程项目和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外, 还应当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设立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专项基金, 化整为零, 加大支持, 用于政府投资促进活动和企业“走出去”项目的奖励、市场开拓、调研论证、人才培训、保费补贴、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等, 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2. 建立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积极促进产业集聚, 形成具有地方行业和地区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产业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 积极为主导产业进行配套, 形成产业集聚。建立配套协作的项目库, 建立信息开放和相互交流网, 促使企业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省级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鼓励支持资金。通过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等举措,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配套工业, 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 形成产业集群。
3. 建立进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和与咨询服务机制。
外经贸发展中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应建立外贸政策信息服务平台。从刚刚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 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实施效果还不尽人意, 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的外贸政策领会不深以致无法真正将政策用足用活。因此, 有必要建立完善面向企业、信息可靠、免费提供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为各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法规等方面的服务。
另一方面, 要建立能提供国际市场信息的咨询机制。实践中, 在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正确引导企业规避各种市场风险方面, 政府的作为极少且很不到位。有些地方虽设有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但收费过高、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外经贸部门的职能作用, 通过建立如出口商品数据库、进口商品名录数据库、商展信息数据库、涉外政策法规库、国际经贸公约与惯例、对外贸易指南、投资指南、合作指南等, 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行情、相关产业的国外技术动态及准入制度、有关国家的投资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
4. 地方政府应建立合理的产业保护机制。
尽管WTO对各国保护本国产业提出了较多的限制, 但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 还是要根据通过深入研究WTO规则, 灵活运用WTO规则, 加快建立产业保护机制, 以合理保障地方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 保护产业安全, 这对于地方外贸经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在对企业的扶持保护过程中, 应当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分类, 有针对性的对事关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进行监控分析, 尤其关注地方重点敏感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 建立科学的产品出口和市场预测预警体系, 防止企业出口中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同时, 还应当对对国外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份额进行仔细观测, 以防国外产品大量进入对本地同类企业造成冲击。
5. 建立配套的环境支撑体系。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社会信用、人才、通关、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良好环境作支撑。
一是要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各地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 各种现代通讯设置、路桥交通、沿江及沿海港口以及企业电力等设置都应当与时俱进, 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对外贸企业的承载能力。
二是要提供高效便捷的“大通关”环境。改善通关环境, 提高通关速度。真正形成大通关, 简化通关程序, 实行“提前报关”、“预约报关”、节假日加班等通关措施, 增强服务意识, 完善口岸功能, 将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加快推进通关作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实现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是要为企业进出口提供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信用环境。各地要鼓励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 逐步实现社会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形成社会联合征信机制。建立以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外部信用制度。培养和树立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 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防范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
四是要提供同外经贸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环境。如九江对外贸易多采取通过港、澳、台中间商代理, 导致九江出口货物没有真正辐射到国际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为提高九江外向型经济的外向度,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培养、吸引一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营销能力强、会经营管理、懂法律知识、能引领国际市场的外贸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 应通过和谐的人才环境加快引进外经贸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摘要:完善的外贸促进体系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科学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制定符合地方外经贸发展实际的外贸促进体系至关重要。文章从外贸促进体系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入手, 以江西九江为例, 提出了完善地方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贸促进体系,地方经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 萍: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努力构建新型外贸促进体系.广东经济, 2006年04期
[2]彭继增:德国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月刊, 2006年02期
八措施促进外贸增长 篇5
(二)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
(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扩大短期险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认真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在保障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适用范围放宽至部分B类企业。进一步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免收四季度所有法定检验检疫物出入境检验检疫费,起执行降低后的检验检疫收费标准。
(五)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进口贸易救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鼓励企业用好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已生效的自贸协定。
(六)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贸易平衡。
(七)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
(八)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边境省区发展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为加大对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打击力度,有效惩治犯罪,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意见》。
《意见》规定:(一)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侵权和假冒伪劣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案件。
(二)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检查和接受举报投诉时,发现侵权和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明显涉嫌犯罪的,要立即书面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接到通报后,应当立即调查,自接到通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侦查并书面通知行政执法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三)公安机关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经审查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同级行政执法机关,由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处理。
(四)对于情节严重、性质恶劣或疑难复杂的涉嫌犯罪案件,行政执法机关或公安机关可以联合执法打击,深挖首要违法犯罪分子,彻底摧毁产供销犯罪链条。
(五)行政执法机关查办的案件,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执法机关报告。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查办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或逾期未移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移送;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公安机关不受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案件,或对已受理案件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意见》还就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考核、保证衔接工作落到实处,作了具体规定,并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将侵权和假冒伪劣案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
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篇6
一、国际贸易环境异常严峻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存在很大变数。由美国房地产“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0%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居民消费持续下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亦不能幸免。一些大的资源输出国受到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的重创,经济开始显现衰退迹象。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也都面临巨大困难。国际货币基金已于1月下旬再次下调了对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根据其最新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增速。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2%,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将增长3%。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12月份发表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从2008年的2.5%降至1.0%。
世界贸易受损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经济。由于信心遭受严重打击,需求萎缩,汇率动荡,国际货物贸易量正在迅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和行为在一些地区又蠢蠢欲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的难度增加。世界银行12月发表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2.1%,这将是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尽管各主要经济体政府为稳定金融环境迅速做出了反应,并纷纷采取措施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回升,但是这种努力目前还不足以真正稳定人们的信心。正如国际货币基金在公布经济预测时所指出的,“在金融市场机能得到恢复、信贷市场障碍被扫清之前,持续的经济复苏是不可能实现的。”美、欧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没有见底,金融机构问题还在进一步暴露过程中。有分析人士预计,下半年美国还有可能出现类似“次贷”的“次级债”以及更多银行倒闭问题。现在还不能排除美、欧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蔓延,经济衰退时间拉长,甚至拖累全球经济走向更大范围衰退的可能性。我们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一定要有中长期打算。
二、全球需求结构正面临变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从表象上看是国际金融系统监管出现了严重问题,是经济过度虚拟化造成的信用危机,而深层背景则是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尤其是美国人长期寅吃卯粮,消费高于产出,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临界点上。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6%的高位上。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超过GDP的5%。相当多的美国人实际上是靠借新债还旧债生活。因此,当前这场危机又是全球经济失衡引发的危机。
尽管我们批评把金融危机原因归结为中国消费率过低的说法,但是却必须承认,全球经济失衡呈现在债权国(中国在其中名列前茅)一方,的确是长期的储蓄过剩,产出高于消费,内需跟不上产出的增长。这就像由两块拼版组成的一张拼图:美国这一块是长期以来币值高估、低储蓄、高消费、高赤字和高负债,而中国等债权国这一块是币值低估、高储蓄、低消费、高顺差和高对外净资产。2007年底,我国对外净资产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约30%。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超过了8%。在一定时期,中美之间实际形成了一种互利的安排。这种安排强化了我们的低成本优势,推动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但是,币值相对低估也抑制了我国内需和非贸易部门的成长。长时期看,这种失衡不仅难以持续,而且造成我国作为债权国对外净资产的缩水,以及在国民福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损失。
金融危机将带来强制性的调整。美国要重建美元的信用,就必须抑制过度消费,提高储蓄率,扩大出口,减少贸易逆差。相对应的,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则需要扩大消费,增加进口,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从全球看,由于美国的需求滑坡,在一定时期中由美国吸收以及拉动的出口量(估计目前应占全球出口量50%以上)将下降或放慢增长。而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需求的增长短期内又难以填补美国需求滑坡造成的缺口。因此,很大可能是,全球贸易将像全球经济一样进入战后一段低迷时期。这段时期也将是全球需求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时期,美国最终需求的份额将下降,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将上升。与此相伴,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一部分原来主要面向发达市场的、高能耗和高物耗的过剩出口产能将被淘汰。
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必须适应这一调整和变化。在一定时期中,经济增长不能不减少对外需,尤其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考验。
三、近几年外贸政策调整得大于失
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汇率机制和贸易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调整。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和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地浮动,主要呈现了升值走势。同时,国家大范围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能耗物耗和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出口加以抑制。总体上看,这些调整的效果是积极和健康的。
首先,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进出口保持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增长。出口增长速度略有放慢,但是仍然达到20%以上。同时,进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贸易顺差急剧增长的势头得以扭转。
第二,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表现出更加优化的趋势。一般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增加;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慢,比重下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下降。
第三,对外贸易的地区发展趋于平衡。在东部地区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加快,增速超过了东部,在全国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第四,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出口连续几年强劲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上升,美国等发达市场比重有所下降。
第五,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7年以来,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国家较大范围降低或取消“两高一资”商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出口退税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仍然呈现了不断上扬的态势。
第六,出口增长适度放缓和顺差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缓解了前一时期国内的经济过热压力、通货膨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总体上看,近几年外经贸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是给了国内出口企业一个较大压力,促使他们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同时也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这样做的结果,使进出口发展更加协调,提高了应对风云突变的能力,也为保持外贸持续增长预留了政策调控的空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调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我们会更加措手不及,倒闭企业和失业工人会更多,出口产业和国民经济所受的冲击将更大。
四、进出口短期走弱不足为奇
自2002年起,中国商品进出口连续七年高速增长。2008年1至10月以美元统计的出口增长仍然高达21.9%,进口增长高达27.6%。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0月份广交会到会客商数量和进出口成交金额已经明显萎缩。11月和12月份当月进出口金额更是转为下降,逆转之快超乎寻常。其中出口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2%和2.8%,进口分别下降了17.9%和21.3%。进出口之所以一下子由升转降,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国际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进口商、生产商都对市场突变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库存一直比较充裕。面对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未来市场预期很不看好的形势,他们不得不大幅度调减和消化库存。同时,进口资源能源价格较2008年上半年大幅下跌,也是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和地区银行信用和厂商履约率均下降,我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呆坏帐风险和遭遇贸易摩擦的风险都进一步加大。进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亏损,成交需要非常谨慎。
基于这些情况,在2009年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商品进出口呈现低迷走势,甚至出现持续的下降,都是不足为奇的。在外需普遍疲软,主要贸易伙伴进口下滑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回落,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负增长或低于GDP增长,应当是世界经济贸易调整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我们顺应这种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必须付出的代价。
五、出口企业困境与中长期问题有关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口企业传来的坏消息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实,早在2007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减速和国内通胀水平升高,银根趋紧,沿海地区加工出口企业就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除了金融危机引起的外部需求萎缩以外,许多人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大量出口企业遭遇困境的原因归结为近几年国家贸易、货币和劳工等政策的调整,认为这些人为因素削弱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使许多企业陷入亏损境地。而全球金融危机成了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羽毛。
对于近几年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利弊得失确实可以讨论,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如果有些政策出台时更注意把握时机,分清主次,不要一窝蜂、一刀切,那么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可能会更少一些。
但是,仔细分析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的情况,就会发现,在前些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需求旺盛时快速和盲目扩张,过于依赖各级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和支持、过于依赖低成本优势、过于依赖发达国家市场、过于依赖单一产品和单一营销渠道,内部经营管理跟不上企业快速发展步伐,几乎是这些企业的通病。在市场需求变化时不能及时掉头和调整,坐等国家给政策和施援手,失去了民营企业特有的优势,更成为导致一些昔日“明星”企业一落千丈的痼疾。这些事实表明,沿海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也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产业发展环境过于宽松,只注重数量扩张,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产品、市场和营销结构不够优化有关;不仅仅是短期性问题,也反映了一些中长期的矛盾。
六、战胜危机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在充分估计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战胜危机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收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起了产业集聚度高、上下游配套和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强的出口制造业。中国出口商品中中低档消费类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性价比比较高。在经济衰退情况下,可能更受到希望节俭开支的大众消费者欢迎。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充足,内需潜力很大。今后一、两年国家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投资、拓展民间投资。我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的潜力仍然很大。
第三,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一方面多管齐下,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和完善外经贸政策,加大融资和保险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克服眼前困难。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进出口稳定、健康增长。
第四,金融危机将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力资源充裕。迄今为止外商直接投资热情不减。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外贸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库存调整结束,2009年下半年中国进出口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尤其是在国家刺激内需的各项政策逐步落实之后,进口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将迅速回暖,带动进口大幅回升。国际市场上对消费类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中国是消费类产品主要的生产地。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订单仍将纷至沓来。因此,2009年中国商品进出口可能是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在不发生更恶性的全球经济衰退情况下,全年进出口仍然将实现正的增长。
七、慎用汇率和退税手段刺激出口
根据金融危机以来进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势,近几个月来国家已经四次较大范围上调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和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对缓解部分出口企业的困难,提振人们的信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一些人希望国家进一步将人民币贬值或大范围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样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提升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刺激出口,但是也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作用。
首先,人民币贬值和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给一些出口企业降价竞销提供了条件。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外部需求普遍疲软的形势下,对于那些我国已经占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商品,出口企业降价竞销只能是将部分利益输送给进口方,却并不一定能扩大外部需求,实际上得不偿失。
第二,人民币贬值和频繁地大幅调整出口退税率容易被贴上补贴标签,可能引发更多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问题十分敏感,违背市场供求的贬值可能加剧国际货币市场动荡,遭致谴责和报复。出口企业打价格战也必然引来更多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投诉,使贸易环境更加不稳。
第三,人民币贬值和大幅增加出口退税将保护一部分本应收缩的落后产能和“两高一资”出口,不利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和非贸易部门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和产品出现新的过剩。那样的话,我国外贸顺差可能再次迅速膨胀,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还将持续和扩大,我们极有可能重蹈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覆辙。
八、保增长更要转变增长方式
为了战胜这场几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今后我们仍有必要对汇率的不正常波动进行适当干预,对出口退税制度中不合理部分继续加以微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调整思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而不应当鼓励企业以低廉价格扩张出口。
当前,政府在帮助企业战胜金融危机方面应当突出以下一些着力点:
一是继续努力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在遏制出口滑坡同时防止进口大幅下滑。鼓励企业由只关注出口转变为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尤其应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适销对路商品,同时进口更多国内需要的资源、能源、技术和不具有优势的消费品。
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互利共赢方针,稳定多边区域和双边经贸环境,认真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鼓励企业由只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发展全方位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由只注重低廉价格竞争转变为更多注重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加工以外的价值增值环节。
四是继续推进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由主要做加工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并重,由主要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内对外投资并重,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创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7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这个专有权利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文艺作品、发明、商标等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2 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1 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我国的外贸企业几乎都遇到过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据统计, 我国每年有大约45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受到不利影响。我国的出口产品中,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十分低, 所以导致企业出口利润率也很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决定了我国出口企业因为附加值低而利润率低。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期内, 受汇率影响的贸易体作用都将发挥, 并将逐步和完全的抵消由汇率变动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
通过对以上短期和长期中汇率变动作用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短期中汇率的变动会对经济体的影响主要看一国的贸易水平和规模, 进而影响该经济体的贸易结构的调整, 通过调整逐步适应汇率的变化, 这表现为汇率的长期作用, 也就是中性论所述。
4对策以及建议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汇率的变动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要保持人民币的稳定, 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 适时调整进出口贸易的税收与补贴政策。贸易的直接承担者外资投资企业, 是我国对外商品出口的重要主体。税收的优惠极大的刺激着外资投资企业的发展, 适时调整税收的规模和幅度, 对出口企业提供免税政策, 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高, 外汇收入的增加, 以及经济发展的动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对进口商品, 要对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必然因素, 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先进技术, 先进工艺设备和节能降耗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口的财政支持与补贴力度。因此, 对扩大进口的我们要有选择的进行税收优惠。
(2) 调整贸易方式, 进一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支持者, 也对我国资源的利用, 外资的引进都
2.2 有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水平
由于知识产权的束缚, 当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直接或间接地蒙受了一些经济损失。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对加工贸易的发展十分重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利于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改变被动的市场地位, 使其在国际加工贸易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3 有利于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直接投资,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数量, 还会影响其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市场环境, 对于拉动技术密集型投资的增长以及提高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意义重大。只有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到较高水平时, 发达国家才会向我国进行技术密集型投资, 这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很大。
2.4 避免出口企业遭遇知识产权壁垒
发达国家常常在某产品高速成长的时期, 利用其的知识产权
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部分加工贸易业处于产业链条中的低端, 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不能更好的利用出口贸易来发展我国经济, 因此, 对贸易方式的调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和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以及通过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 适时形式, 扩大进口。主要表现在适当地扩大进口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会缩短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增强我国企业科技含量。扩大进口也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 通过与进口的相关企业合作, 进而减少美国欧盟高技术企业对我国高科技术的进口限制, 有助于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凯.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载于汤
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商务印书馆, 1998.
[2]刘伟, 凌江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探讨[J].国际金
融研究, 2006, (9) :4~8.
[3]姜璐.论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关系——
1997~2005年季度数据分析[J].山东经济, 2007, (1) :113~118.
[4]沈国兵.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
究, 2004, (6) :65~71.
[5]王胜, 陈继勇, 吴宏.中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5) :34~40.向我国发难, 而这个产品往往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这种手段经常会引起我国全行业陷入被动局面。我国每年都会有较多的出口产品遭受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还有利于为我国企业的产品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以便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2.5 缓解出口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标准和国别规定了解的很少, 导致我国出口企业侵犯别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国海关查获的侵权案件数量每年以30%的比例在增加, 其中商标侵权案件最多。但是我国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保护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总而言之,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减少我国出口企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的概率。
3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不健全
我国的《著作权法》、《商标法》以及《专利法》的专利保护水平与《TRIPS》协议还有差距。但是,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在某一些领域又有脱离实际的倾向, 甚至有些方面达到了超世界水准的境地。这说明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不健全。
3.2 频繁遭受知识产权争端
欧美发达国家经常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某些不足为借口来实施知识产权壁垒, 这严重影响了双方贸易合展。发达国家借此挑起的贸易争端给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3.3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 在我国很多个人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极为不强, 他们忽略对知识产权的确权工作, 导致了大量知识产权流失。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引起知识产权的流失:一是不申请专利;二是只申请中国专利;三是中途放弃专利。
3.4 专利申请的行业竞争力弱
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专利申请上看,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比如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核技术等关键领域, 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大约占到专利总量的90%。所以, 我国申请专利的行业竞争力不强。
3.5 专利申请的企业技术创新力弱
据统计,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仅0.03%,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这说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3.6 国际专利申请的企业很少
2006年, 我国仅仅一家企业入围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0位, 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都是很少的。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措施
为了维护我国的对外贸易秩序, 有效实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4.1 完善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体系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海关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但是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来完善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体系。首先是主动保护, 主动保护是指海关依据我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对侵犯我国知识产权的侵权人和相应的货物进行查处。其次是适当放宽担保金提交条件。视情况减免担保金对于保证权利人合法权利的行使有重大意义。最后是分类界定侵权货物的处置方式。
4.2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已经比较完整, 所以当前的立法任务主要是修订已有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 使之符合国际要求。同时我们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
4.3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引进其他国家的创新成果, 但要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最终只能够依靠我国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原创性创新更加具有知识产权的市场独占性。只有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获取创新技术的垄断利润。
4.4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及时预警知识产权纠纷事件。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发布预测分析和预警信息来告知企业, 以便其避过潜在的损失。完善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发布预警、贸易动态评估预警、在线服务预警、事件跟踪预警。
4.5 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从国际经验看, 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越完善。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就必须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应用;确立适当的知识产权战略基本原则;构造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4.6 强化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期限还不长, 所以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应该积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要提高贯彻知识产权制度的自觉性。加强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普及是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 有计划地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要积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4.7 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我国的企业应该致力于培育品牌, 积极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 利用个性鲜明的商标作为开拓市场的法宝。企业还应该维护品牌良好形象, 加强商标权管理和保护, 保护好自身的知识权益。在培养品牌的同时, 企业还应该重视维护品牌专利方面的工作。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水平, 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投资, 避免出口企业遭遇知识产权壁垒, 缓解出口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但是,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很多问题,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不健全、频繁遭受知识产权争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的行业竞争力弱、专利申请的企业技术创新力弱、国际专利申请的企业很少。本文针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知识产权,对外贸易,中国
参考文献
[1]宋河发, 李大伟.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05) .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8
一、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以供应链管理企业为融资平台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 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评估, 据此将大额融资提供给供应链管理企业, 再由其向链条内各企业提供所需额度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伴随着企业寻求成本最小化和全球性业务外包而诞生的供应链管理概念。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 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 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 供应链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商业银行为适应这一需求,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 开展综合授信, 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由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机构参与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链上的运营商, 包括供应商、生产和批发零售商等, 一类是为产业链提供服务的服务商, 如供应链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组织起来, 集约进行产品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它类似于提供原材料采购、工厂选择、生产安排、办理出口批文等多元服务的“大超市”, 是一种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站式商业服务供给方。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大都关注前者, 围绕一家核心运营商, 通过考察这一大企业的信用和利益相关方的业务合同, 来同时对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进行融资。但当前以供应链管理企业为平台的新型供应链融资模式正成为后起之秀, 它为供应链上的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战略捷径。
二、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最佳切入点。它改变传统视角, 以“服务商——服务商”的运营模式取代以核心企业为融资平台的“运营商——服务商”模式。商业银行可通过各种具体金融服务产品的综合运用, 以供应链管理企业为核心, 为作为产业链节点的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供应链管理企业、中小企业、银行三者的共赢。
(一) 供应链管理企业:做大利润蛋糕, 占领价值高点
所有供应链环节中, 通关、金融、物流的费用约占到整体货值的30%~50%, 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和操作的标准化, 物流及通关环节利润日渐微薄。相较而言, 融资环节属高端服务业的定位, 决定了其将日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 中小企业:依赖资金支持, 扩展业务规模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受规模限制, 中小企业风险高, 利润低, 如果没有有效的工具为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和成本, 国家鼓励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措施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身上。即便银根放松, 中小企业也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信用保障。国际贸易中已有的成熟贸易金融产品, 如信用支付 (L/C、O/A) 金融保险、保理业务、远期外汇合约等业务均有门槛要求, 小企业无法独立获得。统计显示目前约90%的小企业由于担心风险, 不接受海外信用支付, 只能接受款到发货的传统交易方式, 大幅度压低了中国产品的价格, 甚至导致订单流失。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了专业化服务。中小企业对于国际结算、汇率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 造成出口企业出现大量坏账, 企业急需能够提供基于供应链服务的金融服务企业。
(三) 商业银行:规避监控风险, 完善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的单笔融资交易金额小, 总体市场大, 但由于我国现有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建设滞后, 银行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为这些企业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而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平台的出现, 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系数, 也给予了银行共享蛋糕的机会。供应链管理企业具有银行所不具备的风险把控能力, 比银行更熟悉产品的整个供应环节, 所以它比银行更具发现行业、客户和产品价值的眼光。供应链管理企业立足于选择正确的客户, 加之严密的业务控制流程和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能够发挥高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
三、供应链金融实现融资功能的方式
理论上讲,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实质上是银行通过供应链平台控制中小企业, 实现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供应链管理企业成为银行产品销售的渠道商, 或者说银行成为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的附属机构。该模式约束下的银行与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 供应链管理企业不仅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抵质押物, 还对受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某种程度的现场掌控, 并在应急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而言, 即是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融资平台的打造, 以基准利率从银行打包拿到大额贷款, 在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下, 以2~2.5倍的利率为中小制造企业融资或垫资。例如在进口过程中, 进口企业负责与国外客户签约, 供应链企业可提前为进口企业对外付汇, 并收取一定利息, 待货到后, 进口企业向供应链企业付款后提货。出口中, 出口企业发货后, 供应链企业向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 再与国外进口商结算。这一业务可以减低进口企业付款压力, 加快出口企业收款周期 (如图4) 。
从国际经验看, 日本综合商社是供应链管理企业打造融资平台的典型代表。综合商社借助其与商业银行的特殊关系, 为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项目融资担保等融资支持,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融资已成为其控制生产企业, 从而掌控整个供应量, 促进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国内实践看, 广东一些供应链管理企业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深圳怡亚通公司专门成立了宇商小额贷款公司, 为企业提供专业完善的供应链资金配套服务。年富公司凭借自身的实力以及资金筹措和运作能力, 运用金融工具, 帮助客户盘活资金流、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和资金安全, 资金周转率能达到每月1.5次。一达通公司2010年为1 000家企业提供免抵押贸易融资1 600多笔, 共2.7亿人民币, 2011年该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超过4亿人民币。
四、供应链金融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渠道, 供应链金融创造性地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 但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供应链企业的金融功能尚未有准确界定。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机构尚未对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出台专门性政策规范, 业务发展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另外, 银行授信额度制约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部分供应链企业有贷款额度却拿不到钱, 按照目前政策, 企业上市筹资用途只能扩大生产、建工厂、添设备, 不能用于发掘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品牌, 这成为供应链企业的最大融资瓶颈。我们需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 从外贸转型升级的角度, 开展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制定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
(一) 完善公共服务, 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供应链金融需要发达便捷的商务信息、商检、口岸、海关、代收付、资金清算、物流配送、仓储等公共服务。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外贸转型升级的融资平台, 适用现行鼓励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政策, 再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扶持政策, 把外贸融资发展的具体工作交给市场主体落实。
(二) 把供应链管理作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的突破口
供应链管理企业涵盖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通关等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 目前供应链金融是其业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很多环节是外包的。建议将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纳入金融服务外包政策支持体系, 享受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同等待遇。
(三) 发展区域或者离岸贸易金融中心, 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基地
利丰公司借助香港贸易、金融中心地位而逐步形成了利丰模式。应鼓励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 发展覆盖整个东亚的区域性贸易金融中心, 大力发展离岸金融贸易, 促进贸易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中心城市汇集, 形成孕育供应链金融的土壤。
写作体会
2011年8月1日, 李荣灿同志在商务部夏季党组扩大会议上做了“把发展供应链公司作为外贸转型升级重要途径”的专题发言, 供应链管理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支点, 供应链金融更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本文是在我研究室对长三角、珠三角相关企业调研和对有关文献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整理写成。通过此次研究, 我更清楚的认识到, 在世界经济危机不断, 金融秩序脆弱凸显的时代, 只有银企共同努力, 开发适应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才能够真正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 已使得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离散与区域集聚的特征, 地方产业集群已使得市场竞争的内涵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所言, “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真正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正是供应链管理企业创新融资模式的契机所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及了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平台的内涵、优势、实现方式、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 指出了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9
一、我国贸易现阶段所遇到的困难
(一) 外贸增长方式粗放
外贸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平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能源消耗大、单位能源高, 2011年我国单位能源GDP是世界的2.2倍。2011年前3季我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6%。氨氮排放量下降0.9%, 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 有机物等持续增加,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同时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第2大国, 石油等对进口依存度超过50%。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资源约束更加强化。
(二) 出口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2, 出口位列第1, 但是价值链中基本集中在中低端, 获取贸易利益比较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切、技术谈判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境, 研发、设计、营销等环境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 具备自主营销渠道的品牌比重更低。同时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接近峰值,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 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
(三) 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目前一些出口企业定单下降, 亏损压力上升, 资金周转困难。这一现象在中部沿海地区尤为突出, 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玩具、服装等, 附加值低, 正面临倒闭和外迁的困境。此次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我们意识到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必须在把握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时兼顾外贸企业的承受力。
(四) 外贸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 对外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 主要体现在:进出口贸易不平衡, 我国连续17年保持贸易顺差, 所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缺乏合适的出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占我国总体规模90%以上, 中西部地区整体较弱;部分外贸企业总体发展不平衡。
二、2012年外贸形势分析
综合分析2012年外贸形势, 我认为:对外贸形势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必须充分估计所面临的困难, 预计2012年对外贸易将保持增长, 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这是因为:
(一) 主要发达经济体受困于债务危机和财政紧缩难题, 普遍面临高失业率的困难, 缺乏增长动力。由于缺乏增长的压力, 新兴经济体可能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2012年外资环境不会有好转, 可能会更严峻。
(二)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下降, 可能还会加剧。我国产品价廉物美, 容易受到一些国家的排挤和不公正对待。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三) 虽然企业想办法降低成本, 更新设备、提高效率, 应对不利因素, 但如果情况继续下去, 企业情况也将陷入困境。
(四) 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到4.86%, 单边升值压力过后, 未来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期更强, 会压缩企业增长空间, 提高企业规避风险难度。
三、有关贸易的几点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应及时调整外贸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稳步推进外贸强国进程, 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保持我国外贸地位。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推动外贸发展, 从规模扩张向效益和质量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今后几年必须顺应国际新格局变化, 努力解决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 中国不应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要重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通过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折旧和技术改造, 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扩大国内具有优势的生产资料, 实现进出口大体快速增长, 促进国有企业、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保持发扬各自优势, 开展良性、有序竞争, 形成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格局。同时努力推动东西部外贸发展平衡, 要推动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出口产业的转移, 发展不敏感的外贸性经济。同时进一步实施边境开放战略, 提升边境贸易发展水平。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促进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外贸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要注重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减少自然资源消耗,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为我国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外延不断发展, 预计2015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可达2.4万亿美元, 因此环保产品必将成为一个颇具发展前途的贸易领域。
(三) 加大海外投资和对外研究
目前影响对外增长的突出问题是全球投资不足, 要创造外部需求, 加大海外投资, 要增加出口, 缓解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压力, 同时当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支持国内企业海外收购。长期看通过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 促进经济, 可以提高当地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商机,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四) 加快贸易结构调整, 重量更重质
外贸应该向产品升级要利润, 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支持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对企业来说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要加强员工培训, 加强投入力度。通过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以合作研发和共同开发的方式促进企业创新能力。
(五) 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 对出口企业有一定程度的信贷倾斜
目前情况下可考虑短期的应对方式, 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
(六)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10
近十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出口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2008年的8.9%提高到9.6%, 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 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冲击。据统计,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了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 下降了16%, 进口10056亿美元, 下降了11.2%, 全年外贸顺差1960.7亿美元, 减少了34.2%。由于危机期间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 2009年我国一般贸易受影响最大,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3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了20.1%, 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 下降了13.1%亿美元, 其他贸易方式全年出口848.5亿美元, 下降了7.9%。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说明,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但远不是贸易强国。我国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加快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努力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当前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外贸体制落后。
经过多年改革, 我国外贸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管理体制看, 各级地方政府仍大量沿用传统指令性计划的做法, 利用手中权力, 介入国有外贸企业的内部经营事务, 以出口创汇作为考察企业绩效的主要手段, 导致外贸企业无法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自主选择经营方式和优化资源配置。从经营体制看, 目前大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特别是市、县外贸企业仍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产权虚置, 职责不清, 管理落后, 利益主体缺位, 导致企业效率不高、效益下降。从外贸促进体制看, 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也存在很大差别。在美、欧、日等国, 外贸政策的制定由中央政府外贸主管部门负责, 地方政府不设立外贸行政管理部门, 外贸管理事务采取由中央政府在主要地区设立直属派驻机构的体制, 具体面向企业的促进服务主要由地方政府设立的外贸促进机构或中介组织承担。而在我国, 从事贸易促进的机构不少, 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能定位不明确, 使贸易促进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效益低下。
一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偏大。原料型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二次开发加工型产品在出口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二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有待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方式多限于货物出口, 没有很好地利用国际工程承包、境外散件装配、BOT等方式带动国内机电产品的出口。三是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不仅如此,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不多, 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为外资企业所拥有, 大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都要从国外进口, 导致我国出口效益持续走低。四是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的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 自主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10%, 能称得上名牌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主要掌握在外方手里。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政策效果。
为推进改革和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但一些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甚至有些政策的出台反而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一, 引进外资政策对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有限。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政策, 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并借助其溢出效应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发展。但现在看来, 该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市场是开放了, 也引进了大量外资, 却没有换回核心技术。
第二,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毫无疑问, 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贸易结构。但我国出口产品的粗加工和低附加值特点, 加之当前以外资企业为出口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模式, 使得出口退税政策所应有的效应大大地被弱化了。这一政策更多的是强化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 不利于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 行政性分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外贸发展方式的粗放型。虽然行政性分权体制能够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但也导致了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各地政府出于政绩考核和增加地方财力的需要, 对资源、项目、生产要素等展开无序竞争, 由于发展重化工业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自然也就偏爱发展重化工业, 而不管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因此, 各地出口高耗能、高污染产品, 走粗放型外贸发展道路, 也就存在一定必然性了。
4、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发展服
务贸易, 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 提高货物贸易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进而对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 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82年, 我国服务贸易额仅为44亿美元, 2009年增加到2868亿美元, 27年间增长了65倍。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旅游、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行业占我国服务贸易额的70%以上, 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仅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5%。其次,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技术含量不高, 服务贸易发展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逆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 2009年逆差增加到296亿美元,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多数行业还缺乏竞争力, 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完善外贸政策体系。
首先, 要在借鉴欧、美、日等国经验基础上, 深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 建立起中央外贸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贸易政策制定, 而地方外贸部门以及商会、贸促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贸易政策的落实和外贸促进服务等工作的新体制。其次, 改善外贸管理, 加强外贸立法, 建立规范、透明的外贸管理机制。政府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以少量符合WTO规则要求的行政手段干预、调节外贸活动, 增强管理透明度, 同时完善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工作。再次, 改革和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促使外贸企业节约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杜绝资源浪费, 推进可持续发展。最后, 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从本地实际出发, 清理一切与外贸规模挂钩的出口鼓励政策, 不把出口规模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
2、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优化。
不合理的出口结构源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关键环节, 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结构优化。首先, 要进一步健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作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重点。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其次, 要紧紧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技术国际化流动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借助外力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促进我国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再次, 要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发展规模, 减少此类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的出口、对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 取消出口退税、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出口产品增收环境税。同时, 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 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和绿色产品出口。
3、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外贸企业要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一是实行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 加速资产重组。通过参股、联合、兼并等形式, 利用已有较好基础的外贸企业或出口生产企业的优势, 在自愿基础上, 组建具有对外贸易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 联手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积极推行外贸代理制。在美、日、欧等外贸业务比较成熟的国家, 代理制已成为其外贸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由于专业外贸公司在外贸业务知识累积、信息搜集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拥有较大优势, 因而由专业外贸公司进行外贸代理能够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三是开展适度、相关的多角化经营。专业外贸公司围绕原有核心业务开展适度、相关的多角化经营, 比如进行业务的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或者横向拓展, 不仅有助于强化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有利于发展企业的“战略竞争力”。
4、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我国外贸规模
虽扩张迅速, 但出口产品质量普遍不高, 最突出的问题是几乎没有竞争力较强的自主品牌, 大量进行贴牌生产, 效益很低。为此, 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强化创建自主出口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加大对自主出口品牌的支持。一是不断加强出口商品质量建设, 完善符合国情和国际标准的贸易、环境、技术、安全标准体系, 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二是企业要在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品牌定位, 制定企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 并根据品牌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三是政府部门也要制定扶持出口品牌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对自主出口品牌的支持力度,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创建自主出口品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5、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 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一是
要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 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 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在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同时, 注重潜在比较优势的培育。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 要努力保持优势。同时, 要注重挖掘潜在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科技、咨询、会议、法律服务业, 特别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技术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影音像和广告宣传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出口业务,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大力发展国际第三方物流业务, 发展转口贸易, 努力使我国成为周边国家的货物调配中心, 转口贸易中心。四是推动服务贸易市场多元化, 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在继续拓展现有服务贸易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具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钟山:坚定不移地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J].求是, 2010 (16) .
[2]姚坚:化危为机, 促进对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J].国际贸易, 2009 (11) .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措施和建议
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大使我国进出口贸易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近年来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外贸经济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在贸易市场多变的环境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贸易融资概述
贸易融资是指在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利用商业手段和融资工具实现预付款、存货、应收账等资产的融资,具有周转快、融资方式灵活、融资金额小等特点,是中小型外贸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虽然近年来贸易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市场的贸易融资渠道,但中小型企业在贸易融资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贸易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应配套法律法规并未随之完善,如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票据、货权、信托等,我国法律并未对其涉及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首先,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有出入。其次,我国法律并未对国际贸易融资中相关术语和做法进行规范。最后,贸易融资细节存在空缺,导致我国银行和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无法保证我国企业的利益,不利于国家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贸易融资审批过程缺乏标准依据
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具有需求量大、金额度小、操作频率高等特点,其要求融资业务办理效率高。贸易融资属于授信范畴,但在当前银行的统一授信范畴中却缺乏授信审查的标准,未制定出有效的贸易融资实务操作流程。因此,融资业务办理依旧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程序办理相关事宜,其该操作过程繁琐、工序冗长、周期长,十分不利于企业贸易融资高效实施。
(三)贸易融资缺乏银行认可的抵质押品
中小企业外贸经营规模比较小,其拥有的固定资产少,贸易过程中流动资金紧缺,参与银行信贷活动少,银行信誉不足。而在办理贸易融资时,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企业提供可靠的抵质押品,如房产、土地等,但中小型企业多数资金力量薄弱,难以提供可靠的抵质押品,导致企业与银行难以达成一致。虽然大型企业信誉好,但迫于风险的压力,大型企业多数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担保,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贷款融资难的现象。
(四)贸易融资产品单一,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
目前,信用证是我国贸易融资的主要产品,但其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加上融资产品缺乏创新和变革,导致我国贸易融资一直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造成了我国融资产品种类少、功能单一的局面。虽然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新的融资产品,如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鲜为人知,极少有银行开设和办理,且此类融资产品融资金额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导致中小型企业不能通过多渠道实现融资的需要。此外,基于信用风险的考虑,银行为了降低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风险,通常会提高融资门槛或增设额外条款,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实施贸易融资的难度,导致中小型企业能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的比例和金额都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实施贸易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五)贸易融资缺乏高素质专业队伍
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融资方式的推陈出新、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贸易经济知识,包括会计、金融、财政、经济、贸易等学科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贸易经验。只有这样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贸易活动中高效率完成贸易业务。但是,国内贸易融资队伍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缺乏改革和创新。
三、促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措施
(一)完善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法律法规是中小型企业实施融资的前提和基础,立法部门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际惯例,参考各个国家的贸易融资法律法规,对贸易融资的相关当事人的行为和责任、权利和义务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促使我国贸易融资的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我国法律不断与国际惯例接轨,避免国际间贸易差异导致风险,从而降低融资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创造条件。
(二)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平台,完善投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丰富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创造条件,搭建银行和企业双方的交流平台,促使银企及时有效地吸收外贸市场投融资信息,以便采取正确的决策和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当不断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多方面了解合作企业的商业历史和信用背景,确保款项来源充足;通过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考核制度,丰富融资品种和结算方式来管理和控制风险,降低企业和银行的融资风险系数。此外,政府应不断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如融资补贴、优惠政策等,综合运用信贷、保险等多手段,扩展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业务,指导和帮助中小型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融资。
(三)加强银行外贸融资产品的创新,完善企业融资信用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市场千变万化,银行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和改变传统观念,创新和开发新融资产品,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条件,增强为中小型企业服务意识。银行应当立足实际,结合企业特色产业,依照企业的生产需求,不断挖掘新融资产品的潜能,丰富企业融资来源。例如,可以发展国际保理、福费延等新型融资产品,将新型贸易融资方式融合到传统方式中,促使贸易融资效益最大“增值”,切实为企业服务。同时,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信用评估制度、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信息化信用跟踪体系等,对于违约信用的企业采取制裁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综合信用等级。
(四)增强融资信用意识,建设专业融资队伍
在激烈外贸市场环境下,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增强融资信用意识,提高融资能力。企业应当严格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编写详实的财务报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使银行在完全掌握企业状况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企业合作融资;企业还应当借助大型企业的“外力”,如与大型企业联盟或由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担保,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二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中小型企业应当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管理,高效控制和管理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良好稳定发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建设企业融资人才专业队伍,为科学融资提供有利的支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贸易融资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丰富的融资渠道,实现企業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加强融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扎实、金融经验丰富、融资业务能力强的融资队伍,这样才能在融资业务操作过程中高效地完成融资。
参考文献:
[1]郑良芳.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征信,2012(04).
[2]孙晗霖.从信用缺失角度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2(07).
[3]李建培.信用问题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6).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 篇12
保证资金安全、规避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是资金管理的目的。
为此,很多企业集团都设立了专门管理集团资金的部门——资金结算中心,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集中掌控着整个集团的资金。这种集中管理, 更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规避了资金的风险; 并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把部分下属企业的闲置资金调配给其他资金短缺的下属企业使用,从而大大减少了整个集团的对外融资,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成本;甚至可以在集团层面获得银行更高的授信额度,充分利用资金和银行授信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使集团从中获得丰厚的资金增值利益。
二、外贸企业业务的种类及其资金流
如今外贸企业的业务可简单地分为出口业务、 进口业务、内销业务,其中又可分为代理业务和自营业务。以下就这几种业务的资金流稍作分析:
(一)出口业务
一般的出口业务是外贸企业收到国外商家的外汇后才把货款付给生产厂家,因此不涉及货款的资金占用,只涉及出口退税的资金占用,但这种出口业务的规模一般较大,若出口退税涉及敏感商品、涉案企业、函调等麻烦的情况,税局不能及时退税,企业退税资金的占用就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些问题退税不一定能收回,成为退税坏账。
自营出口业务要经过购料、生产的过程再出口,毛利率会比一般出口业务高,但同时资金风险就相对较高,因为要预先购料或者由生产厂家买料生产,前期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而货物出口后外商又很可能会采用远期信用证或一定账期的结算方式,因此,外贸企业的资金会占用在购料款、预付货款和出口赊销货款当中,同时也会涉及退税款的占用,从资金投入到资金回收的过程较长。
(二)进口业务
代理进口业务主要有TT项下和信用证项下两种:(1)TT项下一般是全额收到客户货款才对外支付;(2)而信用证项下一般是先收客户一部分的定金,通常是总货款的20%~30%,然后向外商开出即期或远期信用证,外商收到信用证后发货寄单,企业收到单据后承兑即期付款或远期付款,在对外付款之前一般会收到客户的余款。因此,代理进口业务并不占用企业的资金,但信用证项下会占用企业的授信额度。
自营进口业务基于不同的业务方式和结算方式会有不同的资金占用情况:(1)要是在信用证到期付款前能销售回笼资金,那就不占用资金,只占用授信额度;(2)要是TT付款进口的,那就等于是先付款购货再销售,资金占用在从购货到销货的过程中;(3)要是销货过程涉及赊销,资金占用的时间就更长了。
(三)内销业务
代理内销业务一般是基于利用银行授信额度而开展的,与信用证项下的代理进口相类似,先收客户一部分的定金,然后向供货商提交银行承兑汇票或国内信用证等只占用银行授信而不占用资金的融资产品用于购买货物,在融资产品到期还款前一般会收到客户的余款,整个过程不占用企业的资金。
自营内销业务与自营进口业务相类似,资金的占用情况也是由不同的业务方式和结算方式来决定的:(1)在购货过程中利用银行授信额度使用融资产品,在到期还款前能销售货物回笼资金,那就不占用资金,只占用授信额度;(2)预付现金购货的,资金占用在从购货到销货的过程中;(3)销货过程是涉及赊销的,资金占用的期间延长到发货一段时间后的货款回收时。
三、资金管理与业务发展相结合
集团结算中心掌控的是推动整个集团经营运作的重要资产——资金,其资金管理的功能是为业务发展服务而存在的,若把资金管理与业务发展更有效地结合,在保证资金安全、规避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率,既有利于促进业务规模和利润的增长,又有利于增加资金财务收益,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企业生机勃勃,能量充沛!
以下分析外贸企业各种业务与资金管理相结合的具体运用:
(一)出口业务
一般出口业务因资金只占用在出口退税款上,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可以退税积压的理由向集团结算中心申请借款,结算中心以企业退税申报单的申报数据为限向企业放款,待企业收到税局退回对应批次的退税款时,结算中心直接扣收企业该款项用于归还企业的借款。如此,可在企业的还款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的困难。
自营出口业务购买材料和预付货款占用资金, 企业可选择通过结算中心的审批向银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用银行承兑汇票去支付货款,占用的只是银行授信额度,待银行承兑汇票到期还款时才真正使用资金,这样可以缓解预付的资金压力, 若能在银行承兑汇票的最长期限6个月内出口收汇,以收汇款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款,那业务运转将非常轻松顺畅。
自营出口业务若生产周期较长,出口结算又有一定的账期,资金占用超过银行承兑汇票最长6个月的期限,企业在出口后可选择福费廷等方式向银行卖断收汇,用于提前结汇,提前回笼资金,也可选择出口押汇、出口发票融资等方式向银行融资,减少资金占用,若在人民币升值期间,这种提前结汇和出口融资的方式还能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减少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在汇率不断波动的形势下,自营出口业务可看准远期汇率后与银行签定远期结汇业务,以锁定远期业务收入,规避汇率风险。
(二)进口业务
代理进口业务不占用企业的资金,信用证项下的代理进口业务只因开立信用证而占用授信额度,这种业务不占用资金,但企业可以利用进口业务在付款时选择做一些没风险的组合理财产品, 增加财务收益,现在做得较多的主要是“进口押汇/ 进口代付+远期售汇/NDF”,口行外币融资的利率较低,即期售汇汇率与签定的远期售汇汇率差带来的收益大于进口押汇支付的押汇成本,这个固定的差额就成为企业进口业务的额外收益。在授信额度充足的前提下,进口业务量越大,这种理财收益就越大。
自营进口业务在进口环节选择的理财方式与代理进口业务一样,其特点在于可以利用进口押汇的融资方式为占用资金的业务推迟资金占用的时间,直至销售回笼资金以后,从而避免了或缩短了资金占用时间,同时可以推迟付款时间,在人民币升值形势下获得汇率收益,在汇率波动形势下通过签定远期售汇锁定业务成本,规避汇率风险。
(三)内销业务
代理内销业务因为是基于利用银行授信额度而开展的,因此购货过程必定是利用银行授信,不涉及资金占用,这种业务本身就是充分利用银行融资产品而开展起来的,属于业务与资金管理的优势结合。
自营内销业务在购货过程中可以选择用银行承兑汇票或国内信用证来支付货款,推迟支付现金的时间,从购货到销货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可以通过向集团结算中心申请短期借款解决,但短期借款为人民币,利率较外币借款利率高,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出口或进口业务进行融资,替代人民币短期借款,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四、相互促进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与业务发展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高额的银行授信额度,可以吸引和承担更多的业务量;业务不断壮大,资金流越大,资金周转越快,使企业以贸易为背景的资金理财和获得更高银行授信额度的机会相应增大,给资金管理带来更多的得益。然而, 这是需要以结算中心有效的资金管理为前提的,在这个不断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控制点:
(一)下属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结算需经过集团结算中心。
(二)对于涉及预付和赊销或占用银行授信额度的信用交易业务在开展前要对客户和业务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工作。
(三)对客户实行信用额度控制,对下属企业实行集团内部授信额度控制。
(四)下属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时需经过集团结算中心审批,不得擅自向银行直接融资。
(五)在执行占用授信额度的业务过程中由下属企业负责全程把控,集团结算中心实行抽查把控,保证代理业务必须在融资产品到期还款前收到客户货款,自营业务严格监控生产出货过程,一但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促进外贸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论文07-11
外贸企业发展06-11
我市外贸发展调研报告08-30
危机过后外贸经济发展06-16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07-30
外贸可持续发展09-30
发展促进10-14
促进思维发展06-04
发展促进型07-24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