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体系促进发展

2024-08-06

产业体系促进发展(精选8篇)

产业体系促进发展 篇1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特编制《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约占全国的1/8,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0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3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55.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双轮驱动”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9年的5.1∶49.3∶45.6.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3%,轻重工业比重从1978年52.6∶47.4调整为2009年40.7∶5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等产业已成为制造业支柱产业,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基地。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已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33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61个,形成深莞惠电子产业集群,广州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汕头玩具产业集群,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及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五金灯饰、揭阳五金不锈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目前,全省欠发达地区已设立省产业转移园34个,2009年共吸纳劳动力约3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2.3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9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研发平台等总数居全国前列。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6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数控、核电、风电、农机等领域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3亿吨;省内电源装机达6300多万千瓦,西电东送最大输电能力达2000

多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容量约52%,核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油气管道里程达2300公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

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知识化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构建六大主体产业和八大载体为主要任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

——坚持节能节地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统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壮大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规模。

——坚持对外开放。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中服务业增加值达24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下简称比重)达到4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达33000亿元,比重超过50%;培育形成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研究与开发投入比重达到2.3%。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比重达到55%;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产业体系促进发展 篇2

一、创新文化观念

首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解放思想,摆脱一般狭隘的乡土意识,将我国文化产业自觉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地与国内外文化体系不断磨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创造出一种既反映我国文化积极成果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文化。第三,要积极推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沟通,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第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切不可重复虚无和妄自菲薄的思潮,而犯下简单模仿西方文化产品的错误;也不可盲目认同西方的流行原则和话语逻辑,而损害本土的国家利益、社会特征和民族文化传统。我们要积极预防和抵制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糟粕,对一些不健康的文化,要坚决给予取缔,要高度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

二、创新文化体制

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调整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继续完善符合WTO体制的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和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范化。其次,制定灵活多样的运营机制,允许和鼓励文化服务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联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政府文化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探索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第四,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鼓励企业参与竞争,减少行业部门垄断和行政性垄断,摆脱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第五,制定保护与开发的政策,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力度,尤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创新产业经营体系

首先,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组建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治理与淘汰一批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经济社会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组织。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培育一批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区域。要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完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建设,最终构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第三,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劲的跨国公司、跨区公司。第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产业输出转移能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数字与网络技术,努力开拓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渠道,通过直销、代理、合作经销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网络。第五,加强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建设,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管理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势品牌,品牌个性既要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也要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力求创造出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具有知名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第六,抓好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群众需求和文化消费为出发点,使题材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产业精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大力支持本土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缩小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逐步使我国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国。第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文化民俗产业,做大做强数字娱乐产业、旅游业、会展业、出版业、广告业等媒体产业,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

四、创新资源整合体系

首先,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要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培育、开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全国范围采购、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市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 其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以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有效地对我国宝贵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研,科学地认知我国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特别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从而统筹规划,联动开发。第四,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整合和精心提炼各种资源,尤其是吸引世人眼球的原生态宝贵资源,对其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宏扬,强势包装、宣传和运作,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最佳看点、亮点和卖点。

五、创新科技支撑体系

要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文化产品创新。首先,在文化产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上有所突破。重点解决文化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科技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其次,确定文化产业中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推进艺术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结合,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具有我国优秀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打入国内与国际市场。

六、创新人才建设体系

人才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人才是根本,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工程。首先,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文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第二,要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业务学习和专业培训。第三,要运用艺术和经济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急需的各类文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包括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第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专项基金,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和团队实施重奖,用政策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成长。

我国文化产业的培育与拓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同样,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也是一项庞大而渐进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建设既能全面汲取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我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既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体现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只有通过完善“资源变产业、作品变产品、剧目变项目”的产业催化机制,才能培育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只有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文化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统一,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才能够大发展。

构筑海洋产业体系激发发展活力 篇3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聚集了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是中国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最具潜力的城市。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实施和推进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

青岛是国家海洋科技力量配置较强的重点城市,聚集了一大批国家级海洋方面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具备成为海洋科学与产业城的优势。

青岛拥有国内最多的海洋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位居其问,有2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艘千吨级以上海洋调查船。海洋科技成果显著,在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启动的14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在青岛,是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和技术交流中心。

从传统的海水养殖,到工程技术,再到生物医药,青岛的海洋生物科研能力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一些尖端科技项目甚至走在全球前列。以海藻、对虾、扇贝、鱼类、参鲍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五次浪潮”,就是从青岛发源走向全国的,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的两大突破,也使中国的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大大改善了中国人的食品结构。

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该中心规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包括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国家深潜基地、公共科考船码头、海洋科研院所区、水产种苗基地区等,从而形成主题领先、组团发展的格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初步规划占地约2000亩,一期工程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一期计划投入约8亿元,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主体和3个新建公共科研平台。规划方案提出,将争取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由世界知名科学家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海洋研究机构,跻身全球八大知名海洋研究中心之列。

在青岛,海洋科技人才辈出,共同为青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贡献力量。青岛市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数量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60%左右,海洋科研人员6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专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170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位。坐落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内惟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学术实力雄厚,历史悠久,是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

青岛外海由于地球自转力量作用是永不淤积的地方,青岛的海洋有自然禀赋绝对优势,是中国沿海地区最适合建世界级港口、最适合发展滨海旅游、最适合发展高端海洋渔业的地方,而这三大产业正是中国海洋产业中最大的三大产业。

由于青岛外洋永不淤积的天然特性,又有适合安置海洋舰艇的天然港口,同时,又处在守卫北京、天津的门户位置,青岛的海洋国防布局有绝对优势,是中国布局海洋国防的最佳区域,也是建设国家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的最佳区域。

区域互动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与科学产业城的战略思路是: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目的,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准绳,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目标,以海洋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努力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城、海洋科学教育城、海洋科学文化城、海洋科学产业城、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最大的海洋科学研究与产业城。

鳌山国家海洋科学研究城。按照“海洋科学研究功能区”的定位,即墨市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鳖山卫镇规划建设了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青岛鳌山卫小岛湾科学城,目前已引进国家海洋与科技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国家深海潜水器基地、六英寸晶圆封装测试等海洋科研教育与高科技产业项目。通过整体开发,这里将建成集海洋科研、高新技术及软件产业、教育配套区、滨海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滨海科技新城。

崂山区国家海洋科学教育城。按照“海洋科学教育功能区”的定位,依托崂山中国海洋大学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教育配套区,依托崂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及研发、孵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支持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群,形成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市内四区国家海洋科学文化城。按照“滨海文化名城功能区”的定位,依托市内四区历史的、现代的众多滨海文化博览设施、滨海文化旅游设施及滨海历史文化等资源,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集中打造宾海发展的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突出建设滨海文化,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时尚之滨”文化品牌,建设宾海文化产业中心。

高新区国家海洋科学产业城。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联合中科院政研所制订实施专项规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企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

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配合国家建设强大海洋国防,在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海洋国防军工产业配套区,重点引进和培育海洋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使发展成为与中国未来强大海洋国防相适应的海洋国防科研研究与产业城。

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

加强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高端海珍品种苗繁育和健康养殖装备等核心技术,带动发展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开展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遥感、海洋生态、海洋腐蚀与防护、赤潮与海洋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围绕海水养殖、耐盐植物、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等主导产业培育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海洋生物开发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重点突破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探查开发利用、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勘查开采运输装备、海洋信息处理与应用、深海环境立体监测探测仪器装备等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产业体系促进发展 篇4

莲花镇党委书记 王翊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莲花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镇现有行政村26个,建有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6个,实现了100%全覆盖。农家书屋内书柜桌椅和读书音像等相关资料较为齐全,借阅登记和读书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配有投影机、音响等设备。2009年按照市县安排,镇上建成了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的标准化综合文化站一处,内设多功能厅、文体活动室等6个功能室,并配备了音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站点设备1套,全镇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目前,我镇文化产业已初见端倪,组建了冯沟、吴湾等村业余秦腔演出团体3个,演职人员60余人,年均演出20场以上;有秦腔自乐班8个,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秦腔演唱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众文化需求。

3、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成为文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通过实施“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分配政策,将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至乡镇基层文化站工作,但由于艺术类专业人才较少,分配至乡镇的文化专干均为非艺术专业,严重影响着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此外,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受经济利益驱动,已有部分人员退出文化队伍,严重制约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4、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进展不够平衡。多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欠账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十七大召开之后,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倾斜,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但进展还不够平衡。

三、几点建议

产业体系促进发展 篇5

基于产业体系的辽宁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海洋循环经济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文章基于产业体系角度,总结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出育苗业、海水增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海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滨海造船业、滨海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并指出海洋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的核心是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加快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培育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

作 者:王泽宇 韩增林 鲁志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刊 名: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825(7)分类号:P7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辽宁省

产业体系促进发展 篇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将新修订的《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合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2017年合肥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2017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2017年合肥市促进农业发展政策》、《2017年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即1个规定、3个管理办法和5项具体政策,简称“1+3+5”政策体系)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政策宣传。市财政局、市政府新闻办、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以及各县(市)区、开发区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政策的宣传解读,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让广大市场主体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二、加快资金兑现。市各政策执行部门要本着兑现资金总量控制和兑现流程简便、快捷、高效的原则,根据联合审核机制要求,严格按照每个条款既定的兑现时间,及时兑现资金。5项具体政策牵头部门要确保在7月份、9月份、11月份组织一次集中

兑现,并于11月底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合理调整政策安排。市财政局要强化指导督促。

三、发挥基金实效。市国资委会同市属国资平台公司按照“一个产业配套一个基金”的要求,积极打造支持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基金丛林,撬动社会资本,及时将资金投入到具体企业或项目,切实发挥基金实效。

四、加强配套联动。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相应做好小额奖补政策承接等工作,形成错位扶持、协同发力的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布局。具体承接情况报市财政局备案。

五、严格绩效考评。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要严格落实政策绩效评价要求,按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上报市政府,作为以后政策修订的依据。市财政局对政策体系整体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2017年5月3日

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统一规范产业基金、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三个”基金管理办法和工业、自主创新、农业、服务业和文化等“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引导、撬动和激励作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指导思想

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安徽“三个强省”战略及我市创新驱动和“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战略,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政策结构,创新投入方式,大力提升合肥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三条

支持方向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撬动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等领域倾斜,向创新集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以开放平台、跨境电商、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与融合等产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高科技农业、节约环保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农业

体系。

第四条

原则要求

(一)我市产业基金、创业基金、天使基金等“三个”基金管理办法,新型工业化发展、自主创新、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均遵循本规定。

(二)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应按照“由事后为主向事中事前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的思路,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三)“五大”产业政策实行动态调整,与省政策衔接,市和县(市)区、开发区联动,原则上不重复支持。

(四)市级投入以当年财政预算安排数为准,实行总量控制。各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执行情况,在履行批准程序后相互调剂使用。

(五)出台《合肥市“1+3+5”产业政策联合审核导则》,建立由市产业政策执行部门牵头,市财政、发改、招商等部门参与,相关县(市)区、开发区配合的政策兑现联合审核机制。

(六)有偿方式投入收回的资金,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使用。第五条

风险控制

(一)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对采取基金、“借转补”、金融创新类产品等有偿方式投入的资金,允许存在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和

偿还的情况。

(二)建立风险补偿与预警机制,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财政有偿资金良性运转。

第六条

管理职责

(一)市财政局负责设计政策总体框架,制定联合审核导则和“借转补”扶持方式操作细则,明确扶持方式和政策资金总量,负责专项资金监督和管理,督促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对产业政策体系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为产业政策制定、执行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根据本规定及预算安排,制定具体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按季度序时推进政策兑现,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每年6月底前,完成上年本部门牵头执行政策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上报市政府。

(三)市国资委履行政府投资基金监管职责,负责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和有关事项审议,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合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落实市委市政府投资决策部署,每年对基金开展绩效评价,着力打造“基金丛林”并发挥实效。

(四)市审计局应强化审计监督,确保政策资金安全。

(五)对违规制定和执行政策,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问责。

第二章

扶持方式

第七条

方式和比例

(一)采取基金、“借转补”、金融创新类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

(二)四种投入方式占扶持资金总量的比例原则上分别为:基金占比不小于35%、“借转补”占比控制在30%左右、事后奖补占比控制在35%以内,金融产品根据实际出台政策确定适当比例。基金方式安排的资金,以注入注册资本金的方式投入市属国有平台公司。

(三)根据“借转补”扶持方式操作细则,通过“设定具体目标,县区择优申报,市级竞争性分配,预拨专项资金,到期检查验收”的方式,扶持重点产业和项目。单个项目扶持额度原则上不低于100万元。

(四)市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牵头会同有关单位,按照风险可控、绩效优先的原则,设计具有引导、撬动和放大作用的金融创新类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

(五)事后奖补政策结合产业发展重点设定,主要是上级政府明文规定要求出台或有重点考核任务要求,以及市政府已出台且仍具有执行效力的奖补政策。奖补额度与设定绩效目标挂钩,单个项目奖补额度原则上不低于50万元。

第三章

第八条

对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全市经济拉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可通过基金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

第九条

本规定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

合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优化国有资本投资方式,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提高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国制造2025投资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使用效益,规范引导基金管理,促进引导基金持续健康运行,根据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导基金,是指市属有关国有控股平台公司出资设立的,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

第三条 引导基金应坚持服务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我市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发展战略,主要支持基础性、带动性、战略性特征明显的优势主导产业领域,促进产业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投资方向应符合合肥市区域规划、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以及合肥市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能够充分发挥引导资金在特定领域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有效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率。

— 8 — 第四条 引导基金应根据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

政策,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原则上按照一个行业或领域跟进设立一支基金的原则,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合理确定基金数量和规模,引导社会资本促进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条 引导基金按照“国有资本引导、市场化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管理运作。

第二章

设立和管理

第六条 引导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属有关国有控股平台公司资本金投入、引导基金自身投资收益,还可适当引入其他出资主体。

第七条 按照国资管理有关规定,市国资委负责引导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和一般事项决策,重大事项决策经市国资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报市政府批准。市金融办、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履行相关监督管理职能。

第八条 市兴泰集团设立运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组织形式为公司制。

第九条 市兴泰集团负责引导基金日常投资运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完善内部决策和风险控制制度;

(二)对项目开展尽职调查,提出尽职调查意见,拟订引导

基金投资、退出方案;

(三)实施经批准的投资方案,签署投资协议和章程,管理基金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施基金投资所形成股权退出工作;

(四)监督、指导被投资项目运行情况;

(五)定期报告基金运行情况;

(六)完成其他工作。

第三章

运作模式

第十条 引导基金主要采取阶段参股模式运作,经批准,引导基金可采取跟进投资、直接投资、设立增信类产品和其他投资方式运作。

第十一条 阶段参股

阶段参股是指引导基金以参股方式引导设立子基金(以下简称参股基金)的运作方式。

参股基金出资方应当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制定基金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明确基金设立的目标、基金规模、存续期限、出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计划、决策机制、风险防范、投资退出、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费用和收益分配等。

(一)参股基金及其管理机构须注册在合肥市。

(二)参股基金管理机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2.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管理运营投资基金累计规模不低于3亿元,主要股东或合伙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至少有3名具备5年以上投资基金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

3.至少有3个投资成功案例;

4.管理和运作规范,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

5.根据管理基金规模情况,常驻合肥市工作的管理团队人员不少于3-5人,机构及其管理人员无违法违纪等不良纪录;

6.按一定比例入股拟设立的参股基金;

7.按照国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具有国家规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管理团队稳定,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信誉。

(三)参股基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引导基金参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引导基金可根据投资项目情况采取承诺注资的方式分期到位,与社会资本同步到位;引导基金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或最大出资人。基金其余资金应依法募集,境外出资人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四)参股基金应优先投资于我市范围内的企业。当引导基金参股比例超过20%并低于25%时,参股基金投资于我市范围内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基金实际募资额的50%;当引导基金参股比例在20%以下时,基金投资于我市范围内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引导基金出资规模的2倍。

参股基金投资于我市范围内企业的投资金额计算包括:

1.参股基金对注册地为我市企业的投资额;

2.参股基金对从外地招商引入注册地迁移至我市企业的投资额。

(五)参股基金应当明确下列事项:

1.参股基金的主发起人不先于引导基金退出;

2.引导基金不得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不得干预参股基金的日常运作,若存在违法、违规和偏离政策导向情况,可按照合同约定行使一票否决权。

(六)鼓励引导基金管理团队按不超过引导基金出资额3%的比例入股拟设立的参股基金。

第十二条 跟进投资

跟进投资是指对参股基金选定投资的企业,引导基金与参股基金管理机构共同投资。

(一)跟进投资企业须在合肥市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二)跟进投资企业应为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领域内的优秀产业企业;

(三)引导基金跟进投资的投资价格与参股基金管理机构的跟进投资价格相同,投资规模不超过参股基金投资规模的30%;

(四)引导基金对单个企业原则上只进行一次跟进投资;

(五)鼓励引导基金管理团队(项目团队)以自有资金按引导基金出资额1%-10%的比例跟进投资;

(六)引导基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委托参股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与参股基金管理机构签订《股权托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股权退出的条件等;

(七)企业发生清算时,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的债权后,按合同约定剩余财产首先清偿引导基金。

第十三条 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引导基金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企业,可以对项目企业以股权、优先股等方式进行直接投资。

(一)所投资的企业须在合肥市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二)符合我市产业导向或者是我市招商引资政策导则中所规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内的能够带动产业提升或突破的重大产业项目。

(三)直接投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第十四条 增信类产品

增信类产品是指引导基金利用增信、再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杠杆,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为目的而设立的金融产品。可采取增信放大、再担保、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运作,方案每年一定。

(一)由各市属平台公司、金融机构或者县(市)区、开发区提出增信类产品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二)所扶持的企业标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

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标准确定。

(三)所扶持的中小微企业须在合肥市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 其他投资方式

引导基金采用其他模式进行投资的,由有关国有控股平台公司制订方案,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四章

引导基金的退出和终止

第十六条 引导基金可以通过上市、股权转让、回购及清算等方式退出。在有受让方的情况下,引导基金可以随时退出。

第十七条 符合股权转让(含回购,下同)条件的引导基金,可在投资协议中对转让方式、转让条件、转让价格、转让对象等事项进行约定,并报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八条 引导基金向在投资协议中约定并报市国资委备案的受让方转让所持基金股权,按照约定事项内容,在我市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按程序进行,需办理批准手续的按规定程序办理。产权交易机构应按照产权交易管理有关规定,对约定事项进行前臵性复核。

— 14 — 第十九条 引导基金采取转让方式退出,如转让双方为市属

国有全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经双方股东一致同意,并报经批准,引导基金所持股权可以协议转让或无偿划转。

第二十条 引导基金与其他出资人在章程中约定,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引导基金无需其他出资人同意,可选择提前退出:

(一)基金投资方案确认后超过一年,未按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完成设立手续的;

(二)引导基金出资拨付托管基金账户一年以上,基金未开展投资业务的;

(三)基金未按章程约定投资的;

(四)其他不符合章程约定情形的。

第二十一条 引导基金终止后,应当在出资人监督下组织清算,清算收益由出资人收回。

第五章

风险控制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引导基金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商业银行进行托管,托管银行具体负责引导基金资金拨付、清算和日常监控,并定期向基金管理机构及市国资委报告资金运作情况。

第二十三条 引导基金原则上对单个项目的投资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总值的20%,且不得从事以下业务:

(一)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和私有化等股权交易形成的股份除外)、期货、房地产、评级

AA以下的企业债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二)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赞助、捐赠(经批准的公益性捐助除外);

(三)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或向第三方提供贷款和资金拆解;

(四)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担保;

(五)其他国家法律禁止从事的业务。

同时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基金的闲臵资金可用于购买国债以及保本类的银行理财类产品,经批准可参与认购支持我市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

第二十四条 引导基金应当遵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制度,建立投资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加强投后管理,切实防范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引导基金运行安全。

第二十五条 管理机构对参股基金管理机构未按本办法要求开展投资业务的,应按约定要求参股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协调无效的,报经批准后,将引导基金从参股基金中退出,并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应按月向市国资委报送引导基金投资运作、资金使用等情况,并抄送相关部门;及时报告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并于每个会计结束后的4个月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

第二十七条 市国资委在对引导基金监管决策时,应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评审委员会由市国资委按照不同决策事项,聘请产业专家及投资、管理、财务、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基金直接投资方案、跟进投资方案和规模较大的基金组建方案,以及基金管理机构完成的尽职调查报告进行独立评审,向市国资委提交评审意见。

第二十八条 市国资委负责对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情况和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日常监督,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引导基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引导基金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六章

绩效评价

第二十九条 市兴泰集团按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投资运营情况等开展自我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报市国资委。市国资委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向市国资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三十条 对引导基金的考核除投资项目、投资额、投资收益、风险控制等内容外,还要综合考核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所投产业的拉动效果等社会贡献指标。针对基金投资的长期性特点,确定适宜的考核周期,投资收益按照所参与基金的存续期进行综合考核。

第三十一条 委托管理的基金向基金管理机构支付管理费。

管理费率按照基金实际到位资金不超过2%的比例确定,并与基金投资进度、投资效果挂钩,具体由出资人在基金章程或合伙协议中约定。

第三十二条 基金绩效考核及尽职免责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1年。

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优化国有资本投资方式,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提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使用效益,规范引导基金管理,促进引导基金持续健康运行,根据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导基金,是指市属有关国有控股平台公司出资设立的,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我市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创新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

第三条 引导基金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主要支持基础性、带动性、战略性特征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投资方向应符合合肥市区域规划、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以及合肥市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能够充分发挥引导资金在特定领域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有效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条 引导基金应根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 19 —

原则上按照一个行业或领域跟进设立一支基金的原则,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合理确定基金数量和规模,引导社会资本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成长壮大。

第五条 引导基金按照“国有资本引导、市场化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管理运作。

第二章

设立和管理

第六条 引导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属有关国有控股平台公司资本金投入、引导基金自身投资收益,还可适当引入其他出资主体。

第七条 按照国资管理有关规定,市国资委负责引导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和一般事项决策,重大事项决策经市国资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报市政府批准。市金融办、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履行相关监督管理职能。

第八条 市产投集团设立运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组织形式为公司制。

第九条 市产投集团负责引导基金日常投资运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完善内部决策和风险控制制度;

(二)对项目开展尽职调查,提出尽职调查意见,拟订引导

基金投资、退出方案;

(三)实施经批准的投资方案,签署投资协议和章程,管理基金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施基金投资所形成股权退出工作;

(四)监督、指导被投资项目运行情况;

(五)定期报告基金运行情况;

(六)完成其他工作。

第三章

运作模式

第十条 引导基金主要采取阶段参股模式运作,经批准,引导基金可采取跟进投资、直接投资、设立增信类产品和其他投资方式运作。

第十一条 阶段参股

阶段参股是指引导基金以参股方式引导设立子基金(以下简称参股基金)的运作方式。

参股基金出资方应当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制定基金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明确基金设立的目标、基金规模、存续期限、出资方式、投资领域、投资计划、决策机制、风险防范、投资退出、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费用和收益分配等。

(一)参股基金及其管理机构须注册在合肥市。

(二)参股基金管理机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2.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管理运营投资基金累计规模不低于3亿元,主要股东或合伙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至少有3名具备5年以上投资基金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

3.至少有3个投资成功案例;

4.管理和运作规范,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

5.根据管理基金规模情况,常驻合肥市工作的管理团队人员不少于3-5人,机构及其管理人员无违法违纪等不良纪录;

6.按一定比例入股拟设立的参股基金;

7.按照国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具有国家规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管理团队稳定,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信誉。

(三)参股基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引导基金参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引导基金可根据投资项目情况采取承诺注资的方式分期到位,与社会资本同步到位;引导基金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或最大出资人。基金其余资金应依法募集,境外出资人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四)参股基金应优先投资于我市范围内的企业。当引导基金参股比例超过20%并低于25%时,参股基金投资于我市范围内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基金实际募资额的50%;当引导基金参股比例在20%以下时,基金投资于我市范围内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引导基金出资规模的2倍。引导基金参股基金的投资对象仅限

于未上市企业,但所投资的未上市企业上市后,基金所持股份的未转让部分及其配套部分不在此限。

参股基金投资于我市范围内企业的投资金额计算包括:

1.参股基金对注册地为我市企业的投资额;

2.参股基金对从外地招商引入注册地迁移至我市企业的投资额。

(五)参股基金应当明确下列事项: 1.参股基金的主发起人不先于引导基金退出;

2.引导基金不得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不得干预参股基金的日常运作,若存在违法、违规和偏离政策导向情况,可按照合同约定行使一票否决权。

(六)鼓励引导基金管理团队按不超过引导基金出资额3%的比例入股拟设立的参股基金。

第十二条 跟进投资

跟进投资是指对参股基金选定投资的企业,引导基金与参股基金管理机构共同投资。

(一)跟进投资企业须在合肥市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二)跟进投资企业应为合肥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优秀创业创新企业;

(三)引导基金跟进投资的投资价格与参股基金管理机构的跟进投资价格相同,投资规模不超过参股基金投资规模的30%;

(四)引导基金对单个企业原则上只进行一次跟进投资;

(五)鼓励引导基金管理团队(项目团队)以自有资金按引导基金出资额1%-10%的比例跟进投资;

(六)引导基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委托参股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与参股基金管理机构签订《股权托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股权退出的条件等;

(七)创业企业发生清算时,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的债权后,按合同约定剩余财产首先清偿引导基金。

第十三条 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引导基金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企业,可以以股权和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方式对未上市企业进行投资。

(一)所投资的企业须在合肥市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二)符合我市产业导向或者是我市招商引资政策导则中所规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具有较强成长性和带动性的重大产业工程、重大产业专项或创业创新项目;

(三)直接投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第十四条 增信类产品

增信类产品是指引导基金利用增信、再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杠杆,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为目的而设立的金融产品。可采取增信放大、再担保、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运作,方案每年一定。

(一)由各市属平台公司、金融机构或者县(市)区、开发区提出增信类产品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二)所扶持的企业标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标准确定。

(三)所扶持的中小微企业须在合肥市办理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

第十五条 其他投资方式

引导基金采用其他模式进行投资的,由有关国有控股平台公司制订方案,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四章

引导基金的退出和终止

第十六条 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引导基金可以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回购及清算等途径,实现投资退出。在有受让方的情况下,引导基金可随时退出。

第十七条 引导基金通过股权协议转让(含回购,下同)方式退出的,可在投资协议中对转让方式、转让条件、转让价格、转让对象等事项进行约定,并报市国资委备案。引导基金退出时,投资协议对退出有约定的,按照协议约定退出;投资协议没有约定的,按照市场化方式和有关规定办理退出事宜。

第十八条 引导基金采取转让方式退出,如转让双方为市属国有全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经双方股东一致同意,并报经批准,引导基金所持股权可以协议转让或无偿划转。

第十九条 引导基金与其他出资人在章程中约定,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引导基金无需其他出资人同意,可选择提前退出:

(一)基金投资方案确认后超过一年,未按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完成设立手续的;

(二)引导基金出资拨付托管基金账户一年以上,基金未开展投资业务的;

(三)基金未按章程约定投资的;

(四)其他不符合章程约定情形的。

第二十条 引导基金终止后,应当在出资人监督下组织清算,清算收益由出资人收回。

第五章

风险控制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引导基金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商业银行进行托管,托管银行具体负责引导基金资金拨付、清算和日常监控,并定期向基金管理机构及市国资委报告资金运作情况。第二十二条 引导基金原则上对单个项目的投资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总值的20%,且不得从事以下业务:

(一)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期货、房地产、评级AA以下的企业债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二)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赞助、捐赠(经批准的公益性捐助除外);

(三)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或向第三方提供贷款和资金拆解;

(四)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担保;

(五)其他国家法律禁止从事的业务。

同时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基金的闲臵资金可用于购买国债以及保本类的银行理财类产品,经批准可参与认购支持我市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

第二十三条 引导基金应当遵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制度,建立投资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加强投后管理,切实防范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引导基金运行安全。

第二十四条 管理机构对参股基金管理机构未按本办法要求开展投资业务的,应按约定要求参股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协调无效的,报经批准后,将引导基金从参股基金中退出,并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应按月向市国资委报送引导基金投资运作、资金使用等情况,并抄送相关部门;及时报告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并于每个会计结束后的4个月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

第二十六条 市国资委在对引导基金监管决策时,应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评审委员会由市国资委按照不同决策事项,聘请产业专家及投资、管理、财务、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基金直接投资方案、跟进投资方案和规模较大的基金组建方案,以及基金管理机构完成的尽职调查报告进行独立评审,向市国资委提交评审意见。

第二十七条 市国资委负责对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情况和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日常监督,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引导基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引导基金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六章

绩效评价

第二十八条 市产投集团按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投资运营情况等开展自我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报市国资委。市国资委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向市国资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二十九条 对引导基金的考核除投资项目、投资额、投资收益、风险控制等内容外,还要综合考核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推动创业创新、提高成果转化等社会贡献指标。针对基金投资的长期性特点和风险因素,确定适宜的考核周期,投资收益按照所参与基金的存续期进行综合考核;合理确定投资收益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

第三十条 委托管理的基金向基金管理机构支付管理费。管理费率按照基金实际到位资金不超过2%的比例确定,并与基金投资进度、投资效果挂钩,具体由出资人在基金章程或合伙协议中约定。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基金绩效考核及尽职免责办法另行制定。第七章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1年。— 29 —

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对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的管理,提高天使投资基金的使用效益,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或先进技术服务企业,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天使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基金公司初始注册资本金、滚存收益和其他资金。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开发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

第三条 天使投资基金是由市属有关国有企业出资设立运作的非盈利性基金,以股权、债权以及通过参股方式与各县(市)区、开发区共同设立天使投资子基金投资等形式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肥创办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新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孵化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支持大学生创办种子期科技型企业;支持以我市创新创业竞赛中优秀项目为载体而创办的种子期科技型企业。

第四条 天使投资基金按照“国有资本引导、科学决策、市场运作、风险容忍”的原则进行管理和运作。基金组织形式为公司制。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管理运作天使投资基

金。

第二章

基金管理架构

第五条 市国资委对天使投资基金履行日常监管职能。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审议天使投资基金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

(二)审批天使投资基金投资项目和退出方案;

(三)审批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参股设立子基金方案;

(四)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行业专家库,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

(五)监督天使投资基金的管理运行;

(六)其他决策管理事项。

第六条 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天使投资基金日常投资运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建立完善内部决策和风险控制制度;

(二)对项目开展尽职调查,提出尽职调查意见,拟订基金投资、退出方案;

(三)实施经批准的投资方案,签署投资协议和章程,管理基金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施基金投资所形成股权退出工作;

(四)在基金投资限额范围内,决策并实施基金投资项目的增资事项和已批准未实施项目的注销事项;

(五)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六)监督、指导被投资企业运行情况;

(七)定期报告基金运行情况;

(八)完成其他工作。

第七条 市科技局作为我市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对天使投资基金业务开展给予行业指导和支持,发布项目申报通知,负责统一收集、汇总县(市)区、开发区天使项目来源,集中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供项目源,指导帮助基金管理机构建立天使投资基金项目库。市财政局、金融办等部门按照职责履行相关监督管理职能。

第三章

支持对象和方式

第八条 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在合肥市注册成立的科技型企业。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备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年销售额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三)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以上,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占销售额10%以上。

(四)所属领域符合合肥市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为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以及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等领域。

第九条 天使投资基金择优支持符合第八条规定的下列科技型企业:

(一)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端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来我市独立创办或合作设立的科技型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入股在公司的股份一般不低于20%。

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外归国等领军人才,国内外优秀大中型企业高管人员或大学、科研院所副高以上科技人员。

(二)支持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优秀项目为载体而设立的科技型企业。

(三)支持大学生创业设立的科技型企业,团队发起人应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创新商业模式的个人,包括海外留学生、全日制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在校生、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

(四)其他优秀科技型企业。

第十条 天使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采取以下模式:

(一)直接股权、债权投资;

(二)参股投资天使投资子基金。

天使投资基金以直接股权投资方式为主要运作模式。第十一条 天使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单个企业的投资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其中特别优秀的项目经批准后可提高投资额,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不超过1000万元。直接投资累计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35%。

基金200万元以下的投资项目,采取事后备案制,由基金管理机构实施投资后报市国资委备案。

第十二条 鼓励天使基金管理团队以自有资金按照天使投资基金投资额的1-10%跟进投资。

第十三条 天使投资基金采用参股方式投资子基金不能成为最大出资人;参股子基金以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对我市范围内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总额不低于基金出资额的 2 倍;鼓励天使基金管理团队按不超过天使基金出资额3%的比例入股拟设立的参股基金。其他规定参照《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天使投资基金可以约定采取以下方式对被投企业实行激励:

(一)被投企业在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后5年内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类似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天使投资基金在退出被投企业时,天使投资基金按照投资协议约定可将扣除初始投资后的剩余资金和股权100%奖励给企业创业团队。

(二)被投企业在规定年限内达到约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或)上缴税收规模时,天使投资基金按照投资协议约定给予被投企业奖励。

(三)达到投资协议约定的其他奖励条件时,按照投资协议约定给予被投企业奖励。

(四)获省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支持的项目,在投资额度、团队在企业所占股份、奖励标准及其他优惠条件,可参照《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第四章

基金申报和遴选

第十五条 天使投资基金项目申报和遴选

(一)项目申报。市国资委会同市科技局负责天使投资项目申报,实行常年申报、集中评审。

(二)尽职调查。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对经初步筛选的申请资料和方案进行尽职调查,提出尽职调查报告,并提出投资建议。

(三)专家评审。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和行业,聘请产业、投资、管理、财务、法律等外部专家,结合天使基金拟投资企业的尽职调查报告进行独立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和建议。

(四)决策审批。市国资委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实际情况,对投资方案进行审批。

第十六条 市推荐省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按照《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规定,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国资委另行组织申报评审,基金管理机构提出尽职调查和合作方案,经批准后执行。

第五章

风险控制

第十七条 天使投资基金应当遵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建立投资决策和风险约束机制,加强投后管理,— 35 —

切实防范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十八条 天使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不得从事以下业务:

(一)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期货、房地产、评级AA以下的企业债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二)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赞助、捐赠(经批准的公益性捐助除外);

(三)吸收或变相吸收存款,或向第三方提供贷款和资金拆解;

(四)进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担保;

(五)其他国家法律禁止从事的业务。

第十九条 天使投资基金投资企业出资人应在投资协议和章程中约定,当投资企业出现破产或清算情形时,天使投资基金享有优先清算的权利。

第二十条 天使投资基金应当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商业银行托管资金。托管银行依据托管协议负责账户管理、资金清算、资产保管等事务,对投资活动实施动态监管,并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交资金运行情况和托管报告。

第二十一条 天使投资基金单个投资项目退出后,提取项目净收益的5%作为风险准备金(符合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除外),用于弥补可能发生的亏损。

第六章

基金退出和终止

第二十二条 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持股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最长不超过7年。债权投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最长不超过5年,3年期满评估确定是否展期到5年或转为股权投资。

第二十三条 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股权投资情况下,基金可以通过股权上市转让、股权协议转让、回购及清算等途径,实现投资退出。在有受让方的情况下,基金可以随时退出。基金退出时,投资协议对退出价格有约定的,执行协议;投资协议没有约定的,按照市场公允价格执行。

债权投资情况下,经企业申请,基金可提前退出。基金退出时,投资协议对退出价格有约定的按协议约定执行;投资协议没有约定的,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本息之和。

第二十四条 为扶持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创业团队回购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创业团队回购股权按照投资协议约定的退出条件和价格执行。

第二十五条 天使投资基金通过转让(含回购,下同)方式退出的,可在投资协议中对转让方式、转让条件、转让价格、转让对象等事项进行约定,并报市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六条 天使基金终止后,应当在出资人监督下组织清算,清算收益由出资人收回。

第七章

基金收益分配和考核

第二十七条 基金管理机构按照天使投资基金以前投资余额的2%、本投资额的3%提取当年管理费用。管理费主要用于项目库建设、尽职调查、项目评审、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支出。

第二十八条 天使投资基金单个项目退出后,提取风险准备金后的剩余净收益用于分配(符合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除外),其中40%奖励给基金管理机构,60%作为天使投资基金滚存收益。

第二十九条 基金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天使投资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及自评;及时上报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每个结束后3个月内向市国资委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送基金运行情况报告,并提交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第三十条 市国资委每结束后5个月内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考核。对基金的考核,遵循天使投资市场规律,重在被投企业的创新性、成长性、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科技创业人才的培养,重在项目搜集、筛选、尽职调查、评审、重大事项及时报告等过程考核。

第三十一条 建立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机制,允许基金出现30%的亏损。超出部分,以基金管理机构所分得的奖励资金为限进行弥补。

第三十二条

基金绩效考核及尽职免责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

第八章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和修订。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 39 —

2017年合肥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合肥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根据《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制定本政策。

一、资金安排和扶持范围

1.设立“加快新型工业化及建筑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和总量控制。“借转补”单个项目扶持额度原则上不低于100万元、事后奖补单个项目扶持额度原则上不低于50万元。“双创”奖补政策不受以上额度限制。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纳税、且申请项目在本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和建筑业企业,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主体,均属于本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工业扶持政策

(一)引导基金。(3亿)

3.按照《合肥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和《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引导基金,分设传统产业改造子基金、小微企业转贷基金和信贷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智能语音、两化融合、信息消费)、智能制造、智能家电、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金融创新类产品。(0.6亿,3月份)

4.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对由市政府推介的优质小微企业,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给予上年新发生流动资金贷款利息50%财政贴息。贴息额不超过该企业当年上缴的各项税收总额市级留成部分。

(三)借转补。(1.68亿)

按照《合肥市财政资金“借转补”操作细则》,对以下项目给予支持:

5.鼓励新引进工业项目。对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单个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新引进工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我市工业企业向市域其它工业园区搬迁的项目,按本条款执行。对初建期入驻标准化厂房,后期自建厂房的工业企业,可按本条款执行。(5000万元,5月份)

6.实施“宽带合肥”工程。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服务机构,在全市重要公共区域开展WIFI免费接入服务。政策补助资金由市本级与各县(市)区、开发区按5:5比例分担。(1500万元,5月份)

7.支持企业互联网营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互联网平台运营机构,免费为工业企业搭建电商平台,提供网络营销服务,年服务工业企业不少于100户。(200万元,5月份)

8.支持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对符合规定的投资主体新建的多层标准化厂房,按照标准化厂房建设成本(不含土地)的20%

— 41 —

给予投资建设主体资金补贴。补贴资金采取分期预拨方式,厂房正式开工后,支付补贴资金的20%;结构封顶,支付补贴资金的50%;项目验收备案并审计后,再支付余款。对生产经营性工业企业购臵不低于1000平方米多层标准化厂房的,给予企业购房款5%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一次性补助。各县(市)、开发区参照本政策执行,政策兑现所需资金由县(市)、开发区财政承担。对企业利用存量用地自建自用多层标准化厂房,并纳入市级建设计划的,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6000万元,5月份)

9.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中小微企业和经济主管部门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培训服务。(600万元,5月份)

10.创新“双创”公共服务模式。(3500万元,5月份)(1)支持面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的“X”专业化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和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数达200户以上的,按其投资规模给予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

(2)支持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开展研发和测试的中试、工试服务平台建设,年服务对象达100家以上的,按其服务的频次,由市财政给予不超过300万元一次性奖补。(1500万元)

— 42 —

(四)事后奖补。(3.42亿元)

11.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41亿元)

(1)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对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其中,智能化改造、机器换人等技改项目投资补助按照《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合政„2016‟39号)相关政策条款执行。原则上与省级工业强基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臵补贴条款就高不重复享受。(1.97亿元,5月份、10月份)

(2)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财政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获得国家“现场管理星级班组建设”称号的,给予企业星级班组管理团队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主持制定盾构机、叉车和挖掘机等再制造相关的推荐性行业标准(排名前三)、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排名第一)的,分别给予25万元、25万元、15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对于经认定的再制造企业生产盾构机、挖掘机和叉车等工程机械并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的,每个产品型号分别给予50万、20万、15万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的奖励总额不超过200万。(500万元,10月份)

(3)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对当年新认定的市级以上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

— 43 —

机构来肥设立设计总部、分支机构且在本市注册为独立法人单位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当年获得国家级或国际工业产品设计金奖的工业企业,以及获奖产品已在本市形成一定销售规模的专业工业设计公司,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同个企业获得的同类奖项、同类产品获得的不同奖项均只奖补一次。对专业性工业设计公司为本市工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且设计服务为相应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00万以上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1200万元,10月份)

(4)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对标诊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列入试点企业制订技术改造路径方案、品牌建设评价和品牌提升路径方案。(900万元,10月份)

(5)支持采购“两创”产品。发布推广《合肥市两创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的双创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省级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的工业企业,按照成套技术装备、单台设备、关键部件三种类别,给予省奖励资金的100%配套资金支持。(400万元,10月份)

(6)推进智能家电技术。对通过《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GB/T 28219-2011》评价认证的、并已在我市批量生产的智能家电产品,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一企业的同类产品只奖补一次,单个企业补助总额不超过300万元。(1000万元,10月份)

— 44 —

(7)支持服务型制造。对新认定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给予省奖补资金的50%配套资金支持。(100万元,10月份)(8)创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对认定为市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的,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300万元,10月份)

12.推动绿色生态发展。(3400万元)

(1)支持企业(单位)节能技术改造。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工业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能量达到300吨(含3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以外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能量达到50吨(含5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400元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800万元,10月份)

(2)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对完成当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并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按照“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其中水泥行业4万元/万吨、造纸行业60万元/万吨、印染行业0.5万元/万米,其他行业按国家近三年平均标准执行。(500万元,10月份)

(3)支持企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建设。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对试点企业(单位)能源在线监测项目考核验收。其中,一级能耗在线监测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二级、三级能耗在线监测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12%的补助。(1000万元,10月份)

(4)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委

— 45 —

托第三方机构为市级试点企业(单位)提供能源管理体系咨询、认证服务。(200万元,10月份)

(5)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对当年获得省级电力需求侧管理类建设支持项目,按照省奖励资金给予一定比例配套支持。(600万元,10月份)

(6)支持工业企业节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为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及评价工作;对工业企业节水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水量达到1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按每万立方米5万元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300万元,10月份)

13.推动制造业+互联网建设。(2200万元)

(1)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新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的企业,省财政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2)支持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实施信息消费“双百”工程,对新认定的省级及以上信息消费创新产品、信息消费体验中心,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补。(800万元,10月份)

(3)加大信息化服务。鼓励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行业云制造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创新设计协同平台、“互联网+两创”平台等制造业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化设备租赁、大数据应用以及软件运营、平台服务、基础设施等服务,按照服务合同执行金额12%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助。鼓励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IT项目顶层规划设计。(700万元,10

— 46 —

月份)

(4)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的,分别给予项目单位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300万元,10月份)

14.支持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发展。(900万元,10月份)(1)鼓励大企业提升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当年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和软件百强企业的,省财政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总部新落户我市的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企业,给予省级奖励资金50%配套支持。(300万元)

(2)支持IC设计企业发展。对我市IC设计企业采用多项目晶圆(MPW)流片产生的费用给予30%的补贴,对采用掩膜光刻(MASK)流片产生的费用给予15%的补贴,单个企业补助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对我市整机企业首购本地IC设计企业自主开发的IC芯片,按照采购金额的20%给予单个整机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400万元)

(3)培育壮大软件企业。对软件企业新增成套专业软件、集成电路IP和租用本地云数据中心等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12%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补助。(200万元)

15.鼓励大企业发展。(1600万元)

(1)企业上台阶。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4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 47 —

增幅超过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每上一个台阶奖励一次。(1000万,次年3月)

(2)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发展。对首次列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的,分别给予省级奖励资金50%配套支持;对首次列入省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300万元,10月)

(3)消费品企业升级。对本认定为省级以上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企业的,给予省级奖励资金50%配套支持。(300万元,10月份)

16.支持汽车、家电企业加快物流管理体系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保持汽车、家电行业平稳发展。具体办法由县(市)区、开发区会同市经信委制定,市财政按1:1配套。(预计资金需求5000万元,视工业政策专项执行情况,市财政统筹安排。暂不占工业政策资金盘子)

17.扶持小微企业提档升级。对净增规上工业企业前三名的县(市)区、开发区,给予所在地政府经贸部门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增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由县级财政给予企业5万元一次性奖励。(150万,2018年3月份)

18.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对新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省财政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新认定为国家级、— 48 —

市级“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分别给予80万、20万元一次性奖补,奖补资金总量控制,按照认定时的评分由高到低优中择优。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指导“专精特新”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年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网络营销达到100户以上的,按照服务合同执行金额给予10%不超过5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自建或与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或工业设计中心,由县级财政给予市级以上新认定的技术中心或工业设计中心每个10万元奖补。(1050万元,10月份)

19.支持基地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优势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省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200万元、100万元;对新批准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批准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当年被国家综合评价为五星的国家示范基地,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省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50万元;对新认定的市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补。经省级认定的产业集群专业镇,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金补助。对当年被评为全省民营企业100强的工业企业,给予前50强的管理团队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当年新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给予省级奖励资金50%配套支持。对当年通过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省级奖励资金50%配套支持;对

— 49 —

通过国家级、省级认定的绿色园区,分别给予园区管委会15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补。(1200万元,10月份)

三、建筑业政策

(一)投资引导基金。

20.重点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智能化、PPP模式等新型建造方式。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按照资金计划确定。

(二)借转补。

21.按照《2017年合肥市财政资金“借转补”操作细则)》执行,对以下项目给予扶持:

(1)对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在承诺的时间内,新建、改建合同额达1亿元以上的绿色环保搅拌站工程,且竣工验收合格的,给予预拌混凝土企业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测算资金200万元,建议5月底以前执行)

(2)对施工总承包或监理企业,在单项合同额1亿元以上大型建筑工程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推广应用BIM技术,取得明显成效并通过专家评审的,给予企业100万元一次性奖补。(测算资金100万元,建议5月底以前执行)

(3)对施工总承包企业,以联合体、EPC总承包等方式承接单项合同额3亿元以上的装配式建筑、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及其他大型建筑工程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给予企业100万元一次性奖补。(测算资金200万元,建议5月底以前执行)

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策分析 篇7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产业群或产业系统的概念。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现代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以现代产业为组成要素;二是以现代产业组织为基础。一般而言,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包含: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高组织化的产业(如循环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等[1]。

1 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1.1 从现代产业要素角度分析

从现代生产要素来看,近年来河北省现代产业要素有了较大发展。根据2009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其在创新方面,科技成果及获奖项由2004年的1 155人增长到2008年的3 049人;专利申请受理数由2004年的5 647件增长到2008年的9 128件;此外2008年全省用于科技经费内部支出1 849 0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研发经费1 091 113万元,增长20.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67%。科研活动人员由2004年的112 591人增长到2008年的146 291人,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应该看到虽然河北省在现代要素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同发达地区相比依旧有不小差距。例如根据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9.99%,在全国排第19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1个百分点,差距还是比较明显[2]。

1.2 从现代产业角度分析

从现代产业来看,目前河北省部分传统产业中已经出现了现代要素的引入,并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取得了一定发展[1]。2007年度河北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大力推动了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与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信息对接;切实加快了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此外还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全面加快信息化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政府已经确定规划建设32个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聚集区,并在优先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河北省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信息化与软件测评、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数字认证等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建成。太阳能光伏电池、通信、液晶显示、半导体照明、医疗电子等产业链逐步延伸,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三大产业中。

可见,在政策的扶持下,河北省现代产业已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还比较低,作为河北第二大支撑产业的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此外河北省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都处于初级阶段。

1.3 从现代产业体系角度分析

从现代产业体系来看,河北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医药化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据2009年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在统计的38个行业大类中,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9个行业。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共完成增加值2 914.8亿元,增长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0.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重工业的增长快于轻工业2.2个百分点[2]。可见,河北省已经由以前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渐转换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河北省目前已经形成了石家庄、保定、廊坊等8个省级信息产业园区、霸州开发区等8个园区为省级县域信息产业园区。据了解,河北现有各类产业园区83家,其中包括曹妃甸、渤海新区、北戴河3个新区,4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32个产业聚集区。

但是产业体系的发展,无论是在产业横向联系上的均衡性,还是在产业纵向发展上的协调性都比较欠缺,所依赖的主要还是资源禀赋带来的区位优势。在规模、作用等方面与广东等发达地区差距十分明显。广东省按照“组团布局、集约发展”的战略要求,打造了四大组团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信息、互联网、授权为纽带的虚拟经济,建立和推广“中山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把传统产业基地打造成为网络上的新型产业集群。依托现有的14个技术创新专业镇、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7个产业升级示范区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点)基地”,建设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示范区,发挥其产业集群增效、产业创新带动、加工贸易转型、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服务业集约发展等示范作用。真正依赖于现代产业要素,并且各产业内、产业间均衡协调发展。

根据国内外发达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经验可以看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分阶段的,目前河北省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已经具有了现代产业意识,并在一些地区的产业中出现了现代要素,但在总体上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处在一个初建阶段。而对于河北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最缺少也是最关键的是现代产业组织的建设。

2 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路径

2.1 培育现代产业要素

现代产业要素的培育一方面培育新的产业要素,主要包括创造新的需求、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和组织的培育等方面[3]。现代产业体系是建立在满足更高层次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基础之上的产业体系,新需求的出现、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拉动力,需求的变化为供给和技术的变化提供了目标和动力,为分工细化提供市场容量。而生产和消费具有连带关系,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生产需求都是可以创造的,创造新的需求是培育现代产业要素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现代生产要素的主要来源,构建现代产业要素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是现代产业要素的核心。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组织模式创新等方面是技术创新成功的保障,所以人才、文化、组织等构成要素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既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促进文化建设与高新科技的结合,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支撑现代产业,并促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支持现代产业体系。

2.2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对于现代产业体系而言,其构建难点并不在于现代产业的培育,而在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这里决定性的因素是现代产业组织模式。所以产业组织的模式创新是河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核心的问题。产业组织模式创新主要包括产业链分工协作组织、产业集群组织、以及产业分工的细化和水平分工的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组织的核心是产业链纵向一体化问题,优化产业链条的配套、延伸、深化来推进现代产业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不断增强现代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有效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分工的细化及水平分工的深化也是现代产业组织创新的模式[4]。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分工的层次进一步细化,由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产业分工形式也在进一步多样化,如现代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就是产业分工细化的结果。另外,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水平分工,由于现代产业要素具有流动性,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要素雷同,使得区域间水平分工格局将逐渐显现,出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水平分工深化的关键在于各自有各自的特点[5]。

2.3 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是河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兴产业的选择,要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的培育,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领导,建立协调发展和分工负责的机制,河北省政府切实担负起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责任,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做好规划,鼓励和引导新兴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2.4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能提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又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通过对传统产业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综合的改造、重组,促使其更新换代,使之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面向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实施新兴产业。加快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 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策及建议

目前河北省最大的优势是,紧邻京津这两个具有高水平科研开发能力和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城市,同时还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河北省的不足在于行业技术水平偏低,而且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狭窄,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6]。与此同时,河北各个产业、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少、创新团队少,造成了河北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针对河北省的现状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阶段和特点,本文认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应在加强现代产业要素及产业组织培育的前提下,提高产业间、产业外的分工协作,并且积极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1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实施改造提升、转型升级战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代产业集中度,提升新产品质量,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河北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3.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按照国际分工理论,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的引入继续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钢铁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这就需要围绕河北省的重工业,打造现代服务体系。在金融领域增加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金融机构,设置产业投资基金、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强银行与保险业的协调发展,为河北省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便利、高效的融资服务;在物流领域,依托京津运输便利的优势,整合京津冀区域的物流资源,形成包装、加工、货物专项配送的一条龙服务,打造现代的物流体系。这样,一方面战略支撑产业产生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完善又会形成对第二产业推动作用,两大产业协调发展[7,8]。

3.3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构建多元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4 结论

从现代产业要素来看,河北省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科技、专利,还是人才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现代产业来看,随着现代要素的作用逐步突出,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和发达地区现代产业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从现代产业体系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已经由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渐转换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综合而言,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现代产业体系不同与传统产业体系,它的构建必须依赖政府的力量,因此应适当调整规划和技术政策,从现代产业要素、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四个核心出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从而加快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家顺,武志勇,杨洁.关于现代产业体系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C]//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保定,2009:27-41.

[2]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袁红英.山东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研究[J].理论学刊,2007(9):70-75.

[4]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4):472-475.

[5]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20.

[6]张积慧.浅析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6):68-70.

[7]张圣泉,薛景梅.河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评价[J].商业时代,2008(16):26-27.

西部城市发展模式与产业体系构建 篇8

关键词:西部城市;发展模式;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32-02

一、西部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模式

1.新时期下西部机遇

(1)政策倾斜。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优惠政策向西部倾斜。“十二五”时期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对未来5-10年西部大开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

(2)产业转移。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安排产业转移引导资金,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转移;鼓励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3)基础设施改善。2010年4月27日,《关于2009年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和2010年工作安排》提出,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新增中央投资重点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一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西部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西部除成渝地区外,未能形成具有聚集效应、释放能量大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西部的优势是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国家对西部的倾向型政策。西部城市的劣势,如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均衡;城市质量差,经济实力薄弱,工农业发展滞后。机遇是国家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他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威胁是西部存在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推动。

3.西部城市(产业)发展模式

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模式应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资源保护、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改变在西部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着眼点,从根本上转向强国兴区富民的目标。形成与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的新型西部城市发展体制。基点由单纯靠国家财力搞建设转向立足于区域经济成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导向由传统的资源导向型发展转向市场。率先发展布局在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具有辐射和扩散功能、关联效应较强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

二、西部经济发展瓶颈与经营城市化

1.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部经济所面临发展的压力,既要保证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土地的增值;又要保障基本农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突破产业困境,实现农民的持续收益;同时,还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乡村缺乏有特色的第三产业经济项目,农业技术使用低下,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缺乏主题经营,难以产生聚合效应;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2.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道路——经营城市化

城市运营就是把城市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并增值。其实质,就是以市场化的手段和法律允许方式进行城市综合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城市经营的主体是政府,借助企业与市场的力量,使西部城市数量和规模扩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产业结构提升,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百姓整体素质提高,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中心辐射作用加强。

三、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战略与突破

1.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2010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战略要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三大经济区,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西部地区重点产业突破与打造

(1)生态农业:西部经济的基础产业。西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食品、绿色种植、绿色养殖和绿色土特产业;依托优势资源,发展资源深加工工业,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道路;建设西部绿色生态环境,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加快西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

(2)现代工业:西部经济的支撑产业。构建西部绿色工业产业链工业体系,建设西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西部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西部绿色制造业,加快西部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积极参与全球性的分工与资源配置;加快西部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西部绿色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西部企业进行“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

(3)现代环保产业: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调整和优化西部环保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西部环保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加快西部科技创新,发展性能先进、高效经济的节能减排设备和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依托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西部环保支柱产业,实施环保工程、农业生态工程。

(4)生态旅游产业:西部经济的朝阳产业。积极开展市场促销,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树立西部整体旅游形象,推出西部系列旅游形象理念;整合包装西部节事活动,营造浓厚的西部旅游氛围;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创建国际生态旅游品牌;以自然文化遗产为先导,建设西部旅游精品工程;建立高效旅游信息网,吸引海内外旅游者与投资商;组建旅游扶贫管理机构,实施西部旅游富民战略;重视旅游人才培养,促进西部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品的提高。

[1]王金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J].中国西部,2011年第05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联系方式 编辑部投稿邮箱下一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