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2024-05-29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精选12篇)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篇1

摘要:医疗卫生行业应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实施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建立电子病历,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低碳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学,电子病历,双向转诊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作为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医疗卫生事业,人、财、物相对集中,能耗大。有资料表明一家拥有500~800张床位的医院用电总容量超过5 000 kW,每年消耗能源(水、电、油、气)费用600万~1 000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3%~5%,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紧跟低碳潮流,增强低碳意识,发展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卫生事业追求社会效益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维持自身运转及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提升自身档次、扩大规模,医院建设迅猛发展,造成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城乡、地区间呈现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以上问题均不符合医疗消费的低碳化发展要求。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有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守护居民健康,倡导低碳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低碳化和高效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应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过程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倡导节约,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低碳化发展。

3 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应构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低碳化发展。

3.1 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医疗机构应强化质量管理,保证各种检查、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实现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同级医院、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检验项目,原则上应予以认同,实现“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2],从而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2 医疗资源、设备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是提高医疗设备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成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可共享资源,且利益分配相对简单,有效减少了医院对大型设备的诱导需求,降低医疗运行成本。患者在同一个机构检查,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政府主导的独立大型医疗设备检治中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避免卫生资源浪费,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3.3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卫生资源配置有失均衡。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无法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电子医院”,初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大范围内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看病难问题,降低医疗“门槛”,缩小医疗差别。远程医学还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现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国家、患者的医疗负担。

3.4 推行电子病历,实现纸张低碳化

电子病历是针对传统纸质病历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录入速度快、内涵质量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对于规范医疗护理文书书写、减少重要内容遗漏以及稳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5]。电子病历是医疗和就医现代化、信息化的一个积极举措,符合低碳要求,必将成为现代医院病案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之一。电子病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高倍压缩信息,节省存储空间,大大减少了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耗费的工作时间,可随时随地查询病案记录、检索、分类统计等,为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提供方便。电子病历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以前接受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缩短诊疗时间,同时可通过网络向国内外专家咨询疑难病例的诊断意见等提供资料,缩短了时空距离,实现了异地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医院间及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病案使用效率。电子病历占用空间小、信息容量大、查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

3.5 实现双向转诊,推进理性就医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趋高性,使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大医院,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工作不饱和,而大医院又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在当前医药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首诊制,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制,增强大医院的延伸医疗服务。建立起以综合性大医院为核心,从三级医院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若干个实行管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可增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数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2],实现理性就医的低碳化要求。

3.6 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医疗机构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其结构特殊、功能复杂,能耗约高出一般公共建筑2倍,建筑节能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盲目追求高标准、大规模而忽略了节能技术的应用,造成医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笔者认为医院节能应总体布局,从建筑、给、排水、动力、电气等几点着眼,贯穿设计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同时将节能纳入医院考核范围,加强能耗管理,精确测算,不断强调细节的改进,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医疗卫生机构。

3.7 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消耗也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规范、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建立和完善门诊预约制度,提高服务意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病床周转率,使患者从挂号到出院的就医全过程耗时短、能耗低、效果佳。将“低碳意识”贯穿始终,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医疗资源共享,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是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构建低碳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7]。

参考文献

[1]赵萍萍.提倡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院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6):40-41.

[2]常艳秋,王俊华,李素敏.邯郸市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16.

[3]李宁秀,高博,任晓晖,等.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3(22):8-12.

[4]姚志洪.医疗资源共享的理想境界[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19(11):34-37.

[5]徐红.发展中的电子病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99.

[6]韩艳,战恺,刘美花.电子病历及其管理[J].中国档案,2003,53(6):16-17.

[7]王健,韩光宇.团结协作,构筑医疗合作平台资源共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4):28-29.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篇2

跨越之五:苏木乡镇卫生院、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效推进

30年来,我市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和苏木乡镇卫生院及村嘎查卫生室设备建设。以来,我市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了县办县管体制,根据“转移收缩、集中发展”战略,结合撤乡并镇规模,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用3年时间完成了50所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主要用于房屋建设、设备装备、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能力。为全面加强我市村嘎查卫生室网底作用,发挥农村牧区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市人民政府又全面实施了“村嘎查卫生室标准化装备项目”,根据一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卫生室的原则,合理设置了767个村卫生室,政府给予每所卫生室元的.设备装备和每年不低于元的人员经费补助。并从开始为每个中心卫生院增编安置2名医学类专科以上大学生,与此同时全面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牧区工程”、“基层卫生技术人员3年强化培训实施方案”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项目”,农村牧区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一是每年安排15所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等方式,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使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城市大夫高超的医疗技术,也切实解决了许多基层大夫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二是提高了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与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从起全面实施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工程”,将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分批分期送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跨越之六:民营医疗机构异军突起

随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来,我市民营医疗机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按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发展中加强监管,管理中加快发展”的要求,限制低层次、低水平,鼓励高标准、高质量,将民营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行列中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办综合性民营医疗机构和心脑血管病、眼科、肛肠、口腔防治、体检等各类民营医院28家,累计总投资近2亿元。在民营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的医护人员有1500多人,年度门诊量达35万人次。对弥补我市部分区域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方便群众就医,增加就业,促进医疗行业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跨越之七:重大疫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传染病曾经是严重威胁我市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市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公共卫生投入,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起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执法监督系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紧接着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我们反应迅速、科学防控,成功实施了杭锦旗“3.20”黄河溃堤医疗卫生救援,向灾区及受灾群众发放了80万元的药品,出动救护车辆150多辆(次),救治受灾群众8300多人(次),监督检查餐饮及食品经营户700多户次,派出消毒灭菌灭鼠工作人员500多人次,灭鼠投饵7万多斤,消杀临时居住点、返迁户和饮食摊点及公共场所4000多户、共2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未发生灾后疫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好成绩。“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及时派出由6名同志组成的卫生防疫救援小分队赴灾区执行防疫救援任务。为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市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再一次成功应对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

跨越之八:“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伴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强势推进的历史进程,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给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良好的健康环境,全面提升卫生工作自主创新能力,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鄂尔多斯”卫生行动计划。它与20xx年我市实现“富裕型小康社会”相适应,到20xx年,在全市建立起与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鄂尔多斯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健康城市”。

促进计生协会事业加快发展 篇3

为了传达好本次会议精神,现将宋璇涛副省长等领导的讲话摘编如下,望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计生协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计生协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整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稳步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使全省89%的村级协会组织逐步健全,较好地发挥计划生育宣传引导服务作用;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使52万多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受益,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劳务信息服务网络,与劳动部门携手输送外出务工人员61万人,在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健全协会参与村民计划生育自治体系,在全省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推动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说,一年来计生协工作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各个领域都有新的进展,创造了不少鲜活的经验,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是调整充实后的新一届协会班子带领协会系统干部职工努力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倾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理事、会员无私奉献的结果。

计划生育协会作为我省最大的群团组织,具有会员众多、网络健全、贴近群众、示范带动的优势,完全能够在转变生育观念上发挥宣传作用,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发挥教育作用,在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发挥服务作用,在促进性别平衡上发挥监督作用。为此,今年的协会工作要着力在“四个结合”上下工夫:

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相结合,承担起生力军的历史使命。各级协会要积极参与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发动会员对基层干部群众婚育状况、计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夯实群众基础。

与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相结合,打造好河南特色的生育关怀服务品牌。各级计生协会要将正在全省蓬勃开展的生育关怀行动,作为丰富利益导向机制的有效形式,依托协会健全的组织网络,围绕五关怀对象,实施紧急救助,帮助遭遇意外事故的计划生育家庭脱离困境;开展经济帮扶,改变计划生育贫困户生活状况;组织亲情牵手,给予计划生育“空巢”家庭人文关怀;利用项目帮扶,扶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生产;开展计划生育保险服务,进一步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协会独具特色的服务形式,着力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服务品牌。

与计生村民自治工作相结合,当好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骨干。实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让群众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是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做好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途径。计生协会要发挥群众工作优势,落实会员联系户制度,上门入户解疙瘩,做到坚持在自我教育中唱主角。要以会员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会员积极参与、带头执行、推动和落实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公约,做到坚持在自我管理中当骨干。

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结合,增强协会凝聚力和影响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就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流动人员的劳动技能和法律保护意识。要主动与当地和流入地劳动部门协作,进行劳务市场调查和劳务信息收集,及时向流动人口发布劳动务工信息,搞好务工中介服务。要搞好法律维权服务,以流动人口协会为载体,与流入地协会及工商部门联手,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流出人口的合法权益。要以协会会员为骨干,建立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家庭安排好生产、生活,积极探索协会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模式,搞好关怀关爱留守家庭服务。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篇4

关键词:远程医学教育,实时,双向传输,卫生援藏

西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比祖国内地滞后, 急需发展高等医学教育, 培养大批合格的临床医师。西藏地区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低、人才相对匮乏, 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首要难题, 也成为制约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西藏自治区现有2所医学院校, 一所为藏医学院, 一所为西藏大学医学院 (简称藏大医学院) , 由于起步晚, 师资和办学条件相对短缺, 急需内地院校给予支持, 支援西藏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针对西藏地广人稀、医学教育水平较低、医疗卫生人员缺乏的实际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简称华西) 受卫生部委托, 开始援藏工作, 努力为西藏培养医学人才, 每年招收约20名西藏医学生, 组成西藏班。该模式为西藏的医疗卫生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西藏学生基础薄, 难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 西藏班医学生的教学管理遇到了不少困难。加之毕业后的西藏医学生回藏工作的比例不高。这使得华西招收西藏医学生组成西藏班的医学教育援藏模式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90年代中期, 为进一步做好医学教育援藏工作, 华西组织专家对西藏医学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探索援藏新模式。提高西藏的医学教育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当地的医学教育人才和能够留在西藏工作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为此, 华西与藏大医学院一起制定了通过远程传输, 支援西藏医学教育, 为西藏培养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计划。

一、对藏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实现

1998年,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向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申请经费资助华西—西藏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获得立项。2000年4月华西—西藏远程医学教育系统正式开通, 该远程教学系统是以实时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 将华西的高质量的教学课程传送到藏大医学院培养当地的医学院学生及年轻教师。同时将西藏教学点的教学反馈信息实时地传回华西主教学点, 双方的学生可以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共享教学信息。实现了远在西藏高原上的藏大医学院的师生与位于成都的华西的师生们坐在“同一个”课堂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和观摩专家的讲座。该项目的宗旨就是利用华西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辅助资源远距离地直接培养西藏的医学生及年轻教师。

1. 技术方案与设备配置

为了实现实时、双向、交互式的课堂教学, 此项目采用了美国视讯VTEL公司全套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分别放置在华西和藏大医学院。该系统是基于PC的开放式平台, 配备了双显示器。为了实施远程视频会议信息传送, 必须依靠远程通信系统, 由于医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信息, 并要求高质量的传送, 因此通信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带宽, 以保证语音和视频传输的可靠性。为此在华西和藏大医学院分别建立两个VSAT地面站, 卫星通信方式 (租用鑫诺公司的卫星频道) 形成一个点对点的专用通信信道。利用该系统西藏教学点的学生可以同时看见华西教师的影像和教学幻灯片。通过视频切换功能可以将来自VCR、VCD、实物投影机等的视频信息传输到远端教学点, 实现文字、语音、图像等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实时双向传送。该系统还提供文件传输、电子白板等传统的计算机数据服务, 支持远端摄像机控制。其远端视频信息录制功能可以使学生在课后任何时间播放以复习教学内容。另外在华西远程教学中心点还配置了高性能的Smart Board大屏幕背投式电子白板, 可自动跟踪教师的Camera Man自动跟踪摄像机, 以及能采集事物影像的图文投影机等, 以丰富教学手段。在西藏教学点设置有投影大屏幕、电视机、遥控摄像机等辅助设备。

2. 教学安排与管理

华西对西藏的远程教育实施的是高等学历教育, 招生及学籍管理由藏大医学院负责, 公共课或基础课由藏大医学院选派优秀的获得华西认可的教师担当;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由华西挑选各教研室最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华西和藏大医学院的老师经过多次讨论研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和考试, 并制作专门的教学课件。然而, 合格医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课堂讲解和辅导, 更需要课后的学习以及大量的实验和实践, 而这正是远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首先, 将课程、实习、实践等教学录像定期寄往藏大医学院;选派医学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赴藏工作, 进行示范教学, 帮助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接受藏大医学院老师和高年级学生来华西进修和实习。除此之外, 华西教师和藏大医学院学生还可以通过Internet网、E-mail等教学信息支持系统进行联系、探讨学习。这样形成包括实时教学和非实时自学、交流的更加完善的远程教学系统。

二、对藏远程医学教育硕果累累

华西对藏大医学院远程医学教育至今已开展了7个年头, 在这7年中完成有: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核医学及影像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和预防医学等15门课程、3000多个学时的医学远程教学。200多名藏大医学院的学生受益于华西-西藏远程医学教育系统, 已毕业的68名藏大医学生全部留藏工作。有30多位藏大医学院的教师来华西接受专业培训, 其中3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7年中, 华西共有230名教师参与了该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授课和辅导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5%) , 派出了30多名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藏工作, 协助藏大医学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学教学管理机制, 承担了重点、难点课程的教学, 培养西藏师资。

三、对藏远程医学教育的思考

远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传统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种突破, 华西—西藏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成功运行, 密切了四川大学和西藏大学的关系, 为西藏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诚然, 远程教育是改善和提高自然条件较差,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流失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如果远程教育同时也能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优势, 尤其是加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则会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凯立.视频会议系统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 3

[2]冯钢.中国西部远程医学教育发展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 2

[3]邓洪等.华西-西藏远程医学教育实践与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 6:695~696

创新党建机制 促进事业发展 篇5

稿件来源:政工科 提交日期:2006-8-16

近年来,德州局党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纲要》和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努力提高“五种”能力,狠抓了党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党建活动,使党的基层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逐年提高,为确保市局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广大党员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立足本职岗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榜样带头作用,为德州经济和质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规范党的工作

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近年来,质监局党组织按照上级党的要求,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完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一是基层党组织更加巩固。始终把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理顺党组织关系,适时做好党支部换届工作,配好党支部领导班子。总支原设有8个支部,随着监督职能的加强、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的划入,以及党员人数的增加,我们2001年10月成立了安检站党支部、2005年成立了信息所支部和机关老干部支部2个支部,并适时进行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今年7月1日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德州市质监局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机关党委和纪委。现质监机关党委共设11个党支部,支部成员均达到大学以上学历。经过调整和换届,质监局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基层党组织制度更加完善。科学的党建工作制度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贯彻执行的有效措施,我们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全面推进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总支先后建立了《会议制度》、《党总支委员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先创优表彰制度》、《请示报告

制度》和《党建工作机制》等八项制度;各支部也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党员“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和党课)》、《党组织任期目标承诺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先创优”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和《党员教育学习制度》等。制定了《新时期党政机关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新时期事业单位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和《新时期离退休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

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更好地履行党组织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提供了保障。

三是党员队伍日益壮大。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执行发展党员“两推一公示”制度,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吸收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突出新时期党员标准的时代特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共对53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培养教育,发展党员29人,局机关现有党员166人,其中预备党员9人,正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23人。

四是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更加科学。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按照党员标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强化党性、党纪和党风教育。采取党员评议、群众评议、民主测评、组织定格“三评一定”的方法开展评议党员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每个党员提出评议意见,评议意见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向。近年来,民主评议党员优秀率达到9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

五是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和党费收缴规范有序。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和党费收缴是党组织开展工作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党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质监工作重要作用的体现,人事变动频繁,党员流动性增大,共转入党员19人,转出党员8人。党费收缴工作规范有序,近年来收缴的党费全部上缴市直机关工委。

六是加强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工会、青年团和妇委会组织,充分发挥工青妇三家群众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他们积极为完成市局党组的中心工作做贡献。

二、强化党的思想建设,确保党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我们

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质监局党组织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依法行政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利观、利益观,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牢了宗旨意识、端正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大局意识。在党员中大力弘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甘于吃苦、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形成了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教育,确保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制订学习计划,认真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机关学习制度》,坚持突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党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会议精神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通过原文通读、报告会、党课教育、纪律教育月、党员政治生日、座谈讨论会、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组织知识竞赛和理论测试、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并做到了有组织领导、有计划安排、有措施落实、有检查考核,使党员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深刻领会并认真落实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理论精髓。提高了党员素质,加强了基层组织,促进质监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创新教育载体,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围绕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开展了“爱岗敬业,服务大局”、“德州发展我发展,我与德州共兴衰”、“局兴我荣,局衰我耻”大讨论;从提高质量意识和能力意识出发,组织了“能力建设年”、“三八节”文艺演出;立足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强身健体,举办了职工“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职工趣味运动会”;为丰富质监文化内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举办了“立足本职,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比赛,组织了摄影大赛、“七一”和“五四”征文比赛、“五四青年知识竞赛”,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创建机关服务品牌活动和全员唱响《八荣八耻人人须知》和《质量卫士之歌》活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开展了“情系三农、质监下乡”、“捐资助学、助贫、助困、助教”、“12365质监保安全”和“结穷亲、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爱心服务活动;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开展了批判陈水扁“台独”思想、关注台湾局势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出台了《德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在全系统开展了争创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科室和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争创“五个好”党支部和“五个好”党员活动;为全面提升执政能力、执法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开展了基础建设年、行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和“五佳文明窗口”、“五佳规范化实验室”、“十佳模范公务员”、“十佳执法标兵”、“十佳技术标兵”等争创活动。主题教育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质监工作实际、贴近质监党员队伍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实际,促进了质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机关党总支紧紧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着力打造“预防为主,惩防并举”的作风建设体系,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建立行风建设教育体系,筑牢思想防线。强化教育措施,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主题教育和实践等活动,并做到行风教育与目标管理考核、建章立制、事业发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相结合,保证了教育效果。

二是加强行风责任体系建设,构建有效运行机制。健全规范统一、协调有序、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落实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和行风廉政建设“四责合一”的领导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一责双岗”工作机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管理重点,规范行政行为和职务行为。

三是完善行风监督体系,强化职责履行措施。建立廉政档案;进行明察暗访,对存在的问题登记造册;聘请行风监督员,公布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建设惩防体系,严惩违法违纪行为。制定并严格执行惩戒规定,认真治理商业贿赂,严肃处理各种违纪案件,杜绝恶性案件的发生。

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政府综合管理标准化、计量、质量、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权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冲在最前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质监事业和德州经济的发展。

一是质监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了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局把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1000多平方米的食品通用实验室,综合考评进入全省前三名,得到了世界44个国际检验联盟协议签署机构的互认,提升了检验检测能力和检验市场上的竞争力。260余平方米的国家一级恒温恒湿棉花实验室建设,适应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需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了美国农业部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适应德州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建成了山东省玻璃钢及制品检验中心,并申报成功了国家检测中心,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篇6

近二十年来,省慈善总会在省民政厅、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始终坚持“安老、扶幼、助学、济困、救灾”的宗旨,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结合困难群众需求,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募得善款11.9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0余万人,所做工作得到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和省委、省政府、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该会先后被评为“湖北省5星级社团”、“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湖北省先进社团”、“湖北省5A级公益类社团”等;组织实施的慈善“阳光班”项目、“临终关怀”项目、“温暖工程”项目,先后获得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奖提名奖”和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项目”。

一、通过争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该会始终把争创的过程作为学习、完善、教育自我的机遇。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专职人员学习《办法》和民政厅相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争创目标,制定争创方案。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抓好自身建设与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依据《办法》和《湖北省慈善总会章程》要求,坚持定期召开理事大会和会长会议,重大事项及人事调整及时向全体理事和会长征求意见,重要工作会领导集体研究并向社团管理机构报告的议事决策程序;根据事业发展,科学设置内设部室,保证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秘书处驻会会长、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周例会制度。三是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结合《办法》和评估标准要求,对总会原有的制度进行了清理,修改完善了人事、档案、文书、车辆、仓库等管理办法,拟制了湖北省慈善总会应急预案;编订了两万多字的《湖北省慈善总会制度汇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管控,确立了用制度管事、管人的內部管理机制,保证了我会各项工作的规范、严谨。

二、通过争创,促进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该会在争创中,始终将扩大社会监督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坚持第三方审计制度。每年请社团管理部门认可的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对年度财务进行审计,并以通讯形式将审计报告向理事会报告。同时,根据事务所的建议,于2011年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二是坚持通过各类媒介公布捐赠款物使用情况。于2012年全面改版该会官方网站,建立了“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款物管理使用公示查询系统”,捐赠人可直接从网上查询每一笔捐款的使用方向。在《楚天慈善》和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文件中公布上一年年度审计报告和“一日捐”善款使用情况。三是坚持组织捐赠人实地考察慈善项目。两次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回访汶川,考察总会接收地震捐款援建汉源项目;组织省直单位负责人到农村福利院,考察慈善“一日捐”实施的温暖工程、关怀老人项目。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既向社会汇报了该会项目实施情况,又促进了该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提升。三、通过争创,促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5A”公益组织是一面旗帜,扩大了慈善宣传。该会作为省内第一批五星级公益社会团体,通过苦练“内功”,争创“5A”,内部管理不断规范,工作不断创新,影响力不断提升,引来不少单位和公益组织主动邀请该会参与其组织的慈善公益活动。该会去年举办的“工行杯”湖北省首届慈善公益项目策划大赛,也得到省内外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大赛评委会从86个项目中评选出10个金奖项目和20个优秀项目。

“5A”公益组织是无形资源,推动了慈善参与。随着该会创建活动的深入,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了。2011-2013年共募集款物6.21亿元,发放款物总计5.93亿元,其中善款3.87亿元;获得中华慈善总会药品及医疗器械援助价值6.1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0余万人。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慈善情暖万家”、“慈善晚宴”及慈善书画展,书画拍卖等慈善募集宣传活动,得到社会爱心单位和人士的积极参与。开设的专项冠名基金、个人小额冠名基金,有132个单位和个人参与,“普通人”也可行善的氛围正在形成。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思考 篇7

关键词:民生,卫生事业

一、引言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决定了其普惠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也是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之一, 体现其公平性;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属性要求它必然由政府主导从而体现其公益性。纵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一直向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这个目标迈进。在此背景下, 医药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不断推出新政策, 并实现阶段性突破, 新农合制度巩固发展, 公立医院改革有效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按要求实施,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强化, 智慧健康建设步伐加快, 等等。

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常态, 我国“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幅趋缓, 影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保障基础;城镇化战略提高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医疗服务产生更大需求。

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是民生保障的基础, 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幅趋缓会影响到对医疗卫生等民生保障事业的投入。如何在新常态下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短期内增加数量如此之多的城镇居民, 势必对政府的公共服务产生巨大挑战, 势必显著增加各地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 尤其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显而易见, 老龄化将会在医疗服务方面产生更多更大的需求。

三、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 医疗保障增长机制不明确。

医疗保障筹资和补偿水平如何实现常态化的增长机制是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首先, 合理调整筹资标准的依据如何确定?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水平往往带有很浓的行政指令色彩, 缺乏令公众信服的科学依据, 到底是按照财政支付能力、物价上涨指数还是工资增长指数来提高筹资水平还不明确;其次, 由何人来决定调整筹资标准有待进一步商榷。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医保管理部门的一言独大, 实现医保管理部门、医疗机构、财政部门和医保覆盖人群四方面需求的协调统一;最后, 如何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动态长效地提高补偿水平, 如何将补偿水平的制定和行政指令脱钩, 实现与医疗费用控制、基金监管动态结合是医保制度需要深入改革的问题。

(二)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着服务功能错位的问题。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特点, 考虑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供给能力, 诊疗难度一般、常见多发疾病的服务应当解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这既符合健康原则, 也符合成本效果原则。但目前是, 大量基本的医疗服务由省市级高层次医疗机构提供, 农村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功能日渐弱化, 进一步加深了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服务功能错位有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医疗机构经济激励因素和基层卫生机构能力不足等, 这需要从根本上给予解决, 从长远看, 不解决错位问题, 医疗服务供需平衡将难以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也存在着功能缺位的问题。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制是过去几年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和医改的重点工作, 但是进展缓慢。除了政策激励和服务能力因素外, 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履行转诊职能也是重要原因。

(三) 公立医院改革配套机制不完善。

一是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明确。公立医院的补偿主要由三类收入叠加:财政补贴、业务收入、药品收入。对于这三者占医院收入来源的比重并未明确, 很难扭转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格局;二是公立医院的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 公立医院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生收入与其医疗材料和药品开出量相挂钩的分配激励制度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 公立医院改革的初衷就很难通过医务人员来最终得以实现, 其公益性也无法得到体现。

四、深入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与卫生体制改革

(一) 明确责任, 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立法与监督。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立法;依法治国是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依法治理医疗卫生事业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各种政策规章制度, 但是这其中的经验和成效还是没有归纳入法, 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也就缺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因此, 基本卫生法的立法进程需要跟进, 地方政府可以向中央申请先行先试, 对一些执行已久的, 经验成熟的制度性文件可以逐步转变为法律条文。

(二) 加大财力,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首先, 建立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财政均等化的支撑。投入资金要有审核、控制、监督三个步骤。认真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 从而确定补助, 在资金使用中, 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的使用规定精细化科学管理。同时, 行政、财政、审计等要三力合一对资金使用进行事后检查。增加医学上的研究与开发 (R&D) 的投入, 确定优先资助领域。

(三) 转变方式,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人民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 探索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和卫生室两室合一的模式;二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成本进行补偿。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持平, 政府对乡镇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补贴, 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三是转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式。城乡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 重视农村, 统筹城乡和区域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首先, 对于财力弱的市县,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所需的资金除省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 (以县为主) 配套补助金额外, 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各地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认真落实财政补助资金, 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其次, 城市医疗卫生应该主要是整合现有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控制机构数量, 杜绝不规范竞争。农村医疗卫生则主要是以乡镇医院为重点, 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医疗卫生设备, 完善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 并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提高农民的保健、健康风险意识, 让农民的互助意识更加深入, 能够积极参加合作医疗。

(五) 优化布局, 增强公立医院发展活力。

以规划为先导, 以重组、兼并、新建等方式优化布局, 加强公立医院服务质量, 并将公立医院的技术、设备、人员辐射到其他同级医疗机构以及县级医疗机构。加强各公立医院之间的合作、分工以及人员流动, 实现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人才、服务理念在区域医疗领域内的共享。加强对县级医院的扶持力度, 长期建立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稳定纽带关系。帮助县级医院的医疗人员提高诊疗水平、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 推动县级医院的更好更快的改革发展。积极鼓励大医院的优秀医生到县级医院设立讲座、开展执业活动和技术指导。以长效机制来增强公立医院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唐天伟.中国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及效率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2.

[2]梁中堂.宏观视野下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 2006.3.

[3]邓大松.市场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经济纵横, 2014.10.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篇8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医疗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篇9

一、新形势下医疗保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1、缴费主体减少,医保基金抵御风险能力减弱。

到2008年底,参保企业职工28万人,外资企业职工占90%,受国外金融危机影响,我区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订单锐减,近1/10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经营状况恶化,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出现困难,企业大部分裁员、招工用工减少等因素影响了医疗保险参保规模,而医保基金规模缩小又会影响医疗保险正常运行。有专家指出,在社会政治历史上,没有什么比保险更能急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了。社会保险被认为是首要的安全支柱,在危机或危险蔓延的时候,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的安全作用。

2、多元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问题。

医保制度是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建立的,自2002年起,已经建立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机关事业、被征地人员四种医疗保险制度,这些制度对促进社会和谐、建立稳定劳动关系、保障民生起到了巨大作用,彰显了政府为民服务效能,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医疗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如城镇居民医保和被征地人员医保都存在基金短缺,究其原因,这部分参保群体参保人数少、年龄结构偏大、待遇又相对较高。二是多轨运行,管理难度大,险种不同,人员身份变化难;制度差别大,分类管理难;政策调整利益兼顾难。

3、统筹区域发展,适应沿海开放城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改革难度加大。

国家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目标是让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让更多的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需要从制度的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在当前城乡差别大、公平普惠内在要求高上是很难做到的。另外,一个地区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从始至终都由政府主导,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对象人数不同,制订政策受各方面制约影响较重,条块分割,多路并行,统筹模式层级低,发展速度不一,等等,为统筹合理利用医保资源,统筹区域医疗保险科学发展增大了难度。走梯次发展道路,努力完善一元化医保制度建设,逐步消除制度中的歧视和排斥,追求医保制度内外部公平受到严峻考验。

二、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1、制订宽松政策,为参保主体提供最佳生存环境

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科学谋划工作思路,把减轻企业负担做为工作重心,方法是对于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确实遇到困难的,可以让这些企业办理缓交医疗保险费,待企业经济好转,再及时补缴;也可以研究阶段性降低医疗保险缴费比率。

大连开发区医疗保险采取大病统筹和门诊医疗补助办法相结合模式,至2009年,已运转7个年头,在运行机制、保障水平方面均走在地区前面。根据开发区医疗保险统筹实际情况看,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情况较好,但医疗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是属于现收现支,略有节余的保险种类,而不是积累式的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结余过多,一方面会造成企业成本过重,另一方面表明保障水平应予调整增加。现开发区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在本地区已属较高水平。再过高地提升支付标准和补贴标准,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同时也会给周边地区的医疗保险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区的医疗保险应采取降低缴费比率措施,如将企业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由现行的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下调至1%,待医疗保险结余资金收支基本平衡时再予以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渡过难关。

企业经营困难时缓缴费,阶段性降低医疗保险缴费比率,对于当年医保支出影响很大,甚至会出现缺口,但就稳定经济形势、稳定就业大局方面,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以2008年度为例,大连开发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缴15179万元,支出11184万元,统筹基金结余5115万元,结余率为30%。如一年期降低企业缴费比率1%,2009年缴费收入将减少5947万元(其中企业5181万元、被征地人员7 6 6万元),当年出现3049万元的基金缺口,但由于降低缴费比率的时限较短,不会影响医保制度的正常运行,通过此办法,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消化了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问题。

2、重视弱视群体医疗保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被征地人员、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是我区医疗保险重要参保群体,被征地人员为开发区扩区建设、经济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城镇居民一样,这部分参保群体成分复杂,年龄结构偏大、享受待遇比例相对较高,参保人数少,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增大了财政压力。截止2008年底,被征地人员参保人数3万人,直接办理退休人员1.5万人,灵活就业人员约6356人(其中含本地失业人员1260人),2008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2353元,医疗保险比率降低1%,参保人月保险缴费支出减少5 0元,对于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说,减轻了缴费负担,就业形势和社会稳定都得到了极大促进。不降低医疗保险待遇标准,适度降低起付标准和个人负担比例,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差距,由国家财政弥补统筹基金不足部分,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保险经办业务服务水平,把弱势群体参保人利益纳入公共视野,共同建设温馨和谐社会,实现医疗保险人性化服务目标。对灵活就业人员采取鼓励就业的办法,使其先就业、先解决自身家庭困难,保护劳动者本身的基本生存条件,困难时可以缓缴保险费或者适度降低医疗保险缴费比例。

3、加强医疗保险体系基础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现医疗保障的医、保、患三方利益必须要控制好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加强管理和提高服务能力水平是确保基金平稳良好发展的关键。一是常抓不懈,完善监管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动态的综合管理方式,做好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工作。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医疗监督岗位责任制”、“医疗监督检查制”、“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沟通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查处制”等五项制度,从监督形式上保证了工作开展,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了工作的实效,杜绝违规住院情况发生。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发生自费高额医疗费、高住院率和低在院率等现象时可召集联席会议,分析情况,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解决,形成处理意见,保证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二是突出社会保险运行重心,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基金管理是医疗保险业务的核心部分,会计业务要遵循科学、严谨、高效的原则,落实“精、细、实、勤、敬”的工作要求,坚持办公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加强信息和基金结算集中管理,强化中间环节,提高标准化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建立科学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网络建设,构筑信息化平台。做实医疗保险两个网络,逐步实现辖区内医保服务定点机构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区参保人就医需求,建立和不断完善满足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信息系统,按照国家“金保工程”要求,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统一技术标准和规划,加快信息化医疗保险建设步伐。四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医疗保险职工队伍。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到全区千家万户,经办业务政策性强,各项事务繁杂。对参保人来说,参保事务无大小,事事时时关系到参保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把握时代发展契机,体察民情、谋划民生、维系民权、保护民利、温暖民心,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抓好经办人员政治、科学、医疗保险业务知识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业务工作和思想实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人员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本领。

摘要:本文立足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实际,分析了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局之年,着眼本区稳定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政策的调节功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企业负担,维护参保群体利益,迫切需要我们医保管理工作者,以人为本,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集中力量办好与民相关的大事实事。

关键词: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林杉.大连开发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探析.大连开发区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局综合信息,2009,(1)22-24

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篇10

一、从科学管理, 服务农机的战略高度谋划农机安全生产。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安全管理工作, 必须改变封闭、落后和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 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农机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机安全工作涉及农机科研、生产、销售、使用、培训、管理、维修、服务等许多方面, 只有与整个农机化工作联系起来, 形成多环节相结合的系统, 统筹兼顾, 协调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做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此外, 涉农收费仅有农机监理一个部门, 尽管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农民还是不愿意接受农机安全监管的工本费用, 基层监理执法工作举步维艰, 群体性妨碍公务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了农机监理执法形象和农机安全管理效果。现在国家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 而农机监理收费数额与补贴相比很小, 给大头要小头, 实在不是合理的管理方式。如果国家能够转移支付这部分农机安全监理行政费用, 农机监理部门免费为农民办理农业机械落户、检验和驾驶员技能培训, 农民会更加愿意接受农机部门的管理, 农机监理机构的服务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就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用依法行政, 文明监理的理念强化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必须加强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 使监理员队伍素质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历史任务相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安全工作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监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部门只有勇于挑战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队伍自身的素质, 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 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秩序。加强监理队伍自身建设, 要从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必须提高每个监理员的业务素质、基层监理机构服务能力和整个监理系统行政水平。要着力提高监理员队伍的政治品质, 业务能力, 牢固树立方便群众、科学监理、依法行政的理念, 坚持公道正派的原则, 真正形成“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 以事为根”的新观念, 农机监理队伍才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 改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农机安全管理工作,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 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 改进工作思路。一是要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 树立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农机监理工作为农业机械化的中心工作服务,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意识, 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 实现农机监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二是打破农机监理和公安交通“自扫门前雪”的管理方式, 结束“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自为战的现象。现在, 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延长, 农机保有量不断增加, 农机服务项目越来越多, 农机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就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服务整个社会而言, 既要突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这个中心, 又要兼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客观实际, 考虑到农机既要从事农田作业, 又要担负产品运输的特点, 农机监理部门要与公安交通部门联合执法, 统一行动, 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协调推进。三是研究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公安交通部门和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新形势研究农机道路交通安全和农田作业安全的治本措施, 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生产作业安全进行通盘考虑, 统筹兼顾, 科学组织管理工作, 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有分工又协作的全程监控体系, 从而堵塞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漏洞, 消除管理真空, 使农机安全监管覆盖农机生产作业和道路交通运输全过程, 有效的消除农机生产事故和农机道路交通事故, 因此, 研究和建立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十分紧迫, 十分必要。学习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法和科学理念, 切实维护农机安全生产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运用统筹兼顾方法, 把住依法治机灵魂, 优化农机安全生产环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统筹处理好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这个所有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统筹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要牢牢把住依法治机这个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灵魂, 健全农机安全生产有关规章制度, 规范执法行为, 培育全民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网络,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优质服务, 注重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质效和服务形象, 积极探索优质服务的有效措施, 以高效率和高效能为目标, 以信息化为载体, 进一步整顿农机安全生产秩序, 优化办事程序, 切实为营机户提供简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建立健全政府重视、农机主导、部门联动、内外结合的多种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机监理服务体系, 优化农机安全生产环境。

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 充分发挥农机监理职能, 共建和谐社会。

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篇11

关键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93-0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党中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英明决策。群众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面广、参与度高、影响力大,要把群众体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群众体育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1、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提高全民的身心素质。

群众体育既是增强全民体质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可以使全民的身心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2、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改进群众的生活方式。

群众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有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3、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体育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上被喻为朝阳产业。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4、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可以促进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群众体育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群众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资金投入要多元化。

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要将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资金投入的基本来源。随着综合财力的提升,要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保证体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要提倡和引导和鼓励体育健身消费,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2、基础设施要网络化。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必需的基本条件,要按照国家对城镇公用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有关规定,加快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我国地域辽阔,特别是农村群眾居住分散,要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做到统一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城市与乡村、学校与机关应根据各自面向的群体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公共体育馆要全面开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使之得到充分利用,让人民群众受益。同时要加快建立体育场地设施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3、协调服务要优质化。

要努力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需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群众体育事业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做到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化、普遍化,活动管理规范化、趣味化,使群众体育事业朝着健康、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

4资源配置要市场化。

坚持群众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进群众体育多元化进程。要树立大体育观,广开投资渠道,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突破地域、部门、行业的界限,找准切入点,抓好群众体育与教育结合,群众体育与文化卫生结合,群众体育与旅游结合,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逐步形成体育休闲、健康娱乐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以满足不同体育消费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健身活动。体校、体育协会等,都应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群众服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经营,盘活体育资源,激活运行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净化体育市场,走出一条“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由政府扶植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群众体育发展路子,从而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对策思考 篇12

1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

民营医疗机构恢复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比较快。从开始允许举办小型的个体诊所到允许举办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政策发生了跨越式变化,但民营医疗机构低水平重复、粗放式扩张为主的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处在求生存、谋发展的阶段。目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医疗机构脱颖而出,但总体上说,无论是床位数量还是技术力量还远远落后于公立医疗机构。就面上情况而言,民营医疗机构呈现以下特点:

1.1 民营医疗机构已成为医疗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看,其在医疗机构体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我国有医疗机构约27万所,其中民营医疗机构14万所,将近占了52%。在民营医疗机构中,医院400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00所、门诊部(所)13.6万所。如果再加上名为村集体办、实为乡村医生自己经营的村卫生室,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1.2 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比较低

从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看,其在医疗服务总量中的比例还比较低。民营医疗机构虽然数量多,但主要还是诊所,医院只占全国医院总量的21%左右,且规模都比较小。在全国288万张病床中,属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仅有16万张,占5.6%。据卫生部公布的资料表明,2008年,在我国35亿门诊人次中,民营医疗机构只提供了4.3亿人次,占12.3%;在1.1亿住院人次中,民营医疗机构只提供了约300万人次,占2.7%。

1.3 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贡献突出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贡献看,其作用突出。民营医疗机构虽然年提供门诊量只有4.3亿人次,但占了全国门诊人次量的1/10强,更为重要的是民营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的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低收入人群,包括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民营医疗机构已成为低收入人群就医的主力渠道之一,为缓解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

1.4 显现专科、专病化特色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特色看,其专科、专病化趋势业已显现。民营医疗机构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大。在形象上,民营医疗机构注重创建自己的品牌;在业务上,民营医疗机构从形成竞争力入手,突出专科、专病特色,在口腔、眼科、中医科、男科、骨科、医学美容、特需服务等诊疗领域逐步显露优势。

1.5 民营医疗机构的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资金总量看,其规模还比较小。虽然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苏州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投资几亿甚至十几亿的民营医院,但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总额并不高,规模也不大,基本上属于“小本生意”。而且,民营医疗机构在技术水平、知名度、信誉度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差距也很大。

1.6 民营医疗机构的分布呈阶梯式

从民营医疗机构的分布看,其呈阶梯式分布态势,表现出很强的拾遗补缺意识。大型民营医院基本上分布在大城市,中小型民营医院主要分布在县城或者大城市边缘地区,80%以上的个体诊所则分布在农村乡镇和城乡结合部。

2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民营医疗机构已进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发展质量、发展后劲和发展前途等诸多挑战,特别是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感受着优势被弱化的压力。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2.1 从民营医疗机构内部看,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较弱

2.1.1 人才缺乏严重。

一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目前的民营医疗机构主要以个体诊所为主,而个体诊所的从业者又以学历不高、职称较低的人员为主,所以,业务上很难施展开来,这是个体诊所的致命弱点。二是社会对民营医院有偏见,很难引进一流人才,即使引进了,也很难留住。这说明民营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强。

2.1.2 急功近利严重。

现阶段的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属于营利性质,虽然不乏素质好、理念先进的经营者,但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赚钱赢利的经营者占了大多数,因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通过虚假、夸大的医疗广告招揽患者,以过度医疗、诱导医疗的行为挣钱,有的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败坏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声誉。

2.2 从民营医疗机构外部看,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2.2.1 政策不到位。

目前,民营医疗机构“口碑”不好,除了其自身原因外,也与民营医疗机构被“另类”看待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把民营医疗机构仅仅当作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放在“让”其发挥作用的地位,事实上造成了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不平等问题。民营医疗机构在项目审批、诊疗科目登记、科研立项、职称晋升、职工养老和户口解决等方面遭受到差别对待。2.2.2扶持不到位。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方面除了民营医疗机构自己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外,政府也应当制订针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具体扶持政策。民营医疗机构招揽人才难、进修提高难、对外交往难,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样,承担公共卫生等公益性服务,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遵守规定的收费标准,但得不到政府的补贴。

3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对策思路

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处在新的十字路口。民营医疗机构能否搭上“医改”这辆列车,除了需要民营医疗机构做好自身转型外,还需要政府在规划医疗服务体系和安排医疗保障制度时,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为民营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使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相得益彰。

3.1 树立平等理念

3.1.1 要在全社会营造民营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氛围。

一是要重视民营医疗机构的诉求,让民营医疗机构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二是要关心民营医疗机构的成长,及时表彰民营医疗机构中的优秀医务人员,适时宣传先进的民营医疗机构,激发民营医疗机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的热情。

3.1.2 要把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纳入到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建设中去。

一是要正确处理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关系,在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诊疗科目登记、服务人群、服务半径以及工作任务安排等方面,不以所有制性质分先后,而应以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论短长。二是要把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根据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特点,确立不同职责,合理定位,发挥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3.2 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

3.2.1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引导功能。

一是大力引导民营医院做大、做强、做精、做久。制定培育民营医院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民营医院采用强强联合、兼并扩张、嫁接改造等方式,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打造若干能对医疗服务市场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医院。二是想方设法为民营医院解决社保、税赋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问题。按照医疗机构功能布局,推进民营医院提档扩容,构筑医疗服务上下游间的协作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民营医院的差别性措施。

3.2.2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推介功能。

民营医疗机构的形象塑造,光靠民营医疗机构是不够的,政府在帮助民营医疗机构推介上有自己的独特作用。一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创建品牌,重点培育一批能代表民营医疗机构形象的优秀民营医疗机构。二是下大力气推介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民营医疗机构,在扩大有优势的民营医疗机构知名度的基础上,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向上、向善,以进一步推动民营医疗机构整体素质的提升。

3.2.3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作用和矫正功能。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政务活动公开化、政府运作高效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切实维护患者和合法经营的民营医疗机构的权益。

3.3 积极探索机制创新

3.3.1 人才流动机制创新。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突出的是人才。一是把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纳入政府计划,努力培养一支锐意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家卫生工作要求的院长队伍。二是建立规范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在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间的合理流动。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流向民营医院,三是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民营医院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3.3.2 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以为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机制改革提供范例。一是要鼓励民营医院学习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财务会计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鼓励民营医院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的医院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和激励与约束制度,加快形成民营医院人才成长机制。

3.4 引导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实现内涵和外延双拓展

3.4.1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拓展家庭医疗服务。

一是鼓励有能力、有信誉的个体诊所与家庭建立长期的医疗服务关系,逐步建立以个体诊所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队伍。二是鼓励高学历、高年资的个体诊所医生领办联合诊所,加强技术合作,增强综合实力,形成团队优势,开展家庭医疗服务。

3.4.2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拓展现代舒适型医疗服务。

一是鼓励民营医院加快发展。利用民营医院历史包袱少、运营成本低的优势,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二是鼓励民营医院发展面向高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培养一批医疗设备先进、服务设施舒适的民营医院,以满足高消费的医疗服务需求。

摘要:通过分析民营医疗机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对策思路:营造民营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氛围,把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纳入到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建设中去;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实现内涵和外延双拓展。

上一篇:大气细颗粒物下一篇:国际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