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精选8篇)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篇1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局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上,以“抓执法,强手段”全新的工作思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保证了司法行政工作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强化了职能,提升了地位,促进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市政府将我局列入试点单位,在我局召开了依法行政工作现场会,得到充分肯定。市人大代主任率调研组来我局进行依法行政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市委书记在报告上作出专门批示,要求在全市进行推广。在全市“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中,我局被评为先进单位,首次获市委、市政府“三个文明”建设综合表彰。
一、提高认识,奠定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思想基础
司法行政机关如何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局从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意识。一是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组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基本达到司法行政执法队伍“三懂”(懂法律、懂政策、懂业务)的要求,有效增强了执法意识,提升了执法水平。二是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了省、市专家就规范行政执法、促进依法行政的背景和意义、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执法行为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三是组织
1机关处长法制论坛。专门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政策法规等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就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知识进行宣讲辅导,对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行了阐述。四是召开司法局长执法研讨会。围绕当前司法行政执法中因受法律法规限制而造成市、县(市、区)对法律服务中的违规违纪查处责任不明、执法不严等问题,以及如何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模式,强化司法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研讨。通过学习、培训和研讨,全市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着《律师法》、《公证法》、《法律援助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法制宣传条例》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管理职能,是这些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我们只有严格依法管理、依法执法,才能贯彻落实司法行政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才能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司法实践,才能提高司法行政社会知晓率,才能把司法行政软职能变成硬手段,进而保障和推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抓住关键,明确依法行政的职责权限
依法行政,关键是要明确和理顺司法行政机关及其职能机构的权限和职责,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司法行政职权。针对司法行政部门一度存在的“无法可依、无法可执”的认识,我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梳理了执法依据,界定了执法职责,分解了执法职权,确定了执法责任,规定了岗位执法
标准,建立了与行政执法相关的配套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工作。一是对涉及司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梳理汇总,理清本系统的行政执法资源。将现行有效的司法行政执法工作的42部法律、法规、规章编印成《司法局执法手册》一书,既是执法手册、工作手册,也是依法行政的依据。保证系统内行政执法人员人手一册,明确了“谁来做”、“做什么”,切实解决了不作为问题。二是将司法行政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3方面11项主要工作职能,以局和10个处室为块,以业务工作内容为条,条块结合;以工作程序为图,以工作标准为文,图文结合,形成了全局及各业务职能的18项工作的程序和工作标准,编印了《司法局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将执法职权分解到各职能处室,确定执法责任,解决了“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严格杜绝乱作为的问题。三是以制度管人理事,完善执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定和完善了31项制度,按管理类、目标类、责任类三大类汇编成册,形成了《司法局制度汇编》。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工作程序和标准,达到执法处室明确、执法权限明确、执法程序明确、执法标准明确,实现了事事有标准,办事按程序,人人有职责,工作能考核,解决了规范作为的问题。
三、突出重点,强化监督考评和责任追究
依法行政,重点是强化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和违法责任追究与评议考核工作。近年来,我局先后出台了《司法行政执法监
督检查办法》、《司法行政执法质量考评细则》、《司法行政执法质量责任过错追究办法》,设计了《司法行政系统执法质量考评表》,使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经常化,保证了依法行政质量。一是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建立了市局领导定点督查指导制度,强化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我局领导每人确定1—2家县(市、区)司法局和两个司法所作为依法行政联系点,每个季度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督查指导,促进各县(市、区)依法履行司法行政职责,确保基层依法行政效果。二是强化日常监督工作。注意做好日常监督与检查相结合,着重抓好日常监督工作。按照年部署、月分解、周检查、季盘点的措施保证依法行政工作的有效推进。市局政策法规、监察等部门每年都要组织1—2次司法行政依法行政专项督查,促进依法行政各项措施的落实。年终进行依法行政检查评比,各县(市、区)排出名次,并将考核结果通报给当地政府。三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将执法职能处室的执法职能、执法程序、执法标准、行政许可初审程序以及工作流程以图表的方式公布上墙,方便群众,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普遍建立了司法行政执法工作社会监督网络,开通举报、投诉电话,聘请行风监督员,接受群众和行政执法相对人的监督和评议,有效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严格追究过错执法行为。我局坚持公平公正、有错必纠、过罚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原则,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责
任单位根据执法过错性质实施过错追究。对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年终不得评优等措施进行处罚,促使干部职工自觉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增强责任心,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五是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的执法监督。近两年来,先后查处违规违纪的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公证人员26名,4个律师事务所受到处罚,有效地规范了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因法律服务引起的投诉信访和纠纷大幅减少。去年全市法律服务投诉比上一年减少95%,今年来无因法律服务引起的信访和投诉。2006年我市司法行政系统有4个县(市、区)局被市委政法委表彰为执法质量先进单位。
推进依法行政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加快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篇2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形成严格完备的工作运行机制
为确保散装水泥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贯彻省办会议精神,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对《2012年黑河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目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 切合实际地制定北安市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落实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条例》, 制定了《北安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北安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散装率和散装水泥使用率, 制定了“推散”和“禁现”措施, 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 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北安市促进散装水泥发展领导小组, 建立了综合协调和联合执法机构, 从生产、使用、运输、环保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推散。对全市13家建材生产企业严格执法, 取缔了袋装水泥的使用, 全部使用了散装。同时以通北、赵光两个中心镇为重点, 加强了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建立了以昌泰水泥公司为主的散装水泥物流配送体系。三是加大了城市“禁现”力度, 全市城区实现了混凝土现场“零”搅拌。四是实施了专项资金预缴制度, 纳入了统一审批程序。由市财政局统一缴入国库。减少了中间环节, 提高了征收、管理的透明度, 征收率达到100%。五是强化了执法检查。采取“普检”和“专检”相结合的措施, 不间断的对全市在建工程监督检查, 同时, 协调建设、质量监督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 不定期地开展联合大检查, 对违反《条例》和《北安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规定的建筑项目, 建设和质量监督部门当场贴封条, 坚决予以取缔。六是加强统计报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时准确地完成统计报表的同时, 利用冬季建筑工地停工的有利时机, 对商混生产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人员, 专用车辆驾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聘请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师现场教学, 分类指导。
二、依法行政、规范市场, 强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工作监管
为确保散装水泥工作卓见成效, 我们紧紧围绕“禁现”和“推散”工作, 依法行政、规范市场。一是采取“禁现四不准”和“推散一条龙”的工作方法, 在卡口和源头上堵实“禁现”和“推散”的工作漏洞。即:号石、河流石不准进工地;用于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高标号水泥不准进现场;未标明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工程设计方案不准通过;未按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要求编制工程概算和预算并列入招投标造价的工程项目不准开工建设。并由同一水泥生产企业提供散装周转罐、提供散装水泥、提供运输车辆、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和质量保证。二是采取“四个坚决”的监管机制, 即“对未经审批的预拌混凝土项目坚决不准开工建设;对未取得资质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坚决不准对外销售;对质检不合格的预拌混凝土产品坚决不准出厂;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坚决严肃处理”。从市场准入、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三个方面, 规范了预拌混凝土市场, 从而有效地推动预拌混凝土的使用和散装水泥的推广。三是有效地调控了预拌混凝土的供求关系和产能。为形成合理竞争, 防止商混企业垄断经营, 预防价格失控给用户和生产企业造成严重损害, 我市散办与市物价部门联合对北安周边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价格进行摸底, 制定了《北安市商品混凝土指导价格》, 并对社会公示。加强了对关键环节的监控, 敢于“碰硬”, 不走过场。通过执法监察和专项检查, 来扩大法治的震摄力和法规的公信力, 形成了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
三、多轮驱动、齐抓共管, 形成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工作合力
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充分发挥“促进散装水泥发展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 努力解决工作中的体制性障碍, 联合执法、共同推进。一是通过市促进散装水泥发展领导小组, 对全市散装水泥发展工作中涉及的其他职能部门明确了工作任务。明确规定住建局的质检站负责统计全市在建工程和新审批工程的建筑面积, 核算全年每个工程的混凝土使用量。提供全市在建工程和新审批工程的具体情况, 二是加强对建设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监督。规划站在为工程项目出具设计条件时必须标明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建工站负责指导和检查建设和施工单位按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要求编制工程概算和预算。指导招投标代理机构和投标人将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费用列入投标造价。协助散装办对建筑工程进行执法检查;安全站负责监督工程监理人员制止现场使用袋装水泥和拌混凝土。环保局负责按照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卫生等相关规定严格把关, 确保燥声、粉尘、废水等符合排放规定。质量监督局负责对水泥、混凝土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计量的监督, 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协调沟通、齐抓共管。针对散装办只有处罚权没有停工权, 对开发企业和施工企业震慑力不强的客观实际, 散装办报请市政府同意, 凡违反《条例》且不接受处理的建设工程项目, 不能进行建筑工程验收备案, 房产部门不得办理产权证照。对不按照《条例》的要求使用预拌混凝土和散装水泥, 对散装水泥使用率不达标的企业, 不退缴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对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建筑单位和未按规定使用散装水泥的生产企业, 除依法进行处罚外, 由市政府责令对其予以停工整顿处理。由于工作协调到位, 建议措施得当, 使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在各个环节上都落实了责任制,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四、创新方式、加强宣传, 营造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项政策的实施, 离不开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为了尽快使《条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是利用《北安信息》和北安电视台刊登、播发《条例》, 同时采取答记者问的方式对《条例》的有关条款进行了解释和宣传。二是利用宣传车在全市范围内, 巡回宣传推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益处, 扩大社会影响面, 提高市民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三是结合城市“禁现”和“推散”, 不间断地深入全市27个建筑工地进行现场宣传, 对《条例》中的重要条款进行认真解答。四是以宣传周活动为契机, 严格“禁现”、扎实“推散”。活动期间, 召开了全市规范混凝土市场秩序, 严格禁止现场搅拌现场会。针对全市混凝土市场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严肃整治, 下发了全市规范混凝土市场秩序的“六条”规定。同时, 成立了由散装办、住建局、综合执法局组成的联合执法检查组, 深入建筑工地现场执法。对不执行政府“六条”规定的6个建设项目, 进行现场查封, 取缔了两家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 理顺了一家外埠商混企业生产的混凝土进入北安市场的备案手续, 有效地整治了混凝土市场, 推进了我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的顺利进行, 收到了以虚促实、虚实结合的社会效果。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依法治教;教育治理;教育执法
教育直接关乎千家万户,教育依法治理的水平,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教育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和保障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而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依法治教的现状与主要成就
近年来,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教工作,积极探索依法治教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依法治教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国家已经制定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专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幼儿园管理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大力推进了一揽子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也相继出台。同时,具有地方立法权的省、市也结合区域实际,制定了推进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教育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教育协调发展格局实现依法保障。在学前教育方面,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幼儿园数量从2010年的15.04万所增加到2014年的20.99万所,增长率为39.6%,学前教育毛人园率则由2010年的56.6%提高到2014年的70.5%。在义务教育方面,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用法律的形式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学校布局、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责任,从法制上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10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3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工作;2015年,全国已有804个县创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在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随着法制保障的加强而持续发展。如从2010年到2014年,民办学校在校学生由3393万人增加到4302万人。
三是教育公平发展目标逐步成为现实。充分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首要体现。国家在全面推进“两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入学保障工作。按照“以流人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办法引导各地实施政策,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如长沙市按照“一视同仁”原则,制订并实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措施和入学指南,确保了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人数1/3以上的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与城区学生同等享受“一费制”全免。将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和动态监测,有效保障了其入学权益。同时,为解决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中职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还建立健全了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制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及中职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
四是教育行政管理措施依法得到落实。推进教育依法行政是全面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随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的建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意识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增强,“决策时想法,作为时用法”逐步成为提升治理水平,推进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如长沙市教育局的行政职权从原来的130项精简到50项,精简率达61.5%。同时,还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全面实行审批项目“进窗办理”和“限时办理”制度、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和执法案卷评查制度,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二、当前制约全面依法治教的瓶颈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以及相关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教的治理体系,保障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但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更高要求和新常态下群众对依法治教工作的新期盼来考量,依法治教工作成效仍不太理想,特别是一些重大瓶颈因素的制约,使依法治教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1.依法治教综合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教育保障难以依法执行到位。这主要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和教师福利待遇方面难以落实到位。在教育经费上,目前财政对教育的预算缺乏刚性保障,以致教育经费安排存在不确定因素。在教职工编制上,由于城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和就学人数日益增加的矛盾明显,根据原有编制总量配置,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只能采取聘任教师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城乡教师编制倒挂的现实情况和农村学校(教学点)生源较少且分布分散的特点,导致“超编缺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普遍。在教师待遇上,尚未依法落实到位,不少地区教师与公务员待遇不平衡;代课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有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也还没有全面落实。
二是学校自主办学限制较多。这主要是在人事管理,即学校人员聘任、调配、职称评定等方面很受制约。在岗位设置上,学校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晋升和待遇的落实;职称评审相关继续教育的评审项目只认可人社部门组织的收费培训考核,既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又造成与教育部门相关业务培训的重复。在收入分配上,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对教师的结构性工资实行总量控制、刚性预算的支配空间较小,导致学校难以很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经费使用上,学校办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自主性,相应经费的开支不同于行政开支,而目前实行的又是机关事业单位统一管理,致使学校内部工作调配及活动组织缺乏激励机制,一些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经费难以支出。在教育教学上,各种名目的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较多,一些政府部门要求学校配合开展的非教育教学活动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
三是学校权利保护相对滞后。校园安全责任“无边界”,一旦发生校园或学生安全事故,无论是否为学校责任,学校一般都会成为追责、赔偿的主体,导致一些学校在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体育锻炼活动等方面有些畏首畏尾。无原则的“校闹”,严重干扰教育教学,侵犯教师权益,迫切需要建立部门联动、责权明晰的治理无原则的“校闹”的长效机制。
四是依法治教合力有待加强。突出体现为涉教部门在简政放权、行政效能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据初步统计,目前涉教部门约20个,涉及与教育发展的相关管理事项30余项,亟待“松绑”。
五是教育行政执法力量薄弱。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很少设有教育行政执法机构,大部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专门的教育法制机构,编制安排、专业人员、工作经费等都比较缺乏,导致教育行政执法力量比较单薄、方式相对滞后。
2.涉教服务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一是涉教服务门类繁多。目前,除教育部门核批的教育培训机构外,还有人社部门核批的技能培训机构、残联核批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机构、工商部门审批登记的教育咨询机构和一些众多的新兴民办机构,这些都缺乏明确的定性和统筹管理,有的管理还处于盲区。
二是无证办学现象堪忧。无证办学或超经营范围办学机构客观存在,其开办和停办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管理,名称使用上不规范、经营业务不明确(涉及托管、中小学生课程、大中专学生自考助学和成考函授、社会各阶层劳动技能、就业创业、人文素养等培训)。另外,工商部门审批登记的教育咨询公司大多超范围从事相关方面的培训。还有一些家长组织生源借用场地聘请教师课外培训,一些外地教师利用周末依托培训机构以“家教”为名结伙组织课外培训,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打击处理难度大,成为教育培训市场新的乱源。
三是民办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一些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如有的打着师资力量雄厚的口号,实际聘请的是兼职大学生,且民办培训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民办培训机构之间互相诋毁、互挖师资和生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教育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3.依法治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学校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依章程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有的学校民主氛围不浓,权力过于集中,重大决策程序执行不到位、民主程度不高,教代会、校务公开等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学校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有的学校未严格依法落实教育教学要求,未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违规收费、违规补课、违规设重点班(实验班)、违规跨区域招生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依法执教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法治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个别学校或教育教学机构在制定内部管理规定时出现侵犯教师、学生正当权益的问题。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对策建议
教育改革发展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必须将依法治教作为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的迫切任务来抓,坚持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以规范各类涉教权利主体为核心,以完善学校现代治理能力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理清权责边界,加强教育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和依法评教,着力解决依法治教中的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更加规范、公平、高效。
1.抓好依法治教顶层设计
一是明晰依法治教战略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高起点、全方位规划依法治教工作战略目标,制订依法治教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明确依法治教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探索依法治教新路径。二是科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编制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全局性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陛和主动性,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科学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教育法制体系。及时推进教育法规的立、改、废、释,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功能完备、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针对当前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对薄弱的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学校安全等领域,应加快制订相应法规和规章,以良法推动善治。
2.依法规范涉教权力运行
一是加强教育依法行政。系统梳理教育行政职责权限,划定行政行为边界。研究制订涉教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着力提高涉教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效能,探索形成依法治教“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二是规范涉校检查评比。清理行政部门涉校检查项目,建立检查清单,严格规范各类检查行为,除政策法规要求开展的检查外,一律不得进入学校检查,尽可能减轻学校教学之外的负担,为学校安心办学、尽心育人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解除额外课程负担。清理各类知识进课堂、“小手牵大手”活动,凡无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一律不得进入课堂,减少对教育内容的干扰及课程时间的挤压,让学校根据教育需求优化课程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展。
3.规范学校教育办学行为
一是推进依法治校。理顺办学体制,建立规范有序、均衡发展的办学机制,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把依法治校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内容,制订有效的评价、考核办法,健全监督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持续推进信息公开,以点带面推动依法治校工作。二是完善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把学校章程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格局。建立教育法律顾问制度,提高学校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和应对法律纠纷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支持家长委员会、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健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提升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水平。强化教师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引导教师依法依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触碰师德底线。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从教师专业素质、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等方面逐步完善,规范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4.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力
一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加快培育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价机构,扩大社会参与度,建立健全客观、专业的评价及反馈机制,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激发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二是推行学校自主招聘。理顺教师招聘管理职能,把教师招聘审批、职称评定、岗位培训等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重点落实学校自主招聘用人权,根据学校发展需求科学确定教师招聘办法,逐步推行学校依法自主公开招聘教师,引进优秀人才,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确保教育需求。三是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充分考虑教育发展实际,改革教育经费拨付和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科学性,赋予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推进学校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公开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公众监督,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四是强化学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动态薪酬制度,扩大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激励权限,给予更多激励政策支持,推行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预支专项激励经费。
5.维护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校园意外事故纠纷调处机制。把法治作为解决校内矛盾和冲突的基本方式,探索建立学校意外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成立公益性调解委员会,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二是突出治理“校闹”行为。推进校园安全立法,明确借校园意外事故敲诈勒索,甚至打砸抢行为的法律责任。开展联合安保,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危害校园公共安全的无原则的“校闹”行为。多方化解教育风险,推行学校责任保险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依靠正当合法的渠道保障学生权益。三是依法解决教职工编制待遇等问题。理顺教师编制管理权限,探索建立变“学校人”为“系统人”的管理机制,各区县(市)根据省定编指导性意见和最低编制保障,结合本地财政状况、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生源变化情况核定区域教职工编制,促进区域人才合理调配、有序流动。推进区域教师“同工同酬”,确保教师待遇不低于同级公务员并不断提高,依法保障临聘教师的应有待遇和发展出路,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6.规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一是严格民办教育准入制。完善民办学校准入标准、审批程序以及学校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加强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宣传和收费等行为的监管,推行联合执法、联管联控,深入开展非学历高等教育清理整治,开展教育培训市场专项整治,杜绝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二是加快民办教育立法。研制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规定,推进民办学校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开展民办教育,实现教学质量与市场规则平衡,从法制上规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三是落实教育公平措施。赋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推进民办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同等享受公办教师待遇,做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支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在土地、税费等方面落实民办学校优惠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7.强化依法治教工作保障
一是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经费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力度,健全教育财政投入监督机制,给予教育发展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拓展教育投入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到教育领域。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递增和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二是强化教育行政执法保障。探索成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执法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执法模式,认真梳理执法事项和依据,完善教育执法考核标准,实现督导与执法的有机联动,有效行使教育行政处罚权,实现教育行政执法常态化、规范化。三是强化依法治教人才保障。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推进教育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培养方式,加强协同创新,坚持德育先导,提高依法治教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人才竞争优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工作待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完善教育督导机制。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督学责任区和督导信息化建设,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推进学校挂牌督导工作,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督导和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探索建立教育执法问责机制
一是加大涉教政策法规落实考核。将依法治教纳入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重大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跟踪研究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依法治教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强化政策法规落实责任追究。加大教育责任追究力度,明确问责的责任主体、客体界限、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对发生违反教育政策法规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严格问责。紧扣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薄弱环节,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加强督查,推动工作改进、问题解决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参考文献(编者略)
加强依法行政 促进科学发展 篇4
——曾光辉局长在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月30日)
同志们:
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国税工作会议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总结去年国税工作情况,部署今年国税工作任务。下面,我就贯彻省局周广仁局长和市政府胡宪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2007年的国税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6年国税工作回顾
2006年,在省国税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税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治税、优化服务、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征收管理平台、税源管理能力、质量管理水平、行政管理效能,全年累计组织入库各项税收收入达83.50亿元,同比增长20.86%,总量、增量、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占GDP比重和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0.11和0.68个百分点,为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和全省国税收入突破257亿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今年1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余欣荣在我局呈报的《2006年组织收入工
霆一号”等专案的查处工作,得到总局、省局的充分肯定,荣膺“江西省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专项斗争先进集体”称号,10名干部受到省局记功嘉奖。扎实开展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及用废企业等8大行业税收专项检查,累计查补税款6474.9万元。
(二)坚持优化服务,税收职能进一步发挥
——创业政策服务全面落实。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方位助推和谐创业、加速富民强市:全面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全年累计减免各项税收8.63亿元。制定实施《推进南昌“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快速崛起”20条》等措施,得到市委余欣荣书记批示肯定。服务和谐创业工作经验材料被市政府全文转发,并在全市全民创业总结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市局被推荐作为省政府表彰的“江西省支持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纳税管理服务整体提速。遵循纳税服务“便利、效率、公平”原则: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时期纳税服务规划》。巩固普通发票同城通购通缴成果,共为近3000户纳税人办理了异地购票。优化退税服务,制定了《促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召开出口退税政策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强化税贸协作,方便快捷服务企业。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退(免)税总额达到11.49亿元,同比增长15.48%。
——税企诚信建设逐步增强。以完善办税厅服务、健全税收信用体系、构建税企和谐关系为目标:强化了办税服务厅人员综合素质建设,组织办税服务厅干部技能知识大考试,开展最佳办税服务厅、“十佳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和巡回演讲活动。加强了
品展,有关基层试点单位的廉政文化项目如“廉政国税文化长廊”、“警示教育基地”、“廉政图书室”、“廉政文化进基层”、“廉政歌曲大家唱”等颇具特色。加强了行业作风建设,部署开展了关于党风和政风若干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活动以及“建塑”“、落实年”、“双百评”等评议评价活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在全省国税系统率先制定并实施《行政问责暂行办法》。
——文明创建全国载誉。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根本要求,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要目标:成功举办了首届体育运动会,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创建”和“文明帮建”活动,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项文艺汇演。据统计,2006年,全系统取得市级以上荣誉和奖励93项,其中,取得省、部级以上荣誉和奖励27项。市局先后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知识演讲大赛”优秀组织奖、“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全省第十届文明单位”、“全省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四)坚持科学精细,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征收管理平台巩固提升。按照全面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结合换发税务登记证工作,组织清理漏征漏管户2298户,查补入库税款、罚款共34万元。通过媒体、办税服务厅下发清缴欠税通知,清缴入库陈欠1716万元。抓好“一机多票”推行工作,对5990户一般纳税人开票系统成功升级加载。开展普通发票清查打假活动,推行票税挂钩制
部审计。建设节约型和安全型国税机关,后勤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受到市政府表彰。红谷滩国税综合业务用房和机关食堂建设平稳推进。机关党、团、工、青、妇、老干部工作成绩明显,保障了国税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是南昌国税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国税事业发展的良好开局。在市、县(区)两级地方换届中,全系统有2名同志当选党代表,其中,市级1名,县级1名;1名同志当选市委委员;6名同志当选人大代表,其中,市级2名,县级4名;6名同志当选政协委员,其中,市级1名,县级5名。一年来国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全市1600多名国税干部爱岗敬业、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更是省局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和全市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局党组向长期关心、支持国税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相关单位和广大纳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包括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2007年国税工作总体要求
2007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南昌”宏伟目标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国税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转变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进一步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确保
各级领导教诲殷殷,南昌国税责任重大,任务光荣。三是事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坚实。近年来,南昌国税围绕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这篇大文章,在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上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在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责任制、优化纳税服务、学习型组织和国税文化创建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成果必须进一步巩固,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收入方面,今年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受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影响,进口铁矿石等矿产品资源和国内成品油等能源价格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影响国税收入增长速度;卷烟、移动、通信等行业受政策性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减收因素,等等。另外,在国税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依法治税方面,个别单位及人员还存在法治观念不够强、依法行政能力不够高、违纪违规现象偶有发生的问题;在科学管理方面,一些单位的税源管理还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两个比重”不够高的问题;在班子和队伍建设方面,少数单位还存在干部责任心不强、团结和谐不够的问题,等等。因此,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客观准确地评估形势,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在战略上注重抓住机遇,在战术上注重化解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税收收入形势较好、各项国税工作取得较大进步的情况下,尤其要深刻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和中部六省兄弟单位相比,我们的事业还处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还处在“追赶、互动、超越”三个发展阶段中的“追赶”阶段。为此,我们务必防止小成则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务
面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力争执法岗位考核面达100%。六是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建设,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力争国家级、省级先进单位数量有所增长,继续在政风行风评议评价活动中保持名列前茅。
三、2007年国税工作主要任务
根据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目标,2007年,全市国税系统重点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巩固税收基础平台
——夯实征管基础平台。巩固纳税人“户籍”管理基础,建立纳税人“户籍”登记三级定期巡查机制,组织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检查和明查暗访工作,建立以纳税人识别号为标识的信息交换平台,组织开展汇总纳税企业专项纳税评估。巩固个体税收征管基础,推广运行省局升级后的《“双定户”纳税定额测算系统》,重点建设一批个体税收标准化管理示范市场、示范街道。巩固税收征管资料管理基础,建立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分类管理制度。
——整合税收信息平台。按照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方案,配合省局做好金税工程四个系统建设。按照省局要求做好公路、内河货物运输发票税控系统、新版车辆购臵税征管系统、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等软件推行工作。提高省级集中版综合征管软件等系统的运维质量。依托我市企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开展国税与国库、财政、地税、工商、海关等部门的信息交换。
——完善税收数据平台。再接再厉抓好省局数据及征管质量管理及考核工作,制定奖惩考核机制,努力提升数据及征管质量
1务登记、纳税申报和进行税务咨询等涉税事宜。进一步完善南昌国税在线网站建设,突出政务公开、交流互动、网上服务、网上办事、税收宣传等五大功能建设。
——促进征纳关系和谐。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厅建设,不定期开展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明查暗访,继续开展“十佳服务明星”评选活动。探索开展税企文化交流工作,继续开展各类办税员培训服务。强化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做好税务系统“五五”普法工作,结合税收征管法公布15周年,扎实开展好全国第16个税收宣传月活动。各单位都要推出特色宣传项目,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和援助。
(三)进一步巩固文明建设成果
——强化国税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各单位要围绕国税文化体系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和实践活动,构建“公正执法、诚信服务、科学管理、廉洁奉公、团结奋进”的和谐国税文化内涵。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国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创出特色,大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各单位要系统总结近年来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激励和培养干部争当“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形成人人知荣辱、讲正气、比贡献、增团结、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2007年,重点要做好江西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申报工作,力争全系统进入省级文明单位的比例达到100%。同时,争创“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3查、退衔接互动机制,总结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涉税问题,改进征管的薄弱环节,促进税收征管质量提高。
(五)推进服务大局能力不动摇
——提高收入保障能力。积极培育壮大新的税收增长点,研究支持汽车等五大支柱产业、微电子等十大类产品制造基地、列入“3010”工程的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及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的税收政策。改进征管措施,优化税收服务,持续培植税源,进一步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提高政策执行能力。落实调整完善后的农产品征税范围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和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各项配套税收政策,促进科技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好调整后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福利企业税收政策,促进社会和谐;认真执行废旧物资经营、农副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促进资源节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提高决策服务能力。认真落实深化税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任务,落实对我市部分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调研任务,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的宣传解释、实施准备等各项工作。组织开展对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全民创业各项措施及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清理检查活动。研究支持我市先进制造业、5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加强现有征管数据分析,完善税负预警机制,加强分析员队伍建设,定期深入开展税源税负调研。加强各税种管理,规范重点行业增值税管理,完善“四小票”抵扣的清单管理;加强消费税申报管理;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做好汇算清缴工作;落实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强化车辆购臵税价格信息管理;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健全反避税工作机制;加强出口货物征退税工作衔接,强化出口退税预警,继续完善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管理权限下放工作。
——推进税收质量管理创新。按照省局统一部署,遵循“统筹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在全市试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总结推广,年内力争推广面达到50%以上。各单位要按照省局修订后的体系文本,着重在规范岗位设臵、严格岗位操作、开展内部审核等方面下功夫,严格按照绩效管理办法进行绩效考核。
——推进内部行政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机构和岗责,按照省局统一要求,规范经济开发区税收征管机构设臵;进一步理顺国税机关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健全岗责体系,优化人力配臵。加强公务员管理,认真执行《公务员法》,依法依规实施好职务和职级确定、工资套改等工作,对近年来各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加强机关政务、事务管理,促进内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机关工作效能,一季度市局机关全员开展综合知识考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确保全系统和谐安全无事故。强化财务和资产管理,推行
7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作风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做到勤奋好学、心系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发扬民主、秉公用权,建设和谐国税班子。
——促进基层和谐。加强基层单位基础建设,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实施人、财、物向基层倾斜。适应数据省级集中的发展趋势和强化税源管理的现实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臵,重点向县(区)局征管一线倾斜,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纳税信用等级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形成人员数量与税源规模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税源管理难度相匹配的人力资源配臵格局。机关要增强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精简文件,提升工作效能。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好基层联系点制度,多做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影响税收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多办为广大干部职工排忧解难的实事。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篇5
荔湾区司法局逢源街司法所 李晓康
文化建设,作为系统建设的核心存在,历来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个系统要生存、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助推。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在“三个代表”理论中,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构成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系统为落实党的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政法部门也不例外。政法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先进文化代表中的重要分支。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司法行政机关自身也应当建立一整套的文化体系,形成司法行政文化,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服务社会。进一步加强荔湾区司法行政系统文化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司法行政系统的良好形象,为和谐荔湾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要求
司法行政文化是司法行政队伍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类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司法行政队伍共同的价值追求、工作理念、思维方向和行动准则。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创新,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在继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司法行政文化体系。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司法行政职业道德风尚得 到进一步弘扬,司法行政干部的文化素养显著提高,机关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队伍建设更加富有成效,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司法行政文化的主要内容
司法行政文化指的是司法行政人员共有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同,它是司法行政美德和精神的所在。其内容极为丰富,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精神理念文化
它是在长期司法行政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人们共同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在整个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行政的日常运作、社会公众形象、管理方式等都是精神理念文化的直观体现。
(二)形象文化
它是司法行政职能和人员素质的外化和直觉观感,是一种定位。具体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即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社会上树立勤勉有加的敬业形象、守身如玉的廉洁形象、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等。
(三)制度文化
它是一定精神理念文化的产物,是司法行政部门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四)行为文化
它是指司法行政人员在依法行政、日常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部门活力的动态体现,也是精神理念、集体价值观的折射,包括领导人员行为、模范人物行为、机关人员行为等。
(五)执业文化
由于司法行政职能的特殊性,司法行政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必须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日常司法行政工作中,司法行政从业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至于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司法行政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为了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司法行政部门需要不断地获取和创造知识,储存知识,阐明知识,向司法行政人员灌注知识。
(六)物质文化
这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部门表象文化,是一种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司法行政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是以艺术语言、动作、音视频、图文等手段,形象反映司法行政工作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载体与场所、组织与实施等,也包括机关办公地点的位置,办公大楼的建筑形式特点,空间结构布局,环境布置摆设,内部机构图示,体现机关精神和机关作风建设要求的张贴物、标语警句、题词以及出入接待制度等等。物态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一)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不是建立“新城区”,而是改造“老城区”,其首要的工作是认真对待并仔细分析司法行政现有的文化。因为司法行政文化一旦建成之后,后续发展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在建立之初,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要根据司法行政部门各个层面的需求开展能被各个部门接受的文化建设活动,低位起步,强调全方位、大容量、群众性;
第二,要切实建设一种立足于司法行政现状,又顺应司法行政发展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能自我更新的文化;
第三,要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系统安排,配套实施。既要从每一件小的活动起步,又要注意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尤其是用司法行政的精神理念指导每一项活动,统领全盘。
(二)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
司法行政文化的着眼点是保障机关行为的社会性、公平性、规范性、协调性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在价值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服务于人民及整个社会,并落实在各项政策和具体行动中;在内部管理上,注重程序,讲究规范,要求依法行政、照章办事、逐级负责、权责分明、协调配合;在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上,强调“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素质。以此为基点,努力培育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激励型的司法行政文化。
四、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要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培养精神等途径,全面提高司法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 4 职业道德,在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干部风采,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一)创新执法服务工作理念,加强司法行政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特点,总结提炼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工作理念,在内部大力倡导,使其为全体人员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工作动力。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忠于法律、诚信为本、修德敬业、维护正义的执业精神;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服务为民的敬业精神。在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塑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执法服务效能,加强司法行政行为文化建设。提高执法服务效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四项机制”建设,规范办事(案)程序,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提高办事(案)效率。二是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认真按照目标任务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强化工作督查。不断完善政务督查工作机制,对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进行检查督导,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
(三)加强素质教育,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用人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培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司法行政队伍的职业品质。大力实施素质提 高,组织开展以学电脑、学法律、学管理为内容的“三学”活动,增强干部服务为民的工作能力。培养和推广先进典型,开展选树六类标兵(读书学习标兵、爱岗敬业标兵、思想工作标兵、业务技能标兵、廉洁勤政标兵、调研宣传标兵)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干部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在各自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为全系统文化建设铺垫浓厚的文化土壤。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坚持创建人民满意政法部门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司法局组织的“星级司法所”评定活动。把“诚实守信、坚持真理、维护公正、舍身护法”作为司法行政干部的工作理念,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力争更多的部门跨入各级文明创建工作的先进行列。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立足实际,积极征求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书画摄影展、文艺联欢等活动,为干部展示才华、学习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充分挖掘干部的潜能,激发干部的热情,培养干部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文化底蕴,展示司法行政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司法行政文化环境的挖掘创造,体现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展现司法行政工作成果。保持办公场所的整洁,注重提高工作环境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司法行政文化长廊,设置先进模范人物宣传栏、格言警 句栏等形式,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工作环境。
(七)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要运用新闻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媒体,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向社会展示,提高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树立司法行政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狠抓落实,推动全系统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一)要切实提高对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建设司法行政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区司法局应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研讨,澄清对文化建设的模糊认识,准确把握司法行政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要加强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各部门负责人要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来抓,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分析研究,集思广益,找出本部门(行业)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亟待完善的努力方向,制定部门(行业)文化建设规划,规划要力求体现本部门(行业)特色和工作成果。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篇6
为我区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刘启春 2012年2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十届自治区纪委二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司法部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回顾总结2011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署2012年的工作任务。
司法厅党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审议了这个报告。刚才,自治区纪委委员、厅党委书记、厅长、监狱局第政委赵波同志就进一步加强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受司法厅党委的委托,下面我就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
一、加强监督检查,2011年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1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
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九届自治区纪委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司法部和自治区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为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强化监督检查,重大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真开展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工作组深入基层,就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执行《廉政准则》、监所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百日安全排查整治活动、司法厅 “三大行动”和法律援助专项资金、监狱劳教所布局调整项目资金、市县(区)司法局业务用房建设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开展法治城市和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示范城市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确保重大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全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廉洁从政意识不断增强
扎实开展“清廉务实、执政为民”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筑牢,廉荣贪耻意识深入人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上党课ll3次,受教育人数达11275人次,举办新任领导廉政学习班
28期,943人参加学习,播放警示教育片639场次,有ll200多名警察观看。组织本系统6800多名警察和接受社会各界到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严格执行“三谈两述”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922人次,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331人次,诫勉谈话l35人次,领导干部述职述廉1865人次。加强对执行《廉政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政若干规定》的检查,组织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廉政准则》知识考试和“庆祝建党90周年反腐倡廉知识竞赛”活动,不断增强廉洁从政意识。自治区党委第一巡视组在检查司法行政系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情况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们贯彻执行《廉政准则》抓得紧、抓得严,成效明显。
(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司法部、司法厅《实施办法》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围绕监狱劳教所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监狱劳教单位共起草、修订、完善各类制度221项,监狱劳教执法等重要环节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更加严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健全,制度执行力和自觉性明显提高。
(四)查办案件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高度重视来信来访和案件查处工作,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行为。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6件,立案l9起,涉案人数26人,结案24
起(包括上年未结6起),有6人受到党纪处分、23人受到政纪处分、6人受到刑事处罚,20人被责任追究,1人被组织处理。立案数、涉案人数和受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同比分别下降9.25%、43.48%、66.67%和24.44%。司法行政系统查办案件的做法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分别在全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办案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五)纠风和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
认真开展公车专项治理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纠正超标超编车辆和干部职工多购住房问题,自查自纠超编车辆5辆、超标车辆33辆,得到上级的肯定,《广西纠风简报》对司法行政系统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和基层单位“两委”换届选举各项规定。厅纪委、驻厅监察室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提拔任用的97名厅管处级干部和面向全系统公开遴选6名公务员以及区直劳教所党委、纪委换届选举前期工作的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也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杜绝违规违纪行为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认真开展内部审计监督,重新修订《广西区司法厅直属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对5名厅管处级领导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查处个别监狱劳教所私设“小金库”44.95万元,违规资金250.39万元,核减厅机关基建维修工程费用6.82万元,对l2个单位进行审计回访和检查指导,16条审计意见被采纳,内部审计“免疫系
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加强警务督察,全力维护监所安全稳定
围绕警察执法、监所安全稳定和规范化管理年,司法厅警务督察总队7次派出督察组到全区监狱、劳教所开展专项督察,加强督促指导,查纠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自治区监狱局、劳教局及各监狱劳教所警务督察部门也进一步加大督察工作力度,确保人民警察依法、文明、公正、廉洁执法,全力维护监所安全稳定。年内开展警务督察26800多次,提出整改建议8200多条,整改率达98%以上,监管改造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所有的监狱劳教所实现了“四无”目标。
(七)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制定下发《2011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要点》、《自治区司法厅机关和直属单位贯彻落实2011年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分工意见》,把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分解到厅领导和厅机关各处室及监狱局、政法学院、劳教局主要负责人,形成了“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管线、牵头部门抓块、职能部门包项”的工作格局。各级各单位也按照责任制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岗位、到人。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系统得到了较好贯彻执行。
继续深化创建“无干警违法违纪单位“活动。各单位把创建“无干警违法违纪单位”活动融入到主题教育实践、“创先争优”等活动中,丰富创建载体,增强创建效果,增强司法行政干警队伍的遵纪守法意识,干警队伍整体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全系统l60个考核单位中有151个实
现“无干警违法违纪单位”目标。
(八)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
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开展主题教育实践、“创先争优”和向覃俊、杨善洲、蓝云同志学习等活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举办“广西司法行政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培训班”,培训纪检监察干部74人。此外还选派86人参加上级机关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开阔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总之,一年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警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必须始终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全区司法行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谋划、部署和推进;必须始终坚持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抓好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改革、惩治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适应形势需要,创新工作载体,转变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科学化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司法行政统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差距,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个别单位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还不到位,一些
领域影响公正廉洁执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还未建立,个别单位对教育、管理、监督抓得不实,违法违纪案件仍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进2012年反腐倡廉各项工作 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今年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五、六中全会以及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十届自治区纪委二次全会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年的反腐倡廉工作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严明、五个抓好”。
(一)严明政治纪律,确保重大决策部署圆满完成
一要坚决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做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提高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重大
意义的认识,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不动摇,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参与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编造传播政治谣言、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公开发表违背中央决定言论等行为,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二是要着力保持党的纯洁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要把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纯洁之本,教育广大干警职工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社会诚信风气的引领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始终与党思想上同心、政治上同向、行动上同行。要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纯洁之源,抓好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固本清源。要把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纯洁之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作为纯洁之基,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要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认真贯彻民主集
中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落实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像障党员民主权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用人问题及其背后的腐败问题,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四要切实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抓好自治区、司法部、司法厅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监所安全稳定、基层基础建设、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建设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七大任务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政令畅通,确保重大决策部署圆满完成。
(二)抓好纠风工作,坚决杜绝不正之风
坚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切实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最不满意的地方、最盼望的事情解决好,努力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今年要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着力解决政风行风建设存在问题。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继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办好行风热线,提高部门和行业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决纠正推诿扯皮、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等行为。今年要重点开展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市县区司法局业务用房资金使用情况、法律援助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保证国家资金的安全、规范使用。
二要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规范问题。突出抓好监狱单位土地出租
承包、职工住房建设、监狱劳教所布局调整、搬迁等重点领域以及项目决策、招标投标、规划管理、建设实施、资金管理等重点环节治理,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今年要重点开展监狱劳教所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招投标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行为。
三要着力解决公务用车问题。切实加强日常监管,防止公车私用行为,坚决降低公务用车费用,减少公务用车总量。规范警用车辆的配备使用,协同有关部门认真查纠民用车辆套用司法警车车牌行为。
四要着力解决减刑(期)、假释、保(所)外就医等执法过程中的失职、渎职问题。严格执法,按章办事,坚决杜绝滥用执法权,利用职务之便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为罪犯在减刑、假释、保(所)外就医等方面提供帮助谋求私利的失职、渎职行为。严肃查处违反司法部“双六条禁令”行为,不断规范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
(三)抓好作风建设,努力践行“六戒”
当前,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干部队伍存在作风不纯的问题,必须大力开展作风整顿,认真落实戒娇、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的“六戒”要求。
一要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带着对人民群众、对基层干警职工的深厚感情,在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一线干警职工的需求尽心尽力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与他们出谋划策求发展,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要艰苦奋斗。要认真执行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厉行节约、精简经费开支的规定要求,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范围和标准,力戒贪图享乐、追求奢靡之风。对违反规定,铺张浪费、挥霍公款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要清正廉洁。要坚决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加大治理“小金库”工作力度,深入治理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问题,治理违规多占住房、买卖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问题,治理违规放贷以及利用职权以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严禁参加可能影响执行公务或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活动。落实领导干部离职或退(离)休后从业有关规定。
四要真抓实干。真抓实于是实现司法行政事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司法行政工作多谋划、多思考、多用心,把全部精力放在狠抓落实、推动工作上,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要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做到目标任务要明、量化目标要细、组织考评要严、落实效果要好,努力实现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抓好惩防体系建设,发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功能
一要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认真开展党章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洁从政教育,把培养廉洁价值观念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全过程。今年重点在全系统开展严禁参与赌博以及利用婚丧嫁娶、职务晋升、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等大摆宴席收受红包和利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权谋取私利以及严格执行“六条禁令”的再教育活动,以案说法、以例明纪,用身边案例教育身边人,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
二要加大制度建设工作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司法厅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提出,2012年要建成具有广西司法行政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单位要认真对照《实施办法》以及分工方案,逐项盘点,彻底摸清工作底数,准确把握工作进度。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要进行评估总结,纳入常态化管理。对尚未完成的工作,要分析原因,改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为制定出台下一个五年惩防体系建设规划奠定基础。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制度不能很好的执行,等于一纸空文。近年来,监狱劳教单位发生的监管安全责任事故,教训深刻,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度不落实。因此,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和纠错机制,确保已有的制度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效用。
三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坚求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对配偶子女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两项法规制度。严格执行监狱劳教单位主要负责人“四个不直接分管”规定,自治区监狱局要研究制定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坚决执行
“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的各项规定。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解决“一把手”,权力过渡集中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认真贯彻行政监察法,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加强对监狱劳教(戒毒)执法行为的监督,加强对司法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监管行为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
四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决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办发生在司法行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案件;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发生在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的案件;监狱劳教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监狱劳教(戒毒)领域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案件;为黑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力度。要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制度,切实达到查处一起案件,修订一批制度,教育和警示一批干部的目的。
(五)抓好深化创建工作,全面推行岗位廉政风险管理
开展创建“无干警违法违纪单位”活动以来,对保证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干警队伍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单位要结合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近日,中央纪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自治区纪委也将出台
相关指导性文件,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要按照司法厅去年底印发的《关于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干警职工开展岗位廉政风险的查找和防控机制建设。要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适用范围和对象,把握内容和步骤,扎实推进和实施。上半年,自治区司法厅将选定3个监狱、1个劳教所、2个市司法局开展试点,探索做法和经验。
(六)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思想建设,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思想新观念。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要求,深入开展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纪检监察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始终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气氛,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新路子。
二要加强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干部队伍。继续做好劳教所“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配齐配强纪委领导班子,充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坚持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不断优化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
三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以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为载体,认真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刻苦钻研纪检监察业务,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熟悉
把握政策、服务科学发展、做好群众工作、攻坚克难办案、有效预防腐败、推进改革创新、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对新任职的纪委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任务落实(一)认真落实责任制
今年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重、内容多,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量化责任内容,严肃责任追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全面贯彻落实。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分管领导要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协助党委(党组)抓好任务分解,签订责任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努力形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保证中央、自治区、司法厅重大决策部署得以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各项制度执行,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预防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途径。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审计、警务督察等监督部门要着力抓好监督检查工作,做到重点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积极探索监督检查的有效形式,健全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全面覆盖、全程跟进、组织严密、协调有力的监督检查体系。通过强化监督检查,不断增强广大干警职2T_的工作
责任心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司法行政工作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关键在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组织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主体。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承担起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总体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帮助纪检监察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保证纪检监察机构充分履行好工作职责。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全面履行职责,协助党组织研究部署和督促反腐倡廉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工作的各项任务。对纪检监察机关直接抓的重点工作,要毫不放松,牢牢抓在手上;对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抓的工作,要发挥主抓作用,同时注重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对其他部门承担的反腐倡廉工作,要加强指导、协调、检查、督促,抓好工作落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障。全系统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切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加强学习、增强党性,牢记
使命、恪守职责,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努力做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篇7
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现状综述
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共同构成了财政管理的有机整体, 相对来说,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是财政各项管理中一项比较新的领域。从制度建设情况看,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5号) 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是指导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最高纲领”。从机构设置看, 财政部在行政政法司和教科文司分别设立了行政资产处和事业资产处, 全国共36个省市 (含计划单列市) 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由财政部门专设机构承担, 但由于外围与机关事务管理局、国资委等部门职能界定不清边界交错, 影响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因此, 财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亟待巩固和强化。
作为代表政府行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的综合部门, 财政部门应通过健全资产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制度体系, 构建工作规程, 加强和规范对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收入收缴等各环节的监管, 实现促进资产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 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和社会事业发展,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合法权益的管理目标。由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对象的主体是广大行政、事业单位, 与社会管理、自然人管理不同, 属于政府对自身的管理, 因此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以及民主政治进程的迅速推进, 社会各界对政府各项管理的知情、了解需求更加广泛深入。对“三公”经费公开情况和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使用情况的跟踪关注, 就是其典型表现。行政事业资产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公有”资产, 其占有使用 (公务用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等情况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 纳入政务公开项目, 这对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关联财政支出的主要环节及存在问题
从行政事业资产“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看, 资产管理与财政支出的衔接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依据有关规定获得本单位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产。资产配置方式包括调剂、购建、接受社会捐赠等, 其中购建是最主要的途径, 因为即使是通过调剂方式配置资产, 被调剂资产本身也往往是财政资金支出形成的。由此可见, 资产配置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财政支出的关键契合点。昨天的财政支出决定了今天的资产规模和布局, 今天的财政支出将决定明天的资产总量和结构, 财政支出状况对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有着决定性意义。目前, 由于缺乏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 且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尚未实现有机结合, 导致超标准购建资产现象屡见不鲜, 不仅增加了购置支出和使用维护费用, 而且造成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据山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显示, 有的单位人均占有资产额超过万元, 有的却仅有几百元;有的单位办公用房闲置, 有的却要靠租房办公。
2. 资产使用
行政事业资产使用分为日常使用和有偿使用。日常使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将按规定配置的各种经济资源直接用于本单位履行职责和事业发展;有偿使用是指单位将占有使用的资产用于对外投资、租赁、担保等经济活动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 资产有偿使用是资产配置超标或日常使用低效的表现, 是单位主业之外的“业余”活动, 必将随着资产配置等各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而逐渐消弭。本文重点分析行政事业资产日常使用。行政事业单位所配置的各类资产是财政资金的实物形态, 建立健全资产日常使用管理制度, 如会计核算制度, 资产领用与维护制度, 资产损失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等, 对于延长存量资产的效用年限,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减少对新资产的购建需求, 节约财政资金有着积极意义。当前, 由于单位内部资产管理规范缺失, 致使资产利用率低, 长期闲置, 保养不善, 造成资产损毁、功能退化, 最终只能报废淘汰。有资料显示, 我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 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利用率是170%, 资源重复建设和使用效率不高问题非常突出。
3. 资产处置
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注销或灭失。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对外捐赠等。资产处置与资产配置在某些方面是并行衔接的, 如资产置换、调拨等, 置换是本单位资产减少与新增资产配置同时进行, 调拨是本单位资产减少和接受调拨单位的资产增加同步完成。资产处置情况也是审批单位资产配置申请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之一。因此, 资产处置关联资产配置, 进而影响财政支出。另外, 资产管理不善、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 也会间接增加财政支出。如:由于单位存货和流动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致使借款长期无法收回, 形成呆、坏账;一些单位为更新设备, 擅自处置、低价变卖资产等等。资产损失流失后, 单位又形成新的资产购建需求, 申请增加相关资产配置预算, 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
三、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促进财政节支的措施建议
遵循“节支也是财源”的理念, 针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财政支出的衔接点, 采取有效举措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促进财政节支, 是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当前,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着力推进资产科学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控资产流失, 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
1. 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和资产更新报废标准
资产配置标准是衡量单位资产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应在近年来开展资产清查、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 对现有资产的存量、分布、使用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借鉴国家及有关省、市已出台的资产配置标准, 结合本地实际, 测算制定分行业、分类别、分层次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并使之成为判断单位资产配置需求的主要参考。资产更新报废标准是衡量单位资产是否达到报废条件的参考依据。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资产使用寿命规范, 如使用年限、行驶里程、应用频度、技术参数等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 分别确定各类资产的报废条件, 以此为依据判断单位拟报废资产的使用价值及可转让价值情况, 严防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例如海南省从2008年开始就制定了省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 并结合市场价格变动等实际情况逐年进行调整, 大大节约了财政开支。
2. 建立资产配置预算制度
也可称为资产配置计划管理制度, 即行政事业单位申请配置资产, 不论资金来源如何, 均应编制资产配置计划, 报财政部门审批。资产配置计划相对独立于部门预算, 是部门预算上报之前的前置性审批。其程序主要分为四步:首先, 部门预算编制前, 单位结合资产存量状况, 提出下一年度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 测算经费额度, 报主管部门审核;其次, 主管部门根据申报单位资产存量状况和资产配置标准, 审核汇总所属单位资产配置计划, 报财政部门审批;再次, 财政资产管理部门根据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对资产配置计划进行审批;最后, 经财政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计划, 由单位列入年度部门预算, 并在上报预算时附送批复文件等材料, 作为批复部门预算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 纳入财政资产管理部门批复的资产配置计划并确定以“购建”方式配置资产的, 由财政资金管理部门统筹财力综合考虑资金安排;未纳入财政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计划, 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配置资产。实践中, 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辽宁省等十多个省 (市、区) 专门制定了资产配置管理办法, 建立起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资产配置机制, 显著提高了资产配置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3.建立政府“公物仓”管理制度
公物仓是对相关资产进行集中存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运作平台。建立公物仓有利于实现各类公共物资的保值增值和资源共享, 防止资产闲置浪费和重复购建, 节约财政资金。公物仓建立初期, 可先将举办大型活动和组建临时机构资产、超标准配置资产和长期闲置资产、罚没资产以及单位申请处置的仍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产等纳入仓内管理, 发挥公物仓“蓄水池”的作用, 促进资产循环利用。公物仓也是资产配置的有效方式, 对单位提出的资产配置、使用申请, 按程序报经审批同意后, 可予调拨和借用;大型活动或临时机构等需配置资产的, 先通过公物仓调配;公物仓内资产不能满足需要的, 购置经费不再核拨使用单位, 而由公物仓管理部门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代为购置, 统一调拨使用。借此简化资产配置环节, 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例如, 山东济南市、青岛市分别借助文博会、全运会等闭幕后大批量资产待处置的契机, 乘势建立起政府公物仓,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蓬莱市建立的政府公物仓, 因其在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节约财政支出方面功效显著, 受到山东省纪委的肯定和好评。
4.推进资产调剂整合与共享共用
遵循资产使用高效的原则,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推进资产调剂整合与共享共用。资产调剂实质上是一种资产划转行为, 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财政部门应充分借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对单位超标配置、长期闲置和低效运转资产状况进行分类细化评析, 合理确定调剂资产类别、范围、方向等, 实现物尽其用。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涉及部门、单位等各方面利益, 需要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共同努力推进。对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进行补贴、奖励是推动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即财政通过每年投入一定经费, 设立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基金, 对资产拥有单位和使用单位进行双向奖励, 充分调动资产占有单位面向社会主动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同时引导和培养资产需求单位优先考虑借用、共用, 最后考虑购建的观念和意识, 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节约成本开支。如山东威海市以“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网站”为依托, 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平台, 推进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 在优化资产配置的同时, 减少了新增资产配置。
5.加强对部门、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查
抓行政职能转变 促事业产业发展 篇8
出版参考:重庆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能不能介绍一下市新闻出版局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
汪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政府管理所遭遇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办文化与管文化分不清。我们必须从办文化转变到管文化。能不能实现“三分开”,关系到政府职能能否切实转变,也深刻影响到市场主体重塑和市场体系建设。政企分开,关键在政,分开的过程,政府是决策者、推动者,政府的力度决定了分开的程度和速度。我们结束了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旧模式,能够腾出手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初步完成了从管单位到管社会的转变。
出版参考:实现“三分开”之后,市新闻出版局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履行新的管理职能呢?
汪俊:为了巩固“三分开”的成果,适应新形势下新闻出版管理的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了内设机构,对行政职能做了新的划分。我们有意识弱化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部分职能,强化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产业规划、政策调研、法规调节、行业统计、公共服务等职能,同时开拓了版权产业等新的工作领域。我们进一步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具体业务管理,增强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出版参考:《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正式公布施行,能不能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特点?
汪俊:今年6月,《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正式公布施行。规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事业产业协调发展。我们既注重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又注重突出事业重要地位。二是注重以具体项目促发展。三是注重发展规划的前瞻性。我们高度重视新技术对传统出版业产生的冲击,密切关注版权产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发展新兴媒体、打造民族内容产业;发展数字印刷和个性化印刷,推动印刷产业升级;拓展版权工作领域,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四是注重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规划既注重全行业的整体推进,又注重报业、出版、发行三大集团及电脑报等重点单位的强势发展。
出版参考:当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闻出版战线的一项重要使命。请您介绍一下市新闻出版局在这方面的部署?
汪俊:按照兰州会议精神,结合重庆市情,我们决定面向全市农村推出四项服务举措。一是“出版惠民工程”。设立“三农出版百万基金”,到“十一五”末出版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100种图书、50种电子音像制品。二是“发行网点建设工程”。利用各种渠道,力争到“十一五”末使全市每个乡镇都有出版物销售点。三是“富民图书发行车工程”。为全市31个区县购置“三农”图书发行车。四是“农家书屋工程”。这项工程将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等的“十百千万工程”、“农村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工程”;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的“农村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以及我们的“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配套实施。到“十一五”末建成4000个“农家书屋”,形成覆盖全市农村的出版物公共借阅网络。目前,“农家书屋工程”已在试点建设中,将于2007年初全面推开。
出版参考:汪局长,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您的工作思路?
汪俊:“抓行政职能转变、促事业产业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主要管事业,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至于产业,我们当然也要管,但主体应该是企业,我们主要提供宏观调控的法规、政策和规划。行政职能的切实转变,是我们找准定位的关键,也是我们改进工作的关键。
出版参考:最后还有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第十七届全国书市(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筹备进展情况?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推荐阅读: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纪要07-25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05-24
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07-29
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05-27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06-15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7-12
政府办公厅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