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促进型(通用12篇)
发展促进型 篇1
近年来, 预拌砂浆作为继预拌混凝土之后的又一新型绿色建筑材料, 由于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实现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优良性能, 已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
所谓预拌砂浆, 实际上就是通过专业的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商品砂浆。它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工厂进行精准的配比混合然后通过专用运输车直接送至施工地点即可用于施工。表面看, 用预拌砂浆代替传统砂浆, 只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实质上, 它对建筑工业来讲, 是一场从观念到技术的绿色革命, 是建筑业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的一种生动实践。本文着重就目前我国预拌砂浆的现状及发展预拌砂浆的意义等内容作一些分析和阐述。
1 我国预拌砂浆发展的现状分析
预拌砂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欧洲。随着技术的成熟, 20世纪80年代, 预拌砂浆的应用领域和区域出现了飞速发展, 而我国预拌砂浆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直到90年代末期, 才开始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 在市场推动和政策干预的双重作用下, 我国预拌砂浆行业已逐步从市场导入期向快速成长期过渡。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 国外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引进, 以及各级政府、生产企业、用户的积极努力, 我国预拌砂浆行业稳步发展。如今,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预拌砂浆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预拌砂浆因其质量稳定, 品种丰富, 提高工效, 文明施工, 节能降耗, 综合经济效益佳, 绿色环保等诸多优势受到广泛青睐, 呈现出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1.1 在政策和管理层面上
2007年6月6日,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等6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 (商改发[2007]205号) 要求北京市等127个城市将从2007年9月1日起, 分3年时间、先后分3批分别实施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砂浆。8月1日, 商务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现场会”, 姜增伟副部长在会上作了《贯彻节能减排方针抓好城市“禁现”工作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讲话, 进一步强调了充分认识开展“禁现”和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意义, 对全国“禁现”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做好“禁现”;工作,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将“禁现”工作落实到位。相继建立了相应的部门协调机制;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根据试点先行、稳妥起步的原则, 组织开展预拌砂浆工程项目应用试点工作;将使用预拌砂浆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要求中;编制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等。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利用无毒无害的废物生产建筑材料, 鼓励使用散装水泥, 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2009年7月20日, 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为保障预拌砂浆顺利取代传统建筑砂浆, 国家还先后出台了各类产品标准、规程、图集达50多项, 为推广应用预拌砂浆夯实了技术基础。这就为预拌砂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行政执法保证, 对进一步提高预拌砂浆的推广力度起到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1.2 在技术层面上
预拌砂浆发展初期, 先是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建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这些公司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推动我国预拌砂浆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 我国的企业家也向预拌砂浆领域渗透, 起初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生产、使用预拌砂浆, 投资大, 生产成本较高。近几年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下, 一些企业协同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 纷纷投资自主研发预拌砂浆生产、流通、使用的相关设施设备, 并与相关行业协会共同努力, 在标准化、产品认定、市场准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主要预拌砂浆生产设备企业20余家, 物流设施制造企业十几家, 施工设备生产企业10余家, 技术水平正逐步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初步形成了我国预拌砂浆相关设施设备的国产化, 大大降低了预拌砂浆的生产、物流、施工成本, 基本满足了国内预拌砂浆市场的需求。
2 传统现拌砂浆的缺点和局限性
砂浆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其生产方式一直沿用施工现场拌制方式。但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 对施工工效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现场拌制砂浆的缺点也逐步显露出来, 使用预拌砂浆后, 有效解决了传统现场搅拌砂浆凭借人工经验拌制, 原材料选用和配比随意, 以及沙子露天堆放造成含水量不稳定从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 可以有效克服渗、漏、裂等施工质量通病,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配合比设计的随意性较大, 严重影响材料的内在质量
在建筑工地, 砂浆的搅拌很难做到由专职工程师值守, 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拌制砂浆时往往凭经验或从别处借鉴配方, 对自己选用的原材料缺乏个性分析, 又缺乏系统性能检验, 现场砂浆配合比执行不规范、不严谨;有的建筑工地即使设计了砂浆配合比, 也未严格按配合比执行。造成砂浆性能低下, 必将给工程质量带来风险。
2.2 现场计量控制不准造成质量波动
大多数现场仍停留在人工计量的阶段, 全凭工人现场估计, 称量误差很大, 不能准确控制加水量, 无法准确添加微量的外加剂。其后果是胶结料少了, 会造成强度下降;胶结料多了, 一方面企业会增加成本, 同时砂浆又会因为水泥的收缩问题而产生裂缝。
2.3 混合均匀性难以保证
现场搅拌一般采用小型砂浆搅拌机, 对于微掺量的添加剂分散能力差, 常会出现拌和不均匀的现象。有些建筑工地为了图省事, 现拌砂浆甚至很少或者从不添加外加剂, 和易性能差, 导致隐患多、质量事故多, 如有些抹灰砂浆空鼓、开裂、剥落, 防水砂浆渗漏等。
2.4 生产效率低
现场配制砂浆, 需大量人力去采购、运输、装卸, 原材料需二次存放和计量。生产砂浆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 用于工程的人工费用大增。施工现场拌制砂浆时, 操作原始, 落灰多、浪费大, 现场搅拌约有20%~30%的材料损失。
2.5 砂浆性能很难满足现场多元化的要求
不同用途的砂浆, 对集料、胶结料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在施工现场生产, 限于技术水平、现场条件和生产工期的限制, 无法满足各种新型建材对砂浆的不同要求, 如国家鼓励使用的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灰砂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粉煤灰砖等, 对砌筑砂浆都有明确的个性要求, 而现拌砂浆长期以来就是普通水泥砂浆、水泥石灰砂浆等, 远远不能适应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要求。
2.6 对环境污染大, 很难满足文明施工和环保要求
首先是各种原材料 (包括水泥、砂子、石灰膏等) 的存放场地, 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其次在砂浆拌制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扬尘, 有关数据显示, 北京城区的施工扬尘占了城区粉尘排放量的20%, 而水泥使用及其相关粉尘排放量占城区施工扬尘总量的35%, 因此, 水泥使用过程中的粉尘排放量是施工扬尘的主要污染源。再者现场拌合砂浆的搅拌设备往往噪音大, 噪音扰民亦成城市一大环境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施工现场出现的上述种种环境污染问题, 既有碍城市形象, 也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与时代的进步极不协调。
3 发展预拌砂浆的意义
3.1 推广预拌砂浆可以实现节能减排
按照现在的情况计算, 没生产1 t预拌砂浆可以节约水泥0.034 t、石灰0.034 t、砂0.05 t、利用粉煤灰0.085 t;可以节约标准煤0.017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15 t。另外, 城市的污染主要部分是粉尘污染, 其中建筑工地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施工现场的扬尘主要来源于现场搅拌砂浆以及砂浆原材料的堆放, 而使用预拌砂浆则可以基本解决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问题, 极大地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
3.2 推广应用预拌砂浆可以推进建筑的技术进步
用预拌砂浆代替传统的现场搅拌砂浆是提高文明施工、减少粉尘扬尘、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禁止砂浆的现场搅拌, 实现砂浆的商品化和施工的机械化, 是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实现建筑业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共赢的结果, 据此,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可以看出预拌砂浆的优点。
3.2.1 预拌砂浆的质量好
与传统建筑砂浆比较, 预拌干混砂浆在工厂自动化生产, 质量稳定, 保证并且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如 (强度高、色泽一致、防裂、防剥落、防渗水) 等一系列问题。预拌砂浆在现代化工厂生产, 全部过程实现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 有完整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精确、高效的配料计量可以保证预拌砂浆的稠度、凝结时间、强度、收缩等性能质量, 生产出高质量的预拌砂浆。
3.2.2 预拌砂浆的品种多
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对于建筑行业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此对砂浆的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而现场搅拌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只有预拌砂浆才实现, 目前, 预拌砂浆产品已经高达260多种, 既有砌筑、抹灰、地坪等普通砂浆, 也有防水、保温自流平等特种砂浆, 可以满足不同的施工工艺和设计需求, 预拌砂浆产品种类的细化极大方便了设计人员对砂浆产品的选择,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砂浆的品种:
砌筑砂浆:用于砌筑砖、石等各种砌块的砂浆;
抹灰砂浆:涂抹在建筑物或建筑物构件表面的砂浆;
瓷砖粘结剂:用于粘贴陶瓷砖、抛光砖以及花岗岩之类的天然石材;
保温砂浆:聚苯乙烯颗粒添加纤维素、胶粉、纤维等添加剂的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砂浆;
保温板配套砂浆:保温板的粘结剂和保护砂浆;
填缝剂:用来填满贴在墙壁或地板上的瓷砖或天然石料之间的接缝材料;
装饰砂浆与粉末涂料:可替代涂料和瓷砖用于建筑物的装饰, 不需要光滑基层, 可作最终装饰, 无需在进行其他装饰处理;
修补砂浆:修补混凝土剥落, 混凝土组件的瑕疵等;
硬化地坪与艺术地坪:用于需耐磨且防尘的工业地面, 如:仓库、码头、厂房、停车场、维修车间、车库等。
3.2.3 可以多品种、大量地利用废弃物
预拌砂浆的生产不仅可以大量应用粉煤灰, 还可以利用粉碎处理过的建筑垃圾, 同样还可以根据各地的资源情况, 进一步使用人工砂、矿山开采的废料、工业废渣等再生资源代替天然砂生产预拌砂浆, 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还可以降低预拌砂浆的生产成本。
3.2.4 可以实现国家所提倡的环保政策
我们都知道现场搅拌砂浆都是将水泥、砂石、石灰堆放在工地上, 一旦开始现场搅拌就会出现灰尘满天飞的情况, 而水泥的堆放不可能使用散装水泥, 只能是袋装水泥, 这样又会造成白色的垃圾污染;而预拌砂浆被称为建筑业的“方便面”, 它在工厂里生产并通过现代物流技术直接投入到建筑工地使用。全程密闭无尘装卸,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材料浪费, 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有效降低了传统砂浆施工带来的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 同时, 由于减少对天然砂石的使用, 还可以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2.5 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工,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
目前, 由于预拌砂浆的价格高于传统砂浆, 但是由于创痛砂浆的现场计量不准确、原材料的质量不稳定等原因, 经常出现空鼓、爆墙、龟裂等质量问题, 工程的返修率高;而预拌砂浆的性能好、质量稳定, 减少了环境污染、现场损耗小、施工效率高、工程的返修率低, 有关机构进行过统计, 在使用预拌砂浆后, 由于实现机械化施工, 施工效率是传统人工施工效率的4~6倍, 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由于全流程建立自动化、机械化施工体系, 避免了以往人工现场搅拌过程中砂浆质量配比不稳定等状况的发生, 进一步提升了建筑工程质量。
现场搅拌砂浆, 需要更多的人工来完成, 而预拌砂浆则全有机械化的操作来实现, 从原材料的配比到搅拌再到喷涂都是由机械化来实现的, 施工时, 通过气力输送装置将砂浆远距离输送至指定的作业面, 连接不同的施工机械, 完成相应的搅拌、泵送和喷涂动作。全流程的机械化施工, 不仅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的稳定, 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工, 同时人工的操作不合理, 又会导致砂浆的浪费。
根据施工经验表明, 传统的现场搅拌砂浆每人每天抹灰量为15 m2, 而采用预拌砂浆以及机械施工每人每天的抹灰量可以达到60 m2, 从而缩短了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 降低了工程的综合造价。
3.2.6 可以适应发展散装水泥、实现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预拌砂浆的水泥使用量占全部工程水泥量的20%~40%, 因此发展预拌砂浆将大力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 是提高散装水泥使用率的又一有效途径。另外, 预拌砂浆不仅是在工厂里生产, 而是采用现代的运输方式, 预拌砂浆是利用砂浆运输车、砂浆移动罐和砂浆背罐车等专业设备运输、贮存、使用的。首先用背罐车将移动罐运送至工地, 砂浆出厂时, 通过散装下料器放入到砂浆运输车, 将砂浆产品运送到施工现场并直接输送到事先已运送至工地的移动罐中。所以, 预拌砂浆是建筑砂浆现代物流的最好体现, 它可以实现施工的技术现代化与物流现代化。而现场搅拌砂浆, 需要更大的施工场地, 它不仅需要现场搅拌的场地, 而且原材料也需要堆放的场地, 任何一个城市, 它的土地面积都是有限的, 一旦施工面积占得越多, 那么城市的公共面积就会相应地减少, 更甚至会占用交通道路, 使得原本不够宽广的交通道路变得更加的拥挤;然而预拌砂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因此推广发展预拌砂浆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又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 并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经济及环保效益, 是建设节约型环保城市、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技术革命。由于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实现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优良性能, 已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它的发展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方针, 也是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发展促进型 篇2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0-01-10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杭政函〔2010〕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改善广大市民居住条件,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和规模。坚持“租、售、改”三位一体方针和“六房并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经济租赁房、危改房和人才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快实现拆迁安置房“房等人”目标,解决两个“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其中,主城区2010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 50 万平方米,竣工 50 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廉租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400万平方米,竣工 300 万平方米;建设经济租赁房(含大学毕业生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9万平方米)4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人才专项用房50万平方米;完成18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扫尾项目;通过收购、定向采购存量房以及普通商品房,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
(二)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地和配套建设力度。确保主城区2010年经济适用房供地500亩,经济租赁房供地200亩,人才专项用房供地500亩,拆迁安置房供地2300亩。保证大型居住区公建配套建设与住宅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快萧山区和余杭区两个两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区的规划选
址和土地前期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品质。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代建制,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品牌企业承担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人才专项用房的建设。
(四)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保障覆盖面。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放宽经济适用住房准入条件;研究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政策,鼓励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置条件的住户直接通过市场购买住房。进一步放宽廉租住房的准入条件,对低保标准 2.5 倍(含)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推进经济租赁房配租工作,尽力解决“两个夹心层”住房困难问题。
(五)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支持。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财政部门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资金给予适当补贴。
二、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
(六)支持自住型住房需求。在市区首次购买 14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给予房款总额1.3%的购房补贴。
(七)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在市区仅有一套住房,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出售住房,并重新购买普通住房,给予房款总额1.3%的购房补贴。
(八)因房屋拆迁(含危旧房改造)选择货币安置的,在市区购买普通住房给予超过货币补偿款部分1.3%的购房补贴。
(九)上述住房消费享受购房补贴的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商品住房以合同备案日期为准,二手住房以产权登记受理日期为准。
上述购房补贴政策以家庭为单位认定,一户家庭只能享受一次。
(二十)进一步支持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开发项目并购联合,引进投资、管理和品牌,通过加名、联建、转让等方式促进存量土地和在建项目的开发建设。
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商品房销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特别是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宅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及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
(二十一)鼓励房地产企业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进节能减排。符合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可享受研究开发费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符合国家相关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可享
受相应的财税政策。
(二十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市级各职能部门及城区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要加强服务,提高效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同时,要认真贯彻《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暂停征收15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杭政函〔2008〕184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涉及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43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级部分收费标准的通知》(杭政函〔2009〕168号)精神,确保涉及房地产的取消、暂停征收项目和降低征收标准项目落实到位。
(二十三)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各金融机构、各房地产企业要加大对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支持力度。对拒绝为购房人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将进行通报批评,必要时依法予以查处。
(二十四)建立房地产市场分析机制。市实施“居者有其屋”工程领导小组应不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分析当前房地产形势,及时准确地发布房地产市场动态信息,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
(二十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政银企座谈会等方式,搭建银企对接的互动平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增加有效的信贷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合理信贷需求,有效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十六)建立突发事件预案机制。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同时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二十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应对房地产形势变化的能力。
(二十八)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秩序管理,严肃查处开发企业违规囤地、捂盘惜售、虚假广告等行为。加强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房地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十九)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加强对我市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发展前景的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以及购房和购房投资风险等知识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上级有新政策出台,按新政策执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08〕211号)同时废止。
萧山区、余杭区可参照执行。
培养反思型学生 促进有效性学习 篇3
【关键词】反思型;学生;学习活动
目前教师型反思已成为新课改下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要求学生也同样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我们于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反思习惯、反思意识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生的反思意识相当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梳理意识较差。②作业检查意识较差。③思考批判优化意识较差。④错误追因分析意识较差。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反思型学生”已刻不容缓,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1.正面反思
所谓正面反思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对自己学习行为成功原因的反思。语文教学是学生、课文、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学生对成功过程的反思,能极大增强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指导学生读出大潮壮观的气势。在学生朗读精彩的情况下,问一问“你读得这么有气势,有什么秘诀吗?”这样,学生就会从朗读的语调、语速、轻重处理等方面对自己刚才的朗读进行反思。
2.负面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自我反思的指向,自己学习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加以开发。多鼓励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时,及时进行反思。
针对学生作业练习中的错误,我们可以按一下方法引导学生反思:
整体看一看作业的错误率怎么样,主要在那个部分出问题。认真想一想主要在哪个环节出差错,审题不对?选择方法不对?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再想一想,这次作业练习自己耐心细致吗?用心去做了吗?深入问一问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是粗心大意?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正确?
简要写一写把还有疑问的记下来,把自己认为今后要特别注意的题目作好记号,也可以写下几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侧面反思
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已行为的比较反省,就是在进行侧面反思。现代学习方法非常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探讨、交流以及自我实践能力的形成,而不是自我封闭式地努力。反思也应该是开放式的。具体的做法是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与班内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优点,别人有哪些优点,该怎样利用自己的优点和借鉴别人的优点。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侧面反思——学生互改作文。学生在评改别人的文章时,老师要求在精彩处写下肯定的评价,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互评改文的过程,就是评改的同学反思过程:这篇作文哪里写得好,值得我学习?这个地方写得不好,如果是我,我怎么写?这样,学生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其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发展了思维、反思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多种途径进行反思
1.课前反思
学习新知识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评价以及学习结果的归纳的基础上的,是对准备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的反思。比如:上新课前,布置学生先对文本进行初步阅读和了解,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并提出个人的想法和观点。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课前反思设计《预习课文反思性评价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反思。
2.课堂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在常态课堂中融入反思意识,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感知、理解、运用反思,提高学习效率。具体策略如下:
在探究中反思。在探究新知识中的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的反思。要使学生的总结反思活动有意义,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有效的反思方法。
快速浏览就所学内容作快速浏览后,想想,对新知识是否有大概的了解或有什么质疑。归纳追问对重点知识,想一想,其关键特征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横向比较听同学的发言,我们也可以在比较中进行反思: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与我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交流反思与同学讨论交流时也可以反思:用哪种方式,同学更容易接受我的意见?可以比较自己独立预习、学习和与老师同学共同预习、学习的收获有什么不同?
参考文献:
[1]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8月.
[2]沈柯亮.《培养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探索》[J].教学月刊,2007.3.
发展促进型 篇4
一、教师直接从真实生活中选出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任务进行语言学, 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真实生活任务型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 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即做各种事情) ,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也就是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 显然, 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例如:购物、打电话、过生日、旅游、问路、看病等都来自于真实生活,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真实生活情景, 在课堂上开展生动语言教学。如果学习者发现任务与自己目前或未来将要面对的交际问题有关, 就会本能地激发内在动力, 促进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的发生。而且, 引入真实材料的任务能使课堂生活化,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然的学习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境意识, 并充分感悟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案例一:
新年快到了, 每个班都要开联欢会, 学生们要邀请老师们来参加班里的联欢会, 这就需要学生来制作Invitation Card (邀请卡) 。在制作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一些物品,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询问某人有某物并借用的日常交际用语, 即:Do you have…?May I use it?
首先学生小组讨论做卡需要用什么东西并填表。
然后进行词汇教学。学生在学完单词后, 教师可拿出自己未完成的邀请卡说:Look.It’s my invitation card.Iwant to use scissors.Do you have scissors?May I use it?
教师示范剪图, 然后贴好再问:Do you have glue?May I use it?
教师做完示范后安排学生开始做卡, 要求他们在制作邀请卡的过程中缺少什么东西时可以和同学或老师借, 要使用刚才所学的句子。
邀请卡内容:
课下学生把制作好的邀请卡送给他们喜爱的老师, 并按要求在送邀请卡的时候要读一读卡上的内容。
二、教师对非真实的任务加以设计使之成为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的任务, 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 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不能直接选用真实生活任务时, 教师可对源自生活的材料进行设计, 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的, 与教学内容相符的, 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
案例二:
新起点英语《My Hobby》一课是四年级下册中14单元第79课。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询问并回答某人爱好的交际用语, 即主句型:What’s your hobby?My hobby is….
教师:Now, you are a little reporter.Interview five of your friends.You may use“What’s your hobby?”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 拿着表格走到自己的好朋友身边, 大声地询问:“What’s your hobby?”当他得到了答案时, 马上把它填入了表格内, 紧接着他又走到另一位同学身边, 继续采访其他同学, 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操练What’s your hobby?这个句型。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任务, 即让学生装扮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的hobby,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练习句型What’s your hobby?和My hobby is…, 从而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之间互问互答, 不仅巩固了课本的知识, 还复习了许多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 也挖掘了他们语言表达的潜力。在对上面活动进行反馈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我把学生的名字做成小条, 放在一个袋子中。我做示范, 从中先抽出一个学生的名字, 然后问同学:What is Molly’s hobby?Molly’s hobby is….从而引出本课主句型的人称变换, 那么利用信息差刚才一些采访过Molly的同学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接着我又让几个学生到前边陆续做几组这样的游戏, 学生间存在的信息差使任务更加真实并且变得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运用英语, 这一点也是真实任务教学法优势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做事情”中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 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也使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设计任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 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 不要降低教学要求, 也不能超越学生的正常语言能力。如果任务太简单了, 学生就会随随便便, 草草完成, 学生会觉得老师对他的能力做出的是较低的评价。如果任务要求高了, 一方面, 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 还会严重打击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也就是说, 设计的任务应具有挑战幸, 让学生体验成功,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例如:写作是信息输出和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高度。各个年级对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中年级以挖空和主句型为主, 而到高年级就可试着写小短文了。比如同是季节一课:
三年级:I like summer.It’s hot.
四年级:My favorite season is summer.It’s hot.I can go swimming.
I can see many trees.
五年级:My favorite season is______._______.Ican see________
I can________.I will wear________
六年级: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season.
(二) 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教师设计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到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包括自然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生活经验。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任务, 会很积极、自信地投入其中, 并享受其中,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三:
在《Fast Food Restaurant》一课中, 教师就选用了麦当劳这个孩子们喜欢和熟知的快餐店, 在教学中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出发, 吸引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使他们很快地理解生词, 学会生词。同时教师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树立孩子们用英语表达的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过的韵文与新词结合, 创编成新的chant来巩固新词,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记忆发音, 感受说英语的快乐。
(三) 任务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设计要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特征。因此,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素材并充分加以利用。
案例四:
学生对自己曾经的旅游生活和他人的旅游经历是怀有很大兴趣的, 教师在课堂创设的旅行情境已经无形地为学生表述自己的生活做了铺垫。孩子自身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 同时在老师与学生做问答式交流后, 生生之间愿意并主动地询问和回答照片上的旅游经历。学生在用英语真实地表达生活中, 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 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留出创造发挥的机会
要使学生学有兴趣, 就必须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克拉申 (S.D.Krasen) 指出:“外语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语言的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语言, 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语言。”因此, 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 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舞台, 将新旧知识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去, 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并不断扩充自己的语言信息量。
案例五:
学生看录像:
A:Hi.What are you doing?
B:I’m reading stories.
A:Good.Is it interesting?
B:Yes.Do you like reading stories?
A:No, I don’t.
B:What’s your hobby?
A:My hobby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What about you?
B:My hobby is keeping a diary.
师: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please make another dialogue with your friend.
这时当孩子们听说要自己编写一段对话进行表演时, 他们都很兴奋, 孩子们的眼神里都充满了热情。一等我提完要求, 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找同伴编写对话。我下去辅导他们的时候, 发现学生们所编写的对话都十分有趣, 而且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都很有个性。虽然他们编写的对话很短, 但孩子们在演出时, 都非常地认真。他们所说出来的话也很流畅, 语气自然真实, 丝毫没有背的痕迹, 可以看出来他们都进入了角色, 使本课所学的句型很自然地在他们的头脑中固化。
给孩子们留出创造的空间,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表演的同时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真正地能“用”语言, 这样学生在学到新的知识后达到了运用的目的和语言交际的目的。我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也想到了, 活动既要面对全体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同时也考虑到了活动难度的程度性, 因此活动的内容是围绕句型展开, 程度好的学生可以以此为基础增加句型, 从而增加交际内容的真实性, 程度稍差的学生也可以只围绕基本句型做表演。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练起来, 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结语
发展促进型 篇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部署,按照《就业促进法》、国家和省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要求,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部署和我市实际,就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进一步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确定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创新精神、实现富民战略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以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弘扬创业文化为重点,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鼓励和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确立指导思想。我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是:创业文化建设与创业政策扶持并重、创业促就业与创业促发展并重、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并重、扩大创业数量与提高创业质量并重、培育本土市民创业与引进创业人才并重、重点扶持与政策普惠并重。
(三)明确目标任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确定创建工作时间为两年,即2009年~2010年。2011年通过国家和省的创建评估,正式进入国家创业型城市行列。在两年内全市促进2.3万人实现创业,带动16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不少于1万人。全市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和自主创业 等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占城乡劳动者的比例居全国领先水平,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新登记开户数有较大幅度增加,私营企业每年净增1万户左右。创业带动就业达到1:7左右,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新增从业人数大幅增加。其他各项创建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通过创建活动,切实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使苏州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之一。
二、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初创成本
(四)优化市场主体准入条件。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均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对国家重点项目可实行预备期登记。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有关部门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尤其是对大学生、妇女、失业人员以及农民创业,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申请个体工商户、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受出资数额限制;投资设立除一人有限公司外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可分期出资,首期出资额为注册资本的20%,最低可为3万元人民币,其余部分可在2年内缴足,投资公司可在5年内缴足。(责任部门:市工商局)
(五)对初创期创业组织实施“低成本”创业扶持。初创期创业组织除可享受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创业孵化基地(园)房租补贴等政策扶持外,对吸纳本市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可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对符合进入经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园)条件的创业人员,在孵化基地(园)之外自行解决经营场所的,经认定也可适当予以租金补贴。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初创期创业组织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本市高校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的,可根据吸纳就业及缴纳社保情况,在创业引导性资金中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责任部门:各创业孵化基地(园)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市劳动保障、人事、财政、农办)
三、拓宽创业空间,扶持孵化基地
(六)增加经营场所的用地供给。在符合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老新村改造规划要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总体布局,预留一定比例的公共设施用地,由社区统一管理,用于社区自主创业。在符合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自主创业并积极吸纳就业的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供给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责任部门:市国土局、规划局、房管局)
(七)放宽创业场所要求。创业者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作为经营场所登记注册的,在取得有利害关系业主的书面同意后,可凭房产证(或租赁备案证明)办理。各级政府投资兴建或给予优惠政策的各类经营性市场、商铺,应预留一定比例的摊位优先租赁给初次创业者,并在租赁费、管理费收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市工商局、房管局)
(八)拓宽农民创业经营场所和范围。在确保公共利益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农民经批准后可以宅基地房屋自营开办个体工商户,从事小型商业零售、“农家乐”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或者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场所。以宅基地房屋自营等活动,要突出充分保护农民利益,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施,但不得将房屋翻建、扩建和违法搭建。加快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扩大农民创业渠道。(责任部门:市国土局、工商局、农办)
(九)扶持发展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支持发展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发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要鼓励利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园),对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不影响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改建为创业孵化基地(园),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要为进入园内的创业者 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租金优惠等扶持。创业孵化基地(园)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力争到2010年底前,乡镇和街道至少建成1个规范标准化的创业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全市组织认定一批市级“一镇一品”创业示范基地。按照加快创新型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以及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和开放创新的先行区的要求,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等创新载体的建设,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等扶持政策。通过兴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或者在创业孵化基地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营场地,支持残疾人入驻创业。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或者残疾人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在享受市民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级残联再给予适当的特惠政策。(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市发改委、科技局、教育局和各高校、劳动保障局、国土局、市残联)
四、扩大优惠群体,落实税收减免
(十)落实扶持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的实际情况,为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纳税人办理减免税收手续。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或经过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适应城乡失业人员创业就业的社区服务项目,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地税局)
(十一)落实农民创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起征点为销售货物月销售额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为月销售额3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200元。按期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为月营业额5000元;按次纳税的营业额 起征点为每次(日)100元。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从事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免征企业所得税。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规定列举产品可享受)、农机,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农民从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盈余返还,为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地税局)
(十二)落实各项创业园和科技类创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经省级科技、财政、税务部门认定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暂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但对上述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等属于备案类的减免税事项按备案类减免税办理相关手续,不再按报批类减免税办理)。至2010年12月31日,国家大学科技园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纳税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规定经省有关部门联合评审 并认定后,持相关证明文件,其从事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并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我国境内新办的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自2009年1月1日起,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增值税、所得税政策,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的(除广告业、娱乐业外),暂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十三)鼓励军转干部、随军家属和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军转干部、随军家属和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凡雇工8人(含8人)以上的,无论其领取的营业执照是否注明为个体工商业户,按照新开办企业的规定享受有关营业税优惠政策。(责任部门:市国税局、地税局)
五、扩大信贷规模,拓宽担保渠道
(十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提高贷款额度,适时降低反担保门槛,将对就业困难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技职校毕业生、进城创业被征地农民和转业军人、退役士兵、随军家属个人创业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上限提高到5万元,规模较大的可提高到10万元,并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合伙经营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借款人提出展期并符合展期条件的,可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超过1年。贷款贴息采取“以奖代息”方式,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展期贷款不贴息。(责任部门: 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人民银行)
(十五)鼓励金融机构对创业组织放贷。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创业组织小额融资需求的信贷服务模式,简化审批手续,优化结算渠道。进一步改进信贷奖惩管理办法,对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分账考核。金融机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根据国家规定,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上上浮三个百分点。社保基金和担保基金存入的金融机构应积极承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并创造条件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加大对创业的资金支持。完善小额贷款担保运作机制。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并对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工作突出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用社区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责任部门:市人民银行、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十六)积极建设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街道(乡镇)、社区(村)要加强贷款初审和贷后服务工作,建立基层一级的贷款审核制度和贷后走访帮扶制度,形成市、县市区、街道和乡镇、社区和村多级小额担保贷款审核、放贷、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市特点的社区信用征集体系、评信发布制度以及失信惩戒机制,信用社区对小额担保贷款人建立信用档案,逐步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贷款机制,并通过社区合议制度,帮助信用好、经济困难的家庭抵御创业风险。(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市人民银行、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十七)向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制定适合“三农”特点的融资政策和准入条件,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向创业农民倾斜,提供信贷支持服务。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创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和兴办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村镇银 行,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为农民创业发放小额贷款。对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农民创业项目,要扩大有效抵押方式,予以信贷支持。对进城创业的被征地农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责任部门:市农办、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局)
六、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十八)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各类高校、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培训,开设创业辅导课程,有条件的要建设创业模拟实验室。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培养计划,有效落实师资、教学内容、课时,重点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将创业指导作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实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的有机结合。(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和各高校、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
(十九)优化创业能力提升模式。创业培训要向高端方面拓展,将职业经理人、高技能人才等列入创业培训内容。巩固创业培训的SYB模式、“专业+创业”知识培训模式,拓展IYB创业提升模式、高端创业及管理人才培训,以及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网上创业学院”模式等等。组织大学生创业训练营活动,提高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比例。深入实施新一轮“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将人才引进重点进一步向重点产业方向倾斜。(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和各高校、市劳动保障局、人事局、科技局)
(二十)提升创业培训指导。实施创业师资培训计划,着力培养创业培训师,探索建立创业实务操作的师资库。组织有培训教育能力的各类高校、技职校和民办力量参与创业培训教育,积极发展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全市固定的创业培训老师和专家志愿服务团成员要超过200人。进一步强化创业见习,鼓励发展一批经营较为成熟、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见习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 业实践和指导。鼓励有自主创业愿望的残疾人参加创业培训,各级残疾人联合会要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做好培训的组织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开展适合残疾人的SYB创业培训。(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市残联)
(二十一)完善创业培训机制。扩大免费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协保人员、低保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免费创业培训对象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通过市、县市(区)联动,完成1万名从事微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准老板”培训任务。积极发动社会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引入行业协会、专家团体等专业力量,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完善培训质量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
七、加大筹资力度,落实补贴措施
(二十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创业资金筹措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建立专门的创业工作资金。两年内市本级与县市(区)二级财政将投入近3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700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创业引导、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及科技创业等。全市建立不少于5000万元创业引导性资金,市本级不少于1000万元,各市、区不少于400万元。以上投入两年中带动近5亿元的资金,创业资金投入总量达7亿元左右。创业引导性资金的使用遵循突出重点、讲究效益、配套使用的原则,主要用于开发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开展融资服务、帮助开业登记、加强跟踪扶持等创业推动工作项目。进一步扩增小额担保贷款担保资金规模,建立担保资金代偿机制,全市财政担保资金确保2200万元规模,其中市本级不少于500万元,各县市不少于200万元,各区不少于100万元。财政对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资金向农村延伸。全市各 级政府每年用于创业促就业的资金规模占当年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使创建工作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加强对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市财政局)
(二十三)广泛利用社会资金促进创业。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积极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加强对各部门出台的融资扶持政策的整合与衔接,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业扶持资金的作用,建立起覆盖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创业融资扶持链。在创业筹备阶段,加大“种子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创业起步阶段,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政策扶持;在创业发展阶段,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特别是一些高端创业项目,要利用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力量解决资金问题,使创业资金利用走上市场化的良性道路,形成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市场引入风投资金、政策扶持小额融资、对上争取支持资金的多渠道创业资金投入机制。(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发改委、经贸委、外经局、科技局、农办、劳动保障局)
(二十四)实行开业补贴。本市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政策上界定的就业困难人员、本市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及农村单亲家庭等农村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以及大学生初次创业的,办理营业执照后,可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本市城乡“低保”就业困难人员申领工商营业执照,开展自主创业后,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内,保留其最低生活保障待遇6个月,第7个月退出低保;创业后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上的,保留其最低生活保障待遇3 个月,第4个月退出低保。对领取工商执照、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经残联审核,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给予最高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失业人员领取营业执照后,可以按规定一次性领取其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金。(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农办、残联、工商局)
(二十五)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对创业培训合格,取得结业证书并成功创业、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可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且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等各类自主创业实体,可按符合社会保险补贴要求的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二十六)实行创业见习(实训)补贴。建立青年创业见习(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和青年双方自愿的原则,组织青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对进入创业见习(实训)基地的见习青年和带教人员实行补贴,见习学员每人每月按照当年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50%的标准享受补贴,并为见习学员购买综合性商业保险,对见习基地认真履行带教任务的,按带教见习学员人数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人事局、团市委、妇联)
八、优化创业环境,改善服务水平
(二十七)改善行政管理。减免创业行政收费,不得收取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规定的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惩治力度。各级工商部门实施“大学生创业零首付”服务措施,在注 册大厅开辟大学生创业咨询热线和“绿色通道”,为大学生“零首付”创业和设立公司、个体户提供跨前指导服务、高效受理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主动为其出谋划策,积极协助破解场地等创业瓶颈难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效能,优化创业环境。(责任部门:市物价局、财政局、监察局、市法制办、纠风办、减负办、工商局)
(二十八)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承担起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责任。整合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开通创业信息公共服务网,发布国家、省和市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办事流程、创业信息、服务资源等公共信息。开展创业培训、实训、模拟运作、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务,并鼓励和引入民间和社会力量组织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为创业者提供法律、投资、财会等专业服务。(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市劳动保障局、发改委、经贸委、工商局)
(二十九)完善创业市场导向信息发布机制。结合本市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细化对产业和主要行业的分类指导,修订发布《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适时开展市民创业状况调查,公布本市创业状况和创业市场动态信息。各有关部门要制作一套创业办事规范流程和创业者指导手册,向创业者免费发放,并通过互联网,方便创业者查询。(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工商局、统计局、劳动保障局)
(三十)扶持发展创业指导志愿团队和创业者行业自律组织。积极组建和扩大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职业咨询师、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公益性创业指导志愿团队,有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信息发布、自律协调、指导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支持创业者积极参加各自行业 的行业组织,以取得帮助和指导。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残疾人创业项目推介和创业品牌培育。(责任部门:市文明办、劳动保障局、教育局、民政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联、财政、人民银行、残联)
九、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社会合力
(三十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由市委宣传部、农办、劳动保障、人事、发改委、经贸委、科技、教育、文广新、财政、人民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加、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加强对创业工作的研究和协调,协作推进和落实各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将创业资金的投入、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创业服务的质量、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的范围,对创业工作进度进行目标考核,定期通报情况。要开展创建创业型街道、社区和创业型乡镇及行政村活动。(责任部门:各级人民政府)
(三十二)建设苏州特点的创业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结合苏州市民文化实际,深入做好创业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各项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积极策划开展具有苏州特点的各类创业主题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苏州本土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建设创业文化,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市民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劳动保障局、教育局、文广新、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
(三十三)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开展创业服务、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创业的合力。
本意见所称的创业,是指劳动者通过自筹资金、自找项目、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自担风险,创办和联合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一种经济活动。
发展促进型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我国既面对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资源、环境重压。为了有效缓解此重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点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和“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新形态的经济模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经济。它要求各工业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生产单位严格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采取全过程封闭处理模式,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实现资源反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其次,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生产,一方面要求不同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经济发展规模化、企业生产高效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第三、循环经济是一种高科技经济。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的。在生产中,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之中。
二、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循环经济有个最大的好处与优势,那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的资源重压。从资源总量看,我国的能源非常紧缺,煤、石油、天然气只占世界可开采资源量的12%、3%和2%;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支柱性地位的大宗矿产储量明显不足,而且还以中小矿居多,缺少特大型矿产和富矿石。有关部门通过对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最新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为21种,其他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到202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其中特别是铁、锰、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石将严重短缺。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草场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能源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从资源消耗和使用效率看,我国的资源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资源浪费也非常惊人。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消费也持续、快速增加,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了100%,天然气增长了92%,钢增长了143%,铜增长了189%,铝增长了380%,锌增长了311%,其他10种有色金属增长了276%。2003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当年消耗了占世界总量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是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由于我国的工业企业普遍缺乏资源节约意识,加上设备的落后与老化,工艺流程与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所以,从总的方面看,我国的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大约是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另外,我国的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
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水资源非常短缺,很多地区工业的、农业的生产因用水得不到满足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直接经济损失,但是,在生产中我国却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我国的废旧轮胎利用率也非常低,其再生利用率仅为10%;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吨~300万吨废钢铁、10吨~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未被合理回收。
事实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如果我国不及时改变经济发展形态和经济增长模式,过不了多少年,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近段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成品油、铁矿石短缺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它也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是无比正确。当前,我们只有树立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有效缓解因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资源重压,早日促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三、以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赶超西方国家的发展目标,我国选择了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广为发达国家摈弃的增长方式,以此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上。可是,这在当时,除此之外,我国却别无选择。
经过长达30余年的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越来越大的威胁。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土地的受破坏程度非常惊人。因长期的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的影响,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9%,并且每年正以50亿吨的速度继续增加;土地荒漠化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7.9%,并且每年还要新增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有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多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近些年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扬沙及沙尘暴天气,就是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
与土地的遭遇一样,人类的生命之源——水也遭受到巨大破坏。因工业的、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加处理的排放,从而造成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左右,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等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近海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作为主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的近海和内陆水域严重污染,水生生物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急剧下降,水生生物得不到补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捕捞产量损失约50万吨,经济价值30亿元。
当土地与水这两大构成生态系统的支柱都遭到大面积污染与破坏时,生态系统的第三大支柱——大气也遭到同样的污染与破坏。因工业的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没有达到环保要求,以致我国有些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现在,我国每年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低,酸雨现象严重,酸雨面积达到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我国每年的废物排放量也是非常惊人。据统计,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1年的8.9亿吨,城市垃圾清运量逐年猛增,并且大多都未经过无公害处理。少数地方由于市政建设的严重滞后,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遍缺失,生活垃圾大多都被随意倾倒,以致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事实证明,我国再也不能继续走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老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及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恶果。当前,我们只有树立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有效缓解因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环境重压,早日促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发展促进型 篇7
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映湖小学建校于2007年9月,是小区改造配套工程学校。首批教师抽调自全区9所不同学校,他们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尽管他们业务能力优秀,但他们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禀赋。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团队,以沟通为手段优化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 集思广益,催生智慧
学校建设的内容多元、丰富、宽广,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广泛吸收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声音,并加以合理的取舍、提炼、整合,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全新的校园,全新的环境。如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获得社会认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校时,学校就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创特色,六年争名优”的行动口号,以整合学校发展的合力。
为使各项管理工作可视、可感化,学校制定了《映湖小学校务公开若干规定》《映湖小学办公会成员联系谈心制度》《映湖小学家校联系制度》等学校管理规章,积极畅通沟通渠道。通过教师例会、教代会、谈心以及问卷调查等推进阳光政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开展相关工作,以及家长开放日活动正常化、制度化等,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建设问计于教师、家长,凝聚了力量,和谐了团队。
2.舒缓压力,释放心结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心事,高兴的、激动的、忧伤的、懊恼的、愧疚的……这些心事需要一个空间、一个环境、一个对象,或分享,或倾吐。管理者要做有心人,明察秋毫,及时开导。做忠实的听众,乐意聆听,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做心灵的疏导师,创设有利于情感表达、情绪宣泄的机会,释放心存的不悦,使郁闷变得神怡,打理好情绪,调控好行为,以积极求实的态度面对生活,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善待同事,以激励赏识的态度博爱学生,用心工作每一天。
为营造一个和谐优雅的沟通氛围,学校在教师阅览室里还专门建造了“倾听心语室”。室内布置温馨沁人,让师生有“家”的暖融融的感觉;富有情趣的背景音乐和香浓的咖啡等都弥漫着文化的高雅,是谈心和休闲的好处所。
3.化解矛盾,凝聚心力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学校也是如此,尤其是我们这样一所新学校,老师们在之前的群体里,都有着不同的历练,难免会将自己在过去生活情境中的消极因素带到学校工作中。管理者就要练就一双利眼,善于发现不利于学校团结向上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矛盾”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通过得当的沟通变猜疑为信任、嫉妒为祝福、排斥为信赖、被动为主动,加深了解,消除误解,达成理解。通过“尊重自己强调自信,尊重他人强调感恩,尊重知识强调好学,尊重规则强调责任”的精神引领,建设尊重体系的“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来充分满足师生生命成长的需求,努力构筑“学校发展教师,教师发展学生,师生发展学校”共同愿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合力,牢固确立发展是最真的幸福、最大的福利的观点,同心同德,共谋事业发展。
1. 尊重教师的人格
尊重教师的人格,就是要求我们在管理学校时,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以教师为本,顾及到他们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尊重教师的人格,就是当教师由于兴趣愿望、性格特点、认知水平与学校的工作要求发生冲突时,管理者与教师要平等地沟通交流、分析调节,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2. 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
教师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工作有参与权、知情权,对自我发展有申请培训的权利,对个人委屈有释放苦衷的权利等。让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管理与决策中来。按时召开教代会征集提案,各项重大开支与事项都在全体会、教代会或校务公开栏公示公开,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这样,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感,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使教师感受到管理者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体验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允许他们张扬个性,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满足了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双方实现积极有效沟通,形成校领导与教师的共同的思想意识,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工作思路,共同的工作作风和共同的行为实践,使学校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尊重教师的学习、工作方式
管理者首先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也只有我们的决策尊重规则,尊重教师的学习、工作方式,并敢于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完善,光大固有的特色,才能深得民心。
我校目前有先进现代的教学设备。如何将设备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学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人才是关键,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成立了三个学科工作室和一个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引导教师富有个性地学习。
4. 尊重个性,承认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教师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都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异经过努力会不断发生变化,差异的程度是相对的,差异本身却是绝对的。承认差异不等于无视差异,尊重个性不等于不要共性,学校管理应该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并且努力求同存异,将教师队伍团结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聚心凝力。
尊重是有效沟通的核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按其性质由低而高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尊重需求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即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
教育的人文特性要求学校管理还必须关注人的精神存在,引导人、激励人、凝聚人、发展人。以尊重换取尊重,以情感激发情感,以信任获取信任,以心灵唤醒心灵,实现有效沟通,打造利益共同体,提升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优化策略是提升沟通效能的重要保证
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把教师的感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唤醒潜能,激发动机。
1.善于倾听。沟通是一种心的交流,心语的涓涓流淌,思维的碰撞交流,情感的交合融汇、心灵的涤荡润泽,善爱悠悠,关心与理解、谦让与宽容,人性因此愈发和善,世界因此更加美丽。因此,沟通不只是目的,更是一种坦言的手段、倾诉的机会和真心以对的磁场。当教师向你娓娓道说时,并不是非得有个定论或建议,他们渴望的是我们专注的状态,静静地听,会意的一个点头,会心的一个微笑。当结束独白时,烦恼、忧愁一切释然。
2.巧用激励。著名管理学家鲍脖纳尔孙说过:“在恰当的时间从恰当的人口中道出一声真诚的谢意,对员工而言比加薪、正式奖励或众多资格证书及奖章更有意义。”可见,被管理者的头脑不是用来装东西的容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管理者应该就是那点火的人,把被管理者的内驱力化为能动力,更好为学校服务。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尊重为前提、以激励为途径、用素养和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努力寻找被管理者值得称赞之处,做好激励准备,细心体察下属的心情,试图从心灵深处去接近他们,理解他们,使下属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关心与信任,增强工作的热情及信心,激发工作潜能。
3.规范制度。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结合。“管”是建立一种秩序和规范;“理”是建立一种诊断和引导的机制与文化, 二者不可偏废。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需强调的,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谁违背谁就就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和相关的惩戒。这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没有这样一种秩序和规范, 就不可能有学校的有序与和谐, 更不要说学校的质量和特色。
发展促进型 篇8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 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 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 各种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 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 城区型森林公园的建立, 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 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 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城区型森林公园生态建设, 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森林公园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林业的整体发展, 城区型森林公园是城市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同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 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
1.2 森林公园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林业管理水平和立法的发展各地方在发展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 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 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 其意义超出了林业本身。
1.3 森林公园建设美化了城市空间, 提升了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
1.4 促进地域旅游发展的同时, 带来信息, 带来文化的广泛交流,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2 存在的问题
城区型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我国在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2.1 概念不清, 观念模糊
把森林公园风景林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理解为简单的“绿化”。人们一般把城市绿化误以为就是城市林业建设, 这和我国的立法现状有关。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 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 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 管理成本较低。
2.2
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 特别是树种的单一, 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 立体绿化效果差, 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起步较晚, 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严重不足
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
2.4 政府对城区森林和城市林业的重视不够, 资金、科研投入不够
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用于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和科研投入都不到位, 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很紧缺, 导致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缓慢。
2.5 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府应设立独立的林业主管部门。某森林公园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对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林业发展有所制约。目前仍然维持在封山育林的经营水平, 其区位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3 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为此, 提出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 规划先行, 科学决策, 严格实施。
森林公园是专业性生态公园, 是城市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保护好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突出以森林景观为主, 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 应规划城市总体绿化目标。因为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 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 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 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
(2)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区森林公园和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 即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 要理顺体制, 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 切实保护和充分利用本地森林及动植物资源,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富于生物多样性, 森林景观丰富的森林公园, 植物多样化和乡土化十分重要。当地的自然植被与生态是植物适应地质演变、生物进化的产物, 它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变化, 体现森林公园本土特色。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地带性植物区系分布, 通过引种、驯化和培育,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公园林植物群落。以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森林景观。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 森林公园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 今后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增加经济效益, 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问题越来越多, 城市林业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 城区森林公园是城市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的进程加剧, 城市环境优势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将环境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才是未来发展的优势, 森林公园建设必将蓬勃发展, 我国应该大力建设新世纪的生态化城市, 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本文以某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生态功能以及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存在的问题, 发展目标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可供同行参考学习。
关键词:林业,森林公园,生态建设,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周广岭, 盖凤东.论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 (2) .
[2]李吉跃, 常金宝.新世纪的城市林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01, 14 (3) .
发展促进型 篇9
一、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的内涵与问题界定
1.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的基本内涵
简单的说, 本文所指的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主要是指那些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及发展提供支撑的基础性公共物品与服务, 侧重于农民个体生物有机体的保障、开发和发展。如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义务教育, 促进农民生产技能技术开发与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农村社会基本保障等。
2.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问题
(1) 农村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总体的有效供给不足。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 我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一直在实行一种非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即城市的公共产品由国家负担, 而农村的公共产品却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因而, 在农村, 许多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之总体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 1978~1998年, 国家对农业基建的投资为994亿元, 仅占同期各行业基建投资总额的15%;[1]1999年, 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总额的7.837%;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只占有全国20%的医疗资源。[2]
(2) 供给结构失衡, 农村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供给相对落后。目前, 我国有些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热衷于提供一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硬”公共基础设施。这种供给行为, 必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衡, 公共资源大量浪费。[2]而农村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 恰恰属于“软件”建设, 是促进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从现实来看, 对于农民的教育培训, 无疑远远落后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与治理, 结构性失衡现象比较普遍。
(3) 地区性供给失衡, 农村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有逐渐向城镇收缩的趋势。一是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基本结构框架下,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 农民基本无法享受到多少社会保障, 农民的生命健康与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被严重忽视。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逐渐城镇化或向城镇收缩。农民子女虽然现在开始享受到了免费义务教育的益处, 但由于学校基本分布在城镇, 其交通费用以及幼小儿童上学的不便利, 依然制约着义务教育公平的实现。而同样一个孩子, 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 与出生在甘肃、山东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 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则要相差几十倍。[3]这些年来, 滕头村基本没有发生过封建迷信、赌博、打架、偷盗、刑事犯罪等现象, 是远近闻名的“四无”村。 (7) 公共产品的完美供给与治理不仅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还让村民真正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从滕头村来看, 在浙江众多富裕的村庄里, 村集体是村级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供给与治理的重要甚至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而且,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 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治理绩效明显要优于政府供给, 村民所享受到的福利亦更高, 村民的幸福指数明显要高于不发达的村庄。
(3) 非政府组织供给主体。非政府组织在浙江主要表现为慈善机构、行业协会和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慈善机构在浙江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已经出台了省级发展规划纲要, 其影响日益加大。而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协会, 近些年亦实现了蓬勃发展, 并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如慈溪丝瓜络协会产品占有70%的国际市场;台州西兰花农业合作社产品远销日、韩等国, 出口量达3万吨, 占全国出口量的近70%, 创汇3000余万美元, 菜农收入高达1.6亿元。 (8) 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亦培养农民技术人才, 其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4) 社会捐助。浙江省一些先富群体, 致富不忘回馈社会, 热心公益事业, 他们的热心参与与慷慨捐助, 亦是某些地方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来源。
如在8年间援建百所希望小学的全国希望工程捐款“状元”林圣雄, 从1998年开始, 先后捐资近2亿元, 在西藏、云南、贵州等省份援建了100所希望小学, 帮助近7000名穷孩子圆了求学梦之后。此外, 他还先后捐资1.2亿元, 设立了浙江大学“圣雄奖学助学奖教基金”等多项基金, 这些基金共资助1816名农村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9)
所以, 就村域而言, 像林圣雄这样的“超级大鳄”的捐赠, 对于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至少可以在相当大的比例上解决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成为政府供给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甚至为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一定的条件。
2.推行多中心的公共物品决策与参与机制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农村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在浙江省的供给具有多中心的特点, 政府并非供给的唯一主体, 其供给与治理逐渐带上了社会多元化的烙印。因此, 从有效推进公共物品供给与治理的角度出发, 政府还必须大力推进多中心的公共物品决策与参与机制, 整合社会多方力量,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最佳效果。
(1) 必须明确定位政府在公共产品决策与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多中心体制意味着供给途径与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完全退出和责任的完全让渡。相反, 政府要发挥其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 有责任促进公共产品品质的改善和公平的分配。
(2)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建立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 使多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以表达, 是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治理的必然途径。具体做法是, 可在村民委员会制度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 由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公共协商、表决, 保障农民在本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话语权”;或通过农业专业经济协会, 通过组织化的途径, 反映广大农民会员的需求偏好。
(3) 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多中心治理机制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平等的社会各相关行为主体, 在有效沟通、博弈、协调的基础下, 精诚合作, 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 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所以,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就是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 它既是一个决策参与过程, 也是一个充分沟通、协商、博弈的过程, 对于农民利益的有效表达、政策的完善以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治理优化都有重要意义。
五、小结
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之于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重要性不必赘言,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优化供给, 有效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需求。从浙江省的现有成功经验来看, “强村富民”是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前提;政府重视和有效投入是关键条件, 而管理方式和供给方式的灵活多变则是优化供给与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实践情况来看, 发展促进型公共产品的社会志愿供给与第三部门供给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多元的立体化供给相辅相成, 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治理体系, 这是浙江省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成功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羚.公共绩效考验政府服务的质量——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谈起[J].经济体制改革, 2004, (06) .
〔2〕〔3〕周乐, 杨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3) .
发展促进型 篇10
说到学习方式,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是指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自己的优良学习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堂学习方式。可见,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浓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技能,而且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了自主探究的的能力,同时为学困生和学优生搭建了共同活动的平台,使他们“自主探究”中各自得到充分发展,使有效课堂得以实现。
自主探究型课堂学习方式主要有哪些做法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着力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自主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必须放手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参与“自主探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自主探究”成果。
二、教师要明确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
教师要明确每节课“自主探究”的目标任务,也就是要明确学生自主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不仅要明确,还要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技能结论变成“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明确“自主探究”的目标,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巧妙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每一节课开始的环节,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情境、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一贯性,使它在整章或整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探究中更易全神贯注。创设情境,在着眼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科特点。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使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以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四、精心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及时掌握“自主探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保证自主探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素材,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要能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五、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自主探究”是一个学生感知、思维、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思考过程,要善于等待,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简单从事。应允许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各种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使所有学生全能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并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适合自己实际的最佳发展。要特别照顾学困生,要给机会,要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获得进步。
六、努力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要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从外烁型发展到内涵型发展 篇11
宜都市教育局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的过程中,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根基与条件,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发展战略的首位。
以先进的职业文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引领师德建设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精湛的教育艺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
不同行业的职业文化体现出这个行业特有的价值观和底蕴。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文化表征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价值观念。“师以德为本,育人品当先”,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先立己德后树人德,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宜都市教育局秉持上述理念,将构建先进的职业文化、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作为师德建设的重点,从教育局长到基层学校教师,无不重视师德修养,维护教育形象,重塑教师风范。
走进宜都市枝城小学,极具童心的校园布局、文化气息浓郁的办公室建设、立德为先的课堂教学活动……无不彰显着“师以德为本,育人品当先”的学校职业文化。枝城小学的师德承诺书别具一格,全体教师人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格言,向社会和家长公开;他们的“一对一帮扶”政策独树一帜:一名党员帮扶一名贫困生,一位教师结对一名留守儿童;他们一年一度的师德考核别出心裁:学校评价旨在慎独,家长评价促进自醒。
西湖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整体规划校本研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国情省情社情民情教育纳入校本研修范畴之中,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增强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校还立足实际,创新师德建设方法,坚持一学年一次“十佳班主任”“十佳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一学期一次立德树人论文案例评比、德育论坛活动,一月一次“我的教育叙事”评优活动,一周一次“我与我所关爱的‘三生’”关爱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红花中学将“学国学、读经典、修师德”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坚持一学期一度的“学国学”论文评比、“读经典”心得展评,引导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涵,加强人文素养。
如今,在宜都市任何一所学校,说教式的政治思想教育、过场式的师德年度考核、应付式的师德档案建设、象征性的评先晋级挂勾……都已成为过去。相应地,以博大的爱心演绎无悔人生,以无私的奉献谱写幸福人生,以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丰富、拓展教师职业文化底蕴成为一种新常态。
以政策规范和行政力量共推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宜都市教育局一班人深知:惟有改革才能产生活力,只有创新方可提高效益。他们在践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就将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转化教研方式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点内容,常抓不懈,教学改革逐渐从教师被动应付转变为教师自主探索。
近几年,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宜都市教育局可谓不遗余力。2011年,建设“宜都市教学资源库”,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2012年,组织“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2013年,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合格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2014年,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支持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我,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开展“乡村学校教育改造”课题研究,引领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落实区域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宜都市外国语学校领导班子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他们以开展“生成性教学实践价值与策略”课题研究为契机,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枝城中学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引领全体教师关注课堂、改进学法、创新教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首先将改善师生关系列为全校教师的研究课题,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目光转向课堂教学,关注教学事件,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关注学生学法的应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功能及应用。这些研究活动引导教师们自觉主动地加强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被动应付上级要求,转变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宜都市实验小学通过微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引导教师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微课题,由教师个人申报,在学校教科室立项,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研修,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每学期评选一次校级优秀微课题。近两年来,全校完成微课题近百个,解决了近百个实际教学问题。如今,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以县为主”的培训机制保障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单纯依靠上级组织的培训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支撑体系,建立“以县为主”的贴近县域实际、体现区域特色的培训,打造“以校为主”的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校本研修。
宜都市教育局指导教科研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从宜都教育实际出发,在国培、省培之外,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建设具有宜都特色的教师发展研修模式,即“以县为主体、研训培养集约化,以校为阵地、研训培养实践化,以学科为团队、研训培养合作化”;组织全市教师开展城乡交流,通过“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实施“学校师资建设共同体计划”,以“行政推动、学校自觉”的方式,开展“强强合作、强弱合作、弱弱合作”多种层次的校际合作项目,形成有效的校际教研共同体、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资源互补、战略联盟、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
松木坪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近年来补充新教师十多名,新教师占学校教师半数以上,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否则可能会走弯路。学校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认真对待“以县为主的集约化研训”和“以学科为团队的合作化研训”;另一方面,认真谋划“以校为阵地的实践化研训”。每周四下午,校长亲自主持青年教师的研修性教研活动,每个月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培训专题工作会议,每学期在青年教师中组织开展“八个一”活动,即:上好一节研究课、用好一项教育技术、整好一个教学资源、记好一个教学实录、读好一本教育专著、写好一篇教学论文、讲好一个教育故事、做好一个微课题研究。
潘湾小学被宜都市教育局确定为“乡村学校教育改造”样本校后,学校一班人认真研究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以“更新三个观念(教育观、知识观、质量观)、落实三个全面(学生个体素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体师生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重视三个纳入(将学生生活实际纳入教学活动、将乡村生活实际纳入教学活动、将乡村文化实际纳入教学活动)”建构符合学校所在地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与课程体系,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针对生物学科教师人员少的特点,宜都市在全市搭建网络教研平台,组织“学科师资建设共同体”,由市教研室生物学科教研员牵头,市生物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全市生物教师利用网络开展专业研修。
宜都市教育局局长周朴华说:“建设一支适应宜都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号角已经吹响,教师队伍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新的挑战,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我们要为之铁肩担使命”。
在宜都市,“教者从优”基本得到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正由外烁型向内涵型转化,“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转变正在悄然实现。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探讨“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 篇12
一、我国现行经济法的原则及要素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经济法中,国家相关立法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精神实质与实践纲领,其主要目的是引导经济法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的经济法研究进程中,国内的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经济法原则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直到今日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和认识。对国内各种经济法研究观点进行整合,笔者归纳出我国现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即在现代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中,尤其是经济社会的管理工作中,经济法要贯穿与社会各类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要作为各种经济法法规、制度制定的基本准则,其必须具有稳定性、综合性的特征。
由于受到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经济法在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主要承担了宏观调控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职责,而且要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解决我国现存的民族与集中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现行经济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素:1)法律性,在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中,相关规章、制定、条例都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范畴,经济法的法律效力应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不得超出宪法的具体规定;2)普遍性,即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且要贯穿于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对于现存的各种经济矛盾和问题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在法律条文中体现出具体的解决策略;3)经济法特性,经济法作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专项法律,其基本原则必须体现出社会经济工作的特殊性,而且要从经济学与法律学相结合的角度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约束和管理。
二、“促进型”经济法基本概念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各种社会经济管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这就要求国家立法机关在经济法的制定中必须注重结合社会现实,在深入探索和分析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现行经济法的改革和完善。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法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国内经济法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以规范、整合与发挥经济法潜在效力的“促进型”经济法,这在我国法学领域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国内部分法律学专家也将“促进型”经济法称为“励进型”经济法,主要是因为“促进型”经济法摆脱了“限禁型”经济法中对于社会经济管理过于单一、制度化的现实,而是坚持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立法原则。从社会经济管理学和法学的角度进行分,“促进型”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中,通过利用具有积极性、倡导性、鼓励性的新型法律手段,逐步实现经济法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强化,而不是仅作为一项社会管理法律,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法律保障措施,必须引起国内经济学、法学界的高度重视。
从社会法律规范的角度而言,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承担了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经济环境的重要使命,而传统的“限禁型”经济法则是更多的注重法律的本身效力,忽略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与促进作用,这是不符合国家法律领域发展新理念的。咋我国长期实行“限禁型”经济法的时期,执法困境的问题普遍存在,不但增加了执法人与人们群众之间的矛盾,而且潜在较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加强我国“促进型”经济法优越性研究的重要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于“促进型”经济法,尤其是其优越性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促进型”经济法的提出和研究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法律价值,不但有利于国内逐步对现行的经济法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而且也将为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结合我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对于“促进型”经济法的研究有利于更为明确的阐述经济调整目标与法律调整手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推进我国经济法体系的理论发展与制度完善,这是我国法学界在今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从我国现行经济法的调整目的、手段与功能等角度而言,经济法主要可以分为“促进型”和“限禁型”两类,虽然现在还很难对两种经济法模式的利弊进行全面的判断,但是从总体效果方面而言,“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明显强于“限禁型”经济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并不是在确立以“促进型”经济法为主体的模式以后,就要将“限禁型”经济法的内容全部删除,这是缺乏客观性思考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下,加强“促进型”经济法与“限禁型”经济法的有机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尽量规避其弊端,才是实现我国经济法科学发展的上策,也是今后经济法领域研究中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促进型”经济法主要具有公平性、合理性、客观性等特征,其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限禁型”经济法而言,所以其优越性表现为对于“限禁型”经济法矛盾和弊端的逐步完善。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是极为突出的,本文难以对此进行全面的描述,仅从“限禁型”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列决“促进型”经济法所具有的两种优越性。
(一)有利于克服“限禁型”经济法的执法困境
在现代法学研究领域中,执法困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与执法不力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法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执法不力主要是指执法者受到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而导致相关法律的实际执行效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执法困境则是指因法律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和漏洞,其实际实施策略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潜在阻碍,最终导致执法活动陷入到困境中。在经济法的执行活动中,出现执法困境的问题与“限禁型”经济法本身的局限性和矛盾性有着直接的联系,长期硬性坚持必然会导致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受到影响,而且客观增加了执法的成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构建也是极其不利的。
针对“限禁型”经济法出现执法困境的原因和外在表现,积极加强“促进型”经济法的研究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以“促进型”经济法理念为基础的法律体系构建中,有效解决了经济法在规范设置与执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执法困境问题。经济法作为我国各级政府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法律性文件,其必须具备法律所应用的强制性、公平性、合理性等特征,在“促进型”经济法的实施中重点要解决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漠视和抵触的情绪,增加各级政府在法律执行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促进型”经济法中要以鼓励性、引导性的法律措施为主,逐步强化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法律的熟知和理解,通过非强制手段逐步强化经济法的法律效力。
(二)有利于解决“限禁型”经济法的“信息悖论”
在我国传统的“限禁型”经济法中,法律的执行效力与信息的获取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限禁型”经济法中的相关规定年过于严格,而导致其信息获取过程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违法行为人而言,面对法律的严厉制裁手段,而不敢于注重向司法机关提供有效的信息。在“限禁型”经济法的实施环节,为了保证信息量的大量获取,而不得不设置较多的信息披露制度,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其强制性特征过于明显,而严重约束了人民群众的信息披露行为。
针对“限禁型”经济法中普遍存在的“信息悖论”问题,在“促进型”经济法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获取过分依赖强制性措施的行为,而且要尽量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这是减少执法部门开支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促进型”经济法中要突出信息披露自主性、资源性的原则,加强相关规范的合理设置,加强对于违法行为的根源治理才是最为重要的。最后,在“促进型”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中,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尤其是要将相关行为主体严格控制在执法机关的监督范围之内,在监督职能的行使中要尽量体现自愿性、提倡性的全新行为模式,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与程序。在“促进型”经济法的影响下,执法机关的信息获取将以市场导向为主要依据,并且在相关鼓励性政策、制度的引导下,对于经济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潜在的矛盾、弊端进行及时、准确的观测和监督,这是突出其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经济化法治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中,对于经济法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和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促进型”经济法更是要加强研究,而且要积极应用于经济执法的各个领域中,使其发挥更为重要的实际作用。针对我国传统“限禁型”经济法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矛盾,“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较为突出,在我国现代法律事业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贡献和作用,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2][美]丹尼斯.特伦.商法与经济法[J].法学译丛,1986;4
[3][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满达人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P.Nonet,P.Selznick.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的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也可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12-24
[6]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颜厥安.鼠肝与虫臂的管制——法理学与生命伦理探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黄丁全.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2007年修订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