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聚力促进发展(共12篇)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 篇1
1 精英体育的作用与功能初探
为什么政府应该投资精英体育,精英体育是“愉悦精神因素”和英国的国际上形象的促进者,是大众参与度的促进者,由体育明星激励大众的参与。多数西方国家的精英体育发展(ESD)系统似乎都是建立在所谓的“体育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的。作为一种精英体育言论,这个循环背后的逻辑令人信服,看起来像是常识性的。这样在全球“体育军备竞赛”中竞争似乎也是毋庸置疑的“基本事实”。这个体育的良性循环涉及到“双金字塔理论”,“双金字塔理论”简单地认为“底层成千上万的体育活动参与者中产生了几个奥运会冠军,而冠军榜样的存在又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参与某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体育的良性循环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首先是通过把精英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关系视为自我提高的和循环的。我们还用政府投资精英体育背后的理由和动机来完善这一模型。其次,支撑这一循环背后的哲学思想是国家投资精英体育的主要辩词。因此,体育的这个良性循环认为,精英体育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功能够带来名望,也有助于提高集体认同感;这又进一步促进更广泛的体育运动参与,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由此得以提高;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未来精英体育明星候选人的数量,保证精英体育的成功。如果我们把支持精英体育理由理解为一个体育的良性循环,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政府过度强调获得精英体育成功的能力,并为此带来如此多的改变。
2 精英体育对促进集体凝聚力的文化学探索
有理由相信为什么政府和其他政策提出者对提高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水平感兴趣,他们相信体育活动有益国民健康,由此能减轻国家医疗服务的担子。毕竟,参与体育运动被视为国民健康状况的关键所在,而《公共服务协议》的目标是使100万人每周进行3次适度运动,每次持续30min,其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使参与者收获健康。虽然缺少证明投资精英体育能影响大众参与的证据,但是这个目标是值得赞赏的。的确,参加体育活动已经被证明有益于健康。大量文献表明,缺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会增加肥胖和一些慢性病的几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从而有害健康。
据此,欧盟委员会表示,体育运动比任何其他社会运动更能影响促进健康的体育活动参与。改善健康状况除了对个体的收入和幸福有潜在益处之外,还有着广阔的经济效益,如提高生产率、降低医疗费用等。英国的奥运会计划书中强调了这种经济效益,认为体育参与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政府提倡加强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参与体育还被认为能够促进集体凝聚力,通过发展支持重建和融合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可以说,相比个体运动而言,这种通过连接社会群体来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潜力在娱乐性团体运动中更大。志愿为促进公民参与而展开的体育运动或许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体育俱乐部或许也能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发展。集体凝聚力还被认为能够维持社会资本,正是这种关系支撑着体育政策从“在集体中发展体育到通过体育发展集体”的转变。
关于体育的参与度和精英体育发展的关系问题。英国的政策言论越来越多的指向或围绕着精英体育的成功提高大众参与度的能力,因为这种因果关系很难得到具体的证实,却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提高体育参与度是英国工党1997~2010年的体育政策核心,也是新联合政府关注的重点,一直持续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公共交付协议是财政部和具体政府部门之间为下放分配给他们的资金而签订的有效合同,需要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期创来造一个世界级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系统。
除了落实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组织,文化传媒与体育部(DCMS)的主要任务是“吸引”、“鼓励”、“扩大(体育条件)”和“激励”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英格兰体育理事会2008~2011年阶段新政策的核心是提升体育参与度。该机构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并使“100万公民在2012~2013年前参加更多体育运动”。这不是在已经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基础上增加100万人,而是通过一周3次,每次至少30min的“适度”运动,使100万人增加他们的运动量,达到每周3次的水平。
3 促进愉悦精神因素的发展
在整个《奥运会计划书》或最近的《为胜利而比赛》中,是否应该努力通过体育取得国际成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些文章讨论的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过程。来自政府政策文件、体育理事会战略计划和报告中有关投资精英体育的言论占主导地位,几乎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机会。因而有趣的是,为总结精英体育投资的主要好处而提出的那些概念却很难定义清楚。《奥运会计划书》使这种概念定义更为模糊,因为它表示虽然奥运会上赢得的奖牌数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胜利的“质量”。因为“质量”可以被解释为胜利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国家骄傲。如果某项运动越流行,其产生的愉悦感受就更多这种说法被接受,那么“有质量”的奖牌就是那些最流行的项目中获得的奖牌。虽然这并没有解释“愉悦精神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但它的确阐明了英国政府对这个概念的内涵的看法。这个“愉悦精神的因素”似乎是一种变量,可以被创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数值上的变化,虽然都承认了这“很难量化”,但它有很强的因果效应这一点几乎不容怀疑。
据目前的研究文献来说,还一直没有对这个“愉悦精神的因素”进行定义或估量。英国体育理事会(UK Sport)前首席执行官约翰·斯蒂尔提到“几周前一场板球对抗赛获胜时整个罗德板球场上洋溢的喜悦之情”,这是比较接近一个“官方”定义了。虽然“愉悦精神的因素”很难定义,但渗透到大部分英国体育政策中的精英体育言论给我们的影响,就是它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正因为没有对“愉悦精神的因素”的学术证据,也没有一致认可的方式来捕捉或测量,这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集体感受体育成就一直以来都被认为能够某种程度上“连接”一个国家,即使是暂时的。
为此,一代又一代政府一直坚持赋予某些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的体育赛事极高的权利,这些赛事享受免费转播的权利,并受到1996年英国《广播法案》的保护。这些比赛包括夏季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欧洲杯足球赛、英国全国越野障碍赛马、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和英国足总杯决赛。这个顾问小组还建议把主客场国际足联资格赛、主场半球对抗赛和高尔夫球公开赛加入保护名单,因为这些比赛被认为能产生“国家共鸣”。有趣的是,该小组建议删除之前项目列入条件中的一句话:“被选择的项目对应的赛事应该有助于国家团结”,因为“国家的团结,不论多么令人渴望和向往,都不能作为证据”。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 篇2
甲醇一班毕新英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面临着盛衰转换、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攻坚难题。在年初,董事长的重要讲话中已指出当前庆华集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任务和企业状况。面对挑战,集团公司更明确的指出所有的领导和职工要上下一心,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共渡难关。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提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庆华精神在岗位上闪耀。
闪耀庆华精神的前提是要增强企业凝聚力。一个过硬的企业必须有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一种向心力、亲和力,是职工队伍稳定,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建设,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培育,提升企业软实力,同时更要强化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平稳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就是增强员工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建设从广义上讲,应包扩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要培养基层项目文化。项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落脚点,也是企业效益利润的源头。在项目管理中开展项目文化建设,是凝聚项目团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项目文化要重在建设,贵在养成,积极构建责任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诚信文化,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增强企业职工培训力度,提升企业软实力。培训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规划和培训方案,重点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要求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培训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是对自身实力的提高,是克服企业攻坚阶段“知识危机、能力危机、激情危机”的有效办法,是企业跨越式发展获取力量的最好途径。
对于员工来说,培训是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是领导给予的关心和信任,是企业给予的最大福利,也是个人成长的机会机遇,是提高自己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个人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个人发展对公司而言就是能力开发,一个公司如果能给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成长,这个公司与员工的相互认同感越高,凝聚力就越强,越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激发企业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为核心的科学理念,强化企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司和谐发展,而且能够让员工对企业充满信心,坚定企业能够做强做大的信念。宁夏庆华集团当前正面临着工艺结构落后,人员流失严
重,新建工程项目延期等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强化管理,落实挖潜增效,用庆华人的智慧和行动走出一条节约增效之路。
强化企业管理,从领导干部开始。领导干部不仅是企业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管理制度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更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的中流砥柱。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公正廉洁,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各级从业人员应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企业各级组织必须处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企业培养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文化,以管理取信于员工,最终达到凝聚人心,推动企业不断稳步向前发展。
建立员工建议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企业中许多管理制度的完善,都需要参考员工的建议,从而不断的改进,进而更适合公司的发展需要。有时候,一个决策的成败往往与职工能否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很大关系。所以,企业领导应对员工的建议给予一定的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同时,公司领导要多与员工定期交流,真实地把握员工的心理想法,从而寻找管理上的差距,总结过去的经验,完善公司的管理,使公司做强做大。
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在人事管理领域,考核虽然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但它却关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诸如薪资分配、奖励、调配、晋升、培训等,都得经由考核得出科学的结论再对照实行。因此,为避免考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考核程序简单化,考核方法
独裁化,考核要素随意化,甚至考核结果失真,出现较大的偏差等问题的出现,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人事考核制度,根据员工不同的职位标准进行差别考核,既保证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又考虑到考核对象的差异性,使考核相对公平,有效地消除内部摩擦,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加强企业用人管理,为员工提供充实的生活保障。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善于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善于管理人才,善于留住人才。企业用人不仅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且要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职工感觉到企业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前途,让职工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让“庆华精神”在岗位上不断闪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体制陈旧、管理缺陷等诸多原因使企业陷入困境,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三项保险欠缴严重,因此职工意见很大,思想动荡,人心涣散,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会给企业造成负面的社会效益,还影响到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危害着企业的发展。
员工是企业的左手右膀,是企业前进的助推者。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障员工的利益,为员工提供充实的生活保障,增强员工保障心理,从思想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为企业留住人才。作为员工,当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时,我们
应当坚定信念,敢于担当,积极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着眼于长期规划,而不能拘泥于短期利益。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 篇3
学校应当是探索求知的学园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育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承,而应更多的关心学生的心灵需求和内心的价值意义。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自觉、系统地设计学校环境,增强环境的生命性、育人性,积极创造艺术的环境,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
学校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乐园
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出激情,形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愿。聚合组织的最大能量,才可能发挥每个个体最大的潜力,同时实现学校有效的创造性的发展。通过每年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各种校园文化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成功的舞台 。
学校应当是充满亲情的家园
学习、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等融入亲情,才有可能坦诚、深刻、有意义。在亲情中,问题容易化解,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得以升华。“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在校园内倡导“同心、同行、同乐”的师生关系,确立“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良好愿望。”追求“人人都享受一份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获得成功”的良好氛围。
学校提倡在校园里每一个个体都是朋友、是知己。“走进直播室”、“相约星期五”、登上“教育论坛”,采访校内小明星,进行教育沙龙,领导、老师、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每一个人都成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华,给每一个人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
学校应当是美丽雅致的花园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应着重抓好景观文化、精神文化、室内文化、书香文化的建设,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校园要传递文雅高致的情怀,让优美宁静的氛围在校园中自然流露;校园要展现蓬勃向上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创造的激情。学校重视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整个校园整洁美观,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精心设计;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角落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校园雕塑、文化墙等景观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孩子的情操。
学校应当是引人入胜的“宫园”
如文化宫般的学校必然会吸引无数家长和学生——学生社团。它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给孩子们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在知识上自主发展,在品德上自主管理,在成长中实现自我超越。学校开设多个“艺术”、“体育”等社团组织,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不断促使学生社团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努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大课堂。
怎样让技术文化产生凝聚力 篇4
●把文化的罗列改造成文化过程的再发现
以往, 不论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 还是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前面部分, 都涉及了很多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发明、发展类的事件。很可惜, 这些事件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时间、特点的罗列, 如五次信息革命、四代计算机等。这样做, 虽然从科学严谨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 人为造成的知识罗列无疑会给学习者带来知识了解、知识背诵等方面的学习阻力。如果换一个角度, 引导学生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去了解, 在什么历史背景、什么技术环境、什么社会需求或者技术出现产生的社会效果等角度, 再次去发现技术的出现原因和为何更新, 这样会让学生知道来龙去脉, 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过程体验会更丰富。
例如, 我在讲授图像加工时, 从较早的图像加工事例引入, 然后引导学生去探讨照片的保存、照片的修复以及照片给生活增添的色彩等, 从历史到生活的文化发展都是一脉相承的。
事例:几十年前, 美国在太空探索中拍回了大量月球照片, 但是由于环境所限, 照片非常不清楚。在运用图像处理手段后, 这些照片中的重要信息得以清晰再现, 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也促进了图像处理/信号处理技术的蓬勃发展。
现状:数字图像处理在今天已是非常热门的技术之一。数码相机、数字写真等已经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体验:根据生活经验, 讨论数码图像信息加工的过程、特点及意义, 如制作大头贴、写真摄影的活动体验。
发现:应用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技能。温室效应、低碳生活, 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词汇, 因为它们关乎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未来。我们可以运用技术表达我们的关注, 警示、打动、震撼人们麻木的头脑。你能够联想到什么呢?都可以加工表达出来。是大海变成沙漠, 还是城市变成大海呢 (如图1) ?
合成技术:图层、蒙版、填充、文字及样式。
●把文化的宏大改造成技术细节的再参照
文化以宏大的规模出现, 它的典型特点就是以微言大义式的阐述为主, 往往离开技术很远很远。即使有一些事例, 也仅仅说一件满足人好奇心理的趣事, 而不是针对应用的实例。例如, 有的教材在讲述信息泛滥时, 说到各种虚拟信息、恶意信息、无聊信息甚至广告信息等, 不论是有害还是无害的信息, 都只是强调了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 我们需要防止垃圾信息的侵害。但是, 垃圾信息是怎么来的?用什么技术可以防治垃圾信息?我们会不会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垃圾信息?要不要对垃圾信息负责任?尤其是, 操作不当会产生哪些垃圾信息等, 都没有任何细节的交待。学习完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 看似是正面普及了信息文化, 但对信息文化却没有主动把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样的文化呈现没有引导学生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也没利用上机实验展现垃圾信息的产生过程和防治技术, 所以学生没有体验, 只是在一大堆的道理中囫囵吞枣。
例如, 我在讲解邮件技术时, 渗透了两个方面的信息文化:一是网络礼仪, 这是我们应用技术主动的自我修养;二是网络防范, 这是我们应用技术被动的自我防卫。因为, 信息技术一如其他所有技术, 应用它的目的之一是解放人, 即拓展人体器官的功能, 让我们的本领更强大;目的之二是发展人, 即提高人的思想与智慧。
技术:新建邮件。
文化:网络礼仪中的礼貌与规范, 它可以提高邮件的质量, 便于别人观看, 也便于提高自己的修养。例如, 参照传统信件的格式, 称呼、落款要规范, 内容要叙述清楚, 语气和蔼、目的明确。
细节:很多学生总是粗线条, 写邮件丢三落四、不知所云, 造成很多误会和失误。比如, 主题忘记了写, 或写得很简单, 如“是我”、“通知”这类, 邮件很容易就被邮件系统视为垃圾了。
技术:广告邮件。
文化:信息社会难免会有大量的垃圾信息, 广告即是其一。从心态上说, 广告并非都一无是处, 也可以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从需求上说, 如果的确自己的生活不希望有广告打扰, 可以进行过滤、屏蔽, 发挥技术的保护功能。
细节:使用过滤规则进行邮件的自动分类, 或者使用“垃圾举报”功能进行黑名单的设置等。
●把文化的说教改造成文化应用的再渗透
文化的教条阐述区别于前面的文化的罗列、文化的宏大, 它主要是指文化的展现在灵活性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样的观念, 往往是因为过于追求本本主义的文化概念造成的, 这样的教学内容看似严格, 其实是观念拘谨、行为不开放, 既使是对很有意义的内容的处理也是死板的一条一条, 直至把学生讲烦, 把教师累死。比如, 在讲键盘操作的指法时, 多数只是教条地讲基准键、手指分工、打字姿势等要领式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照着去做, 至多加一些比赛或者上台演示等亮点来突出“课堂的活泼”。这样做, 步骤简单明了, 过程单纯好控, 技术学习方面因为是逐条落实, 所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 这样做缺乏对技术文化的应用, 缺乏在练习中应用文化去指导操作。如果换个角度, 讲基准键前, 先做一个小实验, 测定不同的人输入相同的内容时手指总的运动距离。通过科学计算, 很容易证明“应用技术需要讲究方法”。
例如, 我在讲解网上搜索时, 讲到利用百度的分类搜索。如果说技术, 这里其实非常简单, 无非就是选择一个不同的栏目而已, 或者图片, 或者Mp3, 或者视频, 这跟搜索一类信息有什么区别呢?操作没有太多区别, 教条地去说教自然也讲不出什么意义来。但是, 我们如果注意了在应用上渗透文化则会更具可操作性。
案例:分类搜索。
引入:欣赏漫画作品《长时间用计算机对身体有危害, 需要增强体育锻炼》 (如图2) 。
过程:
(1) 搜索《健康歌》, 跟着视频做运动。注意不能乱扭乱跳, 如转脖子的害处。可以用网页搜索验证道理。
(2) 搜索阳光体育活动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如跳绳、抖空竹。可以拓展, 了解不同时代儿童的游戏活动有什么不同, 增强体育文化。
(3) 搜索歌曲, 为运动伴奏。了解不同的音乐节奏对应的不同运动, 大体上了解快、慢、急、缓对应运动的特点。
总之, 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哪些内容, 要让文化产生凝聚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有层次、有水平, 自然而然地感知、发现、应用文化去提高技术素养, 运用文化来提高生活与学习质量, 运用文化来提升思想水平。如此, 技术文化会更加深入人心, 会更加深入学科。让技术文化成为学习的粘合力和源动力, 进而成为技术教育的凝聚力。
苍山点题
做近几期解码文章, 我们都不免产生这样的感觉:个人有某种想法, 或者突然有一些灵感的时候非常多。但是能够坚持下来, 不停地去做的人却非常少, 更不用说能够系统地、有规模地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或产品了。如果是集体, 则会有更好的环境吧?也不然, 因为集体思想切合度往往不足, 如果是做什么商品图书、学生教材或校本课程时大都抱着“快点完成、快点了结”的思想, 或者是领导要求, 或者是自己的耐心不足, 急于求成的现象非常普遍。总结这两个方面, 我们估且可以得出一条简单但不完善的结论:我们在教育中的思想和作为还非常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成就。
且不说日本的动漫和游戏机娱乐了全球, 并且把日本人的文化思想渗透全球;也不说韩国的服装设计和网络游戏冲击了全球, 韩国人的审美文化思想吹遍了全球。单说日韩把创意落实到实践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有创意就要去做, 有思想就要去展现, 让梦想成为现实。
从“小学生领先一步学科学”这套科普读物中, 我想首先要学习韩国的“创意执行力”。其次才是学习它里面具体的内容。从《怎样让技术文化产生凝聚力》这篇文章, 我想首先得到的启发是文化不单要成为粘合技术操作的胶水, 更要成为技术学习的血液, 既要形成合力又要提供动力, 进而成为技术教育的凝聚力。
论企业文化与凝聚力 篇5
绪论
1第一章企业文化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1.2 企业文化的功能
第二章企业凝聚力
2.1 企业凝聚力的内涵
2.2 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2.3 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因素
第三章我国企业缺乏凝聚力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1我国企业缺乏凝聚力的表现
3.2 原因分析
第四章 构建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4.1 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方法
4.1.1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
4.1.2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4.1.3增强员工保障心理
4.1.4提高员工满意度
4.1.5正确的行使领导职能
4.1.6加强企业规范建设
4.2 团队精神对凝聚力的影响
4.2.1团队精神的概念及意义
4.2.2团队精神的培养
第五章 企业文化案例(青岛啤酒的企业文化)
5.1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5.1.1精神文化的建设
5.1.2制度文化
5.1.3物质文化
5.2 企业文化的要点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企业文化就是一种资本,一种竞争力和一种品牌,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任何事物一旦赋予了文化内涵,就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它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的方式中,也反映在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中。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然而构成企业核心文化的,既是人才也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其所特有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并且是一种能凝聚人心的管理模式。在下面我将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企业凝聚力的内涵及其作用、我国企业缺乏凝聚力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构建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提高凝
商会与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凝聚力 篇6
《经济》:每个商会都有自己的文化,请谈谈您对商会文化的理解。
张桂平:商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不同的层面和形态,比如说战略文化、制度文化、运营文化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会文化,就是要牢牢把握商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商会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这对增强商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会是近年来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历史还相对较短,商会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有以业缘为基础的同业商会,也有以地缘为纽带的地域商会等,各类商会的宗旨、作用、职能等还在摸索建立的过程中。相应的,商会文化也处在不断形成和稳定的过程中,可以说,迄今还没有一家商会形成了成熟且独特的商会文化。
商会历史虽短,但中国商帮的历史却很悠久。现代商会文化一方面是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商帮文化的传承。现代商会文化尽管还不成熟,但却有脉络可循,有倾向性可以把握。比如浙商的团结进取精神,比如苏商强调的政商和谐观念,比如我们徽商的“贾而好儒”的传统和徽骆驼的吃苦精神,都很好识别。一个商人,如果对自身所属商会文化及自身文化属性认同,就容易亲近商会,亲近同仁,从而促进会员间的交流和团结。
商会文化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对商会会员个体文化信仰的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工作去培养和建立。比如我们江苏省安徽商会着力推行的民主文化,力求打破商会一言堂的专断作风,通过会长办公会形成集体决策,秘书处根据集体决策开展工作,可以让会员对商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有利于凝聚和团结会员;又比如我们商会着力打造的和谐文化,通过开展“缘聚”活动,促进省内各地各级会员的广泛接触,不仅为会员合作奠定基础,也是促进会员团结、增强商会凝聚力的手段;再比如我们商会着力强调的服务文化,通过实实在在地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发挥商会的排忧解难作用,在会员间形成有困难找商会的共识,从根本上增强商会的凝聚力。
这些举措都是将商会的文化建设具体到商会的日常工作当中,但商会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独立的文化活动的举办。比如我们商会举办的千人书画大展,比如我们商会主办的艺术沙龙、商会书画院开展的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提升会员的个人文化素质,继承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在会员间形成了以集体办活动,以活动促交流的氛围和共识。
当然,在商言商,商会文化的凝聚功能最终还是要通过商务活动的开展得到落实。我们希望通过把商务和文化有机结合,让会员加入商会后入有所得、得则能留、留而能久,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的双丰收才是我们成立商会的根本目的,也是商会增强凝聚力的根本所在。
《经济》:商会如何促进企业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提高竞争力?
张桂平:简单说,商会在企业抱团发展中发挥着聚集人脉、商脉和财脉三方面基础性作用。通过商会平台的搭建,每一个加入商会的会员都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企业家,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商会发挥的人脉拓展作用。有了人脉,才有抱团的前提,同为企业家,有相似的理想和追求,从而有抱团的动力和能力。所谓商脉,即通过会员间的交流,信息共享,思维碰撞,能突破单个企业家的视野、信息和判断等各方面的局限,从而比较容易发现到更多商机,寻找到更多投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在会员间开展业务往来,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
所谓财脉,即单个会员容易受个体资金状况的制约,很多好的项目、好的投资机会无法开展。通过商会,可以把具有共同兴趣和判断的会员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投资,利益共享,从而实现单个企业想做却做不了的事,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此外,商会平台的引导、参谋、信息、服务、分享功能也都在会员抱团发展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随着商会的不断发展,商会职能在不断拓宽和深化,商会在企业抱团发展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我相信随着商会的发展壮大,商会还能不断开发出更多功能从而服务会员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经济》:在企业管理中,一直有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讨论。您更倾向于哪种企业管理模式?
张桂平:在企业管理中,是倾向人治还是法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西方企业大多是法治,中国企业大多是人治;大企业以法治为主,而小企业以人治为主。法治有公平的优点,也有冷漠的不足;人治容易导致专断,但也有温情的一面。实行法治的西方国家产生过很多全球知名大公司,而实行人治的中国小公司也有很多不断成长为成功且成熟的大企业,因此,不能简单的讨论人治与法治的优劣。
比如小企业更适合人治,大企业必须要法治,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管理是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小企业由于部门工作不饱和等各种原因,管理出不了效益,所以企业无法支撑人力成本开支,如果强行推行法治,导致管理人员太多,不但企业不赚钱,反而会成为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而当企业大了,业务多了,人员多了,层级多了,结构复杂了,企业所有者的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了。如果企业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那么企业很多的重要文件或重大决策就无法有效传达或执行。
完美的企业管理应当以法治为基础,辅之以巧妙有效的人治。把法治和人治两种手段有机结合,不走两个极端,法治需要人情来实施,人治也需要法治为依托。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么完美,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人情在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很明显,但负面作用更大。因此,我认为在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法治的企业最大的优点在于有一套纠错机制。这样,个人可以退出或死亡,但企业可以依靠制度而长青。任何人都是企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零件坏了可以换,但整部机器仍在正常运行。
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企业成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家要主动把人治企业引向法治企业,甘愿接受制度的制约。企业能适时、适地、适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统一他人意愿为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方可称之为成功的企业。
凝心聚力借势发展 篇7
学校办学理念及优势特色
1.学校办学理念
结合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 提出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成长, 努力在小学阶段为每个学生打好知识技能、沟通交往和运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基础,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端正品行、学会学习, 强健体魄, 走上终身良好发展之路, 是学校的教育理想和不懈追求。依据这一办学理念, 学校确立了“严谨、勤思、求实、奋进”的校风;“热爱学生、施教严谨、务实求是、改革创新”的教风;“团结守纪、勤学好问、乐读精思、积极向上”的学风以及“立志勤奋、遵纪健美”的校训。办学理念和“三风一训”形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引领着广大师生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奋力前行。
2.办学优势及特色
学校根据师资优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历史文化”为指导,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精粹, 形成了“花毽运动项目”与“经典诵读”两个一文一武, 一动一静的办学特色。“经典立品, 花毽健体”, 通过特色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特色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高。
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以“民主、规范、开放”为指导思想, 力争管理效益最大化。
1.确立人本意识, 坚持民主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并健全了《新会道小学管理制度》, 保障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学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每学期定期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 建立校务公开栏, 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维护教职工的利益, 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千方百计为教职工办实事, 提高学校管理实效, 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管理学校, 共同做学校的主人。
2.加强过程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的普惠性,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 关爱外来人口子女, 学校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 不断激励教师成长。坚持教师自评, 并形成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学校实行月教学常规管理分析, 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分析, 不定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社会以及家长对学校办学情况的意见与建议。
3.实行开放管理, 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努力实行教育管理的开放化。积极与所在街道居委会合作, 共同创建良好社区;与津南区三合小学建立互助手拉手学校, 加大城乡交流力度;坚持在联合学区的平台上与兄弟学校进行师资的柔性交流, 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学校还与四季馨园社区、陈塘庄派出所、消防12中队和微山里居委会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多方面联系, 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效果
1.以班子建设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学校从强化班子建设入手, 新的班子刚一组建就形成了团结凝聚、甘于奉献、各尽其责的班子作风。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合理, 学历层次高, 廉洁自律, 以大局为重。全部副职与中层干部在做管理的同时担任教学任务, 不断修炼内功, 提升水平。全体行政领导参与校本教研活动, 指导教学研究活动, 使“尊重、平等、和谐、互助”成为干群关系的主旋律。
2.以德为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以师德建设为切入, 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 提出新会道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树立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每学期制定教师个人师德计划并付之行动, 先后开展了“践行师德承诺”、“幸福教师, 源自成长”和“履行教师职责, 做勤思善学的教师”学习讨论活动, 使教师珍惜岗位, 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质量意识, 进而做好本岗工作。
3.关注校本研修与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注重加强校本研修。紧紧围绕“以校为本, 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研修策略, 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展示、评课分析、专家培训和学访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收到明显实效。学校独立承担的市级课题“关注弱势群体学生, 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已于去年3月通过专家组评审, 顺利结题。区级课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于去年10月顺利结题, 另外一项国家级参与课题也得到规范有序推进。学校有4名教师在区创优课中获二、三等奖, 5名教师在市、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有12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 18篇论文获得市级奖项, 20篇论文获得区级奖项, 同时有3篇在《河西教育》杂志发表。
4.培养骨干教师队伍,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在骨干教师队伍中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读一本好书、上一节优质课、制作一个课件、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有价值文章。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使教师快速成长。骨干教师的成长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呈现了“学历高、活力强、后劲足”的新气象。目前学校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5%。
5.利用考核评价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凝聚力与发展力 篇8
影响单位凝聚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 管理机制是否以人为本, 人才结构是否优势互补, 干群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工作氛围是否积极向上,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会议活动是否适宜活泼等等。那么, 该从何入手切实增强凝聚力呢?笔者认为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班子:智明公正是关键
拿破仑有句名言:“狮子领导的绵羊部队能够打败绵羊领导的狮子部队。”一个单位的凝聚力强不强, 最关键的因素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公正善干的挂帅人物。正如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关键条件是要有“晶核”一样。“晶核”一旦生成, 分散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就会迅速地向着晶核聚集, 形成棱有角、晶莹剔透、规则漂亮的晶体。单位主帅聪明能干、刚正廉洁,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和谐, “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则广大群众自然团结在核心周围, 凝心聚力的工作局面自然形成。
因此, 领导干部应该不辱使命, 努力做到“五要”:一要智明。智就是运用知识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是“主帅”, 其知识就应该更广博, 头脑更聪明, 智慧更高超, 经验更丰富, 办事更全面。二要身正。作为领导干部, 应该在遵纪守法、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团结进取、乐意奉献上做一班人和党员群众的表率。三要公心。即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公道和公开。一个单位的挂帅人物, 其思想、言行和形象, 应该成为党的思想观念、原则立场与党性修养的化身。四要量大。指气量、气度和肚量要大, 听得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意见, 容得下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人才。五要腿勤、手勤和嘴勤。提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 注重调查研究, 反对官僚主义。不但要下基层, 还要亲自做, 更重要的要号召群众一起做, 真正与群众休戚与共, 为员工排忧解难。
用人:优化组合是基础
首先, 要善于用人, 宽容待人。“善于用人”要求单位领导善于用人所长,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宽容待人”要求单位领导具备“容人所不能容, 忍人所不能忍, 处人所不能处”的宽宏大量。谁都希望自己单位多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少一些败事有余的庸人, 但毕竟“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增强单位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在于工作中能坚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优势互补, 构成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单位或部门领导要善于发现、挖掘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和优势, 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注重单位集体力量与员工个体能力的完美结合, 实现个人价值和单位事业的最大化。科学安排工作的诀窍在于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管理者的任务应该是努力找出并发挥员工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任务分配, 使每个人都能在他擅长的岗位乐观高效地工作、心情舒畅地创造成就。
其次, 要优化搭配, 科学组合。单位用人既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又能增加团队的办事效能。优化搭配, 强调的是合理用人、科学用人。假如把10个自认为是一流的优秀人才安排在一起做事, 谁都想当“头”, 谁都不服管, 那么这个团队的工作状况将一团糟。相反, 若10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特别优秀, 其余人才识一般, 就可形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些才识一般的人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那一两位有才智的领导者, 相关工作自然可以顺利进行。
在构建人才的科学结构时应着重把握三点:一是门类齐全, 二是比例合理, 三是机制健全。一个单位内, 既要有技术人才, 又要有管理人才;既要有知识广博的通才, 又要有技术精深的专才。各种高、中、低职级的人才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比例。将不同专业、知识、技能、气质、年龄、性别的人才, 组成一个充满生机、整体优化的群体结构, 彼此之间互相激励、优势互补, 就能产生较强的亲和力、战斗力和竞争力。通过搭配, 形成“互相补台, 好戏连台”的良性结构, 避免“互相拆台, 一起垮台”的恶性循环。
民主:强化激励是保障
——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在深化血液事业发展和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进程中, 我们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毫不动摇地坚持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当员工的自身价值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时, 才能自觉地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实现工作“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才能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 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向下放权的胆略和计谋。“天将降大任时对人“空乏其身”的洗礼是员工获得自信的前提。员工一旦在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之后, 就能够调集其所有的智慧和干劲, 树立自我激励的自信, 促使工作绩效大增。
——要尽量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不同层次、年龄和岗位的员工, 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位的各级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正当需求, 包括经济的、物质的和精神的, 这是“三个代表”的精神内涵之一。管理工作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让全体员工时刻感受到工作充满快乐, 单位充满生机, 前途充满希望。单位领导应舍得投入, 积极优化员工的成才环境、成功平台和工作条件。要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荣誉室等设施, 加强对员工的政治和业务培训, 既帮助员工增长才干, 又增强单位发展后劲。真正在“人民群众得实惠”上想办法、下功夫、出成果、见实效。
——要适当构建管理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机制就是从单位实际出发, 把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使每个员工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劳动对单位、集体和国家所做的贡献, 享受到通过个人辛勤劳动和奋斗后的喜悦, 看到单位兴旺发达给个人带来的实惠。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国家、单位、个人相一致, 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目标激励机制, 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一个样”旧格局, 敢于向关键岗位和突出贡献者倾斜。让员工时刻感到干有奔头、学有榜样。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达到提高吸引力、增强凝聚力之目的。
——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是单位精神或行业精神人格化的具体体现, 是对外飘扬的鲜艳旗帜, 是员工学习的现实榜样, 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 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就会形成凝聚单位精神、行业风貌的群体形象。典型从群众中产生, 在群众中生活, 本身就是一部好教材、活教材,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无时无刻地影响周围的群众, 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起着调节、影响、感化、统一的作用。这种无声的感染会产生强有力的感召力。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 篇9
尹援平在致开幕辞时指出, 超威集团把独具特色的“和合”文化作为企业的命脉和根基, 不断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超威集团坚持理念创新, 引领企业战略升级。从创业初期提出行业第一的目标, 到“二次创业”时确立“成为全球新能源行业伟大公司”的理想;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到品牌培育战略以及期间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链整合, 每次转变和调整的背后, 都是超威集团思想理念的优化与创新, 从而在每一个关键的发展转折期, 都能够及时转换思路, 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使企业文化在不断升华中, 推动了企业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创新发展。
彭华岗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中国企联开展的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他说, 创建活动对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的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熔在致辞中说, “和合文化”不仅是超威集团成功崛起的经验结晶, 也是浙江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胡菁菁在致辞中希望超威集团的优秀文化能带动更多核心竞争力强、文化内涵深、质量效益好的企业茁壮成长, 为湖州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庆忠在致辞中说, 长兴近年来以文化强县建设为引领, 全力打造“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事业和合、社会和谐、环境和美”的“和文化”道德品牌, 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上, 周明明作了企业文化建设主题报告。他说, 和合文化并不是游离于超威运营的各项活动之外, 而是从企业诞生之日起, 就渗透在萌芽、发展、壮大、转型的全过程当中。超威集团能快速做大做强的关键, 是紧密结合实际, 把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企业使命和长远目标相结合, 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实践丰富, 形成了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长期共存”为核心, 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和合文化”体系, 并把它融入到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市场营销、创新研发等各个方面, 实现了企业上下价值理念、使命愿景的共享, 凝聚成了顺应时代潮流、驱动企业前进的强大力量。
张国有对超威集团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点评时指出, 超威集团多年来的“和而不同”又“融为一体”的文化机制中, 既有利于如何做事, 又有利于做成事。
表彰先进扬正气凝心聚力促发展 篇10
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去产能”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 对于国内钢铁企业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会议就两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一是在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下, 企业财务管理者如何站在战略高度为企业经营者决策提供支持, 探讨用财务思维引导企业做好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二是总结《冶金财会》近一年来运行情况, 谋划下一步工作设想, 并对《冶金财会》第八届“三优”获奖个人与单位进行表彰, 树立典型, 进一步办好《冶金财会》杂志, 助力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增效。
会上, 邀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资产部主任陈玉千作《准确认清行业形势探寻企业生存之道》主题演讲,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冶金财会杂志社主编石洪卫作了《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环境》专题报告;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期货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兼冶金财会杂志社副社长李燕杰作了《从财务角度看期货工具应用与套期保值会计》专题报告。宝钢集团公司财务经理包勇、华菱湘钢总会计师刘伯龙、河钢集团财务部高级经理杨世广等分别就集团财务共享、钢铁结构调整中财务团队如何茁壮成长、内部银行资金管理系统分享了经验。
石洪卫主编对《冶金财会》第八届“三优”获奖代表进行表彰颁奖。优秀通讯员代表刘杰、优秀论文作者和优秀组织发行单位代表朱建明发言, 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冶金财会》的征订、组稿工作, 支持钢铁行业财务人员的专业交流平台建设。会议安排紧凑高效, 气氛热烈, 达到预期目标。
《冶金财会》杂志社副社长李燕杰代表杂志社作了《冶金财会》近一年来的工作回顾和今后设想的工作报告, 他首先向荣获第八届优秀论文作者、优秀通讯员和优秀组织发行单位荣誉称号的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提出当前工作环境下财务人员更要善于分析总结经验和成果, 通过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以业务工作促进理论的提升, 以理论来推动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家畅所欲言, 围绕如何扩大冶金财会杂志在企业的影响力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发行工作两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 例如:现在钢铁企业融资难, 限制着企业发展, 建议跳出钢铁看钢铁, 提供产融结合平台;建议针对个别专题 (非钢发展、城市搬迁、国际化财务等) 展开研讨;建议提供政策研读窗口, 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等等。下一步, 编辑部将针对大家提的建议一一落实回复。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 篇11
关键词: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商业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就是指企业员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具体的说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标准、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的总称,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想在竞争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可以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活力的。企业文化的力量也是渗透于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及凝聚力的。不同企业的工作性质、社会环境以及发展地位不同,就会具有各自特点和相应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需要有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增强凝聚力,提高整体素的作用的。如果把建设好企业文化说成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一点都不为过。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它是由企业生产经营及企业员工的日期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慢慢传递到外界,感染内容从而得到认同的。经由时间沉淀发展而逐步改善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为建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努力,一起为企业的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需要高度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文化的、精神的作用,这是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和物质资源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思想,它是无形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們越来越重视非物质因素的力量,开始把人文因素提到首要的位置,企业文化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许多大企业的发展表明,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成功的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21世纪处于高度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其实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纵观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说,任何一成功的企业,必定就是有着优质的企业文化的,并且其企业文化还具有自身特色的,因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运用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
除了物质基础以外,形成凝聚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下之间的沟通。没有凝聚力是因为上下之间或者平行部门之间,相互不理解,相互不了解,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思路,内外不齐心,自然就不会有凝聚力。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如果不能很好地沟通,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不理解对方的意图,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这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员工所犯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不能很好的沟通而导致的,一个沟通良好的团队可以使所有员工真实地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和绩效。营造、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既可以使管理层工作更加轻松,也可以使普通员工大幅度提高工作绩效,最关键的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为员工创造发展平台
企业凝聚力能否赢得雇员献身精神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能否为企业自身的雇员创造发展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的职业。企业有义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能力,并且为每一位员工都提供一个不断成长以及挖掘个人最大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企业如何吸引、留住并激励高级人才,不仅靠丰厚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靠向这些员工提供良好的提高、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提供培训进修,为员工设计良性发展的职业通路,员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合理的职业管理,企业首先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把全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奉献全部智慧。同时,企业除了营造知识管理和团队学习的氛围外,还有一个关键的特点就是企业要建立团队的愿景,一个企业要留住优秀的人才,就需要设定组织的目标,并指导员工建立自己的目标,以确保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完成自我实现为出发点的。
(三)建立员工符合企业的薪酬、福利机制
良好的福利待遇是一个企业真正关心员工的体现。如果企业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金都得不到保障,会引起员工对企业经济实力的猜忌,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福利待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员工会对企业形成一种依赖和感激,这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清晰、稳定、相对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一直是第一位的,比如员工如拥有较高的工资(或年薪)和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及带薪休假、期权、期股等待遇,就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四)加强企业规范体系建设
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对员工是缺乏凝聚力的。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不仅可以使员工在企业内部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能够创造并实现企业公平。有不少企业也制定了不少制度,但并没能得到执行,结果仍然是我行我素,企业领导的随意性很大,这根本不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必须从严执行,所有员工必须共同遵守制度,一视同仁,不能有特殊化现象。公司对各项制度必须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健全完善的企业规范,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财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四、结语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是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取得良好效益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是船,文化是帆,只有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企业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史书梅.试论如何提高企业凝聚力[J].科技风,2010,(05).
[2]曹海霞.试析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几点因素[J].大庆社会科学,2000,(01).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 篇12
1 森林垦区建设推进工作已见成效
2012年是“绿在我身边、共创森林垦区”创建活动的第二年, 垦区林业建设取得实效, 成果显著。
1.1 造林绿化发展快、变化大, 成果令人震撼和鼓舞
2012年全垦区完成各类造林绿化1.6万hm2, 其中:人工造林9333hm2, 封山育林6667hm2, 完成计划的120%。绿色城堡、见缝插绿和绿色屏障三大生态工程建设效果显著, 绿色通道、景观路、环城林、小城镇靓化等建设基本成型, 2012年投入各类造林绿化资金达5亿余元, 完成局直、场直周边建设百亩以上森林公园52个, 面积达1067hm2以上;完善绿色城堡356个, 新建绿色城堡241个, 绿化营区面积达1000hm2;绿色通道862km, 面积达733hm2;绿色屏障2567条, 面积达2287hm2;见缝插绿2630块, 面积达3000hm2。城镇及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38%, 区域森林覆盖率18.4%, 创造了垦区造林绿化投入、造林绿化规模、造林绿化推进速度和造林绿化标准“四个突破”。
在垦区, 无论走到哪都是绿树一排排, 交织错落, 真是路到哪, 树到哪。小城镇园林化建设方兴未艾, 有依山傍水的, 有风景园林的, 有森林景观的, 各具特色, 令人叹为观止。“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和“绿在我身边、共创森林垦区”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深入人心, 人们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明显提高。
随着造林绿化的强力推进, 使垦区耕作土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农田林网化率达95%, 公路绿化率95%, 绝大部分营区实现了绿化、美化、香化, 相当多农场场部、管理局地区、工厂区达到了花园化, 为“森林垦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林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后劲足, 发展空间大
到2012年末, 垦区家庭林场发展到1.7万个, 民营苗圃达136个, 育苗2667hm2, 年产苗2.5亿株, 经济林8000hm2, 蔬菜葡萄大棚433hm2, 水果产量超2.5万t, 食用菌6500万袋, 年产干品2000t以上, 中草药8467hm2, 人工种植山野菜4533hm2, 特禽养殖21万只, 林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 新增就业5万余人, 使林业产业继续保持30%的增速。以“三莓”、葡萄、黑加仑等为代表的浆果产业初具规模;以貉、熊、鹿、猪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以及生态鸡鸭鹅等养殖基地正在建设, 并且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以棚室和林下中草药、仿山参等种植业已经形成产业, 从品种、面积、种类上已经有很大发展;以大榛子、沙棘、金红苹果等千亩、万亩经济林正在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和种植水平;以木耳、菇类等食用菌生产已经成为部分农场职工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以经营常规造林苗木和园林花卉等苗木生产的中型、大型苗圃基地正向规模化、效益型、观赏类于一体的方向推进, 许多农场正在加紧建设千亩以上苗圃, 已经成为农场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的经济增长点, 这为垦区林业经济的倍增提供了良性发展条件。
1.3 各级干部群众认识高、信心满, 思想提升快, 突出表现为“三个转变”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由过去被动植树造林向主动造林绿化的转变, 由过去逼着干变成现在比着干, 由过去的小成本投入变成大手笔投入, 而且舍得投入。每到一个农场, 农场主要领导都能够如数家珍式的把造林工作讲的头头是道, 有规划、有打算, 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二是由过去常规造林向高标准绿化的转变, 由过去庭院式栽花种草逐步向科学布局、园林式美化、绿化发展。真是你强我更强, “前面有第一我就是落后”的不服输思想深入领导干部心中, 充分体现出了落实总局党委“十大民生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广大人民群众由过去滥垦乱占、毁林开荒向现在植绿、护绿、爱绿的根本转变。仅2012年全垦区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90万人次, 义务植树基地177处, 面积1133hm2, 义务植树530余万株, 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 植树造林和发展林业的热情和意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蔚然成风。农场职工由过去以单一种地为生观念逐步向经营森林资源等多渠道致富方向发展, 从事森林经营的人员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 由过去分散、小家小户、小打小闹经营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型、效益类发展。加之各级的政策、资金的扶持, 人民群众致富有路, 发展有望, 这为和谐垦区的创建提供重要基础。
1.4 林业基础好, 思想认识高
垦区各级领导和林业工作者精神面貌和状态好, 思想统一, 上下步调一致, 能把认准的事干到底, 作风很过硬, 吃苦耐劳, 集中体现了“宁可透支生命, 坚决不辱使命”的北大荒精神。各农场都是“一张图一支笔、一个规划干到底”, 一任任领导接力完成造林绿化的目标。为官一任, 栽树一方, 造福后代, 不搞短期行为, 不重眼前利益, 体现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绩观。
1.5 森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多年来没有发生较大森林草原火灾, 森防队伍建设逐步由半专业向专业化发展, 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随着逐年增加逐步加强, 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5‰;二是多年来没有发生森林病虫鼠害蔓延成灾,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3%, 预报预测、科学防治、检疫水平逐步提高, 人们对“无烟的森林火灾”的认识逐渐加强, 有效地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三是湿地管理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执法力度超过以往, 保护地球之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四是查处滥垦乱占、毁林毁湿、违法侵占的案件执法密集程度、力度超过以往, 案件发生率减少, 当年结案率达98%以上。
2 强力推进森林垦区建设, 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生态和产业支撑
2013年是“绿在我身边、共创森林垦区”的第三年, 也是垦区林业的攻坚年, 要紧紧围绕总局党委“十大民生”工程和“强工、兴城、优农”的中心工作, 秉承“六民”执政理念, 以“细、全、高、新、严、实”六字精细化管理原则为准则, 创新思路, 谋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着力推进“森林垦区”活动的开展, 巩固造林绿化生态建设成果, 完善生态基础建设, 实现林业经济倍增。努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的提档升级, 全面提升城镇绿化品位, 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见缝插绿, 力求栽满栽严, 不留死角, 构筑、完善现代化大农业生态屏障。强化森林、湿地资源的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 拓宽筹资渠道, 促进多种形式合作, 加大产业调整力度, 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林业产业示范基地, 引领垦区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实现林业产业开发和生态观光旅游等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模式。
2.1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全面提高城镇绿化水平, 实现道路、城堡、营区美化、香化、景观化
继续推进“共创森林垦区”活动, 增加区域绿化量, 使小城镇及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以上。继续以建设重点绿化工程为主, 大力推进绿色城堡、绿色通道、见缝插绿和绿色屏障工程的建设速度, 完善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2013年完成各类造林绿化6667hm2。加快打造园林化城镇、花园式农场建设步伐, 全面提升小城镇靓化品位和高标准园林绿化水平, 使垦区造林绿化在标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实现新跨越, 完成造林绿化由量向质的转移。
2.2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和发展实力, 实现规模化和效益化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和加工为主体的林业经济, 着力推进苗圃、食用菌、浆果、中草药、生态养殖等“五大产业”的建设速度和力度, 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前景良好的种养殖业林业产业示范区, 对于有一定规模或已经成型的产业要进行引导、推动和扶持, 加快这些产业向规模型、效益型方向发展。根据东西部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差异, 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森林资源, 突出特色, 更新种植品种、养殖种类, 科学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通过实现“三个突破”, 使林业产业将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基地和岗位就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2.2.1 在深化林业改革、多元化发展林业上实现新突破
首先要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兴办家庭林场和民营苗圃, 使林业成为职工群众致富基地;其次要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招商引资, 建基地、上加工、开展旅游, 实现林业二次增值;第三要充分利用林业资源, 拓展发展空间, 上大棚、兴果蔬, 发展围城果蔬经济, 依山养殖, 特色种植,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2.2.2 在规模化发展林业产业、壮大林业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有规模才能有市场, 有规模才能有效益。首先要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以蓝莓、树莓、沙棘等浆果和生食果为重点的经济林, 为果品加工提供原料;其次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野猪、狐貉、鹿、生态禽类等为重点的特色养殖, 为禽类加工提供原料;第三是利用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以食用菌、葡萄、果蔬为重点的棚室经济, 大力发展中草药和林下种植, 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2.2.3 在推进林产加工业、延长林业产业链上实现新突破
林产品必须通过加工增值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首先要利用强工攻坚战的有利契机在资源聚集地建中草药、浆果加工业, 食用菌、果蔬、山产品等包装业;其次要利用外部市场扩大以柳编为主的林产品出口业;第三要利用湿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游、湿地游, 形成依托现代化大农业的特色游, 实现林业全程产业化。
2.3 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森林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垦区林业的“双增长” (面积、蓄积) 和多元化发展
依据垦区森林资源特点和实际状况, 在确保森林资源保值增质, 即森林面积不减, 林地用途不变, 森林蓄积稳定增长的基础上, 加快垦区林权制度改革, 通过实施人工用材林林权权属多元化, 稳定以营林为主的家庭林场和育苗为主的民营苗圃, 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 扶持鼓励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林业种植和养殖业,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招商引资, 拓展林业经营渠道发展, 多元化发展林业。通过明晰产权和经营主体,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权制度改革的好处体现为:一是拓宽林业融资渠道。通过盘活林业资源, 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 实现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有效地推进林业生产的发展;二是森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人或经营人生态保护意识将明显增强, 植树造林积极性、防火意识明显提高, 森林火灾、盗砍滥伐林木案件将有所下降;三是林业产业得到实质性发展。由于森林资源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森林资源所有权者或经营者愿意投入、敢于投入, 林地产出将提高, 收入将明显增加。
林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但需要进一步规范森林经营的秩序, 通过建章立制, 逐步建立完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责的流转机制, 有力地保护经营人的生产积极性, 有效地推动林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2.4 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能力, 实现森林、湿地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增长
坚持严格执法, 严力打击各种毁林、毁湿和乱占林地、湿地等违法行为, 使林政案件查处率达98%;继续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加大投入, 加强队伍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 力争不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 把森林、草原过火面积控制在0.5‰以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保证病防设施设备和药剂投入,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 有效地遏制森林病虫鼠害的蔓延。对确认的湿地要全面加强管理, 实行领导负责制, 建立责任追究制, 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林带更新采伐的审批管理, 坚决控制防护林带皆伐, 严厉打击借林带更新滥占林地, 严禁私制扩大林网, 确保防护林网的完整性。
2.5 加快林业基础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和素质, 实现林业队伍建设规范化和专业化
一是稳定、充实各级林业执法和技术人员队伍。垦区基层林业管理人员普遍较少, 专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可随着造林绿化的大规模推进, 林业工作人员的任务多、压力大,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林业发展, 在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同时, 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选择大学生和技术人才充实到一线, 并做好传帮带工作;二是加强林业基础性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做好外业工作的同时, 要善于进行工作积累和总结, 加强内业工作整章建制和规范运作, 把每个林业工作者都锻炼成内外兼收的新型劳动者;三是坚持科技兴林, 实现林业内生动力的增强。依靠科技, 振兴林业, 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武装头脑, 通过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抓好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促进垦区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深入转变。
3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为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保障措施
3.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为生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实行“双线负责制”, 上级行政主管领导对下级行政主管领导、上级林业局领导对下级林业局领导负责;实施“双负责制”, 行政领导对目标、任务及资金落实负总责, 业务领导对质量、技术及服务负总责;逐级签订责任状, 并将林业任务指标列入各级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实行目标、责任、单位“三落实”, 严格绩效考核、项目验收、责任追究。
3.2 完善政策和投入机制, 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在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投入的同时, 采取“投、提、筹”方式, 拓宽投资渠道, 解决生态资金投入问题。根据各级实际情况逐年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支持林业生态建设;逐步完善垦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林地林木补偿费等林业资金补偿制度;发动社会各界筹集, 建立造林、湿地资金, 对造林绿化要坚持“谁造谁有谁受益”的政策不变, 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投资投劳、自愿捐资、冠名赞助、股份、碳汇等造林方式, 鼓励全社会投身林业。
3.3 加强科技支撑, 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加强生态建设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 与科研院校联姻, 共建科技示范基地, 走“政策扶持、群众自愿、科农联合、示范引导”的建设思路;开展技术培训, 培养乡土技术人员;推广先进技术, 组织开展技术承包服务活动, 大力度推广造林绿化新技术和优良产业品种, 努力提高生态、产业建设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奖励工作, 实行特殊人才奖励政策, 吸引外来人才, 为特殊人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3.4 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
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资源, 广泛宣传林业政策和生态建设成效, 宣传推介森林、湿地和产业建设成果,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开展森林旅游节、湿地观光节、植树节、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 展示生态建设成果, 提升人们生态文明素养, 增强全社会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和依法经营意识, 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 掀起“全社会办林业, 全民搞绿化”的新高潮。
【文化聚力促进发展】推荐阅读:
以文化凝神聚力06-30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企业凝聚力08-15
凝聚力与发展力05-18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09-18
锁定目标创佳绩凝心聚力谋发展05-27
凝心聚力抓安全 攻坚克难促发展11-20
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08-26
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开创绿化工作新局面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