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从预习开始(精选10篇)
关注学生从预习开始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但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 教师口笔耕, 穷思竭虑, 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本文拟就学生写作心理因素方面及为此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作些探讨,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
(一) 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
在训练时文体单一, 多为记叙文和议论文, 不重视实用性文体的写作, 脱离社会需要和个体的需要, 更由于作文训练倾向于文学化, 倾向于用文学性语言, 致使缺乏文采的学生体验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内心需要。
(二) 体会不到成就感
在平时批改作文中, 很多教师非常吝啬自己手中代表“生杀大权”和“权威人士”的分数, 担心分数“放任自流”会给误导学生, 通常只给学生七八十分, 有的甚至按考试标准只给及格分甚至低分。学生的数理化可能经常得100分, 而学生的作文却罕见有100分、90分的。这样, 致使学生失去提高能力、增强信心的直接动机。学生会主动找课外理科题演算, 却很少主动去记录心灵的轨迹。时至今日, 作文仍是中小学各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 给分存在趋中倾向, 难以使优劣不同的作文较大幅度地拉开距离, 致使很多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更上一层楼”了。
再者, 学生写作的目的是储存和交流, 是为了更好地体验学习和生活, 更好地与他人达到心灵的默契和融合。但很多教师在交流这一点上似乎还缺乏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要交流仅“我”一人, 要交流墙上一贴, 然后就万事大吉。事实上, 学生渴求成功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别人的一笑一语, 往往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动力。教师要多方面地拓展交流渠道, 不仅在班内、校内交流, 更要走向社会, 把学生的思想和文字推向社会, 以求更多人的认可。
(三) 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
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 若详批每篇作文, 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需要较长时间。而较长的时间也容易使学生淡忘作文的内容, 等批阅完毕发下本子, 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就把本子塞入书包,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作文讲评, 也很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作文的欠缺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何况教师本身能力也有优劣高下之分。于是, 学生就不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 更难获得读者——作者意义上的沟通了。
基上所述, 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开展作文教学的改革, 应该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而激发情感则应成为心理类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只有把学生的感情闸门真正打开, 学生的写作热情才会喷涌而出, 才能生动地、兴致勃勃地去创造。
假如每个人都能尽情构思, 尽兴写作, 那么, 久而久之, 整体的良性写作环境必将形成。所以, 就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开展心理类作文教学的策略问题。
1. 创设写作情境, 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
理解、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有利于由外而内改变写作者的情绪, 让不同心理的写作在一股强大洪流的带动下奔涌而出, 逐渐归于同一, 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作文辅导的同一性和整体性效果。
2. 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 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研究个性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开端, 对教育工作有重大意义。“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吸引力, 对个别心理有障碍、心理有逆反的同学来说, 作用显得很微小, 教师就要因材施教, 作个别的心理类的写作指导, 以达到“感化”“融化”的目的。
3. 确立读者意识, 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作文教学上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知道, 文章是交流的工具, 如果有活生生的、真实的读者, 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英国《国家写作计划》中认为,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如果其意见和观点能够和其他人一起讨论、研究和分享, 那么其作文能力和写作的满足感会大大提高, 从而使兴趣常葆。
作文教学中, 教师当然是学生的重要读者, 但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为学生建立更多的读者群, 包括同学、家长乃至社会, 特别是向社会推荐,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 并有生以来第一次拿到稿费单的时候, 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不用多说, 早就挂在他们的神情上, 上面所提到的女生, 第一次拿到20元稿费时, 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买了一本书送给我, 并在扉页上题写了“感谢老师”, 让老师与她一同分享写作带来的快乐。
4. 开放作文题目, 让学生心灵自由驰骋。
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文宜少作限制, 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 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和发展个性,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情感可抒, 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的高考、中考多出材料作文, 原因也就在这里, “淡化文体要求”实在是作文教学大纲的一大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作文训练, 多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写随笔虽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但也有“命题”倾向的嫌疑, 学生思维也就多了一道“紧箍咒”而少了许多灵气, 少了想象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备课时多考虑这个问题, 多采用策略来加以修正和弥补, 在完成单元作文的总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少作限制, 多点宽松。
针对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 只要我们教师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寻找科学的方法, 进行科学地指导, 这种现象一定可以扭转。当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作文的要旨之时, 便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之日。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但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总走不出“低谷”, 教师口笔耕, 穷思竭虑, 只有多注重学生的心理性因素, 寻找科学的方法, 进行科学指导, 这种现象才可能扭转。
关键词:心理,束缚,宽松
关注学生从预习开始 篇2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眼睛多看看他们,走到他们身边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学不会?多提问提问他们,即使没有举手。任何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关键词】
关注 发展 个体差异 课堂成长 生命状态
记得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那么,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什么呢?我个人认为: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农村的大班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看看他们在做什么,问问还有什么问题,想想他们为什么学不会?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邀请羞于举手的同学第一个发言,不管发言是否正确,我都会赞赏他。因为他思考了,表达了,对他来说,这就是勇气。然后,我再叫敢于举手的学生来发言,之后,我再叫那些积极思考又善于表达的学生来回答。最后,我再次请第一类学生来回答,谈一谈自己新的感受。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正如多元智慧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1、允许“独树一帜”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是啊,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允许学生“出错”
有人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赋权利。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还有人说: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错误也是一份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与秦岭的“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老师的倾听疏忽。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区别可大了。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这正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境界!
3、允许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讲、学生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命题,学生作业„„一句话,学生必须亦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无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具体表现。试想,学生的一切课堂学习行为都得听命于教师,又哪里会有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请同学读给自己听,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等;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只要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一部分或文章所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成长
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所以,我们应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从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充分预设,生成课堂
我以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一位教师在教学《养花》时,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教师放弃了预设,紧紧抓住“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
这堂课中虽然教师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感悟出老舍养花的乐趣后,又进一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
2、平等对话,“互动”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二年级古诗《草》一文时,精彩生成,鼓动生本对话,课堂上流淌着生命的灵性。于老师让小朋友通过朗读,基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图画来描述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交流互补中领会了诗句的正确意思,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文本是一种交流的平台,是一种载体,当中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包容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囊括了作者的情感历练。在于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感受到的己不再是“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本身,而是诗句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的涌动。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 只有引领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着有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3、适度拓展,“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有位老师在让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同时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老师就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四、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它充满着灵性,充斥着智慧、灵感的碰撞。所以,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生命。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的《丑小鸭》一课的教学就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教学中,教师始终体现一份浓郁的人文关怀,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中的写道:“这是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因为长得丑,丑小鸭在生活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各种痛苦的折磨与煎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摧残!一开始学生并不明白长得丑不是丑小鸭的错,长得丑更不该遭到鄙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因为长得丑,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你喜欢它吗?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错误的观念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在学生用心的诵读中,体会到情真意切的怜惜和关爱。在教学丑小鸭来到森林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充分感受丑小鸭的悲惨命运之后,引导学生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论:在家里,在森林里,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谁都欺负它,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丑小鸭也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它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说:“丑小鸭你要坚强活下来。”„„
这些不仅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与生命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研读转向人文的关怀,体现了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与声援。尽管丑小鸭遇到那么多的不幸和困难,但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依然坚定而执著,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设问:丑小鸭望着这群美丽的鸟儿,它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通过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让学生体验那种永不放弃、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语文课堂是人本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所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也应成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不懈追求!
教育从关注学生内心开始 篇3
关键词:教育 ; 尊重; 爱 ; 宽容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74-001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并且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从爱孩子开始。
一、爱是教育的基石
爱比合群、吸引要复杂得多,可以说是合群和吸引的高级形式。爱的主要特点是关心对方,自己的行为受这种关心的指引。友爱泛指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它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产生的,它是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它被认为是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积极情感。友爱的特点是友好、理解和关心对方幸福。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的正是这种友爱。
教师为什么要给予学生这种爱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爱学生。
教师的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环境因素。人都有爱的要求,即爱别人和被别人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的心理实验“皮革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情感和个性的成长。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由于学生具有模仿的意向,所以教师应注意用自身的榜样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各种竞争的压力、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1.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面对家长,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交流,导致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造成小孩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排斥心理。
(2)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分照料,容易形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另一方面学校又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
(3)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一切,自傲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对老师及家长采取敌意态度。有的孩子不能够正视别人好的成绩或优越的家庭状况,即使是好朋友,他也会想方设法攻击他们,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预防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小学生的人格目的?
(1)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家长支持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中
(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4)引导学生悦纳自我
(5)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6)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自控
(7)发展学生的情商
(8)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耐挫力
三、宽容是对学生内心最好的呵护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更加细致地关注细节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学生心理需求,找出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形成原因,并帮助他们努力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的小失误,收藏好学生的自尊心 。
有一次外出听科学课,其中有堂四年级的课,在老师教学过程中,有个实验需要学生上台配合老师,老师请了位女生把烧杯倒扣在站立着的蜡烛上,结果女孩可能因为比较紧张,手上用劲大了些,把烧杯的一角弄破了,实验出现了误差,当时看见女孩的脸色有些红,略显尴尬地回到了座位上,而老师这时并没有责怪这个女生,而是迅速就近找了个新的烧杯回到讲台,说刚刚的实验需要再做一次,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邀请班里其他同学协助,仍然请上了第一次弄坏烧杯的女孩来完成第二次的实验,经老师的嘱咐,这个女孩第二次顺利地配合老师完成了演示实验。老师谢谢女孩并请她回到了原位,而看得出这次女孩的脸上有笑容了!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如果这个老师在第二次实验没有请第一次失误的女孩,也许女孩会愧疚,会自卑,心想是自己搞砸了老师的实验,会觉得自己没用拖后腿,因此自暴自弃,从此对这门课心里蒙上了阴影。可是因为有了老师的理解、鼓励与宽容,让这个羞涩、胆怯的女孩重燃了自信,重新树立了对这门课的信心与兴趣。由此可见,老师的宽容对于学生对于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家爱弥尔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最成功的教育往往是最无痕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用宽容的心去感动他们、善待他们、亲近他们。让教育从关注学生内心开始,携手护航,用我们的爱点亮学生的心,让教育之花绽放天空!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关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从睡眠开始 篇4
我们学校按照县教育局要求, 对本省内市、县部分学校执行省颁布的学生睡眠时间情况进行调查, 经向学生、老师和校长问卷, 从本省33所中小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了解到符合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高中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规定的, 只有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泗阳县城厢小学、沭阳县北丁集小学、南航附中初中。其余各校学生在校时间均超过规定。南京市六合区高中、沭阳县北丁集中学、江都市仙城中学、兴化市周庄高中、姜堰市苏陈中学、靖江市季市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都超过10小时。初中生睡眠普遍不足8小时,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只睡6小时, 还有近20%的初三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 高中大多数学生睡眠时间在6小时左右。
我们在泗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和附属人民中学调查中发现, 小学生中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为33.4%, 初中生中每天能够睡足9小时及以上的为22.9%, 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不足。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高等问题, 会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精神状态和学习质量。调查中, 10.7%的小学生和34.5%的初中生回答“在听课和做作业时有打瞌睡的情况”, 35%的小学生和59%的初中生回答“平时有身体疲乏的感觉”。对于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与作业太多有关, 另外还有学校要求到校时间早加上校外学习和家教补习。此外, 缺乏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 70%左右的中小学生不午睡, 这使得将近一半的学生听课和做作业时“打瞌睡”, 40%左右的学生常常有“身体疲乏”的感觉。在调查中50%左右的孩子说:“如果有空闲时间, 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一觉!”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 不难发现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六七点就出门, 在路上, 随处可以看到一边吃早饭一边走路的学生, 晚上, 学校门口的公交站台站满了正在等车的一脸倦意的学生, 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令人担忧的身体状态。令家长、老师、同学们高兴的是, 我省正式下发的《意见》要求各级学校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书纳入学生档案, 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这一规定为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中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莫让睡眠问题成为健康的障碍提供了标准。实践证明, 长期睡眠不足, 将带来一系列的机体损害, 如眼睛疲惫、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血压异常、思考能力减退、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 足够的睡眠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尤其重要。
我校的附属人民中学在贯彻落实《意见》规定中, 具体做法是:1.认真学习《意见》, 提高认识。在认真组织师生学习省教育厅《意见》的同时, 和所有在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 每月开一次学生家长会, 和家长们进行沟通;征求社会各科局负责教育方面的领导和部分代表意见, 请他们对此多提宝贵建议。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都来关心的中小学生睡眠受保护的大环境。学校组织家长、学生、老师, 邀请县教育局领导和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参加学习、落实《意见》的研讨会。学生父母们表示要注意为孩子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 积极配合学校关注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的教育活动。老师认为, 要增强孩子的睡眠时间, 最有效的办法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代表表示对学校《关于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规定》坚决执行, 不片面追求分数。县政府领导强调指出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让人担忧。县政府要求各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省教育厅《意见》中的规定, 让学生体验在健康成长中学习的乐趣, 不能让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再继续下去。2.制定有效措施。学校按照《意见》中的要求制定学生作息时间表。在具体落实中首先是校领导请部分学生家长监督;请县教研室定期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评价老师、学校在贯彻《意见》中的执行情况;县政府、县教育局领导来学校进行座谈, 了解近阶段落实《意见》的力度、广度、深度。我们学校在关注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工作中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关注学生从预习开始 篇5
一、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自尊是伴随着人的成功与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沦丧。
每个小学生都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将导致他的自信,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茫茫人世间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普遍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自尊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學家库利认为: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赏、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应当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那种传统的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越来越难维持。教育本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学的事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来自外界的一切影响,都要以自身的感受状态,尤其是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状态作为选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说,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驱动性,人的行为是受情绪引发、调动的,良好的情绪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调节器,它使人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旺盛的体力、精力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能使人正确地判断是非,认清并把握事物,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走上成才之路。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演讲会”、“开心辞典”、“校外一日游”、“给退休教师送温暖”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多走访,与家长沟通,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了师生关系,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惠向素质转变的客观要求,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基本目的,将会被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
好习惯从预习开始 篇6
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预习课文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会学生查字典和查背景材料
学生预习课文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往往就是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对于生字, 我指导学生运用三种查字典的方法查生字, 一直到熟练为止。在查生字的过程中, 我着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认清字形, 牢固地掌握生字, 防止读错和写错;教给预习方法:预习可分为五个步骤, 即看、查、读、摘、想。看就是默读课文, 找出生字新词, 了解课文内容;查就是查字典、词典, 掌握生字读音, 生字的解释;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 对长课文可选片段朗读;摘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想一想课文的特点、优点、难点、疑点。
对于词语, 我则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在字典中选择适合课文词语意思的解释义项。例如在《卢沟桥烽火》一文中的“至1937年上半年,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 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段, 其中“咽喉”一词有两种解释: (1) 咽头和喉头。 (2) 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通过读课文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答案, 是第 (2) 种意思。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在通过查字典弄懂词语的过程中, 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还了解了这个词语的其他意思, 这样学生就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 对口头表达和书面作文都有帮助。
有些课文, 所描述的事物是久远的, 与当今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为使他们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课文, 就必须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例如《半截蜡烛》一文叙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斗智斗勇, 巧妙周旋, 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 文章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预习这篇课文时, 我指导学生查阅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当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要一边读, 一边思考, 因为“学而不思则罔”。
有些课文后面的习题就是很好的思考题。我要求他们根据课文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夹竹桃》一文课后有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 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这一问题是针对全篇课文提出的一个问题, 要让学生通读全文, 把夹竹桃的花色、花旗、花影方面作一整合, 才能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在预习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 在课堂上就会学得主动积极。
对于一些内容较深, 篇幅较长的课文, 我根据教材实际, 自行设计问题给学生预习课文时思考, 例如有的就课文标题提出思考, 如《夜晚的实验》一文, 我抓住题眼提出如下问题: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中心词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样使学生了解到斯帕拉捷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试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有的就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提出思考, 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提出了这样一些思考题: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谜底是谁揭开的?
三、教会学生提问题
提出问题是预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 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 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点,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 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在每一节课上都要留有一定的时间,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不少学生问: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读书找答案。
3.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某一种正确答案, 而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 理解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我们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并鼓励学生养成植树造林的好习惯, 从而为预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开始, 我把预习放在课内进行,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指导。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 我再放手让他们在课外自行预习。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扶到放, 对教会学生预习课文, 提高预习效果, 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效语文教学,从预习开始 篇7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预习,课堂效率,自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钟声越敲越响, 如今学校又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把课前、课堂、课后连贯起来, 形成一个循环, 也就是把课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 交流课前预习 (5分钟) ;第二, 课堂新授 (30分钟) ;第三,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 (10分钟) , 然后下节课先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这样就把整个课堂教学连贯起来, 形成循环教学。在循环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堂新授”过程中, 要求学生有60% 的参与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根本无法全参与进来, 上课效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充分预习。可见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 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 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准备, 而且让学生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要求孩子有更多自觉性的一种活动, 在预习过程中无形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 同时预习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对课文中不懂的生字、词语的意思不是动嘴问别人, 而是自己动手通过查字典解决。此外, 通过预习可使他们简单地了解课文的梗概, 以便听课时能更快进入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 甚至还能回答老师的提问,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了自信心, 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做得好, 会使课堂上的学习更有目的, 学习效果更好。科学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 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是, 课前预习一直是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虽然语文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课后预习, 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说, 常常是走马观花, 将课文粗略看一遍, 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 漏了西瓜, 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 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 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要求的甚远, 预习与不预习半斤八两。这样课堂效率还是无法提高, 学生根本不能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所以预习也要讲究方法, 科学的预习方法,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几条简单易行的预习方法, 收效还是不错的。
总的来说, 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预习就是在看的过程中, 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 哪些地方看不懂, 哪些地方感到困难, 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圈”:在预习课文时边读课文, 边把生字用红笔圈起来。读完课文之后再对照同步导学和书下注解, 没有注解的再查字 (词) 典, 弄清字形、读音、字义。最好有一个专用本, 把这些生字记下来。早读课时拿出来读, 同时也可以以后复习的时候备用。
2.“找”: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 再读课文, 明确课文预习要求, 明确课文体裁,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或者能揭示主旨的句子, 以及能点明课文顺序的词语。例如, 在学习《老山界》一文时, 学生明确了本文是按照实践的转移和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情节的, 那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词语。这样预习, 学生上课就能有话可说, 都能参与进来, 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点”:预习课文时把文中某些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 用着重号标在这些词语的下面。例如, 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 哪个词语用得生动, 要仔细揣摩、研究。
4.“画”:在预习课文过程中, 要把一些你觉得写得精彩或你的感触比较深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 认真思考它的精彩之处。也可以画出不能理解的语句和有疑问的地方, 上课时向老师提问。例如在学习《草》一课的时候, 文中对周副主席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要画下来思考这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再结合上课老师的讲解, 学生就更能心领神会。
5.“评”:在画下来的语句旁边, 用红笔进行评点, 写出你的感受, 那些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 也要把问题写在旁边, 等待老师解决。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 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
6.“摘”:在预习课文的时候, 会遇到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 或一些有哲理的句子, 用专门的摘抄本把它摘抄下来, 课后多读, 多积累这些语句, 对学生的写作会大有帮助, 经常阅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也能提高我们的语感。
7.“想”:预习完一篇课文, 还要学会善想, 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什么主题, 想想读完这篇课文, 你有哪些收获, 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把学与想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可见预习是多么重要, 虽然很多教师也天天强调学生要预习, 可是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也很少有教师能够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 以至在课堂检查预习情况时达不到预习效果, 从而延长课堂教学时间, 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授之以“渔”, 即交给学生上述几种预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预习。
当然, 预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一些问题。预习和听课以及课后复习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大家一定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不能一味预习只求往前赶而忽视了对前面所学过知识的复习, 因此,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应科学地安排好预习时间的长短。再者, 预习时切忌先入为主, 钻牛角尖, 偏执地坚持自己预习时的错误理解, 而听不进老师的讲解, 甚至对老师讲课的精华听而不闻, 这样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
爱的教育从“关注人”开始 篇8
一、关注个人,平等对待
班集体是由集体中的学生组成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更是有尊严的人。在班主任的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所以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天,我都会早早地走进教室,查询一下学生的到校情况,向在坐的每一位学生投去一个和蔼亲切的微笑以示问候,用班主任老师特有的洞察力迅速地“扫”一遍学生,哪怕学生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看得出来。哪个学生的脸色不好,我就马上过去,仔细地询问,是不是没吃早饭?有什么困难吗?在了解之后再给予帮助。例如,在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叫F。平时课堂上我发现他总爱做小动作。但是在今天,听课总是不专心的他,整节课上表现得都很好。见此情景,我立刻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当时,F同学乐得脸上开了花,那种自豪的表情,不亚于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了金牌,好像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看,我也受到老师的表扬,跟你们一样。”从此,他再也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从这个事例可以得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关注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
二、创设氛围,用“心”施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他们变被动的“让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首先,我从教室布置做起,把鲜花搬进教室,在教室墙上贴上了色彩丰富的贴画(学生和老师自制的),用词语和图画把某一时段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重点都突出出来,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教育教学内容。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愉悦了学生的心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温和取代了严厉,友善取代了冷漠,冷静取代了嘲讽。其次,时刻让学生有被重视、关注的感觉。瑞典最出色的高中教师克里斯特·古德说:“从你的学生进入教室时,就让他们感到欢迎的气氛。”最后,利用音乐等手段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激发其兴趣。
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它体现了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三、关注道德,人格养成
教书,更要育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挖掘和展示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素质。
我就是这样做的。记得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有一位名叫H的同学,在课间活动时,趁别的同学和老师都不在教室的情况下,把同桌新买的文具盒占为己有。当他的同桌来告状说她的文具盒不见了,我首先安慰了一下他的同桌,并向她保证一定会把事情处理好,我没有直接在全班面前把此事公开,而是先从侧面了解了有关H的情况。原来他家里很困难,他一直想有个新文具盒,但迫于经济原因,所以未能如愿。了解了H的情况后,我把他叫到我办公室,亲切地询问起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问他是否有什么困难,说给老师听听,老师会有办法解决的,他当时没有出声。于是我就说:“你看到你同桌的新文具盒漂亮吗?”他点点头。我又微笑着说:“但是你同桌的漂亮文具盒不见了,你能帮她找到吗?”他还是没有出声。接着我给他讲了几个有错就改的好孩子的故事。我看到他朝我看了一眼,我又接着说:“如果你帮你同桌找到了文具盒,老师就奖励你一个新文具盒,怎么样?”这时,他慢吞吞地说:“老师,我错了,文具盒是我拿的。”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没关系,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好样的,来,老师奖励你一个文具盒,但你要记住,以后有什么困难要和老师说,老师会帮助你的,好吗?”他的眼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然后我就把他的同桌找来,对她说:“H帮你找回了文具盒,并交给老师,你应该谢谢他。”一个文具盒的奖励,化解了一个文具盒的危机。关切孩子,关注道德,孩子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格。
打造英语高效课堂, 从关注开始 篇9
一、导入新颖化, 奠定关注基础
英语有别于母语学科, 其内容、形式等均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 学生不可能像学习语文一样, 从容自如, 游刃有余, 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关注, 课堂效果令人堪忧。所谓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环节对于整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牢牢地拴住学生的注意力, 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师在课堂调控与把握过程中决不会显得那么费力, 也无需一直浪费时间忙于组织课堂。课堂导入应当追求新颖别致,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学生心怀好奇, 生发探究的欲望, 这样才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 关注课堂。教《Festivals》一课, 如何设计新颖的导入部分引发学生的关注呢?我先让学生观看外国民众节日狂欢的场景, 然后让学生随着记者进入情境采访了解, 加深对国外文化节日的认识, 这样的导入是受学生欢迎的, 也是难能有效的, 必然为整堂课对于“Festivals”的学习、了解奠定坚实的关注基础, 必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言艺术化, 提升关注热度
课堂教学交流与互动中, 语言是一种最主要的工具, 教师教学语言的利用与施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听课的效率。一位出色的教师应当具有演员般的演技, 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功能和魅力, 调动学生的关注激情, 调整学生的关注状态。平日教师应当加强学习与积累, 积极借鉴与研习, 在语言运用上取舍自如, 重点不一, 要善于结合自身课堂现状与学生实际, 在语言运用上大做文章, 追求起伏跌宕, 一波三折, 委婉含蓄, 殊途同归, 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始终充满新奇与满足。此外, 无声语言的运用, 如动作、眼神、微笑等有时能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意外效果, 也应当成为教师利用的一种法宝。如教学《Good friends》一课, 在利用所学语言练习交朋友的过程中, 我首先进行示范, 把自己扮成一个初到中国来的游客, 以老外的风格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由于我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艺术效应, 使得课堂交流成为一个快乐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自然也使课堂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内容趣味化, 缓解关注压力
课堂40分钟短暂而漫长, 是一个辛苦繁杂而思想斗争不断的体验过程, 要想自始至终地让学生以100%的热度予以关注, 显然充满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缓解课堂学习的压力, 使学生深入、持久地参与其中, 保证保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呢?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内容当成为一个有力的突破口, 追求内容的趣味化, 能有效地消除学生脑力劳动的过度疲乏, 缓解学生思维运转的沉重压力, 调节学习状态, 争取更大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教学内容趣味化应当以贴近教材、目标、学生为前提, 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需要教师多动脑筋, 精心预设, 灵活掌握, 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教学《Good manners》一课, 为更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地区餐桌上的不同文明礼仪, 并能在不同场合予以适应, 课上我设计了关于餐桌上礼节的小品活动, 让学生先观看录像, 了解领悟, 主动接受, 然后亲自投入, 角色表演,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英语情境中学习知识, 在实践体验中消化知识, 感受英语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学生有为化, 巩固关注力度
新课程指出:教师教学当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其实学生学习亦是如此, 学生课堂的有为化与学习的意义化, 关键在于教师的理念的超前化与引领的科学化, 只有当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的角色地位, 明确了自身的任务所在, 才能善于合理选择学习中的为与不为, 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对话, 情感交融, 思想放飞, 内力提升, 有所作为的空间, 也只有实现了学生的有为化, 学生才可能才乐意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课堂, 投入学习, 否则好比信马游缰, 无的放矢, 因此预设的统一目标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学生有为化除了教师的充分预设外, 还要求教师精细分工, 分解任务, 明确指令, 关注过程, 巩固结果, 实现课堂运作的全方位和立体化, 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是必然的。如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内容都离不开看图对话表演环节, 这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如何保证合作的效果, 实现合作学习的有为化、有味化, 小组角色的划分与任务的明朗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必须重视并指导好这项基本工作, 力求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奉献智慧与汗水, 巩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力度。
有效合作,从有效预习开始 篇10
关键词:导学案;预习;编写;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73-2
在“自主学习、同伴教育”学习模式下,先预习后教学,已然成为了具有木渎实验中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作为初三首开学科的化学,实验多、现象多、知识点多,再加上同学们几乎又都是“零基础”上阵,如何让学生会预习、爱预习?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降低学生的预习门槛,尽可能让同学们的预习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同时,建立化学备课组可以经久使用的素材库,成为了我们今年备课组工作的重大事件。于是,学案的修改、微课的制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一、2016届专用导学案重编思路
1.为什么要重编导学案?
从2007年开始设计第一稿“导学案”以来,我们的化学“导学案”,历经8年,当年的“讲学稿”,已经逐步发展成了现在的“导学案”。我们的“导学案”,凝聚了很多老师的心血,在大致框架和思路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导学案”每年都在修改,每年都在更新。我在2010年10月关于导学案的设计撰写了论文《初中化学“预习文本”的有效设计》,当年这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并于2013年1月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应该说,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得到了广大老师和专家学者认可的预习文本,现在要修改导学案,不是对过去的成果的否定,而是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升,让我们的导学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学生发展的步伐,紧跟我校学生学习模式改变的步伐。我们的导学案,需要在引导、帮助学生预习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2.重编导学案,重点在哪里?
“导学案”,重点应该在引导学生“学”,而这个“学”,是在老师的教之前就发生了的“学”。这个学,既是预习,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看起来,预习,就是学生的自学。而不同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同;不同的学生,预习能力千差万别,所具备的学科能力也大相径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是“导学案”要发挥的一个巨大作用。可以说,导学案是引导初三学生踏上化学学习之路的桥梁,是帮助初三学生进行自主化学学习的助力器。如果导学案不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导学案与习题集又有何区别?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发挥作用的“预习宝典”。
3.重编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将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后置。
学习双向细目表是我们学校化学组的首创,本表紧扣苏州市化学中考纲要,将初三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细化到每一个课时,并且有能级要求。可以说双向细目表是我们在编写导学案和设计考题时需要重点参考的部分。我们却发现,这么好的东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学生在预习时直接“略过”双向细目表,直奔一道道题目而去,连很多老师都没有去好好研究。
基于此,我们在重编时稍稍做了改变:将细目表放在课堂学习的最后,作为学生的自主评估依据,要求学生自主评估,并在表格下方设计了知识整理区,方便同学们对照双向细目表进行自我评估、查漏补缺和梳理知识点。以下为“知识整理与自我评估”示例:
例1:知识整理与自我评估(对今天学习做个自我评估吧,你能得到几颗星呢?“★★★”——学的不错,“★★”——还有提升空间,“★”——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6.1.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ABC自我评估
1.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2.认识乳化现象,了解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能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的方法√
4.了解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知识整理区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在这里做个梳理吧!
我们发现,同学们会很认真地对照双向细目表,逐项打星。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会查看同学们的“自我评估”情况,对学情的了解多了一个途径,同时也便于我对学生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增加了预习导引。
任何一门学科,一定要把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体现知识的价值,要让同学们明白,我会什么要学这课的内容?学了有什么用?
作为先于课堂教学的预习,没有了老师的情境引入,在“预习导引”处,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本课时内容的重要性,一下子拔高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相关章节等,让学生每一课时的学习,从预习开始就充满了自豪感。以下为“预习导引”示例:
例2:预习导引
1.在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处处离不开溶液,甚至有时我们对溶液的浓度有特殊要求,例如生理盐水,一定是0.9%的,高低都可能带来生命危险。可见,溶液的组成极其重要。
2.预习第六章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10~12页的内容,划要点,看微课63,完成“预习探索”。
(3)将预习部分与课堂拓展部分单独设置。
在以往的设计中,我们的导学案经历了很多次变革。一开始我们将预习部分放在最前面,便于同学们完成预习作业。后来发现有的同学偏重于在课本上查找相关答案,而缺乏对书本知识的整理阅读和思考;而且这样的设计,导致预习时按照书本知识从头到尾将知识点过一遍,后面的课堂互动部分,又把知识点过一遍,预习部分和课堂互动有重叠或交叉,影响了课堂流程的整体效果。后来在修改时便将导学案按照知识的整体性来设计,一个知识点按照从易到难一路下来,前面部分简单,逐步增加难度。这样知识点是清晰了,但是学生的层次差异大,布置作业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要分层布置适合每个学生发展水平的作业,还真不容易做到。要知道一个班级里学生差异很大,不同的班级,也有差异,我们是全校一本“导学案”,“优等生”、“待优生”都是这一本,虽然我们导学案的设计是严格按照从易到难的程序来的,但总归不能很好地满足所有同学和不同老师的需求。
现在的学案,我们将预习探索部分与课堂拓展部分分开来设计。前面是分知识块来进行的“预习探索”,后面是与前面“预习探索”部分对应的拔高部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情,自主选择是先完成预习探索的基础部分再进行课堂拓展,还是按照知识点一个一个从基础到拓展。
二、预习指导的得力助手——“咱家的微课”
在设计学案时,根据学案的课时,我们设计并制作了相等数量的微课,我们称为“咱家的微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微课的作用比较明显。同学们反映,微课不仅可以帮助预习,还可以反复观看,便于复习。
经历了备课组老师的反复实验和修正,现在“咱家的微课”,其制作流程、方法及设计模式已基本固定。简述如下:
1.先设计微课流程,注意看看是否有现成的实验视频可以使用,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拍摄实验视频,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拍摄照片比较容易,可以摆好姿势,拍若干张,然后衔接起来;
2.制作高质量的PPT,这是目前来看,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要花时间的一步工作。PPT要有画面感,文字要精练,配合图片,要设计动作,还可以设计PPT切换方式;
3.微课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先简单导入,再引出课题,讲清本课知识点即可,最后是小结;
4.之所以取名“咱家的微课”,是因为这是咱们实验中学特有的微课,一课时就是一个微课,一个微课可以有多个知识点;
5.微课不是照搬学案,而是起到辅助作用,就像学案同样也起到辅助作用一样。
三、结语
【关注学生从预习开始】推荐阅读:
关注问题学生05-28
关注学生做人教育05-12
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07-16
关注和善待弱势学生05-11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05-24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06-21
关注学生脆弱的心理06-24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11-09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09-16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