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重学生开始

2024-07-22

从尊重学生开始(共12篇)

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1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可喜的是,眼下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曾几何时,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后来,可能是觉得此称谓不妥,有伤学生自尊,便改成了“后进生”。“后进生”与“差生”相比,虽无实质变化,但听起来却含蓄多了,也温和了许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施,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所尊重,叫了多年的“后进生”又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虽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亦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看来,从“差生”到“后进生”,再到“学困生”,不只是一个称谓的简单变化,从中我们更看到了人们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涵深层次的理解和对学生处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主体地位的普遍认同。同时,我们也为孩子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感到由衷地高兴,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而萌发出深深的敬意!善待学生的错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当青少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犯错误是正常的。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能容错是一种胸襟。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说明该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如果教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就会懂得:面对孩子的错误,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而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当面指正、个别谈话、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也许这些方法不能立即奏效,但不能急于一蹴而就。不管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鼓励为主,通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 错误是一笔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青少年学生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而

[1][2][3][4]

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2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让他们自信地参与

我们不可否认: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数学课标也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既要关注“人人”, 也要关注“不同的人”。而数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的人, 它必然要面对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因此, 数学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研究学生的学习差异, 关注并满足学生知识上的需要、思维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 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首先就得真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精心地呵护学生, 极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课堂上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 满足并提升他们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预设在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凡是有借班上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 原任教学班的老师听完你的课后总会对你说:今天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的都是平常班上不起眼的“学困生”!这一现象正说明了:日常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所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只顾“学优生”的配合,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性, 根本不理解“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感受。一旦新的老师上课 (即不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状况) , 那些“学困生”就“乘机”想表现展示自我, 以期得到新老师的鼓励表扬和同学们的肯定称赞。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个教学班“坐冷板凳”的学困生, 他们平时上课几乎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为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倍加关爱学困生, 及时捕捉他们的学习需求表现, 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他们的小手高举、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就应给他们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 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质疑, 让他们自主地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认知上产生冲突, 从而个体展开积极思维, 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因此,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如, 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的课前引入, 大屏幕播放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的水杯、易拉罐、油桶、下水管等, 本想通过画面让学生感知圆柱体与我们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来激起他们对圆柱体产生兴趣。可这时突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质疑发问:“老师!为什么易拉罐都是做成圆柱形的, 而不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这突如其来的质疑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 我极力赞扬这位同学敢于发问,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并以这位同学名字命名“××之问”。这一问虽打乱了我原来的导学预案, 但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一突如其来的生成性“问题”资源, 去观察发现圆柱体有什么特征?它与学习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对比有什么不同?在后面接二连三地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时, 我都在课堂练习中设计有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来抓特征、清异同、悟联系。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圆柱体的世界里发现“易拉罐里的秘密”, 单元知识学完之后我特为“××之问”设计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题为《易拉罐里的学问》。课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图书馆、上网等查找有关资料, 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演算并把结果填写在研究报告单上 (得数保留整数) , 最后让各小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交流具体的研究数值进行对比, 这时大家纷纷举手说:“江老师!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易拉罐通常要做成圆柱形的, 而不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了!因为易拉罐做成圆柱形的比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更节省材料, 装更多的饮料, 而且外形美观还方便饮用。”有的同学还补充说:“我知道了油桶为什么要做成圆柱形的, 它不仅节省材料能装更多的油, 还容易滚动搬运。”……

可见, 尊重学生的质疑是学生自觉有效解决问题的开始。这样打破以往课堂上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的局面, 即创设良好质疑发问氛围, 才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只有学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质疑状态下, 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

大家都明白一句话: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自己怎样去学习的人。为推动新课改进一步深入, 近年来我市教育局倡导全市中、小学要极力推行“先学后教, 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自主学习;两个关键———同伴互助、小组展示;三个要素———导学预案、达标检测、教学流程;四种形式———自学、议学、导学、测学。我市实施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就意味着在中、小学课堂上真正实施尊重学生的教育, 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构建学习共同体, 实现生命互动对话式的有效教学。

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 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去自学教材, 也就是让学生与课本先对话。我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在家中用12个体积大小相等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拼成几个不同形状的较大长方体后, 并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每排个数、摆成几排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笫二天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交流汇报。对同学们的自学结果汇报我一时没表态, 而是要求小组长将上述同学汇报的学习情况整理填写在表1中。

这时我让学生回想昨晚自己的摆拼过程并观察表1,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每排个数、排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2) 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在小组中热烈地讨论后得出:小组1:每排个数就是拼成长方体长所含的厘米数, 排数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小组2:我们组认为,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这时我追问学生长方体的体积真的是这样计算吗?接着让学生互助学习:就针对“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这一结论进行验证,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以小组同学合作任意摆成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每个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表2, 学生很快发现与叠起来的层数 (高) 也有关系, 纷纷要求要把表1增添一竖栏 (高) 。如表2:

这时学生兴奋地叫:老师!老师!长方体的体积不是长与宽的乘积, 而是等于它的长、宽、高相乘的积。这时我让学生们观察对比上述两张表, 有意装迷糊, 反问学生为什么你们课前摆拼12个小立方体时都不用乘高?这时同学们又不由自主地开始拼排12个小立方体进行检验, 结果观察发现课前大家摆拼的几种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都只有一层也就是高是1厘米, 应该把前面表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再补充上“乘高”。这时我微笑着点头称赞: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我一边板书一边称同学们真棒!

尊重学生从激励开始 篇3

教师的话语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确实很难估量。有时一句富有激情的话语,能让学生奋勇直前,成为师生携手前进的动力;一句讽刺挖苦的粗语,能让学生失去自尊,成为师生关系僵化的隔阂。我曾经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班上一名女生性格开朗、成绩优秀,只是个头有点矮。临近中考的一天课间,我看见她在校园里和几个男生追逐打闹,心想,眼看就要考试了,你还整天就知道玩,于是就冲她大喊一句:“小不点,别再追着跑了,再玩就该回家喂猪了!”这一句,让活蹦乱跳的她一下子停了下来,满脸通红地回敬了我一句:“我是小不点,你也比我高不了多少;我回家喂猪,你也比我强不到哪去。”说完,便气呼呼地跑回教室,趴在课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从此,原本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我俩变得形同路人。她只要大老远看见我扭头就走……现在回想起来,我真为当初的做法感到懊悔——一句一时冲动的粗话,不仅伤害了她的自尊心,还造成了师生之间如此深的隔阂!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时候,一句充满激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等于把爱的阳光撒播到他们的心灵,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唤醒,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中隐藏的教育智慧至今让我所推崇。这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时,幼儿园的教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宝宝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你进步了。”在儿子上小学的一次家长会上,教师对这位妈妈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到家里,她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初中的一次家长会,教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她回家之后却对儿子说:“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当儿子高考结束,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的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送交到她的手里时,儿子哭了,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而她此时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教育是一种帮助,帮助学生成功;教育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上进;教育是一种保护,保护学生自尊。“你将来会有出息的。”“只要把握时间,你就会有希望!”“你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心动!”……愿我们用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话语,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要知道,给学生一片蓝天、一份自信,你就会成为学生心中可亲可近的“圣人”,足可以让他们身心健康地走出校门。

机会,从尊重别人开始 篇4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也只有你先尊重了他人才能赢得尊重。

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的鸽子看到这情景赶忙将叶子丢进池塘。蚂蚁爬上了叶子,叶子漂到池边,蚂蚁得救了。“她很感激鸽子的救命之恩。

过了一段时间,蚂蚁看到有位猎人用枪瞄准了树上的鸽子,但鸽子一点儿也没察觉。就在猎人开枪之际,蚂蚁爬上了猎人的脚,狠狠咬了一口。

猎人一痛之下,子弹打歪了,鸽子逃过一劫,蚂蚁报了鸽子的救命之恩。小蚂蚁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大忙!

动物世界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每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高低、身份贵贱、财富多少、能力大小,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可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

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

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

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

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篇5

我黑著脸走到他身旁问:“刚才那句话你在骂谁?是在骂我吗?”“不是骂你。”小F理直气壮地申辩。我看见他无所谓的样子更加气愤,我指著他身边的同学逐一问他:“是骂他吗?是骂她吗?”他都一一否认,我话锋一转:“全班同学都问完了,你都说不是骂同学,又说这句话不是骂我,难道是在骂你自己吗?”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起来,小F困窘得脸一阵青一阵红,看著他自作自受的滑稽样,我感到胜利的快乐,我得意洋洋地夹起课本回办公室。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发现小F要么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要么坐著发呆,我故意不理他,看他还有什么花招,正好借此机会一并整治他。可是一连几天,小F还是无精打采的老样子,并没有什么恶作剧,看著他无心学习的样子,我开始急起来。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否挫伤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呢?是否有点咄咄逼人?是否从一开始就戴著有色眼镜去看待小F呢?”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几天前大家在气头上说的话我没有当真,请你也不要当真。

第二天,我发现小F的状况有所好转,看来我粗暴的处理方法伤害了小F的自尊心。我又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我知道你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我希望你能给同学们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所以我对你的期望更高,对你的批评更严厉,你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吗?

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6

很多的企业家总是埋怨身边没有人才,找不到人才,或者总是叹息人才的流失,这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否我们自身存在某种缺陷呢?因此,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吸收人才的素质,创建使他们满意的工作环境,才能使身边人才济济。而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首先要从“尊重”开始,对人才做到尊重、尊重、再尊重。

“尊重”这个词听起来、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尊重”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是由里而外透射的人格,而这种人格是需要修炼积累的,这也成为衡量一个成功人士的标准。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有修养的人,是值得别人交往和追随的人。“尊重”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员工消极对待工作,寻找借口不工作,其实并非因为其他过多的原因,很重要一点是工作氛围,特别是对于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创造一种相互理解、轻松和谐的气氛,而管理者就是这个气氛的缔造者。只有这样,下属们才会乖乖的在你的领导下进行分工合作,你才会带领出一支优秀的团队。

下属们会很轻易的失去对你的信任和敬佩,如果你不注意,一旦让他们占了上风,你就会变的非常被动。一旦让他们找好了借口,你就会失去一个企业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核心力量-人力。

我在与许多管理者的接触中了解到,大家都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管理人的技巧,其实这并不是主要的,这会使员工感到你过于有手段。从实质上分析,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较之管理技能更为重要,这里更多涉及的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具备一个正确并客观的待人方法,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尊重人才也是塑造管理者人格魅力的有效手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下属们是你的合作者

我觉得企业是由大家组合而成,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与员工,大家应该是平等的,在工作上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离开谁都难以成事,因此,下属们―我们的工作伙伴,我们应以“同事”来称呼他们,这不仅仅是称谓的问题,更重要是尊重的问题。

二、随时肯定下属们的成绩

下属在工作中,偶尔会出一些小问题,如果采取严厉责备的态度,就会造成双方的对立,员工从心里上受了委屈,对立的情绪很难消除,在今后的工作中心理上就有了排斥情绪。对下属没有了起码的尊重,你和他们的关系就只有命令和无奈的接受,充满火药味的工作关系迟早会爆发危机。

三、给下属们自己的时间

我注意到在许多公司里,大家下班后都不愿很快离开,有些人即使下班后没有事做也要在办公室里多留一会,

我认为当自己一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是应该留下来做完,但没有事情也留在办公室里,表现出一种以公司为家的样子,是和老板的喜好有关。

其实,不要一味地要求员工有着同等的工作热情,老板总是希望员工们加班(因为老板就是这样),希望员工晚上带工作回家做,还希望员工可以为了工作牺牲家庭,甚至希望员工能将工作视为生命的重心。是的,身为管理者当然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但是不要忘了,以身作则并不代表要以此暗示员工,要求他们做到你所“示范”的每一项事务。大部分员工都希望享受工作,有高度的工作效率及贡献,能力受到肯定,得到应得的薪水;而下班之后他们也可以暂时忘掉工作,享受家庭的温馨,与三五好友聊天,参与某些活动,他们不希望一天24小时时时挂念着工作。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员工这个人性的需求,在下班后要求员工工作上的事项尽可能避免。员工自然不会找借口拖延时间,也同样在你为他们创造的宽松的环境中尽快完成工作,相反会提高效率。

四、尊重和包含差异

在我们的工作场所,总是充满形形色色的人,即有各种背景的人、有各种性格的人、有不同生活经验的人,我们要尊重个别的差异和不同并要找出共同点。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能包含不同个性,塑造共同价值观的。人人生而不同,但对我们工作都会有独特的贡献,切不可只用一种人,用一种方法来做事,身为管理者的你要学习用不同的方式管理不同的人。要承认人的最大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克服自己的偏见,这样才能使公司更和谐,也更具效率。

五、尊重下属的不同意见

管理者不愿听取下属的意见,大致原因是认为下属能力不足,意见不具备参考价值,这实际上是个误区。下属能力较你弱或许是事实,但并非他们的每个意见都不高明,有些意见可能对方案有补充作用,或者可以通过这些意见本身了解下级在执行中会有什么心态及要求。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必要认真倾听不同意见,因为一个人考虑问题不可能十全十美,况且,就怎样做成一件事来说也很少有标准答案,我们要的是结果,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这不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吗?

六、尊重下属的选择

员工有选择工作的自由,不可将员工的辞职视为背叛于你,气愤过后千万不能在你的心中留下任何不好的印象,这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你的下属产生不信任的态度。员工辞职本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也许是你的企业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想悖,也许是员工个人价值趋向的改变,你都不能过多的去强求他们和戴上有色眼镜。员工选择了来公司工作,那么帮助他们个人成长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切不可把员工的成长当成我们给予他们机会的某种结果,并要求员工不断地给予回报,这会让你在人格上不尊重他们,认为他们应该为你工作,或者他们应该全部听从于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接受员工的选择,对员工的离职完全可以做到“人走茶不凉”。下属的辞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这为你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提供了借鉴,你可以因此而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而管理者是否有雅量可以从对待离职员工的态度中去发现。

教育从尊重开始 篇7

【案例描述】

去年教师节, 我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老师,教师节快乐! 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我会好好努力,让你和我父母都放心! 看到这条短信,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思绪不知不觉飘回到了一年前。

给我发短信的男生在校时是学校有名的“问题学生”。入校时并不在我班, 由于在其他班表现极差, 甚至带领班级男生一同与班主任作对,与班主任矛盾极大,闹到了将要辍学的地步, 迫于无奈要转到 我班。我 当时万分 矛盾,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内心也是相 当“惧怕”,但我也想 尝试去“改造”这样的学生,给我、给他一次机会。因此,当他第一天到我班时, 我带领全班同学以欢迎新同学的方式迎接了他, 并给同学介绍说他具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并鼓励他发扬光大,其他只字未提。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惊讶和稍许的感动。之后的几天, 我以朋友的语气和他谈了许多, 我了解到他叛逆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喜欢所学专业, 而这个专业是 因为父母 认为好就 业 ,逼他来的, 和原班主任的矛盾也是因为自己的叛逆及班主任的不理解所造成的。我就他的问题和他谈了很久, 他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也了解了当前的就业形势,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并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很感动,因为你尊重了我,愿意了解我的心声,我会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请您相信我。”一直到毕业,“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了 , 顺利地毕 业并如愿 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案例分析】

教育智慧 的内核是 尊重 ,前提是对学生的爱, 没有爱的“尊重”是虚伪的躯壳,迟早要被学生识破。案例中体现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实施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 需要不同 的教育方 式 ,不要急躁,急躁是功利主义,急躁也是不尊 重教育规 律的体现 ;二是实施教 育要充分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赋才能, 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他的才能。

【感悟】

作为班主任, 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 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 误表示关 心和接纳 ,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从而能畅所欲言, 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无论何种情况, 处在未成年状态的孩子们都需要帮助, 需要走出原来的自我, 在所有可以帮助孩子们的措施中, 没有什么比老师无条件的信任和尊重更重要的了。不论如何,老师应该深信,没有哪个 学生愿意 被称作“ 差生”, 没有哪个学生不愿意进步,也没有哪 个学生不 愿意在老 师、家长面前有良好的表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老师通过各种途径所传达并被学生所捕捉到的这种爱、尊重和信任,会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自爱和自信, 会变成他们强大 的自我教 育的力量 ,会激发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 超越昨天,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尊重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尊重的态度成为一种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促使教师不仅努力使自身德才兼备,更是要善于以自己的“德”、“才”去 影响和教 育学生 , 启发他们,使他们有强烈的、持久的上进心,调动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从尊重开始 篇8

【关键词】 教育 尊重学生 平等信任 真诚关爱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班集体不论好坏,总会存在好学生、中等生和问题学生。好学生也偶尔犯错,教师只要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并且改正错误。而问题学生则不同,他们会经常犯错,而且教师的教育往往效果不甚理想,他们常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面对班级的问题学生,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那他们就会离好学生标准越来越远,有的甚至还会破罐子破摔,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

曾经看到的一则关于《头鱼》的故事发人深思。故事的梗概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鱼儿,很瘦小孤单。主人喂食时它总也抢不到,最多只能吃些别的鱼剩下的残渣碎末。平时它常孤零零地在鱼外游荡,似乎谁都可以欺负它。万幸的是,终于有一天主人发现它是如此可怜,从那以后喂食时都先在它身边撒些饵料。不想这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竟改变了小鱼的命运,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聪明的鱼儿们渐渐地发现:只要在小鱼的周边就一定能得到食物。于是一星期以后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出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鱼,领着一个偌大的鱼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条小鱼儿竟然成了“头鱼”。从此它再也不会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边、角落,而是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地做着“领头鱼”,俨然开始统帅起整个鱼群。

主人并不是教育学家,他却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任何一条鱼都培养成“头鱼”“统帅”。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哪怕他是一个“差生”,也完全可以超越以往,改变巨大,成就人生。能否创造出更大奇迹,不仅在孩子本身,还在于教师的关注。

一、尊重学生,要以平等与信任为基础

常言道: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尊重他人,自然赢得他人尊重。尊重学生,就要放下身段,平等与学生交流。平等对待学生要求我们不能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包容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绝不能因为孩子一点不是而对孩子不管不顾。

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个体,只是角色不同而已。彼此的尊重是最基本的条件。而问题学生往往更在意老师是否把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自己。

成长中的孩子,他们身上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每个人的身上也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积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对他们的细微进步,点滴成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走向成功,对于班里的问题学生,教师更应如此。

二、尊重学生,要以真诚与关爱为契机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是爱学生的。可有时我们的爱却是一种居高临下,打着明显师道尊严烙印的爱,当爱的给予是霸道的,学生的接受就会是被迫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渴求的不仅是教师平等对待自己,他们还希望教师真心的关注自己,真诚的对待自己。

一天早自习,我在巡查的时候,发现了一名学生在玩手机。也许是玩得太投入,以至于我从他手里把手机拿走时他都没有反应过来。等反应过来,他一脸的愤怒,用严厉的语气要求我把手机还给他,在得到拒绝的答复之后,他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口出恶言。当时我非常气愤,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我强压心中怒火,采取了冷处理。上第一节课时,我发现这名学生明显对我有抵触情绪,歪着脑袋,斜身坐着,桌子上摆着一本课外书,笔记也不写,眼神中带着挑衅。按往常,我肯定会把课外书没收了,但我想他的憤怒情绪还没平息,先不和他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我提醒他旁边同学要注意认真听课,通过敲山震虎让他听课和记笔记。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没有直接谈早自习和课堂上的事情,而是跟他讲了两个故事,并让他说说对故事的感受。他见我没有批评他,态度也就不像早自习那么恶劣了,不过他仍然没有跟我道歉,只是离开我办公室的时候态度有一些改变而已。第二天的课上,这个学生不像前一天课上那么明显的抵触情绪,结合教学内容,我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没想到,第三天放学后他到我办公室向我道歉,请求我的原谅。看他有真诚的悔改之意,我因势利导的给他讲道理,并把我当时内心的感受告诉他,我们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告诉知错就改是好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老师已经原谅他了,还教给他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经历了一个量的积累和演变过程。同样,转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教师应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从具体抓起,从点滴做起,在细微之处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求成,不怕他们违规违纪,允许出现反复,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空间。

教育,从尊重开始。当我们用真心和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和信任给他们雨露阳光,当我们将教育行为化作无形语言时,相信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教师传递给他们的正能量,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尊重、平等、信任与关爱一定能给学生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转化问题学生从改变家长开始 篇9

班级中总有那么些学生,他们有的不喜欢学习,迷恋网络;有的争强好斗,对同学暴力相向;有的性格怪癖,沉默寡言„„像这样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我们通常称为问题学生。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生活日益复杂化,问题学生的人数在急剧上升,问题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因此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自然而然就成了新时代教育者,特别是我们班主任面临的一大挑战。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在解决“怎么办”之前,不妨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学生”?我们对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家庭做了一次分析,结果发现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以下“问题家庭”:

一、溺爱型家庭

独子的稀缺性使得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溺爱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家庭现象。一方面是父母们的百般宠爱、千般依顺再加上物质享受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们对孩子人格发展与精神引导的忽视。这些家中的宝贝疙瘩到了学校当然也不会有所改变,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且随心所欲。

二、简单粗暴型家庭

这类家长管教孩子,时紧时松。所谓管教,即叫叫骂骂,发现问题就 “以力服人”,教育效果适得其反,造成学生与家长关系疏远、冷漠以至紧张。久而久之,孩子就以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他人交往中往往脾气粗暴,只会用暴力解决相互矛盾。

三、放任型家庭

这类家庭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确实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是工作最重要。平时缺乏和孩子应有的交流,虽然家长和孩子是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的心灵是遥远而陌生的。

四、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当今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这个社会问题恰恰也是造成现在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单亲家庭中的家长往往由于自己的曲折经历而形成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有的家长会把婚姻破裂带来的伤害加注于孩子身上;有的家长会因此而觉得亏欠孩子,所以更加的溺爱;有的家长会把所有的希望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学习表现特别在乎。这类孩子往往会在经历家庭的分解后在家长消极价值观影响下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

五、“留守孩子”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

这类学生由于与父母相见的次数每年也才1至2次,他们与父母之间缺乏应有的的交流,所以这些学生的性格往往表现为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了“留守孩”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学生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家庭教育的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有的无心教育,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对孩子只有养,没有育;有的不懂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家庭往往都是教育弱化的家庭,所以要想彻底改变一个孩子,就意味着要该变整个家庭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只有对这些教育弱化的家庭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提高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的效益。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做好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形成家校合力,继而转化问题学生。

一、孩子成长,你有责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永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些,我们的“问题家长”未必清楚,他们当中仍然有许多在学生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一个误区——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思想的存在,尤其会出现在“放任型家庭”和“留守孩家庭”中。上述案例中家长的话语说好听是对教师的信任,说不好听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教育职责。要知道,对于所有家庭而言,教育是最大的事业;对于所有孩子而言,家长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家。“我们工作很忙”、“我已经没有办法”这无疑是家长对教育孩子职责的推脱。

作为一名明智的班主任,在面对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职责的漠视时,一定要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家长的这一教育理念,必须积极地引导家长,让他们有效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互相配合,真正为学生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也真切体验到教育成功的快乐、构建起融洽的师声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二、孩子成长,需要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

网络游戏已经被人成为“电子海洛因”,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因为痴迷网络游戏而造成的成绩下降、精神萎靡、厌学弃学等现象让我们教师、家长“谈网色变”。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聊网络时说过这样的话语:“我一点也不担心,我的孩子会沉迷于网络。因为我们和孩子经常在交流、沟通。沉迷网络的孩子,他们往往缺少了亲情。”郑渊洁道出了沟通在教育孩子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而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正是家长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殊不知,与成人沟通,是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起伙伴关系。但我们的父母常常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了孩子的这一需求,他们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就关闭了,有的甚至永远也打不开了。

三、孩子成长,需要肯定——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阳光的照耀

考了好成绩,孩子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他多么希望在第一时间把这份快乐和自己亲爱的妈妈一起分享。可是,我们的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却好象永远没有尽头。如果这时候,妈妈能停下手中的活,对着孩子高兴地说:“孩子,你真了起!”我想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上肯定会多一份自信和快乐!

很多问题孩子的家长,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家的孩子好,眼睛始终盯着孩子的短处,就是孩子有了进步,也不敢表扬,生怕孩子一表扬就骄傲了。他们不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只要他在努力,你就应该欢天喜地!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对父母来说,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好孩子相比,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所以当孩子在学校有了进步后,我们班主任一定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能分享喜悦,改善家长的教育心理。可以说,只有不断地肯定孩子,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才能激起问题孩子自信的风帆!

四、孩子成长,需要和谐——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

一个简单粗暴型的家庭造就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孩子。这个案例再次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在告诉我们的家长,永远不要苛求孩子。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行为习惯不好,那是你的教育出了问题。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华东说:“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时都是天使,只是由于降生在不同的家庭,获得了不同的教育,才使得人生变得迥然不同。”作为父母,应该精心地营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

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10

我爱读书,爱看书,无论是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文学,从童话开始作文。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许多书,有《幼儿智力世界》、《童话》、……因为那时我还看不懂什么小说、诗歌,就别爱看童话故事,每拿到一本好书,第一件事就是把目录从头到尾的看一遍,把童话全部都找出来,自己坐在房里看,不认识的字问妈妈或查字典,慢慢的,能独立阅读了。我走进了美妙的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红帽、邪恶、凶狠的大灰狼……

渐渐的,我长大了。从一个不懂事的小不点变成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里,我接触了小说,诗歌,散文,早把自己认为“幼稚”的童话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对原来读不懂的小说、诗歌越来越感兴趣了,小学六年级作文《文学,从童话开始作文》。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儿童文学》,我捧着这本书左看右看,闹了半天,三分钟热度,还说看不懂,妈妈要我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按她说得做了,才感到文学的魅力所在。我曾被那感人的细节流过泪;我曾被那文章里俏皮的话语弄得开怀大笑。特别是一篇名叫《雪落无声》的`文章,它讲述的是一位父亲不幸死了,为了不让这位的父亲的父母伤心,全家把这件是隐瞒了起来,可父亲的父母在临终前告诉家人说自己早已知道了这件事,只不过不想让家人伤心,假装糊涂。读完这篇文章,我伤心的哭了起来,我被亲人之间那种温暖的亲情深深震撼和打动了。从此以后,文学,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让尊重从倾听开始 篇11

关键词:倾听;尊重;能力

从小到大,我们从来就不缺乏“听”的教育。年幼时,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听话”。尽管有人说“听话教育”扼杀了中国儿童的创造力,不适合当前的素质教育,但我们的耳畔总有那数不清的“听话”声。

大概是因为习以为常吧,“听话的教育”大多不能激发我们的兴趣。不信,走进我们的课堂,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侃侃而谈,而学生要么东张西望,魂不守舍,要么窃窃私语,东倒西歪,甚至还有埋头苦干,酣然入睡的。如果遇到学生发言,孩子们更是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年龄越小,其注意力越不持久。能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都高度集中精力是不太可能的。此之谓不能倾听者。至于那些不愿倾听者,恐怕还有主观的原因——自我中心意识。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家庭开始,就养成了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当然,还有可能就是讲话者内容太单调无聊或思维混乱,让人无法倾听。

倾听究竟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倾听让人学会尊重。说话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倾听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在此,倾听无疑是一种赞美,因为听者的专注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静下心来用心听你说话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注意,被尊重。”所以,倾听无疑是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相反,对他人言辞无动于衷,则会使说话者有挫折感。尊人者人尊之。从小学会尊重他人,这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试想,那些弄虚作假者、坑蒙拐骗者,哪一个是尊重他人的呢?

再者,倾听可以增进友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发言,会获得讲话者的好评,消除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二者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时的倾听甚至有化敌为友的功效。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时时刻刻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会听话的人。

这一点对训练倾听很重要。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天和朋友散步,途中停下跟一个陌生人聊天。在谈话中,始终是丘吉尔一人滔滔不绝地说话,对方几乎没有开口。两人分开后,丘吉尔对他的朋友说:“这个人很聪明!”朋友惊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一句话都没有说!”“你没看见他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听吗?仅凭这一点,我便知道他是一个聪明人。”后来,这个陌生人得到了丘吉尔的重用。的确,那些成功者往往不一定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但他们往往是善于倾听的高手。难怪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原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其次,要尽量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

听话者要以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情去倾听,因为情绪会影响人的智力,学生只有在情绪状态比较稳定的状况下,才能听得有效。若是烦躁不安、心绪难平,注意力是很难集中在说话者身上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嘛。

再次,教师要率先垂范,做个忠实的倾听者。

课堂上,学生发言可能会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或者零零碎碎不得要领,教师切不可心生厌烦,粗暴打断学生发言,要在倾听中循循善诱,要在倾听中拨乱反正,学生会从老师真诚的眼神中得到力量,从提示的话语里获得启发。

当然,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也要做倾听的榜样。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倾听训练。

倾听要求神情专注,具体来说就是要凝视说话者。眼睛是流露和表达信息的重要渠道,注视对方的眼睛,自然有一种心领神会之意。但这种注视不能太长,一般3秒钟为一个周期,因为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会引起对方生理和情绪的紧张。

倾听者要求善传意见,但一般又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可训练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头部、臂部的摆动来表达听话者的意见。如表赞许的点头,表欣喜的微笑,表否定的摇头,表敬重的上身前倾等。记住,无论多么不想听这个话题,切忌贸然打断对方的谈话,至少应该先让讲话者讲了一个段落后再引开话题。

倾听还要求复述要点。因为听众如果听后仍然不知所云,那听了也是白听。训练学生怎样抓住要点,最好的方法是由简到繁,从复述开始逐步过渡到归纳要点,有条件者可利用录音(音量稍小些,便于训练集中注意力),先挑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小片段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复述难度稍大的内容,直至直接听话。还可以用“耳语传话”的方式进行训练,方法是在纸条上写上传语,要求学生分组用耳语传话,看哪组最先完成。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尊重,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人际基础。

难道倾听还不重要吗?

参考文献:

海云明.情感智商[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6.

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12

关键词:“笨孩子”,情感障碍,尊重,了解,良好个性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笨孩子”是指反应不敏捷, 思绪不灵活, 学起东西来较慢, 接受能力与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他们在幼儿园常常因为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而受到老师、小朋友的忽视甚至斥责, 使得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否定自己、自我封闭等情感障碍, 这对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分析这些“笨孩子”情感障碍形成的原因, 寻求这些情感障碍的缓解对策, 成了我们本次探究的主要内容, 希望能为幼儿教师的指导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就“笨孩子”幼儿小茹的情感障碍进行研究, 对其情感障碍的形成原因、缓解对策进行了初探, 以寻求促进“笨孩子”良好个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实施方案的制定

1.确定研究对象。小茹是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这学期报名的新生, 今年4岁, 长得白白净净, 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可是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 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她的特殊性。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她几乎没有一分钟能够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话, 老师每说一句话她都要打断好多次。因为起初还不了解她, 老师们只好耐心地听她说完, 但其实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而且还经常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 老师说一句, 她学一句。最让人生气的是, 她还喜欢绕着教室跑, 老师追她, 她就跑得更起劲。这样下去的后果可想而知, 整个教学活动都被她打断了, 根本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刚开始老师们以为她只是对陌生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不适应, 时间长了就好了, 可是几周过去了, 她的情况一点都没有好转, 甚至还影响到全班小朋友的正常教学活动。小茹的表现典型地反映出“笨孩子”的行为特征, 于是我们确定她为研究对象。

2.制订研究方案。 (1) 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向小茹的家长了解有关情况并观察记录其在幼儿园中的表现。 (2) 分析幼儿现有情况:我们首先和小茹的父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了解了她在家里的一些表现。她爸爸告诉我们, 这孩子从1岁7个月就开始上幼儿园, 因为频繁换园, 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如坐不住、喜欢吮吸手指, 还经常会往嘴巴里放一些卡子、钮扣、橡皮筋之类的异物。同时我们也将小茹在幼儿园的表现向她的父母进行了反映, 和她的父母一起分析原因, 商量解决办法, 并且希望她的父母能够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在家里多关心她, 多和她一起游戏, 循序渐进地培养她的规则意识, 使她能够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3) 确定目标行为: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能够基本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较多地和小朋友交往, 并逐渐和同伴建立友好关系;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

三、实施过程

(一) 前期准备

(1) 选择教育材料。教育是幼儿园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优势, 应当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提高幼儿对问题的认识, 于是我们在杂志上、教材上, 寻找相关内容的儿歌、故事、游戏等, 帮助幼儿认识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2) 争取家长配合。实施前, 教师通过家访和家长制订实施计划方案。 (3) 确定合作人选。本班两位带班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工作, 以求教育的统一。

(二) 实施过程

1. 与孩子建立感情。

在平时的活动中, 我们经常主动去和小茹交往。她每天来园时, 老师都会去抱抱她、亲亲她, 离园时也会摸摸她的头, 和她说再见。她有时说:“小朋友们都不和我玩。”老师就抱着她说:“老师和你一起玩好不好?”慢慢地, 小茹开始喜欢幼儿园了, 也愿意去听从老师的要求。

2. 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她的交往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与小茹的交往, 她与老师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 当老师在盥洗室照顾其他小朋友时, 她也会跟在老师后面, 看着老师做事情。但小茹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仍然很少, 尤其是当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活动时, 她显得特别孤单, 总独自在教室里转来转去。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便创设机会促进其他孩子与小茹交往。例如特地安排小茹和班上爱帮助人的欣欣小朋友做同桌, 让欣欣带着小茹一起玩。在欣欣的影响下, 小茹逐渐开始喜欢并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后半学期时, 班上来了一个插班新生婷婷小朋友, 我们为了锻炼小茹, 有意识地让小茹去帮助婷婷。没想到平常显得害羞和孤僻的小茹, 在比自己小的婷婷面前却信心十足, 而且显得特别能干。我们抓住时机, 让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小茹帮助新来小朋友的行为, 在孩子们佩服的目光中, 小茹的自信心也在一点点地增强。

3. 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她的自信心。

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小茹虽然在学习方面不如其他小朋友, 但她也有一定的表现欲, 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例如她比较喜欢画画和跳舞, 老师们就经常去鼓励她。有一次在美术活动中, 她认认真真地画了好半天, 最后跑到我面前高高地举起自己的画大声说:“老师, 你看我画得好吗?”我低头一看, 忍不住笑了, 原来, 她画了满满一张纸的太阳。说实话, 对于中班的幼儿, 这样的绘画水平是属于比较差的。但是, 当我看到她那张天真的笑脸, 她是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啊!我蹲下来, 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会儿她的画, 高兴地说:“你画得真棒, 这是太阳一家吧, 你告诉我哪个是太阳爸爸和太阳妈妈, 哪个是太阳宝宝?”小茹的脸上立刻露出自豪的表情, 一一给我指点着, 用含糊不清但却是喜悦的话语说了好半天。

4. 改变评价标准, 保护她的积极性。

在一次幼儿园观摩教学中, 小茹所在的中班有两节观摩课。第一节是王老师上的综合艺术活动,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愉悦的心情。当时王老师示范了一个手腕花的舞蹈动作, 小茹站在王老师身边, 非常认真地学做, 而且做得很漂亮, 给在场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得到了王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第二节是向老师上的音乐欣赏, 主要是让孩子们识别三段身体音乐, 并用动作表现出唐老鸭的不同神态。其他小朋友根据音乐都基本能作出摇摇摆摆、蹦蹦跳跳、跑步的各种动作, 只有小茹, 她站在向老师身边, 跟着音乐节奏一如既往地继续做着手腕花的动作, 从头到尾只有这一个动作, 惹得后面的老师们哄堂大笑。

活动结束后, 我和老师们一起分析, 小茹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因为在上一个活动中做这个动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使她认为自己这个动作做得最漂亮, 所以她就又一次去做了。对于小茹来说, 她不是在故意捣乱, 她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努力在做, 这对她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于是老师们并没有去批评她, 以保护她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 小茹逐渐适应了幼儿园集体生活。她不再到处乱跑了, 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喜欢观察, 对周围事物有探索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她也开始积极举手发言了, 虽然有时候会答错, 甚至答非所问, 但她已经有认真听讲的意识了。在幼儿园的活动中, 小茹也基本能与同伴进行协商和合作, 有了很多好朋友。她的父母也反映说, 小茹比以前快乐了, 也喜欢和他们说幼儿园的事情了。

(一) 结论

(1) 要让有情绪障碍的“笨孩子”与教师形成信赖关系, 这是指导该类幼儿的基础, 只有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具有实效。 (2) 实施前,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 目标的设定要从易到难, 从幼儿容易做到的到不容易做到的, 循序渐进。 (3) 形成“笨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于家庭的, 也有来自于幼儿园的, 所以, 家长和幼儿园应密切配合, 方法态度一致,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建议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与被保护, 他们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对于像小茹这样所谓的“笨孩子”, 虽然在智力与行为上也许与同龄孩子有差距, 但她同样有丰富的情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 “了解儿童, 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只有尊重孩子已有的经验, 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 在这个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教育行为才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喂猫的作文下一篇:共建和谐社会--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