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通用9篇)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 篇1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
摘要: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如何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⑴、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⑵、引导启发——个性化阅读的基础。⑶、独立分析——个性化阅读的目标。⑷、课外阅读——个性话阅读的方式。
关键词:个性阅读、平等对话、引导启发、课外阅读。
阅读伴随人的一生,它是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因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从目前阅读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有些教学“太权威”了,在阅读教学中,口若悬河,大唱“独角戏”,霸道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自己的教参或某些人思想“跑马场”。学生只能收敛起锋芒,抑制住个性,亦步亦趋,成了教师思维结果的被动追逐者。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把熄灭,学生成了毫无个性思维的“批量产品”,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给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2)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而交际理论也告诉我们:一个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学生学完课文时,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我在课前就抱着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态度,同学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能提出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因而平等对话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二、引导启发——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阅读过程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虽然目前的语文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但多附有随意性,活动的实际效果却不佳。因而不能没有教师必要的引导启发,但这引导启发得是恰当的才行。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①在阅读中想象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或者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以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的单一指向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应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如在教学《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们是那些小动物,你想告诉荷花姐姐什么呢?”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的说:“荷花姐姐,你真美,你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孩子吗?”(青蛙)有的说:“荷花姐姐我能在你的荷叶上溜冰吗?”(露珠)有的说:“荷花姐姐,我累了,你的肩膀能借我靠一下吗?”(小蜜蜂)有的说:“您好,荷花姐姐,我们来比一比谁美。”(小公鸡)„„正是阅读过程中对这一结果的想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②在阅读中评论
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阅读中评论,充分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能力。一当学生的理解、看法、观点明显有悖于课文所要表达的的主要情感时,违背课标所倡导的主要精神,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师有权利和义务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的诱导、点拨、纠正。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已经读懂小姑娘到处找不到水,累得睡着,醒来后发现水罐里竟装满了清亮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的基础上,老师问:“你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得到了水,你一定会怎样做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高兴得手舞足蹈;咕嘟咕嘟得喝个痛快;不管三七二十一,捧起水罐就喝;我要慢慢地品尝,好好地享受;我要先喝几口,然后跑回家送给妈妈喝……学生各抒己见,实话实说。“小姑娘喝了吗?为什么不喝?”老师追问。满以为学生可以很快地感悟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不料有一名“调皮鬼”喊道:“因为这小姑娘傻!”“这小姑娘傻吗?”老师仍然满面笑容,不由自主却又非常真诚地问了一句。“傻!”“真有些傻!”“确实有些傻!”真没想到,很多学生跟着附和,而且理直气壮:小姑娘应该先喝,因为这水是她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小姑娘本来就口渴,加上为找水又走了很多路,一定是焦渴难耐,如果小姑娘不喝上几口,说不定就会焦渴而死;假如小姑娘因为没有及时喝上几口水就焦渴而死,既浪费了这救命的水,又没办法把水送给生病的妈妈;从“真想喝个够”可以看出,小姑娘真的是干渴难忍,她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学生们说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然而,他们的解读还浮于浅表,没有触及人物的灵魂,明显的违背作者所表达的主旨。于是老师这样问:“小姑娘为什么不喝呢?有的同学认为是因为她傻,果真如此吗?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读完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用心的朗读课文,同桌间交流了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小姑娘不喝,并不是因为她很傻,而是因为她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自己;她一想到病重的妈妈,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焦渴得快不行了;想到妈妈更需要水,她浑身来了劲,就好像赶走了焦渴,也就忘了自己特别需要水…..老师继续追问:“小姑娘一心想到的是妈妈,真让人感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她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妈妈,而惟独没有自己?”学生们的回答很精彩:“赶紧”“跑”写出了小姑娘动作迅速,急忙赶着回家;她来不及想什么,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快,我
要早点回家,让妈妈早点喝上这救命的水!“此时此刻,你们还有人认为小姑娘真傻吗?”老师乘势再问。学生的回答令人感到欣慰:说小姑娘傻的人,就真的有些傻了;小姑娘虽然年龄小,但心灵美好,形象高大;小姑娘心地善良,有着金子般闪亮的心。(3)③在阅读中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倾向性。学生质疑一般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特征。一是零散重觉型,二是广杂发散型,三是立体辐合型。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质疑问题虽然表现出不同水平,但教师都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学贵有疑,有疑才有进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贵出新,能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提出的问题就新颖、灵活而又独特。创贵在勇,有勇才敢于质疑,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有竖井分别向两头开凿,有的学生则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从外向里凿,这样一来工期才会缩短。而另有学生又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那究竟打几口?有个学生说,肯定打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而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但必须在同一条水平线,否则就打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2、启发学生用心感受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每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个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船长不和其他人一起逃生?那么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这引发了学生很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可能来不及逃生;有的学生认为轮船下沉的时候会带起旋涡,掀起巨浪,小艇到不了身边;还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职责就是应该与船共存亡。虽然在这里讨论逃生的意义并不大,但是从这里我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有了客观判断分析事情的能力。而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船长身上的品质,用心去感受船长的魅力。“其实船长为什么不逃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走向死亡的时候——他一句话也没说,一个手势也没做,就像一尊雕像慢慢地沉入大海。”此时学生应仿佛身临其境深情并茂的朗读着,感情得到了升华。
三、独立分析——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培养个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归宿就是独立分析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4)这就对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独立分析能力。因为课外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独立阅读。我们对
学生进行个性的培养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课外独立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分析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吗?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和灵活处理教学疑难点的技能。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是: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例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他具体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四个问题作为参考,接着在“池之会”一段教学中,我做到了“放”,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独立寻求答案。结果在学生的讨论中居然出现了“以牙还牙”这样富有创新性的妙语。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分析时抱轻视态度的心理障碍,要促使学生争取读深、读透,全面掌握文章内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时,可建议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要读通,每句话、每个词都要读准、读通,一丝不苟;第二步要读懂,对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文中的人物、事件了然于胸;第三步要读透,能从文字形式深入到课文内容,争取达到富有个性的理性的思考。
四、课外阅读——个性话阅读的方式 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阅读实践占据了重要位置,所以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活动,以达到巩固、提高个性阅读能力的目的。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收不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优秀的读书笔记展评”、“剪贴报”、“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我认为“讲故事”是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了。因此,我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而且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阅读的魅力。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有了较强的个性阅读能力,学生将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1)《课程标准解读》P60(2)《课程标准解读》P54(3)《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12月总第335期P18—P19 《小姑娘真“傻”》 吴鉴世(4)《课程标准解读》P63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 篇2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 忽视个性, 强调统一, 回避差异, 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 教师为学生导读, 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 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 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 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 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 我们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但如果我们所设的问题是预先已定结论而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 最终找到答案的, 那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失败的, 无比有更强。因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把学生的思考定了向, 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束缚了自己的心灵感悟, 压制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的见解。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 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 教师及时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 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 天马行空, 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还要及时介入, 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 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 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 甚至是肤浅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 进入到整体感悟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师:认真阅读完了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或者说此刻你有什么心声想与老师、同学们说呢?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 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虽然刚才 (新课导入时) 我已经说过了, 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次———那感觉特难受。
生2:我很敬佩李京京。我觉得他很有自信。遭到老师的拒绝的后, 还敢出于善意地指正其他同学, 又遭到同学的数落, 但在公开课上居然还有勇气站起来。
生3:课文中的赵小桢, 她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 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曾经或多或少地忽略过某些同学, 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 我决心改正, 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让同学们更喜欢的老师———因为这是你们的心声。
接下来请问同学们, 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课文标题的“心声”呢?难道仅仅是李京京对老师的心声吗?除了这点, 还有吗?
生1:我觉得除了李京京希望老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声外, 还有就是李京京希望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而不是每天回到家都听见父母吵闹声, 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家庭。
生2:我觉得还有的就是作者的心声。我读了他这篇文章后, 觉得他好像想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在所难免, 但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 面对冷漠, 面对挫折, 敢于自我肯定, 永不言弃, 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生3: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来就是一块净土, 哪里容得弄虚作假?如果教育者都弄虚作假, 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还能讲诚信吗?所以教育家们正在呼吁教育要返璞归真。
该教例中,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时, 教师适时介入, 引导、提升学生对“心声”的更深理解。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注课程的开发、利用, 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时, 语文作为母语的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新课程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做到:
(一) 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 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例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花园) 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 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 多得像天上的星星。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 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 (《巨人和孩子》)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 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 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 作一段景物描写, 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 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 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 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并非是对立的, 课内教学资源是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 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课内教学资源的深化和补充, 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 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
1.以教材一些课文为基点, 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
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以某篇课文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 可分别将其与席慕蓉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 可以有选择的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基点, 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素材性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 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的最后环节, 向学生出示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 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一些现象的联想、反思。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今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 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厌恶乱世, 想摆脱压迫、摆脱剥削, 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思想。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 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领悟,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新理念。
在《新课标》背景下,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笔者在这只是谈了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效度, 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孙亚杰, 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 2003年06期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多引导,多启发,挖掘学生的智情因素,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成功探索的欲望和情趣。例如教学《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司马光砸缸》的动画视频,在播放到小朋友掉入水缸时,停止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遇到小朋友掉进水缸这种情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求出小伙伴?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们满怀兴致地阅读课文,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你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如果你是司马光身边的小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满怀兴趣的探知文本,所寻找的话题也颇具个性化的情趣。如: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掉进缸的小朋友,我会对司马光表示感谢,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一味贪玩;如果我看到司马光挽救了小伙伴,我会对司马光说:我要学习你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如果像我这样遇到事情去找大人来帮助,恐怕容不得时间,小伙伴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打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有待于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因此,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差。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提高对于文本的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当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最欣赏这则寓言故事中的哪个角色”时,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狐狸这个角色。因为它聪明、机智,在极端危险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教师对他的理解加以肯定:“是的,我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保护自己,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需要以什么为前提?”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发言异常踊跃:保护自己要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而狐狸撒谎欺骗了老虎,为了证明自己的谎言,还把老虎带进深林,给森林的百兽带来危险;狐狸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牺牲别人的安全;保护自己还应该以有利于保护他人为前提,老虎用自己的聪明保护自己,却干了伤害别人的事情,等等。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既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接近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是激发学生阅读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精心设置探究问题,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也是结合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在解读的基础上产生共鸣与质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应该给学生以贴标签式的唯一答案。为学生驰骋想象、张扬个性营造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借生日》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妈妈为什么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做出解读:1、妈妈每天工作很忙,忘记了过生日;2、妈妈觉得自己的生日不如孩子的重要,所以专门给孩子过生日,而忘记了自己的生日;3、妈妈每天晚上工作回家很晚,还要做家务,所以顾不上过生日;4、妈妈把钱买礼物送给孩子,自己舍不得买礼物;5、妈妈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只是给孩子一个不过生日的理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意旨。
四、读写结合,引领学生进入人物心灵世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知其意,在写中悟其情,从而受到人物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给学生搭建个性阅读与体验的平台。
总之,阅读活动是最能鲜明体现学生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张扬学生个性,不仅重视语言的训练,更需重视学生生命体验与个性张扬,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阅读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尊重学生 发展个性 篇4
个性是一个人总得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个性,妥善培养个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然而就先行的语文教学来看,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经过了典型化,塑造化地教育处理,并且呈现的事件往往与时代相忤,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兴趣可言;教材编排上,经常用“搭桥铺路”式的导入,限制学生思维,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经常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着模式化的问题思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发展;教师也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关心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的过程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到各种心灵振动。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往往产生失败的不良情感,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成为我们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老教材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尽力挖掘出我们的潜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学到不同程度的语文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营造氛围,肯定自我《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带着自信步入语文学习的课堂。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学生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很大一方面来自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近生怕见老师,不懂的地方不敢问老师,上课不敢发言,可想而之,这些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陪客而不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三个允许,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同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布置的作业。
2、引导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
我们再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引导学生相互谅解,体贴。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情感调控能力。只有在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压力,他们才刚想、敢说、敢于发表意见,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开放设计、表现自我现在我们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常常考虑教学目标,而不关心学生的需求,没有创造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学设计时,要让一些真实的开放的素材进入课堂,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展开自己的特长。
1、素材生活化、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就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让文章内容更多地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的将具有时代信息的语文呈现给学生,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使语言、文学、句意、文章思想等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运用的。只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他们情绪才会高涨,思维才会活跃。
2、设计开放化,提供机会
为了让不同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设计一些开放的自由习作,而且要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
(1)内容开放,增强信心
教材上的命题习作,呈现的信息是封闭性,答案也是单一的。我要通过开放自由习作。这样的开放性具有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
一、策略多样等特点,能适应多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法多样,品尝成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认识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
程。每个学生认识结构的特点不同,认知的方式方法也各有特点。把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可以扬长避短,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技能和知识上的铺垫后,出示范文,要求学生尝试阅读,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分析的先独立分析;想先自学课本的先自学课本;想同学之间讨论着学,随时可以交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使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收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三、优化时空,体验自我现有的教学用“问答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段充足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个性化地思维、个性化地学习。
1、情景激趣,自由寻找知识生长点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导入“复习铺垫”的形式,还是相当流行的。其实这样的导入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空间。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改变了导入形式,在学生探究之前,选取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去学习,让他们去获取信息,去想象、迁移。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自己身边语文的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自然地引人了语文新知识学习。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地、不同地发展。
2、交流拓思,大胆展示学习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学习新知,看似启发式教学,而实质是接受式教学。所以在新知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自由的探索,去发现,产生的不同思维成果再在小组内交流或者全班交流。这样使不同程度、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使学生各自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探究问题要适当。如果提的问题不细,学生思考难度不足,学习兴趣也要自然下
降。其次,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足。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学生就不同了,他们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时,他们能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活动之中。
四、激励评价,超越自我《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重延时评价,展现学生个性
文章阅读理解、体验过程程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差异他们理解文章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当学生找到正确的理解时,我们不是直接进行讲评,而是问“你有不同的意见吗?采用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使学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果教学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要让学生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而是应该让他们依然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个性来选择对他们来说是合理、最佳的理解,进行磨合的交流,从而自己去体验到最佳的文章意境。
2、重差异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发展过程中总存在各种差异。因此教学评价时,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我们要按不同标准进行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心。如:中下生,我们对不满意的,不足的回答给予肯定;中等生,我们表扬其勤思考;而优等生我们表扬他们的方法和创意。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3、重自评互评,充满学生个性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更不要包办代替,而应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最大限度的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互相评价,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而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张扬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见仁见智,因此课堂才有了思想的碰撞,才有了生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教学中笔者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石榴》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石榴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像小喇叭。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中的“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石榴花写活了……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石榴真地“扒”,而是由于石榴刚结果的时候很小,但随着它的张大,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
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者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
1、“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
2、是谁“卧薪尝胆”?
3、他为什么“卧薪尝胆?”问题出来后我又引导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教者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自由地“说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第三课时,教者提议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展活跃起来。“中国第一路”、“爱国路”、“扬威路”、“詹天佑路”等等路名,这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了自己的心中了。又如笔者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引导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呈现如下片段:
正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虽然老人每天要上下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乐趣,因为他总是扫一程,歇一程,而且还把好山好水欣赏一翻,况且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这样的生活充满的诗意。
反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为天游峰这么高又是这么险,一般年轻的游客来游玩登山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废。而他却已是一个本该退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况且他爬上爬下还要扫台阶,该是多么的辛苦呀!对方辩友的家长有没有让你们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干这样重的活呀!难道说这位老人不累吗?
……
通过这一次辩论的开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辩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了张扬,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较为深入。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 篇6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疑问作者/李洪根
语文教学,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越来越倡导个性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疑问。
一、疑问产生于学生――突出自主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地选择有关信息,运用既有的知识架构加以诠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个认识,我想,阅读,首先应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正如朱熹在《学案》中所说:“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在阅读了课文后,我们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说说“我知道了什么”“我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已懂的,教师不必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
有时,教师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初读了课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苏教版第十一册)后,有学生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感人”,“我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深深佩服聂将军”。这时,教师要心中有数地追问一句“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些地方为什么能打动你的心”,似是不经意间的轻轻一带,就能在学生“愤悱”的心境下,引导学生再“跳一跳”,深入到课文的中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自求得之,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变“呈现问题――分析灌输――被动接受”为“提出问题――引导感悟――主动获取”,其效果正如明朝学者胡宪仲所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
当中国的父母把孩子的考试分数放在第一的时候,犹太人的父母则把孩子向老师问的问题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截至底,中国大陆籍人士与诺贝尔奖一次次擦肩而过,而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中22%是犹太人。这样的反差,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反思――疑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宜的土壤、空气、阳光、温度、水分……
二、疑问解决有过程――强调合作性
问题有了,如何解决问题?古人张载提出读书“须得朋友之助”,朱熹、王阳明提出,学生要相互探索,以达到领悟目的。
疑问的解决,应该是生生合作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发展语文能力。
学生间的合作应是民主的。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学论文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资源,让每个个体在自己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发展,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习群体能力的提高。要积极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去充实群体,运用群体的优势去发展个体,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生生合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真诚的心灵互相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色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沟通,学会聆听他人想法,学会表达自己见解,学会相互接纳、反思评价,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学会主动地探究语言、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
疑问的解决,也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应是有控制的系统,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既要扶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判断与意见,使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地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正确而系统的结论。
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流程是: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合作交流――评议小结。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作学习,改变了过去偏重接受、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创设了一个互相悦纳、互相激励、互相支撑的和谐的学习群体。
三、疑问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要允许、鼓励并引导学生对疑问的个性化理解。
个性化理解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挫折。只要理解基本是正确的,能与疑问本身联系起来,都应予以肯定,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起与作品接近或相类的意象,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交融。
个性化理解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智能侧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人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正是展示了不同的智能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知识。对这些个性化理解的肯定,能激发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他们各自丰富多彩的个性。 个性化理解实现了答案的完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学生对不同理解的相互悦纳、补充,完善了疑问的结论,体现了完整性。
四、疑问延伸到课外一注重探究性
阅读时学生对文本所产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把握;有的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有的需要查阅工具书、翻阅资料才能解决……这体现了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理解能力、阅读情趣的不同。不管如何,提出问题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答案,都反映了产生疑问的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一旦被教师忽视、否定,就可能使这个学生从此失去质疑的兴趣。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心中必须有杆秤――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诸多问题中选择主要的、能牵动文章中心的问题加以研究。
剩下的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大语文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拓展解决问题的空间。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疑问,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教给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课外探究,自主得到问题答案,并逐步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利用工具书;(2)联系上下文;(3)联系生活实际;(4)运用原有知识;(5)反复阅读领悟;(6)主动请教他人;(7)查阅资料;(8)利用网络查询、搜集、处理信息。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给方法,让学生能积极地进行独立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知识的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目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疑问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保障了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权、发展权,让每一个学生在自觉的行为中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方法,并逐渐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品质,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自我超越。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 篇7
长期以来, 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课本上的一篇篇美文被我们肢解为各种考试题型。学生刚翻开课本, 还没来得及静下心来品读一番, 已被我们在读前设置的各类问题迷花了眼:结构思路、写作手法、中心思想……这种功利性的阅读, 让语文课堂乏味起来, 学生们也慢慢失去了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再说学生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 是否也被我们剥夺了自由呢?某一些公开课后, 总会有执教的老师会遗憾在课堂上, 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 有的回答甚至于自己预想的答案相差甚远, 造成些难以收场的尴尬局面。不禁想起一个我自己的教学例子:在教学《安恩和奶牛》时, 关于安恩的人物形象分析, 有一段动作描写:“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我备课时预设这句话毫无疑问能看出安恩“勤劳、娴熟”的特点, 然而提问后一个男生回答说:“我觉得这句话能体现安恩很享受生活, 热爱生活。”当时教室后面坐着许多听课的老师, 我也是初入职场, 没有什么经验, 这个回答与我预设的答案有一些差距, 脑子里只想着引导他说出我要的答案———勤劳, 于是情急问大家:“你们觉得这句话是能体现安恩的享受生活还是勤劳?”实际上, 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了, 虽然学生们很配合地说出了“勤劳”, 但却成为我心上的一个疙瘩。这句话中的“翩然起舞”难道不能体现安恩享受生活吗?这种理解难道不是对词语极具敏感的一种体现吗?课后反思, 我当时一味地追求预设的答案, 而没有学生的个性解读, 实在是对孩子自由阅读的一种扼杀。
其实, 上语文课, 课本上的课文只是例子, 用这些例子来教孩子写作方法, 教孩子赏析文章, 教孩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我们要做的不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把教参上的句子读给学生, 强加给学生, 甚至让他们背下来, 而是教给他们这些方法, 把自由阅读的权利还给孩子。
要想让学生在语文的阅读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个性见解, 首先就要教师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学生在文章中读到的东西, 是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获得的, 他与文章作者的“对话”是别人不会产生的。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基于自我经验和思考的个性解读, 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一致, 那是在束缚孩子的思维, 语文课堂会变得呆板枯燥, 缺少它应有的开放性和活力感。经过那次事件后,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都注意尊重个体阅读差异。在课文《老山界》中, 有一段文字是写红军露宿山头, 半夜醒来看风景,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在课堂上赏析这段景色描写时, 大部分同学都说出了红军在陡峭的山崖上睡觉, 还有心情欣赏夜景, 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与我预设的答案差不多。而此时有一位女同学很主动地站起来说:“我认为这句话有更深层的含义。星星既给人指引方向, 又象征着光明, 这里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红军战士们对美好光明未来的向往。”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让我发自内心地敬佩, 她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联想能力, 又结合了当时红军面对的困难, 并且还能勇于发表出了自己的意见, 并且这种想法合情合理, 很具有感染力。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的思维开阔, 并鼓励其他同学学习这种精神, 而不是一味去借助参考书, 在这种问题上追求所谓的完美准确。在这种引导下, 许多学生在这堂课上有所启发, 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我笑说这样“脑洞大开”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更重要的是每位同学都要投入进去思考, 去拥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再比如学习《父母的心》这篇文章时, 有一位同学大胆地对文中这对父母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 临时组织了一场班级内的辩论赛, 效果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不少平日里内向、羞于展示的同学在这场辩论赛中作为辩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你来我往, 妙语连珠,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正被尊重。
在语文课堂上, 很多问题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 开放性的问题怎么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整齐划一?只有鼓励学生勇敢说出来, 师生间才能产生认识上的沟通、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 他们会收获自己的见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快乐, 不知不觉中, 他们培养了勤学善思的习惯, 不断挖掘着自己的潜能, 语文课堂上也能真正火花四溅, 迸发出智慧的光芒, 那是何等动人的一幅画面!
当然,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关键问题在于,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 我们应作为学生阅读体验中的引导者、倾听者, 尊重其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对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解读进行由衷赞美。在教学中, 我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用自己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所得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待的。俯下身来, 认真倾听, 营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 个性阅读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时下功利性的阅读, 让语文课堂越发乏味, 学生的审美情趣越发失去。所以告知他们一些方法, 还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权利, 让他们感觉地位与见解受到尊重, 进而培养他们勤学善思的习惯, 不断挖掘着他们的潜能, 让个性阅读真正实现。
关键词:文本阅读,尊重,个性
参考文献
尊重阅读个性理解 篇8
关键词:教学环境;个性理解;阅读方法;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66-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所以,怎样在课堂上做到尊重学生个性理解,正确处理学生个性理解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提高学生阅读个性理解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打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贯穿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要求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彼此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个性张扬。
第一,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要把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为学生彰显个性拓展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二,教师要持赏识的态度。在对话中,学生受年龄特征、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对华难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应抱着欣喜、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学生的回答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教师要带领学生激情入境。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产生阅读期待,使阅读活动深入持续下去。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初读的基础上,可通过多媒体放映文中地震的震撼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再读课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重视个性理解
阅读应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会变成教师的强加硬灌。
第一,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是重视学生个性理解的必要途径。如《鸟的天堂》中的语句:“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读到这样的情景时,学生读时会有哪些想象?不同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画面,老师在引导时,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表扬,这对学生张扬个性、思维发展大有益处。
第二,要提倡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多种看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我认为特别在对古诗的阅读理解。例如,在教学《绝句》时,小学生多数会认为作者的草堂景色很美作者是喜悦的。但有学生却提出,作者的草堂美景只有他一人欣赏,多孤独寂寞啊。对于这种想法我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倡导阅读方法自主,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第一,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
如教学《搭石》一文,可让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种富有个性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张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现自己的学习个性。
例如,在教学完《草原》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一定感受到草原绮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的豪放热情。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吗?”于是,学生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激情地唱起了《天堂》表达心中的情感,有的用笔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有的把想到的画下来……这样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体体验。
第二,要让学生拥有阅读实践的机会。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有效体验提供时空平台,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力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完美地展现自我
第一,评价学生应及时,对于有独特理解的学生,教师应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以激发他灵感的火花,以利于他们的个性创造。
第二,评价应全面,评价应是全方位的,不应以唯一答案,标准的答案去统一学生,抹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相反,对于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教师应给予高度的评价,他们的智慧、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
第三,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方式是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传统评价方式比较,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大增加他们阅读实践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他们个性发现,个性体验的机会。
尊重个性 发展个性 培养灵性 篇9
赵曙利
天气渐渐凉爽起来了,悄然而至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硕果累累的金色的秋天。在这硕果累累,丰收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第二届县局组织的教务主任巡回展评活动。真的很感激局领导组织的这次活动,这次活动不像去年上一届是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落实考察,是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小试牛刀”。而这一届却是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拨云见日”,使我们收获很大。特别是第四天到金华中学后,姜校长更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大胆尝试。不要让“三疑三探”束缚住我们。我们要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内化于胸,运用自如。故而在后来出现了于润照主任,郭庆春主任,陈勇利主任大胆尝试后的精彩展示。总之,虽然很辛苦很劳累,但累有所值:因为有了太多的收获,有了太多的感受,更有太多的思想火花的冲撞„„。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了各位教务主任的“积极向上,求真务实,低调大气,踏实能干”的可贵品质,也使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压力来源于动力,我会进一步努力。下面我就从三点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总体感受
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我们这一路共经历了13所学校,听了26节课。每到一所学校给 我们的整体感觉从校长到教师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践行与变改。特别是金中的夏军主任,宝中的于润照主任,八中的郭庆春主任,新中的陈勇利主任,给我们诠释了怎样解放思想的展示课。另外其他兄弟学校也在不断的改革、探索。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力度大。本次活动中从语、数、外三大科延伸到生物、地理、化学、思想品德、汉语、地方等课程可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已全面铺开。其次,各兄弟学校力度大:有实施力度,检查力度,评比力度,奖励力度,捆绑力度等,从各种材料可看出,给我们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从点到面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有层次。总之,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2.对于教师、学生的培养
(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都离不开对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掌握了,才能很好地运用到课堂当中。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各学校对教师的培养都有各自的方法,像金华中学从三方面进行培养
(一)榜样激励:①领导示范②长者熏陶③首席引领
(二)责任到心:①责任②放手③督励
(三)夯实务功:①读书功②写文功③写字功④演说功⑤实践功。十四中的新老教师的结对子。“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星级评选,特别是星级教师的待遇;十二中的教师“三疑三探”集体备课记录表;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质量与效率实施方案;实验中学重点落实在常态课上:有量化、管理方法、各中层领导的推门听课和平时的巡课等方式,从各方面加大促进了教师的培养。
(2)对于学生的培养 主要在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等方面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改善学生对学校、同伴、自己和学习的看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知识和能力的平台,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些能力我们在马中、金中等学校可以看出他们的展示,评价太好了。可见兄弟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3.对于课堂展示
在这次巡回展评活动中,各位主任各显神通展示自己的才学。一中张金波主任的课自然流畅,收放有度,教师专业功底深厚,课堂温馨和谐;马中卢惊华主任的课实用有效,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学生训练有素,展示点评精彩连连;实验中学张之瑕主任的课扎实、平实、充实、真实,做到领头大校的风范,充满着张主任的机智、坦诚、果断;金中夏军主任的课沉稳大气、苟同存异,活学活用,不受模式束缚,学练结合有实效;十四中王洪建主任的课干净利落、教态自然,但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够熟练;十二中李世福主任的课,教师色彩太浓,学生展示评价多一些会更好;宝中于润照主任的课大胆创新、取舍有度、敢于突破;十一中朱长林主任的课要加强基本功,不要心急,步子要稳;八中郭庆春主任的课是一堂实用的高效英语课;新中陈勇利主任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总之我们一路在课堂中不断争执不断探讨,不断实践创新。
二、困惑与反思
我们在此次活动中有很多困惑与问题都在进行中不断解惑与践行着。姜华校长告诉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跳出束缚,提高课堂时效,打造高效课堂。对于高效课堂,我想有三个环节是必备的:
1.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有效地教”和“怎样有效地学”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问题,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一堂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优秀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提问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解读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我们合探的关键,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探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也能为教师提高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
3.展示与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知识与能力的平台,展示可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教师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给学生机会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了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在展示中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评与互评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评价能力,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修改自己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措施
回来后我和鞠校长分别向尹校长做了汇报:把这次活动的主旨“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跳出束缚”、“提高课堂时效、打造高效课堂”及各位主任的亮点、弊端、不足等情况逐一做了汇报。汇报后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应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内化于胸,做好从“三疑三探入模”到“三疑三探出模”的衔接。具体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教师由“教学”到“教学生学”的思想转变,突出学生由被动接受到发现创造的根本转变,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切实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和超越自我的幸福。
2.逐步完善改进课堂评价标准。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使评价过程成为引导学生释放潜能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在教师中营造潜心教学,不断进取、勇于竞争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基本功训练。促进教师文化的传承者走向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由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走向先进教改思想的建构者,由个人发展走向团队成长。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钻研的转变,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尊重学生发展个性07-04
尊重学生与关爱学生09-11
学生更需要尊重05-27
从尊重学生开始07-22
尊重个性差异10-09
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10-30
尊重学生人格调查问卷08-13
尊重差异张扬个性06-11
尊重个性多元发展07-28
尊重学生主体引导主动学习10-07